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3:28:04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实用18篇)
时间:2023-11-28 23:28:04     小编:JQ文豪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书籍内容的反思和感受的一种书面记录和总结形式。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作品的语言运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代小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为它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1984》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它以其严肃的思想和深入的描写让我深受触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部让人陶醉的奇幻小说,它让我感受到了魔法和友谊的力量。《活着》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它让我深感家庭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贵。《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的拉丁美洲小说,它的独特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上是我对一些书籍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一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涉及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和影响力。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和了解本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还要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国际变化。

第二段: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问题,还需要考虑国际政治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和反过来。政治决策对于国际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全球化的进程就是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和国际投资趋向自由化都是政策决策造成的,而它们的出发点是政治价值观的导向。因此,我们在学习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经济问题,还需要了解国际政治背景对经济的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学还要关注整个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的世界经济中,曾经出现许多的变革。如资本家的崛起,新兴经济体的增强,地缘政治的影响等等,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本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对这些扭曲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找到经济建设的方向。

市场环境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市场崛起,为国际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等等,都是世界级的证券市场,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的走势。因此,了解市场环境对于研究和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段:政策与实践相结合。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策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我们可能要涉及到贸易、投资、汇率、制造业等多方面内容,在处理各种政策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政策和实践的相结合必不可少。

总结: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领域广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和影响力。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这是制定政策和实践解决问题的重要关键。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市场环境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最后,合理运用政策和实践,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二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在国际政治与经济活动中构建政策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来研究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包括我对该学科的理解、改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第二段:我的理解。

作为一门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关注点是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对等交往和合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强调了政治因素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个领域主要的挑战在于管理不同的利益、保持良好的协作和合作,加强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与贸易等方面。

第三段:我的改变。

对国际经济的大局产生了微观层面的影响。对于这些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我真正认识到了它们可能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第四段:未来展望。

在我看来,政治和经济始终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在考虑全球化、贸易、科技创新、不平等等问题时,我们必须综合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理论需要更准确地描述国际经济中政治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学术、政策和公众层面上,需要更多人积极投入这个领域,增加对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

第五段:总结。

总之,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我认为,它预示着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世界,并为解决全球中的重大经济和政治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无疑,这个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的努力,只要能够认真研究、正确认识、勇于行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将更加充盈。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三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高层次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同时也要考虑政治因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这门学科远远不止于一些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它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论的体系。在此,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它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家利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等。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它们的变化和影响也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可以会影响到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也可能会成为引起政治争端的导火索。只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国际局势的演变。

国际政治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还涉及研究方法。在这门学科中,研究者多采用实证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等。有时,我们需要借助数据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去了解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具体情况。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证分析和政策制定。

各种理论模型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外汇市场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等,掌握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释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机制。理论模型帮助我们理性地分析问题和形成政策建议。它们是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利润分配等问题政策制定者所需要掌握的基础。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复杂而且变化多样的领域,它需要我们去思考各个层次、各个角度的问题。这些挑战包括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资本流动等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对各种理论和政策进行思考和反思,并且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政策和行动。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我个人的学习中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首先,它让我认识到国际经济与政治的相互作用无处不在,而这些作用可以极大地影响国际秩序的变化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展。其次,它让我认识到保护、开放两种截然不同的贸易政策,需要在巨大的利益分配中艰难地做出选择。此外,国际政治、经济的模型是理性的分析工具和政策思考的基本框架,但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地应用这些模型。最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秉持一种开放、包容、挑战的思维方式,以迎接各种未来可能的经济与政治挑战。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四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五

我把这两本书通读了一遍。其中感触还是很多的,现在在这里做个小结。

我先看的书是《国际贸易学》,在我没看之前,我的认知就是,《国际贸易学》应该是包括《国际金融学》等其他学科的。因为有“贸易”两个字。贸易肯定包涵金融、服务、商品……看了两本书之后,才知道现在这两门学科已经趋于独立了。贸易的核心是交换,交换包括两个环节:交货和付款。在付款环节就会设计资金流动的问题。国际贸易也一样。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交往最古老和最传统的方式。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有不一样的意义。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时期,国际金融学还只是依附于国际贸易学,那么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金融问题凸显出现了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并列的国际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同时,国际金融性资本的流动规模迅速扩大,从而使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脱离国际贸易而趋于独立。我看的这本书从国际金融学的基础讲起,分讲了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国际资本流动五个章节。让我对国际金融有了初步的了解。书上第二大部分是讲市场篇。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离岸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和外汇风险管理。这里面很多知识和我已经学过的《货币银行学》、《世界经济概论》有关联。比如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和货币银行学里所讲的内容大致相同,只不过国际金融学讲的是国际间,更有针对性。与货币银行学不同的是,国际金融学多了外汇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国际金融机构也是早在世界经济概论里讲过。

如国际金融机构是政府间的金融组织,通常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体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都系统学习过。第三大部分政策篇应该和《国际贸易学》中的`国际贸易政策分析部分一起学习。我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就把《国际贸易学》也翻开,两本对照着读。国际贸易要以货币作为结算手段,所以,除了物流还伴有资金或货币流。每个国家选择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要选择相应的国际金融政策。不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我国,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了我国出口的最大威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相应的政策来抵制。积极拓展新贸易伙伴或区域,对新贸易伙伴或地区实行出口补贴,带来更多的价格效应、贸易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对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适当调节关税施压。

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以及上面提到的两门学科。上网一查,还有《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在内。虽说我还有很多没有完全明白的地方,但这次的阅读为我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使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天就选课了,宏观经济学我一定抢老师的课,希望能继续跟着老师一起去研究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六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经济学理论》。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71、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使用。

73、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基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的思考。

76、基于excel的国际经济学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77、审计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值得充分信任。

78、再论世界经济学的对象。

80、“多国企业论”的研究领域(上)。

8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

83、基于社会需求状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85、《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反思――从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角度研究。

97、新形势转变下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应用型设计研究。

99、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对策。

101、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回顾与反思。

102、关于霸权稳定论及其评价。

103、关于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

104、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双因素影响分析――基于《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问卷调查。

105、翻转课堂语境下国际经济学教学方式探析。

106、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107、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失衡与重建。

109、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110、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111、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17、中国市场经济的大众解析――中国市场经济论纲之一。

11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20、从国际经济学理论视角看企业竞争优势。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七

早就想学一点经济学,却一直没有任何行动。十二月初收到书开始,只是稍微翻了一下后,就一直放在那里。选择在2012年的第一天开始读这本书,是希望能给自己新的一年带来一些理财知识和财运。这原本是大学的任务的,现在很自责大学时没能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一下。当然,即便在大学中如果借来读的话,也不过是像其他书一样,随便读一下序和第一章之后,就无限期的拖延下去,直到借书期满抱着沉甸甸的十本书去还。

初次知道曼昆的经济学忘记是在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去年秋冬在棠下的路边书摊见过的吧。当时的观念还是宏观在前,微观在后的。随便翻时才知要先读微观经济学,再读宏观经济学。而我也被500多页的微观经济学所震慑。直到开始读,才发现远非震慑能够形容。

这部书的确还算是浅显易懂,不愧封四所说的“学生导向”。扬扬洒洒,内容充实广博,条理清晰,措辞严谨。从这里就能看出教书育人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跟靠收集资料凑成一本书坑蒙拐骗赚稿费的作者有多大的不同。阅读的时候,不仅一次疑问他是怎么写出的这部500多页的大部头,内容充实推测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辛苦。但是本书没有参考目录,不知道曼昆自己参考了多少别人的资料。

这本书给那些企业命名很幽默风趣,比如快乐山谷有三家工业企业,录唱片的叫johnnyrockabilly,开三明治的是我具有创新精神的叔叔,小咖啡公司叫littlekona,控制咖啡市场的叫bigbrew。除此之外并且还埋了许多彩蛋,光我知道的就有三个,据我推测有三个之上。一个是在20页问题与应用第6题,三位经理分别是哈利、罗恩和赫敏。答案也正如罗琳笔下那样,赫敏在知识上的观点是最准确的。118页问题与应用第10题,两个司机是tom和jerry,彩蛋三忘记在哪了。

然而即便有学生导向的定位,有幽默风趣的语言,本书的知识我还是没能够全部弄懂。也许是因为自己是文科生,对很多地方一知半解,一掠而过。而有的地方总是读不明白,十分纠结,还有很多地方过目即忘。在读完一天之后的今天,我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读书总是读不进去了,眼睛在一排排字上掠过去,这仅仅是一排字,在我的脑袋中根本无法转变成具有意义的一句话。我想努力的弄懂,必须转回头去看第二遍,第三遍,但脑袋中还没有被灌输文段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我看来,这本书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而且很明显。

