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2:15:17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实用13篇)
时间:2023-11-27 22:15:17     小编:翰墨

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案的评价和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接下来是一些教案的经典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一

一、谈话,揭题:

1、看文中插图,用第一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

2、生汇报,是板书,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矛”和“盾”,

3、请学生在插图上合适的位置处写“矛”和“盾”。

4、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5、学生读题后,问: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句,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初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三、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四、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矛——盾。

3、读课文2——4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4、反馈:

b、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5、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

a读第五节,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b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c、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反复朗读这句话,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抄写这句话。

板书: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二

本篇课文编排在五册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七单元。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这篇课文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对打比赛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英军把坦克投入战场,打败了敌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且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一个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已经认识,需要学会写的生字也已经学写了,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附之以老师及时、适时的调配课堂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法,尽量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目标:

2、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3、继续练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重、难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找疑问和意见。

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并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疑问的内容(或不同意见)。

二、探究文本。

1、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疑问的多少,并及时夸奖、鼓励。

2、学生以前后桌为一组,借用《新华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及各个人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组上各人的疑问,探究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师集中各组还没解决的疑问及不同意见进行全班性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视学生的疑问及不同意见,结合本堂课目标,进行及时、适时的调配。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借以了解学生们理解的程度,同时借此理请全文脉络,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

如果有机会或有时间,还要进行下面的一些探究:把“紧张危急”缩成两个字,但意思不变;给“固然”和“自卫”找近义词;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会”字的理解并用另一些词更换它。

三、小结。

在下课铃声响过后,马上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

附设想的板书: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威力无比)。

盾 (自卫)。

后  记。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按照事先的预计进行,基本完成“目标”所设定的“2除外”内容。课上的生成也有事先估计的内容,更有出乎预料的。如陶于豪的问题“这个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叫‘坦克’?”一个女生的问题“说坦克是‘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呀?”由于在学生还处于“自读文本,发现疑问”这个环节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前者的疑问,所以我有意让这个学生在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后提出。这样能使这个生成不至于影响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落实,也使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对于后一个生成,由于我事先已预计到学生对当时的坦克的相关知识有了解的需求,我也想到在网上搜集一张旁边站有人的并配有文字解说的坦克照片,以使学生对这“庞然大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早准备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和“最早参战的坦克”这两项配图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也能应付课上的生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说明课前的预计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是开课,所以免不了没有平时那样的自在,以至于在上课开始不久了解到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时忘了夸学生;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意见,老师急着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是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

对于原先的一些估计,如: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学生根本没有提及。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是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的时间不长的缘故,因为,我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方式学习还不到十个课时。

在接下的一堂课(第三课时)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本文还没完成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在完成“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这个练习,整个场面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加得合适。根据经验,我想,这是学生们的探究习惯及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在接下的练习(做《语文作业本》第25课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的词语填空不熟悉。我想,这是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缘故。学生们对“坦克的发明,让人们明白了什么”也不是理解得透彻。

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上的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这有待于我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三

