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教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一
1.小学生写过很多作文,写完一篇作文,选择文中最精彩的片段,配上一幅插图,将会使整篇作文更富有情趣,能起到诠释和增色的作用。
2.本课学习集语文知识和美术知识一体,具有较强的设计理念和应有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己所写的作文画插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愤活跃,但是对构图、布局、色彩搭配、远景近景的对比、主要人物的比例等绘画基本要点)差距较大。
教学目标。
1.认识插图的作用,欣赏和感受作文中的精彩片段,探讨如何将文字形象变为生动的图画形象的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作的自信心,体验美术课中的设计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欣赏自己的作文,学会把文字形象变为生动的视觉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为作文中的精彩片段设计相应的、形象生动的插图。
教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展示作文插图的范画,进行作文情节的讲述、分析后引出课题,并讲述作文。
配插图的意义。
教师设问:你知道什么是插图吗?它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小结归纳:插图是指插附在文中的图画,它对文字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
(2)欣赏范作,认识插图。
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范图,分组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满意的一篇作文,然后说说其中的精彩片段,理清学生画插图的思路。
(3)讲授新课,学习要领。
教师示范为作文画插图的要领。
a.选出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b.用铅笔构图构思,画出主要景物或人物。
c.适当添加背景。
d.用彩色或水彩颜料着色完成插图。
(4)大胆设计,绘制插图。
布置作业学生:为自己满意的作文画一幅插图。
巡堂辅导学生创作插图,对于在形体、五官、神态等描绘上有困难的学给予帮助。
(5)展示作业,互相评价。
学生之间相互观摩欣赏,评一评,说一说谁的插图画得好。
教师点评并表扬构图好、形象准确的插图作品。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二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是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卫风・氓》经女主人公之口缓缓道来,歌谣中的所言的初时的甜蜜到婚后的痛苦直至如今的独自悲哀和愤懑,正如诗中所述恋爱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这般思念与痴情,婚姻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这般无情与残忍。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时而以比喻展开议论,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这些似乎像是在告诫女性,又似乎像是在讽刺社会的不平。
一、“弃妇诗”
对《卫风・氓》的主题解读,主流倾向大都将其划定为“弃妇诗”。古代文人首推代表便是朱熹《诗集序》曰:“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述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从中可以看出朱熹认为歌谣中女主人公是抱悔恨态度,自知自己之错而活该被弃而非怨恨丈夫,故被当下学者们作为将其划定为“弃妇诗”的依据之一。而笔者对此观点有所保留,若如此这般便是弃妇诗,那么朱熹所言的核心如何体现,不然为何朱熹不用“弃妇”而是“淫妇”?笔者认为朱熹的核心观点是诗歌确是弃妇所言,或许划定为讽刺之作更为适宜,讽刺女子不守礼义,私自婚配,自食恶果[1]。而当代学者的侧重点是女主人公哭诉自己被弃的悲惨命运,有怨恨丈夫、批判社会不平之意,如余冠英的《诗经选》、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现行教材均认同此观点,解读中有同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同时也暗含着赞扬女主人公坚强、果断、敢于言论的精神在内。
二、“刺时诗”
“刺时之作”此观点在部分典籍中有明显指出。如《毛诗传》云:“《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u也。”。《诗故》曰:“《氓》,刺时也。何刺乎?刺淫奔者失身也。”再者《诗序广义》曰:“此《序》谓刺时,刺当时风俗之不善也。”故现代的学者们有将这些古人评论作为《卫风・氓》的主题解读的观点之一。笔者认为“刺时之作”这一主题是站在社会价值观层面上的探讨此诗歌意义和作用方面的解读,可以自成一派。所谓文学典籍,笔者以为若非作者有心有意注以此文目的,无论是读者还是学者都是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的,为己所用,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卫风・氓》或许在这一观点的解读下,成为了类似于《女诫》一类的教导女性的读物,只是《卫风・氓》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借女主人公的哀伤自诉,现身说法,以正当时处于混乱中的“不良”社会婚俗,如刘书芬[2]《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释义》一文中就“氓”的释义,认为“氓”是从“亡”从“民”,“民”形“亡”声,“氓”字既有对文中男主人公氓的身份表述,是移民,这与骆全察的观点一致,认为男主人公是外来人,流亡者;又有对爱情、家庭层面上的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背叛与逃离。从中侧面道出时代的混乱,自然礼法会有所破坏,而作为当时维护并坚持礼法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来说,“子无良媒”、“秋以为期”在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都应受到阻碍和谴责。
三、“怨情诗”
“怨情诗”的代表为李全祥,在《也谈诗经・卫风・氓的主题及其艺术价值》一文中指出,《卫风・氓》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失望,对失去甜蜜爱情,对不平婚姻的怨情诗。正如陈金雄认为的,《卫风・氓》其实是通过女主人公的经历向世人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不一定会永恒[3]。在尚永亮《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文化关联》一文中也有提到,婚姻爱情中,男性常常与背弃承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相关联,成为女性失去爱情、婚姻解体的重要原因。
