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分类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不同角度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问题。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确保有全面和准确的数据和材料作为基础。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一
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学好这门母语课。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祖父的园子说课稿,欢迎阅读!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园子?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认读词串,整体把握文本。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
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
——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给文章分分段。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精读课文2、13自然段,想象园子的生机,品味作者语言的独特。
1.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2.出示:第2自然段。大家一起读: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为什么想到这个词?
——大园子。(不是我们家的院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甚至种粮食,很开阔,活动空间很大。)。
——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使得园子充满生机)。
——色彩斑斓(白、黄、大红、金、绿。)。
——有趣极了(引读:瞧,蜂子……)。
——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板书: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再读读,把自己读进园子里去。进园子了吗?没进的同学再读,一定要自己读进园子里去。
3.出示:13自然段“太阳在这个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自由读。
——这一段也是写园子一共11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
——“一切都活了”花活了吗?怎么活?鸟活了吗?怎么活?虫子活了吗?怎么活?
这个“活”怎么理解?(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倭瓜怎么活?黄瓜怎么活?玉米怎么活?
植物在祖父的伺弄下长得多好啊!这个“活”还有长势旺盛的意思。
——这个“活”还有什么意思?蝴蝶……(引读)自由啊!随性啊!
只有天空蓝悠悠的……(悠闲惬意)。
板书:一切都活了。
4.谁来读读,读出那个活劲!(选择句段读)。
5.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啊?就在课题旁,写几个词。比比谁写得快写得多。
(样样都有,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蜂飞蝶舞,虫鸣鸟叫,蚂蚱蹦跳,植物疯长,悠闲惬意……)。
6.萧红写得多好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上个世纪初的这个园子。让我们心生羡慕。
——出示两段话,比较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有翅膀、有腿的的活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的颜色,即便写蜂子飞,最后也让它落到花上不动了,胖乎乎的。
——倭瓜黄瓜玉米都是静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疯长,写它们上架、上房、上天。
——萧红的描写非常独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咱们再来读读13自然段,比较: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
是?(老师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分享:强调太阳大,强调告诉读者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是真的,园子里真的就是这样,而且太阳让人有一种快乐、温暖的感觉。你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她想告诉我们什么?她写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番怎样的姿态?)。
板书:景乎情乎,境由心生。
萧红的快乐与温暖从何而来呢?
三、速读3——12自然段,体会“我”的率情、率性、率真及祖父对我的宽容与疼爱。
1.速读3——12自然段。
你们读出快乐吗?
2.引读:祖父……我……。
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一种率情的流露。
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教我时我不听,摘黄瓜,追蜻蜓,由着自己的性子。这是一种率性的表现。
累了,我就睡大觉。这是童年的率真。
在园子里,在祖父面前,我流露的是我的真性情啊!我当然快乐!
3.你们读出温暖吗?
为了上好这堂课,老师读了些资料,想告诉你们:
萧红是个苦孩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女孩不喜欢;后妈也不爱她;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小孩子闹腾;唯有祖父,年迈的祖父疼爱她。每当萧红挨了打,祖父就用粗糙的手抚摩着,说:“长大了就好了!”祖父的爱温暖了萧红的童年。
4.萧红的内心情感不是我们这堂课能读懂的,下节课我们学着萧红的语言,写写园子里的趣事,争取把自己写进园子里去,写进祖父的怀抱里。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感受了!
