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3:40:17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1-28 13:40:17     小编:笔舞

阅读是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多读点好书。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语得体,注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语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说片段,可以让您感受到不同世界的故事情节。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一

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春秋两个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和压缩,结合暑假形成一个工作实践学期。这对于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有突出意义。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一系列措施予以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也是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等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1]。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长学期和长假期模式比较适合教学型大学的要求[2],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所谓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传统的春秋两个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和压缩,结合暑假增加一个工作实践学期,春秋学期主要进行理论的讲授和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则集中在工作实践学期,以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具体的做法是:将每年的春季学期在5月底或6月初提前结束,从6月到9月期间学生进行工作实践,9月底或10月初再开始秋季学期。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渐进性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第一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认知实践,由校内教师组织学生或在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实训操作,或到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调研,重点是让学生对本行业和企业形成认知,明确学习发展方向;第二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岗位技能培训,学生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之后,到旅游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重点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三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强化综合技能,为就业做好衔接。

三学期制与传统的春秋学期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历,极大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跟踪行业进展,提高实践技能,也有了相对更长更完整的科研时间,有助于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平衡。部分已经开始试行三学期制院校的实践也表明,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4]。

尽管三学期制与传统的学期安排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要推广实施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探索和突破。

1.各方观念有待转变。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和长假期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新的三学期制压缩了春秋学期,取消了暑假,势必引起部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反对,从思想观念上难以接受,可能认为打乱了教学秩序、牺牲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时间、造成学生的疲劳等。

2.原有课程体系面临重构。推行三学期制改革,春秋两个学期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内将必备的理论知识传授完毕,同时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

3.过程跟踪和监管难度大。传统的学期安排使得春秋两学期结束后学校的监管任务就基本结束,但三学期制模式下的工作实践学期也需要学校进行监管。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工作表现、人身安全等进行跟踪和监管,确保能达到制度设计的效果,避免出现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这就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管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1.加强对观念的引导和宣传。三学期制的改革不仅是学习实践安排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为了扭转多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实施三学期制的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座谈、讲座、网站、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其明白三学期制的内涵、利弊,对于已经实施过三学期制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方主体理解并逐渐接受这种创新和改变。

2.建立多方协作的配套管理体制。针对工作实践学期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共同协作的管理体制,确保过程管理到位有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与校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考核办法,开展组织宣传工作,为工作实践学期推进提供后备支持。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工作实践学期内对学生的指导和跟踪管理,企业指定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表现进行回访,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学生的工作实践总结进行评价。

3.探索校企合作良性运转机制。学校应与部分旅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企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双赢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与企业合作制定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工作实践学期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优先向合作企业进行输送。在无法保证人才稳定、企业可能蒙受损失的情况下,学校通过给付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弥补,确保双方合作的持续性。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二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育;教学模式。

我国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不仅教学方式简单,而且部分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结合学校与师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以教学工作为基础建构符合发展需要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灌输学生音乐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且对音乐教师没有别的要求,只需要有丰富的音乐技能就够了,作为培养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模式的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技能学习,还是学生生活的榜样,所以对培养新体系人才模式的教师的要求提高了。首先,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已经了解与认识了很多音乐,所以音乐课堂的简单灌输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与需求了;其次教师要营造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最后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做好真真切切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与学生一起体验与感受音乐。另外,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以一个指导者与辅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因此,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应该一位具有综合能力很强的教师,即既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又有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经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并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与情感,合理科学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创建师生和谐相处的模式。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育模式往往出现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即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特长教学,所以学生对于教师擅长的音乐能力就学的比较好,而教材上的其他内容教师就选择一带而过,长期以往形成了音乐教学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重点在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把教材里面的音乐内容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到实践的意义与乐趣。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内容加以讲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也就是说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分析与总结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改正与学习。另外,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于未来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尤其重视,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包括娴熟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教师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教师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二、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1.内容新颖、方法实用。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既内容新颖又方法实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游戏模式与即兴创作等方式;其次,大多数欧美国家已经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了,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最后,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体系目前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了,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采取这种新体系教学方式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

2.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模式首先要摒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且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与分析音乐,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使学生最大化地从音乐学习中获益。

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接受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并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论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科学合理地制定音乐教学新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三

统计学具有数据基因,工业4.0时代,全世界已经进入了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质的飞跃。统计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有社会科学属性,还起到工具、技术、艺术的作用。因此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统计学虽然方法上具有优势,但如果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必将影响统计学人才对社会的贡献,进而引起就业困难。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同时还有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流、非单机环境,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必须主动适应大数据。统计学包含极其广泛,许多专家提出了大统计。应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库技术、云计算等技术融为一体。统计分析更应该扩展为数据分析,就是从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沙盒)提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揭示数据规律等。统计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数学的精确性,更应该强调实用性。我国的统计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数理统计、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工业统计。无论偏向那种统计,当前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为了适应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培养目标不清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培养目标上,表述不清楚,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因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之前为数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仍然是数学人才,与当今对统计学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看,应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主。就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何将这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大部分没有明确要掌握的统计工具、数据来源问题。

2.课程体系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都不再适合统计学研究生的培养。而且以前的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1)课程涉及的领域不能更好地体现统计的应用性。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适应面非常广的应用型的学科。而目前很多统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比如数理统计学就过分注重数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经济统计学只注重经济问题的一些简单理论分析。导致课程设置的范围狭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研究生都被束缚在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上,致使研究生视野不够宽调,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2)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足。统计学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有些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出统计学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反映统计学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的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前沿性的知识,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3)研究生课程创新性不足。统计学研究生层次差距很大,比如数理统计学的研究生很多本科为数学专业,很多统计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开设,而有些同学本科为统计学专业,致使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大都采取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部分课程因为没有较严格的课外文献的阅读要求,致使课堂上的讨论较难深入,考试以论文形式,学生通过率很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