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来自我介绍一下,老师姓杨,你们可以叫我?生:杨老师。师:真棒!上课之前啊,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图猜成语,想玩吗?师生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龙点睛,自相矛盾) 二.导入师: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最后一个成语中包含这两种兵器,分别是——(生齐答:矛和盾)师(板书范写“矛,盾”)边讲解:(出示课文图片)师:猜一猜,这两种兵器中哪个是矛?哪个是盾?(生认,课件插图上写上矛和盾)师:矛和盾原本是对立的,今天我们却要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补充课题)师:集合是什么意思?生1:集合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生2:集合就是结合起来的意思(把什么东西结合起来?)生3:集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结合起来的意思。师:是的,在我们语文书里有两个词语的意思和“集合”的意思相同,快点打开书本找一找吧。(生快速浏览课文)生1:合二为一(出示词语卡片板贴)生2:集于一身(板贴)师:理解了“集合”的意思,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课题,思考一下,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1: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为什么”)生2: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师板书“怎样”)生3: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以后会怎么样?(师板书“结果”) 三.初读课文师:一个小小的课题,我们的同学就有这么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答案吧。(生读,师巡视)师:课文读完了,老师从文中找了几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词语:进攻      戳         雨点般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坦克      炮口       履带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生1:第一组生2:第二组生3:第三组生齐读师:你发现这3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的吗?生齐答:第一组描写的是矛,第二组描写的是盾,第三组描写的是坦克。(边回答,边课件出示)师:刚才的问题,你在文中找出答案了吗?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1: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边回答,师边课件出示句子)师:找的真准,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句式,把后面两个问题也解决呢?出示:发明家(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    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             )。生1:发明家在盾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生2: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能把这3句话连起来说说吗?(师出示课件,回答过程中,一生用了许多相同重复的称谓)师:3句话里有许多地方重复,(课件出示)能否再把这段话概括起来说说呢?出示:1、发明家(           ),想到了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2、(                      ),就这样,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了。3、结果(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只要在盾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结果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这其实就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先对课题提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概括成一句话,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概括主要内容。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就能概括主要内容。生: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出示句子)师:这里的“二”指什么?“一”又指什么?生1:“二”指矛和盾,“一”是指“坦克”(你发现的真快!) 四.精读课文师:请大家再默读1—4小节,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生默读)生1:这是一场紧张的比赛。生2:这是一场有趣的比赛。生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还能用成语,真了不起。)生4:这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师:这么精彩的比赛,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呢?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出示课件)师:这是怎样的雨?生1:雨很密。生2:雨很急。师:是啊,这么密,这么急的雨,我们读起来也要读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当时这一场比赛的感觉。(请1生,师生合作表演“矛和盾比赛”师手指当矛,生手掌当盾,)师:我左一下,你往什么方向挡?(左)我右一下啊,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师:好,现在我继续进攻。(师快速地用手指戳向学生,让学生无法抵挡)现在你有什么感受?生:老师好快啊,我根本反应不过来。师:这就是——难以抵挡。(从中理解“难以抵挡”,然后再齐读这句话)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4小节。生1: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发明家还想到什么?)生2: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老师发现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如果你在划“/”的地方稍稍停顿一下,读起来就更通顺更好听了,请你再来读读。)师:这里的“固然”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生:虽然师:是的,固然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一个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意思就会发生转变。发明家还想到了什么?生3: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师出示表格:

师:大家发现没有,这句话里有两个感叹号?他们感叹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生:第一个感叹号是因为“盾太小”而紧张,第二个感叹号是因为想到了方法而感到高兴。师:既然这两个感叹号的意思不同,那你能把这两个感叹句读好吗?生:能!(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师:一起来读读生齐读,感情饱满师:按照上述的方法,你能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了吗?(能)那就把你课桌里的一张纸条拿出来,试着自己完成吧。 填一填:

