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通常以客观、准确和清晰的语言来呈现研究结果和结论。报告的语言应该精炼凝练,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和难懂的表达方式。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对市场调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何光荣。
同志们:
今天,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来的工作回顾。
2004年,在市委、市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民代表的监督下,镇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可以说,过去一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富有成效的一年,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是大抓招商引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蓄后劲的一年。具体表现在以下5方面。
(一)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89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4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3%,规模以下工业增幅11%.农业总产值7186万元,增幅3.5%.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全年财税收入230.2万元,其中国税138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82%,地税70万元,比上年度增长32%,农业税22.2万元,全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收任务。在全年经济指标考核中,我镇获得了市的奖励。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幅调减传统农业种植面积,发展了以订单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优质种猪种鸡为主的健康农业,狠抓了残林改造工程,提高畜牧业和林业的结构比例,推进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去年冬种和今年春种订单农业面积近3000亩,甜玉米产量2700吨,产值648万元。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镇出栏肉猪1.5万头,优质猪苗1.8万头,出栏肉鸡240多万只,优质鸡苗8000万羽,产值达1.5亿。涌现出良伟泰农牧有限公司、三浪智茂种鸡孵化厂等现代农业企业,形成了种猪和种鸡两大基地,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林业生产态势喜人,过去一年,全镇通过集体种植和连片承包出租等方式进行残林改造1100亩,种植速生丰产林1100亩,使全镇丰产林面积达1.6万亩,去年全镇采伐林木收入达200万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良性发展效果。
科学种田有了新的提高。全镇推广优质水稻11000亩,优质水稻普及率达70%以上。在缩减种植面积的.同时,广泛推广粤香占、博优15等优良品种,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总产。与此同时,我镇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特产税,农业税按上级要求核减了50%,并从2005年开始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粮食直补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
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万元组织人员对榕树江、牛皮江等干渠、支渠的水浮莲等障碍物,牵头组织群众对全镇大部份支斗毛渠进行了整治维修。加大了防洪抗旱工作力度,对辖区所有水库和山塘进行了全面摸排,对林官铺桥进行了维修整治。
――民营企业迈出新步。
新办1个投资400万元的合金铅冶炼厂,新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6户,新增从业人员200多人,经济效益比以往有所提高。
(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和谐发展。
发生。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去年全镇共有5993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全作医疗,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自治稳步推进,两委换届选举除了一个支部外,其它已顺利完成。此外,文体、档案、农网改造等其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群众修路积极性热情高涨,从镇政府到各村民小组,从镇府同志到普通老百姓,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特别是外出务工经商的知名人士对家乡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使我镇道路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修建硬底化水泥道路11.8公里,总投入是545万元,其中投入120万元铺设了垭塘路(2.6公里),投入55万元铺设了木店路(1.3公里)。投资370万动工修建樟五水泥硬底化公路,现已完成了全部路基工程,已铺设双向水泥路面3.9公里,单向水泥路面1.7公里。在省固本强基工作组省建工集团的鼎力支持下,村委会办公楼已盖好主体,镇通大路村委会公路(全长4.1公里)也已破土动工。在湛江市固本强基工作队的支持下,金鸡、三浪村委会也正在规划建设镇通村委会公路,年内将有更多的公路硬底化工程动工。沙美大桥建设历时近10年之久,于去年年底终于建成通车。
(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
全面推行村务公开,以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狠抓村组财务公开,全镇10个村的财务在镇经管站的全面审核后全部公开到位,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程序,纠正了村级的不合理开支,密切了干群关系。狠抓“依法治镇”,充分利用“6・25国土日”、“6・26”禁毒日等时机,举办法制讲座和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3000人次,公民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推动了“四五”普法教育的开展。扎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及时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坚持“八长”接访日制度,认真重视和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解决处理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年内未出现任何越级集体上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全镇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一大”,沉着应对挑战,积极抢抓机遇,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争先进位成效明显,经济综合实力稳步壮大。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预计,下同)增长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4000亿元、增长13%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366.8亿元、增长15.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9.8%,税占比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5亿元、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1477亿元、增长21.5%,宿新高速、徐工大吨位起重机、卡特彼勒大挖掘机等重大项目如期竣工,亿吨大港、必康新医药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城乡消费同步拓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20亿元、增长18%左右。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五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达46%、44.8%;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14%。
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xx亿元、增长17%,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产值超8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1650亿元、增长13.5%,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增入驻企业503家。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高效设施农业新增面积、总面积保持全省第一,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启动实施。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完成3600亿元和3300亿元、均增长80%;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全市引进高层次人才2700多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人,首次入选省创新团队2家、实现了该项目的重要突破。新增2家百亿元工业企业、5家五十亿元服务业企业(市场),徐工集团营业收入超千亿。
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实施,云龙湖风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精简市直事业机构61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以我市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个城市实现新农合异地结算。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加快,“营改增”试点顺利推进,农信社改制组建银行工作基本结束,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完成17亿美元、增长15%;进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120家、同比新增49家,全市自营出口达62亿美元、增长50%。
集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类开发园区实现业务总收入8676亿元、增长50%。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工程机械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徐州高新区成为苏北首家国家高新区;泉山经济开发区晋升省级开发区,沛县绿色食品产业园、睢宁白色家电产业园、新沂新型材料产业园获批省级特色园区,丰县在我省率先建成国家级出口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邳州国家级大蒜出口基地创建通过商务部初审,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吕梁山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新沂窑湾古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矿大科技园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a类大学科技园,徐州医学院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获首批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徐州软件园、徐州工业园科技创业园获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城乡面貌大幅提升,一体化建设扎实开展。
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定“八大中心”建设意见和专项规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进一步明晰。243项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项目总量和投资额均创历年新高,徐贾快速通道、彭城欢乐世界一期等重大项目投入使用,珠山景区、植物园、潘安湖湿地公园等精品园林景观建成开放,三环东路高架、韩山隧道、微山湖快速通道等道路工程加速推进,苏宁商务广场、中央国际广场、八里家居中心等商贸项目稳步实施,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前期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观音机场开通至泰国曼谷的国际航线。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容专项整治效果明显,中山北路、民主路成为省级示范路,“数字化城管”通过省级验收并被国家住建部列为科技示范项目,我市荣获“江苏省城市管理优秀市”称号。
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各县(市)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投入资金23.2亿元重点加强30个中心镇建设,完成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产服务三大类项目87个,第一批10个中心镇达到验收标准。投入资金35.6亿元新创建新农村示范村50个,25个村被评为三星级康居村,8个村被评为省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示范村。镇区环境“五整治、五提升”初见成效,村庄环境整治年度任务全面完成,京沪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完成农村水利投资9亿元,解决了4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卫生厕所15万座。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pm2.5监测试点,大力实施污染防治设施提标改造,完成7450辆高排放机动车淘汰任务,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0%。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完成序时进度,截污导流工程投入运营,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以上,重点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达76%。单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年度任务。绿化荒山2.2万亩,新增造林12万亩,改造绿地1500公顷,建成潘安湖等6个省级湿地公园,10个镇和11个村通过国家生态镇(村)考核验收,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国家生态市创建扎实推进。我市被列入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
(三)民生民计持续改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2100元和10900元,均增长12.3%。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建档立卡全覆盖,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2亿元;对35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制定了帮扶规划,一批帮扶项目相继实施。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6%,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到2740家。“全民社保”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及养老金发放实现动态全覆盖,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9.3%、位居全省第一,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40元和27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317套,竣工581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336户,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6707套,新建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公租房1056套。年初确定的三大类70件实事完成年度任务,投放7500辆公共自行车等实事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7个县(市)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新建改建农村中小学119所、幼儿园112所,超额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计划任务,农村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格,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徐医附院新病房楼建成使用,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第一人民医院和市精神病院迁建等项目有序推进,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升级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精心打造“舞动汉风”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一批文艺精品在国家和省获奖,社区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城区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做到免费开放,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行政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完成,奥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第xx届省运会备战训练和筹办工作稳步开展,成功举办第一届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第二十届市运会。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计划外生育反弹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出生强度持续回落。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顺利实现“七连冠”目标。残疾人“强基育人”工作成效显著,镇村两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全国领先。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老龄等事业持续发展,人防、民兵、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统计、审计、机关事务、广播电视、淮塔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新闻出版、气象、援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社会管理创新得到强化。深入开展“三解三促”、“大接访”和“百日百案”活动,扎实推进“四项排查”,稳定风险评估数量和评估质效均居全省前列,非法集资专项治理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实现重点突破,来市上访总量和进京上访登记量不断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持续改善,严重刑事案件数量降至20xx年来最低。积极开展“幸福家园”创建,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00个,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投入使用,65%的城市社区和40%的农村社区达到和谐社区标准,5个社区被命名为国家级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和11.2%。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5%,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四)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扎实开展。设立400个协办中心和2100个协办岗位,建立了网络、电话、手机“零障碍”工程投诉平台,对群众申办事项实行全流程电子化监控和群众满意度即时测评,群众反映突出的29项办事障碍得到及时清除。112家市直单位修订完善相关制度160个,对85个事项的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促进政务服务提速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三位一体”政务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大力推进审批服务提速,压缩行政审批事项113个,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0个,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事项审批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着力推进便民服务提质,精心实施“市民卡工程”,主动拓展延时、预约、上门等便民服务。“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帮助解决群众诉求事项4万多件,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加强。
法治廉洁政府建设再上新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细化了工作要求和标准,全市行政诉讼案件总量明显下降。开通全国首家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系统,12家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不断加强廉政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个习惯”作风建设,积极开展领导干部“晒权力”试点活动,建立了集绩效、教育、监督、预防、惩戒于一体的勤廉评价系统,有力维护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明显加大,财政增收节支压力明显加大,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压力明显加大,一些经济指标增速同比明显趋缓。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改善需求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不少。城市管理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尚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办事效率不高。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多重艰巨任务,如何更加有效地统筹解决好上述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进一步凝心聚力谋发展、强化创新抓落实,以更强的执行能力、更高的工作标准和更优的服务效能,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综观宏观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我们要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在延续,在经济国际化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繁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压力较大。我们更要看到,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将不断加强和改善,特别是党的为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推进“三重一大”建设,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只要我们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始终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一定能够夺取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紧紧围绕“两快两带三先”的战略部署,始终突出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坚持又好又快工作导向,深入实施“八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三重一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持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标争先、结构指标提升,在更高层次上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均增长15%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就业人口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一心一意惠民生。改善民生既是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办民生实事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到改善民生上,同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劳动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立足当前办好三大类100件民生实事,着眼长远构建“六大体系”。
在增加居民收入上下功夫。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进一步拓宽就业增收路径,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健全完善政策扶持、就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机制,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强化就业和劳动技能培训,抓好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等基层平台建设,推动“充分转移就业镇村”创建,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抓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切实增强经济薄弱村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年内力争2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108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目标。
在强化社会保障上下功夫。把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作为优先目标,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主要险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支付比例、新农合住院政策补偿比例巩固提升,城乡低保标准保持苏北领先。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新建第六期17.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按照不低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提高“三无”人员和孤儿供养标准。深入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城市社区小型托老所等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城区低保和特困家庭6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公益性保险。积极落实惠民殡葬制度,抓好平价公墓建设。
在完善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大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办学质量。优化中小学布局,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公租房工程,新建改建中小学44所、幼儿园118所,创建省市级优质幼儿园80所。加快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创建110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推进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优质特色发展,确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验收。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创建省首批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3所、示范性实训基地10个。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创建10个以上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加快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和新里程国际医院、徐医附院开发区分院建设,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抓好第xx届省运会筹办工作,建成奥体中心;实施体育惠民“百千万工程”,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争创体育强市。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先进示范景区、放心粮油店、便民餐饮示范店(街)、放心药店、价格诚信店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抓好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开展帮扶残疾人系列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推进未成年人、农民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巩固双拥创建成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统筹抓好其他各项事业,为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
(二)千方百计稳增长。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进一步拓展外需市场,积极破解各类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内计划实施重大项目220项、总投资4043亿元,其中当年实施200项、年度投资972.8亿元。抓住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机遇,重点推进郑徐客运专线、三环东路北路西路高架、城市轨道交通、亿吨大港、“两河两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五环路等26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眼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重点推进温氏畜牧农业示范基地、徐工重型汽车、徐烟异地改造、必康新医药、龙英纺织、万科城等164项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进徐菏铁路、观音机场二期扩建等20项前期项目。有效破解用地、资金、环境等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积极推动各类园区集聚集约发展。进一步提升开发园区的承载能力、产业层次、产出比重和项目集聚程度,强化争先进位,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级一流开发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壮大以高端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以光伏光电为主的新能源、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高水平推进徐州高新区“六大园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争创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工业园。高标准制定泉山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集中发展现代物流、都市型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市区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合力推进其他各省级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和南北共建园区发展,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功能互补、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
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在强化支持本土企业的同时,坚持“四招四引”,加强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和以商引商,精心组织第xx届投资洽谈会暨第七届汉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招商活动,抓好项目推介和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快建设专业素质强、人员相对稳定的招商团队,着力提高招商效益,争取各县(市)都有一批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落地。加大对进出口企业的帮扶力度,推动徐州工程机械申报国家级出口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出口品牌,积极培育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三)坚定不移调结构。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互动并进,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以规模、品牌等“六个提升”为抓手,壮大六大工业千亿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过万亿。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全省领先,力争年内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4300亿元和4000亿元。坚持扶大扶优扶强,支持徐工集团强化资本运作、实施对外并购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中能协鑫开展技术升级和新项目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加速规模扩张,强化传统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铜山工程机械、钢铁冶金及贾汪建材等产业集聚度,支持贾汪创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争创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
狠抓现代服务业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新城区总部经济区等现代服务业活力板块,加快推进万达广场、鼓楼广场、淮海西路商业街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继续实施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促进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扩容提质,推动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加速扩张。强化旅游产业功能配套和景区景点建设,推动云龙湖风景区、邳州艾山九龙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启动“智慧旅游”项目与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完善优进劣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构筑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舞动汉风”工程,精心组织文艺精品创作,重点发展演艺娱乐、文艺服务等文化业态,加快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影视动漫基地、龟山博物馆景区等载体建设,争创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50万亩高亢山区水源工程,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万顷良田建设,继续实施高效设施农业“20xx”工程,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强铜山、沛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开展农田托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和名牌认证,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深入实施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六位一体”,系统推进中泓贯通、土地整治等八大工程,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
加速壮大县域经济。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重点和城市发展定位。鼓励沛县、新沂、邳州提速发展,深化“突破睢宁”战略内涵,加快推动“丰县崛起”,强力促进县域发展争先进位,加快建成实实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支持丰县盐化工和电动车、沛县煤化工和铝加工、邳州板材和再生资源、睢宁皮革皮具和白色家电、新沂新医药和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县域经济产业支撑。
(四)全力以赴抓创新。把创新作为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强化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出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坚持开放式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抓好传统优势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实施自主研发重大项目20项,组织研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50项以上,力争专利授权量突破一万件,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开展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员科技项目洽谈、“百所名校徐州行”等产学研对接活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承建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年内新建校企联盟200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推动矿大科技园加快发展,促进师大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好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市级大学科技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用好本地人才,加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
大力推动国有企业体制创新。坚持增量式改革及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加大国有企业优化组合力度,积极推行年薪制改革,激发企业内在发展活力。加快徐工集团改制步伐,着力整合化工、轻工、机电建材、建筑资产四家资产经营公司,继续做好物资集团债务处置工作,认真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加快建设新的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培育壮大苏山木材市场。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大做强资产规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好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工作。
大力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提高投融资运作水平,确保市级投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达到40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深化金融顾问制度,健全金融监管协作机制,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确保贷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非信贷融资额不少于新增贷款额。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徐州,推动省级金融机构在徐州设立信贷审批分中心,支持各类资本创办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企业。
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稳妥推进市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开展赋予重点中心镇县级管理权限试点,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分类改革任务。切实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强化对民营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大力消除有形和无形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市场环境。
(五)统筹协调建城乡。以整体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为目标,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方面实现统筹推进、有序发展。
持续提升中心城市现代化水平。围绕建设区域性“八大中心”,加快推进三环东路北路西路高架、新淮海西路等道路畅通工程,启动建设徐沛快速通道、徐明高速,开通至韩国航线,确保丰沛铁路竣工通车;启用徐州高铁综合客运枢纽,抓好北区长途客运站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实施市区林荫路、道路绿化提升工程以及公园服务半径达标工程,开展泉山森林公园等敞园改造,新建大黄山森林公园、三八河带状公园。加快新城区沿昆仑大道、汉源大道和环大龙湖“三条轴线”开发,全面推进高铁生态商务区二期建设,加速铜山、贾汪融入主城区步伐,推动城市组团发展。着力强化城市管理,编制“智慧城市”规划,完善数字化城管监控系统,加强违法建设制止和管理,有序实施市容市貌综合治理,做好居民小区及背街小巷的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外创示范路、内创幸福家园”活动。抓好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运体系。突出公交优先,大力治理城市非法营运出租车,新增停车泊位9000个、公共自行车7500辆,新建改造一批公交港湾,努力缓解市区交通拥堵状况。继续推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合作发展,加速一体化进程。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注重城镇化发展与产业布局有机衔接,抓好徐州特大城市和各县(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编制城镇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集约发展。有序推进各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大力实施“1+3个100万”工程,促进各县(市)每年出让1000亩建设用地,每年征收100万平方米土地、建设100万平方米安置房、销售100万平方米商品房,加快建成宜居宜业的中等城市。继续开展中心镇创建,完善乡镇分类考核机制,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强镇、商贸旅游名镇。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建成5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5个三星级“康居乡村”。以“六整治、六提升”为抓手,完成2100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农村桥梁100座,力争镇村公交覆盖率达到25%以上;疏浚县乡河道281条,清理村庄河塘土方1700万方;抓好农民饮水健康工程;实施农村改厕12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入户10万户。
(六)齐心协力促和谐。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美丽徐州、和谐徐州。
更大力度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严格耕地保护,完善土地资源空间开发保护制度,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提高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坚决关停规模以下“两高”企业,实施一批节能改造示范工程,确保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改造达到35%以上。加快新沂、丰县、沛县、睢宁的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强化重点断面水质保护区管理,实施荆马河、老房亭河、顺堤河、丁万河等一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提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水平,改造完善三环北路及西路污水管网和市区18个片区排水线路,确保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积极开展pm2.5监测,强化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施工扬尘、工业废气烟尘的治理。坚持建管并重,大力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绿化荒山1.9万亩,开展京沪高铁沿线绿化和26个采石宕口生态整治,加快吕梁山风景区、黄河故道绿色生态长廊、沛县千岛湿地建设,全面完成30个国家级生态镇创建任务,力争沛县、铜山区、贾汪区建成省级生态县(区)。加强对重金属企业污染的治理整顿,推进三环路以内化工企业和二环路以内规划搬迁工业企业退城入园,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更大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四治理、三提升”工程,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60个规范化县(市)区、镇(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确保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75%和55%,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协调事务、化解矛盾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加大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重点问题解决力度。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中心警备室和城市社区警备室建设,大力预防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突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校园安全水平。强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源头管理和环节监管,开展药品药械打假治劣安全专项行动,严格食用油、食品添加剂、生鲜肉等重点品种的跟踪检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和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我们一定要确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既要开拓奋进,又不能急于求成,不盲目攀比指标数字,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勤勉尽责,永不懈怠,努力提高推动发展、统筹协调的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更加信赖的政府。
(一)推动行政服务再上新水平。按照应进必进、精简高效的原则,再清理、减少、调整一批审批事项,进一步强化窗口的服务功能,加快推动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建设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强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市民卡”发放和管理工作;加大“12345”服务热线整合提升力度,积极吸纳直接服务民生的企业成为上线成员单位,打造“线报声屏网”立体联动服务体系,加快向社会服务特别是生活类社会服务领域拓展。认真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和优质服务。
(二)坚持不懈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坚持思想教育、素质提升、铲除障碍、程序优化多措并举,构建更加方便快捷的长效服务机制。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要求,制定贯彻落实办法,狠抓措施落实。坚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深入基层察实情、解难题,推进“三解三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杜绝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严格控制以政府名义召开全市性会议和举行大型活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纸质文件,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效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查督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使“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鲜明特质。
(三)促进行政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重点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行政裁量基准制度,认真清理基层执法项目,积极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扩大政务公开,推行部门预算公开,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推进领导干部“晒权力”活动,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更加自觉地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切实加强改进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内开展。
(四)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厉行勤俭节约,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急需的地方、用在改善民生最迫切的事情上。持续开展“两个习惯”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专项整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要求高、困难多、任务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克难奋进,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7。
2007。
34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1%。
;财政收入。
19。
亿元,增长。
26.2%。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9.7。
亿元,增长。
23.4%。
;固定资产投资。
90.5。
亿元,增长。
3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1.2。
亿元,增长。
16%。
;进出口总额。
6500。
万美元,增长。
57.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850。
元,增长。
20%。
;农民人均纯收入。
2960。
元,增长。
15.2%。
;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幅,国民经济在上年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工业经济创建市以来最好成绩。预计全市工业增加值。
73.6。
亿元,增长。
2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45。
亿元,增长。
33%。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50%。
比上年提高。
16。
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0。
家,新增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
18。
家;
39。
家“。
125。
”行动计划承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88。
亿元,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粮食总产。
405.9。
万吨、小麦平均亩产。
423。
公斤,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35。
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
200。
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28。
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5。
家,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0。
个;培训农民。
5.1。
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务输出。
5.94。
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23.5。
万亩、除涝面积。
28.6。
万亩,新建农田林网。
27。
万亩;积极推进“百村十镇”示范工程,“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新增连锁农家店。
723。
家。房地产业继续向好,完成交易额。
11.9。
亿元,增长。
19.7%。
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创旅游收入。
9.1。
亿元,增长。
29%。
成功举办了。
2007。
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
23。
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金融业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餐饮、娱乐、物流、保险、邮政、电信和中介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列入省“。
861。
”行动计划的。
11。
个项目完成投资。
16.5。
亿元,列入市“。
1468。
”战略布局的。
121。
个项目完成投资。
44.2。
亿元。古井集团瑞福祥公司小麦蛋白粉扩建及沼气发电、华佗国药厂中成药。
gmp。
扩建、许疃煤矿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板集煤矿、刘店煤矿等项目顺利实施。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完成。
26。
家国有企业改制,置换职工身份。
3586。
人,盘活存量资产。
1.6。
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
12011。
家、私营企业。
654。
家,建成各类创业基地。
23。
个。组织参加徽商大会、广交会等大型专业展会,实际利用外资。
6000。
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
50。
亿元,进出口额超。
500。
万美元企业达。
5
家,我市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
(三)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等。
8
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魏武大道北段、建安路南段、三曹路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芍花路、光明路、人民路南段等道路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城区绿化工作初见成效。
1291。
亩。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42。
起,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
6
家,全市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
1620。
吨,削减二氧化硫。
300。
吨,涡河、宋汤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得到改善,解决了一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
(四)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2
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
家、高新技术产品。
3
项,新创“安徽省名牌产品”
5
个,
20。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科技支撑计划。
8.26。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
过去一年,我市人事、编制、工商、税务、财政、统计、物价、审计、监察、气象、人防、农机、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龄、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扶贫开发、无线电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积极实施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364。
万人,参合率。
86.6%。
;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补助资金。
2.18。
亿元,受益学生。
81.1。
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
3839。
万元,
10.1。
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十二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全部完成。
d
级危房。
29.4。
万平方米、新建校舍。
31.3。
万平方米,新修“村村通”道路。
1065.8。
公里,新解决农村。
21。
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城区。
8700。
户居民的用水问题。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除郑店子。
4a。
级风景区因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而未开工建设外,其余全部完成年度任务。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2.75。
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770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9%。
新建改建敬老院。
30。
个、“五保老人之家”
20。
所,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
22898。
万元、救灾救济资金。
3340。
2012。
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行了免费手术。去年,我们战胜了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六)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行。
iso9000。
4
件、代表建议。
118。
件和政协委员提案。
218。
