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其他文艺作品后,对作品内容、所表达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个人感受、评价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是对作品内容的消化和吸收,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赞美、批评、思考、问题讨论等形式,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交流和对话。读后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写一篇有深度、有触动的读后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阅读原著或者观看作品,并对其情节、人物塑造、主题等进行仔细思考和分析。其次,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与作品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补充。最后,我们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条理的组织,让读后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深入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引领大家探索文学的无限魅力。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一
中国人的一般观念,说道《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术士,好像学了《易经》就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其实不然。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同时不可否认,外卦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卦的变化,即外影响内,就像今天常说:“你成为今天的你,定是因为一些事的发生。”所以才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内在充实了,思想观念端正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改变外部的环境。
本书引人入胜,透过南师渊博的知识,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师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络逸闻,探玄寻秘,教我们如何读懂《易经》,从而学以致用,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二
易学的重要有如此,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边的《易经集注》,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的《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三
昨天,一直沉浸在曾仕强教授的《易经的奥秘》中,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易经》的大门。虽是初识《易经》真面目,但感觉获益匪浅。
接触心理咨询后,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心理咨询不可缺少的知识基础,于是尝试接触相关书籍。《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虽难懂,但对其仰慕已久,便打算借助《易经的奥秘》走近这本字字皆智慧的经书。
前天下午,一翻开这本书便被曾仕强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吸引了。一种久未有过的感觉涌上来:只想一直读下去,不想吃饭,不想休息。昨天傍晚时分,我读完了全书,回味阅读过程,对《易经》的敬畏中多了几分亲切。原来也曾多次想读《易经》,但每次都是刚打开书就放弃了,艰涩难懂成为了阅读《易经》最大障碍。曾仕强教授对《易经》解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揭开了《易经》神秘的面纱,解开了困扰自己的种种疑问。
和前两天《登天的感觉》的阅读相比,《易经的奥秘》能引起更多的思考,能激发更大的阅读欲望。这本书虽只是对《易经》解读的一家之言,但它丰富的内涵已足以让我回味良久,促使我进一步阅读《易经》,以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以后的日子,《易经》会常伴我左右!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四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遥。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五
今天把《易经的奥秘》这本书看完了,大概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包括在地铁里的时间。这本书讲的道理比较浅显,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以前我还买过一本《周易入门》,可是好像有点看不懂,就没继续看下去。据一个同学说,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也是本不错的书。哪天有时间找来看看。
读完曾仕强的这本书,有以下几个观念得到了纠正:
一、阴阳相对立。其实易经中的阴阳是不可分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卦有好坏之分。以前我认为有些卦是好的,有些卦是不好的。其实,没有好坏之分。比如大过,初看好像是犯了大错误,是凶险。但是大过也意味着改革和冒险,如果度过了险关,就会有一片新天地。对于创新来说,有时候必须要度过大过这一关。
三、易经是用来算命的。其实易经讲的是自然规律,是演化,是过程,而不是算结果。算命其实是周易的很小的一个部分。如果你算出了结果,那么如果是好结果,你要不要继续努力?如果是坏结果,你难道要等死吗?你算的是心态,是调整的方式。易经的作用绝不至于算命。
四、命是不可把握的。其实,时也,命也。命并非是自己不能把握的。命,要靠你自己去造,种什么花,将什么果,这就是命。因果规律就是命。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六
暑假带学生去羑里城研学后,对《周易》产生了兴趣,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认真读起来。
《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向我们传递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国哲学的起点—《易经》。
《易经》解读之变卦与算卦论文。
贸易经济个人简历表格。
关于最新实用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最新的对联。
贸易经济大学生个人简历表格。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七
暑假带学生去羑里城研学后,对《周易》产生了兴趣,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认真读起来。
《六韬·三略》曰:“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万物寻。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向我们传递了凡事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八
《他的国》围绕着左小龙和泥巴这一对小恋人从相识到相爱,然后因为种种原因,泥巴不得不离开,小龙最后带着他们最喜爱的龙猫去寻找泥巴这条长长的线索来慢慢描绘出一个小小的王国,记叙它的兴衰。在书中,韩寒以幽默、犀利的语言,自信而张扬地调侃浮躁的社会现实,对官僚主义、“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计划生育、拆迁、教育、现代派诗歌、“走进科学”等一系列热点问题,《他的国》让我看到了一个对我们的时代有所反思的韩寒形象。
小说中,爱情只是一条副线,主线仍是亭林镇经济飞速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衰竭等问题。因为招商引资,外来廉价劳动力愈来愈多,本地人生存受到压力,但由于外来人口激增,又促动本地消费,本地人依靠房租、饭馆等第三产业获得不菲收入。由于目光短浅,乡镇领导对工业污染、房产商圈地等事情置若罔闻,变本加厉地扶助奸商,损害民众利益。
