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1:10:19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模板17篇)
时间:2023-11-28 01:10:19     小编:薇儿

方案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以达到最终的完善和优化。方案制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有序推进,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方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一

2016。

37。

2017。

24。

号),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发展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更好地服务松原生态振兴、转型崛起和“两个城市”建设,结合松原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松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服务发展为主线,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松原生态振兴、转型崛起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优先优质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系统谋划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支撑,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强大合力。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和各级各类教育顺畅衔接、公办民办教育齐头并进的新态势。发挥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

坚持服务惠民导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优先解决全社会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从教育落后地区和薄弱环节入手,统筹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百姓。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以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为根本动力,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建立标准、完善机制,着力简政放权,营造良好办学环境,重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0。

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育普及程度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布局结构和治理体系更趋完善,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两个城市”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达到全省乃至周边省份发达地区教育先进水平,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适应城镇化进程、行政区划调整、人口流动、

2020。

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切实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每个县(市、区)及市直新建。

1

3

所大型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

1

所中心幼儿园,大村实行独立办幼儿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老城区集中改造和新建住宅小区,按规模合理配建幼儿园。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空出的校舍和师资,优先用于学前教育。

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办园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举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师资、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方式,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优质幼儿园开办连锁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奖补力度,实施科学的奖补政策。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以捐资赠物等形式支持学前教育。

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积极招聘专业幼儿教师,到。

2020。

年,全市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比例要达到。

30%。

2

人。加强幼儿园教师、保育员日常教育和监督,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认真落实教育部第。

39。

2001。

20。

号)和《。

3

6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

吉教联字〔。

2015。

47。

)

和《吉林省幼儿园设置管理办法(试行)》。

(

吉教联字〔。

2015。

38。

)

规范幼儿园设置审批和管理到。

2020。

年,全市乡镇以上幼儿园。

80%。

达到市级示范园标准。完善幼儿园准入、登记注册、动态监管和退出机制。强化幼儿园安全管理,加强卫生保健指导和监管,科学调理幼儿膳食,坚决杜绝幼儿园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落实《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6。

40。

号),统筹推进全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018。

年前全面消除薄弱学校,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020。

年实现办学标准化,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制定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学条件、教师配备等基本标准,按标准配备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室、课桌椅、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音体美器材,满足基本教学需求。配备安全饮水设施、厨房设备,配置安全卫生厕所。推动实现村小学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通过走教、支教等多种途径,使村小学和教学点拥有必需的专业教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优先安排农村特岗教师到村小学和教学点任教。强化中心校对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配备、课程安排、业务指导等统筹管理作用。经费投入向村小学和教学点倾斜。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通过。

2020。

年全部实现电能等清洁能源取暖。结合学校实际改善体育和艺术教育场地,配备音体美器材,建好图书馆(室)、广播站、活动室,满足教学和文化生活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必需的教职员工,有效开展生活指导、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后勤服务和安全保卫等工作。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寄宿需求。

2018。

年年底,基本消除小学。

56。

人及以上、初中。

61。

人及以上大班额现象;消除。

66。

人以上大班额。到。

2020。

年底,基本实现小学。

45。

人、初中。

50。

人的标准班额;基本消除。

56。

人以上大班额现象。现有班额已经低于底线要求的,不得再增加班额。

2015。

2020。

年)的通知》(国办发〔。

2015。

43。

3

年以上,职称评定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对在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满。

10。

年、继续在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全面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装备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三通”工程,到。

2020。

2020。

年,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体音美器材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装备率,满足教学、学习需要。全市中小学全部配备标准化课桌椅。

着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全部学科,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推行小班教学。重视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义务教育终结性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2018。

9

月,正式启动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招生改革模式。

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认真落实。

0.6。

﹪,初中辍学率控制在。

1.8。

﹪以下。

启动实施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普及攻坚计划,加快普及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统筹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优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资源,提升中职教育水平,优化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与中职教育结构,构建满足需要、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质量提升、多样化发展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新格局。

2020。

2020。

中职学校一体化集团化发展。

2020。

年,全市高考各批次进线率、平均分、及格率等指标跃居全省前列。

2014。

35。

号)、《教育部关于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

2014。

10。

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

2014。

11。

号),扎实稳妥落实新的高考政策,实施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举办艺术类、体育类等特色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身体心理、学业实践、职业生涯等全方位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落实《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

2014。

22。

号),努力构建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

所县级职教中心(职业学校)。扶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稳步扩大优质民办职业教育规模,实行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

2020。

2020。

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

60%。

以上。

健全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

“特色品牌引领、中高衔接共建、错位集群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围绕“互联网。

+

3d。

打印、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大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

3+4。

”“。

2+3。

”“。

3+2。

2025。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教学融入生产全过程,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联合招生培养,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生产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办好松原市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为优秀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创造平台。

依托松原产业和资源优势,采取合作办学、设置名校分校等方式,积极筹办松原石油应用技术学院、松原农业工程学院、松原护理学院、松原幼儿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实现松原人民

“大学梦”。顺应吉林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战略布局,紧紧抓住省属部分院校部分专业向应用型高职本科转型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吉林油田公司与吉林大学联合成立“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办学进程。

努力为每一名残疾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着力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使每名残疾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20。

年前,全市四县(市)各办好。

1

所独立的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将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升格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建成全市特殊教育中心,发挥对全市特殊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制度。

2016。

2020。

年)》(松教请字〔。

2017。

11。

6000。

10。

12。

年全免费教育。

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切实解决影响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障碍。

“两免一补”等资助政策。

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与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民办学校学费监管,做好民办学校危机预警与干预。监督民办学校举办者依法保障教师和员工的工资及待遇。建立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政府采取购买服务、资金奖补、教师培训等办法,积极支持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政府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优化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服务。打造优质民办教育服务平台,推进民办学校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鼓励民办学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引导民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民办学校优质品牌。指导民办学校优化内部管理结构,落实民办学校校长负责制度。完善民办学校质量分类评估机制,加强民办学校评估工作。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发〔

2014。

9

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5。

46。

2020。

年,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全部高于区域内同级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2008。

9

号),着重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中职学校、初中和小学指定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加强民族常识、民族文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其他民族文化,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提高跨文化能力。

2016。

年工作要点》(教民司函〔。

2016。

1

号)中提出的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等意见,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提升双语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学校和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畅通继续教育渠道,努力构建人人学习、人人有条件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到

2020。

年,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

加强继续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办好学校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办学机构面向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健全继续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执业资格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建立学习者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的衔接沟通。多渠道为低收入社会群体提供公共继续教育服务。

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保障体系和监管机制,新增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积极落实。

+

”教育发展,使贫困地区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乡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县域内教师编制动态调节机制、校长选拔与交流机制,着力破解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矛盾,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三位一体”资助格局。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履行职责,将落实本实施方案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工作计划,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做好与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做好与教育改革发展其他工作的衔接,确保政策连续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地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多渠道加强教育经费筹措,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整合相关政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对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予以整合。根据不同阶段教育属性及经费投入机制,通过发展民办教育、社会捐资助学、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筹措教育经费。

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价制度,强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督导检查。教育督导要突出重点,密切跟踪工作进展,督促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对各类教育重大项目,要按照政策要求、实施范围、资金使用、时间节点、阶段目标等要素,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依法开展专项督导,公开督导报告。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及时总结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让人民群众见到实效,形成预期合力,凝聚社会共识,为推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二

29。

号)文件精神,结合黔江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紧紧围绕。

“科学发展、富民兴区”总任务,按照“两个核心目标”总要求,以改革为统领,以法治为保障,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为总目标,大力实施打造大商圈、建设大市场、培育大企业、升级大流通、实施大统筹、行业大规范“六大”工程,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促进商贸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0。

年,全面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15。

亿元,年均增长。

10.3%。

以上;商品销售总额达到。

270。

亿元,年均增长。

12.7%。

左右;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达到。

18。

亿元,年均增长。

13.3%。

左右;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馆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0%。

以上;会展产业直接收入。

5

亿元,拉动消费。

30。

亿元以上。

提档升级老城核心商圈。加快推进大什字购物广场二期等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优化完善核心商圈交通网络,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布局商业业态,积极引进知名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入驻;鼓励商圈内现有商贸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要,主动调整结构,引进知名品牌提档升级;启动智慧商圈建设,将老城核心商圈打造成集创意、设计、咨询、融资平台、广告、零售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规划建设新城新兴商圈。积极融入城市东进战略,按照集中打造、整体开发、人车分流、功能配套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布局、高质量建设新城新兴商圈。新城商圈主要承载黔江商贸流通业聚集辐射功能,在业态上要重点布局大型区域专业市场、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区域性会展中心及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等品牌商业,配套建设新城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超市、百货商场和金融服务网点。

2020。

年底,创建市级以上社区便民商圈。

3

个以上。

加强现有专业市场培育。制定出台黔江区区域性专业市场培育方案,支持现有商品市场转型升级,推动专业化提升和精细化改造,拓展商品展示、品牌孵化、回收处理、电子商务、统一结算等功能,鼓励创新批发物流服务模式,实现交易与仓储、物流、配送分离。

加快推进在建市场进度。加快推进新城。

2017。

年前全部建成投用。按照边建设边招商、招大商引名企的思路,指导市场业主积极开展招商工作,做到建成一个市场、带动一个行业、服务一方需求。

30。

100。

亩以上及建筑面积。

5

100。

亩以下及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以下。

1

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续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由区政府组织听证。

深化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支持国有独资企业引进外资、民营资本等组建发展国有控股或相对控股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引导大中型民营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相互参股等方式组建发展混合所有制集团型企业,鼓励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与中小微企业开展上下游资源整合组建战略联盟,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012。

253。

2020。

年,全区限额以上企业达到。

150。

家以上,亿元级企业达到。

30。

家以上。

大力发展中小微商贸流通企业。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

“三证合一”改革,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落实创业补助资金、后续扶持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加强企业培育服务工作,宽松发展环境,支持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变、限下企业向限上企业转变。深入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类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优质的培训、融资、信息、市场拓展、电子商务、消费信息发布等服务。鼓励发展微型商贸流通企业,完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微型企业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开展工商、农商对接合作。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融入全市网络零售。

o2o。

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模式。按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标准,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区,扩大电子商务在居民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商贸工业旅游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第三方支付,加快推进电子发票应用,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