件。推行村务公开,强化社区管理,加强普法教育,开展法律援助,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中药材市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健全管理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社区矫正工作,推进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化解各种矛盾、克服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年,是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一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年。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亳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亳州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二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建设滞后,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市经济开发区工作尚未取得突破;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四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
2008。
2008。
1468。
”战略布局,加快“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提升“。
125。
”行动计划,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12。
%以上,财政收入增长。
1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
%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
25。
%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30。
%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4.5。
%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5。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3。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
2.3。
%和。
0.8。
%。
实现上述目标,不断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真抓实干,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不断把亳州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战略,着力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
突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加快提升“。
125。
30。
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28。
%以上。
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围绕省“。
861。
”行动计划和市“。
1468。
”战略布局,加快瑞福祥公司。
30。
1525。
”工程、安驰公司年产。
3
万辆微型轿车等重大项目,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
75。
586。
”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包保责任制,完善项目工作协调调度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30。
%以上。
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清洁生产,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减污技术改造,鼓励引导企业建设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业项目;以整治违法排污为重点,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约束性指标。
(二)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00。
万吨左右、小麦优质率再提高。
5
个百分点,新增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
4
个、规模养殖场(户)。
400。
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30。
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15。
3
-
5
家,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6。
5
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务输出。
5.4。
万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16.2。
万亩、除涝面积。
21.3。
万亩、旱涝保收田。
11。
万亩,完成人工造林。
1.8。
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
27。
万亩。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努力实现路通车通,方便群众出行。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国债项目和农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实现互联网接入、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通信服务覆盖到行政村。继续抓好新村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实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用地集约、人口集聚和环境整治,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坚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新发展。
a
级旅游景区,全年实现旅游收入。
10。
亿元。
2008。
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
24。
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完成双轮集团、古井热电公司等企业改制任务。继续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和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加强银企合作,引导金融企业改进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市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三农”支出的比重明显高于上年。
1000。
家。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的工作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招商小组和专业小分队作用,综合运用节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有效的方式,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500。
万美元企业达到。
10。
家。
2
家,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
10。
个,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年内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1
个、“安徽省名牌产品”
4
个、“中国驰名商标”
1
个、“安徽省著名商标”
9
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培养、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努力形成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努力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完善建成区的要求,加强规划编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大新城区开发力度,适时启动亳州市南部新区建设,实施魏武大道、希夷大道向南延伸工程,拉开城市整体框架。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实施断头路、断头桥接通和小街小巷硬化工程,搞好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建成区配套完善力度,全面完成涡河近期治理城区段工程,继续实施城区供水支管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和中转设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工建设泗许高速公路亳州段,加快国省道改建、县乡公路和涡河航运码头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城市管理。继续抓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环境污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等专项整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政府土地储备,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搞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确保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6900。
人以上。强化就业指导和援助,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培育和监管,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7.5。
万人和。
45。
万人。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展社会福利、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办好社会慈善事业。
160。
亿元。这里,我再次代表市人民政府郑重承诺,
2008。
1
)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新修农村水泥路(油路)。
1000。
公里;(。
2
)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解决。
22。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3
)加强农村标准化敬老院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二级以上标准化乡镇敬老院。
30。
所;(。
4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实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5
)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20。
所、村卫生室。
228。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8。
个;(。
6
)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市区新建或改扩建公办中小学。
3
—
4
所,在三县县城各新建或改扩建公办中小学。
2
—
3
所;(。
7
)改造市区自来水支管网。
220。
公里,新解决。
1.1。
万户居民的用水问题;建设污水管网。
7.5。
公里、提升泵站。
1
座;新建市区垃圾中转站。
15。
个、公厕。
20。
个;(。
8
9
)继续完善城区路网,启动芍花路西段建设,配套完善人民路西段和汤王大道;(。
10。
)实施亳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对“民生工程”和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市政府将定人定职定责,向社会公布,让群众监督,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
(七)坚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全面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新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同时,着力扩充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督导考核,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规范教育收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重视师德师风教育,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加快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力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的全民健身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统计工作,搞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做好人事、编制、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物价、气象、人防、农机、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无线电管理等各项工作。
(八)坚持以完善社会管理为保障,奋力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
0.8。
以内。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继续实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商业欺诈、传销和变相传销、偷逃骗税等违法活动,净化市场环境。继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顿药品药材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加强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认真做好第。
7
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推行村务公开,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保证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争创“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加强网吧管理和整治,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水平。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强诚信亳州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进“双拥共建”,落实优抚政策,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倡导城乡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对新形势下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
(一)加强学习,强化执政为民意识。
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坚持一切工作都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一切工作都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严防权力滥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科学决策,深入推行政务公开。
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先要进行合法性、可行性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质询及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市长热线、行风热线、政府网站和市民论坛建设,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四)求真务实,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力倡导并践行思想求实、工作务实、措施落实的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诿扯皮、拖拉松散的不良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下大力气精简会议和文件,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建立和完善快捷高效的落实机制,确保政府每一项工作都有计划、有部署、有督查、有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首席代表负责制”和“并联审批制”,缩短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从严治政,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对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快市招投标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政府采购以及国有资产并购等方面的监督,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行为。牢记“两个务必”,坚持量力而行,勤俭办事,坚决反对和制止奢侈浪费。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任务艰巨;开创未来,重在当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中共亳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亳州而努力奋斗!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全面实施“”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孟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成果丰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创新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发展良好开局,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6.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46.2亿元,工业用电量达到7.9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5%、26%、5%、21.6%、9.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省第11位。
——对外开放持续领先。进出口总额达到8.9亿美元,同比增长72.3%,其中进口达到4亿美元,同比增长70.5%;出口达到4.9亿美元,同比增长73.9%;经济外向度达到26%。“进出口总额、经济外向度、人均出口额”均居全省县市首位,连续六年被评为“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15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69元,同比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亿元,同比增长17.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9亿元,较年初增加5.2亿元。
——对外形象持续提升。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区域带动能力百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xx人口和计生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等17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连续6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打破常规抓带动,城乡建设迈开大步。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城乡一体步伐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按照“一年大起步、两年出形象、三年大提升”的总体要求,实施了城建重点工程20余项,总投资达到23.8亿元。城市新区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景观设计规划基本完成,南环路拓宽西延、黄河大道综合改造、会昌路南段、黄河西路等工程进展顺利。深入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扎实开展污染减排、环境整治,城区绿化率达到3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8%。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探索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城中村改造等政策措施,启动了长店、祥和新村等一批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公里、桥梁7座,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农家书屋142个、电气化村70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3个。三产经济更加繁荣。新上、续建城市开发项目11个,完成投资17.5亿元。滨河首府、金地春城、河阳郡府、征云领秀城等一批精品楼盘快速推出,焦作商业银行顺利开业,射阳村镇银行成功创立,现代物流产业园全面启动,三立大世界、玖惠广场等一批高档次商业设施投入运营,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6.2%。
(二)做优平台强支撑,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强攻招商引资,决战产业园区,工业经济实现了总量扩张、质量提升。产业平台持续优化。筹资21.5亿元,启动实施了“六纵四横”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成了标准化厂房一期、污水管网等一批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由年初的171家增加到276家,被确定为“河南省创新型示范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试点,成功晋升全省第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招商引资亮点纷呈。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及时成立四个产业招商领导小组,大力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成功引进市外项目20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4亿元、外资813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3%、90%。浙江西泠电器、河南农垦集团等知名企业竞相涌入,飞孟公司国家再制造服务试点顺利通过省发改委审核,已上报国家发改委。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新上、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293个,总投资达到174.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35个,5000万元以上103个,列入省、焦作市重点管理项目28个。华兴公司阿斯巴甜、革乐美高档服装革、大地合金二期等201个项目相继投产,中原内配整体搬迁、隆丰休闲鞋、奥森二期等92个项目进展顺利,主导产业集约化、集群化步伐全面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丰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先后组织实施两项国家重点、22项省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省级17项,专利授权量达到116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6.2%。中原内配荣获“省长质量奖”,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获奖单位,在美国申请的“高强度耐磨气缸套及其制备方法”成功获得受理,填补了我市国际专利申请的空白。
(三)强基固本促提升,农业发展闯出新路。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强力推动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深入推进“整县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建成万亩核心示范方11个、超高产攻关田22个,小麦高产创建刷新两项全国纪录,粮食总产达到30.1万吨,实现了“八连增”。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投资2.8亿元,实施了民生渠、民心渠修复及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38项,全市新增标准化节水灌溉农田5.1万亩、高产稳产粮田1.5万亩。现代农业快速壮大。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成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5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标准化日光温室630座、蔬菜大棚550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鸿基农牧公司开创了我市农业“对接二产、连接三产”的全新模式,刘庄、上河等村实现了土地整村流转,全义农场成为全省最大的韭菜种植、交易基地,城伯3000亩供港蔬菜基地实现了出口创汇。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以25%的耕地为农民创造了50%以上的农业收入。
(四)统筹并进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累计投资6.8亿元,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高考本科上线首破千人大关,达到1021人。深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小学3所、标准化幼儿园3所,改建加固校舍3.3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实施,22万居民纳入保障范围,4万多名老年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实现了由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的历史性变革。城乡低保再次提标,每人每月分别增加到240元、120元。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公共租赁住房712套、“温暖工程”255间。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发放小额贷款350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7591人、困难人员再就业1212人。各项事业更加繁荣。卫生工作长足进步,市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快速推进,43个标准化卫生所改造顺利完成,新农合实现“全省一卡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深入开展了“瘦肉精整治”、“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率先启动了食品检测中心建设,群众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计生工作保持领先,“五福临门”品牌受到省市充分肯定,我市代表河南省接受了国家人口计生委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文体工作喜获殊荣,广播电视在中央台发稿量跃居全省县级台第一,运动员郭书敏在亚洲赛艇锦标赛上勇夺冠军,为孟州争得了荣誉。旅游工作不断加强,韩园4a景区创建、刘雷水库观光游、旅游大厦等项目顺利启动,“韩愈故里·魅力孟州”品牌效应持续升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深入开展“领导大接访”、“清网行动”、“安全河南孟州创建”等工作,妥善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扎实整改了一批生产隐患,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此外,统计、审计、物价、邮政、质监、金融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民族、宗教、气象、地震、人防等工作得到了新提升,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
20xx年至20xx年是本届政府的五年任期。五年发展一瞬间,面对组织的重托、人民的期盼,本届政府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以坚实的步伐、厚实的业绩,成就了一个总量提升、速度赶超的五年。
——加压力、谋跨越,前进步伐更加坚实。始终坚持以“巩固好基础,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统领发展,全面吹响了“率先、前列”的进军号角。20xx年,我们决战、决胜产业集聚区,以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为标志,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20xx年,我们确立了“加快发展年”主题,扩大优势,科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较20xx年均实现了翻番,提前两年完成了“”发展规划。20xx年,我们及时出台“十大举措”,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回升、持续向好。20xx年,我们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巩固扩大了后危机时期的发展新优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5亿美元,实现了“”的完美收官。20xx年,我们认真梳理孟州发展经验,汇聚全市干部群众智慧,科学确立“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为孟州在“三化”协调发展的新征程中,抢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xx年的2.6倍、2.1倍、3倍、2.4倍和2倍。
——抓项目、强产业,发展后劲全面增强。针对面积小人口少、区位优势不明显、地上地下无资源的先天劣势,我们立足实际求实效、突出实践创特色,成功走出了一条非资源型县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强力扩张经济总量,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21个,形成了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生物化工、皮毛加工、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由20xx年的10家增加到73家,超10亿元企业由两家增加到10家。中原内配强势登陆a股市场,开创了我市企业上市先河。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累计引进市外项目573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78亿元、外资2.2亿美元,3家世界500强、3家中国500强、3家上市公司落户孟州。全市企业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品资金合作关系,外贸出口、经济外向度连续五年居全省最高水平。坚持强化自主创新,先后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家博士后研发基地、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企业掌控了行业话语权,连续6年申报发明专利的数量位居全省前十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获得了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
——拉框架、促统筹,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始终坚持以打造“生态宜居城”为突破口,投资近90亿元,实施城乡基础设施项目120余项。先后建设了城乡供水、供气、交通一体化等工程,实现了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柏油路,西虢镇、南庄镇再次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滨河公园、第三水厂等市政设施,新建改造了西环路、东环路、大定路、黄河东路等主干道路,规划建设了汇丰步行街、创智步行街、鼓楼老街、建材商城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实现了翻番,常住人口增加到10.4万,城镇化率提高到39.7%。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做出了建设城市新区的战略抉择,全面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产城联接的四条主轴线中,黄河西路、南环路建设扎实推进,“南扩西融、产城互动”步伐全面提速。
——重投入、增福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用政策暖人心,用保障稳民心,扎扎实实办好十件实事,不折不扣兑现各项承诺,先后投入16.5亿元,办理实事好事90余件,5次调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4次提高了农村低保标准,3次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五保供养全省领先,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就业援助机制更加健全,“安居”工程率先推进,以“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为我们谋求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的生动实践,更为我们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唯有高点定位,才能率先有为、增创优势。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通过高点定位,提升标准要求,营造了“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排位次”的浓厚氛围,在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形成了比较优势、抢得了发展先机。实践证明,高目标催生高追求、高干劲、高速度,正是在高目标的激励下,造就了多项工作的亮点不断。
唯有开放创新,才能打造特色、科学发展。五年来,我们坚持开放不动摇,深入招商不懈怠,科学发展不折腾,想方设法集聚资金、人才、土地等核心要素,不遗余力打造技术、专利、品牌等竞争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孟州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只要紧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孟州就一定能够在跨越发展中持续转型,在加快转型中持续跨越。
唯有以人为本,才能统筹兼顾、促进和谐。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发展”前面的“和谐”二字,工作思路突出为民,经济发展突出富民,公共设施突出便民,社会事业突出惠民,从而赢得了民心,促进了和谐。实践证明,只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能够激发全市人民共建和谐的冲天干劲,就能够迸发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唯有精诚团结,才能凝聚合力、助推跨越。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五大班子精诚团结、勇于担当,全市干群合衷共济、克难攻坚,先后战胜了宏观调控的趋紧、罕见旱灾的挑战、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源要素的制约,为孟州跨越发展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后劲。实践证明,团结产生力量,实干成就未来,只要我们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
回顾五年的进步与变化,我们由衷地感到:孟州事业每取得一项成功,政府工作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凝聚着代表委员的智慧和力量,都倾注了全市上下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孟州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够强劲,拉动能力强、投资额度高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城市化水平不高,三产经济仍然处于“短板”地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层次和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措施,科学破解。
二、新一届政府的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新一届政府的五年任期,是中原经济区全面构建、初见成效的关键期,也是我们可以大有所为、务必有所作为的黄金期。经过连续不断地做规划、打基础,孟州积蓄的能量正在加速释放,发展的优势正在加快转化。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鼓作气,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举措谋划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孟州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以“争当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标兵”为目标,按照“城市带动、产业支撑、农业提升、民生改善”的总体思路,突出扩大城市规模,繁荣城乡经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突出产业优化升级,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壮大新型工业;突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建设富裕孟州,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力争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确保在焦作市、河南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六个翻番”、“四个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四年翻番,年均增速20%左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番,年均增速16%左右。二、三产业比重提升到95%以上,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提升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50%以上,城镇化率提升到46%以上。
——经济更加强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0.5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原经济区前列。
——科技更加发达。超过80%的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保持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较快增长,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基本达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准。
——城乡更加繁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常住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更加富裕。创业群体不断壮大,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年增速均超过12%。
——生态更加优良。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完成焦作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每年控制在3900吨以下,氮氧化物控制在2800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控制在7100吨以下,氨氮控制在450吨以下,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3%以上。
——社会更加和谐。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9%。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奋力推进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
20xx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焦作市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好中求快”这一总基调,突出项目建设、坚持务实重干,奋力推动孟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万元gdp能耗完成焦作市下达的任务。
(一)以做大做美为方向,增强城市带动能力。
围绕打造“精致特色、品位宜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拓规模、优配套、展形象,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顶层规划引领城乡发展。立足“中心城区现代化,中心乡镇城市化”,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重要节点、核心地段的城市深度设计,完成谷旦、南庄等中心镇规划,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外围的次核心,构建具有孟州特色的“中心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格局,促进城乡组团式一体发展。
精品意识推进城市建设。更高起点、更大气魄、更快节奏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强城市之基,铸城市之魂。建设城市新区。把新区做为承载人口转移、推进产城互动的重要平台,加快完善林、水、电、路、气、通信“六网”配套,着力抓好黄河西路、河雍大街西延、北环路西延、公租房、体育中心等项目,启动建设以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主体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力争用3至5年,把新区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科研领先、人气兴旺、文脉厚重的现代化样板城区。推进老城升级。将老城提升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板块,启动大定路南段维修改造、梧桐路污水管网、光华路等项目建设,做好黄河大道综合改造、清风大街西延、韩愈大街东延、会昌路南段、南环路拓宽西延、花园新街等工程的后续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牢固树立“改造为民、搬迁惠民”理念,加快推进南街、富村、北何、将台等城中村改造,同步促进居民身份转变。提升城市品位。扎实做好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工作,完成造林1万亩,顺利通过“河南省林业生态市”验收。加快推进滨河公园达标升级、生态园及一干渠改造、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城区新增绿地500亩,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继续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加强城乡环境集中整治,不断规范经营、卫生、交通三大秩序,努力营造干净、整洁、舒心的生活环境。
创新思维繁荣城市经济。把三产壮大与工业转型、农业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总量扩张、发展提速、结构优化。壮大现代服务业。围绕金融信息、文化旅游、休闲餐饮、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抓好德众现代物流园、五星级宾馆等一批三产项目。深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居民消费、助学和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增强金融保障能力。加快城市地产开发。健全土地收储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储备开发,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土地市场稳定。积极探索“产业社区”、“商务公园”开发模式,着力抓好隆丰社区、旅游大厦、科技大厦、九龙新城、宏业鑫城等重点工程,年内新开发城市地产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膨胀城市人口。成立农村宅基地房屋交易流转中心,完善农民进城购房补偿、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土地置换社保等政策机制,扎实做好车村、长店、祥和新村等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推进集聚区内村庄及槐树、赵和等陵区乡镇村庄整体或连片搬迁,引导农民进城居住。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吸引力,让进城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一展新孟州人的风采。
(二)以培优培强为核心,筑牢产业支撑优势。
坚持打造平台与壮大产业“两手并重”、开放带动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好中求快、优中求强,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造平台,力促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完善基础配套。加快编制35.6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上报审批。高效运用“百亿城乡筹资计划”资金,年内完成振兴路、文公路、顺涧路等9条道路,以及污水处理厂、职工公寓等6项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启动创业园、供水工程、铁路专用线、综合服务大楼、工业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奋力打造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创新开发机制。深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功能与行政区划套合,完善决策咨询、联审联批、项目服务等机制,努力构建高效联动的运转体系。深化园区合作。联合开发“转移式”、“共建式”园区,大力承接国内外优质项目资源组团转移,力争建成两个以上主业鲜明的“区中园”、“园中园”。深化共建机制。完善“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激励措施,鼓励向集聚区引荐项目,年内每个乡镇办事处至少引荐1个亿元以上项目,每个驻外招商办事处至少引荐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每个经济部门至少引荐1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土地保障能力。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清理整治闲置低效土地,严格核准用地规模,投资强度低于300万元/亩的项目,一律不得进驻产业集聚区,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提高资金保障能力。做大做强集聚区投融资平台,鼓励采取发行债券、金融租赁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扎实推进企业上市,积极开展上市培训,促进合作交流,年内新发展上市后备企业10家,达到上市辅导要求1家。提高环境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巩固扩大“十五小、新五小”整治成果,坚决关停治理不达标企业,努力破解环境约束难题,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提高电力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220千伏武章变和110千伏中曹变等项目,构建荷载力强、运行灵活的电网支撑体系。
挖内涵,力促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坚持高端规划。围绕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中原内配、广济药业、隆丰皮草、大地合金、飞孟金刚石等企业战略规划编制。全力争取国家再制造基地试点,打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积极创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继续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积极争创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年内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两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保持在250件、50件以上,力争创成“河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品牌带动。大力争创驰名商标,年内新增河南省名牌产品两个,河南省著名商标两个。强力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建成“河南省摩擦材料检测中心”,力争开工建设“河南省锁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坚持人才支撑。继续设立“企业家培训基金”,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深入贯彻落实“百校千企”定向合作计划,积极推动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年内为企业培养熟练技工1800人以上。
扩规模,力促产业群体由“小”到“大”。强化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36833培育工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做大做强企业群体。全年新上、续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76个,其中,10亿元以上4个,5亿元以上14个。开工建设三丽电动三轮车及硅胶体蓄电池、华兴公司阿斯巴甜二期、嘉陵产业园、中空纤维等项目,建成隆丰雪地靴、锦程包装材料、鸿基农牧加工、飞孟金刚石扩建增能、广济药业技改等项目,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增限额企业30家。强化开放招商。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全年引进项目不少于210个,其中亿元以上不少于20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不少于80亿元、境外资金不少于4000万美元。创新机制招商。组建新材料新能源、皮毛服装加工、生物医药农产品、化工化纤、汽摩零配件等五个招商分局,明确主攻方向,签订责任目标,实行重奖重罚,确保招商成效。突出重点招商。依托现有产业,主动对接中国台湾富士康、上海宝钢、浙江西泠、晋煤集团、洛阳石化等知名企业,力争引进一批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承接转移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紧紧瞄准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区,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集中力量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企业集团。强化全民创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带头创业,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入驻标准化厂房,年内净增个体工商户1500户、私营企业500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亿元,标准化厂房入驻率达到100%。
(三)以支农惠农为抓手,提升农业发展层次。
围绕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开展“整县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稳定夏秋两季60万亩种植面积,确保总产稳中有升。大力实施“产业惠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加快建设3000亩供港蔬菜和黄河滩千亩莲、鱼共养基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加速壮大高效农业,新发展优质水果20xx亩、山药地黄400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100座、标准化核心示范区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围绕粮食、林果、怀药、畜牧等农产品就地转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年内新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其中焦作市级龙头企业1家。
构筑现代农业设施体系。放大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统筹使用农业项目资金,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启动建设蟒河治理一期、引沁十四干渠修复、引黄供水等项目,扎实做好焦庄、璩沟等10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有效解决两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和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玉米机收率达到90%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服务社会化”。
构筑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双证”抵押贷款,尽快实现土地资源资本化。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推广“整村制”流转经验,年内新增农地流转面积1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制度,健全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体系,完善乡镇办事处、市场、超市快速检测点,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以民富民安为目标,加快民生改善步伐。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民力促发展,发展惠民生”,这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不懈办实事、抓民生、促和谐,让孟州人民生活的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健全投入机制,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培育做大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狠抓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千方百计壮大财力。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不折不扣落实两免一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逐步提高公职人员工资待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确保民生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增幅。
完善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更有尊严。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每人每月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到1800元。巩固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不断提升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年内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困难群体就业8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以上。扎实推进安居工程,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700套、温暖工程150间,确保群众有房可住、有房可租。
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生活更具品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新一中,积极筹建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内每个办事处开工建设1所标准化幼儿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全面推行村级卫生所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力争完成市中医院新址建设,积极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孟州历史文化,规划建设韩愈文化产业园、韩文公祠等一批标志性文化景观,深入挖掘孟州文化内涵,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继续推进韩园4a景区创建,深度开发西陵环湖、特色沟壑等生态旅游,加速融入焦作旅游体系。巩固计生工作成果。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建成食品安全检测中心,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十项制度,重拳打击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生活更为安心。认真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切实加强对建筑、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一岗双责”的信访稳定机制,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搭建民意诉求平台的基础上,严厉打击非法上访,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继续加强“法治孟州”建设,以“xx普法”活动为载体,突出解决群众关注的涉法涉诉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四个重在”和“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加快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努力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孟州发展一年更比一年强。
依法行政,建设民主政府。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持续开展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使政府工作更具前瞻性。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使政府工作更具规范性。落实民主集中制,积极开门纳谏,做到重大事项问计于基层、请教于群众、借智于专家,使政府工作更具科学性。
致力发展,建设务实政府。认真审视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总量、结构、效益等事关发展的工作,对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等事关和谐的问题,做到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艰难所惧,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在破解制约瓶颈、扫除发展障碍上来。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乱”活动,大力营造“讲真话、用真劲、干实事、求实效”的发展氛围,切实推动各级干部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精力集中到干实事上。
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坚持把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及时倾听社情民意,切实加大民生投入,下大力气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实事,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六项推进机制”,完善考评办法,固化奖惩措施,创新绩效评估,确保政府的各项承诺落到实处。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干部离任审计、行政问责、财政资金管理、重大项目审批、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强化监督制约,依法惩处腐败,倡树新风正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主要公务费用实行量化指标控制和超标预警管理,做到“三公”经费零增长,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民生、保障发展上。
各位代表!
