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7:05:10
空气教学设计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9 07:05:10     小编:梦幻泡

没有汇总和总结,我们很难衡量我们的成就和进步。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成果和价值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阅读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总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实用性。

空气教学设计篇一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

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生自主实验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 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 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空气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卖、气、市、院、运、位、买、变、再”这9个生字,掌握“空气、深山、城市、高楼、城里、医院、新鲜、老家、老奶奶、过去、发生、变化”等词语。认识“鼻、病、吸、治、越、店、坪”7个字。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本课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狐狸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通过演课本剧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

5、通过读课文,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为绿化、美化环境做贡献。

6、观察图画,想象环境优美的城市,感受环境美给人的美的享受,人们只有在环境优美的城市里,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为什么开始人们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小狐狸卖空气(板书),齐读,你有什么想法?下面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个小故事。

二、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为什么小狐狸要来城里卖空气?

三、初读课文。

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自然段,勾画生字新词并认读。

2、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新词,加深印象,区分卖和买。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自己读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结合课本体会“新奇”。

2、指名读第二段:读了这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3、小狐狸生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读第三段后指名回答。

(小狐狸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因为城市汽车太多,草啊、树啊相对太少,空气污染严重,所以小狐狸才会生病。)。

提问:从小狐狸生病休想到了什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生病的。)。

4、齐读第四段:仔细看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读下面几个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

后来为什么又不买了?

6、观察图画(出示投影):你们看,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变成了什么样?(完整叙述图意。)。

7、看到城市这么美,草这么绿,花这么鲜艳,你有什么感受?(对,同学们应该用热情的双手,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演一演“小狐狸卖空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巩固生字新词。

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认读一下。

三、自己识记本课生字。

学生自由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变”上下结构,下面是“又”。

“再”的笔顺是:

四、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把音节补充完整。

3、谈谈怎样记住“卖、院、运、位”这几个字?

4、板演“气、市、再”的笔顺。

五、指导书写。

“卖、变、再”不要写得太长。“市”的一横要宽一些。“气”的最后一笔是“”

空气教学设计篇三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3.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能力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调查当地几种大气污染源,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以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

二、调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讨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四、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二课时

1.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2.表达与交流

作业:实践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资料,关注空气质量。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2、路面扬尘

13、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4、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5、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学生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分小组汇报:1、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2、本组的探究计划

3、本组的探究结果

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演示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启发学生发布和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板书。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师生总结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演示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板书:第三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交流“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讨论示例: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师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组数据有和感想?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学生课下进行采样。

第二课时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采样。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小组汇报:

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本组的探究计划

本组的探究结果

演示本组记录表

学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问题: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1层

20层

2、探究问题:教室内与教室外尘埃粒子数一样多。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室内

室外

3、探究问题:树林中的尘埃粒子数比马路边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树林中

马路边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教学后记:

空气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培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实验导思法

: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特点:

空气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1)水槽、两个矿泉水瓶、抹布。

(2)粉笔、砖块、鹅卵石,弹珠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都存在空气,那么这连个瓶子中有空气吗?

预设:

1)两个瓶中都没有空气

2)两个瓶中都有空气

3)盖盖子的瓶子当中有空气,没有盖盖子的瓶中没有空气。

4)没有盖盖子的瓶中有空气,盖盖子的瓶中没有空气。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会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做出不同的猜测,猜测没有对错之分。

3.大家的猜测多种多样,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测。

预设:我们将瓶子放入水中,看水中是否冒气泡来验证

3.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提醒:没盖盖子的瓶子,直接放入水中;盖盖子的瓶子要先放入水中之后再将瓶盖打开。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无论盖不盖瓶盖都会冒气泡,这说明无论盖不盖瓶盖,瓶中都是有空气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知无论有没有瓶盖,瓶子里面都是有空气的。

1.猜测验证粉笔、砖块、鹅卵石,弹珠等物体里面是否有空气,了解到一些物品的狭小孔隙中有空气。

2.教师展示托盘里的粉笔,砖块,鹅卵石、弹珠。猜猜看,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

3.你们想的都不一样,那谁猜得对呢,有办法证明吗?

