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还可以引发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练和准确,避免使用太过形式化和生硬的表达方式。在读后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例,供大家学习和欣赏。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一
明明很困很累了,却睡不着,心头还是烦扰着不能入眠。也许这一个月来发生了太多吧~~看了欧亨利的一篇《命运之路》,至于活着的评论,暂且搁一搁罢,活着,的确是本发人深省的书,一个人生哲学的最终命题。
命运之路的主人公是个平凡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工作,却日复一日地做着诗人的梦!当他和女友吵架时,毅然决然地准备离开他那美丽的生活,去远方追寻自己的诗人梦。
左边的路,机缘巧合娶了一位恶伯爵的侄女,却因为那美丽的女人与伯爵决斗,丧生在那伯爵的枪下;右边的路,他来到了一家曾经辉煌却日渐落寞的旅店,遇上了预谋刺杀的'伯爵,一位美丽的女伯爵看上了这位天真纯朴的牧羊人,决定利用他去送一封危险的信函,直到事情败露诗人仍不相信那位美丽的女士会如此恶毒,于是打扮成皇帝的模样按计划出城想证明自己的观点,丧生在那伯爵的枪下;中间的路是条回家的路,回到了家,娶到了美丽的妻子,父亲的生意也做大了,父亲走后的财产都留给了牧羊人,牧羊人却开始了他的诗人之旅,天天作诗不管他曾经熟悉的羊群,羊群数量锐减,妻子原先的美丽能干也因此变成了抱怨,一下子失去了美女光环,在一位父亲的朋友介绍给牧羊人一位有名诗人后,因为诗人对自己诗词的拙劣评价,受不了这种打击的他从武器店买来一把火枪,那把是伯爵反叛被抓充公的枪。
三条截然不同的路,却都死于博佩图伊侯爵的那把枪下。曾经天真地幻想着命运是自己创造自己改变的,幻想着童话故事般的美丽生活是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去创造的,可书中主人公的结局告诉我说,人生不能如此理想主义。人的命运是掌握在本身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上的,这些结局不会改变,只是可能路走岔了罢了。
命运之路,也并不是这么悲观的一条路,即使结局注定了,我们的路不同,人生也就会丰富多彩。以前想知道自己最后的结局,除了死还有些什么,可害怕知道了结局会想尽办法去改,如果像文中描绘的那样无论如何,结局不会变,或许我会选择知道自己的结局吧。
诗人是唯美主义幻想主义浪漫主义,总把事情想得如此简单如此唯美,殊不知现实的残酷。三个主人公的结局是注定的,因为诗人的性格中带有有的就是这种气质,改不掉,也不会去改。如果能修正性格修正脾气,也许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吧!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二
闲暇时,我最想到的是书,也最喜欢看书。不管是庄严肃穆的人物传记,还是妙趣横生的奇妙小说,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这不,最近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小康之路》。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江苏省各地的脱贫情况以及他们脱贫致富的过程。
这本书中不止有“大包干”这样的事例,也有为保护战友而舍命扑向炸药包的英雄王杰;有抗美援朝战斗中,誓死保卫阵地,生命不惜战斗不止的特级英雄杨根思;有坚守黄河前哨开山岛32年的守岛英雄王继才……这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英雄事迹,令人奋进,给我鼓舞,他们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只有努力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才能取得成功,报效祖国。
而现在,我上课再也不分心,紧跟着老师的步伐,课后坚持大量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每天坚持做一到两题奥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成绩也好了起来。由此可见,勤奋,专注和坚持是密不可分的。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三
第一次读罗素的《幸福之路》是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一个暑假。学生时代对幸福的追求无非就是家庭幸福和学业有成。现在将近十年过去了。从学校的象牙塔开始,从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也带来了追求幸福的新变化。例如,学业成功不再是我们的目标。相反,这是事业上的成功。
罗素说:“大多数工作给人两种满足,一种是打发时间,另一种是给野心以一定的发泄口,而这足以使一个从事无聊工作的人比一个人快乐得多谁没有工作。”但当工作有趣时,它的满足感会远胜于单纯的娱乐。”这句话用在社区工作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以前,社区工作人员在公众眼中是一份枯燥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家长带来的'琐事。在我的记忆中,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是一群40多岁的叔叔阿姨,每天端着一杯茶,一包葵花子,聊着天,劝着打架。在当时经济形势所迫的大量下岗工人看来,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晃十几年,我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才发现原来觉得枯燥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多了。
