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断舍离》读后感100字篇一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断舍离》读后感100字篇二
《断舍离》这本书本来是日本一位作家写的有关心理学的读物,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家居收纳内容,所以“断舍离”三个字常常被当做大扫除的原则。
断舍离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房间的清理,更是对心灵的净化。通过整理房间的思考,达到某些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断——不该买的别买;舍——不该留的别留;离——不该想的别想。所以,断舍离的最终结果,是房间变得干净整洁——达到它的途径,是通过减少房间里的物品,而不仅仅是整理。那么具体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们又应该怎样断舍离呢?
断
切断房屋杂乱的源头,不让房屋有变得更乱的可能性,称之为“断”。换句话说,就是剁手。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很少。用购物这种方式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
这种追求快感的购物,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买来的东西没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没处放。这些曾经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让我们烦恼。曾经我们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终于变成了“杂物”。
所以,断舍离的第一步,是停止购物——凡是非生活必须品,都要停止继续购买!
舍
这是在整理房间的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将“断舍离”理解为“该扔就扔”,这其实是对断舍离的一种误解。所谓的“该扔就扔”,其实是“舍”,它只是断舍离的一个环节而已。
什么样的东西该舍弃?总体来说大概有三类:
1.让人感到不快乐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给你的礼物,记录你和闺蜜闹掰的照片,公司领导当众甩在你脸上的一份报表等等。如果这些物品让你每次看到都会勾起并不美好的回忆——那就该和它们说再见了。
2.已经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条过时的裙子、一本读完并且不打算再读第二遍的书。这些东西曾经是“美物”,现在已经成了“杂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购物的内容相比,这些东西变成“杂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过,现在也是该它们的时候了。
3.暂时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顶野营帐篷——虽然你从未参加过野营;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虽然你现在胖到根本套不进去。
这些物品是你留给自己的执念,一方面也许你永远也用不上它们;另一方面,也许等你需要的时候你会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凡是那些“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东西,也应该舍弃了。
离
离是对断和舍的一种升华——那些回忆虽然痛苦,但是我好舍不得;购物是我唯一的娱乐放松,我怎么能放下;穿上这件衣服是我的目标,没了它我还靠什么支撑着减肥……你有一万个理由拒绝断舍离,但是我只有一个理由坚持——我是在为今天而活,不是为了糟糕的过往和遥不可及的将来。
当你的生活不再因为物品而喜或悲,当你脱离了对物品的执念,你就做到了断舍离。
《断舍离》读后感100字篇三
《断舍离》并不是对物品收纳整理的书籍,主要是强调人与物品的关系,把原来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
“断”是从源头上限制物品进入自己的家,购买物品时要三思,考虑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适”?注意时间轴是当下,而非过去或者将来。当然我认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会用到(正好有优惠),可以允许自己购买(毕竟家庭主妇是要为家里省钱的!),但是不要囤积。囤积的动作一般是来源于不安全感,要笃定地相信,将来会有将来的机会和办法。这样由行动来影响思维方式,人也会变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尽量减少无用社交。有的人认为在人群中才会体现自身价值,但无用社交虽然可能热闹,对生活是一种消耗。对于我来说需要远离流于形式、粗俗而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在参与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选鉴别,只专注有助于自我成长或加强所重视亲密联结的活动。
在观念和想法上,“断”意味着停止消极的想法和评判。在负面想法闪现的一瞬间,尽力去掐断,因为这样的想法无益也无意义,只会自寻烦恼。关注问题本身,关注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以结果为导向。
“舍”是指舍弃对自己无用的物品。时间轴同样放在当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是否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注意不是“这个东西还很好”而是“它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我需要它。”这样筛选出来“无用”的物品,可以选择转赠给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丢弃。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质购买欲泛滥时期留下的品质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觉得没有自信,浑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没穿几次,觉得浪费舍不得扔。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果断处理掉,这个衣物虽然可能还有货币价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无价值,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物品需要更舒适、有品质的取代品,也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物品。就这样自问内心去辨别物品的过程就会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喜好,更加有利于今后在“断”的阶段准确而义无反顾。
由于人的精力有限,没有办法兼顾太多的事情,所以需要分出来什么是最重要的。比如兴趣非常广泛的人,如果想要在某个领域得到精进,一定需要放弃一些其他的兴趣,多分配时间到这个领域,习得所需技能,提升兴趣的高度。人际维护也一样,没必要要求自己和那么多的人成为朋友,知己得二三足以。好朋友也维持在一定数量即可,允许以前的好友渐渐疏远,因为人际关系就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不需要强求,即“舍”的理念。
“离”指的是一种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做减法生活,舍弃不需要的,珍视每一件留在身边的物品,把握主动权,顺其自然,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这样的习惯会让自己对生活有十足的掌控感。
“断舍离”就是通过处理人与物品的关系,梳理自己的生活,更加彻底地了解自己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断提醒自己,活在当下,而且可以活得更精致更通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59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