预设:可以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看看有没有小泡泡,如果看到有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如果没有看到泡泡,说明里面没有空气。

4.有这么多的物品,我们如何进行验证,一下子把物品全部放入水中吗?

预设:应该一个个放入水中。

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汇报。

预设:学生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因为粉笔、砖块儿都有空隙。说明物体有空隙、有洞的地方就有空气。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细节,根据实验的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2.怎么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呢?

预设:

1)可以将空桶倒扣在更大的水槽或水池里,观察是否冒气泡

2)也可以用小塑料袋儿在空桶里兜一兜,再将小塑料袋儿放入水中,看是否冒气泡。

相对而言,第二种方法更加实际和简单一些。

3.通过学习,我们在校园里、操场上、教室里找到了空气。我们还发现空瓶子里、物体的孔隙里面也有空气。

4.关于空气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空气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鹿、深、汽、痒、呼、吸、喘、专、店”是个生字。

2、积累词语:“高楼林立、灯火通明、人流如潮、车水马龙、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等。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正确描写汉字“呼吸”。

4、指导空气污染有害健康,美化环境有助健康。

教学重点:

1、能熟练运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找“喘”字,并理解文中“喘”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注意读长句子时能做适当的停顿。

教学难点:

区别“汽”与“气”。

结合课文内容,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偏僻的深山、繁华的城市、专卖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相关资料(有能力的可制成ppt)。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

(媒体显示:小花鹿图及相关文字)。

读词语,学习生字:鹿。

仔细看看画面,它长得怎么样呀?

2、可爱的小花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它又看到了什么?

(媒体显示:课文第一小节)。

自由读,个别读。

理解:偏僻的深山。

4、(媒体显示:一组图片。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繁华的城市)。

理解:繁华的城市。

谁来说说,小花鹿来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

再读第一节,学习“汽”“楼”“深”

5、揭示课题。

a、(媒体显示:布告: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开了一家“新鲜空气专卖店”,欢迎光临!小花鹿)。

b、学生自读;理解“专卖店”

c、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接龙读课文,正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课文2——4小节。

师:小花鹿怎么会有卖空气这个有趣的想法的呢?原来它刚在城里住了没几天就发生了一件事。

1、小组合作读课文2——4节,一名学生演一演医生。

2、完成填空(媒体显示:小花鹿在城里才住了几天,就得了,它()痒痒的,()干干的,()不舒服)。

3、你知道小花鹿怎么会得空气污染过敏症的吗?(学生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空气污染的资料)。

4、读医生的话,学习:呼吸。

5、指导朗读。

四、学习5——7小节。

1、自己读一读5--7小节,思考:你觉得小花鹿卖空气的生意怎么样?

a、在学生竟到老奶奶的话时,学习“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指导朗读老奶奶的话。

b、在学生讲到如今城市的变化时展示我搜集来的绿地图片并让学生交流为何空气会变好。

2、指导朗读。

五、巩固、拓展。

1、复习生词:(媒体显示:游戏“考考你”)。

2、(媒体显示:告示。

如今,城市里的环境好了,人们不用买我的新鲜空气了。我想改行开别的专卖店,希望大家向我多提宝贵建议!

小花鹿)。

3、说说:你觉得小花鹿来上海开一家“什么专卖店”比较好?

反思:

1、在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小花鹿的图片,让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着手,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他们感兴趣的小花鹿,生字“鹿”的教学渗透其中。教师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图片,说一说,理解“偏僻的山村”和“繁华的城市”

偏僻的深山对于如今我们这些生活在上海的孩子来说是相对陌生的,而在课文中对于它的理解却十分重要。运用直观的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偏僻的深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寓词语的理解与生动、形象中。

虽说天天生活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繁华的城市”这一词组的理解还是有局限性的,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及相应的文字说明,使孩子自主学习获得答案,无形中让学生在学习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这与前文的“偏僻的深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指导朗读不再生硬。

3、由于课前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学生把收集来的相关资料做成了ppt,在课堂上展示。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课文理解难点起到重要作用。