大力培育特色街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产业和历史文化优势,重点打造民族风情城、伴山国际、三岔河、水井湾、濯水古镇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美食、夜市品牌商业街。充分挖掘原有商业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传统风貌的商业建筑,强化商业街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塑造。做好特色商业街培育工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推进黔江会展中心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会展业发展机制。加快推进政府主导展会转型,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主办,完善会展业公共服务机制,推动会展业向市场化转型。利用各类城市资源,做大做强会展市场主体,重点培育武陵山汽车博览会、武陵山家居博览会、特色产品区域性地方品牌展会,争取引进国际性、全国性、全市性大型展会来黔江举办,拉动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以电子商务、信息化及物流配送为依托,推进发展直营连锁,规范发展特许连锁。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向周边地区扩张。鼓励流通龙头企业向乡镇街道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建设直采基地和配送中心,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方便城乡居民消费。

“网购店取(送)”等新型配送模式。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运营水平,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降低车辆空载率和交易成本。

加强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执行《黔江区扶持住宿餐饮业发展办法》(黔江府办发〔。

2014。

40。

号),引导餐饮住宿业转型发展,发展大众化、休闲旅游餐饮,打造一批品牌农家乐集聚区,培育一批连锁化、经济型酒店。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业态配置,支持建设集社区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便利店、餐饮店、再生资源回收点、健康、养老、看护、配送站等大众化便民网点于一体的“一站式”新型社区便民商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设公益性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和服务人员供给基地,培育一批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逐步健全养老护小型家政服务人员培训体系,扩大家政服务供给。

构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推进武陵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加强白家湾蔬菜水果批发市场规范改造,强化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推进乡镇农贸市场与区域性批发市场、区域性批发市场与市级一级批发市场的无缝对接,着力构建三级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农产品主产乡镇建设产地集配中心,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安全化。支持商贸企业整合上游生产和下游营销资源,鼓励龙头企业结合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支持农产品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推动冷链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协同发展。

推进乡镇商贸。

“五个一”建设。完善乡镇商业设施布局,规划建设乡镇微型商圈,配置品牌连锁超市、农贸市场或特色市场、品牌餐饮、星级农家乐等商业设施。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商贸强镇,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综合服务功能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借鉴国际贸易通行标准、规则和方式“走出去”发展,建立海外营销、物流及售后服务网络,支持外贸企业建立国内营销渠道,拓展国内市场,提升市场消费转型能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有关促进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的制度及行为规范,建立零售商、供应商供货合同抽查制度和大型零售商年度报告制度。稳步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加快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健全举报投诉办理和违法行为曝光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贯彻落实促进全国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法规政策,破除阻碍商品合理流动和正常竞争的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规定,取消针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设定的歧视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价格。

规范行政审批。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评估清理行政审批、备案等事项,及时停止已被国务院和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规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申报材料,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审批制度,开展审批延伸服务,建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度,实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和收费项目,实行目录清单管理,不断完善公示制度。坚决制止各类乱收费、乱罚款和摊派等行为。

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开展重点商品、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完善网络商品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源头追溯、质量担保、损害赔偿、联合办案等制度,依法惩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促进电子商务和电视购物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投诉处理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建立曝光平台,完善商贸流通领域重点行业消费警示制度。建立覆盖全区商贸流通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系统,完善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

“粮安工程”,加快粮仓改造、建设和升级,确保区级粮食储备不低于。

7000。

吨。规划建设保供基地,抓好产销衔接,完善商品市场供应体系和调控机制,确保商品供应充裕、市场稳定。

推进商贸流通信用建设。建立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依法发布失信企业。

“黑名单”,营造诚信商业文化氛围。推动建立线上网络和线下实体店消费的信用评价机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具有信誉搜索、同类对比等功能的综合评价;鼓励行业组织开展以信用记录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评价;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商品质量、服务水平、购物环境等内容的消费体验评价。

“黄标车”淘汰力度,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建设,推进报废汽车资源综合利用。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成立黔江区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商贸的副区长任组长,区级相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商务局,由区商务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建立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编制好全区

“十三五”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商贸物流设施。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将商贸发展规划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发展规划中;要加强商圈、市场周边道路、停车位、公交站点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切实解决商贸物流特别是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难、停车难、卸货难等问题。

积极争取落实更多的中央和市上商贸促进专项资金,逐年增长区级商贸发展资金。要用好各级商业发展资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商业专项,重点支持重点商贸企业考核奖励,公益性商贸流通设施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及家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和中小商贸企业发展。支持融资机构开发符合商贸流通行业特点的融资产品,提升对商贸企业的增值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商贸企业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质押融资业务的支持力度,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优质网店的支持。加强对商圈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索建立适合商贸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诚信经营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推动商业银行在充分把控行业和产业链风险的基础上,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完善小微商贸企业融资环境。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各类适合小微商贸企业的线上融资贷款品种。

继续落实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收优惠政策;继续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贯彻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生活性服务业

2%。

的政策。

制定政府鼓励的商贸流通设施目录。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商贸流通业项目用地标准,对纳入政府鼓励商贸流通设施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城区商品批发市场异地搬迁改造,政府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安排商品批发市场用地。依法加强商贸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发挥主流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通过新闻发布、政策解读、专家访谈、新闻调查、系列报道、专栏专题等形式,及时、持续、深入报道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工作动态,广泛宣传工作进展和先进典型,扩大舆论影响,营造浓厚氛围。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三

2015。

78。

2020。

年,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总量达到。

25。

家,其中注册资本金。

2

亿元以上的机构不少于。

6

家,争取。

1

家机构到达。

10。

亿元,平均担保放大倍数超过。

3

倍。争取到“十三五”末,我市基本形成间接与直接融资担保功能齐全、担保与再担保分工明确、政策性与商业化互为补充的担保增信服务体系。

1

.积极推动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

市政府金融办负责通过重组、整合、新设、增资等方式,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到

2020。

年末,力争在我市设立。

1

家注册资本超。

10。

1

亿元的要增资到。

1

亿元以上。

2

.引导民营融资担保公司规范发展。

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引导民营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十三五”期间培育出

家行业龙头和一批有较强实力及影响力的民营融资担保机构。

3

.加强与省级再担保机构合作。

市政府金融办负责研究与省级再担保公司合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职能服务、工作指导和政策研究,为我市融资担保机构与省级再担保公司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我市融资担保机构与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扩大。

4

.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召开“银、担、企”对接会。

建立由市政府金融办牵头,营口银监分局、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等单位参加的合作机制,定期召集银行、担保公司、企业参加的对接会,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提高对融资担保机构的授信额度和放大倍数。推动“银、担、企”合作,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5

.推动降低融资担保机构保证金缴纳比例。

营口银监分局、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负责指导各银行业机构应积极争取上级行支持,根据我市融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出资股东实力经营状况等,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实行差别化保证金缴纳比例。鼓励全部机构对经营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优质担保机构免收保证金。

6

.加强融资担保机构内部公司治理。

鼓励融资担保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议事规则,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7

.强化对融资担保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监管工作制度,明确监管内容、方式、程序等,提高监管质量和规范性。完善融资担保机构现场检查制度,继续开展融资担保机构年度考核工作,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增强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融资担保机构及时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其经营牌照。

8

.制定风险预案、严守风险底线。

由市政府金融办制定《营口市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共同防范化解融资担保业运营中存在的重大重点风险隐患。各县(市)区政府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风险防范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健全由各县(市)区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快速反应的行业风险防控处置机制;及时上报辖区内的重大风险事件,并依法依规妥善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护债权人和其他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9

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负责不断完善融资担保征信管理制度,推动融资担保机构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促进信息交流共享;市国资委要建立和优化对政府控股担保机构的考核机制,降低或取消对政府控股担保机构的盈利要求,建立以担保业务规模、担保资金放大倍数、担保费率、代偿损失率等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考核国有控股融资担保机构,考核评价结果与融资担保机构负责人薪酬挂钩;营口银监分局要采取灵活监管措施,调动银行业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的积极性,加大融资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局等部门要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办理反担保抵(质)押手续提供支持,融资担保机构可依法查询、抄录或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

10。

.认真落实税收减免和风险补偿金等政策。

按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

2010。

72。

号)、《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

2009。

114。

号)等文件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公司,市经信委做好政策宣传和材料组织上报等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风险补偿等政策,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按文件精神落实好县(市)区配套政策。

11。

.加强融资担保机构行业自律和专业化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市担保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各融资担保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在数据统计、信用记录、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各融资担保机构结合实际,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储备和使用计划,每年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尽职调查、信贷风险审查等专题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推进队伍建设;严格对照监管要求,组织好对融资担保机构初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任职资格考试。

市政府成立营口市落实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市长钟建同志任组长,市政府金融办主任崔雨新任副组长,市经信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营口银监分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营口市落实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工作落实,研究部署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定期调度各阶段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金融办,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市政府金融办主任崔雨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除分管领导外,各成员单位选派一名联络人为办公室组成人员。

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加大对融资担保行业的扶持力度,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具体举措,确保取得实效。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四

为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5g发展的意见》(x政办字〔xxxx〕xx号),加快我市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规模部署和商用步伐,促进5g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关于5g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紧抓举办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的契机,以网络为基础、以技术为依托、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为核心、以安全为根本,催生新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建设新时代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加快5g网络建设。xxxx年底完成主城区及周边四县(区)5g网络规划和站址资源储备。到xxxx年底,主城区实现5g网络覆盖,规划建设基站约xxxx个。到xxxx年底,规划建设基站约xxxxx个,5g用户数约xxx万户,5g网络覆盖面居全省前列。

培育5g产业发展。到xxxx年,突破5g关键芯片与器件、应用软件、智能终端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5g器件研发制造,打造xx5g器件研发制造基地,5g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xxx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5g融合应用。到xxxx年,5g示范应用场景超过x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培育xx家以上5g应用领域创新型企业,力争我市5g创新融合应用走在全省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5g网络规划建设。

加强5g网络基站统筹规划。市通信发展办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协同,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站资源、深度共享社会杆塔资源的基础上,统筹编制5g网络站址规划,分年度编制5g基站建设计划。市通信发展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省级制定出台的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标准,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预留资源(包括塔桅、直供电接口等)、提供设备场地,向基础电信企业、铁塔公司开放。将通信基础设施及5g基站布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考虑5g基站站址、机房、电源、管道等配建空间。

推动塔(杆)资源开放共享。各级公安、市政、交通运输等部门各类塔(杆)资源与铁塔公司通信基站塔(杆)资源双向共享和互相开放,最大化实现“一杆多用”、“一塔多用”。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推动国网xx供电公司所辖电力杆、塔开放共享。各级政府部门规划建设塔杆等公共设施时,应统筹考虑5g网络基站建设需求,在新建改建道路时,应统筹规划建设智慧灯杆、多杆合一的城市公共服务综合杆,实现照明、通信、公安、交通等多种功能集成运维,满足5g建设需要。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牵头研究现有存量路灯进行“多杆合一”建设、运维工作。

