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实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3:44:24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实用21篇)
时间:2023-11-28 03:44:24     小编:影墨

报告不仅要具备专业性和学术性,还要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写报告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和歧义,以保证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撰写一份令人满意的报告需要大量的努力和专注,但是结果一定是值得的。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一

为了搞好“如何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县工业园区组织专门班子先后=次召开园区、企业和行政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加快园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建议==条。现将关于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年底,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万元。其中,硬化道路==条,实际通车里程==公里;建设通讯管道=.=公里;铺设供水管道===米、排水管道====米;栽植路旁绿化树木===棵;安装路灯===盏;架设高压线路==公里;建设桥梁=座、涵洞==座;建设标准厂房=万平方米。

(二)园区项目建设有了一定进展。

截至====年底,园区内企业==家,在建==家、投产=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完成税收====万元,涉及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其中,青岛入园项目==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三)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

====年初,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成立了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规划局、财政局,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行政村实行属地管理,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同时,成立了园区派出所。

回顾园区的建设发展,有以下经验体会: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发展园区”的战略决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园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的园区建设指挥部,同时,将园区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掀起了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青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

青岛市委、市政府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目标责任分解到各区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采取==区市对园区实行包片开发等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年底,共帮扶资金====万元,落地入园项目==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实现利税===万元。

三、县直部门密切配合。

县直各有关部门,站在振兴曹县的高度,服从大局,全力以赴支持园区建设。县交通局、公路局、水务局、供电公司和网通公司,多方筹资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建工局积极协助园区做好土地征用、附属物清点、规划建设、工程招标等工作;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发展局、环保局上门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及时完成了==家入园项目的注册、立项、环评等工作。

四、园区全体干部顽强拼搏。

园区工作人员面对任务重、困难多,人员少的局面,一人当作三人用,一天当作三天干。去年,共为道路和项目建设征地====亩,拆迁房屋==户,迁移坟墓===座,清理树木=.=万棵,兑付补偿金===余万元;帮助客商办理项目立项、土地征用、工商注册等手续==余份,帮助客商解决临时住宿、资金贷款等困难==余件;对扰乱企业正常施工和生产的强买强卖、强装强卸行为给予了重点打击,为入园项目创建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确保了==余个项目顺利落户园区。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缺少高标准总体规划。

由于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园区起步区内==%的道路无法定位、所有管网没有规划设计,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

(二)园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仅建设==条道路,供排水、弱电管沟(通讯、有线电视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做得很少,如:路灯只是立设了灯杆,电缆至今未埋设。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如:====年,由于雨水较大,排水管道没有配套,造成企业排水不畅,影响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施工。

(三)入园项目规模小、投资强度低。

=、入园项目规模小。截至====年底,园区共有企业==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平均投资规模====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正和车辆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规模最小的奇源木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万元。

=、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低。入园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强度较低的现象,如:青岛==家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亿元,总占地面积===亩,平均投资强度仅为==.==万元/亩。

(四)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财政体制未独立。园区未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如:园区工作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正常办公经费没保障,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园区与县财政存在往来借款,也给以后的工作造成遗留问题,等等。

=、派出机构未设置。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县直部门还没有在园区设立派出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搞好服务,如:土地证、规划许可证等手续办理,由于缺少派出机构,影响了工作效率。

=、园区人员力量薄弱。目前,园区现有工作人员仅==人,除了完成相当于一个乡镇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做好环境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等各项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一个人顶三个人干,一天当作三天用。尽管如此,有些工作仍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工作量是每个乡镇和县直部门无法相比的。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

=、服务企业意识不到位。尽管园区的总体服务水平较好,但因园区工作人员较少,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园区工作人员服务企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治安环境还不够好。存在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工作薄弱,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不足,企业安全防范意识差、时有盗窃案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通过赴苏北参观学习,园区一班人深受鼓舞,同时,深感压力巨大。对此,园区先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服务、苦干、创新、争先”的八字园区工作精神,决心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全面实现园区建设新突破。

“十一五”工作目标:一年扎框架,二年成规模,三年上档次,四年大发展,五年再造一个新城区。

====年工作目标: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亿元,园区自身招商=亿元,力争落地项目==个,确保完成总投入==亿元。

====年总体工作思路:搞好一个规划,健全两个体制,实现三大突破,做好四项工作,强化五项措施。

(一)搞好一个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

按照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园区==平方公里总体发展规划,与城区发展规划搞好衔接。规划突出“一线、两片、八区”的总体思路。“一线”指以青岛大道为园区主干线,打造成园区景观大道、精品大道;“两片”指青岛大道东、西两片,东片为行政商住区,西片为工业聚集区。“八区”为行政服务、商贸中心、文教卫生、生活居住、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综合加工等八大功能区域。

(二)健全两个体制,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尽快在园区内设立县国税、地税、土管、城建、工商、劳动、电业等部门的派出机构,抽调分管业务的负责人和精干工作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程、高效、快捷、优质服务。

=、健全园区财政体制。尽快建立独立的园区财政体制,增加园区建设发展后劲,促进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激发园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园区财政收入,推动园区快速滚动发展。

(三)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按照“大规划、大框架、大投入”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通过争取省投资公司贷款、青岛帮扶资金、全县各部门大力支援、市场化运作、土地置换、建筑公司垫付、招商引资等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主要建设八横八纵==条道路,总长==公里,硬化面积==万平方米;修建桥梁==座;栽植绿化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安装路灯====盏。铺设路沿石==千米;设立道路标牌==个;打深水井=眼,铺设供水管道==千米,修建雨水管道==千米,修建污水管道==千米;修建弱电管道==千米,通讯、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架设高压线路==千米;建设新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园区企业商务中心和大型标志性建筑;建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配套设施及生活区工程;完成园区内三干沟、曹北河、四级河网和白花河清淤工程等十大工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平方公里路网,使==.=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七通一平”。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向上级争取资金,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努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年,以招大商、上大项目为主,力争落地项目不少于==个,总投资不低于==亿元。一是园区要突出承接好青岛帮扶项目。对==年开工建设的==个项目,上半年要全部竣工,年底全部投产运营。对今年入驻的项目积极搞好承接,在考察、办理各种手续、开工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确保青岛项目快速落地;二是服务好乡镇和县直部门的入园项目。积极参与乡镇和县直部门入园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提供建设用地;三是确保园区自身招商项目有个新的突破。通过转变招商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专业招商队伍,年内至少有=个项目落地,总投资=亿元。

=、软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服务环境实现新突破。实行项目专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全程服务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服务热情、细致、周到,打造出园区崭新的服务形象。二是社会环境实现新突破。在园区广大群众中,开展“园区发展我致富,我与园区共兴衰”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强装强卸现象,为企业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治安环境实现新突破。打造一支快速、高效的公安干警队伍,严厉打击各种扰企业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创建“无黑恶势力、无各类霸头、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影响企业和园区发展的群体性事件”,实现企业“零投诉”的治安环境。

(四)做好四项工作,确保园区和谐发展。

=、做好土地征用工作。今年园区预计道路和项目征地====亩左右。及时兑付土地补偿金,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好土地征用手续。

=、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建设新农村的理念、模式搞好试点,进一步搞好整个园区的农村建设规划,解决好“空心村”问题,解决好违章建设问题。

=、搞好入园企业及建筑工地的管理。对现有入园企业扎口管理,不经园区管委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到企业检查和收费;园区管委会与入园企业及时沟通,加强服务;对建筑工地加强施工管理、安全检查工作。

=、搞好失地农民的.保障工作。对失地农民做好调查、统计、登记、备案,争取县政府支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为失地农民寻找出路,免费培训,优先安排进入园区企业务工,学习外地经验,探索出一条“失地村”迁移的成功路子。

(五)强化五项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在园区工作人员中,开展集中学习、短期培训、考核评比、述职点评等活动,提高园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抓好干部作风转变。园区管委会出台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工作规范纳入了制度化的管理轨道。针对园区艰巨繁重的任务,园区干部拿出“一当十”的工作干劲,提出了“苦干、实干、拼命干、血战====年”口号,锻造一支敢打硬仗、勇打苦仗、善打胜仗的坚强干部队伍。

=、狠抓奖惩落实。根据园区==年工作目标,园区各局室都将==年工作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园区管委会将依据奖惩规定,真奖真罚,重奖重罚,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设一支注重实干的干部队伍。

=、引入竞争机制。对园区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随时淘汰不胜任本职业务的工作人员。园区社会事业局,进行了人员的竞争上岗。园区招商局划分为招商一局、二局,招商工作也步入了竞争轨道,建立一支竞争向上的干部队伍。

=、抓好廉政建设。出台了廉政制度,园区干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不得随意接受企业宴请和馈赠;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应该下发到群众手中的资金;公开办事程序,树立一支良好形象的干部队伍。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二

xx属传统农业大镇。改革开放以来,xx发展长时期处于徘徊状态。进入新世纪以来,该镇悄然调整思路,加大运作力度,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等困难,在xx北部地区即将异军突起。

一、xx发展呈现异军突起态势。

长期以来,xx为粮猪果三元产业结构,是xx伏季水果基地之一。上世纪末,xx建筑业在名噪一时之后已淘汰出局,工业企业在xx难以落地生根,场镇建设停滞徘徊,整个发展沉闷不前。之后,xx发展开始发力,出现从逐步挺立转向昂首崛起态势。

(一)特色农业突飞猛进。

(二)工业发展快速起步。

(三)城镇建设势头强劲。

(四)农村面貌加速改善。

二、xx发展实现异军突起的条件分析。

(一)利好条件。

1、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位。

xx镇距区政府27km,位于xx主城核心区边缘。有着与木耳、王家等镇地处主城核心区相近的交通及接受城区幅射带动优势,但又不受主城核心区严格的规划和政策限制,对中小企业和私人业主投资兴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环形网状硬化的公路交通。

3、较强的城镇承载能力。

4、富集的优势资源。

5、综合的优惠政策。

xx系区属中心镇和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享有小城镇建设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系列优惠政策。xx是xx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城少挂钩试点镇,享有得天独厚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等用地优惠政策。

6、一流的发展软环境。

xx镇党政一班人有着负重自强、团结拼搏、开放开拓、勇争一流的蓬勃朝气,全镇干部群众有着加快发展,齐奔小康的共识和合力。在开发建设中,已形成“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机制。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浓厚。

(二)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大发展。

210国道xx段路窄弯多通行能力差,严重制约沿线镇的经济快速发展。现有供水供电能力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缺失。

2、发展底子薄拉扯发展手脚。

3、政策欠优撼动发展根基。

xx镇属市级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在创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利用这一政策优势盘活用好土地资源,但却遭受有关主管部门干预,使该镇干部发展信心受挫,创业基地推进减缓。

4、人才匮乏制约发展作为。

目前,xx镇懂传统农业的干部多,懂规划、精招商、熟建设、善管理的开发型人才少。人才匮乏是xx镇发展异军突起的最大瓶颈。

三、实现xx镇发展异军突起的建议。

(一)理清发展思路,完善规划体系。

xx镇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人文优势,实施“东菜西游,北果南工”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富镇、旅游活镇、农业强镇之路。发扬开拓开放,团结拼搏精神,实施“2344”战略,做大工业两个产业,盘活旅游三大资源,建设农业四大基地,统筹城乡“四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做活做靓生态旅游,做特做精现代农业,提质提速城镇建设。通过8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争取把xx建设成为xx北部工业重镇、生态旅游大镇、特色农业强镇、城乡统筹名镇。

