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感触并加以概括总结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中主题和情节的理解,也是对阅读的一种回顾和反思。读后感可以是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表现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推理的感悟。读后感是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书中的内涵并加以分享与交流。每次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既是对自己读书过程的总结,也是对书中内容的延伸和展开。读书是一种享受,读后感是一种收获,希望大家都能通过读后感体验到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启迪。读后感应该注重细节和感悟,展示对书籍内容的深入理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一
阳光明媚,水波温柔,于万千光辉之下,我手捧鲍鹏山先生所撰写的《孔子传》,细细品读其中所蕴藏的深意与道理。微弱的光影打在泛白的扉页上,洗刷过“十五志于学”的高远,“三十而立”的大道,“四十不惑”的开明,“五十知天命”的参悟……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对人生是非的理解与通透,而如今我仅以少年的身份领略其中的奥秘,在心间留下最深印象便是那“十五志于学,少年方始终”的感悟。
在鲍鹏山先生的叙述中,孔子自小便聪慧过人,更是在颜母的教导下汲汲而学,掌握了礼乐等基本知识,那又为何称十五才志于学呢?原因有其三:
一为“志于学”即心之所向为大学之道。在《大学》中曾指出“大学之道”指的是我们要发现自己内心中本来已经被蒙昧了的德性,从而让自己成为君子,然后在达到真正的至善后止步。孔子十五志于学便是立足于至善的目标,从这一年起坚决而又明确地为学而不倦。
其二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曾谈及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是圣人。然而孔子却常以“学而知之者”自居。因此孔子称自己“十五志于学”也是一种谦虚,是希望自己能够戒骄戒躁,初心前进。
其三则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他认为圣人并非真在十五志于学,因为圣人是天生聪慧的',并不需要像常人那样慢慢累积,但圣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圣人,因此孔子仍然称自己“志于学”是想以此来让后学者自我勉励,奋发前行。
读懂了为何“十五志于学”,我们便可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p岳飞矢志报国的慷慨p徐霞客志在远方的无畏……漫长历史中也还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尽数其间,均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底气与信心,更激励着我们向先辈学习,志存高远,德才颖超。
岁月匆匆,转眼间,蹒跚学步的小儿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时代青年。高考近在眼前,我们的征途也需要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奋勇向前,无畏险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二
读《孔子》之后,对孔子加深了了解,使我回顾,让我思考。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重新塑造孔子,使之成为维护礼治秩序的精神支柱。”“用种种给他来化妆。”还有后代的腐儒,在孔子的天空散布了暗云,这不能归罪于孔子,要打击的是这些对象,不应打击孔子本身。当然,圣人也不免有时代与阶级的限制,不能要求《论语》每一句话,都完全正确。过去有一种阶级分析,把孔子归属于奴隶主。爱人是爱奴隶主阶级,因此孔子便一无是处。这实在是一种教训,学术可以反正探索,但是不能不尊重科学。
另外是关于对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问题,谁都明白要保持批判的眼光,不取国粹主义,也不取欧化主义现代化不等于欧化。所谓黄土色的土文化,不一定落后,蔚蓝色的海文化,不一定先进。要科学地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孔学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位置。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它的潜力和活力。事实证明,它不是可以轻易打倒的。而需要重视它。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不能死守排除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改造传统文化,在这基础与立场上,吸收、消化外国的优秀文化有机地融洽为一体,借以发扬中国特色的文化主体性。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三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不中断,并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创立了儒家道德思想,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怀,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对弟子也是有教无类,并且因材施教。他谦逊好学,一生为了复兴周礼,周游列国,从不怕别人嘲笑,把心都放在老百姓身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
《孟子》中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他德牟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涎万世。
天不降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了孔子,就不会有这么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传承两千多年不衰败,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中国有孔子。有这么多英雄志士,像岳飞、苏轼、文天祥,都有着一身的英雄豪气,忠孝持家。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中国因为有他们而骄傲,我也为我时中国人而自豪!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四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五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山东曲阜拜祭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为了让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庙给我买了一本介绍孔子生平的书――《孔子传》,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烦爸爸妈妈帮我念。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经历,他在鲁国做过“委吏”、“乘田”这样的小官,还当过大司寇,最后被排挤,“礼乐治国”的抱负化为泡影,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没有一个国君采用他的学说,迫不得已,他开了一个学堂,设教授徒,他有三千多个学生,其中七十二个很有名,比如颜回、子路、子贡等。