首先是这本书的受众问题。这本书更加偏向于美国学生。有多处地方的政策和数据都与我国的国情完全无法匹配。这些信息完全可以一掠而过。

其次是翻译问题。这本书的翻译只能称之为翻译了,的确很小心翼翼,努力不出错误,但是太忠实于原版了。如果能在全书知识架构和体系的基础上,将常识性的国家和政策信息改为中国国情的,那就比较好了。

需要更加强调的是,这本书的问题与应用部分。在我看来,有些题目的问法是不严谨的,导致我自己给自己找矛盾。很多题目自己根本不确定,到最后只好放弃。做这一部分的题目时,是必须要配合答案才能够弄明白的。至少对我来说,没有答案就像是盲人摸象。如果这本书能在后面附上所有的答案和解释,这才是比较完全的。

还有个脑残的部分,就是术语表和索引。作为中文版的书,接收的信息必然是中文的,而读者也必然是按照汉语习惯来思考。如果有疑问要查询一个术语或者是一段的内容时,必然是像查字典一般先找第一个字,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找起。但译者直接将此部分翻译成中文,甚至都不重新排一下序。从汉语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锅大杂烩,根本没有可取之处,还不如没有。现在我要查询一个内容时,需要先转换成英文,在术语这一块还能稍微应付,但是在索引这一块时,就完全找不到北了。其实很好解决,只需要排版时排一下序,就有那么麻烦么?是根本就没考虑吧。

另外,发现自己变了。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之前,有不会的问题我会努力弄明白,现在我只是稍微思考一下解决不出来就跳过。这应该就是好学生跟差学生的区别了吧。我想,我已经由前者变成了后者。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八

摘要:近些年来,旅游行业不断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热潮,伴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对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环境的问题,在我国生态旅游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配合很好的环境政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政策;应用。

生态旅游一词是不久之前提出的,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但是新的模式要想适应当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制定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新的旅游模式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生态旅游模式的提出是本着保护环境的基础,所以环境政策的制定是对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

1环境政策的主要分类和重要性。

环境政策是确保环境管理能有序进行的最主要的依据,也是体现国家意志力,对环境进行保护最有效的手段。环境政策在历史的发展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环境政策是命令控制型的,这是最原始的一种环境治理方式,因为单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以只能依靠强有力的制度来进行环境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变成了经济激励型的,这个阶段人们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一点的关注,仍然没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所以只能通过人们比较感兴趣的经济的激励来带动环境的保护。近些年,环境遭到大面积的破坏,人们认识的了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不是长久之计,逐渐的开始关注环境,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强,所以环境政策变为了公众参与型,这不再是强制性的环境管理了,而是更多的人主动的参与到环境的管理中,这样的主动管理是环境政策的最高境界,对生态旅游的管理中,需要同时运用这三种环境政策来进行管理,只有在这样的政策下才能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

2不同种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具体运用。

2.1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运用。

命令控制型政策是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必不可少的环境政策,这种政策在现在来看虽然是不太适应现代的环境治理的,但是这种政策的强制性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却是很有作用的,生态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发展体系,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使用就能很好的避免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生态旅游管理上具有高效的作用,这应该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一切向破坏环境的行为阻挡在鸿沟之外,这样的政策是维护环境,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硬手段。命令控制型政策是国家通过强制的命令手段以及法律政策来对生态旅游行为进行约束管理,比如一些环境保护法等具有法律效益的法律文件,这些都是国家在运用强制的手段来进行生态旅游的管理,这体现的是国家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同时也是对生态旅游的一种期望,希望通过好的环境政策来做好生态旅游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在正确的轨道上茁壮发展,不断进步。

2.2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的运用。

如果说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运用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把利剑,那么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则更加的注重享受生态旅游本身的管理,这不是一种强制的管理手段,而是类似与诱导性的管理手段,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是连接经济效益和生态旅游管理的一种适应现代发展的环境管理政策,这样的管理政策让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加具有主动权,这样更能达到想象的效果。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主要依据的理论有庇古理论和科斯定理,这俩个理论都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通过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来联通环境条件,进行环境的管理。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压力越来越重,已经达到了不堪重负的场面,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就此停下,所以有了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这很好的适应了当下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生态旅游发展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的深入到每一个公民的心中,经济激励型的'环境政策正是对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可持续的环境发展中收获经济效益,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确保环境不受到经济发展的危害,这就是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的优势之处。

2.3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的运用。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近些年才兴起的,需要参与者不断的去探究才能做好生态旅游的发展,但是不能任由生态旅游随便的发展,这样的话就会失去了方向。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业,这是一种自发的在不损害环境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旅游模式,所以对与参与者的自发性有很大的要求,环境政策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一种制约,真正的高效的政策是参与者的自主性,所以公众参与型的环境政策是最高效的环境政策,这需要参与者自主进行环境的保护,同时要主动监督和督促他人在进行生态旅游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政府只是做一个引导,更多的工作需要参与者自主去完成,在这样的环境政策下,人们逐渐的养成了环保的意识,这样才是生态旅游环境保护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3结语。

本文对环境政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做了分析,环境政策是确保生态旅游顺利进行的前提,命令型环境政策、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的结合运用是做好生态旅游管理的好方法,生态旅游作为新的旅游模式,需要环境政策的管理,但更多的需要参与者自主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茜,张孝德.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41):59~63.

[2]杨柳.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8):292.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九

在国际贸易融资的系列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关键的风险因素之一。对此,作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生涯,论述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特点和危害,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据此分析管控信用风险的有效模型和路径,点明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及应该起到的作用。

在当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日益全球化和普遍化的背景下,保理、福费廷、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基于应收账款转让的新型贸易融资产品迅速崛起,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也日渐复杂化,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莫过于信用风险。

一、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表现和特点。

所谓的信用风险,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各种因素而不能及时、适当、充分地履行承诺的可能性。过去,在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有两种内涵,就法律视角而言,是债权风险,即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违约风险;在赊销过程中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无论哪种角度,都通常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

如今,从组合投资的角度关照信用风险,已不仅仅是单方面损失的问题,投资者(银行)的投资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而发生损失,而且交易对手履约可能性的变化也会给组合带来损失。一方面,一些如信用等级被降低、投资失败、盈利下降、融资渠道枯竭影响交易对手信用水平的事件一旦发生,公司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另一方面,现代资产估价和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贷款等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能得到更恰当和及时的衡量,其发生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可以及时地在资产估价中得到反映。故此可以说,现代银行在贸易融资服务中的信用风险应该包括交易对方的直接违约和其违约可能性变化而对银行产生的风险。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与众不同的显着特点:一方面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用款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融资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这两大特点的存在提升了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力度。

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探源。

国际贸易融资本身涉及的领域、范畴、事务、层级繁多,其信用风险背后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复杂,从整体来看主要由如下四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就国内环境而言,国人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制度不够完善。

传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缺乏信用意识酝酿的基础,有的只是朴素江湖义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普通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依旧比较淡薄。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在资本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带着实用理性的思维向银行贷款,对如何还贷考虑不足,甚至没有认真正视这个问题。微观领域的忽视影响了宏观体制的构建,目前国内企业信用制度漏洞百出,问题贷款和资金比比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犯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虽然,近年的数据有所下降,但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二)从国际环境方面来看,海外企业单位鱼龙混杂,信用情况也比较复杂。

虽说以欧美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在金融信用方面的制度、法律支撑和信用意识等方面比较到位,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用问题,尤其是在其强势经济的地位造成的制度霸权的情况下,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融资实际上存在着违背合理公平信用问题的因子,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容易引起弱势经济区域企业组织的刻意恶意不守信用的动机。另外,欧美之外的亚、非、拉等其他区域,基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不同,在信用方面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问题,是滋生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温泉。

(三)就法律规程方面而言,担保法和票据法的冲突和缺陷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社会和世界是法律社会,法律是规范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武器,也是管控信用风险的重要依据。不过,信用风险也容易从法律的漏洞中产生,其中对此影响最大的当属担保法和票据法的冲突和缺陷。对于担保法,我国担保法第7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对保证人的义务及应有行为能力及义务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是“担”而不“保”。对于票据法,由于各国票据法差异很大,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由于票据适用所产生的冲突不可避免,信用风险由此有了猖獗的空间和可能。

(四)就微观事件而言,应收账款债权的转让是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产生的直接因素。

