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花木兰说课稿(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2:29:06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8 02:29:06     小编:灵魂曲

手记是一种用来记录、记述和评价个人经历、心情和感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写总结之前,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确定总结的重点和要点。每一篇总结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珍藏起来吧;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一

歌曲《夏天的雷雨》是中班音乐领域的内容,《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个活动就来源于生活,为幼儿所熟悉。其歌词生动、形象,采用了问答形式描述夏天雷雨的特征.歌词中的拟声词“一闪闪”、“轰隆隆”、“哗啦啦”可以让幼儿体验到雷雨在音乐中的震撼。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中班的幼儿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歌曲《夏天的雷雨》旋律活泼欢快,内容形象生动,歌词浅显易懂,音区和难度都非常适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形象与情绪的感知必须借助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多感官感知,情境对唱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情绪,激发幼儿参与歌唱活动。同时,在情感方面中班幼儿的表现欲可能还不足,活动中我更多地让他们尝试并喜欢上在集体面前自信的再现,这点我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指南》中所要求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这一要求。

目标是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纲要》艺术领域总目标,结合《指南》中指引的方向以及中班幼儿的已有学习经验与年龄特点,确立本次目标为:

(1)理解歌词内容,学会演唱歌曲。

(2)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接唱歌曲,体验合作演唱的兴趣。

(3)了解雷雨的自然现象,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从活动目标出发,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在: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活动的难点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接唱歌曲,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音乐活动和游戏活动之中。为此,我作了如下准备:

经验准备:让幼儿在课前熟悉雷雨天气的特征。

物质准备:场地布置(将教室的一角布置成户外的草地一样的情境,让幼儿亲身体验。)教师制作的ppt课件。

(一)情景导入。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活动开始时,我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我是这样和孩子说的:小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听音乐模仿小动物!)。随着音乐的变化当出现闪电打雷的声音时。我将会和孩子一起做惊吓害怕的表情和动作。(这时我会和孩子说:宝贝,别怕跟着老师找个安全的地方。)安定好幼儿情绪后。谈话交流。(我会这么问孩子:“刚刚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们什么时候会听到这些声音呢”“又打雷又闪电,夏天的雷雨快来了”。)这些有效的提问和引导,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进入夏季雷雨的情景中。通过情境游戏和音乐的变化结合,以对话形式有效地进行引导。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铺垫。

(二)帮助幼儿理解歌词,教唱歌曲。

(1)第一环节是歌词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视听法、语言指导法。我以问答形式让幼儿对歌词有个初步的印象。通过提问“天空中,轰隆隆,什么光发亮”?引导幼儿答出“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同时以ppt的形式将答案及时地展现在孩子面前,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和ppt的有效结合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学习句式。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以视听法引导幼儿在观察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用语言帮助他们轻松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为下一环节活动重点的突出做好准备,同时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孩子们通过体验、多感官参与,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则更为深刻。

(2)第二环节,教唱歌。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示范法,我利用自己声音柔美的特点自弹自唱,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使幼儿更直接的了解整首歌曲的内容。

避免孩子一味地单纯、枯燥地跟唱、学唱。紧接着我采用了游戏法、互动法进行教学,突出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我是这么和孩子说的:“一个人唱真没意思,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来问幼儿答)。第一遍的演唱只是让幼儿初次的尝试,让幼儿对这种演唱形式感兴趣。紧接着我会将这种一问一答的对唱方式交代给孩子们。幼儿自己来决定,和谁对唱,怎样唱。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很高。通过多种游戏演唱方式提升活动质量,同时突破重难点。

(三)表演歌曲。

请幼儿分角色演唱歌曲,男生组唱提问部分,女生组唱回答部分,然后互换角色继续表演歌曲。通过这一环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歌曲进行巩固和表演,本节活动的目标就轻松的完成了。

好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次活动当中,我会让幼儿将今天所学歌曲回家唱给父母听,告知父母,夏天雷雨天要小心,注意安全。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二

“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高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文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个人的幸福!”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法》中的一段话。是的,音乐就是这样的一种美的艺术,而我,就愿做这美的传播者,在孩子们的心灵播洒上最美的种子,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音乐源泉,成为终身爱好音乐的快乐人。

(1)教材内容。

《给未来一片绿》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的家园》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歌曲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主题,即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呼唤人们保护环境,关爱地球,企盼人类永远美好的生活。曲作者运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将青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个意境刻画出来,谱出歌曲。本课教学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歌曲将调性对比融于童声合唱之中,设计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谱出一首绿色和。

平的歌。

第二: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出少年儿童热爱地球的感情,表现出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重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因而,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柏辽兹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内化为我今天设计这堂课的主要教育思想,因而我把具体的教学目标实化为:

[说目标](1)知识目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2)能力目标:聆听并大胆参与歌曲的演唱,能准确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观看各种图片、视频、演唱、表演等活动中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说重难点]: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表演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motivationalmodel)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和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和创造音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和演唱方式,通过感受、展示、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结论。

下面,我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具体的教学构想。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时教学:(1)引入;(2)学唱歌曲;(3)感悟;(4)升华(拓展延伸),其中学唱歌曲是重点教学环节,设计25分钟左右,引入3分钟左右,感悟5分钟左右,升华部分10分钟左右。

第二个环节:学唱歌曲。先介绍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3部分组成。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力图通过自己的歌声打动学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再用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习惯,跟伴奏唱词或跟伴奏哼唱旋律来学唱。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学唱歌曲的难点:后半拍起的节奏的把握,大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来掌握这一难点,再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来练唱,要求声音统一,气息通畅,节奏准确,充满感情。这个步骤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第二部分合唱的配合的学习前,先进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知识讲解,再采用教唱、听唱、分声部唱、合唱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在引导学生充满感情来完整演唱歌曲时,先让学生观看这首歌的mtv,让学生在歌声与画面中自己去体会感情,然后分组讨论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首歌的速度、风格、演唱情绪等学唱要素,通过“探究与体验”的过程来完成这一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以“听觉”为基础,“情感”为主线,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聆听和表现音乐,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

