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8:21:13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1-28 18:21:13     小编:碧墨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梦想。面对挑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下面是心理学家总结的情绪管理策略,帮你更好地调节情绪。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一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保持着持续迅猛发展的态势,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我国跨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根本智力资源保障。在全球旅游市场一体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我国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为现代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有效地输送所需的创新型、开拓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因此,顺应新形势变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从我国旅游产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出发,在湖北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课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证研究与实践》的支持下,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希望提出的“四轮驱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借鉴。

二、“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

(一)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新世纪复合型旅游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深刻分析我国现行旅游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以动态的实践需求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适时提供人才素质标准;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人才质量的保障力,全力打造核心要素智力资本;以多样的教学手段为人才成长的提升力,将知识转变为学生的能力;以全面的质量保证为人才发展的支撑力,管理支持并促进教学系统不断优化。

(二)“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构成。

“四轮驱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相应的配套资源支撑。“四轮驱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中包含4个一级子系统,即: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而每个一级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二级子系统(如图1所示)。

(三)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构成。

是实现教学手段的智力保障;而质量保证是衡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配置是否科学的检验,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检验。

三、“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下面以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实施方案和实施的效果。

(一)以实践人才需要调研为前提。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应为社会提供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首先必须对旅游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践人才需要调研为前提的。我们通过进行“旅游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用人市场调查课题以及从教学实践、实习实践等环节的研究,从中反映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了解用人市场对未来旅游人才质量需求的状况与趋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代旅游企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要求日益提高,具备一定的服务技能又掌握大量管理知识、有良好管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这些调查结果为“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从而避免或尽可能减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二)以旅游专业教学计划为纲要。

教学计划是本科生教育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整个专业建设的依据与目标。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实践人才需求为前提,以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目标要求丨2,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适应社会的能力型、复合型人才。我们坚持教学计划4年一调整的原则,既保持教学计划的相对稳定性,也注意定期的完善与修订,力求教学计划的博与专相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在管理学科的框架之下,分设具体专业系列,使学生根据自身学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选择,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有选择地开发新课程,优化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接触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与方法。

(三)以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为保障。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素质。为使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在现有的基础和目标上,我们釆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优秀教师提出了塑造名师和标兵工程、年轻教师博士化工程、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等方案和举措,大力提倡师德师风建设,同时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使得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大大提高,并促进了专业建设的迅速发展。

(四)以学生学习能力增强为核心。

教育要体现它的真正本性,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不以学科为中心,而以学生潜能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而非教师中心,对课程也是强调过程,而非“跑道”,使教育更合乎人性。“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注意到了教育的本性,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和实地教学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未来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五)实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合适性是高质量教学的保。

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釆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耦合。如针对《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釆取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媒体较强的直观性和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釆用案例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融入到感性的实例之中,以便学生理解和消化,学以致用;针对较新型、在我国历史较短的课程如《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则釆用双语教学的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吸取国外最新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提供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旅游人才;针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饭店房务运行与管理》、《饭店餐饮运行与管理》和《导游业务》等采用观看录像、实地观摩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能真正掌握应有的技能。

(六)实现教学、科研与教材建设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我们倡导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案例与理论分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如在众多规划实践的基础之上,相继编制了国家“九五”和“十五”规划教材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等,同时以此规划又引导一系列新的研究项目如福建海滨旅游带规划和汉阳旅游规划的编制等;在对旅游饭店进行一系列科研的同时,编著旅游专业研究生教材《旅游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同时此教材又引发了我们对国有饭店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思考。正是这种科研与教材的不断相互促进促使我们教材编制的高质量和科研成果的高水平,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实力和品牌形象。

(七)注重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的统一。

旅游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针对这一特点。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方向,以行业为依托,建立长期稳定、岗位清晰、定位准确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特点和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如武汉东湖大厦、天安国际大酒店,长江游船总公司等知名企业都是我们的'实习基地。在校内我们建有完备的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等),学生实习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封闭训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然后送往实习基地进一步进行操作技能和管理方面的实践。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尽可能在设备设施、操作程序上保持一致,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点管理方面的专家来指导实验室的封闭训练,以尽量节省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时间。同时实习基地也成为我们观察行业动态的窗口、获取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据此我们可以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使我们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旅游市场。

(八)促进过程管理与全程质量保证紧密结合。

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再到教学效果的考查都进行了相应的有效的监控。并且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双向互动,我们拟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学方案优化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专业考核评估体系和教育格局优化体系五大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131,其中,每一个方面构成了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下又有特定的丰富内涵,共同促使这个相对开放的体系升级优化。过程管理和全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四、“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估。

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上述的8大实施要素,孜孜不倦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研究,从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和方式、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质量保证等环节切实贯彻实行“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上台阶,品牌实力凸现。

专业建设是保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旅游专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的建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特别是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下,专业建设日益成熟,并形成一定特色。在去年学校的品牌专业建设评比中,我们旅游专业从全校的40多个专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校的8大品牌专业之一,被列入学校重点建设行列;同时根据中国教育网的调研统计,在全国320所旅游院校中,我们旅游专业的综合实力排名第9,是湖北省高等院校中唯一进入前10名的院校,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湖北省“十五”期间的人文社科旅游重点研究基地也依托我校的旅游专业而建,专业品牌实力凸现。