应收账款债权作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的核心和法律基础,如果其转让中存在隐患,也就是说债权在转让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上存在问题,势必影响作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的顺利进行。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违约风险与债权的合法性和可转让性直接相关,如果债权的转让人即出让方的债权不合法抑或债权不可转让,而转让人却转让了债权,那么信用风险就应运而生了。

三、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路径分析。

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追求利润的企业或金融单位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系列途径、方法和模式,其中切实有效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最保底的原始对策。

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是信用风险评估,在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具实践操作价值和公正意义的衡量标准的存在与否及适合与否,所以构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对此,特定个体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应该根据自身所涉及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具体情况,开发、完善、持续改进判断“违约与否”形成信用风险的分类评估模式的模型与方法,进而确立更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

(二)最舒心的管控模式。

企业信用评级管理。由于国际贸易融资的复杂性,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始终具有滞后性及有限性等特点,一个更有效且贴现的管控模式是企业信用评级管理。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强化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动态管理,不但在交易发生时进行信用评级,在交易发生后也定期考察该贸易的进展及借款企业营业情况和财务状况,随时评价其信用等级。国际风险管理协会、全球风险协会、国际内部控制协会等全球性的专业协会及各国内审、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机构组织应该注意关照各个企业组织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的表现,以权威第三方的角度进行信用评级,并定期公开评定情况,为相关组织涉入国际贸易融资作参考。对于我国,应该积极培育相应的信用评估机构,以便强化提升评定企业信用的话语权,为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事务保驾护航。

(三)最得力的辅助手段。

各种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产品是指以贷款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为基础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违约互换、收益率全额互换和信用相关票据。信用衍生产品可增强银行调节和管理信用风险的灵活性,可使银行资产的纯粹信用风险可以上市交易,进而使得对信用风险管理有了直接的数据来源和市场参考。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将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可避免将投资撤出或转卖对客户造成的不利影响,是管控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最得力的辅助工具。

(四)最直接的有效举措。

出口信用保险机制。无论哪种方法和模式,在管控管控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融资主体很难避免剩余风险的存在。对此,如果不想主动接受,可以求助于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借助于信用保险损失补偿机制,出口商收汇有安全保障,银行愿意提供资金融通,便于企业获得出口融资;通过投保信用险,出口商可以了解买家信用情况,加强应收款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五)最彻底的根本路径。

探索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化道路。对于国际贸易融资而言,曾经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内企业还是一个摸索路子的新兵。入世以来,中国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深度越来越深,但相关配套体制却没有及时跟上和对接,是系列风险容易滋生的根本因素。对此,应该在国际贸易融资的实践过程中,借鉴海外担保法、票据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结合国内企业国际融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扬弃目前的制度、法规和法律,形成与世界接轨同时又尽量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的体系,持续探索深入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国化道路。

(六)最关键的角色定位。

商业银行的“三重底线”。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商业银行的角色相当关键。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盈利是其主要的运营目的。不过,在中国特殊的体制内,商业银行的责任绝对不在于盈利。在此,笔者借用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的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除了企业盈利外还要担负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具体而言,商业银行要在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推动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关注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风险管理,推动完善国际贸易领域的借贷人信用共享制度,提供常规贸易融资产品和传统风险管理技术。对于目前日渐兴起的结构性融资,商业银行应通过参与结构性贸易融资,为企业提供由政府出口信贷代理和私人保险机构担保或保险的大额、中长期贸易融资,助力相关企业在获得大型项目融资和高利润边际业务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免除由此承担的高风险,改善本身的“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

中国经济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探索的过程,经过前人的分析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模式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前人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特殊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支持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支持着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必须加大对该经济模式的发展力度,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使之朝着更优方向发展。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机制,同时又彰显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在这一经济制度下,我国也逐步展开了所有制、产权制度等的改革与发展,也收到了较好的执行效果。该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方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另一方面也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的时代背景,体现了中国特色。该经济制度不仅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社会制度,同时也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更加灵活、变通,丰富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形式。

(二)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支持我国经济变革、政治建设、社会发展的必备之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仅承认了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制度,也同市场经济体制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同步促进。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其中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调节各个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发挥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倡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具有强大的国家干预功能,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二、我国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经济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经济模式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一)比较经济学范式。

经济改革初始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理论改革也持续进行,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演变方面缺少理论支撑,因为无论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理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都不足以形成支撑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此时,比较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当时中国极为推崇科尔内的“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协调”理论,以及其他著名政治经济学者提出的股份制理论、企业改革主线论等,都为中国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比较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模式的发展指明了出路,支持我国最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我国灵活吸收、积极借鉴国外经济发展中的先进制度,它推动着我国逐渐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中脱离出来,逐渐探究、探索,直至走向市场经济制度,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正向变革,然而,其劣势与缺陷也极为明显,体现在:缺少规范性,虽然可以立足于实践来对比、分析当前的经济制度,然而,却忽视了制度转移理论的发展。同时,该理论的发展相对抽象、无法实用与实际。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运作并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日益兴起,不断地发展并完善着中国经济模式。我国开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探究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关键点: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受到关注,严格区分于普通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模式明显体现出:四大主体形态,具体为:公有制为主的多样化产权体制,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发体制,国家主宰型的多结构市场体制及自力主宰性的全方位扩展体制。自从实行了改革开放制度,我国越来越放眼看世界,逐渐吸收并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将国外先进的经济制度同我国国情相结合,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同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经济模式的完美结合,是将中国国情融入于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敢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建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

三、总结。

中国经济模式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前人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特殊的发展模式,该模式支持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支持着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必须加大对该经济模式的发展力度,不断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使之朝着更优方向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一

摘要:本文以国际贸易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分析。首先从国际层面上和国内层面上简单介绍了贸易政策中对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然后分别从研究dup经济、选择贸易政策工具以及分析贸易政策决策三个方面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且深入地分析。

从本质上分析,贸易政策自由化的提出,可以切实保障世界范围内各个要素配置在效率上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不断增加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福利。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贸易政策,尤其是基于政治经济学考虑的贸易政策,其强调的并不是立足于经济学理论上成本与收益的简单效率计量,而是与各种政治因素紧密联系的复杂性贸易决策或方针。由此可知,无论是国际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国内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贸易政策的本质而言,其最终应用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国家内部利益的最大化。

就贸易政策而言,其国际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又可称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时,其利用的方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方法,而是国际层面上的现实主义方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现实主义应运而生。这一主义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对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化国家以“以邻为壑”这一贸易政策为福利的举措进行了客观解释。以现实主义者为例,其主张的观点主要包括:1.国际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其核心角色和主要分析单位是国家。2.理性占主导的国家所追求的是权利在自身层面上的最大化,但由于立足于国家整体而言,其整体利益更为重要,所以各个国家的政府便是保障这一整体利益的有效途径。3.成本与收益的基本分析,是国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和决策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有由金德尔伯格、库拉斯纳以及格尔潘等共同提出的“霸权安定理论”,是贸易政策在国际层面上较为有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该理论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之中,一个国家的地位能够直接决定这个国家对外部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也就是说,一旦在国际这一综合体系中,出现了一个军事、经济以及政治等各方面力量超群的个体国家时,这一国家必然会要求并尝试构建一个相对开放的国际化贸易体制,从而通过报复、制裁等一系列强制手段进行相关规则、条例的执行和实施。

贸易政策,不单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交涉的结果,还是各个国家自身内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整合影响和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从这一角度理解,贸易政策便是各个集团利用政治进行利益决策的真实反映。在国内层面上,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理论:

1.人们在政治领域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利益。作为政治这一市场的需求者,选民会直接投票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利益增进和扩大的候选人。而作为政治这一市场的供给者,无论是总统,还是议员,这些决策者都会尽可能追求当选或是连任。在贸易政策决定中,这一理论的应用,需要对经济市场进行假定,即竞争完全、收入二次分配可行、以简单多数的直接投票原则决定当选者、零投票成本以及决策者选择自由贸易政策。

