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8:36:12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9 08:36:12     小编:紫薇儿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其中,使读者有共鸣。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3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词解析:

就这样寂寥寥一辆黄马车,便是我慰问边关千万铁骑的凯旋时候唯一能用的来往的工具,便也是天阙佞臣予我唯一的赏赐。

车辙碾过几万里山水都是依附的良人,只是边境延绵的轮廓早已逾越了居延的遥远。

放眼一望千里无垠飘飞吟唱的蓬草,都是与我同去边塞的诗人。

云天以上归来的究竟是雁还是我,我只知道是一起穿入这漠北无声的荒凉了,你且看一眼,这浩瀚无边无际的荒漠上,狂风骤起的沙烟正在以笔直的姿态贯穿分割了九天的苍穹。

你且看一眼,那苍天以外涌来的长河上,那一轮流转千古骄阳,即将坠入天边的尽头,却映红了天与地的一草一木也映红了我。

终于,我满心欢喜的踏在了萧关城门外,又满心迫切的加快脚步,可是飞来的一骑绝尘,留下的的却是将军仍旧还在凯旋的梦里,迟迟的不见醒来,迟迟的未曾归来。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三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四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五

《使至塞上》这首诗歌上学年已经讲授过,因此我在讲授的时候是以复习的形式进行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已经讲授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诗歌主要知识点都遗忘得差不多了。

为什么学生的遗忘率会这么高呢?我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学习时阅读量不足。

反复的阅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熟悉文句,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如果缺少阅读,学生对诗句的认识、理解也比较浮于表面,难以真正把握诗句内在含义,对诗句记忆也不会牢固了。

2、教师的灌输式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赶课时,很多时候我忽视了让学生的自主思考的权力,而是把知识讲授灌输给学生,这让学生失去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在这中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来源于教师的灌输,而并非自己感悟所得的,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就很快被遗忘了。

3、对学生的巩固训练不足。

在每次的诗词教学之后,我一般会布置背诵默写、抄写诗句的作业,有时候也会从网上找来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做,进行巩固训练。但现在看来,这一形式还是不够,普校的课后练习多以开拓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是以学生完全掌握知识为基础的,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了对最基础的巩固。

针对这些原因,在以后的诗句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对文本的阅读。

通过反复的阅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语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诗句的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接着让学生在理解语句情感的基础上,判断思考应用怎样的语气以及应该怎样停顿、重读,并尝试以该形式进行阅读。反复的阅读训练,让学生加深记忆。

2、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学习、感悟,而应该作为引导者,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中感悟,通过这一探讨的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并学会探讨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3、课后练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

对于聋生而言,能掌握基础知识是更重要的,思维的拓展是在此基础上的。因此在以后的课后练习中,应更多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巩固记忆。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感情。

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初尝诗中意。

放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讲讲诗歌的大意。

二、品读诗中画。

有感情地朗读颔联、颈联;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塞外风光图,并说说诗句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三、再悟诗中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批注的形式赏析你最喜欢的诗句。

初尝诗中意。

自己思考,有疑惑同桌交流;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齐读。

品读诗中画。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确定展示(朗读、描述和感情)方式和人员;上台展示,评价、交流;再读这四句诗。

再悟诗中味。

自己批注;展示(朗读和赏析)、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展评学习法”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在毛校的提醒下,我知道了,学生展评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通过倾听,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缺漏,如果学生通过“互评”,并没有把这一问题弄清楚、讲准确,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小结时,用最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指导、点拨。

领悟到这点以后,在正式的上课中,很多我本来想讲解给学生的“侧面烘托”、“比喻”等艺术手法,我也没有急于指导,而是在互评时,由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至于学生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两句朗诵有所偏差,我在小结时也稍作了指导。我想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再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他们对诗句中流露的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朗读的把握也就更加准确、深入。

