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那么我们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思考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思考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思想。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和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探讨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思考对自己的启示和改变。综合以上几点,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思辨性和独立思考,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流畅。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写作技巧。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一
外婆和奶奶,小时候的我一直搞不清关系,因为奶奶在我很小时就离开我们了,所以我一直喊外婆为奶奶,后来长大了,明白妈妈的妈妈是外婆,不是奶奶,但已经叫习惯了,一直没改口。
小手拉大手
小时候的我,奶奶拉着我小小的手去上幼稚园,早早地在门外等着牵我的手回家。每一天我都有点心吃,我最爱的是吃奶奶煮的红心番薯糖水,一碗热腾腾的番薯糖水,一个人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加糖搅拌,一口一口地吃,吃下去的是番薯的香甜,也是奶奶疼爱我的心意。偶尔不用上学的周末,奶奶会牵着我的小手我去她的家,路感觉很遥远,奶奶一个人从我家到她的家,都是走路的,带着我,却总是坐三轮车。我和奶奶说,我想走路,因为走路可以一路玩,看更多的风景,但可能也是因为习惯奶奶牵着的手,可以和奶奶聊更多的话。
同个屋檐下的夏天
在奶奶家住一整个夏天,是小学的暑假。奶奶每天会到市场买菜,偶尔会买冰淇淋雪糕,很多不一样的牌子,有五羊冰淇淋甜筒,巧克力味飞鱼,红豆绿豆雪糕棒等等,好像妈妈都不会这么任性买这么多不一样口味的雪糕给我,所以我会特别兴奋和开心。
奶奶会一个人去缴电费水费,会煎很好吃厚厚的鸡蛋,始终如一口味的鱼,奶奶不识字,但是会用铅笔在白纸上记数,数哪一天需要干什么事,这个月的煤气用了多少天。奶奶还会讲故事,四五个版本,但我百听不厌,因为每一次奶奶讲得很生动,奶奶会讲谜语,让我猜,夏天的很多个午后,和奶奶躺在地板上,听着故事猜着谜语睡着了。
在窗外看望
从奶奶家回到自己的家,是小时候最不情愿的事情之一,要大人骗我说去公园我才愿意。从楼上下楼梯走到大马路,我会偶尔抬头看奶奶家的阳台,发现奶奶正站在阳台和我招手,好像和我说什么,但不知道奶奶在说什么,就这样她看着我小步伐地回去,我看着远远叮嘱着我的奶奶,就这样,走几步,回头看几眼,直到上了车,阳台越来越小,车拐了弯。
距离联系
因为读书,除了暑假,很少可以和奶奶相处一整个夏天那么长的时光,放学回家,会很经常习惯打电话给她,聊学校的事,聊吃什么。过年,一家人去奶奶家,可以碰见很多小朋友,收奶奶的红包,围在一起吃午餐和糖果,玩游戏,和奶奶聊天。
和奶奶相处的日子很长,也很短。日子很长,因为她填满我童年的回忆,日子很短,因为我慢慢长大了,奶奶慢慢老了,没有那么奢侈的时光可以像童年时那般挥霍,俩人聊的天少了,讲的故事也忘了。
奶奶在这两年因身体原因住过院,抢救过,重症监护室里生死一线中回到我们的身边,看姥姥语录,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奶奶当时的时光,很多人都有特别亲的奶奶,在生命里温柔地善待过我们,爱着我们,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教会我们待人接物,是她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们生活的道理。
书还没看完,会继续看下去,感恩倪萍老师用细腻的文字掀起我和奶奶很多的回忆,感恩健在的奶奶还在身边,还可以一起相处时光。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二
读一本好书,就如喝一杯咖啡,喝完后就会体会到其中的美好和醇香,所以读完后就肯定会有一些感受。
《姥姥语录》是著名主持人倪萍写的,写的是她与99岁姥姥共同过的日子的书。
当我读完《姥姥语录》这本书后,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看着书中的姥姥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自己那前不久已经去世的姥姥。
书中的姥姥是一个很慈祥又很可爱的姥姥。她爱吹牛,她爱骂人,但是骂人的话只有两个词,加上她一把年纪了,更多人都愿意逗她,让姥姥骂他。其实我姥姥和她很像,每次当我犯错或调皮的时候,我姥姥总是骂我‘败家子’,骂完以后就会问我饿不饿渴不渴,想吃什么之类的问题。倪萍的姥姥爱叫人起床。老年人睡得少,所以她一大早就起来,然后开始轮流叫人起床,她会大叫‘起床啦’如果没有反应,她会用大冰手去冻你,如果还不齐,她就会掀开你的被子。
倪萍能在自己的姥姥生前为姥姥做这么多,对姥姥这么孝敬,让我很羡慕,因为我已经没有机会为姥姥做一些孝敬的事情了。以前每当过节的时候,我会和妈妈一起去老家看姥姥,那时候姥姥就会一大早搬着板凳在门口坐着等我们,看到我们时,会很开心的站起身来招呼我们,屋里饭菜都准备好了。每当这时候我都感觉很幸福,真想一直在姥姥身边。吃过饭,我和妈妈想帮姥姥收拾,姥姥总是板着脸说:”我有那么老吗?老到什么都需要你们帮忙的地步吗?“这个时候我们谁也不敢再帮忙,因为姥姥已经生气了。姥姥就是这么可爱。可是姥姥终究是老人,每个老人都会面临着去世,姥姥当然也不例外,就在前不久姥姥永远离开了我们,看着姥姥那像熟睡的脸,我想起姥姥总爱对我说的那句话‘小静啊,什么时候你有时间多陪我几天啊?’姥姥对我那么好,她的这一个小小的愿望我都没有帮他实现,如果在姥姥生前我能为她做一些事该多好啊。姥姥也是这样期望吧,但是直到她老去我都没能为她做任何事,还真是可悲呢。虽然会很,但却弥补不了什么。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倪萍对姥姥的一片孝心,而且也让我及时明白了:如果你想为你的亲人做一些事就要抓紧时间,不要等失去机会了才在原地独自后悔。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三