第三、四个环节--感悟和升华部分。

首先用提问的形式引入第三部分,探讨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地球-----母亲”的含义,紧接着导入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表达爱护环境的歌曲、诗歌、警句、图片、文字、vcd、歌曲磁带等通过小组推荐或自由组合演唱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搜集的任务在第一课时教学时作为课后作业布置)。

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先体验“保护环境”的感受,然后通过拓展延伸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欢愉。

最后,在《给未来一片绿》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爱护环境,爱这个地球,爱这个世界!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但愿你我在座的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把生命中的每一篇生动乐章奏响!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三

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本课是《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教科书》(全一册)96年版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教科书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第二节器乐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课本》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代表。引导学生对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于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内容、风格上进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赏。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作为中学生很有必要去欣赏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学习了解其演奏乐器——小提琴: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并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思聪其他作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确立依据:

(1)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a、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b、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确立依据:《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通过一把琵琶把战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非常形象。从列营、吹打到得胜回营每一情节都极具写实性。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感官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变化。此曲为标题性音乐,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参与。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a。重点难点的调整:

的可贵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正符合我校德育实验四情之一的爱国情教育。

b。补充、拓展教材:

《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甚至乐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首歌作为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一个手段,即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查找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记者答辩会的形式来介绍曲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参与__体验的教学模式。程序是: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理论分析: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协调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音乐欣赏法;

(2)演示法;

(3)练习法。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拿一把小提琴。设置的问题是谁愿意上来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持琴、演奏?(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放一段音乐。问题是听了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区不同,力度不同,听后会有何感受?学生反馈。

(4)教师运用力度对比演唱此旋律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师声互动。

(5)点出课题《思乡曲》以上部分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的机会。

(6)简介作品:

1)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

2)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7)学习小提琴。由学生结合实际介绍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点。教师归纳补充。

(8)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9)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完整欣赏《思乡曲》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着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

本课教学手段将采用课件和录像。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使音乐教育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四

本次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本课1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歌曲《大风车》。

《大风车》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这首歌是一首电视少儿节目的主题歌,歌曲表现了小朋友看大风车节目时的快乐情形,表现了大风车节目伴随着小朋友的身心成长的愿望。

1、认知目标: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风车》。

2、技能目标:让学生随音乐旋转大风车,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听辩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歌曲、合作学习的愉快。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是: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风车》。

难点是:。学生随音乐旋转大风车。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音乐教学特点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为了使同学们很快进入到歌曲内容中去,我用听赏《大风车》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快乐。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我在导入新课时就是通过听音乐《大风车》让学生感知的。音乐情感实践教学法重在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之后的有理解的真情实感地表现。在学会唱歌曲后,我通过学生自编律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表演、创作等综合音乐艺术中,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运用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造、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本课中这种方法我主要用学生律动上。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合作学习体验创新、拓展延伸、。

通过为歌曲做律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了他们积极探索,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五

《小螺号》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八册第四课《水上的歌》中的歌曲。它是本课的重点教唱歌曲。第四课共需三课时进行,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紧紧围绕《小螺号》。《小螺号》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轻快有趣的歌词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性格活波好动,热情开朗,通过前几年音乐课的学习呢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简单的学习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简谱试唱,对音乐的情感也有初步的理解。不过这一时期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将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自然渗透“爱”的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提高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自主创编等活动同学们能够学会理解这首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并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小螺号》,让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1、完整正确地演唱歌曲。

2、能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3、注意后十六分切分音符的演唱。

多媒体、钢琴、渔夫帽、海螺等。

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根据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是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展开想象,大胆创新。我采用了感受铺垫法、启发引导法、比较法、发现法、激趣法、讨论法等各种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互动、共同发展。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制作一套课件,不用粉笔板书。歌曲曲谱、乐谱知识中的符号、歌曲动画等全部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让学生感到形象、美观、直观、生动。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将在老师各种灵活方法引导下通过感受欣赏自然而迅速的学会歌曲唱法;通过探究、讨论、发现去主动学习;通过合作、想象去创新发展歌曲,并得到爱的情感教育。

一、新课导入。

1、故事导入: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会通过语言为同学们创设一个故事情景,通过故事的引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同时我的故事和接下来的歌曲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同学们歌曲的学唱进行铺垫。

当时的课堂情境是这样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在新课开始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生活在大海边的小朋友,是渔民的儿子。每天早晨阿爸迎着朝阳,出海打鱼,到了傍晚,阿爸伴着夕阳,满载而归。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又快乐!对于涛涛来说,最大的快乐是每天晚学后,来到大海边,欣赏着美丽的海边风景,深情地吹起小螺号,螺号声声换船归。同学们想听听小朋友的螺号声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首好听的歌曲《小螺号》。

二、新课教学。

1、歌曲欣赏:根据音乐新课改的理念要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多次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感受欣赏中不自觉的就能学会歌曲。新课教学重感受默化,轻专业技能。所以我设计了三次欣赏动画歌曲,每次欣赏之前提出设问;如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的“景色”是怎样描绘的?3、出示歌谱。边看边听,然后回答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上的问题。

2、学唱歌曲。

(1)学唱歌曲第一部分。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上滑音出现了几次,并通过老师运用和不运用演唱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出运用上滑音更能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

(2)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在学唱中引导学生寻找新的记号波音,并通过比较演唱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波音更能让歌曲表现出大海的辽阔、海滩的无际、美好的心情。

(3)老师伴奏,学生初步完整演唱歌曲。

三、演唱歌曲。

(1)根据学生素质和表现,即兴利用齐唱、对唱、领唱等等形式,进行各种歌曲演唱处理、表现。

(2)启发学生唱好上滑音和波音,并运用正确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渔家儿童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全体学生到前面来自由发挥进行动作表演,教师给与激励。

四、巩固拓展。

1、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有很多声音,如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各种动物的叫声、火车、汽车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等。请各小组堂论、创作的新歌词,并划分小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编歌词,展现创新能力。

2、分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3、师生各扮角色发唱不同的乐句,进行创新演唱歌曲。

4、创编表演亲情故事。招一名同学扮演阿爸,一名同学扮演孩子,阿爸带上渔帽,孩子拿上螺号,老师弹琴学生拿着螺号唱歌,阿爸听到号声满载而归,和孩子唱着歌一同回去。。。通过音乐剧的表演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同学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让我的课堂丰富多彩。

