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汇总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8:53:14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汇总21篇)
时间:2023-11-29 08:53:14     小编:ZS文王

有时候,我们需要挣脱思维的固有模式,去探索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事物。写总结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合理安排论述的层次和顺序。这是一份精选的总结文集,希望对你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一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美的瞬间,启发学生用艺术的视角看世界。发现客观的美,并将发现的客观的美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去,形成带有自己主观意识的美。针对学生接受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机会比较少的情况。要适当地增加欣赏课。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分析国内外优秀作品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品位。辩证的了解世界设计中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把握美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从前人的身上总结经验,吸收借鉴前人留下的美学思想。去糟取精。通过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逐渐的培养出具有个人主义的审美趣味、鉴赏力以及创造力等等。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现在是属于信息化的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也要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开放性。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获得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电脑作业开始成为艺术设计新的创作阵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现在的设计行业,大量的作品如出一辙,这跟在平日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关。创造力是设计师的钥匙。失去创造力的设计师就好比没有了刨刀的木匠,一切的工作都不能继续下去。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创造出来的,一个好的艺术设计培养计划中不只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强化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中的审美。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以及生活追求和对人的关切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不只是要有能发现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那种学生自成一体的美学理念中也要有在人文中柔化的美。这种美表现在设计作品中深厚的文学底蕴上和设计者本省的道德修养中。现如今的人文精神仿佛处于失落世界之中,尤其是现在的艺术包装设计师为追逐高额的利润而提供过度浮华的包装方案。这与学校艺术教育部不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使得学生在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上也具有“审美品位”。这样的艺术教育才算是真正完整的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化教学迅速发展。这在改变了传统学习方法和讲授方式的基础上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老师如何利用信息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在纷杂繁复的信息中汲取必要有用的知识。是现代教学面临的又一次大改革。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课题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吸收真正的美学知识,塑造正确的人文理念。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并不只是了解美,还要创造美并且道德也要美。如何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中将要研究的新重点。

5结语。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之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水平有所匮乏。鉴于这种情况,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如何变美的思想以及将美融入其作品的创作中去。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因材施教,通过不同方式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素养。将技能训练和艺术作品的创造相融合,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二

南海岩的新水墨重彩写实人物画在学术上的争议和市场上的成功已经被画界和藏界很多人关注。有人分析过他的绘画技法,有人研究他市场成功的原因,说法众多莫衷一是。我认为,研究一个画家的艺术定位,必须要回溯他曾经走过的艺术之路,一步步去探寻和分析他的艺术本源,及进而形成的艺术风格。本文分析南海岩的过往之路,不是想发一番纯感性的慨叹,而是试图通过对其艺术之路的逻辑梳理和客观分析,以确定他艺术之路的前行方向和所能到达的目标。

可以肯定南海岩是一个有远大艺术理想的画家,否则他不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敢放弃安逸的教师职位,孤身一人飘在北京,在北京画院潜心学画。南海岩1962年生,1982年德州师专艺术系毕业,当时国内美术教育中受苏联绘画的影响很大,尤对人物画影响更甚,而且南海岩在山东学习,欧美现代美术思想的侵扰自然少了很多,所以苏联现实主义经典绘画在他心目中根深蒂固。直到今天,我们也不难在其系列西藏组画中看到列宾和苏里科夫的影子,如《祈祷》《春天的期盼》等。但南海岩早期确实是沿传统人物画路子走的,这些可以从海外回流的很多线描仕女和高士画中得以验证。这些画都是勾线填色、平涂晕染,是正统的国画水墨技法。

直到他去了西藏,被雪域民族博大深沉、沧桑神秘的文化,浑厚质朴、乐观不屈的性格,猛烈而持久地感染了。从此,南海岩欲罢不能,他想用画笔把他心中奔涌激突的情绪表现出来。实践中,南海岩发现用中国画的一根根线条撑不起他想要表达雪域生活的厚重,平涂的颜色也表现不出藏民的坚韧和力度。这时,苏联巡回画派经典画面在他脑海闪现,为何不能用中国画刻画出有强烈性格特征和视觉冲击力的人物形象画呢?对于有很强造型能力的南海岩来说,人物形态和布局都可以解决,只是中国画相对于平面的绘画效果在情绪宣泄上没有西画那么强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能不能将西画中一些元素借鉴到国画,南海岩开始了尝试。对于这种必然会招致非议的改良,南海岩心里也没有底。但为了能原汁原味地再现他心中魂牵梦绕的藏族生活,南海岩还是选择了对中国画技法的大胆变革。

在现代中国画和西画阆发生过很多次激烈碰撞,如徐悲鸿通过西方写实造型对中国画的介入,给后人开辟出一条中国画写实主义表现路线;林风眠则借鉴了西方现代派中表现主义的色彩与构成因素,在中国画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学界普遍认为徐悲鸿的改良是有现实意义的,而新世纪以后,学界又认为林风眠在对中国画之精神探索方面做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与丰富。

当代画家李可染、周思聪、田黎明等人也各自对中国画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变革,如李可染本是学西画出身,受徐悲鸿之邀来北平艺专也是教授色彩学,当他拜在国画大师齐白石和黄宾虹门下,中国画和西画的碰撞已经开始,最终两种碰撞产生了火花。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周思聪也是如此,他原先跟随李可染先生学山水画,后转入蒋兆和先生学人物画,早期曾创作出《人民与总理》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后来受到日本丸木夫妇《原爆图》的影响,以西方现代派自由创造精神及平面构成、抽象造型的原理,创作了表现型水墨的转折性作品《矿工图》,该组画以分割的画面和重叠的形象渗出重压下支离破碎的灵魂,强化了侵略者欺凌下的中国矿工无尽的伤痛。

上世纪80年代后,周思聪的《高原风情画》组画、《荷之系列》等,吸收了西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地运用了大面积的水墨晕染,把李可染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开创了一代中国画的新面貌,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代中国画优秀的人物画大师。还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的田黎明,以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并融合印象派的光影,形成了画面空间深远清澈、人物明朗恬淡的新中国水墨画,确立了当代中国画旗帜性艺术家的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时代是不断进步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就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如果有人非要将现在的优秀国画创作与传统的国画杰作相比,无疑是上演关公战秦琼的闹剧,因为现今生活状态和语境都已变化,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比较不尽客观,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因为时代是向前发展的,传承的只有技术,一个时代杰出的艺术经典一定的不可被复制,也役必要被复制,就像宋的工笔花鸟画,元的文人画一样,只能存在于美术史,这么说,本文并非要全盘否认传承的重要,只是想说明艺术要传承能为我们所用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这种学习不仅仅面向传统,而是面向一切艺术领域和生活领域,包括西画、版画、雕塑甚至建筑。其实,今天的优秀国画作品也可能就是以后的经典,就像现在国画界推崇的青藤和八大在当时也被归为异类一样。同样,以后审定的新中国美术史,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一篇,也必定是最精彩瑰丽的部分。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周思聪等人对中国画变革做的贡献肯定会重新定位,同样,田黎明,南海岩等人对中国画变革持续推进的贡献也是不容抹杀的。