我刚来社区接手的工作之一是文体工作。正是这些文体活动,让社区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每一次活动我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欢声笑语中我能学到很多东西。趣味运动会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端午包饺子,冬至包饺子。未成年人的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假期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体验;开学典礼不仅为即将入学的孩子们开启了美好的祝愿,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礼仪……这些活动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感恩和发自内心的声音表扬,给了我们社区工作者莫大的喜悦和满足。或许这就是工作能带来快乐的原因吧。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四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的等等。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什么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的否定。罗素甚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经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五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公元前11世纪,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伟大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终点是天山天池,一路上会穿过很多的高山和文化遗址,还有大沙漠,丝路全长约1.2万米,真是吓死人的长度啊!!!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沙漠总量的87%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用资源造成的,气候或气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只占13%!!!
这本书还有很多关于山地车的知识,我最喜欢半光滑轮胎了,嘻嘻!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六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七
初读罗素的《幸福之路》还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期的某个暑假,学生时期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外乎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如今近十年的光阴过去,从学校这个象牙塔出来,由学生仔逐步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对于幸福的探求亦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学业有成不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取而代之的则是事业有成。
罗素说:“多数工作都会使人得到两种满足,一是消磨时光,二是给抱负以一定的出路,而这就足以使一个即使工作乏味的人,也比一个无工作的人快乐得多。但是当工作有趣时,它给人的满足感将远远优于单纯的消遣。”这句话套用在社区工作者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了。
曾经,社区工作者在大众的眼里是一份枯燥乏味的工作,每天处理的都是家长理短的琐碎小事。在我的记忆中,社区工作者多为一群40岁上下的大叔大妈,每日()一杯茶,一包瓜子,聊聊天,劝劝架,一群人也是有说有笑,更多的是在打发时间。这在当时一大批因为经济形势而下岗的工人眼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一晃十多年过去,自己也成为社区工作者中的一员,才发现,当初以为乏味的工作早已变得有趣许多。
初来社区接手的条线工作,其中一条就是文体工作。正是这一场场文体活动,让社区工作变得有趣鲜活很多。每次活动,我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欢声笑语中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趣味运动会,既锻炼了身体,又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端午包粽子,冬至包饺子,品尝到美食的同时,向社区许多生活达人学到了包粽子包饺子的好方法;暑期一系列未成年人活动,丰富的不仅是他们的假期生活,更是人生经历;开学启蒙礼,开启的不仅是对即将步入学堂的孩子们的美好希冀,更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弘扬……这些活动所赢得的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发出的声声感谢和由衷称赞,都给了我们社区工作者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或许这就是工作能造就幸福的原因。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八
我看过的书不少,涉及到哲学方面的书却不多,但《幸福之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作者运用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对“什么使人不幸”、“幸福是可能的吗”及“幸福的人”等论述,深入透彻地阐述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来源,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的人生道路,同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以下将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和领悟:
《幸福之路》一书是1950年荣获诺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作家罗素先生所着,当时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罗素先生在这本的序言里:“在以下篇章中找不到深奥的哲学原理,也找不到艰涩的博学深思,我的目的仅仅在于,通过但愿是普普通通的东西的感悟将一些议论收集于此。
在篇章下半部分首先分析了快乐的可能性,然后论述兴致、情爱、论家庭、工作,闲情、努力与舍弃,最后论幸福的人,在整篇文章里,罗素先生以通俗而富有哲理语句,结合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以书中所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自由的爱和广泛的兴趣,凭着这些爱和兴趣,同时凭着它们使他成为他人的爱和兴趣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