五、小结作业。

音乐剧结束之后我会向同学们说明今天所学习的歌曲情感,鼓励他们回到家里把这首歌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六

根据《大纲》要求,六年级学生学习“南腔北调”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学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戏曲,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仓台七台——棒”中的豫剧部分,承接第十册教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此时欣赏、了解、学习我国的戏曲是非常恰当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想学、乐学、爱学。

2、教学目标:

1)学唱豫剧《花木兰》选段,丰富学生的戏曲演唱经验,理解伴奏乐器对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豫剧的基础知识,体验豫剧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豫剧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豪之感和热爱之情,宏扬中国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3)了解豫剧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豫剧的艺术特征,知道豫剧的起源、角色行当、伴奏乐器和一些名家名剧。

3、教学重点、难点:学唱豫剧《花木兰》。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享受音乐。

四、说教法。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豫剧的机会较少,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豫剧特点特点与乐曲的学习,掌握豫剧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对于豫剧,学生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豫剧,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课件,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学唱《花木兰》同时,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五、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豫剧(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1、播放豫剧《花木兰》。

(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就坐)。

2、师生问好。

(二)了解豫剧。

2、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请几位学生起来发言。(生:……)。

3、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总结和归纳:(多媒体出示文字介绍)。

a.豫剧的由来——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b.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c.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

4、了解豫剧的名家名剧:

名家:常香玉周海水陈素真马金凤崔蓝田阎立品。

名剧:《秦雪梅》《三上桥》《程婴救孤》《杜兰朵》。

(三)学唱豫剧《花木兰》。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豫剧《花木兰》(出示图片)。

2、欣赏前简介《花木兰》的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终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戎.出征前老父赠木兰以宝剑一把,冀女儿于沙场上旗开得胜.时军中遭逢内忧外患,军官张奎,刘康等人为夺主管军官之职,争持不下,竟大打出手。木兰出言劝阻,众人不听,木兰乃施展奇功,把混战将士打得东歪西倒,教一众俯首听命。内忧虽息,然而外患未绝,某夜入黑,胡笳战鼓齐鸣,木兰机警,唤醒营中军士。可是士兵刚从睡梦惊醒,阵脚大乱.最后,靠木兰偕主将柳元庆统领军队,才成功击退敌军.木兰从军十二载,战功彪炳,衣锦还乡之日,卸下戎装,其女儿之身始告揭穿。

3、播放豫剧《花木兰》4、分析人物性格,学习花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师:你觉得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生:……)。

5、出示歌词,感受唱腔。

师:大家看,这些唱词字斟句酌、句句精练,深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6、再听乐段,感受唱腔。

7、模唱歌曲,解决难点。

8、结合听赏感受,加入打击乐进行演唱。

(分小组进行练习、展示)。

9、师生点评,进行表扬。

(四)课堂小结。

(五)边唱边演,随豫剧《花木兰》音乐走出教室。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今宵》,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难忘今宵》是人音版的七年级音乐第14册第五单中的一首歌曲。

《难忘今宵》作于1985年,曾多次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这首歌的歌词仅有八句,歌词言简意赅、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前四句歌词集中表达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祖国好的思想感情;后四句歌词集中表达“青山在,人未老”,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婉转,颇具抒情色彩。词曲作者分别是音乐文学家乔羽、著名作曲家王酩。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听觉上视觉上观察体验音乐的突出特征。

2、能力目标:能用圆润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能用多种形式展现歌曲魅力。

3、教学重点。

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4、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好动,喜欢新奇事物,学习兴趣积极性容易激发,年龄较小,但对歌曲认识不够深刻。

三、说教法和学法。

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级教学的重难点的制定,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体验法、视听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置为四个环节:走进音乐,感受旋律、美妙歌喉、展现自我。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与探究中展现学生的自我魅力。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大屏幕上展现出影视资料(历届春节晚会中的轻歌曼舞)学生置身于美好的情景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走进音乐。同时教师再大屏幕上提出问题1、这首歌是什么调?2、有什么节拍特点?(问题虽然简单,却回顾了以前的乐理知识)。

(二)感受旋律:

结合这首歌曲展现祖国好及人民之间友谊的主题,以及新课程标准关于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在本环节中,播放师生课前搜集关于祖国自然美、人文美的资料,并播放《难忘今宵》这首曲子,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优美环境中进一步感悟理解曲子,教师提出问题:1,这首曲子中哪些地方重复?2,找出“双胞胎”乐句,解决教学目标(一)。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问题,在探究中学习思考讨论问题,然后师生评价。

(三)美妙歌喉。

这一环节,先由教师范唱歌曲,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积极性,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观察体验中学唱歌曲,在听觉上正确把我歌曲的内在含义: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练唱歌曲部分采用:全班齐唱、3学生范唱,以榜样带动全体等方式,解决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设置小擂台,“你唱我唱,大家唱”,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展现自我。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小导演,你将??想一想你将如何表演这首曲子,让他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创意?(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多种形式)。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进行赏识教育,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即兴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深入其中,参与并巡回指导,最后师生在“青春大舞台”环节中展现自我,在团结合作中,培养自信,完成教学目标(三)及重难点内容。

(五)、自评与互评。

先请学生代表点评,互相评价优缺点,再由教师点评,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歌喉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搭档奖。

(六)、布置作业。

请你回去搜集你喜欢的节日气氛浓厚的歌曲,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附板书设计。

难忘今宵。

1=f。

走进音乐感受音乐美妙歌喉展现自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八年级第十六册第三单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乡》创作于1983年,王立平词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歌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平易亲切,节奏严谨,歌词质朴深情,如叙家常,结构简练,富有叙事性,特别是最后两句,情深意长,表现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本节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本单元中作为第二课时设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够用正确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情感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母亲、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难点: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乡的情感。

4.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二、说学情。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思乡情感,对于现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有限,没有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经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结合朗诵经典的以思乡主题的诗词或欣赏《梦驼铃》、《故乡的云》等歌曲,从多个侧面启发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介绍多声部音乐。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思乡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点拨指导法:用于针对学生对歌曲演唱的音高、时值、力度、情感把握上。情境启发引导法:创设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思乡情。提问法: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二)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2.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谁来朗诵一下?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思乡诗。