根据xx发展实际,应抓紧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至的总体发展规划。与之匹配,要尽快编制xx镇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做大模具及铝加工两个产业,建设北部工业重镇。

(三)盘活林、水、基地三大资源,构建生态旅游大镇。

利用xx地处城乡结合部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西部地区的黄葛、杜家、龙平、永庆、南天门等村,利用高山森林和观音洞水面资源,大力发展以南天门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养老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利用杨梅、蔬菜基地资源,在其他地区有选择性地发展农家乐和教育体验式旅游。力争引进租地4万亩的香港南华集团开发森林资源,鼓励各类企业和业主介入生态旅游业,到20,基本建成以南天门森林公园为主体、以各类生态园为支撑、以农家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体系,使xx跃升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镇。

(四)建设“果菜禽奶”四大基地,铸造特色农业强镇。

建成年出栏500万只小家禽基地。依托xx展望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在徐堡、小五、永兴、永庆、牛皇等村发展生态鸡。到年,各类小家禽年出栏在500万只以上。

(五)统筹城乡“四区”建设,打造环境宜居名镇。

(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力。

(七)优化服务管理,累积发展内动力。

xx镇应继续发扬“负重自强、团结拼搏、开放开拓、勇争一流”的人文精神。不拘一格用人才,坚持走在开发中学会开发之路,大力培养本地开发人才。对客商进行全程保姆式服务,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和效果。完善招商引资协议,将“综合优惠追偿”等纳入合同条款,对大额租地业主,应明确附加租地范围内的农民固定用工比例,以及无偿建设居民聚居点等内容。设立重大产业基地建设管理机构和实体运作公司,加强经济运作和经济核算,有效防范开发风险。

(八)区级倾斜,合力助推。

xx镇发展能否实现异军突起,是全区发展大局中的大事。区里应在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为xx大发展“充电加油”。同时,区委区政府应出台鼓励基层干部大胆探索、真抓发展的具体政策,营造出基层干部放开手脚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三

(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城市和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京州港依托京州市区,周边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已成为对接东北亚经济圈的桥头堡和连接东北、华北以及长三角等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对于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速与周边区域和城市间的人财物流动,推动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京州港货物吞吐量已达到6000万吨,并以平均20%-30%的速度递增。根据港口总体规划,至,京州市各主要港口将建成生产性作业泊位210个,港口作业区、临港工业区和物流园区等相关区域总面积接近110平方公里。随着港口规模的发展壮大,港口物流业、临港旅游业和临港工业等临港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更加突出,临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必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赶超发展、创新发展”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把临港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并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我区临港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临港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对于贯彻落实好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港兴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港口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港口在国际贸易和运输系统中的战略地位得到逐步加强,港口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临港城市的发展。香港、新加坡等“以港兴市”,“以城促港”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必须强化“以港兴区”意识,努力营造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氛围,从战略的高度和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重大战略意义,真正把以港兴市战略落到实处,带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产业调整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近年来,我区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调整也随之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快发展临港物流和临港旅游业等临港产业,是我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符合“服务业强区”战略,对于我区服务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反过来也有力地推动着临港产业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是加快临港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今年,市区两级政府把贯彻落实“以港兴市”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就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切实加快港口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产业,积极推进临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要求,即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抓好临港产业园区规划,加快城港联动步伐,构筑港口物流平台,实现产业与港口共兴共荣、相互促进。要在巩固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竞争实力方面实现新突破;要以港口经济为龙头,以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港口运输体系,提高临港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度和带动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物流基地,临港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必将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春天。

(四)地缘优势是临港产业发展难以取代的因素。从周边区域地缘优势看,京州港区周围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海陆空交通便利,外连东北亚地区,内接东北三省和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发展的地缘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物流产业发展的潜在有利因素。

(五)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规划来看,以西为规划中的仓储物流园区;从现有企业项目来看,除拥有多家国家一级代理公司和60余家小型货运代理公司、运输公司外,货运市场已成规模,具有现代物流的雏形,在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后,可以形成物流中心;物流市场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规划立项。

三、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要着力抓好三项重要工作。

第一,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建议膨胀发展货运市场,紧紧围绕完善国际物流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四大功能,发展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业。要依托港口,大力提升现代临港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运输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和仓储业,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围绕国际贸易需求的各种服务“节点”和“窗口”,提供功能更加完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第二,加快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将科技工业园区规划为临港工业、临港服务业和制造业簇群,形成区位组合优势,延伸产业链。利用便捷的港口运输条件,发展大进大出的配套工业,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连接海外,拓展腹地,增强辐射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大跨度、大流量互动,以此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物流园区、工业产业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专业功能区的建设形成港区一体化的特色。

第三,积极发展临港商贸旅游业。大力发展临港旅游业,开发新兴旅游项目;运用ppp融资、民间融资、招商引资等形式,加快防护林带改造和沿江大道建设,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海滨观光带。同时,加快京州大道以西的公寓和商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商贸业。

(二)做大做强临港产业,要协调和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协调和处理好港城联动的关系。所谓港城联动就是通过设立连接城区和港区的国际物流园区,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监管,促进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在港口与城市之间通过建立临港工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城市与港口的关系,以港口优势整合现有的生产要素,以大项目为龙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港共同发展。

第二,协调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关系。做大做实临港产业离不开政府、港口、企业三者的共同努力,港口项目应“统一规划,分开建设,同步使用”。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港区陆域内的码头、仓库、堆场及其他配套设施应由港口企业筹资建设使用;属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如港外铁路、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筹资建设管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应同步建设,协调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政府要积极协调港口和企业,做好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落户工作,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充分发挥企业在临港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使临港产业发展和物流园区建设真正成为驱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协调处理好产业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临港产业中的统筹作用,根据港区实际编制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适合港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确定临港产业发展方向,做好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衔接规划。同时,以规划为先导,注重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加速产业集聚,推动产业优化发展。

第四,协调处理好临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临港产业的大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作为支撑,没有现代化的服务作保障,临港产业的发展将很难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为港口配套的服务业,为临港产业升级提供支持,促进临港产业和临港服务业相互结合,形成组合优势,实现产业互动。

(三)推动临港产业发展要强化四大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临港产业政策,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在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快我区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港口建设政策、港口经营政策、临港产业政策、区港一体化政策等,适时推出自由港政策,为临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加灵活的发展条件和有利环境。加快制定和出台鼓励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政策导向上实行扶优扶强,合理降低优势项目的经营成本;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互利双赢,良性发展。加快引进物流企业,培育龙头型、支柱型物流企业,带动临港物流业发展。

第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加快临港产业发展,除了要加大政府投入、引导民间投资外,还要积极借助外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而要吸引国外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港口、交通、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等硬件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人文环境和后勤服务等,通过优化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注入我区临港产业的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临港现代服务业,推动临港产业发展。一是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港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加强现代物流的规划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中心。二是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依托港区现有物流企业,加快建设集海关查验、货物集散、保税仓库、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国际货代等于一体的快速通关系统和现代物流基地。三是要大力培育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四是要加快发展宾馆、市场、餐饮休闲等服务行业。

第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现代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逐步影响和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优势。鼓励各种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与重组,培育一批骨干物流企业,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速第三方物流的迅速成长,推动临港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膨胀发展。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四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乡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xx年全乡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250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2%,个体户150个,从业人员1300人。三产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大,增速提升,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乡共有客运站1家,营业性客运车辆余辆,xx年全乡运输业收入达444万元,汽车维修店9家,全乡固定电话用户321户,移动电话用户8750户,宽带用户122户。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乡共有各类批发零售商店102个,从业人员458人。餐饮服务业各具特色,全乡共有餐饮服务企业19个,从业人员74人,小旅馆为主的住宿格局,xx年全乡商饮业收入达160万元。金融保险业健康运行,全乡金融储蓄机构1家,金融企业从业人员8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927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206万元,保险业快速发展,建立了乡保险网点,从业人员15人。全乡有专业协会2个,成员180人,指导中药材种植和销售服务。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乡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2、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场交易者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入场交易的买方多为个体农户或农户自主形成的联合体,外地大客商、知名农产品企业少,交易产品以原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3、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业分布上看,从事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等行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人才、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经济带头人和协会带头人相对较少。

4、企业主素质不高。绝大多数三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方式落后。还有一些企业主缺乏做大做强企业、创名优品牌的信心,习惯于小打小闹。也有个别三产企业主法制观念、政策观念、环保观念、纳税意识淡薄,影响了三产企业的形象。

5、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一是发展速度不快,总量规模偏小。二是质量效益不高,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较少。一批三产企业或是夫妻店,或以家庭成员为主的亲情店,资本总量小,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稳定。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还很低,人们的后顾之忧未能消除,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使得消费率偏低。

三、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业。适应现代服务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业发展,力争使每个村委会具备简单购物、方便维修、餐饮服务、医疗保健、环境维护等基本功能,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优化配置服务设施,鼓励创办多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职能,加大对现代服务商和消费者的公共服务力度。

2、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建立支农服务流通网络和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为农村提供优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一是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形成以乡镇超市为重点,村级农资、农副产品店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物流网络。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发展、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做好农产品转化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大力改善农村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尤其要加强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建设,适应农村的消费要求。

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制定完善城镇发展规划,走城市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加快全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贸流通、住宿餐饮、金融保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4、进一步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扶持第三产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第三产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程序,健全规章制度,必须依法行政,正确行使检查监督权力和职能,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三产企业队伍。教育引导三产企业主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加强对三产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五

镇位于县东北部,面积36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万人口,耕地16万亩,海岸线11.8公里。同大多数滨海地区一样,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模式单一。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高点规划,科学引导,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畜牧、水产、特色种植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盐碱地上开启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破冰之旅。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目前基本形成了“南蒜、北棉、中冬枣、东水产、畜牧林业覆盖全镇”的产业格局。但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却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5%,高效生态种植作物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0%。民风淳朴、干劲十足的人民经历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阶段,初步进入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阶段。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生态、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取向。的土地资源广阔,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可生产效益仍然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束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大幅增收,在黄三角开发建设中勇立潮头,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找准定位,把好方向。镇按照“点亮星火,遂成燎原”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到寿光、沂南、苍山、肥城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1200人次,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14期,在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认识发生逐步转变。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管理者头脑中去。生产管理者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指挥员、组织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了76名能组织、会管理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造就了1000余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带民致富的本领,促使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第一线集结,解决在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凸显出来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让生态高效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环节中去。积极利用气候适中,土地资源广阔,病虫害少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经营运作中去,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近年来创立的田丰西瓜、黄河口冬枣、老家果蔬、雪绒花奶业、赛夷海产品等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实现了生态农业和经济发展“双赢”。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它能提高组织化水平,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增加获利机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目前,该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涉及特色种植、畜牧、水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类领域,带动农户15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

记者来到李沧村菠菜大棚,采访了大棚种植户李光水,“村合作社联系寿光那边统一给俺们配了种,还办了培训班教俺们怎么种大棚,等收获的时候再一起来收,俺们这全是订单种植,啥都不用愁。今年俺种了两个棚,估计一亩菠菜能产多公斤,一个棚就能挣1万多呢”。