因此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就感觉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九
前不久刚刚读完这本很贴近生活的哲学著作,因为之前从别的书里对罗素有过一些模糊的认识,所以,读起来并不陌生。另外,我也没有对每一本读过的书都写一篇心得的习惯,因此,也只是想借着《幸福之路》来整理整理最近混乱的思路和波澜的情绪,而且也不用浪费精力来取名字了。
每次在临近假期和年关的时候,在火车站,汽车站,和一些县城的车站里,到处都能看见那些背上背着,手里提着,胸前挂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的工人们,有的还要牵着孩子,他们睡在地上,吃着泡面咸菜,有的一连几天都买不到票,他们弯着腰,排着队,尽管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些回家的喜悦,但是更多的还是在那一张张麻木的脸上,被风雨留下的苦难的痕迹,苦难是什么,是让一个失去感情的生活程序,是一种让人放弃希望的现实基础,还是一种让人一味服从的社会地位?是谁给了谁的权利,在他们的脸上写下了苦难,是自己,还是现实。但是我的所见所想就不会偏颇吗?也许关于他们,可能没什么文化,可能没什么地位,可能没什么未来,但是他们真真实实存在着,生命的重量切切实实,虽然看起来沧桑渺小,但是谁知道他们的心里面躲藏着多少个小幸福,也许对于他们的苦难,仅仅是我片面的主观臆断而已啊,所以,我宁愿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我宁愿去相信他们的幸福,去尊重他们的经历,去感受他们的`真实。
其实,幸福说大可以大到天上,远到看不见的地方,但是,幸福说小却可以小到身边,近到看不见的心里。它是一种角度,站在我们肉体之外的某个点上来注视着一切,也是一种态度,是发自我们心底的一种色彩来美化着一切。如果把幸福抽象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棱棱角角和世俗功利了。
可是世界总归不是抽象的,那么世界上最真实的幸福也不可能是完全抽象的,所以,还是要回归于具体。具体到衣食住行,具体到所有的点点滴滴的真实的物质和感情。所以,不好好工作哪行,不爱护家人哪行,不努力奋斗哪行,不对得起自己哪行。
靠谱是什么,靠谱的好小伙就是不但要有情、有义、有感性,还必须有血、有肉、有本领。sorry·russell。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
我读了一片课文叫《丝绸之路》,我大致给大家讲讲。
在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张骞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后,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打出了一条路。
张骞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这条路,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是很厉害的!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读完了《复兴之路》这本书,深有感触。我深深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英勇捐躯,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自豪。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强大的后盾。我们在1840年之后,不断地经历苦难。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我们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要不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出现,要不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奋斗,恐怕我们都走不出那种艰难的生活吧。在党的阳光下。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成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独立,中国的强大。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启航了改革开放,启航了对外开放。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富强,中国的复兴。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汶川地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中国的伟大。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子,除了感谢,我还感受到了我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我们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努力为中国的未来作出贡献。
我深深地相信,中国这棵大树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二
上个世纪开始,伴随着西方生产力的进步跟提高,中国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一千年。不再是东方霸主的一千年,不再是天朝盛世的一千年,不再是万民朝贡的一千年。
历史书上,从这一千年开始我们签订了各种不公平条约,我们开始受尽了各种屈辱,我们开始不断遭到迫害。
我想瓦特当年绝对想不到,只是自己改装了蒸汽机的这种行为却影响了一个国家未来一千年的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可怕的蝴蝶效应,可是蝴蝶效应这种事情的发生真的是种概率事件吗?我们可以把这一切的发生归结于偶然吗?不,不应该。其实对比来看,当时英国跟中国的社会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出现在当时的政策上。
我们的国家当时,政治清明,国力昌盛,没有外敌,没有大的灾害。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政策自然是让这种现况尽可能的保持,保持的长久。于是,才会有重农抑商,人民安定在自己的土地上,就不会有**。人民只生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天天朝起种田,晚归安息,就不会有非分之想。过着人偶一般的机械的生活,社会上每个人都犹如齿轮一般卡在自己的位置上。可以说,其实这是领导者治理一个国家的最高程度了,把人民治理的如此井井有条。说起来,我们倒是真的要佩服清朝的领导者呢,不对,其实是从宋朝以来的领导者。
但是,就一千年之后的结果来看,我们究竟失败在了哪里?