这一种的主题解读或许是文本本身浅层面的显性信息,能够作为教学中诱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极具意义的启发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现代婚恋观。但是笔者认为若是贸然将“怨情”作为《卫风・氓》的主题还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若纯粹是为了怨情而作,那么或许也可以将其划为爱情诗,毕竟人生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爱情,只不过这是一首悲伤的爱情诗歌,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画面而已。同时也体现出了《卫风・氓》的现实主义风格。
四、“逐臣诗”
屈原的《离骚》使得部分学者开始从逐臣诗的角度尝试解读《卫风・氓》。在笔者看来,弃妇与弃臣确是有相同之处,但是是否《卫风・氓》的主题有这么的深层次的政治解读,仍然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毕竟当下的过度解读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尚永亮在《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文化关联》一文中详细探讨了两类诗歌的特点,指出两类诗歌的异体同构。弃妇诗完全可以映射到君臣关系当中,在婚姻生活中女性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男性却因占有主导地位而专横地可以决定女性的命运这一点上,略同于孔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严格的等级观念[4]。虽然尚永亮并未在文中明确提出《卫风・氓》的主题就是逐臣诗,现存的文献中也尚未寻到该类的确切观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解读为何不可,只是既然是以喻君臣,那么在教学中还得需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的背景政治资料的搜集。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卫风・氓》六大主要的主题观点。《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卫风・氓》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目,教学中也是诗歌学习的重点,主题的探讨肯定是不容忽视的。该篇的主题探讨,学者们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品读才好,这样才能品出古典文学的魅力与味道,深刻体会到其中所传达的审美趣味,丰富情感的体验。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作者:祝宇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教科室,414014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四
时间:9月3日上午第五节。
地点: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生七嘴八舌说做档案,做预习等。)。
师:是的,我们做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档案。昨天,我认真地看了每一个同学写的答案,有很多话都让我感动。尤其是“我看语文”这一栏目,(随手翻档案)有个同学说:“语文是我们精神的火炬。”说得多好,比喻妥帖,切中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如果我能教到高三,我一定会让各位的精神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学生中有的静默,有的凄凉,事后知道他们前任老师是被他们的不信任投票换下来的,如我进年未能跟进高三的原因一样)如果我只教大家一年,我也将让每个人都获得进步。哪怕我只教你们一天,我也会努力使你们学有所得,得即为用!(这是我即兴发挥的,说后觉得自己狂了一点,然后谦虚一下)我也相信,能和大家呆一天,我也将从你们这里获得进步。(再翻)这个同学说:“语文是用来调节的课,做作业累了,那就上语文来轻松一下。”我很欣赏她对语文的精神治疗的精彩阐述,但是我也要提醒除了调节功能外,它还能让我们学会高级思维,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还有同学说:“我平时不太重视语文,语文成绩也不稳定,对语文有点无奈。”说到成绩了,我想表达我个人意见,如果语文是拿成绩精确衡量的话,那语文就死了。我认为,语文实实在在地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敲门砖,帮我们敲开一扇又一扇的功利之门。好,同学们还有很多心里话,以后我们再慢慢聊。
(教师板书:任务: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学生惊讶:啊!?)。
生1:《谍中谍》好,含蓄,有悬念。《无法完成的任务》呢,就直白了,没有意味。
师(面向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大多数)没有。(少数点头)。
师:是齐秦唱的,我个人比较喜欢——。
生:来一段!
生2:不好。强调的不一样。《痛并快乐着》虽然有痛苦,但终究还是快乐的,比较积极。《快乐并痛着》强调的是痛,虽然快乐,但是结果还是痛苦。
(多数学生“恩”,点头。)。
生:抄了。
师:我不再一一去检查你们的笔记了,我只想请没抄的同学凭良心举手。
(一男生举手,我走到他身边,问原因)。
生3:没买到《诗经》这本书,家里也没有。我准备买。
生3:好。
师:我们大家把这首《关雎》齐读一遍,关关雎鸠,12——。
(学生齐读。)。
师:读得好,节奏分明,声音洪亮。但是我要毫不客气地纠正两个字的读音。一个是“君子好逑”的“好”,应该是第三声。这句说“苗条的少女,是君子好的配偶”。“好”就是形容词,美好的意思。另一个字是“乐”应该读“要”,为什么呢?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第一,从压韵的家度看,第五章二和四句末尾都是“之”,虚词“之”是不能算韵脚的,韵脚应该是它们前面的实词。第二句韵脚是“芼”(帽音),那么第四句你想应该是读“勒”还是“要”呢?第二,从同时代的《论语》可以找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句子,已经有资料论证“乐”解释为“喜欢”的时候读“要”。这里的“乐”是“使……喜欢”的意思。
师:好,我们读了一遍,大家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
生4:是一个男子看中一个女子,很痴情地想念她,最后终于和她结婚。
师:爱上一个人是很痛苦也很幸福的事情,诗中的小伙子也是这样,看到柔情似水,在水里采摘荇菜的姑娘,就夜不能寐,左思右想。但是,小伙子很聪明,用音乐而不是用金钱,打动她,和她交友,赢得她的芳心,然后把她娶回家。聪明而且高尚。有人说,诗经开篇歌唱爱情,第一次把水与女子建立起意义上的联系,这是有道理的。另外,这段爱情故事,美丽而且纯洁,用孔子的话来说,“诗无邪”。