看到姥姥,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暑假公公带着侄女来玩了些日子,每天都是我来操办一天三顿饭,当忙完吃完饭我洗碗筷的时候就会想起爷爷,因为自己开始顾家了,会懂得换位思考了才知道爷爷的不易!奶奶是地主家的女儿,从小都不干活,家里的一天三顿饭,顿顿都是爷爷做的!因为爷爷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也算是招的上门女婿,爷爷从招进奶奶家的那刻,再到有我爸和我叔,然后到我和我弟这辈,这么大一家子的'饭菜都是爷爷一天三顿换着花样的做!而我们还会埋怨他做咸了,做淡了,做多了,做少了!因为我爱吃红烧土豆,所以爷爷顿顿都有红烧土豆!这也会引起我们的埋怨!因为这些埋怨,所以我从小都没有怀着感恩的心去享受爷爷做的美食!现在想起来,感觉只有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爷爷做的一大桌美食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时候,因为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那才叫家!所以我一直很怀恋爷爷做的各种好吃的!
自从自己天天想着今天吃啥,明天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大热天的留着汗,在厨房里蒸着桑拿做出来的一桌子好吃的,别人都没动过,还觉得你做的不好吃的时候,自己有多难受!
所以说,懂得尊重别人有多重要!不停告诫自己一定要教育好女儿,妈妈并不是你的保姆,妈妈在这种大热天里,想破了脑袋给你做的好吃的,为了让你吃得营养长得身体棒棒才做的,你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来享受这些美食!哪怕妈妈做的不是很美味,但妈妈毕竟不是大厨师,可是妈妈也是用心来做的,一定要懂的尊重和感恩!别人都不是欠你的,也不是义务的,你要懂得这些道理!懂得感恩!同时也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别人!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四
刚见到这书名《姥姥语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很想翻翻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正如所想,看似并不华丽的语言,亲切的叙述,却让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与姥姥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作者对姥姥深深地怀念。书中回忆了作者与姥姥在一起生活过的快乐时光,还有作者想方设法让年迈的姥姥留在世间所做的点点滴滴,像与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聊天一样,讲述着关于姥姥的故事,关于姥姥那些值得一生受用的道理。
书中的姥姥和蔼可亲,善良而大度。她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却把人生的事看得明明白白,透着生活的智慧;她知足常乐,不计较得失,坚信着老天的公平;她勤劳肯干,一生忙碌而充实;她善解人意,聆听之后会用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点醒你。阅读的过程中,时刻让人感觉暖意融融,深深爱上了这位可爱的姥姥。她好像很少会被愁事困扰,她明白,“乐就是福”,就像她说的“吃了一辈子小亏,占了一辈子大便宜??一辈子没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个”。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乐观的面对生活,更是让我们不自觉的被姥姥那颗知足、宽容、感恩的心感动。书中姥姥那些语重心长的话,那些实实在在的理也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姥姥,同样是小时候经常待在姥姥家的我,在看到倪萍对姥姥那种浓浓的爱时不由得感同身受,姥姥对外甥女的特别疼爱和外甥女对姥姥那种浓浓的依恋与感激之情我都能深切地体会到,不由得让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姥姥懂得疼爱,却不溺爱,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总结出做人的道理,教会我们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快乐,要学会靠自己,要坚持,要好学,不让自己闲下来才能把日子过的更充实。
书中的水门口也令人向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清新朴实的地方,才孕育了淳朴善良的心灵。在这个充满了人群与车辆的城市时代里,书中的水门口仿佛让人看到了一抹清新的绿色。也正是因为经历过了自由的农村生活也经历了严厉教导下的城市生活,才有了倪萍亲切的笑容、率真的谈吐和胆大心细的作风。她毫不隐瞒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在书中坦言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她也有一段凭借抽烟消除恐惧的堕落时光,最后还是姥姥用她那真真切切的理告诉她“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坚强的倪萍,还是做到了姥姥眼里那个无所不能的人。