3.实践环节未得到应该的重视和体现。传统的统计学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比较欠缺,不重视诸如统计软件、实习实训、实验课程、产学研合作等,缺乏数据环境。

4.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考核制度起着筛选、分流、淘汰、激励的作用,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实际中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氛围不浓造成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就业奔波,投放在论文上的精力不够,再加上经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去研究与实践。

二、统计学硕士生人才培养构建。

如何构建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构建新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构建?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对统计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而进行具体构建。

首先需明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措施,以下主要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思路和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

1.培养目标的明确及其导向作用的发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培养以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特别是统计学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学科。研究生人才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力量,所以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更多地被社会所需要,所以明确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而真正发挥科学的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2.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统计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统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应在思想方法上真正重视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加快和完善统计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内容修订和评估体系,以适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并精选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査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开始针对统计学研究生的实验课程体系,强化统计学软件如sas、r、spss等编程与实际问题的实现等,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初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强化研究生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现今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编程,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处理、分析数据的实际需要。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现在大多数考核仍为考试驱动型,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形成有效知识结构,应用实践能力弱。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应该从大作业、专题报告、程序编写、软件应用、讨论、上机操作、考试等多维度进行知识水平测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评范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强化师生互动,把学生从应考能手培养成具有创新意思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科研好手。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术规范,将其纳人考核范围之内,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以净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要不断提高质量并将其作为考核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

三、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重构统计学硕士课程体系:学位课,基础课,实验课,实践课。学位课注重统计学基础的搭建,基础课拓展学生统计基本方法,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课的培养让学生适应数据环境。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基本知识领域:

(4)数据可视化i可视化是基本要求,可视化易于接受,直观形象;

(5)大数据分析案例:必须引入金融、电信、电商、移动互联、医药、零售、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真实案例,丰富认识。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强化实践教学及其重要。

3.主动适应大数据,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如大数据平台、计算平台、编程平台、数据平台、可视化平台等。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前沿性知识课程所占比重。

5.合理开设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6.注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等有效融合。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四

摘要:现今社会,海外的企业早已经把人才开发培养这一主题并入到企业战略规划中,而且也进行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探索研究。可是到了现在,我们国家在人才培养开发这个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更缺少系统化的解析探究,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目前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场景并不广阔。本文从企业职业经理人所具备技能考虑,通过对人才培养构建和对其规律发展的深层研究以及对目前我们国家人才培养所产生的疑难杂症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企业;人才;培养;构建。

从早些年间中国加入wto,到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建立,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让现代化的企业迅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创造出一个有而优,优能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中涉及企业战略发展应该考虑的一个其中问题。可是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发展历史不长,很多地方在执行和实施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加上目前我国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整体较少,所以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整个人资战略规划上并不会太重视该项,依然采取很保守的思维和方式方法进行,这也就是造成目前很多企业中用人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和误区。本文将从人资的角度结合企业管理经验出发,对管理人员在用人方面的不足与漏洞进行解析,并提出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法思路与对策。

一、我国管理人才的现有状况。

1.管理人才的分析。一般来说,我国企业的管理人才通常是分为三个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目前人力资源的市场所控,导致目前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稳固,而相对来说的高层管理人员就不同了,因为目前我国企业现状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往往不确定,而其工作的所属环境也不是很固定不变,又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相对要求的独立,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的重要性是尤为的凸显更加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而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者想要完成既定目标和宏伟蓝图,就必须要让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能够充足合理的使用调配一切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具有能够面对一切突发状况和事件,能够积极准确的把握和应对。高层管理人员不单单要认真履行岗职岗责,还应该注意企业发展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因为企业的人文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产生,这种人文气息的产生,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创建、巩固和发展,每个部门中的所产生的人文气息都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2.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由于管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在任何企业中的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有一定的基本要求:(1)创新与进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的创新才是企业真正发展的走势,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企业都需要创新科技,而企业的管理人才也还要具备一种进取的精神面貌,时刻把控企业发展的可能机会,与此同时也要防微杜渐的导致机会与之同来的陷阱乃至更大的风险。(2)社会责任感。企业管理人才必须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以来企业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才能够在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来社会效益,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个别企业由于过度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为了一己的暴利而让企业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实中的很多企业就因为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而最终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破产。(3)敢于拼搏勇于奉献。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从来没有离开过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过的企业就一定不是真正的成功。但是并不能说失败了一定会成功,失败后是有一定的风险,要敢于拼搏规避风险才能保证企业顺利发展壮大。(4)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成功关键还是在于整个团队合作意识是否足够强烈,团队合作意识强烈,企业发展会更好更快一些,团队意识没有或者不是很强烈,企业的成功几率就会大打折扣。

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研究。

1.管理人才的培训。进入到21世纪之后,全球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我国企业也面临着逐渐迅猛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才开始对新方法、新技能、新思路、新理念等等开始有了更大的培训需求;企业也开始逐渐运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加大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开发,以此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式主要分为内训和外训,内训主要就是指企业内部专业人士或者聘请外部相关专业人员到企业内部进行培训提升,外训一般是需要离开公司而参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更多的管理人员开始逐步的走出自己的企业接受更加广泛的学习实践。