至于南海岩的新水墨重彩写实人物画的艺术价值如何,需要以下几方面来判断。前苏联的车尔尼雷夫斯基说过“艺术是生活教科书。”我们就从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和描写的真实性方面开始分析南海岩的作品。海岩的绘画在构思的严密和形象的生动方面非常突出,画面显得真实有力,很容易使观者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像他“百年中国画大展”代表作品《虔诚》中的老年藏妇,如此逼真,简直触摸可及。她悲苦期盼的神情中又含有一种忠诚信赖和坚忍不拔,这种精神更让观者震撼、感动和思素。

这个形象是概括了劳动人民精神美的杰作,代表了千千万万祖祖辈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藏族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追求。显然,这幅绘画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南海岩在绘画个性和真挚情感的表现方面也不容置疑,南海岩的画即使放在挂满画的大厅里也容易抓住你的视线。因为如雕塑石刻般突出的人物形象,厚重饱满的色彩,饱含感情的衣容笑貌,都散发出强烈的南海岩风格。而且南海岩创作中的'人物,全是根据生活中那些曾感动过他的、具体的模特原型描绘下来的,虽然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但也保证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化,避免了公式化和雷同的毛病。可以说,不是南海岩赋予画面中藏族人物以灵魂,而是他们借助南海岩的画笔展示着他们的生命状态。南海岩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也值得称道,在这个假画泛滥的时代,南海岩的假画是最不容易仿的,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独特的绘画技法,都让众多造假者难以复制。

当然,人无完人,画也没有无可挑剔的作品,要把一方面做到极致,就必须放下他与之相逆的一切。可能,南海岩绘画在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了画家强烈情感严谨创作赋予艺术形象有力量,为了真实地再现藏族人民生存状态,这点缺憾是可理解的,其实中国画绘画形式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它的精彩程度必须依据于内容,而不是某一笔墨或一根线所能替代,托尔斯泰说过:“只有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时,他们才会了解艺术的意义。”艺术自诞生起,就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形式就不能长久生存。南海岩绘画就重在浓缩藏族生活的一瞬间,通过画面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故事性吸引观者,进而把画面中的情绪传递给观者。这一瞬间蕴含有南海岩10余年不间断的西藏写生积淀,也饱含着南海岩对西藏人民生活深深的关切,在绘画题材选择和生活描绘深度上都有着宝贵的社会价值。

目前国画界有一个不好的认识,仿佛传统精髓就是文人画,仿佛中国画核心就是笔墨,中国哲学就是“天人合一”。宋元文人画的兴起,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传统十大精深文化的重要构成,但绝不是唯一的中国画符号,否则千年中国画的传承该有多么单调和平淡。多重文明并存。才使这个世界显得丰富多彩千娇百媚。对于传统需要全面了解和学习,不能管中窥豹,不能孤单地、片面地看待传统,更不能以一种传统卫道者的姿态去排斥时代的创新,学习和继承传统只是为了更好地拓进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家,要敢于从观念上、内容上、风格上、流派上、形式上、题材上出新,为了中国画的时代进步,为了使创作中国画的艺术家们始终有一颗自由的心灵,绘画界和理论都应以宽容接纳的态度来迎接创新力量,这也是中国画长久繁荣的必要条件。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三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审美素质教育强调将所有音乐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所有音乐教学活动是以音乐审美为优秀的,所以审美教育看重的是以音乐的外在体验和内在感受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由内而外的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一种极富音乐魅力的乐器,在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钢琴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所吸引、所陶醉,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进而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和情感互补的教学目标。

一、转变钢琴教学思想,提高对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钢琴教育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人才培养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重技能轻情感”“重技能轻审美”的现象长期存在。钢琴教育者总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钢琴弹奏技巧的提高上,对审美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因此,作为钢琴教学的实施者,钢琴教师要首先实现个人教育教学观念上的积极转变,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充分纳入到钢琴教育的目标体系当中,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钢琴教学和音乐审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钢琴艺术中美的表现与创造融为一体。从而让钢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钢琴艺术的音色美、造型美和曲调美,进而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钢琴音乐。

二、重视钢琴名作的范奏与讲解。

三、重视情感教育手段的科学运用。

在钢琴学习中,很多学习者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和领悟钢琴作品中的美感和意识价值,审美能力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钢琴欣赏与演奏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富于情感的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变化性和复杂性,所以只有学习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切实感受到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和艺术价值。因此,在钢琴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钢琴教师要避免用反复的、机械化的练习手段,杜绝以批评为主的评价手段,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烦躁的厌学情绪,难以体会钢琴中的情感美。作为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学生个性,善于从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出发,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解放区的天》《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音乐作品的教学中,其中的艺术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每个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都有自己的理解,个性化的审美差异随时随地都会存在,这时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对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行评价,而是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才能,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修正和积极地引导。四、通过作品联想获得审美感知源泉钢琴作品犹如一幅书画,其表面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丰富。相比之下,其比文学作品更具有深度,是对现实生活或者事物的高度浓缩,而学生要对其理解,必须由深挖掘,透视作品,从表面进行渗透、理解,构造钢琴作品的艺术空间,从而获得审美的感受。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加强对钢琴作品的联想,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启迪,了解创作背景,通过个人的感情联想引入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创作意图和作品本质,获得更高层次上的审美享受。例如,在《保卫黄河》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让学生充分想象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然后才能在振奋人心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获取听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陶冶,实现自身审美素质的充分提高。

结语总之,在钢琴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更是促进学生钢琴音色素质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依靠听觉,学生可以聆听到美妙的音符,如果再加上用心的感悟和充分的想象,学生显然能够获取更加深入的审美体验。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钢琴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要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钢琴音乐艺术的魅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提高。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四

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大纲的提出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把美术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了美育轨道,强调了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方式,社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太多的追求美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1,只追求外在美,而不懂得追求内在美。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漂亮就是美,根本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内在美的重要性,不懂得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同德育、智育、体育一块融入教学之中,开创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2、片面追求美,不能正确分辨美与丑。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他们常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集中表现为:一、校园追星视为美。他们把一些歌星、影星视为自己的崇拜偶像,甘当这些歌星、影星的追星族和粉丝,甚至达到疯狂。二、江湖义气视为美。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模仿电影,主要以讲义气和个人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三、铺张浪费视为美。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生日和朋友聚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遇事摆阔气,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勤俭节约,没有一点美德。四、把享乐主义视为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把花钱,只知享乐,不知劳动,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五、把缺乏美德视为美。满嘴脏话,行为不轨,不讲卫生,随手乱扔,以大欺小,校园称霸,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却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途径。

1、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素养。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审美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使人感到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了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人产生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民族美术的浓厚感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审美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让青少年能够把握是非标准,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知道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目的之一。