投影一学生的答案: 。

(生拿着自己的纸条解说):发明接发现盾太小了,所以想到安一个铁屋子,后来他又发现不能进攻,就想到在铁屋子上开个孔,把矛伸出来,但是躲在里面却不能跑,发明家又想到给铁屋子安个轮子履带。师:老师发现你的一个问题,在第二个想法的解决方法中,文中把这个矛打了个引号,而你却没有了,我来问问你,要不要加上引号?(生思考了一会,回答要)为什么?生:我觉得还是要的,因为这个矛是指炮头,而不是真正的矛,所以要用引号。师:那请你把引号加上去吧!(生加上引号)师:现在你能把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吗?出示: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 可是,(          )                                                           对了,(                  )                                                            当然,(                             )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生: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填空内容:师生配合读,师读前面,生读括号里的内容   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   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发明家发明的坦克,谁来指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还有“履带”在哪里?(一生只认)师:为什么要装上“履带”呢?生1:有了履带,就方便坦克在沙漠里行驶。生2:履带可以让坦克不滑倒生3:坦克装上履带,是为了增大受力面来减少压强。这样走泥泞或沼泽也不会陷下去。(哦,你懂得可真多!)师:正是这样,坦克才会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怪不得书上说(再次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板书:进攻,自卫,优点)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许多东西是把两种东西的优点合二为一,集于一身的,比如我们的布袋铅笔盒,是把“布袋”轻便和“铅笔盒”可以装文具的优点“合二为一”,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布袋铅笔盒”,你还能说说身边运用了“集合”两种东西的优点于一身的东西吗?生1:雨衣是集塑料的防水和衣服的优点于一身的生2:电灯是把钨丝的光和玻璃的透明的有点合二为一的(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老师引导)师:其实我们的笔盒里就有一样东西是把优点合二为一的。生3:铅笔,铅笔是把铅笔和橡皮的优点合二为一的。(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也是把很多东西的有点集于一身的,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你才会收获更多。 五.小结课文师:发明家就是这样有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发明了坦克,从此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发明家发明的坦克到底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以及又会学到什么真理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为什么?                                优点       集于一身    怎样?                                                        结果?                                                                                       (实录整理:冯梦姣)       作为一名新老师,很荣幸能参加这次三年级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以下是我听了这三堂前辈的优质课后的一点反思:1、叶圣陶老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即“例子”中的精华。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这个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杨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合二为一”这个词语的过程中,思路层层深入,先是从字面意思体会,然后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理解“合二为一”的深层内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彻底贯彻了语文的实践性。2.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三位前辈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了不同地学法指导:《矛和盾的集合》中杨老师主要采用了填空补充来概括全文的大意;而《富饶的西双版纳》是一篇语文优美的文章,臧老师主要采用了想象感悟法;《陶罐与铁罐》的语言比较有特点,于是杜老师则采取了朗读感悟法。丰富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3、一、二年级注重字词句的训练,到了中年级就要开始各种段式的学习和积累,这一点也是我们时常会忽略的。但是三位老师能牢牢把握这一点,让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都会出示一个段落进行填空说话,逐渐培养学生对段的意识,但是就如教研员徐老师所提出的,在段落教学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过多的注重训练句式,而缺乏了从段落中去理解只能让学生有段的意识,而无法培养学生对段的理解。这也是这次教研活动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之一,需要我们多深入研究,把这个年段特点,彻底地贯彻好。   以上只是我对这三节课听课后的粗浅想法,对于中段教学目标把握的探索和研究也仅仅看到了一点“门道“,还需要今后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学习和总结。但是有一点我相信,通过越来越多的老师对中段语文教学的重视,我们对中段教学目标如何把握一定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从“乱花渐欲迷人眼”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飞跃。但愿小语界能有更多这样值得探究的话题,使我们的课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请看,这是矛,这是盾,它们都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兵器,同样,这两个汉字也是从古代文字慢慢演变而来的。

师:先来看看“盾”字的演变,这是甲骨文的“盾”,后面一人双手拿盾,非常形象,这是金文,再是小篆,最后是楷体,再请看“矛”字……(课件演示演变过程)。

师:这两个也是我们今天要写的生字。请打开生字抄写本,仔细观察前面的范字,自己先试着把“矛”和“盾”各写一个。(生自由练写)。

再请看“盾”字,特别注意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竖撇,下面的横也写得长一些。

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先写“矛”:横撇点横钩,弯钩加撇把笔收:再写“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请同学们再把“矛”和“盾”各写一次。(生自由练写)。

师:再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矛”和“盾”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写得相当漂亮。

师:先把生字抄写本轻轻地放在一边,一起再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正确朗读课文,想想“集合”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先来说一说?

生:“集合”在课文中就是指把矛和盾结合在一起。

生:我认为“集合”在课文中是指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

(师根据回答板书: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师:对呀!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事情,谁能看着板书把这件事更完整地说一遍?

生: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时,想到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师:下面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左边的这一组词语?(指名一生读)。

师:这个字跟老师再念一念,翘舌音“戳”。(生跟读)。

师:谁来读右边的这一组?(指名一生读)。

师:请仔细观察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进攻的,右边都是写自卫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分别是写矛和盾的什么?

生:左边词语都是写矛的特点,右边词语都是写盾的特点。

师:你真有一双慧眼!