2.管理人才培养的矛盾。从近几年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地区的上市企业公司管理层发生了很多事件。最为突出的高管违法案件频频出现,这一现象也是恰恰的反应了企业在上市前后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管理人员也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培训提升,无法在企业发展中积极的发挥充分的作用,无法让企业组织架构脉络清晰明了,反而让企业发展重心一直存在巨大的缺失。而且鉴于我国管理人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并不能单一的从候选人才储备信息库中匹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直接导致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人力成本也变相增加,最终使得一些企业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下保持这种管理人才不高的管理水平。

1.政府舆论的参与。企业得到优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境况的关键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按需匹配到最佳的工作岗位上,政府要积极开展舆论效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要积极的鼓励企业依靠自己的发展实情来培训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2.企业环境的造就。在企业发展时期,加大培训宣传力度,让企业人才时刻清晰明了能上庸下平让的基本用人原则,除此以外更要把升职加薪、按劳分配等原则要与人才的各项技能想关联合并。最终让企业并入到一个非常规范化的制度轨道上来,培训之后得到技能的人才能够最终在能力提升后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精神回报和物质回报。

企业的人才培养是一场攻坚战,需要长期坚持下去,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主要对人才培养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个是管理层提升。创建特别培训小组,与实际工作想结合,开展定期的重点工作研讨会,打造专业性学习型的管理团队,以此来提升管理人才的工作技能水平和积极心态。第二个是人才培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职位上人才解析,结合人才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来加大人才的日常自我修养,并提高人才的自身的基础素质和岗位技能,开发出适合企业人才发展的一套培训体系让企业形成一种自我提升的境地。第三个是企业文化福利制度。企业发展到一个时期后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包含人才将来的整个职业发展规划与协调,以及人才培训体系的搭建等等,这些企业文化福利制度等等相关内容直接关系着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在要很快的在企业内部发展过程形成一种积极化、科学化、人性化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发展道路和导向企业良性利益。

参考文献:

[1]徐平,《用机制构建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外企业家,.1.

[2]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课题组,《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版.

[3]李碧仁,《建立经营者选拔机制》,企业家天地,2002.1.

[4]高勇强等,《人事考核的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法》,中国管理科学,.2.

[5]张保国,《遴选高级人才的首要工具一评价中心》,南开管理评论,2002.4.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五

1.研究目标。电力系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员工素质要求高,岗位技能标准高,如何通过学校的培养,使学生上岗后,上手快、能力强,是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全面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本课题的研究将真正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做到目标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之间的完美统一。

2.研究内容。电力系统岗位需求及岗位要求分析;目前我国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面向电力系统实现岗位对接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建构;课程体系的建构;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践环节及实训基地的构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构建;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估的构建。

3.研究观点。“岗位对接”是实现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关键;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定位不应该是片面强调动手能力,而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对于技术密集型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理论基础必须扎实;要正确把握“知识够用原则”。

4.创新点。借鉴国家电网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教材,通过广泛调研,分析企业用人岗位和学生就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规格,岗位要求,确立实现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及实施思路。

第一步分析调研。深入企业调研,研究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要求,研究国网新员工岗前培训教材,研究如何实现岗前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鉴成功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果,利用调研结果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阶段。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总体思路,确立具体改革方案并组织实践。

三、社会评价及相关研究。

近期,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学者,通过借鉴国内外成功职业教育模式并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提出来各种改革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模式;项目引领,工作导向模式;岗位对接模式等。伴随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推广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重视并且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实现岗位对接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探索的课题。

四、结语。

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面向电力系统一线实现岗位对接”的电气工程类功专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知识储备;理论联系实际,贴合学生就业及学习发展方向。为提高学习及教学效果,达到自主学习及教学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实现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两大体系,后者又包括培养制度、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实施评价四项内容。在社会体育专业中探索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所需要的体育休闲娱乐人才,这对改进国内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和促进体育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并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21世纪的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目标也要符合通识教育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至少具备一至二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有体育经营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人才。

1.培养类型目标。

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类型目标可定为体育体闲娱乐业运动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事业性体育休闲娱乐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三类。其中,体育休闲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为体育休闲娱乐业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是指在就业之初以运动技术作为基础,培养过程中侧重某项技术的学习,以成为该项技术的教练员。体育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方向包括健身中心、休闲中心、野外活动俱乐部、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用品等行业的经营、管理、推销及策划。事业性的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应包括社会体育行政管理人才和从事社区体育、体育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员工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策划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确立的这三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体专业办学中存在的变相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过多集中于事业性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等问题。

2.培养规格(即人才的素质结构)目标。

(1)要因地制宜、注意与本地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发展水平和体育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要体现民族特色,吸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休闲娱乐文化精髓,实现其本土生长。

(3)要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重视选修课的比例,保障学生自由选课、自由学习的权利。

(4)要重视通识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应开设大量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5)要重视专业课程,开课内容不仅要涉及广泛的领域,还要加大实践课和职业课的力度。

三、遵守教育规律,明确科学的教学原则。

鉴于现代体育休闲娱乐课程体系的特点,现代的教学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传授上要采用综合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突出专题研讨会的运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程方案中,有大量的职业实践课和社会实践课,在教学中要加大学生的职业实习力度,增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策划商业性活动,以培养其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与教师、周围同学交流,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交际能力和良好的性情。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大障碍。只有国家统筹安排人力和财力、高校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所缺的体育师资以及对现在教师进行再培训,才能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尤其是体育休闲娱乐方向师资缺乏的问题。

四、加强管理,完善评价体系。

有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资源,还需要管理来保证整个培养过程的良好运行。而评价是管理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各高等体育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具体培养方案来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多采用事前和事后评价手段来不断改进整个培养过程,使其顺利进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所以要尝试引进不同的评价主体来对高校的人才一培养过程进行公正评价,逐步改变学校内部单方面评价的封闭局面。可以学习国外利用权威性专业机构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尝试着进行改变。