2.斯托帕尔-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认为,当一个国家在劳动者数量上大幅度超过资本所有者数量时,如果其密集型劳动产品属于出口,而密集型资本产品属于进口,那么,政治层面的决策者便会以绝大部分劳动者的主观要求对贸易政策进行自由化开放。反之,如果这个国家的密集型劳动产品属于进口,而密集型资本产品属于出口,那么,自由化的贸易政策便会使得绝大部分劳动者利益受到损害,故此,该国家会产生自我保护的倾向。这就是国际贸易政策中经常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研究dup经济。

dup,其实是与非生产性寻租直接的活动的简称。克鲁格表示,与经济学理论上单纯的寻求社会财富增加不同,这不是简单的寻利行为。虽然这种直接且不具备生产特性的寻租活动既不能直接增加商品的商业价值,也不能间接增加其劳务价值,但是,却可以通过特殊形式寻求并收获最大化的综合利益。在国际化贸易活动中,这一理论便有典型表现。通过一系列的院外活动,利益集团可以直接对相应产业实行两个贸易管理措施,以此确保集团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其一,最高规格关税的实行。其二,进口、出口配额的直接保护。通常情况下,这种院外活动的开展和进行的理由或原因包括三个,即某一政策的存在、某一政策的实施以及某一政策的结果。就关税政策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保护整个民族工业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国内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企业垄断现象时,其他企业便会失去提升质量、改进技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和激励,故此,关税政策便会自然成为保护寻租行为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进口许可证制度、汇率高估管理制度、进口配额、外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伴随进口替代性政策制度存在的制度和条例,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租追求活动。从资源应用的角度分析,虽然这些活动属于对社会经济资源中有效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但是,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社会成本的贸易保护,并逐渐发展成为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选择贸易政策工具。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广泛使用的贸易政策其实是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分析是相背离的。事实上,之所以让国外直接承担例如反倾销税、自愿出口限制、反补贴税等系列保护成本造成的大规模福利损失,而不直接运用在政策上可获得最优化经济效率或次优化经济效率的工具,是因为政治决策者考虑其影响因素、影响范围、影响程度时,不仅要从经济层面上深入考虑,还要从政治层面全面分析。

(三)分析贸易政策决策。

综合分析发现,发达国家中,绝大部分在自身政府管理上,都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且彼此分离的政策性领域。其中,一个领域是产业部门,另一个领域是国民经济。按理说,政策焦点原本应该属于宏观理论上的国民经济管理,但实际上,却是偏向于单个且微观的.产业部门的。针对这一点,行政部门之间的一系列活动体现得较为显著。以行政部门之间的内部或外部妥协,以及行政部门与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夺为例。这便是美国现行寡头政治最核心的特点,正是由于行政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牵制,反而阻碍了代表大部分人利益的贸易优化政策的实施。在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就各大产业而言,其反对外国进行贸易竞争保护的具体程度和高低,可以切实利用经济计量这一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针对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试验。同时,这些丰富的文献和研究也为贸易政策中保护性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四、结束语。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反对自由贸易政策,其最终决策都需要经过宏观和微观的综合分析。当然,利用科学有效的经济计量方法进行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程度计算和预估,也是保障国际贸易双方基本利益必不可少的分析策略。也就是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我国家在要素配置和经济福利方面的收获程度。

参考文献:

[4]吴丽波.后危机时代“碳关税”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04:91.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二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一直困扰着许多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为了达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比较好。毕竟单一的定量评价,只适合于对小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给予评价,不能对学生体育方面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了达到以人为本进行有效评价的目的,应该让教师的主观评价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建构有效全面的评价体系。因为,体育课堂教学基本处于室外,学生在学习中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作为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一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自然会掉队。基于这种原因,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很有必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削弱教师的单独评价作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在学习上的竞争,认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论。

二、划分小组,辅助评价。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差生和优生合理地搭配起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的互补,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所授班级进行有效分组。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小组去努力。为了达到组际间的竞争,对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实力上尽可能均衡。同时,若发现小组在实力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其目的在于提高实力比较弱的小组的自信心。然后在每个小组内选拔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要求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协调组员关系的能力。并且指明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比如组长,要求他们必须管理好本组的纪律,在测试的时候,准确地测试和统计组员的`分数,并及时向教师汇报成绩。督促组员配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将以上的任务完成。组员则在各项学习任务中,做好相互的配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扎实教学,合理评价。

将小组进行合理分组后,对学生进行授课。由于采用分组模式,可以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将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遍,然后对组长进行考核,在组长通过考核以后,让组长对组员进行考核。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活动。不论何种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和引进竞争机制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进来。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固定性评价和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学生站队的要求,要他们做到快静齐。作为一种固定性的评价方式。而作为学习的内容,则在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测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创新设计,多元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终身体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对单一的技能型的评价有必要创新和补充。比如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尽一致。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给予分层次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提高。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给予每一位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中,对小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跟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性评价和创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很好的评价方式。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三

在西方理论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新贸易理论兴起,作为该理论在政策领域的拓展,布兰德和斯潘塞等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的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而言,即为“利润转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寡占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或租金,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干预来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行动,以改变竞争格局,从而达到从国外寡头企业向本国转移利润,提高本国福利的目的。狭义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观点: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广义的战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除了上述“利润转移”的论点,还包括“外部经济”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基本模型对现实做了极大的简化,从而突出了问题的核心,但正因为如此,其结论的得出依赖于一些严格的假定前提,一旦这些假定发生变化,其实施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政府应该采用的最佳政策工具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战略性贸易政策提出后,一些学者提出了种种批评意见,主要可分为经济与政治经济两方面。

在经济批评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1、战略性贸易政策模型对一些特定的前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如,对假设竞争行为、厂商数目、时间选择的敏感性),因而缺乏一般性结论的政策含义。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对企业成本、竞争行为、市场结构等信息缺乏准确的了解就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2、战略性贸易政策给本国带来的福利提高并不是很大,对某些支持甚至可能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的影响。3、至今在战略性贸易政策领域,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确定该扶持哪一类部门或产业,大多是凭经验来确定的。此外,还有人从扭曲理论的框架出发,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未必是纠正某一扭曲的最佳“对症”政策。

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局限主要可以概括为:1、国家之间同时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干预会导致“囚徙困境”局面的出现。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在出口补贴的筹集、选择特定行业等方面都可能给本国国内带来不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3、政府通过贸易政策支持本国企业竞争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造成国内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甚至引发“直接非生产性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4、政府的`政策干预可能不适当,其行为可能缺乏应有的效率,其政策决策会受到特殊利益集团的影响,这些都可能导致本国福利恶化。尽管对战略性贸易理论存在诸多批评或质疑,但不可否认,这一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假定是: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理论创立者们已明确提出这些前提条件。我们还应认识到,该理论由西方学者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提出,对他们来说经济体制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就不同了。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已经建立起来并处于良好的运行之中,这是判别该政策能否应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条件。由于这一条件对西方国家是不言自明的,西方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此可以把它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的隐含条件。

1、转型经济体制是我国目前适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条件。

首先,我国目前尚缺乏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微观基础。一般说来,企业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组织、制度创新;产品、技术创新)是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利润产业的源泉。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及市场体系等因素发育不全,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最为缺乏的资源就是企业及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其次,人为分割封锁的国内市场有碍规模经济的实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保护进口促进出口,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国内市场有效规模大,足以实现所需要的规模经济。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这严重阻碍着许多行业及企业实现其必要的经济规模。再次,国内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政企职责不分,有碍政府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我国也有一些不完全竞争性行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然而这些行业和企业中的垄断特征并非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他们多是计划体制和转型体制中的行政因素所致。因此,这些企业通常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与能力,不能胜任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微观主体角色。

2、行业市场结构是我国目前适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另一前提条件。

行业的市场结构不仅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假定之一,而且直接影响着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按照产业组织经济学scp理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中市场结构是逻辑起点。如果我们从战略性产业的市场绩效来考察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那么根据scp理论,我们有如下启示:第一,战略性贸易政策有赖于一定的市场结构;第二,政府政策不能割断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相互关系;第三,提高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是提高市场结构的效率,包括企业创新效率、企业规模效率和专业分工效率。

比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行业市场结构的要求,我们很容易发现目前我国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的行业的市场结构多数是低效率、不合理的。这可以从决定市场结构的三个主要因素上加以分析。第一,行业集中度与企业规模方面。目前,我国的战略性保护候选行业(如汽车、造船、钢铁、计算机、家用电器等行业)的集中度大多偏低,表现为企业分散、规模小,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第二,产品差别化方面。产品差别化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产品单一化,工业设计落后。80年代初又大量盲目重复引进,生产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上,而自身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不足,以致产品雷同化。第三,行业进入、退出壁垒方面。我国许多行业,一方面进入壁垒往往因为企业规模小、产品差别程度小和投资软约束而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沉没成本较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大量低效率企业无法退出而且产权重组困难,导致行业内过度竞争。

3、其他一般性约束。

除了经济体制与市场结构这两大主要前提条件之外,我国还面临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隐含的其它实施条件的约束,如关于政府的条件约束;关于国际产业分工冲突与贸易报复的约束;关于行业间资源争夺的约束;关于不存在政策性寻租假定的约束等等。而且,这些一般性的限制还因我国过渡经济体制中的缺陷和行业市场结构上的不合理性而有着比发达国家更为突出的表现。