(二)课程建设取硕果,示范效应推广。

课程体系建设历来被视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思路是“加强基础,精选内容,重视实践,扩大范围”,以培养出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在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核心课程的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系列的精品优质课程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三)教材建设高质量,专业影响护大。

教材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陈旧、质量不高、理论性太强,与实践脱轨或落后于实践,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我们在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努力克服这些弊端,坚持科研与教材建设相互促进的原则,编著了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

(四)科研成果服务经济,行业效益明显。

我们在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方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如我们编制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发展规划划〉为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并为东湖旅游发展争取到国债资金1200万,大大促进了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从开始,我们相继为福建省、福州市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现在正在着手编制《福建海滨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为福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我彳门还编制了《汉阳区旅游发展规划》,为这些地方的旅游发展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

(五)教师整体实力提升,团队建设加强。

我们在该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教师整体实力迅速提升。在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中,我们将骨干教师分团队建设,并实行梯度开发,形成了基础课团队、专业课团队和专业课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对于骨干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出国深造,促使他们更快成长。

(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优势特征显著。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资源为核心保障力,以实践需求和教学手段为驱动力和提升力,以质量考核为支撑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旅游整体发展意识、专业理论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一定管理才能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教学效果。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在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也能够积极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们从教师质量分析、学生成绩、学生优秀论文率以及学生座谈会纪要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查,从中可以看出自从实施“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我们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对模式引入前后学生对教师上课效果评分作了抽样调查,可以看出教师的上课质量得到进一步的肯定,教师a等级比例明显提高,而d等级比例有所下降。

在我们申报课题后的实验调研中,级为正好处于我们引入模式前后的对比期,我们将该年级学生主要专业成绩进行了统计对比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的学生综合实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第4年的毕业实习中大部分被实习单位相中,要求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近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即使是在受非典影响,整个旅游业遭受灾难性打击,我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达到86%,这在湖北地区同专业中也位居榜首。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的整体分布随着“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逐渐向优秀区域显著位移。

2实践效果。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所增强,大部分学生可以一次性上岗,其余学生通过再培训也能上岗。而且从近几年我们指导学生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实习和景区实习中可以发现,学生上岗实习的应变能力增强,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很多学生能为实习单位指出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2000级至级学生一次性上岗率和再培训上岗率统计如下:

表3学生实习上岗率。

3.就业率。

我们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的学生综合实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第4年的毕业实习中大部分被实习单位相中,要求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近几年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0%,即使是在20受非典影响,整个旅游业遭受灾难性打击,我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达到86%,这在湖北地区同专业中也位居榜首。

4.大赛获奖率。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学生在大赛中表现突出,如在新世纪导游大赛、挑战杯作文比赛中,经常获得各种奖项。近几年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如下:

5.学生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即自我主动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九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旅游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课内培养主要通过教师结合讲授,有意识地把科研问题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和增加学生作业中的科研含量以及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3种途径来实现;课外培养则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校内外旅游科研和学术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自己积极申报校、院级各种课题来实现。

6.学习工作能力。

“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利于适应现代的学习型社会。比如,近几年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论文;从学生考研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并且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考取重点院校继续深造。

学生对不同行业的综合适应性强,就业面广,在工作中晋升的比例也相应高达50%以上。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二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三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育;教学模式。

我国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不仅教学方式简单,而且部分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结合学校与师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并以教学工作为基础建构符合发展需要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灌输学生音乐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且对音乐教师没有别的要求,只需要有丰富的音乐技能就够了,作为培养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模式的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技能学习,还是学生生活的榜样,所以对培养新体系人才模式的教师的要求提高了。首先,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已经了解与认识了很多音乐,所以音乐课堂的简单灌输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与需求了;其次教师要营造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最后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做好真真切切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与学生一起体验与感受音乐。另外,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以一个指导者与辅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因此,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应该一位具有综合能力很强的教师,即既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又有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经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并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与情感,合理科学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创建师生和谐相处的模式。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育模式往往出现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即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特长教学,所以学生对于教师擅长的音乐能力就学的比较好,而教材上的其他内容教师就选择一带而过,长期以往形成了音乐教学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重点在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把教材里面的音乐内容与学生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到实践的意义与乐趣。例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内容加以讲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也就是说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分析与总结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改正与学习。另外,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于未来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尤其重视,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包括娴熟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教师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教师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二、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1.内容新颖、方法实用。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既内容新颖又方法实用,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游戏模式与即兴创作等方式;其次,大多数欧美国家已经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了,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最后,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体系目前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了,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采取这种新体系教学方式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

2.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模式首先要摒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且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与分析音乐,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使学生最大化地从音乐学习中获益。

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接受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并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论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科学合理地制定音乐教学新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四

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春秋两个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和压缩,结合暑假形成一个工作实践学期。这对于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有突出意义。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一系列措施予以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也是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等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1]。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长学期和长假期模式比较适合教学型大学的要求[2],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所谓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传统的春秋两个学期进行适当调整和压缩,结合暑假增加一个工作实践学期,春秋学期主要进行理论的讲授和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则集中在工作实践学期,以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具体的做法是:将每年的春季学期在5月底或6月初提前结束,从6月到9月期间学生进行工作实践,9月底或10月初再开始秋季学期。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渐进性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第一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认知实践,由校内教师组织学生或在校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实训操作,或到相关的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调研,重点是让学生对本行业和企业形成认知,明确学习发展方向;第二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岗位技能培训,学生在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之后,到旅游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重点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三学年的工作实践学期主要内容为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强化综合技能,为就业做好衔接。

