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阅读作品,仔细理解其中的图文和思想。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摘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信仰读后感篇一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有态度则行万里路;阅读是一种虔诚信仰,心灵得以超尘脱俗;阅读是一种人道主义,感悟感知自由博爱。
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阅读使人明智,阅读使人顿悟,阅读使人感悟。万物生长,生命不息,将阅读作为一种信仰,生命才得以摆脱平庸。
曹文轩说:”“?没有情调的人生,是一种质量低下的人生。”什么才是有情调的人生?手持书本,无论何时都不会感到孤单。有书的生活与无书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有了书,生活总是五彩绽放,绚丽多阳光。没有书,天空中总是充斥着乌云,没有一丝曙光。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有所异,各有观点,其有所异的.基础是什么?书籍。以书见仁,以书见智。阅读是检验人生情调的可行标准。
书籍,带给了我们什么?书籍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心中永存一个天堂,天堂就是一个图书馆。
读书人,拥有过去、现在与未来。冯仑说:“看得见未来才有未来”。我们何以见得未来?以书见未来。拥有书籍就看得见未来,从而拥有未来。
信仰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个叫江觉迟的女子以在藏区支教的亲身经历写下的小说。酥油,是藏族人家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牛羊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捶打提炼出的精华。一个汉地女子,孤身一人,去藏区支教,想要融入藏民的生活,做一个地道的酥油女子,就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像酥油般精炼、醇和。五年的时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书中的梅朵怀揣着艰难的梦想,就这样坚守在那片荒凉寂寞的土地上,硬生生将自己锤炼成酥油一般的女子,用那微弱的光去照亮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初入麦麦草原,梅朵很难接受藏地的生活方式:牛排肉被风干在骨头上,其间粘着干涸的油脂,便是直接入口的美味;潮湿的牲口棚用来住人,干燥舒适的地方留给牲畜;毡房内苍蝇舞动着翅膀自由飞舞,主人和客人都不会伤害它们的生命;一妻多夫的婚姻比比皆是,妻子与丈夫们之间分工明确、和睦相处……然而,陌生的环境、差别巨大的生活习惯以及无法沟通的语言都是假以时日可以慢慢克服的,当地藏民对宗教的虔诚、对教育的漠视、对现代文明的抗拒才是横在梅朵与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所幸,梅朵遇到了“月光”。这个土生土长的藏地男子执著地守护在梅朵身旁,与她一起打马过草原,一个一个寻找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孤儿。因了月光,梅朵很快地学会了说藏语,学会了骑马,也慢慢喜欢上酥油的甜和香。在遥远的地方,草原茂盛的草线尽头,白玛神山如圣洁的莲花一般耸立着,纯净,而充满孤独,像是指引着梅朵的方向。
随着孤儿一个个地寻回,梅朵和月光带领孩子们修葺了废旧的碉楼,麦麦草原的孤儿学校终于建成。高原湛蓝的天空下,孩子们纯净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可以让梅朵的心灵更加安宁,这安宁的背后是她和月光用奋不顾身的努力换回的,甚至九死一生。一同经历过泥石流、雪崩、迷路的他们滋生出的情感倍加珍贵,那是梅朵酥油一样的爱情。
如果这只是一本关于一个汉族姑娘克服重重困难在藏区支教的小说,那么这将是一个充满爱和信仰的故事,但事实上,它还掺杂着许多无奈和迷茫。正如江觉迟在书中所言:“感慨与困顿交混;爱,与被困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梅朵渐渐了解到了一个事实:她的梦想一直是,教会孩子们最基础的知识,把孩子们送到县城读书,让他们有更广阔的人生和更光明的前程。可最后她发现,请她来藏区并一直支持她的多农喇嘛本意并不在此,而只是想让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后再到寺庙当识字的僧人。
看不清方向的梦想和看不到未来的爱情一样,都让人身心俱疲。梅朵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在藏区继续停留,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可她并没有放弃为了草原上孤儿的努力,也想寻找下一个接过酥油灯的人。著名作家麦家评道:“自古,小爱为惜,大爱为弃。我为梅朵当初选择留下的强而震撼、起敬,更为梅朵最后无奈离开的弱而感动、伤怀。”
这是一本适合沉默时读的书。细细读罢,也许你会惊异原来这世间还有另一种地方,贫穷,寒冷,愚昧,孤单,用一点点酥油微弱的光引领着希望;也许你会更加沉默,因为即使那一株格桑花能够穿过寒冬和冰雪,艰难地生长和开放,可是它却穿不过现实的绝望。
