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8:18:08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大全(12篇)
时间:2023-11-28 08:18:08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对作者的观点和思想进行评述和解读的重要方式。写读后感时,可以提出自己对书中疑惑的问题,并解答和探讨。接下来是一些读者们对这本书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希望能给大家启示。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一

尽管有着无可辩驳的衰退迹象,尽管行文越来越啰嗦,我还是几乎一口气读完了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

熟悉的意象都在,作家用惯了的各种具有现实指代性的非现实元素几乎都在,只是这次的故事更加简单,故事水面下的冰山露出的部分更少,而非现实世界的构建几乎没有,作者只在情节最关键的部分设置了几条通向非现实的小路,小到几乎难以自圆其说,读者越来越难以捕捉作家到底想表达的意思。而且,村上春树应该是学习了绘画。

文中对于绘画知识和创作过程的描绘,如果不经过系统学习,是很难写出来的。而且,村上用了文学创作的眼光来看待绘画艺术,比如无论是白色斯巴鲁男子的肖像画还是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画,比起已经画完的部分,作者对未画出的内容更加耿耿于怀。是艺术之间的相通性也好,是作者别具一格的理解也罢,文中的绘画都有了优秀文学作品一般的美感。

我不妨猜测一下,作者在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过程中,一定是感受到了某种“非现实因素”,而这种非现实因素作者无法很清晰地把握住(毕竟是一个新的领域),所以无法在上面构建一个类似《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那样的非现实世界,有其自己运行规律的世界。

在书中,“我”在画家雨田具彦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一幅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画,是画家没有公之于众的作品。无论是画家将画隐藏的原因,还是画家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画中人物的具体含义,都具有向内探索的意义。而自从发现画以后,各种奇怪的人物和事情就屡屡出现:住在对面山上豪华别墅中的免色先生,13岁的少女秋川真理惠及其姑妈秋川景子,树林中的铃声,石头下面的地洞及古铃,以及只以意念状态存在的骑士团长。这些因素同时出现,但这次没有对“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只是目睹了一名少女的成长,以及与早前出轨的妻子复合了。

可以联想情节有些相似的《奇鸟行状录》,其中的“我”需要下到井底,需要与不具现实状态的“恶”搏斗而夺回妻子。而《刺杀骑士团长》要温和许多,少女的成长有惊无险,“我”与妻子的复合也顺理成章。至于孩子,一定是“我”的,那个色情的梦,妻子一定也感受到了,而且明白,“我”通过意念中的交合使妻子怀了孕。这种隔空sex的写法也不是第一次用了,《1q84》里面天吾和青豆就是在不同的空间完成的交合而使青豆怀孕。作者对于意念中发生的事情似乎乐此不疲。

而本书的最后,“我”重新走上了肖像画家的道路,而放弃了非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工作。其间,“我”画了四幅画:免色先生的肖像画、秋川真理惠的肖像画(未完成)、林间地洞的画以及白色斯巴鲁男子的肖像画(未完成)。这四幅画表面上是写实的风格,但作者表示,那都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在形式上有新的探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画中人,又不是简单地看出来,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其中有类似“精神”的东西存在的。

其中,地洞是一切非现实的起点,而斯巴鲁男子和真理惠的肖像画都有其不能完成的原因。画的未画部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明。但是可以肯定,斯巴鲁男子的肖像没有画完的原因,和雨田具彦没有公布《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原因应该是一致的,应该是防止一些“恶”被释放出来。而真理惠的画没有完成,应该是为少女人生的留白,未完成的内容代表了人生捉摸不定的可能性吧。

公平地讲,本书无法与村上巅峰时期的几部长篇小说相比。期待着村上构建一个迷人的非现实世界的读者可能会很失望,毕竟这是村上小说的杀手锏,我们早就习惯于在那种世界里徜徉,然后明确感受到作者藏在每一个意象里要说的话。

而这部作品中,我可以明确感受到作者隐藏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就像书中的雨田具彦,对自己在奥地利惊心动魄的经历绝口不提,只画了一幅与自己以往作品风格迥异的画,藏在阁楼里。作者恐怕也是有更多直白的表达,却把它们藏在长篇累牍的描写里。至于文中提到的让中国人激动不已的几句作者的战争观,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了吸引读者而故意放上了自己的看法(想想如果整本书都是指代不明的情节,那该有多枯燥)。本书的重点并不在那里,因为村上并不是那种喜欢到处宣扬自己政治立场的历史观的作家,他感兴趣的是非现实,非现实!