师:在“故乡”这两个简单而朴素的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下来的思想哲学、民风民俗,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这种情结不但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好多歌曲也以此为题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思乡的歌曲。

(二)新课教学。

1、初听音乐,设问:它的基本情绪和情感是什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

2、第二次听赏,设问:这首歌曲是什么节拍?演唱形式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

(1)出示幻灯片:3/4拍,强弱规律为强弱弱,让学生用拍手等肢体动作体验3/4拍的强弱规律,并学习3拍子的指挥图示。

(2)出示幻灯片:二声部合唱歌曲。

3、歌曲学唱(请学生打开课本26页)。

(1)高声部旋律学习。

(2)低声部旋律学习。

(3)歌词学习。

(4)带词演唱。

(5)课堂反馈,抽一组上台演唱;

(6)完整演唱一次,请一学生担任指挥,老师点评;

(三)拓展欣赏:欣赏《梦驼铃》和《故乡的云》再次加深对思乡情结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学生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隆尧县教师进修学校的贾战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第12册,第六课中的教学活动课配乐诗朗诵《编梦》。

1.教材分析。

配乐诗朗诵是文学、音乐、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它更符合人的审美心理,给人以三合一的艺术享受,带给人愉悦共鸣之感。配乐作为对语言的一种渲染,是反映作品情意与表达内容的载体。它可以把音乐与声音更好的融合一体,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呈现出作品的美感。

2.教学重点:根据诗歌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并表演。3.教学难点:怎样做到音乐与朗诵的声音融为一体。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配乐诗朗诵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并有个别学生以此种形式参加过竞赛或演出,而且和配乐诗朗诵联系紧密的朗读是学生们每天都要进行的学习活动。这些为学生们理解配乐的意义和掌握配乐诗朗诵的技巧奠定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为诗歌配乐的方法,能自然、大方的表演配乐诗朗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选择合适音乐,勇敢参与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自主探究中,学生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音乐问题;合作交流中,他们互相倾听、解决疑难。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诱导、设问引思、参与表演、合作交流、感受体验、内化提升的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从学生已有的语文活动经验入手,播放诗朗诵视频《我是中国人》片段,这段视频的选择基于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刘忠虎声情并茂的朗诵首先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其次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配乐诗朗诵的特点和技巧。让学生说出刚才播放的这种艺术形式的名称,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主题:配乐诗朗诵。

2.自主探究,了解主题。

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我是中国人》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朗诵语速的快慢各能表达什么的情感?x热烈,欢快、兴奋、紧张。

x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x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

问题二诗歌的配乐是干扰了朗诵者还是对朗诵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问题三为朗诵选择音乐要注意什么?

学生对配乐诗朗诵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三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配乐诗朗诵深入的音乐思考,较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被朗诵深深吸引的同时也沉浸在了思考与探索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艺术欣赏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辨析研讨,深入主题。

a豪迈奔放的b低沉忧伤的c优美抒情的。

听赏《月光》、《爱之梦》、《春之歌》,让学生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乐曲表达的意境,分组讨论哪首乐曲适合诗歌的内容。找一组学生来跟着自己选择的音乐朗诵一遍,在朗诵前,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

是否合理运用了声音的轻重来正确反映语义是否合理运用了语速,以及句中、句间的停顿朗诵的节奏和音乐节奏是否统一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断地质疑、辨析、补充、对以上三个个问题的结论逐步达成共识,我也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鼓励、肯定、适时点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述、善于倾听等学习习惯。

4.主动参与,展示成果。

在这次表演中,学生们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朗诵,注意到了朗诵中重音、停顿、语速等要素,比如在读到小树、小手、绿茸茸、小花、笑脸的时候用轻柔的声音,在读“太阳编梦、春雨编梦、少年的七彩梦”时,声音渐强、语速渐快。我对学生们的进步给予了由衷的赞美,我又一次体会到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热情,才是高效的课堂。

5.拓展应用,完成主题。

首先我通过几幅充满时代气息的图片,让学生说出都是什么事件,指出这些事曾经是中国几代人甚至千百年的梦想,今天都成为了现实,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畅想,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伴着音乐用一句话依次说出自己的美好愿望。这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希望自己能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有的希望我们地球的环境越来越美丽;还有的同学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灾难。在听了学生们的心愿之后,我鼓励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梦想而读书。本节课在学生们对未来的畅想中圆满结束。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音乐思考,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平台,为学生的优秀表现提供了舞台,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我由衷的赞美,也给了我很多教学灵感,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因学生的表现而精彩!知识因师生互动而深化!教师因教学相长而提升!

以上的设计一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请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

[作品分析]:陕北民歌《蓝花花》以甜美流畅、开阔悠扬的信天游曲调咏唱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全曲采用了叙事的手法,分节歌的形式,口语化的歌词,舒缓的节奏较为成功地塑造了蓝花花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形象。根据这首民歌改编的钢琴独奏曲,采用主题变奏的发展手法,有层次地集中刻画蓝花花的美丽与坚强。学习本内容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教案示例、媒体资源。课前,观看媒体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按照新课程标准我从情感、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和钢琴曲《蓝花花》,演唱歌曲主旋律,感受北方地区信天游陕北民歌独特风格和韵味,体验钢琴独奏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蓝花花”的故事和作曲家是如何利用原始的民间音乐素材改编成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的。

3、能力目标

通过聆听和演唱,培养学生用陕北方言演唱和背记《蓝花花》主旋律的能力,并能够理解钢琴独奏《蓝花花》运用 “变奏曲”这一创作手法的相关音乐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陕北方言演唱歌曲主旋律和能听辨钢琴变奏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学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其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其群体意识,锻炼其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教法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已成为当今现代音乐教师的标志。因此我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尽量充分、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充实课堂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不断求新、求奇,让学生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情绪及风格。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式感悟法为主,师生互动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整体感知来进行学习。

教学程序:

蓝花花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好!我是曹老师,今天很高兴我们一起来上音乐欣赏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二、欣赏体验,学唱《蓝花花》主旋律

1、导入。(对比欣赏)

生:江苏民歌《茉莉花》。

生:第二首有可能回答不出。

师:没关系,这个“阿宝”是熟悉的吧,他是什么地域性的歌星啊 (北方还是南方啊)?