自己原本是喜欢到处行走的女子,也向来喜欢探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未知的地名,书中的“麦麦草原”属藏区,字里行间白玛神山频繁出现。虽然小说里并非明确,但细细分析来看,她生活的地方一定是滇藏川交界处,俗称“大香格里拉”。于是就有了那一场旅行,走在白玛神山的腹地,去寻找和感受酥油的故事。走过滇藏公路,走过茫茫雪山,在海拔五千米的那根拉体会过头疼欲裂的高原反应,在梅里雪山的怀抱里感受过高原腹地的苦寒,麦麦牧场的美丽可以想像,但是,正因为经历过,才更明白,那需要怎样的信仰。
一本纯净的书,一个关于爱和信仰的故事,掺杂着希望、热情、坚定与迷茫,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语,却有无可比拟的真实。眼前也许会浮现慈祥的老阿妈满脸皱纹的脸,也能闻见青稞酒和酥油茶淡淡的芳香,一转身,那个叫“梅朵”的姑娘一直站在那里,从如花美眷到百病缠身,坚守着她的信仰,哪怕头顶上已经不再有她的草原月光。
(文/常静)。
信仰读后感篇三
作者:海德格尔。人们对宗教常有的误解是将宗教与迷信联系起来,或者信仰是非理性的行为等,这些认识的基础是把理性与信仰对立起来,认为在信仰行为中不可能有理性。然而,当我们认真了解之后便会发现,世界上的正统宗教无一不是高度理性化的,对教义的阐释也是通过理性展开的,信仰与理性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宗教指向人的超越,而理性则是人存在的基本特征,如果宗教的目的是人的超越,它又怎能忽略或无视人的理性,相反,只有从理性出发的超越才是可能的,也只有从理性出发才可以触及到理性之外的奥秘。宗教会超越理性,但不会相反理性。
蒂利希说,只有禀有理性结构的存在者,才有终极关怀。这里的理性究竟是什么涵义?理性与终极关怀又存在哪些关系呢?蒂利希在《信仰的动力学》一书中,由终极关怀入手论述信仰,从根源上消除对理性和信仰的诸多误解。蒂利希所说的理性并非指狭隘的理性,即所谓的逻辑思维和计算,理性的另一面是心灵与现实意义结构层面的,这种心智结构有利于人类对知识的研究、对艺术的经验、对道德诫命的实现。这是一种我们感到十分陌生的理性内涵,这种理性等同于人性,蒂利希称之为人性理性。人性理性不仅不和信仰冲突,反而是信仰的前提。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进一步理解为何人类文明最光辉的一面往往都反映出人类对终极或彼岸的向往。如此看来,所谓信仰与理性的冲突,无非是把第一种狭隘的技术理性与信仰并列,扭曲了理性与信仰的本质。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都不会改变的东西可称之为终极的。在人类的意识里,一直存在着终极这个概念,就好比永恒这个词,相对于我们此世有限的、转瞬即逝的经验,我们都未曾经验到永恒,但我们愿意相信永恒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再比如,圆满这个词,它指向的并非现实世界的某事某物,因为我们知道人所处的环境和事物总有着缺陷,达不到圆满。无法触及的,并不表示它不存在,就好像数学中的圆与现实中的圆是有差距的。终极的必然也是超越的。信仰就是让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经验到终极和超越。
对终极的向往归根结底源自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追寻终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之存在的本质,例如各大人类文明的最高艺术成就通常体现了这个文明或这个民族的终极价值。人类的这种终极关怀的现实揭示了有关我们存在的某种东西,人属于这种终极的无限性,人的潜能也力图实现终极价值,超越自我。所以,从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我们发现宗教现象出现在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民族中。可以说,宗教信仰几乎是人类的天性,它不是人类后天的发明,它孵育出人类璀璨的文明。
只有在唯一有心智的生物即人类群体生活中才出现了对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的追求,这恰恰是从人类的理性而来,即等同于人性的那种理性。这类理性是语言、自由、创造性等等的基础,它使一种核心人格的生活及对共同体的参与得以可能。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导向自身之外,认为事物存在的目的外在于它们自身。而人性理性转向的是对人存在自身的理解,由此,人的自我理解、自我认识逐渐延伸到知识、爱、价值判断、真理,人的存在状态有了意义的向度。
但是,人性理性也从属于人的存在特征,也是有限的。而在信仰中,理性可以超越自己。理性是信仰的前提,而信仰则是理性的完成。信仰的世界并非是一个无理性的世界。早在中世纪,西方贤哲就意识到认识造物主可以通过两本书,即自然之书与圣经。没有信仰,中世纪的人就不会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更谈不上现代科学的起源。通常认为宗教是无需理性的那种观点禁锢了、曲解了理性,认为理性就是一种逻辑能力,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认知能力。这种对理性的狭隘认识将理性与信仰对立,这既是对理性的误解,也是对信仰的误解。
这样理解无非是扭曲了信仰的本质,与知识混为一谈。信仰的确定性牵涉到人的整个生存,即人自身的存在与某种终极的东西相联系的确信。因而信仰不仅仅需要理性的参与,同时还包含着勇气和怀疑。多玛斯·阿奎那强调,信仰所具有的那种证据不足,必须由意志的行为来加以弥补。采取相信的那种意志,并不是来自人努力的行为,而是由天主的恩宠所推动。理性之所以能被完成,只是因为它超越了自己的局限,并经验到了终极者即天主的在场。
