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简案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3:38:05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2023-11-28 23:38:05 小编:书香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一

今天上午,我在八(2)班上《醉翁亭记》,课堂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滁人对《醉翁亭记》的喜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导语设计没有问题化,没有能够达到预设的效果。现在想来,可以这样说:为什么滁人这么喜爱《醉翁亭记》呢?是因为文章的思想深刻,还是文辞优美么?我想,读了课文,你就会明白。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文。这个环节,教师的范读,主要是初步感染学生,同时使学生对字音、节奏、语气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文,则能够使学生接触文本,训练语感。教师范读时,有几处语音错误,“诸峰”“芳”。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一定要注意努力学习训练,以自己的范读影响学生。学生读过课文,缺少检查,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有放羊之嫌。

然后教师讲解突出“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文章的眼目。进一步讲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举一些例子来讲这种思想的可贵。并通过温家宝和百姓一起过年的事实,来印证与民同乐,是政府官员的高素质的表现。同时穿插讲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及用法。这个环节,教师思路不够清晰,缺少训练意识,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思考感悟的机会。可以这样来设计:这些乐之间于什么关系?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你认为太守是一个怎样的人?滁人能够享受游山玩水之乐,说明了什么?太守乐其乐,是什么意思?体现欧阳修怎样的思想?教师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呈现给学生,说明教师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第多惠斯说:“坏教师奉送真理,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四、第四环节,让学生听录音的配乐朗读。由于已下课,效果不够好。同时,教师对这个环节并没有认真设计,只是看到有录音带,临时设计的环节,当时只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现在想来,这个环节可以代替教师朗读,如果单设,可以由此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同学们,朗诵者读得怎样,想不想有这样的金嗓子,这有磁带,大家可以练一练,把你的朗读录下来,看看谁的朗读效果好。”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创造出“焕发生命活力”(叶澜语)课堂来。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二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三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四

本节课,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在范围上,带动学生思考了全篇;在深度上,引领学生挖掘出了课文主旨,达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寻找信息焦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于我们突破难点,把握主旨,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搜集、处理、交流、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缩小范围,寻找信息焦点,才能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全文精髓所在。何谓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寻找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它具有三大功能:

(1)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和各信息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引导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局。

(2)活跃思维功能。由于信息焦点因文而异,可能在阅读区开头,可能在阅读区结尾,可能在阅读区中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段落,也可能是一幅插图。因而抓信息焦点建构导悟思路可多形式多角度,灵活多样,既可指导顺向阅读,又可导逆向阅读,还可以展开跳跃式阅读等。这就给学生各种新异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导向功能。由于信息焦点有的是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抓信息焦点导悟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

由理论走向实践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和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却具有其新意。如果让大家来说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每人会谈出不少,但多半是处于理论层面,严格来讲基本上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如果让大家有准备来谈,会谈的更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们有深刻的实践基础,能讲出深刻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教育实事背后的东西来,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事例。而我们教师现在所谓的教育理论大都是“想象”中的东西较多,基本上是属于推断性质的东西,而没有基本的实践根基。只有通过教学的实践研究,我们才能清楚看到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是什么。理论抽象性太强,我们不应该只教会学生理论,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依靠理论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我们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对教学实践指向的管理,让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

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习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含义的。

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理论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让学生佩服,并能用诚挚热烈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真正达到师生心心相印、心理相知,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才会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学习了这些教育理论后,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个人工作多年以后,或多或少的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这些教育理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这真如雪中送炭。有人说“空洞的教育理论”,我很不赞同,教育理论一点都不空洞,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才会有创新。

由此看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过程,它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站在高角度上多侧面设计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以上就是我将“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责任,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是我们教师的本分,今后我将为之而继续探索,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力争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骨干教师。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五

本节课,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在范围上,带动学生思考了全篇;在深度上,引领学生挖掘出了课文主旨,达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寻找信息焦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于我们突破难点,把握主旨,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搜集、处理、交流、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缩小范围,寻找信息焦点,才能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全文精髓所在。何谓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寻找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它具有三大功能:(1)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和各信息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引导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局。(2)活跃思维功能。由于信息焦点因文而异,可能在阅读区开头,可能在阅读区结尾,可能在阅读区中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段落,也可能是一幅插图。因而抓信息焦点建构导悟思路可多形式多角度,灵活多样,既可指导顺向阅读,又可导逆向阅读,还可以展开跳跃式阅读等。这就给学生各种新异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导向功能。由于信息焦点有的是内容的凝聚点,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发点,有的是表达方式的启示点,因而抓信息焦点导悟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式。

由理论走向实践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在进行素质教育和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它却具有其新意。如果让大家来说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每人会谈出不少,但多半是处于理论层面,严格来讲基本上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如果让大家有准备来谈,会谈的更多。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们有深刻的实践基础,能讲出深刻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教育实事背后的东西来,让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事例。而我们教师现在所谓的教育理论大都是“想象”中的东西较多,基本上是属于推断性质的东西,而没有基本的实践根基。只有通过教学的实践研究,我们才能清楚看到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是什么。理论抽象性太强,我们不应该只教会学生理论,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依靠理论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我们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对教学实践指向的管理,让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统一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由理论走向实践。