四从读者走向作者,揣摩作者境由心生、借景抒怀的情感,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1.这个园子在萧红的心里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用笔思考)。
2.童年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小结:萧红怀念的是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是“一切都活了”的园子,萧红怀念的是年迈的慈爱的祖父,是那段拥有真性情的岁月。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四、以诗结课,引发想象和对文本的再思考。
可惜的是,这位北国才女在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去世了,才31岁。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首诗给她听。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祖父。
戴一顶大草帽。
我
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就铲地。
祖父种菜我就溜平。
祖父浇水我就“下雨”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活的。
花醒了鸟飞了。
虫子说话倭瓜上架。
玉米上天黄瓜开花。
玩累了。
我找个阴凉地。
就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
只有一顶小草帽。
……。
板书设计:
情?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一切都活了。
景乎情乎。
境由心生。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三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贾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贾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贾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而贾老师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他的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他用幻灯片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四
读了《祖父的园子》,让我深深的感到作者童年的多姿多彩,留给她美好与快乐的回忆。
她与祖父一起在童年经历的很多开心快乐的时光,把祖父的园子写的惟妙惟肖,记载着她快乐的童年,作者把她一天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经历,听到,看到,和跟祖父一起种菜的开心的时光写的淋漓尽致,因为自己不认得韭菜和狗尾草的样子,结果把菜地弄的一团糟,然而祖父没但不生气反而开怀的笑着,可以看出祖父对作者的疼爱之情。
里面还写了各种的昆虫,让我仿佛也跟作者一起进到了她的`菜园里。幻想着自己在里面扑蝴蝶,捉蜻蜓,跟着他们一起除草,种菜,跟着作者一起玩洒水的情景,让我身临其境。同样幻想着自己要是有一个菜园该有多好啊!对我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也向往祖父菜园子的生活,亲近自然,无拘无束。
这篇文章色彩明丽,它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它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回味。你们还记得自己的童年故事吗?永远像小鸟一样扑闪着翅膀飞翔在我们记忆深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五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因此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8个生字,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再说一下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设定为: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难点是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说学情。
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从谈话导入,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
所以,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诵读法”、“引导法”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得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激发学生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在学法上我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
五、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萧红?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我相信很多时候,通过预习时的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如果这时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此时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同时提出问题:《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学生的独立自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细细品读深入体会??
文章介绍了园子的特点和我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教学时,我也会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理解体会。
1.体会园子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为契机引领学生研读,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出我对园子的喜爱和对祖父难以忘怀的感情。
2.感受快乐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学生体会到了园子的特点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我在园子中快乐有趣的生活。文中的许多段落都透露着快乐和有趣,因此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段落,在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感受。归纳总结出几件快乐有趣的事,加以想象,从中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在读的形式上我首先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为了便于学生轻松体会感受,我会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把几件有趣的事表现出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园子对我的重要性以及我的快乐生活。
(四)展开讨论感受生活???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同时告诉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所以我会建议学生们去读一读《呼兰河传》。
六、说板书。
快乐。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六
徐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徐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徐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体现着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此外,文中祖父的“笑”的细节颇耐人寻味,所以教学中徐教师抓住了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通过对祖父的“笑”的想象、言说,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徐老师的课堂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徐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徐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向徐老师学习,不求能达到她的教学水平,哪怕是提高那么一点点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七
虞老师是我们学校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更是我们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的领头雁。作为同一级段的老师,我们很荣幸在虞老师一次次的校本教研中得到学习机会,并受到启发。今天这节《祖父的园子》,同样使我对高年级阅读教学及篇章的教学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抓住篇章的逻辑联系,整体地去把握,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然后抓住要点、细节,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资源,即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品味。最后,把要点联系起来,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下面我结合虞老师的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感悟。
