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一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xx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 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47.34% 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 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 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 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3.00% 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 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 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32.60% 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 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二
xx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xx年国发3号文件也明确要求,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把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引导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针对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就业不充分和城镇就业矛盾突出的现状,坚持城乡统筹就业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就业工作,将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全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强化组织引导、完善就业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就业结构的改善,同时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放手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了全县城乡就业工作扎实开展。特别是从去年四季度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县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思想认识、科学判断形势、认真履行职责,全面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项工作,保持了我县就业形势稳定。截止xx年底,全县从业人员总数为3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3%;城镇新增就业2.8万多人,下岗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今年,我县新增就业679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29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23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85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一)初步建立管理城乡就业的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和管理城乡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县把做好统筹城乡就业作为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完善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把解决就业问题摆上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劳动保障、财政、工商、国税、地税、建设、教育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城乡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二是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将城乡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和相关部门,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特别对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城镇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就业进行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每年初,县里把全县城乡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别下达到28个乡镇、街道和15个县级部门,出台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城乡就业工作的考核办法,将城乡就业工作纳入了全县各乡镇、部门年度工作政绩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党委政府强力推动的工作态势。
(二)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提供有效服务。
在统筹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我县现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0家,有教职工440人。培训工种主要以电焊工、车工、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工等为主。近年来,我县围绕促进城镇就业由数量型向素质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制度,并结合实际,开展对在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创业培训,促进了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560人,创业培训250人。今年我县的阳光工程培训,采取“政策、师资、设备”进乡镇、村社的培训模式,使2300名学员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培训服务。
(三)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布局,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将就业信息、培训信息、政策咨询和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延伸到乡镇、社区。一是实现乡镇、街道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全覆盖,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岗位、政策援助、社会保障服务和更新观念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活动,成功介绍1676名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98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2243名下岗职工到金龙工业园区企业就业。二是积极创新,构筑“用工地、本地政府、农村”三方就业服务体系。如在温州、新疆等用工地成立劳务管理服务站和流动党总支,在广东东莞等农民工集中地聘请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当地人或本地务工、创业人员作为联络员,负责提供用工信息,实现供求对接。同时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积极发挥驻外劳务办事机构作用,加大与劳务基地用工企业联系,组织专项培训与劳务输出。三是今年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服务空间。多方筹集资金80余万元,在全县28个乡镇、街道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联网运行,统一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工资指导价位,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工作。据统计,全年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发布用工信息480条,办理用工登记17500人次、求职登记14000人次,开展职业指导16000人次,通过该平台顺利实现就业5238人。
(四)初步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和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一是建立“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动态消除机制。全面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我县已成功创建44个充分就业社区,占社区总数的比重达到77%。对就业困难群体尤其是“双零家庭”的就业援助,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实现“三及时”,即及时发现、及时援助、及时消除,建立“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全县首批367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和4117户农村“零转移家庭”全部消除,并实现动态消零目标。二是大力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现就业。通过提高就业补贴标准、保留部分专项社会救助、对拒绝培训和就业的实行分次核减低保金等措施,增强政策吸引力,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放弃低保实现就业。全县投入45万元促进620人次低保人员实现就业。三是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扩大就业。8917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到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其中315户338名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享受税费减免165.5万元,519人办理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2322万元,1791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行政性收费减免89.3万元,1641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工商行政性收费减免89.2万元。