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3:16:07
最新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模板22篇)
时间:2023-11-29 13:16:07 小编:温柔雨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接下来为大家呈现的是一些新颖、实用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一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开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维教学

1、了解水圈构成和特点,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并可起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常见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

3、通过学习淡水的有关知识,树立水资源优患意识,树立科学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地理意义

1、长歌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代。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二

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水循环主要环节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步:观其“形”

通过图片和视频《水的故事》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屏幕展示地图学习地球水体的形态及组成。

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水体总量的0.0007%(十万分之七)。

承转: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二步:察其“动”

水滴旅行记。

我们是小水滴,住在大海里.一天,太阳放射出万道金光,照的我们浑身暖烘烘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变轻了,慢慢的离开了大海,向空中飞去.飞呀飞呀,我们觉的有点冷了.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的抱在一起.一会儿,都变成了一颗颗很细很细的小水滴.风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们把我们大伙叫做白云.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沉,越飞越累,都有点飞不动了.过了好一会,我们想到大地上玩玩,刮起风来.这时,我们里面有些大胖子,冷的缩成一团,还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就落下去了.有的落到了山上变成了冰雪,有的落到江河又回大海,有的落到了田野滋润着禾苗,有的钻入泥土隐藏在地下玩起来捉迷藏。最后,我们大伙排着队又流进了大海。

【动动小手】活动一:结合水滴旅行记,请同学自己动手绘制一个简单的水滴旅行图。

讲解: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思考1:对比大屏幕给的流量图看看我国三条河流流量的差异?

材料1:2011年入汛以来,从南到北,长沙、南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强降雨中,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严重内涝,造成交通阻塞、财务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材料2:德国造下水道让青岛成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鲁海的童年记忆中,德国排水系统主干道甚至宽阔得“可以跑解放牌汽车”;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龙应台在一篇写城市的散文中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出去溜达了一阵,发现裤脚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是个发达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漂到了街头,小孩子在十字路口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高楼、马路、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那么地下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卫生间,一个家庭的卫生间若排水不畅比客厅杂乱一点更堵心。

※【合作探究一】:结合上述材料探究:

(1)试分析上述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

(2)如何解决我国的城市内涝,请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2: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那些环节呢。

资料:-------------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一定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控水,需要的时候又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2014年12月31日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2015年7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管理办法》。同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发布了第一批海绵城市的试点名单,给予大额中央财政补贴。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动小手】活动二:结合水循环知识描述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承转:水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第三步:辩其“意”

※【合作探究二】: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探究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并分析其意义?(讨论找学生分析)。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水循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给水循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促进水循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课后习题。

(2015o海南卷)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

课后探究。

探究课题:调查家乡的一条河流?

(4)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注意事项:?

(1)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2)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探究结果:将调查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将其中有价值的建议提交有关部门参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三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生:河水补给湖水。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四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五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开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系着的,是运动变化的。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维教学。

1、了解水圈构成和特点,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并可起用水循环知识分析常见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

3、通过学习淡水的有关知识,树立水资源优患意识,树立科学资源观通过水循环知识学习,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地理意义。

1、长歌引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代。

4、学习延伸设计:收集家乡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

标解读: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六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先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读书和看图相结合的方法去学习,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

3、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回到课前问题"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并引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流不尽?"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进而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很自然地过渡到水循环的意义,前后衔接很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4、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对此,我的教学理解是: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要求不强调水圈过程、老教材中的河流补给知识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应该来说,这上本节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可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并没有按照此分析去进行。这是因为: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水圈,给学生一个大的.空间概念;强调水体类型,为以后学习水资源的短缺做铺垫;河流的补给,是水循环的构成部分,更是大气对水文的影响的表现,这点在以后地理教学中用的特别多。反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以几句话归纳完毕,其中的一些要点,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如,在学习地貌时,可以强调流水地貌中的侵蚀地貌和搬运作用、沉积地貌等,若在此处教学,反而不符合学情。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七