师:好了,下面我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的改写,它就是我们的模板。余冠英是诗经研究专家,他的版本是诗经最权威的版本。他的著作就是《诗经选译》,这本书我在95年买过一本,后来送给一位女同学了。以为还可以买到,但是,现在书店已经没有了。大家家里要藏书,要藏一些有品位的书。如果我到你家看,书橱里全是动漫或盗版书,我会说,呵呵呵呵……闲话少叙,我来读。大家听完后,说余先生的改写好不好。
(教师略带夸张地读余冠英的翻译)。
师:水鸟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菜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师:下面请大家说说听后的感受。还是来规矩,自愿来说。
(生不举手。大约等了两分钟。)。
师:虽然没有同学举手主动来说,但不等于大家真的没有感受。我不强迫你们来发言,这是我理解的对大家的尊重。那么,我们跳过这一环节,归纳一下改写标准。
(教师板书:
改写标准:
1、节奏鲜明,句式整齐。
2、忠于原文,适当想象。
3、语言通俗,平白如话。
师:这是我拟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标准。因为现代民歌的特点,可以在这三方面有突破。比如现代民歌有鲜明的地域性,方言也进入民歌,如一些蒙古民歌,我压根听不懂。还有,现代民歌多用衬字,大家听《好汉歌》这首通俗歌曲的时候,就能听到“伊呀嗨,呀呼嗨”(唱),其实这是汲取民歌养料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世界的需要回到民族来寻根。
(生点头)。
师:这是第一个支撑材料,大家是不是心里有点数了?(生示意)我的第二个担心是大家对课文不很熟悉,我一字没讲,只是要求大家用符号法来完成预习,当然,大家做得很认真,但不等于说每一个词都知道它的意思,每一句都能说出它的意思。那么,现在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理解上有疑惑的地方,然后举手来问。
(学生默读,很认真。三分钟后,无人举手)。
时间:209月6日上午第一节。
下面小组内部开展交流,交流时,允许本人二次改写,允许他人提出意见。交流时间为十分钟。开始。
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可以读自己最得意的段落,也可以是全文。
全班共13名同学到讲台前朗读。其中组长自己推荐自己的4人。朗读片段的8人,朗读全诗的5人。
在交流中,大多数写得非常好,因时间关系,不再将学生手稿借来,打出来。但是你必须要佩服学生的创造力。对照标准,基本上符合全部要求。
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答案写在书上。
时间:年9月7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常州市一中高二教改(1)班。
执教者:程代军。
一、归纳分析。
1、事件。
怎么归纳事件?(以主人公的经历和视角来表述)。
板书学生答案:热恋——结婚——被弃——分手。
师:我在教师用书上看到一种表述,大家看哪个好?(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学生多教师用书上的明确、简洁,适合分段。
我说,只要大家能把握故事情节,不必在意表述上的差异。
2、人物。
(1)女子:勤劳(学生找出例证“靡室劳矣”还有去卖丝等情节),痴情(男子一提要跟她好,就答应,等待,无尽的等待,期盼丈夫悔改),坚强(“亦已焉哉”)。
女子的情感=诗歌的情感=哀伤、悔恨、痛苦、无助、自责、留恋、坚决等,归纳“悔恨多于哀伤,坚决多于留恋”教师用书上的话)。
(2)氓:三心二意、始乱终弃、狡猾残暴。
生1:先纠正一下这问题的问法,好象自由恋爱一定是幸福的一样。在现实中,这一观点站不住脚。(老师表示认同)回到课本里去,这场悲剧应该由女主人公买单。她不识人,人家一求婚,她就答应了,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嫁出去。头脑发热,没有心计。不像静女中那姑娘还躲起来考验一下小伙子。她这种表现,说得好听就是对爱情的忠诚,说得不好听是失去理性。
生2:这与社会背景有关。封建社会里女子地位低,(有学生纠正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中女子地位就更低了,完全是男人的奴隶。(爆笑)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流氓就随流氓了,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所以说一个女人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要消灭这悲剧,只有男女平等一条路。(教师表示十分欣赏)。
生3:不同意扩大化。这故事中对立的双方就是两个人,女子固然轻信,是她不好,但是,根源是在那男子身上。这家伙整天游手好闲,文中也没交代他的工作,估计是拈花惹草去了。诗句“二三其德”很能说明问题。应该让氓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追问,你是法官,是同意他们离婚,还是不同意呢?)同意。让这女的重获自由。尊重她的心声。
生4:主要原因是氓。他看不上自己老婆了,认为她老了,不好看了。呵呵。(学生笑)有什么好笑的?文中有写桑树叶子的句子就是说明她自己老了,暗含着她丈夫不再爱她了。(教师追问:女子青春不在难道是她的过错吗?)不是,关键是男人的心态要好。你想啊,现在女的老的快,男的呢,没什么变化。男人要懂这个规律,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
师:大家说的都挺有理,最重要的是把文本利用起来了,不是无稽之谈。我在这里提供几种说法,供大家参考:(学生记笔记,教师板书边解释)。
1、士之变心说(前有伏笔,“不见复关”,他到哪去了?后有照应“士二其行”)。
2、伦理道德说(家人反对自由恋爱。本来已经给你找好了勤劳忠厚的王老五,你偏偏不要。好了,现在被你抛弃了吧?“兄弟不知,歙其笑矣”。有点幸灾乐祸哦。)。
3、社会制度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而且女生平等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1、回忆和对比(教参上有,学生是说不出来的。)。
教师方法回忆和对比的表达力量,并展开头脑风暴,让学生联系这两种手法。
2、赋比兴。
顺便说一下风雅颂。
让学生把练习二上关于赋比兴的解释抄到笔记本上,想想是怎么回事。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2500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诊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五
研究主题: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的热切呼唤。
2.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的作用在于平等地参与、周密地组织、巧妙地引导、简约地讲授,以及艺术地激活和完善学生思维的盲区,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中包蕴的无限风光。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作者的情感。
3.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1.作者情感的体会与升华。
2.作品语言的内化与外现。
课时安排:45×1。
过程设计:
一、农村话题导入 课文,悄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学生沉睡的农村情结。
1.收割麦子大约在什么时间?麦子收割完毕接着做什么?北方农民麦收完毕呢?