质朴无华的语言流露着真挚的情感,贴心而温暖,我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被书中那些真实而打动,为那些字字在心、句句在理儿的大白话而豁然。这就是《姥姥语录》,一本朴实地描述了日常生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却那么让人亲切,它靠平凡去感动世人,用一句句贴心的老理儿去点醒世人,我相信,这位可爱的姥姥将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永生,时刻提醒着我们“乐就是福”。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五
从小我也是奶奶带大,总觉得奶奶那一辈子的人非常的淳朴,奶奶也说了很多大白话,但是却对我应该很深,奶奶说天亮睡不久,人老命不长。
每每奶奶早上都是很早就会起来,虽然奶奶做的饭一般,但是我却认为是世界上最好香德菜,随着奶奶年龄德增长,慢慢奶奶很多时候老是糊涂,饭菜有时候盐少有时候言多的,但却一样时常都拿出鸡蛋出来,在她认为鸡蛋就是最珍贵的,很多时候自己不舍单吃留给我。小的时候有好吃的奶奶总会留给我,我问她奶奶你也吃,奶奶却说少吃多有味,说他吃饱了。后来长大了才慢慢知道奶奶其实是舍不得吃给我吃罢了。
到了奶奶的影子了一样。最后祝愿我家老小孩能够长寿,而我能够对对回去看看他。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六
它通过“辍耕之垄上”“大泽乡起义”“据陈为王”等几方面的典型情节,展现了陈胜吴广的思想性格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表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感触一:陈胜的远大志向。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被雇用耕地的人,他的地位多么低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下,陈胜却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响彻天地的问语。他的志向不小。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的志向在哪里呢?恐怕有些人还没有志向吧!
感触二:陈胜洞察时事的能力。他有着一双犀利的观察社会的眼睛,在当时路遇大雨时有较清醒地头脑去分析,当时人们可能的悲惨结局。现在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年代,可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看不清现代社会,不重视学习,坐以待毙。这是行不通的。应该赶快加入学习的行列,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离不开的是学习,而现在信息更新又快,没有信息便没有一切机会,所以需要我们广泛的涉猎,争取从多种渠道去得知信息,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当今社会。
感触三:陈胜的起义准备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尽管他对当时的时事所作的分析准确无误但是当他行动起来时,他表现得小心翼翼,先是去占卜,当形势都非常有利于他时他没有马虎大意而是进行一番更周密的安排计划为万无一失,他不但把写着陈胜王的字条放在于肚子里,而且还在晚上点鬼火,装鬼叫,让人们不再疑虑,为起义做好舆论准备。这些都做好之后,他没有直接去杀都尉,而是先激怒都尉,让都尉先表现出凶狠再对都尉下手,+一件件事做下来人们的心已经都归顺于他了,再做起事来岂不容易得多了,陈胜肯定研究过心理学,很懂得摸透人们的内心。当今社会有些人也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具体实现起志向来就不如陈胜作的这样天衣无缝了,他们往往不太考虑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就匆匆的作起来,以至于面对他们的只有失败。想做一件事就一定把它做好,想好,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出判断与应对,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再做,相信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甚至会比较喜人的。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七
倪萍的姥姥语录是一本可以翻翻的书,看它可以借着想念自己家的老太太,可以是奶奶、姥姥甚至是婆婆和老娘,姥姥语录就像家家老太太家长里短的事儿、理儿,陈芝麻烂谷子都可以从尘封的记忆中揪出,晒晒晾凉。
自己的姥姥也来自山东,和书中的老人一样,讲着旧礼、循着旧规、有点朴实、有点世故、有点从容,留着齐鲁的遗风。也许是这个原因吧,对书中姥姥的言行尤其熟悉、亲切,像是在脑海中过电影,触发了对自己姥姥的音容笑貌和甜蜜场景的回忆。
计划着将姥姥语录作为临睡前泛读,计划着进行泰戈尔式的品味和享受,只是,看了几章就发觉这其实也是倪萍的语录,萍姐的话如够年头的美酒,不仅甘醇,而且辛辣,搞得每一小节抒情短评都见微知著,澎湃得一如激情燃烧的岁月。