4、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工具与国际规则相抵触。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空前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世界共识,关税减让取得良好成果,发达国家许多产品进口税率近乎于零,任何国家希望通过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必然面临巨大压力;非关税壁垒的“灰色区域”也受到种种限制:wto的贸易政策评审机构每年都对成员国国内政策及贸易政策进行评审,监督各国修正政策对多边贸易机制的背离,使任何具有保护色彩的蛛丝马迹无所遁形。因此,对各国而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的政策工具没有应用的制度保障。

5、我国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有利条件。

虽然目前我国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面临如上诸多限制,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与条件。第一,我国虽然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既有技术水平十分低下的行业,也有技术水平先进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部门,因而在局部领域有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能;第二,我国国内市场广阔,潜力巨大,这对于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进口政策,实现国内企业的经济规模和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第三,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建立与完善过程中,这在长期上将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第四,方兴未艾的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为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三、在中国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启示。

1、正确处理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贸易自由化趋势及wto的关系。

战略性贸易政策支持的贸易保护是适度的,它并不主张高筑保护壁垒。中国在实际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时应当注意技巧,灵活运用规则,以避免其他国家进行报复。同时,还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多样化。事实上,关税、配额、补贴以外的其他一些政策,例如价格控制、相机的反倾销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可以收到同样的政策效果,甚至进口监管、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狭义贸易政策以外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标准的制定等也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从而发挥同样作用,并且这些政策的隐蔽性较强,不易引发贸易冲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wto的一些模糊区域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来为本国的贸易干预提供辩护,例如保护幼稚工业的原则,国际收支平衡例外的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技术壁垒等方面的一些有利规定。

2、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性的市场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改变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的状况,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实行国内外市场的全面接轨。

3、选择适当行业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

根据特定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竞争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来决定在该行业能否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具体应用哪种政策。在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的行业,对国外进口可以施加适度的关税,实施战略进口政策,从国外企业转移利润;在国内为完全竞争、国外有垄断力量的行业,也可以采用战略进口政策,从国外企业抽取利润。对于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本国出口较多,出口竞争激烈的行业,可以实施战略出口政策。对具有寡占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国内外企业在本国以及其他市场上争夺激烈的行业,特别是一些国内尚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可以应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4、注意与其他经济政策,特别是与产业政策相配合。

战略性贸易政策意在通过政府的贸易干预来攫取和转移外国企业的利润,支持本国的企业竞争和产业发展,因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与产业政策目标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四

摘要:本文通过在国际贸易中对于体育产品相关的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将体育产品的营销活动作为媒介,引发消费者的兴趣,让企业的形象得到提升,扩大销售的渠道,增加产品的利润,并且分析了体育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营销策略,以期为同行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贸易体育产品营销策略。

我国曾在20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又在20成功举办了亚运会,这些都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体育产品的营销也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的营销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可以说中国的体育产品营销事业方兴未艾。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提高体育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强体育产品的销售成绩。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关于体育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1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营销概述。

营销策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下去的重要部分,营销的竞争是目前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营销策略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的营销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体育为主体的营销活动,也就是利用发挥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功能的营销活动,如进行相关产品的体育竞赛表演,训练或者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来进行营销活动,再就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营销活动,这些都属于体育产品特有的营销方式。

在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的营销渠道也很重要,这是提高营销成绩的基础条件。营销渠道是否通畅对营销产品极为重要。具体的来讲,国际营销渠道是指商品从一个国家的生产企业流通到国外最终消费者或者用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过程。

营销渠道就是商品所经过的通道以及相应的中间机构。而在国际贸易中,国际市场营销是跨越国界的营销,因此这种活动是在具有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的人们之间所展开的一种商业活动,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差别在于营销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关于体育产品营销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企业的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让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围绕着产品销售来进行。

由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现象越来越显著,因此在这种环境的背景之下,中国对外部的贸易发展越来越迅猛。而体育产品的销售也是如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如何在产品的激烈营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加强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从而顺利开展出口营销,实现体育产品出口业绩的稳定增长,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情况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较为平稳,而国际贸易的增势仍保持持续扩张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国际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因此对于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呈上升的态势。中国的对外贸易是近年来世界贸易增长中的亮点,但是由于近年来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外贸的发展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一些主要国家的汇率的变动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让国际贸易中,我国体育产品的营销贸易条件变化表现得很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之下,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的营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

3国产体育产品营销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3.1营销策略单一,广告效果不佳。

我国体育产品营销策略在国际贸易的中表现得较为单一,所做的广告多是通过名人效应来进行宣伟,引发市场的关注,以期达到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关注,这种营销策略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能让体育品牌与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内在联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让品牌的推广变得乏力,让产品的营销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平平。另外,由于名人广告的千篇一律,因此广告并不能彰显出自己独立的个性,更不能有效建立与目标群体的沟通,这个过程就让体育产品的广告效果表现不佳,从而造成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的营销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而体育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成功的世界品牌,往往通过成功的专业运动员来打造品牌,从而达到影响市场的目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品面向庞大消费群体展示品牌的过程,当然,产品也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比如说关于耐克的飞腾乔丹的广告传播就是如此,耐克乔丹的广告内容,就是突出表现乔丹在投篮过程中在空中飞行的动用。这个广告的宣传语就是谁说男人不意味着飞翔,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由于乔丹身上凝聚了超众的活力,希望,另外他的技术也确实非常高超,富于令人振奋的体育精神,因此,这个广告让全世界的青少年都为之心动,从而对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配合这个广告的效果,企业还做出了相应的营销举措,那就是在商店设立乔丹专柜,大屏幕上播放着一些经典的篮球比赛,吸引顾客的同时,也让顾客有了一种购买的欲望。而飞腾乔丹上市之后,很快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2体育产品生产技术落后,抵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差。

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体育产品而言,都处于模仿阶段,缺乏专业的体育产品运动领域的研究与作为。在我国的大多数体育产品的生产企业中“,重产品,轻研发”的现象表现极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从而缺乏对于体育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而且不能把传统的体育产品进行连续不断的升级换代,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造成了对于国外市场信息掌握与未来走向的不准确判断,这对于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企业自身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很差。

3.3体育产品生产缺乏专业性和主导产品。

在我国的体育用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线过长,而且产品品牌又品种繁多,款式虽然种类特别多,但是式样却是非常相似的。比如说运动的体育休闲鞋,很多的品牌都没有进行专业产品的划分,也就是说体育产品不具备专业性。从世界名牌来看,比如说耐克,就有慢跑鞋、篮球鞋和足球鞋等,另外还有延伸到运动服装以及所有的专业运动产品。除此之外,耐克公司还用系列产品来进行特色化决策,创造一些附属品牌,来进行品牌利益的重新界定。这样一来,就会带来整条产品线的推广。

中国体育产品要想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有利的营销条件,那么将体育产品实现品牌国际化是非常关键的。当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时,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事实上,国内很多的体育产品已经进入了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之下,体育产品严重过剩,从而迫切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4.1系统进行体育产品品牌化的规划。

对于很多的体育品牌实践经验来说,制约品牌持续生长的关键因素就是缺乏品牌的系统化规划。从而让体育产品的生产企业面临大量的经济资源流失,这种情况之下,多年的努力将会付之东流。如果将体育产品进行品牌化的规划,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保证品牌良性的有效发展手段,而且,品牌规划对于产品的推广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推广营销策略。如果想做好产品的营销工作,那么就要让体育产品走品牌化的路线,同时保持品牌的良性发展,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只有极力去研究市场的变化及发展需求,才能进行有力的竞争,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2积极开展体育产品电子商务,促使营销数字化。

中国的体育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营销活动,离不开电子商务的运用。而体育产品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就包括信息、沟通和营销能力的屏障。网络营销是中国体育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受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迅速发展的影响,一些国际贸易的展开离不开互联网这一大的国际化市场的开发媒体,在这个媒体上,如果要想进行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取国外消费者和进口商的.注意,那么就要加强体育产品的电子商务工作,促进产品营销的数字化,比如说建立一些相关的企业网站,进行体育产品的宣传,另外还有就是利用商贸网站上各种产品的点击率发现最新热门产品,加强利用搜索引擎来进行各种搜索功能的监测与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等等,在进行宣传和广告的时候,数字化的营销都能为体育产品的销售带来巨大的利益。