当记者问到现在种大棚的感受时,热门思想汇报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俺今年60多了都没在家歇着,种大棚心里可有劲了。一年基本不住下种三季,柿子、老黄瓜、菠菜效益都不错,种大棚比种棉花好多了,用不着下大力气,每天过来看看就行。俺们村最多的能种10个棚,人手用不过来,都雇人了,合作社给俺们带来了实惠,感谢政府,感谢领导。”

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扩大财政支持规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畅通产销渠道,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机制活,动力足,机制新,事业兴。高效生态农业在这块盐碱地上的突破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府支持激励机制、组织管理和政策引导。深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机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通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创新循环经济利用机制。镇立足于生态环境现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绿色种植—秸秆利用—规模养殖—有机肥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流程,转变传统农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初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在万二庄村甜瓜大棚,村支部书记吴英法向记者介绍,村里是第二个年头尝试种甜瓜大棚了,大棚开始投入大,但是后期收益好。一个棚能产3000—4000公斤,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去年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15元/斤。各级领导对大棚果蔬种植项目都很支持,一再要求建立循环经济利用机制,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县里派专人下来搞有机肥实验,蘑菇皮已经成为果蔬种植不可少的肥料,不仅如此,我们还请来了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利用奶牛场牛粪加工有机肥,这样我们的绿色肥料来源问题解决了,生态绿色高效农业步子迈得也更有劲头了。

据了解,该村历年有种植露天甜瓜的习惯,但由于灌溉难和农户市场意识淡薄,只是个别农户零散种植,或套种在棉花地里,图个自家吃着方便,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采用大棚种植的先例。县里组织专人对村里土质进行检测,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并根据农技专家建议,镇领导决定下大力气发展果蔬大棚,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和习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要种大棚,水浇是关键。我们村重新启用了村内闲置的水源井,解决了灌溉难题。还从寿光市请来技术人员指导建棚,种植了甜度高的`富尔5号甜瓜种,采用吊蔓爬藤的生长方式,为了提高品质我们只收获一茬,一棵甜瓜苗只结两、三个瓜。在具体种植管理过程中,坚持走无公害有机蔬菜的种植路子,施用有机肥和无毒、高效的生物农药,严格控制瓜菜药残。瓜菜喷洒上这种农药当时就可以吃,产品很受杭州、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欢迎,效益非常可观。”技术员吴维杰说。

牛圈食用菌示范园运用棉籽壳、棉杆、玉米芯制作生产基料,万二庄果蔬大棚综合利用沼液、沼渣推广生物防治,民和牧业实行的“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循环生产,华泰清河构筑的林浆纸一体化绿色生态产业链等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相联结,使“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环环相扣,形成了农业、工业内部、两者之间互相提供原材料,互相消化产品、废品的互补循环格局。

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发展途径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运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工作总结把农民组织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利益环节中,从而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领域,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培育高附加值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拳头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坚持以“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兴一业”为路子积极培育具有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发展有机瓜果、绿色蔬菜、生态牛、优质菌等特色产业。

牛圈村金针菇大棚种植专业户牛建利是附近村庄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去年组建了“绿义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成员16个,现在投入种植5个大棚,今年秋后将扩大到60个。牛建利向记者介绍了种植情况,菌种都是在利津统一采购的,一个棚容纳1.5万公斤,收获四茬,头两茬占总产量的60%,我们种植的金针菇都是按照订单价格统一收购,没有什么风险,一年能挣3万多元,附近村的村民都来看我们的大棚,对金针菇种植很感兴趣,他们觉得这是个致富的好门道。

当记者问到对以后的大棚种植有什么打算时,牛建利娓娓道来:“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收购方难免会压价,这样我们的金针菇卖不出好价钱,4月1日,开工建设深加工厂,建成后我们就由原来的单一种植转变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这样价格我们说了算,让社员们多挣钱,好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奔小康。以后我们还要降低生产成本自己来育种,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开拓市场,打开销路,高薪聘用销售人员,把市场主要放在三亚、东北三省。”

培育高效益的农业带动龙头。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镇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县级3家,在巩固提升本土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仓储加工类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近期重点抓好一期投资1.46亿元澳亚现代牧场奶牛养殖加工项目建设,打造省内第一家万头奶牛现代化养殖基地。范文写作促使畜牧业养殖、饲料青贮、乳产品经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带动3000余从业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加强与县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效益。通过在土地流转、财税优惠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倾斜,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坚持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让农民与农业企业结成利益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六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根据xx县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xx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充分发挥xx湖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水生生物种类众多,渔家民俗文化独特,文物遗迹众多,运河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知名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对外宣传,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逐渐趋于完善,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日渐增强,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旅游规划基本完成。按“科学布局、深度开发、突出生态、服务度假”的原则,先后编制完成了《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xx岛旅游区开发与建设规划》、《南阳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xx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等各层次、各类别的旅游规划,这些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xx人文旅游资源、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科学建设景区景点,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切实加强了县域内“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要素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体系初具规模。xx岛、南阳岛基础设施取得较大改善。完成了两岛部分景点的提档升级规划。xx岛景区投资200万元,重点对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外部雕塑、微子墓停车场、微子林内部彩绘以及景点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南阳古镇景区投资100余万元对西渡口码头厕所、安全护栏、指示牌、停车场绿化等进行了改造升级,投资260万元新购置游艇5艘,改善了古镇的交通条件。

(三)旅游功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县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单位1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1处,旅游车船公司5家,旅游开发公司9家,国内旅行社13家,三星级饭店3家,二星级2家,省旅游强乡镇9个、省旅游特色村18个,涉旅乡镇(街道)9个,渔家乐经营户450余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000余人;在国省道、县城主干道、城乡道路、旅游航道、高铁高速出入口完善设置了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以及城乡标注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共图形信息符号牌,规范了景区标识导向牌的设置,景区服务质量和人性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四)旅游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县旅游局于今年“学雷锋日”成立了xx湖旅游志愿者服务大队,组织志愿者于节假日、黄金周轮流到xx湖旅游区开展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并从中挑选部分党员旅游志愿者进行培训,发牌发证聘为旅游社会监督员,对xx湖旅游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该模式被市旅发委杨凤东主任批示在全市进行推广。

(五)旅游厕所革命取得新突破。县旅游局政策性引导济宁鑫科环境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专利型智慧无害化生态旅游厕所”,在xx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了两处样板,昭阳爱湖码头建设一处。4月27至28日,市旅发委在我县举办了济宁市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现场观摩会。10月10日至12日,省旅发委主办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培训班暨生态厕所新技术推广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六)旅游景区监察工作实现常态化。县旅游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县旅游监大队全员轮流排班下沉景区,旅游监大队人员配备了标志性服装和执法记录仪,现场办公,切实做好各类旅游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开通了24小时旅游咨询及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处理各类旅游咨询和旅游投诉。

(七)xx湖旅游集团整合不断推进。一是开展了涉及滨湖公司、xx岛、南阳古镇、湿地公园等公司的清产核资工作,目前正有序推进。二是顺利完成了南阳古镇码头、停车场、游船、电瓶车、景点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三是完成了南阳水苑改造并运营。四是xx岛资源整合及运营方案已形成。目前正在与客渡、游艇、景点经营方进行谈判,计划年底前全面完成整合工作。

二、xx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景区开发重视建设进度,轻配套服务。xx岛景区着重于纯野生荷花芦苇资源和岛上人文景观的对外展示,xx湖湿地公园重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展示,南阳古镇景区突出对运河古镇文化的展示,虽然定位十分准确,但是景区景点用于展现人文主题定位的无非是塑像、墓冢、仿古建筑,缺少深刻、细腻、形象、直观、丰富的表达形势,游客无法感受到活着的文化,更无法参与溶入到文化活动中;生态方面用于展现主题定位的是自然植物群落,打造“中国荷都”品牌形象是让游客观赏xx湖十万亩荷花荡,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对xx湖湿地文化、中国荷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刻,xx城市建设中也未体现出xx湖湿地文化的存在;xx湖红色文化的展示基本是看纪念碑、听导游讲解、数石阶、看纪念馆,展现形式不丰富,没有生命力,对运河文化的展示及表现形式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景区发展功能定位不准确,主次关系须再斟酌。xx岛景区是以人文、生态资源为卖点的旅游景区,特别是生态方面凸显了景区资源优势,但凭这些无法支撑xx岛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南阳岛面积、基础设施有限,接待能力提升空间不大,作为xx旅游主要目的地的作用和功能较弱;xx湖湿地公园,在南部新城区域,随着南部新区及周边地区xx湖水乡经济区、xx湖生态园、白鹭湖的开挖、新区路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将开发建设成综合性高端商业休闲度假产业区,结合老城区众多的宾馆、饭店、超市、商场、公园等众多的消费娱乐场所,是建设xx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但夜间缺少特色旅游产品,不能更好的满足游客猎奇、求知、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乡村游”产品开发不规范。在开发“乡村游”、“渔家乐民俗游”旅游产品时,对本地民俗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旅游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趣味性,开展“乡村游”、“渔家乐民俗游”经营农户的设施、设备档次不高,开展农家乐的房屋、渔家乐的游船无统一式样,产品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和产品准入标准;各乡镇开发“乡村游”、“渔家乐民俗游”旅游产品时思路不够开阔,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够,工作注重带领部分农户、渔民开展经营“吃渔家饭、住渔家船、唱渔家号子、干渔家活”的旅游活动,未从建设旅游产业体系的大思路思考旅游业的发展,对所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文化展现、民俗体现不够深入,未取得好的经济带动效果;“岛上人家”、“湖上人家”、“运河人家”旅游产品的开发未能充分挖掘展示本地文化、民俗,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需要提升。

三、对加快发展xx县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一)做强骨干景区。加强景区配套功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牌和景区标识导向牌设置,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出夜间进出景区预约服务业务,提升景区管理服务水平;强化对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景区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加强对本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实物、实景展现,以“情景再现”方式激活xx湖红色旅游;加快5a级旅游景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加大景区项目融资、投资力度;继续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加快原有景点的升级,完善xx岛景区、南阳景区、xx湖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服务,提高接待能力。

(二)做优乡村旅游。按照《xx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重点规划以湿地生态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休闲农庄、休闲渔场、现代渔业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在内,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规范以乡村民俗、渔家文化为主题的渔家乐民俗游及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制订《乡村旅游标准服务规范》、《乡村旅游经营准入评定规范》、《渔家乐经营准入评定规范》,严格市场准入限制。开展乡村旅游专题知识、乡村旅游规范化服务培训,培养一批眼界宽、思路新的乡镇干部和人才,带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户率先实现致富,推动xx乡村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加快推进以运河为主线的湖上人家、运河人家示范带建设,辐射带动全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着力发展以运河两侧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全面盘活乡村旅游资源。

(三)做实旅游监督。围绕全域旅游、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三大任务,加快推进旅游业“1+3+n”综合管理体制建设。根据鲁发〔〕40号文第31条要求,“支持重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地推行“1+3+n”旅游综合监管与执法模式。进一步强化公安、交通、卫计、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等相关部门对旅游市场的监管责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联合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文件中的“1”是指旅游综合协调机构(旅游发展委员会或文旅局),“3”是指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工商所、旅游巡回法庭。目前,梁山县旅游警察大队、任城区旅游巡回法庭已经正式揭牌成立。我县的xx岛和南阳既是景区也是居民区,管理问题复杂,亟待组建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所。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云南建设桥头堡和文山建设新高地的重大机遇,以文山州编制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结合立体气候,逐步形成了凉、中凉、热三区的产业化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