败因就在于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于安逸了。
人自诞生起就是种通过斗争而生存下来的生物。即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是种完全形态的社会了,但是,人的自主性也被压制到一个底线。同时,反观,英国,经历了文艺复兴,人权崛起,把人们从基督教的洗脑中拯救了出来,人们不再仅仅的甘愿在制定的生活中生存。当然,当时也是有社会因素的,那时的英国社会很动荡,人们无法维持最低的生存。
于是,我们输给了自己的安逸,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体质,也不是因为我们祖先的伟大思想。
其实,即使当时没有英国的侵入,迟早我们也会因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因素而瓦解的。毕竟,我们没有科学跟技术抵抗自然。
而,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凡事否极泰来,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但是,我们却不可以丧失掉作为一个人思考的能力。我们既然存在着,就要不停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活着的价值。把懒于思考的原因归结于政治,家庭,情感都是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甘愿作为人偶被人愚弄的命运的最后只有被丢弃的结局。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三
我们每个人在走着的,都是通往未来的道路,没人能说得清未来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只有那些有前瞻性的时代伟人,才能窥探一二,但也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可仅仅只这比众人多知晓的一些信息,便可以得到众多的机会,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也就是我们普通人和伟人的区别之处。普通人只知眼前一隅,而伟人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时代的引领者。
时代长河滚滚而前,若我们有幸跟进时代先驱者,便可从时代浪潮营造出的巨大红利中分一杯羹。
以前的人们从未想过,仅仅只是数十年,智能电子产品便走进了千家万户,时间再往前推进大约一个世纪,新中国还没成立,我们国家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谁又能想到,建国后仅仅七十余年的光景,我们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了如今繁荣昌盛的世界强国呢?就好比生活在三十六亿年前的、只依靠本能生活繁衍的单细胞生物,也从没想过,他们会进化成为各种多细胞的有个体思考能力的动植物;也就好比生活在八十万年前的类人猿,也从未想过他们的后代,会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武器,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
这就是发展,这就是前人无法预料到的未来。
而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信息是以几何倍数来增长的,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获得的信息量级之丰富是前人想都不敢想象的,我们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实在太多太多了,如何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信息,才是我们能否在时代浪潮中致胜的关键。
同时,从书中我还看到,在比尔盖茨的家庭,对教育的看重使得他有了超于同龄人的远见和感知力,这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终身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永远不会亏本的投资,尤其是对下一代,要切切实实的将教育落实到个人。我们所收获的远不只书中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这个世界更加完善的认知。我们所了解到的富人和穷人思维,其实也类似于此,富人思维能培养超越同龄人见识的孩子,而穷人思维只教会孩子如何让自己落得个温饱。
我想,比尔盖茨能够成功的原因,便是他具有的超乎同龄人的远见和强大的自控力吧,但这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此时此刻的我们,若能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这些能力,便也可在未来属于自己的领域中闯出一片天下。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四
《丝绸之路》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作者跳出欧洲历史视角,更全面地讲述了丝绸之路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全书围绕丝绸之路中央的几个国家,客观地分析了这段历史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曾经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主要路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从中国开始,途经中亚、西亚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几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这条道路使东西方获得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也更多地交换了东西方的产品,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的中心是中东的数个国家,这些国家资源丰富,又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央,从丝绸之路中赚取了巨大财富。
但是,拥有资源和财富意味着必将面临难以解决的不稳定问题。丝绸之路带来的广泛交流,使得这一地区中夹杂了各种不同的人种、文化和宗教。每当某一派势力崛起,它就必然会为扫清自己的敌对势力而引发战争。但战争往往又大量消耗了强者的资源,使其衰落,原来的弱者则有机会一跃成为强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样影响这一地区的还有周围的大国。这些大国不满足于本国的资源,当它们发现中东蕴含着巨量资源时,就会设法控制这一地区来获得本国需要的资源。这又大大增加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性,使本已难以消除的战争问题再次升级。
不过中东国家也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第一是向强国靠拢;第二是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要与强国大打出手。
向强国靠拢并不意味着要成为强国的附庸。中东国家可以同时与互相敌对的几个强国靠拢。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对中东国家提供帮助,同时排挤自己的敌国。而敌国也正好在做同样的事。这样,小国就可以坐享几个强国提供的帮助,而不需要成为强国的战场。但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这会让小国依赖于强国的援助,而且一旦强国翻脸,转而用侵略的方式来夺取资源,那么小国承担的损失是巨大的。