1.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

本节教学难度相对较低,可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活动、读图思考、案例等活动性课文进行教学。如结合教材54页的“读图思考”可拓展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结合55—56页“活动”、运用水循环原理,可使学生真实地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探讨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利用读图思考主要探讨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适当给予拓展。

如利用案例分析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补充“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并结合读图,分析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特点。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找出示意图中的水循环环节、所表示的水循环的类型,并请学生上台指图进行解说,最后以动画的形式,播放自然界三种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读图,说图等活动,从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中发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和主要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联系前后所学知识和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讲“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这一知识点时,以长江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展示长江中下游平原景观图,让学生思考长江中下游是如何形成的。展示长江上游的河谷图片,让学生明确这也是水循环的杰作,告诉学生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以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形成,并联系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这样,把前面所学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不但实现了旧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如讲“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展示各种流水地貌的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江汉平原等),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塑造力量的强大,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四章进一步学习水这种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联系以前所学的“地转偏向力”知识,了解河流两岸的侵蚀与堆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八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九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节。此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开章明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内容不仅对本章的基础知识进行铺垫,并且能够前后联系整本教材。

新课程对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这两点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解构:本单元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其中第一节主要介绍相互联系的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二节介绍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一节讲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纵观本章内容,本节课是全章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根据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去论述水循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水体的类型及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及水循环的意义。本节教材涵盖四张图表和一个具体案例:以1972年以来的黄河断流时间和断流长度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除了以上内容之外,分析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水运动动力来源”还可以和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知识相呼应,“水资源的影响”还可以为后面的第三章第三节及第五章整体性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思维基础和模式。

“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呈现是层层递进的,首先,课文中厘清了一些基本概念,如:水的基本形态——气态、固态、液态;地球上水体的'种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陆地水的组成;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等等,然后分析水体之间连续的运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后讲明水循环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界所产生的意义。

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图、立体图和简易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阅读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构架。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入手,才能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对水体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和水循环的环节及意义得以充分学习。

成就感也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我就从学生这两点心理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兴趣培养方面,我自制了一个cai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现了生活中的一滴水它所历经的“人生”。我发现学生在看的同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觉得这个很有意思,然后,我就拿出一杯水,让学生回忆刚刚这些水走过的“人生路”,并和学生一起通过板画展现陆地水的构成。学生通过图示、语言、课本文字等这三重刺激之下,很快就掌握陆地水的构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靠教师引导、启发及自己的思考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成就感较强,为他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

(1)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组成的,并认识其相互的关联性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2)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水循环的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气态、液态、固态。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这三种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体呢?”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思考半分钟,同时提示看多媒体展示的图3.1“水圈的构成”

“对照图,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体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并且他们所占的水体总量是不一样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体是生物水,仅占0.0001%。,但是他们之间却是有着联系的。大自然是个统一体,不同的水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下面我问一个问题,上述两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答:“生物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变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些水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都可以变成海洋水。”

“答的很对,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他们不仅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他们在能量、质量、数量上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注意我说的两个词:质量和数量”

学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变少,海水可能会变多……”

学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会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没错,自然界的水体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条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样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气水被污染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所说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气水被污染的结果。同时呢,我们也应该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条河流如果流经多个国家,处于上游的国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国家就会遭殃。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并能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水储量中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应该由我们共同来珍惜和保护。”

多媒体展示: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刚才我说的,大家思考“读图思考”这里的两个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积和排泄起到水体之间的缓冲作用。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引申思考:对于第二道题,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这种补给关系?(例:洞庭湖、洪泽湖……)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刚才说了,自然界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循环的状态之中,但是宏观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水循环的过程并了解它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观看这个flash动画,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意看这种运动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各自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海上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陆地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答:“分成了四个部分,三种循环。”