4.3积极进行市场的划分,对于体育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

对于体育产品而言,如何进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低档不同的产品定位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区域市场,都要有不同的定位标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体育用品的品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的体育产品存在着品牌定位不清的情况,我国体育用品中比较知名的品牌“李宁”,就在品牌创建的过程中以换了8个广告的速度来进行市场的宣传。最早的就是“中国新一代的希望”,接着到了“出色,源自本色”,在这12年的期间里,虽然在90年代经过了一个需求增长的激进时期,但是从总的来讲“,李宁”一直没有突破产品的增长上限,从营销的成果来看,一直停滞不前,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体育产品的定位不清晰的原因。要想在全求市场与世界知名体育用品来进行竞争,那么体育产品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4.4建立体育产品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同盟策略。

对于一些跨国的大公司,常常会很强势的占领市场空间。这些就造成了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营销的障碍,那么由于我国目前的体育产品的企业生产规模都比较小,而且管理分散,在科学研发产品之上,技术力量又显得比较薄弱,那么产品就缺乏与大型国际公司抗衡的实力,对于很多的国内企业而言,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取有利的条件,那么就需要未雨绸缪,从而达到体育产品的营销实现加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的目的。综合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出口策略联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建立上下游联合售后服务中心;设立联合发货仓库;海外零售分销策略联盟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持续的优化配置各体育产品生产厂家的原有资源,而且可以让联盟中的各成员集中精力,专注于整个产品竞争链中自身最有优势的环节。这样一来,就可以更有力的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扩张企业本身的势力。

当然,除了这些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也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收集顾客的消费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顾客的简明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制定有效的国际营销计划,从而提高体育产品生产企业的营销效率,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营销有针对性展开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中,体育产品的营销策略的优劣对于体育产品的生产企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制订完美的营销策略,让企业的形象提到提升,加大体育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体育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是体育产品企业不断追求的永恒目标。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五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发展道路被概括为“中国模式”,并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在微观和宏观上的低效率特征,从而决定了我国发展方式的不以人为本的、不讲可持续发展的非科学发展特征。要转变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首先要摘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中国模式不经济科学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也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源。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应该从体制、经济、政治等综合方面去分析:有人觉得,综合去分析体制、经济、政治问题为时过早了,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抓紧一切时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有人觉得,中国模式做的已经很成功;有人觉得,中国模式是好是坏无法确定;更有人觉得,应当认真反思如今的中国模式,不是处处说好听的,也不应当将如今的中国模式推广出去。

低效率增长的中国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以来,主要体现的中国模式是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公有产权)和效率高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无论是农民们包揽耕种、将部分行业垄断化、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还是让大量的工人下岗:无论是医疗、保健、食品部门的市场化、教育事业的产业化还是加入世界的wto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农产品经济市场、房屋的市场信心化等,都是以市场经济化为基础的(或者说是有效率的)。

我国的生产效率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在日本、韩国、小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其整个经济体系的产入产出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首先,市场的不经济化。根据新的古典主义的说法,市场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资源总是聚集在效率很高的地方,实现了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和厂商、供应商最大化利润,实质上市场是经济化的。

在中国模式体制中也表现了市场的不经济化。为什么市场无法将资源信息合理的用到有用的地方吗?例如,将商品用在社会或者个人最需要的地方。

事实证明,在中国这种模式背景下,无法按照有法可依的情况去执行,有人就能办事的情况往往打破了法律规章制度,最后往往都是个人利益大于公众利益,(论文范文)公众利益却被忽视冷漠。

在这种背景下,加大了对伪劣产品的生产及销售,通过销售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市场就自然而然的将资源配置转移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这只能是对个体经济的影响,但是对集体和社会经济不利。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他在用他看不见的一只手去尽力的完成并不是他本意来完成的指导。这也并不是因为是非处于自己的本意就是对社会的危害。他在寻求自身的利益的同时,往往促使他在处于真正的本意时候下更能加快社会利益”在中国模式下遇到了特例。

在“囚徒困境”理论也表明了个人的`想法和集体想法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说市场不一定就是经济性的,而那只看不见的手不一定管用。

其次计划不经济的因素。通过我国gdp这30年增长值不难看出,政府投资的比重最大,从后期更是如此。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大多数都是建在了公路、桥梁、医疗机构、基础设备及水电水利工程等等,都是拆了修、修了拆的、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层出不穷,而政府公办用房非常的豪华,往往都是面子工程。新制度经济学表明,政府资金运用共有产权导致“公有草地”的“压迫”。

分配不经济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的不经济表现在资源配置效率地下和表现在投入――产出率低下还通过收入差异太大表现出来。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镇,不同的区域表现的收入差异非常的大(其中城镇收入的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还是因为农村经济收入过少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经济不能持续增长的原因,以至于我们的经济现状处于一个不好的状况――增长的越快、过剩的越快,就需要政府和进出口来提高增长率,但是最终变现为经济越增长,老百姓收入得不到满足,资源配置就会越来越小。

马克思的生产力发展的科学论断就是表明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生产力就要阻碍生产力,这一验证在我国被证实。为什么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收入的差异呢?这个可以从从秦晖所总结的中国模式的政治特征――非民主平台得到解释。

例如说,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异性。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准有根据gdp的增长而增长的是在1979-1983年和1989年体现的,而其他时期的农民收入水准都是在gdp增长率以下的,这就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准增长速度要大于农民收入水准。

农业行业的收益很低的,所以如今大部门的农民都去做高收入的工作,在我们社会中就体现出一群很庞大的“队伍”一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后代),所以农业就只能依靠那些“三八、六零、六一部队”来完成生产。这就导致了:(1)城镇公共品,例如教育事业、交通运输、安全、医疗卫生机构的严重紧张.这就将国家财政收入都用在了边缘使用效率低下的城镇公共品的供给中;(2)农业生产越来越差,粮食产量非常的紧张(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由曾经的粮食净出口变为净进口,而且进口从开始逐渐呈现上升趋势;(3)然而我们国家的物价也在不断的提高,在粮食生长的趋势带动下越来越贵;(4)城市住房呈现紧张趋势,经常是供不应求,这就使得房价也在不断的生长。

在我国重出口加工业的体制改革中,都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这些都促使了农业产量的不断减少和价格的不断增长,我国国内的内需却达不到反而对于国外依存度过于太高,城市住房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满足,好多的人住不上房子、再加上国际油价的不断增长使得国内油价不断上涨,最终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膨胀:第一,国家为了增长,其投资不断的出入赤字状态,出口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使得货币不断的增发;其二,国内的食品、粮油、煤气、水灯基础设施价格不断的提升使得物价水平逐步的提升。

我国的收入分配差异为什么还会这么的大、农民的利益为什么还可以被牺牲掉呢、重点发展城市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还要实施昵、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还会出现呢、城市人民的疾病问题为什么还得不到保障呢、通货膨胀为什么还会出现呢、社会的两极分化为什么还会出现呢,都可以说明一点,中国模式存在的政治性特征(非民主平台)。

中国模式在逻辑上的冲突以及转变发展方式。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的福利让老百姓得到满足,最后在中国模式的政治特征,国家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偏离的初始的目的,就演变成了随着gdp的增长而提高的了。近几年,中国共产党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正确理念也是为了纠正其偏离的理念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否定中国模式,要想对模式进行转变,就学要将中国模式的政治特性进行转变。马克思说过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我想说,我们的短期目标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什么样的政治体系就带动着什么样的发展形势和经济效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什么样的政治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效应,什么样的政治效应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社会的需要、解决人民的看病难问题,等等才能将社会与经济统一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昵?明显的是,如果人人都是权利在上、官官相护、私事重、金钱至上、不尊重法律,这些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然而历史证明的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也是不太容易的,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昵?这就要求民众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科学理念为指导的思想再加上前辈的的经验教训我基础去开创它。

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的有机结合的关键,是将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坚持到底,不断的完善开拓。目前社会上对着意识呈现出来的还是模糊的不清楚的。例如,不能将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中的国有经济相提并论。认为提供公共物品的就是国有企业中最基本的职能表现,将私有企业不想从事的经营部门,来补充市场和私人企业的需要等等。

以我国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相结合产生了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受到人们从经济制度认识上的不足,定义的混乱,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也发现了,十多年以前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这一理论到现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阶段如何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做的更好,做的更完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比如,如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公有制和马克思提出的国有经济的关联性是什么?有哪些是公有制的经济优势?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的差异性是什么?其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导作用如何去界定它?国有经济的功能性和地位如何来确定?如何分配国有经济中的进退原则?我们国有经济的主导性能否等同于“垄断经济”呢?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中不合理的垄断呢?如何有效的将征收资源税,推进资源税改革,用在自然被垄断的国有企业中,合理的运用租金?合理的运用生产关系,将国有企业做好做大,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进步。国外的企业能等同于中国企业吗?以上的问题都是在不断完善我们经济体制中所决定探讨的问题。