1、首先虞老师从三组相关的词语入手,让学生初步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两条主线,一是园子怎么样。二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如果一下子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可能学生回答不好,这样的提纲挈领无疑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拐杖。另外,也顺应接下来的教学,因为虞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就是紧紧扣住描写景的自由与人的自由段落来展开的。
2、我们再来看教学景和人这两大部分的时候,虞老师也是从整体入手的。比如教景这部分,先让学生朗读思考“园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准备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它?”然后交流板书,再接着让学生去文中找相关的句子。
3、虞老师在课文的整体的情感把握教学,也值得我们学习。课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作者萧红和作品《呼兰河传》,由此了解到萧红童年的不幸以及祖父在萧红心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课尾理解祖父的慈爱,提升祖父的园子就是我的乐园就是爱的家园,学生就易于理解。我觉得虞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4、朗读设计也体现了整体性。虞老师抓住“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让学生回环朗读,突出了“自由”。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篇幅又很长,为了在一节课把教学完美地呈现出来,虞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大刀阔斧,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体现了该详的详,该略的略。
在景这部分抓住了第17小节,体会景的自由。学生通过读书,通过质疑:用了那么多的“愿意……就”是否太啰嗦,进行品味。在虞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从10个“愿意……就”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写人干什么这部分中,虞老师让学生用句式“愿意……就”来说说我在园子里干什么,很快地让学生体会到人的自由。接着抓住浇菜这件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去品一品。
尽管教学内容多,但虞老师仍然把“读”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这节课上有指导学生朗读、默读、略读、诵读。有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深思的,虞老师就安排学生默读。因为只有默读,学生才能“静而沉思”、“定能生慧”。高年级要加大思维的力度,增加思维的空间,所以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强调默读,落实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另外虞老师还注重了朗读评价。
总之,虞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兴致盎然地品味这么长的阅读文章,去体验作者用怎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切不是一般老师都能够做到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八
感谢高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我和祖父的园子》精彩的一课。下面是我们小组的一些: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感受到她和祖父的一段浓浓的亲情。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
1、教师的教态、语言富有艺术性。
高老师在这堂课上教态亲切,自然,除了语言的精湛,高老师还能用肢体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乐于说。
2、整个课堂教学都围绕着大话题进行。
教学由“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大话题甩出,围绕着它层层递进。从花园到乐园,最后到家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2、小组合作扎实有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角色的分配,语言的表达,话题的回答都很到位,可见平时高老师的训练是多么扎实有效。
商榷之处:
“下雨了!下雨了!”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老师重在点评传播的远,而这儿更应该是“快乐”,从而体会到快乐的生活是由祖父浓浓的爱所产生的。到最后老师问“你觉得这是个什么园子?”,学生就不会感觉突兀了。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九
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薛法根与青年教师同题上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后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特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薛特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我就想到,现在许多语文课频遭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目标不清、方法僵硬。语文的“园子”里应该种上什么,薛特的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启示:
一、字词,从来都不应当是孤立的存在。
【情景】。
(热课后)。
师:课文预习吗?读了几遍?
生答略。
师:能听写词语吗?
(生急急翻书。等学生抬起头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我们写三组词语。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一人写一组。带书上去,不会的可以迅速地看看。
师:(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报出来的):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请你再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语。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每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黑板上,“倭”写错了,“拔”写成了“拨”,教师指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看是写在哪一组里面去?--草帽。
(学生在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学最终谁也没有落笔)。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在下面写上‘蚂蚁’了,那“草帽”为什么不写上?
生:因为它们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啊对,“草帽”没有翅膀。(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吃的。(笑嘻嘻)“草帽”不能吃。
师:你够馋的,是在饭桌上的?
生:是在地里长的。
师:在地里长的,叫什么?
生:庄稼。
师:“草帽”不是庄稼,不好写在第二组。那这个词应该写在这三组罗。--你也没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干的农活,“草帽”不是农活吧?
师:不错,老师的问题没有拦住你们,那写在哪儿呢?对,写在另一边。我们写一写(详细指导右边的“冒”,上宽下窄,上面里面的两横不能与两边相连)。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园子里还长着许多的庄稼--。
生读: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生读: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
【赏析】。
过去教学字词,有一个说法叫做“扫清阅读障碍”,意思是字词教学零散琐碎,是服务性的,而阅读--也就是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才是重头戏,是教学出彩的地方。于是字词教学许多时候不为老师研究关注,往往只是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课后再来听写检查,要求实在的字词教学现实里反而是孤立、空洞的。看薛特的这个片断,可说是匠心独运,一次看似简单的听写不仅检查了预习,而且训练了思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难写字的教授,这是怎样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由这三组词语还自然牵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园子里有什么,这是怎样的园子?在园子里干了什么,这是怎样的童年?就这样,下面的课文学习不时回应听写的这三组词语,于是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根基;反过来,这些词语也因为课文内涵的发掘,它们之间有了关联、有了生命!