另外,教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前,课上得不好,我们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像一潭死水,惊不起半点涟漪。可这次试上下来,我觉得有很多时候,确实是教师的激情不到位,或者,一开始,教师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压抑了自己的,又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洒脱地发挥,尽最大可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其实,对于“展评学习法”中的教师的作用,在以前开推进会时,孙校也都反复提及过。但是,无论是自己听来的,还是在别的老师上课过程中看来的,都不如自己亲自实践,在反复磨课中改进,来得印象深刻。那么,由此推之,学生也是一样的,听老师讲、听同学讲,都不如自己参与,自己思考、自己讨论,学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当然,在整堂课上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块的提升没有来得及。虽然把重难点放在中间两联中,但由于最后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赏析的时间,所以整堂课的高度和学生的赏析能力没能得到展示,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所以,教师课前的环节设计还要考虑得更加充分、周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七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八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九

《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5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饱含着羁旅中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深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4、最后两句,写了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六、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七、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一

在空阔的大路上,我坐着一辆马车,独自一人奉命背井离乡,远赴边疆,去宣慰将军,士兵,察访军情。如此路途遥远,我却形单影只,独自前往。要到达西北边塞居延那里去,孤单路途,望远处荒漠,倍感寂寞凄凉。

马车还在继续行驶,我感觉自己如同随风漫飞的蓬草,无根无系,流落在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又如同展翅北飞的雁儿,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行进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仅仅有一缕青烟在远处孤然直上,沙漠与天空之间,苍黄无际。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散发着迷人的红色光晕,好似在梦中。天与云与沙与水,交相辉映,黄色,红色,灰黑色,交映成趣。搭配着使这边塞景色,如同一张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图画。

在萧关遇到了骑着快马的侦察兵,对我说道,前敌统帅正在燕然那里的边防前线防御敌军,戍守疆土。

侦察兵乘马飞奔而去,只留我一人在这荒漠之中,奔马卷起的灰尘早已散去,我继续赶路。路途竟如此漫长,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四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五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乎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新视角。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新创见。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课堂练习。

对雪。

杜甫。

战哭金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思考题。

1.你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诗人当时的境况如何?从何而知?

3.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诗歌哪个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5.试与《春望》一诗作比较阅读。

答案。

1.写于安史亡乱时期,从“战哭多新鬼”和“数州消息断”中可以看出。

2.诗人当时的境况非常贫穷,从颈联可以看出。

3.点题,又渲染了当时凄凉的环境,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5.略。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八

我奉命来到边塞,轻车简从,在茫茫大漠缓缓行驶。脸畔若有若无地拂过一丝风,不觉已经到了居延了。

放眼望去,塞外的景色终究是和中原有差异。伴着阵阵微风,可以看到已经干枯的蓬草被风卷到更远处去了,而北归的大雁也向胡地飞去,一会儿就不见踪影,只留下声声鸣叫还萦绕在天际。这些多么像现在的我呀,身世浮沉,不知前路何在?虽然是奉命而来,却不见将官的踪影。

天色渐晚,大漠深远处一柱浓烟正笔直地向上升腾着,黄河仍在不断地奔腾,残阳似血,浑圆的夕阳将它的光芒挥洒在河面上,像一位孤独的老者注视这宁静的一切,呈现出雄浑的姿态。轻车继续前行,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壮阔的美景不一向是人心情愉悦吗?这样的江山叫人怎能不喜悦呢!

这时侦察骑兵从起伏的黄沙坡中现身,他兴奋地告诉我,都护证在前线大破敌军!转念想来这些将士们都正在斩杀敌人,为国家做贡献,我自己的私怨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我豁然开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十九

《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那么它应该怎么说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使至塞上》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使至塞上》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最后一课《诗四首》之一,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及语言特色。本课是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在叙事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思想感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技巧精妙。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大,有的同学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好课前预习,理解能力也较强,学习自主性也强,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能与教师密切配合。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习的动力来自督促,学习的目的是因为老师和认真负责家长的检查。这一部分学生能每个班都有少数或个别学生因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不重视不关注态度,不愿意去背诵积累,不愿意深度思考问题,不愿意自己探究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3。

6教学手段。

多媒体。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师:1、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3.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4、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4、“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交代目的、出使原因。

颔联————景中含情孤寂、愤懑。

颈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尾联————叙事。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二十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七、板书设计: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3113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