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6:29:12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8 06:29:12     小编:雨中梧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条件。如何编写一份优质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这份教案,然后分享你们的观点和体会。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二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三

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通过“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

展示:古猿图片。

师: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古猿通过劳动,逐步演变、进化成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学完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会了解啦。

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小节,找出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

生:(阅读课本后答)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

生:化石(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拓展)。

展示:【社会广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随着时间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过测出化石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学生知道相关知识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制造工具,会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漫长的岁月时光中,原始人类在不断的劳动,也在不断的进化,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另一远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视频资料剪辑《发现北京人》。

师:同学们可以从视频中获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合作归纳)。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群居生活,用火。

师: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并且能够彼此间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

展示:北京人头骨、北京人复原像、教师的个人照片。

生:(小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颧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显等。

师: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和更久远的元谋人相比较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广益】猜一猜,远古居民有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火的?

生:(小组讨论)雷电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这一情况学生很少知道,可结合本地煤炭资源拓展)。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张开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结合实况点评学生)。

师:远古居民在没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后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生:(如需要可讨论)没有火之前茹毛饮血,非常艰苦;有了火之后,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驱兽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师:远古居民在不断的演变、进化,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远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过化石研究,还和考古工作者们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发现。

展示:【历史典故】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始了。经过两年的艰苦发掘,在1929年的一个冬日,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为了探明虚实,裴文中来到洞里,仔细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他顾不得寒冷,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点,已经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呼啸的寒风在山野吹着,洞里觉得更冷了,但人们依旧在昏黄的蜡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喊叫起来:“是猿人!”大家围拢过来,果真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还埋在硬土里。人们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天色越来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经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决定,继续挖下去,一直到把这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为止。(发现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正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远古居民为我们所了解,比如山顶洞人。

展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骨针、装饰品。

生:(可从形态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归纳)。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到复杂的磨制石器,通过劳动,原始人类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的进步。

师:我们今天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远古时期的原始居民们,他们一天的生活会是怎样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历史再现】原始人采集图、原始人捕猎图、原始人生活图。

生:(根据展示图提示,选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种形式再现场景)。

师:(根据学生的再现实况,师生共评)。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师:我们这节课介绍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了解了远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我国还有许多远古居民。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四

1、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1课时。

新授课。

综合启发式教学。

导入:同学们,我们生在山东,长在淄博,齐鲁大地,物产丰盈,人杰地灵。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

一、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阅读材料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

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插入"管仲与齐桓公图",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

3."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

过渡:齐桓公以后即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

(二)、晋楚争霸。

1、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

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

3、为什么本处于劣势的晋军能取得胜利?

4、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今天有哪些历史启迪?

5、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6、你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说明了什么?(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此题有些难度,可对照地图,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二、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由家乡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学生了解桂陵、马陵之战。

2、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4、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被打破的?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

三、课堂小节:出示历史歌谣,小节本课。

春秋诸侯齐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晋楚争霸在中原,此时旧制如碎瓦。

战国七雄并立打,桂棱马棱留史话。长平战后秦无敌,秦扫六合统天下。

四、课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春秋争霸:

1、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4、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5、城濮大战:公元前7世纪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韩、赵、魏三分晋国,后来田氏建立齐国。

3、列举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结合图位置:最北是燕国;最南是楚国;最东是齐国;最西是秦国)。

4、这个时期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国战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五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六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七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记住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工具的制造,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

2、记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农业,工业畜牧业的情况

3、记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及尧舜禹的禅让

背诵同步训练第4页的“知识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距今时间生活区域劳动工具农作物房屋样式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结合课本的图片进行记忆和复述

图解“原始社会的解体”

布置作业:完成同步训练《单元测试一》、预习第5课

1.炎帝和黄帝:

时间

2.(难点)尧舜禹的禅让

时间

3.学习过程:直接进入主题,使学生清晰的明确本届课程的内容

背诵同步训练第1页的“知识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时期:

体质特征:

劳动工具:

取火方式:

生产活动:

社会组织:

思想观念:

检测:完成同步训练第2页的“选择题”,接着校正错误。(估计5题难度稍大)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八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获益者是封建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九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更替表。

朝代。

起止时间。

国都。

建国者。

制度。

亡国者。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间。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阳城(今河南登封)。

世袭制。

商(殷)。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亳(今河南郑州)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镐,史称镐京今陕西西安)。

武王。

分封制。

周幽王。

东周。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洛邑(今河南洛阳)。

春秋争霸。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间。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战国七雄。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

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中央集权制。

秦二世。

胡亥。

西汉。

公元前2--公元9。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推恩制。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

