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与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和道理,我觉得读完书之后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意义的。3.客观准确地描述作品的创作风格、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特点。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一
稻盛和夫作为我非常推崇的日本企业家,敬天爱人的《活法》《干法》以及修炼到极致的企业家精神时常让我自惭形秽,与西方企业家的张扬和洒脱不同,责任感和心力经营力透纸背,是个人修炼的极致。古森重隆是同样是路林教授课上提到的人物,作为带领富士胶片二次崛起的领袖,相对于胶片行业没落的柯达,不得不慨叹东方经营智慧带来的震撼。
日本企业自广场协议以来,在经历中国崛起挑战的过程中时不时给人日薄西山的没落感,但从《创造知识的企业》和《灵魂经营》中时常能感觉到日本企业家对企业本质,对伟大产品的创新以及用心经营的竞争力,也许是环境,机遇给予了我们超越的机会,但从企业经营,产品创新,组织文化,竞争力营造的角度而言,仍有不少值得学习与借鉴。
虽然日本已经从终身雇佣制的传统中做出了改变,古森重隆也进行过两次规模性的裁员,但古森重隆20岁进入富士胶片,终身服务公司的经历作为普遍存在,也令人感慨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的价值,在国内互联网领域目前不到3年的普遍任职过程中尤其值得深思。
而提出的五体经营术,整合人的生命认知感官抓住事实与本质,头脑看透本质制定战略,心胸共情,肚量勇气与决断,坚持,表情深化涵养磨练人格,口舌积极沟通,手腕磨练技术和技能,腰腿行动效率,典型的东方式经营智慧与感悟。而see,think,plan,do,see,相对于pdca强调了感知,思考,决断的重要性。
古森重隆和富士胶片的成功经营哲学不是通常西方领导力与管理的范畴,更多的是经过长达20年追求极致精进形成的的敏锐,洞察和融入到血液里的判断力,以及义无反顾不成功便成仁的决断力和勇气。我们当然无法否认其中的管理价值和基于分析,科学,共同努力的现代科学带来的经营价值,也未必认可意念带来成功,但是古森重隆失败宁死的那句话给我的震撼依然无可复加,脑海中映像的竟是神风敢死队誓死如归冲向美军航母的决绝,强调战斗意识的日本企业家,在这个方面着实值得尊敬,而中国企业家未免对经营挫折带来的挑战,在这方面确实值得警醒,勇气和决心能否经得起挑战和考研。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二
今天下午开家长会。这次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家长会终于开完了,妈妈的脸色乌云密布,没有跟我说话。我紧跟在妈妈的后面,大气都不敢出,走路都把脚步放得轻得跟猫似的。走到半路,我们看见一家蛋糕店,妈妈对我说:“你爸出差不在家,我们今晚在蛋糕店吃怎样?”我点头表示同意。
虽然天色已晚,但是蛋糕店的招牌灯却烘托出一片醒目的温馨。我进了店门,眼前顿时一亮,货架上造型各异的蛋糕映入我的眼帘:乖巧可爱的兔子、憨态可掬的刺猬;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和令人垂涎三尺的大芒果……看着这些做工精美、形态逼真的蛋糕,我的唾液腺开始活动。妈妈买了几份肉肠面包,然后找了两个挨着蛋糕制作间的位子坐下。这两个座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透过一块明亮的大玻璃,我们可以观赏到蛋糕制作的全过程。我一边吃东西一边隔着窗口看蛋糕师制作蛋糕。只见他把一个蛋糕坯子放在特制的盘上,然后左手右手削削。不一会,粗糙的蛋糕坯子便像是被施了魔法,变成了干净规整的蛋糕底座。新一道工序开始了。面包师把一大块雪白的奶油涂在蛋糕上,然后动盘,手里的刀子飞快地舞动,就像传说中的“小李飞刀”。多余的蛋糕很快就被削掉,眼间黄色的蛋糕底座就穿上了一层均匀的奶油外衣。再接下来是制作图案和镶嵌花边。这会儿,蛋糕师更是精雕细凿、一丝不苟,一笔一笔描刻着图案,好像手中的不是一个蛋糕,而是一件珍贵艺术品。最后蛋糕师用纸包住奶油潇洒地在蛋糕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生日快乐。蛋糕制作完毕,几朵“出水芙蓉”呈现在我们眼前。蛋糕师的脸上有了自豪的神情,我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三
阅历和经历随着年龄增长,接触社会阴暗面越多,想法也就越多。当你对不良现象产生长时间的无奈时,你期待的想法就会在现实面前死亡。很多年前,我对社会也有与田新、逄志尧一样的美好憧憬,但现实把我慢慢地从幻想中一步步推向了麻木,那时我说,社会出了毛病。从此,我就坚持着自己追求的方向,过起“两耳不闻窗外事”,“小灶灯前自煮茶”的清静日脚。
旅程给我带来的本就是一本普通的书,可它却象橄榄枝上浸满能洗涤灵魂的圣水,洒向了这个社会,洒向了生活在这大地上的人们,并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呼唤着人们勇敢地直面现实、面对人生。
我不会写也不能吹,可我会“看”。
如果说,他乡燃起一盏灯,点亮黑夜追梦人,是作者著书的初衷的话,我从此愿做那个点灯的人,把尘封已久的阳光释放出来!把旅程中彷徨后的微笑带给更多的人!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四
我很喜欢《星光下的灵魂》这个书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淡然闲适和超脱的感觉。毕淑敏老师说过,可以提高人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仰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空洞。
星光是我儿时就很喜欢的风景,夏夜躺在自家的院子里,透过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仰望天空,总可以看到那一颗颗如钻的星星布满蓝丝绒般的夜空,那时候总会在想,天空到底有多大,能藏下那么多星星,而星星又总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感觉。有时候发现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就会急着喊爸爸妈妈来看,分享发现的愉悦。