奋勇争先,目标所指;小康愿景,民心所向。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昂扬向上的工作精神,百折不挠的工作意志,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务实重干,大胆创新,赶超跨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奋力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崭新篇章!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政府。
涵盖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规划,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时期,是邯郸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郸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战略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较好完成了“”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着力上项目、稳增长,持续开展项目建设“三集中”活动,累计建设省重点项目194个、市重点项目356个,美的工业园、新兴特种管材、银隆新能源汽车、五粮液灌装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2361.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3145.4亿元、年均增长8.6%,全部财政收入由244.2亿元增加到307.7亿元、年均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5.9亿元增加到190.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07.2亿元、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3443.3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8.6亿元、年均增长13.6%。全市经济运行在逆势中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13.0:54.2:32.8,调整优化为12.8:47.7:39.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三年千项”技改工程圆满完成,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5%。累计压减炼铁产能795万吨、炼钢产能542万吨、焦炭产能313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比20xx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节能目标,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13.1%和10.8%,比20xx年提高7.4个和7.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第二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xx年提高6.7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4.8%,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14家。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xx年粮食总产达542.5万吨,比20xx年增加66.4万吨,建成华北首个“吨粮市”,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曲周农业科技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6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2%,比20xx年提高6.4个百分点,土地流转率达27%。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392家,专利授权7322件,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5项。
过去五年,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实施、城乡面貌大幅提升的五年。城镇规划体系日趋完善,部分县区行政区划调整稳步实施。东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建道路11条,东郊热电、客运枢纽、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工程开工在建。老城区改造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中心、4座立交桥建成投用,滏阳河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通航,新改建城市道路84条、小街巷278条,改造完成城中村和旧城区片59个,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重大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京广高铁、邯黄铁路、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邯大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改扩建、机场二期等交通工程竣工投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总干渠沿线地区用上了长江水。县城建设扩容升级,建成6个国家级园林县城、8个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县县通天然气。19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建设美丽乡村972个。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1.38%,比20xx年提高7个百分点。
过去五年,是体制机制革故鼎新、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五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市级审批事项由20xx年的206项精简到152项,“六个清单”“三级平台”制度全面建立,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一证一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市市场主体达38.1万户,是20xx年的3.7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面积完成60.8%,96家市县属国有企业实施改制破产重组,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供销社改革成效明显。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累计与央企签订合作协议87个,北大邯郸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教育、医疗、旅游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荷兰哈克、德国优布劳、白俄罗斯戈梅利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邯郸,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40.9亿美元、年均增长10.1%,出口总值累计达76.5亿美元、年均增长14.6%。金融创新力度加大,挂牌上市企业达56家,驻邯银行业金融机构达20家,邯郸银行跨入世界千强银行。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冀津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获批成立,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达20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051.3亿元,年均增长10%。
过去五年,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五年。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大力实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等重点工程,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散改型”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预计煤炭消费量比20xx年削减570万吨。完成钢铁、水泥、电力、焦化、玻璃五大行业359项污染治理工程,淘汰黄标车11.5万辆,拆除烟囱2872根,淘汰改造燃煤锅炉2320台,关停取缔“三小”企业4629家,累计实施减排工程2480项,如期完成“”减排目标。20xx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xx年下降33.9%和34.1%。加强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平方公里,13个县列入地下水超采治理国家试点,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2.75亿立方米,我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绿美邯郸”建设成效明显,累计造林绿化19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7.7%,比20xx年提高7.5个百分点,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每年办理一批民生实事,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1279.7亿元,比“”提高13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30元和11247元,比20xx年增长61.3%和89.6%。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9.3亿元,58.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7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8万人。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xx年提高83%和94%,新农合参合率达98.6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20xx年上调,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82%和65%。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6万套,解决了27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市一中、二中新校区建成投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吹歌节、中原民间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2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4处,赵王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平安邯郸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依法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构建“三网合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刑事立案总量比20xx年下降57.2%,“两抢一盗”案件下降21%,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邯郸市志》一二卷出版发行。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邮政通信、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妇女儿童、援疆援藏、扶残助残、档案、老龄、气象等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按时办复率均达100%,切实加大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反腐败工作力度,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收官之年。我们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向好。
一是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研究出台了“房九条”“抵质押九条”“科技九条”“金十条”等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市级领导带头联系66家重点企业,实施金桥帮扶行动,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主城区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1.1%,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476家,全市新增贷款438.9亿元,存贷比达67.73%,创历史新高。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出口总值增长5.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8.7%。
二是项目建设势头强劲。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52.5亿元和965亿元,超年计划31.7个和20.6个百分点。市级成立了4个招商部,市县主要领导带头招商,集中签约项目151个,超百亿、超五十亿元项目分别达5个和25个,超额完成“215”目标。与中国恒天、中国建材、中化集团等21家央企签订31个合作协议,邯郸华耀城、华强中华。
成语。
文化博览园、中材风电叶片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成功落地。
三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永洋特钢退城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太行和冀南钢铁退城进园升级改造、新峰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有序推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3.7%,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邯郸电商谷、昊远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一批电子商务项目开工建设,邯郸海关挂牌开关,国际陆港开港运营,娲皇宫晋升为5a级景区,广府古城通过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建成3个省级和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四是改革创新活力增强。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市民车、市民网、市民卡赢得群众普遍欢迎。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中国驰名商标3件。组建了市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市股权交易服务公司,邯郸农商银行挂牌成立,设立2家科技支行。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创业平台蓬勃发展。
五是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总投资10.2亿元,对主城区及周边外扩5公里区域内275个村庄(社区)实施了“煤改气”工程,10万余户居民用上天然气,20xx年12月份主城区二氧化硫同比下降38.9%。48台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86座实心粘土砖瓦窑和1426处非法加油站点全部关停取缔。拆除烟囱1222根,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365台。加强扬尘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市区北环路实行载重货车绕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50天,同比增加62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33天,同比减少58天。
六是城乡建设扎实推进。东区供排水、供气、供热等市政设施开工建设,东军师堡完成征迁,西军师堡回迁房建设加快,“三路一场”回迁房竣工入住,河北工程大学迁建启动。滏阳河酒吧街基本建成,串城街改造加紧施工,世纪大街、东柳大街南延竣工通车,“两高”沿线和北环路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绕城高速公路实现闭合通车。县城承载力明显增强,按照“3+x”思路,建成4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馆陶县寿东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
七是社会事业亮点纷呈。均衡教育、医疗卫生等11个方面75件民生实事如期完成。我市被评为全国电子社保示范城市。中考、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18名学子被清华和北大录取。电视剧《太行山上》在央视热播,并荣获第三十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我市举行,中国海军“邯郸舰”入列服役,第十二届市运动会成功举办。
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邯郸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稳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产业结构偏重,重工业占比仍达七成以上,新兴产业还没有挑起大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进一步提高;三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化剩治污任务繁重,摘掉大气污染“黑帽子”还需付出艰苦努力;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收入质量不高,刚性支出不断增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五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行政效能还不高,服务意识还不强,不同程度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逐一破解。
各位代表!回顾“”改革发展历程,我们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郸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邯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中直、省直驻邯各单位,向各位老领导,向所有关心支持邯郸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决定邯郸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五年。在前进的道路上,挑战多但机遇更多,困难大但优势更大,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推进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发展转型突破最为宝贵的时期。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出台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为我们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制造20xx》、“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对邯郸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迈入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发展轨道。
“十三五”时期,是各种优势潜力最能有效释放的时期。我市具有独特的省际区位、产业基础、投资潜力等组合优势,经过近几年稳步较快发展,“硬地起跳”的基础更加牢固。我市连续四年实行“三集中”工作法,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聚了强大的发展势能,必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强劲的拉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的时期。对照全面小康标准,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新型城镇化水平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补齐短板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找准薄弱环节,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全面、平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部署,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转型突破、补齐短板、做美生态四大战略任务,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郸、美丽邯郸的建设事业奋力推向新阶段。
统筹考虑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设定为2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5项,预期性指标13项。总体目标概括为“四超”和“一个全面建成”,即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长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60%以上和4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到20xx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上述目标要求,围绕两大发展定位(城市定位: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环渤海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城市;产业定位:“五基地一中心”),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以下六大任务。
(一)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以创新力提升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施五大创新工程,创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以改革创新求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增多做优金融主体,激活做大金融市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以大众创新激活力。开展“双创”邯郸行动,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搭建一批新型创业平台,打造创客“栖息地”和“聚集区”,在全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二)坚持走转型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转型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任务,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做好加减乘除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强化产业支撑。重点打造精品钢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现代物流六大千亿元产业,建设“五基地一中心”。调整优化结构。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确保到20xx年,完成压减炼铁产能1614万吨、炼钢产能1204万吨任务,规模以上重工业占gdp比重下降到25%以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商贸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夯实发展基础。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三)坚持走协调发展之路,着力形成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结构。把协调作为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补齐发展短板,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贯穿始终,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东区开发建设,完善老城区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做大县城建成区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建市、有规模的县建成中等城市,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加快区域统筹发展。强化分类指导,推动西中东区域互动发展。推进太行山高速、机场三期、聊—邯—长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外环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四)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致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把绿色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全面改善大气质量。实施主城区污染排放大户搬迁改造工程,深化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太行山绿化和“矿山披绿”三年攻坚行动,每年造林绿化52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让绿色成为邯郸的永久底色。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加强矿山治理、河流整治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恢复,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搞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土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优化生态系统,强化生态支撑。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我们一定驰而不息、奋力攻坚,努力让邯郸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
(五)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合作共赢崭新格局。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打造开放新平台。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引领作用,提升各县(市、区)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建设综合保税区、国别(地区)产业园等开放合作新平台,聚集优质项目。拓展开放新空间。更加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限度用好京津优质资源,打造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地、食品工业扩能首选地、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优选地和旅游目的地。广泛参与中原经济区分工协作,深化与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升开放新层次。积极承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六)坚持走共享发展之路,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把共享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xx年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就业创业扶持工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实施社保扩面提标工程。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实施教育提质惠民工程。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教育质量,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实施“健康邯郸”工程。系统推进医疗、卫生、养老、康复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提升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实施公共安全工程。深化平安邯郸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各位代表!把邯郸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只要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一个更加富强、更加美丽、更加幸福的新邯郸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出口总值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定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稳中快进”的总基调,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和压力意识,扭住发展不放松,强势开局,逆势而上,跨越赶超;二是必须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三是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稳增长和促转型、优增量和调存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追求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四是必须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破解难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有效投资,构筑持续发展新支撑。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以优质增量扩总量、稳增长。强化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武安新峰煤制天然气、峰峰鑫宝新材料等100个开工在建项目,大名子丰多肽产业园、广平极度电动车等50个竣工投产项目,成安星星白色家电等50个重大前期项目,形成良好的梯次建设格局,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强化产业园区支撑。继续加大园区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园区聚集项目水平。探索实施引进项目“飞地”政策,实行税收共享,引导项目集群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引领带动作用,省级以上开发区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实现大幅增长,把开发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支持各县(市、区)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抓好馆陶铠特农机、魏县台资装备制造等“园中园”建设,搭建一流平台,聚集优质产业。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严格落实重点项目“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倒逼企业高效利用土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长期不能投产达效的企业通过重组或破产,实现“腾笼换鸟”,最大限度盘活存量用地。成立工业投资公司,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推介发布ppp重大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107和309国道市区段改建工程,争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早日获批,东郊热电14号机组竣工投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创转型突破新优势。坚决闯过结构调整这一历史关口,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全年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挖掘传统产业增长潜力。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强力推进钢铁产业减量置换、整合重组,加快太行、冀南钢铁退城进园升级改造和宝信钢铁转型升级项目进度,永洋特钢退城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引导煤炭行业转型突破,支持峰峰集团、邯矿集团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元发展。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把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落实到县(市、区)、企业和装备,全面完成省定任务。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通过兼并重组、寻求战略合作,力争实现市场出清。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捷克产业园、肥乡云计算产业园、邯郸县凯盛科技园等做大做强,壮大武安银隆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材料项目规模,力争三年产值超千亿元。强化实体经济支撑。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帮助企业降低交易、人工、财务等成本。筛选100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帮扶。提高产需对接实效,鼓励引导市内各单位、各企业优先采用本地产品,相互支持,抱团取暖。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确保新增入统工业企业150家以上。
(三)加快拓展三产,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亮点。重点实施“345”工程,抓好30个现代物流项目、40个文化旅游项目、50个其它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提升商贸物流业态层次。发挥冀中能源国际物流、万合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加快华耀城、林安智慧物流、春生农业物流、传化公路港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主城区南部商贸物流聚集区。启动青岛保税港区邯郸(鸡泽)功能区建设,确保武安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抓好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河北网商园二期等电商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引进区域性快递分拣中心项目,促进快递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推进广府古城争创国家5a级景区,加快华强中华成语文化博览园、东太行景区、北响堂山景区升级改造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发展,加强与中景信等旅游公司的战略合作,提升娲皇宫等景区开发管理水平。加大区域景区整合和太行山生态保护力度,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高水平乡村旅游片区。加强旅游协作,推动联合发行“金中原旅游一卡通”,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有效促进旅游消费。强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打造精品线路,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0%和20%以上。繁荣活跃金融业。深入开展“金融创新年”“企业上市年”活动,加快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壮大市金融资本服务中心和金融发展中心,年内入驻金融机构20家以上。支持邯郸银行在京津开展业务,争取引进3家银行、3家保险公司,新建3支以上投资基金。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新增挂牌上市企业60家以上。创优金融生态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依法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深入落实“金十条”“抵质押九条”,引导金融机构千方百计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力促进消费需求。扩大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家政等六大领域消费。加快互联网宽带示范城市和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健全农村市场流通体系,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完善落实“房九条”,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等供需通道,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夯实“三农”基础,开创农业农村新局面。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重点实施“1515”工程,建成1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推进100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0亿元以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个县(市、区)至少打造2个示范点。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粮油、果蔬、肉类、乳制品等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8%以上。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在净、绿、富的基础上,实施民居改造、污水治理、街道硬化、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专项行动,集中打造一批整体推进县和连片示范区,完成50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面积达到90.8%,建设4个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村经营主体,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农民资产活起来、农村土地要素活起来。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建设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把扶贫开发与培育富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强化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确保16.8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推进创新创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更加注重创新供给,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协同创新。用足用好京津创新资源,积极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北大邯郸创新研究院高科技项目产业化,建设国家领军人才工作站、中国青年海归工作站、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邯郸分院,促进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在我市聚集。强化自主创新。围绕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冀南新区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全面落实“科技九条”,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激发“双创”活力。积极落实各级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加快各类创业支撑平台建设,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家科技孵化器和1家众创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
(六)深化改革开放,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开放活跃全局,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网上审批,规范升级“三级平台、两个代办”,清理规范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启动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8家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扫尾工作。推进供销社改革。加快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可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政府采购体制改革,在城市管理上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完成市县公车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围绕“215”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心组织开展“走进百家央企”活动,市级4个招商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分别对接央企10家以上,各县(市、区)分别对接5家以上,持续引进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落实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外贸出口,提高机电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优势产能和先进装备合作,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明查暗访力度,集中整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和企业周边环境,对吃拿卡要等典型案件坚决查处并公开曝光。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开展“二次创业”,努力激活民间资本,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七)科学精准治污,力促环境质量新提升。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500项减排治理工程,削减煤炭消费量130万吨。大力开展焦化行业、道路车辆、露天矿山和散煤污染整治四大专项行动,突出治理车、油、路污染,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行载重货车绕行主城区。实施工业企业污染减排、集中供热、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六大工程,对主城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全部在线监测,实施主城区25.5万户焦炉煤气置换天然气工程,在县城大力推行“煤改气”,加快推进主城区4家污染排放大户搬迁改造工程。高度重视水环境改善。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东区防洪排涝体系工程建设,对滏阳河、洺河进行全流域退污还清治理,加快马头分洪道、永年娄里水库和涉县茅岭底水库前期立项审批。实施“清水入沁”,完成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扫尾,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引黄入冀补淀邯郸段工程。加强岳城水库、羊角铺等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积极争列全国。
合同。
节水试点城市。持续推进“绿美邯郸”建设。集中打造太行山绿化、紫山绿化、廊道绿化、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绿化54万亩,森林覆盖率新增1.5个百分点。严格环保监管执法。充分发挥市空气质量保障应急指挥中心作用,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强化监测,提高治理的针对性。严格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进一步强化县级治污责任,实现主城区和各县(市、区)同步治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偷排偷放和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严惩不贷。
(八)坚持以人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管理服务,进一步强化邯郸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抓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专项规划体系,推动“多规合一”,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良性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抓建设,完善承载功能。把东区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河北工程大学迁建、市第一医院新区等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客运枢纽一期、科技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竣工投用。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启动地下环路、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已启动城中村征迁改造、回迁房和园林水系、路网管网等配套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宜居新城。按照便民、急需的原则,搞好老城区提档升级。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快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抓提升,繁荣城市经济。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在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突出发展高端服务、现代商贸、信息中介、创意创新、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容积率。抓管理,打造洁净城市。实施城市“洁净工程”,对市区西环路、南环路及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和节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治理垃圾乱倒、摊点乱摆、广告乱贴等突出问题。实行各级领导精细化管理现场巡查制,从市、区县和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做起,带头徒步走街串巷,到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让城市干净起来、整洁起来。抓配套,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促进居住证制度落地,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20xx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九)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增比进位新突破。把县域经济作为“稳中快进”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出特色。做大县域经济总量。积极开展对标行动,制定跨越赶超计划,力争更多的县进入全省三十强。支持西部县(市、区)加速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东部县加快振兴崛起,进一步扩总量、上规模、增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支持中部县(区)聚集先进要素,突出快中更优,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参照省考核办法,实行县域经济发展排名月通报制度,调动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制定出台支持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推进计划。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支持乡域经济发展。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1—2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推动曲周自行车、永年紧固件、成安制管、邱县食品、鸡泽铸造等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启动县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坚持走“小县大县城”的路子,加快推动产城教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教育园区。提升县城建设水平,突出特色、传承文化、注重生态、提升品位。着力完善服务功能,年内所有县城全部实现集中供水、供暖,污水、垃圾达标处理,增强县城聚集人口和产业能力。
(十)保障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生活新期待。越是经济困难,越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一批民生实事。重点实施8个方面76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推行医养结合,新建30个农村精品幸福院、2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开工建设或购买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4803套。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成50所农村标准化中小学,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主城区西部省级示范性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创建“健康家庭”,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保护,争取邺城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好第十三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研判分析,有效化解风险隐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关口前移,更加注重预防,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和高危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建立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统筹做好新闻出版广电、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邮政通信、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扶残助残、老龄等各项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十三五”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上光荣。我们一定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奋力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解放思想,提高开拓创新能力。把创新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打破惯性思维,破除路径依赖,靠改革破难前行,用创新突破瓶颈。坚持高标定位、事争一流,勇于在破除旧框框中探求新方法,在继承发展中谋划新思路,在借鉴先进经验中形成新举措,确保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二)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服务发展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取消一切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权力,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中心之外无循环,最大限度方便企业、方便群众、方便基层。坚决向不作为和懒政怠政行为“亮剑”,不断激发政府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三)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的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和新闻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持续改进作风,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崇尚实干、力戒空谈。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加快发展上,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勇于担当,对形成的决策、议定的事项,言出行随,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成,以发展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五)时刻勤勉自律,提高廉洁从政能力。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自觉遵守《准则》和《条例》,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工程项目、土地出让、公共资源等重点领域监管,严厉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邯郸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大的勇气改革创新,以更强的毅力攻坚克难,以更实的作风干事创业,为加快建设富强邯郸美丽邯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宏观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困难明显增多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紧扣主题主线,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突破三重一大,一着不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新成效。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4500亿元、增长12%左右;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亿元、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0.1%、占比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1亿元、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1660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29%、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6亿元、增长14%。亿元以上项目开工775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徐工全地面起重机、布兰肯矿山设备、美驰车桥二期、时代天虹三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亿吨大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雨润物流中心、必康新医药等项目顺利实施。县域实力加快壮大,突破睢宁战略和丰县崛起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邳州市和新沂市通过省全面达小康评审认定,沛县通过生态县省级验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实现总产值9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15亿元、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920亿元,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5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园企业比上年增加1619家。新增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淮海文博园跻身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龟山景区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创意68产业园被列入首批省级广告产业园,我市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2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继续领跑全省。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实现3485亿元和3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4%和36%。新增超百亿元企业(园区)1家、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直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乡镇分类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城区、开发区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市级扩权强镇改革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实施,部分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全面完成。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田托管7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52万亩、土地流转55万亩,均居全省第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872家和9371家。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拓展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为群众减轻药品负担3.8亿元;实现相邻四省的58个县(市、区)新农合异地结算报销。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规范管理政府性债务,有效整合资源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明显提升。彭城英才计划扎实推进,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多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86万人、校企联盟210家,研发机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我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开放领域逐步拓宽。成功举办第xx届投资洽谈会、香港合作投资推介会、上海跨国公司联谊会、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第七次会议、首届国际工程机械交易会等十余项重大招商活动,一批重大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全市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60亿美元、其中出口44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观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至韩国首尔、中国台湾高雄航线如期开通;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伊顿国际学校落户新城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50亿元、增长13%,注册资本2455亿元、增长16.8%,年内新增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5.4万个。
(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加速提升。
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围绕八大中心建设,精心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八大类255项城建重点工程开竣工数量再创新高。韩山隧道、老字号街区、万达广场、万科一期、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竣工使用,三环东路高架基本建成,郑徐客专、城市轨道交通、三环西路高架启动实施,丰沛铁路全线贯通,两河两路、苏宁商务广场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和集聚辐射力加速提升。外创示范道路、内创幸福家园活动深入开展,全市省级示范路达7条,幸福家园示范小区达54个。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加速构建,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市容专项整治效果明显。我市成为国土部首批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规划重点发展的23个都市圈之一。
新型城镇体系初步构建。1+3个100万工程有序实施,5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推进。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30个集中创建镇投资125亿元完成各类项目248个,完成第二批12个创建镇达标验收,66个镇创建管理示范镇工作全面启动。新增新农村示范村50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达59个;新建农村公路1225条,镇村公交覆盖率达25%以上;完成农村水利投资9.21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188公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1.6万户;新增改厕15万户。
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五大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速推进。多措并举整治空气污染,强力实施秸秆禁烧、燃煤禁烧、扬尘治理和热电整合,关停城区3家小热电企业,淘汰黄标车11731辆。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87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6%。投资13亿元对82条河流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建成通水,6个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我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试点城市。新增造林12万亩,二次进军荒山完成造林1.9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89%,森林覆盖率32%、保持全省领先。完成31家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落后产能淘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任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和2179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生实事得到有效落实。三大类10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任务全面完成,保障房建设、医院新建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邻里中心建设、市民卡(社保卡)、关爱老人、残疾人帮扶等项目顺利实施,发放自行车卡36.2万张,公共自行车增至1.64万辆,新增500辆公交车。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3670元和12050元,增长9%和1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6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完成就业创业培训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4%;建成大学生创业园18个,大学生创业企业达到3800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强化扶贫开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2亿元,11.6万户低收入农户从中受益。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1500余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401.6万平方米。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超过620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连续7年稳定在95%以上,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57.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和270元,保持苏北领先;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保二次补助,补助额5130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问题。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三无人员和孤儿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528套,建成7193套,销售(配租)7796套,发放廉租房补贴1401户。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6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验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8所、农村中小学44所,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75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有序推进,教育办学条件和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医附院开发区分院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增省级示范卫生院13个,改造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个,医疗资源布局更趋优化。第xx届省运会筹办工作扎实推进,奥体中心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顺利建成江苏省体育强市。舞动汉风工程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惠民活动扎实开展,送戏下乡520场、电影2.89万场、图书11.1万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得到遏制。人防、民兵、双拥、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中国台湾事务、统计、审计、新闻出版、住房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淮塔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气象、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援疆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加强。深入实施四治理三提升工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8.2%,我市荣登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第6位。创新实施专职人民调解员进驻公安派出所的公调对接机制,积极推进阳光信访,重大事项稳评率达到100%,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监管,各类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7%和15.9%,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四)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环境更趋优化。
行政效率效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三解三促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优化服务流程85个,精简审批事项113个,清除办事障碍850项。12345政府服务热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功能向群众生活领域延伸,受理群众投诉17.9万件,办结率97%。创新信息公开形式,集新闻发布、网络发言和政务微博三位一体的徐州发布启动运行。全面推行两参一改,持续深化行风评议,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
推动发展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37家;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13.6亿元,非信贷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矿废弃地盘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万顷良田建设深入实施,在保障用地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强化,盘活利用存量土地1.2万亩,建成和在建高标准厂房322万平方米。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深化银企对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扎实推进营改增工作,累计减免企业税赋13亿元。
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水平得到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力求把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厉行勤俭节约,除涉密部门外的市级部门预算全面向社会公开,市直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和公车运行、因公出国费用分别下降15.79%、15.82%和26.8%。继续实施反腐倡廉八项工程,扎实推进两个习惯教育,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晒权力试点和机关处长晒职权活动,始终保持惩腐肃贪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全省,但受宏观形势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注册外资等指标增速低于预期。内需不旺和外需不振并存,工业产业投入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增速回落,外贸出口出现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受增本减利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尚未根本改观,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凸显,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部分镇村脏乱差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居民收入增速趋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快,个别部门存在作风不实、效能不高、监管职能履行不到位的现象。我们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xx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我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综观今年的宏观形势,国际和国内、有利和不利、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多种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回升迹象,总体态势趋稳;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内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特别是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各种风险挑战叠加冲击。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主要经济体增长低位徘徊,国际市场争夺更加激烈,美国收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需要高度关注,世界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化改革深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外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经济下行压力不可低估。我市发展既面临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强化、省实施新一轮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等机遇,但在结构调整、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民生改善等方面也面临更重的压力和任务。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科学发展信心不动摇,又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动作为、趋利避害,在克难奋进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更多的财力、精力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我们将更加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措施,为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我们将更加主动调结构转方式,顺应宏观形势合理安排各项指标,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以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为导向,把工作重心转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将更加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布局统筹规划、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建设资金统筹安排,全面提升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破解二元结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把徐州建设成为苏北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我们将更加突出生态立市,坚持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态建设,切实做到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努力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常享蓝天白云,使良好生态成为徐州新的名片。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七
德州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德州市政府。
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xx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较好完成了市xx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一)经济规模质量实现同步提升。科学应对复杂形势,积极克服下行压力,巩固了“稳”的基础,保持了“进”的态势,实现了“好”的突破。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6.1亿元,增长10%,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1.3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1.3亿元,增长16.3%,居全省第一;完成进出口总额35.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分别增长9.5%和11.6%。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1∶51.6∶37.3,三产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主体四税占税收的比重,分别达到6.6%、81.3%和54.4%;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圆满完成,齐河县、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齐河县跻身全国百强县序列。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总产达173.7亿斤,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新增蔬菜面积18万亩,发展食用菌520万平方米,新建、提升标准化养殖场294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663家、家庭农场438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2%,居全省首位;农村改革不断深化,85%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9.2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运行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44家,居全省第4位,实现增加值1708.6亿元、利税958.1亿元,分别增长14%和10%;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38个,完成投资336亿元,企业装备水平和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服务业全面提速。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6.8亿元,增长12.8%;济铁物流园、银座财富中心、中关村产业园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建设,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四女寺风景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文化旅游景区开放运营,第三产业发展进入载体建设和业态创新的新阶段。