(2)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自己、创造生活、面向未来。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审美教育。

(1)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活动。如定期举办艺术节、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认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感受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

(2)举办美育演讲报告会。要用来自现代社会的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中美好、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促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博,激励学生去追求远大理想、追求奉献精神,为国家强盛奉献自己的才智,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在校园建设中实施美育。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向上的力量。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和谐优美的校园中美的力量的存在,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育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五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质量,深入分析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完善创新教育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情况下,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等内容。

2.1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仍是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没能及时的转变过来,导致其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入探究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流于浅表层次,直接导致音乐教学效率较低。

2.2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也是音乐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直接导致音乐教研活动质量较差,加之忽视音乐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很深,音乐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较强,教师很少真正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六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知觉能力,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从开发智力的意义方面考虑,美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每个人的视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体给不同学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去感受,去画,会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美术流派。美术教育中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是其它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收益,而且,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可以提高视知觉能力。在提高视知觉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学生视知觉能力的观察力,记忆力等。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2.对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例如,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对周围进行观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和构图,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来。美术教育通过诱导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观赏美景、鉴赏字画,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是智力的成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创造不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的相结合,达芬奇的美术与科学的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术教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和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学习中,创作一幅美术的画面,决不是以画的像为最高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的前提下,去高度的概括对象的形象特征,体现出画面的精神特征,使它形成一种具有体积感、具有蓬松质感的`头发。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分析、判断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二、智力的开发途径。

我们要想使美术教育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真正实施,必须改变对美术教育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认识而在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使美术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重视基础教育与知识应用,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中学习透视、解剖、构图、色彩、鉴赏、美术史及各种美术技法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操作性活动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在于使其应用于欣赏、写生、创作和设计等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2.重视风格的多样化,促使形象思维转化。

美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种形式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形式的不同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创作风格各异的作品。因此重视风格不同,采取多样形式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重要条件。

3.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美术是用绘画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情趣,音乐是用美妙动听的声音来感染听众,表达思想感情,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如果将各种认知手段的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综上所论,可见学校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功能不是其它学科所能代替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汇与促进作用,美术教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因此,必须以美术教育观念开发学生智力的主导意识。使学生在参加审美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七

摘要: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越来越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代写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

二、弊端。

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

第三,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过分注重技法的练习而忽视了中国画最为重视的“道”。“道”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中国画是通过绘画的“技”来体现“道”的,这个根本思想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不可能画出有深度的中国画。同时中国画又是人文特征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十分强调绘画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但学院学生整天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想尽办法把画画得如何的细致和深入,而忽视了画外之功。

对策。

要改变当前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纠正其种种弊端,尽管有着很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现行的美术高考入学是不分专业,一律实行统一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即使是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考生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石膏或真人一遍又一遍的磨着光影,塑造着三度空间,对绘画造型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西画体系的影子。这种考试的方法,从源头上就阉割了中国画的生力军,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太深远、太彻底。

第二,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

第三,建立独立的中国画评价机制,呼吁社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学院的中国画教学及评价基本上都是以一种统一的模式,采用的大都是徐悲鸿以来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尽管有一些老师和批评家“特立独行”,但也是“非主流”,终究不受重视。所以,这样一代一代的学生走向社会成为画家,深刻影响整个画坛。社会评价制度也是导致我们教学出现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的主流美展基本上是受官方话语控制的,写实的、主旋律的作品是其主流。这样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美学的深度,但在参加官方展览的时候容易入展和获奖。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八

在音乐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是幼儿毫无表情地唱歌,再是老师反复提示:“小朋友要有表情地唱这首歌,脸上笑嘻嘻的,看谁笑得最美!”这里,教师是用一种模仿性的操练来教表情的。孰不知,在音乐教育中表情不是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加入或省略掉的,它应是孩子真情的自然流露。――音乐教育中,我们要使幼儿对音乐的意义和美的因素有清楚的理解,使他们很自然地以某种表情来唱歌。

哪些音乐因素会决定着表情呢?教师又如何诱发幼儿的表情呢?

一、乐句决定着表演音乐要富有表情。

孩子刚接触到音乐时,我们先让他们理解短句,逐步看出每个音乐作品都是由一系列短句组成的,有些重复、有些对比,有些包含了各种变化。所以从新入园开始就应进行乐句感的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唱句末最后一个音时敲一下鼓;唱句首第一个音时拍一下手;在句末最后做一个动作;还可以采用在唱句末最后一个音时摘取一颗星星的方法演唱。当幼儿听音乐,能熟练地以身体动作的反应来感觉和理解乐句的起始,说明幼儿对音乐结构有了理解。

幼儿一旦对音乐结构理解了,感受了音乐的整体,就可以用某种强度、某种速度和某种音质把它发挥出来。比如:我弹奏《洗手帕》的音乐时,可分强弱、快慢、高低不同的方法来弹奏,幼儿欣赏时用身体动作反映出他们的感受:音乐强、慢、低时,是小朋友有力地搓手帕;而音乐弱、快、高时,则是小朋友在轻轻地搓手帕。这样,幼儿会意识到对音乐的不同处理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二、对歌曲理解有利于幼儿感情外泄。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影响幼儿表情的还有歌曲的歌词,比如:《迷路的小花鸭》一曲,第一段讲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妈妈了。第二段讲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了。幼儿都有这样的体验:迷路了总是伤心的,回家了总是愉快的。教他们会用伤心、难过的表情慢慢的演唱第一段;而用欢快的拍手,轻快的速度来演唱第二段,形成表情的强烈对比。有表情的演唱,绝不是笑嘻嘻地演唱,而应表现音乐作品中那种自发的、感情可以自然外泄的.内容。

教师处理歌曲时常常按歌词内容表达相应的情感,即唱悲伤的曲子时脸露愁容,唱高兴的曲子时满脸笑意,一般来说这不会错,但处理教育歌曲,讽刺歌曲时要例外。如《爱护小树苗》的后两句:“别摇别摇快别摇,好孩子要爱护小树苗”,唱时不应满脸怒色,应不失亲切。又如唱《粗心的小画家》这首讽刺歌曲时,也要心平气和,表情不可过分外露。

三、演唱时的强度和速度直接影响表情。

分析了乐曲的意境后,幼儿自然会以关切同情的心情演唱第一首,而以快乐的心情演唱第二段。一般地,这样的演唱,强度的增加与减弱也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速度主要是通过拍子的节奏来定。我们不能直接地、缺乏想象地让幼儿唱得快些、唱得慢些。我们同样应当让他们感受歌曲的意境,随之以同样的“步伐”来反映这个意境,自然地放慢或加快。如唱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我这样提示:歌曲中的勤快人是怎样劳动的?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懒惰人在干什么,样子会是怎样的?请你像一个真正的勤快人那样,做出越干越欢、越干越有精神的样子。也请你像一个真正的懒惰人那样,做出越睡越熟睡、越睡越没精神的样子。想一想,玩一玩以后,幼儿很自然地会用快快的,有精神地唱第一段。而慢慢地,显得没有精神地唱第二段。