加强我们经济体制的改革,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发挥市场经济体系,加强对民众需要的建设、加强对社会科学的进步,加强自我创新的精神,加强社会的公平度等等。归根到底,只有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体制有机的结合才能产生中国独特的经济体系,否则,中国独特的经济体系,将失去自我,失去了方向。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是在不断的创新,富有灵魂,富有朝气,与时俱进的产物。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来发现问题,解决现有社会中各个矛盾体,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有模式,赋予它新的朝气,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体制,将我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明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的解释【j】.改革与战略,(5)。

【2】王宏彬,刘明国.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5】当代经济,(3上)。

(作者: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六

经济比政治更占优势,企业对体育的需求比公共政策更占优势,私有体育利益比公共体育利益更占优势。很多情况下,体育就是资本主义结合这些优势而取得成功的彰示物。有关体育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从不同方面暗示了政治的结束,其原因是作为资源分配者的市场的中心性和公共生活的驯服以及商品化的惯常做法。即使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并把体育当作有用的辅助工具使用的跨国企业,也承认大体上企业的运营理念还是以获利为中心的。跨国公司通常意识不到还存在其它可操作的一般体育框架存在。如果市场崩溃,即使是暂时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全球化只代表着加速走向体育界的资本化,而不接受这种类比就是不加辨别地承认推进全球化过程是变异的资本主义,是对公共生活的驯服和商品化的一贯做法。在某一价值层面上,依据新自由主义而留在公共部的服务项目不得不被迫以私有企业的身份自行运营,不同体育领域的作用仅仅是争夺消费者而已。

在另一层面上,新自由主义还提倡为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扫清障碍,前提是贫困国家的政府严格遵守自由主义政策。虽然新自由主义是一套理性的复杂知识体系,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它的政治观点是古朴而简单的,这是因为政治在市场制定的条款之外就没什么特殊意义了。接受这种逻辑就是要否认或弱化当代体育呈现出的实现社会改变和变革的诸多机会的重要性,而否认实现社会变革机会的观点仍然存在,这反映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身处十字路口这一状况缺乏认识,全球政治的新标准和社会经济合作普遍存在。换言之,缓解贫困的政策已经制定并执行,政治理念在日益增加的全球空间中或得到发展或逐渐消失,这个全球空间一方面体现为生态政治,另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都是在体育中或通过体育实现社会改变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自由被简化为买卖的权利,并减少了和私有化的个人主义团结起来的机会。20国集团峰会也旨在成为新社会秩序建立的标志,一种更人性化的资本主义形式,以应对部分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贫困危机。美国曾经的不受约束的全球化共识现已过时,现在需要的是用更均衡的方式来调节市场,而不是放任市场。在这一背景下,体育的潜力不能被视为存在于体育提倡的价值中或某种资本主义形式中。

2结语。

资本主义运动通常和全球化同义,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概念,有关资本主义的争议体现在两个理论维度,即解释性和惯常性。在有关国际主义、反全球化、反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和历史上与当今世界中的社会力量对体育的正功能保持沉默。足球经理们诸如阿森纳的温格和曼联的弗格森,最近也开始考虑世界经济面临的信贷紧缩或许是足球重新获得更好远景的机会,这一远景不只是依赖同一级别上的财富创造。虽然新自由主义已经式微,但和它有关的价值观念仍具有影响力。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七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_大学专业就业情况分析本页讲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用人企业招聘需要的要求、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在哪些城市比较吃香以及同类专业还有哪...

本页讲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用人企业招聘需要的要求、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在哪些城市比较吃香以及同类专业还有哪些专业比较好。

工资待遇。

截止到201x年12月24日,50193位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49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247元,以上工资4247元,0-2年工资4037元,3-5年工资4424元,8-10年工资6716元,6-7年工资10713元。

城市就业指数。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深圳[3个]、北京[2个]、郑州[2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石河子[17499元]、宿迁[12499元]、舟山[11224元]、乌鲁木齐[7610元]、银川[6999元]、南昌[6537元]、太原[6470元]、兰州[6383元]、南宁[6344元]、昆明[6203元]、哈尔滨[6171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法学类中的法学类,其中法学类共24个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在法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5,在整个法学大类中排名第15位。

在法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知识产权,法学,女性学,家政学,知识产权法,消防指挥,国际文化交流,欧洲事务与欧洲关系,边防管理等。

国际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篇十八

寒假里看了一本国际关系史,照例作一份读书笔记,不过这次换成电子版。

第一编 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1618~1789)

第一章1618~1648的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废除新教徒享有的特权,引起新教徒的愤怒。而斐迪南的波西米亚王位刚好被废除,却刚好被选中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斐迪南挥兵打败反叛的臣民,并继续把战火烧到德国西部的新教领土。

战争第一阶段,斐迪南和天主教盟友,对阵,波西米亚新国王弗里德里克,取得胜利。

战争第二阶段,丹麦新教国王,加入德国新教联盟。后来新教联盟瓦解,天主教同盟也由于天主教军统帅华伦斯泰引起的政治问题瓦解。

第三阶段,瑞典和法国加入战局。法国是大陆顶级强国,虽然是天主教红衣主教黎塞留执政,但是作为现实主义者,法国加入新教一方。于是战争变成了,以法国为代表的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战争。最后,戏剧性的,连教皇也加入法国阵营。

最后法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取得胜利。

三十年战争是近代最为惨烈的战争,残酷程度堪比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德国四分五裂,被分成300多个独立国家。德国到两个世纪之后,才恢复元气。

战后开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了整整五年(1643~1648),和会标志着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法国的欧洲扩张战争和英荷的海上争霸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法国实力非常强盛,拥有最大的陆军常备军。早期,西班牙为报三十年战争之仇,在1649入侵法国,战争持续近十年,法国胜利,取得卢森堡和法兰德斯的一部分。之后路易十四继续扩张,通过对西班牙(1667~1669)和对荷兰(1672~1678)两场战争,实际只得到了法兰斯孔太。法国实际已经国力不支,于是通过外交手段,获得新教属地斯特拉斯堡共和国的控制权,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高度警惕,不过路易十四并没有意识到。

在1685年,废除了由法王亨利四世颁布给新教徒权利的南特敕令,引起新教高度恐慌。人民纷纷流亡其他国家,法国损失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反对法国提供借口。在1688年,英国驱逐了天主教国王詹姆士二世,拥立他的女儿,玛丽为英国女王,同时邀请她的丈夫,荷兰摄政奥兰治的威廉同登王位,为威廉三世。因为法国是天主教,而且,威廉和路易是宿敌,因此英法关系瞬间由友好变为敌对,从此英法斗争长达100多年。

英国,加入西班牙、瑞典、神圣罗马帝国、勃兰登堡公国组成奥格斯堡反法同盟。战争同时在,欧洲印度美洲展开。10年战争之后,签订《立兹威克和约》,法国失去1678年后的得到所有领土,国力大为衰退。

海上霸权起初在西班牙,不过经过1588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和同时的大风暴打击,逐渐衰落。荷兰从西班牙独立,17世纪上半叶,荷兰的海船超过其他国家总和,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最大海港和贸易中心。17世纪上半叶开始,英国达到国力的顶峰,不过1640~1649的内战,使英国焦头烂额。内战结束,克伦威尔领导下的英吉利共和国吞并爱尔兰。在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极大打击荷兰的垄断。经过1651~1654,1665~1667,1672~1674,三次英荷战争,最终荷兰国力不支,把海上第一强国地位交给了英国,英国从此独霸海上长达两个半世纪。

第三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7世纪、18世纪之交)

西班牙王位有两个继承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和法国王太子。于是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国国王的竞争。但是,戏剧性的是,西班牙国王的遗言是,把西班牙帝国完整的交给法国路易十四的第二个孙子。路易十四想了好久,因为如果接受,法国国王和西班牙国王虽然都是他的子孙,但是他孙子将变成一个西班牙人,西班牙还是不属于法国。但是不接受,就直接把土地送给了哈布斯堡家族。最后,路易十四宣布接受。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拉开序幕。

法国,对阵,神圣罗马帝国,英国,荷兰加上丹麦瑞典。前期法国占劣,后来,反法联盟崩裂,法国在德南的局部战役中大胜,双方妥协。签订《乌特勒支和约》,西班牙被肢解,大家都妥协了,其他国家都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但是英国,获得了直布罗陀海峡等战略要地,和大量法属北美殖民地,英国逐渐插手大陆事务。