孔子73岁去世,一生修订了《诗》、《书》、《礼》、《乐》,写了《春秋》等着作,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读这本书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时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因为我也在学琴,孔子学琴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师襄子作为老师都夸赞孔子弹得很好了,孔子却说:“曲子我是弹熟了,但是指法、技巧还不纯熟,我还要接着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领略到曲子的内在含义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领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继续练起来。师襄子见孔子聪颖过人,这样高难度的曲调不仅能精熟弹奏,而且能领悟到它的精义,激动的说:“夫子真是当今的圣人啊!”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惭愧,因为我学琴时很不认真,总是糊弄,学了点儿皮毛,就沾沾自喜,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太不怎么样了,今后,我要向孔子学习,做每一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去做。这是我读《孔子传》最大的收获。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六
也许很少有哪一部电视剧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大爱与小爱。
孔子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把孔子培养成一个人才,忍辱负重带少年孔子到曲阜求学,最终劳累而死。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人生却因为对母亲的爱而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为了帮母亲分忧,孔子去作吹鼓手,靠为有丧事的人家吹奏哀乐挣一些干肉。看到这些,孔子的母亲却很担心,她怕孔子因此分心,动摇的学习的志向,耽误了学业,无法成为一个君子。她带孔子向当时鲁国非常有学问的左太史求学,左太史要孔子发誓立志于学,为了学习可以放下其他一切,包括挣干肉。孔子却放不下自己的母亲。“丘儿,拜师”母亲的声音充满关切而坚定,仅此一句话,孔子凭着对母亲无限的爱与信任,依左太史的要求发誓了。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有一次在大家在学习《关雎》这首诗,子路因打猎而迟到,加上他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对身为大夫而来求学的何忌观过,何忌当众说子路是贱民,不会理解这首诗的意蕴。子路闻后大怒,要找何忌拼命,何忌则说他一句话就可以杀死子路。孔子为了保护子路,呵斥子路出去,并请求何忌不要怪罪子路。子路就愤愤地离开学校。后来孔子向其他弟子了解情况,知道子路打猎是因为家里穷,双亲没有粮食吃,就专门带粮食送给子路的父母,并向子路道歉。孔子又教育何忌说,作为一个想要遵守礼仪的君子,应该学会宽容和克制。对人宽容,对己克制,这样才不会再行持礼仪时与别人冲突。领悟到这一点,孔子问弟子,《关雎》中的君子是不是也具备这种宽容与克制的人格。因为他内心的品格,故他的追求也不凡,那么他所追寻的窈窕淑女,也可以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君子心中的理想,君子为了理想“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按照礼仪按照正道去追寻,最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庆贺理想的实现。
从这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内心对真理的仰望与追寻,因为他有这样一颗纯粹而不断进取的心,故他能从一切境界中学习,能从《关雎》这首讲男女爱情的诗中看到君子之道。他的行为、他的教诲,都是这样一颗心的自然流露。这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因为自己所属的不同的阶级、族群,因为生命体验的差异而形成种种的隔膜、误解,其根源都是一“我慢”二字。而好的教育能消解这种隔膜。而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不断切磋琢磨,不断上进的心感染了弟子,因为他的生命有方向,弟子们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七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他三岁失去父亲,十七岁失去母亲,因为父母失去的比较早,当时连个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后他是怎么被国君欣赏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孔子十五岁,母亲就让他勤奋好学,把能看到的书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识渊博对以后的经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时国君的能力并不强大,主要的能力还是在三恒之中。孔子的姐妹众多,但他家因为父亲死后没有俸禄,家境贫穷,所以母亲带着他离开孔家,母子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岁月。母亲死后,他在宋国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岁时开始教书,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他教书是在温故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子才可以当合格的老师。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弟子,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念,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孔子四十岁时,有人在挖土时挖出一只羊,他想问孔子并耍了个小心眼,使者过去问孔子说:“我主人挖井,挖出一只像狗的东西,那是什么动物?”孔子说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谁都骗不了孔子。
孔子还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贡问孔子,人死后知还是不知,孔子不说。因为他说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响都很大。孔子到楚国时,一个父亲偷了一只羊,儿子坚决的告发了,孔子就说:“第一,儿子告发,羊回到了主人那儿,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损坏。第二,儿子不告发,父子感情得到了维护,损失也小。”孔子分析时说,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坏的也只是一只羊,没有太大的损失。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孔子不但有知识更有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细节问题上得到维护。
孔子传讲了许多道德的问题也讲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谦让、礼仪…现在的时代丢失的一些品质。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八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扩充编纂形成的。”生也根据阜阳汉墓木牍和《说苑》简的材料讨论了《家语》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结论为:
(1)从汉初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
(2)从汉文帝时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家语》的编纂,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
(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
