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6:25:17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9 06:25:17     小编:琴心月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教案的编写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一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二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商鞅的精神,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诚信”的含义,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重点: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商鞅的品质。

难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诚信是耀眼璀璨的阳光,它的光芒普照大地;诚信是广袤无垠的大地,它的胸怀承载山川;诚信是秀丽神奇的山川,它的壮丽净化心灵。曾子杀猪、孟信卖牛……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无不打动着我们的心,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解析课题。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主人公是“商鞅”,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板书:商鞅)。

生2:课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南门立木”。(板书:南门立木)。

生3:从课题中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商鞅在南门立木取信的事。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体会品质。

(过渡)作者到底想通过“南门立木”这件典型事例来反映商鞅怎样的品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

思考:商鞅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学法提示】。

1、画一画画出描写商鞅的语句及句中的关键词。

2、读一读读出所画的句子及词语。

3、想一想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批注在旁边简单批注你的感受或对人物的评价。

(二)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三)展示交流,汇报点拨。

(点拨)同学们学得真认真,汇报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温馨提示:从句子或词,我体会到商鞅是个__的人】。

1、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生: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商鞅推行新法困难重重,但是他毫不退却,迎难而上。(板书:毫不退却,迎难而上)。

师:你是从哪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冥思苦想”“终于”

师:是啊,面对重重的困难,商鞅没有退缩,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取信于民的好办法,他的这种精神怎能不令我们敬佩呢?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份敬佩之情吗?(生齐读)。

2、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之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幻灯)。

生:我从“大声宣布”这个词,体会到商鞅是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人。

师:假如你就是商鞅,你能大声地宣布一下吗?(生读)。

师: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悟到了商鞅可真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现在老师邀请你们都来当商鞅,大声地宣布一下,好吗?(生齐读)。

师:商鞅到底说了什么?你能快速从文中找出来吗?(生读)。

(幻灯)告示一: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告示二: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小结)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可真是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板书: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3、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生1:我从“郑重”一词,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坚定决心。

生2:我从“定斩不饶”体会到商鞅是个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人。(板书:赏罚分明,严格执法)。

(引读)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定斩不饶。

4、小结:通过重点部分的研读,我们体会到了商鞅毫不退却,迎难而上;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好品质。

三、突破难点,感悟写法。

1、作者采用哪些方法突出人物品质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难点。(板书:写作方法)。

2、同桌交流: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刻画商鞅这一人物形象的呢?老师为大家配备了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浏览:描写商鞅的句子。

(2)想想:作者抓住了商鞅的哪些细节描写来写的?

(小结)作者在描写商鞅时,抓住了商鞅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我们把这种描写方法叫做正面描写。

四、围绕疑点,深入学习。

2、小组学习。

【学习方法】。

(1)找一找:文中描写围观群众的句子。

(2)读一读:画出的句子。

(3)悟一悟: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用意何在?

3、全班交流,品析语言,感悟写法。

4、(出示句子)“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人们这样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出示句子)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师: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生: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的,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命令持怀疑态度。

(出示句子)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着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师: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生: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他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小结)同学们积极动脑,大胆表达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实际上是侧面描写,是为了反衬商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美好品质。所以对围观群众的刻画并不多余,不能删掉。

是呀,作者在刻画商鞅这一人物形象时,独具匠心,不仅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还加入了对其他人物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商鞅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心潮澎湃,有许多话想说吧!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生1:我想对商鞅说:“商鞅,在困难面前你能迎难而上,在诚信面前你能一诺千金,在执法面前你能赏罚分明,真让我佩服!”

生2:我想对自己说:“人无信而不立!从今以后,我时时刻刻都要做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好孩子。”

生3:我还想对同学说:“我们应该从小以诚实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支持改革,维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生1:“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诚信。商鞅用“立木取信”的方法树立了国家诚信的形象,这说明了“信用”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说话算话,言而有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在生活中,我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生2:生活中,答应同学的事及时完成,是诚信;不说谎话,是诚信;做生意不骗人,是诚信。做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小结)宋朝改革家王安石曾用一首小诗道尽了他对商鞅“诚信”品质的无限敬佩,让我们也怀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首小诗吧!(生读)。

(幻灯出示)商鞅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六、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及深情的朗读,老师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想不到短短的一节课,同学们就对“诚信”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明白了“诚信乃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1、学完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在内容上,我知道“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为了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并取得成功。”