课堂中学生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其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因此,关于知识的学习不宜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机械模仿与记忆,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关注学生是如何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经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建构知识含义的。

无论是哪一种理论,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理论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让学生佩服,并能用诚挚热烈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真正达到师生心心相印、心理相知,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感到老师可信赖时,他们的心灵才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才会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学习了这些教育理论后,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个人工作多年以后,或多或少的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这些教育理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对自己也是一种鼓舞,这真如雪中送炭。有人说“空洞的教育理论”,我很不赞同,教育理论一点都不空洞,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潜心学习和揣摩,并不断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掌握各种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才会有创新。

由此看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目的的简单过程,它必须依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站在高角度上多侧面设计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培养具备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以上就是我将“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当代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的责任,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是我们教师的本分,今后我将为之而继续探索,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力争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骨干教师。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六

醉翁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县西南琅琊山的两峰之间。1045年(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等人上书分辨,被贬到滁州做太守。任职期间,他常来此地宴请宾客,并以自己的号——“醉翁”命名。《醉翁亭记》便是诞生在此间的一篇散文佳作,历来广为传颂。文章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优美景致,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也寄托了作者因贬谪而难以排遣的郁闷。

从教以来,我曾多次为学生讲授这篇文章。我以为,教学《醉翁亭记》,必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全文描写醉翁亭贯之一个“乐”字。作者先写醉翁亭周围的优美风景,再写醉翁亭周围因时变化的绮丽风光,最后写醉翁亭众多游人喜气洋洋游赏山水的祥和景象和与宾客宴饮的欢乐情景。这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但在“乐”的背后,我们又时时感受到一缕挥之不去的愁情。欧阳修做滁州太守时,正当四十盛年,却自号“醉翁”,然醉翁“饮少辄醉”,可见并不嗜酒。他曾在《题滁州醉翁亭》中说:“四十未为志,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可见他是借酒浇愁,自称“醉翁”是发泄悲愤。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革新措施,以图富国强兵,但却惨遭贬谪,只能终日寄情山水,纵情酒宴,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悲愤。文中勾勒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形象,正是作者抑郁心情的曲折外现。

二、把握作者描绘的迷人景色

《醉翁亭记》的景物描写是出色的。欧阳修以画家的眼光和诗的笔触来描绘醉翁亭及其周围的优美景色,创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诗的意境。

一是画面丰满,映衬成趣。开篇五字“环滁皆山也”,放开视野,把绵绵群山摄入景中;群山之中,“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凸现于眼前;潺潺酿泉环绕而过,“峰回路转”,则有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作者描绘的这幅画面,体现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笔随意迁,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依次展现,境界开阔又重点鲜明,画面充实又浑然天成。苍山、清泉、亭台相依相衬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二是景随时变,美不胜收。醉翁亭景色之美在于因时不同,景色各异。早晨林中的烟雾,晚上山谷间的幽暗;春天的野草,夏日的佳木,秋天的洁霜,冬季的枯石。这因时而异的景色,各有其境界,故能给人以不同的美学享受。

三是动静结合,充满生机。作者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物,既有巍峨的山峰,也有流动的泉水;既有浓密的绿荫,也有啁啾的鸟声,动静搭配,相得益彰。再有,自然物相对为静,而“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的游人,“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的欢宴,则又展现出快乐、生动的人间生活。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生趣盎然。

三、学习凝练回环骈散结合的语言

这篇文章运用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凝练。如开头五字“环滁皆山也”,言简义丰。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道:“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这一例句,也被后世文人看作是锤炼句子的典范。全文仅400余字,却把醉翁亭的景致及作者的情怀概括殆尽。无论朝暮四时的变化之景,还是负者、行者、射者、奕者、伛偻者、提携者、颓然乎其间者等人物形象,都写得准确、生动、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回环咏叹的音乐美。全文22句,竟用了21个“也”字结尾,构成了回环咏叹的抒情基调;再者,本文虽为散文,却借用了骈文的`语言表现形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等句式,整饬工稳,琅琅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感。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七

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二、走进课文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欣赏——(播放一段古典乐曲,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这段优美的乐曲,就像一条时空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在那里,我们有幸和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交个手,聆听醉翁的心声。请听《醉翁亭记》的朗读录音。

(欣赏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师:(朗读毕)是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听着优美的散文,我们是否已陶醉其中了,下面播放一组图片,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其意境,并借用文中与之意境相近的话说说。(播放图片)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生:峰生: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生:日出而林霏开

生:云归而岩穴暝

生:野芳发而幽香

生:佳木秀而繁阴

生:风霜高洁

生:水落而石出者

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师:以上展示给大家的是课文的一景————

生:山水之乐。

生:乐。

师:文中写出了谁“乐”?(生思考,师稍提示)