3.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大略领会作者情感。
1.检查预习,读准下列词语:
2.自主、合作完成下列练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本文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之情,深情赞美了。
三、赏析文本美点,感受语言魅力。
自主、合作发掘文本精彩之处,小组、全班交流个性体验。
1.阅读支点:以“我学会了”或“我发现了”为话题,师生交流阅。
读体验和阅读发现。
2.激活盲点:对比手法金黄与黄金用词的准确与生动比喻、拟人的传神与精妙。
四、升华情感,外化语言。
1.情感对比:阅读高骈《山亭夏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解说:
绿树下清阴浓密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进小小的池塘。微风吹过珠帘轻轻地晃动,架上开满蔷薇满院飘香。
2.回归文本: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以《夏天是一首歌》。
为题,小组合作一首新诗。
诗歌知识链接:
(1)朱湘《少年歌》中的意象:小羊、山泉、暮气。
(3)意象组合:蜂蝶蝉儿太阳麦浪高粱玉米瓜秧镰刀汗水。
(4)结构与方法:分行分节大胆想象与联想。
3.交流、朗读诗作。
五、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
1.完成课文后“探究练习”的第二、三小题。
2.课后收集描写夏天与春秋的古诗词各一首,体会诗中的情感与课文的异同。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六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整体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卫风·氓》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这首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卫风·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卫风·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
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小雅·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此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卫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白话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多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毛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偶,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今人多从之。
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八
《氓》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的特征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女子的变化是因为男子对待她的态度不停的变化着,而男子的变化就是他本性的体现。
一、男主人公――氓。
男子始终都是奸诈与无情的,只是他在追求女子的时候戴上了一副名叫“蚩蚩”的让女子着迷的面具。等他娶到女子为妻之后,他就揭开了自己的面具,露出真实的丑陋面孔。
那么男子当初戴的面具究竟是忠厚的面具还是笑嘻嘻的面具呢?这两种面具都有可能,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一下:
(1)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
这种说法有许多名家的观点可以佐证。比如说:《释名・释姿容》解释为“蚩,也”?即为无知、痴愚的意思。《毛传》解释为“蚩蚩,敦厚之貌。”
初次从字面中看出男子有些敦厚。比如说:“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就表明男子不仅用龟板占卜,还用蓍草占卜,娶妻的时候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是根据《礼记・昏义》中的记载“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于庙,而拜迎于门处。”,就知道当时的婚嫁有六个环节,而男子只完成了两个。从这里看出男子并不慎重,他只是急于要把女子娶回家。
(2)笑嘻嘻的有些吊儿郎当的面具。
也有许多著作都把“蚩”解释为“笑”,比如说:《玉篇・虫部》解释为“蚩,笑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解释为“蚩假借为嗤”,而李善注《说文》云:“嗤,笑也。蚩与嗤同。”从这些比较权威的解释可以看得出来,男子是戴着笑嘻嘻的面具的。
另外,从文章中的一些诗句也可以看出男子戴着笑嘻嘻的面具。比如说,女子回忆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场景时,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的说笑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联系上下文来看的时候,这种说法比较切合文意。毕竟奸诈的面庞即使隐藏得再好也是会露出破绽的。而男子就露出了不少破绽,“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句就表明男子并不憨厚,他以布交换丝的名义来和女子悄悄地商量婚事。在先秦原本就是要媒婆去和女子的家人商量的,可是他自己去和不能做主的女子商量了,就显得他有心计。就在他们的婚事遇挫的时候,女子跟他说明了原因在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时候,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理应安慰女子,然后找一个好的媒婆或者提高自己向女子的家长证明自己可以给女子幸福。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对女子发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好男朋友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这里就为他们婚姻的悲剧结尾和女子婚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女子自从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明显了。