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及周边四县(区)(正定、栾城、藁城、鹿泉)5g网络规划和站址资源储备,加快推进城市5g网络建设。启动5g规模化商用,完善城市及热点地区5g网络覆盖,逐步向其他县(市、区)延伸。

(二)提升5g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5g技术创新开展研究开发。围绕5g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依托重点院所、骨干优势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动5g相关集成电路芯片与器件、光电芯片和器件、测试与封装、设备与终端、大规模天线、高频宽带通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xxxx年底,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通信核心芯片和器件、新型通信网络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规划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5g领域知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支持和鼓励我市科研机构和企业独立或者联合建设各级各类与5g领域相关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推进与5g领域相关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公共平台建设。xxxx年底,新增x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三)培育壮大5g产业。

打造xx市5g器件研发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5g通信核心芯片、光电模块等,引进发展芯片加工、测试、检测、封装等,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打造5g器件研发制造基地。

加快发展5g核心芯片与器件。提升现有设计水平,向高速率、高稳定性、低功耗方向发展。布局氮化镓功率器件、砷化镓小信号射频器件、5g射频芯片、5g高端通信振荡器等,发展5g宏站大功率用系列氮化镓功率器件、5gmassivemimo基站用氮化镓功率器件及模组、5g毫米波应用的氮化镓单片功放及收发前端芯片与模组、5g微基站功率放大器等系列化产品。

巩固发展关键基础材料及相关配套。发展外延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等关键技术,突破大尺寸外延片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瓶颈,推进碳化硅外延材料、十二英寸硅外延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相关配套领域发展,加快基站天线、面向5g/5g基站互联的光通信器件、光通讯器件电子陶瓷外壳等产品生产和应用。

培育壮大5g优势企业。采取内育外引等方法,引进国内外知名大规模天线系统、基站设备、通信整机、存储设备等制造企业;5g智能手机及手机零部件生产企业;新型显示终端设计、生产企业。培育发展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vr/ar硬件、内容制作和跨界服务等智能产品,补齐产业短板。

(四)推进5g融合应用。

文化旅游政务环境治理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以网络建设支撑5g融合应用向纵深发展,以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5g融合应用带动网络建设,形成建设与应用双向驱动的发展格局,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新业态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

充分发挥市“大智移云”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5g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财税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专项资金、基金支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及基金,大力支持5g技术研发及技术改造等。对在我市新落地的国内外知名5g领域企业、产业化项目按照“一企一策”“一项一议”原则依法依规给予支持。对新认定和评价优秀的5g领域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分档奖励支持。对5g重点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一对一宣传辅导培训,确保企业准确理解、正确享受优惠,加强对企业的纳税申报后,税收优惠后续管理服务。

(三)支持企业上市。

鼓励我市金融机构加大对5g产业发展支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大力支持5g行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根据《关于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x政发〔xxxx〕xx号)和《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x发〔xxxx〕xx号),对在境内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奖励xxx万元。鼓励企业借壳上市,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对通过借壳上市或将外地上市公司迁至我市的企业,视同首发上市,享受同等资金补助。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xxx万元。对在xx股权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的企业,一次性奖励xx万元。

(四)强化电力等资源配套保障。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优化5g设施电力供应。

申请。

审批流程。组织推进具备条件的5g基站转供电改直供电工程;对符合条件的5g基站实施电力直接交易,减免升级改造相关费用,电网容量扩容时预留5g基站用电量需求,降低电信企业用电成本。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大对5g基站站址用地的支持力度,将5g基站站址用地需求统筹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

计划。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做好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用地审批保障工作。

(五)加强5g频率等安全保障和宣传引导。

依法打击违法用频行为,协调解决5g基站干扰问题。对因征地拆迁、城乡建设等造成的信息基础设施迁移或损毁,按照相关标准予以补偿。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积极消除公众对5g基站电磁辐射的片面认识。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盗窃、破坏信息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5g网络设施设备安全。

(六)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协同发展;鼓励建设5g应用体验中心等。

(七)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深入推进“名校英才入x”,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5g人才申报“政府特殊津贴专家”、xx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等。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采用兼职、短期聘用、定期服务等方式,吸引5g领域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鼓励高校、企业联合办学,加强5g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八)强化网络信息。

安全。

保障。

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预警机制,建立组织严密、高效顺畅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5g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及数据资源保护,构建多层次、多纵深的综合防御体系。支持企业发展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发现、态势感知、可信芯片等5g安全产品。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五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的工作原则、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政府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措施,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1

施建设一体、经济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切实加快统筹发展步伐。

3、奋斗目标。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体系和运行机制,“三个集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城镇化率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四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城镇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发展互相融合,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改善。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统筹谋划城乡发展,整体规划城乡建设,全方位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之间优势叠加、互相促进。

2、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谐性,有效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道路、饮水、住房、就医、上学、就业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区管理、文化娱乐、社会安全等实际问题,全方位提升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2

3、改革创新,破解旧制。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公共财政和社会管理等综合配套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消除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着力建立完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4、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遵循发展重点和改革时序上的差异性,通过改造提升城区城市化水平,通过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郊地区一体化进程,通过培育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工作重点

1、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3

建设连接东塬、北塬、南塬快速干道,以现有通村公路为基础加快断头路建设,将现有县域内三级公路逐步改造提升为二级公路,加快公共交通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力争到2017年,具备安全通行条件的行政村达到村村通公交。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推进农村燃气供应系统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铺设管网,推广使用天然气。合理布点村镇通信设施项目,加快城乡通信设施建设。到2017年,全县247个行政村宽带网络和数字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结合“双百工程”、“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和“三告别”工程,建设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构建以城区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以中心村为辐射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工作,千方百计引导群众向城镇集中。到2020年,力争把**建成*县的次中心,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把**建成**塬中心大镇,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

《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六

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年)的通知》(国发〔。

2016。

15。

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年)〉实施方案》(冀政发〔。

2016。

21。

2016。

2030。

年)的通知》(石政发〔。

2016。

42。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深化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为主线,着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着力拓展中医药服务新兴业态,着力坚持中医药文化自信,着力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注重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中医药原创思维,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创新中不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注重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020。

0.55。

80%。

3500。

0.4。

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6

万亩以上,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

1.5。

亿元。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标准、监督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2030。

和市内有影响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巩固我县。

2018。

年石家庄市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作出贡献。

1.

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全面建成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鼓励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管理,实现基层中医药人员纵向流动。搞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升级提标,创建

7

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

200。

所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所有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

10。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80%。

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

6

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不低于。

30%。

2.

推进县医院中医药服务补齐短板行动计划。

县医院要创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床位不低于总床位的

5%。

5

种以上中医药服务,日均中医处方占全部处方。

10%。

以上。

3.

推进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行动计划。

优化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流程,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为患者提供多种技术和手段的中医药综合治疗。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规范中医病历和处方书写,推行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加强中医护理人员配备,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医辩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水平,创建

4

个“中医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中药饮片采购、验收、保管、煎煮等管理,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强化中药饮片合理使用。建立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强化重点病种及医疗技术质量管理,规范临床应用行为,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医临床疗效。创新监督管理模式,每年对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各医疗机构进行巡查。建立健全符合中医特点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以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4.

推进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扶优做强行动计划。

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护理院,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病等服务。引导一批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达到二级中医医院标准。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5.

推进“互联网。

+

”中医医疗智慧共享行动计划。

按照河北省健康云平台和河北省“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工程部署,建立我县中医药智慧云服务中心,设立我县中医药综合决策辅助支持系统,全面覆盖各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快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化单位建设,推进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打造成为“智慧云”医院,积极开展网上预约挂号、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建设

10。

65。

岁以上老年人、

个月儿童、孕产妇和慢性疾病患者信息系统管理率达到。

95%。

以上。

1.

实施中医药临床优势培育工程。

强化我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把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区域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建成若干个省级和市级重点中医专科,明显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水平,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整体实力跨入全市先进行列。推进标准化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推拿、骨伤、肿瘤、康复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做好重大疑难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在中西医结合医院院推广中医药综合治疗室建设,完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任务。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2.

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

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在乡镇卫生院设立“治未病”指导室,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服务。创建一批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乡镇),对家庭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采用中医药手段对居民进行连续性全程健康管理。规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健康指导员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培训,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工作职能,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和传染病预防保健服务中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以食疗为主的中医养生堂,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饮食指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持。

3.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建设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乡镇卫生院设置一批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形成规范、传承推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利用,协助石家庄市中医药协会,对民间传统秘方和验方进行收集、筛选和论证,对分布在基层、民间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抢救性调查、挖掘和整理,同时建立我县民间中医药保护名录。

4.

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扩量提质工程。

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支持名老中医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育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加快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占基层中医师总数的

60%。

优先将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纳入我县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鼓励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育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评选命名一批县级名中医和青年名中医,健全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5.

实施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工程。

中西医结合医院加挂“区域老年护理中心”牌子,支持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和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带动其他医疗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养老病房,推动我县医养结合建设试点。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术协作,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疗养院,均衡设置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将中医药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面向老年人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和中医养生功法。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依托院校、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技能培训。

6.

实施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品牌示范工程。

挖掘整合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中医药资源和多样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服务有机融合,形成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开发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中医药疗养康复旅游、中医药购物旅游和中医药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

7.

实施优质中药材种植培育壮大工程。

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建设野生中药材重点保护区和补充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在山区和丘陵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宗优质中药材基地,重点发展丹参、连翘、知母、金银花、皂角等道地品种。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开展中药材示范园创建活动,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建设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观光、药膳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

8.