特别是加大了社保补贴落实力度。鼓励用人单位与“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对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要延长到退休。对灵活就业人员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4050”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也延长到退休。四是特别是针对当前城乡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三年来,全县再就业资金使用额为2661万元;共为11796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300万元;523人次享受低保就业补贴36万元;发放岗位补贴45万元;职业培训补贴人数669人,支出资金33.7万元;4117人享受免费技能鉴定补贴。全县累计为921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578万元,带动1.2万人就业。五是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我县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并将xx年确定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年”,积极搭建各种就业创业平台。通过举办“人才交流会”、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送岗位进校园现场招聘会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就业。截至目前,我县已建立11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300余个,接收见习毕业生199人。
(五)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大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我县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一是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积极拓展县外就业基地。加强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建设,增进与县外劳务输入地区的劳务协作,及时掌握输入地区用工需求动态,促进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做大做强季节务工。在搞好以赴新疆摘棉工为重点的季节性务工的同时,拓展季节性务工渠道。xx年以来,全县1.2万人次农民工赴疆拾棉,挣回劳务收入近3500万元,人均创收近3000元。今年5月,我县依托外派劳务输出居全市第一的发展基础,成功创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以此平台,上下联动,内外协调,成功引导近5000名务工人员赴新加坡、日本、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出国务工,外派劳务输出年增长30%,外派劳务遍及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个行业(工种)。二是挂牌重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积极依托我县金龙工业园区a区,首批挂牌成立了重庆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止xx年11月止,我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入驻园区的企业累计达到了181户,其中,入驻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数67户,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550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现已初具规模。我县利用优惠政策,如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范围,由县级财政安排再就业基金予以80%的贷款贴息,给予农民工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等;对安置返乡民工的企业实行岗位补贴和再就业税费减免政策,吸纳(安置)农民工在8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提供再就业贷款,并予以贷款贴息支持;在创业用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就业扶持等方面鼓励和扶持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年,通过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解决一批,发动46家骨干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招聘一批,召开恳谈会引导返乡民工与园区企业对接吸纳一批,通过“1258266”专用信息平台向民工发布用工信息引导一批,“四个一批工程”帮助7974名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近年来,我县就业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当前在推进城乡就业创业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具体困难和问题。
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城镇不少求职者期望就业岗位体面轻松和待遇优厚;农村部分农民“小富即安”,仅满足于农闲时做临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务工上当受骗。二是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在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40%;在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70%。三是职业技能较弱。求职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时间短、专业性不强,技能单一,不少求职者只能找体力岗位就业。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我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有劳动力难就业,有空岗位难招工”的现象。另外,针对市场用工需求和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色,打造劳务品牌不够,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竞争力较弱,劳务输出的规模不够大。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需求空间有限。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不够快,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我县生产总值和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速,虽在县内纵比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在重庆“1小时经济圈”中横比,其总量和增长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业岗位不够多,吸纳劳动力就业有限。二是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在现有规模以上的近200户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从业人员也不足xx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不足。三是新增劳动力成上升趋势,就业压力加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虽逐年减少,但隐性失业而未登记人员远高于登记失业数,加上逐年自然增长的劳动力人员,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在农村还将不断产生富余劳动力,需转移进城务工的人员大量增长,可供就业的空间有限。
市场培育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滞后。一是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全县没有专门的驻外劳务机构,个别民办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诚信度差。二是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培训、输出网络一体化建设滞后,劳动者求职与企业用工信息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三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制约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覆盖面窄。进城务工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的比例极低。四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很好维护。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一些企业为保生存,以降低或拖欠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等方式减少损失,损害农民工利益,导致农民工就业更加困难。农民到企业务工,但由于就业不稳定,除用工单位不愿为其参加社会保险外,务工者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中断缴费者众多。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允许异地转移,而且大部分农民工认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短时间内不会受益,因此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他如医疗保险、社会福利设施、教育条件、就业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均不同程度对农民具有排他性。