二、女主人公。
文中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大家同情的,但是她最后的觉悟也让我们肃然起敬。同时,她对婚姻的轻率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值得我们反思爱情观。
因为男子的变化,女子的形象也随之变化了。大体上,她的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爱恋中的天真少女。
年少的她和伙伴们、和氓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是纯真的,没有意识到世间的险恶,对氓是绝对信任和喜爱的。她深深地坠入了情网之中、沉溺于爱情(从她的追悔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可以看出,她少女时代沉溺于和氓的爱情中)。就在氓为他们的婚事无理发怒时,她未经父母同意就马上答应氓要在秋天里嫁给他。氓离开她回家的时候,她竟然痴痴的陪着氓渡过了淇水一直把氓送到了离自己家很遥远的顿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当她因为思念而登上那倒塌的土墙希望远远的看一眼氓的时候,要是没有看见氓的时候,她的'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了;要是看见了氓的话就马上开心起来了(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可见,她已经沉溺在了自以为幸福的爱情中了。此时的她,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
(2)第二阶段――悔恨中的劳苦妇女。
她嫁给氓之后,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女子命运变得悲苦起来(前面已经阐述过了)。面对悲苦的命运和无情的丈夫,她深深地后悔了。后悔自己当初一味的沉溺于爱情,后悔自己看错了人。她静静地想着以前的种种,后悔不已,暗自伤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男子的行为超出了她的承受范围,曾经和氓白头到老的愿望如今让她感到怨恨(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自己落难了,可是兄弟们不理解自己,非但没有伸出援助之手,也没有安慰她一下,反而讥笑起自己来了,所有的悲苦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此时的她看清了曾经深爱着的氓的丑陋面孔,对氓产生了厌恶,也对自己曾经天真的行为感到悔恨,还为自己悲苦的命运伤心不已。
(3)第三阶段――觉醒后的刚烈女子。
氓的狠毒与背叛已经彻底地伤透了她,他们感情破裂的口子太大了,再也弥补不了了。她不再暗自悲叹自己婚后的辛苦,而是大彻大悟了。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虽然很短,但是也表明了女子要摆脱氓,摆脱悲苦命运的决心。
女子是善良的、默默奉献隐忍的,她真诚的告诫其他女子不要像自己那样沉溺于爱情,不要太依恋男子了。同时,“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不如男子,社会基础也是她悲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她对男尊女卑的男权制度的不满和控诉。
此时的她在沉默中爆发了,不管以后的命运如何,都要先离开无情无义的氓,她再次做了命运的主人。
三、女主人公的兄弟。
文中,兄弟的行为让读者感到心寒。虽然女子年少时因为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没有经过父母兄弟的允许就私自许诺嫁给了氓,使得家族蒙羞。但是血浓于水,女子私奔出嫁后,兄弟应该关心一下女子的处境,可是他们一点都不了解女子艰难的处境,还讥笑女子。这样的兄弟实在是冷血无情、毫无人性、愚笨可恨。
《氓》以女子的口吻描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九
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
我家的“侠女”———纪晓旭。
你不要小看这个女生哦,她可是我们家的“侠女”,只不过这个称号至今没有被人认同而已。看在我和她的交情非同一般的份儿上,在此宣扬一下她多方面的特点,看你到底怎么定位她。
感评:第一段总体写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描写比较传神,抓住了典型的特征。语言简练,又深刻勾画出了人物外貌,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到床上;要么就用牛肉臭儿然后都它双脚独立前进。有时兴致起来了干脆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还自命为“特效蒸汗减肥法”。可怜的小狗儿受尽了折磨,却又偏偏离不开她,夜里总钻到她的被子里,自以为惬意的找个温暖的小角落舒服的卧下,却被她睡梦中一招“连环夺命腿”踢到床下,唉。你肯定以为这小狗早已瘦的像非洲难民,可它却比谁都肥嘟嘟呢!因为这“侠女”其实也很疼它的,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分一半给它,每天又好细心的照顾它,它不肥才怪呢!
感评:此段意在表现“侠女”活泼而略显疯狂的一面。抓住了典型的动词,动作描写很逼真,让人真的有一种“侠女也疯狂的”感觉。同时也能看出她对小狗的那种怜宠,展示了她性格的两面性。
她也有软弱的一面,“侠女”也会哭吗!记得那时她看《蓝色生死恋》的时候,真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看上去好不凄惨!她喜欢看言情小说,对于琼阿姨的作品如数家珍,总是感慨世间的悲凉。她也爱看柯南,每次看的时候是她一天中表情最丰富的时候:开始看到血腥的尸体总是“哇”的一声大叫,所以通常别人看尸体没什么,到被她的叫吓得魂都没了;然后就开始深思,时而皱眉时而傻笑,时而又坐立不安,真是让人不明白她到底在想什么;最后等真相揭露她又一阵阵惋惜,说自己怎么那么笨。反正看她看电视可比看电视有趣多了。
感评:这段意在写“侠女”安静淑女的一面,但是所选事例不恰当,让人觉得还是在写她疯狂的一面,应当修改。
别看她,可她对待却是一点也的!她很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会为了目标努力。她很能吃苦,可以晚上只睡几个小时,第二天扮熊猫吓我们这些胆小的人,所以她的成绩也一直是不错的,让很多人都恨得牙痒痒。
感评:这一段写出了“侠女”并非傻玩傻闹,而是有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划线的词语写出了她这一特点。语言较幽默,不刻板。
她的初中老师曾评价她说,她是那种会用200%的精力去享受生活的人。她看书,写作,听歌,聊天;她上网,运动,郊游,打游戏,她感慨,多愁,爱哭又乐观。她就是我们家的“侠女”,她就是我。哈哈,我没有骗你,我真的是“侠女”哦!我可是“绝对快乐派”的第一代掌门人!我们的信物就是开心的笑快乐的笑。加入我们这个门派吧!因为我们的宗旨是没有什么不快乐,快乐万岁!