老师分别结合动画讲解: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我们看到的这三种循环,他们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同时在进行着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海陆间循环停止了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结合“活动”的两道题目。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的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4.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云、雨、雾、雹、露、霜、雪的成因的认识.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窗体底端:

投影自然界中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水资源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可以引起动物、植物、人类的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水是地球上人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水是珍贵的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既然水资源如此珍贵,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的循环系统,还了解了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更明确了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后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二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1、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三

1、让学生做主体,教师多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整体这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新理念。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的,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读图“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后感觉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做得还是不够好,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通过反思,我想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换一种导课方式,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一张杨利伟在神州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来导入。这样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从太空中看地球,地球上大部分都是蓝色的水,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可能会浓一些。

3、多设计一些活动。

课后发现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很好体现。本来通过学习水圈构成的有关知识,想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但是发现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这一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

反思后,我想若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检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准备以后再上课时用:即让学生用杯子装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再用汤匙舀一汤匙的水代表淡水的总量,用筷子蘸一滴水放在手心中代表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总量。这样的活动深深地打动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4、多举例子。

水循环的过程我只是让学生读图与材料找出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没有举例子,发现随后学生在做题时判断水循环的类型方面有点问题。以后多举一些例子以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

5、学生基础不好,需复习初中地理。

让学生思考黄河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如何时?学生面临困境,他们就不知道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或悬河”,所以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判断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初中地理基础没有打好,当时课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因此,我觉得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文科生需要复习世界与中国地理。

6、借助多媒体上课。

我们学校教室里面没有安装多媒体,只有几个报告厅有。所以我们平时很少用多媒体上课。

多媒体具有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例如:河流与湖泊互相补给关系,水循环的过程都可可以用flash动画形象的展示,对于水循环的意义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得到感性的认识,这时多媒体可打出直观性教强的图片,使学生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四

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尝试画水循环图。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1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实验:试管内放几株带叶绿萝,在试管内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标签纸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时,观察现象。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

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

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资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问题1:其余的水占总体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画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视频:保护森林

通过几个试题进行自我检测。

回顾本节课3个学习目标。

试着说说这堂课你是收获是什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五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2、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洪水入海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

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

二组专区:降水

三组专区:地表径流

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人们由于不了解水循环的原理,他们看到无数江河滔滔之水日夜不息地奔向海洋,千百年来也不改变,而大海却始终不满不溢,感到非常奇怪。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人设想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问题: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升呢?

材料二海洋每年向陆地输送约45000立方千米的水汽,凝结降落后,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返回海洋。

材料三水在相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

材料四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1、人工降雨及人工消雨南水北调工程

2、河水补给来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六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48—49页。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两种表示法,会判断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能比较熟练地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

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及探索规律的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判断除得的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导入:

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让几位学生接着往下说,再全班一起说。问:为什么你们能说得这么整齐?能说得完吗?为什么?使学生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循环”。

2、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师:要想认识这位新朋友,必须要先闯过一道计算关,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

二、研究问题,探究新知

(一)、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师: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小的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分组计算,感知概念。

(1)1.332÷4 (2)1.7÷1.6(3)32÷6 (4)2.7÷11

(0.333) (1.0625) (5.33······)(0.24545······) (生有问题可互相交流,也可请教老师)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每组派个代表上来板演。

3、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可能有a:(1)、(2)题能除尽我会写商,

(3)、(4)题除不尽不会用小数写商;b:比赛不公平;c:(1)、(2)我们学过了,(3)、(4)我们没学过)

(2)、学生回答后,师说明:那我们就把像0.333、1.0625等等,这样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给它个名称叫有限小数。(板书:有限小数)

(二)、循环小数的教学

1、探究循环小数的概念。

(2)、下面我们就请电脑老师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3)、课件演示揭示意义。

a、大屏幕展示32÷6的竖式计算,余数每出现2显红色闪动并伴有声音,同时商3也显红色闪动并伴有声音。

师:你发现了什么?