还是那个总是煽动得人心情荡漾不已的大牌主持啊,有本事拿起笔刀继续无声地拨动、震颤人的心弦。我决定临睡前还是不看了,保持淡定。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八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看董卿的节目《朗读者》,里面本书的作者倪萍分享了书中的一篇文章,觉得话语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就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话语。所以后面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一直到看完,感触特别深。因为我也是从小跟姥姥一起生活长大的,看这本书里面的字里行间,脑袋里面会不自觉的回忆自己成长的回忆。其实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姥姥的话不是什么大道理,但是它就是从小刻在我们心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为人处世。下面把本书的一些文章和心得拿出一些来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本书的作者是倪萍,先后主持了13届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演员、作家、赵本山的梦中情人这些可能是我们对作者的第一印象,而本书的主人公,姥姥原名刘鸿卿,用作者的话说没有上过一天学,却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一辈子围着灶台生活的小脚女人,而也正是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女人影响甚至改变了倪萍的一生,现在也在默默影响着成千上万个看本书的读者。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姥姥年轻时说的那些话,就像萝卜、白菜一样,不值什么钱,却是最顺口、最对胃的好东西。下到锅里,就养命……。姥姥的话,渗进我的骨头,融在我的血液中,影响着我的一生。
姥姥的冬天,这篇文章说的是姥姥老了以后身体不好,一到冬天就会咳嗽,整夜睡不好觉,咳嗽的厉害的时候,我时常都会在想姥姥会不会这个冬天就过不去了,所以每年的冬天都像姥姥的一个坎,姥姥年轻的时候没有享受过什么福,所以到姥姥老了时候我们都拼命的孝敬姥姥,什么好吃给她买什么,什么贵给她买什么,有次我问姥姥,姥姥你这辈子最幸福的年纪是什么时候,姥姥却告诉我是20多岁的时候,我问她,姥姥那时候你多苦啊,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有什么幸福可言,你看你现在什么都不差,儿女承欢膝下多好。姥姥说“孩子,管多么富裕都没有年轻富裕啊,年轻的时候胳膊是胳膊,腿儿是腿儿,年龄到了,富裕管个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浑身都穷了,要钱有什么用”,多么睿智的姥姥,她用最平淡的话告诉年轻人,你们是现在是你们这辈子最富裕的时候,不要在最富裕的时候败给现实。
眼要是吃不饱,人就像个傻子。印象中姥姥是最爱美的'人,在乡下最穷的时候,也喜欢在院子里养一些月季,养一些牵牛花,婆婆丁,冬天下雪的时候,人都穿不暖的时候,也要给用剪刀剪一些布条给话穿上衣服,还要穿的五颜六色的,就算冬天不开花,远看着也像话点缀的家里的院子。姥姥说:“人的肚子不怕饿,没有稠的就喝点稀的,没有稀的,喝水也死不了。眼睛可不能饿着,眼要是见不着好东西,慢慢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没有用了。眼要是吃不饱,人就像个傻子”。姥姥用最质朴的情感、最省钱的方式养育着眼睛,养育着美,养育着我们的心灵,姥姥告诉我们要多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的东西,多去见识一下我们的大千世界,见识多了,格局和眼界也就大了。
以上就分享了两个书中姥姥最朴实的几句话,希望可以让有共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九
《姥姥语录》是这么饱含作者对姥姥的爱以及对姥姥的孝心的一本书,有那些令人读后潸然泪下的故事,那些让心变得柔软酸楚的话语。使人心为之动容。这位99岁的姥姥虽没有文化,但是总会在我们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非常巨大的启迪。让我带大家走进这位99岁姥姥看似平常但使人受用终生的大智慧。
作者倪萍是著名主持人、演员,她用她真挚感人的文字,描述了她姥姥淳朴,看似平凡却又不凡的一生。
这本书读后有两点给我触动很大,一是姥姥的智慧,二是倪萍的孝心。
倪萍的姥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但在困难时刻,姥姥总会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着我的缺点,改正着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使我感到什么叫做人生的大智慧。
不想用华丽的词藻赞美姥姥,因为那不是她的风格。姥姥平凡质朴才是她最美的特点。读《姥姥语录》发现,所谓的平凡人,智慧却是非凡的。姥姥和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家一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却比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士更明白、更善于把握和运用做人的道理。明白做人的时候,生活的时候,不只是一份高学历,更是要有一颗对热爱生活的心。
这就是姥姥!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老年妇女说出来的话语!