生:(回答)北方。

师:(介绍)歌曲叙说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女“蓝花花”,被迫嫁给老地主“猴老子”,她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叛逆,追求幸福的传奇故事。

2、复听歌曲,熟悉旋律。

师:这段旋律分为四句,第一句……(教师分句配手势用la哼旋律,让学生听旋律线并分析旋律是上行的还是下行的?)。

师:旋律下行比较多,陕北民歌还有一种哭腔在里边,哭腔一般是下行的,第一句旋律线是上行的,有一个音感觉拖得老长的;这些都是跟它的地域性有关的,陕北地区全都是坡啊,岭啊,所以,唱的歌全是直抒胸臆这种东西。

师:听起来是怎样一种感觉呢?

生:噢,是比较宽广、悠扬地。

师:下面,我们来哼这个主旋律。

师:(演唱指导)声音在哼鸣“h”的高位置,教师弹琴示范一下用“h”哼唱第一句,学生模仿。

第一遍:指导学生用衬词“h”高位置轻声慢速哼唱,教师右手弹主旋律。

第二遍:指导学生用衬词“la”面带微笑哼唱,教师右手弹主旋律。

师: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上的歌词,注意,括号里的“(儿啊)”是衬词,在民歌中经常出现,请不要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把歌词轻轻地念一下。 生:念词。

第三遍:跟着钢琴,学生用普通话唱。

3、解决难点:用陕北方言演唱主旋律。

师:我们再听听原版女声独唱,你觉得你唱的跟它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是用方言唱的。

师:对,这就是用陕北方言演唱的,个别字的发音,咬字吐字与普通话是不一样的,让我们用陕北话来念一念下面的歌词。

练习:老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用陕北方言来唱一唱呢?

第四遍:跟着钢琴,用陕北方言演唱(唱两遍,第二遍纠正)。

师:闭上眼睛,能不能跟着钢琴背唱。

第五遍:跟着钢琴背唱。

师:同学们唱得真不错!通过演唱,你觉得陕北民歌曲调是怎样的一种风格呢?

生:(回答)开阔地、高亢地、悠扬地等。

师:(总结)陕北民歌曲调具有高亢明亮、开阔悠扬的风格特点。《蓝花花》就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信天游” 曲调,“信天游” 是最富有特色、最能代表陕北民歌风韵的一种曲调,《蓝花花》就是“信天游”的名段,当地人都能哼上几句。“信天游”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最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民歌曲调。“信天游”代表了西北部民歌的特点,比较粗狂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集中展示北方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北方人的热情、豪情。

三、欣赏钢琴独奏《蓝花花》

1、完整初听。

生:(回答)可以说1次、2次、3次……。

师: 到底是几次呢?没关系,让我们一次次来听,边听边完成下面这张表格。

2、分段欣赏。

(1)、听主题。

师:能听出主旋律吗?

生:能听出来的。

师:这一段就是主题,速度、力度、情绪是什么呢?

生:是慢慢地、p—pp、蓝色。

(2)、听变奏1。

(教师弹奏:变奏1)

师:你闭着眼睛听,能听出主旋律吗?

生:好像像又好像不像。

师:这就是“变奏”,是第一次变奏,即变奏1。

师:我们来找主干音。

(教师弹奏:变奏1右手旋律)

生:是稍快地、p—p、深蓝。

(3)、听变奏2。

(教师弹奏:变奏2)

师:这段变奏,能听出主旋律吗?

生:不能,主旋律变了。

师:这就是变奏2。它主要变奏的是什么呢?

(教师弹奏:分别弹奏变奏2左、右手主旋律,生哼唱)

师:主旋律先出现在左手,又回到右手。它的伴奏织体有什么变化呢?

(教师弹奏:变奏2八度、和旋)

生:觉得不是单个一条旋律,感觉很丰富,有厚度了。

师:钢琴是八度,和弦是一个一个弹出来的。速度、力度、情绪是什么呢?

生:是快后渐慢、f-ff—渐弱、粉红。

(4)、听变奏3。

师:这段变奏,能听出主旋律吗?

生:不能,完全变了。

师:这就是变奏3。

师:速度、力度、情绪是什么呢?

生:是很快地、ff-sf、大红。

(5)、听变奏4

师:这段变奏,能听出主旋律吗?

生:前面像,后面不像。

师:这是变奏4,速度、力度、情绪是什么呢?

生:是渐快渐慢、p-f-sf-p-pp、紫红。

3、完整复听。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主旋律变奏了四次,体裁是钢琴变奏曲。让我们再完整地感受全曲,思考一下,什么是“变奏曲”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回答)。

师:老师也总结了一下,什么是“变奏曲”呢?请看大屏幕(生朗读“变奏曲”概念)

三、拓展。

1、欣赏艺术歌曲《蓝花花》

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听一个艺术歌曲版本的《蓝花花》,听听它又是怎样来演绎的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你觉得跟我们唱的那里不同?

生:(回答)有两段歌词。

2、欣赏mtv《蓝花花》。

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听一个通俗版本的《蓝花花》,让我们跟着一起唱,再一次回顾一下主旋律。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我们不仅感受了陕北民歌的魅力,还欣赏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蓝花花》,其实关于陕北的音乐还很多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网上搜集、资料查找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在抒情愉悦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

本单元是一组由叙事歌曲,乐曲组成的单元。本课是一首儿童叙事歌曲。歌曲运用行进的节奏,朗读的穿插及戏剧情节的构思和丰富的演唱形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像。整首歌曲有张有弛,收放适当,适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四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上课的时候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多提问学生,多安排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听课效率。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明白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做事情的道理。

2、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说唱这种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在歌唱教学中掌握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弱起节奏型。

3、能力目标:学习歌曲《老鼠和大象》并能用说唱结合的`形式,幽默、形象的表现歌曲。

1、教学重点:用说唱结合的形式,表达歌曲幽默、诙谐的戏剧效果。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则是对歌曲的表现,及说唱和音乐伴奏的配合。

音乐课应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要灵活多样。本课教学,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2、示范法教学3、合作学习:

4、奥尔夫声势教学法: 5、积极评价:

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柯达伊说“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本课我安排了三个大的教学环节,一、游戏导入,二、学习新歌,三、拓展升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学习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本环节的安排,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分别出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先让学生模仿大象走路的节奏,x x | x x|,又跑来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再让模仿小老鼠的叫声 oxx |xx oxx|xx .