这……这是多么熟悉的画面,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发生地太多了,听广播听到我耳朵都麻木了,看电视新闻看到我眼中都分不清哪些是彩色!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的今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良心何在?就在离我们三水那么近的佛山,那件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你们还记得吗?一个两岁女童,多么美好的一朵花儿啊!被两辆车辗压过后,生命垂危之际,十几个经过的路人却视而不见。那些在小悦悦被车碾压后的整整7分多长时间内经过漠视的路人们,你们就是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一条鲜活的生命吗?当越来越多的“彭宇案”发生,当好心救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屡上演,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不仅仅只是见死不救,更多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仅仅是《他的国》折射出来的一种社会丑闻而已,这书中可以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当然凡事不能只看到它丑的一面。这本“黄金书”中就有许多让人振奋的片段,男主人翁那种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坚持自己个性的性格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那段序言:就算你在大雾里开车摩托车飞驰找死,总有光芒将你引导到清澈的地方。“我们都在寻找着生活的方向,纵然现实有多么不如意,纵然有多少惆怅多少迷惘,总有光明将我们引导到清澈的地方……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太阳。
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消除冷漠,让我们能一同找到心中的太阳!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九
读一本书,能吸取其中有用的营养才是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不下去,没有读完的读者,我觉得是没有发言权的。
中国的信教人口比例一直不高,虽然历史上发展了道教,吸收了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不信教人口一直是大多数,这与西方社会显著不同。这确实是中国的文化特性,但这特性从何而来,真的恐怕要从易经身上找到答案。
就像南怀瑾所说,西方的宗教讨论上帝,上帝创造了一切,但上帝从何而来?这出现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中国的古人却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比西方的有神论更符合进化论与宇宙起源的科学。
其实易经应该看作是史前时期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活动数千乃至数万年的经验总结。古人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并没有给出更科学的定义,更严密的论证。但总结出易经的理论,认为是更贴近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
就像南怀瑾说的,一些前人血和泪的教训,最后只凝练成一句话留下来,因为时间的洗涤,这其中的具体内容易经失传了。让后人产生了不解和错误的解读。但不得不说,古人也是人,关于人生的道理和事物发展的道理,只要我们还在太阳系内生存,就还没有超出他们的观察。“吉”与“凶”,“得”与“失”,古人看的甚至比今人还明白得多。
易经解释了这个世界,说的有些事让我能不太明白,但他告诉我们,世界最大得奥秘在于“易”,可能世界得终极解释就蕴含在里面。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
《易经杂说》是南怀瑾老师在1975年冬天的讲座后经整理而成,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南怀瑾老师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内容。
而后一部分则着重讲了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到未济卦结束。其中对乾卦的解说最为详细,以及它的卦名、卦辞、爻卦和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等。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和看武侠小说一样,那么专注,那么入神,的确这本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我记得:我第一天晚上加班看它,就发现越研究越深,脑子里迸发出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看完一章几个问题,看完一页几十个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就一页一页的看,找答案。
不知不觉加班班长就喊停了,真的体会到了古人说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孔老夫子也讲了:“洁静精微,易之教也”。就是说学习《易经》的人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和非常精密的思维。
其实无论学《易经》还是别的经典,都要有洁静精微和一个冷静的头脑,做事也一样。
如果真的有了这样的一个头脑、一个思想的话,就会举一反三,受益万千。在这本书中还讲了《易经》的三个原则和三个法则。
《易经》的三个原则是变易、简易、不易。
就先说这三点吧:“变易”就是说宇宙万物没有一事、一物、一情况、一思想是不变的,所以学易的人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还能适应这个变。
“简易”,就是把那些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这就叫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情时刻都在变,尽管变的很复杂,在我们懂得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当中,可是却有一项是永远不变的----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这个东西就是“不易”。
再说这个《易经》的三个法则,这三个法则就是:理、像、数。
这三个法则就好比是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可以录音。其中有很多道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会出声音,这是它的像。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它有若干长、若干宽,这是它的数。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用“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用“象”来解释《易经》,有些人用“数”来解释《易经》。
古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这就是了解《易经》的缘故。所以《易经》的每一卦都是天地,每一爻都是真理。
通过学习《易经杂说》,再说一下我对为人处事方面的理解。在这本书中,它讲到了如阴阳、五行、京居十六卦等等。
我体会到它当中的一句话:“內腐,则外虫生焉”。
就是说,如果里面腐坏,外边就会有那些小虫子出来了。和我们做事一样,当你发现你做的这个事出问题了,别人指责你时,说明我们自己有问题了。不可以别人一指责就不高兴了,就和别人争辩起来了,如果这样的话,问题就更大了。
如果别人责备我们,能好好地接受,那么,问题就会没有了,做事也就更顺利了。
第二个就是《老子》上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遇到有一个不顺心的事不要太悲伤,遇到好事就太高兴,那么就会“乐极生悲”了。
《易经》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不那么神秘,要“玩索而有得”,才能读懂《易经》。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摇篮,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孕育了五千年古老的灿烂文化,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英勇的人们。诗人光未然的这首《黄河颂》是在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唱给母亲的一首颂歌。
从我读了光未然老爷爷的《黄河颂》以后,我便觉得“黄河”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它以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而又坚强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努力、奋斗,并取得成功,使中华儿女的脸像花蕾一样含笑绽开,这时黄河水咆哮着,好像在为我们中华儿女的成功在喝彩。
《黄河颂》一诗中以呼吁的口气,号召人们来保护黄河,保卫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近年来,黄河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绝源,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将倒下。
我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在黄河的哺育下,发扬滋长,而我却要呼吁全中国的中华儿女来保卫黄河,保卫祖国,保卫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吧!