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能据此论定其为伪书。这样就澄清了过去以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阳双古堆和定县八角廊汉简与今本比较,一简一繁,说明今本在竹简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广补辑,这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常有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增广补辑部分将其视为伪作,也就是说,不能因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孔子家语》一书本身的价值。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了一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孔子诗论》中有孔子对《诗·召南·甘棠》的解说,将之与《孔子家语》相比较,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渊清确信:“《孔子诗论》是孔门弟子所记孔子《诗》说,《孔子家语》则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钞撮编成。”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那么,为了追寻孔夫子的足迹,了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体会他那万世师表的言行举止,感悟圣人情怀,哲人智慧,读《论语》后,《孔子家语》以也应在必读之列。
本人读《孔子家语》已经一月有余,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识储备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读完。已经读过的章节,也没完全读懂。只是边读边记,有所感悟,信手涂鸦,连不成篇,自不是钻研之法。我总想,我们作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人类各种精神资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所感悟,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
当然,这个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许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实证,与科学或许无缘。请各位批评者明鉴。这里所列的,是《孔子家语》的一部分,而非全书。就权当是读书卡片吧,为了今后查找方便;也权当是求学作业,恭请各位老师批改指点。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九
读了《孔子学琴》,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能沉浸在音乐中,为什么他能沉浸在音乐里呢?我想是因为孔子心静。我想起《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中,司马懿说的一句话:“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我也是学琴的,我能体会到心静和心乱音色的不同,要能心静,就要心中有琴,琴人合一。
先不谈琴,因为除学琴外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兴趣是最基本条件,第二就是能静心。
外界给予自己讽刺挖苦之时会你会怎么做?坚持下来的大概没有一成吧?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不顾外界的看法,自己坚持学琴,生活中也要这样,不能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退缩,更不能因厌倦而放弃,学而不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目中无人。
刚刚说的兴趣也是一大因素,但坚持自己的兴趣也是一种本领。孔子埋头苦练确实有点像现代人所说的“愣头青”,但怪不得他,古人所了解的太片面性,只是苦练,没有任何技巧性可言。但也并不是说此事就不对了,只是需要增加些技巧性而已。
孔子在曲中所投入的感情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埋头苦练只是一方面,感情在里面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首曲子若是没有感情,就只是一首曲子,你所付出多少感情,琴音就会回馈多少感情。
总而言之,孔子学琴中所存在的优点,都是常人可望不可及的,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膜拜、敬仰的对象。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最终成了万世师表。一本《论语》,道出了哲理,他的思想,让人们信仰,他成了后世之人开口闭口的“子曰”,他就是孔子。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更悲伤的是,孔子十七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在少年时期的谋生过程中,他学会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在母亲的引导下,孔子刻苦学习,俨然成为了“小六艺”方面的专家。然而孔子却不以此谋生,因为他有更高的眼光。他认为,应该提倡“大学之道”和“君子儒”。什么是“大学”呢?孔子曾经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孔子说的这段话,诠释了“大学之道”:不为了就业和谋生而学习,这就是“君子儒”。而和“君子儒”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儒”,即学习某一专业并以此谋生,又叫“专业儒”。“大学之道”不为就业,不为谋生,而是为了成人,成为君子,为老百姓谋幸福,为国家谋幸福,更为了天下谋幸福。
不知不觉中,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知天命之年。“天命”指的是上天的旨意。是否真的有天命?可以认为有,也可以认为没有。我个人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生在中国,在怎样的家庭里成长,有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兄弟姐妹,这就是天命。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做到知天命。知天命,包含着三层含义:认识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知天命,能给予我们百折不挠地向着远方前进的精神力量。人就是天命。
孔子的三千学生,个个精明能干,其中之一的子夏所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成为了复旦的校训。孔子的著作《论语》被一代又一代人所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
用作者的一句话结尾:从此,孔子,不再仅仅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一
寒假期间我读了《画说孔子》,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知道了东方也有圣诞节,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日。到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把这天叫做孔夫子圣诞或是孔子圣诞节。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圣诞节能延续了上千年?这是因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办学传道四十多年,先后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悉心册编《诗》《书》,审定《礼》《乐》,修撰《春秋》,研读《周易》,作《易传》等,总结数十年的学术心得,传承历史文化堪称不遗余力。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被尊为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占正统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给孔子封尊号。1658年,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孔子不愧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遇到困难仍然要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梦想。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二