(二)十大产业集群培植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一手抓存量优化、一手抓增量扩张,大力实施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积极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打造德州产业升级版。产业招商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先后举办了首都经济圈投资洽谈会、第四届太博会暨首都企业家德州论坛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对接央企强企和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全市新注册项目530个,新开工460个,新投产330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590亿元,张江高科示范园、中欧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威讯半导体、天津农垦示范园、祥辉铜业等重大招商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安凯车桥、迈宝赫等重点财源项目竣工投产。10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企业培植实现突破。华鲁恒升、永锋钢铁、恒源石化、星光集团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通裕重工、中大贝莱特、谷神生物、景津集团等15家企业过50亿元,55家科技型成长企业单体平均增长21.3%。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9万户,同比增长17.1%。载体建设加快推进。47个工业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48.1%,生态科技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德州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通过科技部审核,7个科技创新创业园、5个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应用技术研究院完成规划设计。科技金融驱动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等活动,签订分支机构建设协议138项;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个、高新技术企业31家,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74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6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交易大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进和新设立金融机构57家,市内银行新增信贷投放243.6亿元,直接融资258亿元;设立5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52家企业完成股改,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55%,政府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
(三)城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既定建设项目平稳有序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5%,提高1.8个百分点,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提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新突破,陵县撤县设立陵城区,主城区面积增加到1752平方公里,扩大3倍以上;全年实施6大类66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大外环、“两河四岸”滨河路全线贯通,新建改造道路23条,袁桥、项目东区南部和北部3个大社区竣工;华能德州电厂至高铁新区远距离供热管网和第四净水厂项目竣工运行,被列为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各县城共实施扩容提质建设项目308项,完成投资109亿元;15个省、市示范镇建成和在建项目174个,完成投资13.5亿元。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两区同建”稳步推进。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216个、农村产业园区150个,建设垃圾转运站152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济乐高速通车运营,德大铁路、石济客运专线、德上高速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480公里;开工建设6座平原水库,完工4座,新增库容3236万立方米,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三年大绿化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5%,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和徒骇河、黄河水乡、九龙口3处湿地公园成功晋升国家级;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建成453个水污染防治工程,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考核荣获全国“双第一”;集中开展城市扬尘、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综合整治,完成18家重点企业限期治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29447辆、落后生产线25条、设备803台(套),顺利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四)民生保障再上新水平。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民生优先,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办实事,一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年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7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2%。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市开工建设中小学84所,新建、改造幼儿园289所,补充教师1503人,德州学院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华宇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职教公共实训中心和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扩建工程启动建设,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实现并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75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养老金245元、实现“十连涨”,工伤、失业保险待遇明显增长;4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个,新增养老床位6324张。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0至320元提高到360至3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0xx元提高到240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3500元、2400元提高到4000元、3000元;开工安居工程27834套,基本建成19200套。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优化提升农村文化大院700家,建成村居文体小广场4038个,投资1100万元为926个乡村安装了健身设施;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场馆和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大剧院演出效果良好,文化精品创作和竞技体育比赛取得好成绩;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突破,大运河成功申遗,德州扒鸡制作工艺和黑陶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强警成效凸显,重大安保运行规范有序,反恐维稳、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食品药品监管有力,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老龄助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成效明显,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口岸打私、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政府运行更加规范高效。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整治解决了一批“四风”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健全完善了优化营商环境、联系服务群众、改进文风会风等45项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充分吸纳运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和调研成果,将新型城镇化、旅游业发展、物业管理、学前教育等重要调研视察报告意见,及时转化为政府工作安排,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816件,办结率100%。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任10名政府法律顾问。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食品药品、卫生计生、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创新“四证联办”工作机制,编制完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取消、下放和转变管理方式164项,压减审批环节327个,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理时限最短的市之一。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45万件,增长22%;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增长30%。每季度集中研究“12345”市民热线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受理有效诉求64.8万件,热线服务满意率98%,回访满意率88%,涉及部门职能交叉的17类民生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评审和绩效管理,市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5.3%,公务接待下降47.2%。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潜在财政风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形势,构筑战略优势。注重战略谋划,积极对上争取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等一批事关德州长远发展的全局性事项,拓宽了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空间。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调创步伐,实施创新驱动。找准做大德州实体经济的新路径,深入研究实施建基地、搭平台、引人才、设基金等新举措,打通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通道。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总量不足、布局不均两大矛盾,兼顾需要与可能,注重均衡,分步实施,多元投入,增加供给,兜住底线,真正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大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权力清单式管理,突出讲规矩重程序,突出提效率转作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各位代表,德州今天良好的发展局面,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xx年总体安排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完成“”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将迎来有纪念意义的撤地设市20周年。德州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更面临难得机遇,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洞察形势,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以务实的举措推进落实。
新形势新挑战,需要我们认清差距、加压奋进。当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层次较低、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阶段性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功能不健全,承载力、辐射力不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政府服务效能、工作执行力、担当意识更需大幅提升。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战胜困难中取得更大突破。
新常态新作为,需要我们高点定位、转型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调整、改革创新、风险防控、民生保障。我市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宏观政策趋紧、资源环境制约的双重难题,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我们既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又要立足德州实际,努力做到调整不减速、量增质更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新时期新优势,需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初步定位我市为“四基地一功能区”,带来新的政策红利。43项国家和省级试点赋予我们先行先试的巨大优势。同时,近年来大开放、大建设积蓄的势能加速释放,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催生新的增长点,陵县撤县设区拓展了城市空间,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了发展后劲,经济运行在较快增长区间的基础依然牢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决策部署,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继续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着力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坚持改革攻坚、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依法行政,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生均等化,努力完成“”规划目标,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进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城镇化率达到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4‰以内,节能减排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
实现今年总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实力。围绕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集聚要素资源,突破关键领域,培植壮大十大产业集群,把德州发展根基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之上。
抓技改、促升级。以技术改造为载体,推动企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50个,总投资410亿元。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技改需求,解决好“谁需要技改”的问题。明确主攻方向,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解决好“围绕什么技改”的问题。加强资源配置,针对企业技改涉及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撑条件,搞好对接谋划,实现技改与市场形势、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解决好“靠什么技改”的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引导60家骨干企业和55家科技型成长企业站在市场前沿,细化项目评估论证,整合各类资金,用好扶持政策,解决好“怎么推动技改”的问题。
抓梯队、壮群体。实施好“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形成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推动重点企业倍增式膨胀。全力抓好华鲁恒升、实华化工等投资过百亿的重大项目,力争用2—3年时间,培植出3—5家销售收入过200亿的大企业集团。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找准发展定位和赶超目标,谋划支撑项目和要素保障,加快培植景津、金能、索通、谷神、玲珑、保龄宝、金麒麟等企业,增强行业话语权。做强一批高精尖优势企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民用航空、医药医疗等重点领域,推进威讯半导体、德法尔电子、信立泰药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扩张,尽快把技术优势变为规模效益优势。提升一批中小微企业,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开展中小微企业“政保贷”,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回乡创业工程,推动个体工商户向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向规模企业提升。
抓招商、扩增量。实施“招商引资转型突破年”活动,适应国家调整招商优惠政策的新形势,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合作形式和支持途径,分产业、分领域制定招商计划,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核心,加快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达600亿元。加强与央企、强企、军企、外企对接,充分借助中国企业联合会等优势资源,精心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建立重点客商清单制度,引进一批战略支撑力强的大项目。突出交通、资源、生态三大优势,拓展区域合作领域,深入推进“一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积极落实与北京、上海、天津、中国台湾共建飞地园区的协议。完善招商项目跟踪对接、审批服务、落地建设等机制,加快芭蕾雨奥特莱斯、广药大健康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抓好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
抓载体、促集聚。把县域经济作为主要板块,启动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计划,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各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xx年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翻番。搞好“开发区改革创新二次创业年”活动,推动投融资体制、管理模式和政策环境创新,主要解决产业总量不够、密度强度不够、集中度关联度不够、配套支撑不够等问题,争取德州高新区、齐河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创新园区开发模式,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按照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要求,加快47个工业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配套合作为基础,增强项目选择与园区定位契合度,打造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的工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海关口岸、检验检疫等部门职能作用,提升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载体优势,积极申建德州综合保税区,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境外投资创业、建设生产基地、合作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抓业态、强功能。在抓好传统业态升级的同时,大力拓展新经济业态,培育新商业模式,提升拉动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新能源产业基础优势,加速提升档次、塑造品牌、扩张规模,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抓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宁津、乐陵、庆云为核心板块,壮大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鼓励发展楼宇经济,集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增强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打造全国性流通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网络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实施“六进”工程,落实“十百千万”计划,引进知名龙头企业,发展淘宝特色产业村,使网络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抓创新、增后劲。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内生增长的新引擎,努力创建全国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省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完成市应用技术研究院一期主体建设,建立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服务中心,落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成果,组织好京津、长三角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山东省军民科技融合项目对接会、院士专家德州行等招研引学活动,抓好科技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运作好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齐鲁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担保、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扶持基金,设立科技支行,建设股权交易市场,增强资本交易大会融资功能,完成股改企业100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力争全年市内银行新增信贷投放260亿元,直接融资300亿元。深入实施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金蓝领”培训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设人才公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1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100个研发创新团队,形成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二)突出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四级城镇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城乡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格局。
以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老城、新区、生态科技城和陵城区,推动一体化、差异化发展。编制完成中心城区重点区域设计方案,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城市“三区四线”。加快疏解老城功能,增强新区吸纳承载能力,搞好城市设计研究和品牌形象策划,精心打造特色街区、重点路段、关键部位。加快生态科技城建设,坚持产城融合,规划建设杨庄河科技研发带,完善教育、医疗、商贸、旅游等服务设施,提升聚产业、聚人气的能力。加快陵城区融入主城区步伐,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建设特色化、民生事业同城化,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宜居的增长极。实施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武城、平原、宁津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资源要素、公共服务互补对接。
以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性、长效性、均衡性地配置公共资源。中心城区今年计划投资153.2亿元,推进6大类、83项城建工程。加快德州外滩、“两河四岸”绿化等景区生态建设工程,打造城市景观核心区和休闲观光带;推进老工业区、老商贸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搬迁改造,抓好大社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开展“三无小区”改造和幸福社区创建,扎实做好便民市场建设、公厕改造、环卫设施完善等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施广川大道北延、减河堤顶路南延等城市道路新建、改造工程,打开断头路,疏通拥堵点;开展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规划管控,实施违章建筑大清理行动。加大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等重点部位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塑造整洁靓丽的城市形象。有序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带动能力。加快国家、省、市示范镇建设,搞好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建成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名镇。坚持“两区同建”和文明乡村建设相结合,根据基础条件、群众意愿和发展需要,提升产业园区就业富民能力和居住社区配套功能,新建农村社区30个、续建150个,新建扩建农村产业园区100个,让农民群众增收有保障、生活有改善。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发挥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突出环境整治和城乡改貌,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重点实施g308、g309、s246、s247、s249、s324道路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900公里,抓好石济客运专线及高铁东站房、济齐黄河大桥建设,争取德上高速公路、德大铁路通车运营,超前谋划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实施中心城区快速公交通道,提升公交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贯穿城乡的综合交通网络。推动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供水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喝上同源、同质、同网的放心水,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和水利建管改革创新示范市。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行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服务功能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实现常住人口市民化。
(三)突出增效富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双试点”为契机,以建设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为依托,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大做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150家;深化供销社改革,新增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点1000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绿色增产模式,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重点支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产品储运保鲜、气象防灾减灾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113万亩。大面积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减量投放等农地改良措施,提高农田质量。积极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
加快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在继续抓好高产创建、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加快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精品农业。积极培育优质蔬菜、林果苗木、良种繁育、水产养殖、畜产品等高效特色农业,新增设施蔬菜15万亩、花卉苗木3万亩,发展特色渔业基地19万亩,新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处以上,创建国家畜牧产业化循环发展示范区。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粮安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力争“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
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0家,扩大就近就业规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和创业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水平。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盘活农村集体产权资源,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提高农民分配性收益。
(四)突出宜居宜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减量化排放、循环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整洁五大工程,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绿色消费,打造京津南部生态功能区。
抓好城乡生态绿化。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增加城市绿地和城乡林地面积,高标准实施鲁冀边界防护林带建设,对铁路、高速公路、干线道路、河流水渠沿线进行补植修复,全年新植树木1500万株,造林20万亩。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街头绿地、公园绿地、道路景观、环城绿带等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绿化110万平方米。
大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必须治标治本多管齐下。以控煤、控尘、控烟气为重点,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加强重点点源达标治理,完成14家燃煤电厂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8万辆,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油气回收治理,力争空气质量同比改善5%。
强化水污染防治。完善“治、用、保”治污体系,健全人工湿地、污泥处置、污水处理等治污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确保58个重点乡镇、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开展“环保五型企业”创建活动,巩固主要河流治污成果,着力抓好支流水质改善,实现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全市人民饮水安全。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积极发展节能产业,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严把环境准入条件,严禁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规范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应用管理。鼓励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大力实施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示范工程。支持平原县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工作,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加大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突出民生优先,不断深化幸福德州建设。按照增加供给、守住底线、优化布局、科学管理、提高水平的要求,强化问题导向,持续加大投入,认真实施好年度民生实事,多做保本兜底的工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在包容性发展中建设幸福德州。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六大民生工程”:
就业创业提升工程。就业是民生的首要问题。以解决结构性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认真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创业培训资源,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年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
城乡教育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0所、学生食堂200处,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大力提升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水平。建设省级标准化幼儿园70所,新增幼儿学位1.2万个,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布局不均问题。加快高级师范学校、德州二中规范化改造等项目建设。优化师资力量配备,新招聘教师1200人。研究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政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抓好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深化职业教育创新试验改革,力争职教公共实训中心一期建成使用。强化校车、校园、餐桌安全监管,确保师生安全。
健康养老提升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完成市人民医院整体规划和新门诊楼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生态科技城中心医院。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编制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筹备建设市级颐养中心,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7个、农村幸福院32个,新建、改造养老床位9000张,争取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半覆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太阳庄园银龄公馆,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保覆盖面,基本实现全民养老和全民医保。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成果,提高医保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完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健全“8+1”阳光救助体系,加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80至40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300元、3300元。加强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完成8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380套,基本建成8000套。
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围绕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深入挖掘“德文化”、董子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等文化惠民项目,全年送戏下乡300场。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运河主城区段保护开发规划修编和实施,支持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建好文化园区、示范基地等平台。加快文化博览园等重大文化旅游创意项目招引和建设,开展等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全市第五届运动会。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人武系统规范化建设。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等工作。
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加快市信访接待中心和信访信息化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健全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和重大事项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德州建设,抓好“大数据警务云”试点,加快建设智能交通安全系统。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抓好小案侦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社会组织监督执法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构建“网格化”、“实名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隐患排查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重点治理“餐桌污染”,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六)突出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深入贯彻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实施规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有效运行。
完善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坚持讲法治、讲程序,注重用法治思维、手段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农业、环保等领域综合执法,探索在县级设立统一的综合执法机构。健全执法行为法制监督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省行政执法监督试点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健全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办理机制,主动服务人大和政协组织的视察、检查及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的督导促进作用。多渠道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方便群众了解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工作。
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探索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继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隐性附着在审批中的前置条件和服务事项。全面实施流程再造,减少环节,压缩时限,降低收费。强化中介机构规范管理,实现与挂靠行政事业单位脱钩,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提升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实行“一窗受理、分散审核、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模式。探索建立区域性技术评价机制,试点功能园区建设项目、成方连片出让土地区域化评估评审,促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转变作风,倡导为民务实。持之以恒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健全反对“四风”长效机制。充分发挥“12345”市民热线综合平台功能,提高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增加老百姓的话语权和评判权。围绕重大发展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战略谋划,突出改革创新和重点项目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十三五”规划。健全目标责任清晰、监督考核有力的工作执行体系,实施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清单式管理,强化过程控制、社会监督,定期向全社会亮进度、晒问题,确保“实”字当头、“干”字为先。
敬畏法纪,恪守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突出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公共资源、公共工程等重点领域,整合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职能,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严格预算硬约束,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市县两级政府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公开预决算。按照严控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全面落实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共机构节能等制度,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保障发展、维护稳定。
各位代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民生福祉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勇于担当,务实苦干,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八
保定市工业学校环境幽雅,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拥有规模宏大、配套设施先进完备的综合教学楼、学生公寓楼。该学校的生活服务及活动场所设施齐全,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定州市技工学校学校位于保定,该学校主要经营电工、钳工、烹饪、财会培训。定州市技工学校本着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凭借美丽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已成为每年保定评价非常好的学校之一。
三、定州市卫生中等专业学校。
定州市卫生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开设药剂、眼视光与配镜、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美容技术、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学、助产、护理、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专业。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九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全力做好防治工作,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去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我们紧紧依靠市委的'坚强领导,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防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建立起有力、有序、有效的指挥领导系统。实行全民动员,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构建了科学严密的治、控、防综合体系。市人大常委会在关键时刻紧急审议通过了《关于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决定》,为依法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救治资源,紧急组建非典诊疗中心,近千名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全力以赴投入医疗救治第一线;数千名卫生工作者在公安干警的配合下,依法流调3300多人,随访2万多人(次),医学观察2900多人,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和扩散。在城区,各级机关干部带头昼夜坚守在机场、火车站、公路出入口,认真进行卫生安全检查;5万多名干部群众逐家逐户开展“地毯式”排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网络和卫生安全监控体系。在农村,15万名干部群众齐上阵,盯防到户,包保到人,构建了严密的防控网络,有效截断了疫情向农村输入。全市物资供应部门克服各种困难,积极组织防治短缺物资的生产和供应,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客观地公布疫情和防治动态,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率先垂范,深入防治第一线,坚定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灾害的信心。驻长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一汽、吉大、电力、长铁分局、民航管理局、南航北方吉林分公司以及省直医疗、防疫等部门,自觉服从属地化管理,形成了抗击非典的强大合力。社会各界、各兄弟城市和海内外朋友慷慨解囊,无私援助,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4000多万元。在做好防治工作的同时,我们认真总结抗非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监督和投入,提高了群众卫生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落实经常性防治措施,增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在这场斗争中,全市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对政府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同铸就了“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博,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抗非精神,已经成为推动长春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
现在,我代表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逆势而上、昂首奋进的年。
过去的一年,面对全国“三期叠加”大形势、河北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等诸多不利因素,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同全市人民一道,开动脑子谋策,甩开膀子实干,省直管正式运行强势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再创辉煌!
一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中央、省重大部署,戮力推进“三年倍增”、“五项行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态势、好气势、好趋势。主要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5项排名第一,农民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综合评价都居全省首位。晋级3个省级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审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即将获批。定州两个园区成为全省40个京津功能疏解承接平台,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我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3个镇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镇。这些个第一名、国家级、省字号,见证了我们一年来的拼抢进取,标志着定州融入了国家和省宏观发展战略,证实了省直管决策的正确性。
一年来,我们紧盯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求突破,弯路超车跨入快车道,打造全省区域发展示范市迈出了坚实一步。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实施超亿元项目50个,其中新开工19项,完成投资任务的14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7家、限上贸易企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25家、各类市场主体1.3万家,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1%和12.6%。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5亿元,增长8.5%,二三产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27.8亿元,增长11.4%,税收占比提高4.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快中见好。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实施30个技改项目,与神华、北奔、微软等集团签订2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塑料、体品、医药、正阳四个产业园,新增10个省级名牌产品。长客、电厂、旭阳、四方等企业延伸项目竣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列入全省8个示范集群。建成省级外贸出口基地,新建10个商业综合体,产业调整提速升级。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蔬菜、养殖、花木业扩规提质,粮食生产再次荣获全国先进。10多个现代农业小区投产,食品工业园、苗木科技园、粮食科技城开工,今麦郎、创世等企业落地,新增产业化龙头4家,首农园区引进1.3万头优质奶牛,自动化水平世界领先。改造提升农村面貌,改建乡道16条、农村公路300公里,完成电改170个村,环境整治、改厕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民的家园更加洁净、精神更加焕发。城市面貌实现了一年巨变。投资200多亿元,整体推进古城、新城、旧城开发建设。博物馆、开元寺及相关区片开工,古城恢复列入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迎宾大道、市民中心加快建设,文化体育中心启动,新定州中学、跨高速立交桥、规划展览馆竣工,拉开了新城框架。完成旧城拆迁50万平方米,实施12条主街道改造提升和贯通工程,建成4条样板街,同步推进绿化、路灯改造和强弱电入地,开通4路新能源公交车,城市旧貌焕发了新颜。京港澳高速两个道口和服务区竣工,达到了中等城市的服务水平。大气环境持续改善。铁腕抓好减煤、降尘、控车、治企,实施减排项目40个,完成铸造、钢网、防水材料行业煤改气改电,洁净型煤项目竣工,集中供热达到150万平方米,国华定电在京津冀率先“近零排放”,圆满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获全省环保先进市。完成廊道绿化2.65万亩,省委赵勇副书记给予充分肯定。全市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市财政民生支出占到71.9%,就业、社保、住房、饮水、调资等惠民实事全部完成,低保、五保、医保、养老金、公积金、计生特扶金全面提标,困难群体生活不断改善。58所校舍改造竣工,高考、中考成绩再破纪录。落实大病保险政策,实施4所医院、4个卫生院迁扩建工程,群众就医难得到缓解。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多次获省级大奖。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284件,满意率100%。推行“三级平台、两个代办”,开通“961890”热线,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贴心服务。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口计生、统计物价、妇女儿童、养老助残、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成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获全省优秀,食药安全、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等领域平稳,社会大局和谐安定。经过一年的艰辛拼搏,我们为“十二五”收官、“十三五”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省改革发展探索了新路。在解放思想中打破心中“藩篱”,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省管新形势,破除天花板、跳出小圈子,主动融入京津冀,站在发达地区肩膀往上跳,力推一批既打基础、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规划各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市和园区加快崛起,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传统向新兴、由分散向集聚、由企业向基地华丽转身。定州一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日新月异。在创新实践中冲出思维“峡谷”,绿色崛起理念牢固扎根,在塑料、体品产业兴衰存亡之际,大手笔规划两个园区,仅一年时间就完善了基础设施、建成了标准厂房,入驻企业136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与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组建武汉大学研究院、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规划设计中心等技术联盟,得到周本顺书记的肯定。创新成为定州加快发展的最强引擎。在深化改革中攻克前进“壁垒”,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破除瓶颈,完成园区土地收储2.3万亩,农村土地流转2.1万亩,争取建设用地3908亩,和谐推进古城拆迁,保障了项目用地。组建投融资协会,引进4家金融机构,争取专项资金4.6亿元,融资近百亿元了资金制约。中国银行定州分行筹备组成立,实现了省直管,将有效扩大信贷规模,为全省下步改革开了好头。推进企业改制,组建20家集团公司,1家公司进入创业版上市。深化行政审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纳税大户进行奖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气氛更加浓厚。偏紧的要素供应没有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在教育实践中清除作风“顽疾”,遏制“四风”,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八项规定”,推行“三个公开、三个清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密切了与百姓的联系。开展机关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作督查和效能监察,各级领导带头落实“一线工作法”,创造了空前的工作劲头和发展势头。
各位代表!最难走的是未知路,最难行的是逆水船。在前无借鉴的省直管中,我们上下求索;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我们团结拼搏,工作高效推进,发展如火如荼,汇聚了定州人爱定州、在外人士回报定州、周边县市羡慕定州、外地客商投资定州、上级领导支持定州的强大正能量。周本顺书记、张庆伟省长等省领导对我市工作都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坚信,再这样闷着头、铆足劲拼命干上几年,定州建设河北经济强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就不再遥远。
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驻定州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支持、参与定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忽视。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信息化发展滞后,新上项目还没有发力。节能减排形势更紧,民营经济融资难、成本高,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收入增长不抵刚性支出,保民生、保运转比较吃力。一些群众生活困难,公共服务亟需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不规范,城管环卫体制不畅。少数干部“为官不为”,部分群众有法不循,优化环境任重道远。对此,我们一定勇敢应对,坚决根治,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
二、奋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
当前,我国进入发展新常态,结构调整阵痛加剧,经济增长继续承压,但总体发展趋稳趋优、动力多元,仍然大有可为。就定州而言,调整转型任务艰巨,新增8个省直管县(市)使竞争增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省直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中先行一步,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惟一的选择就是快马加鞭、破浪前行,以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面对新常态,中央、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中明确我市“一城两区”定位,周本顺书记要求定州,闯出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当好全省创新发展、城乡统筹、智慧城市的示范。实现这一战略定位和目标,必须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主攻新城、抢建古城、稳改旧城、统筹城乡,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和历史文化名城,使新兴区域中心城市龙头高昂。以创新驱动为主线,坚持科技引领、生态优先、项目支撑、产业高端,创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让绿色崛起的双翼腾飞。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推动信息产业与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深度融合、互动攀升,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四足鼎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在政策、投入、精力上先行保障,把定州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来,兴百业、创大业,尽心竭力让百姓富足。
构筑“龙头昂、双翼飞、四足立、百姓富”发展格局,需要全市上下以习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落实周本顺书记提出的“131”发展战略,坚持质量效益与提速扩量并重,以国家级改革试点、国家级科技园区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依法治市为保证,继续推进“三年倍增”、“五项行动”,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开创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局。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10%;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出口总值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1%;万元gdp能耗下降4.3%;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这些指标,是定州弯道提速、率先发展的需要,尽管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发力攻坚,就一定能够完成,也必须坚决完成!
三、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中央、省委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引擎和工作主线,归根结底,就是培植新的增长点。定州打造创新发展的示范,首要抓好园区、项目、科技三大载体,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园区支撑我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总体优势是规模大、潜力大,不足是标准低、层次低,当务之急是整合资源、聚集产业,优化要素配置,按最高水平修编规划,做强科技、信息、融资、文化四大平台,推动设施环境、管理水平、产业品牌整体升级,打造创新型示范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把工业园区和支柱企业全部纳入高新区,培创一批特色园、外资园、科技园,完成6条主干道和地表水厂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入工业理念,整合农业园区,启动循环畜牧、生态花木、食品加工等核心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活动最终体现在项目上。今后几年,就是闷着头、铆足劲大抓项目。对70个超亿元项目,由市领导和部门“一对一”帮扶,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签署责任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奖惩有据,进退有序,大幅提高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产业项目投资增长20%以上。对立项和签约项目,抓紧做好论证选址、备案审批、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落地、资金落实。更加注重本地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建强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公司和创业辅导基地,扶持一批新建、扩规、转型项目,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限上贸易企业50家以上,新注册各类企业超千家、工商户5000家左右,形成顶天立地、铺天盖地之势。
突出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快鑫海武汉大学科技大厦、天津大学开元科技城、河北农大现代农业研究院、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完善企业研发体系,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30项以上,实施技改项目30个以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在园区设立“人才特区”,吸引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前来创新创业。
四、在战略性调整转型中加快绿色崛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针对定州产业现状,必须突出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的领航作用,加快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化中期后期同步走,北方再生资源基地市场区、初加工区投用,深加工区开展招商,力争通过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认定;体品小区入驻企业全部投产,新建3个特色小区,推动传统产业由产业链末端向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长客二期、旭阳三期、热电联产、四方力欧等项目建设,通过裂变延伸,逐步把企业做成产业。力争无人机、北奔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正达装备制造等项目启动,正阳工业基地一期、万通金牛医药产业园竣工,做强高端制造、新型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基地。通过“让老树开出新花、让新芽长成大树”,实现新增入园企业超百家、园区投资超百亿、工业增加值超百亿目标。
以信息化引领服务业升级,启动微软创新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进农村等项目,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升级版。推进古城恢复、新影文化产业园建设,谋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统筹规划文物游、生态游、红色游,培创京津冀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法律、养生、社区等服务业态。提升外贸出口基地、连锁配送、“万村千乡”工程,规范改造商贸中心和集贸市场,建设一批高标准综合体。以神华物流中心、中铁绿色物流为龙头,打造华北第三大物流基地。
雾霾仍是我们的心头大患,必须科学精准治霾、依法铁腕治污,推进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细则,严肃责任,严格执行,对重大污染企业全程监控,确保治理措施到位。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排放不达标企业坚决关停。扩大集中供热及秸秆、清洁能源利用,有计划地关闭原煤市场,严控施工工地扬尘和沿途抛撒渣土,对黄标车、采砂场、市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取缔。开展农村煤电交换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加快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厂投用,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节能环保科技攻关,试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力促更多企业“近零排放”。加强城市水系和生态修复工程,争取环京津生态屏障项目,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以廊道绿化为重点完成造林1.5万亩,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定州。
五、以更大力度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农”问题是个永恒课题,时刻不能放松。今年中央支农力度更大、政策更多,务必借势而上,巩固大好势头。
农业是定州的王牌,潜力深厚,大有可为。按照中央部署,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新扩建一批示范小区,新增设施蔬菜2万亩、高档花木1万亩、奶牛存栏1万头,抓好3个万亩粮食示范方,新增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确保农业提质增收。加快实施首农二期、食品工业园、苗木科技园、粮食科技城、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引进一批知名企业,推动一产向二三产延伸裂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注册10个以上,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只有农村活起来,农民才能富起来。紧紧盯住国家万亿支农补贴,加强项目谋划与争取,加大对科技信息、先进设施、产业聚集的支持,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深化供销社改革,鼓励工商资本进军农业,新增土地流转3万亩,规模经营率提升3个百分点,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30个以上。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推动农村二三产业扩量提质和农民创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和经营收入,真正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建设美丽家园,承载着近百万农民的新期盼。我们将增加专项资金,继续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全面加强路、电、水、气、房建设,整体推进治脏、改厕、增绿、美化等工作,努力使农村的道路越来越宽、房子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让农民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增强致富信心,坚定小康自信。
六、力促城市规划建管实现重大突破。
城市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着眼打造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卫星城,加快从更高起点向更高目标迈进。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征收两大改革试点实行松绑政策,是我们省直管后又一独特机遇,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组建专门班子和智囊团,加强战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探索突破性措施,土地、资金、体制等瓶颈制约,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以试点启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多规合一”,重点解决好城区、园区土地调整问题。提高设计水平,坚决杜绝复制,打破千楼一面状况。依法维护规划的刚性,从严查处违规行为,确保规划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把城市当作艺术品经营,力争每所建筑成精品、每个区域都精彩。推进迎宾大道及综合管廊、兴定路东延、跨京广铁路大桥等路网建设,打造体育中心、图书大厦、星级宾馆、高铁车站广场二期等亮点工程,使新城更具现代气息。成区片推进博物馆、古州署、开元寺三大地标建设,使古城再现历史风貌。加强旧城改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整顿房地产开发秩序,所有断头路贯通、主街道改造及样板街工程竣工,推动众春园、中山公园二期、水上乐园、地表水厂及供水管网等项目,使旧城加快变成新城。配合曲黄高速、石津高速和息子线建设,启动河龙线绕城段工程,京广铁路南框构桥及引线竣工通车,提升通往周边县市的公路,巩固交通枢纽地位。着眼打造城乡统筹的示范,提升重点镇、中心村的规模和品质,李亲顾镇按设市模式建设,清风店、开元镇打造两个卫星镇,各乡镇依托优势全面提档升级,逐步把定州这个大农村建成现代化城镇集群。
面对制约发展的各种矛盾,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承当全省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打造环境最优、成本最低的投资宝地。
针对一些部门留恋旧体制、不守新制度,上边绿灯、下边红灯等突出问题,强力推进改革攻坚,突破既得利益格局。筹建行政审批局和部门审批科,全部集中办公,杜绝体外循环,力争各项手续立等可取。尽快推行网上审批,实现不出门______。对乡镇能下放的权限全部下放,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建立企业需求“直通车”、涉企收费“一单清”制度,从抓审批、抓收费向抓监管、抓服务转变。推行营业执照、机构代码、税务登记“三证合一”、“四证一章”一站办结和电子证照。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机构,封闭运行。推进综合执法,重点实行城管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探索城管、环卫三级管理办法,确保责任无缝隙、监管无漏洞,城市管理实现精细化。加快企业改制,扶持转型重组,推动更多企业上市。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扩大“营改增”范围,实现财政收入应收尽收。稳妥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今年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不仅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一盘引射全国、牵动世界的大棋。我市地处京津之翼、京石轴线,要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和人缘优势,紧盯京津资本外溢和虹吸两种效应,以园区、产业链、产业集群为着力点,领导带头定点上门招商,到京津乃至国内外去请大老板、行业排头兵前来投资兴业,加大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的力度,打造京津和外来资本产业转移、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和生态屏障苗源基地。
千方百计要素瓶颈,是牵动发展的“牛鼻子”。积极发展再担保、政银企联保、公司债券、金融租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的业态,向省里争取代发政府债券,推进中国银行定州分行挂牌成立、信用联社改建农商行,筹备保定银行定州支行升格为分行,引进成立一批新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产品,跨过融资障碍。加强河道、空心村和闲散地开发整理,用好增减挂钩、砖窑复垦、农村合并、建新拆旧政策,用地难题。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制约,出台“解渴”的政策措施,让定州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涌流、大展身手,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八、不遗余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尽管今年财政持紧,也要千方百计保证民生投入,让定州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暖和。
一是扩大就业创业。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更加优惠的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7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650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是完善社保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发展慈善事业,努力实现灾有所救、困有所助。
三是公平发展教育。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定州二中新校区建设,落实贫困生帮扶措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上学。
四是提高医疗水平。深化医改工作,改善卫生设施,4所医院、4个卫生院迁扩建项目竣工,启动2个乡镇卫生院扩建项目,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五是推动文化惠民。启动广电中心建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一批文艺精品,打造一批文化品牌。组织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六是保障群众住房。推进公积金制度扩面,保障性住房开工2700套、竣工1600套、入住600套,改造农村危房100户,力争人人住有所居。
七是改善农村设施。改建农村道路100公里以上、危桥2座。叮咛店110千伏变电站竣工,继续推进农网改造。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让全市人民喝上干净水。
八是加强养老助残。开展贫困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工程,实施李亲顾养老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项目,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面分别达到82%和75%,让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九是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适时调整公教人员工资,使群众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十是建设平安定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和基层规范化建设,实现“打非治违”常态化。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市。统筹推进国防教育、双拥双优、民族宗教、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进步,加强平安定州、社会诚信、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九、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制了“法治中国”路线图,今年正式开局启航。我们要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依靠法治护航改革发展。
一定把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施政准则,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决克服懒政和怠政,从严惩处失职和渎职,纠正一切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更多地到一线、进企业、入农户,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好办事。
一定坚持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及时公开政务信息,把决策放在阳光下,接受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精读深研《谈治国理政》,广泛涉猎现代知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的新思路,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十三五”规划,描绘好崛起振兴的宏伟蓝图。
一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监督,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加强内部监督,支持审计、监察机构依法行使职权。开展新的《行政诉讼法》培训,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量化执法裁定标准,推进执法全程记录和监督,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的制度设计和执行,严厉查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行为,对腐败分子严惩不怠。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约法三章”,坚决纠正“四风”,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向“庸懒散浮拖”等变相腐败亮剑开刀,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塑造创新务实、法治高效、勤勉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周本顺书记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强调:好日子是拼出来的。面对领导的厚爱、百姓的厚望,我们没有理由不拼、没有理由不干。我们将始终保持昂扬激情,敢打敢拼、敢闯敢试,任何工作不干则已,干则必快、干则必成、干则一流。坚持真抓实干,把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立项分解,实行“建账、要账、算账”制度,营造立刻干、拼命干、创新干的局面。勇于担当负责,杜绝阳奉阴违,以蚂蟥吸血的精神抓落实,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确保全市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以优异成效回报群众的期盼!