b、大屏幕展示2.7÷11的竖式计算,余数每出现5显蓝色闪动并伴有声音,商4也显蓝色闪动并伴有声音,余数每出现6显绿色闪动并伴有声音,同时商5也显绿色闪动并伴有声音,然后商“45”形成一个个虚线框。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3)、师: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共同点吗?小组讨论交流。

(4)、师生小结:指着屏幕上闪动的竖式说出循环小数的意义,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显示意义并板书:循环小数),点明课题。

2、探讨循环小数的写法

(1)、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写法。(指名说,教师板书:5.333、0.24545)

(师作说明:由于循环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接连不断的,小数的位数有无限多,无法把它们全部写出来,所以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的末尾,通常写出两次循环的数字,再用省略号连接)

(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辨别练习,巩固概念。

显示:先指出下面各数中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再指出在无限小数中哪些是循环小数。(练习后,师生讨论交流,说明3.1415926为什么不是循环小数?)

0.666 1.5353 3.1415926

3.1604 0.19292 0.32727

(三)、保留近似值教学

1、师:在计算小数除法,遇到除不尽时,除了可以用循环

小数表示除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例如:0.245保留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你认为各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随着回答显示答案)显示:0.245 ≈ 0.25 (保留两位小数)

0.245 ≈ 0.245 (保留三位小数)

1、针对性练习。(显示:练习十二第7题)

(集体做在练习纸上,然后指名任意选择你喜欢的回答,并说说为什么。随着回答逐步显示答案)

三、看书,质疑问难,谈论收获。

阅读课本第48---49页,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同桌并讨论交流一下你所得收获。谁来汇报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强化练习,促进知识内化。

1、判断。

(1)、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 )

(2)、9.666是循环小数。 ( )

(3)、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 )

(4)、0.88保留三位小数是0.880。 ( )

(5)、3232.32是有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 )

2、开放练习。

8.2736736小数部分第50位上的数是几?(学生独立分析,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辩论)

(结语:无限小数中,如3.1415926……这样的小数叫做什么小数呢?循环小数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又叫做什么呢?等等,这些知识大家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者网上去查找答案。)

执教者:谢老师

1、教学过程:

(一)认识循环

1、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师:同学们在开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生:好。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好像很多孩子都知道下面的是什么,谁来帮我讲下去。

生: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师:咦,你为什么不讲了?

生:省略号。

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或物像这个故事一样,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呢?

生:周一到周末,下一个星期又是周一到周末~~~~~~~

师:哦,我们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个挨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出现,我们把这样子的现象叫做“依次”,(教师板书:依次。)一个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2、认识生活中的循环小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1、认识小数中的循环现象,引出循环小数

师:请同学们计算1÷6,请一个同学上黑板上计算。(指生板演)

师:在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余数始终是4.

1

师:还有呢?

生:商总是6。

师:那么这样计算下去,能算完吗?

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商的后面会一直出现什么呢?

生:6

生:省略号。

师:很好。不仅在我们简单的计算中会出现这种循环现象,在我们的解决问题中也会出现。

师:学校开展田径运动会,看,王鹏同学第一个冲过终点线,他的四百米跑了75秒,那么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生:除不尽。

师:除了除不尽外你们还发现什么没有?

生:商不断的重复出现。

师:为什么商会重复不断的出现呢?

生:因为它们的余数会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400÷75的商怎么表示?

生:5.333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商的后面有无限个3.