看了毕淑敏老师的书以后,我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匆匆,做事情的节奏越来越急,心态越来越急,越来越不平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在这急匆匆的节奏中根本得不到正视。而同时在急切的节奏中,我们也渐渐忘记了如何如身边的人沟通,宁愿自己玩手机玩ipad也不和身边的人交流,宁愿看电子书去消费那些网络快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宁愿看电视也不陪孩子去玩去做游戏。
为了让家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上有更好的享受,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却忘记了家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纯物质,作为人,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交流,让家人住在一幢空空如也的200平米的房子里,没有人陪着吃饭,没有人陪着说话,吃着山珍海味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即使没有200平米的房子,一家人能围着桌子吃晚饭,聊聊工作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那种温暖和快乐又岂是前者可以比拟的?所以在这个物欲化的着急的社会里,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先慢下来,而毕淑敏老师说,慢这个字,造字者多么聪明,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并不只是来自动作,首先源自内心。
所以当我们从内心发出要把节奏慢下来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慢慢的改变,希望我能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找回当时那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成为成活,而不仅是生存。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五
初读这本书,我被史铁生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而读完这本书,我被史铁生坚强的人格与睿智的'人生所折服。
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用他生命中最精华的思考,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
有一回记者问到史铁生的职业,他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铁生的幽默与乐观令我为之震撼,他用无比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残缺的身体,他用超群的智慧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人为什么要活着”和“人究竟要怎么活着”,史铁生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定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活就显得必要了;至于该怎么活,就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想去做了。
总之,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你万事如意。但是,如果这样,那么人生就失去了挫折、坎坷、企盼、煎熬,那么成功又有什么价值?好运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如此的好运设计是毫无幸福感可言的。史铁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懦夫映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没有不幸,何来幸福?所谓的好运设计就是要过好每一天,一步步走向幸福。
史铁生自从二十一岁时便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一个“狂妄”的青年突然失去了人类进化出的独有的行走能力,但是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他的生活并没有暗淡。他用一支笔书写着自己残缺的躯体中的完美的灵魂,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他(史铁生)似乎比我们攀登的更高。”
多少人提剑纵马,说诗酒趁年华,可这年华不过是弹指一刹。我们无法预见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甚至苦难,以淡然的眼光看待成功抑或失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坚强、睿智、幸福的过好每一天。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六
在拉斐尔的著名画作《雅典学院》中,用现在的话说,两位先哲的位置绝对是c位。柏拉图一只手拿着他著名的《蒂迈欧篇》、一只手指向天空,他推崇超越人类社会的理念世界,认为心灵可以升华,是一种精神体验;而他的旁边,就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一手拿着《伦理学》,另一只手则掌心朝下,他要告诉世人,现世的秩序和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的。一个感性、一个理性,构成了西方哲思的两大源头,也是人们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开始。