因此,构建富有“通识教育”精神的体育体闲娱乐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优良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富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休闲业技术型、管理经营型和事业性社会体育指导人才。设置现代课程体系要遵循因地制宜、体现民族特色、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保证专业课程内容多学科性、确保选修课占有优势数量等原则。教学中要加大职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管理中要运用评价手段为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服务,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5)。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休闲娱乐体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本文讨论了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良好影响,并分析了它在缓解心理压力、获得精神自由等方面的功效,以及提出如何更好的开展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休闲娱乐体育身心健康影响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正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时,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文明病的侵蚀、人的冷漠以及高频率工作节奏的压力,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生活的质量和多彩的生活内容。

一、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身体健康的良好影响。

尽管休闲娱乐体育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身体活动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对于不同年龄者的身体健康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类有机体生命的一种强化。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提高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全面发展体能,促进体格健壮健美,并为终生健康打好基础。对于处于人生压力最大的中青年来说,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以起到保持、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的进程。现代社会已经日益高龄化,如何在寿命延长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既是老年人的愿望,也是社会的需求。

(二)对主要身体功能的良好影响。

1.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大量的流行病学调研和实验研究结果已经揭示,心血管疾病虽然主要发病在中老年,但时常起源于少年儿童,而且该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为许多称作为“危险因素”的因素所加速。这些因素中,部分受遗传制约,如家族病史、年龄与性别,更多的与行为和生活类型有关。如过大的心理压力、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超重、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不足和身体素质低下等。也就是说,心血管疾病的大部分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生活类型的改变得到改善。其中最为关键的行为因素是加强体育锻炼。研究已经揭示,适度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高血压、高血脂状态,可以改善肥胖和超重现象,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并且可以改善身体素质。

2.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

人类衰老的特征性变化之一,就是表现在肌肉力量减退,骨质疏松,关节活动度变小,运动能力下降。通过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延缓衰老进程,其重要途径之一便在于它能够有效地保持肌力,增加和保持关节的灵活度,保持乃至增强骨密质。

3.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免疫功能标志着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是人体健康和体质的代表性指标。大量流行病学调研、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结果已经证实,长期的大强度、大运动量运动训练会导致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使得免疫功能降低,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明显降低。而长期从事适中的体育锻炼则有益于促进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降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可明显改善参与者的免疫功能。

二、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休闲体育有助于调节紧张情绪。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同时也造成了情绪的不好状态。紧张的情绪会降低和抑制人体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情,有利于保持和促进人体机能的稳定。休闲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可以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

休闲体育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消除孤独寂寞、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润滑剂。人们通过休闲体育运动可以结识许多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丰富精神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无论在学校、商界、家庭、单位同事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休闲体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

体育休闲娱乐的场地和设施的布局要合理、科学,要给大众群体的健身活动提供方便。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侨资、集体和个人兴办各种体育健身场馆。按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结合居住社区人口规模、不同人员素质、个性偏好和消费水平,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供多种选择的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休闲广场,为更多的普通大众到健身场所运动锻炼提供便利,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有机会就近进行娱乐、休闲、健身,实现公共体育场所全部向社会开放。

加强体育休闲娱乐教育,迅速普及健康、积极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在有相关学科基础的普通院校开设体育休闲娱乐专业,培养具有体育休闲娱乐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塑造健康、积极的体育休闲娱乐理念,正确认识体育休闲娱乐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道德所体现的与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休闲娱乐教育要强调非功利性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使体育休闲娱乐作为一种文化范畴不断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树立“胜固可喜,败亦无忧”的人生态度,把胜负看成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有益于自身人格的健全。体育休闲娱乐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同步进行,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休闲体育是以娱乐身心、发展自我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健全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引导社会风气。休闲体育强调的是回归自然,身心放松;强调的是活动的乐趣。休闲体育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休闲体育特点是简便易行,对技术、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老少皆宜,适宜活动的人群范围广;自由自在,强调活动的自由性和趣味性。基于此,休闲体育正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喜爱。中国的休闲体育起步较晚,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已享受到了休闲体育带来的快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投资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娱乐、健身的需要。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多渠道筹集经费,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等,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夏荷莲,郭华恬.论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06).。

[4]季红.休闲体育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科技信息(学术版),(1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八

通过对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率,所以还需要采用动态过程的培养模式。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还需要从资源的应用,培养模式内容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接下来将对基于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3.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资源流动的应用。

资源流动指的是在人类的活动中资源在不同区域以及产业间的运动和转化,其不仅包括空间的横向流动,同时也包括形态的纵向流动,进而体现出资源的动态过程特点[3]。从资源流动的角度来说,人才的培养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流动形式,这种流动方式也是横纵向的流动方式,包括信息和人员的流动。比如对于专业知识的空间移动以及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创新过程,同时也包括学校与企业的空间跨界培养方式,使学生实现在学校以及企业间的空间流动。总体来说,人才的培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培养过程,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中能力、知识以及素养的上升过程,其中包括人才发展中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同时也包括人才培养中学校、企业、社会等空间环境的交流和影响。

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可以从横向以及纵向两个角度来阐述,其一在动态过程人才培养中需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的培养模式,在横向上构建学生与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以及教师等空间实体的交互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构建出多种学生与其他实体间的交互方式。其二,在动态过程人才培养中还需要注重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动态培养过程。在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也是当前学生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外部需求。所以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注重从纵向的视角,注重对人才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的动态培养过程。