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在跟老师一起算一算:58.6÷11(生描述计算过程师板演)

师:好,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或者几个数在重复出现。

师:是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或者几个数字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我们称它为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8页,最上边,请你们把什么叫做循环小数读一遍。

(生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有几个重点词语需要同学们做上记号。第一个是小数部 2

分,第二个是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做上记号以后,请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记住重点的地方要重读。

(生再次齐读)

3.认识循环节

师:回到我们这三个小数上,我们看第一个数是哪个数在不断重复出现呢?第二个呢?第三个呢?那么我们称这几个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那么第一个数的循环节是?第二个小数的循环节是?第三个呢?很好,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找循环节。

小练习:

找一找我们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简写。

生:想。

师:我们在写循环小数的时候,首先看清楚循环节是什么,然后再写这个小数,从最高位写起,写到循环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只写一个循环节就行了。那么我们的0.1666就可以这样写。(师板演),那么我们的5.333就这样写,那么5.32727怎么写呢?请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请同学们将我们小练习里面的四个数也写在我们的本子上。

(生尝试在本子上)

小结:什么叫做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节?如何简写循环小数?

5.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4.书p30练习五 1大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四)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

1.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节?

2.什么是纯循环小数?什么是混循环小数?

3.什么是无限小数?什么是有限小数?

3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

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1、教学过程:

(一)认识循环

1、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师:同学们在开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生:好。

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好像很多孩子都知道下面的是什么,谁来帮我讲下去。

生:讲不完,后面都是重复不断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生:省略号。

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事或物像这个故事一样,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呢?

生:周一到周末,下一个星期又是周一到周末~~~~~~~

师:哦,我们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一个挨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出现,我们把这样子的现象叫做“依次”,(教师板书:依次。)一个星期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重复出现”,(板书:重复出现)之后又是星期一、星期二至星期日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完整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的现象。

学生举例后教师小结:生活中象这种“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很多,我们把这种现象还可以叫做——(循环现象,板书:循环)

2、认识生活中的循环小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1、认识小数中的循环现象,引出循环小数

师:请同学们计算5÷3,请一个同学上黑板上计算。(指生板演)

1

师:在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余数始终是2.

师:还有呢?

生:商总是6。

师:那么这样计算下去,能算完吗?

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商的后面会一直出现什么呢?

生:6

生:省略号。

师:很好。不仅在我们简单的计算中会出现这种循环现象,在我们的解决问题中也会出现。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生:除不尽。

师:除了除不尽外你们还发现什么没有?

生:商不断的重复出现。

师:为什么商会重复不断的出现呢?

生:因为它们的余数会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400÷75的商怎么表示?

生:5.333

师: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商的后面有无限个3.

生:三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或者几个数在重复出现。

师:是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或者几个数字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我们称它为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8页,最上边,请你们把什么叫做循环小数读一遍。

(生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有几个重点词语需要同学们做上记号。第一个是小数部分,第二个是 2

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做上记号以后,请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记住重点的地方要重读。

(生再次齐读)

3.认识循环节

师:回到我们这三个小数上,我们看第一个数是哪个数在不断重复出现呢?第二个呢?第三个呢?那么我们称这几个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那么第一个数的循环节是?第二个小数的循环节是?第三个呢?很好,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找循环节。

小练习:

找一找我们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简写。

生:想。

师:我们在写循环小数的时候,首先看清楚循环节是什么,然后再写这个小数,从最高位写起,写到循环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只写一个循环节就行了。那么我们的0.1666就可以这样写。(师板演),那么我们的5.333就这样写,那么5.32727怎么写呢?请你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请同学们将我们小练习里面的四个数也写在我们的本子上。

(生尝试在本子上)

小结:什么叫做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节?如何简写循环小数?

5.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4.书p30练习五 1大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四)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

1.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循环节?

2.什么是无限小数?什么是有限小数?