**乡位于***州**县境内西南部,乡人民政府所驻地距县城90千米,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87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等9种民族。属典型农业乡镇,粮食生产主要以稻谷、玉米、豆类为主,经济林果主要以草果、八角为主,特产香蕉、菠萝、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2016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68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1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境内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123米,独特的立体气候资源造就了富有特色的高原农业,形成了高、中、低三级产业发展布局。高海拔地区主要发展林业、石斛、草果、灵香草、重楼等经济作物,全乡共种植草果32555亩,灵香草23000亩,石斛150亩;中海拔区重点发展甘蔗、蜜本南瓜、柑桔、冬早蔬菜;低海拔区主要发展香蕉产业,全乡共种植香蕉53577亩,产量123227吨。

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乡自编制和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以来,结合实际对三农发展基础、发展条件、效益分析、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分乡、村委会、自然村三级规划,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经营体制创新、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素质提升、考核评价“八大工程”,除考核评价外,共涉及规划资金总额万元,其中,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亿元,占总投资的%,涉及高原特色产业、旅游物流业2个项目。三农发展大规划的实施,使**乡在产业发展上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为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依托资源优势,突出把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目前,共有合作社5家,注册资金1331万元,社员38名,带动农户1330户,年销售总额570万元、利润总额193万元、助农增收万元。

甘蔗产业势头强劲。认真贯彻落实县甘蔗产业发展部署,认真研究,积极部署,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目前,全乡甘蔗在地面积1342亩(其中宿根甘蔗1037亩,新植甘蔗305亩)。从目前的长势情况看,预计平均单产吨,按420元收购价计算,亩产值可达2025元,可实现农民种植收入270万元。

肉牛产业迅速兴起。紧随全县“三农”发展大规划步伐,将肉牛养殖产业列为了全乡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取得了一定实效,拟计划在7个村委会9个村小组16户农户中发展能繁母牛210头,商品牛380头,后备母牛40头,种植桂牧1号600余亩。

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群众发展优、特农业产业,建基地,抓培训,强支撑。全乡依据三农大规划,距今年初步统计,已有15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形成石斛种植基地145亩,年产值2100余万元;卡上村委会卡上村小组形成灵香草、草果立体种植基地720余亩,年产值280余万元;卡上村委会瓢厂村小组发展古树茶1800余株,年产值180余万元;团结村委会马草湾发展黄瓜种植示范点,150亩,年产值75万余元;卡上村委会马家湾发展甘蔗产业共325亩,年产值65万余元;普元村委会普元村小组形成南瓜种植基地350余亩,年产值84余万元;攀枝花村委会热区发展9个村小组种植香蕉达万余亩,年产值2750余万元。

三、产业发展的典型性经验和做法。

3/10。

**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在调整结构、发展产业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些好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布置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

总结。

以前发展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立体气候,大胆创新,引进新品种、优质产业苗芽种植,初步形成了发展优质产业的新格局。2016年引进百合、木瓜等品种试种,木瓜试种成功后,及时组织动员相关人员成立了木瓜专业合作社,现正在进行示范社申请。重点培育了热、中凉、凉三区产业化经济发展带。

二是科学发展,切实提高科技种植水平。近年来,全乡紧紧把握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建立健全科研、示范、推广三大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积极组织实施立体种植模式,上半山经济林套种石斛、草果、灵香草的立体种植模式,下半山香蕉林下养鸡模式。

三是目标明确,结合实际制定规划。全面提升**乡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之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乡三农大规划首先是对产业发展有一个明确定位,就是把产业发展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制定了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并能严格按照区域布局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到地块。建立目标责任制,党委、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乡、村干部年终量化考核的一个指标,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做到领导、责任、目标、措施“四落实”。

四是提高认识,结合当前工作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乡领导及干部职工积极引导宣传农民发展产业,现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学的发展观念使人们认识上有了新突破,实践上有了新进展。各村对本村的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全乡基本每村都形成了有自己产业的良好氛围,决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产业致富。如**村委会老房子村小组逐步形成石斛种植“石斛大坝”,团结村委会马草湾村小组逐步形成反季节黄瓜种植“黄瓜大坝”等。

四、**乡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5/10发展。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也因缺乏资金而处于瘫痪状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一支产业发展专业队伍,技术队伍力量薄弱,服务跟不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农户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迫切需要科技的服务指导。三是少数群众意识差;没有树立家庭经济发展的理念,认为发展产业是政府的事,政府给钱就发展,发展了也不管死活,没有钱就不动,等、靠、要思想突出。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竞争力弱;我乡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市场竞争力较低,难以占据市场优势地位。部分农民创新意识不强,广大群众自身科技知识差,不能更好地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没有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农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服务、信息跟不上。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全乡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正值三农发展大规划的起步期,我乡将在下步工作中积极贯彻中央、省、州、县的各项政策,乘势而上,有效推进产业化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

一是以三农大规划为引领,继续抓产业规范化发展。**乡三农大规划为**乡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了今后八年**乡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是**乡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用规划来引领产业规范化发展,是**党委政府目前发展产业的最好的引领目标。

二是以龙头带动为示范,继续发展规范化示范基地。坚持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产业化发展工作的首位,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推动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带动群众大力发展产业,真正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我乡公司+农户、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进一步扩大香蕉、木瓜、肉牛等龙头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使广大农民通过大量的农产品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要以此带动其它农产业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户,使农副产品加工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7/10助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涉农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优势,积极发展各类组织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带动农户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帮助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完善组织章程、经营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山区农村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要加强运筹农业方略,改变传统农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商品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二是要善于统筹农村现有耕地、林地、荒山资源,积极引导农村耕地、林地、荒山的有序流转,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连片集中的坝区实施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设配套的机耕道、引水渠道,进一步降低农业产业发展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五是以科技技术为推动,积极调整结构壮大基地。坚持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农村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给力,依靠强有力科技支撑。搞好科技推广,良种良法相配套,重在良法,狠抓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推广运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和效益。以强化科技示范为目标,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一是通过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培训,不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外出人员在有序流动中更好地学习外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带回技术、资金和观念,促进全乡群众的观念变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发挥好乡农技站的作用,切实加强乡农技服务网络建设,解决具体问题,稳定队伍,强化素质,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发挥好农村技术能人、科技示范户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形成规模优势。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彻底摒弃群众安于现状、安贫守旧的观念,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乡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五意见和建议。

加大对**乡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发展予以重点扶持,使**乡有足够实力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进一步从体制机制、配套政策、法制建设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规范产业发展的建设,使之更好发挥提供服务、规范行为的作用。尽可能支持产业科技图书、报刊、影碟等,专家多下点指导工作,尽可能对产业发展工作人员及农民群众进行专门的培训、充电。

9/10农村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八

八里十河村地处__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

一是以农民培训为突破口,加大农村人才战略的实施力度。把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致富技术,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力争3—5年培训每组3—5人技术能手和1—2人劳务带头人。

二是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和营销队伍,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以产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力争尽快实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路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

意识、品牌意识。一方面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创建品牌效应。

五是以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为重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利益机制,用市场手段抵御市场风险。

六是争取国家惠农政策,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产业合作社的名义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用资金使产业发展再上台阶。特别是在化肥、山茱萸剥皮机、病虫害防治器具方面的惠农补帖、扶持资金上给予投入。

七是面向市场,扩大规模,狠抓良种建设。鼓励群众培育良种育苗,力争在3年内发展良种核桃300亩,山茱萸500亩,改造核桃100亩;大力建设标准化、卫生化圈舍,引导群众扩大适繁母猪规模,加大良种瘦肉型猪引进力度,平抑仔猪市场价格,力争每户平均存栏2—5头。

八是壮大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品牌。根据该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实际,以协会为平台,内引外联合作单位,大力培训青壮年劳力,扩大年劳务规模,努力打造劳务品牌。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九

地处xx地理中心、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xx镇,在全区上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今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xx镇在xx中心区域异军突起,形成承南启北、接转东西、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重要节点,既是xx人的历史责任,更是xx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抉择。

一、沉睡后的xx蓄势待发。

(一)历史悠久的xx长期发展缓慢。

xx因是大竹、邻水、长寿等县通往xx的古老大路而得名。清康熙56年(公元17)在今xx场路边坪上建街房,故称xx坪。民国置xx镇,民国30年撤镇建乡。解放后仍置乡,1993年底兴隆区草坪乡并入xx乡,12月撤乡建镇至今。

xx镇幅员面积47.5平方公里,现辖7个村1个街道社区,人口156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0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1万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5:34:31,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20,实现财政收入38万元,财政支出1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19元;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有62户103人,即十分之一的人领取城市低保金;经济发展在全区20个镇中居第15位,长期处于后列。据统计,到年,xx镇财政累计收入570.6万元,财政支出累计达4998.6万元,同期上级财政补贴高达4428万元,是本级财政收入的8.8倍。

(二)企业发展在浴火中重生。

上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xx镇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浪潮中,采取盲目让企业挂靠和无条件替企业贷款担保等形式,以建筑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到1994年发展到339个。此后,xx镇政府在清理“三金三乱”中,付出了多名领导班子成员被停职追欠、无辜背上1000多万元连带责任债务的.惨痛代价。企业发展从此跌入低谷一蹶不振。

以来,xx镇党委政府痛定思痛之后,抓住渝邻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大力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又见柳暗花明。目前,已引进工业企业14家,总投资8000余万元。先后引进年产砼添加剂上千吨,产值上千万元的华达砼添加剂厂;年产建筑石材150万吨,产值3500万元的8家石材企业;xx酒厂在xx镇复建,2006年底投产,产量可达1000吨以上,产值和利税分别在1亿元和万元以上。此外,xx元伟家具有限公司拟联合多家家具企业入驻xx,咯哒家禽养殖公司禽类食品加工厂等数家工业企业正在洽谈之中。规划到,引进企业30家,总投资5亿元,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

(三)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长期以来,xx镇农业以粮猪二元结构主导。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渝邻高速公路通车以来,xx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引进了渝酉农场、伟鑫肉兔养殖场等龙头企业,先后实施了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渝邻高速公路生态农业工程等,建成了土门―兴盛椪柑基地、碑牌伏季水果园、王家黄花梨基地,发展渝邻路生态农业经济带1500亩,种植食用笋竹、药用栀子各3000亩。

(四)生态旅游业前景诱人。

xx镇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较丰,已有好景生态旅游公司入驻。香港李嘉诚先生的长江实业集团通过实地踏勘和比较,拟投资20亿元以上在xx镇打造高档休闲住宅和高尔夫球场。xx镇抓住草统公路建设机遇,对吉星湖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综合开发、草统路沿线生态观光旅游业、草坪渝邻高速公路游客接待中心和旅游商品集散中心、风格别具的草坪特色商业新街等,正在抓紧进行规划和设计。草统路铜锣山隧道旁的国际休闲健康中心项目建设已启动。