快乐的寒假,我像飞出笼子里快乐的小鸟,坐在刺桐公园的石椅上,掏出吴祚来写的《孔子学堂》,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
多么引人入胜的经典古文呀,我稚嫩的心灵跟着《论语》简练深奥的文字,与孔子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在朴实的生活之中和道德对话里得到荡涤。
从《孔子讲道》我明白只有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从《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感受到仁爱、智慧、勇敢是真正的伙伴;从《知之为知之》我感悟到:只有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收获知识的果实。
其中,我最喜欢《君子(上)》这篇论述。孔子告诉弟子:“君子无所事。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凡事不能与别人争执不下,即使在比赛中,也应该互相谦让,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看来,我也算是“君子”。
春节将至,购票大队排成了头不见尾,尾不见头的长队。我和爸爸从早上8点排到了下午2点,终于望见售票窗口的影子,我深吸一口气说:“爸爸,我到旁边去运动一下。”刚刚走出几步,我看见离我们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有一个老爷爷,正颤悠悠地拄着拐杖,无精打采地排着队。我想:这位老爷爷一定排很久的队,开始体力不支!怎么办呢?我跟爸爸小声商量:“我们跟老爷爷换一换位置吧!”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真是一个懂得尊老、谦让的好孩子。”我和爸爸重新站到队伍后面排队,但看到老爷爷买完票高兴地样子。我一点也不后悔。
“君子明白正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语录像是冬天的阳光,带来无比的温暖;像是黑暗中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像是甘甜的泉水,带来心灵的滋润。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三
这几天认真的翻阅了下《跟孔子学当老师》,感觉这篇文章有点天马行空,很多地方不是很理解,既然领导推荐这本书,应该自有他的道理,或者说书中肯定有作为老师的我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依着这一想法,努力的将其看完。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有的,孔子没有”我们有一份工作和薪水以及保卫这份工作于薪水的国家法律,我们靠这份工作于薪水养活了一家人,并因此能与家人一起享受朝夕相处的天伦之乐,而这些都是孔子没有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知足,不要整天怨这怨那,事情多,应尽心的去做好本职工作。
再如,“学第一,教第二”,一直以来教育界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做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的,其实,对于教师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要时长反思自我、反思课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还有孔子一生能“诲人不倦”,用心于他的教育事业,其主要因为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只有认识到事业的重要性,才能积极投身于这一事业,才能主动积极的去应对各项事情,才能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被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也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开学初,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进度表,提前两三天备好课,写好教案。力求吃透教材、克服重难点。比如在备教材:做到多琢磨教材,多参考相应书籍分析教材,使得自己对教材的编排、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学生:分析各班学生特点、知识基础,对不同的'班级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备教法:上网查找优秀教案,进行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做好课前准备,比如1、检查电脑的状态,及时进行维修;2、将本课中的素材以文件夹形式发到学生机上;3、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语言生动活泼,点评新颖;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点能更好的落实。由于我校的外来学生占的比例很重,而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比本地学生“弱”,再加上我校硬件设备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形成了二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甚至是三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的局面。及大的影响了信息技术完整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了,将有的一课时内容分为两课时,尽量从学生的实情水平出发来设计整课的教学,在同时我还采用了分小组,形成班级互帮互助的好习惯,遇到问题尽量自己来解决,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有时也会采用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听课,评课中我都非常认真的在做听课笔记,经常在反思:“他的这个环节用的真好,我可否用到我的教学中,为什么我在上课时,没有这样的效果,信息技术相对来说课堂记录不是很好把握,我能用怎样的方法来应对呢,作为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我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的习惯,作为三四五年级的学生我又能用怎样的语调,方法来有效控制整个课堂—————。”期间加上开学的检查课,各为领导的精细点评下,我坚持每天做简短的教学反思,每月教育反思一篇;一年内完成新教材、新课标的研读,对三到五年级教材的知识体系有完整、系统的把握;两学期开校级公开课一节,争取1到2年内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四
《孔子》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实这段时光。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
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们现代的人区分年龄阶段,常用80后、90后等词语。
其实这应该是年龄段的一种新说法,而比较正统的说法应该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等。
而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孔子曾经曰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心态。