最后,在处理表情中,教师自己的示范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是做让幼儿一味模仿的模型,而应是做能给孩子灵感的点拨人。还应当能够直接向孩子们表明有表情的歌曲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南京市商业幼儿园陈老师推荐。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九

内容提要:本文从对学生进行艺术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以艺术为载体,塑造完美人格”的途径和方法,即首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让学生看到美;其次要进行学科渗透,让学生认识美;在次是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创造美。从而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中,逐步陶冶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减负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必须把学生的旺盛精力吸引的正确的场所上来,让学生在减负中发展特长,增长才干,这就需要学校实行积极的减负工作。而做好减负工作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展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创造优美的环境,让学生看到美。

国家教委主任柳斌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艺术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为此,我们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借学校整体改造的契机,加强了对学校硬环境的建设,有意的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无论站在学校的那一的角落都能感到美得存在,楼内的地面光洁如镜,墙面粉刷一新,并悬挂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画像,学校现设有美术教室、音乐教师、舞蹈教室、劳技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业教师,并配有一定的活动器材。使学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时刻以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二)学科渗透,让学生认识美。

课堂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按照《全国艺术教育总规划》和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开课率达到百分之百。此外,除上好音乐、美术课之外,还注重了艺术教育的学科渗透。

1.开展艺术活动,让学生创造美。

了第四名。

2.树立环境育人意识。

既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读书和学习。因为行为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相互作用的,校园环境是“隐形课堂”,是“无声教材”,时刻都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可是,在我们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加强学校整体改造的过程中,确信资金短缺,使计划搁浅。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是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无论站在学校的那一个角落都能感到美的存在。

二、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把《全校教育总体规划》落到实处,才能全面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教育的实践,还证明了如果想甩掉薄弱学校的帽子,就必须找准适合学校发展的切入点,即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并用艺术教育上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再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在这次艺术教育检查中,我们按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对照《2002年和平区艺术教育工作方案》和《和平区各项艺术教育工作评估细则》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并发现了工作中尚存的不足之处:

(一)由于经费问题,学校的静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和器材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艺术活动的项目少,参与的人数还不够普遍,艺术教育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开展多途径的艺术教育做的还不够。

对上诉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和提高: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认真贯彻《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不断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环境设施,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在投资上适当的向艺术教育倾斜,保证在两年内完善艺术教育设施和环境。是学校的每一处空间,都发挥育人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曾设艺术教育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要添加诗歌创作小组、演讲小组、英语小组,并开展经常性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刻用美的教育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教育,使学生的参与人数达到百分百。

第三、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艺术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教育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树立艺术教育的典型,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第四、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多途径的艺术教育。开展经常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总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艺术教育工作中的差距,加强整改,努力做好学校的艺术工作。

参考文献: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生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

中国画一路走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思潮和风格的碰撞、交融。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这样的时代风潮,我们“80后”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批人处在中国画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带,是值得给予关注的一个群体。

由于“80后”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高校中国画系的教育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给了我们规范、模式、感受、基础等一系列的东西,但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高考的美术专业考试中,考试的项目基本上只有素描、色彩、速写,而报考中国画的考生却并未被要求加试任何与中国画专业特色相关的科目,这似乎有些让人感到不解和尴尬,这无疑是忽略了中国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所在。人们可以问:学好了西方绘画就一定能学好中国画吗?或许有些人说可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这个时代里占有极大市场的对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和评判标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西方造型艺术影响的扩大,在现今的高校中国画系里普遍注重基础造型等等技法的训练,而此处的基础技法训练大都以西方绘画中的训练方法为主,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历史、文化修养却少有提及。

中国画处在一个不稳定不成熟的时期,教育体系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但是正如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条件。传统的中国画一直都维护笔墨的尊严,坚守着似与不似之间的那块领地。而它就是凭借着它的“传统”特性,独树一帜,不成为其它艺术的附庸。当然,历史也是在不断进步中的,发展和创新是必然的。毋庸质疑,不充分地了解传统是不可能有创新的,即使你是一个“反传统”,如果不熟读传统,就是落入前人彀中,也浑然不觉。

而“80后”和中国画的现状一样,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我们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总有很多困惑和不安情绪,致使很多人困在其中无法抉择,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些人的发展。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和前提下,恰恰是我们发挥自身创造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发挥空间,鼓励我们出新出奇。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绝不可以忽略传统,几千年来中国画界的先辈们的技巧总结,是历史、体会,更是方法论,是中国画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不了解传统的人如何了解中国画的本质,不了解旧的人又何谈新,何谈创新呢?传统还警示我们:学画要先学会做人,其人品高,画品自然高洁。学画还要重视学识的.积累,文史哲兼修,深厚的学养必然会浸润他的画风。这是经验,是劝导,使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视传统为大敌,深怕掉进传统的泥潭无法出来,所以在还没完全走进去时就急着出来,这造成了一种普遍浮躁的恶性循环,使得很多的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敢走进传统,而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却比比皆是。这不禁让我们觉得,与其养成这样的陋习,还不如“归去”。从传统中打出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不沉入传统却无创造可言。虽然这条路充满荆棘,、需要我们具有超乎常人的执着和努力,要有丰厚的学养和无数的创作实践的积累,当然还要有足够的聪明和才智。

“80后”的进退既关乎到中国画艺术在转型期的进展,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艺术之路,当然这条路需要我们自己去走,在这条大道上各显神通,而我们在当代中国画的情境下,如何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将要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是一个很深刻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一

摘要对职业艺术教育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关系到职业艺术教育的质量,更是保证我国艺术传承的重要保证。

文章对职业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对如何正确引导职业艺术发展做了相应的探索,希望对实现职业艺术教育的正确引导有一定借鉴意义。

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职业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我国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学校素质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的情况下,职业艺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有必要对职业艺术教育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

尤其是xx年12月1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艺术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我国艺术职业教育支持文化建设能力为目的,以经验交流、讲座为形式来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引导和启发。

1为何要加强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

1.1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艺术兴趣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与引导对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不管是学习什么,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而且在职业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启发和引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随着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思想的丰富多元化,学生的思想管理确实越来越难了,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上课时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势必会有提升,学生如果有了兴趣,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必然能带动起来,所以说,实现对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正确引导,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意义。

1.2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对职业艺术教育课堂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职业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教师层面。

固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但是老师如果能从自身方面发现自己的不足,去积极的探索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这比一味的去追问学生的责任而显得有意义得多。

所以,在这个方面,加强对职业艺术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其次,学生层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把专业知识学好,如果仅仅是老师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两者都引导好了,我们才有希望提升职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1.3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和引导对职业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

加强对职业艺术教育事业的启发和引导,直接关系到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问题,引导好了,其必然会发展得更好,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只是一味的任其发展,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的效果并没有得到保证。

