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0:07:14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8 10:07:14     小编:LZ文人

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个好的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关键信息。借鉴这些总结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水平。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一

“刘医生,谢谢您!”2月25日雷神山医院外,51岁的患者袁先生在出院时,向刘黎明(见图,资料照片)医护团队深深鞠了一躬……“除了这样,我想不到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谢意。”袁先生说。这是雷神山医院c9病区的第一位治愈患者。从入院时高浓度吸氧状态下氧饱和度只有95%左右,到最终达到专家组评估的出院标准,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这离不开刘黎明团队的精心呵护。

2月14日,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刘黎明率领45人的医护团队进入雷神山医院。彼时,病区空荡,环境陌生,刘黎明放下行李,投身到病区建设中。“仓库距离病区有1公里多,几十张病床所需的棉被、床垫,我们一趟一趟地来回运。”2月19日,c9病区正式开科,接诊工作持续到晚上10点,当天收治了28例,是当时雷神山医院除icu外收治危重病人最多的病区。

从1月24日临危受命主持发热门诊工作,到如今带队上雷神山医院,刘黎明的身份发生数次变换:从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到发热门诊主任,从呼吸内科二病区主任到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雷神山医疗队队长、雷神山医院c9病区主任。转变的是职务,不变的是一份“抗击疫情,救死扶伤”的初心。

“职务多变,初心不变!”刘黎明说,他清楚地记得初次接手发热门诊时,连续五天五夜没有回家的场景。“白天是门诊前排长队的发热患者,晚上是随时出现的危重症病人。”但刘黎明一直坚信,“疫情是种磨练,随时需要随时上,胜利最终必将属于我们。”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二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三

湖南日报3月5日讯(记者段涵敏)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记者获悉,湖南省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湖南)2个集体和付敏等17名医护人员荣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其中张辉、宋英杰2位同志被追授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决定》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使命,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涌现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经各方面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出现积极变化,向好态势不断拓展。为鼓舞士气,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励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投入这场严峻的斗争,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授予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506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获奖个人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四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五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发生“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护肾队”给出的“解题”方法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这支由4名肾内科医生和23名血透专科护士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被大家称作“护肾队”。面对“炎症风暴”,他们科学研判,创新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让众多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们发现,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症因子聚集产生‘炎症风暴’,从而导致多器官快速损伤。”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介绍,通过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

“炎症风暴”应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同济“护肾队”副队长何凡副教授带领队员对光谷院区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监测。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达到预警值时,就选择恰当时机介入,有针对性地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一次,“护肾队”为一名74岁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净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老人逐渐开始好转,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症因子回到常规范围内。一星期后,老人重症转轻后转院。在随后的两周内,34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净化,其中10人已经出院或转至轻症医院。

由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护理。以目前“护肾队”的人员配置,一天为10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态。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净化机的时间是8至10个小时,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使用时限是6小时,所以需要两拨护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净化,有的护士甚至一天要进3次icu。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透中心护士长鄢建军说:“现在就像打阻击战一样,一定要守住阵地。”

“血液透析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钢教授说,“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荣誉感来自患者康复。大家士气很高,都鼓足了劲儿要战胜这次疫情。”

【一线抗疫群英谱】武汉雷神山医院物业团队:不辞辛苦做好保障。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因为有了他们,日常的保洁消毒、治安巡逻、配送分发盒饭等工作才得以有序运转。他们,便是共有400余人的雷神山医院物业团队。

2月16日,作为有着11年临床护理经验的武汉地产集团物业公司业务骨干杨玲得知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正式启用后,主动请缨:“我有经验,icu病房我不进谁进!”

在她的带领下,物业团队4名成员承担起2间icu病房和护士站等区域的保洁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除了正常保洁,杨玲还要负责1间icu病房里仪器设备、病床的消毒杀菌工作。“每个患者病床旁都有一个1.2米高的大号垃圾桶,平均一天要清运30多袋医疗垃圾。”杨玲说。

疫情发生前,陈伟伟是一名专职网约车司机。1月27日晚上11点,看到朋友圈里招募雷神山医院物业人员的消息,他打了一个咨询电话,两天之后就报上了名。“就如当初选择当兵一样,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自2月2日进驻雷神山医院,陈伟伟和30名组员便负责32个病区的医疗垃圾转运工作。