因此我不愿意承认这部作品是作者的衰退,而愿意把它看成作者在全新的艺术领域的探索,走到了非现实的门口,敲了敲门就离开了。就像“我”重回肖像画的创作——毕竟无论怎么解读,肖像画都应属于不能再现实的艺术形式——作者没有在绘画能够提供的解读空间里走太远,而选择了留白。可惜固然可惜,但是绘画这个作者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我们得以领略作者对它的解读和尝试,对于我等脑残粉读者来说,也是幸事一件了。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二

最近一段时间,沉浸在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的故事里。

有时候长时间阅读,由于眼睛老化的缘故,抬起头来再看东西就是模糊的,特别是看电视,平时比较清晰的影像,特别感觉浑浊。

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中年的画家,六年的婚姻生活平淡而幸福。可是在突然之间,妻子说有了外遇,希望分手。于是“我”在短暂惊讶之后,带着仅有的随身物品,开着一辆破车,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踏上了漫无目的的旅途。尽管自己很大度,可是,在在内心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经过百无聊赖的漫游,最后住进了好友父亲而且是知名画家的山顶之家,从而引发了一连串不可思议的奇怪事件。

“我”在画家的家里开始莫名的活着,后来莫名其妙的有人出非常离谱的价格要求画肖像画,从而认识了满头白发、风度翩翩、生活一丝不苟、充满悬念的绅士——免色涉。不久在阁楼里发现一幅奇怪的画——《刺杀骑士团长》,再后来由听到屋后的树林里半夜传来奇怪的铃声,并有免色涉协助,打开一个放着古铃的树洞,从此带来了幽灵一样的人物——骑士团长,并引发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

《刺杀骑士团长》取材于莫扎特的两幕歌剧《唐璜》。在这部歌剧中,浪荡公子唐璜欲对美貌女子非礼,女子的父亲骑士团长赶来相救而被唐璜当场刺杀。这也是骑士团长的原型。而在这部小说中,骑士团长成了画中的人物,成了那个带领主人公走出地下迷宫的引路人。读后感.小说也明白表示:“骑士团长”其实就是“理念”的化身。“理念”本无好坏,也本就无形。思考本来只存在于思考者之中,他人固然不知。而在这幅画中,还有一个怎么也想象不明白的“长面人”从地下偷窥着整个事件的发生,正如小说后面所解释的,“长面人”代表是隐喻——也许所有的事件背后,都有自己没有明白的结果或真相。

小说有时候基于很长的篇幅,用于描写人物的内心彷徨,通过自己反复思考和无休止地困惑,来反馈生活中种种难以表述的纠结。

人总是有两面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本原的“恶”。刺杀骑士团长,也许就是要表达只有清除自己的本原“恶”,阳光的一面才能得到重生。“我”在妻子背叛后,虽然痛苦和迷茫,但是并没有生恨,相反,在经历种种遭遇之后,反而从容接受妻子,并最终言归于好!

知道真相有时候未必是件好事,书中也曾反复表述这样的思想,况且,有时候,所谓的真相也未必就是真相。真相也仅仅是个人的认知而已。在“理念”、“隐喻”甚至“双重隐喻”的世界,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往往又是模糊不清的。