各位代表!实干赢取未来,创新成就梦想。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只争朝夕,发奋图强,为实现定州跨越腾飞而奋斗!我们坚信,定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亳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励精图治、成果丰硕。
过去五年,是亳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既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多重自然灾害等重大考验,也迎来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等难得机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市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发展三次产业,综合实力明显跃升。
预计,
2010。
年实现生产总值。
505。
亿元,是“十五”末的。
2
1
倍,年均增长。
12。
2%。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
32。
27。
5
40。
5
调整为。
26。
7
37。
6
35。
7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在。
2007。
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2010。
年,完成财政收入。
42。
37。
亿元,是“十五”末的。
3
8
倍;财政支出突破。
100。
亿元,是“十五”末的。
4
4
倍。
2009。
年,我市荣获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蒙城县、涡阳县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大力实施“。
125。
35%。
以上,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115。
亿元,是“十五”末的。
4
1
倍;全市规模企业达到。
552。
家,比“十五”末增加。
401。
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由。
19。
家发展到。
70。
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
件、省著名商标。
57。
件。全市开发区已建成面积。
32。
平方公里,比。
5
年前扩大。
10。
倍;市南部新区工业组团入驻项目。
45。
个,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工程即将竣工。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节能减排目标全部实现。
34。
亿元。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畜牧振兴计划和农业产业化“。
532。
”提升行动,粮食总产达。
92。
亿斤,比“十五”末增长。
44。
4%。
连续。
5
45%。
42%。
40%。
规模养殖比重提高。
25。
个百分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突破。
800。
家,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务经济加快发展,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
万人次。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680。
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
33。
5%。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
2010。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7。
亿元,是“十五”末的。
2
3
1913。
4a。
级景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
1387。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74。
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
2
5
倍和。
2
9
10。
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筹建;五年累计新增贷款。
140。
9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5
5
倍,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商业保险快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打基础、管长远不动摇,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22。
9
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
6
4
亿元。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692。
个,完成投资。
353。
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717。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4
4
倍,年均增长。
38%。
2005。
年的。
6500。
公里增加到。
1
万公里以上。
220。
千伏变电站增加到。
5
座,
110。
千伏变电站增加到。
14。
座,全市主变电容量。
2500。
兆伏安,是“十五”末的。
2
7
倍。信息通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覆盖范围和用户数量不断扩大。
520。
公里,铺设城市燃气管网。
220。
公里,主城区面积扩大到。
40。
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
35%。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5%。
2008。
年启动以来,累计拆迁。
46。
万平方米,征地。
15000。
多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30。
18。
个、
151。
个。蒙城县被评为全省首批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水利工程累计投资。
32。
4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7
8
倍。投资。
13。
201。
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
152。
万亩,解决了农村。
107。
8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户用沼气。
2
6
万户,完成生态造林。
17。
8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18%。
——五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土地流转和复垦整理步伐加快,全市累计流转土地。
71。
万亩,通过复垦整理,共新增耕地。
6
4
万亩;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确权到户面积。
25。
5
40%。
股权转让、双轮集团改制圆满完成。广播电视资源有效整合,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县区、乡镇机构改革进展顺利,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
坚持招商是第一要事,强化宣传推介,优化投资环境,成功举办。
5
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
4
届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
2
届中国(亳州)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和。
2
650。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4
9
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
68%。
和
40。
3%。
a
类管理企业。
11。
家,进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
1846。
万美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2
2
亿美元,年均增长。
64。
1%。
对外交往日益密切,与。
6
个国家的。
7
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亳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从
2007。
年开始实施民生工程以来,逐年提标扩容,
4
年累计投入。
68。
亿元,惠及。
500。
14。
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120。
所,全市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
35%。
7
5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544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375。
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
14。
1%。
和
13。
2%。
395。
98。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2
72。
倍。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
1
家、高新技术企业。
8
家、安徽名牌产品。
30。
44。
个乡镇卫生院、
1143。
个村卫生室、
80。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478。
万人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医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市新建。
32。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619。
242。
65。
公斤级散打金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国土和矿产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价格调控和监管工作成效明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进展顺利,人民防空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地方志办公室被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国税、地税、工商、质监、人事、编制、档案、外事、侨务、对台、港澳事务、科协、老龄、供销社、残疾人、地震、气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法治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5
年位居全省前列,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依法治市进程全面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驻亳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被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20。
件、代表建议。
574。
件,满意率达。
98%。
;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1386。
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
95%。
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公务员廉洁从政意识显著增强,良好的政治生态初步形成。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
2010。
年,是地级亳州市组建。
10。
2009。
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13%。
财政收入增长。
37。
0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9%。
进出口总额增长。
35。
3%。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48%。
261。
个,完成投资。
150。
105。
10%。
31。
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是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科学发展观在亳州大地生动实践的一段光辉历程。五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兼程,顽强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大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加速亳州崛起,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亳州实际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切实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在市委的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形成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转变作风,努力形成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
600。
万亳州儿女众志成城、奋发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亳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亳州建设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外向度不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压力与挑战巨大;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特色优势产业规模较小,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城乡基础设施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资源、环境与人口压力日益增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渠道单一,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管理中仍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环境还不优,政府工作水平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的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个别干部存在腐败现象等。对以上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殷切希望,以出色的业绩报答全市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二、未来五年,加速崛起、兴亳富民。
站在“十二五”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重任,倍感使命光荣、机遇扑面、前程似锦。“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是奋力赶超、加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开展南北结对合作,为我市加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市十年来积蓄的力量开始释放,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认识更加统一,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只要我们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立足科学发展的新实践,就一定能够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按照《中共亳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上、民生为先、稳定为重,少说多做、真抓实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快速发展、力求争先进位为主调,牢牢抓住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推动开放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加速崛起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市委《建议》要求,到“十二五”末,经济总量突破。
1000。
亿元,经济发展速度和居民收入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翻一番以上;综合实力加速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13%。
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6%。
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20%。
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3%。
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着力提升产业竞争水平。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年销售收入
1000。
亿元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500。
亿元的白酒及农产品加工基地、
400。
125。
”工业振兴计划,培育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
2000。
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
1000。
家,形成。
2
个年销售收入。
500。
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建设。
5
个年产值。
100。
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实现增加值、完成投资在。
2010。
3
平方公里,力争到“十二五”末,单个开发区面积达到。
20。
平方公里;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和农民返乡创业园建设,每个建制镇建设一个。
2
平方公里的工业功能区,努力在工业发展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力争未来五年城镇化率提高
10。
个百分点,主城区和。
3
个县城的人口、面积均扩展。
50%。
2015。
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
60。
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
60。
平方公里,为。
2030。
年建成。
100。
万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按照远期。
50。
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目标,规划建设三县县城,力争“十二五”时期新区基本建成、初步展示形象。按照建设微小城市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特色镇,提高城镇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按照“科学规划、农民自愿、及时复垦”的原则,尽快完成新村规划,抓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完善新村配套设施,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城镇管理,抓好文明城镇创建工作,治理脏、乱、差。“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要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三县县城要争创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各乡镇要争创市级文明城镇。
(三)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百亿斤粮仓、百万亩中药材、百家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四百工程”为载体,推动农业升级转型,到
2015。
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
100。
亿斤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
100。
万亩以上,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
100。
家,转移农村劳动力。
100。
万人以上;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
30。
个,国家级、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30。
个;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643。
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
536。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850。
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到。
21%。
(四)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依托名城、名人、名胜、名产资源,打造“天下道源、曹魏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和养生保健基地。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完善城乡流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积极促进农民消费。合理引导汽车、文化、体育健身等新兴消费,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金融保险、信息中介、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保障发展能力。
把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全面建成泗许高速公路亳州段工程,积极推进济祁高速公路、亳宿铁路、商杭客运专线亳州段工程建设,争取
307。
省道改造工程尽快开工,加快绕城快速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亳州机场前期工作,提高涡河、茨淮新河航运通航能力,力争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基本建成功能健全、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争取实施“引淮入亳”工程,大力推进骨干河流治理工程,全面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电力、供水、污水处理等城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亳州建设,实现“三网融合”,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环保执法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争创省级生态示范市、示范县和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加大对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力度,实施煤矿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开展农村集中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优质安全。
(七)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好中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培育中药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鼓励扶持民办教育。积极筹建亳州学院,加快建设华佗技师学院。实施《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启动科技创新人才等十大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八)加强社会建设,着力增强和谐发展能力。
坚持民生为先,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着力抓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敬老院,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
70%。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卫生监督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体育场馆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继续坚持领导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着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平安亳州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依法规范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各类邪教组织。认真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亳部队建设,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九)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强开放发展能力。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培育民营企业上市。抓好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环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土地流转平台建设,探索进城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有偿退出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与央企对接、与民企对接、与芜湖结对合作,密切与周边地区、友好城市之间的经贸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筹建海关和保税物流园,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支持全民创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效能,全面加强“信用亳州”建设,打造诚信药都。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
2011。
年,提升标杆、争先进位。
2011。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我们将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坚持发展为上不动摇、民生为先不懈怠、稳定为重不折腾,少说多做、真抓实干,提升发展标杆,力求争先进位,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力争各项工作在全省争先进、在皖北创一流,奋力推进亳州大发展、大建设、大跨越。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13%。
以上;财政收入增长。
20%。
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0%。
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7%。
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20%。
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
30%。
利用内资增长。
4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0%。
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
5
‰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
3
5%。
左右。
(一)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抢抓政策机遇,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坚持实行“月调度、季考查、分级管理、重点帮扶”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谋划滚动机制,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和对接争取工作,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尽快启动实施一批列入市“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年内实施
2000。
万元以上续建项目。
138。
个、完成投资。
105。
亿元,新开工项目。
128。
个、完成投资。
100。
亿元,全年新谋划项目不少于。
800。
个、总投资。
2000。
亿元以上。
全力保障泗许高速公路亳州段建成通车,促进济祁高速公路亳州段开工;推进。
307。
省道一级公路和。
202。
省道改造工程前期工作,改造县乡公路。
200。
500。
千伏变电站一期工程,新建、扩建一批。
220。
千伏、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实施农网升级工程。建成利辛至亳州天然气管道工程,实现向涡阳县城、亳州城区及沿线部分重点镇供气,推进安庆至亳州成品油长输管道(亳州段)工程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400。
亿元以上。
(二)全面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一手抓优势产业扩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扶优扶强,一手抓靠大挂强,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年内,完成工业投资
150。
亿元,增长。
50%。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28%。
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
150。
家,新增亿元企业。
15。
家。
加快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全市药业企业达到。
120。
家以上,中药加工业产值达到。
90。
700。
220。
1
万辆,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业年产值。
25。
亿元。大力扶持谯城区杉杉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筹建南部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园。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抓好国能蒙城生物发电、利辛天极之光绿色照明、天利太阳能组件项目建设,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彩印包装制品。
1
家企业上报申报材料、
2
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目标。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战略,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
家、安徽名牌产品。
4
个、安徽省著名商标。
10。
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加大园区扩容升级力度,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做强产业。抓好省级开发区建设,确保。
5
个省级开发区再扩区。
15。
平方公里。加强与结对市县、省属大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支持扩权试点镇申报筹建省级开发园区。在产业发展上,重点规划建设现代中药、煤炭化工、白酒及农副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现代物流、服装加工、筛网纱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突出抓好古井白酒产业园、芜湖亳州工业园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围绕“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城市定位,着眼建设百万人口城市,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快编制各类规划,完善规划管理体系。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计划在中心城区年度投资
50。
105。
10。
大工程:(。
1
)开工建设投资。
48。
亿元的市南部新区。
4
个安置还原小区;(。
2
)实施投资。
9
亿元的宋汤河西岸刘庄棚户区改造工程;(。
3
)完成投资。
6
亿元的市南部新区工业组团扩区。
5
平方公里任务;(。
4
)开工建设投资。
2
1
亿元的南部新区市政公园;(。
5
)实施投资。
6000。
万元的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6
)实施投资。
1
3
亿元的老城区坑塘治理一期工程;(。
7
)实施涡河沿岸街区改造一期工程;(。
8
)实施投资。
2300。
万元的曹操地下运兵道出口、南京巷钱庄改造工程;(。
9
)实施投资。
2
亿元的华佗技师学院一期工程;(。
10。
)完成投资。
3
亿元的亳州市人民医院新院一期工程。
3
—
5
个基础较好、人口较多的集镇,按照。
3
—
5
万人规模先行规划建设。开展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各乡镇逐步新建或完善一条街、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居住小区;试点镇和重点扶持镇启动建设一个工业小区、一个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处理场,大力改善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进镇安居乐业。
(四)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百亿斤粮仓建设工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组织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粮油高产高效优质创建活动,确保粮食增产
2%。
5
6%。
以上,新建、扩建。
40。
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比重达到。
55%。
100。
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发展到。
1600。
2
—
3
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1
个。
20。
座病险涵闸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解决。
40。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实施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程和粮食增产气象服务工程。加强农田林网和绿色长廊建设,建设新村环村林带。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全面启动千村土地整治工程,有序推进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工作。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工程。
(五)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
科学编制商业发展规划,加快以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天运物流园为重点的物流园区建设,推进信旺集团商业综合体、家乐福超市、沃尔玛广场、春雨光彩汽车城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加快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亳州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支持亳州百大、利辛粮油商厦、涡阳新华电、蒙城五洲华联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便利店、仓储店等新型业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
200。
2011。
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
27。
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
2011。
年中国(亳州)酒文化节,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
2
5
亿美元。
600。
万元,旅游总收入达到。
40。
80。
5
家以上。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督导制度,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启动学前教育
3
个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培育。
2
个创新型企业,组建。
10。
个市级以上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提高到。
5%。
以上。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启动建设人才楼和白领、蓝领公寓。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层医改,突出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抓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启动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工作;加快市精神病医院、谯城区人民医院等卫生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巩固改革成果,完善基础设施,筹建文化产业园,建设市图书馆、档案馆和五位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网吧治理专项行动,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做好征兵、“双拥”和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进一步巩固军民团结。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做好国税、地税、工商、质监、人事、编制、档案、地方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推进外事、侨务、对台、港澳事务、人防、地震、气象、科协、老龄、红十字会和无线电管理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
(七)继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加强组织协调,细化任务分解,落实配套资金,全力实施
33。
2
64。
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5
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
2%。
4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做到依法和谐征迁,年内储备报批土地。
1
8
万亩。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房。
6200。
套、公共租赁房。
2200。
套。加强物价监管,坚决查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八)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启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黑除恶、命案侦破、网上追逃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水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整治行动,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切实加强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满意、人民幸福是我们施政的终极目标。全市各级政府和政府全体工作人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追求,始于群众需要,终于群众满意,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我们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确保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加强行政许可监督。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构建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体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虚心听取和采纳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内部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政务公开,坚持网络问政,办好市长热线和市民论坛,欢迎群众监督政府。凡政府出台的政策、决定的事项,必须立说立行,落实到位,切实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二)服务人民,建设高效政府。
服务人民是政府的天职。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以公仆的情怀、真诚的态度、细致的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下大气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认真落实为民、为企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全面推行马上办、限时办、联合办、网上办、公开办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服务。进一步精简公文数量,精简会务活动,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发展、抓大事。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落实机制,实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重点工作实行分管副市长周调度、市长月调度、遇到问题及时解决的机制,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支持一级、一级维护一级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压力传递,做到既定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继续开展民主评议百名科长和模拟仿真督查机关效能活动,重点解决少数干部精神不振、不负责任、推诿扯皮、执行不力的问题。
(三)锐意进取,建设实干政府。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少说多做,真抓实干。要坚定发展信心,咬住发展目标,以新思维谋划新发展,以新举措取得新突破,在困难中大干,在大干中赶超,在赶超中崛起。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攻坚克难。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对党充满忠诚,对人民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责任,敢于先行先试,做到实干苦干,把勇气、智慧、信心和力量,转化为兴亳富民的扎实行动,努力干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四)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
廉洁是从政的底线,是为人立身之本。越是大建设、大投入,越要加强廉政建设。我们必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整治破坏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政府采购等制度,切实保证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政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警钟长鸣,珍惜岗位,珍惜名节,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各位代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十一五”光辉历程,我们豪情满怀;踏上“十二五”新的征途,我们信心百倍!亳州美好的未来在呼唤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亳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兴亳富民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二
政府。
由中国各级政府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孟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及“”发展回顾。
20xx年是“”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围绕“八大工程”,务实重干、绿色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8.4亿元,同比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296.7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3元、14465元,分别增长8.2%、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9.6%。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九方面工作。
(一)强力开展项目攻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应对经济下滑的着力点,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全市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139个,其中亿元以上37个,10亿元以上8个,列入省、焦作市重点管理项目22个。投资20亿元的汽车尾气净化器、18亿元的硅胶体蓄电池和电动车配件、1.8亿元的钢化真空玻璃一期等75个项目建成投产;投资30亿元的毛皮综合加工产业园、12.5亿元的大罗塘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3.6亿元的制锁业综合整治、3亿元的梦云电商小镇等35个项目进展顺利。引黄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孟州市黄河公路大桥列入省“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大定路黄河大桥正在推进前期,通用机场正在选址,事关孟州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
(二)聚力推进集聚区建设,集群发展质态提升。
围绕“再进十强、晋级三星”的目标,集中全市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区向更高水平发展。先后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8项,汽车零部件科技服务中心、绿色生物科技服务中心、莱茵孟州高新技术公共服务中心等建成投用,小企业专业孵化园、珠江公寓、新苑小区公租房、自来水管网、石化园区天然气管道加快推进,集聚区承载力显著增强。规划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经济6个专业园区,累计实施了一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增长27.7%。组建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规划建设局、招商服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学技术局、信息经济局6个内设机构,成立了产业集聚区公安分局,集聚区科学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三)深入实施开放招商,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求多效”的重要举措,细化完善了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成立9个专业招商小组,选派15名干部分赴北上广深开展精准招商,成功举办京津冀招商对接会、承接郑州地区产业转移市情说明会、阿里巴巴项目对接会等招商活动6次,全年引进市外项目109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68.5亿元,境外资金13550万美元。对外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7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我市连续20xx年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市。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步伐加快。
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城乡统筹步伐不断加快。规划体系加快形成。扎实开展了《孟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xx—2030)》修编工作,初步确立了新城区、主城区、文化区、产业区“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启动了城乡水系、城市绿地、城市排水、新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持续完善。筹资7.1亿元,先后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项,愈湘公寓建成投用,花园新街中段建成通车,黄河西路、北环路西延、东环路南延加快推进,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出台了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15条意见,全年商品住宅销售1909套、24.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9%、41%。完成了环卫体制改革,实行了“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清扫保洁机制,环卫保洁工作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成为亮点。以莫沟村为试点,按照“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启动实施了老家莫沟建设,老苗书馆、村淘店等20多个项目基本完工。扎实解决农村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问题,全市212个村建立了环卫长效机制,60个村通上了天然气,86个村用上了城市自来水。累计投入5546万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3公里,购置新型公交车37辆,在焦作率先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争取农网资金1.6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变电站及开关站等工程9项,电力基础得到加强。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焦作特色小镇建设现场会在孟州召开。
(五)倾力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提速发展。
坚持把网络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孟州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兴市建设智慧孟州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电商小镇初具规模,德众跨境、梦云、桑坡三个电商小镇全部开工,德众优购在线商城全面开通,孟州市电商产业园被确定为河南省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农村电商全省领先,在全省率先启动阿里农村淘宝项目,累计建成农村淘宝店61家,全年交易额1700余万元。工业电商快速发展,全市150余家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触网转型。跨境电商取得突破,我市成为阿里集团跨境电商全国首个签约县市,与阿里国际站、速卖通、天猫国际等网络平台实现战略合作,v血拼网总部基地、网来云商跨境电商营销平台、智慧城市建设等一批项目先后落地。全市电商企业达450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六)深入推动农业转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强力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农业设施不断完善。累计争取政策性资金1.1亿元,实施高效节水、田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25项,新增高标准良田4.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面积达10.6万亩。规模经营群体壮大。新建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2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0余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1.2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6%。新发展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1.1万亩。现代农业提速发展。编制完成了《孟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确定了“四区九大基地”的格局。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家庭农场18家。华兴玉米农业产业化集群获得省政府授牌。引进实施了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农产品溯源管理项目,完成了200万枚二维码印制和数据录入。
(七)大力实施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突出绿色发展主题,着力建设“滨水城市”、“森林城市”、“蓝天城市”,启动编制了生态水系规划、林业生态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高新区生态绿化规划,先后实施百千万农田防护林、黄河生态涵养带、城区绿化等工程9项,全年新增造林12310亩。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关闭拆改燃煤锅炉63台,完成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54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23家。强力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了隆丰污水处理厂升级、老蟒河河道治理、第二污水处理厂技改等项目;启动了南庄毛皮群三年搬迁整治计划,毛皮加工专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污染整治任务177项,化学需氧量减排123.65吨、氨氮减排8.14吨,超额完成焦作下达的目标任务。
(八)高度重视民生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教育设施更加完善。投资4850万元,完成了第四幼儿园建设和所有学校的取暖工程,启动了大定小学、第三幼儿园建设,教育条件持续改善。卫计服务不断优化。投资1.5亿元,实施卫生基础项目5项,中心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搬迁投用,市二院综合楼建成投用。组建了中医联合体、妇幼联合体。累计发放新农合补偿1.35亿元。计生工作连续20xx年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全民健身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体质优秀率达国家a类标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至95元,增长32%。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967.4万元、城市低保金673.8万元、农村低保金1849万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339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70套,基本解决了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筹资20xx万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万余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大局持续平稳。建成投用了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343名,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持续推进平安孟州建设,全市累计安装监控探头2437个,城乡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持续加大对“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打击力度,现行命案保持“发一破一”。安全监管更加严格。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查出隐患7796处,整改7351处,整改率达94.3%。持续强化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市场监管,累计开展食品检查专项行动20余次,检查涉药单位522家次,保障了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九)持续深化政务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全面推行了营业执照、机构代码、税务登记“三证合一”改革,三证办理由原来的25天压缩到2天,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28户、内资企业343户,分别增长68.6%、27.1%。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取消、调整和承接上级下放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34项。稳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新组建了市卫计委、农林局,成立了市网络经济发展中心、新闻网络中心,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37家单位的3951项权力责任纳入了清单管理。推行了“三集中、三直接”改革,在29个部门统一设置行政事项服务科,行政审批类事项实现“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办理、一个口直接缴费”,全年累计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5.5万件,按期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2%。
此外,统计、审计、气象、通信、档案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国防动员、民族宗教、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发展,为“”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抢抓河南省深入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机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五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是20xx年的1.6倍、1.55倍,年均增长9.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xx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12.9亿元增至195.6亿元,年均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6.9亿元增至11.1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这五年,产业集聚实现新提升。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由5.7平方公里增加至10.85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省20xx年度、20xx年度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758.6亿元、利税36.4亿元,分别是20xx年的1.35倍、1.33倍。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中原内配、隆丰皮草两家企业跻身省百强工业企业行列。
这五年,对外开放释放新活力。内陆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级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建成投用,孟州成为全省首家拥有“通关口岸”和保税区功能平台的县级市,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了错位经营、优势互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人均出口额连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位,经济外向度达28%。
这五年,城乡一体迈出新步伐。城市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光华路、南环路等16条城区道路建成通车,河雍小学、第二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7%。特别是20xx年,按照“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着力推动教育、公交、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推动精神回归,开创了具有孟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模式,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
这五年,现代农业取得新突破。实施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面积80万亩次,粮食保持连年增产。培育专业合作社484家、家庭农场3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1个,通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1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绿色食品2个,形成了玉米深加工、面品、饮品、人造板四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园区化步伐加快。
这五年,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用于教育、医疗、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8.1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先住院、后结算诊疗服务模式、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全面实施,医疗基础不断完善,群众就医更加便利。累计建成中小学校、公立幼儿园36所,在全省率先实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免费教育,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孟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更是历届班子带领全市人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孟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孟州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形势低迷、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问题增多。二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违章搭建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仍然存在。四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就业、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个别干部还存在“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胡乱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十三五”时期工作思路及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一时期,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但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转移仍将持续;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促进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河南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新格局;焦作持续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这些都为我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孟州自身看,德众公共保税中心、电子商务、莱茵检测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孟州扩大开放,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创造了先发优势;孟州市黄河公路大桥、大定路黄河公路大桥、焦济洛城际铁路孟州站、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的谋划,为孟州对接郑汴洛都市圈,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务实重干,就一定能够开创孟州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焦作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确立“围绕一个中心、实施八大工程、强化三项保障、实现四个建设”的“1834”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即绿色发展;实施“八大工程”,即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现代交通、智慧网络、改善民生;强化“三项保障”,即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四个建设”,即建设开放孟州、建设富强孟州、建设文明孟州、建设幸福孟州,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4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60元、22252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原经济区前列,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位居全国县市前列,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综合实力更强。做强做优产业集聚区,提速建设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经济6个专业园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1—2个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植1—2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和上市公司,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发展质态更优。将“推进网络兴市、建设智慧孟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制造发展,互联网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百亿级。实施“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xx年,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达到25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业整体智能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人居环境更美。坚持城乡一体、绿色发展,打造森林城市、滨水城市、蓝天城市、海绵城市,建成“水渠环城、城水相依”的城乡水系,实现“城乡大绿化、河阳一市青”,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按照“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协调推进新城区、主城区、文化区、产业区建设,力争建成黄河大桥、城际铁路等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6万,城镇化率达到60%。
——人民生活更好。把共建共享作为发展导向,壮大创业创新群体,努力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力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加大民生投入,建立惠民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根据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1834”的工作思路,以绿色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确保市四届政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早日实现“开放孟州、富强孟州、文明孟州、幸福孟州”建设夯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值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焦作市下达任务。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集聚区载体优势,提升平台功能,狠抓重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集聚区功能。突出抓好“五规合一”试点工作,完成集聚区规划调整和石化园区控制性详规、毛皮园区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九纵四横”路网和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文公路南延、韩园东路、常付路、石化园区1号路、2号路等工程,加快滩区涝河西延工程建设。做好珠江公寓、新苑小区等后期建设,启动东窑村、西窑村整村搬迁工作。攻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经济6个专业园区建设,年内新上续建项目88个,重点抓好大罗塘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豫农生物产业园一期、20万吨合成氨改造等7个超10亿元项目和皓泽电子手机摄像头、中原内配智能装备制造、秸秆环保阻燃纤维板等36个超亿元项目,年内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加快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物流平台建设。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引进大型金融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仓单质押、期货交割等物流金融项目,着力打造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金融物流基地。推进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年内力争创成高新技术企业1家,申报省众创空间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理顺、规范运营机制,提升融资能力;扩大ppp应用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隆丰公司、大地合金、皓泽电子、康华药业等企业上市运作,鼓励发行企业债,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中科阳光运动城项目,规划建设东、中、西三个辐射产业聚集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年内完成以韩庄村为中心的中部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二)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人民共同富裕、传统文化回归,着力解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精神失缺三个问题。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谷旦、南庄两个特色小镇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居住功能,增强承接城区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加快“老家莫沟”建设,完成村淘店、老苗书馆、卫生所、养老中心等配套工程。推广莫沟建设经验,启动2—3个试点村建设。以“三保五化”为重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年内35%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抓好中曹变、滩西变综自改造、石庄变电站设备改造等工程。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强化政策保障。突出“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落地,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农民发展集中连片种植,年内新增家庭农场20家。积极发展地黄、山药、水果种植,加快建设万亩韭菜、油用牡丹、千亩苗圃、万亩玫瑰等特色农业集群,新增经济作物5000亩以上。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探索“聚土地”经营模式,以订制私家生态农场为基点,依托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实施“满天星”计划,着力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开展“和睦家园”行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突出官德、孝道、诚信、德行教育,办好“河阳大讲堂”和“道德讲堂”,积极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突出功能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强化城市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对新城区、主城区、文化区、产业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进行打造提升,建设宜居城市。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孟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xx—2030年)》和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年内完成报批。同步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依据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升城市功能。开工建设联盟路、河阳大街东延、黄河西路一干渠桥、黄河移民防护堤道路改建工程,继续推进东环路南延、农坛路北延等工程,年底前城市环路初步形成。启动新城区路网建设。开工建设城北水厂、产业区供水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二期)、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场,完成环卫基地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整合住建、国土、城管等部门的城市执法力量,组建城市综合管理队伍,变多头管理为综合管理,严厉打击“两违”行为,遏制私搭乱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实施东、北、西三个城市入市口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开展智能化城市管理,积极推进交通、市政、环境监管“三网融合”,探索建立“互联网+大城管”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规范城市经营。加大土地储备开发利用,规范管理土地市场,严格收储出让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进道路桥梁冠名、路牌广告等公共资源经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城市三产。严格新上房地产项目审核审批,积极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统筹实体商业与网络商业发展,加快编制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完成特色商业街区选址、规划等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建设。
(四)突出环境优化,全面加强生态建设。
环境污染是发展之患、民心之痛,必须铁腕治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水系建设。加快黄河引水工程进度,启动城市环城水系北线一期、环城水系南线、宋村湿地、光华路南段湿地公园等工程,完成莫沟生态水系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十大林业工程”建设,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分解任务,全年新增造林8000亩,力争培育苗木规模种植基地2家。加强污染整治。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扎实开展“气化焦作”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等行动,加大对“土小”企业、畜禽养殖、减排重点企业等治理力度,不断削减污染源。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技改升级工程,理顺运行机制,确保外排废水达标排放。强力推进南庄毛皮产业园建设,推动毛皮企业整合搬迁,着力解决毛皮行业污染问题。年内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0%以上,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达标率达70%以上。严格环保管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建立产业集聚区环境准入制度,对配套环保设施未建成、污染减排任务未完成、环保限期治理未落实的企业,不予受理新(扩)建项目审批;对限期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关停淘汰。探索实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五)突出弘扬创新,着力创建文化品牌。
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塑造文化品牌,增强县域发展文化软实力。弘扬韩愈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融入韩学文化符号,完成韩园升级改造,做好韩愈主题公园、书院、纪念馆等项目前期工作。挖掘黄河文化。依托境内黄河资源,加快《孟州黄河万花滩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完善黄河丰润园现有景区水平,启动丰润园三期项目建设,打造黄河湿地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基地。开发南太行窑洞文化。依托西岭自然特色资源,开工建设南太行窑洞文化生态旅游区、蓝梦薰衣草庄园、黄楝树景区等工程。利用好水浒文化。充分挖掘《水浒传》中与孟州有关的典故,加快推进“快活林”休闲水街景点规划建设。繁荣公共文化。继续做好三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快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健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百姓宣讲直通车”、“农民文化超市”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六)突出方便快捷,构筑畅通出行交通。
突出大交通助推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内部交通改善,更加注重外联通道建设,逐步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市区外围路网。开工建设南环路东延一期工程、237省道沁阳捏掌至孟州里村段改建项目,做好沿黄高等级公路、北环路东延至新207国道工程、309省道改线孟州段等项目的前期谋划,着力构建城市“大外环”系统。突出抓好黄河大桥建设。积极做好对接,开工建设孟州市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启动大定路黄河大桥前期工作。加快谋划铁路、航空项目。加强协调对接力度,争取焦济洛城际铁路在孟州设站。加大通用机场项目争取力度,谋划建设小型通用机场,力争项目落地。
(七)突出信息化应用,大力发展智慧网络。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发展平台,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加快建设电商小镇。积极推动德众保税中心和山东莱钢合作,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小镇建设。启动梦云电商小镇二期工程,力争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桑坡电商小镇建设,开工建设创业园区、电子商城、电商创客中心等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深化与阿里集团合作,加快推广农村淘宝,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淘全覆盖。全面启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项目,深化与v血拼网、武汉传神合作,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鼓励企业拓展b2b、b2c等电商业务,年内新增电商企业200家,总数达650家。大力实施智慧网络人才培育工程,强化电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网络营销等网络经济急需人才。推进互联网深度应用。启动“1124”(一网一库两平台四终端)智慧政务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公众一体化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宽带提速工程,启动无线孟州建设,加快全免费wifi无线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工业、+现代物流、+教育、+医疗、+平安等,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八)突出共建共享,着力增加人民福祉。
更加注重提供普惠型的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公平性的发展机会,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红利。优先发展教育。强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校考评机制,确保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实施莫沟小学、文公小学、河阳小学、大定小学、第三幼儿园等工程。积极谋划引进名校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职教品牌。强化社会保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适当提高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不低于225元、115元。落实临时救助制度,推进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高效衔接,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密切关注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工动态,新增农村转移就业1.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发展健康事业。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中心医院全面搬迁投用和公共卫生综合楼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和签约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脱贫攻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按照“转、扶、保、救”四条途径,整合扶贫资源,抓好岭区、滩区贫困村脱贫工作,实现脱贫5个行政村1200人。维护安全稳定。深化“平安孟州”建设,严打暴力恐怖犯罪、“两抢一盗”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等,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强对餐饮服务、食品加工、药品医械和化妆品等行业的监督管理,完善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检查、监管和整治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作用,建立矛盾调解、信访、司法等方式有机衔接的新机制,打造“阳光信访”,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九)突出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运行管理模式,建立行政审批服务“通用、保障、提供”三个标准体系,力争创成“河南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三集中三直接”改革措施。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推进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实现网上实时监管的行政审批事项达100%,网上预受理和预审查的行政审批事项达80%以上。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植税源、促进发展。推进预算公开,加快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加强社会综合治税,推动国税地税合作。严格支出管理,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启动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构建“批、供、用、补、查”一张图应用系统。完成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组建工作,实现不动产统一管理。巩固公车改革成果,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标准、招投标和监督评估等制度,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健全各类社会主体监督管理、自律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十)突出外向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实现产业快转型、经济大发展,就必须狠抓开放招商,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强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孟州现有企业的优势,引导企业靠大联强、延链补链,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配套项目、产业链项目,增强企业配套生产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充分依托我市9个招商组、5个驻外招商办事处的作用,紧紧抓住河南省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机遇,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扎实开展上门招商、对接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6个,引进市外资金198亿元,外资1.46亿美元。优化营商环境。把优化环境作为开放招商的生命线,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推进政策创新,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推行外来投资项目联审联批制和全程代理制,实行项目落地一把手负责制,着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强化资金、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确保企业招的来、留得住、做得大。在服务企业上,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一视同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强化对外贸易。加快海关、外汇部门驻区机构申报步伐,力争进境肉类指定口岸查验区落地。加快“河南省羊剪绒制品出口基地”建设、确保报批授牌。用足用好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国家政策,着力调优外贸结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年内进出口总额完成7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好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工作。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洛阳高新区、焦作高新区,扎实开展区域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以建设法治、效能、廉洁政府为目标,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科学理政。始终把科学理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建设学习型政府,切实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提升执政能力。严格落实政府议事规则,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行政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与法定性。强化督查职能,督促检查重点工作推进、重要环节整改、重大责任落实等,对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依法行政。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启动“七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建议、提案。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恣意和滥权行为的发生。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务实勤政。始终把务实勤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精文简会,通过发文前置审核,严控发文数量、会议活动,确保市政府公文、政务会议较上年持续减少。加强调查研究,政府组成人员全年到基层和企业调研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不少于60天,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建设节约型政府。
坚持廉洁从政。始终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遏制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厉行节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以清廉的政风树形象、促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征途肩负新使命,新机遇孕育新希望。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改革创新,务实重干,绿色发展,为建设“开放孟州、富强孟州、文明孟州、幸福孟州”而努力奋斗!
