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书心得(专业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7:59:08
牡丹亭读书心得(专业22篇)
时间:2023-11-29 07:59:08     小编:QJ墨客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扩大视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见识。一个好的总结应该能够启发他人,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一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断肠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这是《牡丹亭》的第一出,初次听闻,极是年幼,是随外婆去赶集,路经戏园子,咿咿呀呀的乐音就飘进了耳朵,曲终散场,余音仍绕梁不绝,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动了,未晓其间韵味,只单纯地觉得好听。回到家里,寻来戏词,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着,然后跟着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背,虽不会唱,却也觉得万般美好。不解词中意,记下之后,还得意洋洋献宝似地背给外公听,在家人清朗的笑声中,即便莫名其妙,却也跟着呵呵傻笑不停。

年幼真好,只是小孩子不懂珍惜,所以觉得只一刹那间就长大了。如今,孩童已是亭亭模样。当年痴迷的《牡丹亭》全篇阅过百十次,不说感慨,但好歹是懂了词中之意,想起往昔那些事,也仅付淡然一笑罢了,可那一出出的戏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去听去看。

这是暑假,夏意正浓。

寻空去了趟木渎探个朋友,回家放下行李,出门便溜进戏园子,坐下听一出“游园”。台上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间是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戏,忽然不自觉地嘟囔了句:“先前那旦角儿,何时竟换了?”旁边的哥哥瞟了眼,笑着说了句“这你都能注意到?先前那个模样也不见得多好”,便继续看着戏了,心不在焉地。

其实,哪是模样问题呢,台下如何,眉目妖娆或是清水芙蓉,上台呢,便只是浓墨重彩水袖翻飞,人是贵妃丫鬟小姐穆桂英祝英台崔莺莺杜十娘,却独不是活在繁华都市里的自己,哪瞧得出戏外模样。只是这个,唱腔儿终究有些拖沓,似带了几分敷衍,少了几分真情,失了几缕绕梁不绝的缠绵回音。

倒也难怪,旅游旺季,到哪儿都似赶集,人世浮华,人心便也烦躁得很,来听曲儿的有几个是真心喜着真意欢着的,无非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般,来了这处地儿不听听昆曲总觉回去难以“交代”,有负此行罢了。唱者无心,听者无意,倒也恰当,那厢椅子上不是有人昏昏欲睡吗?倒只是苦了我,眼巴巴地来却讨了个失望。

世人皆说:“游园一曲,惊梦百年。”当年的那出戏,无关风月无关情,却真迷了我心,惊艳了幼年的旧时光。那时的自己,不染愁绪不知世事,不懂他人蹙眉为何,只管拿着皱皱的旧书卷躲到大树底下学着大人说唱念戏本,也顾不上自己还缺着牙,吐音还漏着风,着实逗趣好笑。如今看来,一切显得那么遥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戏散场了,人也走了。只有那些唱入人心的戏词依旧在流传着,一代一代。纵是时过境迁,戏里的故事,那些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伴着水袖缠绵唱腔婉转,依旧不曾离去。

也许,就这样一天一天慢慢过去,一晃又是十年。若有那么一天,我年少不再,满头银丝,只希望含饴弄孙之隙可躺在摇椅上,听得邻家稚儿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原来,是有戏一曲,婉转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

这一切,时间带不走,浸在流年里,经久弥香,此生难忘。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二

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后来发现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禁止我看,恐怕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小时候确实更喜欢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作者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自得其乐。因天性中生来的乐观,所以无论如何比较,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苦恼了一阵。

心里实实在在更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欢上了杜丽娘。

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常常苦闷。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生气。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折磨,甚幸。梦中得遇有情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是真的,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当杜丽娘问一声“你可曾也梦到我时?”,心中一紧,想世间多少女子,皆死于这一答。“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杜丽娘那一声问“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替天下的丽娘道出心中不甘。

是呀,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知杜丽娘身边的柳梦梅与梦中的有几分相似?如今,我已被这梦折磨了许久,“花隔人远天涯近”,了无杜丽娘或林黛玉的幽怨,却仍有与她们一样的无奈。或许只有将来,在某个黄昏的牡丹亭边,低低地诉上一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等待下一场轮回。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三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四