通过读光未燃老爷爷的《黄河颂》,我的脑海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面。黄河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横亘在中华大地上,真是壮观啊!我们为祖国的大好山河而自豪!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燃和英勇顽强的抗敌战士们在母亲河——黄河的召唤下,抗击着日本侵略者,保卫着祖国大地。
奔腾不息的黄河,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为保卫黄河而立誓,为保卫祖国而自豪,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而祝福。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二
《易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一套厚厚的书,上面的两个大字,便是“易经”,这是爸爸最喜欢的书之一,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很穷,买不起书,便把老师的书借来,手抄了一本,连插图都是仔细的画上去的,我便觉得这是一本绝世好书,但当我认字了之后,却怎么也看不懂易经,总是翻着翻着就睡着了,而父亲却一遍又一遍的翻阅,从中领悟到了很多,有时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不记得东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会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结果还很准,也许会有人说我迷信,但《易经》的卦象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经看的那么透,遇到难题,只要给他一个字,一个笔画数,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坏。而我却连《易经》的大概内容都不太理解,这学期有幸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也给我一个名正言顺的读《易经》的时机。
《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经之首”。卦是易经的总精脉,它具有象、数、理、卦象、卦德、卦辞的丰富哲理,自始至终是,卦分八个组,以宇宙万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以阴阳互变为导线,象征天体运动是昼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绎出社会和人生万事的变化。它又具“数”的深邃特征——太极生两仪阴阳,在阴阳两态中,再加上一个阴态或者一个阳态,使三个态的阴和阳重叠连成一小卦,共有八个不同组合,便称为八卦,卦的形成是离不2开“三”的互相变通,“三生万物”的作用。三个小卦再加三个小卦重叠成一个双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组,八组八卦——八八卦。
在一起,但是,从学术角度来说,《易经》是一门科学,《易经》的形成过程是几千年历程,从伏羲先始画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双从夏周三代,不断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画后天八卦图,卦辞、爻辞,后来又经过孔子作《十翼》上下几千年中文化的结晶。它是源自历史各时期中统治们的权术经验、教训、功、利、德、贞的总结,也曾是历史朝代中的帝王国权者行使统治和执政朝纲时的《经论》和教诲书。但曾因卦被视为“占筮之辞”,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为预测吉凶的辞令,卦成了古代头领们掌权和使用权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摇卦占卜。而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学派为它正名,他们认为是可生“以史为鉴”“灵警奇奥”的奇书。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三
《易经》写的是主人公沈琵琶(即张爱玲自己)从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时期的内容。书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关系、人性在物质下的黑暗、香港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及男女学生的些微混乱关系、与比比的友谊。当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详细地披露了她(沈琵琶)与母亲(露)掺杂着现实利益的难堪的关系,尤其是钱,使她看清了她母亲,也一点点地毁了对母亲的爱。一股冷凉寒意钻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珊瑚)那更依恋、更觉温暖些。
她曾带笑地对她母亲说:“我心里一直都过意不去……可是我会把钱都还给你的。”她对母亲的爱令人心疼:“爸爸没有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当历史老师布雷斯代资助她八百元,却被她母亲在牌桌上输光了时,她想“八百元,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写到自己的穷,当姑姑为省钱自己包包子吃时,她这样写“琵琶喜欢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欢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贫穷。我们真穷,她心里想,眼泪涌了上来。”这是一个太悲的故事,繁华落尽,往事成烟,忽忽若失。她的回忆是沉重的枷锁,劈伤读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笔调,一贯地,缓慢,如船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她的笔下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情节,照旧地,琐碎的细节一路流淌下去。我觉得,她不像在写小说,而只是在诉说生活,琐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这样的沉静,说的话越是带着笑,然而,捕捉到的却是更深的悲与辛酸,直惹引你唏嘘与黯然。在战乱中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时,她说“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许是活下去的机会吧。可是活下去的机会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没有近似的东西……她真正活过吗?太多的事情总是不请自来……太多的事情,却又一无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单个人在繁华喧闹、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比谁更幸福?我们谁也不清楚,也许大家都生活的很难。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四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易经杂说是对于易经的全面性阐述和解读,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内容,包括道德、人生、社会等。在阅读和研究了易经杂说之后,我对于其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的总结如下。
首先,易经杂说对于人生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启示。易经强调人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正如易经中所说:“君子以时准是”,即要根据不同的时机和环境来做出合适的选择。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人生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根据时机和环境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易经杂说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和”。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将自己融入到整体中。易经杂说中指出,“和”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只有和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并为他人创造价值。这对于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提醒。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共同点,将别人的利益考虑在内,以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
再次,易经杂说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足以立人”,意思是道德的修养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易经杂说对于道德观念的提升有着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德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问题日益严重,但是易经杂说的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易经杂说还强调了思维的重要性。易经中有一些经文专门讲述了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思维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易经杂说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思想,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指导。在阅读易经杂说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思维是人类灵活运用智慧的工具,只有通过正确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综上所述,易经杂说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易经杂说,我对于人生、人际关系、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希望通过我对易经杂说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的分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易经的关注和学习,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五
南师的《易经杂说》,讲解通俗易懂,循循善诱,使初读者流连忘返,欲罢不能。中国人的一般观念,说道《易经》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术士,好像学了《易经》就能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其实不然。