今天这篇读后感,就是对亚氏《论灵魂》的复习与思考。
《论灵魂》的汉文译者绪言中,先是把亚氏理论的衍变及本书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不要忽视,这个很重要。一般认为,作为弟子学生,一脉承袭老师的观点,是常理所在。然,我们从拉斐尔画中表现的俩人完全不同的两个手势,就看出亚氏与老师柏拉图观点的背道而驰。万事皆有因。亚氏的父亲是宫廷御医,加之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使得亚氏从小就受到科学行为的熏陶。即便后来从学医转去柏拉图学院,即便所有学生都听不下去柏拉图讲课、唯一留下来听课的就是亚氏,即便柏拉图称亚氏为“学园之灵”,亚氏还是在接受过生物学和实证科学的影响下,开创了自己的哲学领域。我觉得,如果说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很多论证不需要通过肉身,只靠大脑去思考就行的话,那亚氏对灵魂的论证,则运用到了所有的感官,当灵魂触碰到末梢神经的那一刹那,就是灵感乍现、哲思泉涌的时刻。
和上一篇阅读的《裴多篇》不同,《裴》采取的是对话方式,而《论灵魂》则分3卷论述:第1卷,亚氏梳理和辨析了前辈哲学家关于灵魂问题论述,探讨了灵魂学说的地位和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关于灵魂的几种说法,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第2卷前3章中,亚氏论述了灵魂的定义,探究“质料-形式”“潜能-现实”问题,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是肉体的动因、是实体,灵魂包括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3个部分,最终确定了“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在最后9章中,他集中研究了感觉的问题,也是《论灵魂》的精华所在。
还有一件事,就是虽然我们是看的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但是文章的基础架构还是西方的,得学会能“设身处地”,去习惯这些“繁琐的”论证方法,才能阅读的进去,或许还能啃出滋味儿。
412b10―我们已撰成了“何谓灵魂?”的一个通用(普通)定义:这是凭形式为之表现的本体(实是)。412b25―我们必须理解,所说那个潜在地具有生活功能的物身,只应是现正寓有灵魂(生命)保持着灵魂的,不可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生命)的物身;种籽与果实就是这样的潜在地活着的物身。413a―躯体相应的具有生活的潜能,但恰如瞳子与视功能之合而成眼,灵魂与身体合成一个活动物。于是,这可就明白了,“灵魂与躯体是不可分离的”。
对上面这段论述,我肯定的说深信不疑。前一篇读后感,我提到晚年的莫奈几近失明,却仍创作了睡莲等很多优秀的绘画作品,看似好像眼睛已经失去了作用,仿佛是灵魂在指引。但,瞳子有如照相机,拍照留存在记忆的档案库里,视功能则是可以加工、区分、提取的打印机。我们睁开眼睛好像可以看见很多景象,但若让你现在马上闭上眼睛细想一下,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我想,你说不出来太多,除非你经过刻意的训练。莫奈正是如此,倘若没有几十年的绘画积淀,没有他在花园里那么多年仔细观察睡莲的每时每刻,他所有当时的视觉、感知都已经牢牢的深锁在大脑中,所以才能在想要作画的时候,不需要眼睛也可以绘画创作。我想这就是灵与肉的联系。
有了前一段文字的铺垫,现在,再去理解“质料-形式”“潜能-现实”可能要容易些许了。还是围绕灵魂的定义,其中提到“实是”,亚氏认识,412a5――实是有三分义:
(1)物质(材料)(简称质料)由己而言,物质不是一“这个”;
(2)形式或形状,事物恰正由以得其怎是(个性)而成为“这个”(某物);
(3)前两者的合成。质料是潜能,而形式为实现或现实。可是,现实须在两个涵义义上来应用,譬如,说“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为义两异的。
比如,斧。斧的质料,可能木头或铁,但是我们不能把木头或铁叫做斧,它并非“这个”;斧有斧的形式,我们之所以把斧叫做斧,是因为这件事物拥有“斧的形式”,形式附带着它的功用与价值,由于它事物才被称为“这个”;斧作为存在的事物,必然是质料和形式的合成。质料作为潜能的存在,如木头,它可以形成斧,可以形成椅子,也可以形成房屋等等,形式是实现或现实。
“可是”后面,说“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为义两异,字面意思我们很好理解。但是我们在这里还需要了解一点的是,西方有神的存在,所以,在谁具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理解层面,不同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考。亚氏,就不认为知识来源于神,在他的《论灵魂》中就取消了神的维度,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人对宇宙和整个自然的观察和研究,因为人是有灵魂的主体性存在,灵魂作为第一重要的知识,灵魂不能脱离人的躯体而单独存在。nice,我也是无神论者,这里只是从科学维度去考量,与信仰无关。
关于“灵魂作为生命的本原”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实体。他将灵魂所属的范围由人推广到全部生命,认为灵魂是生命的“形式”,灵魂也就是生命的实现。415b10――灵魂是有生命物体(生物)之因与原(第一原理)。灵魂通有一切生物诸原因中的`三因。灵魂作为生命的实现(功能),首先,是不可以脱离“质料”的,起码是必须通过“质料”(肉身)才能实现的方面是不可以脱离“质料”;其次,是具有主动性的,甚至是绝对主动性。木斧头在被制作之前,在没拥有斧头的“形式”之前,只是木头和铁罢了;第三层含义,我们可以通过把握生命的功能来把握灵魂。