感评:最后一段揭晓谜底,这个“侠女”就是“我”。引用老师的话高度概括了“我”的特点。并且引出了新奇的“绝对快乐派”,让人回味。
她也有安静的一面。别看她平时好像很神经质,可是她却疯狂的迷恋文学。看过她作文的人都会比较诧异,有点不相信那柔美的文字,纤细的心是属于她的。她看书的时候,和平常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她喜欢在阳光洒满屋子的下午躲在床上的小角落里,捧一本琼瑶的小说,放上一张唱片,细细的接受小说中意境的洗礼。那时候的她会出奇的淑女,因为她爱文学,爱写作,爱这世间上所有的快乐所有的痛苦,爱这美丽的文字,这柔和的世界。
感评:改过之后就比较容易凸现“侠女”与“淑女”之间的对比。是作者读出主人公安静柔和和女孩的一面。
同学点评:
1:文章通顺连贯,人物的特点突出,内容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如果在内容上再多安排一些突出自己的事例将会更好。
2:语言个性活泼,角度独特,人物个性鲜明写真。
3:语言生动,形象的刻画自己,吸引读者,个性突出,题材新颖。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诵读、赏析。
1课时。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一
1.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
2.安排一教时
3.布置课前预习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
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思考、讨论:
1.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
思考、讨论:
1.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 (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一)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两个病人的故事
2.一个……的病人 (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 ……的病人 (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 (略)
(二)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
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
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一) 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二) 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
附 板书设计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9册教材第109_11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计算求两地的距离。
2、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电教课件。
教学难点重点:计算步长的方法,步测计算距离。
教学过程:
1、怎样就可以知道:从自己的教室走到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米?
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2、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段距离,可以有什么办法来知道?
学生说一说,教师提出“步测”
3、板书课题:步测。
4、解释“步测”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步测”,然后教师再解释。
2、引导学生展示讨论:根据情况确定讨论形式。
3、汇总讨论结果(板书):
(知道)一步的长度――步长。(知道)走了多少步――步数。(计算)距离。
4、形成计算方法。
5、讨论解决步长、步数。
(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步长?
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板书:自己走一步,量一量。
(电脑出示一步长)提示:一步是怎样量的?
教师提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
教师补问:这一步应怎样走?在走路的时候,你的步长与你量的步长是不是一样?
(2)用“例1”介绍测步长的方法。
出示例1。(电脑投影)。
你从这道题中学到还可以怎样测自己的步长。
学生说说方法。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方法和过程。
(3)测一测自己的步长。
指导室外步测活动:
引导学生:让你用例1上介绍的.方法测一测自己的步长,你准备怎样做?
介绍室外已量好的一段距离,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为一次。走三次,记录下每次走的步数,填表内。
电脑出示表格和书上的p111练一练第1题表格。
到室外进行步测活动。
室内计算和汇报(选高个子学生和矮个子学生各一人汇报)。
6、学会步测和计算一段实际距离。
(1)出示例2。让学生试做。
(2)让学生说说从例2中学到什么?
(3)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
7、小结例1、2的学习。
1、(电脑出示练习题)。
2、学生独立练习。
3、汇报与核对。
4、让学生提出疑问。
1、用步测,计算从多媒体教室到自己教室的距离。
2、在学校园内找一个花坛,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有关数据,算出花坛的面积。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三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担任不同工作的人所组成的,而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蜜蜂也跟人类一样,它们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里了解一下蜜蜂们的生活吧。
(出示课题及课件。课件内容是介绍蜜蜂王国分工的科教片片断,里面有提供各种小蜜蜂只数的信息)。
2、看完后,学生交流感想。
(鼓励学生像小蜜蜂一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课外知识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加以教师适时的品德教育,使整节课既有一个完整的情境,又充满人文色彩。
二、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谈话:根据课件提供的小蜜蜂只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学生所提问题按解决方法的不同分成用加法解决的一组和用减法解决的一组,为后面分组解决作准备)。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用被减数依次减去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同时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面对众多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四
1、人物的语言描写。
2、语言的描写要精炼。
3、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重点、难点。
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用经济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语文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
教学步骤。
导入:《裴多菲智辩庄园主》故事。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出游时经过一个庄园,正好碰到了庄园主。这个庄园主对裴多菲说:“我是这里最有钱的,这里的人见到我要低头行礼,不然我就打他,你也要向我行礼!”裴多菲说:“我不认识你,不能向你行礼。”这时围观的人很多,庄园主怕下不来台,便低声对裴多菲说:“我口袋里有100元钱,只要你向我行礼,这钱归你。”
裴多菲拿到钱后说:“现在我有钱了,而你却分文都没有了,你应该向有钱的我行礼呀!”