洛阳。

光武帝(刘秀。

汉献帝。

三国。

2——266年。

洛阳。

曹丕。

2——263年。

成都。

刘备。

刘禅。

222年——280年。

建业(今南京)。

孙权。

西晋。

266年——3。

洛阳。

司马炎。

东晋。

3——420年。

建康(今南京)。

司马睿。

南朝(宋齐梁陈)。

420年——589年。

建康(今南京)。

刘裕(宋)。

陈后主(陈)。

北朝。

439年——581年。

隋朝。

581年——6。

长安(今西安)。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

唐朝。

618年——907年。

长安。

唐高祖李渊。

北宋。

960年——1127年。

开封东京。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年——1276年。

临安。

赵构。

元朝。

1271——1368年。

大都(今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年。

南京(古称应天)。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36——1840年。

北京。

清太祖皇太极。

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和春秋)。

1、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压迫奴隶和平民的工具。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建都阳城。

4、夏朝的统治措施: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5、盘庚迁都原因:水患和政治-意义: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充,成为当时历的大国。

6、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周幽王都有哪些-?商汤、周文王又有哪些政绩?

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他们服劳役。商纣王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人民。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没有-,只能“道路以目”。周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自己的王妃褒姒竟下令点燃烽火,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后来戎族真的来攻打,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

7、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战役,是一场讨伐-的正义之战。

8、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办法: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作用(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9、周厉王的暴虐无道,引发了国人(平民)-。

10、我国奴隶制经济的文明即青铜文明。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1、青铜铸造业。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种类更加丰富,用于祭祀。

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现存的青铜器;商朝)、四羊方尊(商朝)。

与商周同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的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13、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农业的发展:五谷齐备;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畜牧业的发展: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已有;有牲畜圈栏和专门的牧场。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4、奴隶的悲惨生活(略)。

二、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

15、春秋争霸的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16、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7、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19、春秋争霸的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0、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称霸方式:城濮之战。

2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

22、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遍大地,春秋末年用牛耕,农业大革命。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3、都江堰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从而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古代战役列表。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交战地点。

交战双方。

典故。

结果。

影响。

涿鹿之战。

涿鹿。

炎黄部落蚩尤部落。

炎黄大败蚩尤。

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牧野大战。

公元前1046年。

牧野。

周军/商军。

反戈一击。

商军大败。

商朝灭亡。

城濮大战。

公元前7世纪后期。

城濮。

晋军/楚军。

退避三舍。

晋军大败楚军。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桂陵之战。

前4世纪中期。

桂陵。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国大败。

马陵之战。

马陵。

魏/齐。

减灶计。

魏军主力被歼。

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

长平。

秦/赵。

纸上谈兵。

赵军大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漠北战役。

公元前1。

漠北。

匈奴/西汉。

西汉大败匈奴。

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历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名称。

战役时间。

交战双方。

双方兵力。

结果。

历史影响。

备注。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

秦军主力。

数万人vs三十万人。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消灭了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

破釜沉舟。

官渡之战。

公元2。

曹操。

袁绍。

三四万人vs十万人。

曹操大败袁军。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

曹操。

孙刘联军。

五万人vs二十多万人。

孙刘联军获胜。

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火攻。

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

前秦。

东晋。

八万人vs八十万人。

前秦大败。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

一、元谋人:

1、距今时间: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生活特征: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特征: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着群体生活;狩猎和采集果实;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

4、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外形与现代人接近,已经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审美观念,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

1、距今时间:约60。

2、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

3、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北方寒冷干燥,可防寒保暖)。

4、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新时器时代)。

5、生产活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畜,狩猎捕鱼、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6、手工业: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特色为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乐器,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居民。

1、距今时间:约7000年。

2、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房屋:干栏式建筑(南方温暖潮湿,可通风防潮),发现木结构水井。

4、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耜)。

5、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6、手工业:制作陶器和玉器、乐器(骨哨)、雕刻(象雕)、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2、兴起于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业发展)。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出现、聚落、磨制工具(耒耜)发展。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部落联盟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较大的部落。

2、华夏族形成。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3)炎黄联盟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华夏民族由不同部落民族融合而成)。

二、传说中炎黄的发明。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他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缫丝。

三、黄河流域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实质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顺序;尧——舜——禹。

2、大禹治水:用疏导的方法消除了黄河水患。(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等)。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一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二

难点是在具体材料中理解孝文帝改革、江南的开发。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1课时。

一、由复习上单元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12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1、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比较官渡之战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229年)—孙权—吴—建业3、孝文帝改革:

根本目的: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改说汉语;。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与汉联姻;。

采用汉制;。

学习汉礼。

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

4、人口南迁和江南开发:见《开卷有益》p11。

补充强调:

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开发的作用: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三

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知道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以及秦朝灭亡的史实,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3、过渡: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他又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最终让他建立起来的大秦帝国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二、新课讲授。

(一)秦的暴政。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现。

2、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3、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大泽乡起义。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三)、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四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五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礼乐制d、中央集权制。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六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七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西周。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八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篇十九

知识与能力: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9263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