刚到雷神山医院,陈伟伟和同伴每天要负责100袋垃圾的清运。随着收治患者人数增加,这个数字不断攀升,600袋、1000袋……任务最重的一天,陈伟伟凌晨3点半才下班,回宿舍只睡了3个多小时又继续工作。

“陈伟伟快来收垃圾,a16病区垃圾堆满了。”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几乎没断过。作为组长,不管谁呼叫,陈伟伟都第一时间回复并赶到。“谁都怕病毒,但不能因为怕就不处理,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雷神山医院的物业管家、党员李炫汐已经坚守岗位一个多月。1993年出生的李炫汐,负责雷神山医院的设备维修、生活物资采购等工作。刚开始,医院2天之内有12个病区开放,各病区护士长对物业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李炫汐按照各病区的要求协调跟进,每天都要接120多个电话。

为了制定精准的物业工作流程,李炫汐一次又一次进入隔离区病房和垃圾转运队,测算每个人的任务量。李炫汐说,“危险的确是有的,可武汉养育了我,这个时候我要回报这个英雄的城市。”

【一线抗疫群英谱】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患者体征的轻微变化,还是一个造成污染的漏水点,都有可能潜藏着危机。每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故事。

赵童: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赵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几天前,看到这位8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绪低落,他和主治医生反复询问,但老人始终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赵童判断老人表现出的体征只是冰山一角。经初步诊断,老人虽仅有腹胀表现,但符合“急腹症”特点,急需进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没想到刚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各项指标开始报警。

目前老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在赵童和队友们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经转为轻症,30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轻的肩膀担起责任。

医务人员想方设法救治患者,消防员们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医院老院区是当地7个定点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统设备老化,医疗废水无法处理和排出,外溢风险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后消防员组成了“医疗废水输转党员突击队”,承担起每天医院的医疗废水清运、处理任务。

正和队友一起爬上6米高储罐罐顶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年刚满22岁,他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消防员,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接过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务也总是冲在前面。设备连接好,抽水开始,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漏水和喷溅的时候,之前还发生过意外。

后来胡晟民和队友们顺着水线找到了水带上一个极小的漏水点,才排除了隐患。从那以后,他们在抽水作业时也更加谨慎。

强忍着恶臭味,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抽水作业,近20吨医疗废水全部抽进了环保污水运输槽车,胡晟民和队友们再将这些医疗废水输转到9公里外的污水处理点进行处理。而这样的输转,他们每天要重复两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队友们已累计输转医疗废水500多吨。

【一线抗疫群英谱】中部战区总医院全力抗击疫情:挺身而出护佑健康。

中部战区总医院,从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始终坚守一线,同时还派出医疗队支援地方抗疫。他们与武汉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们挺身而出,成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疫情发生后,以江晓静为代表的医院专家组建议,马上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题召开分析会,认真研判形势,形成共识,全力抗击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当医疗队到达肺科医院时,面临的是床位不够、患者众多。

卸下物资设备,全体队员集体上阵,将普通病房用36个小时改造成icu。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能加一张床就加一张床,能多收一个病人就多收一个病人。在最紧张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但在严峻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疫情当前,中部战区总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最动人的颜色和声音。两天后,7个病区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反复会诊,妇产科主任王晶主动请缨,各种预案和应急措施全部准备到位,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缓解了外面专家们的紧张情绪。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没有被感染。

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医院发动全院力量,积极投入战斗。

全院共有6个食堂、30余名厨师,每天要准备两万份盒饭。做好的盒饭要区分不同点位打包分装,病号饭要送到病房,医护人员的饭要送到工作岗位和外住的宾馆,既要有营养,又要求保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下来,有时累得自己连饭都不想吃。但是,参加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我们的亲人和同事,我们为他们做点事,一切都值得。”

一线科室的保洁员吃住在科里,不嫌脏、不嫌累、不怕危险,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保洁员朱爱红因为公共交通全部停运,提着个人的一大包生活物品,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3个小时,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说:“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来了,你们救病人,我照顾你们,直到疫情结束。”

【一线抗疫群英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邢正涛:一线冲锋不负期待。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六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等于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正月初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表重要讲话,对疫情防控做出安排部署。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主动履职、有效发挥作用。党员干部要以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走在前做表率的行动自觉,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在疫情防控中叫响“跟我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气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侵犯。