提问:故事里裴多菲利用什么作为武器战胜了庄园主?(语言)。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五
《氓》是诗经中的重要作品,氓的负心是读者口诛笔伐的对象,女主人公是牺牲品,同样由于自己的缺乏理智也成就了悲剧,本文从婚前恋爱和婚后的生活来剖析这场婚姻悲剧的酿造。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歌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忘恩负义、始乱终弃的氓是我们为女主人公鸣不平的炮口,在这部痴心女负心汉题材的故事里,女主人公是牺牲品,她牺牲了青春的年华,牺牲了对爱情的信任。但是笔者认为可怜的女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悲剧离她不远,下面结合文本另辟蹊径来解构《氓》。
一、失衡的爱情:“氓之蚩蚩”,蚩蚩:憨厚的样子。
一个憨憨傻傻的男人站在那,他真得很老实而不会说话吗?这位男人是一个类似于走街串巷进行物物交换的“货郎”的角色,这一特定的职业决定了他整天在外游走,说好听点是为生计而奔波;同时也决定了他在从事自己职业的时候,会接触到很多人,特别是女性(也许他与女主人公的相识也是通过这一方式认识的)。他是怀着阴谋而来的,贸丝只是个幌子,其实是来“谋算”婚事的,可见这个男人的大胆和心机,一个能想尽办法来接近女人的人,只能说明他谋略有佳,真实的目的让人狐疑。虽然文章里没有说明他是如何让女主人公倾倒的,但是我们可以自然地想象这样的男人不乏甜言蜜语,糖衣炮弹的进攻使女主人飘飘然,沉浸在恋爱的美好,幻想着婚后的幸福。即使分别之时也依依不舍,送子于“长亭之外”,不怕汤汤的淇水,也不怕孤身远离家门,足以见得我们的女主人公渐入一条不归之路。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不是我拖延婚期,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虽然女主人是投怀送抱,但是按照风俗,没有媒妁之言也就没有实现婚姻事实的第一步。当然女主人温婉含蓄的性格,此时也表露无疑,同时也能看出她对这场婚姻的重视,好的媒人讨个好的兆头,希望自己风风光光的.嫁出去。
氓的迫不及待,暴躁的性格让他当着女人的面前发怒,女主人公彻底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丝毫没有察觉氓焦躁性格的蛛丝马迹,反而自作决定,私定终身,约定秋天就是他俩的婚期。让人不禁为女主人公的未来深深地捏一把汗。
“乘彼垣,以望复关”,两人一别就是很长时间,女主人公指望着氓能如约而至,但是越盼越急,过了婚期也没见着氓娶亲的队伍得影子,所以每天她都走出城,来到人迹罕至的郊外,登上倒坍的城墙,这是一个能望见复关的地方,复关是氓的家乡,也是女主人公幸福的彼岸。一天又一天的等待,满怀希望而去,总是以泪洗面而归。终于等到心上人的到来,她却没有丝毫的指责,氓继续编织他的童话,“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个痴情的女人就这样陶醉在快乐中,又是说来又是笑。
两人对照生辰八字,用龟板,蓍草来占卦,卦象的显示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不吉利不等于就是吉利,文章的作者有意在这里为悲剧的发生做了一个铺垫,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婚姻,自然逃脱不了悲剧的结果。“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用你的车来接我,我就拿财物嫁给你。
到此为止,我们看见了为爱情而执着的痴情女子,却很难看出一个男子在恋爱上的坚定付出,这样的恋爱是失衡的,是女子拿妥协换来的,从后文“三岁食贫”中看出男子的家境并不好,倒是女主人家境殷实,男子看上的是女子这个人,还是她身后的“贿”,着实让人怀疑。
二、婚姻的不善经营:女子年老色衰而导致氓的始乱。
终弃是一般论者对这份悲剧的爱情下的结论。
婚后女子的谦让,忍耐,让氓的脾气越来越来焦躁。维持婚姻需要爱,更需要智慧。“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全诗里我们看见一个家务无不做,从早忙到晚不辞疲倦,蓬头垢面不事自身修饰的“黄脸婆”了。这样一来,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男子在外接触到的是象未婚时的女主人公一样的靓丽女子,回到家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妻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是的,作为一个好媳妇,女主人公是当之无愧的,是称职的:早起晚睡,吃苦耐劳,辛勤持家……可是却忽略了自己,过早的“其黄而陨”。男子每次回家看到不是原来那个让他着迷的女人了,当然“士贰其行”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言,女主人公的悲剧确实值得我们同情,但发生在眼前的,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女主人公是有多次机会避免其发生的,只要她能睁开蒙着的眼睛看看眼前这个令人作呕的男人,只要她能打开紧闭的思维想想眼前这个男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她能不被时代赋予的自由爱情的欢喜冲昏头脑,只要她能保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稳重、温雅、矜持,不被灼烈的虚情假意烧昏,按一定的婚俗规矩办事,受伤的又怎么总会是她呢!所以,笔者以为,《卫风?氓》中女主人公这一“弃妇”形象,其“弃”既来自“氓”的“弃”,也来自“己”的“弃”,亦即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女主人公的悲剧,既来自“氓”的负心薄幸,也来自“己”的理智全无,亦即不可救药地痴迷于情爱。
《毛诗序》认为:“《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因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这样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序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虽然这些论述在思想层面上歪曲了全诗题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一个不争事实,那就是悲剧的发生离不开与当时礼教的背离,迫于压力,一切都无法改变,任何人都挣脱不了旧礼教之网,所以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在绝境之下,女主人公偏偏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其决绝态度所体现的自尊、刚毅和坚强,硬是令人肃然起敬,在春秋时期便达到如此深刻、典型和犀利的程度,就殊为珍贵了。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六
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接触过汉语拼音,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
难点:n 、l的发音及n 、l与韵母的拼读。
如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声母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因此,教者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重点:声母d、t、n、l的形状及d、t 、n 、l与韵母的拼读。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1、d 、t 、n 、l的字母卡片及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2、拼音乐园的课件及摘苹果游戏的挂图。
3、学生用的橡皮泥、小棒和毛线绳。
1、学会d 、t、n 、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d、t 、n、l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1、复习声母:b 、p、m、f 并让学生回忆记忆的方法。
2、复习音节:ba 、fo、ma 、po