但由于人处于罪恶的、堕落的世界之中,换言之人与其本性已经相异化。人处于罪中,是被异化而分裂的,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针对人格而言,异化的人不是整全的人。由此,人对理性的运用就不是其本质所是的那样。由于扭曲了理性也扭曲了信仰,这种扭曲加重了理性与信仰的内在冲突。理性与信仰的本质及相互关系应当被重新建立起来。要使得重建发生,就必须有一种启示的经验。何谓启示?蒂利希解释道,启示不是通过先知口述出来的天主的旨意,启示首先是一种被终极关怀所攫住的经验。启示是一个事件,终极者在终极关怀中显现,动摇和改变了被启示者的心灵,并创造出内在统一的行为、想象、象征和思想等。哪里有启示经验的产生,哪里的信仰和理性就会得到更新。异化也会被和解所取代,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就会得到克服。基督宗教正是建立在这种启示之上的信仰,它从终极关怀的角度来解释历史与事实,启示作为真实的事件介入到人类的历史和命运之中。
但凡有生命力的信仰就包含着对自身的怀疑。面对怀疑,信仰需要勇气去冒险,信仰也能提供这种勇气。首先,信仰里面一定有怀疑的因素和成分,因为怀疑是理性的一部分。人与终极者(天主)始终具有区别,这当中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怀疑正是从这个巨大的不同之中产生。终极者(天主)不是靠我们的理性就可以完全认识和把握的,天主不可能以实证的方式被证明。在那些看似信仰不可动摇的虔信者身上,往往会出现狂热或教条主义,这些都是怀疑受到压抑的缘故。活生生的信仰总是带着一种冒险精神,理性的一跃,说的正是信仰的勇气。怀疑不是由压抑可以克服的,面对怀疑,我们需要信仰的勇气。勇气不是否认怀疑的存在,否则那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勇气是把怀疑作为它自身有限性的一种表现纳入自身,并肯定终极关怀的内容。人们说信仰就是一种冒险,这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准确的,因为离开了勇气,我们也无法描述信仰。
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世界是无望的,因为生命失去原有的色彩,人的尊位被贬抑,位格人变为工具人。过于看重工具理性,滥用理性,是对理性与科学精神的扭曲。当我们企图以理性建构一切时,我们不是在高扬理性,而是在贬损理性,看似是理性的胜利,事实上却是理性的衰落。那属于人类理性的光辉需要再次被信仰之光照亮。
信仰读后感篇四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本入眼即化的“奇书”《狼图腾・小狼小狼》。本书写了两个北京知青:陈阵和杨克为了探索狼世界的奥秘,因此掏了一窝狼崽,自己留了一只最壮的,其它的都去见腾格里(天)了。本书写了狼的各种习性、特点,讲了狼的自由独立、强悍卓越、超强的智慧和才能、不屈不挠的高贵灵魂、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狼的友情和亲情、狼和草原万物的关系・・・・・・无不给人心灵强烈的震撼和感动。在看狼图腾小狼小狼之前,我们华夏民族一直把狼视为冷血动物,我们把很坏的人说成狼心狗肺,把欺负女人的人说成大色狼,说最贪心的人说成狼子野心,把美帝国主义说成野心狼,大人吓唬小孩就说狼来了。但蒙古人却把狼当做神一样供起来,活着的时候学狼,死了还把尸体喂狼。这都是因为狼的生存环境和它坚毅的性格让蒙古人信奉狼。书中原文“打狼就是打仗,斗智斗勇,36计除了美人计使不上,什么计都得使我体会到狼很厉害,也很狡猾,打狼必须用心,什么都要斗,哪一样不好都要输。那为什么狼会这么厉害?这是因为狼在草原要服从严酷的生活环境,要抵抗蚊灾、暴风雨、每天吃不饱肚子以及人类对它的迫害。它希望能够改变它的生活环境称霸草原而奋斗,因此磨炼出败不降的精神。书中主人翁陈阵和杨克赶紧跟着狼,发现了一个大狼洞,可那条母狼却把洞挡得死死的,陈阵和杨克鼓起勇气,一个火把就飞了过去,母狼也不后退,一下扑过来让陈杨2人倒吸一口冷气,还不够,继续往前扑,搞半天终于把母狼引开了,却是个假狼洞”中,表明了狼的狡猾。“蒙古草原从来都是战场,只有那些最强壮、最聪明、最能吃能打、吃饱的时候记得住饿的时候的狼,才能顽强地活下来”这段话讲了狼生活的残酷,上面讲了狼在草原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我们华夏民族没有面对过这些困难,因此不知道狼生活的艰辛,因此我们恨狼。而游牧民族天天面对狼,知道狼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才会信奉狼图腾。狼也要控制一定的数量,不然就会来吃家畜,这就是人对狼的迫害。其实狼跟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一样,富人家的孩子天天要什么有什么,就不会去读书,长大后就没出息,穷人家的孩子什么都没有,他们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努力读书,长大后有出息,才能过真正富裕的生活。狼也一样,记得住饥饿滋味的狼,就天天不会松懈,想着打猎,才能顽强地活下来,而记不住饥饿滋味的狼,今天吃饱了就以为以后都能吃饱,就不去打猎,最后饿死。文中“陈阵看着死狼,却有没有伤口,陈阵好奇地将死狼好好“体检”了一遍,却没有伤口,陈阵把死狼带回了蒙古包,狗儿们都围上来迎接,解剖狼的时候,才断定是饿死的”中,表明了这个论点。“狼可杀,狼可拜,但狼不可养”中,我体会到了狼的独立精神,例如你抓了一只狼养着,给它东西吃它吃完也不会感谢你,甚至它吃的时候还要咬你几口才肯罢休。这是因为狼认为你不把我抓来,我能过得更好,因为狼是属于自由的动物,狼不能与狗、猫等家畜相提并论,因为这些家畜必须依靠人生活,离开人就要饿死、冻死、病死。