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做好中医药文化示范医院创建活动,在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不少于

100。

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园地,大力倡导“大医精诚”核心价值理念。开展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依托现有公园设施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墙进乡村。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业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企业。

建立县中医药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设立联系会议办公室,统筹制定中医药发展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跟踪调度,发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将中医药发展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健全管理机制,明确负责中医药管理的机构。

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投入支持政策。将中医药事业费纳入年度预算,每年不低于政府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

8%。

且逐年增长增长比例要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推动中医药深入参与医改增设中医药特色服务收费项目适当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合理确定中医诊查费并向名老中医倾斜。完善中医药医保机制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医药服务报销比例继续实施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中药制剂发展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优化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等设施空间布局扩大用地供给。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中医药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责任。健全中医药执法体系,提升中医药监督能力,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医疗广告等行为。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监管机制,探索发展规范化、专业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第三方认证。加强中药生产、流通环节监督管理,保障药品质量。落实中医药认证管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全面宣讲中医药发展政策、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中医药、接受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切实关心和爱护中医药人员,选树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凝聚起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七

2015。

2020。

年)。

现代服务业是中心城区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带动与支撑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河西实际,制定本方案。

现代服务业是我区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发展提速、规模扩大、水平提升的新趋势,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经济贡献主导地位不断巩固。

2014。

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

677.71。

亿元。

四年平均增长。

13%。

;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由。

2011。

年的。

80.1%。

上升为。

2014。

年的。

92.95%。

;服务业税收收入。

94.41。

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的。

87.5%。

服务业从业人员。

26.56。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的。

82.2%。

2013。

年数据)。

2011。

年至。

2014。

年累计实施服务业项目。

64。

个,完成投资额。

473.32。

亿元。

47。

家,占全市的。

47%。

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43.92%。

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四年累计新增企业数分别达到。

1289。

家和。

1382。

家。商贸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速。德式风情区、挂甲禅寺、天津湾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一批大型商业和社区商业设施陆续竣工营业,以市文化中心为核心的高端商业聚集圈基本形成。

大力兴建高品质现代商务楼宇,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积极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及研发、营销、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现代金融、商务中介、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企业。

2014。

年全区。

120。

座商务楼宇入驻企业。

8000。

余家,年纳税超亿元楼宇达到。

30。

座,对区域税收的贡献率达到。

60.2%。

“一主一副”的重要位置,成为各类要素的聚集区。未来几年,我区将迎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高峰期,随着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以东、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等地区开发建设的加快推进,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十二五”以来,我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一是服务业总量仍然偏小。与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高端服务业规模和比重仍然较低,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速度仍然需要加快,服务载体的综合设施建设有待提升。三是服务业的集群程度和多样化水平还不高。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设计等商务服务业行业规模偏小;金融租赁、信托、担保等新兴金融服务机构较少;服务业空间布局分散,特色楼宇不多,能带动行业跨越发展的领军企业和总部经济仍较少。

“两个便利化”、“两个升级版”的加快推进中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

以努力建设。

2020。

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95%。

从业人员比重达到。

88%。

建成结构明显优化、功能拓展提升、设施承载力强、环境开放包容、传统服务与新兴服务融合发展、服务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核心区。

依据天津市总体规划、河西区城市设计以及我区现有服务业基础和发展格局,依托。

“一轴两片六区六带”的城市空间格局,着力构建“一心双核、三区、四带”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心双核。即由小白楼商务中心和天津市文化中心双核组成的城市主中心。依托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文化场馆等,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商务、商贸旅游、文化会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成为河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区。

三区。即解放南路综合商贸区,整合和提升该区域。

“家”、“车”等产业要素,打造集汽车文化、家居生活、设计创意等为一体的高端产业群。科技创新片区包括陈塘科技商务区和小海地科技创新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活服务片区包括体院健康宜居社区、梅江及新梅江生态社区,重点发展养老服务、便民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建设生态宜居社区。

四带。即友谊路金融服务带,提升金融创新、开放合作和运营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办公、高档品牌消费、涉外、会展等服务业。大沽南路文化休闲带,充分利用人民公园及周边文化、商业资源,重点发展特色餐饮、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服务业。黑牛城道新八里商务带,重点发展企业办公、商业休闲等服务业。海河文化旅游带,依托德式风情区、挂甲禅寺、天津湾嘉茂购物广场、游艇码头及规划建设的海河文化公园、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等资源,重点发展历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游憩等服务业。

立足河西产业基础、空间拓展及现代化大都市产业发展要求,以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商业为核心,形成高精微能的产业体系、科学完善的空间体系、开放健全的市场体系、便利完备的支撑体系。

1.

金融服务业。

充分发挥河西区金融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现代金融、民营金融、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创新合作模式和产品,发展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等互联网金融以及创投公司、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吸引相关次生服务机构,促进金融服务业的集聚和升级。积极参与京津冀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金融产业与京冀合作对接,吸引总部型、科技型金融机构、专业金融服务业等向河西区转移,打造京津冀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加快产融结合,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财务公司或其它新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友谊路金融服务带的集聚效应,加快集聚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设立地区总部及后台业务、产品研发、数据备份中心等金融业衍生产业,大力引进咨询、信用评级等机构,搭建金融专业服务体系。

2.

商务服务业。

以现有百余座商务楼宇和重点地区新建楼宇为重要载体,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打造商务服务品牌,提升商务服务业规模和能级,形成市级商务办公中心。重点引进企业区域性总部和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型总部,形成一批亿元楼宇和特色楼宇。引导商务服务企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着力吸引一批法律会计、咨询服务、广告中介、信息服务、资产评估、交易、代理、签证、软件设计等企业,形成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3.

科技服务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陈塘科技商务区为核心区的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和资金链协同互动的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西分园。充分发挥中科院优势资源和我区科研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推动中科院(天津)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通过科技创新专项支持,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前沿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成为立足河西、服务天津、辐射全国的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企业培育的重要基地。加强与首都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创业创新中的载体作用,加强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大力发展市政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城市空间设计、勘测设计等研发设计产业,加快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科技咨询服务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4.

文化旅游业。

10。

大品牌为引领,积极承办、举办各类全国性、区域性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不断扩大西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推进市文化中心、天津梅地亚艺术中心、陈塘科技商务区、人民公园、新媒体大厦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壮大西岸相声会馆、西岸艺术馆、陈塘科技创业基地、陈塘艺街区等文化产业实体,筹建郎朗工作室。依托梅江国际会展中心、国展中心,着力发展会展博览业,打造知名会展品牌,建成国际会展举办地。整合商贸、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功能配套,打造新型旅游业态,形成高品位都市商贸旅游特色区。精心打造天塔—文化中心—人民公园—海河人文旅游、桂发祥博物馆—美迪亚科技美术馆等特色商贸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德式风情区建设,打造商旅文互融互促的特色街区。

5.

现代商业。

“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增强区域吸引力和辐射力。完善友谊商厦—银河购物中心、小白楼等商圈的功能,加快黑牛城道新八大里等商圈建设,引入体验式消费理念,打造以特色消费街区、城市综合体为集聚的休闲购物和时尚消费目的地。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电商企业。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鼓励对现有商业设施、邮政便民服务设施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建设,推动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发展。利用河西商务节、国内外展销会、洽淡会、博览会等加大对商贸品牌的整体宣传和推介,扩大对外影响力,带动商贸服务发展。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推动城区精细化、立体化发展,深入挖掘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效益,加大重点区域土地开发建设力度,增加楼宇建设空间,形成一批总部经济聚集区。

1.

黑牛城道两侧新八大里地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

2.68。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

270。

万平方米。

2017。

年底,完成二、三、四、五、六、七里及一、八里载体建设,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集企业办公、商业休闲、宜居社区为一体的城市活力区。

2.

市文化中心周边地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

2.41。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

650。

万平方米,规划建设。

68。

栋高层、超高层建筑,重点发展商业金融、总部经济等产业。

3.

解放南路以东地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

16.67。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

1830。

5.79。

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

700。

万平方米,是以居住生活为主的生态宜居社区。

2017。

年底,完成全运村、秀江园等起步区建设项目及道路、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

4.

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地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

14.5。

平方公里,其中河西界内用地面积。

2.8。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94。

万平方米,定位为海河南部以生态型居住、配套服务为主体功能的生活片区。

2017。

年底,完成钢丝绳厂、冷冻厂地块等重点项目建设。

5.

陈塘科技商务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

2.78。

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282。

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西分园,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

2017。

年底,完成陈塘。

号等。

13。

个重点项目建设。

6.

德式风情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

12.9。

公顷,建筑面积。

38。

万平方米,定位是历史风貌保护建筑与现代文化、艺术商业、精微工业加工展示、居住有机结合的具有德国城市建筑及景观风貌的高层次特色街区。

1.

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生活服务便利化。

10。

家市级早餐示范店,建成。

10。

家连锁化社区菜店和便民点。新建。

9

个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配餐中心覆盖率达到。

100%。

2.

提升城区服务功能,推进管理精细化。

围绕河西区城市设计各项目标,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统一性。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完善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环节,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以商务楼宇为抓手,加大土地整合、开发力度,超前规划区内楼宇的规模和定位,提升楼宇硬件设施。聘请一流的物业管理集团参与物业管理,为入住企业提供优质物业管理服务,推进智能交通引导、停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解决区域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着力营造高端、低碳、舒适的楼宇环境。

101。

个优秀物业管理小区。

1.

基础设施建设。

5

6

号线建成通车,实施地铁。

4

号、

7

号、

10。

号线建设。优化区域路网布局,加快市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地区、黑牛城道、海河上游后五公里等区域路网建设。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完成区域公交站点、停车场、变电站、垃圾转运站、公厕等公用设施合理布局。

2.

信息化设施建设。

紧抓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建设的契机,制定顶层设计、行业标准和发展规范,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和数据平台规划,推动产业的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和城区综合信息化。完成建设新梅江智慧生态社区、社区服务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智能化运营平台等信息化项目。加大电子网络建设力度,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实现居民社区及周边商户光纤到家、商务楼宇光纤到桌面、高端商务和公共场所等重点区域光纤和无线覆盖。

重点实现中小企业服务、楼宇经济、商业载体、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抓好社区信息化建设,丰富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功能。推进机关单位办公自动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区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搭建河西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推进智能化运营平台、楼宇经济信息管理系统以及集信息公开、咨询服务、网上审批、效能监察于一体的政务网络的建设,为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3.

生态环境建设。

结合美丽河西建设,积极推进。

70%。

66%。

逐步建成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城区成片裸露地面实现植被全覆盖大力控制燃煤污染,采暖供热锅炉全部实施煤改燃或并网,建成无燃煤区对市政府、文化中心等重点地区道路沿线市容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综合整治,完成城市“绿道”和廊道建设,形成纵横贯通、点线面有机衔接的“绿道”网络和绿化组团深入推进清洁社区行动,实现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物业管理、旧楼区改造全覆盖,形成综合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健全、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有条、净化绿化美化的社区环境。

4.