倪萍为了让97岁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每天开心一点,就想了一个点子:说欧洲某国家收购瓜子仁,要求必须是手剥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须是完整的,15元一斤,问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剥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开始剥瓜子。那时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给姥姥发工资,并动员全家偷偷吃掉这将”出口欧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来临走也要让朋友带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挣了钱。这件事可见倪萍是费尽心思让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乐乐。从此可见作者倪萍十分爱姥姥,也体现出了她的一片孝心。
虽然这本书中有许多姥姥这个农村妇女不太正确的见解,但这话语十分朴实,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人启发。这也许就是作者倪萍怀念姥姥的最好方法。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
书里没有姥姥的照片,但我隐约间看得到姥姥的模样——一个活得明白的老太太。倪萍的《日子》我没看过,但我相信,就算她出书为了赚钱,只要是她亲自写的,就一定会受用。扉页上微笑着早年的照片,和蔼、可近,百度倪萍,看到她近期的照片,不再是幸福滋润的临家大姐,而是臃肿的面容上堆积着生活中的经过风霜雨雪吹刮后的印记。倪萍是为一大家人忙前忙后的女人,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一切的女人,是一个天蹋了可以擎天的女人,是一个心里、肩上承载太多的女人,她是一个大女人。她讲她的姥姥,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奶奶说的话没有倪萍转述姥姥语录的精彩,但是理儿是一样的。小时候,奶奶分圆面包,用手掰肯定是掰不匀的,奶奶总是把大的一半分给姐姐,我拿着虽然嘴不说但心里不高兴(不然不能现在还记得,这件事在当时的我看可是件大事),奶奶给我那一半的`时候会说,“大半小半其实就差一口”。这句话已经烙在我心里,但凡自己吃点亏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句话。奶奶通常把人懂事、谦让类似的态度说成“心眼儿好使”,我出来上学、工作,用奶话说“见大世面”,奶都归功于我心眼儿好使,她说“心眼儿好使的人,将来错不了”。
印象中的奶奶总是有还不完的人情,谁对她好一点,她会记一辈子,我现在回去,八十多的奶奶还会念叨着我爸小时侯谁对他好了,说人家是好人,可处的人,可要记住人家,奶奶的世界里似乎都是对她有恩的人。原来,我对生活一直心存感恩的态度源自于奶奶。奶奶没上过一天书,但是现在可以读圣经,她是个有心人,好学的人,崇尚知识。听妈说,我一出生,奶就在我枕头底下放本。我刚听懂话的时候奶奶总是逗我,“明长大了要上大学,奶奶带着暖瓶、脸盘送明到火车站,明跟奶奶说再见……”,每次说到这的时候我就哭,他们就笑。谁知奶奶逗我的一句玩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上大学。……奶奶的故事还有好多。刚给姑姑电话,让她带我给奶奶500块钱,虽然知道她不缺钱,没有花钱的地方,她的钱总是给“对她有恩的人”。
但给了她,变成她的了,她给别人更理直气壮了,给了她,我心里能舒服一些。钱已经不是钱,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亲人还健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为自己获得未来的一份安宁。《姥姥语录》提醒我,及时爱我的亲人。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一
从朋友那里偶然得到《姥姥语录》一书,随手一翻,不过十几页,便潸然泪下。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理性之人,很少会为一本书动容。于是合上书“清醒”片刻。哪曾想再翻书,不多时便又泪流满面。道理着了什么魔?我索性不管她,任眼泪肆意流下,待书读完时,早已泣不成声。
毫不夸张,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姥姥语录》的反应。发自内心的感动。无论是姥姥的只言片语,还是两代人的对话,句句都能戳到自己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看着她的姥姥,我脑海里尽是远在山东的我的姥姥。我想,也正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亲爱的姥姥,都有难忘幸福的童年,才更使得这本书能唤起作者这么多的共鸣。
时间都去哪儿了?似一块鹅卵石,扔到水里,换来记忆的一片涟漪。那些我们不曾想割舍的过去,也在岁月的流沙中,伴着想念,渐行渐远了。
至于倪萍姥姥的“语录”,也自然地流露出了岁月在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身上留下的智慧和伟大。“人的手不能轻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来,救命的事儿!”“吃一辈子小亏,站了一辈子大便宜……一辈子没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个。”“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这些人生哲理、生活经验都是大白话的,但句句让人信,让人服,让人不自觉地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常伴左右。
