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木桶效应体会篇一
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人从著名的“木桶效应”出发,要求教师一定要避免专业“短板”。于是教育管理中就有了“缺一不可”的“均衡规定”。其实“补短”策略并不适宜于农村教师。
■李舒文
“木桶效应”理论通常这样解释:如果想将一只木桶盛满水,必须保证这个木桶的每块木板都是齐平的,并且没有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木桶效应”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为许多国际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重视,近年来它也被一些人引入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管理之中。有人指出,教师成长的前景取决于其“侧面最短木板的高度”,教师如要全面发展,就要增加自己木桶的盛水量,加高自己专业素养或者技能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据此,教师专业发展就有了“补短”的要求,教育管理中就有了“缺一不可”的“均衡规定”。在我看来,其实“补短”策略并不适宜于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必齐头并进
一个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他一般只能通过一两个方面的特长,带动其他方面发展。有人甚至一直因某些方面的超常发挥,引导其走上专业快速发展之路,并最终迈向优秀。比如,有一位乡村小学教师,30多年都在靠近大山的农村学校任教,开始时他只有全日制中师学历,后来通过自学获得本科学历。任教期间他一直同时教两三个班级,很少有时间走出去参观学习,很少到市里参加优质课评选,也没获得多少荣誉证书,更没发表过多少教研文章,可以说是默默无闻,就如同村里春种秋收的勤劳农民。但是他有一个习惯,几十年始终坚持,那就是记写生活随笔,随看随写,随想随写,自己看得多写得多,就有了作文教学的“悟性”和“灵性”。他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教学生作文,方法鲜活,经验丰富,一届一届的学生都十分爱好作文。他的学生获得省级大奖后,被媒体采访,从中又发现了许多新鲜的教学方法,推广应用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接着他被评为先进教师。从其成长过程来看,这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帮助他走向成功的只是他别具一格的作文教学方法。在其他方面,这位教师可能并不突出,但仅仅一个“长项”就足以成就他专业成长的高度。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都证实,即使在一个学科专业内,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是样样都强的,尤其是初始阶段,往往是从某一个“特长”发展起来的。他或者精于课堂教学,由几节优质课激发信心,逐步深入研究教学规律;或者善于辅导学生,由学生的诸多荣誉带动自身学习和探索;或者潜心研究教学,从几项课题起步,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些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的例子,证明“长项决定专业化高度”的说法并不属实。由此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教师成长中的“反木桶效应”。
应为教师提供宽松成长环境
根据“反木桶效应”,学校应以“教师具有内在学习力”为假设,建立相对宽松的学习研修制度与相关的考核标准,而不是以硬性的条条框框限制教师。目前部分基层学校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时,存在既“封顶”又不允许缺项的情况,就是将考核内容划分为一个个小项目,每个项目规定一定的分值,某个小项目欠缺会扣分,但如果某个小项目达到最高分,即使这方面的成绩再多也不再加分。这种面面俱到的考核方式,会给教师一种消极暗示——你只有“全面”发展,才算专业发展,这种管理方式不利于教师发展自己的长项。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内在潜能,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中,大部分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相互攀比、勇于上进。为了兴利除弊,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应少一些一刀切,多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多一些激励性的引领,多一些服务性的措施。对教师的阅读范围、研究方向、教学方法及风格、成长规划等,应容许有个人的特点和个性化的追求。
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
学校在运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让教师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才能真正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使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到幸福与自由。
对教师个体来说,顺应“反木桶效应”,则要有敢于“扬长”和“冒尖”的勇气,努力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有一位青年教师,在读师范院校时就练就了书法功底,尤其擅长写毛笔字,其书画作品多次获奖。参加工作后他先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虽然也有人知道他有这方面的特长,但一直没有派上用场,这一专业技能成了“沉潜”的教学资源。几年后,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几经论证后决定开书法课,他才找到了“用武之地”,亲自编教材、写教案、指导学生练习、组织开展展览和比赛活动。他从“端端正正写字”出发,指导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注优质资源班班通
学习就要“发帖子” 老师不再“满堂灌”
成都市棕北小学基于“知识论坛”的合作学习探索
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大胆提问和小心求证的空间给予学生,学生们探究的边界和深度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本报记者 李益众
这个星期,成都市武侯区棕北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小王正在科学课上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课堂上,小王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我自己跑步时的速度超过了地球自转的速度,会怎么样?” 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瞬间,它引发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其中一个同学这样回答:“有可能会失去地心引力,人体往上飘;可能会变年轻,会时光倒流(但必须要超越光速)„„”。