生2:在写法上,我知道“在写人文章中,要通过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优秀品质;要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

生3:在思想上,我知道“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要做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公民,将‘诚信’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师:是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写人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主人公”,要抓住“典型事例”,运用“写作方法”,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2、小练笔:我熟悉的一个人。

【提示】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人文章的方法,课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总结)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七、推荐阅读,课外延展。

师:同学们,这节课结束了,但我们学习语文的脚步却并没有就此停息,课下老师推荐同学们自主阅读《王安石惩罚皇亲》这篇文章,阅读时要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出示)。

1、作品简介:文中选取了王安石帮助贫苦百姓,秉法办事惩罚皇亲等故事。

2、阅读方法:阅读时要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三

设计思路: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并品味两个词,以感悟两个词语引领全文的学习,让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从而了解商鞅南门立木之举,不仅是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更是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课前准备: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归纳主要内容。

(一)1、指名在前后黑板上听写生字。(前后各7名学生,其中各一名同学读词语。)。

2、学生修改,找共性问题集中解决。如:“惹是生非”,学生容易写成“惹事生非”,师引导学生:“惹是生非”就是“惹是非、惹麻烦”,学生很容易就记住“惹是生非”。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两个词语。

(二)默读课文,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议一议,说一说。

生:

1、商鞅“言”的内容是什么?

2、他是怎样“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直接推行新法?

4、他这样做产生什么影响与作用?

(三)请同学们再次深入地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批注,然后小组解决这些问题?

(抓住“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这条线索,理清故事脉络。)。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圈点批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相机处理阅读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四)学生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说道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形象。)。

2、师:小伙子“喜笑颜开”的原因是什么?只是为这50两黄金吗?(学生讨论)。

3、总结学习方法: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动作描写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商鞅“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悟。

(一)归纳“南门立木,言而有信”的故事。

培养学生归纳课文重要内容的能力,并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突出教学重点,强调在“对话”中生成问题。

(二)谈谈对商鞅这一人物的认识。

1、从故事中体会商鞅什么样的人?

2、联系上下文,说说商鞅什么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体会诚信美德。

(一)师总结拓展谈话:商鞅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南门立木之举,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门立木”的故事被后人传为言而有信的佳话。诚信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被后人传承、发扬广大。

(二)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学生自由交流。)。

五、作业设计。

(一)读一读有关诚信的名言。

(二)谈谈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并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板书设计: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严格执法。

国家富强。

教学反思:

本课依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双主体性,教学方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在课堂设计时注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四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商鞅南门立木读后感。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这就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今天我读了《商鞅南门立木》,讲的是秦国时,有一天早晨,商鞅在都城雍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上面有一张告示写着“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得到五十两金子”落款是左庶长商鞅。大家都有点不相信谁也没去扛木头,后来有一个庄稼汉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真的'得到了商鞅给的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大家才相信商鞅真的是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推行了很多新的法令,让秦国强大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五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两课时。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商鞅要变革旧的法规,推行新法,争取国家富强)。

2、推行新法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不容易。从一方面…….另一方面……)。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2)。

1、自由读4~12自然段,回答。

先说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回答时可结合课后第三题的前两个小题进行分析)。

步骤三:解决第3题。

(1)生读:15——16自然段,并回答:

(商鞅真的赏给小伙子五十两黄金)。

(2)当小伙子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下城楼,小伙子仅仅是为了得到赏金吗?(此题是课后第三题的第3小题)。

过渡:商鞅这时知道,南门立木的目的已达到,于是就宣布了新的法令。

(3)商鞅向大家推行新法时说的一段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推行新法的目的和他喝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态度)(突破了难点)。

步骤四:解决第4问题。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它不但为……而且为……)。

总结:课文讲述了商鞅为推行改革,冥思苦想,进行南门立木,最后言而有信,顺应民心,顺利地推行了改革,他告诉了我们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立国之基。(师生看板书进行总结)。

板书:

冥思苦想。

顺应民心,推行改革。

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基。

言而有信。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么样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注意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南门立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吗?