(五)职业教育发展拟动大手笔。

目前,xx镇党委政府已与多家职业教育院校对接。新加坡与华新外国语学院拟在xx投资3000万美元,建成占地800亩的国际培训学院。xx长安集团公司职工1、2校、xx中小企业管理学校、xx通信学院斌鑫高级职业学院、xx城建校等均有入驻xx意愿。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特色经济果林质量及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拟2008年下半年起实施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一、现状条件分析。

**镇现有经济果林情况表。

2、配套条件。近二年通过我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为本项目建设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市场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国际性大都市,消费市场大,近年来黄桃供不应求,加上我们旅游镇有着丰富的旅游市场,地理条件属于江、浙、沪三角地带,高速公路、国道、航道交通发达,西邻姚庄黄桃基地,只要联手发展,共创品牌,整合特色经济果林资源优势,一定能推动农业及农业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姚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2万亩,据了解,实种面积仅4700亩,目前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要新发展黄桃,一般以5000亩为宜。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党委政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以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挖潜力、建基地、抓龙头、兴果林”这一重点,利用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区域特色。通过引进建设,兼顾更新,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以经济果林以黄桃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镇农业和农产品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动目标。

选择团新、菖梧、新新、新义、五星村作为产业带,同时兼顾老果林改造,鼓励全镇农户种植,拓展以锦绣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面积,实施我镇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1、新建锦绣黄桃生产基地5000亩。

2、更新拓展经济果林面积2200亩。

3、保留经济果林面积1800亩。

五年合计达到经济果林面积9000亩。

四、实施步骤、运作方式和经济测算。

1、经济果林五年计划及经济测算,见下表。

**镇经济果林五年计划。

经济测算表。

2、运作方式。本实施方案实行政府统一规划,成立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规范运作,各建设点的投资商及农户统一加盟实施,前期发展以外来示范户示范带动以吸引鼓励本地农户种植为主。

五、风险分析。

我镇经济果林发展项目,由于规模大、周期长,一旦实施,风险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

六、行动原则。

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发展以黄桃为重点,兼顾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统一规划,分阶段设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七、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成立**镇五年经济果林项目领导小组,镇农技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相关的各部门按照行动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理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各项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项目管理班子。

4、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强化五年经济果林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对组织管理和种植农户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部分优质产品优价托底收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一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市场监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经济户口管理、登记注册、市场巡查、企业年检、案件、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工作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市场监管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加快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监管中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建设对市场监管的重要作用。

1、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市场监管模式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去年12月23日,吴仪副总理在对工商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是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服务的现代化手段,对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工商部门的同志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总局王众孚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商标管理自动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网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用。”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办案现代化,已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2、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市场监管职能的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工商体制、机制、监管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小局大所”的'格局的形成,基层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的加大,实施“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建设、商品准入制度建设、个体经济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等新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都有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持,就难以实现市场监管的创新和突破。

3、加快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系统内部管理日渐高效、规范、科学、透明,形成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新格局;可以使案件办理流程化。案件处理从发现线索、立案、调查取证、移案、撤案、案件调查终结到案件执行、责令赔偿、结案等可全部实现网上审批,既规范了办案工作程序和办案行为,也有效地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信息化建设,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随时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过错责任一目了然,从而有效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步完善,12315维权网络系统,网上查询、名称核准、办照、年检,网上互联审批,发布企业信息实现网上交易、招商引资等无纸化办公方式的变革,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消费者,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在监管方式改革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贫乏。体制改革以后,工商系统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还主要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社会招聘干部和复转军人的基础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补充和更新受体制的影响速度缓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工商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上还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要求。

2、硬件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部门预算等因素的限制,部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工商部门缺乏经费,硬件建设工作滞后。

3、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硬件建设。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因是各地区各部门自主研制,系统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百花齐放”,“各自为政”,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的对接共享;三是系统内网络建设还仅限于内部业务网,对外服务网络如12315维权、网上受理、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网络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试阶段,与政府网站及税务、金融、质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网络建设也仅仅处于构想阶段。

1、落实组织保障。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要分别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使每一位干部都能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文字处理,而是做好日常工作、强化监管职能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最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企业的合作,以及把办公信息自动化能力作为考察(核)干部的硬性指标等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干部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请进来就是请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人才来本单位结合实际授课,提高系统干部操作和运用能力;送出去就是选派系统干部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与it企业的合作就是选派系统内既精通业务,又精于程序开发的干部与it企业共同开发应用软件,以培养系统内能独立进行软件升级、系统维护和数据资源开发等工作的实用人才。三是要引进技术人才,以统一招考国家公务员为契机,筑巢引凤,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3、搞好基础建设。一是统一配置硬件设施。以省级局为单位,结合实际需要和各地区经济状况,采取省局补贴一点、市局支持一点、县局自筹一点的方式,统一配置硬件设施,避免资源的浪费。二是统一开发软件。由省级局牵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信息系统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开发或盲目追求先进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要以综合性软件开发为主,操作平台要涵盖登记注册、年检、案件、监督检查、商标、广告、合同等多项监管职能工作的需要。三是建立统一的“三网”。其一是建立内部业务网,作为工商系统业务操作的基础网络平台,从事日常监管工作,进行日常监管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操作平台要能保证各级工商系统内部之间数据的兼容和共享,并充分考虑与通用软件的对接和整合。其二是建立外部服务网,作为“网上工商”的有效载体,为公众、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外部服务网络要具有“互联审批”、网上申报、企业信用查询、商品准入建设、12315维权、政务公开等多项功能,以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市场主体动态监管机制和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市场监管机制。其三是建立部门协作网,变单一的工商监管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金融、税务、质检、环保、公安、司法等多部门配合的监管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和互动支持,建立联合惩戒机制,督促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4、建立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按照有关规定,设定监管职能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职责权限、质量要求、责任追究,提高监管质量和行政效能。二是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其一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建立市场主体态度管理机制,制定经济户口、商品准入、企业信用建设等信息网络监管办法,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管、处罚和约束;其二是要健全和完善系统干部管理机制,加大对干部职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前移责任追究,促使各项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录入,确保监管职能落到实处。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二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乡镇发展。

供大家参考借鉴。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村问题是农民,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村富则国家安定。发展农村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农村的建立。因此,开展xx乡农村经济调查,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找准工作切入点,是此次工作的目的。

xx乡基本情况。

xx乡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北部,距施秉县城48公里,距遵义地区余庆县城19公里,东与白垛乡、南与牛大场镇相交,西与余庆县白泥镇毗邻,北与镇远县大地乡、石阡县坪山乡接壤。xx乡怀抱九龙山,北靠佛顶山,位于省级旅游景区杉木河上游,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量1080?,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榉木、水青杠等国家保护珍稀树种和五步蛇、石螃等珍稀动物。全乡总面积18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09亩,其中稻田5088亩,旱地1821亩,林地面积213227亩,占总面积的79%。地属山区,高山林立、岩容发达,东北方较高,最高海拔为1869.3米,西南方偏低,最低海拔为656米。全乡辖5个村76个村民组,110个自然寨,2087户,8140人,居住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全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烤烟,是典型的农业、林业乡。

xx乡现有人口8140人,其中男4397人,女3643人,劳动力5138人占总人口的63.1%,20xx年已外出务工1791人占总人口的22%、占劳动力的34.9%。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有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烤烟和水稻种植。烤烟生产主要分部在北部的塘头、茶元两村,2019年和20xx年烤烟产值分别为108万元、157.21万元。水稻种植主要是西面的xx村和中部王家坪村、九龙村。畜牧养殖方面,中部和东面的九龙村、茶元村,以饲养山养为主,西面的xx村以喂养母猪和生猪为主。2019年xx乡人均纯收入为1486元,20xx年为人均纯收入为1806元。五个村均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

此次农村经济调查,我们从全乡随机抽取了112户,占总户数的5.4%,调查人口为508人,占总人口的6.24%。调查人口中,20xx年人均现金毛收入为4881.5元,其主要经济来源有畜牧养殖、外出打工、种植烤烟等经济农作物、经商、粮食生产、其它,它们分别占毛收入的35.6%、32.64%、13.82%、5.57%、4.18%、8.6%。20xx年人均支出为3744.1元,其主要支出对象为生活支出、生产投入、建房、酒席、购置农机和车辆、医疗、教育,它们分别占支出的32.97%、18.86%、14.51%、10.88%、8.62%、7.03%、7%。20xx年人均粮食产量为637.7公斤。

一、xx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由于畜牧养殖和外出打工分别占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的35.6%、32.64%,一但畜牧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年农民的现金收入。如20xx年受国际金融和猪流感事件的影响,xx乡生猪出栏价格从20xx年的8元/斤降至20xx年上半年的4元/斤,仔猪出栏价格从20xx年的18元/斤降至20xx年上半年的5元/斤。由于生猪、仔猪出栏价格降幅过大,且生产成本并没有下降,因此养殖户20xx年上半年养殖越多亏损越大,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放弃养殖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大量削减养殖数量,只保留部分母猪。外出务工收入20xx年上半年呈下降趋势。据49.1%的外出务工家庭反映,外出务工子女20xx年上半年汇款回家的很少,没有活干,工厂时常停工,主要还是受国际金融的冲击。

二、人患大病、大牲畜生病死亡、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仍是导致农民反贫的主要原因。调查中10人认为家中有人长期生病或大牲畜生病死亡是导致家庭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8.9%;6人认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是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5.4%;3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过高是导致其反贫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户的2.7%。

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和落后。调查中13人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占调查人口的11.6%。2019年至20xx年上半年,xx乡新建成的水利沟渠共计5.8千米,目前xx乡农田水利沟渠待建和需维修的仍有175.5千米。耕地多是小梯田或斜坡,面积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仍属于牛马农耕生产。四、农村交通落后。虽然全乡5个村基本实现了通村公路,但路况差,目前连五级乡村公路标准都还没有达到,客运车辆不能通行,只能通行普通农用车辆,路况十分恶劣,24公里的通乡村公路就要花1.5小时才能走完,20xx年到20xx年上半年没有整个乡村公路投入的维修资金不到10000元。76个村民组仍有21个组没有通公路,农民生产生活仍是靠肩挑马驮运输。

五、农民缺乏先进的劳动技能。调查中有28人建议政府加强对农民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占调查人数的34%。目前,xx乡有在册一户一技能人数为592人,占总人口的7.3%,但多是以普通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如生猪养殖户中,真正掌握先进生猪养殖生产管理技术且能长期发展并赚钱不足10户,而大多数仍是传统养殖模式,不善于学习和接受别人先进的养殖模式,一但生猪价格出现较大波动,生产就出现亏本。

六、乡镇农技部门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发挥应有的技术指导作用。20xx年xx乡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分别有编制2人、3人、2人,但截止20xx年上半年,三个站在册人数为零。xx乡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在没有技术员指导下只能靠传统经验生产,先进农业技术、畜牧业技术得不到推广利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落后严重制约xx乡农村经济发展。