而有生命的躯体,具有各个部分,又是怎么实现其功能的呢?基于亚氏长年的科学实证性,也就有了长期的对各类事物的观察,因此,他把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是怎么实现生命的躯体的,一一做了详尽的论述,这些构成了躯体形成的灵魂。另一部分,我们的思考思辨,则是形成、或知识实现的灵魂。灵魂还使生命体具有四种能力: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及运动能力。这四种能力分别作用于有生命的躯体,才是有生命的躯体存在的真正原因。
我也在想,无论是五官对身体产生的作用,还是思辨能力,我觉得,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不知道敏感度与思辨的强弱关联度到底是多少,也不能确定四种能力共同的合作作用之比例,但是它们相互之间肯定是有影响的。
思维跳转回东方,我们都敬佩苏轼,现在仔细想想,自古都说东坡先生儒释道三通,如果说灵魂是独立存在的,那他的思想岂不就纷乱烦扰了吗!我觉得就是灵与肉的结合。所有他经历的贬职、降级、外调、入狱,他都用四肢和五官在体验,他很敏感,他的寒食帖,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他书法上淋漓尽致的体现,那是他在黄州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对自己人性思考后才产生的笔触。而这种体验与思想的结合,非热爱生活人士之不能掌握,越是如此,越能充分的发挥生命之功能,去展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即灵魂。
我感动于“406b10――凡凭其自性而成善的,就必不于任何它物为善。凡为自己所求取的善,验之于任何它物,不必就是善”。细细品来,平日里,我们经常要求的许多事物,很多是为了其它的目的而去求取,为了需要在世界上活着,做好工作,更有甚者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去求权敛财。却很少有真正为了自己而求取的一个善物。这一由己之善,既不由于任何从属的目的,大概就是世界之“至善”吧!我想,亚里士多德,也是如苏轼一般的人,他们毕生勤求的,就是这个“至善”。
愿我们都能积极的生、热情的活,用生命去体验精神上能带给自己的力量,那时,内心的强大才可能“至善”到更多,由心而生的喜悦,才会更长久!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七
做有灵魂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真、善、美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莘莘学子人生的导师和引路人。人们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容教师,其中的身正即意味着具有高尚的德行,一身正气,这是为师的首要素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多元思想的碰撞,教师尤其要具有浩然之气,这样,教师才能在知行统一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实现教育的真,从育人的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身教重于言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魂,扎牢自己的根,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正气,压邪气,淳师风,扬师德,依法执教,真正担负起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的重任。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给教师的建议》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是取决于些。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一个只教眼前书而不广泛阅读的教师是不可思议的。勤奋地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必然会涵养出一种超越常人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进而也会成为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八
在图书馆转悠时,《营销灵魂》一书吸引了我。原因有两:一是它与我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密切相关,二是“让销售业绩与人生价值完美结合这一全新理念”让我为之震撼。这二者能完美结合对于每一位营销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于是,我将它借出图书馆,仔细研读了一番。我感觉比较好并将此书推荐给大家。
如果你是听到“销售”这个词的时候,血液就会加速运行的人或是听到“销售”一词时,变得镇定冷静下来的人,那么着本书是为你而写。本书通过针对你的特殊情况将销售灵魂这一方法加以个性化,从而为你提供循序渐进的逐步指引,同时还能够令你从中得到灵感鼓舞和重生。
第一部分,销售灵魂:为什么能够产生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部分为你概述了销售灵魂这一方法,以及令这一方法富有力量的六个步骤,利用这一方法使你获得的益处,以及如何处理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进退两难的情况。
第二部分,六个步骤:让销售灵魂为你所掌握。这一部分对于六个步骤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时配以各种练习,从而使每一个步骤都能适合于你的特殊情况,并且以最有效的方式令其发挥作用。