而狼,不需要依靠人,它还能过得比依靠人的家畜过得更好,这就是狼属于自由的动物的象征。文中“陈阵说着拿着铁链去遛狼,谁知小狼不愿意被陈阵牵着走,拼死反抗,吓得陈阵赶紧带小狼回蒙古包,进了包,陈阵说‘遛狼还真是一个大工程呢!’写出了狼性格的刚强。“华夏民族除了龙图腾以外,要是还有一个狼图腾就好了”是啊,狼独立、狼勇敢、狼会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奋斗,因此,跟狼相处最多的游牧民族,自然学会了狼的性格,变得刚强有力。而华夏民族没接触过狼,没学会狼刚强的性格,愿意被人牵着耳朵走,这就是华夏民族比不过游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华夏民族也有狼图腾,那势力将会更加庞大!文中“陈阵说:‘蒙古草原刚强的'原因就是他们天天与草原狼相处,这次来蒙古草原我可真是三生有幸!’”中,说明了这个道理“狼的哭腔,是专为把人畜哭毛哭慌,搅得人毛骨悚然,让人不战自败”狼的哭腔就是打心理战的特殊工具,让妨碍狼的人不战自败。另外狼的哭腔“傲呜~~~~~~”可以传得很远不像狗的叫声短促有力传不远,狼的哭腔是很好的心理战工具和通信工具。文中“陈阵顿时被狼的“哭”声叫得手脚无力,黄黄和伊勒也退到主人身边,整个草原变成了“哭”声舞台。“狼会打近战、夜战、奔袭战、游击战、运动战;狼还会打地道战和青纱帐战”中我体会到狼的厉害,打狼,可真不是一件简单事,搞不好自己都得送命,可是,为什么狼会怎么会打这么多战呢?在上面我已经说了狼要想生存,必须要抵抗许多灾害,包括人类的迫害。狼,抵抗这些迫害,又要找到食物,可想而知狼生存是很困难的,而为了生存,狼必须想尽办法抢到食物,我想狼应该就是在这个过程里被逼成这么厉害的,否则,将会被自然界淘汰。文中杨志说“打狼就是打仗,什么都斗,36计除了美人计使不上,什么计都得使!”“是啊,狼什么都会,比我们强多了,几个老牧民为了防狼,建了一个石墙堆,也没防住狼呢!”说明了狼的能耐。“在世界历史上。能攻打到欧洲的东方人,都是游牧民族。没有狼,世界历史就不会改写成现在这个样子。”游牧民族与狼共处,与狼打斗,与狼结合过蚊灾、鼠灾,已经学会了狼的技巧,因此,我们华夏民族数次被游牧民族统治,听我老爸说,匈奴、满族、蒙古族都统治过我们华夏名族是敌人,因为我们学不会狼的技巧,因此一败再败。中文毕利格老人对陈阵说:“你们汉人恨狼,现在你们有机会来到蒙古草原就要好好学学狼,学它的精神,我们天天面对狼,对狼很了解,所以我们懂得防狼不能过头,也不能让狼过于多数,你信不信阿爸的话?”“我信,汉人恨狼对狼不了解,因此没有坚硬的性格,要是我们有狼图腾,一定会像您一样坚强!”这一段对话正好表明了这个意思“蒙古人不仅信奉‘天人合一’而且信奉‘天兽人草合一’,这远比华夏文明中的‘天人合一’更有价值”中,我明白了腾格里(天)对草原万物都很公平,什么没了都会带来灾害,狼没了蚊子、老鼠就都出来作祟。文中陈阵与毕利格老人一起去山上追道尔基,不让他打狼,但追到道尔基后,道尔基却说他们没打狼,是在打赖子,说着一枪把一个赖子打死了,“您老回去吧,别摔跤了,下次我给您几只赖子”说着回去了,老人和陈阵回去时,老人说“现在这么厉害的武器都到草原来了,看来草原狼真的难逃这一劫了”老人泪如雨下。“蚊灾、鼠灾肯定又要来了,这可怎么办啊,草原人的灵魂上不了腾格里了。”正好表明了这个意思。天兽人草合一,哪个动物没有了,都会带来灾难。这是这本书的中心意思。狼,一只为自由而奋斗的动物,是蒙古人最尊重的动物,狼身上的许多高尚的品德,是我们汉人需要学习的,我们恨狼,不接触狼,让狼的很多优点被我们抛弃,而蒙古人天天与狼“共舞”在与狼奋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狼的优点,这一定是游牧民族比华夏民族更胜一筹的原因!如果我们华夏民族真的有龙图腾也有狼图腾,那我们会更加坚强,更加独立,更加有勇气!孙怡宁
信仰读后感篇五
信仰是一个人最高的操守,是一个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再大的难事也有坚持到底的理由;有了信仰,再大的苦也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有了信仰,能耐得住寂寞,能守得住宁静,能扛得起责任,能冲破一切思想的藩蓠。
种子,是静待破土而出的希望,它朝气蓬勃,有朝一日终会长成参天大树。源自《信仰的种子》一文,是的,参天大树之所以成材,究其根源发于种子,发芽、生长、茂盛、成材这是它的成长经历,而它的动力来源正是种子。
俗话说:播什么种,结什么果,做为莘莘学子,我们若想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必有坚定的信仰,远大的目标,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好儿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勃勃生机,源于种子。若少年心怀信仰的种子,则中国将开遍信念之花。
信仰读后感篇六
群山怀抱的小镇,安静、自足,却绝不闭塞。祥和之中一派欣欣向荣的朝气。
这个小镇很平常,这个小镇却又绝不平常。从当初的落后城镇一跃而为全县的龙头,它必然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我也是被吸引的其中一个。其实,吟诗弄月,抚风落泪,我在小我的世界里沉醉太久,几乎忘记了行走于大地的姿势。
就这样靠近天空与土地,以一颗赤子的心灵,以一个农民女儿的身份。天空高远,白云轻淡,初秋的阳光很好,虽然,秋叶还没来得及红遍山头。