如果能从宏观的层面实现对职业艺术教育的启发与引导,就可以为职业艺术院校的发展方向上提供一定的引导作用,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长远的发展方向。

2加强职业艺术教育中启发和引导的路径。

2.1学生层面。

(1)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艺德观念。

可以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德观念是加强职业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学业都没有信心的话,其很难在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有所作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会被社会所认可,可以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道德观念是做好职业艺术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

要想做好这个工作,首先,教师就应该树立好榜样。

学生对艺术的了解和追求,一定程度上与老师的开发和引导有着直接的联系。

所以说作为职业艺术教育的一名教师,其审美素养、教育思想观念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足够高的定位,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认识美的内化过程以及对于创造性外化能力的发展。

所以说,作为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授课习惯,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对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熟悉,最好是同行业之间教师实现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与时俱进的艺术教育观。

这样,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人格魅力都能实现相应的提高,进而在职业艺术专业的道路上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

其次,还可以通过著名艺术家的先进事迹的宣扬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和教师对艺术的追求,让其认识到艺术事业的重要性和荣誉性,通过对他们灌输老艺术家的艺德让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艺德。

(2)对艺术热爱的启发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职业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专业学习,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是极其重要的。

这里所提到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细心指导和关怀,在这方面,老师首先要实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不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或者是出现其他的一些情况,我们就对其进行人身批评。

很多学生选择艺术,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认可艺术,喜爱艺术,教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学生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能够更加热爱艺术、喜欢艺术,让学生认真对待职业艺术教育,学好本领,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3)在教与学两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加强对职业院校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实现对学生学的引导更是工作中的重点。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与学生进行合作教学。

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重点和要求也进行了解和熟悉,鼓励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这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式的教学和引导,然后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这样大家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都会去努力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学习任务,而老师则在一旁进行指引和整体把控,从宏观上把控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是自主地、主动地去研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更高。

(4)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与学习相比,创作又使学生的学习提高了一个档次,如果说学生的学习阶段是为了摄取知识的话,那么创作阶段,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发挥,这对于学生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知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发挥,对各艺术流派都进行熟悉和了解,以此来提升学生锻炼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设计创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2.2教师层面。

(1)要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

现在我国的职业艺术教育依然逃脱不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固定的上课时间,单一的.上课模式。

实际上,以现在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完全有能力对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关键是学校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这个方面,院校要积极的让老师参与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工作上来。

首先,应该让老师充分认识到创新艺术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有了这个认识,其才会去积极的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这样才能为职业院校创新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打好地基。

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就应该采取真正的行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实行分组教学,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甚至以院系为单位,形成一种竞争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二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许多职业院校中,艺术教育还相对落后,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现代社会、企业需要员工具备除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外,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协作能力、团队精神,而艺术教育恰能做到这一点.本文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在开发智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做了论证,以引起职业院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作者:王永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职业教育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关注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领域更是如此。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开发,有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儿童的生活状态是灵活,开朗,充满想象力和快乐的,不受限制和约束的,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儿童是不完整的儿童。儿童的生命发育需要自在轻松和照料滋养,需要天然的环境,需要整体的、长远的发展。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1]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儿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陶冶情操,调节心情,启发智力,培养美育的独特作用。我国的艺术界和艺术评论家,平时研究和关注的也是关于艺术的问题,但多是针对成人的艺术,很少有人去研究儿童的艺术教育。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加以考虑。”[6]在他看来,尊重儿童兴趣和习惯,就是尊重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如果急于得到生长的结果而忽视了生长的过程,那是极端错误的。儿童于主观上有欣赏艺术的本能,在自己所认知的艺术中寻找乐趣,得到的是精神的愉悦。在客观方面亦能得到艺术的欣赏,由感官感觉着事物之美,得到的是一种听觉、视觉和触觉的享受。儿童不论大小,都有爱好艺术的性情;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也能欣赏艺术。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成长需求,采取符合儿童要求和特点的艺术教育手段与方法,开展相应的艺术教育形式。

3结语。

儿童的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传播一种艺术的趣味于儿童的心坎,陶冶儿童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的形成是教育的主要特长,其中艺术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一个受过崇高艺术熏陶的人,人格亦随之高尚。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7]换句话说,艺术教育绝不仅仅是激发各人的审美能力,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特别侧重于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久透彻、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最终趋于完美。在幼年时期就接收艺术教育的儿童,人格上的发展将会是日趋健全的,最终会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作者:李含笑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编.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6.。

[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79.。

[3]美国.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艺术教育国家标准[s].1994:3.。

[4]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华民族出版社,1985:21.。

[6]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纽约:e.l.凯洛格出版公司,1897:16.。

[7]苏鲍列夫.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64.。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四

摘要:要提高农村中学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农村中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由于当前农村中学搞好科研工作,从主客观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致使有些农村中学教育科研实效性低,表面性强,只抓标,不深入探究本。结果,口喊抓好科研,而行动上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教育科研办公室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来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科研工作;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加强校本科研;优化科研资源,结合校情,脚踏实地开展科研工作,并建立建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管理。

关键词:农村教育科研问题与困难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顶尖阶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展农村中学教育科研,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我校也同全国一样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教育科研活动。但是由于主客观化方面的原因,致使雷声之大的科研工作,得到的效果只是小雨点。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探索结合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实际,闯也能够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的新路和寻求开展科研工作的新措施,无疑对中学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自建校以来,如同其它农村中学一样,把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生的教学成绩及各方面能力,当做核心工作来抓。成立了教育科研组织。并结合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校实际,制定了规章制度。并按计划一步一步地运作。尽管这样,还是效果不佳,仔细分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1.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由于农村中学多数在偏辟之地,信息闭塞,办学条件差,常常听不到外面的教育信息如何?关起门来办教育。部分农村中学的校长和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认识不清;一是许多教师认为搞科研与己无关,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学生考出好成绩就行,搞科研会分散精力,导致教学质量大降,于是将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立起来,更有甚者,认为中学教师无须搞科研,科学探究是专家的事,二是部分农村中学常把科研工作当做表面文章而作,写写材料,偏写一些计划,方案写在纸上,装进档案就算教育科研工作抓了。三是农村中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带不浓厚的功利色彩,认为搞科研是为了提高学校档次、评选先进,应付职称评定,获得几篇论文或科研成果而已。等等,致使教育科研有其名无其实。

2.教育科研能力不高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高,对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等掌握的不够,对科研的基本要求,程序、方法不熟悉。有些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会在工作中选题,设计科研方案,收集科研信息,撰写科研报告。而教育科研是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事业求真务实、奉献的工作精神。否则就会遇到困难或挫折会退缩,造成半途而废的局面,给事业的发展,学校的工作质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校本科研的立项课题空间无实际意义在大张旗鼓地宣传“科研兴校、管理兴校、培训兴校”的形势下,一些农村中学也盲目地立项,报课题,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课题存在简单、空泛的现象。因为有些课题就学校目前状况根本结不了题,需要的资源根本不现实,甚至有些课题空洞,无实际意义,对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的质量根本无益处,缺乏“以校为本”的理念,因此,经不起科学的推敲和实践证明,最后立项课题结不了题,出不了结果,那么科研的作用就失去了。