加快推动和促进全民就业创业,是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城乡就业工作水平,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就业需求,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全力营造促进城乡就业的浓厚氛围。我县在就业文化培育、就业环境改善、就业要素激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举办就业创业事迹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新的就业创业观念,增强就业创业信心,特别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求高求稳的就业观念,倡导大学生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搞好有关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真正使各项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选树就业创业典型,进一步激发全民就业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搞好信息服务。继续完善政府、专家和创业者“三位一体”的项目谋划推介机制,筛选、储备、发布、宣传一批投资少、风险小和效益好的创业项目,广泛与创业者进行对接。要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凡是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全部放开,鼓励各类创业主体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着力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逐步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及个人创业的信贷比例,对信誉良好、还款及时的企业及个人,在贷款额度和期限上给予支持,切实解决创业融资难题。
(二)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最终都要依靠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求,坚持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并举,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与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积极包装项目、培植产业,以加大项目建设扩大就业总量。继续加强对企业指导、协调和服务,特别是强化工业生产组织,采取得力措施,尽量使企业不减员、少减员、不停产,对已停产或半停产企业,妥善处理好人员安置问题,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要充分发挥服务业促进就业增长的“蓄水池”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餐饮娱乐、物流连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着眼于促进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流转。
(三)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城乡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当前要结合形势发展和我县实际,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以推进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带动我县城乡就业工作实现全局性突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着眼提升大学生就业理念、拓展就业渠道,搭建起大学生、创业导师、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的桥梁;抓好村官和到乡镇农技、卫生医疗机构服务大学生的管理服务,优化农村乡镇人才队伍结构,推动“农村乡镇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稳步实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对已挂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为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困难人员实行重点帮扶方面,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在加强对农民工扶持方面,要增加培训补贴额度,新建项目开发的岗位可优先提供给本地农民工,同时加大对进城农民的政策扶持。
(四)认真组织开展好就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稳定和促进就业的关键。当前要进一步整合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培训资源,整合公办、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资源,整合社会各类培训项目,统一规划,分类实施,突出特色,逐步建立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补贴式培训,开展实用性强的技能储备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不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围绕提高培训质量和层次,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培训设施,突出抓好技能能力的提高,使就业者能够掌握多种职业技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复转军人、应届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生等。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三
被调查人:xx
调查日期:2014年10月
调查人:xx
报告人:xx
xx公司前身是武鸣县乡镇企业——xx县xx淀粉厂,原建设单位为xx,于1994年经xx批准立项、xx环评批复而建设淀粉生产线和酒精生产线,2007年8月xx公司整体收购了该厂的全部资产。
xx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注册资本人民币1000万元,地址位于xx镇xx村,是一家专业生产食用酒精和淀粉制品的企业。法定代表人:xx,股东xx占公司60%的股份,股东xx占公司36%的股份,股东xx占公司4%的股份。公司下设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车间等内部管理机构,总经理xx,现有职工xx人,其中大中专学历以上占30%。
2009年公司被评为xx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0年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纳税超百万元企业;并经xx市工信委、xx酿酒协会、xx局进行产能核定,xx号文件《关于xx公司食用酒精生产线符合产业政策的函》批准生产。
2013年末公司总资产151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768万元,占地面积77亩。公司成立之初至2012年期间依靠xx镇丰富的木薯资源,引进国内外的工艺技术进行食用淀粉和酒精生产,所产“xx”牌食用淀粉及酒精,应用于造纸、粘合剂、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主要销往xx、xx等地。
质燃气的厌氧系统项目建设,25t/h混烧甲烷的生物质节能锅炉项目建设、年发电量1080万度的蒸汽发电站项目建设、年产1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1万亩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等。但自2012年以后,当地木薯种植锐减,公司木薯淀粉生产线停工。公司于2013年至2014年投入资金八千多万元对食用酒精生产项目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项目已竣工投入生产。
xx公司提供了2012年度、2013年度审计年报(审计意见为无保留意见)和2014年9月份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反映见下表:
xx公司近期财务状况表
1、截止20xx末,公司的总资产为11588.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15.20万元,占总资产的37%,固定资产净值7272.87万元,占总资产的63%;负债合计3411.10万元,流动负债为2411.10万元,长期负债1000万元。
截至2013年末,公司总资产为15137.10万元,较年初增加3549.02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68.58万元,占总资产29%,固定资产净值为10768.51万元,占总资产的71%;负债合计5592.29万元,流动负债为3092.29万元,长期负债为2500万元。
2、货币资金
截止20xx12月末,货币资金为352.93万元,较年初的157.25万元增加195.68万元。
3、应收账款
截止2013年末,应收账款为94.32万元,较年初减少751万元。应收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款项未到90天借款期,主要应收账款账期均在3个月内,其中xx公司应收账款61.97万元,xx公司应收账款32.35万元。
4、存货
截止20xx末,存货余额为2142.72万元,比年初减少594.28万元。
5、预付帐款
截止20xx年末,预付帐款为1681.26万元,较年初新增加1138.14万元。主要为公司预付原材料款,其中预付xx公司680.37万元,预付xx有限公司480.62万元,预付xx公司511.93万元,预付xx公司8.34万元电费。
6、固定资产净值
截止20xx末,固定资产净值7099.88万元,比年初增加700.56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们的物质文明不断提高,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由于人们没有较强的环保意识,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保问题。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为了使抚松美好形象永远留传,就此,我们对县城环保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范围
各街道,垃圾处理点,人群聚集点
三、调查的方法
实地调查
民意调查采访有关部门
四、调查情况
五、调查结果
通过以上调查,可见城内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工厂不加节制地把浓烟排放到清新的空气中,不仅严重污染了空气,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一次性饭盒”、“塑料袋之类的”白色污染都给城市的美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人们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等现象也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方面。另外,水土流失方面也占一定比例。