三学期制与传统的春秋学期制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历,极大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一线,跟踪行业进展,提高实践技能,也有了相对更长更完整的科研时间,有助于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平衡。部分已经开始试行三学期制院校的实践也表明,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实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4]。

尽管三学期制与传统的学期安排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要推广实施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探索和突破。

1.各方观念有待转变。传统的春秋两学期和长假期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受到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新的三学期制压缩了春秋学期,取消了暑假,势必引起部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反对,从思想观念上难以接受,可能认为打乱了教学秩序、牺牲了教师和学生的休息时间、造成学生的疲劳等。

2.原有课程体系面临重构。推行三学期制改革,春秋两个学期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构,如何在更少的时间内将必备的理论知识传授完毕,同时又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

3.过程跟踪和监管难度大。传统的学期安排使得春秋两学期结束后学校的监管任务就基本结束,但三学期制模式下的工作实践学期也需要学校进行监管。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工作表现、人身安全等进行跟踪和监管,确保能达到制度设计的效果,避免出现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这就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管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1.加强对观念的引导和宣传。三学期制的改革不仅是学习实践安排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为了扭转多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实施三学期制的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座谈、讲座、网站、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其明白三学期制的内涵、利弊,对于已经实施过三学期制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方主体理解并逐渐接受这种创新和改变。

2.建立多方协作的配套管理体制。针对工作实践学期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共同协作的管理体制,确保过程管理到位有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与校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考核办法,开展组织宣传工作,为工作实践学期推进提供后备支持。企业和教师共同完成工作实践学期内对学生的指导和跟踪管理,企业指定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表现进行回访,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并对学生的工作实践总结进行评价。

3.探索校企合作良性运转机制。学校应与部分旅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企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双赢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与企业合作制定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及工作实践学期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优先向合作企业进行输送。在无法保证人才稳定、企业可能蒙受损失的情况下,学校通过给付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弥补,确保双方合作的持续性。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五

统计学具有数据基因,工业4.0时代,全世界已经进入了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质的飞跃。统计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有社会科学属性,还起到工具、技术、艺术的作用。因此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统计学虽然方法上具有优势,但如果不能适应大数据环境,必将影响统计学人才对社会的贡献,进而引起就业困难。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同时还有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流、非单机环境,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必须主动适应大数据。统计学包含极其广泛,许多专家提出了大统计。应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库技术、云计算等技术融为一体。统计分析更应该扩展为数据分析,就是从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沙盒)提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揭示数据规律等。统计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数学的精确性,更应该强调实用性。我国的统计学大致可分为四大类:数理统计、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工业统计。无论偏向那种统计,当前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为了适应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培养目标不清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培养目标上,表述不清楚,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因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之前为数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仍然是数学人才,与当今对统计学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看,应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主。就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何将这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大部分没有明确要掌握的统计工具、数据来源问题。

2.课程体系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都不再适合统计学研究生的培养。而且以前的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1)课程涉及的领域不能更好地体现统计的应用性。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适应面非常广的应用型的学科。而目前很多统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比如数理统计学就过分注重数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经济统计学只注重经济问题的一些简单理论分析。导致课程设置的范围狭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研究生都被束缚在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上,致使研究生视野不够宽调,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2)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足。统计学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有些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出统计学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反映统计学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的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前沿性的知识,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3)研究生课程创新性不足。统计学研究生层次差距很大,比如数理统计学的研究生很多本科为数学专业,很多统计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开设,而有些同学本科为统计学专业,致使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大都采取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部分课程因为没有较严格的课外文献的阅读要求,致使课堂上的讨论较难深入,考试以论文形式,学生通过率很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

3.实践环节未得到应该的重视和体现。传统的统计学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比较欠缺,不重视诸如统计软件、实习实训、实验课程、产学研合作等,缺乏数据环境。

4.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考核制度起着筛选、分流、淘汰、激励的作用,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实际中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氛围不浓造成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就业奔波,投放在论文上的精力不够,再加上经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去研究与实践。

二、统计学硕士生人才培养构建。

如何构建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构建新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构建?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对统计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而进行具体构建。

首先需明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措施,以下主要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思路和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

1.培养目标的明确及其导向作用的发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培养以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特别是统计学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学科。研究生人才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力量,所以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更多地被社会所需要,所以明确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而真正发挥科学的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2.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统计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统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应在思想方法上真正重视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加快和完善统计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内容修订和评估体系,以适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并精选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査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开始针对统计学研究生的实验课程体系,强化统计学软件如sas、r、spss等编程与实际问题的实现等,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初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强化研究生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现今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编程,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处理、分析数据的实际需要。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现在大多数考核仍为考试驱动型,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形成有效知识结构,应用实践能力弱。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应该从大作业、专题报告、程序编写、软件应用、讨论、上机操作、考试等多维度进行知识水平测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评范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强化师生互动,把学生从应考能手培养成具有创新意思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科研好手。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术规范,将其纳人考核范围之内,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以净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要不断提高质量并将其作为考核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

三、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重构统计学硕士课程体系:学位课,基础课,实验课,实践课。学位课注重统计学基础的搭建,基础课拓展学生统计基本方法,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课的培养让学生适应数据环境。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基本知识领域:

(4)数据可视化i可视化是基本要求,可视化易于接受,直观形象;

(5)大数据分析案例:必须引入金融、电信、电商、移动互联、医药、零售、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真实案例,丰富认识。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强化实践教学及其重要。

3.主动适应大数据,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如大数据平台、计算平台、编程平台、数据平台、可视化平台等。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前沿性知识课程所占比重。

5.合理开设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6.注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等有效融合。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六

在教育体制改革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高校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要构建新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特征。

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熟练掌握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一般从事与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人员。对于应用型人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首先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知识结构对工作需求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展开工商管理教学活动中,在课程的设置、时间的安排上,要为学生教学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适用实际工作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而并非是对学科的系统性以及学科的前沿性进行探究。2.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灵活的运用。3.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讲更多的课堂教学用来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方法。

1.确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由于对工商管理工作岗位具有较多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要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考虑进去,并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转换岗位的能力。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全方面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使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操守。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教师要关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清楚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2.完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2.1教师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多门学科联合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对学生一味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工商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更多的涉及,学生也无法学习更多的知识。教师采用多门学科进行联合教学,打破的原有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学科的设置。以往的授课内容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并且知识缺乏连贯性。所以,教师要将这部分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在将教学课程进行整合中,要根据岗位的特点以及制度要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进而重建课程新的知识体系,使教材内容更加清晰,结构分明、层次连贯。并且教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留有更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使学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2.2教师在培养学生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实践环节内容的设置。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日后在工作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第一,想要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就要保证具备完善的教学设备,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节,以及为学生创建相关的实际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第三,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计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整体的实践教学规划还是每一个环节中的细节,主要的教学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任务中,不仅具有可行性、高质量、高水平,还要掌控好整个实践过程的节奏,并在实施实践环节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针对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2.3为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定位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在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是建立在多项技能的条件下,针对特定专业岗位进行深入的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要清楚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进而对其进行工作岗位定位。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求知意向作有效的引导工作。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就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就业方向对所学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影响,给学生充足的考虑时间,使其能够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将对教师后期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3.优化教学途径。3.1有效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自主性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等。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使其任务目标明确,要求清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挥舞台,学生出现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热情。3.2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第二课堂,用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其补充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第二课堂在课程设置上要相对于丰富,不能只是包含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还要增设金融、财务、文化等专业的知识,体现其趣味性。教师可以灵活的控制课堂节奏,针对不同求职意向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后,身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活动在设计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在构建新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以及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中,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不仅要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更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市场经济在国际市场经济中更加稳定和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闫亮.探究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j].现代国企研究,,10:88+9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模与结构,包括构建三位一体高校学科专业调控新体系,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开辟跨专业选修课程。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专业结构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转型,社会对人才质量、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1、高校人才供给的滞后性。

高等教育是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箱丧置专业的,按现行的学制,一般需要2--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因此,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培养人才的滞后性。

2.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综合性。

新世纪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超前性。另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仅要适应毕业时就业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毕业后更远时期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3.学科专业人才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经济结构和学科专业人才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总的说,经济结构决定学科专业结构,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构成,学科专业结构必须同经济结构相适应;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与否,又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促进和阻碍作用。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缘于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

1.高校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差。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研究开发新的科学技术的重任,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供给者。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过窄的.专业教育。譬如,高等工程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稍一涉及其他学科的工作,就感到隔行如隔山,束手无策。

2高校课程体系调整滞后。

高校课程体系调整的一般程序是:先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出初步调整方案,然后报有关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再着手调整。这使课程体系调整客观上存在滞后性。

上述现状导致过窄的专业人才供给,使理工科学生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甚至难以完成专业技术任务。为此,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1.构建“三位一体”高校学科专业调控新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规格和多样化,从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人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阔、创造能力强的人才,以此构建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包括: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技发展要求人才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由于现代科学学科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方向的分界线逐步淡化,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已成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建设应注重加深基础和向高新技术领域的扩展。第三,要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此外,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高校必须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3.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

拓宽专业口径应从制定教学计划人手。要大力调减、合并与职业不对口的狭窄专业,扩大专业口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通过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进行培养;要注重拓宽基础;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此外,学生还必须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即所谓养成教育。为此,需要压缩课内学时,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科学、艺术社团活动,以便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从而增强毕业生对新时代人才需求的适应性。

4.学科相互渗透,跨专业选修课程。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叫做课程综合化。尽管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放宽了眼界,在综合化问题上考虑了众多因素,但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始终未摆脱传统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式。因此,只有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综合化。

从具体的实施策略来看,各高校因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在短期内普及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切实可行的做法只能是随条件的改善而逐步推进。首先,在系部内可跨专业选修课程,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行跨系部、跨学科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跨专业选修课程。

高等院校是高层次人才的供给者,在市场经济下,这种供给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采取行之有效、切切实实的手段,及时调整高层次人才供给的质和量,实现全社会高层次人才供给基本平衡。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各高等院校转变观念,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改革目标和措施,而且需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保证。

可以预见,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人才供给机制的运行,必然会给高校带来生机和活力。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八

1.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脱节。当下,我国旅游业方面的人才供需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个方面的特征是由于我国旅游行业不断的在发展和进步,要求学校相关专业能够提供较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需要创新性的人才;另一个方面的特征是在我国的旅游产业配合旅游教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常规的专业人才在供求和培养方面已经很好的满足了旅游市场的需求,并且步入了饱和状态。在这样的趋势下,也有一定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即旅游领域高层次方面的管理人才出现了短缺和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