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有车有房,无爹无娘”这个准佳婿的标准一经网友说出,立刻受到了热议,然而现实中那些因为男女经济条件或工作背景而被现实分开的真心相爱的人们更就数不胜数了。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这便是真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杜丽娘葬在了花园的梅树下,等着柳梦梅的发现,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再真挚热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战胜距离和等待。等到岁月把爱情熬成了伤口,我们就各自挥手。在想,现代生活中,假设如果有谁为情而死如丽娘者,必然遭到众人惋惜之余的批判,因为现代人们更爱的,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异性,却难以心动。人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我们或许悲哀地发现,我们爱的方式没有进步,爱的能力却仿佛在退化。像杜丽娘那样的至情,不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而且变得更加遥远。在“为情而死,感情而生”这几个字面前,我们很快就会止步于前四个字,或者还有人为自己找借口说:“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复生,为何要为情而死?”是啊,痴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无返。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爱生命才是真理。因此,我们终究成不了他人羡慕的情侣,因为纯真无暇的爱情而今只能去书中找寻。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五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牡丹亭读完,大家的笔记都会如何写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牡丹亭。

希望你喜欢。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

诗词。

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而今读罢,身心舒畅。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六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就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终因此与世长辞。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

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为广为传唱的一句话和被后人勇于追逐爱情的“金科玉律”。杜丽娘有情,看起来这一份感情的对象是柳生,但细细思来,实则是爱己,或者说仅仅是爱情的本身。

作者笔下的柳梦梅只是将包括杜丽娘在内的万千女性形象投射到柳梦梅身上了而已。就像我们年少时期纯粹干净的喜欢上了谁,并不是那个人真的有那么好,只是我们把所有对于爱情和伴侣的最初的幻想一厢情愿的投射到那个人身上了一样。

杜丽娘身上的那种“至情”以至于整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以情战理”,那是一种超脱人世的感情。那样的感情纯粹虚幻却又最坚贞真实,它可以穿透现实与虚幻,超越生命与死亡。这样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爱情那样的简单了,这也就解释得清所谓“至情”两字。

在那样的时代,发出这样的声音已经是难能可贵,明代戏曲理论批评家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西厢记》和《西厢记》相比更为大胆,甚至没有借助丫鬟等外界因素,就是这两个人大胆的去追求,甚至与生死相抗衡,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尽管最终的结局不是那么的“合乎常理”,但就这样又有何不可?留一份念想和美好在世人心中,留一份缠绵在世人心中而已。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七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八

本文目录。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个知书答礼的富家小姐,而柳梦梅则是贫穷的文弱书生。文章虽然用极其荒诞的手法,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成就了一段佳话。但我们应该看到,即使他们不是富家小姐或贫弱书生,他们对对方的感情都是真挚的,是赋有责任感的。本书单此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得一时快乐。中学里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拿的都是家长辛苦挣来的钱,钱花完了,伸手向家长要,钱便来了,根本是衣食无忧。那些“鸳鸯们”自然不会考虑到出了中学校门以后的情况,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结局,也还是乐不可止。培养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没有,但结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伤了这份感情,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痛不算什么,心灵上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啊!

返回目录。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后来发现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禁止我看,恐怕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小时候确实更喜欢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作者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自得其乐。因天性中生来的乐观,所以无论如何比较,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苦恼了一阵。

心里实实在在更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欢上了杜丽娘。

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常常苦闷。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生气。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折磨,甚幸。梦中得遇有情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是真的,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当杜丽娘问一声“你可曾也梦到我时?”,心中一紧,想世间多少女子,皆死于这一答。“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杜丽娘那一声问“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替天下的丽娘道出心中不甘。

是呀,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知杜丽娘身边的柳梦梅与梦中的有几分相似?如今,我已被这梦折磨了许久,“花隔人远天涯近”,了无杜丽娘或林黛玉的幽怨,却仍有与她们一样的无奈。或许只有将来,在某个黄昏的牡丹亭边,低低地诉上一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等待下一场轮回。

返回目录。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返回目录。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九