主动出击,甘当疫情防控“守门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疫情来势汹汹,党员干部尽锐出战,在防控工作中发挥着“守门员”的重要作用。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要求,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疫情防控打头阵做表率。要涵养“我是党员我先行”的政治担当,把防控工作作为检验党性砥砺初心的试金石,在抗疫一线守护人民安全,践行党的宗旨。要谋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高效合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做好高速路口、村社区进出口等重要卡点防疫工作,确保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要落实不丢一户,不落一人的坚定行动。通过24小时轮值、逐家逐户走访摸排、高频播放防疫广播、张贴发放防疫公告等方式做到防控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盲区。通过切实行动让党旗在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共克时艰,架起疫情防控“连心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一个“局外人”,更没有一个“旁观者”,每天的疫情公报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打赢这场硬仗,不单单要靠党员干部的力量,更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积极发动党员、凝聚群众,汇聚起共克时艰的人民伟力。要探索党员网格包保制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实疫情防控工作力量,形成抓一人带一片的集成效应。通过党员网格包保,逐步构建起严密的疫情防控安全网,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将伤害降低到最小。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提倡居家隔离,不随意走亲访友,不组织大型聚会,做好自我预防,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同时,加强正面科学引导,避免在群众中形成恐慌情绪,引导群众不传谣不信谣,以积极心态应对疫情。

多点发力,考出疫情防控“好成绩”。《通知》指出,要注重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考察识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的主心骨,一个队伍的领头羊,干得好不好,能不能扛住事直接决定着队伍走向和工作实绩。要增强冲锋陷阵能力,在疫情防控中走在前、做表率、干出样,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严密细致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要增强统筹兼顾能力,积极协调工商、安监、交通、公安等各职能部门,做好协同配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食品供应正常、交通运输安全等,确保大局稳定。要增强宣传组织能力,发挥头雁作用,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工作合力,用实打实地有力举措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迎难而上尽展党员担当。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携手同心,砥砺前行,共同守护这方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我是党员,我在一线!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七

3月15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接诊大厅内,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正在接收转院患者。

“非常感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的医生救了我的命。”来自湖北黄冈的王女士经历了10多天的治疗,治愈出院时这样感叹。她是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是一家投资近40亿元、建设3年的民营大型综合医院,原计划在今年3月底开业应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尚未完工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火线开业,为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床位超1000张。截至3月18日21时,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累计收治2055人,累计治愈出院1125人。

1月底,随着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多,医护与治疗床位均出现较大缺口。经过多次请战,2月8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被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确定为确诊病例治疗点。

提前开业并不容易。运营前夕,医院现场还残留有装修建筑垃圾没有清理:两米多长的木板,一箱箱50多斤重的垃圾。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从负责人到员工,从专家到年轻医护,全部竭力搬运垃圾。虽是寒冬之日,他们的衣服却被汗水浸湿,手套磨破了,手掌冻僵了,灰尘迷了眼。

“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因为所有人都深知,多腾出一间屋子,就能多救一个人!”执行院长肖骏说。疫情发生前,肖骏想过很多种医院隆重开业的样子,“我没想过这座医院会以这样勇敢的姿态投入战斗!”

刚接手病房时,很多护士都是第一次接触传染病。有护士因为不习惯防护服的闷热,第一天就在病房里晕倒了。但在仅仅两天的时间里,大家已经细化出详尽的制度流程,“比如什么时间段为病人测体温、测血压、测氧饱和度,一天测多少次……边做边理顺,只要有了制度流程,所有人都能迅速执行。”泰康同济(武汉)医院icu护士长曾敏说。

面对疫情没人退缩。墙建军是该院呼吸内科专家,接到通知后,他火速逆行回到武汉。临行前,女儿对墙建军说:“你说疫情危险,为什么你要回去?”他回答:“爸爸要回去把病毒消灭掉,才能让你们安全回到武汉。”

军地一家亲,携手共战疫。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进驻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携手开展医疗服务。泰康同济(武汉)医院感控负责人崔敏说,军队医护人员中许多人的年龄比自己孩子还小。“在与军队医护人员携手战斗中,他们敬业、忘我、奉献、拼搏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军地协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该院治愈出院。“前方后方都是战场,披上白大褂都是战士。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肖骏说。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八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今年的正月初八,应该是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和妻子举办婚礼的日子。

“疫情不散,婚期延迟”,他和妻子达成共识之后,就上了一线。他拒绝了同事让他回家休息的提议,两天接诊300多位门诊病人,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因而感染了新冠肺炎。