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与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各种思潮,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这些思潮的来源,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变化,将“易”字分开来看便是“日”与“月”。在不断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如时间的流逝、日月的运行,这就是变化的法则。古语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用阴阳两爻来解开宇宙运行的法则,囊括了为人处事的法则,这也正是古人的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也颇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易的卦象告诉我们,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点,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所以,为人处事,恰到好处,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变过来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万事不可操之过急。《易经杂说》中说:“《易经》的原则只能渐变,没有突变的事,那种看来是突变的现象,也是渐渐来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个新的办法,认为很有道理,要用来变更旧东西的时候,千万要根据历史的经验,慢慢来。”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长远可行的计划,一步步改变。同样,当生活中出现某种问题、冲突或者矛盾时,要清楚这些问题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点点小问题、小冲突、小矛盾慢慢积累起来的,若要避免这些麻烦,就要防微杜渐,同时,有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对于人来讲,“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诗书,气才自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是渐变的道理。
分宫卦象图的变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这就说明“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所以,“一切东西从内变开始”。同时不可否认,外卦的变化也会引起内卦的变化,即外影响内,就像今天常说:“你成为今天的你,定是因为一些事的发生。”所以才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来充实自己的内在,内在充实了,思想观念端正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才会深刻,才有可能改变外部的环境。
本书引人入胜,透过南师渊博的知识,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师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络逸闻,探玄寻秘,教我们如何读懂《易经》,从而学以致用,趋吉避凶,走上成功之路。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六
在寒假期间,学校要求我们看一本名著《简·爱》。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当在书店找到书回家时,翻开看,一页二页,从译序到正文,从开头到结尾。
简·爱:一个勇敢自强的人拥有勇敢的追求。
当看到一半时,我止不住内心好奇的种子,去了解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在发现《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一些生活情况后,才发现文章写的是如此动人。她运用一些通俗小说的情节手法,设置了悬念和巧合,布下了险象和疑惑,渲染了神秘与恐怖,也让读者深刻的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低层,受尽磨难、经历千辛万苦。在开头,我们了解到简·爱的父母相继去世,后来被送到舅父舅母里家住。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去世后,简·爱在家中倍受折磨,被歧视被虐待,这些已司空见惯,一次由于反抗约翰的殴打,她被关进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与恐惧,使她大病一场。书中第八章,简·爱被所有人误会,被所有人厌恶,只有谭波儿小组相信她,只有她在简·爱最难受的时侯想着她。我依然记得那段话“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恨你,都相信你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相信自己是无辜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在这之后谭波儿小姐查清真相,召集全校师生告诉他们,简·爱是一个很好的女孩。
在后来的后来,简·爱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他是她生活中的阳光。他们两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们两人的对话又是耐人寻味的。他们各自的性格都在那简短的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两个人真心相爱了,但是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林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妇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
时间会消除报复的渴望,平息愤慨和憎恨的冲动。当里德太太生病时,简·爱毅然地回到那曾经厌恶的地方,去见里德太太。里德太太告诉了简·爱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简·爱却不计较这件事,还不断安慰里德太太,让她忘掉这些事,希望她们可以和解。但里德太太至死也没能改变对简·爱的态度。这又让简·爱既无奈又痛苦。
我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简·爱的一生就像一叶孤独的小舟,在无边的惊涛骇浪中前行。她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命运赢得了自己的天空。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七
在读到南怀瑾老师的易经杂说以前我对易经的理解停留在大多数人的程度,总是将易经与算命的半仙形象联系在一起——头顶瓜皮帽,鼻梁上架一副小圆墨镜,高颧骨,八字胡,满脸沧桑与猥琐,拉着主顾的手飞沫子,想凭自己三寸不烂舌挣点糊口之资。
拜读南老师大作以后我对易经的理解稍有增加,这点理解连皮毛都谈不上,但也算是为我自己扫盲了,让我以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懂易经确实有预测未来之功效,甚至这也是一些人接触易经的目的,但是我感觉易经之预测并不是以前想象中的那样能够预测出某月某日我能在那条街上捡到钱,易经预测的并不主要是一件具体的事,而是预见事情的走向,预测形势的发展。有人对搞易经的人矫情,让算命的说自己接下来将会迈哪条腿,这其实是不了解易经的人的做法。打个比方,民谚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说,说见到早霞那么这几天有可能刮风下雨,最好不出门,看到晚霞那么接下来一连几天可能都是晴天,可以出远门。这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积累下来的经验,这条谚语教我们通过观察天空预测天气,这就是看“势”,不一定出了朝霞就一定有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说这条谚语是假的不科学的,知道这条民谚的人看到朝霞还是会做好防雨的准备。同样地,一个人通过自己了解的周易的知识预测接下来几天可能会有灾祸发生,那么他可能会有针对性地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易经就是伪科学,但是算硬币丢下来那面朝上之类的事易经的能量大概还是达不到。
说到这里有个易经真伪性的讨论,易经被一些人斥为封建迷信,有些人又过度迷信,什么事都要先算一算再行动。我自己还是相信周易这个东西不伪,但也不必要什么都算。姑且不论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算得精准,即使精准,“洞察渊鱼者不祥”,知道太多太细终归不是件好事。对未来走势有个模模糊糊的大概判断就可以了,那样的日子过起来也有意思些。
我们说易经一般就是周易,但是追根溯源易经起源于很早的一个年代,甚至南老爷子还在书里说易经可能是史前文明的产物。伏羲时有连山易,黄帝时有归藏易,文王时期才出的周易,后人的注解使得周易渐渐复杂丰富起来,但是实际上周易的本质是一本无字天书,该天书揭示宇宙中一切规律。几千年来,把玩、研究易的人数不胜数,不乏博古通今之天人、见微知著之鬼杰,确从未有人胆敢声称自己已经参透了易,能明明白白向世人公布自己的所有发现。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世界上只有几个人能看懂,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困于同一场论而不得脱身,爱因斯坦算是全人类中几代才能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只是想在物理方面抽象出一个总结性的东西都如此困难,假如坦爷真的成功了,那么极有可能是个极为简洁但是极难理解的东西。易包罗万象,几千年来没人能真正参透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易经不真。
早期的哲学家都有一种解释万物最基本构成的冲动。古希腊是个出哲人的地方,出现了一大批牛逼闪闪的哲学家。其中有些人就对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泰勒斯认为万物皆水;阿那克西美尼宣称气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火……现在我们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分子下有原子,原子下有夸克……虽然古希腊先哲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是思考的方向却是值得赞美的。在今天我们不会采取他们的观点,却仍然称道他们的智慧。那么反过来看中国的先哲呢?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很有智慧的解释,反正在我看来超过了一切他国先哲的解释,我们的祖先说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上升了一个高度,而且到现在我们也不会去推翻它,因为这个观点超越了今人与古人在科学上的差距。单凭这一点也足够我们自豪的了,这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易这个东西不会简单,很有可能是经得起时间推移的考验的。