重要词语解释。
通用机场:是指国家鼓励发展的,通过完善低空管理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专门承担除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以外的其他飞行任务的低空机场。我市通用机场项目旨在豫西北地区率先建设一座小型通用机场,着力打造集游客观光、空中表演、私人飞行、商务包机、应急救援等飞行业务为一体的综合航空基地。
一修复三实现:“一修复”是指修复乡村生态,“三实现”是指实现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传统文化回归。
四区九大基地:“四区”是指高标准粮食生产示范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区、玉米深加工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九大基地”是指许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全义农场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设施农业蔬菜基地、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玫瑰园鲜切花生产基地、油用牡丹生产基地、无公害怀药生产基地、无公害莲鱼共养生产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满天星计划:是我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农产品溯源管理项目。该项目是基于二维码技术,对所售的每件农产品都标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立即看到每件农产品的“出身”以及各项检测指标,实现对产品信息的全程追溯,解决农产品防伪溯源问题。
三证合一: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进而实现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三集中、三直接:是我市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提出的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工作目标,即:全面实现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类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权力向服务窗口集中;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在中心窗口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办理,一个口直接缴费。
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
一极三圈八轴带:以郑州为核心增长极,构建涵盖焦作等8个省辖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其余9个省辖市的“1小时”紧密圈和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ppp:公私合作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三保五化: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乡村道路、绿化乡村田园、亮化村庄街道、美化村庄面貌。
转、扶、保、救:推动贫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低保政策兜底,给予临时救助。
权力清单:为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将政府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列表公布,公共权力只能在被明确赋予的职责和边界内行使。
责任清单:为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将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具体工作事项列表公布,部门对照执行。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奋力攻坚克难,20xx年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四化两型”总战略、“三量齐升”总要求和“四个三”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努力克服经济下行等诸多困难,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市经济实现逆势进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克服下行压力,发展势头稳定向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9.93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1303.54亿元、增长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27亿元、增长12.9%,财政总收入113.39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0xx5元、9873元,分别增长8.9%和11.4%。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位较大幅度前移。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21.9:37.8:40.3,一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业提高0.8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整合提升步伐加快,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瑞翔新材料、千山医疗器械、凯盈科技、广隆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建成投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十百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年投资过亿元项目203个,增加73个,其中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126个,增加51个。网络购物、信息、汽车、旅游等消费持续旺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利用外资7.51亿美元、增长20.1%,到位内资178.1亿元、增长12.4%,江华成为全市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排头兵。对外贸易大幅增长,进出口总额完成9.39亿美元、增长108.9%,增幅居全省第一。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8.19亿元、增长14.1%,贷款余额641.37亿元、增长15.7%。
实施“三大突破”,瓶颈制约逐步缓解。工业发展提质加速。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7.97亿元、增长12.2%,增幅连续7个月排全省第一,被列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十大亮点之一。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6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32家。零陵烟厂完成产值60.5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产业园区新入园企业134家,新建标准厂房201万平方米。城镇面貌大为改观。确立中心城区“一主三副”城市构架和“一江两岸、东扩西跨、南北联城、中部崛起”扩容思路,实施三年扩容提质计划,湘江风光带、城南大道、湘江东路、湘江西路、阳明大道、芝山北路等道路建设取得实效,20条断头路有15条基本拉通,98条背街小巷和29个农贸市场改造、55个城中村整治基本完成,控违拆违取得阶段性成效,闲置土地清理稳步推进。城市创建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全国爱卫办综合评审,带动和促进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文明卫生县城和品质活力乡镇建设取得成效。永州上榜中国幸福城市20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湘桂高铁车次加密,二广高速永州至广东段、祁冷一级公路通车,207国道双牌大山隧道贯通,干线公路新改建260公里。零陵机场迁建、洛湛铁路益永段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进展。能源建设取得实效,投资80亿元的神华国华永州火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成为我市迄今投资额最大的能源项目,风电项目建设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和库区移民工作扎实推进,芦江水库、金钩挂水库开工建设,63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0个中小河流治理和7个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完成年度任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84万亩。双牌获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深化“三项改革”,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省领先。建立市级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三单管理”制度。商事制度“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改革全面启动,在全省率先发出第一张“三证合一”证照。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开并基本完成。市、县、乡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初步建立,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6.7万亩、增长28%。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736家、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5万个。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在新田推开。社会治理机制改革落地生根。“智慧永州”综合运用及电子政务公开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中心城区街道服务职能和工作人员下移,社区合并、职能调整和网格化布局基本完成,县城网格化建设全面铺开,农村网格化试点开始启动。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宁远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荣获全国先进。江永和祁阳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省定改革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三项优先”,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编制完成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江华、蓝山、新田、宁远、双牌纳入国家第一批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扎实推进“绿色永州”建设,完成植树造林53万亩,封山育林70万亩。蓝山、江华、宁远湘江源头区域列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日月湖、紫水获批国家湿地公园。湘江保护和湘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气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省定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1.58万个,其中中心城区5700个,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83所、农村公办幼儿园28所,新增教师周转房1000套。推行校长负责制,名校名师名校长建设取得进展,我市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增幅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祁阳获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达到100%。积极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7.9%。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639.7万人次,发放社会保障卡271万张。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253.08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115.9元,五保对象年分散供养标准为2769.5元,均超过省考核标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13%。医药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见成效。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申请专利20xx件,授权专利1020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1.6万套、覆盖5万户,农村电影放映6万场次。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先进,祁阳、江永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贸促会、侨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扶贫开发、移民工作成效显著。审计、统计、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史志、气象、地震、档案、对台、老龄、关工委、残联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推进“三项统筹”,协调发展能力增强。小康建设步伐加快。突出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特色,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推进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内源扶贫,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1万人,三类县贫困发生率降低4%以上。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蔬菜和水果生产获得丰收,烤烟收购61.4万担,祁阳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道县蔬菜园获批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新田荣获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称号。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0家、省著名商标11个,熙可食品获省长质量奖,江永香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13个示范村、13个城乡统筹试点镇建设取得新成效,创建美丽乡镇10个、美丽乡村20个,启动建设秀美村庄5329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古城名山”建设扎实推进,阳明山被确定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九嶷山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濂溪故里、蘋州书院成功创建3a景区,涧岩头村、上甘棠村、龙溪村、坦田村被授予全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村。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40.6万人次、增长24.1%,实现旅游收入157.1亿元、增长24.5%。惠民实事全面落实。省定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市里确定的六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5个,开工15782户,中心城区小区集中整治工作基本完成,138个保障房项目进展顺利,安置小区建成3个、开工建设17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基本完成。建成放心食用油示范店73家、放心米粉店36家。完成“五小”水利工程8560处,新解决3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生产考核排名全省第二。政法队伍建设满意度评价全省第一,综治民调综合排名全省第三。“六五”普法全面开展。
强化落实执行,依法行政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吸纳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全年共办理代表大会议案2件、人大代表建议176件,政协委员提案224件,办复率100%。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议案办理圆满成功,闲置土地清理处置议案办理效果明显,启动207国道零陵至双牌段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8件代表建议办理较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的15件重点提案办理全面落实。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率达27.4%,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深入推进。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一批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整治“四风”,政府公信力和干部执行力得到较大提升。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人民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双拥共建和“双带双促”活动深入推进,后备力量建设规模、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驻永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委精心谋划、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奋力攻坚、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永部队、武警官兵,向中央、省驻永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永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幅与年初目标比还有差距;大项目、好项目偏少,园区建设水平不高,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投入、项目用地、劳动用工等瓶颈制约依然严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全面小康建设任务繁重;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推动力和执行力有待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清醒研判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收官和“十三五”谋划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立足永州实际,清醒研判形势,准确把握中央的重大战略判断,全面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必须清醒看到,永州正处于迎难而进的攻坚期。纵观国际局势,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放眼国内形势,我国已进入以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困难和挑战层出不穷。环顾省内周边,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区域已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大湘西地区扶贫开发热潮全面兴起,同属湘南板块的衡阳、郴州,同处“千亿俱乐部”的兄弟市州发展势头强劲,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审视自身发展,我市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特别是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政府性债务及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和隐患,实现稳增长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必须清醒看到,永州正处于抢抓机遇的关键期。新常态带来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预期更加稳定,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新常态下,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场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利于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关注铁路、信息网络、能源建设、农田水利、生态治理、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利于我们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新常态下,国家更加重视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特别是在中央对湖南“一带一部”的科学定位中,我市正处于“一带一部”重要节点和对接东盟黄金通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承接对接,扩大开放引进。
必须清醒看到,永州正处于稳定向好的发展期。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为我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多年打基础增后劲,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不断集结,涔天河水库扩建、神华国华永州火电等一批重大项目上马推进,零陵烟厂、猎豹汽车等骨干企业形势向好,大批招商引资企业相继发力,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态势正在形成。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全市上下风清气正、心顺劲足,改革创新的动能越来越足,加快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
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难得,希望可期。我们要认清发展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坚定发展信心,既要突出问题导向,更要善于打开局面,既要坚持底线思维,更要强化创先争优,进一步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0xx年工作总体要求是: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入实施“四个三”工作部署,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软实力,加快建设品质活力永州。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3个百分点,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达标。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发展不快、发展不足的最大市情,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有为、主动作为,力求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全面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1511”投资计划,着力抓好一批补短板、促升级、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大投入,推动大发展,努力营造齐心协力上项目、全力以赴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第一动力。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深入推进“3+2”改革,走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永州路径”,加速释放改革红利。以扩大开放赢得发展先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工程,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坚持把创优环境作为第一责任。适应新常态,必须从过去靠各类优惠政策形成竞争优势,切实转换到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来提升软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可以预期的良好市场环境。
坚持把法治建设作为第一保障。以建设法治永州为目标,切实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渗透到依法治市的全过程,为加快建设品质活力永州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继续坚定不移按照“四个三”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八项计划,着力在深化深入、提高提升、落地落实上下功夫,着力在重点工作、发展难题、关键举措上求突破,进一步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着力培育新增长点,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举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旗帜,研究完善产业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规模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计划、全民创新创业计划,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新入统规模企业100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10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烟草、建材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千亿矿业经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年内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过百亿目标。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全力支持零陵烟厂技改扩能,力争完成产值80亿元以上。帮助猎豹汽车cs10尽快下线量产,抢占市场。抓好神华国华永州火电、中国台湾高科园、烟草产业园、江华稀土、祁阳海螺水泥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菲斯克新能源汽车、象外科技、立德绿色建筑、中国台湾光塑、崧顺电子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实施百亿工业园区推进计划,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园区达到2个。加快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力争3至5年内建成百亿园区。全力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建设“135”工程,11个县区和永州经开区要引进企业300家,新建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以上。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减少园区管理层级和环节,赋予园区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强化对园区工作的评价考核。扶持小微企业成长。深入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发挥创业基地作用,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园发展,做实做强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全年新增小微企业1300家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面积825万亩,水果150万亩,蔬菜230万亩,烤烟25万亩。深化与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生猪、肉牛、奶牛等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粮油、果蔬、油茶、茶叶、毛竹、家具、畜禽等重点产业,新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做优特色品牌。积极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88个,新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单位5个以上。扎实推进舜皇山土猪、阳明红牛、九嶷山兔、东安鸡等地方特色养殖,打好永州异蛇、新田富硒、江永五香、蓝山三峰茶、道县脐橙等地方特色品牌,新增省级以上著名商标10个以上。做实优质服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机、供销、植保、农资、农技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3万亩。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着力抓好冷水滩河东、河西城市综合体、华天城、万商红等项目。继续抓好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引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电商物流平台,培育大型物流和电商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中央和省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信息、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针对房地产业持续下滑态势,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引进龙头开发企业,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增加住房消费。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打造“古城名山”为龙头,加强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策划开发,加快零陵古城、江华神州瑶族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力争九嶷山创5a,江永勾蓝瑶寨、双牌桐子坳创3a,宁远三分石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启动阳明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利用湘桂高铁和二广高速开通的机遇,加大与高铁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二)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突出改革推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有序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监管清单和责任清单“四单管理”。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和政府服务网络两个窗口,推动审批流程再造。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加强改革后的市场监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半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区、乡镇、村三级农地利用规划编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深化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加快“智慧永州”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与信息化支撑的深度融合,全面完成市县城区网格化建设任务,推进农村网格化试点。加快社区标准化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扫尾工作,妥善处理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改制企业后续管理等遗留问题。研究完善新形势下国资监管体制。推进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财源培植,坚持依法治税,规范完善财税运行机制,强化财政性资金绩效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对政府性债务类别和规模实行“双控”管理,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和融资机制,推进平台公司转型发展。探索ppp、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投融资模式,选择一批项目开展ppp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建立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争取新引进1家以上股份制银行,推行“一县两行”模式,新引进2家以上村镇银行,完成新的潇湘农商银行组建挂牌,推进县级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农商银行。引进保险资金入永投资项目。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扩大直接融资,争取1家企业首发上市、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争创1个省级金融安全区、1至2个市级金融安全区。加强金融监管,制定应对预案,有效防范金融和债务风险。此外,还要切实抓好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扩权强镇、并乡合村、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等其他领域改革。
突出开放带动。着力开展大招商。夯实招商基础,精心建好项目库和客商库,围绕全市资源优势和发展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新招商方式,继续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每个市直招商小分队年内至少引进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或商贸物流项目;开展商会招商,发挥异地商会作用,打响“永商”品牌;推进物流招商,以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吸引厂商、电商投资落户。完善招商项目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积极推进大合作。以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平台,深化与珠三角、港澳台、东盟、北部湾以及央企省企名企等优强企业的对接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区域总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科学规划,做实做强“蓝宁道新江”加工贸易走廊。扩大对外经贸合作,鼓励水电、采矿、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抱团“走出去”,大力推动外贸进出口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外贸企业“破零倍增”工作,重点扶持“五十百”外贸主体做大做强。全面构筑大通关。加快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项目封关运行,争取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做好永州公路口岸项目二期规划设计,加快交易区建设,争取成为国家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和一类公路口岸。长沙海关永州办事处挂牌运作,永州内陆无水港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县区和进出口企业在本地本企业建设监管仓和保税仓。开通港澳直通车,主动对接上海、广东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把沿海、沿边口岸的功能延伸和拓展到永州。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
突出创新驱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新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50项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支持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及宇秀科技、异蛇科技、和广生物等企业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力争在食用菌、异蛇、油茶、柑橘等领域至少创建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或实验室。加快湘南进出口食品(农副产品)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努力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动力电池等技术攻关,通过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人力资源至上的思维,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才成长环境。
(三)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深入实施中心城区三年扩容提质计划,今年启动重点项目220个,完成投资84亿元。抓好大创建,巩固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构建常态、长效机制,继续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加大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创建力度,努力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推进大扩容,加快滨江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民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艺术综合体等项目,启动东部新城路网建设。加快祁阳、东安、双牌融城步伐,推进北部潇湘城市群建设。实施大提质,充分利用“两房两棚”、“两供两治”政策,加快老城区改造提质,抓好冷水滩湘江西岸、零陵区潇水西路等棚户区和城中村集中连片改造、闲置土地清理、控违拆违等工作。实施永州大道配套工程,加快春江路、九嶷大道、梧桐路、凤凰路、南津路、潇水路等提质改造,推进断头路、安置小区建设,新建11个小游园。抓好曲河水厂、市水质净化中心、下河线污水处理厂扩容提质,推进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冷水滩至零陵快速公交(brt)。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
做美做活县城。把县城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放开户籍管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开展县城提质达标行动,积极推进文明卫生创建活动。加强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建设。支持祁阳、道县开展撤县建市基础性工作。
做精做特小城镇。大力推进品质活力示范乡镇建设,在着力抓好15个全国重点镇和省级示范乡镇的同时,每个县区集中力量建设3至5个品质活力示范乡镇。积极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加快发展省际边界口子镇。加强村庄规划,规范农民建房,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办好13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抓好520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打造20个省级美丽乡村。
(四)进一步完善基础条件,为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完善交通网络。积极推动湘桂线电气化改造、洛湛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早日开工,抓紧湘桂铁路新建高溪市至永州站三线前期工作,争取湘桂高铁动车继续加密,力争兴永郴赣铁路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加强与广西沟通对接,争取道贺高速、厦蓉高速广西段早日联通,做好衡永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湘江永州千吨级航道改造和祁阳、冷水滩、零陵3个千吨级码头项目前期。推进零陵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稳步发展民航业。进一步完善市内公路网络,将207国道双牌至零陵段作为一级公路进行改造,推进东安至冷水滩快速通道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207国道双牌至道县段等一批在建项目竣工通车。完成农村通畅工程600公里,新增137个行政村,实现100%行政村通畅,建成农村招呼站230个。
完善水利网络。扎实抓好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积极稳妥做好库区移民应急渡汛和搬迁安置工作,推动涔天河灌区、毛俊水库开工建设,加快芦江水库、金钩挂水库建设进度。推进4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10个中小河流治理及“四水”治理、6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17座小一型和92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5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个中型灌区续建等项目建设。新解决8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完善能源网络。加快建设神华国华永州火电一期工程,积极做好二期立项前期工作。抓好新田220千伏变电站和冷水滩岚角山、东安芦洪市、宁远城南、祁阳西区4个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加强中心城区电网建设改造,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完成258个行政村农网改造和30114户“低电压”整治。加强新型清洁能源点建设,把发展风电作为扩大投资的重点,力争江华东田、江永黄甲岭、零陵石岩头3个总装机1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江华界牌、宁远盘洞口、蓝山四海坪、道县洪塘营、江永上江圩5个总装机28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抓住省里实施“气化湖南”机遇,争取支持,加快推进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大力实施智慧城市创建计划,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位一体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抓好4g网络、宽带提速、基站建设等项目。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111”工程和省政府促进信息消费十大工程,完成2家数字示范园区、3家省级示范企业、24个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以及200家数字企业创建任务。
(五)保护好湘江源头,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扎实推进绿色永州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坚决打好绿化裸露山体歼灭战。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抓好江华、蓝山、新田、宁远、双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强化对江华涔天河、双牌日月湖、东安紫水三个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力争新增1至2个国家湿地公园。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严格环保执法,强化水污染治理,全面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污染等源头防控。强化大气污染监测和防治,积极推进湘江纸业异地搬迁改造,努力保持空气质量优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和改气工作。强化矿山开采秩序整治,组织实施好石期河流域等矿区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突出分类施策和减量调整,严格执行节能节地节水和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对工业园区和水泥、造纸、涉重涉危行业的监督检查。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切实抓好省里提出的“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城镇就业、农村公路建设、农贸市场改造等15个方面、24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全面落实。继续下大力办好棚户区改造、加强城市小区管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抓好放心食用油和米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确保社会安全等市定六件惠民实事,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成五险参保576.6万人次,社会保障卡发放到所有参保对象。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助标准,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监管,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精心组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分配和管理。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健康养老事业,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位1.9万个,其中中心城区6000个,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8所,新建农村公办幼儿园22所。编制和实施全市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名校名师名校长和师德师风师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推进家庭教育示范县创建。加强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濂溪故里、涧岩头、上甘棠等文化遗产项目规划建设,抓好祁剧、江永女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推进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精心做好省政府第四次公祭舜帝大典相关工作。
统筹发展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控,支持社会办医,鼓励发展名医名科名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狠抓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综合治理,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抓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关心青少年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工作。做好“双联”工作。实施精准扶贫,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民族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林区、库区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三强”、黄赌毒、非法集资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防恐防爆能力。推进警务体制改革,推动警力下沉、主动警务和智慧公安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快建设市、县网上信访信息系统,继续推进领导干部下访包案、积案化解等工作。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四大三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对突发事件综合处理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切实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入开展“打黑除非”整治行动。创新虚拟社会管理,依法规范网络行为。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本着对全市人民和永州长远发展极端负责的态度,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研究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特别是要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列入国家和省里“十三五”规划笼子。
扎实推进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推进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发展,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和“双带双促”活动,加强军事和人防设施保护工作,切实维护保障部队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充分发挥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参建参治中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用。
四、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开创政府自身建设新局面。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政府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实的举措和办法,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实施信访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三评合一”,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政府及部门法律顾问、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等制度。推进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和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强化宗旨意识,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着力构建反“四风”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切实加强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电子政务、12345热线等平台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推行阳光行权,提高办事效率。持续开展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进一步改善乡镇、街道、社区的办公和生活条件。
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落实执行能力。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实绩卡和执行力卡管理。积极推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层层量化指标、细化任务、强化责任,确保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减少迎来送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上。强化目标刚性约束,严格政府绩效考核,形成鲜明导向体系,真正以目标引领行动,以执行推动落实。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攻坚克难能力。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凡事从守住底线开始,做到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切实强化问题导向,对影响工作进展的关键问题、制约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制定实施计划,实行挂图作战、跟踪问效。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改革办法和创新思维,发现捕捉新机遇,科学破解新挑战,加快培育新动力,努力谋求新发展。
强化廉政意识,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建立健全严格的财政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管好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严格落实廉洁从政规定和政府工作规则,科学有效预防腐败,坚决果断惩治腐败,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常态催生新发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永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惟公惟民不惜力,尽职尽责不松劲,克勤克俭不懈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建设品质活力永州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发展成就和20xx年工作回顾。
“”时期是探索推进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奋力干好“四件大事”,大力推动“五个转型”,全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较好地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五年来,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保稳促调攻坚战,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6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767元,进入中等收入城市行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06亿元,是“”时期的1.8倍。调结构促转型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8.5∶54.1∶37.4调整为7.4∶46.9∶45.7。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创建了中国氟硅新材料、国家空气动力机械、中国高档特种纸等一批“国字号”产业基地,高新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成功晋升“国家级”,衢州被列入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省生态循环农业、放心农产品、家庭农场等试点市工作稳步推进,成功承办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和全省农业“两区”现场会,衢江农业供给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大发展战役成效初显,衢州成为首个“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根宫佛国景区晋升5a级,4a级景区从4个增加到14个,江山、开化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五年来,我们以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为引领,着力优功能提品质,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市城市化率由44.1%提高到50.2%。城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西气东输工程投入使用,杭长高铁、黄衢南高速等建成通车,衢江航运开发初见雄姿,杭新景高速、九景衢铁路、衢宁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新改建国省道及县道266公里、联网公路600公里,205国道衢州段获评“省十大美丽公路”。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实效,中心城市框架基本确立、品位逐步提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市县两级建成了一批公园绿地、公共停车场、公共自行车、城市综合体、智慧城市等功能性项目。小城市、中心镇建设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不断深化,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5个。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环境整治,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全市域水环境整治,率先实现全市域河道砂石禁采目标,高质量完成“清三河”,大力度推进生猪养殖整治规范,治出了马金溪、石梁溪、庙源溪、灵山江等一批原生态美丽溪流,治出了乌溪江库区华东最优质一级地表水,夺得20xx年和20xx年度省治水“大禹鼎”。大气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近2万辆,成为全省首个天然气出租车市区全覆盖城市,pm2.5比20xx年下降33.8%,降幅全省第一。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388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开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衢州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
五年来,我们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民生事业,每年全力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全面消除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重大传染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最美衢州人”成为金名片,儒学文化产业园成为我省唯一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流动文化加油站”模式在全国推广,新建农村文化礼堂389座,新增杨继洲针灸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建衢报传媒和广电传媒集团,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全面建成。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亚太汽车拉力赛、“烂柯杯”围棋冠军赛等赛事影响力逐步提升。新闻出版、民航、海关、检验检疫和统计工作得到加强。援藏援疆援青、气象、邮政、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项保障待遇稳步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红十字、住房公积金等事业取得新成效。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实现“九连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努力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率先在全省开展行政权力上网运行,“四单一网”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商事登记实现“五证合一”,开通政府热线,建成“便民方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资运管体制和国企改革初显成效,市区两级国资“资金池”归集率达100%。实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新增用地空间5.2万亩。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建立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衢州海创园、浙江中韩(衢州)产业合作园等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建成空压机及钻凿机械国家级质检中心和氟硅新材料等省级质检中心,新增“千人计划”人才22名。创新招商机制,强化产业招商,组建3个产业对接办、9个产业研究服务小组,合作建设6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规划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紧扣“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外贸出口增长14.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重点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转型、保增长。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围绕产业、依靠企业、聚焦项目,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全面落实保稳促调各项措施。推动产业转型,深入实施工业、农业农村“十大专项”,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6.5%,乡村休闲旅游持续升温,江郎山-廿八都旅游区列入国家5a级景区预备目录,江山仙霞关、开化长虹、衢江盛世莲花晋升4a级景区,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国内实力电商入驻衢州,“花园258”、淘宝衢州馆、柯城电商小镇、衢州粮网等一批电商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网络零售额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强化主体引领,扎实推进企业“五个一批”,全市43家实力企业开展行业整合,53家中小企业有效对接大企业大集团,77家低效企业实现破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25亿元、用地2800亩。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新三板签约企业76家、成功挂牌19家。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创新服务机制,开展“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活动,积极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兑现涉企帮扶资金7.4亿元。狠抓项目投入,建立分区域分领域抓投资新机制,坚持课题研究先行、规划设计引领、平台项目转化、决策咨询服务,持续推进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积极对接高端产业、资本、科技,引进韩国晓星、均瑶乳业、艾森药业、西安隆基、苏州稀土电缆等一批高端项目。谋划培育特色小镇,龙游红木、常山赏石、开化根缘、江山光谷、衢州循环经济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二)抓管控、治环境。科学管控不断形成共识。重视规划土地管控,抓好农民建房规范管理。加强财政性投资、政府经济。
合同。
规范管理,推进行政用房搬盘、置换。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深化“五四三”、治气治堵等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狠抓生猪养殖、工业排污等重点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垃圾终端处理运行体系,全面实现“四个全市域”目标,水质提升幅度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三)抓规划、重引领。注重规划编制方法创新,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十三五”规划编制质量。突出空间战略研究,有效转化中心城区空间战略研究成果,明确了衢州中心城市发展方向、格局和时序,理清了古城、西区和高铁区块建设思路,初步实现核心区城市设计全覆盖,探索开展市区主体空间战略和市域空间战略研究。突出专项规划综合化,编制完成交通、水利、绿道、城市基础设施、特色小镇等一批专项规划。突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产业、重大政策研究,编制完成涉水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规划,积极谋划351国道等一批重大项目。
(四)抓建设、优功能。围绕提升中心城市魅力,谋划实施城市建设新十大专项,信安湖区域的书院大桥、景观桥、江滨隧道、古城墙遗址公园等项目全面启动,十里长街“两面两化”、衢化路改造提升、衢化西路建设等项目扎实推进,高铁区块征迁基本完成,市综合客运枢纽、西区城市综合体、汽车客运东站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美丽县城建设,江山实施“美丽江城”规划提升行动,荣获“全球绿色城市”国际大奖;龙游开展省级首批美丽县城建设试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常山加快跨江发展步伐,城东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开化开展“六城联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狠抓集镇改造提升和城市绿道系统建设,衢江廿里、常山招贤、开化马金等集镇面貌明显改善,常山球川和龙游湖镇列入全国中心镇建设示范试点,市区绿道网基本形成,全市新增绿道106公里。
(五)抓民生、促和谐。全力打好促农增收战役,农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就业3.2万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进一步提高。整顿提升学前教育,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普高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诊疗试点初显成效。实施市本级公共文化标准提升计划,编辑出版《衢州文库》。顺利承办全国男子、女子举重锦标赛和全国新年登高健身大会,成功申办20xx年全国智力运动会。礼贤小学开工建设,衢江二小建成投入使用,大成小学、衢江四小扩建和市中心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民生项目加快推进。成功争取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粮食安全工作获省“五连冠”。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衢州市情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深刻体会到:绿色生态是衢州最大的优势。用好生态优势,前提是保护、关键在转化。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守生态红线,夯实生态本底,转化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我们深刻体会到:有效投资是转型发展的根本。投资质量决定发展质量,投资结构决定发展格局。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在投入上花力气、在有效上下苦功,持续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特别要重视研究区域战略性和支撑性大项目,不断激活发展动力、增强发展后劲、强化发展支撑。我们深刻体会到: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的关键。区域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竞争。面对经济新常态和产业高集中度化、高融合度化、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必须牢牢把握产业演变中的发展机遇,致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主体是区域发展的主角。企业和企业家素质决定区域经济运行质量,没有高素质的主体,就没有高质量的项目,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主体、研究主体,在培育、引领和激活上下功夫,在区域和企业发展战略融合中找准方向,形成和谐的政企关系,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深刻体会到:强化管控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失去管控,就会乱象频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管控,在把握发展规律、认清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强化理念认同、规划引领、重点聚焦、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发展统筹力,打出工作“组合拳”。