2月2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护士曾在病房给彭银华拍照。照片里的彭银华,躺在病床上,一只手摆着“v”的手势,看着镜头,微微笑着。

2月20日21时50分,彭银华却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牺牲。年仅29岁。

据了解,彭银华的妻子正怀有身孕。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放着没来得及分发的婚礼请柬,但是彭银华的妻子却再也等不回她的新郎了。

心碎了,这么年轻,还没见到未出生的孩子。

一路走好,时代的英雄!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九

在重症病房,白衣战士们仍在日夜坚守。(3月18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一位护士长高岚。

对高岚来说,这天是个好日子,她要为25床的患者撤掉呼吸机。这位77岁的老人已经插管治疗17天,终于脱离危险要恢复自主呼吸了。

都知道给患者插管时异常凶险,但拔管时的危险系数其实一点也不低。由于不能使用镇静剂等药物,患者是保持清醒的,因此拔管时患者更容易咳嗽,大量携带着病毒的分泌物就会喷溅出来。

真正的考验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刚刚拔管的患者很容易因为喉头水肿导致无法呼吸,高岚和床旁待命的麻醉师、ecmo团队,随时要做好抢救和二次插管的准备。

拔管操作一切顺利。接下来,护士们就要24小时轮流守候在老人床旁,为老人叩背排痰,详细检查每一项监护指标。

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础疾病,除了气道的护理,哪个床的患者需要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哪个床新生了疱疹,高岚都记在心里,悉心照料。在护士们的眼中,高岚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又细致周到的人。

今年50岁的高岚从事护理工作已经30年,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又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火线入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一线,带领着100人的护理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

过去的一个多月,高岚所在的医疗队已经成功从生死线上拉回35位患者。现在,尽管患者们恢复得越来越好,但高岚紧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考察。听完社区志愿者代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二学生谢小玉的工作汇报后,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受到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谢小玉工作起来更有干劲了。这名社区第一批参加志愿服务、唯一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在30栋楼值守一个多月。日前,记者来到东湖新城社区,感受了谢小玉忙碌的一天。

上午9点——。

主动上门问需求。

趁着上午9点物资尚未送达的待命时刻,谢小玉看望了住在30栋楼15层的80多岁的周奶奶。

“奶奶,降压药够吗?燃气卡要充值吗?”“小玉来啦,放心,都够用。”周奶奶感动地说,有一次为了帮她买降压药,谢小玉连跑了3家药店。

因为老人家不会用手机、腿脚又不方便,谢小玉就特别关心周奶奶。“周奶奶第一次接电话时,看到是陌生的手机号码,以为遇到了骗子,熟悉了以后,周奶奶经常主动打电话找我谈心。”她说,以前连对门邻居都不熟悉,这段时间却认识了很多社区邻居,有些人还给她送防护物资。

服务200多户居民不是简单事。单从买药来说,居民对生产厂家、品牌型号都有特殊要求。有时候她和其他志愿者连“逛”几天药店,才能买到某种指定的药。

上午10点——。

大箱小箱送快递。

“我的顺丰快递到南门了。”上午10点,30栋楼1单元一位居民在群里求助志愿者,谢小玉看到后立刻起身。

取快递是志愿者的日常工作,30栋楼离社区南门最远,来回一趟要十几分钟。一上午谢小玉就帮居民取了4次快递,看到她气喘吁吁地抱着大箱小箱,其他志愿者连忙帮她找推车。“没事,这几天,我的力气都锻炼大了。”谢小玉说。

“快递业务是从2月下旬开始逐渐增多的,最忙时一天要跑十几趟,一批快递在南门,一批在社区服务站前,收到居民通知就得赶紧取走、避免堆积。”谢小玉介绍说,居民个性化需求比较多,经常会有退换货的情况。

几天前,谢小玉向一位社区居民借了辆电瓶车。“最近取快递、取货方便多了,但小玉总是把电瓶车给我们用。”一起负责30栋楼的下沉干部毕彪说,谢小玉年纪虽小却很爱照顾人。

当然,工作中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一次分快递时,有居民冲她发了火,她哭了。“不只是感到委屈,更多的是觉得自己没做好。”谢小玉不好意思地说,社区工作人员和家人都在鼓励她,她也慢慢学会了调整心态。