棕北小学校长林家锐说,这个孩子的思考和回答远远超出了小学五年级的课程标准,已经涉及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且不说他的答案是否正确,这种现象事实上已经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大胆提问和小心求证的空间给予学生,学生们探究的边界和深度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问题与回答并不是呈现在现实课堂的口头对话中,而是在一个名为“知识论坛”的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上。或许,它们更应该被称呼为“发帖”与“回帖”。棕北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雍安丽说,一堂课上,这样的发帖与回帖大约占到一半的时间。剩余的时间,有大约10分钟用于同学间面对面的讨论,另有大约10分钟用于老师讲授、答疑。
学习就是“发帖子”,老师不再“满堂灌”,这是棕北小学基于“知识论坛”的合作学习的形象化表述。林家锐说,“知识建构”理念引入棕北小学课堂后,学习内容不再是由教师一刀切式的提供,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到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学习。在线学习与面对面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拓展了课堂学习的时空,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与他人开展讨论学习。
在这种基于“知识论坛”的合作学习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学习中,教师问,学生答,只有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交流;在“知识论坛”中,学生问,学生答,教师仅仅是参与和支持,呈现出多向复杂的交流方式。
雍安丽说,与传统的班级讨论相比,现在学生间的交互频率大大增加,质量也提高了。许多学生一节课的帖子阅读量高达几十篇,发帖数平均为2—3篇。也就是说,一节课总的信息交互次数可达上千次。同时,因为学生的观点能够以在线帖子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保留下来,对于某一个话题的讨论就可以超越一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周、两周甚至一两个月之后,学生依然可以返回去阅读当时课堂上的“帖子”。显然,在这类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革得从2010年秋季说起。成都市棕北小学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陈静萍博士的指导下开展了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学生如何使用“知识论坛”进行建构性的知识学习和评价,形成同分享共成长的知识论坛社区。在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再放到“知识论坛”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质疑、澄清和讨论,让一个知识、观点得到不断的发展。
最初,仅仅是科学教师李双君带领着来自四、五年级对科学学习很感兴趣的20多名学生组建“小小科学家”社团,尝试借“知识论坛”开展知识建构教学的实践。师生一起对“知识论坛”的主要功能进行熟悉,学会怎样注册登录知识论坛、怎样发帖提出问题、怎样回帖进行讨论、怎样引用别人帖子的内容等。
2011年9月,棕北小学选择四年级(1)班、(2)班作为知识建构实验班级。从本学期开始,“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已逐渐推广辐射到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
李双君说,针对问题讨论,教师不会直接提供正确答案,不对学生的想法做直接的对错评价,而是鼓励学生去对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价者”;学生不再是消极的“被评价者”,反而是学生不断对个人和集体的学习行为作出评价,并利用评价的结果不断改进学习行为。
木桶效应体会篇二
团队建设中的木桶效应
1、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高的板,而是取决于最低的板(短板效应)
启示一:迅速找到团队最致命的弱点。
2、太短的板(比箍低)要马上换掉。启示二:实行末尾淘汰机制。
3、帮助较短的木板(比箍高)尽快成长。启示三:对较差成员持续训练以提高能力
4、长板长出部分可以补到短板上。(取长补短)
启示四:差者产生的差距要有能者补上。
5、木桶可向长板做临时适当倾斜以多装水。启示五:政策倾斜,让能者多劳,有私奉献。
6、选择最长的两块板做木桶的帮,帮不够长,同样也要换掉或助其成长。启示六:建立任人唯贤机制。团队管理系统要出色,要得到成员的认可。
7、帮要上与梁紧密连接,下与其他板密切配合。
启示七:管理者要有承上启下的执行力。
8、做多大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有多大的梁。启示八:领袖人物要被一致认同,能堪此重任。
9、梁虽处在最高位,但最终承担全部的重量。启示九:团队的成败责任将由领袖独自承担。
10、从板到帮到梁,每一个部分都要合格。启示十:每个成员都能独立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11、木桶有两条结实的箍:一条靠近木桶的上部(制度箍),一条靠近木桶的底部(文化箍)。启示十一: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两个方面: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12、制度箍不能太低,文化箍也不能太松。启示十二:规章制度要合理,可监督人20%的行为;企业文化要积极,可领到人80%的思维。
13、要多装水,制度箍就要向上调整,木板要随之长长,否则就会被淘汰。
启示十三:要有激励成员向上的“游戏规则”(制度),好的制度会叫“坏人”变好。
14、木桶最不显眼且最重要的部位是底(基础),底要跟每个木板都牢牢衔接。
启示十四:高效团队要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15、没有底的桶就没有使用价值。启示十五:财散人聚,人聚财散。
16、桶里决定装什么要一致。启示十六:牢固的利益基础来自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共同远景一致(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以人为本就要以此为基础,公司个人各取所需)。
17、木桶应该有足够多的水,不能让木板闲
置。
启示十七:获取利润是团队的首要任务,持续保持利润的增长,不要在低谷呆太久。
18、木桶的水要力求纯净。
启示十八:获得阳光下的利润,不投机取巧。