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横纵向的耦合,实现对创新、创业以及跨界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在动态过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培养的主体为学生,横向以及纵向的空间联系和能力培养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这个原则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包括学生对知识、能力等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工作的实践和对科研素养的提升需求等,这种需求也会成为人才培养的内驱力。

其次,在人才的培养中还需要注意综合培养为主,突出专业性的培养原则。当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由于过于强调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忽视了对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导致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无法突出高校的培养优势以及专业特色。同时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才的静态培养,忽视人才的动态演变,导致人才的培养效率低。

最后,建立完善的培养、反馈机制。所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中,还需要能够不断的对人才的培养和反馈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实现个体与整体的综合发展,同时通过校内外环境的共同参与,提升培养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能够实现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同时也是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通过对模式的对比可以发现,基于动态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阳晓云.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經济信息,(12):36,38.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九

在教育体制改革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高校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构建新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特征。

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熟练掌握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一般从事与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首先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知识结构对工作需求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展开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在课程的设置、时间的安排上,要为学生教学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适用实际工作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而并非是对学科的系统性以及学科的前沿性进行探究。2.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灵活的运用。3.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讲更多的课堂教学用来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方法。

1.确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由于对工商管理工作岗位具有较多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要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考虑进去,并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转换岗位的能力。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全方面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使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操守。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教师要关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清楚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2.完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2.1教师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多门学科联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对学生一味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工商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更多的涉及,学生也无法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采用多门学科进行联合教学,打破的原有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学科的设置。以往的授课内容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并且知识缺乏连贯性。所以,教师要将这部分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在将教学课程进行整合中,要根据岗位的特点以及制度要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进而重建课程新的知识体系,使教材内容更加清晰,结构分明、层次连贯。并且教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留有更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使学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2.2教师在培养学生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实践环节内容的设置。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日后在工作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想要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具备完善的教学设备,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节,以及为学生创建相关的实际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第三,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整体的实践教学规划还是每一个环节中的细节,主要的教学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任务中,不仅具有可行性、高质量、高水平,还要掌控好整个实践过程的节奏,并在实施实践环节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针对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2.3为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定位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在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是建立在多项技能的条件下,针对特定专业岗位进行深入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要清楚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进而对其进行工作岗位定位。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求知意向作有效的引导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就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就业方向对所学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影响,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使其能够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将对教师后期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3.优化教学途径。3.1有效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主性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等。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使其任务目标明确,要求清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挥舞台,学生出现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热情。3.2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第二课堂,用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其补充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课堂在课程设置上要相对于丰富,不能只是包含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还要增设金融、财务、文化等专业的知识,体现其趣味性。教师可以灵活的控制课堂节奏,针对不同求职意向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后,身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活动在设计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在构建新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以及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不仅要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更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市场经济在国际市场经济中更加稳定和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闫亮.探究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j].现代国企研究,,10:88+9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

本文结合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在应用转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对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并从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用转型。

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相应的旅游产业实践技能,能在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行政部门及相关旅游企业从事服务、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并能在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其中,在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开设了师范专业通识必修课,包括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语言方面的课程;专业课中除了设置专业核心课外,还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并分了3个模块。模块1是旅游服务与管理,模块2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模块3是旅游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增加了课外特长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二、建议与对策。

(一)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准确进行应用转型定位。

定位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通过四年的实践,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优点,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与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关。在广泛调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所需的旅游人才类型,研究各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分析本专业的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与教训,并对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师状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定位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标尺、以专业结构优化为重心、以切实服务区域发展为追求的转型发展模式,实现由专才型向应用型人才转变,走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

根据湖北及黄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旅游人才“应用型”特征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在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先行先试,提出创新构建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模块的实施路径,即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答了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培养出怎样的人的问题,能不能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于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考培养方式的转变。解答的是怎样培养的问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并重,要求教学时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需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做,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这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讲,还要会做。“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是以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主体,其他相关专业为补充。比如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地理学、地质学、美术学等,特别是与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相关的专业,要增加相关课程设置。

(三)转换培养体制,支撑地方院校旅游专业应用转型。

应用转型人才培养不仅受专业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专业定位、专业现有条件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受到合作企业、政府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有效保障湖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应用转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出积极转换培养体制,延伸和拓展培养平台,密切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旅游从业人员等各方的联系与合作,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等具体措施,不断强化应用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由封闭型培养体制向开放型培养体制的转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一

在强化工程实践上,除了重视专业基础实验外,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针对存在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新技术专题讲座与工程实训,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内容等措施,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厚、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应用与开发型人才。

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2.1.1优化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优化重组,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发电、供电企业)、大型用电企业、电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适应行业、职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强化电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开设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能源发电、电力新技术选修课、嵌入式系统双语课程等,探索形式多样的教改措施。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凸显了专业优势和特色。

2.1.2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学科方向确定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促进交叉。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3个学科研究方向,既体现了系统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又符合区域电力系统应用及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电力系统及电气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合作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2.2强化实践教学。

2.2.1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一个功能完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1]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主干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2.2.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的原则。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间接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直接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面及点”,能够较好地解决了“点和面”的关系。由于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时间、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基础实验以专业基础理论分析验证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基础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基础实验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基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基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专业实验着重于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以及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以及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实训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电气工程领域中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功能特点及电气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现实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为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建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训室、光伏发电控制研究室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活动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课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结合企业和学校所拥有的工作条件、实验研究手段以及仪器设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陕南并网小水电及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这些综合性较强的科研基本训练过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