下午5点半——。

挨家挨户发活鱼。

“团购活鱼到楼下了。”下午5点半,近10份活鱼在灌满清水的塑料袋里活蹦乱跳。谢小玉在群里发出通知,担心有居民没及时看到,她又一家家打电话通知。“谢谢小玉!”不到20分钟,鱼分发完了。随后,她仔细查阅笔记本上的记录,再次确认当天的物资和生活用品是否全部送到,然后继续值班。

脚踩一双粉色球鞋,外面套着一件红马甲,扎着利落的马尾辫,未满20岁的谢小玉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她原本计划今年寒假和家人出去旅游过年,“虽然旅游没成行,但当社区志愿者也挺有意义的。”

搭档万小强说,小玉上岗时正值2月中旬寒潮来袭,爱心物资大部分是米面油,都特别沉,一周要发三四次。小玉挨家挨户敲门送货,好几次一直从傍晚忙到晚上11点。“这个‘00后’小姑娘一点也不娇气,很坚强,很有责任感。”万小强佩服地说。

“抗疫一线也是大学,志愿服务就是课堂。社区工作的经历和体验,是我课堂上学不到的。现在,我的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都增强了。”谢小玉自豪地说。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

中央组织部2月3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组织部门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履职、有效发挥作用作出具体安排。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疫情期间,无论是在定点医院,还是在车站码头,无论是乡村的检查点,还是社区的居民点,都可以看到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疫”线,一个个党员赤诚的“初心”屹立在“疫”线。疫情面前,全国上下都可以看到党员们主动请缨到最危险也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更能看到他们在疫情现场冲锋在前的身影。随着中央组织部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迎难而上,处处率先垂范。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全面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工作优势。

船之力在于樯橹,树之茂在于营养,人之神在于使命。正是有着一位位勇敢战“疫”的党员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强化着责任和担当,才切实做到了: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可依赖的坚强后盾。打好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举国上下凝心聚力至关重要。必须杜绝一切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乱指挥、乱要求、乱报材料的“形式主义”和推诿扯皮、管理混乱的“官僚主义”,应做到多为人民群众统筹调度口罩、粮食等生活物品、防疫物资,多些“心平气和”,多些守土有责,多些落实到位,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态度,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让人民更好的了解疫情,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行动,从而更好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先贤说的好“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弘扬这种精神,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旺盛的斗志、必胜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中去,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国人民一条心,我们坚信一定可以打败2019n-cov这个瘟神,最终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一

《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一位七旬医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在康复驿站,张伯礼正在给治愈后仍处于隔离期的康复者们问诊。随着疫情持续向好,治愈患者不断增加,完善新冠肺炎康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成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

张伯礼说,近二个月的一线抗疫,让他最欣慰的是,中医早介入、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月初,刚到武汉不久的张伯礼面对没有西医特效药的情况,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也就是给他们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采用中医药早期干预的同时,张伯礼又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共同请缨,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他们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张伯礼不分昼夜的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于2月19日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张伯礼就重新投入工作。

在张伯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了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特别在用药方面,目前已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并编入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重症病人数字从49降到7!这些天,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西病区,来自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的主任医师纪洪生(见图,右一。资料照片)和同事们稍稍松了口气:他们已累计治愈74名患者。

“只要病房还有一个病人,就一点都不能松懈。”为了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每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纪洪生每天在隔离病区一待就是几小时;从隔离区出来,纪洪生还要赶去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

“医生,我能被治好吗?”“我都没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考虑多长时间能把您治好。”纪洪生和患者间的对话,一直在病房流传。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还有雾气遮挡,给患者传递信心受到限制。即使看不到表情,但我们要用言语传递信心,告诉他们一定能战胜病毒!”提供治疗之余,纪洪生总会时不时和患者聊天,偶尔开开玩笑,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做法被战友们戏称为“话疗”。

“患者心情轻松了,才会配合治疗。”纪洪生特别重视给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病区先后来过三对夫妇,由于住院时间不同,被安排在不同的病房。纪洪生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把三对夫妇尽量调在同一个病房,“同一个病房,夫妇能够相互照顾,相互支持。”

纪洪生被战友们点赞“记忆力强”。他把患者的所有情况牢牢刻在脑海里,患者一旦询问,总能第一时间回答,令人吃惊。“如果我答不上来的话,患者很容易背上心理包袱。”纪洪生说。

2月1日,山东省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接到医院通知,纪洪生如愿以偿加入医疗队。此前,他已主动向单位请战。