第三部分,掌控的力量:成为自身成功的源泉。这部分介绍了如何打造你的个人销售目标为他人提供支持并且获得支持,让销售将你塑造成为你一直希望成为的人,以及建立一个有志同道合的销售人员所组成的协同增效团体。
前面对这本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介绍。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在看本书时应该为本书中介绍的练习准备一个专门的记录本或一个读书笔记本。如果不喜欢用本子记录,也可采用小卡片的形式。你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多,那么你收到的成效也就会越大。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九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观后感,()听后感,没有读后感了。这也代表我的生活啊:很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一本好书,从来就是一个世界。一本好书,一部电影,一种信仰,乃至一个宗教,当推崇者足够多,当共鸣足够浓烈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无形的平行世界的。表现在话的投机,酒逢知己千杯少,圈子感,共同语言……一直特别喜欢杜甫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因为真正有思想有哲理的东西十之八九来自于生活,而于生活,更多的是来自与困顿,潦倒,多难的人生经历。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不少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境遇的警醒和关怀。我恨自己没有更早的看到这本书。我恨自己居然看到这本书时,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史铁生散文思想意境的深邃与语言表达的明朗、他肌体的疾病与灵魂的崇高,使我为之敬佩。在《灵魂的事》里,史铁生回答了一些关于”灵魂的事“――生、死、爱、性、记忆、信仰、写作、故乡……那是一个经历了一次次死亡的人在面对生命时最真实的话。在《轻轻地来与轻轻地走》中,史铁生说,他听多了死神的声音,但依旧坚毅地活着,为了”一心向往的.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一个身体的残者却是生命的强者。他在轮椅上呆了30多年,30多年,半辈子最曼妙最潇洒的年华在冰冷的轮椅上桎梏,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为心中怀有光明,所以也予人以光明。他心中的光明就是对于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与感恩。在《好运设计》中,作家写道:不妨在背运之时,遥想一下自己的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因为作家灵魂的厚度,作品的语言便拥有了力度。史铁生对幸福的感受与体验,怎么不给我们以感染、启迪与震撼!
对生命的乐观与喜悦,是智者的境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但人可以追求思想上的圆满。所以史铁生在书的后记里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午后,如果阳光静寂,你是否能听出,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生死同一“。
有些书,有些文字,当你观看的时候,无论你身处闹市,还是嚣乡,你周围会突然的变得刹那平静而安然的。你的肉身与灵魂、你所有的情绪将在这些清澈透明的文字面前无处遁形,你对你自己的存在与处境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你因此陡然变得清醒,你的肉身与你的灵魂相视而立,旁若无人,你的肉身热爱你的灵魂,你的灵魂订制你的肉身,四周空旷,内心孤独,生命宁静致远。史铁生的文字恰好有这种力度与厚度,《灵魂的事》,向我们昭示生命的秘密,书中每一段文字似乎都散发着他的精神体温,乐观又温情。我喜欢玉,因为玉暖身。而史铁生的文字就是这样的一块玉。
雨果曾说,人在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会黯然神伤。我想,当史铁生面对一次次的死亡威胁时,也会脆弱也会忧伤,不过,这种忧伤也许是因为,”我真的又活过来“,妻子在一边”泪水涟涟“。众生孱弱的身体,也许要经过苦难才有可能最终拥有自由的灵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超越个体肉身的苦痛,超越个体经验的局限,一下子就抵达精神的普遍处境:精神苦难,乃至,生存缝隙中的少许精神慰藉。在这个疾病丛生的生存年代里,也许,与灵魂靠得最近的人,才会与神、与信仰距离最近。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很有名的人曾为文学是该给人心以安慰还是给人心以打击争论不休。我想,这其实是真正的文学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尽管我们正渐渐将它们忘却。
在《灵魂的事》中,史铁生为自己设计了好运。所谓好运,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喜剧中的他,悲剧中的他,爱情中的他,重病中的他,悲喜交织的他,书写出灵魂的重量与厚度,营造出幸福的心灵感受,给人心以慰藉与震撼。
正是有这一”乐观的倚仗“,史铁生才有”不知死,安知生“之叹。每个人生而有缺陷有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世界给予他的个性都是残缺不堪的,但由于医学、法律、道德伦理、文化风俗等因素的介入与干预,健康与疾病被严格区分,不同的身体被区分被隔离被放逐,瘟疫般的神经质到处生长,处于强势的人们总在设法不断为自己的同类设置屏障,不断制造”愚人船“。在史铁生的思考视线里,人永远不可能圆满,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因为,如果人类完满了,人类也就结束了。所以,上帝不可能只单单给你爱,你得同时接受苦难,连爱本身也是求助,爱是软弱,它常常陷入艰难窘境。同样的,也不可能让你长生不老,永远不走向死亡。