根据我国现阶段旅游业人才供需的现状来看,造成以上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旅游教育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普遍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专业技能水平也偏低,与当代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极为不符,导致了其与市场的需求脱节的问题发生。

2.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更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由于自身实践性比较强,因此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摆脱不了理论性和学科性教育方面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的定位上,定位方式虽然大而全式,对学生多渠道的就业极为有利,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反而使学生缺少了能适应具体的岗位和旅游业特点的实践能力,导致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低,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设置课程方面,大多只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高职的旅游专业普遍缺乏教育的经验,其在教育过程中,几乎是采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沿用本科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后,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偏离自身的轨道,且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达到专业化和模块化,致使理论课课程量远远多于实践操作的课程量,导致课程设置和旅游岗位需求严重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眼高手低,很难与旅游行业对相关岗位提出的要求相适应。

4.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任职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属于一毕业就到学校工作,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是普遍缺乏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一些实践经验。同时,新任职的教师在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具备方面不够过硬,与旅游业缺乏联系和沟通,任职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起来。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不仅对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达不到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随之减弱,严重制约了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在全方面的提高。

1.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高职院校应确定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确保人才供需与旅游业的需求相符合。高职院校在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时,无论校内实训条件有多优秀,学校都应积极主动的与旅游企业展开合作,充分的依靠相关的旅游企业,让学生在良好的实习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一个实践平台。

在旅游企业中,不仅有相应的设备和设施,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还给予了学生在校内无法感受到的较为真实职场的环境。就当下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正处于人力资源匮乏的低潮期,再加上旅游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对其他行业较大,因此增强了其与学校合作来培养旅游人才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了较为便捷、高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应与旅游企业积极展开校企合作,改变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求想符合,进而为培养创新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展开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我国的教育部在制定相关教育计划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其的职业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而培养出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技能型的人才即操作型、技艺型人才,是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为社会直接谋取益处的工作者,技能型的人才应熟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

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并根据旅游业的需求,将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转换为综合职业的.能力及全方面素质的培养。同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应从多方面出发,要求学生在能够达到整体素质方面较高、知识结构方面较全、事业综合的技能较强、视野较宽阔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等,将学生培养成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3.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旅游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嚢括了旅行社、饭店、风景区和会展等,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旅游专业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的经济情况、当地的社会发展的情况及学生就业的方向来设置专业的课程内容。

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的应改善教学方法,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杜绝一个旅游管理的专业既有旅行社的管理课程、饭店管理的课程,也有景区管理的课程和会展管理的课程等情况的发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展开针对性教学,确保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在就业中,能够全方面的掌握业务知识,并有效的履行岗位的职责。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型的教学团队,具体做法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外界环境引入高水平的、专业性较强的教学人才,借助这些专业力量来加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的教学队伍的建设。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在旅游业领域有权威地位或较高知名度的教授,通过专业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旅游专业的教授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也为学校构建旅游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机会来增加部分新教师的专业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让他们能够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上,开阔旅游专业的教学视野。学校可以鼓励新教师与学生一同去参加实习活动,或者创造机会让新教师去旅游企业展开挂职工作,也可以让新教师参加关于旅游方面的一些学术会议及实践培训的活动等。这些方法能够使新教师在良好的专业基础上,积累了关于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_水平,确保师资队伍的强大。

三、结语。

今后我国旅游业即将迎来跨越性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的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确定人才培养的途径、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来构建出合理性及科学性较强的一个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提高自身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旅游业输送与之需求符合的专业人才。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九

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体系三大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对比,可以使我们对中美两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全面了解,进而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对比。

(二)课程设置对比。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可操作化,中美课程设置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分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及课程学时四个方面。第一,课程分类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一般将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四大类,教育类课程通常分散在这几类课程之中。美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大学核心课程、教育类课程及支撑辅助性课程四大类,教育类课程高度集中,教育专业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二,课程内容上。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包括学科课程(即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运动实践课程)。

(三)实习体系对比。

教学实习是学生走向讲台的第一步,起着查缺补漏、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教育实习要求较为模糊,通常为“完成规定时间的中小学教师实习”,对实习过程的监督、指导等细节并未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规定。美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高度重视教育实习,以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例:第4学年秋季学期开始不得少于100天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其中的20天为兼职性质,在第4学年的秋学期内完成,在实习的第一周,必须完成连续4天的实习教学,其中2天在小学,2天在中学,其目熟悉该校的日常工作安排。在秋学期剩余各周里,实习学生必须每周完成一个工作日的实习教学,在该工作日内,实习生必须全程跟随指导老师,必须各完成时间跨度8周的小学实习和时间跨度8周的中学实习等[4]。对这些细节性的关注,体现了美国对教育实习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优化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加强人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美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在于――人文性强,涵盖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众多方面。虽然我国已经认识到了人文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长期受到重“术科”轻“学科”观念的影响,人文类课程门数少且覆盖较窄,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授课或课程设置时,更重视的是体育技能的培养。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而不是专业体育运动员,课程设置上的偏差,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上不了“讲台”,也上不了“运动台”的尴尬局面。因此,我们要大力开设人文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我们必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从加强人文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及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三大方面来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旅游产业与国外接轨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全球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整合的今天,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所以,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势在必行。