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们参观了这里的支柱产业。中华鲟鱼养殖基地里的水流欢快,清澈能照出人影,或大或小的鲟鱼在水底嬉戏,调皮地搅出一串水花,溅了我们一个满身;徽名山有限公司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与操作流程,让我感叹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时间原因,我们与那些朝饮山露,夜宿山洞的明星猪擦肩而过,却在纪录片里见识了它们倜傥的风姿,与那些圈养在肮脏的猪舍里的家猪相比,它们无疑是幸福的,活泼的;泉源盛公司生产的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更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由于正赶上节假日,天蚕丝绸轻纺公司厂区里没有了往日的机声隆隆,一片宁静;而不远处,大棚蔬菜基地里的瓜果,累累垂挂出一个丰盛喜悦的秋天。
所以,不管是大到一个国家,还是小到一个城镇,支柱产业的兴盛与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命脉。于是,我终于明白了来榜镇的魅力之所在——是那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是那种造福社会造福一方民众的自信与愉悦。和这里秀美的风景无关,虽然,我很陶醉于这里的青山秀水。
是的,造福社会,造福民众,传递爱心,是今日文明社会之人心所向。在岳西县内,活跃着许多造福民众的联盟组织。爱心联盟,就是这些组织中的一个。自发形成,募捐甚至自捐财物,救助贫困学子,救助孤寡老人,他们的身影频繁地出没于岳西的山山岭岭。为了把这项慈善事业做大做强,爱心联盟以“唐坊”系列酒品为载体,义卖收入作为联盟的爱心基金,使得这个来自于民间的慈善组织呈现一片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我相信,爱是一种信仰,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它直指冷漠势利的当下,让人们在追求物质与利益的.快车道上,停下来思索,自己,究竟偏离了良心有多远?而之所以能在这个天气晴好的秋日,深入这座小镇的内核,倾听来自土地、植物、内心深处的话语,正是缘于爱心联盟与来榜镇的一次爱的牵手。
当养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手捧新软的棉袄,当贫困学子接过爱心使者捐给的善款,爱的种子,已经在每一颗心灵里播种、发芽,并且将会开花。而爱的接力棒,定然会代代相传。说到底,标志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否,gdp不是最终的检测手段,爱心,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离开的时候,小镇沐浴在秋阳温暖的怀抱里,更温暖的,是我们一直浮躁、喧嚣,却终于沉静、安然的内心。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两百多年前康德最悲悯博大的情怀,他指出了人心的敬畏与最终的归宿。同时,这也是我走入这座小镇,走进爱意浓浓的这个金秋,最大的收获与反省。
信仰读后感篇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它教会了我,要勇敢地投入生活,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使我懂得了人生真正的意义!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的身体行动不方便,但是他却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他在残疾后毫不灰心,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厄运又一次降临在他的头上,双目失明对于已经瘫痪的他来说,是一赤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
经过漫长的辛勤耕耘,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努力写作,他终于写出了在暴风雨里诞生的这一著名的著作。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保尔有着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
人生,就像奔流的大海,没有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如果,人生是一把直尺,那么挫折失败就是刻度。人生真正有意义的,正是那些有刻度的地方,因为它刻度了人生美丽的价值。刻下了生命的富有!
从出生到现在,十几年来,病魔日日夜夜缠着我,使我不能像同龄的孩子那样自由自在地玩耍,进行课外活动。每每下课,我就只能望着同伴们那活泼快乐的背影两眼放空,不自觉地发愣。虽然我尽量掩饰自己眼中的渴望与向往,但是怎么也遮挡不住心里流露出的那抹落寞,跨不出心里的那道门坎!最害怕的便是那寒冷漫长的冬季——冬天一到,我就几乎无法行走。因为我的双脚会裂出深深的口子,不断的向外渗血,没有神经的伤口很难愈合。
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地渴望,自己如果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该有多好啊,可那只能是幻想!有时候,我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一走了之,到极乐世界去。然而,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之后,我深深的被保尔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
信仰读后感篇八