六、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已认识到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危害性,我们将对以上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大气污染:据有关部门反映,乡镇工业的排放量为2146万吨,占排放总量的67.3%。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95万吨,烟尘排放总量达1165万吨。可见大气污染给国家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企业的废物污染了农田、灌溉用水和饮用水,企业的废气污染了空气了。居民常感到窒息和喉头剧痛,气管炎和肺病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达500亿元。仅1990年全国发生的污染事故就有3462起。据1994年统计,全国一年排放废水360亿吨,废气82413亿产方米,工业固体废物4545万吨。
环境污染与破坏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非重视不可、非防治不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七、结论与建议
结论: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平衡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要充分认识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危害,要深刻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紧迫性,更要在头脑中牢牢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观念,积极地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去。
经讨论,我们得出以下几个建议:
(1)对于工厂的烟炊应建高,有条件的应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的机器生产,装置消声器。
(2)防止和治理空气污染。
(3)依法管理环境,每个公民都应遵循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制度,从我做起。
(4)提高公民的环保观念、环保素质。
(5)大家积极动手植树,多种些绿色植物,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五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每年七月大批的应届毕业生走出学校大门,挤上就业的独木桥。的高校毕业生达超过了600万人,比增加50多万人,按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年内有180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在,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31万人,比增长了20万人,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去年基本持平。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示也在不娄提高。对于高校和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认清就业形势,调整自身,以迎接压力和挑战。
为深入了解邢台学院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文秘方向(办公秘书、各类助理、企划文员)的就业情况,从而明确我校秘书人才培养方向,以更加合理地以市场为导向,健全我校专业分配机制,并为引导我校文科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提供依据,我于20年初在邢台学院做了毕业生文秘方向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此来观看本届毕业生今年的就业情况。
二、调查方式
为了真实而又全面的反映就业情况,我从企业和学样两个方面着手,采用的是走访并查阅往年的就业资料的形式来调查就业情况。此次调查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招聘文秘的数量;单位对文秘人才的学历、性别、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办公自动化、外语等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的了解情况。
三、调查数据及情况分析
在用人单位方面,我调查分析了我们学校的招聘会,前来招聘的公司中调查情况如下:
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共87家,其中有文秘类职员需求的共17家,占总数的19.54%,共计30名左右(特定要求女生共4家)。
在学校方面,把年的就业情况做为例子,调查情况如下:汉语言本科(含专接本)毕业生人数190人,已就业人数为145人,就业率为76.32%;文秘教育本科毕业生人数为61人(含专接本),已就业人数为49人,就业率为80.33%;专科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为44人,已就业人数为40人,就业率为91%;专科文秘(涉外方向)毕业生人数为38人,已就业人数为36人,就业率为95%。
毕业生人数
签约人数及所占比例
汉语言专业
190
145(76.32%)
文秘教育专业
61
49(80。33%)
文秘专业
44
40(91%)
文秘(涉外方向)专业
38
36(95%)
总人数
333
270(81。08%)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文秘行业近两年来,市场需求增加,毕业生就业空间广阔,但是用人单位要求参差不齐,性别要求及专业限制较大,而且毕业生在各方面都还不成熟,还存在很多缺陷,学校的教学方式也有待改进。总体情况是男生就业情况略好于女生,汉语言专业好于其他专业。但是由于专业局限性和文秘行业要求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减弱,来自其他文科专业的压力和挑战也在不断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四、面临的问题
文秘行业就业形式的严峻性,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和调查过程中与各方面(用人单位、就业指导老师、应往届毕业生)的交流,发现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毕业生自身存在心理障碍,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存在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的心理,表现为不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或者恪守陈旧的就业观念;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合理规划,坐失机遇。
2、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就业信息缺乏,面试技巧有待提高。
3、学校方面在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系统性,理论性,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实用性和技能性。
五、对策及建议
秘书部门是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单位的窗口,秘书能力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形象。对此,社会用人单位、劳动部门以及高等院校都应当引起重视。综合本次对文秘专业就业情况及对本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深入考察,通过对调查反馈的材料的综合与分析,我有以下认识和建议:
1、高校方面:
(1)健全、完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优化课程内容,聘请在职的有经验的秘书作实训指导师,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向秘书专业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
(2)作好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扩大就业空间,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秘书人才。组织尚未签约的同学召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就业情况,当好毕业生的就业参谋,建立完善就业指导咨询中心,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3)培养中文功底、秘书技能、经济业务、外语水平“四合一”复合型专业的通才,加强对英语及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英语口语、英语写作和办公自动化。
(4)完善文秘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有的放矢,精心设计一系列职业认识,业务实习等实践活动。
2、学生方面:
(1)增强信心,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树立“是金子就会发光”的信念,不断充实自我,历练自己,伺机而动。
(2)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各方面能力。关注时政要闻,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培养谋略和辅助参与决策意识;培养举特长,扩大交往范围,增强处事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注重自身形象气质,提高亲和力。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求职观和价值观。认清形势,稳定心态,先就业再择业,考虑到西部去,到基层到;继续深造,考研提升自身的含金量;自力更生,依靠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开拓自主创业之路。
文秘专业就业前景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六
本文目录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市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进入大学后,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大一已经过了一半。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个阶段,考的是自主学习,每一个目标,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需要自己摸索和努力的。少了父母在一旁的叮咛唠叨,怀念老师们在耳边的谆谆教诲,进入大学的我们,要学会自立了。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社会栋梁之才,需要的是综合的才能。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时刻为锻炼提高我们的能力而努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大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这个寒假,我们班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认真的做了社会实践。