七、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投入不足,养殖协会没有发挥作用。是以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畜牧养殖和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开发森林探险游观光游为思路的乡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xx乡林业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30%以上,林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2019年xx乡全面开始了天然林禁伐,从那时起在保护青山绿水方面,政府采取了许多行政措施,如控制砍伐指标减少数量,加大打击乱砍滥伐力度,在森林防火上下功夫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青山绿水是保住了,但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没了。如何实施“东羊西猪”大力发展畜牧业,如何搞特色养殖、种植,创建生态农业,使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重新得到稳定的收入,本世纪以来几届乡党委、政府以资金扶持少数养殖户,组织部分养殖户学习培训先进养殖技术,积极开展畜牧疫情春防、秋防等服务,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乡政府本身就属吃饭财政,没有财政收入,在对畜牧业养殖发展、生态农业的创建投入上也是杯水车薪。20xx至20xx年由于得到省直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帮扶,xx乡在畜牧养殖业投入上共投入了33.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养殖户的圈舍和购买优良品种,而其它年份却没有对畜牧养殖业的直接投入,20xx年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且在特种养殖、种植上政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xx乡现有养猪协会一个,但多年来协会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协会会员没有开展活动,整个协会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观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决定出路,乡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思想观念,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对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要抽出时间下村进行调查研究,到周围县市调查了解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农村市场信息需求,经过分析研究后用来指导农村农业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加强对农民教育,使其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观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市场经济观,为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讯、信息大通畅,农产品大流通。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家底是乡党委、政府必须提前做好的工作,要派人提前做好乡项目库的建立,做好5年或2019年乡项目建设规划,平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宣传,鼓励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了当前“一事一议”项目的作用,做到施实一个,高质量完成一个,管理好一个,使其长期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上要引导村、组建立管护的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联系起来,为将来旅游业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农业技术水平,是其农业增产,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乡党委、政府一要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报务;二要花钱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乡村,分期分批的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三要培养领头雁,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四是要结合实际,发展市场需求的商品。如利用茶元、塘头村高海拔气候特点,在夏季大量种植冷凉蔬菜。

四、建立农村稳定的信贷体系、互助组织,带动农村全面富裕,鼓励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打好基础。在鼓励现有农村信贷服务的同时,政府要教育好农民,要学会用明天的钱、用别人的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看准一个项目就应当大胆的把握时机尝试一个项目;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并且每年以百分之几的递增资金投入,为农民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服务,为暂时存在困难且又是好项目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渡过难关。要调动农民自身的潜力,指导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养猪专业合作社、养羊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或者是农民专业协会,让这些农民合作组织发挥它的协作、互助作用,同时在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留转,一是解决土地荒芜问题,二是为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土地,真正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五、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做好农业服务,确保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一个地方农业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其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基层政府,一要做好国家政策落实服务工作,要将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三农”政策切切实实逐一兑现给农民,要调动全体基层力量,将上级党委、政府“三农”政策向农民宣传到位,实施到位,使农民得到实惠,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二要为农村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使其最终实现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集约化。要排除地方政府保护主义,鼓励农产品流通、交易,要培养乡土物流人才,发展壮大物流业,要筹资为农村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贮藏设施、有条件时还要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三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能吃苦耐劳的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对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四要建立农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广播电视传媒,利用现代交通枢纽将农民的农产品变成商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变成商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六、朝旅游业方向发展,在特种养殖、种植上下功夫。要长期保护青山绿水和野生生态资源,必须走旅游业和特种养殖、种植发展道路。地处三地四县五乡镇交汇处,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要充分利用施秉县北环路打通后的机遇,把未来发展融入施秉、镇远、石阡、余庆旅游发展圈,逐步开发佛顶山、九龙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食品小吃游。要与石阡的窑上景区、施秉的杉木河、黑冲、云台山景区连成一遍,通过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保护青山绿水的目的。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五步蛇、乌梢蛇、古妮虫草是野生自然资源特色,但现在人们仍在非法猎取,除了继续打击不法行为外,政府应鼓励部分农户从事石螃、野蜂、野猪、野山羊、乌梢蛇、古妮虫草等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种植,用来满足市场需要,减少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实现保护野生生态资源目的。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三

近3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县道路面硬化工程、乡道路面硬化工程,交通部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深入,农民生活、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交通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又是一个新课题。

为此,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认为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拓宽新视野、扩大新领域,今后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三转变一加强”,即:从注重“两率”(通村率、硬化率)转变为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从注重通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从注重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必要性。

首先,农村公路多数是断头路,效益差,等级低。近年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只解决了公路通行政村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多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公路没有贯通联网,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较低。由于农村公路未联网贯通,使农村公路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客货运输受到制约,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比较低,路网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金华市共有9203个自然村(不包括行政村所在地),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自然村3041个,等级公路通达率为81,末通公路的有57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74个,山区有200个,需要新建路基796.8公里、路面改造1096.75公里。

人口在100人—200人(含200人)的自然村有2385个,等级公路通达率68.8,未通公路的有744个,其中平原地区有302个,山区有442个,需要新改建路基1150.4公里,路面改造1324.4公里。其次,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时,周边未通公路的大自然村也出过力、筹过资,还有的无偿或低成本出让了土地,为乡村康庄工程作过贡献。现在行政村所在地通了路,得到了实惠,大多数的农民兄弟都散居在一些大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仍然没有通上公路,农民心里不平衡,有怨言。再次,有一部分自然村以前是行政村所在地,近几年“撤、扩、并”以后,成为自然村,这部分村庄的人口数量也比较大、居住也相对集中。据统计,金华市行政村是5877个,到年底只有4828个,减少行政村1049个。

2、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

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提高网络化水平的重点是:农村公路网络化可先在平原地区有条件的乡镇引导实施。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使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贯通成网,在联网公路建设中,把一些有条件的大自然村作为重要节点,使一些大自然村通过联网公路建设,也能建成水泥路和柏油马路。“量力而行”是指:一方面要加大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的建设,提升中心镇、中心村周边公路等级,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另一方面,山区农村公路由于联网所需建设的公路里程长、投资大、难度大,可以结合需求、建设能力加以考虑。

3、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的实施途径。

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群众,形成合力抓发展。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不能完全采取康庄工程建设模式,因为康庄工程建设任务集中、目标一致,合力很强,很少有矛盾。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的利益主体是不平等的,可能有“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实施的难度大、困难多。因此,必须始终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抓好农村交通工作的关键。“两个依靠”说到底就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在政策上要制定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扶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在资金上,地方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群众参与就是像在实施康庄工程一样,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的政策,落实在农村公路联网、提升标准工程中的土地调剂、建筑物拆迁等工作,引导老百姓自愿投工投劳、捐资捐物,真正形成一个“上头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合力办农村交通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规划控制为前提。我市早在2015年就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金华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2015——2015),在编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农村公路的等级、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选用上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并有一定的前瞻性。

三是坚持技术指导全过程。通自然村公路建设,交通部门关键是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到既加强管理,又不包办代替。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线位走向,帮助把好公路技术标准,做好测量设计,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等方面的指导。土地调整、房屋拆迁、路基工程等由村自行实施,路面工程可由交通部门组织实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四是坚持计划调节定指标。今后农村联网公路建设要减少计划的刚性、增加计划的柔性,不一定要下达指令性的指标,但必须有一个指导性的计划,注重充分发挥乡镇、村的积极性。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四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漳州味”食品香飘四方。但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市食品产业面临着转型滞后、原料不足、品牌不响、附加值不高等一些困难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作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食品工业必须加快创新转型,实现华丽升级,再挑工业大梁,为加速工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食品产业,是漳州的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推动、引领、支撑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至2014年底,全市食品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511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27%;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03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3991亿元)的26%和占全省规模食品工业总量(4286亿元)的24%。与2011年(491亿元)比,产值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3%。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行业门类全。拥有以水产品加工、果蔬食品、休闲食品、粮油、罐头、肉制品、制茶等为主的食品产业体系,涵盖16个大类、40多个小类。部分产品产量居全国、全省首位,如大闽公司生产的速溶茶年产量达1.8万吨,占国内80%的市场份额;盈丰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糖姜生产企业;东亚公司水产品出口量在全国行业中排名第二。

二是骨干企业多。至2014年底,全市亿元食品企业265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794家)三成;其中10亿元以上食品企业14家,如鸿一粮油32亿元、傲农牧业22亿元。全市列入省级成长型企业24家,食品企业10家,占比达42%。

三是布局有特色。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食品生产基地。如水产品加工,集中在东山、诏安、云霄、漳浦、龙海等沿海区域;果蔬、食用菌、休闲食品,集中在芗城、龙文、龙海、台投区等沿九龙江流域;茶叶加工,集中在华安、平和、南靖等区域,粮油加工,依托港口主要集中在漳州开发区。

四是品牌效应强。目前,全市食品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商标品牌223个,占全市商标品牌数的54.8%,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8件,著名商标195件,如天福、紫山、盈丰、海魁、含羞草、信华、大闽等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

五是漳台合作好。目前,我市打造了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聚基地等对台合作平台,引进了一大批台湾先进食品生产设备、精深加工技术和管理理念,有效促进漳台食品产业深度合作。至2014年底,全市台资食品企业超500家,企业数居全国设区市之最。

六是社会贡献大。就业方面,全市食品工业企业年可安排用工超11万个,占全市规模企业职工数的31%。税收方面, 2014年创造税收约27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 28 %。出口创汇方面,2014年出口3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0亿),占我市出口总值的'46%和全省食品出口总值的35%,其中水产品出口创汇 29亿美元,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

一是原料供应不足。受农业用地被工业化、城镇化挤占,及重生产经营轻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影响,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量减少,像蘑菇、食用菌、芦笋等一些本地原料优势已经消失,以致无法满足现有食品加工需求,企业只能外移或到外地开辟新原料基地。比如,水产品加工业,原料进口比例高达60%。

二是龙头带动乏力。与同是中国食品名城的烟台、漯河比,我市龙头效益明显不足。从大企业看,我市没有超40亿元企业,而烟台百亿企业2家(鲁花151亿元、张裕103亿元),漯河双汇集团年主营收入达到457亿元。从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看,我市14家,分别比烟台(28家)、漯河(32家)少了14家和18家。从规模看,三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都在500家左右,但我市总量明显偏小,产值分别比烟台(1900亿元)、漯河(1600亿元)少了870亿元和570亿元。

三是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为总体上仍以原料出口和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力量弱,科技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偏低,对人工生产依赖性较强,以致食品加工的潜在价值没有充分实现。

四是创新意识偏弱。不舍投,即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和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够,以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低。不敢变,即部分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危机感,新产品研发观望或停滞。不重视,即食品产业科研和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寥寥无几,目前,我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5家,国家级仍空白,而烟台省级17家,其中国家级4家。

五是经营模式滞后。大部分企业不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没有充分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进行信息传播、品牌策划推广和渠道拓展。同时电商公共平台效应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目前我市虽已有芗城佰马城、龙文易维通、建行善融、漳浦电商创业园、云霄电商创业园等一批电商园区,但企业普遍参与意识不高。

下阶段,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食品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全力破解当前食品产业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充分集聚各种优势力量,再造漳州食品工业新优势,擦亮“中国食品名城”金招牌,着力把漳州打造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一)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市食品规模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规模企业数1000家,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25家,50-100亿元5家,100亿元以上2家。

(二)产业布局。休闲食品、功能食品以厦门港南岸新城和芗城、龙文为重点发展区域,水产品加工以沿海县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果蔬及茶叶以山区县为重点发展区域,粮油加工以漳州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