当前,深度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似乎存在着一种隐忧,即“兜里钱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虚,财富积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一个现实课题。
“信仰失落”问题,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历史方向感的丧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
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按照学院党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认真观看了这三集历史文献纪录片,高度认同“央视制造”的创作水平和“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本片的确兼具电视政论片、文献片、纪录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细节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我们广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信仰读后感篇九
由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刘江波写作、《苦难辉煌》的作者金一南作序的《信仰的追问》一书,近期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文4万多字,其资料真实,语言流畅,文字优美,被认为是一本具有可读性、感染力,传递正能量的好书。在12月13日人民出版社组织召开的《信仰的追问》作品研讨会上,该书得到中国权威出版部门、民航业界代表以及媒体的一致好评。
作者刘江波在经过超多艰苦的考证后,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几个真实的小故事,再现了上一代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并以追问的形式引发当代人的思考。书中涉及的人物,既有贺龙、贺敏学、郭化若、唐凯等红军军事将领,也有普普通通的红军士兵和老百姓。该书出版后,不仅仅在老年读者中引起共鸣,更是在青年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信仰读后感篇十
从小就被老师鼓励要多问为什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工作以后,老板也是一直教导员工要有钻研的精神,要会较真,才能将专业本领练扎实。似乎我们从来都是鼓励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问为什么。接下来我会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这样的苦毒。
我自幼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看过很多套。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不论是关于人体、自然、物理、化学,所有的知识都让我兴奋。也特别喜欢问老师问题,经常拿张纸列出很多问题,自习课或者课间就会去找老师问,老师也特别喜欢我提问,总是很耐心的回答。可想而知,我的成绩是非常优异的,经常是全年级第一。那个时候在学校很有名气,像明星一样的存在。很多人慕名而来,要交朋友或者要交流学习的。
少年出名的后遗症特别多,是福是祸只有神知道,人何曾知晓。没有信仰的结果就会以名次为偶像,终究会在这个事情上跌倒。有太多的事情我无法解释,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我的记忆特别好,课堂的吸收率几乎接近100%,一篇没有读过的文言文,上过一节课也几乎都能从头到尾背出来。图片的记忆能力很强,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像放电影一样的来回播放,画面非常清晰。
有次放假,我就一时兴起,想在大脑中同时演绎几场不同结局的电影。结果我的思维就不可控了。我从那时起就无法控制自己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不想。我连睡觉休息的时候都会不停的想。从此就开始失眠,会恐慌,因为晚上休息不好,就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就会影响成绩,进而就会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我尝试各种进入睡眠的方式,例如运动,吃药,数羊……很多老师看到我状态不好也都会告诉我一些方法,全都用过,没有任何效果。我问为什么,没有答案,我对自己说,我怎么成为这样的,我想回去,反反复复想这个过程,回不去。我想请教更专业的人,我去了最好的医院,找了脑科、神经科的医生。我很着急的描述我的状态,希望他们能帮助我治愈,可是医生除了让我拍核磁共振,并不把我当回事,觉得我很健康,开了些安神补脑的口服液就算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都好伤心。我找遍天下,尽我所能的问为什么,并没有用,没有答案。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一直都没有解决。后来我看了心理医生,经过一些题目的测试,诊断为轻微的抑郁症。感觉有些可笑,那一刻我是轻松的,至少我真的是有病。然后就是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唯一有用的可能是安定片吧,吃完可以睡着了,其他都没有用。医生也就前两次的心理辅导比较耐心,后面都很忙,语言也没有关爱。