1、男生活泼好动,让男同学模仿大象走路的动作和声音。

2、女生身材娇小,声音尖细,所以让女同学模仿老鼠的声音。

老鼠和大象的图片交替出现,男女生不同的节奏型也交替出现。等熟练掌握后,再把两种节奏合起来,通过男女生合作,更好的掌握这一节奏。这里老师可以领着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做。(随音乐做简短的节奏练习。)

这一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自由、自主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

让学生在节奏游戏中,多次感受和练习这种前八后十六的弱起。从而解决了歌曲中的这一难点。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考官:

下午好!(鞠躬)。

我是应聘小学音乐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保卫黄河》,我将从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首先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保卫黄河》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它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为2/4拍,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形象地刻画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它以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赞歌,也描绘了抗日英雄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一阶段时期学生的基本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这一时期有的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在教唱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背唱歌曲。难点是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以达到较好的学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本环节我采用了音频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提问:在这首歌曲中都听到了中国的哪些地方?学生进行自由抢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跟其中一个地方有关。从而引出新课《保卫黄河》。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学生听完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初听,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音乐的力度坚定有力,节奏短促跳动。随后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词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刚开始描绘了黄河两地的面貌,随着歌曲高潮的逐步迈进,描绘了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学生对于曲作者也会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再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冼星海:他是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弦乐曲,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国,其中《黄河大合唱》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

通过初听、复听及提问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音乐的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我将以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背唱以及学习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我所演唱的歌曲力度。接下来,我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自主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会发现乐谱中有很多切分音和附点节奏需要把握,我会带领学生单独练习这些地方,并提问学生歌曲中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学生熟悉了乐谱,就带着歌词完整演唱,并尝试着背唱歌曲。

最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二声部轮唱。先通过听的方式以及我的一个总结了解轮唱及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口号游戏的方式体验一下轮唱的演唱方式。学生了解并练习了以后再融入到歌曲中试着轮唱第一句,并注意每个声部的力度处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轮唱的结尾两声部一定要同时结束,我会单独请学生练习结束句,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的地方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之后,就是学生完整进行轮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全面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黄河大合唱》的其他几个乐章,然后进行总结: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如诗朗诵、混声合唱等。最后,我会请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编创小活动。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将《保卫黄河》演出来,可以用诗朗诵、可以用其他演唱形式,可以用舞蹈等。之后,小组上台表演,进行组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进行情感的升华,与学生共同总结:《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过去人们不怕牺牲,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才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然后请同学们课下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它乐章。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二

老师们,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西藏》这是一堂综合实践课。

一、教材分析

西藏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分割的一局部,西藏的歌舞以它独特的魅力被广大人民所传唱、喜爱。本课设计使同学再了解西藏风土人情的同时对西藏发生浓厚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表示西藏音乐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使同学在对西藏歌曲的学习重饱览了西藏风光、民俗风情,进行了一次既愉快又有收获的旅途。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西藏满怀着神往和向往,故本课从认识西藏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通过上述内容我特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西藏音乐与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 技能目标:能用明朗的情绪演唱《走进西藏》的第二局部。

3、 情感目标:增强同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点

西藏民族音乐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

本科采用多媒体、钢琴、木鱼、碰铃、响板、铃鼓等音乐用具,来进行一堂情景与娱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1、 认识西藏、了解西藏

从西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入手,从音乐的的各个不同角度感觉、感受西藏。——从风土人情、歌舞两个方面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在10分钟左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记录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风俗,它是人们认识中华民族的一个窗口,让同学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将有利于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使他们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认识到传承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在教学中,能重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音乐与地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自然等,以此来开阔同学的文化视野,发展同学的形象思维和笼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同学的综合文化素质。

2、走进西藏

(1)聆听《走进西藏》

“高原雪域”这一单元涉和的的范围较广,内容也丰富,本课选用张千一同志所作的《走进西藏》为重点,设计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以此贯穿始终。完整地聆听使同学对歌曲留有更完整的印象。

(2)学唱《走进西藏》

让同学用自身的歌声来感受西藏音乐风格,从而喜欢上这首歌,也让同学在喜欢的流行音乐的风格中来感受民族音乐的风采,最终让同学能理解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

(3)从多方面表示歌曲的第二局部

a、 舞蹈,学习踢踏舞第一基本步法

a、 打击乐伴奏

b、 诗歌朗诵或创编歌词

c、 综合

以同学兴趣为本,面向全体同学,重视同学的参与实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发生愉悦感、满足感,以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不只感受了音乐,学习了技能,还通过考虑、讨论、交流等手段,了解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地理知识和民俗风情,增进了他们对西藏的认识。

4、 走出西藏

a) 作业:收集西藏民歌。

b) 希望:为西部开发献一份力量。

希望同学能喜欢西藏,喜欢西藏的歌,为西藏建设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最后我用西藏语问候一声“扎西德勒”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十送红军》。我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聆听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对音乐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歌曲演唱情绪的理解、把握。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一)教法。在一节课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2、启发、讨论法:对本节课的难点--歌曲情感的理解,采取教师启发,师生讨论法,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学法指导:体验式音乐学习:是指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实行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最后,我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2、学唱歌曲,演绎音乐;

3、查找音乐,拓展延伸。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四

非常感谢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为大家展示这堂音乐欣赏课《早晨》,让我有幸和大家进行交流,交响乐的欣赏是第九册第四单元教材的内容。

一,上这节课的缘由:

由于九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扩展,感受体验交响乐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简单,笼统,所以我讲授本节课也是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容,对音乐教材的一种挖掘与拓展。并且学生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有必要进行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所以我将课本纯粹欣赏几首交响乐进行了拓展和整合教学,将《早晨》这一教学内容带进了教学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修养,通过几个典型的曲例诠释音乐描绘景色的手法。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认知能力: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交响曲音乐的愿望,以积极的态度和趣味感受音乐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