4、多媒体制作的复习生词游戏,画面精美形式活泼深受学生喜爱,既弥补了复习生词的枯燥感,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活动达到又一个高潮。

以上四点是我认为我这堂课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感受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空气教学设计篇七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养活空气污染的方法。

4、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教学难点是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上网收集空气污染给人类、动植物造成的灾害资料、人们保护空气所采取的措施。

2、课前调查:用三面小玻璃镜,在镜面涂搽面油脂,分别置于阳台外、卧室、客厅,几天后,看哪个地方污染最严重。

3、课前调查:和家长一同在路边感受汽车污染。

1、做憋气活动,体会憋气时有什么感觉?

2、人憋气时感觉很难受,这说明什么?(空气的重要,人离不开空气)。

3、登山运动员登山时要携带氧气瓶、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植物会枯萎、给金鱼缸装上增氧泵,这些都说明了什么?(空气的重要,人、动植物离不开空气)。

4、你还知道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

5、小结:人、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十分重要。所以说,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阳光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6、板书课题:空气是生命之源。

2、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1)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

(2)什么地方的空气污染最严重?

(3)我们居室的空气质量怎样?

3、经过调查,你对我们目前的`空气状况有感想?

5、小结: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人们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反而不断的加剧对空气的污染。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1、看书14页的图,阅读资料。

(1)森林有什么作用?

(2)汽车尾气对人有什么危害?

(3)焚烧垃圾有什么危害?

2、我们能够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1、空气是生命之源,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

2、我们要为净化空气做些事情。

1、针对南京锦湖轮胎厂对我们周围空气造成的污染状况,请你提出合理的整治意见。

2、继续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

空气教学设计篇八

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空气组成,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证据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等手段形成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并能用所知一些知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或者提出很好的建议。

难点: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证据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等手段形成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酒精(香水也可)的扩散:取一些白酒于小瓶中,站在教室一角,打开瓶盖,让酒精扩散。一闻到酒味学生就举手,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扩散的规律,由此引出问题:“酒精能扩散到空气中,其他的东西也会么?”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既然一些物质分子能够扩散到空气中,那么空气就不是纯净的。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空气中含有哪些常见成分谈谈各自的见解。

2.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表达各自的猜想,并向组员阐明猜想的依据。

3.表达交流:选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总报告。教师依据汇报结果给予适当评价,引导,总结,并将学生所汇报的成分进行归类。

三、实验与调查

“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当然也可以两个都做)。

实验“空气中的颗粒”可以用双面胶粘在纸板上,放在灰尘较多的地方,间隔一段时间观察一下粘在上面的空气杂质,引导学生粗略统计一下灰尘的种类和来源。也可以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实验观察,分析一天中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如什么时间段灰尘较多,什么时间段灰尘相对较少,还可以进行交通路口、工厂附近、教室内外、树林里等不同地域的空气颗粒对比分析。对于观察数据的记录,精确要求不能太高,建议用点的密集度来大略表示。

关于汽车尾气的调查,教材并没有把调查的内容作统一确定。建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关于废气成分、尾气排放量、各种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尾气危害与防治等方面的调查。这些调查既可以是上网查阅的数据,也可以是调查采访来的,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马路统计车流量等。

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或研究的内容,只要是与空气质量、呼吸健康有关的,都可以用来补充甚至替代书本中的.这两项研究内容。如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分析等。

四、讨论

空气污染物会到哪里去?怎样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9—20页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如何防止空气污染物侵害人体呼吸系统。

五、拓展活动

到附近做一个主题为“还我清新空气”的宣传活动,或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空气教学设计篇九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 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 无味 透明 气体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

3。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去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能力。

1。尝试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五点取样法,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分析以及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就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爱护环境就等于爱护自己。

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通过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探究周围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自制生物校园网网页、检查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生:调查当地几种大气污染源,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的资料,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以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为例,启发学生思考造成19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第二课时。