春水望断夏花宿妆残,谁闻秋蝉谁知冬来。

冷秋千笑声似犹在,剪不休思念欲理还乱。

小朋友哪有工夫坐在那里看《牡丹亭》,花了19个小时唱到所有的观众老了。坐火车、地铁、飞机、高速公路又在堵车,聪明的人知道工夫就是钱要把握。

在一片梆子、大小锣鼓等中国的传统乐器伴奏下,蒲月天的阿信和王力宏把时髦的hip-hop中融入了浓郁的中国曲风,这几句歌词来源于第十出《惊梦》的: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剪不休,理还乱,闷无端。

可是蒲月天的阿信和王力宏把“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扩大并且充实到了一年四季,寄义更为深厚,使一种不经意珍惜大好时光感到惋惜的伤感吐露的淋漓尽致。

最难得还是后面的一段极速rap饶(要在50秒内唱出295个字):

“在梅边,不知爱何时出现,在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梦里面?

失控之前要喘一口气。汤显祖让我向你学习,这么梦幻没人比你浪漫,四百年的流传我只能说“赞”。我的世界越来越方便,但奇异还是没有办法找到一种爱。我不要跟你们赛跑,由于我知道生命是个礼物,不希望这一辈子没有爱而马不断蹄,好想掉进故事里--步骤慢点儿气氛神秘柳梦梅的美梦里。

汤大师带我们回去充满爱的《牡丹亭》!”

唱完后,才体会到王力宏的唱功一流,一般人难以完成。佩服!固然,其次佩服的是他们改原著的材干,说白了,上面的那段实在就是王力宏的一篇很有实力的《牡丹亭》读后感。用深入浅出的叙述,道出了中国古典文化在这个时代所遇到的困境。一朵锦绣的牡丹花就开在我们的后花园面,都不去欣赏、不去灌溉、有一点惋惜哦!

以上这是歌词《在梅边》的一段,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立异和发展,社会就是在不休的立异中发展和前进的,谁也挡不住。在钱柜和一些热门的歌厅,点这个歌的人很是多,群众喜欢的就是好的。固然这个歌不太好唱,中间还有一段纯挚的昆曲唱腔:“他年得榜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话出自《牡丹亭》第十四出《写真》是杜丽娘把它题在那张自画像上的一句话,让柳梦梅回味不已。

是的,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何况牡丹花盛开的工夫又很短,人们关心最多的应当是阳光下的公理和尊严。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最美也最悲凉的一句祝福,天下有情人,有多少能此生不渝,相伴白头偕老的?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祝化蝶,都只开了爱情的花,来不及经受现实生活中风吹雨打的考验。他们的爱情,也因之而永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恐怕是古今所有爱情故事最深刻的一条主线。《牡丹亭》中更是如此。爱情,能让生者为之死,死者为之生,何等壮阔的情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永恒的爱情呢,当然是有的。但粗糙的现实生活总会使爱情之火渐渐熄灭。虽然爱情是男女两个角色共同分担的,但主角却往往是女性。女人为爱而生,这话不假。也因此,爱情的悲剧往往发生在女性身上。女人在爱情中艰辛成长,最终,实现真正爱情的,也往往是女性。

看过《胭脂扣》的人大概都会被如花的痴情所打动。她与十三少,相约死后重逢。然而,五十年过去了,依然是她一个孤魂野鬼。她的十三少在人间混迹,潦倒不堪,也早把她忘记。对爱情的信仰让如花最终如愿见到了她朝思暮想的昔日情人。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一个邋遢的早已忘却他们之间惊心动魄的爱情的陌生人。当如花心碎地离开,她该知道,爱情,只是她一个人的一场执着梦。里尔克曾谈到爱,“女人对爱无限投入,而从不或是几乎从不要回报。”

爱情给予女人的,女人反过来哺育爱情。她们令爱情荡气回肠,地久天长。

无论是《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还是现代的张爱玲,为爱义无反顾,痴情一世,还有大家熟悉的刘若英,她们都不惜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爱,来行动爱。杜丽娘是勾画的理想人物,可以在作者的美好愿望里而起死回生。现实中的人呢?张爱玲伤心独自,刘若英形单影只,然而,不变的是她们同样永世的爱,生活可以破碎,孤单可以不避,但爱却永远不可以熄。