师:左右两边的同学可以对看来读这些词语呢,左边读“矛”,右边读“盾”;左边进攻,右边自卫,试一试。(生对读词语)。

师:读得真好。左边是“矛”,右边是“盾”,发明家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课件演示集合过程)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是发明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试着完成学习单,(生默读课文,自由填写学习单、师提醒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填好的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同意!

师:是的。但老师觉得把“了”字删去会更简洁一些(用红笔删除)。

师:他认为解决方法是“做一个铁屋子”有没有更好的说法?

生:可以用“造”铁屋。

师:不错!他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盾太小”这个问题?

生: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难以招架时发现的。

师:你能找到课文中的描写来读一读吗?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师出示这个句子)。

生:我从“雨点般”这个词中读出对方的矛速度很快,又很密集。

师: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雨点般”来体会,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我从“左抵右挡”这个词看出这场比赛很激烈。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抵一下,右边挡一下的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左抵右挡”仅仅是左抵一下,右挡一下吗?

生:不是!

生:“左抵右挡”是指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自我保护。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此时还在气喘吁吁,其实这就是“难以招架”的表现。抓住这些关键词,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句子,谁再来读读?(指名生读)。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矛、盾”等六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积累语言。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懂得课文阐明的道理,初步了解和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识字、写字、阅读有兴趣,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意识。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1、课前搜集有关“矛”和“盾”“坦克”的资料、图片。

2、课文插图、课文文字课件,坦克作战的录像。

3、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介绍“矛”和“盾”这两种兵器。

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把他们的优点集合起来就发明了什么?

板书: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2、出示坦克录像:

你们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坦克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吗?(出示坦克在战场作战的情景。感受坦克的威力。)。

坦克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发射出猛烈的炮火,真是威力无比。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指读第5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

板书:大显神威。

从哪看出坦克大显神威的?

你是抓住哪些词来理解的?

庞然大物,凸现特别神气,特别威武。

吓得哇哇直叫 怎样叫,叫什么? 。

乱成一团 德国士兵乱成一团,有的抱着头掉头就跑,有撞到了别人,有的几个人压在了一起。

一下子 十公里 退的速度快,距离远。

介绍背景: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索姆河两岸到处是沼泽地,炮弹不时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抛上天空,浓烟笼罩着河岸。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英国军队利用这些钢铁怪物,其实就是坦克,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2)你能把德国兵这种恐惧、害怕、混乱的局面读出来吗?

(3)指读句子。评价读的情况。

(4)齐读第二三两句。

三、学习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2出示第1-4自然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紧张危急的关头具体指怎样的情况?谁能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情况紧张危急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矛进攻的厉害。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感情朗读。

师: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这个想法好吗?为什么?(能够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指导读好两个感叹号。

(2)他还怎么想的?第四自然段。

解决:“矛”引号的作用。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又产生这个想法?第三自然段。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出示坦克图:

发明家在与朋友的对打中,为了        ,由盾      ;     为了     ,由矛            ,发明了威力无比的坦克。

(4)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指读1-4。

(5)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坦克的。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2.齐读第六自然段。

3.师: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1、其实像这种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的例子随处可见。

老师介绍带橡皮的铅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七

前几天,我们老师叫我们提前预习二十五课。

在那天晚上,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我的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要把他叫做矛和盾的集合呢?”

我去问妈妈:“妈妈,它为什么要把的矛和盾和起来?”

妈妈想了想说:“可能它们要取长补短吧。”

我想了想,走到旁边想:“那起不是它们都有短处吗?”

后来,我理解了这个意思,我心中想:“以后一些东西,也把它集合在一起,创作大发明,成为胜利者。”读完这遍课文的感受和启发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八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

2、请你在图中找一找,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矛和盾的作用是什么?同时,提醒学生矛和盾的字形。

4、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也写一个“矛”和“盾”。

5、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小朋友仔细读故事,读通读顺,边读边标好自然段号码,遇到生字请拼音帮忙,遇到难词可以请教词册和小朋友。(自由读)。

三、梳理课文。

1、引出集合,说说生字“集”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一个“集”。

2、找一找课文中和“集合”意思相近的词(合二为一)咱们找到课文中的语句来读一读。

3、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矛的优点进攻和盾的优点自卫的,请你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并划一划。

3、矛的优点是什么?