3

-->

-->

-->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七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xx。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八

本课选自现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学年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二、说学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编订的。对好多的地理基础知识都进行了删减,但对于整体来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为零。虽然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学习热情较低,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我拟定以下对策。

1、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充分挖掘本节课新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体会和网上资源,简化地理知识。

3、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结--绘—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结合教育理论、新课标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图解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图分析法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起立:同学们好!)。

(一)导入:有美国海滨漂流瓶的故事导入课堂(学生讨论:为什么从澳大利亚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国弗罗里达海滨?老师留个学生悬念,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然后通过水盆实验导入洋流,从而引入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导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定向: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整体课堂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三)推进新课:

知识点一:简单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及其成因。

1、定义中要特别强调“表层”“常年”“大规模”“一定方向”“稳定”几个关键词。把洋流与其他的海水运动方式----海浪、潮汐区别开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义。

2、如何区分寒流、暖流?鉴于学生早已遗忘了初中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归纳洋流的分类:寒流----由低温流向高温或者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暖流----由高温流向低温或者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用口诀“高来寒,低来暖”,帮助学生更快记忆。

3、洋流主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1页第三段,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风带。如: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洋流自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

知识点二: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

教材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规律,必须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图解法,结合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方法,总结:洋流名称=所经地区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学生一起绘制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更快记忆洋流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能力和绘图能力;知识讲解中和学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并引起学生注意。

规律采用启发式提问为主,先启发学生北印度洋季风的变化,总结出冬逆夏顺的规律;南纬30°—60°是带状的西风漂流;然后从洋流的分布-----8和0,着手详解分析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规律。因为借助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规律。

知识点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一:影响沿岸气候,列举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一月份气温差异与洋流的关系的探究来说明暖流增温增势,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影响二: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办法,总结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利用麦哲伦两次航行的时间差引入,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的原理。

影响四:影响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另一方面减小了污染,列举英吉利海峡石油污染事件作为示例。

(四)温习巩固,通过泰坦尼克号的事例,让同学们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洋流环流圈:北半球的“8”字环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顺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于副热带海区就叫副热带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极地就叫副极地洋流圈。洋流能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气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种奇怪的现象均与洋流有关。

(六)课堂练习:详见导纲“课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详见导纲“课后探究”和练习册69—70页。

五、说板书设计:

一、洋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文档为doc格式。

-->

-->。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十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例1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小数的循环现象,初步探索循环小数的特征,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研究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归纳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循环小数是小数除法的商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看成小数除法的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对商的研究,学生可灵活的处理小数除法的商,为学生用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探究欲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教学重、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中、动眼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来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趣味性、竞争性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效。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2)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3)从数学乐园中巩固循环。

(4)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第一环节: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一年四季的图片,当画面停止时,让学生猜测下一个季节是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四个季节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感受四个季节的循环现象。接着我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这样有机的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环节: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出示例1、例2两道算式,让学生分组同时来完成,并用竖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不继续往下除?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组长整理交流结果,然后组长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有不同意见其它学生可补充。这样设计给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成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汇报交流得出三个特点:(1)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2)除不尽。(3)例1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例2是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让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写商及商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计算4÷37.

3、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从中进一步观察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循环小数的意义,然后与课本对照,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加深理解意义让学生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说一说。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理解总结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这里还应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全是循环小数。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从数学乐园中理解巩固循环。

习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以下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课件出示第1题,找出图中哪个小动物说的数是循环小数。第2题对号入座,让学生从下面数中快速找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与其它。

第四环节: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鼓励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出质疑,共同解决,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得表现怎样?目的是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作业布置:练习十三1、2题。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板书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知识。

附: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二十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生: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2课时。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二十一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这节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不断进行的水循环运动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并深入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这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我们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教材处理。

(1)开放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本节的核心内容是“水循环”,依其发生的领域不同可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在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和文字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并掌握简单的绘图技能。

(2)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教师也可另行选择活动内容,注重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影响。

(3)充分利用图像。

课文图3.2既可以直观的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作为水循环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水循环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探究式学习。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去归纳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图片和数字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1、学会用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

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与济南泉水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

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教学流程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冰川、湖泊、河流等。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课堂总结从总体上回顾一下本节课,指出重点解决学生们可能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课外探究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让学生做《成才之路》关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习题,以巩固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篇二十二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p304、5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3890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