医生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三甲医院门诊工作,其他时间都在精神病医院。里面的人真的是有精神病的,经常听他说狂躁症等。我觉得我也不是精神病。后来实在是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连跟我讲话的时间都不多,后来一气之下,再也不吃药也不去看医生了。我有很强烈的本能觉得,我只是想回到过去那样,可是我真的`不是精神病。
虽然有很多苦恼,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轻生。那时的我不会哭不会笑,我对这个世界是木讷的。我没有正常的情绪反应。慢慢地,我学会了放下追求虚无的名利,我知道,我健康的活着比其他都重要,好想会哭会笑。我不喜欢待在教室了,经常在校园里走走。班主任找过我,除了在乎我成绩没有之前好之外,他不懂我,完全不懂。
不是我不想,也不是我做不到,只是我的生命,我的健康不比成绩重要吗?我的世界从来没有爱,直到大学,因为生活没有那么压抑,比较丰富多彩,没有人会发现我的不正常,已经不会被看得出来了。只是我的心有太多的不甘。我总觉得以前的那个我会回来的。现在的我不是真实的我。
一直都在寻找丢失的自己,直至我认识了神,才有了生命的翻转。我第一次听到福音的时候,就被深深的吸引了。爱我们的主,我们可以依靠的神;我们可以完全交托,可以不依靠自己;可以不用问为什么,可以有神指引我前进的道路。我的聪明才智是神所赐的,神若拿走便拿走。我本就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可夸口的。直到我认识神,我感受到平安与喜乐,那是我不认识神就不会知道的滋味。
我曾经很多时候想,要是早一点认识主该多好,就不会有如此多晦暗的日子。神也亲自告诉我,他所预备的时间是最好的时间。没有过去的种种,我不会珍惜;没有曾经的苦也不知道主恩的滋味是何其的甘甜。神让我深深的明白世间的很多标准不能成为我们的偶像。神也借着我,作为他祝福的管道。所谓爱人如己,是不加任何条件的,不因为聪明,不因为成绩好,而是我单单的爱你,因为神先爱我们。神让我看透了,让我一见到他,就紧紧的跟随他。
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也不会再问“为什么”,因为我信靠神,因为神掌管一切。看似多年前是一次偶然或是意外,殊不知在母腹中,神就拣选了我。他拿走了我所有的骄傲,让我今日能够有颗谦卑的心;他拿去了我认为重要的东西,因为神最重要,他掌管一切;他让我那么的缺失爱,因为有一天他要丰丰富富的充满我。我们不知道神要怎样的使用我们,一切都有神的美意,神让我们成为别人的祝福。
信仰读后感篇十一
本书作者为红军后代,有感于老一代革命者对于信仰的不渝追求,为了传承这一革命精神,于退休之后专事写作,发表的作品一经发表,均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读后无不为之动容。选题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十二个感人故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战斗、生活及对自己革命信仰的坚守。书稿中既有贺敏学这样的军事将领,也有普通战士,透过对党史细节的叙述描述,以小见大,体现了“小众文学,大众观点”。对于老年读者可能引起一种时代的共鸣,对于青年读者将是一个很好的`信仰教育。书稿将由《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作序。
信仰读后感篇十二
在阅读过后,我认识的比较深的问题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信仰读后感篇十三
曾经,在念大学的时候,"信仰"对我而言是很空、很大,虚无缥缈,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自己应该追求怎样的信仰?但当我踏上区妇联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开始有了一种信仰,那种信仰激励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特别是近日,在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信仰》纪录片,更是感触颇多,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正如纪录片里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实表明,共产主义信仰在万众一心的集体进取中迸发了超常力量,催生了一系列的苦难辉煌;从建党伟业到建国大业,从独立自主到自力更生,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初级阶段到小康社会,从中国特色到和谐社会,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信仰的力量引领一个古老的民族持续实现复兴的梦想。
坚定信仰,需要勇气。晋朝刘琨讲过:"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在前行道路上,面对困难挫折风险,都能做到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只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离开了勇气,也就离开了坚定,失去了信仰。对照自己,更需不断锤炼这种可贵的品格,努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风雨不动安如山"。