虽然我们不可能篇篇课文都可能如此巧妙地将词语归类(也无必要),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文章终归由词语构成的,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可以由这些词语扩句构段,在头脑里复现整篇课文的内容。这就叫“纲举目张”。所以,听写一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一组词语去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效果的一箭双雕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因为字词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当字词嵌入课文内容的组织中时,它也就活在学生的记忆中了。
二、朗读永远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情景】。
(正在学习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请一生读第2段,读得并不好,没什么感觉)。
师:第一个读,能正确地读下来了,不错。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
生:有感情,我们听着,仿佛走进了那个园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课文里,我读着,心里想象着那园子里的样子,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我们同学们也学着想象去读。
生:(投入地读)。
师:(观察指名)你来读。
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感觉怎样?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和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相配。
师:看来,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生读……。
【赏析】。
没有读书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实的丰美。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就应当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当学生能够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你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还有什么不能理解把握的?薛老师在这一节教学中,请你读,指导学生怎么读,经过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下面讨论这是个怎样的园子时,一个个脱口而出:生气勃勃、丰富多彩、无拘无束、温馨……如果说指导朗读是水滴石穿的功夫,这时的交流明显是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是学习的效率。我们也看过许多课堂,讨论总是在外围打转,不能深入,游离于文本,费了时,却低效,这都是读书不够或不会读书的表现。
与文本的初时相遇,不仅要有一定的时长,而且应当有思维、情意的参与。这显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出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自然的。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作为教者心里应当有设计蓝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课堂呈现的读书状态,灵活有方向地加以引导。应当说,薛特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很老到的,当请出的同学读得并不理想时,批评无济于事,于是让这位学生推荐其他同学来读,这也就有效利用了课堂资源。后面让读书有表情的同学来示范读同样是将自己的读书要求通过这些同学“活生生的教材”感染传递给全体学生,并在模仿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在家常课上,我们清楚班上每一个同学的读书状态,我们更需要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读书能力欠缺的同学开口读书,帮助他们在读书进步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当然,如果学生的朗读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状态,那就需要教师的范读领读了。过去有“书不读熟不开讲”的说法,我想现在我们也需要“书不读进去不讨论”的课堂追求。
三、领悟写法与理解内容相伴相生。
【情景】。
(初读,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生默读思考后)。
师:读着课文,你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变化,显得自由。因为变化,读起来也--。
生:更美了。
(接着交流蜂子比作“小毛球似的”是多么可爱,交流大红蝴蝶翩翩飞是多么好看)。
生:衬托大的美丽。
生:自然。既有大的,又有小的,如果只有大的,就显得单调了。
师:哦,有大的,有小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这就叫(指黑板上的词)丰富多彩。
【赏析】。
“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的童年生活怎样?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这是薛老师这堂课教学的两大板块。“得意而忘言”,对于成人阅读没什么不妥,但对于学生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语文学习就不可小视。长期以来,“读懂课文”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个个事件,获得一个个的情感体验。我们不否认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对文章技法有所感悟,但这种“悟”的低效和不确定性我们也必须认识。薛老师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进一步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艺术表达。在触摸语言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本语言也在这种“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不是吗?开始初读课文后学生也许只是朦胧的感受到这个园子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但当又一次走进文本,审察中,他会感慨作者的语言表达是如此美妙奇幻:“花儿睡醒”、“虫子说话”,整齐的排比句式,让“一切都是活的”生机充分表达;下面写无拘无束时,连贯排列的句式中插入变化,让“自由”的感觉在这种语势的变化中得到展示;还有写蝴蝶那看似无心、实质有意的匠心笔法,给“丰富多彩”的园子涂抹上最美丽的色彩。
有一点,我们必须关注,这种领悟写法的训练应当与理解内容融为一体,不能机械割裂。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必然依赖对语言的欣赏,而语言的欣赏又自然地在内容深刻把握的语场下展开。
四、把动笔写挤进去。
【情景】。
生:园子是他生活的环境。
师:一个沙漠的环境能有这么多快乐吗?