在物质可以代替一切的经济时代,女人如何寻求并捍卫自己的爱情?似乎很难答案。

爱情可以不请自来,但真情却在利益当中逐渐流失;交通交流方便快捷了,但思念却成了奢侈的消遣。有多少人还会为自己所爱的人茶不思饭不想的呢,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只成了古话文中的凄美背景。婚姻才是主题,嫁一个可靠的人,有一个终生的饭碗,爱情似乎就可以见鬼去了。校园里的爱情也已经乌烟瘴气,及时行乐的观念已经深深烙进我们这代人的思想,生存的压力使女人们委屈甚至弃置自己的爱情理想。

女人,终究是为爱而生的,而使她们改变的,使爱情快餐化功利化的,恐怕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吧。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一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四百年前,杜丽娘被姹紫嫣红的园中美景点醒“梦回啼啭,人立小庭深院,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见“春光满目,不能变数”的美景,更是引发了杜丽娘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当她呼吸到在深闺中没有的自由气息的时候,又不由将心事和盘托出: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

“不得早成佳配,成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

是啊,在她的那个年代,封建礼教压制着女性,使她们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很多方面的权利都遭到了剥削。就连杜丽娘,虽贵为官宦小姐实际也不过是养在笼中的鸟雀。实际上,杜宝的家庭里本来就充满着腐烂霉臭的气味,在理学思想的统治下,一切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活力,丧失了生命。她的身上套着一个又一个的枷锁。她因困乏小睡一会就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她的裙子上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父母也要大惊小怪。就连请一位教书先生都不是为了让其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而是去让杜丽娘“收其心”服于“理”;年已二八的她竟不知家里有后花园。

“花花草草由人意,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愿”的痛苦呼声。

可她又能做什么呢?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又不肯放弃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向往。幸而,她寻到了柳梦梅。

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死而复生。杜丽娘的死,是封建礼教的摧残。但是,死对杜丽娘来说是追求爱情的开始。因为柳梦梅的无惧、对她的深情让她死而复生。她和柳梦梅的美满爱情不过是追求自由的载体。它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广大女性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动封建社会众多年轻女子的心灵,主要是因为她真实反映了杜丽娘生命意识的觉醒。

在那个窒息人性的、沉闷的时代里,这点亮色足以唤起众多女性心中对青春美丽生命的感慨与珍爱。而其中优美的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感动着中外读者。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二

自临川作《牡丹》,迄今四百年矣。以其能时时动人者,不为其新,独以其中自有百代人难逃之困境也。世间本无因梦而死,复感情而生之人,然囿于规矩方寸不得自由者,痴于情而终山海、天人相隔者之多,故于临川笔下杜丽娘即横空而出耳。一真一幻,始归人间事。

昔循规矩而不敢越雷池,今游花园乃始知春如许。寸缕晴丝摇动一颗芳心,几许和风浮曳半池春水。梅边柳边,巫山云雨,从此情更难自抑。然转醒复空,寻梦无踪。以其弱质蒲柳之姿,更无文君破门当垆之勇;上秉父母门楣之光耀,更有礼教环伺直如天罗地网,如何能为透网金鳞?一病不起,转而成鬼。不幸耶?幸耶?非以鬼身,怎能密会柳郎,私定终身?杜丽娘自言:“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乃知此身为累久矣。

庄子于《逍遥游》中最求“至人无己”,又于《大宗师》一篇中云:“参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故使我心中无天下,齐物于一,万事不萦于心,进而外生,即无欲无志。然身在红尘,心岂能全然超拔天外?庄子曰:“坐忘。”无非“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罢。人有自我,则难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人欲求自由,则除“丧我”无二道。要以“丧我”求“自我”,何其谬也!