另外,从易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人生启示比用易来算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益处。我们说的错综复杂、潜龙勿用、自强不息等词都来源于易,易提出的概念已经成功穿越了几千年,贯穿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正因如此,读易的人更加会从“变”的角度看问题,更知道水往哪流风往哪吹,解读卦象要联系时机和环境,其实最后的解读内容更多依靠的是解读者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人生阅历,所以有人不读易但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预判。同时,易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很大一部分出自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中不乏有人受易的引导与影响。掌握了易,我们就掌握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更深刻理解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所谓“规矩”,就能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发展,试想孔夫子七十岁才到的境界,我们若是能早些达到,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一个水平?而且越是上层的精英人群,就越是懂得规矩二字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以正合以奇胜”,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时刻不能忘记什么是底线,时时刻刻都要遵守哪些真正的规矩。
我相信易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玄妙不可言的世界,来豆瓣抒发一下心中的惊奇,贻笑大方,不知所言。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八
《易经》不像别的书本,听过了就算了。同时,讲下去有一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一节,以后就接不上了。
中国人一般的观念,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剧拿鹅毛扇穿八卦道袍的连了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程度,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易经》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东西,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刚才提到唱京剧,我们对《易经》,从京剧《三国演义》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国京剧非常注重脸谱和服装,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们现在看起来像是妖道,实际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这是我们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场来推崇《易经》的看法。
此外,我们看见京剧中的脸谱,有的在额上画一个太极图,就是表征这位剧中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从这种戏剧艺术表现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经》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视的程度了。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坏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经》,有人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不管哪一种看法,都表示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易经》,所要走的路线,因为大部分人,以前还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们在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样去读《易经》这部书,先从怎样去认识它、怎样去了解它开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辈子,也还没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内,研究了大半辈子,还跟一个初学的人差不多。实际上,讲这门学问,我自己都是战战兢兢的,觉得自己非常肤浅,没有办法向大家报告,不过有一点点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
洁静精微。
现在我们先说古人对《易经》的重视。《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我常常将我的经验告诉年轻的同学们:“晚上不要读《易经》。”他们不大相信,因为老辈们说《易经》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经》。有的人生了重病,枕边放一本《易经》,就可把鬼赶跑,又说《易经》一读,鬼神都不安,所以夜里不读《易经》。而我却最喜欢夜里读《易经》,可是夜里一读,就完了。以后我也就不敢读了,因为夜间一读《易经》,一夜不能睡觉,越研究越没完,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同时又会发现另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体会到古人的“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一个春天过了都不知道的情景。为什么时间过去了都不知道?因为研究《易经》需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洁静精微”,这是孔子对于《易经》的评价,有如此之严重。
但是在《五经解》中,对《易经》也有反面的批评,怎么说呢?它说《易经》的流弊是:“其失也,贼。”就是一个“贼”字。学了《易经》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门左道,就贼头贼脑,鬼头鬼脑,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鹅毛扇,就扇起别人来造反。这是我们自己文化中对《易经》最好的评论,一个“贼”字的断语下得非常妙。
历史上汉朝的王凤、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创业时的“秘书长”,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经》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不学《易经》的人,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个很好的大将,推崇《易经》有如此的重要。
三易。
易学的重要有如此,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边的《易经集注》,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我们手边所持的《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理、象、数。
懂了这三个原则以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我们手边的这部《易经》的三个内涵:理、彖、数。
这些基本原则要先记住,才能研究《易经》,现在先解释这三个字。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古代的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那就是了解了易数的缘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数,这是必然的过程,譬如我们举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摇摆,这就是一个象;而左右摇摆了多少度,多少秒钟摇摆一次,就有它的数;为什么要摇摆,就有它的理——是我为了使大家更具体了解《易经》理、象、数的道理所做的动作。所以《易经》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有理、象、数三种涵义在内。人处在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数。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每个现象,到了一定的数,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就万事通达了。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万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诉同学,最好不要去钻研《易》这门学问,如果钻进去了,会同我一样,爬不出来。如果一定要学,也最好只学一半。如果真把《易经》学通了,做人就没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门了,因为《易》学通了,知道这次出门会跌倒,于是不出门了,一步都懒得动了。像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味道?何必去学?所以我说学《易》最好只学一半,觉得奥妙无穷,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蛮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个坑,会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不走了。可见学通了《易经》非常乏味,何必去学?话虽这么说,但学《易》真的通了,哪里还用来讲《易经》;我现在还来讲《易经》,可见就是半吊子,还不通。像我这样不通的人,在这里吹这些东西,还可以帮助大家摸摸这条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许还会来这里讲,因为他知道我们这些人这样盲目太可怜了,他有眼睛,喜欢来带带路,也说不定。
理论讲到这里,以下我们进行八卦的研究。
玩索而有得。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易经》,有一个法则要把握住,这个法则就在手边这本书上,孔子研究了《易经》以后说出来的。他这句话很妙,他说:“玩索而有得。”学《易经》最好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将牌上,摸起来就趣味无穷了。孔子教我们念别的书,都是要持严肃的态度,唯有教我们学《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轻时读《易经》,老师硬叫背,痛苦之至,问他这些话是什么道理,他也不讲,大概他也没弄清楚,只认识书上的文字。自己后来年纪大了,慢慢摸这个东西,就发现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画上八卦排来排去,后来干脆改用麻将牌。现在一直想改用电脑,可惜没有时间去研究制作,最好能像科学馆的天文仪一样来玩,所以《易经》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么?玩卦。
卦与八卦。
什么叫作卦?古人解释:“卦者挂也。”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是说,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出来,就是八卦。这个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的现象都挂在那里,现在我们先了解它的原理。
第一个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上还是天,天一定在头顶的。
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的文化,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现象挂在那里。
这两个符号,代表了时间、空间、宇宙。在这个天地以内,有两个大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像球一样,不断在转,所以:
离卦代表太阳。
坎卦代表月亮。
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有四个卦挂出来了,还有两个卦是雷、风。