当然,日本作家的作品总是有一些情爱描写,因此不建议推荐给未成年的少年儿童去阅读,而且小说的思考深度比较深奥一些,因此,个人觉得也不适合孩子们去思考和品味。

安逸也是一种罪过,经过心灵的洗涤,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三

早在看(挪威的森林)的时候就打算看本书,阴错阳差错过了好几年,要看这本书就不要进入误区了,可以先注意几件有意思的事情楚。

1.这是一本超现实小说,这种作品的风格就是利用,幻觉和错觉来完成作品,说白了就是写到哪里是哪里,坑先挖着,想填就填,不想填就拉倒。被骂的风险很大,所以用这种风格的不怎么多,就像这本书,到头来,也没有说明白,免色君是干啥工作的,柚的孩子是不男主的,真理惠是不是免色的孩子。那个60公分的骑士团长到底是啥玩意。老画家雨田是不是真的回来过。长面人,无面人,白色斯巴鲁男子以及雨田具彦的生灵。

2.这也是一本充满隐喻的小说,唐璜,刺杀骑士团长的画,妹妹掉进去的树洞,白色斯巴鲁男子等等都充满着隐喻。甚至长面人就承认自己就是隐喻本身的一部分,从艺术世界穿越而来的“骑士团长”自称为“理念”,与现实世界的主人公“我”,将三个世界连成了一个有趣的闭合的环。这部小说中充满着这种隐喻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在看这种书的时候,不要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尽可能先把它当成简单的玄幻或者鬼怪故事好了。等看完过后,再回味,咀嚼,逆推剧情的时候,你可能会一边翻书一边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

3.在这里发现一个村上春树的风格特征,大部分文学作者对于“开车内容”的描写,不管是犹抱琵笆半遮面还是妖娆露骨,无不有一种刺激读者荷尔蒙的意愿。而他的这方面描写感觉不到这样的恶意,看到这里只是感觉他描写这些,没有调情的成分,只是为了叙事的过程中保持故事完整性的而已。仅此而已。

4.书里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把女人的脸正面照片,左右一分为二,在把左脸镜像成一张完整的脸,右脸镜像出一张完整的脸,然后你会发现这两张脸完全不一样,女人原来女人的脸左右是不对称的。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四

但是反过来说,我更想把免色跟男主的性格结合起来,该争取的争取,该放下的放下。那样便不至于后悔亦不至于煎熬。另外,里面本身有很多拉丁词汇被翻译成日语,现在又被翻译成中文,特别是一些名词,看得有些晦涩,可能是我功力不够深厚。体验度稍差。

作者的描写一如既往地细腻、甚至铺陈的有些缓慢。但这就是村上村树吧!人都是在不断地“否定”与“肯定”中成长的,接受过去的“否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他人与世界,便能真正地逍遥豁达。

那么,你心中的“骑士团长”又是什么呢?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五

3月8日看到《刺杀骑士团长》上线,3月10日开始读,3月11日读完,以前每天一小时我绝对够用了,经常还用不完,而那几天我等不及要读完它。

果然还是喜欢村上的作品,到目前为止,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实在还不多,我好像从最开始,就对他的作品没有抵抗力,《1q84》那部长篇小说我也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那时的我还没那么热爱阅读,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村上春树,很多人不喜欢他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可我偏偏喜欢。

从阅读数量上来看,我读的并不多,但就我读过的有限的几部作品来看,他的作品个人特色还是挺明显的,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品与作者自身之间的联系,看得让人回味无穷。

与其他作品的关联:

如果看过村上的其他作品,那就很容易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作品之间的联系,《刺杀骑士团长》里面很多桥段和情节跟《1q84》很像,比如:

谜一样的少女。《刺杀骑士团长》里的秋山真理惠和《1q84》里的深绘里很像,她们与众不同,且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总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仿佛横跨两个世界,并能够随意穿梭。性格总是那么孤僻乖戾,跟人交流总有隔阂,但她们从不在意,或者说那不是属于她的世界的事情,无需理会。她们超然其他一切人之上,不知为何村上对十几岁的少女如此偏爱,并把她们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

谜一样的事物。《1q84》中无缘无故的两个月亮,《刺杀骑士团长》中莫名其妙的一个摇铃。他们都没有缘由地出现,又不知不觉间消失,你琢磨不透它出现的意义,但是没有它,这作品便不能存在,是像空气一样重要的东西。