朴实的语言,真情的流露,思想的共鸣,使我越发的喜欢这本书。这个活的明白的小脚老太太,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地方。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二
(一)。
今天,我开始背诵古诗文,每背一篇我就会把读后感写在博客里。今天我背诵的是《孔子语录》。文章只有6句话,却每句都有一个道理在里面。
温故而知新,保持谦和的心态,即学习又要思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别人学习:善从之,不善改之……这些道理好象很深奥,但又和我们小学生密切相关。
“按时温习,共同讨论,保持谦和”这应该是和我们最贴切的话了。老师为什么要提醒我们:“这个知识会了吗?回家多看一看。”?因为我们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记忆才能学会新的知识。但老师总不能什么都提醒你,更多需要你自己去提醒自己:“这个知识我会了吗?要不要再看一看?”有时复习却是很枯燥,但是在老师问问题时,在考试时,你复习到别人没有复习到的知识,从而得到的表扬、高分是不是令人愉快?不要把学习看作负担,想想结果,还是很令人喜悦的。记不记得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记不记得课间时总会有几个同学为一个问题在激烈的讨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自学是重要的,但是共同学习也是必要的。有时自己遇到的问题不一定自己能解开,通过别人一点拨,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呢!大家有没有经历过:有一天在老师留完作业后有同学给你打电话,请教你一些题。这说明你在班上应该成绩不错了。但是这时你一定要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他相信你才打电话找你问作业,切莫辜负了他对你的信任。再说,你能讲得明白说明你把这个知识弄懂了。听的同学会了,你也检查了自己一次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个道理连起来便是:先自己复习老师讲的,然后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就和同学讨论。等同学来问自己时就在检查自己会了没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一定都记得这句话,但是他后边也说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可不能干什么都和别人学,学别人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真正对自己有好处。有时老师批评一个同学做错了事,他会很不服气的说:“xxx也做了,我才做的。”这是我便想起了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你想想,他做的事是对是不对,他做了有什么后果,我做了又有什么后果,才决定是学还是不学,这样不就好了吗。比如有人在教室里踢球,你想:他踢球会撞到人,会被老师批评,我做了也会被批评,还是不在教室踢球了。这样又可以免了老师一顿骂。
我认为这则《孔子语录》对我们很有帮助,有空你也来读读。
(二)。
暑假,是个读书的大好机会,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去读几本对自己有益的课外读物。这次暑假,我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因为我读了很多课外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了很多。《孔子名言》让我明白了许多平时学不会的做人的道理。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名言》这本书集合了孔子所说过的话,并进行深刻的体会,用一个个小故事,令读者受益匪浅,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本书的主编何顺用自己的笔调写出了孔子的知识渊博,同时也告诉读者正因为孔子能说出这么多有哲理的话,完全是靠它自身的努力和读书。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的名言中,这句话让我体会很深:真金要靠火来炼,在关键时刻去认识一个人。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说:真金还得火来炼,看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益友还是为利而来的损友,在平时往往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到了艰难困苦的逆境,甚至生死存亡的绝境,才能认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真实面目都会赤裸裸的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益或对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害的时候,可以和你称兄道弟、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损害他们的了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一切的友情一切的感情统统都抛之脑后心里面只有自己的利益。而那些与你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们在利益面前,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们与你之间的友情。这个时候,也是你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也许有些人在平时的日子里和你关系非常好,但他们在利益的面前或许不会选择你,选择了利益。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你的真心朋友,往往是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