引言。

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就业技能培训等。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建立在旅游行业特点、市场状态和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校外实习培训等方式,增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和培训体系的方向,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打好基础。旅游行业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又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所以多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培养和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专业内容上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管理学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从岗位职责要求上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基层岗位的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业务操作和管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旅游行业逐渐渡过了低层次、高增速的阶段,已经进入重质量、高效益的换挡期,低技能人才和单一技能人才逐渐被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所替代,高校應试教育人才逐渐被实践型人才所替代。为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对旅游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有科学、系统的认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能够独立组织旅游项目的开发,在旅游管理中实现实干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结合。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要拓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提高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培训单位自身的特点,为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训需求。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搭建旅游实践的平台,真正活化理论知识,让其能够学以致用。

(一)教学导。

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的经验,针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市场特点,可以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形成以教育引导为基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该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对相关学科的拓展,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口径,提高人才培训的效果。在教学引导中,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学、计算机、英语等内容,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内容,其目的是学生让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特别是强调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规范性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阶段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对于从业者的实践经验要求非常高,既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要学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实践是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合理。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比如学会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掌握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协调,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等。

(三)强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德育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封闭式校内教育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一要求的转变意味着德育教学方向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就要强化德育方面的教育,除了要开设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增进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高校要克服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把握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个人成才需求和市场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且把德育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理规划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真正实现教好书、育好人的要求。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化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伸,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不单单是企业给专业人才提供实习的岗位,它应该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毕业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关系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利益,为了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正常运作,可以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来进行运作,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校、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等负责人担任。通过随时了解旅游管理岗位要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旅游管理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一

在强化工程实践上,除了重视专业基础实验外,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针对存在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新技术专题讲座与工程实训,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内容等措施,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厚、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应用与开发型人才。

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2.1.1优化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优化重组,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发电、供电企业)、大型用电企业、电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适应行业、职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强化电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开设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能源发电、电力新技术选修课、嵌入式系统双语课程等,探索形式多样的教改措施。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凸显了专业优势和特色。

2.1.2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学科方向确定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促进交叉。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3个学科研究方向,既体现了系统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又符合区域电力系统应用及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电力系统及电气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合作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2.2强化实践教学。

2.2.1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一个功能完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1]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主干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2.2.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的原则。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间接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直接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面及点”,能够较好地解决了“点和面”的关系。由于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时间、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基础实验以专业基础理论分析验证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基础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基础实验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基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基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专业实验着重于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以及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以及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实训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电气工程领域中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功能特点及电气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现实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为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建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训室、光伏发电控制研究室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活动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课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结合企业和学校所拥有的工作条件、实验研究手段以及仪器设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陕南并网小水电及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这些综合性较强的科研基本训练过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

2.3.1积极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作为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校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唐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学术讲座及工程实践培训。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资格与技能认证等课外学术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3.2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为提高培养质量,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及毕业设计等。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后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专业实践活动中。近五年,电气工程相关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智能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级奖励151人次,在陕西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结束语。

通过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坚持与巩固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模式、内容、方法。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两大体系,后者又包括培养制度、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实施评价四项内容。在社会体育专业中探索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所需要的体育休闲娱乐人才,这对改进国内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和促进体育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高校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并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21世纪的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目标也要符合通识教育的精神,把学生培养成至少具备一至二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有体育经营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人才。

1.培养类型目标。

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培养类型目标可定为体育体闲娱乐业运动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为事业性体育休闲娱乐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三类。其中,体育休闲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部分。为体育休闲娱乐业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是指在就业之初以运动技术作为基础,培养过程中侧重某项技术的学习,以成为该项技术的教练员。体育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方向包括健身中心、休闲中心、野外活动俱乐部、体育旅游以及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用品等行业的经营、管理、推销及策划。事业性的体育休闲娱乐人才应包括社会体育行政管理人才和从事社区体育、体育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员工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策划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确立的这三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体专业办学中存在的变相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过多集中于事业性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等问题。

2.培养规格(即人才的素质结构)目标。

(1)要因地制宜、注意与本地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发展水平和体育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2)要体现民族特色,吸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休闲娱乐文化精髓,实现其本土生长。

(3)要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重视选修课的比例,保障学生自由选课、自由学习的权利。

(4)要重视通识课程,在低年级阶段应开设大量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5)要重视专业课程,开课内容不仅要涉及广泛的领域,还要加大实践课和职业课的力度。

三、遵守教育规律,明确科学的教学原则。

鉴于现代体育休闲娱乐课程体系的特点,现代的教学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知识传授上要采用综合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突出专题研讨会的运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程方案中,有大量的职业实践课和社会实践课,在教学中要加大学生的职业实习力度,增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策划商业性活动,以培养其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与教师、周围同学交流,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交际能力和良好的性情。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大障碍。只有国家统筹安排人力和财力、高校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所缺的体育师资以及对现在教师进行再培训,才能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尤其是体育休闲娱乐方向师资缺乏的问题。

四、加强管理,完善评价体系。

有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资源,还需要管理来保证整个培养过程的良好运行。而评价是管理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各高等体育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具体培养方案来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多采用事前和事后评价手段来不断改进整个培养过程,使其顺利进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所以要尝试引进不同的评价主体来对高校的人才一培养过程进行公正评价,逐步改变学校内部单方面评价的封闭局面。可以学习国外利用权威性专业机构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尝试着进行改变。