各位代表!“”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衢部队官兵,向所有外来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衢州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转化力有待增强,理念转化为创新举措和办法不够,规划转化为实施的项目不够,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够,新老动力转换远未完成;二是集聚力有待增强,城市人口、空间、产业、高端要素等集聚不够,基础设施共享度较低,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整合力有待增强,资源、资产、资金、力量等整合不够,总体效益不高;四是统筹力有待增强,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还存在许多短板,发展协调性、均衡性不够;五是服务力有待增强,政府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整体不高,服务和引领主体能力不足,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不扎实的问题仍然存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制定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将是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五年,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高度,高铁和互联网融入新生活,区域竞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旧动力转换特征明显。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准确把握衢州自身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一是生态优势不断显现,必须呵护好这张“瓷名片”,高举生态旗,打响生态牌,重在“两山”转化上求突破;二是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必须加快外拓内畅,打造国家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支撑区域转型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在引领发展上求突破;三是城市框架基本完成,必须加快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能级提升,重在精致紧凑上求突破;四是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必须加快整合重组、“两化”融合、转型提升,重在高新高端、新兴产业上求突破。归根结底,“十三五”衢州发展转型,取决于新动力的形成和壮大,取决于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不动摇,紧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路,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先行区和国家高新特色产业示范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是,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5%。到20xx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城市化率达到57%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95%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度、经济发展质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百姓生活品质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更进一步;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在加快补短板上更进一步;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进一步;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在提高开放水平上更进一步;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在增进人民福祉上更进一步。具体工作中,要突出四个重点领域,融合四大高端要素,把握四个工作导向,形成加快发展合力。
(一)突出四个重点领域,聚焦生态屏障、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水平。
建好浙江生态屏障。围绕全市域生态功能区建设,着力在强化治理、优势转化、制度供给上下功夫。高标准打造生态屏障,深化“五四三”、治气治土等环境专项整治,加强农民建房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坚决不把违法建筑、不把污泥浊水、不把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高起点转化生态优势,加强以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产业、重大政策的谋划和落地,打通生态优势转化的渠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全面参与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全力推进国家休闲区和开化国家公园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体育休闲、养生养老、放心农业等新型产业,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品牌、转化为项目、转化为产业。高水准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损害严惩的监管体系,落实能源、水资源和建设用地双控管理,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围绕高新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以产业集群培育为导向,推动氟硅钴新材料、信息电子、节能环保、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特种纸、涉水产业、金属制品等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引入工商资本为主抓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打响衢州绿色放心农产品品牌,着力构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以生态、文化、区位等优势转化为切入口,以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生养老、现代物流和金融、信息、科创等产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融合、衍生,努力补上服务业短板,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按照全市域景区化要求,推进“城市景点化”,坚持城文景游一体化,着力把中心城市和县城做精做美、做成景点,促进产业、人口集聚,切实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郊区田园化”,把郊区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连线成片抓好郊区环境治理,着力彰显田园风貌。推进“小镇特色化”,全面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推动集镇特色培育、功能提升、集聚紧凑发展。推进“乡村休闲化”,优化农村风貌,集聚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高度重视民生保障,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普高教育特色化、职业教育融合化,提升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鼓励社会办学,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强重点和困难群体就业服务,实现居民增收快于经济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办好20xx年全国智力运动会。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弘扬“最美衢州人”精神,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让群众享有更安全文明的社会环境。
(二)融合四大高端要素,推动科技、金融、文旅、互联网要素融入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切实提升创业创新驱动力。
强化科技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发展战略导向下的龙头骨干企业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导向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培育体系。重视发挥高等院校作用,推动衢州学院等院校加快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使之成为创业创新的平台、产业培育的基地、招商引资的品牌和引进人才的驿站。积极争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及团队,全面构建本土人才开发体系。
强化金融渗透。加快推进证券化、金融化,加大企业股改、挂牌及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引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着力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行产业基金、企业债券、ppp等新型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深入推进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机制,争取成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强化文旅融入。深度开发衢州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要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在融合创新中彰显文化、旅游价值,提高区域发展品质,助力区域发展转型。
强化互联网应用。制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以互联网革命倒逼政府转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政府公共服务模式。
(三)把握四个工作导向,进一步扬优势、抓聚焦、补短板、强转型,着力提升战略谋划和扎实推进能力。
扬优势。优势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加快衢州发展,要更加注重用市场的思维挖掘优势、用发展的眼光转化优势、用集聚的方法厚植优势,使生态本底的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优势并驾齐驱、互相转化,走出一条有衢州特色的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之路。
抓聚焦。聚焦才能突破。加快衢州发展,要更加注重城市的精致紧凑、产业的集群发展、农村的连片开发,在空间布局、资源整合、力量摆布上聚焦,以聚焦释放潜能、激发活力、提高效益。
补短板。短板事关全局。加快衢州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善于在发展中找准短板、补齐短板、促进均衡,从对区域发展制约最大的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入手,对照标准找差距,选准标杆定目标,集中力量抓好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迟干早干都得干的事,要立足于早干抓紧干。
强转型。转型是唯一出路。加快衢州发展,要更加注重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把握产业发展、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不断释放区域经济增长新潜力。深化政府转型、干部转型,切实增强引领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20xx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今年,我们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十三五”目标方向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十个重点,办好十方面实事,进一步巩固扩大绿色发展成果,努力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强力推进“五四三”专项整治。围绕“五个全面”目标纵深推进“五水共治”,开展“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会战,加快补齐源头管控、截污纳管、全民治水等短板,全力打造一批治水精品工程、一批最美溪流。大力开展“四边三化”整治年行动,打造杭金衢高速、杭长高铁、320国道和衢江航道沿线4条示范线,市区抓好“四溪五路八节点”深化提升,各县(市)分别建设3条以上示范路,努力形成覆盖全市、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聚焦郊区环境治理,市区抓好东片上山溪下山溪区块、南片千塘畈区块、西片石梁溪庙源溪区块、北片姚家区块综合治理,各县(市)结合实际谋划启动一个重点区块整治,全面推进郊区田园化。推进“三改一拆”,把农民建房规范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以人口集聚为导向的农民建房管理体系,促进农民建房转向集中块状布局,重视农房设计,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面改善村庄风貌。坚持主动出击、自觉行动、属地管理,完善问题发现机制、舆论阳光监督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实现治乱更大突破、治理更有成效、生态本底更加巩固。
(二)持续推进大干项目、干大项目。以五大千亿工程为主抓手,健全分区域分领域抓投资工作机制。实施好综合交通十大工程,加快常山江航运开发、衢建铁路等项目前期,推进衢江航运开发、衢宁铁路、市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启动杭金衢高速(衢州段)拓宽改造和衢江、龙游东、钱江源三个互通建设,建成杭新景高速公路。市区围绕三年基本实现交通“内环外绕”目标,加快推进46省道南环线、351国道、物流大道东西延伸和改造提升等一批工程。加快钱江源水库、高坪桥水库、衢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水源水能项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优势。市区加快实施衢江治理二期、引水入城等工程项目,打造“一湖碧水、十条清溪、百里绿堤”。创新招商方法,加大重大产业项目谋划和引进力度。按照每月一次项目推进协调、每季度一次项目集中开工的要求,形成项目开工持续滚动的新格局。
(三)狠抓产业集群培育。围绕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抓好细分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建立“八个一”工作机制,市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汽车动力电池、特种纸、新能源、水产业、智能电网设备制造等8个百亿以上细分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有机硅等8个50亿以上细分产业集群。推动各县(市)抓实抓好一批细分产业集群,努力在产业集群培育上取得突破。综合运用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物流、科创、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
(四)优化发展平台。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完善提升工业新城功能,做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循环经济小镇、众创小镇、细分产业园和企业园建设,打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品牌。加大省级园区提升和乡镇功能区整治力度。推进衢州海创园、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和氟硅新材料、特种纸、空气动力装备三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衢州学院创建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深化衢州—巨化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巨化加快实施百亿投资项目。加快“花园258”、跨境电商、柯城电商小镇等电商平台提升发展,推进衢州农村电商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电商生态体系。探索推进“1.5级开发”模式。
(五)强化主体引领。深入推进企业“五个一批”,深化“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活动,加强企业家素质培训。实施“双十”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对市区10家龙头骨干企业和10家行业龙头潜力企业,积极引导开展战略研究、项目谋划、行业重组。实施“双百”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计划”,全市排出200家、市区排出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今年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实施“双百”僵尸企业盘活工程,按照三年全市盘活200家、市区100家的目标,加大企业依法破产重组力度,以存量引增量、以低效换高端,力争今年盘活企业80家。实施“双百”上市公司计划,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确保三年引进上市企业100家以上,其中今年引进30家;按照三年挂牌上市100家的目标,全力引导、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今年累计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以上、主板上市取得新突破。按照降成本要求,研究制定企业减负方案,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六)扎实开展“共筑美丽衢城”行动。全面落实空间战略研究成果,深入实施城市建设新十大专项,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围绕打造信安湖魅力核心,按照“产业策划、营运构思、规划落地、项目突破”的思路精心谋划三江口,基本完成西区半岛、严家淤、礼贤街区等重点区域的征迁任务,加快推进信安湖涉水十大项目建设。围绕提升西区品质,实施花园大道、锦西大道提升改造,启动会展中心、体育馆等重大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基金、总部经济等向西区集聚。围绕十里长街展新姿,全面启动高铁区块十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沿街行政办公用房搬盘、置换、拍卖。围绕彰显古城特色,推进水亭门街区二期和古城墙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谋划古城优化提升新项目,加快儒学文化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垃圾污水处置、引水入城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治堵治乱治污和美化亮化洁化力度,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计划,确保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把衢城建设得更加美丽整洁、有序文明。
(七)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把特色小镇作为高端要素集聚的新平台、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新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特色小镇。坚持与扩大有效投资、集镇提升改造、农村连片开发紧密结合,全力引进实力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推动特色小镇走上市之路。创新特色小镇培育机制,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特色小镇培育体系,抓出一批省市县三级特色小镇示范点。
(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总结推广衢江区经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努力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按照“盆景变风景”的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连片谋划、连片整治、连片流转、连片整合、连片造景,各县(市、区)要在加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启动一块、谋划一块,因地制宜确定连片开发的区块、规模和模式,以交通先行、水利配套、“旱改水”支撑、各方努力的思路推进建设。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治理模式,深化农村“三权”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化省农业补贴改革试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九)创新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多措并举加大民生投入,注重资源整合和发展特色,加强社会事业布局研究,努力补好社会事业短板。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建步伐,推进市区学校项目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举办第十三届浙皖闽赣四省市民间艺术节。承办好亚洲杯举重比赛、“烂柯杯”围棋冠军赛、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等重大赛事。积极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实施市妇保院迁建工程。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牢牢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危旧房改造。切实加强扶贫工作,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重视发展老龄事业。扎实推进“平安衢州”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g20峰会等重要节点维稳安保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支持驻衢部队改革和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安置等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切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关改革。坚持以政府自身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深化推进“四单一网”、商事制度、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改革,完成公车改革。开展中介机构专项整治。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和国资运管体制改革,构建完善财政中期预算导向下的财资营运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性资金统筹管理。坚持改革与开放互促共进,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和杭州跨境电商试验区,不断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认真落实人大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积极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守政治纪律,严守法纪规矩,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各类腐败行为,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善共事、干净干事的政府工作团队。
各位代表!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的一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办好十个方面实事:一是在雾霾治理方面,淘汰改造230台燃煤小锅炉,基本完成巨化热电9号、10号炉超低排放技改,推进元立一期焦炉废气脱硫技改工程;全面淘汰黄标车;新建新能源汽车电站5座、充电桩500个。二是在“五水共治”方面,完成33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新增生活污水治理村350个;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提标改造,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00公里;改善8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三是在环境改造方面,全市重点打造320国道等4条示范线;提升500公里美丽乡村公路;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住房3900套,市区改造提升新荷等5个旧住宅区;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800户。四是在交通治堵方面,全市新增城市停车位8000个以上;市区打通荷花西路南段等5条断头路;新增公交车30辆、公交运营里程100公里。五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新改造10家城镇农贸市场,市区启动建设新湖菜市场;建设“阳光厨房”160家;建成市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六是在公共卫生方面,新建改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改造提升市区公厕100座以上。七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新增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公园)100个;完成50家幼儿园上等级,市区启动建设幼儿园10所;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所,市区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所。八是在养老服务方面,新建3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九是在电商服务方面,新建3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新建200个城市社区智能投递终端。十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全面推行房屋权属证明、驾驶证补换、结婚登记预约等10项网上便民服务。
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发展征程任重而道远,唯有勇担时代重任,才能不负人民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衢州市委的领导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赶超,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五
各位代表:
20xx年工作回顾。
一、投资拉动,在项目建设中夯实发展后劲。
一年来,我们以“项目落地见效年”为工作主题,打基础、利长远,强力实施项目攻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跃居全省第7位,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
项目落地见效。实施18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17.6亿元。新开工10亿元以上的项目24个、10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竣工1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叙宜高速公路泸州段、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泸渝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至自贡段建成通车。全市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0公里,总里程达316公里。古蔺观文水库启动建设,纳溪黄桷坝水库主体工程全面完工。
发展后劲增强。我市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xx—20xx年)》、《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xx—20xx年)》,纳入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内泸城际铁路获得省政府支持组建项目公司,古叙煤矸石电厂、渝昆铁路、乐自泸铁路泸州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储备项目1105个,总投资达6806亿元。
二、多措并举,在市场调整中巩固泸酒优势。
一年来,我们面对白酒产业的深度调整,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千方百计稳定质量、稳定市场、稳定队伍,白酒产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
酒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编制完成《泸州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总体规划》。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二郎名酒名镇、中国酒镇·酒庄、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永乐酱酒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发展酿酒专用高粱61.2万亩,新建窖池5036口。酒类产品新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4件,新培育四川名牌10个。
泸酒市场进一步拓展。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白酒专业博览会”,实现交易额116.3亿元。引导酒类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拓展销售市场,泸酒中低端市场份额有效扩大。全市白酒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增加值356.6亿元、增长13%,销售收入723.7亿元、增长16.8%。
三、优化升级,在结构调整中做强产业支撑。
一年来,我们围绕“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思路,以工业为重、工业为大、工业为先,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6:60:26.4.
传统工业加速转型。化工产业加快调整步伐,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天华公司1,4—丁二醇项目投入试生产。能源产业加快整合步伐,实施煤矿清理整顿和兼并重组,一次性关闭民营煤矿52处。机械产业加快技改步伐,厦门海翼·长江液压西部基础件基地一期工程完工,邦立重机异地技改项目加快建设,国机重工西南产业园、长江机械厂异地技改项目实现开工。
四、整体推进,在加快建设中提升城市品位。
一年来,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加快构建“一主四副多点”新型城镇体系,“江、山、酒、港”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成区面积达109.4平方公里、人口达108万人。城北绕城环线一期、龙马大道北延线道路竣工通车,五条高速公路城市进出口通道、忠山隧道、沱江六桥开工建设。城市公交专用道投入使用,建成人行天桥7座。启动实施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项目16个。全面推进主城区“两江四岸”建设,改造长、沱两江滨江路8公里,东门口广场、单碗广场、馆驿嘴广场、龙马广场一期工程建成开放。改造提升了忠山公园、张坝桂圆林公园、护国公园等7个公园,龙透关公园一期、植物园一期、江南生态公园等9个公园和酒城乐园建成开放。城市绿地覆盖率达35.1%。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
县城和小城镇提档升级。泸县完成县城道路全域“白+黑”改造。合江撤县设市获得省政府同意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合江、泸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叙永县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县城商业综合体启动建设。古蔺县城西区建设初具规模,天立酒街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全市33个镇乡完成规划修编,5个镇列入全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试点镇。全市城镇化率达43.3%。
产业园区升位发展。泸州经济开发区列入“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重点培育基地”,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经济开发区纳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古蔺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四川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川渝合作园区申报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全市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53.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337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62.8亿元、增长16%。
五、统筹发展,在加压奋进中激发区县活力。
“三个新区”启动建设。组建了“江南新区”、“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和投融资公司。“江南新区”启动了茜草新城建设,加快了“三长”厂搬迁进度,泸合大道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合江食品工业园、纳溪麒麟新城、江阳董允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启动了核心区建设,纳福大道控制性工程、龙港路、滚装码头续建等项目开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建设和申报工作加快推进。“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了“一区三园”模式,完成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机械装备产业园入驻企业达70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成功引进北辰电力产业园等项目,泸州医药产业园入驻企业14家。
乌蒙山片区加快发展。推进“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3个。叙永赛德水泥项目建成投产,江门2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观文、岔角滩、箭竹坪、西华煤矿加快建设。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次省部联席会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粮经复合、综合治理”、“立体农业、产村相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村一体、文旅交融”等治理模式受到高度评价。
六、改革开放,在环境治理中营造比较优势版权所有。
一年来,我们坚持“三为主”、突出“三重点”、强化“三主动”,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动力,在开放合作中增添活力,在优化环境中争创优势。
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扎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进展顺利。调整和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征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成。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人事制度、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2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户,新增授权专利547项。我市被评为20xx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成功举办泸州·新加坡经贸合作座谈会,促成凯发集团、吉宝讯通、裕廊国际等企业在我市投资发展。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新引进荣程集团白酒生产基地、航天泸州工业园等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74个。到位市外国内资金682.2亿元,增长32.9%。泸州港新开通“泸—汉—台”江海直达航线、泸州至上海商品汽车滚装班轮、泸州至昆明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泸州机场新开通至西安、南宁、厦门、长沙航线,通航城市达10个,旅客吞吐量达44万人次、增长41%。实现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2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293万美元。
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营造公平有序的建设环境,深入开展“治堵、治违、治扰、治拖”等工作,建设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营造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扎实开展“打盗抢、攻毒品、治乱点”系列打击整治行动,全市刑事案件下降16.2%,社会治安状况稳定好转。营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城市风貌塑造上档升级,夜景光亮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营造规范有序的信访环境,全面落实属地责任,从政策层面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体性信访问题。营造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环境,开展安全生产“五大攻坚行动”,探索创新了“十大监管方法”。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新启动14个省级“安全社区”创建单位,新建公路防撞墙和波形护栏1142公里。推进“科技兴安”,全市3154辆客车、983辆公交车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和3g视频监控系统,96个渡口码头、76艘客渡船安装了3g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民生优先,在惠民利民中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通过验收。泸州大剧院建成投用。“三馆一站一书屋”全部免费开放。泸县农民演艺网创建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新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2处。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三开减负三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城区(县城)“大班额”难题逐步化解。应届高考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增长43.4%,增幅居全省第1位。“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开工建设。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西南医疗康健城”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主体工程正式动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奥林匹克体育公园主体育场竣工投用,张坝体育中心完成运动场地建设。人口计生“十大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4.03‰。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扎实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用户2.3万户。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顺利推进,完成了省级综合试点工作。新建新型社区服务综合体3个。完成了第九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我市列入全国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全面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削减化学需氧量2.2%、氨氮3.3%、二氧化硫3%、氮氧化物4.1%。二道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濑溪河、龙溪河、永宁河等小流域污染治理扎实推进。完成营造林4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5%。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
公安“三项建设”扎实推进,维稳保安能力明显提升。“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提供法律援助2346件。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部投入使用。继续深化对口援助甘孜州稻城县和乡城县工作。对口援建宝兴县“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统计、气象、双拥、人防、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围绕提高公信力、执行力和免疫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43件,办结率100%。落实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依法行政第三方评估”。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事项6663项,调整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96项。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深化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有序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四级联动,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运行,政务服务工作连续5年获得省政府表彰。市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升级,“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3.2万件。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严格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扎实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深入整治工作不具体、不落实、不负责等问题。拓展政风行风热线,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充分发挥监察、审计职能,确保了权力在有效制约和监督下规范运行、廉洁运行。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受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等因素影响,我市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未能实现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支撑不够有力;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全市还有41万贫困人口,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社会治理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安全生产压力较大,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复杂;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廉政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用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突出“产业发展突破年”的工作主题,坚定“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不动摇,坚定“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不动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安全稳定。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20xx年(下同)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紧扣突破主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推动白酒产业领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二郎·名酒名镇、中国酒镇·酒庄等项目建设。力争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积极争取全国白酒酒庄文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泸州。加强酒类企业梯度培育,加大泸酒品牌保护力度。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泸酒中低端市场份额。办好“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不断提升泸酒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推动化工、能源、机械产业转型发展。推进北方公司有机硅产品下游生产线项目建设,做好中海沥青投资新建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观文煤矿投产运营,加快岔角滩、箭竹坪、西华煤矿建设,推进古叙煤矸石电厂、石屏二矿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机械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大型工程机械、石油钻采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量达195万吨以上。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新建现代林业基地20万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建设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发展家庭农场20个。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化综合水平。推进第二批12个省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建新农村综合体9个,启动50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试点。
二、注重以人为本,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设畅通宜居城区。加快建设沱江六桥、忠山隧道工程,力争开工建设长江二桥、长江六桥;加快城市环线及连接线工程建设,完成城南、黄舣、石洞、胡市、城西、纳溪、方山、龙港路八个城市进出口通道建设,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旧城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新启动中心城区10个改造项目。深入推进主城区“两江四岸”建设,建成开放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一期、玉带河湿地公园二期、东岩公园等城市公园,完成杨桥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施环境质量提升、扬尘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营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启动第六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
优化完善城镇体系。完成《泸州市城镇化发展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建城市发展走廊,推动各县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合江撤县设市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加强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开展“全国重点小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省第二批“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试点镇申报工作。确保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城镇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引导和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户,促进转户人口向主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有序集聚。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建设公共租赁房4000套,定向分配农民工公共租赁房600套。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500套。稳步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完善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注重产城融合,提升城镇吸纳就业能力。
三、强化落地见效,推动项目投资快速增长。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二道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启动纳溪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城东、泰安污水处理厂,推动截污干管工程建设。力争启动南郊、北郊、茜草水厂扩建工程和纳溪水厂新建工程。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城南垃圾压缩中转站,做好城西、城北垃圾压缩中转站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泰安220千伏、邻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大供气、通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乡公路300公里、通村公路210公里。实施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设合江锁口水库、叙永倒流河水库、古蔺观文水库。大力实施中低产田和坡耕地改造,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设施。
四、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统筹“三个新区”发展。围绕“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加快建设“江南新区”。推进南部新城起步区、茜草新城、合江新城建设,启动江南生态城核心区建设,加快泸合产城大道建设。积极打造纳溪都市农业样板区、江阳董允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合江大桥酒庄经济实验区。力争启动纳溪转型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创建全国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合江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启动川黔、川滇合作示范区建设。围绕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推进纳福大道、龙港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与泸州港互通连接线、滚装码头续建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神仙桥码头二期工程,力争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申报成功。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机械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国机重工西南产业园、长江机械厂异地技改等项目;依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北辰电力产业园项目一期,跟踪引进电动汽车电池等项目;依托泸州医药产业园,加大招引力度,确保新入驻医药企业3家以上。
加快扶贫攻坚步伐。以乌蒙山片区为主战场,深入开展“七大扶贫攻坚行动”,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创新工作机制,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3个、整村推进项目25个,完成农村扶贫解困73800人。积极帮助叙永、古蔺落实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相关政策。
破解区县发展难题。坚持市区县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县域经济。着力盘活存量,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积极争取用地政策,稳妥推进政策性用地指标跨区县有偿流转。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项目资金筹集渠道。严格控制新增污染,保障建设项目环境容量需求。探索多渠道融资,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和条件,扶持中小微企业,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五、突出重点领域,推动改革创新取得实效。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推广个体小额经营社区备案管理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做好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探索合理划分市与区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五种权属”的实测确权登记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适时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制定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转移衔接。深化素质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破解城区(县城)“大班额”和幼儿园入学难问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市县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启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推进政府采购标准化建设。
切实推进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积极实施“技术创新示范行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加大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验收。探索人才引进新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关心各类人才成长。
六、坚持招大引强,推动开放合作效益提升。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整合招商资源,发挥区县、园区、企业主体作用,提高招商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选商引资,立足全球市场,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大引强,突出招引工业、服务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引进到位市外国内资金增长10%。
提升对外合作层次。深化与新加坡等国家的交流合作。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做好泸州水运口岸申报国家开放口岸工作,深化与长江流域港口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巩固“泸—汉—台”江海直达航线,争取开通泸州至武汉至韩国等近洋航线。推动赤水河流域保护与开发,探索建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扶贫开发试验区。主动对接成渝“双核”,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丰富利用外资方式,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优化提升对外贸易,加快培育重点出口园区和企业基地。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建设外派劳务基地。
七、办好为民实事,推动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实施民生工程。确保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达70%。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重点民生工程。落实各项就业促进政策,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五项社会保险”总覆盖650万人次。改造棚户区住房23591户、农村危房14331户。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建设。力争解决农村2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育均衡发展合格乡镇”创建,做好国家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医教园区。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幸福美丽乡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整治,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启动《川南区志》编修工作。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市级妇幼保健功能。加快建设西南医疗康健中心,推动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新院建设。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全面建成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力争完成江南体育生态园主体框架,启动白招牌全民健身广场建设。实施人口计生“六大行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保密、统计、档案、人防、气象等工作。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天保工程建设,巩固和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加大石漠化、地质环境恢复、土壤污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建设。控制和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环境空气污染治理力度。
八、加强社会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实施邻里中心试点项目,建设新型社区服务综合体。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强化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巩固深化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公安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构建街面巡逻防控、城乡社区村庄防控、单位内保防控、行业场所防控、视频技术防控“五张网络”。继续实施社会治安专项行动,严打多发侵财犯罪、集中整治毒品问题,深化整治治安乱点,促进社会治安更好、群众安全感更强。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务实勤政、清廉从政、为民施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市,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能。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与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联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在政府部门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完成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启动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工作。实施“开放式决策”。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行使。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程电子化招投标。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流程化管理机制。推动电子政务平台升级,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提升政府网站服务水平,办好“12345”市长热线。全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优化目标绩效考核。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纠正“四风”,深入整治工作不具体、不落实、不负责等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强化廉政建设。深化惩防体系建设,注重源头预防腐败。开展专项治理,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拓展延伸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加强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督,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共
3
页,当前第。
2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六
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为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泸州市政府。
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我市抢抓机遇、克难奋进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9.7亿元,比20xx年(下同)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1亿元,增长3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3亿元,增长1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9亿元,同口径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0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9470元,增长12%,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一、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年来,我们面对宏观经济下行、酒业深度调整、房地产市场变化等多重压力,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综合施策稳定增长。出台了30条稳增长措施,制定了帮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系列政策,积极筹建四川泸州纯粮原酒发展基金,将工业发展引导资金提高到4.8亿元,设立了2亿元医药产业扶持资金,发挥了较好的组合效应。切实帮助区县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0.7亿元,增长11.6%。
整合资源优化平台。将全市所有园区整合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三大园区”。泸州长开区形成“一区五园”布局结构,荣获“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称号;泸州高新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052亩,创建国家高新区通过部委会审;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7亿元,被评为“四川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新投融资平台,组建了泸州市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工业投资集团公司、高新投资公司和交通投资集团公司,投融资渠道有效拓展。
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编制了《泸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xx—20xx年)》、《泸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泸州港发展战略研究》、《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泸州沱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泸州长江生态湿地新城概念性规划》、《泸州智慧城市建设概念性规划》、《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泸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xx—20xx)》、《泸州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快转型升级,八大产业稳步发展。