(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的名言,也是我最喜欢的名言。
寒假里,我认真地读了《孔子》这本书,让我学习到很多知识。书上,记载孔子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从小就热爱学习,在15岁那年就定下终生学习的志向。从此以后,它谦虚好学、勤奋刻苦、热爱学习、饱览文籍。最后他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和极其渊博的知识,同时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根本思想是“仁”和“礼”。它包括了刻苦用功,尊老爱幼,有差别地去爱人,提高自己的修养等。
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礼有仁的中国人。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三
《姥姥语录》记录了倪萍与姥姥一起生活的50多年间的点点滴滴。倪萍的姥姥是一个十分平凡但又特别的老人,是一个到死也不愿麻烦别人的的老人。她没什么学历,但却是一个有着真正的人生的大智慧的人。
她那自认为很土的生活细节却也无不透露出她的智慧,她那种我们所不具备的种植的人生的大智慧,在这本书中处处闪光。《姥姥语录》在平常中透露着感动,在这些感动中有这么几处让我记忆深刻。
姥姥通过倪萍给她的“工作”挣得每月450元的工资,但她却视金钱如粪土,将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钱慷慨的赠与他人补贴家用。这正表现了她“欢乐都是乘法,忧伤是除法”的人生观念。
正如书中所说麻烦别人心里是苦的,帮着别人自己心里是甜的。给人一座金山是帮,给人一碗水喝也是帮,你帮了别人,早晚人家也会帮你,不信你试试?这一辈子是不出来,下一辈子你孩子也能试出来。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四
逐行逐句读完《姥姥语录》,时而欣慰,时而温暖,时而鼓掌叫好,时而伤心落泪……倒不是作者倪萍的文学造诣有多高,就是她这般平铺直叙的大白话,更衬出了99岁的姥姥一辈子真实淳朴的人生哲学,发人深省。
这是来自着名主持人、演员倪萍心底的一则则姥姥与外孙女之间爱的故事,令人为之动容,清澈质朴、真挚感人的文字,温暖人心。倪萍带领读者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作者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这本书读后有两点给我触动很大,一是倪萍的孝心,二是姥姥的智慧。
倪萍为了让97岁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就想了一个点子:说欧洲某国家收购瓜子仁,要求必须是手剥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须是完整的,15元一斤,问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剥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开始剥瓜子。那时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给姥姥发工资,并动员全家偷偷吃掉这将“出口欧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来临走也要让朋友带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挣了钱。这件事可见倪萍是费尽心思让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乐乐。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要不就没这俩字了。”
“快乐比别嫌它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一天老想着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个快乐?”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这就是姥姥,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老年妇女说出来的话语!透着豁达,透着大度,透着善良,透着哲理,透着一个大写的人的人格魅力!
姥姥是真正用智慧点亮人生的人!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五
《姥姥语录》叙述的事情朴实,简单,温暖。却又让人如此敬佩,敬佩于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用淳朴博大的胸怀,将许多“文化人”也看不清,理不明的事情,处理的那么透彻,那么在理。一时找不出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老太太,就是能感觉到,她是多么了不起的姥姥!一个活到99岁的老太太呀!
我羡慕倪萍有这样一个姥姥,但是,倪萍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伟大,才有了几十年那么多辉煌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依然善良,依然努力,依然不忘初心。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六
我读了倪萍写的《姥姥语录》这一本书,读后给我的感受十分深刻。
《姥姥语录》记录了倪萍与姥姥一起生活的50多年间的点点滴滴。倪萍的姥姥是一个十分平凡但又特别的老人,是一个到死也不愿麻烦别人的的老人。她没什么学历,但却是一个有着真正的人生的大智慧的人。
她那自认为很土的生活细节却也无不透露出她的智慧,她那种我们所不具备的种植的人生的大智慧,在这本书中处处闪光。《姥姥语录》在平常中透露着感动,在这些感动中有这么几处让我记忆深刻。