杜丽娘之自由,为情;今人之自由,非唯情也。其中之逃不脱,古今一也。杜丽娘之求不得,亦数百年后今人之困境。乃知其起死回生,真个玉茗堂四梦中最是敷衍了一层春色的罢了。今人见之落泪,无异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若士曾言:“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其痛处又何尝不在《牡丹》?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读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和视野,还能够提升我们的修养和智慧。在我参加大学期间,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与各类书籍的亲密接触,我渐渐明白了读书的真谛,也积累了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阅读的力量(200字)。

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力量,构筑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读书对我的影响。正如法国作家伏尔泰所说:“我每天读书三小时,其余时间则劳动。”读书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不同领域的书籍,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科学和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也培养了我虚心和善于思考的品质。

第三段:阅读的价值(200字)。

阅读有着深远的价值,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和价值观。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追求真理、美善和完美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身的困境和不足。读书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启发了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我往往能感受到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和见解,这激发了我追寻真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第四段:读书的技巧(200字)。

阅读是一门技巧,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首先,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读书要有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其次,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定期阅读、记笔记和与他人分享所读之书。最后,我们要善于总结思考,将所读之书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我发现我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200字)。

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对未来的展望。读过的书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感悟,我希望自己能够用所学去创造更加美好和有意义的生活。我想继续坚持阅读,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领域,并将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希望能够通过读书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益的人。

总结: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读书的力量和价值,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阅读给我启发和希望,给我提供了改变自己和世界的机会。希望我能够积极投身于读书之中,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真理和卓越。我相信,通过阅读,我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社会和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四

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走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早就听说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我们且来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称道。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五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创作于15,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该剧也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我读了《牡丹亭》的小说本和戏曲本颇有小感,故撰文一篇,以抒写心中所想。

《冰丝馆重刻还魂记叙》有言:“以为禅,则禅宗之妙悟靡不入也。以为庄列,则庄列之诙诞靡不臻也。以为骚选,则骚选之幽渺靡不探也。以为史,则史家之笔削靡不备也。以为诗,则诗人之温厚靡不蕴也。以为词,则词人之缛丽靡不抒也。以为曲,则度曲家之清浊高下,宫商节族,靡不极其微妙、中其款隙也。噫,观止矣。”

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题词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戏曲本共五十五出,这部戏曲名著的特别之处是每一出戏的最后都附有一首小诗,这首诗是由不同著名作家的诗句拼凑而成的。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很多名著作品和现实中的诗人和作家――林黛玉、杜十娘、三毛、海子、顾城、老舍、杰克・伦敦……他们有的是为情而死,有的是自尽而亡,但他们都没有杜丽娘这般幸运了,不能死而复生。

后来,我读了杜十娘的故事,对她的贞烈十分敬佩,对负了她的那位男子十分痛恨。可怜一代佳人就为这么个负心薄情的人断送了性命,真是可悲可惋。

当我看了三毛写的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后,就知道荷西走后,她一定会走上为情而死这条绝路了。一个对爱情如此执着的女子,怎么可能在别的男子怀里获得欢乐呢?也许,对于三毛来说,去天堂里找荷西才是她认为最好的归宿吧。也不知道她在生死的边缘挣扎了多久,才做此决定。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生不如死的状态,那自尽就是必然的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希望活着的人是幸福快乐的,愿逝者安息。人生啊,没有痛苦的别离该多好啊!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六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此剧融合了浪漫主义情感、唯美诗意和悲剧情节,以其深刻的描绘人性的矛盾和挣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本文将围绕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这一剧目,探讨其中所展现的角色性格、情感表达和思想理念,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以桃花扇珍格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线。主要人物有杜丽娘、刘弘信、李莫愁和元宵等。杜丽娘是一位纯洁善良的女子,但因为父亲的经济负担导致她被迫嫁给富商刘弘信。与此同时,李莫愁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她为了得到刘弘信的爱,不惜使用邪术,将杜丽娘逼至死地。而元宵则是一位仙子,她以自己的力量将杜丽娘带到牡丹亭中,在她复活后,她爱上了刘弘信。

第二段:角色性格与情感表达。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中,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情感表达。杜丽娘的善良和纯真让人为之动容,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婚姻的困惑表现出了她真挚的情感。刘弘信在爱情和婚姻之间也在矛盾中挣扎,他对杜丽娘的爱和对李莫愁的欲望形成了内心的冲突。李莫愁则代表了欲望和破坏的力量,她对爱情的渴望使她不择手段地伤害了无辜的人。而元宵则是理智和智慧的化身,她给予了杜丽娘和刘弘信一种新的希望。