生:有这么多昆虫、庄稼等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指黑板)看园子的这些特点、我的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叫--(连线板书)借物抒情。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在。开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
(学生动笔构思时,提醒句式要有所变化。写好后,提醒学生轻声读一读,注意写作有条理。后交流)。
生:我想睡觉就睡觉,我想顽耍就顽耍……我想捅马蜂窝就捅马蜂窝,即使被马蜂蛰上,脸肿成个大包,我也不哭。(笑)。
生:爷爷(怎样)……我就(怎样)……爷爷抽烟,我就拿根黄瓜叨在嘴里当烟斗。
生:……我想浇菜就让我浇吧,瓢一扬把自己浇成个落汤鸡我也喜欢。一会儿又想追蝴蝶、抓蜻蜓,就让我去吧。玩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掌声,这位同学很好地化用了课文中的语句)。
【赏析】。
课文写园子和写我童年生活两方面内容从篇幅上看几乎相当,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笔意如何?薛老师给学生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随着薛老师那优美弧线的画出,两部分内容于是勾连一体。坐在下面的我不能不为之惊叹,作者的含蕴笔法竟接着转换为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的点睛之笔--课堂练笔:作者写园子不就是写作者的生活吗?那就请你学习作者写园子的语言去写一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的表达是薛老师教学效果最好的注脚。
整体看来,薛老师从三组词语听写开始,在朗读理解内容中展开,在交流体会表达中深入,在练笔学习运用中作结。没有虚高的思想跋涉,不见内容纷杂、花样百出的课堂乱相,明净的教学内容,明快的教学节奏,一切围绕学习语言而进行,一切为了学习语言而进行--这是紧贴地面的飞行。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
今天听兰岚老师讲《我和我祖父的园子》一课,感受颇深:
用“作者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
《祖父的园子》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老师在这堂课上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精当简练,富有启发性,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一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董一红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写得至真至纯。短文以“爱”为核心,让“趣和乐”贯穿在祖父的园子里,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幸福、快乐的家园,是“我”成长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乡。
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善于以问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萧红对“园子”的怀念之“情”,对祖父的敬爱、想念之“情”,祖父对“我”的关爱之情。魏老师紧紧抓住这条情感线索,通过一个个连贯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回答,这些情感渐渐清晰为同学们所理解,所感动。董老师善于提问,而且逻辑性极强,看似“离题”,却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个问题出现,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问题只是铺垫,没有上一个问题的巧妙的铺垫,课堂教学就会停滞受阻,情感无法进一步升华,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准确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大大推进教学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者提问的时候,善于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帮助引导学生去说去总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去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董老师善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了“愿意……愿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词语或句式进行反复的品位、以达到不断积累和最终的运用。在魏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又从10个“就”字上理解,对课文的认识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对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过读的训练,魏老师这节课至始至终地重视和落实了这一点。同时,董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到位,也很独特,对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抓得很准。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己的文本需要我们自己解读。”,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作好充分的准备,该注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要预设明确的练习点,训练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训练到位扎实。总之,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让语文学科姓“语”,引导孩子在文本的解读中,达到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互融互进,凭借丰富动人的语言文字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语文的“语言”的魅力打动孩子们的心。而董老师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他的教学过程,很多需要学生朗读的部分,他用幻灯片展出来,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这样就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二
萧红有一个童年里,她每天和祖父在一起,在空气清鲜、五彩六色的园子里玩耍嬉戏。萧红的童年都是我们孩子们向往与憧憬的童年,她的童年无忧无虑的,整天都开开心心地,总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觉得一切事物都是那么美好,事事都是那么顺心。
我的童年是在我家的前院中度过的。妈妈在生下我五、六个月之后,她就将我交给奶奶。是奶奶把我从不懂事、淘气、爱哭鼻子的小女孩拉扯成一个懂事的小女生。
每天,奶奶早早地起床,为我制作各种各样含有丰富营养的早餐,然后叫我起床,帮我扎小辫子,又要想出各种各样的小故事讲给我听。
在我家的前院,最令我记忆忧新的是吃竹筒饭。有一次打台风,风把我家那几根竹子多刮断了。次日早晨,我跑出去捡了一小段竹子嚷着要奶奶给我做竹筒饭吃奶奶呦不个我,只好将这段竹子的其中一头挖一个硬币大小的洞,将白白的大米洗干净后放进竹筒然后加是适量的水然后用木头把那个小洞堵上再在外面锢上一层泥,奶奶找来柴火又搬来两块砖头把柴放在两块砖头中间把它点燃后就把竹筒放在火上转着烤没过多久院子里就发出米饭的香气了。我急着想吃可奶奶说要等竹筒凉一下再把外面的泥去了把竹筒洗干净再用刀把它从中间劈看就可以吃了。软软的米饭,酥酥的脆脆的,再加上竹子天然的“乳汁”,味道别提有多好吃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童年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让这段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三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1、整体感知;2、精读品悟;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七、板书。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四
我家有一片菜地,虽然没有《祖父的园子》里描写得那么美丽,也没有公园那么繁华,但它朴素,朴素中还透出漂亮;它也很有生气,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很活跃,仿佛在自由地跳跃。
春天,是一个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的季节,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一刻醒来。菜地里也是如此,到处绿意盎然,蜂飞蝶舞。油菜花姐姐绽开了笑脸,连桃花妹妹都露出了粉嘟嘟的小脸蛋。别提有多美了!