我们班围绕这个主题,结合实际确定了采访的主是“英语专业在无锡就业情况的调查”。每三个人组成一组,负责采访两个人。
任务已经落实了,现在就要行动了。联系的工作还是很顺利的,听到是江大的学弟学妹们,学长学姐们还是很热心的,很快就把见面的时间地点确定下来了。我们第一个采访的是一位英语专业的学姐,现在在无锡一家经营外贸的私企当英语翻译。其实,刚开始接到这样任务的时候,我就担心我们采访的要求会被拒绝,因为这毕竟是占有别人的私人时间,而且他们也没这个义务啊。但事实证明是我多想了,特别是听到她说前几个星期已经有人走访过她了,她还是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小感动。
采访的过程还是很愉快轻松的,也聊了蛮多题外话的,应该说收益不少吧。我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学姐也都耐心回答。采访的时间虽然短暂,但采访过后,我发现还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今年英语师范的签约率就是个警钟,年年走低的数据,不得不让我们有危机感。原先选择英语专业,也不仅仅是从兴趣考虑,也有从就业空间考虑。但事实证明,光光兴趣是不够的,有了兴趣,还需要更大的动力牵引你。专业没难易之分,到了社会就如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学好专业真的不是件易事,而你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恰恰决定了你今后就业空间的大小。当然这是针对大多数常人来说,因为社会上也有那些另辟蹊径而成功的人士。我并不热衷于那种形式,人固然要自信,但切记还需实际。所以还是谈些实际的吧。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宽泛得说还是很广的,有英语教师,英语翻译,涉外导游,报关员等。每一种大类里还有小的分类,这儿就不详细说了。看似还是很乐观的,当年年走低的就业率作何解释呢?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归根结底有主要的两点原因决定,一是毕业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二是毕业大学生的态度问题。大学生素质问题主要就是专业技能。作为一名英语师范的学生,在我看来,毕业时最起码要有专四,专八,教师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和计算机二级证书。但又有多少人能全部拿到呢?即使你这些证书都拿到了,只能说明你是个合格的大学生罢了。
要想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还差得远了,不是吗?就拿英语教师来说,有了专八证书,当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老师还是可以的,可现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师都要达到研究生学历,大学更是要求博士。更不用提英语翻译和涉外导游了,光英语专业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出色才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仅用四年的时间,要做到出色,又是何等艰巨的任务。所以,别看大学生活表面自由惬意,但承又受的压力却是前所未有的,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了。时间,机会,就在电脑当影碟机,图书馆当网吧,教室当茶馆的生活中消逝。当然社会不是只需要那些只会钻研的科学家,大学生也要拓展综合素质。
还有就业的心态问题。当今是一个凭能力说话的时代,名牌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有高薪的工作。大学生算什么,如今人才市场应聘,人山人海的是“天之骄子”。也许是因为是生活在农村的缘故,大家都为自家出个大学生为傲。没当我听到别人跟我爸妈谈到我时,几句话离不开“大学生”。我的内心却不是滋味,因为我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在哪.所以我并没有把自己抬得多高,以低姿态面对就业吧。不会有惊喜但也不至于失望甚至绝望啊。作为一名大学生,从我的角度看,当今大学生们,要不是毕业后急于找工作,找了份高不成低不就的或是不对口的工作,就是以不对口等种种理由待业在家的。这两种就业心态都是不可取的。但又如何避免这两种心态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得做好职业规划了。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脚踏实地,调整心态。
以上这些是我经过这次走访校友的些许体会,也许有些悲观。我只想借此作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任重而道远,居安而思危。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 |
返回目录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调查分析: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一、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调研结论:
一、纵向比较
二、横向比较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就业情况调查报告(3) |
返回目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截止xx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至xx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xx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xx年的1.7万个,增加到xx年的 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xx年的28万人增加到xx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xx年的10.3亿元增加到xx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xx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 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xx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xx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据统计,“”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1、根据市、县(区)两级“”规划,全市“”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
我市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不足、规模不大、层次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致使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在,既影响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稳定率的提高。
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和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但我市时至今日还没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市与省xx县区之间的信息至今没有实现联网,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人力资源市场也大都处于场地不足、设施不全、设备简陋的尴尬境地;基层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条件差、经费紧缺、手段落后,与当前促进就业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据调查测算,剩余劳动力输出人员中,稳定输出的仅占20%左右,80%以上的人员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事简单的、季节性劳务。劳动力输出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缺乏长期性、持久性,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给城乡就业造成压力。
。在未就业的人群中,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陈旧,把就业仅仅理解为只有在国家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工作才算就业,因此存在着就业靠政府,依恋 “铁饭碗”、重国有轻民营、不愿干个体的心理,认为“就业就是吃公饭”或者“吃公饭才算就业”,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同时,有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去就业,怕吃苦丢面子,只想在城里谋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实施农村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时,原计划招聘512名,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只有167人,最终招聘的仅有73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市综合执法局计划招聘30名工作人员,结果报名参加考试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我市的就业工作尽管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来对促进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把“就业再就业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这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就业需求。