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也是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的一种方法。如何挑选一份合适的谢礼来表达感激之情?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纷呈的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一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1教学目标: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教学重难点: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三、教学思路: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二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三
重点字。
词积累。
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
1.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3.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
感悟探究。
4.(1-8)段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5.第二段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多少种动植物,他们分别是什么?
6.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8.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10.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钱林辉。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六
一、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设想。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七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省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等。
2、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锡箔()厥贡()苞矛()橘柚()倜傥()金叵罗()皂荚树()桑葚()轻捷()油蛉()斑蝥()后窍()攒成()。
珊瑚()敛()豁的一声()人迹罕至()系绳()啄食()秕谷()罩住()宿儒()蝉蜕()拗过去()盔甲()戒尺()脑髓()陌生()。
三、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一、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一、
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3、记事具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习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九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的文章,均是记录成长的话题,我从中可以收获一些启迪。学习本单元,重点是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也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具有示范性学习作用,本篇学习课时设定为2个课时。
总目标:以情入手,品情学技。
分目标:a。结合个人情感学习课文内容b。把握文章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的设定力图体现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三维结合。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点,感受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其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引导孩子们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其共鸣,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本篇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为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并且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锻炼还不够,无法使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开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研读为主,老师引导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的特点进行学习,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内容),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大体上以个人品读――感悟――集体讨论――分享四个环节进行。
课前安排学生参阅本文相关背景知识,这也是文章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课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忆)接着引入本篇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接着合作学习,分为“作者眼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两个部分,分别以三个小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研读讨论,并且分享学习成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景春夏秋
百草园乐闻美女蛇的故事快乐
乐事冬天补雀
童年
读书故事
三味书屋苦乐相伴
描红乐事
学习本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童年中记忆深刻的事或人,运用文中学到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600字以内)
在文章课堂学习研讨的问题设置上,结合课后思考训练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课文学习后进行点拨总结。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x,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十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下面请看语文迷网整理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写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描写“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后来作者又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符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现在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该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我们的语文课本第一课就是我国文学、思想、革命家的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这篇文章使我改变了对鲁迅的想法。
在上学期学的《风筝》一文中,我看到了鲁迅对弟弟精神伤害的一幕。当人们一提起鲁迅,我就会想起他严肃、庄重。但是,在百草园,鲁迅的样子完全变了。鲁迅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百草园的动物、植物,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虽然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可我不觉得这句话是他构思出来,而是在他儿时他自己的细心,就像《童趣》的作者沈复,可以明察秋毫。
儿时的鲁迅当然也有可爱活泼的一面,“有人说,何首乌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根像人样。”
我觉得鲁迅小时候真快乐,也好幸福,有一个那么大的园陪他一起,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那时也一定不像现在的孩子要跑到梧桐山山顶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也挺羡慕鲁迅在书塾时的快乐时光。但说到书塾,这是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损害。
的确。当鲁迅问先生‘怪哉’这虫怎么一回事,但先生确极其不满意地敷衍了一句:“不知道!”我也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不可以问这些问题,连书本上的句子意思也不可以问。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都问问题,可现在确少了好多,这使我联想到外公说的话:“什么是学问?就是学习自己原来不懂的知识,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就要通过学来解决。但学习过程一定要问才能弄懂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所以要学就要问。”瞧,现在的思想和以前的比较起来真的是天壤之别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本书是作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曾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生活处于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成的。当时作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本文就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先生45岁,他在“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于厦门大学写成这篇回忆性散文,借这样一朵儿时记忆的“小花”,来排遣当时的寂寞。
文章从两部分回忆了儿时的快乐和情趣,首先是百草园诗意般的美丽。
文章从乐园入手,从四个方面写了乐:意识童年的乐园;景色美丽的乐景;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美,乐闻;最后是冬日雪后捕鸟的乐事。作者在写百草园美景乐园时,为了将无限乐趣自由天地尽善尽美的呈现,作者首先抓住事物的特点,有符合儿童的心理。说黄蜂是肥胖,既写出它体态肥大的特点,有体现小作者曾经摸过它的特别感觉;叫天子忽然“直窜到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了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内心的羡慕。第二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景,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作者将百草园写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是作者用一个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将景色条理分明,层次井然。使整个写景活泼多姿。
文章在回忆百草园乐园之后,写了三味书屋,有人认为,本文是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三味书屋的批判。我则以为不必要这样去揣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在三味书屋中又何尝少了情趣呢?并不是了无生趣的地方。第一老师并不是想象中的严师,是一个和蔼,方正,质朴的博学的人,虽然后戒尺却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而不常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吸引了孩子们,在老师这里作者感受到了情趣。第二是在这个书塾中,仍然可以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做游戏,描画画,也展示了不同于百草园的另一种生活,同样也妙趣横生。
总之,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在作者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这朵“小花”并不小,在花浓香的回味中排遣当时的寂寞,也足以让乏味郁闷的生活增添些许的快乐和情趣。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十一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习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习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目标确定为: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完成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给出第一句:“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教师板书。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简约,并不是简单。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堂随笔,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和“我手写我心”。
可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效果预期已经实现。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十三
在教授此文时,我也是把这样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的,唤起学生的乐趣,呈现出鲁迅另一个温情的形象。本文主要是两个部分,“百草园”有乐,“三味书屋”有味。我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是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熏陶,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体会童真童趣以他们独有的眼光去体会鲁迅笔下的孩童世界,而不是一一罗列总共写了哪些景物、事情,把优美的文字用枯燥的讲解去分析支解,而忽略了文字里蕴含的最美好的情。通过品读学生感兴趣的语句,就可以两者兼顾,既可以把写得好的妙处落实,又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私塾中老师和学生读书这一段,学生一品一读,摇头晃脑的就特别的有意思,学生也读得很有趣味。
教完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写周记就是写有关学了这一课的体会,并且写出自己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要模仿课文的样式来写。从学生的周记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从鲁迅的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并用文字流畅的表达出了自己的童真童趣。
但是此课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没有能兼顾到对学习不怎么积极的同学,一味的强调举手抢答,对那此没有举手的学生很少去关注他们。即使有问到,学生没有心来听课,往往也只是以“不知道”或者“不懂”、“没有”来回答,面对这样的情景,心里往往觉得赶时间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他们深入的来解读课文。在做笔记上,往往也很兼顾得到了。有时候觉得自己说的还是太多了,没有能够完全放手去让学生说,没有让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没有让学生发尽量说出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做为一名没有什么经验的老师,在备课中还会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很难抓到重难点,看到教参里面有什么就什么都想讲,生怕考试会考到,所以备课的时候备得很全,导致上课讲得也很多,学生说的就特别少!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十四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鉴赏确凿臃肿轻捷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
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十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导入阶段。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85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