当然我们应该变通的理解,这里的年龄并非时间节点的,而是指一段时期,读后感《孔子读后感--李营营》。
而且从一个年龄段到另一个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渐改变。
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改变,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
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时,孔子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大体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十五岁时人应该立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十岁时应该能够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独立,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岁时个人应该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大改变,不会在对未来感到傍徨;到五十岁时应该能从心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无规律;到六十岁人们要达到一个接受天命,认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岁,人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人的思想就渐渐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一个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无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计得失,慈悲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
《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
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
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五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游春》。它描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全文分为赏春、论水和言志三部分。
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的心情却不平静,浩荡的泗水撩起他飞扬的思绪,在弟子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他们好奇的探询下,便有了孔子一段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宏论。他凝望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一番宏论,无不惊讶。谁能料想,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老师竟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这也是孔子遇水必观的道理。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带领弟子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让一树一木开口,让一山一水育理,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
“水好像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好像善施教化……水是真君子。”水的这些特性也正是真君子所具备的素养。孔子借论水实为教育弟子,其实也在教育后人。为人也应像水一样,具备水的品行,胸怀志向,百折不回,求真求善求美,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做生活中的真君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这个人,就是孔子,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才能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不中断,并且创造出辉煌的文化,创了儒家学派。
孔子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创立了儒家道德思想,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心怀,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对弟子也是有教无类,并且因材施教。他谦逊好学,一生为了复兴周礼,周游列国,从不怕别人嘲笑,把心都放在老百姓身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文化核心,是全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根本依据。
《孟子》中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他德牟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涎万世。
天不降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了孔子,就不会有这么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传承两千多年不衰败,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中国有孔子。有这么多英雄志士,像岳飞、苏轼、文天祥,都有着一身的英雄豪气,忠孝持家。他们都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中国因为有他们而骄傲,我也为我时中国人而自豪!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六
悄悄地,经典诵读之风刮遍校园。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我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学堂》为我们呈现了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人抄袭,也不会有人作弊,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真实水平,因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相比较这样真实的学习,不由得令曾经的我感到汗颜:
那是五年级时的一次数学单元检测,顺利地解答完大半张考卷后,一只“拦路虎”把我难住了。任凭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到解题方法。于是,一个声音在我左耳边说:“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窃知识是不对的!”另一个声音马上在右耳边反对。
“可不瞄的话,这次就与高分失之交臂了。不达标多倒霉呀!”一个声音很为难。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该得的。要是瞄了,你会失去更多的!”另一个声音很坚决。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视……”
两个声音激烈地斗争了好久,最终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还是选择当了一回“长颈鹿”。
事后,我向妈妈进行了坦白,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你这么坦诚,相信你一定知错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明白吗?”