为何要主动请战来武汉?“我父亲是武汉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对武汉心存牵挂;我爱人也是一名医生,攻读硕士的女儿也选择了医学相关专业……全家学医,医生的天职和使命不能忘。”纪洪生说,“当然,我是一名党员,国家需要,就要冲到一线。”纪洪生说。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护士群体不可或缺,他们不仅要帮助医生争分夺秒地实施抢救,还要完成监测、查房、照顾患者等很多繁重的日常工作。《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就来认识奋战在重症病房的90后护士孙青。

这位住在icu的患者由于感染性休克,心率、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危急时刻,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医护人员迅速进行深静脉置管,护士孙青帮助患者快速补液、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生命体征逐步恢复正常。

逐渐恢复意识的老人慢慢伸出颤抖的右手,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传递的是对医生护士们的敬意。

这是火神山医院icu病房经常出现的场景,除了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孙青他们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各项指标,辗转在各个病床之间。

这名患者首次使用无创呼吸机,由于面颊部压痛、口鼻咽干燥,患者感到很不舒服,情绪有些起伏,孙青赶紧进行处理。

一边协助患者摘下面罩短暂调整,一边不断为患者按摩放松,在孙青的悉心照顾下,患者逐渐恢复平静。孙青所在的护士团队大多都是90后,过去的40多天里,搬运、翻身、护理、配药,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是他们的常态,他们也在这场战“疫”中不断成长。

“对我和我丈夫来说,武汉已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浙江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陶丽圆说。

“我们一直都很想去武汉旅游,但是始终没有时间。”陶丽圆从未想到,第一次踏上这座城市,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危急时刻。2月13日凌晨,陶丽圆接到医院出征武汉的通知,她毫不犹豫地提交了请战书。

2月14日,陶丽圆随浙江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手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房。在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30个日夜,陶丽圆和同事们悉心照料患者,和大家建立了难舍的感情。

病房中一位94岁的病患李奶奶,有一天对陶丽圆说:“孩子,你们把我送出去吧。我年纪大了,不想浪费国家资源,不想治了……”陶丽圆鼻子一酸,差点就哭了,赶快安慰李奶奶:“奶奶,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努力挽救。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都来到了武汉,我们都在拼命,您千万不能自己放弃啊……”

李奶奶身边没有亲人陪伴,陶丽圆就送给她一台老年机,还教会她如何用手机和孙子聊天。慢慢地,李奶奶的病情明显好转了。“老人每次看见我们,眼里那种疼爱都快要溢出来了,把我们都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了。”提起李奶奶,陶丽圆语气里充满幸福。

在武汉1300公里外的广东湛江某军港,麻利进和战友们正在以另一种方式,为“武汉保卫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在“武汉舰”上自发组织捐款行动。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人每晚都会视频连线,互相加油打气。

3月14日,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隔离病区患者清零关闭,陶丽圆也随医疗队转战武汉肺科医院icu,接手11张床位,承担起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任务。

“这两天看到有些医疗队胜利返回了,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没有完成。只要战疫需要,我就会继续拼!”陶丽圆说。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年3月本应是这对“90后”新人在湛江拍摄婚纱照的时间。“为了在战疫一线更好地工作,我把自己的头发剪短了。”陶丽圆笑着说,“要等头发重新长起来,恐怕要到9、10月份了。”

3月20日凌晨,陶丽圆在武汉肺科医院的第一个夜班前,和丈夫打了电话。“做好防护,平安回来!”麻利进嘱咐她。

“我们的共同心愿,就是疫情可以尽快结束。”陶丽圆说,“我希望可以在明年春天,和爱人一起来武汉,好好地欣赏这里的春色美景。在这里奋斗过的每一天,我都会永远铭记。”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二

近日,陈希部长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组织动员广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哪里有疫情、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哪里就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新时代的乡镇组工干部,要砥砺初心、勇担使命,坚持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逆行而上,做战“疫”一线的“最强王者”。

做迎难而上的“先行者”,化身最强“坦克”。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面对这场“战争”,疫情就是命令,我们是乡镇干部,更是组工干部,面对疫情我们不能只要求干部给我上,而是要做到身先士卒的跟我上。以实际行动带头站在防控斗争第一线,发挥无私无畏精神。恶补对新型冠状病毒认知,学习医学防控知识;搭建卡点,把好入镇防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化身最强“坦克”,做迎难而上的“先行者”。