19、木板之间不能有缝隙,更不能有漏洞。启示十九:组织系统的设计要符合无空白无重叠原则,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沟通。
20、木桶内外要刷清漆,防止木板的渗漏。启示二十:要营造快乐和谐的人际关系。
21、木桶的材质很重要,要合理选材。
启示二十一:建立完整的人才招聘选任系统。
22、选材有两个途径:木材厂和其他木桶。启示二十二:团队人才可内部培养或外部空降。
23、每个合格的木板都是 经过统一修整的。启示二十三:人才不是天生的,培训可以创造。
24、木桶要经常维护:加固底,调整箍,增减调换加长木板(帮和梁),补漏洞等。启示二十四:组织系统要不断的进行“修路”。
25、木桶的维护有两种方式:内部或外请木匠。
启示二十五:人才培养系统包括:内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外部系统(咨询公司、商学院)。
26、木桶并非固定的,随时都在变化。
启示二十六:团队管理持续升级,动态调整。
27、木桶的每个部位都有用。
启示二十七: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很重要。
28、最好的木桶是一根木材雕出来的。
启示二十八:团队精神最高境界----我们是一个人。
29、持续对木桶进行完善以接近理想中的木桶。
启示二十九:对团队进行持续、系统、有效的教育训练,不断的趋向完美与标准化。
30、标准化的木桶可以被复制。复制更多的木桶可多装水,更能让每个优秀的木板都有机会去做帮,让每个优秀的帮都有机会做梁。
启示三十:让卓越的团队去复制卓越的团队。让优秀的文化去复制优秀的文化。让成功去复制成功。
木桶效应体会篇三
班级管理与“木桶效应”
理学院物理091本27号杨艳
摘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很重要,管理班级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德育工程,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好坏。同时,班级管理的效果也关系到每位老师,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管理好班级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本文简要谈谈班级管理中的“木桶效应”。
关键词:班级管理;木桶效应;学生;老师
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由若干块参差不齐的木板组成木桶,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而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是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要做到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加强对“短板”优化,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在正常情况下,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对于“木桶效应”,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是理解和赞同了,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一理论,对于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很有启迪作用。
此次实习中我深有体会,八年级七班有四十个学生,这是一个成绩不十分优异的班级,他们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温文而优雅,爱于学习,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属于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但只有那么一两个;有的是上课时常捣乱,好像学习根本就与他无关,得过且过,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转过身写板书时一个男生就开始捣乱,他用打火机点燃书本,让整个教室乌烟瘴气,他还有很多不良行为。其他一部分也是,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都不好,上课总是爱讲话。而这个班的学生好些都是单亲家庭,也有许多是父母在外打工,她们的脾气十分怪异,但是这个班级很团结,校运会上看出了这个班的学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而
且他们都很聪明,他们有很多爱好,他们活泼好动。
除了他们班我还带了另一个班,八年级八班,八年级八班的班主任很严格,所有的学生都畏惧三分,只要听到他的脚步声,学生们就鸦雀无声,两个班有很大的区别,八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的好学生。他们是乖乖学生,一个个都文静优雅,但也偶那么些调皮的,八班相对七班的学习风气要好,但八班缺少集体荣誉感,他们在校运会上很少拿奖,而七班在这方面比他们好。
两个班都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成绩差的也有“短处”,比如:不爱运动,不爱参加课外活动,或者其它方面不好,总之,一个人总有它的长处,也总有缺点。而我们作为老师,我们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如何管好一个班级。
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对每个学生要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长”与“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环境和自身努力程度等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性格爱好、思想状况及学习成绩等也不一样。比如我实习时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就是例子,她们有的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有的则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的则对集体漠不关心,做事怕苦畏难;有的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有的则懒于学习,虚度光阴;有的性情开朗,兴趣广泛,有的则沉默寡言,很少活动;等等。作为班主任老师,只有认识了学生中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管好班级。
二、要善于“短中见长”。
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少数的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如果我们了解学生的话,我们会知道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想拿好成绩,也想做一名好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的“短”处而见不到学生的“长”处,从而以偏概全,形成“晕轮效应”。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三、要善于弥补“短”处。