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认识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将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来抓,深入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在促进就业、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方面的责任,完善配套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使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逐步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旧择业观念给就业造成的思想羁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择业观念尤为令人忧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择业新观念,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视现实社会,适应市场需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就业理念和不怕吃苦、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同时,要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尽量安置大学生就业;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促进毕业生跨地区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网络建设优势,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经济快速发展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要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大型企业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服务范围广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务业在提供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其他(购物、餐饮等)为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信息服务、边塞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我市建设成为重要区域商贸服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辐射行业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做好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托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区服务,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途径。四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升就业空间。五是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要把吸纳本地人力资源作为入驻企业的一个硬性准入条件,强化各类入驻企业安置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意识。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xx大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因此,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尽快出台我市关于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有关文件。在开发区开辟创办小企业园区,并组建专家自愿咨询服务指导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谋创办企业、人人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千方百计创造财富的社会氛围,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
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当前,要在加快榆林职业学院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组建榆林技术学院集团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各县区职业中学、就业训练中心以及乡镇培训机构的作用。职业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职业学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尤其是榆林工业发展的需求这一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重复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开发新专业,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二是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业率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三是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学校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就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终都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我市劳动力的82%是农村劳动力,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各级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实施青年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打造劳务品牌,全面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鼓励偏远贫困山区农村的居民向城镇集中,鼓励学到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带动当地城镇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途径。
实施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实现省、市、县(区)三级联网,达到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中介行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针对我市就业困难群众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动态管理原则,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税费减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政策手段,帮助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生实现就业。
按照关于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三级就业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一是设立市县两级就业服务局;二是加强市县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设,服务项目从单纯的职业介绍扩大到职业指导、招聘录用、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劳务派遣、劳务培训等多方面;三是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建设。通过基层所(站)准确掌握全市城乡就业状况,成为政府最基层的服务就业的单位。
认真贯彻落实《
劳动合同
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订的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要切实落到实处,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是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4) |
返回目录
据农民工年度监测调查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700个农村居民调查户中,全部家庭人口2313人,其中农民工 [1]920人,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39.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每户拥有农民工1.31人。我市农民工呈现出男性多于女性、已婚多于未婚、31-50岁年龄者多、初中文化程度者多、未参加过技能培训者多等基本群体特征;本地就业者多、制造业从业者多、生产或运输设备操作者多等分布特征;从业时间增加、收入显著提高、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就业特征。
从性别看,男性占 68.3%,女性占31.7%。男女比例为 2.15:1,比xx年的2.23:1有所降低,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改变,但近年来呈现出男性务工比重逐年上升趋势。
从婚姻状况看,已婚人员占85.7%,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已婚率分别为85.0%和87.0%;未婚人员占12.9%,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3.1%和12.7%;离异或丧偶的人员占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3岁,其中男性为42.3岁,女性为39.0岁。
从年龄构成看,30周岁及以下的占20.6%,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31-40周岁的占23.7%,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41-50周岁的占34.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50周岁以上的占21.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31-50周岁的接近六成,是农村居民家庭中非农就业的主体。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13.8%、初中占67.6%、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上占18.6%。我市农民工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
从年龄看,年轻人群文化程度相对更高,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8%,比30周岁以上年龄组高16.6个百分点。
从性别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占21.5%,男性占17.2%,女性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劳动力要付出更多努力,拥有更高学历才能胜过男性,在竞争中获得从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17.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4.2%;只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2.4%;同时接受过农业技术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3.4%。