实践能力:发挥想象力,探索和体验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不同音乐塑造早晨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在师生互动与聆听比较中,进一步了解音乐家们创作的不易及他们的作品响誉世界的文化价值。喜爱交响乐,从而达到对不同时期音乐文化了解,理解与认同。

三,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用音乐描绘景色的六种方式。

四,难点:让学生亲近并喜欢交响乐,产生主动了解和感受交响乐的愿望。

交响乐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生疏的,怎样让学生能接受交响乐,了解体验并喜欢高雅的交响音乐呢 为什么那么美的音乐学生会感受不到呢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这节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主,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把这种美变成学生可接受的。通过课堂把这种美传播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得到交响乐的美。我把自己定为成是一个音乐的传播者,这就是我在这节音乐课必需要做到的。怎样把高高在上的交响乐给请下来的呢 变得学生可接受的 这节课我选用了六首音乐作品例举作曲家如何运用联想与听众互动,用音乐描绘早晨,从而将听觉的盛宴转化为视觉的盛宴。

下面我们就一同体验一下整节课的过程。

1,导入:

我选用了圣桑的《朝景》作为背景音乐,用高尔基《人间》中的一段话引出《早晨》的课题,让学生尽快进入到音乐意境中,提升整个教学的文化,艺术氛围,进一步让学生对音乐主题产生兴趣。

《早晨》

"我在这个地方看见太阳升起过十多次,每一次在我的面前总是诞生着一个新的世界,充满新奇的美丽。"

——高尔基

2,小组活动:

用自己的方式描绘早晨的景象,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图画。

展示各组的"早晨"美景。

3,引出问题:那若用声音该如何描绘早晨的 美景呢

讨论——总结:借助联想,模拟早晨会出现的声音或光线色彩上的变化。

4,欣赏过程:

1,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播放音乐

3,小组讨论,并用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答对的小组记朵小红花。

4,公布正确答案,并详尽介绍作曲家的作品。六首作品欣赏完后,评出红花最多的组获胜。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1,利用早晨鸟鸣的声音形象描绘早晨

陈钢 《苗岭的早晨》: 这里主要依靠模仿鸟鸣的音乐使听众在联想中产生早晨的形象;而鸟鸣的弱音模仿,使人联想起空谷回声,因而产生山岭的形象。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2,利用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圣—桑 交响诗《死神之舞》:这首乐曲描写一群白骨精正在群魔乱舞,狂蹦乱跳,突然,一声雄鸡报晓,宣告黎明来临,妖魔们立即逃之夭夭,销声匿迹。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3,利用钟声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为了造成东方破晓的联想,作曲家也用了"鸡鸣早看天"的方法,用木管乐器模仿雄鸡喔喔啼的动机,随后传来俄罗斯教堂的钟声,明确的宣告早晨的来临。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4,利用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来描绘早晨

格里格《朝景》:音乐一开始就出现了牧童的笛声,预示着东方破晓,放牧开始,这也是早晨的声音形象。

这是模仿什么声音来描绘早晨

5,利用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例如小溪流水等来描绘早晨美景。

拉威尔《达菲尼与克罗埃》:此曲音乐语言虽然比较复杂,但描绘早晨的手法还是常见的,主要利用了三种自然界的声音联想:流水潺潺,群鸟争鸣,牧童笛声。

大家想想:除了利用声音描绘景象,还能运用什么方法

知识拓展:

运用象征,类比的办法。如:为了表现太阳由低而高,冉冉升起,音乐中音区也由低而高不断向上发展;为了表现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音乐中音量也由弱而强,不断增长,配器音色与和声色彩也由淡而浓,由暗变亮。

如: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受画家莫奈《日出—印象》的影响,创作了交响诗《大海》(着力体现晨曦微茫,曙色初现的色彩和气氛。)。

5,课堂小结:

音乐描绘景色的手法

模拟鸟鸣的声音形象:《苗岭的早晨》陈钢

模拟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死神之舞》圣—桑

模拟钟声的声音形象:《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穆索尔斯基

模拟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朝景》格里格

模拟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达菲尼与克罗埃》拉威尔

运用象征,类比的方法表现色彩变化:《大海》德彪西

模拟声音

五,我的设想:

在经后的欣赏课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整合性教学。以某个专题为主线,如:动物园,暴风雨,大海,春天,英雄等等,集文学,美术,历史,音乐等素材于一体,生动介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使之对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印象更深刻的去了解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及视野。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__号考生。接下来我将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首先,作为一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唱山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节唱歌课,歌曲为f调2/4拍,是一首壮族歌曲,描述的是壮族美好风光,表达壮族人民热爱大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壮族民族音乐的特点,并掌握一字多音的唱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部分乐谱的识读;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自制能力有限;所以我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努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通过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壮族音乐风格,树立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解、对比等方法,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并能够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基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对教材与学情的整合,我确立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可以用优美、委婉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欣赏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导入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一)导入。

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多媒体导入的方法进行导入。我将播放不同民族服饰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上展示的都是哪些民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可以回答出(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由此顺利导入到本节课壮族民歌《唱山歌》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是因为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成功的一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也紧贴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基本理念。

(二)新课教授。

其次是我的新课教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分成三个活动进行学习。

活动一: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风格,了解壮族。

我会先针对壮族这一民族进行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将设置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与速度是怎样的?2、你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通过音乐的感受与聆听,回答出歌曲为中速的,热情优美的一首歌,通过音乐感受到壮族风景秀丽的场景。

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会音乐风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活动二:学唱歌曲,了解音乐特点。

首先,进行发声练习,并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连贯性。

其次,进行学唱歌谱,唱谱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歌曲的强弱规律。

最后,进行唱词,在演唱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歌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对谱例的观察,以及对以往音乐知识点的回顾,回答出有很多连音线部分。提出问题“连音线部分应该怎样演唱?”教师进行示范两种演唱方式,分别用连贯的方式,与跳跃的方式进行演唱,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感受到带连音的唱法更适合本首歌曲。之后有针对性的对于连音线部分进行演唱,从而使学生掌握连音线部分的演唱方式,也就是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这样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一个就是将难点部分分解开来,逐步循序渐进的突破难点。