第三段:思想理念的体现。

牡丹亭惊梦皂罗袍在故事情节中也融入了一些深刻的思想理念。首先,它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杜丽娘和刘弘信的矛盾与挣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束缚和个体自由的渴望。其次,它揭示了欲望和功名对人性的侵蚀。李莫愁为了得到刘弘信的爱情,不惜使用邪术伤害他人,这使得我们反思了欲望对人的腐蚀力量。最后,它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杜丽娘在死亡后被元宵带到牡丹亭中,复活了她的生命,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虽然《牡丹亭惊梦皂罗袍》是一部古代戏曲作品,但其中所体现的情感与道德理念仍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首先,它提醒了我们珍惜爱情与家庭的重要性。杜丽娘与刘弘信之间的纯真爱情和他们对婚姻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中婚姻的真正含义。其次,它教育了我们要抵制邪恶的力量。李莫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地伤害了他人,这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中许多邪恶的现象,警示着我们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最后,它让我们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人们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常常会思考生命的意义,这部剧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总结。

综上所述,牡丹亭惊梦皂罗袍通过角色性格、情感表达和思想理念的展现,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向我们展示了爱情、婚姻、欲望和生命的深度和复杂性。它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通过欣赏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秘密和生活的智慧。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七

读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让我们获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文字的理解和思考逐渐加深,从而使我们的见识得到了拓展。通过不断地阅读,我有了许多对于读书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读书让我获得了知识的纵深。当我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让我犹如置身于古今中外的大师思想中。书中的知识可以说是无涯的海洋,无论是文学作品、历史故事还是科学理论,都会让我有所收获。读书不仅能够提高我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读书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和鼓舞。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作品,常常会让我深思和反思。例如,看到许多伟人的传记时,他们的坚持、努力和智慧都会让我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只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常常会遇到一些思维的碰撞和启发。不同领域的作者们总是能够以独特的角度和见解,为我的思考提供新的观点。

另外,读书也培养了我很多的品格和习惯。经典的作品教会了我如何行善、如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孟子的《孟子精义》告诉我“君子不器”,强调了品德的重要性。读书还让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使我不断地进步。同时,读书也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用词更准确,对于复杂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处理的方法。这些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最后,读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享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有时我会为书中的人物感到悲伤,有时我会为书中的故事感动不已。读书让我找到了一个能够释放自我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丰富。

综上所述,读书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和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从中收获了知识的纵深、思想的启发、品格的培养以及享受的乐趣。我深深地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读书使我变得更加智慧、思考和坚毅,也使我更加善良、宽容和乐观。因此,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保持读书的习惯,不断地充实自己,从书籍中寻找答案,从文字中汲取力量。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八

读书是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为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在我多年的读书经历中,我积累了一些读书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为五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读书让我拥有了宽广的视野。通过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了解了各个领域的知识,获取了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阅读名著时,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思考方式,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在阅读科普类书籍时,我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学发展,增长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让我在学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未知世界有了探索的热情和勇气。

其次,读书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在阅读小说、散文和诗歌时,我会被文字中的情感所打动,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有时,我会为书中的人物命运的起伏而悲伤,有时,我会因书中的人物的坚韧不拔而感到振奋。这种情感共鸣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了我的同情心和共鸣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考方式,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读书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阅读书籍不仅是摄入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阅读中,我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多个角度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在阅读中,我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这时,我会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提高了我的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训练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加深思熟虑地处理。

第四,读书让我更加懂得欣赏艺术。阅读文学作品时,我能够体会到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文字间的美感。一个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人惊叹,能够让人沉浸其中。通过阅读,我逐渐培养出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会了欣赏音乐、绘画、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这不仅让我对生活深感满足,也让我对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读书带给我无尽的乐趣。当我沉浸在一本好书里时,世界的喧嚣和烦恼都会暂时消失。阅读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享受和放松。每当遇到疲惫或困惑时,我都会找到一本喜欢的书,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安慰和依靠。