”这才是人类惟一的救助。“我一向认为,优秀的作家,不该只在黑暗的极端徒步中不断涉险,还该看重黑暗中沿途的救赎,一种更深远的悲悯、同情与宽厚。正如罗曼罗兰说的对爱情的渴求,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劳苦大众最慈悲的怜悯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这不是什么光明的尾巴,也不是追索意义的终极意义,而是文学应该有勇气赋予人性尊严,并尊重爱的尊严与权利。”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是消费主义盛行年代里,少有的文学清醒者。他那些源于苦难体验的清澈文字,那些充满爱的关怀的文字,将照亮并拯救我们日益阴郁沉沦的心灵。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
今天在下午茶阅读时间里读的书目是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本来读过之初觉得实在道不同难以接受,但仔细思考过之后,却又觉得这不过是又一次被大家之言照见了自己浅薄的见识。毕竟只是因为观念不同,便无法置身客观角度去看待不同的见解,有些过于不成熟的情绪化了。
但说回来,一时片刻的我恐怕也暂时不会继续阅读这本书了,至少在我能更客观平静的对待它之前。接着来说说我对周先生提到的,比较受他肯定的一些理念的不同看法。
周先生以史铁生作例,说到关于智慧是天分,而并非是由于某些特殊经历造就。这一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智慧从来与境遇无关,你需要学习知识,接收信息,但智慧无从习得。智慧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手段去激发出来,让它在我们的身上得以显现。
不过周先生关于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我便不太认同了。周先生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肉体只是先天的由神制定的对于人的限制。由此先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灵魂、智慧与信仰的探讨。
可惜对于怀有一个开放而又包容的信仰的我来说,我在真正的找寻到自己的信仰之后,反而认识到灵魂虽然确实很重要,但肉体也绝不意味着禁锢、束缚,或者说是来自神的“限制”。恰恰相反,肉体乃是灵魂的凭依,是我们的灵魂得以与这世间产生联系的桥梁,是我们可以在这个现实当中通过种种经历获得体验、认知自我的最大倚仗。
或许有不少人会说肉体是灵魂的牵绊乃至负累,肉体遭遇的苦难可以拖垮一个最坚强的人的灵魂。但事实上,灵魂或许可以在肉体上反映伤害,可伤害是无法通过肉体去折磨灵魂的.。所有能够真正伤害到灵魂的折磨必是来自同样无形的存在,那或者是自己对于自身的厌弃,或是来自旁人的评判,或是来自社会的所有人为创造的所谓规则。它们没有一样是拥有实体可以直接通过摧残我们的肉体来伤害我们的灵魂的,可在一些人身上、一些环境当中,它们却是威力巨大的。
在我看到的不过40页的随笔当中,我还看到了周先生用了不少段落去描述的关于“素食主义的伦理”。这也是我一直都不太能接受和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的身边就有这样受所谓的不杀生的素食主义的影响,而全然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与需求的去进行食素实践的人。
所以说到底,许多事情若只是全然出乎于自身,从利己或者是利人(指代整个人类群体)的角度去看,那么自然只能得出我们想要看到的结论,可若跳脱出去,就会发现这种结论是多么的狭隘。
正如我一直较为推崇的观念所言——当我知道的越多,我才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不记出处,但与君共勉。
希望我们都能让自身的智慧显现出来。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一
读《灵魂只能独行》这本书有些日子了,但看看页数只读了十分之一。周老师的书仿佛是浓缩精华版,只写给有“缘”人,嘻嘻,开个玩笑,浓缩版是真的,每每看几页就需要消化两天,我说的有“缘”,是指有缘的时间里,比如一个平静的下午,一个早饭过后,只有在心无旁骛时才能体无法那种一件事被看透,心有戚戚焉的快感。每每觉得书中所写之事均系平时所思所虑,却偏偏领悟有限,总像被隔在一层窗户纸之外,不得爽快,不得透澈。看书中文字如同清泉流过心灵,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之后的痛快之感。世界在眼前变清晰,可谓那句“不困过去,不畏将来”的大智慧,也许是书中所言之“信仰”。
这些年来,看过圣经,拜过佛,读过儒家经典,研究过道家简史,也曾站在科学的角度思考过人生终级关怀的问题。于是草草的知道,一切宗教皆归于哲学范畴,灵魂需要皈依需要慰藉。而终于自己还是孤魂野鬼,无法成为任何一门宗教的信徒,也无法在哲学中找到归藉,所有的思考,只给了我更深的迷惘。在这些年的迷思中一句佛语给了我最大的安慰:困惑就离解脱不远了。于是我孤独地行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而我的光明,就在这书里!