震卦代表雷,我们以现代科学的知识和观念,来说明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他们认为宇宙间有这种能,电震动了就是雷,一震动以后,对面变成气流了,就是风。
巽卦代表风,亦即是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来了,就是“雷风相薄”,这是雷风两个卦。
还有两个卦是:
艮卦代表高山、陆地。
兑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间,除了这八个大现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样大的东西了,这只说大的.,不说小的,如说小的,西装亦一卦,灰尘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讲了。大的现象只有八个,没有九个,亦不能七个,只有八个卦,而且都是对立的。可是这八个现象,变化起来就大极了,是无穷的,不能穷尽的数字,变化当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现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图。
这个卦图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没有看见过,在宋以后才出现这个图。过去研究《易经》,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构成自己的图案,到宋朝以后,宋版的《易经》始用这里的图案,变化就从这里来的。其次,我们懂了“卦者挂也”的道理以后,再来看《易经》的卦,不必那么严重,但亦不简单,要轻松地去看。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后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图,八个卦排列的位置不同:
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
伏羲八卦方位图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图又名“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谓的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换言之,我这个人,在母亲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后,就是我这个人的后天。在娘胎里是先天,离开了娘胎是后天,这是先天、后天的观念。先、后天这两个名词,只是一种代号的作用,以逻辑来说,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伏羲的“先天八卦”,画在纸上是平面的,看起来好像毫无道理。假如有一种仪器,使其立体化,就更容易表现出它的精神了,现在写在纸上的,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譬如现在的乾卦,是三这样的三横,但在古代却并不一定是这样画的,像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么呆板严重,好像说门口挂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赶跑,那是我们人的伟大,不是卦的伟大。不过到现在,对于卦的符号,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
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这叫作“阳爻”(大家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阴、阳”也一样的只是一种代号)。一画在中间断裂的如一,叫作阴爻,两个是相对的。
三个阳爻,完整的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的三画,为坤卦,代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的代号,也是一种数理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图,它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的图是这样的:
两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刚才我们谈的是乾卦与坤卦,现在再提出来一个卦,这个卦下面是阳爻,上面也是阳爻,中间一资金是阴爻,这是离卦,代表太阳,位置在东方。离卦这样画,实际上古人已经看到,太阳中间有一个黑点,外面两爻是阳爻,中间是阴爻,光明的,看得见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所以这是代表太阳,叫离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离卦的对方是,下面是阴爻,中间是阳爻,上面是阴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这现象表现太阳在东方挂起来了,月亮挂到西方去了。太阳、月亮绕着南北磁场之间一条无形的线在转,以现代的科学来说,古人太不科学了,太阳、月亮怎么是绕地球转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月亮的出没,的确是这种现象,古人把眼见的现象,用八卦这样简单地表现出来,亦不能说不科学。以地球为本位,当然是太阳跟着地球转,以太阳为本位则自然是地球绕它转了,各个立场不同,并没有错,是很科学的。现在我们假定把时间和环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了解古人是很科学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后的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也同样是很不科学、很落伍的。
这个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观察来的,是依据科学来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文化,发达到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则,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拿来用。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智慧,达到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程度。《易经》的法则,随便用在哪里都通的,以现在的科学来看,《易经》的法则,用在化学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经》的法则,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现在,乾、坤、离、坎四个大卦,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的,就是天、地、日、月四个大象。
这个卦,下面一爻是阳爻,上面两爻是阴爻,这个卦名为震。“震为雷”,它代表的是雷电、动能,以现代的观念来说,宇宙间有一种动能,而动能最大的现象就是雷电,在八卦图上,它的位置放在东北角上。
在震卦的对面西南角上的一个卦是:
下面一爻是阴爻,上面两爻是阳爻,恰和震卦的阴阳爻相对,这个卦名是巽,代表宇宙的气,代表风。
仔细再看这两个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种震动的现象,打雷了,雷电震动以后,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就变成气流了。这两个卦的位置相对,名为“对宫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说这命是哪一宫。一般人听到“宫”字,就联想到宫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实在不是这个意思,古人说的“宫”,就是位置、方位。震卦的对宫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电一震动,就发生大气流,大气流摩擦,又发生雷电,这两个不断地在互相变化。
另外在图的西北角上,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一爻是阳爻,形成:
艮卦,代表山,它的对宫卦是:
下面两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名兑卦,又叫作泽,代表海洋江河。这是先天八卦图的基本观念。
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图的“数”,乃依据八卦排列的秩序产生的。“数”在《易经》里是很奇妙的,人们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后,往往认为这些事的发生,是有定数的。我们知道,在世界科学史上,天文和数学,都是以我们中国的为最古老,当时我们已经进步到归纳的数理,现代西方的数学,都是向外演绎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国的文化是讲归纳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个一个慢慢归纳起来,最后只归纳到十个数,而且方法非常简单,只是加与减,“加减”就哲学的观点而言,宇宙的万物,不是增加,就是减少,没有第三个现象。现在这个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数字,如果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龚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九在中央。这个先天卦的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后研究易数,随时随地都用得着,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这八个大卦,是古人告诉我们,天地间就是这八个大现象在变化,这些图案都是相对的,如乾卦三条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阳,而对面三条中间断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阴,两卦的现象是相对的,坎、离是相对的,震与舆、艮与兑都是阴阳相对的。举物理的例子来说,桌子上的这个毛巾、碟于,大家所看得见的,一个圆的盘子,黄色的毛巾,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每人的感受,尽管眼睛有近视、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样的;第二个原因,物体形状、颜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实验室去分析,只是构成物体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现了形状、颜色等等的不同。如构成钻石的原子,是和构成煤的原子一样,只不过是原子的排列不同,于是就分别构成了钻石与煤,这是现代科学帮助了我们对物质的了解,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已了解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不同,现象亦变了,作用亦变了,数字亦变了,效果亦变了。由此亦可了解人事的法则,譬如讲领导学,同样三个人一组,甲当组长,乙丙当组员,改为乙当组长,甲丙当组员,那么领导的方法就变了,作用亦变了,效率亦变了,这亦同样是这个道理,组合排列一有变化,整个事物都会变。我们今天看到美国总统领导的政府又换了人,他的组合排列变了,他这个八卦又要动了。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经》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现象,就了然了。在后来发展到一种“梅花易数”,听别人的声音,一句话,就知道了问卜的结果,这种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据问卜的时间、空间,当时环境、景物,问卜者的身份以及所问的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经》的数理推算结果出来,没有什么稀奇。