2.3.1积极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作为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校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唐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学术讲座及工程实践培训。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资格与技能认证等课外学术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3.2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为提高培养质量,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及毕业设计等。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后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专业实践活动中。近五年,电气工程相关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智能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级奖励151人次,在陕西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结束语。

通过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坚持与巩固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模式、内容、方法。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二

为培养应用型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我校根据教学计划,组织了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工作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毕业生深受建设工程单位欢迎。

3.1校内外工程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采用校内外工程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构建起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例如,电力工程专项训练:采用110kv变电站仿真软件,执行实际工作现场的操作票流程,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能力;电气设备安装与检测实训:让学生全程参与设备选型、设备采购、出库入库等流程,提高其市场调研能力、招投标应用能力、工程造价实践能力、设备管理能力。校外:先后与荆能电力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宜昌成高建设有限公司、洛阳东方实习实训管理有限公司等十多个单位深度合作并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从教学条件上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与现实工作岗位对接,实习、实训直接对接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一线,毕业生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诸多的建设工程、机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单位得到了体现。(2)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在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几门工程管理与实践方面的课程,并将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培养的毕业生既能适应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性工作,也能适应电气工程领域的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拓宽学生的就业面,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有利于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对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的要求。电气工程学科是工学的基础,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学化工程、市政工程等高度融合的学科特征,加之近年来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加,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人力资源市场中需要电气工程专业的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电气工程专业技术又具备电气工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结语。

本文是在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郑全新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主要阐述了学习电气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在荆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宜昌成高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专业综合训练中获取的一些感受,目的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探索培养电气工程管理型人才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侯志伟.建筑电气工程识图与施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三

工学结合有多种形式,我们试验了“引企入校式”、“半工半读式”、“订单培养式”,“工学交替式”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模式,最后确定“工学交替式”作为皮革制品专业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工学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分段交替进行,一段时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段时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学生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反复交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三年六学期制”对于皮革制品类人才培养存在弊端,因为它是按照年度和学期自然时间顺序划分学习阶段,而不是按照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来划分学习阶段,不利于“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多年的摸索中,我们通过到皮革制品企业大量调查论证,根据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皮革制品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确定将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八个学习阶段。每个阶段即是一个大的知识、能力、素质学习模块;每个阶段完成1个或几个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经过三年八段学习,知识、技能、素质逐阶段得到提高。三年八段与模块课程设置见表1。

实践教学模块的安排与要求。

“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将各个实践教学模块如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定岗实习、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安排到不同的学习阶段,使学习与实践反复进行。在八个阶段中,安排第三段到校外生产实习,第六段定岗实习,第八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第一、二、四、五、七段在校内学习,这是八个阶段间的工学交替。在校内学习的每个阶段,又安排有几周专项实习实训,这是校内学习阶段的工学交替。“三年八段、工学交替”实践环节安排见表2。在三年学习期间,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三层次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实习期间,学校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教师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工学结合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实习结束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重考核,校企共同评定实习成绩。

1建立战略合作企业群,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立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有“校中厂”和“厂中校”作为基础。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制品专业与湖南省20余家制鞋、皮革制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结成湖南省“皮革行业产学研联盟”;在紧邻湖南的广东省,与10余家皮革制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共育皮革专业人才。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对路、职业技能强的紧缺人才,充实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紧张的状况,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

2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为了保证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必须夯实基础,狠抓规范,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建立起适应“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皮革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建设体现模块化课程教学和职业岗位要求的标准化考核方案与题库,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在试卷的命题形式上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尽量采用实践操作考试。除了考试内容的革新外,考试形式方面实行教考分离、用人单位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践技能考核。除学校督导外,系部成立教学质量督导考核小组,构建起与教师责、权、利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质量考核,并负责班级考勤,填写调查问卷、反馈教学意见等。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参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在“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皮革制品专业的工作过程分为设计、工艺、管理和营销等几大模块,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每个专业方向上所面对的具体就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后,把实践教学模块安排在“校中厂”和“厂中校”进行,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使所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充分保证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4加强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三年八段,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每段都安排有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优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人文素质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到校外实习使学生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实施“三年八段,工学交替”模式的成效。

“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学院从开始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皮革制品专业“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经过3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下列成效:“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年六学期制”,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年八段”,按照“工学交替”的模式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学生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反复交替进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三年八段中,第三、六、八段安排学生到校外皮革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许多老师利用下厂带学生的机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服务,或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增强了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能。经过3年的实践,皮革制品专业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从78%提高到94.5%。每年的6~9月是皮革制品企业生产的旺季,也正是企业急需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学校把学生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老师利用下厂带学生的机会开展技术服务,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皮革制品专业老师带学生到广州一家鞋业公司顶岗实习,与该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女鞋制品,获得国际金奖。(本文作者:雷明智、毛文祺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四

长期以来,“通才”与“专才”一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基本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受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所制约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单纯的专才教育的模式向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

高等教育主要是依靠大学来实现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创造以及人才造就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大学不仅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的重任,而且要在知识传播、创造和全社会科技进步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即“专才”教育,大学生应该通过大学学习接受专门教育,成为专门人才,但他们同时应该承担起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重任,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成为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推动者。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一直是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反映最为活跃的学科,是许多新兴学科生长的温床,它必然密切关注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在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而论,我们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应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要求:

1)由于我国正面临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是:(1)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呈加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态势;(2)学科仍在继续分化,但更多地是趋于高度综合,在分化和综合中不断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向学科;(3)是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就需要不同类学科的协同发展,在互相整合的过程中相互推进。在科学技术在发展和整合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和行业,需要大量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且又具有较强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高素质人才。