坚定信仰,需要实践。坚定的信仰需要在实践中锤炼,更需要用实践进行检验,不断增强坚定信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别人眼中,我是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缺少工作阅历、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工作中,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向基层妇女干部学习,学习如何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何做好妇女工作,如何处理好复杂问题;向实践学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本职工作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基层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向妇女群众学习,耐心倾听她们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更好地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我坚信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蓬勃朝气、高昂的工作激情、充足的干劲,为信仰的旗帜增添新的光彩。
信仰读后感篇十四
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一种精神。
精神只能自己塑造,外来的东西终究是空架子,只是条件。
如文章所述,中国人缺少信仰,缺少文化核心竞争力,这给中国长远可持续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没有精神支柱的人,最终会垮掉的,因为物质对一个人内心动力极其有限,虚浮的经济泡沫带不动滚滚前涌的历史洪流!
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精神的融合,也许是自救之路?
但是,如果当代中国选择一种宗教信仰,又会怎样呢?
信仰读后感篇十五
无论在文明昌盛的泱泱中华大国,还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欧美国家,“名人效应”总会被各行各业使用。有很多企业很注重广告,投入大量资金请明星代言,有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有很多作家在出版书籍时请名家大家写序……“名人效应”的力量大有果效,人们确实从其中大得益处。
我很感恩看到这本书,真的非常激励我,坚定不移的走十字架的道路。同时我也为读者担忧,求神保守他们的心怀意念,让他们不是因为名人信主才去信主,他们信主是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乃是看到自己的罪恶以及自己没有办法脱离罪恶以至于寻求相信神的拯救和恩典。唯有如此才能明白神的救恩到底是什么,是需要自己个人面对神的。
信仰读后感篇十六
记得有位同志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他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是所说的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了统一的整体。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的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的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才可以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理顺并更新自己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才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把个人发展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才有希望,家庭的幸福才有保障。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抓住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树立共同理想,才能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只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打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传播、深入社会、情感锤炼和调节规范等培育途径,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共同努力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0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