现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离四个卦,我们不去管它,看另外四个卦:
艮卦,图案就是高山,下面两爻是阴爻,上面是阳爻,画成线条,就是高山。地球开始形成,原来是一大块浓浆,渐渐冷却,凝固起来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阴的上面是阳爻,成凸出的高山。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块为阳,就是兑卦,和高山相对的,这和震、龚两卦相对,雷电的震动产生气流,气流的摩擦产生雷电的道理一样。
这个图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为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在黄帝、神农以前,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们旧观念的说法,我们的历史文化,到现在已经是两百多万年。现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据西洋文化来说的,或说中国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着西洋人说的,是我们的谦虚,在这运气不好的时候,只有谦虚一点,等到运气好的时候,再说我们的历史有两百多万年。所以伏羲并不是我们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们八卦的文化,是从他开始。
现在我们把中国的地形图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当时画八卦,是以我们中国为本位,试依艮、兑、震、巽四个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国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来,到东南是兑卦,而我国的东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风。我自己的经历,当年到了云南,去洱海经过下关,这里以风大著名,十轮大卡车经过这里,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着走,云南在西南边睡,就有这个现象。等于现在说基隆宜兰一带多雨,是“金生丽水”,因为这带有金矿,向来有金矿的地方都是多雨的,这是现象,有没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风,东南多河川及海洋,东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这个八卦的图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现象,平面的现象,代表了中国的地形,因为这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关于这一点,举个现在的事例来说明,曾有一位跟我学《易》的学生,在澳洲要盖房子,写信来问,在澳洲用罗盘是不是和在国内一样的用法。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为《易经》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现象恰恰和我们相反。一时之间,几乎把我问倒了。所有以前《易经》方面的著作,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又没有办法去问老祖宗们,经过仔细一想,所谓“万物一太极”,从这句话想出道理来了,告诉他把罗盘的南北向倒过来用。后来他写信告诉我,照这个方法用,结果非常灵,这就是堪舆学的“移形换步”。譬如一张桌子,换一个位置,所形成的状况,坐在那里所看见的现象,就和以前不同了。
这是初步介绍“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图案的大概,获得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介绍“后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的方位。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撰、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为什么卦的方位要作这样的摆法,这要特别注意。假使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后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
从前面的图可以看到,后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方,震卦对面的西方是兑卦,东南是卖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说到这里,先讲一点八卦的运用,现在大家把这个后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排的位置是这样的:
无名指的根节上放乾卦,中指的根节上放坎卦,食指的根节放艮卦,食指的中节放震卦,食指的尖节放龚卦,中指的尖节放离卦,无名指的尖节放坤卦,无名指的中节放兑卦。
我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的法则,放在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样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过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的人,一定是不科学的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真的学好了科学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学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说自己所不懂的,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
古人在八卦的运用上,不用电脑,就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多简便,能说不科学吗?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的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的事,写成韵文以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这个八卦圆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
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数是科学的东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个数字排列的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易经》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因为对象、数方面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必须把《易经》的象(这个“象”我们不妨轻松点,以现代语来说它是图案画)认识清楚。《易经》不像别的书本,听过了就算了。同时,讲下去有一个系统,假使中间缺了一节,以后就接不上了。还有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也许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辈子也没有读通,如参考他的,就完全走错了路。而且宋朝以后的《易经》注解,多数是走物理的路线,就是用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解释《易经》,而我们手边的这本《易经》,过去叫作监本,就是明朝以后的国子监,近乎现代的国立大学的课本而已。这个监本是明朝那些儒家采用了朱熹的思想编的。明清以来,我们的文化讲孔孟,大部分都倾向于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于唐太宗捧道教,因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个姓朱的人来捧。明朝永乐皇帝以后,硬性规定,考功名时,四书五经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思想,受这个规定的祸害很大,他们都是用儒家四书五经的思想来讲《易经》的理。如果研究《易经》有兴趣,学久了就会知道,《易经》的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并不是不重视,因为研究几年,懂了《易经》以后,大家都会说理。譬如对于乾卦,朱熹认为是那样,我们亦可以认为是这样,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可有千条。而《易》的象与数,却是科学的,没有办法讲歪的,就非要学会它的规矩、法则,才能懂得《易经》。可是千古以来,有关《易经》的书本,都不肯把这个规矩说清楚,乃至于老师都不肯说清楚。在抗战时期,有一位留美学科学的四川朋友,对象数很有研究,却不肯随便教人,所以对象数我们要特别注意。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十九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典籍,易经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易经,我通过阅读各种相关资料和书籍,进行研究和思考,总结了一些关于易经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从易经的基本理念、变卦的应用、修身养性、经营管理和风水风向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和感悟。
易经的基本理念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决定了万物的生成与变化。五行学说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加全面和深入。
易经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变卦”了。变卦是根据六十四卦象所构成的卦爻的变动来推演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推演变卦,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过去的原因和结果。变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预测和适应未来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易经还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易经认为,心性的净化和修养是追求成功和幸福的关键。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的心境宁静、内心平和,从而更加细腻地感知自然和事物的变化,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此外,修身养性还可以使我们具备卓越的品德和修养,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底色。
易经对于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易经强调和谐的管理理念,提倡合作与秩序,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调整组织内外的关系。同时,易经还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客观事实,注重谋略和计谋的制定和实施,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胜利。