这片菜园一直是由奶奶打理的。
记得在八月里,正是种菜苗的时候。我看奶奶在菜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襟。我跑过去对奶奶说:“奶奶,我来帮你吧!”“好,真乖!”说着,奶奶递给我一只桶,笑着说:“去,端点水来。”
我端来水,拿起水瓢,边浇边对菜苗说:“喝吧,喝吧,喝了快快长大,下次我再来时要和你比比身高。”
菜苗才浇了十株,我就扔下水瓢去拔野草了。“唉哟,唉哟”野草虽然拔了起来,我却因用力过猛而摔了个四脚朝天。野草没拔几根,我却把奶奶辛辛苦苦种下去的菜苗压断了好几株。
“你这孩子,尽帮倒忙。”奶奶带着责怪的口气摇摇头说。但是,我分明听出了她话中的那份宠爱。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五
《我与祖父的园子》选自苏教版第十册,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写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通过蜜蜂、蝴蝶等的描写,来反映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第二段(3--12自然段):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的情景,体现出祖父的园子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第三段(13-14自然段):作者记忆中的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正如著名作家矛盾所说的,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二、说设计理念。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如此的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有亲和力,只要我开心,祖父就是快乐的。祖孙二人互为对方快乐的源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要扣住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情境,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园子的快乐、自由。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其中,教学重点为:感受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学难点为: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以及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大致安排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原著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借由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心声“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引出课题。以“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领着学生一起走进文本。
设计说明:以小说中经典的语言过渡、拓展,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中,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可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检查,整体感知。
1、检查对课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2、在三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谷穗韭菜、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的教学中把握“倭瓜、下种、蚂蚱”等词语的读音,理解“倭瓜”的意思。并利用三组词的不同规律找出课文中的相应段落。
3、指名读直接描写园子中花草虫鸟的段落。
4、读我和祖父在园子中劳动的内容,并选择有趣的场景读给大家听。
设计说明:略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和每组课文前的“单元导语”,意在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还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三)、走进园子,感受园子的快乐与自由。
1、自由的读第2小节,在“我”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
抓住“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体会园子里样样都有;抓住“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体会园子中色彩之美;抓住“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体会园子的生机之美。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领略到这是一个给人带来欣喜、快乐的园子。
2、读第13小节,说说在“我”眼里,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为总领,抓住“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体会花儿、鸟儿、虫儿的自由;抓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体会作物的自由。在体会中感悟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
设计说明: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句段,采用质疑提问、感情朗读、想象说话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中的场景和意境,并把语言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有这么一个园子,我们也似乎读出了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因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因为它是一个自由的园子。同学们当我们下次再次走近这个园子的时候,也许你就会有许多新的感受。让我们深深地注视着这个园子,轻轻地与它告别——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后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或鲁迅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设计说明: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以此走进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知道一本名著《呼兰河传》,知道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的视野稍稍地越过课文的围墙驶向更遥远的天地。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快乐。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园子的精神意义——快乐和自由,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时内容一目了然。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六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七
活力课堂,以“问题、研学、评价、提升”为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落实“设疑、探索、评价、生成、应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以“读”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高效、出彩。
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促使学生“非阅读课文不可”。及时地、大胆地、有效地开展读书学习,自读自悟,以解决问题。
学生纷纷投入阅读课文学习中,加上通过学生前置性的学习比较到位,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有的说:“祖父的园子很美丽”;有的说:“祖父的园子五彩缤纷”;有的说:“祖父的园子生机勃勃”;还有的说:“祖父的园子让我自由、快乐”;还有的说:“……”。
深入学习文本同样需要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产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及时地、积极地投入再次学习中,以达到“不读不行”的作用。
出彩之二:
(1)为什么说“祖父的园子很美丽、五彩缤纷和生机勃勃的呢?”
(2)为什么说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而又快乐的呢?”
这样的“问题”,有谁能不再走进课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呢?细致地、一词一句地品读课文,这样学生就有说话的材料,就能萌发自己独特感受。使之能读中悟、读中乐、读中受教。
出彩之三: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学生在较好地体会文本的同时,及时地提出新的任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出彩之四:请像作者那样,用细致描写的方法,写下你童年的一件趣事吧?
由于有了学生前置性的学习基础,又深入地分享了文本,此情此景,激励与明发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了,学生就有了写作的欲望,写出精彩的片段就不难了。
学生作品(略),可以说是精彩极了!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紧张而又愉悦的学习,想说的话一定是很多的,无不欲罢不能。
出彩之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用争分夺秒、高效、出彩来形容。是一节很好的研讨课、是杨伟芬老师《秋思》之后的又一力作。本课问出了课堂的精彩,问出了精彩的课堂!