1。采集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2。表达与交流。

作业:实践活动。

学生分析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资料,关注空气质量。

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2、路面扬尘。

13、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4、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5、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调查结果,汇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讨论解决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学生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做。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学生分小组汇报:

1、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2、本组的探究计划。

3、本组的探究结果。

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演示20xx年12月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信息。启发学生发布和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板书。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讨论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师生总结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

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学生回答:大量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演示事故中受有害气体侵害死去的民众。使学生受到触动,认同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引入新课。(板书: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

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校园网查找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进行交流,启发学生分析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类的健康的信息。学生认同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使人发生急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作用等。大气污染也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等,在一些化工厂附近,大片的森林植被枯焦死亡。

学生交流“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的调查结果:

1。工厂排放的浓烟。

2。汽车排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

3。燃烧含硫的燃料。

4。焚烧生活垃圾、树叶、废旧塑料。

5。焚烧工业废弃物。

6。吸烟。

7。炒菜做饭时厨房的烟气。

8。垃圾的腐烂释放出有害气体。

9。工厂有毒气体的泄漏。

10。居室装修材料缓慢释放出的有毒气体。

11。路面扬尘。

12。农业上喷洒有毒农药。

13。使用喷发胶等使用化学稀释剂的的产品。

14。复印机、电视等电器产生的有害气体等等。

学生交流讨论示例:

1、硫的氧化物与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直接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才能向大气排放。

2、臭氧层受到氟氯烃,氮的氧化物等气体的破坏。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烃等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对人类正常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要防止臭氧层继续遭到破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等。

3、厨房空气里既有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又有煎炒食物时产生的气体和悬浮物(油烟)。所以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新盖及新装修的居室也会有大量的`有害气体,4、吸烟危害健康,同时也污染环境。

师生讨论交流大气污染的防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采取综合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综合运用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和措施;制定大气污染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采用生物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演示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这组数据有和感想?

小结:大气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我国,先后有几十个城市开始定期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报告,为人们提供环境质量信息。

1。调查交流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

学生再一次利用校园网,查找北京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并进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发布的空气污染物指数有5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车尾气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则是扬尘和其他几种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

这几种污染物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有一个共同之处:影响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是长期渐变的,在这两种污染物浓度高的地区,较长时期后会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发生率。

而氮氧化物的影响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表现出来,交通高峰时人们如果正好在污染浓度高的要道边及路口,会很快感觉到眼、口、鼻难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气中的臭氧本来很稀少,而且起到过滤紫外线、保护人类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浓度超标,却会迅速而强烈地刺激人体呼吸系统,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强者)疾病发作,甚至造成死亡。

地面的臭氧浓度怎么会超标呢?这是因为氮氧化物在阳光下与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就形成光化学烟雾。世界第一例光化学烟雾于1952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当时城内人们普遍感到眼睛流泪、口鼻难受、胸闷,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几天内死亡人数就达数百人。

2。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教师演示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制订探究计划,进行分工。在采集和测量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重复组。学生课下进行采样。

第二课时。

学生根据上节课小组讨论,确定采集地点、时间、方法和组员间的分工,按照计划利用课下时间去采样。及时收回样本,本节课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

教师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介绍抽样记数的方法:尘埃数以小方格边线以内的记数为准,正好在边线上的只记两条边线的,即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学生分小组汇报:

本组要探究的问题。

本组的探究计划。

本组的探究结果。

演示本组记录表。

学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问题:楼层越高尘埃粒子越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1层。

20层。

2、探究问题:教室内与教室外尘埃粒子数一样多。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室内。

室外。

3、探究问题:树林中的尘埃粒子数比马路边少。

样本1。

样本2。

样本3。

平均值。

树林中。

马路边。

教师组织学生就每组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测算结果展开讨论。

课后实践活动:学生会环保组在校园设空气质量播报牌。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新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呼吸是人生存的另一个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人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的比较少。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确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对吸人的气体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直尺、分组5~6人/组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为什么一个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资料分析

讨论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1)保证气体通畅

(2)处理吸入的气体(但处理能力有限)

分析题:

1.吞咽与呼吸的关系

2.声音的发出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动脑思考问题,自由发言

1.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2.观察图4-25呼吸系统的组成,并根据呼吸的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3.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观点,相互评价

有的学生会问:“嘴也可以用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什么区别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资料分析,围绕讨论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

各组选派代表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发表意见,其他各组适当补充和修改,统一答案:对未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和启发下,再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出正确答案。

思考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刚才对付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答案把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

1.观察吞咽与呼吸关系图

2.用尺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分析问题

3.谈体会及家长对此事的看法

4.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

5.叙述声音的发出

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举手回答,互相完善,认识到呼吸道各器官之间是有联系的引导发言,促使学生说出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引出课题。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的名称。

2.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回答,表达各自观点,统一正确答案。

教师对这一问题不作解答,建议学生继续学习之后再作解答

指导各组有效地进行分析。

在讨论之后,讨论题中的第1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要协调好课堂纪律;其余的题组织各组选派学生代表回答。

在回答讨论题第2题之后提醒学生回答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哪一个好。

讨论题中的第3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最终形成空气质量的好坏。

与人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观念。

讨论题第5题注意提醒学生根据人体体温恒定和讨论题第2题中相关的知识来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呼吸道的作用,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1.提问:为什么在

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

2.指导学生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与食道之间距离的变化数值

3.鼓励学生发言,谈体会

指导看图

鼓励发言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注意到如果支气管炎不及时治疗,会患上肺炎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习积极性。

利用教材中信息及呼吸作用的常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留有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促进主动学习。

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抢答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马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适当进行启发,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总结,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明确边说边吃的危害,确立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测量、观察等技能,学会利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培养观察、叙述的能力。

检测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二

cai辅助教学;

(一)课前播放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让绿色听得见》,烘托气氛。

(二)教学过程: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总结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作业:

任选其一:

2、分析我国南北方空气质量不同的原因,并形成小论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并整理成文的能力。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放在人体的《营养》一章之后讲述,为进一步学习下节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呼吸是人体生存的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比较少。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描述结构、资料分析、补充资料。要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呼吸道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但是呼吸道并不仅仅是气体的通道,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肺部的气体有温暧、湿润、清洁的作用,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从科学角度认识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生活与健康这一主题,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怎样使自己更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意识为先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本节内容提供的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等资料,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分析活动,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表现为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对于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交流的本质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

呼吸系统组成模式图,直尺,分组,5—6人一组。

1节课。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的多媒体画面,并提出问题,引入本章学习的主题——《人体的呼吸》。

问题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问题2:如果自己用手捏鼻子和闭喘,有何感受?大家晚上睡觉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

师:同学们说得好,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讨论后自由发言。

回答1: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表明人生活需要呼吸空气。

回答2:憋气不能呼吸,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

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

呼吸系统的组成既然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要进行呼吸,就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1、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名称。

2、教师出示人体呼吸系统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图的方法和技巧。

3、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参加回答,表达各自的观点,统一正确答案。

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

2、观察挂图及教材4——25呼吸系统的组成,根据呼吸的生活经验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3、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观点,相互评价,形成统一答案。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及呼吸作用的常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想一想:嘴也可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何区别?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44——45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问题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师:我们平时要用鼻呼吸,以便减少不清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当然,跑步等运动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量,跑步时要注意掌握呼吸动作的节奏,适当张口协助鼻进行呼吸。

问题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师小结: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

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

师:人类在长期的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上同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呼吸道主要作用是,保证气体的通畅,同时对人体吸入的气体有湿润,温暧和清洁的作用。但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想一想”,让学生谈观点,不作统一答案,让学生学完后面的知识,自然能够科学的解释。

指导学生认真的观看并进行讨论。

生答:骨与软骨作支持,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生1:可以清洁空气。

生2:有滤过空气的作用。

生3: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空气有湿润的作用。

回答:当然鼻呼吸比嘴呼吸好,因为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滤过,湿润,温暧的作用。

生:我们跑步时既可用鼻呼吸,又可用嘴呼吸,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提出问题的讨论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完成解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生:痰是灰尘和粘液所组成的,因为痰中会有病茵,易传播疾病,所以不能随地吐痰。