4.科研资源缺乏,手段落后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推广之大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取大量的信息,来为学校的科研注入营养,使之活力大增。但农村中学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想通过网络技术获取新知,是办不到的,至少说现在部分农村中学连微机室都没有,更谈不上网上搞科研了。

5.科研队伍不稳定。一个好的教育科研单位,一是注重科研队伍建设;二是保持科研队伍的稳定。一个好的科研的队伍,就能探究出好的成果来,一个稳定的科研队伍,就能把学校的科研气势搞得更浓一些,教育教学质量就能大幅度提高。否则,学校的科研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老方法、老模式是必对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的,也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更不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到社会上无实践和生存能力。

6.教育科研管理抓不到位。一些农村中学的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涣散,没不一个具体工作负责人,组织不建全,无科研室,无科研队伍即使设立了科研室,有了组织,只是写在纸上,根本没有担负起实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任务。科研目标是什么,如何动作,如何掌握立项课题的要求,管理方法,心中无数,这样科研一点用处都没有。

二、针对农村中学科研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学校领导要加强教育科研活动的领导,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知识,掌握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召开相关的会议来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学习活动来转变教师的观念。例如,请专家到校做报告,上示范课,观摩课,问教师购买有关教育教研书籍,坚强教育科研的理论学习,并通过教师谈学习体会和感想推动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向深层发展,教育教学就会出现了生机,教师就会充分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认识提高了,观念就会随之改变,观念更新了,教育科研工作就会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了。

2.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制度,加强科研管理农村的教育科研工作,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搞好此项工作,必须抓好组织落实,建章立制,明确教育目标,任务,责任,程序,亲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学校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重视学校的科研工作,主管业务的领导为主抓人,下设教研室,具体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有章可循,一步一步地有序的进行。

3.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教育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功,除了领导是否重视此项工作之外,关键还得有一支稳定、科研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此,不仅要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还要培养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因此,学校一是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函授学习等办法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二是通过校本教研,邀请教育科研人员来校指导,并在教师选题立项,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等方面进行指导,学校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教师撰写论文,培养教育科研骨干,由骨干带领一批人,最后实现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对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有效果的教师可往上推荐,或在晋升职称时,优先考虑。由此,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会得到提高,学校的各项工作会更加顺利地进行,并会取得实效。

4.优化教育科研资源,力求实效要想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水平,科研资源必须得有,除了有一支稳定、素质高的队伍,还要有必需的信息载体。因此,学校一定要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条件下,节省一部分资金,用于购置必要的设备,如电脑、科研书籍、录放机等,另外还要加强校际沟通,外出学习,实现优势互补。走出一条符合农村中学发展实际的科研新路来。

总之,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知名度的必不可少的艰巨工作,需要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者,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克服困难、用勤劳的智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五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广东省22所高校的走访与调研,发现了各个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多学校都基于自身的办学特点开展了丰富的校园艺术教育,或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或大力扶植和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当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几乎所有高校在开展艺术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分问题、教师参与积极性问题,以及艺术展演场地问题等实际性问题。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

非常值得肯定的是,参与本次调研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在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和校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开设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成立并且指导学生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教育活动。这些高校在力所及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整体艺术素养。然而,几乎所有的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开展上都遇到过一些问题,例如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不高、专业艺术场馆建设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开展校园艺术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归根结底,所有参与调研的高校都一致呼吁教育厅应该尽快出台一个具体针对高校艺术教育展开的指导性文件。让各个高校的艺术教育开展得有据可依,从而更好地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目的。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的角色较之以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成为研究者”正是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种回应。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均已表明,教师致力于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职业教育科研则是指职业教育工作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要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应是全面、综合、创新型的,不仅要有较深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必须要有从事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跟上改革发展形势,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科研素养。

本人经过接触和学习,对职业教育科研有了一定的感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教育研究,促使人们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逐步探索、提示和掌握教育规律。通过解决各种教育矛盾和问题,促使和提高教育效益与教育质量。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素质。如何提升职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自觉养成这一行为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参与,提高职业教育研究的意识。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教育研究,教师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调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参加教改立项研究活动,以高水平、有影响、有经验的教师为导师,跟随听课,虚心求教,并把自己的学习,成功与困惑及时汇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刚开始接触立项,满头雾水不知东,感觉职业教育研究对于老师来说是不着边际的事,费时间、费精力,让教师搞科研,成为科研工作者,太不靠谱了。我在参加了校商贸科的教改立项《以提升中职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主持项目的科主任简单扼要地给我们讲解了有关教育研究,教改立项方面的内容。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参与到课题申报、设计、实施过程。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大家的科学创造性,把教改立项工作做好,获20广西区教育厅二级立项。立项促教师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研究方案,做出准确判断。教师有意识的参加讲课比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撰写教改论文、教学设计,参加课件比赛,及时发现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参加培训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职业教育研究能力。

参加培训,与外界联系。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形势。7月,我参加了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班”的培训学习,认识到教育研究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领域,是有法可循的。教师开展教育研究需要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及执着的奉献精神,也需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通过本次“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班”学习,使我的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教学需要反思。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有不完美之处,之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反思是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习惯。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一个专家学者型教师。理论性是教育科研深度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多读教育理论的著作,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教育专家对教育的论述等,去分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和研究。

5月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建设远程培训。通过这个平台,结识了一些优秀教师,与他们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科研理念,提高自己教育理念。网上研修,不仅给予了教师知识发展的便利,也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发展的需求。教师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去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原动力。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去接收各方面的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并凭借优良的素质和很强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要勤学善教,创新进取,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不断地反思与积累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化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才能为人师表,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和享受到教育者的快乐!