2)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用人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逐步向自主择业制度过渡,用人单位要选拔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近年来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学有所长,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这说明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亟需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专业性,在过去的用人体制、经济和科技发展较为缓慢的年代,他们能在某一专业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单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是能满足当时的工作需要的。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増长,当前的行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技术界限出现了综合、交叉和相融的趋势,任何人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是难以胜任现实工作需要的。此外,随着全球通讯和交通的日益便利使得世界经济活动日益活跃这就需要具有很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获得人们的普遍尊重与认可,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很强专业知识,而且是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3)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自然科学的不断革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大大高于以往的水平。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和科技趋于全球化,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宽厚的知识基础,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构成知识经济时代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素质。知识经济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应当得到充分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也日趋人性化。最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将实现同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这就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优良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不断开发智力潜能推动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智能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仅仅依靠专才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4)电气工程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气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行业管理向高效益、市场化发展,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

2.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素质教育既没有否定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它是在传统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不仅要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有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从事社会工作,适应当代不断变化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变革;同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塑造完整人格特征和丰富个性特征的人才,突出人的各种能力和协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通才,那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事实上也不可能。素质教育认为:高等教育不应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终结,而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征是:

1)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精通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知识面相当广博;其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涉猎各类学科,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2)具有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培养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有学习、储备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具有不断开拓前进、对创造知识的能力,能不断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这种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的。应用型人才应有善于学习的能力,相当扎实的专业能力,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前进的创新能力。

这种三位一体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当代社会的中坚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主流。同时,当代通才教育要求克服专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导向上的几个典型的缺陷:(1)克服其过重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3)克服其过弱的文化陶冶,提倡发展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4)克服过重的功利导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5)克服其过强的共性制约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和整合。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我们认为:本科生的培养范围应更加拓宽,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要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系统深入的强电知识和较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微电子方面的知识。此外,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基本、最完整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框架。所谓“最基础”,就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把握电气工程的技术脉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打下扎实基础;所谓“完整、可持续发展”。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更加系统地、深入地开展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其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除了具备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同的自然、社科、外语,管理等基础课之外,还须具备下述的三大知识系列课程:

1)电工电子系列课程。

包括“电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5门课程。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

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系统”、“信息通讯网络概论”、“软件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检测技术”7门课程。

3)电机与电能系统系列课程。

包括“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基础”、“电能系统基础”等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理解专业构建的体系以及对今后的专项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述三大知识系列课程外,再加上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电气知识体系,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4.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在电气工程领域,我们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水平较高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型人才;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个高等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的格局,使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符合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种形式下使得高校的办学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带来严峻的考验。

1.2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

从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后,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高校也需要注重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还需要以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1]。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现代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市场的接轨。基于市场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接轨,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其跨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缺乏创新精神。首先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岗位不统一[2]。所学非所用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部分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尝试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但是改善的程度不大。同时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陈旧,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综合素质偏低。

同时,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单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且高校的教育都实施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因此在互相认可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也导致网络教学的应用范围比较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对教学内容创新的意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也需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同时创新力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六

__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七

作为管理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有很多难以避免的问题,其中在本科培养上存在以下弊端:

1)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不专。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课程设置反映出来:25门专业必修课,除专业基础课程外,其余11门专业课,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几乎涵盖了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学科中的五个,课时从40学时到80学时不等。

2)实践不足,动手能力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注重应用,和市场接轨,与时俱进应当是专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在各种组织中能够胜任具体复杂情况,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大量实际锻炼和经验积累。而事实上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业竞争力不强。以上的问题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各层次的改进和支撑。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八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陈思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九

】随着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具备高素质、创新能力与自身特有风格的人才才能更具竞争实力,本文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播音主持人的现状作出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为播音主持创意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一方面,是学生基本专业水平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品质,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也不例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习如何克服自卑与胆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屏幕上;也要通过赏析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提升对美的认识鉴赏能力;再者就是通过互动,增强合作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之所以提倡创新式教育模式,具有创新能力的主持人可以带动节目的整体效果,从而增加受众人群,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中,才能有立身之地。

目前,广电传媒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事播音主持行业的人数近五万人,每年毕业生总量上万,但是全国有知名度的主持人中毕业于主持专业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生源上,近年来,播音主持专业纳入艺考之后,入学要求降低,学生的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同时,伴随一系列问题的产生。首先,播音主持人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但是自从纳入艺考后,单凭考试很难挖掘具有潜能的学生,学生专业素养不强也会加大教学难度。其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数目增加,但老师相对缺乏,师生分配不合理,就会导致教学条件受限,这样的条件下创新培养很难实施下来。另一方面,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上存在不合理,如教学针对性不强,文化课减少,专业课过多;理论素养课少,技能课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特色单一,很难满足现如今竞争激烈的播音主持行业。另外,在互联网技术没有完全应用于播音主持课堂教学上,很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电教媒体上,学生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时代要求,所具备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本行业发展要求。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在培养播音主持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得以体现,这种自主探究、合作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得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利用教学相关资源,根据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因材施教,建立一种最为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学方法。

播音主持不同于一般学科,除了要把课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弄清,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锻炼,增加艺术性训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校台合作”模式,既能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也能让他们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主流媒体关于社会热点认知。在“校台合作”模式中将教学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将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方式上,由模拟训练转变为实践锻炼。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更大的舞台,学习上也更为主动,为以后积累了经验。

3.从现场中汲取经验。

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从现场获得知识和经验是必要的,学生通过“校台合作”使得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以提升,让播音主持实践优秀的传统得以践行,让学生获得更为创新的空间,自由发挥,从而在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在场景的配合下,学生可以从思维模式束缚中摆脱,产生新的灵感。