生答:北欧人的鼻鼻端较尖和大,这可能与御寒有关。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进一步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同时故设悬念,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但要落实组内职责,加强课堂纪律的协调管理。

马上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充分让学生产生问题的争论,从而得出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拔,并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

重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归纳能力,并注重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主要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运用。

咽喉的作用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教材第45——47的文字及图片,并进归纳总结。

1、观察“吃饭时大家会呛着”的小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

2、演示呼吸与吞咽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测量吞咽与呼吸时厌软骨与食道之间距离的变化数值。

3、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讨论声音的发出。

师:声音是由喉部之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紧,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了声音。学生认真地讨论回答: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

小组为单位,用尺测量吞咽与呼吸时会厌软骨位置的变化,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问题。

生答:人体的发音是从喉部的声带发出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练习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至少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3、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构成?呼吸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略)对学习知识巩固训练。

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交流合作者,新知识的生成者。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师生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共同体”。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学生的潜能也是无限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只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就会有意外的收获。本节课以问题呈现为中心,突出情境创设——阅读资料——提出问题——交流解答——总结反馈——巩固训练的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不是以学会生物学知识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兴趣,过程,心理和动机,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学生注动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文本向人本的转化。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的知识最牢固的,印象最深刻的。通过合作分析问题和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而是教师直接讲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用嘴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并能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急于成果化。课堂教学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程度深,参与的形式多,参与的力度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通过归纳总结,巩固训练,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知识点由学生找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张口说。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转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

2、氮气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医疗、麻醉;超导材料性质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3、稀有气体: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氦);医疗麻醉(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养成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五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设计简单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通过实验知道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难点: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有重量。

教具: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学具:1根细长木条、3根细线、2个气球、2个夹子、一份实验报告单。

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谜底:空气)。

2。石头和水有重量吗?那空气有没有重量呢?(幻灯片展示课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呢?

5。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6。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幻灯片展示),并演示实验。

7。小组内展开实验,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8。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9。说明了什么?(擦去“吗”)得出结论:空气有重量。

2。看书82页内容,找出书中是怎样说的,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做?

3。小组内展开实验。

2。(出示天平)这个工具叫做天平(板书:天平),是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里有刻度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它的单位是克。

3。演示实验:称量充满气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称量放气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动游码使小天平平衡。读数。(记录在黑板上)。

4。两次称量的结果相同吗?谁来帮我们算算这个球里的空气有多重呢?

5。(出示石头、一瓶水、一瓶空气)石头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气?空气的重量和沙、水比较怎样?(板书:空气的重量很轻)。

1。填写石头、水、空气对比表。

2。这三种物质,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根据这些特征由此把它们划分为固体、气体和液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

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

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3: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空气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课的教学理念来自“做中学”。做中学强调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要动手动脑,要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学会语言的学习、也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流动的空气》一课就是要让学生在小组实验的学习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现象,并且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使三年级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课的。例如:学生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透明的气体,还知道了空气受热会上升这一性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风这种现象,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是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就将这一环节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处理,有助于分散难点。

三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转变的阶段,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即使是无形的事物,也要借助有形物体把它表现出来,例如:风,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才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理解与表达。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分为了两个层次,原因也是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由浅入深。第一个层次是体验,通过自身的感受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第二个层次是推想自然界的风形成的原因。利用观察实验方法,借助香产生的烟流动的路线,了解形成风时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的流动可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解释自然界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风(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不提压力这个词)。这样,在学生亲身的感受,亲眼的观察,亲自的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了风形成的原因。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围绕着一个主题:空气流动形成风,来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逐步深入,认识风的形成。第一,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使空气流动,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初步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第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冷热差别促使它流动而形成的,分散了教学难点。这种探究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不同的方法使空气流动,感受空气的流动能形成风。

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然界的风是由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向热空气流动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与观察实验中,认识空气流动能形成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科学的存在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并且喜欢做小研究。

建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体验与观察实验过程中,认识空气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在冷热差别条件下流动形成风。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2873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