做精确打击的“阻击者”,化身最强“输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组工干部。在疫情防控期间,组工干部更要认真学习中央及各级防控精神,深化基层在这场阻击战中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重点关注和服务湖北返乡人员及有接触史的人员,哪里有困难突击哪,哪里有需要奔去哪!深入防控疫情第一线,及时掌握疫情,及时采取行动,把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践初心、担使命,化身最强“输出”,做精确打击的“阻击者”。

做守望相助的“守护者”,化身最强“辅助”。“每一个平凡的春天,无不经历了寒冬惊心动魄的历练”。防控疫情是大考,时刻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质和能力,做为一线的组工要做好辅助,同支村两委干部、村医、辅警一起进村入户宣传,构建群众防护墙;摸排重点人员,严密监控隔离措施;劝阻酒席,防止人员聚集......群防群控,为一线医护人员赢得与病魔较量的时间,筑牢全民战“疫”的后方防线,化身最强“辅助”,做守望相助的“守护者”。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三

**是**镇**村的一名外出流动党员,在**区创办了一个家俬企业。去年年前回到老家**村下洛组过春节。本来按照往年的惯例是过完春节后农历初六就要回到**企业开工生产。由于突然来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在外面见多识广的一名党员,他知道这个病毒的巨大危害性。需要和广大村民开展积极的防控预防措施。为维护好家乡村民的身心健康,他放弃前面预定的行程安排。在过完年后第一时间主动和**村党支部、村委会请缨,和其他村委干部、党员志愿者一道深入村民家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措施宣传,发放一封信等宣传材料;在监测点值守登记信息、测量体温,记录情况,后勤服务。

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就在**村的下洛卡点值守,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工作,严格认真检查过往车辆、人员,并对车辆人员信息进行详细登记,提醒过往行人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在一次排查中,一位过往的妇女通过测量体温达到37.6度并带有一点感冒和咳嗽。该名妇女当时也很紧张并手足无措。**来不得多想。做了一些简单的防护后,马上开车把该名妇女送到镇中心卫生院检查。通过检查是该名妇女因为是生理期造成体温比较高,排除危险后,他悬着一颗心才放下来。下洛卡点是通往龙化、白鹅、黄麟的通道,车多人多,截止2月3日下洛卡点共检查车辆和人员达230多人次。每次有不配合检查的人员,**都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卡点检查的人员都是分散在各个屋场的党员干部,为有效节约时间和防止人员来回走动的不方便。**就安排他的老婆统一做好饭送到卡点上和供应必要的茶水。

全镇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攻坚战打响以来,为有效解决防疫一线急需的n95口罩、消毒用品等物资和经费紧缺的问题。在2月1日**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捐款10000元用于镇抗击肺炎病毒疫情防控。**做到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做到不计报酬、不惧危险,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效筑牢了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守护好人民群众安全。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抗疫防疫的第一线。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四

早上7点就到了医院,跟专家组一起分析病人情况。现在就是和时间赛跑。”曾参与过抗击非典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赵柏良说。

来,不论是非典,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坚守在急诊一线。”这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写下的话。

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兑现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承诺。”除夕之夜仍在一线奔忙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院区感染科二区主任曹红说。在鼠年除夕最美逆行者的称号属于这一批批奔赴武汉的白衣战士,虽然看不清坚毅的面容,但你匆匆而去的背影却将医德高高擎起,却将医魂高高飘扬。

在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山三院有一对夫妻双双上了“前线”,其中丈夫检验科主管技师潘顺文是广东除夕夜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一员,而爱人代群作为一名护士长也冲在广东防疫一线。因为夫妻都在一线,两个孩子无人照顾。接到要去武汉的通知后,潘顺文连夜通知家人开车将孩子送回湛江老家。

薪火传承,在抗击疫情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完成。20全国上下抗击非典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何德全正要参加高考。今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何德全已成为一线的“战士”。原本计划春节去西藏旅游的何德全得知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不足,便主动报名参加支援。何德全说,当年被很多前辈的英勇事迹感动,报考了临床医学,现在对我而言是实现了学医的初心。开始在发热门诊上班的第一天,何德全在朋友圈里写道:“相隔17年,这次轮到我代替前辈们迎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五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以来,山丹县离退休干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周德善就是其中的一位。疫情当前,72岁的他不顾自身安危,心里想的依然是人民群众,想着再做点好事实事,做点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提醒大家及时戴好口罩。