最后,易经经常与风水学联系在一起,共同指导人们的居住和环境布局。易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合理布置房屋、调整方位等,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顺利。风水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有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发展机会。
综合上述分析,易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和运用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这种思维和方法也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和智慧,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易经的研究和传播,不断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期收获更加丰厚的人生果实。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二十
《易经》写的是主人公沈琵琶从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时期的内容。书中涉及到一大家子的混沌关系、人性在物质下的黑暗、香港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及男女学生的些微混乱关系、与比比的友谊。当然,最重要的是首次详细地披露了她与母亲掺杂着现实利益的难堪的关系,尤其是钱,使她看清了她母亲,也一点点地毁了对母亲的爱。一股冷凉寒意钻到骨髓里。相比之下,她在姑姑那更依恋、更觉温暖些。
她曾带笑地对她母亲说:“我心里一直都过意不去……可是我会把钱都还给你的。”她对母亲的爱令人心疼:“爸爸没有伤过我的心,我从来没有爱过他。”当历史老师布雷斯代资助她八百元,却被她母亲在牌桌上输光了时,她想“八百元,为什么偏偏是八百元”。
她写到自己的穷,当姑姑为省钱自己包包子吃时,她这样写“琵琶喜欢这些包子,皮子硬得像皮革,她偏喜欢吃,吃在口里像吃的是贫穷。我们真穷,她心里想,眼泪涌了上来。”这是一个太悲的故事,繁华落尽,往事成烟,忽忽若失。她的回忆是沉重的枷锁,劈伤读的人的心。可是,她的笔调,一贯地,缓慢,如船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她的笔下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的情节,照旧地,琐碎的细节一路流淌下去。我觉得,她不像在写小说,而只是在诉说生活,琐碎、平凡。可是,看的字越是这样的沉静,说的话越是带着笑,然而,捕捉到的却是更深的悲与辛酸,直惹引你唏嘘与黯然。在战乱中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时,她说“失去生命,她失去的是什么?也许是活下去的机会吧。可是活下去的机会不等于是生命,生命没有近似的东西……她真正活过吗?太多的事情总是不请自来……太多的事情,却又一无所有。”
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单个人在繁华喧闹、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比谁更幸福?我们谁也不清楚,也许大家都生活的很难。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二十一
《易经》是一部十分难读的书,很多人想读《易经》而不知从何着手,大家都以为《易经》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书。
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着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可惜的是历代的《周易》名家,都没有把他们的方法与心得,明白地告诉世人,因之史家多记其事而略其法,寻章摘句,望文探幽者,虽连篇累牍,然亦说多纷歧,使人如坠云里雾中,乃士大夫之易,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没有多大的帮助。
丁卯夏,于老古文化公司,得睹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的《易经》讲稿,拜读之下,简直使我难以想象,我会以读江湖奇快传一样的心情,一口气将它读完,使我深深体会到古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的情景。
这本书所给我的印象--。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
《易经》本来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但这必须要先能入乎其内才可,初学者能像读武侠小说一样,那么传神、那么专注、那么引人入胜,实在是旷古以来仅有的第一部易学着述,这证明了《易经》“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说法是不错的,但也唯有真正懂得了《易经》的人,才能深入浅出,引喻举譬,说得这么清楚,这样明白,毫不隐僻含混,勉强凑合。本书引人入胜处,即在透过作者渊博的学识,把握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将人事与自然法则、历史规则结合为一。南先生以其极为严肃的治学态度,轻松的口吻,网罗逸闻,探玄寻秘,透露了《易》的消息与秘密。
这是一部人人读得懂的书。
始所周知,《易经》的难识难懂,由于象数的失传,本来艰涩的词句,幽晦不明的含义,已经造成了后人学《易》极大的文字障碍,复加以后世治《易》者纷歧不一的说法,使《易》愈以难识难晓了。南先生以其真知灼见,透过时代思潮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像写小说一样,极其平易地帮助我们解开了幽晦艰涩的苦结,使人人易知易晓,为青年学子、社会大众,牖启了一条崭新的学《易》门径。三圣心法,虽不敢说已由此可窥可见,但确已破解了千古以来学《易》的谜结。
这是一部融义理象数为一的书。
世人说《易》,有所谓“义理之学”者,有所谓“象数之学”者。义理之学是偏重人文的,这自晋朝的王弼开始,王弼主张扫彖,所谓“得意而忘彖,得彖而忘言”,宋儒附之,遂使象数之学,隐晦了好几个世纪。象数之学,偏重心灵玄秘,是探睛索隐,寻求前识的学问,亦即近代所谓的心灵学、神秘学之类,在人们心理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两种思想,极其泾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独家殿堂,后者流入江湖,往往成为江湖术士混饭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数之学,本为演绎自然、阐明《易》理而设,如所谓“悬彖着明”,使人们透过了“象”的启示达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动的休咎。人们十。何才能见了这个彖而知所趋避?那必须要透过一种特殊的方法与程序,这个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辂虞翻的、有焦赣京房的、有邻康节的……但他们的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也都是彖、理、数的综合运用而已。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于忧患之故,以前民用”为目的,可知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流入“其蔽也贼”的后果,扫彖而得意,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静精微”的精神。
这是一部与人人有关的书。
前面说过,《易经》是为人事而设,这点《易经·系传》“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已说明了一切,所以尽管《易经》包罗了天地间的一切学问,但这些莫不与人事有关,古人“不学《易》不可为将相”的话,虽然不错,但将相毕竟是芸芸众生中的极少数,“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见《易经》是与社会大众人人有关的了,也可以说上至将相,下至几庶,几天地之间的莫不与《易经》有关。南教授在本书中说明了支为什么止于六,人生的历程,也是如此,一个卦的六支,往往就是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指标,也可以说是人生经历的寒暑表,这中间已包括了亨通的、困阻的、危殆的、复苏的种种事实与启示。固然《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支,四千九十六卦之,无一不为人事而设,但这多是告诉占者占得此卦此爻如何如何,本书作者却明白地指出了不待占而知的全部人生,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所应遵循的法则与规范。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学《易》的捷径与秘诀。
近代科学,关于学习的方法有着很多研究,教育家们希望能透过这种研究,来训练记忆,帮助学习,对于近代的教学活动,助益很多。但是生活在过去的人,在学习上便没有这样方便与幸福了,他们只有一个方法--老师教,学生学。聪明的人在吃足苦头之后,也往往会悟出许多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来帮助学习,便利记忆,但他们却又不把这些方法告诉后人,使后来的人照着他们原来的路子去摸索,去碰撞。当他们吃足苦头后,又悟出了许多新的方法与技巧,也不告诉他们的学生,仍旧让他们自己去摸、去碰。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样情形下,不知道使后世学子多走了多少冤枉路。邵康节学《易》于李挺之,就有过这种故事。当时邵康节向李挺之学《易》,邵康节请求李挺之给他一点提示,不必明白说出内容即可。李挺之告诉了他“一二三四”几个数字,邵氏在易学上从此自成一家,在易学上的成就,可谓中世纪末的第一人。
在本书中一开始,南教授即将他个人过去学《易》所吃的苦头,不厌其详地告诉大家,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因而知之的方法与心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如果我们不学习《易经》则已,假如我们打算拿《易经》来玩玩,有关《易经》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卦名、卦序、八宫卦变、六十四卦方圆图等,却必须详知熟记。本书中有很多学习《易经》的技巧与要领,使我们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易经杂说读后感篇二十二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一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遥。
第二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三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四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五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六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七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八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九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16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