总之,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我不仅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情感世界,提升了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读书给了我无尽的乐趣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将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十九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牡丹亭惊梦》更是备受欢迎。作为观众,我有幸观赏了皇家戏院演出的《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这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盛宴。在观剧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剧中的唱腔和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员们婉转动听的唱腔配合着优雅动人的舞姿,使整个剧场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氛围中。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女主角演唱的《解语花解用情真》,她那磁性而又缠绵悱恻的嗓音让我仿佛看到了白玉夫人的真情实感。而伴随着歌声舞动的丝绸长袖翩翩起舞,仿佛在描绘着花开花落的美妙景色。

其次,剧中的表演和舞美设计让我着迷。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技巧使每个角色栩栩如生,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诠释着角色的心情和内心世界。特别是白梅公主的婉转多情、刘兰芝的痴情不舍,每一次的表演都让我为之动容。同时,舞台背景的设计与灯光的运用也为整个演出增添了许多梦幻的色彩。舞台上的牡丹花朵翩翩起舞,靓丽的色彩和柔和的灯光交相辉映,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花的海洋中。

再者,剧中的情节设置令我沉思。牡丹亭的故事讲述了梨园学子杜丹莫因和白梅公主之间的爱情悲剧。两个年轻人在牡丹亭相遇,相爱,却又被命运所阻隔。他们为了爱情放弃了各自的责任与前程,但最终却因命运的安排而分离。这样的故事让我深思爱情的辛酸和人生的无奈。人生中是否必然要有得失与离合,是否真的有一种爱情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些问题让我不禁长时间思考。

最后,剧中的人物形象让我深受触动。白玉夫人魂离体解,杜丹回忆起曾经的爱情,白梅公主等待着丈夫的归来,这些形象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面对生命的短暂,每个人应该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不要让感动与爱情留下遗憾。剧中的人物也唤醒了我对于爱情的思考,爱情不该被束缚在物质与身份上,而是应该更加注重真情和陪伴。

在观赏《牡丹亭惊梦皂罗袍》的过程中,我不仅被剧中的唱腔、舞蹈所折服,也被表演和舞美设计所震撼。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更是引发了我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这场戏剧让我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相信,《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这样的经典之作将会继续吸引更多观众们前来观赏,让我们一起感受戏剧的魅力,领略其中的智慧和思考。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二十

本文目录。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也是他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返回目录。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知道《牡丹亭》是从《红楼梦》里,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逐句讲解过一些篇章。但大观园里的故事,她没有多讲。后来发现我迷上了红楼梦,还曾经禁止我看,恐怕是像书里说的“只怕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小时候确实更喜欢看书里有宝玉和黛玉的情节,暗暗替宝钗和黛玉权衡谁在作者心中位置更重,几翻计较,花却不少功夫,竟是得不出来。十三、四岁的时候,常拿《红楼梦》中的人物来揣测现实生活中的人,想着谁像熙凤,谁像湘云,常在心里暗谱十二钗,自得其乐。因天性中生来的乐观,所以无论如何比较,觉得自己与黛玉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差距太大,倒是颇像宝钗。而又因觉得宝钗虚伪,反观自己也觉虚伪,着实苦恼了一阵。

心里实实在在更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可能就是因为都在心里存着难以言说的“闲情”。想林黛玉在花园中听到《牡丹亭》的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代、际遇、环境都不同,而心却同为之一震。后来找出《牡丹亭》的曲本看,也越加喜欢上了杜丽娘。

十六、七岁的时候,看似无忧无虑,心里却常常苦闷。放假的时候,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或倚着窗户往外呆望,觉得人生了无生气。时间仿佛过得很慢,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也挺不起精神。正如人说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觉得杜丽娘和林黛玉已然“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我,又“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时候却不像现在这般爱做梦,一觉醒来,天已亮了。所以也未有梦中的人来相折磨,甚幸。梦中得遇有情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很有可能是真的,戏剧的美好,只在于增加了心中所向往的结局。当杜丽娘问一声“你可曾也梦到我时?”,心中一紧,想世间多少女子,皆死于这一答。“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杜丽娘可能活在现实中,柳梦梅恐怕只得在戏文中找寻。杜丽娘那一声问“为什么自古红颜多薄命”,替天下的丽娘道出心中不甘。