4.竞赛表演的开展。

组织开展一系列艺术表演竞赛,既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灵感,培养创新精神,也可以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作为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主持人的灵感和天分尤为重要,所以学校应当适当组织开展一些艺术表演竞赛,鼓励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不限形式,扩大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行成自己的风格。

5.拓展教学方法。

老师对学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学团队的能力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组建教学团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类,根据老师的年龄、特长、专业类型进行分类,让教学资源最大程度上得以利用,优势互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育,课堂上设置一些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析案例。平时多组织开展现场主持活动,让学生做角色扮演,台上台下合理搭配,即使学生忘词,老师也不要中途打断,让他们应对,表演结束老师作出综合分析评价,给出学生建设性的意见。

在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模式的课堂改革中,我们要在遵守本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践行专业培养,优化配置。在班级规模上,可以采用分类别教学、分层指导的小班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班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状况,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或思想上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外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比赛,如演讲比赛、读书比赛,让学生能从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引入一些课外读物,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要将课堂同实践相联系,用生活化场景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丰富,近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与之适应的播音主持行业,为了具备更强的行业竞争实力,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分析了播音主持专业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状以及实施措施,以期为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提供依据。创新驱动发展,一个行业如果只靠模仿很难进步,而创新能让其更快发展,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二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作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无可推脱的重任。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法存在差异。

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就是力争进入理想大学;对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师来说,如何将学生顺利送入理想大学就是工作的第一要务。这就决定了学校往往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由此带来对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照顾。具体到学习方法上,更是创造出一系列力求使学生最大程度获得高分的学法与方式。中学一般有讲授、问答、读书指导、演示、参观、实验和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目标就是为学生获得高分创造条件。而在大学阶段,教学目标的重点开始转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打破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一味以获取高分为目标的单一模式。具体到学法上,大学采用的是讲授、讨论、实验、设计、实习、自学指导等教学方法。大学的教学方法看似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很接近,实则差别很大。由于中学教育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因而教学目标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上,很少有机会去采取讨论法、自学指导等能使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长期以往学生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而大学尽管也采取讲授的方式授课,但高等学校的讲授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一些细节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去广泛阅读了解的,它更需要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的教育方式一下子无所适从。如何在中学教育中创造有利条件,搭建一座连通学法有异的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使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子进入大学就能天然感受到大学教法不仅是适应自己的,甚至对这种教法倍感亲切,就成为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必然面对的问题。

(二)学生心理存在落差。

环境的改变,必然给人的心理活动带来影响。三年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是在极其紧张的气氛中度过的,他们只能用“上了大学,需要什么有什么,要干什么都有条件”(一学生语)来自我安慰。可真的成为大学生后,发现现实与他们的理想是矛盾的。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适应;二是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三是对生活环境不适应。具体来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旅店式的住宿生活,寻找自习教室的艰辛,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方法,百无聊赖的“星期七”,每天在宿舍—食堂—教室—宿舍之间“画着三角形”,如此繁重、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像一盆冷水,浇在他们曾经沸腾的心田。昔日的“内心平衡”被破坏了,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心理落差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王玉文先生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作过精深的研究,切中肯綮地指出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过于关注他人的反应;交往需求强烈但缺乏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有些人身上还残留着小学女孩交往中的‘独占欲’的特点。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宿舍人际关系,在宿舍中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受是导致人际交往矛盾的最主要的因素。”[2]处于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到大学转变阶段的大学新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矛盾的。其知、情、意、行尚处在形成阶段,在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因此,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应当对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心理变化具有清晰的认识,更要具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具有健康正常的心理,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三)能力存在差异。

现行中学教育制度,能培养出优秀的考生,但未必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这种现象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不少大学校长、教师反映,每年迎接新生时都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新生虽然成绩优秀,可连如何打饭、洗衣、买东西都不知道,生活能力很差,甚至于有些新生家长到校陪读来料理学生的生活。这促使我们深思: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能做些什么?高分就能保障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吗?他们难道就这样让父母照顾一辈子?……像这样的“分数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是根本不能适应未来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与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的。另外,由于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通过四年大学生活就能速成的,而是有一个从中学到大学的日渐积累的过程,尤其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才能为学生铺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走出的学生绝不能是高分低能的社会半截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同样面临着如何将学生由单一的学分机器逐渐转变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形势、朝气蓬勃、身心健康而乐观的全面人的重任。这就给中学和大学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课程、交流与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好大学、中学的教育衔接工作。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先哲们一直深思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创造真正的人,这才是你神圣的职责。”而“真正的人”到底要具备哪些特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标准。就中国当代教育来看,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求“推动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办出特色”。这就从宏观层面为新时期的我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整体规划出了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的宏伟蓝图,成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发展的路标与指针。具体到单个个体来看,不妨以笔者所在的桐乡市高级中学为例。作为县级市的一所省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桐乡市高级中学这几年的优秀生培养处在浙江省前列,领先嘉兴大市,这与我们明确坚持的素质全面、人格健全、个性鲜明、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目标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恪守《规划纲要》要求的“多样化发展”“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办出特色”三大准则,而坚持这些准则的一大要求,就是要求我校与大学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只有进一步跟高校沟通,我们的育人目标与大学的育人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机对接,搭建起一个更好的输送优质人才的平台,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化办学的新路。综上所论可知,重点特色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与优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机对接,是出自多个角度的通盘考虑,是出自多个层面的现实需要,也是出自多层次的综合考量。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现实意义上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与大学的衔接,都是大有研究必要的重要课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0466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