(设计意图:采取指读对读齐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字母形状记忆方法的迁移。)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演示字母d、t 、n 、l 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n 、l 纠正的发音。
(设计意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发展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d 、t、n 、l 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d d d;鱼儿跳舞t t t;一个门洞n n n ;一根木棍l l 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d d d、用手指摆d的形状;小伞把t t t、倒拄拐棍t t t、t 和七像;独木桥n n n;l 的形状像数字1、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
(d 和b、p; n 和u 、m ; t 和f ; l 和i)
(设计意图: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
1、翻版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n 、l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 、di 、tu 、nu、li、lu 、ni 、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拼音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提前识字说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指导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2、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
本节课力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参与求体验,以合作求创新,以探究求发展。在声母音形教学上,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间尝试学、互相教学、讨论研究学,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深知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拼音教学单一的呈现方式,及各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采取了集中训练,减少头绪,加强综合的教学思路。一些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感召下得以彰显。
3、拼音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
本课以美术课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为特色,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增长学生有关民族服饰、装束设计和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激发对民族服饰的热爱。
教学重点:设计一套服饰;
教学难点:学习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应用。
教学方法:示范、练习。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理想。
二、授课。
1、欣赏、分析民族服饰。
出示图1傣族姑娘的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师:傣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
出示图2藏族妇女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
“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
出示图3汉族妇女绣花衣。
提问:汉族的服饰衣服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出示图4布依族服饰图5维吾尔族服饰图6苗族服饰。
提问:你能找出这些服饰的不同之处吗?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布依族按民族习俗,头上所缠绕勒条的数量,代表了少女的年龄。苗族服饰的标志是银饰,装饰图案以龙凤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
2、出示范例,讨论制作方法。
师: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工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
分别从:款式、颜色、花纹、材质几方面讨论。
3、老师示范制作。
1)剪出衣服的款式;
2)上色、添加花纹;
3)制作服装的配饰;
4、学生小组制作。
要求:根据民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
老师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讲评作业。
服装表演,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
集体评议。
“你认为谁的服装设计得好?好在哪儿?”
三、小结。
“服饰还有一定的含义,有一定的环境意识,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课后同学们多去了解学习一下更多有关民族服饰的知识。”
民族服饰。
作业要求:根据民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
卫风氓教案设计篇十八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理解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1.默读课文,画出这句话。
找出这句话是——“咱们的中国!”
与“我们的中国!”“咱们的中国。”进行对比体会。体会那团强烈的爱国的烈火。
2.这是一句怎样的话呢?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一句话”的理解吗?
有不懂的问题吗?
能联系课文内容与时代背景,自学课文,想一想。小组讨论。
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相机指导:
抓“祸”、“火”体会这是句怎样的话:
联系当时时代理解“祸”:军阀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对人的压制。
“火”: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
教师小结:这是句话在重压下,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的话。
读出这句话中蕴含的力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及时点拨。
抓“铁树开花”体这句话。
铁树开花来之不易,但终究会实现。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写出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畏惧。
教师小结:这是句让反动派恐惧的话,也是能实现的话。
读出作者对“咱们的中国”的渴望与赞美。
进一步体会“咱们的中国!”
把两节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两遍?你感受到什么?(对新中国的强烈的渴望与赞美。)
读,读出这种渴望、读出这种赞美。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闻一多先生怀着赤诚爱国心,通过这首《一句话》表达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祈祷》闻一多
思考:闻一多祈祷什么?用我们学过的结合课文、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31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