毫无成就的中年男人。若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颓”,离婚后自绝后路,把工作也辞了,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这样低欲望的生活倒是令人羡慕,但长久来看,实在让人焦虑。现实中这样的生活,我们通常维持不了不多久,对毫无成就的中年男人的偏爱,也是村上作品的特点之一。

情人及其突然的消失。村上的作品基本上都离不开情人,他笔下的主人公总是会跟比自己大几岁且有家室有孩子的女性维持着不错的情人关系,而这位情人又会在某一天突然离开他,有时候会留下一言半语,有时候则悄无声息。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婚姻生活太过美满,所以在作品中总想给予主人公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本书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免色,让我想起了村上的另一部作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主人公多崎作的朋友的名字里全都含有带颜色的字,唯独他没有,这让他耿耿于怀,而《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中直接出现了“免色”这样的名字。让人感觉:嗯,有意思,村上喜欢这样玩。

与作者生活的关联:

村上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他自己的影子,他没上过班,还没正式毕业就跟妻子两人经营起了一家小店,白天供应咖啡,晚上改酒吧,经营了三年左右,29岁那年他突然下定决心以写作为生。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他这样描述那个时刻:

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点半左右,那一天,在神宫球场的外场观众席上,我一个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观看棒球比赛。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决定写小说。一切都很随意,很突然,甚至到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连像样的笔都没有,于是去文具店买了一沓稿纸和一支笔。《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中,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变化也很突然,突然被妻子告知要离婚,立刻他就搬出去,并辞掉了之前的工作,还把手机扔了,好让编辑找不到他,然后开车四处游荡,最后借住在朋友父亲的旧宅子里。前后转换之大,之突然,谁之前不曾预料到的,就像他自己的经历一样。

书中主人公既不聪明,又不机灵,还有点木讷,是那种事业上没成就也没赚到钱,还被妻子抛弃的中年男人,靠着那一点兴趣爱好和技能——画画,颓废惨淡生活着。

虽然不一样,但总是感觉跟村上有点像呢,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曾写到:

老实说,连自己读不觉得自己有经营才干,只不过觉得一旦失败了便是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倘若比作马匹,我恐怕不是专事比赛的赛马,而更接近于从事杂役的驽马。

所以,我常常在想,他是不是在想象写作失败之后的生活,毕竟从概率上讲,那样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很有可能这匹驽马做出的新选择,让他的整个人生发生了巨大负面变化,往后的生活并没有比之前更好,相反,是更糟糕,就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颓废惨淡生活着,说不定也会被妻子抛弃。

我觉得这是他对自己另一种人生的想象,毕竟他书中的主人公跟他有一样的爱好,什么音响啦,音乐啦,黑胶唱片啦,cd啦,总少不了,他把他的爱好都放进了作品中,我在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给主人公安上村上本人的脸。

读完之后的小感想:

1、长篇小说真的很长,我看到后面无脸男让主人公给他画肖像画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哪儿看过,但总想不起来,直到看完后从头翻起,才发现就在本书开头的引言中,作者写到无脸男来找他画肖像画,整本书是以回忆的方式书写而成的,这长篇小说真是长到让我忘记是如何开始的。

2、有些部分的翻译有些怪怪的,不过并不多。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六

“我”偶然间(也许是命中注定亦未可知)住进著名日本画画家雨田具彦的山间房屋,从发现藏在阁楼里的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作开始,继而经历午夜铃声、林间圆洞、骑士团长现身等一系列离奇事件,从而对生死、时间、有无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

三月到四月间,每天午睡前或睡前读上一两章,如此共用19个小时在世界读书日将此书读完。整体来讲,比较有吸引力,诸多细节和人物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对于书中所要表达的东西,似有所悟却又恍惚不可琢磨。