活动三:完整并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通过对歌曲的剖析后,提出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声音进行演唱才能表达出歌曲情感?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与对情感的总结,回答出用抒情、温柔、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请学生推荐学生进行领唱,其余学生合唱。

通过学生推荐学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参与课堂活动。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是我的巩固提高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唱,之后请学生进行展示,我将会对学生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互评。

这样设计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结合了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多元化的要求。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作业设置上,我会请学生将本节课的歌曲表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这样设计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并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节课的重难点。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六

大家好!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众所周知,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才能促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学生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为本,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以《送别》一课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该歌曲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曲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歌曲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一段式的歌曲c大调,中速深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感情。

(一)教学目的: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期,思想日趋成熟。根据其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能力目标:学会用恰当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和正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我将采用情景质疑的方法创造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表现。

(三)教学难点:

中的附点节奏和音准

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根据我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采用了欣赏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发现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我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特点,我将引导学生采取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进行自主学习。

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为本堂课准备了如下教具:多媒体、音响设备、钢琴。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堂课设计了导入;进入主题,展开学习;主题延伸、扩大视野;创造情景,升华情感;结束五个环节。其中“进入主题,展开学习”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导入

首先我采用歌曲导入法:以校园民谣《敢问路在何方》、《好汉歌》为切入点导入“五四“时期的学堂乐歌,由学堂乐歌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送别》。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

(二)进入主题,展开学习

1.介绍词曲作者

在这一环节里我会采用欣赏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在介绍《送别》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词曲作者及作品风格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送别》,比较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思想。

2.歌曲学习

首先让学生哼唱并熟悉c大调音阶,对歌曲调式有初步感知与认识。

然后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自主感受音乐,哼唱旋律,用模唱法锻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能力,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这首歌曲的难点句是:

。我会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让学生多次演唱,掌握音准。并与5 2 3| 4 7|1 ———|对比。正确掌握好附点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最后,以个人和小组方式检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歌词,对歌曲的处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演示,对处理得恰当的小组给予合适的表扬,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这里,通过分析理解《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和电影里小英子的眼神一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起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思考并抢答关于友人、亲人离别时的诗歌,古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此创造情景,升华情感,将常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延伸开来,是为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尊重父母长辈,与同学、朋友和睦相处,养成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

在师生共鸣达到高潮处,我和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汉代《毛诗序》对音乐记载:“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语言穷尽的时候歌声情不自禁响起,全体师生在情景交融中再次有感情地演唱《送别》这首歌结束本课。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版 第 册第 课,题目是 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 、 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 、 教材分析:本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美好的画面。表达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充满快乐自豪的情感。

四 、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2.通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教学中应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

五 、 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应是: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发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 、 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创设情境法、模仿教学法、对比法、听唱法。根据学生在儿童阶段自然嗓音很纯、很亮、体形灵巧这一特点。我还采取用了律动、游戏互动法等教学手段。

七 、 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

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5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共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导入了新课。通过对音乐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取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节奏难点的解决方法:四分音符用双手拍肩,八分音符用双手拍腿等律动比一比看谁表现的最好并奖励小红花。如:音准难点的解决方法:可以引导并带领学生做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游戏。(具体的方法应根据教材而定,随机应变)还可以通过师生接龙演唱游戏解决难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奖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演唱歌曲是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了唱一唱、敲一敲、演一演等教学法(举例:应根据教材进行举例)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有感情就有想象,从而形成创造思维。老师可依据本课的内容及情绪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创编一些与课本情绪一致的节奏、诗歌、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创编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教材而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多关心多鼓励。构建和谐团结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友爱的精神。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环节: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

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在课堂小结时我还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歌曲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在课堂上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我还及时的发给他们小奖品。

小结: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评委指正。

说 课 内 容

一、说教学内容

1、单元主题分析(文性、知识技能方面)

2、歌曲、欣赏内容分析(出于何种考虑把这几项内容放在同一课。)

二、结合学情说教学目的

1、情感与态度

2、知识与技能

3、过程与方法

(这三个维度无需很清晰)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实物

四、结合理念设计流程与方法

1、突破难点的方法要重点讲

2、环节之间的过渡也很重要

3、在每一环节中自己的设计理念要渗透着讲

说课注意点:语速、语感、体现学科特点、详略得当。

音乐花木兰说课稿篇十八

1,感受我国京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从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历史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

2,通过学唱京歌《唱脸谱》的引入,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等音乐文化知识。

3,赏析传统京剧《猛志在胸催解缆》,能够辨析京剧的行当,唱腔等,根据学生嗓音情况学唱片断。

4,结合所学的京剧知识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

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宝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以京歌《唱脸谱》作为导入,巧妙地把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演唱风格融为一体,意在让学生从陌生到理解,逐步接受感受和热爱祖国的京剧文化,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是根据历史故事文成公主为原型而创作的,在了解京剧的脸谱行当唱腔的同时,京剧中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唱出了拥有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京剧音乐的唱腔乐器伴奏,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例周杰伦《霍元甲》零点乐队《粉墨人生》等)

教学重点 学唱京歌《唱脸谱》,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脸谱行当腔等知识。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学唱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片断。

1,老师清唱一段《唱脸谱》请同学听听这唱的是什么音乐 同学们立即能答出是京剧(课件展示今天的课题内容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

2,请同学完整的欣赏《唱脸谱》并寻找里面的`京剧元素。

3,京剧的起源历史(展示课件)

4,学唱京歌《唱脸谱》,仔细体会曲中唱到的脸谱人物及刻画的性格形象。(播放视频《唱脸谱》)

5,辨析《唱脸谱》中所表现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性格形象

6,在演唱《唱脸谱》中,导入京剧的花脸唱腔正是脸谱所刻画的个性形象

8,结合所学的唱腔再来分乐段唱腔演唱《唱脸谱》(展示课件曲谱)

10,在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结合的京歌《唱脸谱》演唱中,让同学们在音乐中用新的眼光审视京剧音乐,懂得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播放视频《唱脸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8647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