公共文化建设。

·马三立城市舞台戏剧展等系列品牌活动,加强街、居两级文化活动中心(站)建设,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实现社区终身学习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利用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彩悦城、银河购物中心等文化娱乐项目资源,建成集文化展示与传播、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城市名片,在不断满足居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中,实现自身相关服务行业的升级发展。

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理顺政府职能,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中介体系,将不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外包分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探索实施行业监管和行业发展职能分开,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管理空白和重监管轻发展倾向。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严格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建立全流程项目服务机制,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完善产业项目快速落地服务流程。按照我区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细化产业分类,研究制定河西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探索公共服务事业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扩大本区服务业市场需求空间。

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支持科技型、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实行免征营业税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容积率用于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业企业,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加快落实生产性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服务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社区服务。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

探索制定负面清单,市场主体可依法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加快形成国有、外资、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提升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设计、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产业能级,积极引进发达地区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业外包的力度。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使企业能够便捷的获取市场信息。开发社会信息资源,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运作模式,并有效发挥其对市场的能动作用。

真正以人才为本,制定有效的落户、居住证办理、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股权缴励等政策,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加大专业服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能人专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服务业人力资源储备库。加快引进外资和中外合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和培育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制定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规划,引导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力度,健全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服务业知名品牌,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

对服务业各类行业协会,要尽快落实业务主管部门,强化行业协会规范和监督业界发展、为业内企业提供交流平台等职能,增强行业协会的民间色彩,充分发挥其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行为、实施国家和行业标准、调节利益纠纷等方面的自律作用。

调整完善河西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推动机制,研究发展规划,分解目标任务并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和单位。加强指导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督查考核,对实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浓厚氛围,推动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八

2015。

33。

2015。

40。

号)的精神,为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促进城区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结合城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托城区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合发展为手段,以综合性养老机构为支撑,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模式、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业改革,着力发展特色养老产业,为促进城区社会和谐安宁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保障。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探索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及路径

根据资源分布状况,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打造重点区域和特色项目,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强化政府职责,有序引导城区养老服务业健康和优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让市场主导产业发展。

2020。

年,城区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

40。

3

5

个养老产业知名品牌,有力促进南宁市创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城市。

坚持保障基本、注重统筹发展和完善市场机制的思路,制定辖区内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模式,融合各方资源,在

2020。

年前实现城区养老床位数达标和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目标。

坚持公办养老机构支撑地位,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在建设标准、功能配置、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步伐

2016。

年完成万力社区城市养老服务中心和坛洛农村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任务。到。

2020。

年,力争再建成一所。

300。

500。

张床位的示范性养老福利机构,以满足人口老龄化增长需求。

发挥政府兜底保障作用,逐步有序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在满足农村五保户和城市特困人员养老需求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总体承包、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将公办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实现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到

2020。

年,力争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率达到。

100。

%,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新体制。

落实南宁市《关于加强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以不低于社区居民公益性用房面积

20%。

2020。

年,实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

推进

“互联网。

+

”行动,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思维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相融合,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为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籍、保健康复、紧急救助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服务项目增量,服务功能增效,服务范围增大,服务主体多元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坚持民办公助指导思想,有效履行政府服务职能,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参与支持城区养老服务事业扶持资金纳入城区财政预算,城区每年按照本辖区的目标任务安排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床位运营补贴和居家养老运营补贴等养老服务发展资金

按照国家有关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的原则下,支持社会资本创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护理站,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当地医院、康复中心和社区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设立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康复项目费用,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进一步完善医保报销制度,探索老年人异地养老就医结算问题。

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正规专业院校、医院合作,定向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培训补贴对象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养老服务相关技能培训的,可按南宁市相关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对辖区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岗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

1

2

年以上的可以参照卫生医疗部门护士管理办法给予护龄津贴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纳入卫计行政部门统一指导,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

认真落实国家现行支持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减免税条件的企业,按要求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备案手续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成立城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的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建设管理,形成城区政府领导,民政局牵头负责,发改局(物价局)、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卫计局、安监局、统计局、食药局、公安分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规划局西乡塘分局、国土局西乡塘分局、西乡塘消防大队等单位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业工作联席会议、考核评估和统计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城区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将各项优惠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优惠扶持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城区民政部门建立和实施养老服务机构等级管理制度。积极引导辖区养老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行业自律管理。民政、财政、住建、卫计、规划、国土等部门要定期检查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对未达标的养老机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要依法予以处罚。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要确保其公益性质,严禁从事核准范围以外的经营业务,严禁改变机构的养老服务性质。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养老机构,要收回床位建设补贴资金,停发床位运营补贴,并向社会公布。对违规建设的养老机构,要依法严肃查处。

各镇、街道和城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监管和防护指导。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和配套设施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各养老服务机构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消防部门依法履行消防安全监督职责,依法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消防安全防范水平。民政部门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责任。卫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环境卫生、疫情防控、食品药品的检查指导,确保不出问题。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九

72。

号)精神。

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部署要求,立足兴宁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把改革创新作为内生动力,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切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扎实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到

2020。

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

2.

10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680。

家。

3.

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整治中低产田。

12。

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9

万亩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

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80。

万亩左右,粮食产能稳定在。

33.5。

万吨以上。

4.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69%。

以上。

5.

科技创新驱动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

6.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20。

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

万元左右。

7.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60%。

以上,森林蓄积量达。

680。

万立方米。

2030。

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具有兴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农田整治、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争取每年投入资金

5000。

万元以上,整治中低产田。

4

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3

万亩以上。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完成省级水利示范县工程、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统筹整合设计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五小”工程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三防”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进一步夯实农业水利基础。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制定耕地质量建设标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做大做强粮食产业,重点抓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积极建设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片、百亩核心方,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做好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稻、蔬菜、水果、油茶、养殖、茶叶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

1.

促进果业转型升级。在保证柚果年收获面积稳定在。

2

万亩,产量在。

7

万吨的基础上,创立以广东兴宁柚果种植研究基地为龙头带动的“富硒柚”品牌,推进全市柚果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兴宁市五色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火龙果基地建设,把兴宁打造成中国火龙果之乡。同时巩固发展传统龙眼生产和加工,探索开发水果深加工项目,形成精致高效现代农业产业。

2.

做强做优茶叶产业。在稳定现有种植面积。

2.6。

万亩基础上,充分发挥兴宁单枞茶的品牌优势,重点抓好提质增效,重塑名茶基地,打造名茶新品牌,确保全市优质茶产量和产值稳步提高。

3.

5

个省级“菜蓝子”基地和。

6

个省级“菜蓝子”培育基地建设,带动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

4.

扶持改造水产业。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建设,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加快推进渔业机械化,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桂丰源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生兴实业发展公司、思丰水产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等养殖企业和基地建设,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大力开展产地初加工,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和技改补助资金力度,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纳入技改政策重点扶持范围加快物流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以毅德物流城为中心主导的城南物流园区,推进物流企业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依托电商示范基地和阿里巴巴集团

“千县万村”农村淘宝项目平台建设,规划建设电商产业园,加强电商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淘平台项目,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鼓励引导企业拓宽网上营销,争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值超亿元的国家级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狠抓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给予利率优惠重点对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水产良种培育、

“菜篮子”生产基地等项目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助推器按照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财政扶持等方式发展壮大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林下经济等产业完善家庭农场培育机制,认定并重点扶持一批示范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制,积极组织实施

“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科技书屋等项目,突出抓好农村实用技术、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按照广东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推进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逐步完成收集资料、摸底调查、制作底图、外业调查、内业处理、张榜公示,签印确认、审核颁证、归档建库等工作,争取在

2018。

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把农民承包地块、面积、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管理系统,为规范化土地流转夯实基础。

根据我市农业专业化服务市场需求,加大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组织专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配套专业设备、成立专门公司、提供专业服务

“五专一体”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体系,突破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市场化等难题。培育发展水稻集中育秧公司、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队、农机专业服务队等各种有偿性专业化服务组织,扩大社会化专业服务覆盖范围。探索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专业服务组织的推广创新方式,提高示范基地生产效益,壮大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规模。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种植、养殖技术顾问,从事各种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

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农业、科技和教育相互促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充分整合人才、技术、资金,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农业科研和推广水平。

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引进良种良法,推动种业交流合作和良种推广应用,加快油茶、茶叶、龙眼、名贵花卉的产业化加强地方名优特农作物、名贵花卉的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保护、开发、改良和利用地方优良禽畜品种,加快动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增强种业持续创新能力

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包装技术,推动油茶、龙眼、茶叶、禽畜等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建设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转化各项先进适用农业科研成果。强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加快涉农信息进村入户。开展

“互联网。

+

现代农业”行动,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

1.

突破性推进水稻生产重要环节。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选择。

个种粮大户扶持建设育秧大棚和成套育秧设备,建设专业育秧基地,发展机械化订单育秧,扶持合作社购置一批高速插秧机发展专业化插秧服务,组织专业育插秧服务社会化来推动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环节的新突破。重点面向种粮大户需求订单育秧,以秧苗配送形式运送到田间地头,通过插秧机服务队直接标准化插秧,实现育插秧“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同时,计划扶持引导一批种粮大户发展建设应急型的烘干机械和仓储设备,重点扶持建设高标准的粮食仓储烘干加工服务示范中心,把粮食仓储烘干加工服务中心建设为集公益性、服务性和经营性的股份制企业。

2.

+

”的现代经营服务实体为主要特色的经营服务组织,推广互联网技术在农机“作业信息、维修管理、订单合同、机械调度、用工结算”等方面的应用,发挥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农机新技术相结合的高效便捷作用;推行“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适度规模新型经营服务模式示范点。着力运用农机先进技术和土地适度流转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3.

促进农机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用。

5

1

家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引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导合作社在组织建设、用地建设、机库建设等方面实行规范化建设,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优势,激活农机效能,逐步引导“推广新农机应用向推广优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转变,引领带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4.

建立健全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逐步引导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网络,规范农机行业协会建设,发展农机供应、作业信息、维修保障信息等服务,不断规范行业服务管理,健全信息化建设,为农机化管理、新技术推广、农机具供求、跨区作业、科学调度等各个生产环节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着力发展现代农机和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动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为我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发挥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本着。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重点扶持林果业、畜牧、渔业、农产品加工和设施农业等五大专业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结合自身生产需要创办新型现代设施农业机械化,以现代农机装备技术扩大经营规模,扩宽服务领域或强化经营管理,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现代特色农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结合我市实际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展培育好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1.

围绕石马、大坪、黄陂、黄槐、罗浮等镇的油茶产业遴选扶持重点合作社或企业引导建设现代化油茶加工示范基地,擦亮油茶之乡品牌。

2.

+

基地﹢农户”建设,发展现代茶叶种植加工示范区和李青加工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围绕合水镇、龙田镇遴选合作社组织引导扶持发展收购龙眼烘干加工示范区。

3.

围绕我市养猪、养鸡等生产企业重点推广建设现代养殖机械和病死禽兽等动物无害化处理机械,大力推广先进环保的养殖机械化新技术。

4.