是呀,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与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知杜丽娘身边的柳梦梅与梦中的有几分相似?如今,我已被这梦折磨了许久,“花隔人远天涯近”,了无杜丽娘或林黛玉的幽怨,却仍有与她们一样的无奈。或许只有将来,在某个黄昏的牡丹亭边,低低地诉上一句“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等待下一场轮回。

返回目录。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返回目录。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

读后感。

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牡丹亭惊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戏剧杰作,而皂罗袍作为剧中的重要道具,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无尽遐想。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我有幸观看了牡丹亭惊梦,并深深被皂罗袍这一道具所吸引。在观剧的过程中,我对这件皂罗袍产生了许多心得与体会。从外观到象征意义,从剧情推动到角色塑造,皂罗袍无疑给整个剧目增添了神秘而魅力的色彩。

首先,皂罗袍在外观上给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感觉。在整个剧目中,皂罗袍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华丽的图案成为了观众眼前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场景切换时,皂罗袍在舞台上的展示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它不仅衬托了舞台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为整个剧目增加了一种浓郁的艺术特色。观众仿佛也被这件皂罗袍所吸引,与剧中的角色们一同陶醉在美妙的舞台之中。

其次,皂罗袍在剧情推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牡丹亭惊梦中,皂罗袍是牡丹亭主人李家庆给杜丽娘的信物,象征着两人相爱的承诺。正是因为皂罗袍,才有了杜丽娘偷人牡丹亭的情节,整个剧情也从此展开。皂罗袍的出现让故事更加曲折,更加扣人心弦。它在整个剧中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戏剧体验。

再次,皂罗袍在角色塑造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皂罗袍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对剧中角色性格的一种隐喻。在杜丽娘身上,皂罗袍象征着她优雅、美丽、聪明的一面。而在李家庆身上,皂罗袍则象征着他爱憎分明、才子佳人的形象。通过皂罗袍这一道具的运用,作家巧妙地塑造了剧中角色的形象,使他们更加鲜活、立体、有血有肉。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也在更深层次地感知到了不同角色对皂罗袍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皂罗袍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在牡丹亭惊梦中,皂罗袍的神秘和梦幻感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遐想。它代表了短暂而美好的东西,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牡丹亭惊梦,而皂罗袍则成为了人生旅途中最美丽的瞬间。观众在欣赏这部戏剧的过程中,也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心灵体验。

总之,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遐想。它不仅在外观上极具吸引力,在剧情推动和角色塑造上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透过皂罗袍,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的无常与美好,深刻地体验到戏剧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盛宴。牡丹亭惊梦的皂罗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深层次的触动,也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追寻美好与幸福。

牡丹亭读书心得篇二十二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而其中的《牡丹亭》更是昆曲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中国文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围绕着“昆曲影响牡丹亭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昆曲和《牡丹亭》的介绍、比较、分析,探讨昆曲对《牡丹亭》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这两部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是指在16世纪至19世纪末期在江南地区兴起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代表作之一,是由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创作的,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巨作,有着极高的艺术地位和文化价值。该剧描述了一个梦中相遇、如梦似幻的爱情故事,以其深刻的人性思考、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优美的表现手法,已经成为中国戏曲的经典之作。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而《牡丹亭》被誉为该戏曲形式中的代表作之一。两者在表现形式、表演技巧、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昆曲以唱、念、做、打、舞五大功夫为基础,而《牡丹亭》以唱腔和表演技巧为主要特点。昆曲注重艺术修养和技巧的训练,而《牡丹亭》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节的展开。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技巧,但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品,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牡丹亭》的演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昆曲在音乐、表演、配合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承认,这种影响也被运用到了《牡丹亭》中。比如,《牡丹亭》中的唱腔、表演和音乐气氛都借鉴了昆曲的艺术特点,以其幽雅、婉丽、悠扬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通过昆曲的演绎手法,使得《牡丹亭》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细腻、生动。

昆曲和《牡丹亭》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昆曲以其精湛的音乐、表演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牡丹亭》则以其独特的情节、唱腔和表演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两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同时也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

总之,昆曲和《牡丹亭》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昆曲对《牡丹亭》的演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音乐、表演、配合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承认。通过对两部艺术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和意义,从而在国内和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和推动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3008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