摘:——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体的。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摘:——我相信人们可由不同的途径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并非现代人唯一可能的选择。但是,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摘:——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当我读完这些的时候,我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按书中所讲,我已然是个有信仰的人,不再是孤魂野鬼,不再孤独的在黑暗中独行。我的妈妈是个很有生活哲学的人,虽然她并不知道何为哲学,小时候离家读书,我给妈妈说我觉得孤独,我觉得不合群,那时候妈妈告诉我她也不合群,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好,她还说在我孤独的时候想想她,她也和我一样的孤独着。那时候我知道世上有两个人是孤独的。再后来,我看哲学类的书,书上说,不管你的生活如何丰富,内心的孤独感无人可以代替。那时候我隐隐的觉得也许并非只有两个人孤独。关于孤独,应该就是我对哲学最早的思考吧。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二
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着标题,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好奇心使我静下心来,静静品读。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毕淑敏在自己的旅途中一点一滴的体会到的人生道理,她用清新幽默自然的笔调,在我面前诉说着一段段异国情怀所带来的感悟,我仿佛和她一起去了一次温暖的环球旅行。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的心得感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可以在旅行中学习知识,用行走来强大内心,寻找遇见未知的自己。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的梦想目标就像是终点,我们很努力的朝着终点前进,一路上翻山越岭、穿荆刺棘、坚持不懈,只为了到终点,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沿途美丽的`风光,忽略我们自身努力奋斗坚持的过程,所以说,旅途也不仅仅是靠行走大江南北学习知识,也需要用心去体会、感受沿途的所见所闻,因为到不到的了终点已经不重要了,至少我们奋斗过了,在经历一次次挫折之后,我们也能变得更强大。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终要去尝试奋斗一场历尽磨难的奋斗历程。有时候,去尝试,就是一辈子,书里有一句话“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曾凋谢,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这句话,或许明白了要懂得珍惜时间。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离开的真的很快。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任意挥霍,可当它一次又一次一去不复返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孤独,会觉得时间带走了我们身边所有的所拥有的东西,而到那时候,我们才会去思索时间真正的意义,当但我们已经明白了的时候,我们会去惋惜做错的事、会去心疼浪费的时光、会去后悔没有好好努力,但是已经晚了,时光依旧一去不复返了。这本书教会我很多,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相信,我的人生也会迎来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三
本书共分为自由、美、放下、爱、快感、大我、潜意识、入世、苦难、坚守、开悟十一个主题。其内容是以毕淑敏老师个人对以上十一个主题的观点为要。在每一个主题里,他都深刻地阐述了自己在面对各种社会大标题时的个人经验与内在感受。
她的言语钻进我的耳朵、沁入我的心灵,使人读了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安详的野外,让人身心放松。她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长者的气息,仿佛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分享她的经历与感受,如同一股股透着神奇力量的泉涌,直入心扉,能够让人从喧嚣中找回自我,为那些迷途的人明方向,给予那些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走的人温暖的火种。
在本书中毕淑敏老师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表达自己面对各种问题时的状态、内心世界以及自己身为一个医生、作家、心理治疗师等的职责与感触。
她有时从内心世界出发,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好似不再是我们心中让人敬仰的那个人,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她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她又以自己处理这些状况时的行为、想法、经验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毕淑敏老师在书中写到,"苦的力量远比甜的力量要强大的多。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太多的人,喜欢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不要让难过的情绪,放大了生活中的苦,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甜,用感恩的心努力生活,努力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生活中处处都是幸福,如果眼睛看不到,那么,就用心去感受。