主人公“我”是一个36岁的肖像画画家,是一个有所特长的普通人,生活自在随性又非常自律,每日作画、做家务、散步,挣钱不多,但善于观察,有时甚至是躲在窗帘后面偷偷窥视他人,具有很强的视觉记忆力和抓住外表之下类似于个人特质或者说本质的东西,并能将其生动地再现于二维画布之中,因而在肖像画领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男二号免色涩,50出头,一头丰厚的白发,富有的“成功人士”,其周遭的一切尽在其近乎绝对的掌握之中。独居山间别墅的神秘男子,即使在互联网上也难觅其蛛丝马迹。读书笔记。米兰·昆德拉曾在其小说中塑造出两位统一而对立的角色,一个要在世间热烈地展现与昭示自我,一个却愿意悄无声息的隐匿自我。免色无疑属于后者,免除色彩,即白、即无、即空。

人物描写方面,对于主要人物的衣着和座驾,作者进行了不厌其烦反复多次的细致描写。人物出场时,仿佛一架带有感情和思考能力的隐藏摄影机随即自动出现,鲜活的细节与人物性格特点浑然一体。引擎声粗重狂野的银色捷豹——神秘而富有魅力的银发男子免色;安静的蓝色丰田普锐斯——知性优雅的美丽姑母秋川笙子;红色迷你库柏——热情洋溢的人妻女友;白色斯巴鲁森林人——清冷凶狠而又似幻似真的白色斯巴鲁男子;质朴强悍的旧版黑色沃尔沃——著名日本画画家之子雨田政彦;颇有年代的红色标致205(先)、风尘仆仆低眉垂眼的浅灰蓝色二手卡罗拉旅行车(后)——妻提出离婚后经历各种离奇事件且思考不休的“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七

3月8日看到《刺杀骑士团长》在微信读书和网易蜗牛读书上上线,3月10日开始读,3月11日读完,为此我还在网易蜗牛读书app上购买了时长,以前每天一小时我绝对够用了,经常还用不完,而那几天我等不及要读完它。

果然还是喜欢村上的作品,到目前为止,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实在还不多,我好像从最开始,就对他的作品没有抵抗力,《1q84》那部长篇小说我也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那时的我还没那么热爱阅读,但这并不影响我喜欢村上春树,很多人不喜欢他絮絮叨叨的讲述方式,可我偏偏喜欢。

从阅读数量上来看,我读的并不多,但就我读过的有限的几部作品来看,他的作品个人特色还是挺明显的,作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品与作者自身之间的联系,看得让人回味无穷。

与其他作品的关联:

如果看过村上的其他作品,那就很容易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作品之间的联系,《刺杀骑士团长》里面很多桥段和情节跟《1q84》很像,比如:

谜一样的少女。《刺杀骑士团长》里的秋山真理惠和《1q84》里的深绘里很像,她们与众不同,且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总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仿佛横跨两个世界,并能够随意穿梭。性格总是那么孤僻乖戾,跟人交流总有隔阂,但她们从不在意,或者说那不是属于她的世界的事情,无需理会。她们超然其他一切人之上,不知为何村上对十几岁的少女如此偏爱,并把她们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

谜一样的事物。《1q84》中无缘无故的两个月亮,《刺杀骑士团长》中莫名其妙的一个摇铃。他们都没有缘由地出现,又不知不觉间消失,你琢磨不透它出现的意义,但是没有它,这作品便不能存在,是像空气一样重要的东西。

毫无成就的中年男人。若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颓”,离婚后自绝后路,把工作也辞了,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这样低欲望的生活倒是令人羡慕,但长久来看,实在让人焦虑。现实中这样的生活,我们通常维持不了不多久,对毫无成就的中年男人的偏爱,也是村上作品的特点之一。

情人及其突然的消失。村上的作品基本上都离不开情人,他笔下的主人公总是会跟比自己大几岁且有家室有孩子的女性维持着不错的情人关系,而这位情人又会在某一天突然离开他,有时候会留下一言半语,有时候则悄无声息。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婚姻生活太过美满,所以在作品中总想给予主人公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本书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免色,让我想起了村上的另一部作品《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这部作品中除了主人公多崎作的朋友的名字里全都含有带颜色的字,唯独他没有,这让他耿耿于怀,而《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中直接出现了“免色”这样的名字。让人感觉:嗯,有意思,村上喜欢这样玩。

与作者生活的关联:

村上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他自己的影子,他没上过班,还没正式毕业就跟妻子两人经营起了一家小店,白天供应咖啡,晚上改酒吧,经营了三年左右,29岁那年他突然下定决心以写作为生。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他这样描述那个时刻:

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点半左右,那一天,在神宫球场的外场观众席上,我一个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观看棒球比赛。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决定写小说。一切都很随意,很突然,甚至到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连像样的笔都没有,于是去文具店买了一沓稿纸和一支笔。《刺杀骑士团长》这本书中,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变化也很突然,突然被妻子告知要离婚,立刻他就搬出去,并辞掉了之前的工作,还把手机扔了,好让编辑找不到他,然后开车四处游荡,最后借住在朋友父亲的旧宅子里。前后转换之大,之突然,谁之前不曾预料到的,就像他自己的经历一样。

书中主人公既不聪明,又不机灵,还有点木讷,是那种事业上没成就也没赚到钱,还被妻子抛弃的中年男人,靠着那一点兴趣爱好和技能——画画,颓废惨淡生活着。

虽然不一样,但总是感觉跟村上有点像呢,他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曾写到:

老实说,连自己读不觉得自己有经营才干,只不过觉得一旦失败了便是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倘若比作马匹,我恐怕不是专事比赛的赛马,而更接近于从事杂役的驽马。

所以,我常常在想,他是不是在想象写作失败之后的生活,毕竟从概率上讲,那样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很有可能这匹驽马做出的新选择,让他的整个人生发生了巨大负面变化,往后的生活并没有比之前更好,相反,是更糟糕,就像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颓废惨淡生活着,说不定也会被妻子抛弃。

我觉得这是他对自己另一种人生的想象,毕竟他书中的主人公跟他有一样的爱好,什么音响啦,音乐啦,黑胶唱片啦,cd啦,总少不了,他把他的爱好都放进了作品中,我在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给主人公安上村上本人的脸。

读完之后的小感想:

1、长篇小说真的很长,我看到后面无脸男让主人公给他画肖像画的时候,感觉自己在哪儿看过,但总想不起来,直到看完后从头翻起,才发现就在本书开头的引言中,作者写到无脸男来找他画肖像画,整本书是以回忆的方式书写而成的,这长篇小说真是长到让我忘记是如何开始的。

2、有些部分的翻译有些怪怪的,不过并不多。

3、村上春树新作必看——这已成为我的习惯,只是不知道将近70岁的村上还能写多久这样的长篇小说,上一步《1q84》耗时7年,这部也一样,写长篇小说太费神了,对体能也是一大消耗。不过或许他早就料到如此,所以早早就开始锻炼,现在看来马拉松和铁人三项也不是白练的。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八

周末窝在被窝里,把《刺杀骑士团长》看完了,这本书看得是真的很慢。书和人一样:反复拿起,反复放下,零零散散,最后就索然无味了。所幸书是没有脾气的,它可以任你随意摆弄。

这本书一开始看得是有点云里雾里,画中的人物通过理念形体化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和你对话,引领你走入另一个世界,慢慢的剥开历史的纱幔,倾听一位风烛残年老人内心最真实的孤独与呐喊。

小说的魔力就是这样,高潮未到之时,总是谍影重重,所以在真相迸发,情感喷薄浩浩汤汤之际,小溪汇入海洋,继而惊涛骇浪,那种震撼,是无法想象的。

我在文中两处有泪目。

一处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细节描写,一双冰冷的手感觉硬拉着你让你亲眼目睹一个处于政治道德情感漩涡之中纠结徘徊的青年拿起军刀砍下一颗颗鲜血淋漓无辜者受难者的头颅,一切只能旁观,只能那样做而已。

可能是吧,也可能都不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有很多,关于婚姻中灵与肉的抉择,关于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关于历史战争中人性的拷问,很多很多。

人人心中有场雨,你可以伫立,无人来扰,心情无比静谧,这场雨,永远不会止息。有些事,相信为好。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九