从性别看,男性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为19.4%,明显高于女性的14.7%。
从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过培训的比重越高。小学及以下、初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上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分别占14.2%、17.5%和22.2%。尤其是参加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小学及以下、初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上接受过的比重分别占9.4%、13.0%和18.7%,显著高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比重 5.5%、7.7%和4.1%。
由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岗位,一直以来都是外地农民工务工的流入地。对我市农村劳动力来说,基本上无需外出就可实现充分就业。调查显示,在乡内从业的占88.9%,是我市农民工最主要的从业地区;在乡外县内、县外市内及国内其他省市从业的农民工分别占5.8%、3.8%和 1.5%。
从年龄和婚姻状况看,30岁以上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乡内从业,比重比3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高19.4个百分点;已婚人员选择在乡内从业的比例比未婚人员高23.0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0.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0.0%,比上年增加1.6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9.9%,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看,超过五成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占51.3%,是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7.8%;再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各占8.0%;随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4%。五个行业一共吸纳了92.5%的农民工,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从职业分布看,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的从事人员比重较低。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的人员比重最高,占39.8%;服务业人员占13.5%;个体经营人员占8.3%;专业技术人员占7.3%;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占4.3%;商业人员占2.0%;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0.6%;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0.1%;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人员占22.9%。
xx年我市农民工人均从业时间为10.9个月,比上年增加0.1个月,其中本地务工、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和外出从业时间分别为0.5个月、 1.4个月、7.9个月和1.1个月。调查显示,有26.1%的农民在从事非农活动的同时兼顾自家的农业生产,务工务农两不误。
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535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月均收入在600元及以下的占1.8%;601-800元的占2.6%;801-1200元的占9.5%;1201-1600元的占14.5%;1601-2400元的占30.4%,2400元以上的占 41.2%。月均收入在1600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71.6%,比上年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大幅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
从性别看,xx年我市男性农民工月均收入2774元,女性农民工月均收入1993元。男女收入比是1.39:1,比上年的1.55:1有所降低。
从年龄组看,41-50周岁年龄组农民工月均收入最高,为2823元;其次是31-40周岁年龄组,为266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为2224元;最低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为2205元。70后、80后是月均收入最高的人群,他们从业多年,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收入水平最高。
从收入涨幅看,涨幅最快的是30周岁及以下年龄组,增长25.6%;其次是50周岁以上年龄组,增长17.2%;第三是 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6.4%;第四是31-40周岁年龄组,增长14.9%。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初中、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215元、2616元和2472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6.2%、15.5%和20.4%,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收入最高,增速最小。
从就业方式看,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和外出从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分别为2155元、4667元和260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8.1%、14.9%和16.9%,本地非农务工农民工收入最低,自营农民工收入增幅最小。
从农民工从事的五大行业看,收入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月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313元、3241元、 2798元、2434元和2047元。收入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分别为29.7%、21.7%、 16.7%、7.1%和6.5%。
[1] 本文中的农民工是指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中主要从事非农劳动的就业人员,但不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干部、行政事业单位等财政供养人员。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七
7月18日,滴滴出行发布的《移动出行支持重点去产能省份下岗再就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止5月底,滴滴为国家去产能计划中的17个重点去产能省份提供了388.6万就业机会(含专快车和代驾)。而其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的滴滴司机为101.9万,这相当于这些省份的滴滴司机,每4个司机中就有1个是去产能行业职工。
根据国家去产能计划,《报告》选取了17个重点去产能省份的30个重点城市,抽取这些城市的滴滴专快车和代驾司机352,788人发放线上问卷,回收40,375份,有效问卷40,320份。
根据问卷分析,重点去产能省份钢铁行业滴滴司机为21.9万,煤炭行业滴滴司机为31.1万,煤炭钢铁行业滴滴司机共计53万,占今年中央煤炭钢铁去产能安置职工人数的60.2%,占中央十三五期间煤炭钢铁去产能安置员工人数的29.4%。
此外,在去产能行业滴滴司机中,除煤炭和钢铁行业外,还有48%的司机来自纺织、化工等其他传统落后产能行业。
在这次调研中,去产能地区的司机的地域分布为:除东部占比8%外,其他地区的占比较为均衡,其中,28%(108.8万)位于西南部,26%(101万)位于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各占19%,各有73.8万。
《报告》认为,进一步将不同区域的司机总量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指标对比,可看到较为明显的趋势:在经济表现不甚理想的地区,滴滴司机数量反而更多,可见滴滴为相对不发达的去产能省份提供了更多就业支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呈现出一定的反经济周期现象。
调研发现,去产能行业滴滴司机占比较大的省份为内蒙古、山东和河北,占比超过35%(分别达到38.5%,36.2%,34.9%),也就是说,5个司机中约有2个来自去产能行业。
进一步聚焦来自煤炭钢铁行业的司机,可以看到:山西(大同、长治、吕梁、晋城等地)、四川(攀枝花等地)、黑龙江(鸡西、鹤岗等地)的煤炭钢铁司机占比最高,分别可占到这些省份滴滴司机的28.5%,24.8%,20.3%。而且,山西、四川、黑龙江、宁夏等地的去产能司机大多来自于煤炭钢铁行业,最高占比可达87.5%。
从煤炭钢铁行业司机占比最多的城市排名来看,钢铁产业的司机占比最多的五个城市是辽宁鞍山、四川攀枝花、山东莱芜、河北唐山、吉林通化,它们是鞍钢、攀钢、莱钢、唐钢和通化钢铁的主要所在地。而中国绝大部分钢厂都拥有一个沉重的职工队伍:河北钢铁集团有职工14万人;武钢、鞍钢员工均超过20万人。其分流压力大,例如攀钢已经确定在20分流1.5万名职工。
《报告》介绍,根据统计,这些来自去产能行业的滴滴司机中,有14.6%(即15万人)已从这些企业离职转而全职开滴滴;有85.4%(即87万人)在平台上兼职开滴滴。
《报告》还介绍,在去产能行业全职司机中,有77.9%的司机原月收入在6000元;其中,这些去产能行业司机原月收入在30004000元和40005000元的占比最大,分别为25.5%和22.8%;原月收入在50006000元的占比为15.5%,20003000元的占比为14.1%。
在去产能行业的兼职司机中,有66%的原工作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其中,原工作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兼职司机占比最大,为25.9%;其次是20003000元,占比为21.5%;再次是40005000元,占比为18.8%。
从滴滴平台上这些去产能行业司机群体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到,79.9%的司机为70后或者80后,这个比例在煤炭钢铁的司机中为81%,总体来看,煤炭钢铁行业的司机年龄整体大于整个去产能行业的司机年龄。此外,90后的去产能行业司机也开始占到10%以上的比例。
《报告》认为由于传统行业的不稳定,很多人开始愿意尝试其他的发展道路,而移动出行门槛较低,就业形式灵活,成为他们最易于实现就业转型的选择。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八
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课题。