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长短”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常常违反纪律、上课爱捣乱的学生,要开展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要多了解学生的家
庭状况和个体因素,多与家长联系,从学生、自身、家庭等方面找因素,进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文化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应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多做个别辅导;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班主任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而且要多了解他们、教导他们;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找回信心,再努力学习并取得进步。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有“短”处的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短处而揭短,这样好比在伤疤上撒盐,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他们就会由“短板”逐渐变成“长板”,从而增大班级“木桶”的存水量。
四、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班级是一个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大家庭,它是一个群体,我们应注意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先进的学生容易踌躇满志,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先进的学生接近,而且常常出现先进的学生和先进的学生做朋友,后进的和后进的一起。另一方面,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善于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在这个过程中,要劝说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的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后进的学生主动地向先进的学生学习,向先进的学生看齐。从而达到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总之,学生是需要我们教育的;他的出生家庭、接触的人、性格、爱好都不同,不要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都是清一色的绵羊。大人都会有“长”有“短”,我们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学生,我们要用慈母之爱来感化她们。只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和对待学生中的“长”和“短”,善于“短中见长”,切实做好补“短”工作,班级这个“木桶”才会增大容量,对于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20061第53页《树立班级管理新历年》邱启国
[2]《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木桶效应体会篇四
学习心得
——读《木桶效应》有感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对于教师管理班级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经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水装的更多更满。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班级管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俗话说: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奔涌的知识河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初中生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品”,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最后,班级工作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是否按照新《纲要》的理念?”“班级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总之,反思是提升的基础,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更加完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新举措,只有成为了一位学习者、研究者,就能根据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孩子的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对照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拿班级的日常工作来说吧!教师要注重自身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行为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成长就象一幅画,画的好与丑,这要就看每一位教师如何去描绘了。如:在学生的常规培养方面,许多年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该怎样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分配工作的时间,一旦事情多了就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对日常手头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完成时间。这方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小经验,1、教师在制定一项常规时,要把事情考虑清楚,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学生会不知所措。
2、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做教室主人的目的。
总之,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