好久不读村上,并不是不喜欢而是心中有些许害怕,害怕把村上的书都读了后面的日子该如何是好。似乎已经习惯甚至迷恋他的文字,无法自拔。这样说也许有点夸张和荒唐,但是在我这里确实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单一的读村上,或许准确的是村上的书陪我度过了一段漫长且艰难的日子。还记得第一本是海边的卡夫卡,突然有一种被温暖的感觉,似乎有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不要害怕,至少还有我。就像游离在城市生活边缘的孩子突然找到了组织,它让我某一刻不再孤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寻羊冒险记,舞舞舞,挪威,1q84,拧发条的鸟。。。可以说读了他百分之九十的书,每一本都抱着读一本少一本的惆怅且幸福的心情,像一个小孩看着糖果盒里日渐变少的'果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今天,春风,细雨,微凉。打着充人数的幌子在某某会议大厅培训,百无聊赖的我,不喜欢电子书的我,再次偶遇村上,幸福的感觉莫过于此。

因为自己读书的偏好,前两章还以为深爱的村上慢慢就要远去,一直在疑问自己变了,翻译变了,还是文字变了。殊不知平淡无奇的文字,杂乱无章的叙述正如我此刻的状态。初入职场的我似乎正在慢慢的失去自己,慢慢变成了无脸人。。。(会议结束,去买书)。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刺杀骑士团长》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深人静,摒弃一天脑海里堆积的杂念,给思维留点空间,用文字记录《刺杀骑士团长》些许感悟。最早拜读村上春树的著作,是那本经典的《挪威的森林》,当时还处于到懵懂的学生时期,青春萌动、荷尔蒙迸发,只观注于书中的情爱描写,就像当年看过的.《廊桥遗梦》,完全看不懂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也无从去探究作品的真谛。

当自己过了而立之年,读完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恍然发现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远比情色情节有趣且丰富的多。书中以画家为主线,从突如其来的婚变徐徐展开,手足情深而又早年离去的妹妹,看似波澜不惊的婚姻其实早已危机四伏,前期缓慢而又细腻的铺垫,主人公平静的内心其实充斥着剧烈的矛盾和挣扎。风流一生的免色,早已被恋人的隐忍和付出而感动,精心、巧妙的布局,利用画家为了接近与恋人”疑似“的女儿,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直到最后才拨云见日。雨田具彦的画紧密契合着作品主旨,从中引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恋人的追忆,画里画外都是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无时无刻地追问着人生的意义。

复杂的人性、复杂的人生,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每天都会在心里这样问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每一部文学作品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答案永远在自己心里。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内心深处各种情感和思维的碰撞与搏弈,每一次抉择都代表着一种态度和方向。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一个村上春树公司生产线出品的一个典型产品,有可能还是集大成者。在这部小说里,村上春树非常娴熟地运用奇幻、战争、历史、隐喻、影射、白描等手段,讲述了一个“洞穴”和“隐喻通道”的故事。孤独疏离的主人公、特别的女孩、信手拈来的信,当然还有菲茨杰拉德、威士忌和古典音乐等标志性符号。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6岁,以画肖像为业的画家,在某天妻子提出离婚后深受打击,数月漫无目的数月漫无目的、孤独伤心地流浪在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后来受到美术大学时期的好友雨田政彦之邀请,因而住进其父雨田具彦的工作室旧宅中。友人父亲雨田具彦是日本十分出名的画家,老画家讨厌尘世喧嚣,过着隐居的创作生活。“我”在工作室旧宅的阁楼中,发现了一幅具彦未曾载录在任何地方的作品《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的题目,取自莫札特歌剧《唐·乔凡尼》(dongiovanni)的开头,歌剧中,主角唐璜本欲非礼未婚女性安娜,故身为骑士团长的安娜父亲便出现与唐璜决斗,最终却被唐璜杀死。雨田具彦将这个场景“翻案”为日本飞鸟时代(约6世纪末-8世纪初)的日本画,有别之处更在于画面左方,竟有歌剧中不存在的长脸男从地底探头而出,作为观看这一幕惨剧的见证人。这幅血腥又深含无言意蕴的杰作令“我”的灵魂为之震撼。