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xx年212万、20xx年280万、20xx年333万、20xx年413万、20xx年495万、20xx年559万、20xx年610万、20xx年631万、20xx年660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xx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九
6.67
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
近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23.7%。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值得关注的是,已就业者中,部分毕业
从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4、大学生扎堆大城市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范文本站小编为你精选 们忙忙碌碌,很少停息一会儿,放松身心。中学生的近视日趋严重。在班级上,同学都戴着眼镜,对于中学生的视力情况,我对河北省邢台市育才中学初中二年级的调查。二、调查目的对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使认识到中学生患近视的严重性。
提出倡
降复,有的则已成了真性近视,这时应戴适宜的眼镜来进行矫正,以保
以自
;从生活方面看,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往往都由自己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接触面广,朋友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个性、习惯、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差异,在共同生活相互接触中,易逐渐融合;从校园环境上看,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启事,各式传单随处可见,各种组织的活动,各式性质的社团比比皆是。这为大学生们兼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
23 / 26些行业所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现今,导游慢慢成为大学生兼职新贵,经验丰富的导游更将成为旅行社的抢手货。作为科班出身的我们,对于此工作有更大的优势,只需在考取导游证之后即可联系旅行社开始带团。
导游的优点就是工作时间弹性大,不与学习时间冲突。而且报酬较丰厚,还可以在工作中广交朋友。但也有缺点,就是工作强度大,对体力的消耗很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兼职职业的选择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从中学到经验。都说行行出状元,兼职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是这样,想起雷锋说的螺丝钉精神。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不管你做的工作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只要你做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事,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四、大学生兼职注意事项大学生兼职是值得鼓励的,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上当受骗。就拿我来说,我也曾经历了从受骗到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的过程。
并不占用学习时间,在学们无疑是有帮助的。大学就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的地方,而社会就是一座大课堂,只要你用心去学,就会发现许多奥秘。更何况,大学生在课堂了学习了那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兼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呢。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学生兼职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历的积累。由于我们是一个专科学校,比较注重技术的学习及实践经历,所以,兼职的锻炼就对我们更加重要了。而且,我们专业是国际导游系的英语系,出于专业的需要,我们要接触很多形形色色人,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而做兼职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接触社会,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六、总结总而言之,在就业形势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兼职是大势所趋。只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找好学习与兼职的平衡点,我相信兼职对于我们大学生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25 / 26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篇十
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准备。
...等五人
深入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调查走访社会各阶层
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待,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成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大学生关注度还是挺高的。80%的人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十分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我们不得而知,大学生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人士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教育类、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没选对专业了或者是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了,其实,无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自己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大学生极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人们赞美吟诵的“象牙塔”,更是一个锻炼能力、展示才干的舞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大学生不应该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书呆子,而应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当今社会,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常激烈,压力也随之而升。因此大学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须及时充电,增加自身的“资本”,提高自己的价值。社会上认为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干、三好证书”等还是十分必要的。
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大学生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生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更应该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对周围环境颇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一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大学生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学生身怀真才实干,勇敢拼搏,艰苦奋斗,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民众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前不应该首先考虑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而更应该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最应该在政策方面给大学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资金、技术方面也应该迎头赶上。经济危机下,大学后并没有被断了后路,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比如考研、出国留学、考公务员、选调生、自主创业、直接就业等等。社会人士反映,大学生应该从大二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人才市场方面的知识,大三时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去,锻炼培养个人职场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工作环境,为大四就业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人们对大学生期望还是蛮大的,都为大学生的未来祝福。
据调查,较受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大学生包括以下几点:思想素质较高;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外语水平高、懂计算机知识;动手能力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而大部分群众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实干,有专长,高素质,充满活力。待人有礼貌,孝老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具备。大学生是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大学生的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自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广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0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