重点围绕新圩镇广东宝兴农牧有限公司、石马镇石斛种植加工基地等企业扶持引导发展设施机械化,着力建成一批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示范单位。

高标准严规格编制我市设施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培育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重点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农业大棚、节水节能设施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有规模、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合理界定设施农用地范围,设施农业用地按农用地管理。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规范农民用药行为,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进一步强化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普及使用高效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禁止使用危害农产品质量、土壤和环境安全的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等制作肥料加强对兽(鱼)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监管,推进种养结合,支持大型畜禽养殖场建设有机肥加工厂等畜禽粪污治理设施。

逐步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重点支持省市级

“菜篮子”生产基地、林产品加工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重点生猪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种养大户等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宣传推介,以品牌效应带动农业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占用率。完善“三品一标”管理机制,推行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产地标识管理机制。

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实施意见,落实农产品安全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不断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严格源头监管,不断扩大例行监测的品种和范围,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保护和修复制度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强化执法检查和市场抽检,努力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常年补免补防,建立固定免疫日,推行免疫明白栏、免疫明白袋等公开承诺服务制度。加强养殖场

(

)

110。

”的经验和做法,强力推进申报检疫制度,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必须达到。

100。

%,农村散养户必须达到。

90。

100。

%;加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动物从饲养、运输到屠宰各环节标识和信息数据的查询和可追溯管理;按照《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要求,建立完善应急机制,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及疫情处置工作;及时充实调整重大动物疫病现场诊断专家组,为控制扑灭疫情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遵纪守法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使执法方式、执法设备进一步完备,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不断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

“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民心示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完善农业生态空间保护体系,加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努力降低生产生活污染,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的基础能力,形成农业良性发展局面。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统筹种养规模和环境消纳能力,扶持发展种养结合、种地养地结合、林下立体经营等生态循环农业,重点推广双季稻

-

绿肥、稻鱼共生、养殖。

-

沼气。

-

种植、林菌共育、林药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修复农业生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清洁田园。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制订优势农作物节水节肥技术规范,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促进农业节本降耗。

推广生态养殖、循环水养殖、沼液沼气综合利用、农家肥积造等技术,实施秸秆还田、畜禽粪肥还田,提倡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引导企业使用可降解农膜,支持企业回收废旧农膜,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工作推动养殖废弃物的肥料化和沼气化处理,扶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快开展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支持利用废旧木料和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生产人造板、生物质能源,提高木材循环利用水平

利用我市作为省农业厅第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和广东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

“省控点”的契机,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监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沼液沼气综合利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秸秆禁烧的控制管理,严格控制和禁止高毒农药化肥使用,从根本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扶持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特色景观资源,保护村庄原始风貌,整市推进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将农业

“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经验、守信用的企业“走出去”。加强与珠三角、粤东地区和江西省的农业合作,拓宽我市特色主导农产品供应渠道,努力争取珠三角、粤东地区和江西省农业企业在兴投资。进一步做好与广东新丰盛有机种植、广东宝兴农牧科技、兴宁市奇果聚农业发展、兴宁富荣绿农果业等港商台商企业的合作交流,为推进港澳台农业合作夯实基础。同时,深化与香港、澳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推介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产品生产流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拓宽农产品生产流通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时效性逐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设,积极整合各市场要素,实行财政引导、金融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盘活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

完善

“政银保”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贷款以及保险公司、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为贷款提供保证保险等信贷担保服务,撬动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创新涉农贷款抵质押方式,探索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份等纳入抵押物范围。积极推广农业机械设备抵押、农业订单质押、农副产品仓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宽涉农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进一步扩大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主要农业保险品种覆盖范围,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农业险种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农业保险服务体系,规范农业保险投保、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的流程,提高承保理赔效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参与农业保险,为经济基础较薄弱、市场经济条件下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经营主体保驾护航

各镇政府、街道办作为责任主体,要增强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健全机制,结合本镇(街道)实际制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施方案。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农业部门要加强服务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大政策和项目扶持;金融部门要积极落实信贷、保险支持政策;经信、农机、畜牧、科技、林业、国土资源、环保、水务、质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订相关配套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入推进涉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

“一站式”政务服务,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

46。

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

46。

2015。

19。

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环境和机制,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依托我市特有的山、河、湖、海自然资源和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少数民族高聚集区等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市场繁荣发展,重点培育休闲体育、民族特色体育等项目。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公益性与市场化协调发展的服务体制与机制,基本建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与服务中介、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场馆服务、体育设施建设与文化、旅游、康复等业态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2025。

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500。

亿元。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

2.1。

平方米,市县中心城区建成。

10。

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和镇村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

100%。

42%。

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从业人数达到

20。

万人,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升。

全市体育社会组织总数达到

500。

个以上,全市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超过。

5

个;全市体育产业主体达到。

600。

家,重点培育。

个全国知名体育品牌,

个全省知名品牌。

整合资源,加快体育产业基地投资、规划、建设步伐,积极争创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园)

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园)。

个,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12。

家。

以风筝、足球、马拉松等为切入点,将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潍坊滨海风筝冲浪锦标赛、

“鲁能·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中国足协潍坊国际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赛等打造成国际品牌赛事;大力发展和普及健步行、自行车、登山、健美操、航模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逐步将我市打造成知名的体育休闲城市。

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着眼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城市的发展定位,在中心城区建设综合性公共体育服务健身中心

2

处,各县(市)要建有大型综合体育场(馆)。

1

处。完善“中心城区。

10。

100%,。

0.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

0.3。

100%。

全覆盖。

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健身需求。(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抓好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引导体育用品业发展,对市场前景好、有发展潜力和本土优势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给予扶持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一批健身器材、体育训练竞赛器材、运动服装鞋帽用品生产、传统和现代风筝加工基地。在全市打造若干富有特色的先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积极引导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产品研发、营销、广告宣传等投入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支持体育企业开拓国外体育市场,扩大体育用品出口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引进和借鉴当今销售行业的先进经营模式,重点发展连锁经营、体育用品大卖场、网络(电话手机)销售等销售模式,提升体育用品销售业的规模和水平。积极构建体育产业服务平台,依托服务平台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公司总部落户潍坊或在潍坊设立分公司。(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合作发展促进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理念和文明健康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热情。积极推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体育市场活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全民健身服务业,培育以俱乐部为主体的体育健身市场。注重各个群体的健身需求,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鼓励商业性体育健身场所在非高峰时段低价向市民开放。以体育单项协会和体育俱乐部为主线,突出普及性强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充分利用我市人文特色、丰富山水、生态自然等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体育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会展、卫生、食品、建筑、动漫、电子等相关产业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会展、体育康复、运动医学、体育建筑、体育动漫、电子竞技、体育竞技表演、体育培训和健康食品等业态的发展,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辐射效应。加强与体育领域相关的商标、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产权保护,重点要搞好体育健身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搞好企业职工体育文化生活的试点工作,把国民体质监测与提高企业干部职工健康水平、激发企业职工创新活力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各类体育组织依法开发自身及体育赛事专有名称、标识等无形资产。以体育劳务、体育场馆建设和服务、技术培训等为重点,逐步扩大我市的体育服务贸易。积极发展体育会展业。培育国际风筝主题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风筝知识大赛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相关赛事。推动温泉体育休闲、登山、山地自行车运动、环湖沿海自行车骑行运动、徒步山水游、户外拓展、垂钓、游艇、风筝冲浪等体育项目的开展,促进休闲、观光、娱乐、度假、运动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运动休闲产业,支持发展以体育运动休闲为服务内容的俱乐部。积极扶持体育类社会团体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示范与带动,引导市民扩大运动休闲消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体育局、市风筝办、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文广新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市贸促会,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健全

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国际国内重要体育赛事,活跃体育竞赛市场。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市县联动,举办各类赛事活动,重点发展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手球等室内运动和汽车拉力赛、自行车、徒步、登山、马术、攀岩、滑雪等户外运动。借鉴国内外体育赛事组织运作经验,探索综合性赛事和单项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体育广告经营权、门票销售权、赛事转播权以及体育文化衍生产品,建立良性发展的体育赛事产业经济。(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卫计委、市外侨办、市风筝办、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认真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体制。坚持以健康、安全、稳步发展为目标,协调推进产品、品牌、技术、渠道、队伍等方面的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完善销售网络,培育和拓展体育彩票市场,不断扩大发行量。健全发行销售监督机制,强化发行销售风险防控体系,加大体育彩票宣传和打击私彩力度,确保体育彩票业安全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着力扶持一批有资质、重信誉、讲品牌的体育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体育夏(冬)令营及课余培训活动。大力推行中小学生游泳项目,抓好游泳池建设、游泳俱乐部的发展。依托学校、体育社团组织、俱乐部等建设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体育培训。加强体育培训机构资质、培训内容、培训考试和培训证书颁发等方面的管理。积极推进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制度,重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等体育专业人员。对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实行岗位培训制度。完善体育培训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培训市场经营秩序,推动体育培训业规范发展、有序竞争。(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鼓励和支持社会开办体育中介机构,积极培育体育中介服务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育中介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体育中介服务质量和竞争力。扩大体育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体育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潍坊。引进更多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满足群众欣赏需求。(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整合全市体育服务信息,建立网上查询、场地预订、特色项目定制、交通引导等健身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参加体育建设、举办赛事活动提供服务。建设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电商

o2o。

交易网络平台,形成体育企业产品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商贸交易方式,打造新的体育贸易新模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各级政府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并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体育管理体制,加大政府购买体育产品力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并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体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确保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扩大体育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发改、财政、文化、税务、工商、体育、规划、统计等部门要共同参与制定和组织实施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认真落实体育产业发展相关任务要求,协同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等支出,可按照税法规定享受税前扣除。用于体育活动的房产、土地,可按国家规定视情况免征或减半征收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体育服务企业水、电、气、暖按一般工业使用价格执行。各级政府要通过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扶持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体育人才等,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骨干企业。强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将更多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等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利用市政府已经设立的产业引导资金,促进体育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的经费补助,对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的单位和学校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体育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利率优惠或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鼓励担保企业为体育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进银体合作,探索开发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开发多样化保险产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住建局、市金融办、市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支持中小微型体育企业的发展,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享受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对申请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可直接到工商部门依法办理相关登记注册后,再到县级以上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公共体育设施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及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对社会力量兴建体育场(馆)等设施,在用地方面给予支持。对因城乡建设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体育场

(

)