其实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在带着人们向死亡之境跌落,但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接纳自己,快乐、悲伤学会转化,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那么,才可能成功。
想象现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闭着眼睛嗅着清朗的空气,细细思考,感知生活;当你睁开眼时,一定会觉得茫茫夜空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多么的微不足道,而幸福又是多么的简单,简单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足以让你开心良久。
人生的某些时候就要学会放下。毕淑敏老师说"回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如果回忆是幸福,那就好比一罐子泡泡糖;如果回忆是苦闷,就是嚼了金鸡纳树皮。"我们常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但时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请我们有意识的将这些回忆重新拾起,只看到反面的把正面也翻过来瞅一瞅,搞错了的重新恢复原状,赋予它们不同的解释意义,直到伤口真正愈合"。其实,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关键看你把它溶解在一个多大的容器中。
《星光下的灵魂》已然成为指向光明的又一只坚定的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觅得阳光。
灵魂经营读后感篇十四
在忙碌的工作后,看到《星光下的灵魂》这本书时,不知道为什么,烦躁的心竟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书的封面是浩瀚的夜空,璀璨的繁星,引人入胜的书名,让我想到康德的那句:“仰望星空和探寻内心,是最令人感动和敬畏的时刻。”
自由、苦难、坚守、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在书里,毕淑敏老师像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让我们分享了她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就像一股透着力量的涓涓细流,直入心扉,从喧嚣的浮躁中回归自我,感受星空下的渺小。
书中《人心的喜马拉雅山》描述了浮躁的社会心态。凡事都讲求快节奏、赶速度,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毕淑敏说:“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那些急骤发生的变化,大多都是灾难,比如飓风和暴雨,比如山崩地裂加上海啸……”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为了“目标”忙碌奔波,急功近利,把自己逼得紧张兮兮,没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身心俱疲,迷失自我。从书中我们感悟到要学会“放下”,遵循自然规律,在忙碌中放慢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学会坦然接受事物发展过程的漫长和曲折,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品杯清茶,远离邮件,让自己休息一下。只有聆听心灵自由的声音,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获得内心的安宁。
对于幸福的含义,毕淑敏指出,现代人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换越靓,生活越来越好,但灵魂的居所却住着疲劳的心灵,感觉不到幸福在何处。我认同书中所说“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但真正的幸福更多是一种内心感受。”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很细微的事情也能蕴含着让你快乐的源泉,很平凡的生活也蕴藏着幸福的种子。生活中不缺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心态。“我们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应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温暖,在残酷中争取柔和。爱自己的妻子、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生活,爱树木花草和整个人类,爱我们这颗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不贪婪,不懒惰,不攀比,不虚荣。”关注身边的幸福,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互相帮助。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一种积极心态去感受幸福,人才会变得快乐美丽,社会才会和谐安定美好。在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更需要这样的氛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人类之渺小短暂到不可言说……”《星光下的灵魂》正是让我们的心灵作了一次旅行,洗涤喧嚣,让脚步慢下来,在星光下多一些宁静,多一份感动,回归到自我,少一些躁动。
毕淑敏被誉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读此书获益良多,但更愿用她的一段话来共勉:“从来没有设想过一本书或是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95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