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但在历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胜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功都是著名的例子。只要小国把握了正确的时机,就可以通过反抗让强国蒙受损失,并获得自身的独立。
读完《丝绸之路》,我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丝绸之路为沿途的国家带来了经济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可谓重大。但是,丝绸之路在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沿途地区注入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中东地区的资源和财富,吸引了众多强国想要把它据为己有,这使得中东成为战争的温床。面对强国,中东的小国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对策,一旦选择失误就会遭到强国的报复性打击。
丝绸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一直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程。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在未来仍将左右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的持续影响永远不会结束。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五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教师教学教育丛书读本《教育家之路》第九本与第十本两本书集纳了中外教育家的生平事迹和他们在教育领域中的卓越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经验和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好帮手。所以,我会认真阅读、学习,做了大量的笔记,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真谛、理论,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帮手。通过阅读学习,丰富自身个人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在读书过程中,我把读书与反思相结合,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和同事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并把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理念;把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同时把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总之,通过阅读,使自己知识不断积累,增加教育思想内涵、用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的等等。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什么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的否定。罗素甚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经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有时候会对人生比较迷茫,这段时间翻出以前买的罗素的《幸福之路》,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好的,于是想好好的读一读。作者说自己曾经少年的时候也是怀疑人生,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后来不断用自己的方法,终于开始热爱生活。所以作为一个德行和智慧都不是很高的人,想从罗素的这本书好好地读起。
作者是分别阐述了让我们幸福和让我们不幸福的原因。从让我们不幸福的原因阐述了包括什么会让人不快乐,论拜伦式痛苦,论竞争,论烦闷与兴奋,论疲劳,论嫉妒,论犯罪感,论被虐狂,论舆论恐惧症。
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减少对自己过分的关注,不太过分在意自己的缺点,而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比如知识的分支和抱有好感的个人等。在论拜伦式痛苦中作者批评了一些持悲观主义的聪明人,指出人适合为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实际上的奋斗,而且褒扬了真正的爱情给幸福的人生所带来的意义。在论竞争中作者指出将竞争看做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不快乐的一个源泉,生活的最终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追求成功,理想的平衡生活中应该有健全而恬静的享受内容。在论烦闷与兴奋里作者指出烦闷的对立面是兴奋,而充满太多兴奋的生活是使人精疲力竭的生活,需要不断借助很强的刺激来使自己兴奋,这会让人觉得这种兴奋是快乐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要想生活快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烦闷忍受力,忍受多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培养的能力,幸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一定是平静的生活,因为真正的快乐只能长驻在平静的环境中。在论疲劳这一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神经性疲劳对人的伤害,指出了如何防止忧虑的产生,告诫人们在合适的时间考虑合适的事情,一旦决定作出就不要修改,优柔寡断是最容易导致疲劳的,较好的生活哲学和心理自律会防止忧虑的产生,而喜欢兴奋也是会导致忧虑的产生。紧接着作者论述了嫉妒也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指出治疗嫉妒的唯一方法就是快乐以及精神自律——一种不去想无益之事的习惯。要想远离嫉妒,就应好好享受你面前的快乐,做你必须做的工作,避免与感是某种很深层的东西,它根植于无意识中,不会因为他人的反对而产生的恐惧那样出现在无意识中。和谐的人格是向外发展的,应该按照自己理性的信念做,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反方向的、不理性的信念毫无限制地闪现出来控制自己。理性的人比永远受制于内心冲突的人更能自由地借助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外部目标,因为理性存在于内心的和谐之中。最无聊的莫过于自我封闭了,最令人愉快的莫过于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向外部世界了。自我分裂的人会去找刺激和能让自己分心的事,他喜欢强烈的感性,但这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只是因为那一刻他可以离开自我,避开思维所带来的痛苦。只要没有这种顽疾,最大的幸福就会随最健全的官能而来。只有在头脑最活跃、忘不了什么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极乐的滋味。在论被虐狂里作者总结出了四条行动准则,并凭借它们来预防被虐狂。第一是,要记住,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价值;第三就是不要对别人有过多的期望;第四就是别人琢磨自己的时间要少于自己琢磨自己的时间。在论舆论恐惧症中作者指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舆论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舆论对害怕它的人要比不怕它的人更加凶狠,聪明人应该尊重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过分的去在乎舆论。