等设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报批。经批准拆除或者改变其功能和用途的,应按照规划要求择地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畅通体育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办好潍坊市体育运动学校和重点竞技体育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探索职业体育办学路子。建立健全体育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鼓励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将体育产业统计纳入联网直报平台,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动态分析和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及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消费者人身安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破除行业壁垒和政策障碍,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提高体育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

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并组织抓好落实工作。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一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根据xx县教育局办发【20xx】xxx号、xxx县室《关于推动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我校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校决定全面启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以教育科学和谐理念为引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取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公民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用3年时间,集中力量积极构建教育思想、教育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组长:

副组长:xxx。

xxx一一负责本校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档案材料存档管理。

成员:全体教师。

成员职责:认真贯彻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完成组长、副组长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本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落实;做好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报表级档案材料存档管理等工作。

(一)总体目标。

1、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在教育局及联校的具体指导下,力促各项工作分步实施,齐头并进,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2、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通过科学规划和规范建设,促使学校规范办学、规范管理,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规范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近三年完成)。

1、资源配置。

(1)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达到4.2人以上。我校在校生682人,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高于规定学历教师38人,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达到5.57人。

(2)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达到1人以上。目前,我校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2人,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达到1.76%。

(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达到0.9人以上。

目前,我校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5人,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0.73人,不达标准。

20xx、20xx年两年内向县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分配专任教师4名,使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音乐、美术)专任教师数达到0.9人以上。

(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到4.5平方以上。

我校现有教学及辅助用房1749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2.56平方,不达标准。

20xx年内向县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2902平方米。

(5)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到7.5平方以上;

20xx年将底建设完成高标准田径运动场平方米并投入使用,达到标准。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20xx元以上;

现教学仪器设备值1217893.1元,生均1785.77元,不达标准。20xx年内向县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补充教学仪器设备,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30000元以上。

(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2.3间以上。现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3.08间,达到标准。为满足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20xx年将向县教育主管部门申请更换高配置教学用一体机30台、多媒体讲桌20套。

2、教育质量。

(1)在校生巩固率100%;

(6)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7)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8)无过重课业负担;

(9)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结合我校发展实际,充分考虑教育形势和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安排、逐年推进"的原则,使各项预定目标建设达到标准化。同时,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并重,力求做到硬件从严,符合标准,软件从优,凸现特色和亮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优化教育资源。通过向上级争取和鼓励在校教师进修等方式,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二

根据中共市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党员队伍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为做好我镇发展党员工作的自查和检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检查重点。

1、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情况。

3、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发展党员的情况,落实工作责任、严明工作纪律的情况。

4、党员的培训情况。

5、档案材料合理规范情况。

6、总结经验做法和成效,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的有效措施。

二、检查形式。

各党支部自查与镇党委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三、检查方法。

一是各党支部进行自查;

二是党委对各党支部进行检查;

三是查阅相关档案材料;

通过自查、党委检查、查阅档案等形式对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登记、提出整改意见。

五、检查的具体内容。

1、会议记录。各党支部召开会议研究党员工作、学习党员发展规章制度的会议记录和审批党员的会议记录,党支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及发展党员的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否完整规范,是否写清会议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记录人、党员总数、实际出席缺席人数及缺席原因,参加会议的预备党员和列席人名单、会议讨论情况、表决形式及结果。

2、档案材料。查看党员档案材料,主要检查材料是否完整规范,程序是否符合要求,上级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入党志愿书》等材料需签名盖章的位置是否均有签名和盖章。检查入党申请书、志愿书是否由本人亲笔填写,若不是由本人填写,是什么原因;是否按规定由支部指定专人进行填写。

3、发展党员计划执行情况。是否制定实施发展党员规划和年度计划,规划和计划的落实情况如何,发展党员的结构是否合理,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党员信息管理情况。主要检查是否及时把入党申请。

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5、优化党员发展结构情况。主要检查是否积极做好各年龄段党员发展工作。发展的新党员中文化、年龄、学历等结构以及生产工作一线、妇女党员是否达到指导性比例。

6、党员发展培训情况。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培养考察阶段是否按要求经过专门培训,培训采取哪些方式,培训是否达到规定学时,取得什么成效。是否重视提高专职党务干部和基层党支部组织委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定期举办业务培训。

7、党员发展程序情况。审批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是否经过集体研究,参加人数是否符合要求。审批预备党员的时间是否在党支部通过的接收预备党员决议上报后3个月内讨论审批,党委审批后,是否将审批结果及时通知报批党支部。审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前,是否指派专人对《入党志愿书》等入党材料进行审查,是否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并同入党申请人进行谈话谈话人是否由组织委员担任。

20xx年4月7日。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三

(2014年1月——2016年10月)。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科学发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按照省、市教育局《关于认真做好全省中小学(园)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我校教师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主线,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并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教师结合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析、反思,制定有目的、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

2.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追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健全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考核,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我校的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努力争做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实现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的目标,以适应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增强教师专业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激励教师不断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大幅度提升;使广大教师胸中有轨、教学有技、发展有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使我校教育质量不断走向卓越。

三、

组织机构。

为了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使每一项工作措施和任务落到实处,成立景泰六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四、项目内容。

(一)开展项目校本培训。

1.通过培训,使全校教师了解了项目的背景,明确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唤起教师个体和学校领导层做好发展规划的意识及自觉性。

2.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本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会自我诊断的方法,掌握制定规划的原则和步骤,熟悉制定规划的工具和技巧,为规划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教师对应《教师专业标准》,根据《自我诊断表》进行自我判断打分,并一一用证据注明。学校归纳梳理教师个人的自我诊断,汇总教师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层面的需求。

2.确定问题教师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自我诊断与分析,应用swot分析法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找出自身发展的问题所在,并按照优先排序法进行排序确定问题。

3.设立目标。

学校和教师将确定的问题转化为目标,并用smart对进行衡量。目标必须清晰、明确,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有明确的时限性。

4.制定行动措施。

围绕不同维度的主要问题制定计划和措施,做到时间、形式、内容、监测评估等一一落实。

5.形成规划文本(三)审批规划文本。

教师要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将个人发展规划上报学校项目领导小组审核,不合格的重新制定,全部合格后交学校项目领导小组审核、审批。

五、组织实施(一)实施对象本校全体教师。(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项目校本培训(2013年1月1日——4月30日)1.学校成立规划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及考核细则。2.实施项目校本培训。

第二阶段:制定规划文本(2013年5月1日——5月30日)1.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文本。2.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文本。3.邀请专家审定规划文本。

组织保障到位。我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领导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项目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实施、管理、考评等工作。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四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结合学院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进一步完善学院图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争取到2015年把我馆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省内知名大学图书馆。

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创新性和民主性相结合。

二、具体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5月20—6月10)调查研究阶段工作目标:

全面了解目前三全学院文献保障体系的实施现状和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现状,并根据教育部对独立本科学院图书馆的评估指标,找出差距和发展目标。工作任务:

(1)调研目前学院图书文献保障实施情况,以及目前学院。

教学。

科研对图书文献保障体系的要求。(2)调研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情况。(3)调研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工作措施:

(1)网络调研:通过目前的现代化手段,搜集其它高校的图书馆建设现况,并进行分析统计。

实施人:孙湘漪,张捷。

(2)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考察目前国内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建设现状。

实施人:崔永斌,孙在全,吕新风。

(3)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形式,对整个学院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进行摸底调查,并对目师生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要求进行调研。实施人:孙在全,孙湘漪,张捷。

第二阶段:(6月11——7月5日)座谈研讨阶段工作目标:

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集思广益,分析现况,畅想未来,全方位讨论未来学院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包括建筑设计、经费保障、文献资源采购、文化建设等,以求建设一个现代化,功能化,特色化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措施:

座谈会和研讨会的形式,座谈会分两次召开,第一次的主题是:图书馆新馆建筑方案大讨论。从图书馆建筑结构特色、功能、预算等方面进行大讨论。参加人员:全体图书馆建设调研、编制组成员。第二次的主题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大讨论,主要从文献采购、数字图馆建设、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大讨论。

参加人员:全体图书馆建设调研、编制组成员。研讨会:通过请业内知专家学者对学院图书馆的发展规划进行研讨,并对规划进行修订。

工作措施:专人负责、分块整理、集中讨论、统一思想、合作完成。对前期的各项工作按照实施人员,由专人整理材料,并定期进行材料汇总情况的汇报工作,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下集中时间对各项材料和意见进行整合,合作完成发展规划的初稿。具体实施人:

图书馆建设调研、编制组。

2012年5月25日。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五

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依据相关文件精神,为全面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区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凝炼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凝炼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凝心聚智,沿袭沉淀,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力求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融入师生灵魂并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2.完善学校章程。依据办学理念,制定学校章程,确立学校阶段发展规划。依据学校章程,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把校园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3.规范机构设置。依据校情,学校校委会下可酌情设立办公室、教务处(教科处)、政教处、总务处等内设职能机构及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辅助管理组织。教研组原则上依学科整学段设立,备课组原则上依学科分年级设立。

4.明确职责分工。学校校委会负责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的制定和工作总体谋划,各职能处室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及工作安排,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教务处(教科处)、政教处等处室定期或不定期全面督促检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实施情况。

5.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在此基础上,各校可依据《初中阶段有关课程教改实施意见》要求,将调整出的课时安排到相应薄弱学科,并强化落实,确保实效。

6.确保开齐开好地方课程。依据《初中阶段有关课程教改实施意见》要求,将地方课程并融、整合到相关课程中,并严格按照规范,落实教学常规,保证课程质量。

7.认真落实体艺“2+1”项目。全面落实体卫艺课程计划,全面强化大课间管理,保证“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做”活动常态优质,因地制宜扎实开展课外体艺活动,确保“校园一小时”体育锻炼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学生体艺素质水平。

8.切实遵守作息时间规定。严禁擅自缩短或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师生自主活动时间,原则上各年级每天规定的自习时间教师不得授课、必须保证九年级师生每周规定的休息时间。

9.以学科教师标准工作量及绩效工资、聘用制等政策规定为依据,按照统筹平衡、循环上下、优胜劣汰、优质优酬的原则,均衡配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师资。

10.按专职为主、专业优先、权重相同、质量标准一致等基本原则安排学科任课教师,保证年级之间、学科之间教师工作量的相对平衡,建立和完善全体教师对各自学科教学质量负责的良性机制。

11.教师配备以内部挖潜为主、外部调剂为辅。学校及区域间实行同学段或跨学段跨校走教、区域支教、结对帮扶,并强化目标管理,确保工作质量。

12.着力关爱一线教师,不断激励教师成长。各级各类评先、评优、晋级等确保向农村教师、一线教师、业绩突出教师、班主任教师倾斜。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周期层级目标体系,构建目标达成平台及保障机制,全力激励帮助各科教师专业成长。