从那以后,考试时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堂》让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讲理、礼让、谦虚;《孔子学堂》让我更端正自己该持有的学习态度;《孔子学堂》让我更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学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会开创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七
孔子,他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绝不放弃。经历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成了我们中华的民族信仰。
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中华的文化象征,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万古长夜里,如果没有孔子,世界就不会有天亮。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一个士不可以不弘扬刚毅。
孔子,他次次碰壁但终究以刚毅的心,重新组建伟大的理想。它承载着千年的梦,所以任重也,其道必为远之。他时刻把“仁”作为人的第一标准,到死还在想着仁爱,天下大同。孔老夫子的境界无人可比呀!
我们学习孔子,就让自己清楚,孔子是谁?他一生奉献在追逐真理的道路上。打击可以毁灭庸人,而豪杰之士,则会在打击中百炼成钢。一个人怕的不是没有能力,怕的是自己没有追逐理想的勇气。孔子做了乘田,他就好好干,手低,是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受人之禄,忠人之事。眼高,不看眼前的一切局限性,明白自己尚有更大的理想追求与抱负,这才是真的有理想。
一个人要看清楚自己的能力,无能力也罢,只看能否有自知之明,有主见。
孔老夫子教我们,为人要勤于思考。不思考则脑无用,缺少适度的坚守、淡泊:缺少弹性,也不能成为人才、成为完美的人,不是看你有什么物质,而是看你脑子里有没有智慧。男儿当自强,有什么、没什么,都是自己创造的。对,也是孔夫子教我们的道理。
孔子,他不仅属于春秋时代,他是千秋万代的楷模,人类的先师。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八
仔细阅读一本书的名字后,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感觉,是时候冷静下来写下阅读后的感觉了。你想知道如何写下阅读后的感觉吗?以下是小边帮助您整理孔子传记阅读后的感觉,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
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学习《论语》,我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但《论语别裁》只是对《论语》这部作品的精湛诠释和注释,对孔子本人的记录较少。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站在门外读,很多知识都不懂。就在暑假里,我买了曲春礼教授的《孔子传》。这本书精心选择了大量关于孔子的历史资料,从对孔子本人的描述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用优美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分离、争霸吞并的历史。通过读《孔子传》这本书,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办学校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的72人。他学而不厌,孜孜不倦,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总结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教学经验。其中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当他在任中宰杀鲁国大司寇时,他曾在晚上不捡遗迹、不闭户地管理鲁国,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不幸的是,虽然他经历了艰辛,周游列国,但最终并没有被各国国君重用。他只能努力学习,设立教授徒,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维(he),他是鲁国春秋时期的猛将。鲁君因立战功封他为周(zou)邑大夫。叔梁河的第一任妻子为他生了九个女儿。他为祖先感到羞愧,所以他又建了一个妾。虽然他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他是残疾的,先天跛脚,被命名为孟皮。梁维后叔叔嫁给了曲阜的小女儿颜征(zhi)在为妻。美丽贤惠,德才兼备。她婚两年,还没有孩子,就去泥丘山神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颜正生下了一个叫孔丘的孩子,他是后来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从小就很聪明。起初,他的母亲教他阅读和识字,但渐渐地,他的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习太多,所以她让孔子向他的祖父学习六种艺术。由于孔子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才多艺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有人开始上门求教。当时,他接受了第一个弟子颜璐,颜回的父亲。孔子的理想是让自己的‘满腹经文,得到用武之地,但由于当时鲁国宰相的嫉妒,一直没有重用,只下定决心:创办私立学校,设立教授徒。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同时,他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大胆提问。他回答不同的问题。他的一些学生粗鲁、诚实,有些诚实、诚实;有些擅长舞剑,有些擅长命令;有些谦虚,有些勇敢;有些适合教书,有些适合当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说服他们。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他们是新鲜的生活,非常不同,老师没有充分理解和分析他们,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一致,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十九
还记得是一年多前,“名师工作室”给我们小学部的老师每个人发了一本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发到的是《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刚开始拿到它,就被它那古朴的封页所吸引。书的封页上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很惭愧的是,自己真正只读过一遍,当然,每读到一些感触很深的句段,我都会很认真地摘录下来。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越读越动情。特别是读到颠沛流离的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时,我流泪了,在晶莹的泪花中,我看到了让我感动不已的人性之美、胸襟之美、境界之美。对孔子的教育情怀、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感悟,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学习孔子,做孔子式的老师!