(三)发展重点。主要打造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健康食品、休闲食品,扩大罐头、速冻及冻干果蔬、水产品、食用菌、果蔬饮料、粮油及饲料的生产规模。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解决生产原料不足是当前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一要建立原料供应“长久”渠道。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二要加大原料基地扶持。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措施,优先提供基地建设用地指标、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最优惠农业生产用电用水价格等支持。三要创新原料基地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围绕自身产品生产需要,创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种养基地,以获得产量、质量较为稳定的食品原料。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加工母船和外海水产养殖,对新建或购买全新的远洋渔船,按总投入给予一定比例补助。

二是加快创新转型引领。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要突出技术创新。每年在产品研发、技术提升、机器换工、两化融合等领域,重点培育扶持一批食品行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对入选市创新转型示范企业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同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营销管理、融资、咨询等服务。二要突出技术改造。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食品机械装备,提高行业装备水平;对新引进的设备按设备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助。三要突出两化融合。引导食品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达标,充分运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兴则产业兴,龙头强则产业强。一要突出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大力实施食品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领食品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二要落实各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首次认定为为省、市级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龙头食品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联合体捆绑上市,改变行业对外竞争单打独斗内耗大的局面。

四是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重点做两件事:一要建设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进驻建设,建立“基地+平台+金融”新模式,提供大宗贸易、网上食博会、产地直供、跨境电商、品牌推广等特色服务,力促漳州食品融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电商生态圈。二要支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重点支持片仔癀、漳龙集团等企业建电商平台,创新电商模式,营销漳州味食品,打造漳州味食品航母。

五是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食品企业的立企之基、发展之要,也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生命线。一要依托行业协会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会员企业等共同创建食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对新建的食品行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场地租金和设备购置资金补助。二要支持食品行业协会强化行业约束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惩戒行业规定,探索健康食品标准认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三要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诚信体系、预警机制和追溯、召回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六是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一要设立xx市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专门用于食品产业培育资金补助。二要鼓励成立食品产业创投基金。由市政府或国有控股公司及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食品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切实推动我市食品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五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新时期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破题之举。

近年来,**县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来抓,有效破解了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难题,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新跨越打通了“血脉”。

主要成效。

截止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36公里,其中乡村公路里程达到2959公里,78%的乡镇通上等级油路或泥碎路。20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投资9600余万元,带动地方经济投入增长13%,促进了旅游业、农业产业化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互动呈良好发展态势。

具体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农村群众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主体和依靠力量。各乡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加深对“无路不富、路畅快富;交通不畅,经济难上”的认识,充分调动和保护人民群众发展交通的积极性,形成自觉自愿修路的氛围,把党委、政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心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能够最大限度承受多少投资投劳任务进行调查,90%以上的群众自愿人平投资50-120元,100%的干部自愿人平捐资100-200元。

(二)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交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计委、财政、监察、交通、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坚持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督促。各片区、乡镇均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及建设指挥部,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分管领导专门抓的责任制,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指挥协调等工作。县委、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并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相关优惠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在公路占地、林木青苗补偿、房屋拆迁、采砂取石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努力为农村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三)创新投入机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国家投、地方筹、社会集、银行贷、财政挤、群众投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使用公开”的原则,实行换工互助、任务包干、责任到户的建设机制,发动群众修建。沙河片区通乡油路建设按照“乡镇打底子、交通铺面子”的建设办法,仅半年时间群众自发投资近100万元用于路基建设。二是向社会各界募集。各乡以党委、政府名义,向在外工作人员及外出务工人员寄发信函,利用工商协会动员工商业主积极出资修路。燕山乡籍的宁波东海舰队独立师政委方继尤看到乡上的公开信后,立即回电并给予1万元的现金支持。西安打工的八庙乡村民岳小权,除投劳外再捐资5000元修建油路。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交通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县财政设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弥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

(四)强化建设管理。通过严把“三道关口”,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全县农村公路由县交通局严格四级公路标准统一勘测和编制规划,报县人民政府、市交通局核准后实施。二是严把施工材料关。对水泥、石灰、沥青等外购材料,凭出厂合格单提取样品,由市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三是严把工程技术和造价关。坚持合理造价和工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按技术规范施工作业。逗硬坚持项目业主法人制、设计使用年限终身制、社会公开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交通行业指导,社会质量监理,村民代表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建设质量,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健康发展。

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民主决策,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农村税费改革后,投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只有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村民自治”,把老百姓组织起来,通过群众自己对是否同意修建农村公路、对人平该筹多少钱、投多少劳以及对选择招投标单位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核心问题进行决策,形成投资投劳决议,变“政府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实践证明,群众自己决策要办的事,他们是有积极性的。金盆乡金盆村3天时间群众就交了油路集资款1万多元。沙河片区通乡油路路基改造过程中,高塔乡红庙村500多名修路民工每天往返40多公里,中午在工地上嚼方便面,喝山泉水,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了改造任务。

第二,坚持民主管理,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各乡都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民主管理小组,由每个村召开村民大会推选一名热心公益事业、懂管理、会算账、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行使管理职权。一是加强建设资金管理。各乡在信用社开设了农村公路建设集资专户,使用加盖乡人民政府公章、乡长私章以及民主管理小组组长签字的专用收据,由老百姓自觉到乡信用社交款。凡1000元以上的工程费开支,必须经民主管理小组审核后,方能入账,确保每一项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群众投资投劳任务分配管理。主要是分配使用好改造路基工程群众的投资投劳。各乡由民主管理小组核算好工程量,并按工程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将改造任务公平、合理地分到村社和农户。三是加强工程材料管理。民主管理小组全程参与工程材料的购买、运输,并负责按工程实际用量和进度进行核发,建立起严格的出入库专账,严防工程物资“跑冒滴漏”。

第三,坚持民主监督,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保证。一是严格工程造价监督。整个投标过程中都始终吸纳群众代表参与,每个乡都有3-5名村民代表参加了对投标单位的邀请,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参加正式开标会以及与中标单位签合同等。沙河至大河通乡油路建设通过招投标,共比预算价节约工程款34.6万元。二是严格资金使用监督。对建设管理费严格控制在工程总预算范围以内,管理费开支必须经民主监督小组审核,严禁超标支付;对筹资额度、用了多少、用在何处,一律张榜公布,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防止将修路资金挪作他用。三是严格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每一环节都由交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由监理公司进行工程监理,各村村民代表全程监督。凡是未按图施工、未按程序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工、返工,直至合格为止。四是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决算监督。民主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监察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费用的监督,增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透明度。五是严格施工安全监督。乡、村、社、农户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每个村确定1名安全巡察员,重点加强对爆破物资、实施爆破以及施工作业监督,确保施工安全。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六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为学习和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加快我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全面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我委组成了调研组,先后赴上海、浙江学习考察,同时与济南、烟台、威海、潍坊市计委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通过学习考察,既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加快我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紧迫感.

作者:省计委调研组作者单位:刊名:山东经济战略研究英文刊名:shandongeconomicstrategyresearch年,卷(期):2003“”(8)分类号:关键词: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七

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xx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xx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xx县农村科。

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

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xx区红砂村。

xx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这“五朵金花”,覆盖xx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

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

**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

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八

医养结合模式是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一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养结合模式。

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养老机构能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养老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可实现最大化利用。老年人不仅得到养老服务,而且还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从而缓解当前“养老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合肥、六安等地,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70家。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缺乏专业医疗救助能力,不能提供正规的医疗服务。而当前现实情况是:全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其中我省有170万左右,这些老年人很多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随时需要专业化养老和医疗服务。当前我省医疗机构床位十分紧张,许多老年人大都是慢性病,医院不可能将有限的床位长期给这些老年人使用。而我省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省总数不足1%,医疗保障问题在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不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给老年人及其家属带来许多困难和精神压力。

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一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契机,部分养老、医疗机构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利用三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投资500万元,把三里街养老机构改造成为“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拥有床位260张,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合肥市滨湖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依托雄厚的医疗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2019年3月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科,拥有床位236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该院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施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四种类型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此外,安徽省针灸医院利用中医针灸优势,六安市金安区人民医院利用社区门诊医疗技术,正在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受到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床位供不应求。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医保政策方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人医保费用难以全部报销。如,入住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的老年人,属于合肥市职工医保、新农合只能报销部分护理费,属于省直单位医保、工伤等其他医保不能报销。二是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享受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如,民政部门虽然给合肥市滨湖医院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使其有从事养老服务资格,但由于政策问题,医院得不到地方政府在养老床位和运营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

尽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社会现实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23亿,占总人口9.1%。2019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1000.8万人,占总人口15.6%,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664.8万,占总人口9.7%。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医疗保障成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充分整合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利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舒适养老和优质医疗服务。

3.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同时,老年人的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看病费用。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业整体服务水平。

1.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于养老公益性事业,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2.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各级政府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3.鼓励集团化发展。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合肥九久夕阳红集团就是从一家民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来,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发展成为拥有7所老年公寓、2所学校、1个职业培训学校等集团化企业。合肥滨湖医院属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该集团也是拥有多家医疗机构,目前正建设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正在向医疗、养老集团化发展。

4.明确服务对象和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点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包括有急性和慢性病的老年人,肢体残疾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等。这些老年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外,更重要的随时都需要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等服务。

5.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业界限,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以通过公共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有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和先进医疗、康复技术及设备的专业机构经营,以提高养老专业化护理水平。

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医疗等机构培训一线护理人员;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

为了解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工作开展情况,探讨如何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去年11月20日起,市人大工作研究会鲍小如、吴新太、郑继忠等一行,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先后深入到市老年公寓、屯溪康乐老年公寓、徽州区市第三人民医院、黄山区孝为先老年公寓、屯溪区蓝天夕阳红护养院、昱中社区阳光养老乐园服务中心和定位呼叫平台等处,了解我市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的现状,还到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参观考察了他们推进“医养结合”的先进经验。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我市养老和老年医疗服务现状,并就我市如何贯彻国务院办公厅的《指导意见》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探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期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养老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全市养老敬老机构形式多样,发展较好。有公办区县级养老院7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2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7家,乡镇敬老院71家,医养结合医院2家,共有养老床位8023张,同时,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老年津贴,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全覆盖。全市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大部分得到了扩建、改建和重建,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医保、大病救助全面实施,“老有所医”同样也实现了全覆盖。“医养结合”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好的典型,尽管不完善,但是确实是我市医养结合的有益探索。

1、政府主管,公立医院医养一体型。如黄山市三院(徽州区人民医院)今年5月开设老年病科,设置病床44张,已接收一般敬老院无法承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150人次。其做法是:老人处在病态时,办理住院手续,即为“医”,按住院收费,有医保的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当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时,转为“养”,按托老模式,自理规定养护费用。市三院的做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医养结合”模式的新路。

解决老人简单的小病处理,是有条件的老人养老的好去处。

3.政府主办,社区服务普惠型。如屯溪昱中街道办事处与黄山市“拨拨就灵信息化服务中心”共同兴办的阳光养老乐园和智能信息化养老定位呼叫机系统,把社区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做的很细很扎实,不仅开展日间托老服务,而且利用定位呼叫平台,通过养老定位呼叫机,及时了解老人居家养老时医疗保健需求和安全急救,还延伸至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现代化居家养老服务。

当地卫生院建立联系,定期为老人体检,做到小病不出院,五保户都能在敬老院颐养天年。

5、社会主办,民营医院医养一体型。如民营的黄山屯溪蓝天夕阳红护养院从2019年起就收治老人。他们的想法就是:要把躺在床上的,让他坐起来,把能坐的要让他站起来,把能站的要让他走起来,收费不高,赢得不少老年病人的赞许。