生: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师: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生:太守享受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最重要的是与民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

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师:请大家用笔圈出主要的动词,并想想这些动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又在我眼前掠过。(全班异口同声背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滁人乐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写百姓之乐有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生: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生:我补充一下,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欧阳修被贬滁州,虽然经历坎坷,但他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计个人得失,励精图治,因而使原本贫穷的滁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欧阳修的为人心境作了很好的剖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读着别人的书,也在被人读着,当我们翻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体验会被它激发,我们的一些想法会随着文字显现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者一合适的角度,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赏析。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过渡,进入第三部分)

教师示例: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仿佛身临其境。一幅山水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开了。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我真想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而此时生活中的一切不平静都将抛在脑后。

生:从《醉翁亭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亭子的坐落,周围的环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时景色,那花的春天,浓绿的夏天,清爽的秋,以及雪白的冬。游人的熙攘,野宴的欢乐,太守醉后的神态……那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

生:看了这段文章,仿佛陷入其中。

高雅品味,使人感觉到太守的乐民之乐,如桃花源般的生活。不同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生活,让人感觉到太守亲近于民的和蔼态度。

三、课堂反馈

学习《醉翁亭记》后,请与《岳阳楼记》对比,谈谈作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他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谈看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生:两篇文章的作者经历相似,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是被贬而不消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下课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八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重点、难点)

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

3、赏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

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九

《醉翁亭记》是我很烦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经典,也知道这一册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记的文章,都是我们的经品,可我还是很怕教它。

可课文由不得心情,还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译,一句话一句话地去翻译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很烦,我自己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会译句子,解释词语,这可是一件很烦人的事,费力去做吧不讨好,而且又得不到学生的欢迎,真是苦恼。于是我开始寻找摆脱苦恼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这样两节闷的课,在11班讲课的时候,开始还好好地,我想这样构思,先请同学分好组,两人一小组,参照翻译书去自主翻译,把不懂的问题圈出来。接着再提问,由学生抢答。哪一位同学抢答上就给哪一位同学加分。想法不错,可操作起来很是失败。我就刚开了个头,就被我自己给夭折了,我刚请完第一组黄希雅提问,结果抢答的声音杂乱无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没有去组织,没有去再尝试,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给翻译了,真的是很费力,很不讨好的一件事。

下了课我就开始思考,下节语文课如何上呀,这样子没有办法,我接着改变了一下,请同学把三四段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译,译是译了,可我没去分析,一是先由学生找出同学在译文中的错误,其次是我说出本句中的重点字词,结果呢,也是一团乱。学生在乱哄哄的情况下上完了这一课,很是失败呀。

接下来12班的两节课,我想可不能这样上了,可有什么好办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误打误撞吧,在学生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脑中闪过这样一个想法,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人背诵一段,可以给三次帮助机会。然后其它组同学考这位学生的翻译这一段。不带课文不带参考书,可向本组成员求助三次。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行动起来,我先让同学分组背一二三四段。接着我请同学来背,一组杨志祥,背得不错,不过再解释的时候就差了些,不过算是过关了,同学们的反响也很热烈,接着邓琦琪,后来是刘璐璇,都不——学生自己去考学生,问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反而完全调 动起来,这是非常 好的。这种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学习。

醉翁亭记教学简案篇十

一. 醉翁眼中之人。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

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这是表层原因。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众笑)

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学识、风度的象征。

生:老人已经经历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对世事理解很深,能够做到与世无争了,无功利之心了。所以,欧阳修自称为“翁”,想表达自己的追求是没有功利的。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份纯粹的爱国爱民之心,并不在意自己的得失。这对于洞穿世事的老人,更真实吧。这王老师很能理解。一般来说,越年轻就越注重名利。比如说王老师,十年前要是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会很激动。但是现在评我一个优秀教师,我还是很幸福,但不会太激动了。(众笑)

生:我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阳修纵情山水,早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沧桑的大自然中,他忘记了时间,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把自己看作了经过长期的岁月的打磨而富有智慧的人。

师:这个感悟很独到。人在自然中,受到大自然的宏伟、高深、神秘的熏陶,于是觉得自己和自然一样悠久一样丰富。

生:我想欧阳修肯定有点儿少年老成。

师:少年老成!应该有道理。但凡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都少年老成的。

生:在中国古代,战乱繁多,人的生命本来就短暂得多。很多人五十来岁就死去了。欧阳修39了,在当时看来,他确实也走到人生的秋天了。

师:有道理。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像现在,男人四十岁,还是半成品,五十岁以前,都还是青年呢。(众笑)好像欧阳修活到69岁,在当时看来,也算长寿了。活到40岁了,确实已经到人生的后半段了。

生:我觉得主要还是老人受的约束相对较少,所以更能放浪形骸,更能够随心所欲。于是欧阳修就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老人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100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