学习孔子,永怀“教学之恋”。教育是孵化理想的温床,学校是拒绝世俗的殿堂,教师是充满诗意的职业,教师应该富有幻想和激情,教师应该活得纯粹而高雅,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他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用和善的眼光看世人,用柔和而充满希冀的眼光看学生。这就是“教学之恋”。唯有如此,才能开创“有教无类”的先河,才能提出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主张,才能打破贵族和平民的出身限制,才能创造出三千弟子的办学规模。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奖金荣誉,没有广告宣传,生前只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去世后却被敬仰朝拜,成为万世师表,甚至他的学生竟在老师的墓地边结庐守孝,陪伴老师长达六年,连做官和做生意都弃之不顾,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痴迷、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无限倾情,才让他成为世人眼中的“圣人”。
学习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一生以学安身立命,在学中陶冶情操,从而成为最有学问的人。孔子笃信唯有先“学”,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乐乎”与“不愠”的老师。“学第一,教第二。”以前一直以为这句话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如今才知道这也是孔子对自己说的话。作为一名老师,只有自己站得高,才能把学生往高处带。不读书,我们用什么来传道授业解惑呢?倘若自己的灵魂熄灭了火焰,我们用什么来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对比自己,以前总抱怨没时间没心情学习,也埋怨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可一个自己都不爱学习的老师又怎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学生呢?中国的古语千真万确,“身教胜于言教”,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无论以何种高明的方法,也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而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则无需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他自身便是读书的典范。当读书成为教师的精神第一需要,他的学生自然会仿而效之,当读书也成为学生的精神第一需要时,我们自可信心十足地展望未来的美好。
学习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能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并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能按学生不同的品行与才性施以教育,从而培养出参政与从教的不同人才。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且对他们的优缺点也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现在想想,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能出现七十二贤人,与他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是分不开的。
学习孔子,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亲如一家,孔子对学生平易近人,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不得已去见南子,回来后,子路对他表示不满,孔子感到子路不理解并错怪了他,他就在子路面前激动地对天发誓,求得子路明白他的心志。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入武城“闻弦歌之声”而笑子游“割鸡何必要用牛刀”,子游不服气地反驳孔子说:“往日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于道,便懂得爱人,小人学于道,便易于使命。”孔子觉得他讲得有理,就公开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讲错话。正因为孔子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民主、平等,有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他是一位“圣之时者”,又是一位有热情、有感情、有爱心的文化圣人,因此弟子们对孔子十分敬爱,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师生之间也团结精诚,能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这可以说是孔子办学的伟大与成功之处。
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有太多的感动存在,我会再读,三读。关于孔子,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学了,我仰望他,并希望自己能在他的引领下让自己的教学生涯不再那么单调,也不再那么迷茫。
孔子传读后感初中篇二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成语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如: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又如:他习惯勤学好问,进步很快。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7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