交流:
1、加强词语的学习,扎根地过好关。(如倭瓜——,土窝——等)。
2、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源自哪里?(源自祖父的园子)。
3、课堂虽然精彩,但追问不足。
4、课堂有评价,但自我、小组的力量不足。
不当之处,交流之,批评之!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稿篇十八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
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
——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给文章分分段。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1、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2、出示:第2自然段。大家一起读:我家有一个大园子……。
读了这段,你们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为什么想到这个词?
——大园子。(不是我们家的院子,北方的后园很大,可以种花草,种树木,种蔬菜,甚至种粮食,很开阔,活动空间很大。)。
——样样都有。(花香菜香,引来了这些飞舞的小精灵,使得园子充满生机)。
——色彩斑斓(白、黄、大红、金、绿。)。
——有趣极了(引读:瞧,蜂子……)。
——我们边读边想象,仿佛走进园子,看到了蜂飞蝶舞。这真是一个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
板书:好大、好多、好看、好玩。
再读读,把自己读进园子里去。进园子了吗?没进的同学再读,一定要自己读进园子里去。
3、出示:13自然段“太阳在这个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自由读。
——这一段也是写园子一共11句话,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哪句?
——“一切都活了”花活了吗?怎么活?鸟活了吗?怎么活?虫子活了吗?怎么活?
这个“活”怎么理解?(有生命力,充满生机)。
——倭瓜怎么活?黄瓜怎么活?玉米怎么活?
植物在祖父的伺弄下长得多好啊!这个“活”还有长势旺盛的意思。
——这个“活”还有什么意思?蝴蝶……(引读)自由啊!随性啊!
只有天空蓝悠悠的……(悠闲惬意)。
板书:一切都活了。
4、谁来读读,读出那个活劲!(选择句段读)。
4、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啊?就在课题旁,写几个词。比比谁写得快写得多。
(样样都有,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蜂飞蝶舞,虫鸣鸟叫,蚂蚱蹦跳,植物疯长,悠闲惬意……)。
5、萧红写得多好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上个世纪初的这个园子。让我们心生羡慕。
——出示两段话,比较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都是有翅膀、有腿的的活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的颜色,即便写蜂子飞,最后也让它落到花上不动了,胖乎乎的。
——倭瓜黄瓜玉米都是静物,可作者却写它们疯长,写它们上架、上房、上天。
——萧红的描写非常独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我们再来读读13自然段,比较: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大。
是?(老师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们分享:强调太阳大,强调告诉读者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是真的,园子里真的就是这样,而且太阳让人有一种快乐、温暖的感觉。你们站在作者的角度想想,她想告诉我们什么?她写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番怎样的姿态?)。
板书:景乎情乎,境由心生。
萧红的`快乐与温暖从何而来呢?
1、速读3——12自然段。
你们读出快乐吗?
2、引读:祖父……我……。
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是一种率情的流露。
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祖父教我时我不听,摘黄瓜,追蜻蜓,由着自己的性子。这是一种率性的表现。
累了,我就睡大觉。这是童年的率真。
在园子里,在祖父面前,我流露的是我的真性情啊!我当然快乐!
3、你们读出温暖吗?
为了上好这堂课,老师读了些资料,想告诉你们:
萧红是个苦孩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女孩不喜欢;后妈也不爱她;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小孩子闹腾;唯有祖父,年迈的祖父疼爱她。每当萧红挨了打,祖父就用粗糙的手抚摩着,说:“长大了就好了!”祖父的爱温暖了萧红的童年。
4、萧红的内心情感不是我们这堂课能读懂的,下节课我们学着萧红的语言,写写园子里的趣事,争取把自己写进园子里去,写进祖父的怀抱里。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感受了!
四从读者走向作者,揣摩作者境由心生、借景抒怀的情感,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1、这个园子在萧红的心里究竟是个怎样的园子?(用笔思考)。
2、童年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小结:萧红怀念的是好大、好多、好看、好玩的园子,是“一切都活了”的园子,萧红怀念的是年迈的慈爱的祖父,是那段拥有真性情的岁月。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板书设计: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803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