罗素在《幸福之路》上半部分阐述了让人不幸福的原因,在下半部分阐述了让人幸福的原因,包括还可以快乐吗,论情趣,论爱,论家庭,论工作,论闲情逸致,论努力与放弃,在最后一章阐述了幸福的人的生活。
在还可以快乐中作者指出快乐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平淡无奇的快乐和浮想联翩的快乐,又称为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前一种快乐是面向所有人的,后一种快乐只面向能读会写的人的。任何一个能够发挥某种特殊技能的人都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只要他在发挥自己技能的过程中感到满足。对于普通人来说,友谊与合作是快乐的基本要素,工业社会比农业社会更能充分地得到友谊与合作。在这一章中作者最后总结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范围要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敌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
在论情趣中,作者指出快乐的人所具有的最普通、最独特的一个标志就是情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需要被拯救的机会就越少,因为如果他失去了一样东西,他能转向另一样东西。人生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对所有的事感兴趣,但是尽可能对很多事情感兴趣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尽管文明生活中障碍重重,有些人还是留住了自己的情趣,而如果能从耗费了自己大量精力的内心冲突中解放出来,那很多人就都能这样。情趣所耗费的精力要多于应付必要工作的精力,而这又要求心理机器能够平稳地运转。
在论爱中,作者指出缺少爱会让人们没有安全感,人们会极度地以自我为中心,本能地任凭习惯完全彻底地左右自己的生活,以逃避这种不安全感。让自己成了单调生活的奴隶的人通常都畏惧冷酷的外部世界。在绝大多数情况,安全感本身就能帮助一个人逃离另一个可能深陷其中的危险境地。对生活的一般性自信,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更多地源于习以为常的自己需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的那类爱。只要爱的确能消除不安全感,它就能让人自由自在地对这个世界重新发生兴趣,而这种兴趣在人感到危险和害怕时是被掩饰了起来的。拥有最好的那种爱的人会希望获得新的快乐,而不是希望摆脱原来的不快乐。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七
你读过《复兴之路》吗?你看过里面的有趣故事吗?没看过是吧!那就听我细细道来它的好看、精彩。
《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逐集表现了中国如何从民族觉醒到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实现改革开放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因为总是有人要粉饰历史,所以我们要记住历史。百年的屈辱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大清的闭关锁国,天国美梦,孤立了自己,使自己从此在世界上落伍,我们丛中得到了教训:只有吸收世界的先进成果,使自己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与世界接轨,与世界共发展。闭关的后果让我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们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明智抉择,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
曾经的东方大国,被别人用尖船利炮打开了国门,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们不得不感言: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保卫自己的人民,保卫自己的家园。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八
《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当前的社会,有些人在精神上经常陷入痛苦纠结的状态,其实他们具备很多可以实现幸福的条件却自叹不幸,原因就在于其自我中心思想作祟,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又令人沮丧,以致他们在追名逐利和过度虚荣中很少拥有幸福感,在长期负面情绪压力之下,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损害。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而那些时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们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关注他人、对很多的事情感兴趣,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因此这些人对于感情和家庭,对于工作和休息,对于获取和给予,不仅能够驾驭,还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体会到快乐的滋味。
罗素在书中一以贯之地倡导非自我中心主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是过分地关注自我,就好比把自己囚禁在自身欲望的牢笼中难以自拔,并由此产生无尽的痛苦和烦恼。而“非自我中心”的视角则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消失,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使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失。一旦人们除了自己也对身外之人或身外之事产生了真心地关注和付出,精神就会摆脱禁锢而变得开朗起来,幸福的感觉就有可能真正来到身边。据说,以前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去问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苏格拉底的回答是:“你们想知道答案的话,先去海边的山上伐木,然后造一艘大船,完成后我自然会告诉你们。”那几个年轻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许多汗水,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找到快乐。这就是罗素所说的“跳出自我,把热情和兴趣向外发展”,幸福的感觉会自然来临。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不断地付出和得到爱,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会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十九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你读过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吗?读完之后有着怎样的读后感呢?请看以下小编带来的幸福之路读后感,与你分享!