三、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

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是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我们体会到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多读书:勤动笔、多思考、勤实践。打破传统模式,开创更好更快更新的教育天地,使教育回归本真。开展职业教育研究,可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研究具有获得快乐的精神体验,使教学实践充满激情又理性,增强自我效能感,消除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

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指向是:立足于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教育科研的目的与功能正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揭示教育的特征与本质,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极富创造性和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去探索,去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教育科研是相通的,之间有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科研课题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参与教育课题研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扎实研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教育科研与教学工作一样,只要我们投入最大的热情,付出刻苦的努力,我们就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要真正确立符合学校实际,对自己和学生发展有利的课题,并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实践——反思——实践——总结,勤交流,挤时间读教育理论文章,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育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坚持经常写教学后记,写教育论文写作,坚持经常回顾、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许多的有益启示,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论文写作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中反思,对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是一条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理想的途径,不断地修正,教学行为因此会不断地调整。只有这样,教师工作才会具有创造性,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在超越中提升自己,我们会获得成就感,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才会真正地体会到一个教师的职业愉悦,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屹.职业教育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曾贞.谈高职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6)。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七

3、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

4、“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院校基础教育教学。

5、传统茶道与礼仪德育教育关系的探讨。

6、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及管理探析。

8、虚拟现实技术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美术教学静物摆放中的应用研究。

9、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10、日本的书法教育传统。

11、浅谈创意计算在教育类严肃游戏中的发展。

12、论《傅雷家书》之家庭美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3、高职设计类专业互动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14、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5、基于mooc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16、论美育的本质及其当代使命。

17、文化软实力视角下教师群体美育能力的培养与重构。

18、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19、将音乐剧与学科教学嫁接能巧妙实现跨学科学习。

20、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模式初探。

21、高职动漫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23、试论教育现代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24、艺术类高职院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25、艺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研究。

26、艺术设计类课程借助慕课平台的大众化推广。

27、论引进翻转课堂教学法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积极意义。

28、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研究。

29、网络资源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提升的研究。

30、亚里士多德悲剧美学在教育哲学上的蕴义。

31、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精神气象。

32、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3、高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变化及其对策--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34、大学生艺术类慕课课程学习现状抽样调查研究。

35、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以“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为例。

36、团体参与式音乐艺术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羞怯心理的影响。

37、艺术院校团体辅导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38、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39、大理定制教育的实施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质性研究。

40、高职院校艺术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

41、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教学艺术评价研究。

42、浅谈信息技术下的中学美术教育。

43、让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44、谈谈《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

45、浅析初中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46、人文素质的美育诠释--人文素质教育的美育内涵研究。

47、浅谈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

48、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

49、幼儿园多媒体美术教学实例探析。

50、以西方现代设计史为例探索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

51、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美术鉴赏课的探索。

52、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体艺特色示范校。

53、改进美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

55、如何让少儿艺术培训回归教育本身。

56、青岛学生美育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57、河北民间美术现状及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59、东北地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

60、论翻转课堂与环境艺术教学。

61、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当代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新思考。

62、浅谈鼓励教育在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63、“互联网+”时代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64、浅析当前高职艺术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制约。

65、网络新媒体对艺术类课程教学影响。

66、高等艺术院校在线课程开发的趋势研究。

67、浅议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68、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

69、高职艺术类专业微课程资源建设应用现状与思考。

70、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案例开发。

71、重建诗性主体:当代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

72、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

73、视觉文化的视角:人文社科类网络视频课程叙事策略探究。

74、职业学校教育不能缺少积极语言。

75、关于艺术团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调查研究。

76、绘画艺术介入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初探。

77、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

78、艺术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79、构筑教学楼外部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

80、艺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定位与对位思考。

82、论素质教育视阈下艺术生的心理关注。

83、谈新政策下的广播影视类专业艺考热的理性回归。

84、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

85、高校舞蹈教学融入多媒体教学研究。

86、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87、论中国现代美育思潮的理论起点与历史困境。

88、虚拟卡通教师教学法的概念及意义研究。

89、论当代美育实践:艺术与生命教育。

90、当代网络环境下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1、“三力”与媒体并驾打造情境艺术课堂。

92、浅谈诵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93、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传统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94、构建艺术院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95、美育不能局限于审美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八

(一)凸显地区区域特色。

环境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我们应该承认并鼓励不同地区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现这种差异。我国民族众多,各地环境地貌和发展水平不同,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既要保留并体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其区域性的典型环境风格,如湘西吊角楼、苏州园林等等。

(二)凸显学校特色。

对高校的专业课程来说,特色毫无疑问是一种优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尤其要体现高校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打造独特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出独具个性的学生。要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凸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校文化。以教育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在长期的坚持中会使高校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也就是“校风”,“校风”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第二,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一学科的特点,学校要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相适应的一整套教育思想和方法,用个性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来凸显学校特色。

二、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多类型的教育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要培养设计人才,还要注意培养熟悉设计文化、经济和管理的复合交叉型人才。在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主中由于只注重对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管理型人才和决策型人才的缺乏。具体来讲,就是首先培养一大批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其次培养一批既具有设计能力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后培养一批具有开发规划、设计研究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

当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层次大多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开设博士课程的大学很少。由于各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不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同。例如,博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具有学术建树的高级科研人才;硕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对设计科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开发设计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学士课程主要培养能够进行设计、制作、经营具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的人才;专科课程主要培养在第一线进行具体设计与制作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类型的人才。

(三)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史论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学科交叉化是个未来高校教育的趋势,我们应探索建立跨学科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尤其对于综合性比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在实践中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各学科知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这种对多个专业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在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的基础上,它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因此,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建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建立多元创新与“实验性设计”教育模式。

自然和社会的多元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的多元性,设计对象不同对设计思维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眼光,具体来讲就是保护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和想象。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引入“实验主义设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设计作品时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当下公众的要求,而只专注于无限制地探索人类想像力的极限。这种颇为大胆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实践环节,对学生真正理解理论、领悟实质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实地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大量引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积极性,如可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参与创意设计竞赛、实地参观等。2.情景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生动有趣的建筑设计元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打好基础。3.启发式教学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具体案例的分析,通过重新演示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总之,理论部分的学习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做深层次的探讨。技能部分的培养我们应该采用实地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用建构主义原则指导教学。

为在环境艺术教育中培养复合交叉型和创新型人才,我们有必要将建构主义原则引入到教学方法中来。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倡导“合作学习”。传统教学大都运用“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教育原则的“合作”理念则强调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对学习内容的讨论,建立起互相协作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的运用使得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被整体所分享,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2.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它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新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学生自己而不能由他人代替,教师和外界环境只是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结合,教师提出目标和问题,学生自己来理解概念和原理。

(三)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生思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条件。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动画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答案最好不要固定,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教学理念上我们应该凸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供动力和源泉;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尝试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制造摇篮;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转变课堂形式,采用合作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事物的能力,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十九

艺术教育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题目:工业社会及现代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在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将产品的审美性与现代功能性应用相结合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在美术运动中,由于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化,传统的审美方式在大工业的快节奏发展中被逐步改变,此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发展趋势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以艺术的形式美来反叛学院艺术的严肃的古典思潮。

关键词:工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工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工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后,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工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至使工业体制与工业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工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工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工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工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工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工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工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工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工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工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工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工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工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工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工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工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工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工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工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工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工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工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工业生产形式,将工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工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布伦丹普伦维勒著.20世纪现实主义绘画[m].应沂,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二十