4、盾的缺点呢?

在这儿,课文用“固然”告诉了大家盾虽然能安全防卫,但却存在不足,我们也试着用上“固然”说说矛的优缺点。

5、你还能在坦克身上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你还了解坦克的那些知识?

6、课文中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案例,能让我们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自由读一读。

7、运用练习:让我们也来称赞这一下子把敌人吓退了十公里的坦克。

(a)庞然大物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合二为一难以招架。

被人们称为的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在战场上。它令敌人,。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c)把这些四字词语摘录到积累本中。(生摘录)。

8、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细细探究发明家是怎么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的,说他的想法妙,究竟妙在什么地方呢?课后我们还可以搜集有趣的发明故事,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九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

素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记得在第一次试教中,为了介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机器人,我用静态的图片素材,然后口头加以介绍说明。通过教学,这种介绍方法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难不能体会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发现问题后,我将大部分的图片素材,换成了视频素材。实践证明动态素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将无趣的知识教学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快,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为了引出机器人能按照人们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轨迹搬运机器人”的视频,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机器人会按照我们事先为它画好的黑线行走、搬物。有了这个视觉上的感知,学生就可以轻松的理解机器人的这个特征。又如:在得出机器人的三个特征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带了一个机器人,让学生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机器人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并能完成一定的动作。通过让机器人一下子变凶猛,一下子变温柔的实践,体会了它有自己的大脑,会按照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未来是属于学生的,未来的机器人也需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设计未来的机器人。在讨论交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扩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有很多,(如:机器人的由来,除了我介绍的机器人以外还有哪些机器人等等)教师不可能在40分钟能内满足所有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课外的扩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限定的作息时间得到了妥当的延伸和优化,丰富的教育资源足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学习的自由和权力。机器人教学使师生在学习中随时都可能产生一个惊喜、一种成功、一个期待、一个新思路的诞生。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一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难以招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成语猜猜猜。

二,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三,初读课文:。

1,按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我会填")。

2,交流反馈:检查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悟理:。

1,引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带"然"的词,把它圈出来.

交流板书:忽然固然当然。

(2)出示: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忽然"一词了解当时发明家产生想法的原因.

b同桌现场演绎当时的情景,联系句子体会"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c体会发明家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c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小结:产生想法。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了.

a查字典,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理解"固然"一词,了解发明家本来的想法.

b发明家本来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c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怎么办呢。

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认识破折号;体会发明家修改自己想法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板书小结:修改想法。

(4)出示: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理解"当然"一词,由此了解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b观察坦克图片,认识履带,轮子,"矛"和"盾".

c看了这样的发明,谈谈你的感受.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小结:延伸想法。

(5)归纳总结:。

a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从这里你能读懂什么。

b引导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

五,拓展升华:。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仅仅是指坦克吗引导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六,生字指导:盾,兵,退。

穆湖实验学校周文婷。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5课.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于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让学生参悟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处理,就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并由此萌生处强烈的探知欲.整堂课老师和孩子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研读悟理,试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我吸收了刘云生老师的一个匠心设计,并加以了修改,赋予了其鲜明的个性.就是在直面重点后,捕捉到三个"然"字词语,并且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改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是,我让学生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强化了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突出了重点.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查字典,观看图片,现场表演,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真正让语文课上的语言能力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

在最后的总结中,我们又回归到了"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重点句.这时候,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关"集合"的例子以及他们自身的想象,顺理成章地从重点句延伸开来.这个目的在于延伸拓展,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一方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对重点句含义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个道理,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学了这篇课文,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谁把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优点和二为一,谁最终就会取得胜利。课文中的发明家就是用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做成了坦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谦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向别人请教,懂得取长补短,努力追求上进,才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要会欣赏自己,给自己自信和力量,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篇十三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中国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1、老师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2、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3、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4、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中国功夫”增

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5、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8041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