最近读了贝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起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近现实,这让我感觉很震撼。
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数却在不断下降。
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过大,读过此书后,我的内心反而变得充实很多,明白了如何才能踏上。
印象最深的是作为封面的插图:飞机失事,下面是白雪皑皑的高山,飞行员穿着全套滑雪装备、踩着雪橇,悠然自得的跳伞而下,准备来一次刺激的高山速滑…… 题注是“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小,因若他失掉一样,还可以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幸福其实不那么困难。
不是爬上了山峰,才是成功地幸福。
生活的幸福来自平衡。
尽量多地拓展你的生活,发展你的能力,关心、帮助、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这样每一天都会洋溢着幸福。
在他的书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实用的道理。
论婚姻、论情爱、论竞争、论妒嫉、论工作...每一论都没有脱离生活的主题。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看小说的时候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总想从别人的结局里预知自己的结局,或是,得以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
看《幸福之路》,整理这些被自己圈点出来的部分,一字字打出来,发现,其中的许多正是自己认同。
太多的共鸣,太多的回味无穷。
原来看哲学书,自己沉思,是件如此享受的事情。
于是,书架上摆上了更多这类书籍。
其实,它们并不枯燥,甚至很有趣,更别提其中给人的启示。
罗素首先用了半本书讲不幸福的原因,其次用余下篇幅讲了人幸福的可能。
当孜孜以求“幸福之路”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也许追求的恰恰是相反。
“如果方向不正确,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多避免些不幸福的原因,幸福就要简单很多。
大致来说,我边读边对照着我自己,确实有道理。
但一片混沌的大脑还无法清晰的总结,只能说出目前残存的印记。
罗素还讲到很多,关于孩子,关于爱情,关于犯罪感的等等。
还有一个是,要培养工作的“自尊”。
这点很有道理,工作的时候感觉不幸福是为什么呢?你做着你不喜欢的,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你没有自豪感、自尊心,这就已经进行了自我的否定。
罗素甚至建议那些工作感觉不到幸福的人,抛弃一切去一个体力劳动的地方,为基本需求而耕作。
不过,如何培养工作的自尊,我还不曾学会。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冲突,原来已经有前人好好地思考过了。
捧着这本书,感觉是人生的一份厚厚的财富。
《幸福之路》一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凘罗素所著,中文版由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
罗素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一生驰骋于数学、逻辑、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道德、宗教、教育等诸多领域,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1950年,罗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旨在表彰他的“哲学作品对人类道德文化所作出的贡献”。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
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
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
”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
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
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
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
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第一种类型是自责者,就是那种沉溺于犯错意识的人,也就是那种过于求全责备、追求完美、理想主义的人。
他们的特征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却和自己的理想不断产生冲突,为此他觉得自责、矛盾、苦恼。
这种状况实际上是那些对自己要求过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的一种不适应症。
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其特征是喜欢自赞自叹并希望受人赞叹。
当然这种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但发展过度就会陷入怨天尤人的情绪。
换句话说,自恋者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虚荣心,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感觉幸福快乐,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失败绝望。
罗素认为,一个人只想要社会景仰他,而对社会本身丝毫不感兴趣,他就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使能够,也很难感受到全身心的快乐。
所以虚荣过了头,漠视关心他人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这种人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感觉不到生活的幸福之所在。
第三种类型是自大者,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竭力要达到权力的顶峰并一味追求个人名利。