因此,构建富有“通识教育”精神的体育体闲娱乐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优良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富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休闲业技术型、管理经营型和事业性社会体育指导人才。设置现代课程体系要遵循因地制宜、体现民族特色、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保证专业课程内容多学科性、确保选修课占有优势数量等原则。教学中要加大职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管理中要运用评价手段为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服务,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5)。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三

长期以来,“通才”与“专才”一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基本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受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所制约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单纯的专才教育的模式向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

高等教育主要是依靠大学来实现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创造以及人才造就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大学不仅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的重任,而且要在知识传播、创造和全社会科技进步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即“专才”教育,大学生应该通过大学学习接受专门教育,成为专门人才,但他们同时应该承担起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重任,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成为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推动者。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一直是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反映最为活跃的学科,是许多新兴学科生长的温床,它必然密切关注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在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而论,我们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应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要求:

1)由于我国正面临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是:(1)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呈加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态势;(2)学科仍在继续分化,但更多地是趋于高度综合,在分化和综合中不断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向学科;(3)是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就需要不同类学科的协同发展,在互相整合的过程中相互推进。在科学技术在发展和整合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和行业,需要大量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且又具有较强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高素质人才。

2)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用人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逐步向自主择业制度过渡,用人单位要选拔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近年来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学有所长,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这说明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亟需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专业性,在过去的用人体制、经济和科技发展较为缓慢的年代,他们能在某一专业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单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是能满足当时的工作需要的。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増长,当前的行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技术界限出现了综合、交叉和相融的趋势,任何人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是难以胜任现实工作需要的。此外,随着全球通讯和交通的日益便利使得世界经济活动日益活跃这就需要具有很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获得人们的普遍尊重与认可,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很强专业知识,而且是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3)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自然科学的不断革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大大高于以往的水平。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和科技趋于全球化,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宽厚的知识基础,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构成知识经济时代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素质。知识经济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应当得到充分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也日趋人性化。最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将实现同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这就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优良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不断开发智力潜能推动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智能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仅仅依靠专才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4)电气工程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气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行业管理向高效益、市场化发展,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

2.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素质教育既没有否定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它是在传统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不仅要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有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从事社会工作,适应当代不断变化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变革;同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塑造完整人格特征和丰富个性特征的人才,突出人的各种能力和协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通才,那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事实上也不可能。素质教育认为:高等教育不应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终结,而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征是:

1)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精通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知识面相当广博;其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涉猎各类学科,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2)具有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培养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有学习、储备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具有不断开拓前进、对创造知识的能力,能不断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这种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的。应用型人才应有善于学习的能力,相当扎实的专业能力,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前进的创新能力。

这种三位一体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当代社会的中坚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主流。同时,当代通才教育要求克服专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导向上的几个典型的缺陷:(1)克服其过重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3)克服其过弱的文化陶冶,提倡发展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4)克服过重的功利导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5)克服其过强的共性制约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和整合。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我们认为:本科生的培养范围应更加拓宽,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要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系统深入的强电知识和较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微电子方面的知识。此外,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基本、最完整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框架。所谓“最基础”,就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把握电气工程的技术脉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打下扎实基础;所谓“完整、可持续发展”。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更加系统地、深入地开展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其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除了具备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同的自然、社科、外语,管理等基础课之外,还须具备下述的三大知识系列课程:

1)电工电子系列课程。

包括“电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5门课程。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

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系统”、“信息通讯网络概论”、“软件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检测技术”7门课程。

3)电机与电能系统系列课程。

包括“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基础”、“电能系统基础”等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理解专业构建的体系以及对今后的专项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述三大知识系列课程外,再加上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电气知识体系,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4.结束语。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在电气工程领域,我们应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理论水平较高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型人才;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各个高等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我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的格局,使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符合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党和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这种形式下使得高校的办学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带来严峻的考验。

1.2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

从创新型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后,人才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高校也需要注重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所以还需要以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切入点,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1]。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现代企业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市场的接轨。基于市场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接轨,注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其跨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以及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从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现状分析来看,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升,同时缺乏创新精神。首先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岗位不统一[2]。所学非所用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部分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尝试采用多种办法解决,但是改善的程度不大。同时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陈旧,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培养的人才趋同化严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竞争力,综合素质偏低。

同时,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单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而且高校的教育都实施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因此在互相认可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性,也导致网络教学的应用范围比较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对教学内容创新的意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也需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同时创新力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没有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率难以提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五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陈思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六

工学结合有多种形式,我们试验了“引企入校式”、“半工半读式”、“订单培养式”,“工学交替式”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模式,最后确定“工学交替式”作为皮革制品专业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工学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分段交替进行,一段时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段时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学生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反复交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三年六学期制”对于皮革制品类人才培养存在弊端,因为它是按照年度和学期自然时间顺序划分学习阶段,而不是按照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来划分学习阶段,不利于“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多年的摸索中,我们通过到皮革制品企业大量调查论证,根据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和皮革制品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确定将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八个学习阶段。每个阶段即是一个大的知识、能力、素质学习模块;每个阶段完成1个或几个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经过三年八段学习,知识、技能、素质逐阶段得到提高。三年八段与模块课程设置见表1。