二、新课。

(二)在复习的基础上回答:

1、你对商鞅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说话算话、非常好)。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练读,师巡回辅导。

3、全班交流,评议读。

4、分角色读。

5、齐读。

(四)巩固练习:

1、指导写字。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六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这就是有名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

今天我读了《商鞅南门立木》,讲的是秦国时,有一天早晨,商鞅在都城雍城的南门立了一根木头,上面有一张告示写着“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得到五十两金子”落款是左庶长商鞅。大家都有点不相信谁也没去扛木头,后来有一个庄稼汉把木头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真的得到了商鞅给的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大家才相信商鞅真的是说话算数的人。后来商鞅推行了很多新的法令,让秦国强大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做一个说话算数的人。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七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关于诚信的小故事,使我感悟颇深。

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商鞅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在4前,却发生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为博爱妃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而在真正有别国来攻打的时候,却无人支援,周幽王也被迫自刎。

一个是言而有信,树立威严;一个是戏弄诸侯,巧玩“狼来了”的把戏。最后秦国日渐强盛统一中国,而周幽王却至国家灭亡。可见,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诚信都至关重要。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诚信,诚信是体现一个人道德的`关键,如果你没有诚信,你将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没有任何一个公司会录用一个没有诚信,满口谎话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跟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可见诚信的重量。

结合现实中,你有没有不守诺言或者别人不遵守诺言的经历呢?我就有一次没遵守约定的经历:星期六,我和一个好朋友约定一起去玩,可到了那个时间,我却忘记了,也没有及时告诉她,让她在那里等了很久。后来,她不怎么和我玩了,我很伤心,我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诚实守信。如果没有诚信,害的是自己,也伤害到了别人。

诚信是最重要的,也最容易被人忽视。一个国家守信,邻国愿意与他交好,这个国家就会日益强大,人亦是如此,你若有诚信,大家都愿意与你交朋友。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巴尔扎克说的这一句话,希望在今后,大家都能做到诚实守信!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八

《商鞅南门立木》是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

人间天平。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

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心体会人物的情感与认识,从而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课文主要讲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显示了他变法的决心和意志。

这次学习回来,觉得和学生的习惯又要磨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1、强调课前资料搜集。课文讲的事情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可是课堂上交流时,学生竟然在等我的答案,呆呆的看着我,我一调查,全班只有罗明阳和张彪两个同学查了资料,强压怒火,调整情绪,我在教育学生搜集资料之后,就当时的社会背景,由商鞅变法说开去,结合社会学现实,倒是激起学生兴趣,但是今后必须强调课前搜集,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当商鞅南门立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都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在旁边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为有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能积极感悟,大胆发表自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3、精心设计板书。虽然在课前有板书,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学生的启发,我又临时修正了板书设计,我认为更能体现文章中心。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没有照顾到个别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有教师的引导没有把握好时机等,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九

1、认识“鞅”1个会认字和学会“孝、葫、础”3个会写字,掌握生词。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根据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两课时。

到图书室或上网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识人物。

同学们都知道战国七雄的秦国,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来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为了国家的富强,主张变革的秦国国群招纳贤士,这时卫国的贵州商鞅出现了,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革成功,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历史故事《商鞅南门立木》(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4、提出有疑问的词、句,集体交流解疑,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

5、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

2、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文章分段,试着概括段意。

4、交流总结。

第一部分(1):写商鞅受权变法。

第三部分(15):讲商鞅“南门立木”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文本。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立木取信)。

3、怎么理解“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二、细读品析,深入理解。

1、话题一: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哪些困难呢?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师适时简介贵族及百姓各自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师:秦孝公虽是一国之君,权力无边,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想做什么都也难以实现。

2、话题二: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用“”在文中画出,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可以从事故中人们及小伙子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上分析体会。

3、话题三:同学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发表观点。

师:大家可以从“立木取信”这件事的作用及意义上加以分析。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体会。

三、课堂小结。

1、再来说一说你对商鞅的认识。

2、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迁廷树立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任何一个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何其重要啊!

3、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对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实际写一小段话。

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诚信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2、小练笔。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践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原来设计学生初读课文,弄懂字词后,围绕课后题来理解课文内容,但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这么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学生读过课文便明白了,围绕课后题去读学习兴趣不会太高,于是我决定变换方式,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课前我先对这个故事的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果然对于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听得津津有味,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我趁机转换话题对同学们说:“本节课,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你们自己提问题,组长负责整理,安排好发言人每个小组只能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来学习。”

话音刚一落,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呈现出紧张有序的讨论场面,每个同学都很投入,看得出大家的兴趣很高,同学们时而争论不休,时而抓耳挠腮,时而闭目沉思,由于每个组只准提一个问题,大家很慎重,争着要把自己提的问题呈现出来。时间很快到了,可有些同学依然余尤未尽,最后每个组都提出了他们精心挑选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收集在一起:

1、秦孝公为什么让商鞅变法?