这一类型的人权力欲比较强,若是不能征服别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会不快乐。
生活中我们遇到总是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或总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
罗素辩证地分析指出,这种人的自大心理一般是以前的自卑心理所致,如果其欲望被约束在适当范围还可以增加幸福感,如果把这看作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时,就可能给其“外部世界或者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另外还有很多混合类型的心态可以使人感到不幸福,罗素在书中分别论述了竞争、攀比、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畏惧舆论等等造成不幸福的原因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应对措施。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
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
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
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
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过于算计个人的得失,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又令人沮丧,以致他们在追名逐利和过度虚荣中很少拥有幸福感,在长期负面情绪压力之下,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损害。
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
小康之路读后感篇二十
对未来展望,可能很多人都因为对计算机的各种兴趣而做了各种遐想,我听过别人对互联网和技术的一些想法,但仅仅是想法而已。一些美好的想法终归是想法,实现确实是另外一回事,盖茨的未来之路也是一种畅想而已,没有了行动即使是盖茨也毫无意义,但是比尔盖茨毕竟是比尔盖茨,以他丰富的经验来给我们展现未来无疑是更精彩的,重要的是他还有他或者他们的微软公司,这是一个建设未来之路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曾经也展望过未来之路。和盖茨不同的是我的想法没有他那么范围广,涉及到方方面面,我只是很普通的设想了一下技术改变生活后的未来之路,当我给我的朋友、老乡说的时候他和我一样激动和兴奋---也仅仅是这样而已,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金钱、技术来完成我的梦想,我或许也是一位天才,你或许也是一位天才,和比尔盖茨一样,所不同的是就如盖茨所言:有多少人具有成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简·奥斯丁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天才呢?我们知道他们这种人至少各有一位。也许命运就给我们分配了这一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存在许许多多的天才,只不过他们的抱负和潜力都因经济上的困扰和工具上的欠缺而被扼杀了。新技术将为人们提供表达自己的新手段。信息高速公路将为新一代的天才们提供艺术上和科学上梦寐以求的种种机遇。(p169)。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如何超越这个困境成为我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些依靠什么呢?所有的困难都需要们去超越,作为一种挑战,无论最终失败或者是成功,这个令我们兴奋、激动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所收获;对于短暂奇妙的一生来说又何尝不值得呢?如果我们不去做,失去的是不仅仅有时间,还有机遇,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终生的遗憾。
在我的想法中,现在google正在探索者这条道路,并且暂时成为了探路者的领航人。作为搜索引擎公司baidu现在虽然在中文搜索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想法出来baidu永远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或许一直保持在中文搜索第一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google可能会跑的更远。
未来之路,对我们所有人来说是个机遇、挑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给这条大路添加一些石子和沥青,或者自己在没有走过的路中修建一条未来之路出来。
我也有幸成为时髦青年,多多感谢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帮我补上了这一课。
在开始读《未来之路》的日子里,我是怀着无比崇敬和极强的严肃心情的,事实上它恰恰与我的想法相反:刻骨铭心的经验体会力透纸背的感情,辨证思考的哲理和幽默滑稽的语言,我是一接触就深刻体会到的,脑子里不断浮现着在forword中高瞻远瞩,洞彻全局的观点和年轻人特有的无可遏制的对比尔·盖茨的崇拜与狂热。我……我坐立不安了。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省,为什么20岁的我,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伟大的人生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热情呢?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只是繁多的smallcase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扰,以至于肝胆俱裂,心力交瘁,我对计算机那原有的潜在种种发展前途如此如醉的狂热在cet-4下也半睡半醒地消磨着,我变得诚惶诚恐了,更不论被人看作是完全不合潮流的野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36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