摘要: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学校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就以钢琴艺术为代表,浅析钢琴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学校通过钢琴艺术教育,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包含了学校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等。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活动层面和精神层面。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而校园文化的形成是校园中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总和体现,这就需要提高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内在修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以钢琴艺术为例,通过学生对钢琴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单靠专业知识的灌输,还要借助于艺术教育的长期熏陶。学生钢琴艺术的学习能够直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社会文化的参差不齐对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通过完善艺术教育,比如大学生钢琴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钢琴艺术的学习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辨明不同的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人生信条,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校园文化的深层含义,并使其积淀为大学生深层的世界观基础。钢琴艺术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精神文化来引导、规范和激励大学生的行为。从人们的实践来看,钢琴艺术的学习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外,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它只是一种无形的、道德范畴类的约束力。生活在钢琴艺术熏陶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中,会使心灵得到净化、品质得到优化、人格得到美化、意志得到强化、情感得到深化。钢琴艺术的学习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凝聚功能。美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大层面上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精神和工作学习热情。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是学校教学工作高效运作的有力保证,是办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证。除此之外,生活在钢琴艺术熏陶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中,能有效地促进师生向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境界进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它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它甚至对人的一生的成长发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它具有全面性、长效性。这样的校园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生的,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人的品格具有潜在的影响。

二、钢琴艺术教育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措施。

校园文化建设的涵盖面极广,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钢琴艺术课程的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方面也需要遵循整合原则,在实践方面要作宏观思考,实际教学中要做到微观切入。首先教学的物质方面需要根据学校财力合理计划行事,教学制度上要制定相应的实施制度,学生对于钢琴艺术教育的思想接受则通过学习、教育、熏陶、内化,来逐步实现,不可操之过急。人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抓住核心问题、综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物质提供要满足精神建设需求。如前所说,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组成,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是主体性的要求,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育与提升,只有学校的积极性和制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而没有保证全体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难以持久,收效甚微的。钢琴艺术教育做到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高品位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培养高素质的、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的高度上来认识,立意要高,而它的实现必须要充分注意物质建设的教育性、艺术性,给人以美的`熏陶,以美辅德、以美益德。

三、钢琴作品的赏析和与德育教育。

钢琴艺术作品的赏析是在大学生德育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钢琴艺术是人类中相对古老和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符,用于表达演奏者内心感情,与听众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钢琴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经典的钢琴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在通过音乐的熏陶、知识传授等教育过程,将这种艺术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修养。钢琴作品的赏析教育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对命运的悲愤和对生命热情的火焰和不屈于命运的精神,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让学生感受到曲子蕴含的气势磅礴的精神,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很多经典的钢琴作品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这就是钢琴作品的教育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在每一部优秀的钢琴曲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意义。在钢琴的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通过对钢琴曲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学会赏析这些优秀的钢琴曲来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学生对于钢琴作品的赏析能力体现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而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的修养又直接影响着他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欣赏水平层次不齐,对同一个作品的欣赏也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不仅仅受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意义,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学校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大对学生的钢琴教育,从而达到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形成正确校园舆论导向的目标。

四、大学生钢琴演奏学习与思维培养。

钢琴音乐教育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完成乐谱上的每个符号,真正的音乐精神是无法记录的,因为作曲家在创作的作品中包含了无限的精神和丰富的感情,演奏钢琴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再现作曲的精神和情怀。大学生在钢琴的演奏中能影响思维活动,并通过动脑筋和用感情出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使乐谱中的每个符号真正复活。对于钢琴曲的演奏是个人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奏背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而且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技巧。从科学的角度讲,在学生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神经冲动频率的方式来调节肌肉的收缩速度,反复的练习指法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机能,从而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达到高度协调统一。随着钢琴演奏的不断深入学习,就能逐渐掌握技巧,熟练手指动作和力度.增强手指的敏感度,这能让大学生对空间事物微小变化的分辨力会逐渐提高,为保持与演奏所需要的相应的兴奋程度,神经系统建立响应的调控功能,从而使人脑思维更加敏锐、反应更加灵敏。总而言之,钢琴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尤其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按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人的创造思维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一是聚合思维,二是扩敞思维,而学生的扩散思维是关键。心理学家认为,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这种思维正好与聚合思维相反,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多方向扩展,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舭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因此,在大学生学习钢琴演奏的同时,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如一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正是一个从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五、大学生钢琴艺术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大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限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差,尤其是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适应性差,适应周期长,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开拓型人才的培养。而大学生的钢琴艺术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能力。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其演奏和欣赏中理解并学习音乐,通过作品的理解、对作者人性在精神上的触摸,更能使得大学生理解并包容他人的感情,并用合理和谐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感情,使得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能让他人或自己接受对方的想法,这对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对校园团体生活的和谐健康的进行也有着极大帮助。艺术普及、钢琴教育促进着大学生的情商提升,也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高校音乐教育及钢琴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钢琴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有效解决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

六、结束语。

钢琴艺术教育通过学生对经典钢琴曲的学习和鉴赏,让大学生接触到优秀的钢琴作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德育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总之,通过学校对钢琴艺术课程学习的加强,能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巨大能量。

参考文献:

[1]张国圣.论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j].科技展,(21).

[2]齐霞.校园文化建设中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j].魅力中国,(33).

[3]梁庆东.浅谈音乐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11).

审美教育下的艺术教育论文篇二十一

高职院校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而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突出表现形式,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来看,高职音乐教育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显得十分紧要。

一、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

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课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养成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之时,为学生讲解乐理之时,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实施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得到成长。

2、有利于进行美学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美学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音乐自身就极富旋律以及内涵,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学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以及艺术美的认识,实现对心灵美的培养。

3、有利于进行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外界环境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造成了较为强烈的冲击,面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如教授学生一些民族以及爱国歌曲,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

由于受到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以及就业率,导致文化课程建设投入较少,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师缺乏必要的重视,使得教育教学设施并不全面。[2]虽然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广大高职院校也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对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所占比例仍旧十分稀少,现有的教学设施依旧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音乐教学需求。再加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使得音乐教学任务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材内容缺少新意。

在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高职院校也给予了必要的重视,然而,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其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教材内容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新意。同时,由于教师所用教材较为陈旧,所学内容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开设的定位是选修科目,而且绝大多数的是非限制性选修课,而由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不深刻,使得音乐课程满足不了开课人数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使得学生出现迟到,甚至是未到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并且教师也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

4、缺乏充足的教师资源。

在当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当中,已经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也为其配置了相应的师资,甚至为了确保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等。但是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师资短缺的现象,即使为音乐教学安排了教师资源,所需选择的教师也是一些非音乐专业的教师,由于这部分教师自身音乐素养有限,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年龄构成过于年轻化,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面对专业化的音乐教学中十分吃力,难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1、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

高职院校要想解决好当前音乐教育进行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转变忽视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发展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对教育教学设备的犹如,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确保音乐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从而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进步。

2、丰富教材内容。

要想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高职院校除了需要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当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现代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告知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

3、规范课程设置。

规范课程设置是确保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在进行音乐课程规范的过程当中,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从自身出发,与教学内容实现充足,做好科学的安排。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注重音乐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力量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优化师资结构,就需要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聘用一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得教师能够积极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愈加的突出,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教育之外,高职学校还需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为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音乐教育教学设备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教学体系,优化师资构成结构,为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31635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