姥姥通过倪萍给她的“工作”挣得每月450元的工资,但她却视金钱如粪土,将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钱慷慨的赠与他人补贴家用。这正表现了她“欢乐都是乘法,忧伤是除法”的人生观念。
正如书中所说麻烦别人心里是苦的,帮着别人自己心里是甜的。给人一座金山是帮,给人一碗水喝也是帮,你帮了别人,早晚人家也会帮你,不信你试试?这一辈子是不出来,下一辈子你孩子也能试出来。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七
上周的时候去六楼的图书馆借了一本《姥姥语录》来看,倪萍写的,走的时候借书的师傅说,这是什么书啊,我说是倪萍写的《姥姥语录》,师傅说,哦,倪萍还是挺有才的,我说:是啊,所以她写的书才想看看。
我拿着书嗒嗒嗒的就下楼了。
坐在班级里翻来这一本姥姥语录,仔细的看着,倪萍的姥姥很长寿的,虽然老人家没有活过一个世纪,但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也是对生命的至高崇尚,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做人处事的道理,确实比我们吃过米还多,姥姥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老。
靠来靠去你就发现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
对这一句话我深有感悟。
可能在我年纪尚轻的时候不会太理解这一句而现在参加工作了才知道的,你就是你自己的全世界。
小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能力也不能体现我们的任何人生价值,父母是我们最大的靠山,有人欺负了我找我爸去,没钱了找我爸去,想吃什么了,妈妈给做。
那个时候,父母俨然是我们一座最大的靠山,山上郁郁葱葱,我们想要的什么都会有。
如今,年过20了,父母的背也一点一点的变弯了,这座郁郁葱葱的山已经不像是当年的那一个青翠欲滴的山了。
就如姥姥说的那样,靠人人老,父母正在像年老迈进,我们的人生却刚刚开始,我们有年轻的资本和结实的臂膀,这一次,我们就成了父母的山!这一次,我们要靠自己,参加了工作终是可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
以后我们就是自己的靠山,父母的靠山。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八
《姥姥语录》内容简介:《姥姥语录》包括了我不敢为她送行、姥姥挣钱了、好心加好心,就是搅人心、姥姥的冬天、三个爸爸、骨肉相连,分开了就出血、如果有下辈子……、什么日子都是掺合着过、两个妈、爱不怕分,越分越多、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姥姥的金元宝、心心相印、愿姥姥的世界鲜花盛开等。
朴实的老人,朴实的话,这本语录是倪萍姐与姥姥生前就说定了的,“记得第一次跟姥姥说这事的时候,她那个只剩下一颗牙的嘴笑得都流出了哈喇子:‘人家毛主席说的话才能叫语录,我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婆子说的些没用的话还敢叫语录,那不叫人笑掉大牙?’躺在姥姥床上的我也笑翻了。你想嘛,一个只剩下一颗牙的人还说‘笑掉大牙’,多可笑呀。”这是一位多么可爱的老人说的话,让人觉得倍感亲切。姥姥是智慧的,但又是很宽容的,“早年有个人让她帮着藏布匹,结果姥姥吃了苦。我说,你怎么不记恨那个先让你藏布匹然后举报你的人?她说那个人老远看着她就拐弯,那个意思就是出卖了别人心里很难受。”姥姥是个很善良的老太太,日本人捅死了姥姥的姐妹,但是她却说“爷爷的事儿,恨孙子干吗。”天下所有的老人都是善良宽厚的,什么事都是为孩子为亲人着想的。常常看到电视中那些对老人不孝不敬的,甚至唾弃老人,我真觉得痛心。明明是自己的父母亲人,为自己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却不知回报。
生活很累,工作很累……有时候会很心痛,很无助,看了倪萍大姐的《姥姥语录》我很温暖,很感动!就像奶奶、妈妈多年前跟我说的话儿,虽质朴,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却很实用,很贴心,我觉得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中,它宣扬的美德与价值观,会给浮躁、喧嚣的社会带来清新与温暖。很感谢倪萍大姐的良苦用心。希望我和大家生活得好点,快乐永远!很喜欢这本书。很真实,很深邃,很实在,也很动人,句句话都在理儿,都那么让人难忘。让我过目不忘的一本好书。
陈九川语录读后感篇十九
其实在张校长发这条信息之前,我们的杜老师就已经让我们阅读《姥姥语录》了。
这是一本充满爱和善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包包子,捡麦穗,聊闲话……但却在作者的笔下生动了起来,如果没有对姥姥那份无微不至的爱,对生活的感触深厚,怎么会写出那么生动,那么活跃,那么活跃;更激活了心中对爱的理解,对孝的理解,对人和生命的理解。
这本书启发了我两点:一是姥姥的智慧;而是作者的孝心。
姥姥那些智慧的语言和比喻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其中,就有这么一句: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这叫别人帮你。”我一开始对后半句很奇怪,给别人盛饭,怎么能叫别人帮你呢?后来想了想,正因为是有了前一句“有一锅米自己吃不了”,这句话才能让人想通,姥姥的智慧真是博大啊。
作者为了能让97岁的姥姥能有些事做,让姥姥剥瓜子来挣钱,作者是想让姥姥快乐地过完一辈子;为了能让姥姥补补身体,补品从几元一斤买到几千一斤,为了能让姥姥开心,作者真是费尽心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趁着家人还健在,只要让长辈感到满足,幸福,这即是孝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68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