注:之前西班牙属于奥地利

第四章 北方大战和俄国崛起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瑞典崛起获得大片领土,波罗的海几乎变成瑞典内湖。瑞典资源人口都很少,唯一的财富来源是波罗的海贸易,但是波罗的海的进口被宿敌丹麦控制,因此国家非常不稳固,因此瑞典实行扩张政策,为了获得但泽港1665向波兰宣战,史称北方战争。未果,但却通过哥本哈根协议获得了丹麦手中的波罗的海入海口。瑞典扩张,引起英荷海上强国的严重关注,因为他们都需要波罗的海的补给基地,但泽港是荷兰最重要的谷物贸易基地。最后荷兰,法国经过外交斡旋结束了战争。

战争期间,与丹麦的斯堪尼亚战争1676~1679遭受一连串失败。瑞典还在1675费尔贝林败给了新崛起的德国东北部强国普鲁士。但是因为瑞典和法国有着良好的关系,虽然失败,但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反而有所收获。

东方,莫斯科公国崛起,其附近的宿敌波兰立陶宛王国逐渐不支,1667安德路索夫和约中,俄国获得了战略意义的基辅和斯摩棱斯克两城。使内陆国家走向波罗的海,重新打通与西方交流的通道。但是波罗的海被瑞典占据,于是俄国非常想除去瑞典这个障碍。俄国传奇的彼得大帝(1682~1725)在1697开始他的西欧之行,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最后在短短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把俄罗斯从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和西欧列强几乎平起平坐的近代国家!

俄罗斯原本和奥地利一起对付土耳其,但是奥地利为了抽出精力对付法国,在1699与土签订了卡尔洛维茨和约。彼得发现,西欧都在关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对他的共同对付土耳其的想法一点也不关注,于是不得不,结束对土战争,把目光投向北方。1700,彼得决心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结束与土的战争。立即向瑞典发动战争,史称北方大战。当时瑞典查理十二继位,才15岁完全没有军事和外交经验,波兰王国同时想恢复自己的大国形象,想夺取瑞典港口。于是,俄国,波兰,丹麦,一起对瑞典发动战争(1700~1721)。

神奇的是,瑞典军队实力是有名的强大。初期丹麦军队,就被瑞典人打败求和。波兰的进攻也失败。彼得的军队包围来纳尔瓦,却被一支人数少得多的瑞典军队打的溃不成军。之后就是波兰俄国和瑞典长期的消耗战争。最后奥古斯都退出波兰王位,波兰瑞典战争结束。彼得大帝,却卷土重来1704夺得纳尔瓦,随后在涅瓦河口,建立了圣彼得堡的基础。转折点是1709乌克兰的波尔塔瓦战役,俄国胜利,在1714彼得新建的波罗的海舰队在汉科战役中,打败瑞典舰队。从此俄国真正崛起。

北方力量失衡,引起大国严重关注,由于政治问题,英法暂时和解。英荷法三国结盟,劝说瑞典将北德的不莱梅和维尔登割让给汉诺威(就是英国,因为汉诺威家族入主了英国),换取法国对瑞典海军的财政资助。在法国斡旋下,北方大战结束,1721《尼斯塔得和约》,俄国获得大片领土,瑞典割让不莱梅和维尔登给汉诺威,把西波美拉尼亚割让给普鲁士,把石勒苏益格割让给丹麦。瑞典帝国崩溃,俄国崛起。

从此欧洲有了10年的基本和平时期,大国分别为,英国海上强国,弱点是必须关注汉诺威局势。法国是大陆军事强国,非常强大。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则领土非常广泛,但很分散,很难统治。普鲁士1720年获得西波美拉尼亚,由霍亨索伦家族威廉一世控制。俄国也开始强大。波兰则由于实行君主选举制,王权衰弱,贵族权力达到顶峰,国家衰落十分严重。1709波尔塔瓦战役中,俄国战胜瑞典,利用自己的影响把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二世推上王位,波兰成为俄国附庸。

1733奥古斯都去世,有两位候选人,波兰贵族莱津斯基,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另一位是已故国王的儿子,萨克森新选侯奥古斯都(与父同名)。背后是神圣罗马帝国和俄国。因为在东欧形成了俄奥普的军事同盟,威胁法国安全,因此,背后是大国的对抗。1733,贵族议会选举莱津斯基为国王,俄国立刻大举入侵,立刻举行新选举,在军队监视下,选举萨克森选侯为王,为奥古斯都三世。因此法国向奥地利宣战,法西联盟进攻奥地利控制下的意大利。1733,1734年战争中,法西联军获得部分胜利。1738年签订,第三次维也纳和约。这一次战争,法国通过不触动敏感地带,汉诺威和奥属尼德兰,使荷兰和英国置身事外。英国自以为有强大海军,因此对大陆局势采取游离态度,把大陆外交冲裁权交给了法国,这结果把欧洲拖进绵延的战火。

第六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查理六世没有男性子嗣,因此他想把领地传给女儿玛丽亚·特丽莎,因此颁布家族契约,却不被大国所承认。法西关系破裂,1725签订了第一次维也纳协定,西班牙奥地利结盟,西班牙第一个承认了家族契约。英法发现西奥结盟,回答是建立汉诺威同盟,并吸收了普鲁士。1726,俄国为加入大国游戏,加入第一次维也纳协定,俄奥结盟,当时偶然的决定,却使以后俄奥一直走了下去。俄国奥地利结盟,普鲁士为了东部边界的安全投入了西奥俄的怀抱。欧洲产生了两大敌对集团,但是却并没有战争爆发,因为法奥都不想打仗。法国首相弗勒里,1726~1743执掌相印,是和平主义者。

但是表面虽然平静,其实危机四伏,第一英法根本利益不一致,第二英法没有承认家族契约。

在173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英王乔治二世签订第二次维也纳协定,同时允许西班牙王的儿子卡洛斯进入奥属意大利当巴马公爵。因此,西班牙和巴马加入协定。

法国对这个协定怀有深深的敌意。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同年,普鲁士威廉一世,和俄国安娜女皇也去世。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克二世继位,有着非常精锐的八万人陆军,不愿意继续承认他父亲对“家族契约”的承认。于是在1740年11月大举侵犯,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奥地利王位继承战的序幕战西里西亚战争开始。同时法国,弗勒里已经不再主宰法国政策,换上来的是好战的贝里斯尔元帅。1741,普法签订第一次布莱斯劳协议,入侵奥地利。

战争打到1748年,签订亚琛条约。战争中,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普鲁士一方。英荷,奥地利一方。

最后玛丽亚对哈布斯堡的继承基本得到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意大利,系拔牙和哈布斯堡南北对峙,奥地利的巴马和比阿森给了西班牙。从此普奥成了世仇,18世纪中叶是欧洲关系分水岭,从此,英法和普奥的厮杀主宰了欧洲舞台。俄国则决定了天平倾向哪一方。

第七章,七年战争

英法剧烈斗争,几乎在战争边缘。奥地利为夺回被普鲁士占领的西里西亚,与法国结盟。法国认为,与原来英国一方的奥地利结盟会削弱英国地位,于是同意。1746俄国与奥地利结盟,对付普鲁士威胁,签订双女皇条约,1750英国加入。为了保护汉诺威,不受普鲁士侵略,英国俄国结盟,1755签订圣彼得堡条约。普鲁士收到俄普威胁,于是1756和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法国感觉普鲁士背叛,1756和奥地利签订第一次凡尔赛条约。

普鲁士极度不安,弗里德里克大帝认为,俄奥将快攻击普鲁士,于是1756发动对萨克森的战争。于是1756俄国为了支持萨克森,加入第一次凡尔赛条约。法奥签订第二次进攻性凡尔赛条约。于是普法对抗英奥变成法奥对抗英普,俄国一方面偏向英国,又和奥地利结盟。

1756开始了七年战争,由海外殖民战场,和大陆战场组成。大陆战场,法奥俄瑞典,部分德意志邦国对普鲁士。对抗力量特别悬殊,国王弗里德里克二世有着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

最后1763,在英国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法国衰落,并失去了大国的地位。

1763波兰国王去世,新波兰国王与俄国决裂,俄国出兵,土耳其在普奥怂恿下,与俄国开战,第一次俄土战争,俄国大胜,最后1774俄普奥签条约《库楚克卡纳吉和约》。第二次俄土战争1787~179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070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