实践教学模块的安排与要求。

“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将各个实践教学模块如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定岗实习、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安排到不同的学习阶段,使学习与实践反复进行。在八个阶段中,安排第三段到校外生产实习,第六段定岗实习,第八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第一、二、四、五、七段在校内学习,这是八个阶段间的工学交替。在校内学习的每个阶段,又安排有几周专项实习实训,这是校内学习阶段的工学交替。“三年八段、工学交替”实践环节安排见表2。在三年学习期间,按照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三层次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实习期间,学校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善于和学生交流的教师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工学结合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实习结束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重考核,校企共同评定实习成绩。

1建立战略合作企业群,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立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有“校中厂”和“厂中校”作为基础。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皮革制品专业与湖南省20余家制鞋、皮革制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结成湖南省“皮革行业产学研联盟”;在紧邻湖南的广东省,与10余家皮革制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完全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共育皮革专业人才。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对路、职业技能强的紧缺人才,充实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紧张的状况,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

2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为了保证工学交替的教学质量,必须夯实基础,狠抓规范,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建立起适应“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考试方法,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皮革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建设体现模块化课程教学和职业岗位要求的标准化考核方案与题库,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在试卷的命题形式上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尽量采用实践操作考试。除了考试内容的革新外,考试形式方面实行教考分离、用人单位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践技能考核。除学校督导外,系部成立教学质量督导考核小组,构建起与教师责、权、利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质量考核,并负责班级考勤,填写调查问卷、反馈教学意见等。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参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教学。在“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皮革制品专业的工作过程分为设计、工艺、管理和营销等几大模块,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每个专业方向上所面对的具体就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后,把实践教学模块安排在“校中厂”和“厂中校”进行,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使所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充分保证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4加强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在“三年八段,工学交替”模式的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每段都安排有素质教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优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人文素质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到校外实习使学生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

实施“三年八段,工学交替”模式的成效。

“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学院从开始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出皮革制品专业“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经过3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下列成效:“三年八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年六学期制”,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年八段”,按照“工学交替”的模式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学生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反复交替进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三年八段中,第三、六、八段安排学生到校外皮革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许多老师利用下厂带学生的机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开展技术服务,或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增强了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能。经过3年的实践,皮革制品专业教学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从78%提高到94.5%。每年的6~9月是皮革制品企业生产的旺季,也正是企业急需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学校把学生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用工的需求。老师利用下厂带学生的机会开展技术服务,开发新产品,使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皮革制品专业老师带学生到广州一家鞋业公司顶岗实习,与该公司合作开发的一款女鞋制品,获得国际金奖。(本文作者:雷明智、毛文祺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七

__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四、经验及体会。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八

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存在和发展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酒店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专科到本科、硕士、博士的较为完善的金字塔体系。结合我国酒店行业当前的发展趋势,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必将朝着应用性、技术性和特色专业发展,这就要求高校酒店管理模式由原先的理论教学为主转变为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酒店管理高校教学转变的任务之一。独立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更应该加强在学生实践操作方面的培养,但是由于起步晚,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导致了许多毕业生理论与实践技能不能很好地结合。独立院校定位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在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改革创新。本文从分析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以下简称南方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南方学院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过少。

目前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大多是制定者根据自身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参照其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而确定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少,以至于学生到大三对酒店还没有系统的了解。例如:级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只3门———餐饮管理、酒店前厅服务管理和酒店企业服务英语。许多课程设置只是为了凑学分,对于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等。另外,各年级开设课程混乱,没有承前启后。例如:2012级是在大二开设餐饮管理课程,而级则是在大四开设餐饮管理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明显发现虽然学生已经大四,但是对酒店知识与运作掌握寥寥无几,这给授课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

2.课堂教学实操设备不足,缺少实践教学平台。

酒店管理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需要实际操作后学生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比如餐饮管理中:中西餐的摆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记住该怎样做;酒水服务,学生只有亲自去尝试之后才知道红酒要如何开瓶,要如何斟酒。学院这些基础性操作设备都是没有的,刀叉托盘、红酒开瓶器没有,也没有中西餐实验室让学生去体验,只有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图片和说教。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好的。3.师资力量不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酒店工作经验。然而,很多专业课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或者只是有短期的.酒店工作经验,因此很多专业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很好地把自身感受传达给学生。因此,学校必须不断派教师进修或者去酒店考察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二、南方学院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能完全套用公立大学的模式,必须创新出具有独立院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

打破原有公共课和基础课同时开设的形式,系统地增加专业课程数量,将专业课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操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集中在一学期或者一学年进行,而此学期不再安排其他非专业课程。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承前启后,将基础课程放在低年级,以为之后其他专业课程打基础。实行灵活的学分制,设置一些和酒店管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游轮管理、赌场管理、酒吧管理等,拓展学生在此领域的知识广度,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对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大领域中不断思考创新,成为酒店管理的实用性人才。

2.加快构建校内教学实训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涉及科目比较多,每一个科目实验目的、内容和使用设备各不相同。建议学院按照科目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如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前台实验室等。贴近真实环境和真实训练的教育模式,可使学生入学即入门,从服务与被服务的模拟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并养成职业酒店经理人的良好职业习惯。

3.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打造专业酒店管理师资队伍。

在教师队伍管理上,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参加行业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了解行业新动态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针对教师缺乏酒店从业经验这一情况,为教师创造条件,使之定期到酒店挂职锻炼,为其进行科学研究和和社会调查提供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12439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