18.局基教科牵头,教研、师训部门配合,各初中学校参与,科学制定各校区培、校培等不同类别的学期或学年度课程培训计划,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9.局师训科牵头,基教、教研等部门配合,督促并指导各校按统一要求及培训计划,扎实开展有序高效的校本培训,为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13.各年级班级编排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原则,严格依据学生的进口成绩实行平行编班,坚决禁止任何学校以任何形式分快慢班。

14.班级确定后,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以促进班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断提高,班级竞争的态势不断强化,学校管理的行为不断规范。

15.坚持按办学规模、生源进口、质量现状及发展要求分类下达各初中学校学业质量目标。

16.各初中学校质量目标从七年级开始下达,每学年一考核,分年级分别结账。

17.各初中学校在职在岗人员的政策奖励性绩效应重点向质量目标倾斜。九年级可量力而行,按规范程序要求,对质量目标完成较好的教师按校内奖励与区局奖励打包使用实行奖励,以最大限度发挥激励作用。

20.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稳步推进有效德育“五大体系”(目标、内容、路径、推进、评价)和六大育人项目”(行为规范育人项目、班级建设育人项目、课程融合育人项目、实践体验育人项目、全员合力育人项目、三位一体育人项目)的实施,全力培育具有爱的情感、雅的言行、新的意识、善的品质、美的志趣的新一代中学生。

21.规范德育常规,强化工作落实。切实抓好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渗透、日常行为规范、主题德育活动、家教知识宣传等常态重点工作,大力推行有效德育模式,努力形成学校特色。按照保常态求长效的思路,强化工作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确保有效德育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22.深入开展“课外访万家”工作。大力宣传家访先进经验。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扩大组成人员的代表面及对学校工作的参与面,表彰家访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增强教育合力,确保有效德育取得实效。

23.健全德育工作网络,强化德育考评机制。着力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配齐配强队伍,健全工作网络,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考评,严格奖惩兑现。

24.扎实抓好教学教研活动,确保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校内骨干教师为龙头,以校内学科教师为主体,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平台,有效开展以各学科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方法及模式、导学案使用、教学科研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和实践,并及时总结推介。

25.精心开展“课内比教学”工作。完善制定并严格实施每学期校内各层面、各学科教师间常态听课评课计划及每学年全区性的各学科参与的教学比武活动。

26.科学课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严格执行每科一教一辅规定,严格规范操作程序,认真使用单元检测试卷,一辅之外鼓励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集中设计补充练习,供师生手抄使用。

27.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培优补差。各校培优补差方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贯通三个年级,覆盖所有班级,实行动态管理。规定学科的培优补差工作全面纳入学校及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范围,严格实行质量考评。

28.优化毕业年级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蹲点九年级,学校中层干部要蹲班挂科,全程全力优先为九年级师生排忧解难、鼓劲解压。九年级的复习备考工作要依据规律,结合生情教情,精心谋划教学准备、质量检测、分析整改等环节工作,确保师生精神状态良好、教学效果最佳。

29.强力推进小班化教学工作。根据《关于加强小班化教学工作的意见》,严格按照小班化教学质量考评细则规范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理念,建立点、片、面联动,依托重点、共同提高的工作机制,切实显现小班化教学成果。

30.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考评工作,努力探索学生、家长及第三方多元评教评校的新格局,强化学校及教师的质量责任意识,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的明确要求,全面整体提升我校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认真贯彻《xx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建设规划》和《xxx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我校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我校少年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等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学生关爱工程,真抓实干,努力缩小与其他学校间办学水平差距,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公平,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要求。

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x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前期工作的部署、安排以及统筹协调工作。xxx任副主任,协助做好档案资料的归档整理。xxx负责分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工作。

(一)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提升学校的硬件水平,营造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标准配备多媒体设备,提高“班班通”的使用率。

(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1.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和校本教研活动,促进创新型、发展型师资队伍建设。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看眼发展,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努力创设能激发教师工作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

4.以师为本,塑造教师集体的优秀教风,努力提升教师个体在教育细节上的品位,树立“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形象。

(三)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1.以课改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推进以有效教学和课题研究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创新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展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学生关爱工程。

1.建立关爱小组领导机构,形成长效机制。

2.建立关爱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3.开展教师结对子实施“一对一”帮扶活动。

4.开展资助贫困学生活动。

(五)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1.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

(一)注重实效,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严格执行课程方案。

学校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开设课程和地方课程,开齐开足课程。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严禁课时、课程挤占现象发生。各学科教师要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把握学科的规律和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向管理要质量。

对教师的常规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作业与批改作业,精心辅导、精心检测。加强过程管理,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单项抽查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一次总结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个年级从学期初就要做好计划,扎实做好平时教学工作,搞好知识落实,加强个别辅导,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3.面向全体,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

(1)继续开展读好书、诵经典活动。学校将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形成制度化,以此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做好各个学科的学科竞赛和各项活动开展工作。一要认真组织好上级部署的各项学科竞赛和征文比赛,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二要积极做好校内、社会上各类竞赛活动的策划,组织和评定工作,以此让学生展示才华,丰富校园生活。我们还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

(二)重视对后进生、留守学生的帮扶工作。

对学困生要坚持“访要勤、情要真、心要诚”的原则,创新机制,鼓励教师付出爱心,坚持“爱”字当头,“帮”字入手,推行导师制,师生结对,帮教结合。所有教师要对自己学科中的学困生建立家访档案,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学生做好辅导转化工作,因人而异制订转差培优计划方案,提出转变措施,定期进行动态分析,切实做好转化工作。

(三)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影显个性的平台。

1.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新《小学生守则》、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以《弟子规》学习实践为载体,结合学校实际,继续开展“美德少年”“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本学期开始,在学生中开展三大习惯养成教育,一是主动打招呼的习惯;二是主动讲卫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三是主动学习,搞好自学的习惯。做到学生自愿参加、家校联合教育,以此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

2.继续积极实施“诵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计划,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以“快乐大课间”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好形式多样,具有各年级特点的大课间活动。

(四)优化阵地建设,搭建一个高水准的德育平台。

1.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各科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真正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2.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

(1)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值周检查等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素养,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每一个队员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继续落实晨检、班队课的制度,利用班队会时间向学生进行法制、安全、健康、行为常规等教育,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3.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职能作用,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在学生中以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交往两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让他们的心灵永远充满阳光。

(五)重视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学习榜样,做到榜样育人。使“墙壁文化”不断完善和创新。加强校园橱窗的安排、校广播站的宣传、班级黑板报等文化阵地的监管力度,把好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教育理念。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建好文化栏,办好黑板报,形成班级特色,力争做到班班有特色,实现班级的净化、美化,班级文化的优化。

3.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工作。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和师范作用,带头作好班级和校园的卫生保洁工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均衡发展”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均衡发展”活动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并认真抓好。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严格按照活动方案,建立活动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分阶段推进,务求实效。

2.健全保障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均衡发展”活动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做到以健全的机制强化落实,以严格的责任追究推动落实,以周密的措施抓紧落实,以规范的操作促进落实。

3.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宣传专栏、文化墙、红领巾广播站以及网站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均衡发展”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做法,营造良好的创建环境,确保“均衡发展”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快G发展实施方案篇十七

为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科学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按照《吉林省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办法(试行)》的规定,制定本实施方案。

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对中小学校的常规性综合督导评估,是政府对中小学校进行行政监督和教育督导机构“督学”的主要形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动中小学校规范化办学为重点,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学校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要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中小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引导社会各方面和学生家长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校,关心和支持教育,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县内普通初中及小学。普通初中、小学分别制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负责本县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规划的制定,组织对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评估(村级小学由县级教育督导机构授权和指导,由乡镇中心校督导评估);对辖区内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加强经常性检查,指导自评和督导评估后的整改工作。

督导评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以一级指标(a级指标)形式设置,按办学标准、学校管理、自主发展逐级提升,以促进中小学校在实现标准化办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

1、办学标准指标。以二级指标(b级指标)形式设置,包括学校建设、教育装备、教育经费、师资配备、办学行为、教学质量等6个方面的内容。

2、学校管理指标。以二级指标(b级指标)形式设置,包括办学指导思想、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学生基础性发展状况等6个方面的内容。这部分指标以管理及其效果为重点,促进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发展目标,挖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自主发展指标。以二级指标(b级指标)形式设置,包括改革创新、文化建设、学校与社会、特色创建等4个方面内容。这部分指标给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目的是引导与激励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密切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发展。

1、督导评估结果等级的划分。

按办学标准,学校管理,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分别评定结果,每一方面都分a、b、c三个等级。

办学标准部分a、b、c三个等级分别表示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学校管理部分a、b、c分别表示为优良、一般、较差;自主发展部分a、b、c分别表示为较好、一般、较差。评估等级按c级指标规定的等级要求比率确定。

对一所学校督导评估的结果为三个方面评估结果的组合。例如:办学标准为b,学校管理为a,学校自主发展为c,该学校的评估结果则为bac,依此类推。

2、督导评估结果等级认定的具体办法。

等级评定按以下标准掌握:

办学标准部分。a等:c级指标全部达到a等;b等:c级指标全部达到b等或以上等级;c等:达不到b等标准要求。

学校管理部分。a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20个,其他为b等;b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16个,其他为c等;c等:达不到b等标准要求。

自主发展部分。a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9个,其他为b等;b等:评为a等的c级指标大于等于7个,其他为c等;c等:达不到b等标准要求。

3、督导评估结果的处理办法。

对学校督导评估的'命名和表彰方式由市决定。

对办学标准为c等的学校应报告县政府、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整改,一年后复查,仍达不到合格标准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处理。政府教育督导室应督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相关方面,对未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学校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其尽快达到国家办学标准。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c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c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听课、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抽样测试、分析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1、学校自评。各中小学校要对照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指标体系认真开展自评,实事求是的肯定成绩、找出主要问题与不足,通过自我定位准确找出学校发展的起点。

2、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在教育督导部门的指导下,每一所中小学都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在自评基础上,根据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制定新一轮学校督导评估周期内(三年)学校发展规划或计划,发展规划或计划应包括“分析发展基础、确定主要指标的预期目标、落实保障措施、构建自评机制”等内容。学校发展规划要在新一轮督导评估规划启动前一年年底前报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3、严格按规划和计划开展督导评估。在对学校督导评估时,除依据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外,还要认真检查学校发展规划或计划的执行或完成情况,将其作为督导评估和指导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学校督导评估仍以三年为一周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8508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