他还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引导工作。在带头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要求的基础上,他教育引导身边亲友科学认识疫情、有效预防疫情,正确辨别不实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同时他用稿纸工工整整撰写了一封《致丹马小区全体住户的一封信》,并复印20余份,张贴在小区内醒目的地方,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遵守疫情防控规定,配合小区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疫情传播。

疫魔无情,人间有爱。热门。

思想汇报。

周德善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默默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对党的无限忠诚,彰显了一名老干部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六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七

中央组织部2月3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组织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履职、有效发挥作用作出具体安排。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疫情期间,无论是在定点医院,还是在车站码头,无论是乡村的检查点,还是社区的居民点,都可以看到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疫”线,一个个党员赤诚的“初心”屹立在“疫”线。疫情面前,全国上下都可以看到党员们主动请缨到最危险也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更能看到他们在疫情现场冲锋在前的身影。随着中央组织部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迎难而上,处处率先垂范。党的强大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全面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工作优势。

船之力在于樯橹,树之茂在于营养,人之神在于使命。正是有着一位位勇敢战“疫”的党员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强化着责任和担当,才切实做到了: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可依赖的坚强后盾。打好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举国上下凝心聚力至关重要。必须杜绝一切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乱指挥、乱要求、乱报材料的“形式主义”和推诿扯皮、管理混乱的“官僚主义”,应做到多为人民群众统筹调度口罩、粮食等生活物品、防疫物资,多些“心平气和”,多些守土有责,多些落实到位,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态度,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让人民更好的了解疫情,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行动,从而更好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先贤说的好“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弘扬这种精神,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旺盛的斗志、必胜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中去,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国人民一条心,我们坚信一定可以打败2019n-cov这个瘟神,最终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感恩疫情期间的英雄篇十九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发生“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护肾队”给出的“解题”方法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这支由4名肾内科医生和23名血透专科护士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被大家称作“护肾队”。面对“炎症风暴”,他们科学研判,创新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让众多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们发现,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症因子聚集产生‘炎症风暴’,从而导致多器官快速损伤。”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介绍,通过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

“炎症风暴”应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同济“护肾队”副队长何凡副教授带领队员对光谷院区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监测。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达到预警值时,就选择恰当时机介入,有针对性地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一次,“护肾队”为一名74岁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净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老人逐渐开始好转,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症因子回到常规范围内。一星期后,老人重症转轻后转院。在随后的两周内,34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净化,其中10人已经出院或转至轻症医院。

由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护理。以目前“护肾队”的人员配置,一天为10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态。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净化机的时间是8至10个小时,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使用时限是6小时,所以需要两拨护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净化,有的护士甚至一天要进3次icu。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透中心护士长鄢建军说:“现在就像打阻击战一样,一定要守住阵地。”

“血液透析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钢教授说,“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荣誉感来自患者康复。大家士气很高,都鼓足了劲儿要战胜这次疫情。”

【一线抗疫群英谱】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患者体征的轻微变化,还是一个造成污染的漏水点,都有可能潜藏着危机。每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故事。

赵童: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赵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几天前,看到这位8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绪低落,他和主治医生反复询问,但老人始终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赵童判断老人表现出的体征只是冰山一角。经初步诊断,老人虽仅有腹胀表现,但符合“急腹症”特点,急需进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没想到刚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各项指标开始报警。

目前老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在赵童和队友们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经转为轻症,30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轻的肩膀担起责任。

医务人员想方设法救治患者,消防员们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医院老院区是当地7个定点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统设备老化,医疗废水无法处理和排出,外溢风险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后消防员组成了“医疗废水输转党员突击队”,承担起每天医院的医疗废水清运、处理任务。

正和队友一起爬上6米高储罐罐顶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年刚满22岁,他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消防员,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接过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务也总是冲在前面。设备连接好,抽水开始,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漏水和喷溅的时候,之前还发生过意外。

后来胡晟民和队友们顺着水线找到了水带上一个极小的漏水点,才排除了隐患。从那以后,他们在抽水作业时也更加谨慎。

强忍着恶臭味,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抽水作业,近20吨医疗废水全部抽进了环保污水运输槽车,胡晟民和队友们再将这些医疗废水输转到9公里外的污水处理点进行处理。而这样的输转,他们每天要重复两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队友们已累计输转医疗废水500多吨。

【一线抗疫群英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邢正涛:一线冲锋不负期待。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忠德:17年后再出发用真情守护患者。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9854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