6、社会投资,民政扶持专业养老型。市康乐老年公寓是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设有康乐爱心护理院等300个床位,地处市内,交通方便,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一般群众能接受。

尽管我市老年医疗、养老事业和“医养结合”上呈现了一些好的典型,但与当前飞快到来的社会老年化需求相比,无论在机构、床位数量,还是在服务质量、医养水平上还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医养结合”工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受现有的医、养体制和机制制约,医养难“结合”。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民政系统“管养老不医护”,而卫生医疗系统则是“管医疗不养老”,养老和医护两张皮,经费专列,专款专用,治病的“医保钱”只能花在医院,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就医费用,则无法在医保报销。就是像市三院这样改革创新,利用资源,有病看病,无病疗养,各计各帐,但是医养不结合,医保结算还是很麻烦。在机构养老院或敬老院的老人有病又必须到医院去治,慢性病在养老院长期疗养,医疗费是不能报销的。

空巢老年人数达10.64万人,高龄人口中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护理的有2.5万人。按讲,我市养老院市场需求很大。但是,由于现有的养老机构床位费、护理费过高,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更高,社会大部分低收入工薪阶层老人承受不了,不敢问津。造成不少低收入慢性病老人不得不留在家中,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市三院老年科44张床位,常住30人,大多是离退休老人;市老年公寓是国家投资,设有250个床位,目前入住131人,基本也都是离退休老人;黄山区孝为先养老院也是国家投资,设有床位160个,入住老人才20多位。

3.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优质医疗资源。在社区居家养老中,老年人除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中医保健服务外,急需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多方面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能开展一般门诊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均没有深入居家养老服务,不能满足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康复疗养需求。已经设置的社区养老服务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功能,缺乏内设医务室和医疗设备,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且没有和医疗机构对接。

4.大多机构养老医护专业人才缺乏,不能适应“医养结合”发展需求。目前老年人护理,除各综合医院外,大多养老机构医护人员都是从已退休基层医务人员中聘请,年龄大,专业水平有限,加上医疗设备简单,只能进行一般医护处理,不能进行专业医疗和急病抢救服务。特别是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处置慢性病,目前养老机构医护人员医技远跟不上需要。综合医院老人住院的社会陪护,价格高昂,更是令人不堪负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5.医疗机构支持养老服务困难。目前,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市县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老年病人康复治疗时间长,周转慢,效益低,加之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潜在风险,医院开展老年病疗养,经济效益远低于正常医治,又得不到民政部门的床位补贴,难以收治老年康复病人。“医养结合”关系如不建立,医疗机构很难为养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医疗支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要求,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让老年人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护理、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国务院顺应民意,批转九部委《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我市“医养融合”,对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养老问题,是家事也是国事。“医养结合”是改革创新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体制不顺,不解决制约“医养结合”的体制问题,医养融合就难以实行。市区县要吃透和掌握中央精神,成立强有力的“医养结合”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勇于创新,破解难题,把落实“医养结合”工作列为2019年我市民生工作之一,确保“医养结合”工作顺利进行。

1.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要进一步摸清家底,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医养结合”发展体系,统筹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各地首先应将“医养结合”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摸清家底,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完善医疗养老设施布局,确保养老、医疗设施建设用地;土地、规划、财政、社保、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都要在规划中关注“医养结合”的短板,做好“医养结合”建设用地的落实、行政许可受理、专业技能培训、“医养结合”设施的床位建设和运营补贴资金的统筹安排。

2.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面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

一是机构养老、敬老院要建立医务室。机构养老是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是“医养结合”的最佳载体。我市两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条件具备,只要注入医疗机构,就能实现有效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建议民政、卫生部门和经营者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顾全大局,精心操作,精准谋划,选派精干医务人员,进驻养老机构,开展医养工作。区县公办养老院必须设立医务室,乡镇医院要为敬老院提供及时优质医疗服务,解决孤寡老人的医疗护理。各级卫生部门应对机构养老办医疗服务给予大力支持,条件具备的,要及时为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保主管部门对上述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老人参加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到具备养医融合条件的服务机构开展多点执业。

建议市二院新址搬迁要抓紧进行,以便市老年公寓、屯溪社会福利中心老年人可以就近就医,建立医养两家“医养结合”关系。

二是综合医院要以人为本,延伸养老服务。开设老年病区,做好老年康复治疗。在综合医院窗口要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住院陪同服务,在医疗服务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现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对开展“医养结合”的综合医院,给予床位补助。

三是基层社区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基层社区是养老事业的必要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要以包片的形式,明确责任,一对一的对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精准服务。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格检查,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健康动态信息,开展健康教育、查询和健康评估。要创造条件开设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康复服务。

辖区内居家养老的医疗保健、定位急救问题。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电信部门要积极配合,给予优惠。

四是开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试点工作。建议市政府选择一家医院作为黄山市“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医院或康复医院试点,为全市“医养结合”做示范。“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由市民政局和市卫计委负责协同相关区县组织实施。各区县也应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3.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社会资本和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医养结合”机构机构,推动“医养结合”发展。

要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精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快研究制定扶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的政策。在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定点医疗等政策上要予以倾斜,逐年增加。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横向联系,打破条块分割,统一制定和完善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机构评估制度,设定和退出机制。同时整合民政、卫生医保部门的相应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给予整体的资金扶持。要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医养结合”机构中轮岗服务,对派驻“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不变,积极支持引导养老护理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要研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岗位补贴规定。市职业技术学院要研究学科设置,加快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培养。“医养结合”护理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应纳入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先评优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4.要完善财政和医保扶持机制。

除继续落实并逐步提高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床一次性床位建设补助,严格执行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区运营补助扶持政策。要适时提高“医养结合”的老年病区医保护理人员补助标准外。要学习借鉴青岛市做法,通过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对包括临终关怀的老年人,以及需要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和医院专门护理的老年人,由结余的医保基金当中调剂出一部分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或向医疗机构购买护理服务。要认真研究医院陪护人员的社会工资标准,应规定上限标准,或参照一些城市的做法,合并护理,以有效减轻老年人住院家庭的经济负担。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十九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61年至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1961年开始在重点林区设置区、乡(镇)林业站,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87年底,林业站只有551个,职工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原国家林业部将林业站建设作为林业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利用3~5年时间把区、乡(镇)林业站建设好。我省即把建站设员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林业站建设步伐加快,发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业站1095个(占乡镇总数的61.9%),站员4006人,其中正式职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来的标准化建设阶段。1993年6月,全省林业站工作会议在东至县召开,研究和部署林业站开展标准化建设,标志着我省开始了以核定林业站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站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制度、图表及档案管理建设为中心;以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加快林业站自身经济建设及廉政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省紧紧围绕林业站标准化建设这根主线,巩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发挥林业站的多项职能作用,为实现“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第二次创业和绿色长廊工程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之中。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省保留单独设立的基层林业站有806个,在农林水综合站加挂林业站牌子的挂牌林业站301个,另有综合站284个。全省各类站共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实有林业正式职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经有76个县(市、区)获得了国家林业部(局)确认的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合格县”称号。

(一)林业站机构不稳定。

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县(市、区)均为设立综合站;巢湖、安庆、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县(市、区)多为在综合站的基础上加挂林业站牌。全省单独设立806个林业站,较xx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个林业站缩减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于,自1992年开展撤区并乡及乡镇机构改革以来,我省林业站就一直受到“撤并”的影响。xx年9月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后,各地又开始撤并林业站机构,下放林业站管理权限,大幅度裁减林业站人员。据统计,到改革后第一年,也是最严重时的xx年底,全省实有基层林业站723个(较xx年缩减45%),落实核定林业站编制3035人(较xx年缩减43%,占省编委核定全省林业站编制数的52%),实有职工3221人(较xx年缩减39%)。与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的形势,与多项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林业站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稳定难以保证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人员编制少,事业经费难落实。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1997年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xx年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123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

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盛市、县三级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二十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5万人。全镇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万亩,林地.5万亩,水田.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02亿元,比上年增长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所中学、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乡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篇二十一

为进一步加快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景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处领导班子对景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经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湖景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距苏州古城区仅4.6公里。

景区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渔庄等处保护建设工作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在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工程、东大门景观工程、原吴越春秋主题公园改造设计、南石湖滨湖景观带、上金湾植物园规划设计等均全面展开。位于石湖景区北部、正在施工中的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窗口项目――石湖景区北入口项目,规划总用地约1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彻底改善核心景区周边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景区接待服务功能,创造石湖北部窗口形象。上金湾植物园,正处于规划设计前期准备阶段,拟规划面积约为216公顷,是集游览、科普、植物生产与研究为一体的观赏性植物园。建设后将进一步提升苏州的风景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地位,创建适宜人居的国际花园城市。

但是景区外围环境的现状仍然极其恶劣,交通管理混乱,环境脏乱不堪,地痞流氓及违法事件不断,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和历史景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景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高新区、沧浪区、吴中区和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造成管理体制混乱,规划范围内的景区与实际的行政属地管理严重脱节,游客和当地市民怨声载道。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景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非常有利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建设和保护工作。但石湖景区仍然面临着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理清景区土地权属的`问题。

石湖景区行政范围涉及沧浪区、高新区、吴中区多个辖区,区域内土地权属情况复杂,虽然调整的总规修编确定我景区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但现实情况是规划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隶属于友新街道、越溪街道、长桥街道、横塘街道及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持有用地较少,导致整个景区违章搭建众多,环境脏乱无序,景区形象大打折扣,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目前推进的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和即将进行的吴越路道路改造项目中,我处发现所有工程的推进均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土地权属方协调解决租地、地面附属物拆迁补偿等问题,这将是未来的其他项目开发同样存在的制约。

(二)景区内外部道路交通体系问题。

目前穿行于景区间的吴越路和环山路在规划中为7米至9米的景区游览道路,只适用于景区内部交通。而该条道路现行交通主次等级混乱,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势必要求外围市政道路与景区内部道路各成体系、有效对接,才能更为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只有改善交通体系,将石湖核心景区吴越路段功能转变为景区景观道路,减少过境交通穿行,才更利于完成游览路线的组织。

(三)管理体制不顺,矛盾交结产生混乱局面,形成制约景区保护建设发展的瓶颈。

由于土地权属与管理权属的不统一,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景区内违章建设、外来人口无序流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占用土地等现象都在潜伏蔓延,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对未来的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将造成不可预测的资源、资金成本浪费。

(一)由市政府牵头,尽快协调景区相关行政区责任单位与土地相关部门等,实质性地解决土地单位补偿预期与国家标准的差距问题,早日完成石湖景区征地工作。为石湖景区的全面开发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二)在南北教育园之间打通山体隧道,与环山路连接,实现教育园区间师生的互穿,形成贯穿景区南北交通的过境的主要道路。同时改善整个吴越路和环山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景区的可达性,更利于市民游览。

(三)借鉴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地设立景区管委会的经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对景区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统一思想,整合景区及周边资源。在石湖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开发建设,全面打造“人间天堂,新西湖”。

我们相信,只要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便利的交通优势,必将焕发巨大潜力,成为苏州市民的旅游休闲胜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8805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