2、“左庶长”是一种什么官?

3、贵族为什么反对变法,老百姓为什么不相信他?

5、秦孝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6、商鞅的变法成功了吗?

7、南门立木的过程中,商鞅的表情 ,心情 。

我的天哪,同学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巧妙。这些问题惊得我目瞪口呆,课前我也只是按常规进行了备课,重点放在字词、中心的指导和课后题上,孩子们提的这些问题我想都没想过?一时半会儿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我却感受到这些问题很重要,确实很有价值?我都不知道这节课是怎么上完的?我只觉得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很显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们有些失望。但是有一点,本节课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是空前的。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反思,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呢?我总结了一下: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要预设好教学环节,并精心备好引导过渡的语言,实现课堂环节的流畅自然;其次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师做好引导点拨。在这里不妨说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课时,不到弟子实在弄不懂而发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不愤不启),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最后,师生合作,实现一堂好课。当然,本节课有一点自认为做得还不错,那就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描写方法的训练,语句的揣摩体会等。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一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二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三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立木取信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百姓们认为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动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四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商鞅南门立木》的第二课时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为顺利变法,首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于是商鞅想出了南门立木的办法。那就是,在城南门立一根大木柱,并规定谁要把大木柱扛到北门,就有十两黄金的奖励,后来涨到五十两黄金。有一个小伙子把大木柱扛到了北门,商鞅履行承诺奖赏了小伙子。南门立柱的事情传遍全国,震动了国民,为朝廷树立了威信,为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难点是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教学目标有继续学习课文,品析文中关键语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用意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在具体的执教过程中,采取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交流问题中合作探究,老师只是引导点拨的方式方法。从执教过程来看,是朝着既定方向去努力了,但是由于课前考虑不足,引导不是很到位。老师或多说,或者说少,以至于在课堂上本应用时很少的部分(第一自然段分析)却用了15分钟,导致来后来的时间紧张,乃至于最后草草结课。

当然,本节课有一点自认为做得还不错,那就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描写方法的训练,语句的揣摩体会等。

最后总结一下:首先,备课一定要充分,要预设好教学环节,并精心备好引导过渡的语言,实现课堂环节的流畅自然;其次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分析、去回答,老师做好引导点拨。在这里不妨说一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在授课时,不到弟子实在弄不懂而发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不愤不启),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不悱不发),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最后,师生合作,实现一堂好课。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五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的故事。表现了他聪明,有胆识,有气魄,言而有信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公元前356年,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当时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不但旧贵族持反对意见,而且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面对重重困难,商鞅没有放弃,而是苦思冥想。他已经决定要进行变法,就不会轻易放弃!

这天清晨,商鞅在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面对这道令,百姓们议论纷纷,半信半疑。告示挂出后一天都没人来搬动这根大木柱。第二天,商鞅再次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面对金钱的诱惑,终于有人搬动了这根大木柱。

当扛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便立即宣布:“小伙子,请上来领赏吧!”因此,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商鞅“南门立木,立木取信”一事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行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商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实际行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变法的成功。

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聪明,言而有信的商鞅。他面对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苦思冥想。他为了国家富强而变法,为了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变法。我们要学习商鞅的品质,做一名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学生。用诚信去感化更多的人,让国家变得更富强。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六

【解释】。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典故】。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案篇十七

一、复习旧知,引入文本。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立木取信)。

3、怎么理解“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师生共同深入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细读品析,深入理解。

1、话题一: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哪些困难呢?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师适时简介贵族及百姓各自为什么有这样的态度)。

师:秦孝公虽是一国之君,权力无边,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想做什么都也难以实现。

2、话题二: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用“”在文中画出,简单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可以从事故中人们及小伙子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上分析体会。

3、话题三:同学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发表观点。

师:大家可以从“立木取信”这件事的作用及意义上加以分析。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体会。

三、课堂小结。

1、再来说一说你对商鞅的认识。

2、教师小结: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南门立木之举看似无足轻重,但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但为朝迁廷树立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任何一个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何其重要啊!

3、小练笔。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对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实际写一小段话。

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诚信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2、小练笔。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754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