“我”对这幅画十分在意,想追寻画作背后的迷团。而后,“我”又在现实中遇见一位谜样的白发富豪免色涉以及疑似免色私生女的孤僻女孩秋川真理惠,进而又遇到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事件,例如画中那位被刺杀的骑士团长竟出现在现实世界中,并自称为“伊狄亚”。

进入第二册,谜团一一揭晓,村上重现了雨田具彦、继彦两兄弟的痛苦战争记忆。时钟拨到上世纪30年代,兄长具彦留学维也纳学画期间正值德奥合并,与奥地利恋人共同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因涉嫌密谋刺杀纳粹高官,不幸被捕,恋人被处以死刑,具彦亦受到残酷拷问。其弟继彦性格老实,本应继续在大学深造、成为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杀。他接到上级指令用军刀残杀俘虏,这在战时是无法抵抗的命令。战场上砍杀俘虏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创,退伍后留下描述当时惨景的遗书决然选择自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军国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懦弱无能、羞于启齿的事情,遗书被悄悄地烧毁。战争带来的失去兄弟和爱人苦痛促使雨田具彦则将悲愤与那段厚重的历史诉诸于画。此时秋川真理惠失踪了,要求“我”将之杀死,重现画中场景,才可以得知少女的`下落。而“我”像雨田继彦遵守长官命令杀害平民一样刺杀了骑士团长。随之是画面左方那位神秘长脸男的出现,他开启了一条隐喻通道,使“我”进入其中接受考验。最终,我通过了“隐喻通道”,少女也平安归家。“我”不仅穿越时空,而且回归现实,与妻子破镜重圆,并生下一女。

构成这篇超现实奇幻小说的多种元素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几乎都有踪迹可寻。骑士团长这样一个超现实的人物形象,让人联想起了《寻羊冒险记》里的“羊男”或者《海边的卡夫卡》里的“山德士上校”;冷静且早熟的邱川真理惠。这样的少女形象,又像是《1q84》中的深绘里、《舞!舞!舞!》中的雪。雨田具彦的弟弟,以为擅长弹奏德彪西的钢琴家,则在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之后选择自杀。这又几乎是再现了《奇鸟行状录》中涉及的诺门坎战役的隐喻。

总而言之,尽管阅读村上春树曾经给我带来过极佳的体验和心理慰藉,可在读完这本《刺杀骑士团长》时,可是却因为过多的相似性,使得最终读完全书内心似乎毫无波动,甚至还能感到些许失望。

村上一反过往结尾失落的常态,在故事最后给予正面希望,更让小说终止在这一句上:“骑士团长真的存在。我对着身旁熟睡的女儿说道,你最好要相信’”村上在结尾强调“相信”的力量,传递出呼吁年轻人正视历史的信号。

刺杀骑士团长读后感篇十二

前几天刚看完《刺杀骑士团长》,中间一度欲罢不能,看第一本的时候,感觉还比较平淡,第二本的时候,每次拿起来看,就想一直看到最后结尾!

不符合常理的“比喻”,总让人有些似懂非懂的感觉,有些段落,甚至不敢看太快,以至于在第二本还剩五分之一的时候,用了整整一周才看完。

记名字,好像不是我的长项!以至于没过几天,我已经忘记了被免色认为是他女儿的那个小孩的名字!

作者在前期勾画免色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唯一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人物,(甚至于超过了里面一些香艳的画面,之前看新闻说,香港把这本小说列为h书,看怎么去定义了)也是比较喜欢的一个角色,一头另类的发色,永远表现的很绅士,当然事业也很成功,做事手法也是别具一格,让人想去模仿。

有好几个疑问,看完书我一直没有领悟!当然,在看的过程中,一度让我急不可耐的想看完全书,也是想知道这些答案的原因!

第一:真理惠到底是不是免色的女儿?

第二:雨田具彦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什么,以至于画出了惊世骇俗的《刺杀骑士团长》?

第三:真理惠躲在衣帽间的时候,站在外边的是谁?难道是免色的第二人格?

第四:长脸人为什么会知道他妹妹?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9558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