一年来,我们围绕“产业发展突破年”的工作主题,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八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025亿元。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优先发展酒业不动摇,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工农牌”、“歪嘴郎”、“泸小二”等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种植高粱70.1万亩。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中国酒镇·酒庄、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市规模以上酒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化工、能源、机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年产15万吨润滑油加氢项目开工建设,煤制气一期工程、北方公司纤维素醚生产线等项目加快推进。观文煤矿投入试运行;页岩气累计产气1亿立方米;北辰电力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四川长液·厦门海翼西部基础件项目建成投产。现代医药产业快速发展,阿斯特年产50万套医疗器械、科瑞德药物制剂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成功引进山东步长集团等医药企业9家、总投资7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7%。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城西城市综合体、西南商贸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拉货宝”、“泸州购”等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全线运营,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90亿元、增长39.8%;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功获批,泸州水运口岸成为国家第一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首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粮食顺利抵达泸州港,新开通“泸州至南京至韩国”近洋航线;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134万吨、增长15.8%,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增长59%;泸州机场通航航线达14条,实现旅客吞吐量71万人次、增长61.6%。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乐山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四川宏图物流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20xx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3亿元、贷款余额920.8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4.3%和20.1%。加快发展旅游业,张坝桂圆林、天仙硐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83.9亿元、增长28.6%。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我市成功列入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实施121个产业化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8.2亿元。成功举办“泸州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活动”。粮食总产量达198.3万吨,实现稳中有增。肉类总产量达34.4万吨、增长3.3%。竹林面积达351万亩,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8个、省级龙头企业5家,新发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3个、家庭农场220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锁口水库、观文水库、倒流河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41万亩,新增耕地2.9万亩、节水灌面15.7万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聚居点70个。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强力实施项目攻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省第3位,比20xx年提升4位。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实施20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0.2亿元。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78公里,居川南第一位。93公里绕城高速公路闭合运行。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叙大铁路、叙古高速公路、叙宜高速公路泸州段、泸合产城大道、纳福港城大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预可研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武骏特种玻璃制品生产线建成投产,泸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四川合辰实业循环经济等项目开工建设。
要素保障持续有力。全年投资到位资金1204亿元,增长31.2%。民间投资881.9亿元,增长32.4%。争取各类用地指标2.9万亩。关口110千伏、泸县22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工业用电量39.5亿千瓦时、增长4.2%,工业用气量12.6亿立方米、增长10%,成品油供应量48.1万吨、增长13.1%。
抢抓机遇成效明显。主动对接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被列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一批重大项目列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利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政策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储备重大项目480个、总投资9000亿元。
四、完善城镇体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一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全市城镇化率达44.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2.6亿元、增长47.1%;建筑业实现总产值518.9亿元、增长27.3%。
中心城区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启动“两江新城”规划建设,实施7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4.3亿元。沱江六桥、忠山隧道、云龙机场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改造完成立体交通3处,建成人行天桥5座。城东、城南等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工程有序推进,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5公里。“两江四岸”整治工程完成长江现代城段和沱江滨江路景观改造。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13.2平方公里、人口达116.6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四个县城实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38个,完成投资66.1亿元,建成区面积增加3.4平方公里,人口增加3.5万人。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镇13个、省级“百镇建设试点行动”示范镇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
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成功。积极探索试点工作,出台了《泸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工作方案。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引导和鼓励农业转移人口20xx8人落户城镇。5个乡撤乡设镇,改设或增设街道办事处5个。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级市。
五、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动力有效激发。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重点领域实施了62项具体改革事项。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3个调整为32个。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1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3项。全面推行“两集中三到位一杜绝”,办结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75万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不动产统一登记示范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工商登记“先照后证”试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万户、各类企业5200户,分别增长21.7%和85.7%。
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稳步推进泸天化集团改革工作,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兴泸水务集团启动股份制改造工作。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进展顺利,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工作有序推进,启动了纳溪、泸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实现了市区税收属地征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
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泸州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资质认定和授权,四川省高性能液压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建设。设立科研专项资金4000万元,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项目249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2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0亿元、增长18%。我市成功创建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六、扩大开放合作,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开放空间有效拓展,发展优势明显增强。
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功承办“20xx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12个国家和地区的420多家企业参展,成交金额128.2亿元。“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落户泸州。我市成为第xx届西博会主题市。成功举办“四川(泸州)-法国医药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交流会”。与新加坡开放合作三年规划加快落实,与杭州国际城研中心等单位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全市实际到位外资增长19.1%,进出口总额增长21.7%。
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市新履约市外国内项目679个,投资总额1128.3亿元。积极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万企出国门”、科博会等活动,成功举办“两江新城”推介会、中国酒城·泸州投资说明会。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加强长江沿岸城市交流合作,与南京市政府、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签署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动赤水河区域合作发展,与遵义、毕节、昭通等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实施对口援建甘孜州稻城县、乡城县,雅安市宝兴县项目17个,完成投资1.1亿元。
七、持续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有力推进。全市民生支出1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城镇新增就业399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开展法律援助23447人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985套,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26191套、农村危房改造14405户。整治“三无院落”113个。新改建农村公路973.1公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868户。深入推进“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帮助7.6万人脱贫解困。解决了农村3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和12.9万户用电难问题,全面消除了“无电校”和“无电户”。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6所,新建公办幼儿园19所,“上学难、入园贵、大班额”等问题得到进一步化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出台政策解决了农村偏远教师生活补贴问题。川滇黔渝结合部医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通过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市人民医院新院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强化了临床支撑。9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在叙永县3个乡镇开展了全民免费预防保健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审批6636例。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话剧《蒋兆和》在北京、成都等地成功演出,《天赐泸州》首次公演,4个区(县)、5个乡镇成为“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泸县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建成投用。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夺得44枚金牌,居全省第三名,创历史新高。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强化节能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1.5%、1.8%、24%、28%,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下降5.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加快推进。投入资金6574万元,实施赤水河流域泸州段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26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5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48万亩,巩固退耕还林61.5万亩。
社会保持安全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我市成为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两个市之一。落实了食品安全“五级监管”制度,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强化。集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暨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破获各类刑事案件7534起。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心城区“天网”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485件,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
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拓展双拥共建领域,海军592舰被命名为“泸州舰”。妇女儿童、青少年、慈善、残疾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中国台湾事务、外事、侨务、消防、保密、档案、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查找“四风”突出问题,扎实开展“9+1”专项整治,“三公”经费支出减少14.8%。认真落实依法治市工作规划,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76件、办结率100%。坚持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调整完善市政府法律顾问团,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建成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系统,网上公开运行行政权力事项近3万件。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电子化。“12345”市长热线受理群众有效来电2.9万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进一步完善。严厉查处了政府系统195起违纪案件,始终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我们监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泸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全市人民,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的双重任务仍然艰巨。白酒、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还处于深度调整期;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总量偏小,短期内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二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需加快推进,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三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扶贫、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四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庸懒散浮拖软”和“不具体、不落实、不负责”等不良现象还时有发生,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作为稳增长,以创先争优的志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锐气,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机遇,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突出“产业转型发展年”的工作主题,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效益,把规划变为行动,把蓝图变成现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奋力开创泸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20xx年(下同)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调整优化白酒产业。坚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拓展市场,支持泸州老窖、郎酒等优势酒类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市场份额;加大对“小巨人”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微酒类企业整合壮大。大力发展纯粮固态酿造,高粱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打造“泸州酿”区域品牌。有序推进泸州老窖“一园三基地”、郎酒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酒检中心等功能平台的作用,确保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片、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养殖、高效林竹、绿色蔬菜、精品果业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严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有量达到38.4万公顷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达195万吨以上,优质稻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优质蔬菜、名优水果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6.2万吨以上。新建现代林业基地20万亩。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个百分点。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5家,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个,发展家庭农场40个。开工建设泸县三星桥水库等抗旱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叙永纳坪、古蔺朝门烟区水源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化工、能源、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确保煤制气一期、年产15万吨润滑油加氢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中海沥青提升炼油产能,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开工建设中海石油气电集团生物质天然气项目,确保北辰电力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推进西部智能电网装备产业园、航天泸州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岔角滩煤矿、箭竹坪煤矿。完成长起、邦立重机、长江机械一期项目搬迁,确保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建成投产。大力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开工建设步长生物制药及新药产业化基地、泸州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泸州医学成果转化中心、秦巴gap研究中心等项目,办好“20xx年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华润购物中心、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一期、万诚国际红星美凯龙商城、步步高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泸州临港物流园,建成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跨境电商工作。办好“第三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迎春购物月等活动。推动“邻家壹佰”智慧社区超市建设,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工作。积极筹建泸州农村商业银行,完成泸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泸州市商业银行在成都设立办事处,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加快证券、保险、债券业发展,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健康发展。强化区域合作,开展旅游营销,着力打造“醉游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力争龙桥文化生态园、尧坝古镇、花田酒地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大力培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三大园区”。泸州长开区突出港口功能完善和区域物流合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积极争创省级开发区。泸州高新区突出项目带动、开放支撑和体制保障,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争创为国家高新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突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
二、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对外运输通道,力争叙古高速公路叙永至古蔺县城段建成通车,推进叙宜高速公路泸州段、泸渝(g8515)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叙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叙大铁路,开工建设川南城际铁路泸州段,力争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工,积极开展渝昆铁路、沿江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泸州机场迁建工程;协调推进长江泸渝段航道险滩整治。加快建设市内干线路网,推进泸合产城大道、纳福港城大道建设,改造提升重要产业基地、重点城镇、重点景区林区道路;新改建通乡公路150公里、通村公路200公里。完成城北公交枢纽站主体工程,加快城西客运中心站、叙永川泸西外客运站等项目建设。
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高速公路,优化客运布局,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逐步开行城乡公交车,促进农村客运区域化经营。优化城市公交体系,促进城市缓堵保畅。力争泸州机场开通新航线,旅客吞吐量突破80万人次。加快建设泸州港续建工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8万标箱。鼓励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争创国家4a、5a级物流企业。
推进交通运输支持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智慧交通”,完成泸州港综合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开发“智慧交通”手机app功能,初步形成交通大数据与云平台中心。加快建设“绿色交通”,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大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力度。加快建设“平安交通”,建成交通运输日常监测与应急指挥中心,完善交通运输运行监控体系和车辆、船舶gps及3g视频监控功能,确保交通安全。
三、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健康发展”,推进城市建设。完成“两江新城”分区规划,优化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沱江新城完成西南商贸中心二期、蜀泸大道四期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沱江六桥及连接线、川滇黔渝结合部医教园区、西南医疗康健中心一期、城西城市综合体等项目。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建成欢乐派海滩公园,加快建设麒麟组团等项目,启动长江湿地生态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坚持“疏解老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改造提升老城区。完成忠山隧道工程建设。建成城东、城南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工程。推进枇杷沟历史文化街区征收安置、蓝田旧城改造、麻沙桥-学士山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通过第六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指导四个县城提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泸县、合江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叙永、古蔺县城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着力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重点集镇,力争2—3个镇列入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重点围绕“两线两点一基地一龙头”,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及困难户、无房户农房建设。
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社会保险衔接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促进筹资渠道多元化。创新行政管理高效与行政成本降低的管理模式,启动泸县撤县设区工作,支持合江加快撤县设市进程,有序推进乡镇区划调整。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推动泸天化集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和管理,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工商登记“先照后证”试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和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争取并做好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示范建设工作。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加强企业家能力建设,助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5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创新型企业8户。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确保泸州高新区综合孵化器建成投运,加快医药等专业孵化器建设。优化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川南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实体交易市场”建设,启动高端装备研究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实施“酒城科技英才”计划,培养、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施质量升级计划,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工作。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注重招大引强,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立足全球市场,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泸州长开区重点招引一批有实力的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企业,力争中国物流城市配送中心、公路货运中心、生产资料流通中心等项目签约落地。泸州高新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产业链,力争引进一批重点项目。深化与沿江港口城市的合作,密切与成渝经济区城市的协作,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加强与滇东、黔北地区的对接,加快赤水河区域合作发展。继续深化与新加坡的交流合作。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全面落实各项就业促进政策,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善基本养老和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叙永县开展全民免费预防保健试点工作。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农村29.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整治。改造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16072套,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40套。推进“宽带乡村”惠民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上网难”问题。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强化风险监测和日常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以乌蒙山片区为主战场,大力开展精准扶贫,深入推进“七大扶贫攻坚行动”,重点扶持56个贫困村脱贫解困,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以上。加快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叙永、古蔺农电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开展“扶贫结对网络行”等活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国家木材战略林基地建设。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土壤污染修复等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确保通过国家中期评估。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建成投用。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综合防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六、加强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加快中高职衔接和职业院校集团化建设步伐,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醉美泸州·百姓舞台”等文体惠民活动。推进宋代石刻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白招牌全民健身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固定电影放映点等项目建设。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完成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双拥、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对台、外事、侨务、保密、档案、气象、人防、地方志等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煤矿和非煤矿山、消防、危化品、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成1个国家级、8个省级安全社区,新建一批省级、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动态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斗争,坚决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作用。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纠纷机制,加强专业化和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深化社会治安专项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立体化防控体系,促进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向好。强化信息研判和动态预警防范,提高维稳处突水平。启动戒毒康复医院建设,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强化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工作规划,完善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
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并向社会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事项,制定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前置要件目录,取消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事项。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管理。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在全市行政机关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建立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综合执法,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健全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推进执法事权重心下移,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裁量权,向社会公开发布裁量标准。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
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切实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回应处理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强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查询检索系统。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公共资源转让、政府投资、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监管。
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持续治理“四风”、“三不”、“庸懒散浮拖软”等不良现象。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三早三卡”机制。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廉洁自律和警示教育,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建立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联动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办腐败案件。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征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泸州实现“两个率先”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时期及20xx年工作回顾。
“”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大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谱写了泸州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20xx年与20xx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结构调整力度最强的五年。工业。
强市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四大产业”强势支撑;“七大园区”迅速崛起,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列入全省“1525”工程名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4%,比“十五”时期高11.6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港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加快构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2:56.5:28.3,第二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17.9个百分点。
6.1倍,以“四大通道”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完备;全市100%的乡镇和7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农村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森林城市”和“四川省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不断巩固发展。
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实施。龙马潭区、纳溪区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适度扩大。泸县、合江、叙永和古蔺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成效初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gdp比重提高到56%。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累计到位市外国内资金896.6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英荷壳牌沥青、美国赫克力士、特雷克斯、德国莱茵化工、新加坡锐佳陶瓷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落户泸州。融入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与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过去五年,是建市以来社会建设成绩最突出的五年。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健康城”建设启动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泸州籍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世锦赛等国际国内赛场上连创佳绩。文化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9%。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省率先建成和开播无线地面数字电视。人口计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民生工程深入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17.2亿元,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68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1%和11.2%。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总体上看,“”规划实施效果好于预期,各项目标。
任务圆满完成。
20xx年是实施“”规划的决胜之年。一年来,按照“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7.3%。预计人均生产总值16044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4亿元,增长31.1%;8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0.6亿元,增长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增长4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亿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5388元,增长15.2%。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涨幅2.8%。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实施项目攻坚,投资拉动有新成效。
设;隆黄铁路叙织段项目预可研已由铁道部组织专家审查;内泸城际铁路、渝泸昆铁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泸州机场新增至上海航班,运行航线达6条;机场迁建工程顺利推进。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和总规纲要编制。沱江一桥复线桥、蓝安路二期工程竣工通车。长江截污干管工程如期完工。关口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完成,消除了城市向北延伸的山地制约。国窖长江大桥、江阳西路支干道、蜀泸大道二期改造等工程积极推进。沙茜片区、城西片区、城南片区、城北玉带河片区、纳溪组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4.5亿元,增长29.2%。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2.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84万人。
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七大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1.2万亩,建成道路49.7公里。园区效益显著提升,“七大园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268家,实现销售收入545.8亿元。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泸州化工园区、泸县经济开发区提前迈入“百亿园区”行列,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8.2亿元、132亿元、102.3亿元和102亿元。
4.7亿元,第二期兴泸企业债券发行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在。
全省率先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增建设用地15.8万亩。争取供应天然气11.7亿立方米、成品油27万吨。全市全社会用电量36亿千瓦时。
二、坚持优势优先,产业发展有新提升。
工业经济巩固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9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9.9%。“四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0.8亿元,增长27.2%。酒业保持强劲增长,实现增加值162.5亿元,增长32.9%。泸州老窖集团和郎酒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实现销售收入122.7亿元和50.3亿元,增长30.5%和52.3%。“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集中发展区、郎酒二郎名酒—名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化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三木集团煤化工一期项目竣工投产;北方公司7万吨有机硅、天华公司聚四氢呋喃、中海沥青成品油罐区扩建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机械产业配套实力显著提升,玉柴重工西部基地开工建设,“三长”技改搬迁全面启动。能源产业形成规模开发,叙永煤矿年产45万吨扩能技改项目试生产,石屏一矿成功试运行,观文、岔角滩和箭竹坪煤矿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顺利启动,国家酒检中心投入运营,工业科技和质量支撑不断强化。
隆盛物流园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城乡商贸流通共同繁荣。城镇、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91.4亿元和68.4亿元,增长18.7%和18.8%。西南商贸城开工建设,运管中心建成启用。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695个。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取得突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7.2亿元、贷款余额406.7亿元,比年初增长22.9%和31.2%。成立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居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之首;泸县正浩小额贷款公司挂牌开业;引进招商、兴业、交通三家股份制银行在泸设立分支机构。华西证券泸州营业部开业运行。各类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30.8亿元,增长30.1%。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实现旅游总收入66.1亿元。
圆、泸州糯红高粱、合江荔枝、纳溪天仙枇杷地理保护标志正式获得批准启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正式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纳溪黄桷坝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古蔺龙爪河等引水工程加快推进;新建乡村机耕道394.6公里,推广使用农业机具6525台(套);发展节水灌面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9万亩。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2亿元。
三、提升酒城品质,城乡环境有新面貌。
城乡风貌明显改观。以“1573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211示范工程”,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1.2亿元,着力推进“五乱”治理向偏街小巷延伸、向乡镇村庄拓展、向标本兼治转变。投入16.5亿元,开展城乡风貌塑造,主城区和各县城、干线公路沿线风貌各具特色。投入3700余万元,对主城区26个农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全部达到“三化”标准。投入近6000万元,对旧城区近6万米小街小巷进行改造,江阳区大河街、龙马潭区转角店、纳溪区永宁路等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结合部、农村垃圾处理等专项治理行动和“七进”活动深入推进,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城乡居民良好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全民参与、全力攻坚,创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和“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取得突出成效,顺利通过第五次“国卫”复审暗访。
护74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6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9万亩。“生态细胞工程”蓬勃开展,“三河一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全面启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金土地”整理土地23.9万亩,耕地保有量38.4万公顷。叙永县、古蔺县成功纳入国家石漠化治理重点县。
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万元gdp综合能耗预计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37万吨和1万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0.5万吨以内。兴泸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建成投用,6个区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个区县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全面完成。
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能有新加强。
重大改革纵深推进。财税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预算编制执行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规模跃上新台阶。实现一般预算总收入101.7亿元,增长43.6%;一般预算支出126.4亿元,增长31.4%。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积极做好火炬公司改革脱困工作。华西证券增资扩股进展顺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通过省级验收,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合江县被列入全国林改100个典型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序进行,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美元,增长68.6%;外派劳务1261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460万美元;对外贸易1.3亿美元。区域合作务实推进,与武汉成功签署港口物流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外事、侨务、对台、海关、口岸和检验检疫等工作有序开展。
区县发展充满活力。江阳区工业集群培育和城市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龙马潭区成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主战场。纳溪区初步形成优势工业、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互促共进良好格局。泸县“加速建设丘区工业强县,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县”成效明显。合江县加快成为川渝合作前沿平台。叙永县商贸物流对滇黔地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古蔺县“四色”产业强势发展。
五、持续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有新进展。
达77.5,整治病险水库27座,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250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8个、农家书屋70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两全普九”深入推进,“两基”水平巩固提高;高考本科上线1.1万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泸县通过“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评估验收,被确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县;叙永县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合江少岷职校成功创建国家重点职高。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新建县级医院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泸州大剧院为首的“十大重点文化工程”顺利推进,扫黄打非、网吧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我市代表团在第十一届省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4位。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4122个自然村建设任务,“三网融合”积极推进,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加快发展。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3.28‰。江阳区、纳溪区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合江县、泸县创建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深入实施,重点商品价格监测和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扎实推进。人防工作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集体”。完成《泸州市志》编撰任务。国防、双拥、气象、民族宗教、档案、保密、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4.2%,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连续三年获得“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市”称号。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84件。
六、打造阳光政府,行政效能有新提高。
依法行政继续推进。创建法治政府和深化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全面开展。“五五”普法通过省上检查验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99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政务公开不断深化。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政府信息2.8万条。“12345”市长热线办理群众来电2.1万件,办结率97%;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荣膺“20xx年全国优秀政府网站”。举办“阳光政务”、政风行风直播热线46期,办理群众反映问题2457件。电子政务进一步扩展,信息化管理工作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公共企事业办事公开更加规范,广大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知情和监督领域不断扩大。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八
郑州市简称郑,是河南省的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郑州市政府。
一起看一下吧!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成就及“十三五”主要目标。
“”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总要求,抢抓航空港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积极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干成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顺利完成了“”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时期,我市保持了年均11.2%的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3.4个和1.6个百分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全省保持了升级晋位态势。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315.2亿元,总量比20xx年增长70%,占全省比重由17.5%提高到19.8%,对全省增量的贡献率达到26%,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由第8位前移至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2.9亿元,是20xx年的2.4倍,占全省比重由28%提高到31.5%,对全省增量的贡献率达到40.3%,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由第7位前移至第6位。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改革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通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单一网”制度改革、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套合改革等为标志,着力构建“小政府、大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格局;以投融资体制改革、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制度改革等为标志,政府性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两金一扶”政策体系和“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为支撑,营造了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3.1︰54.5︰42.4调整为2.1︰49.5︰48.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4%,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由36.5%提高到49.4%,实现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工业、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传统资源高耗能产业两大历史性转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质的飞跃。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全面展开;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5号线、3号线一期加快建设;14个环城高速出入口、266条支线路网建成投用;“两环三十一放射”、10条市域快速通道等一大批交通道路工程建成通车,“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初步成型。市区85%的区域用上南水北调优质水源;新增天然气用户60万户,新增供热面积5588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90%提高到95%,污水日处理能力由90万吨提高到170万吨,城市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全市1994个行政村已有1107个被纳入“四类社区”建设,回迁群众100万人。市县两级城市建成区面积5年增加2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63.6%提高到69.9%。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风貌初步展现。
——开放平台支撑更加坚实。航空港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实验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三年打基础”目标基本实现。机场二期建成投用,货邮吞吐量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大型机场前列。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不断拓展,汽车、肉类等进口口岸投用,我市成为内陆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郑欧班列境内外集疏分拨范围、货运总量和满载率均居中欧班列前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走货量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富士康、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家级功能平台落户郑州。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全市累计利用境外投资167.3亿美元,是“”的2.6倍;进出口总额由51.6亿美元增长到570.3亿美元,占全省76.7%,年均增长61.6%,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由第17位跃升至第3位。特别是圆满完成了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14次会议服务保障任务,充分展示了我市的整体形象和实力。郑州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2889亿元,年均增长26%。城镇就业人数净增72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65所、幼儿园416所。“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99.5%。34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自来水目标。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全市24.5万扶贫对象已有20.6万人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万元提高到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225元提高到1.7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5%、13.2%。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务实重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驻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中央驻郑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郑州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经过“”时期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坚持科学发展。把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与郑州实际相结合,把握大势,遵循规律,坚持走好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支撑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坚持开放带动。充分发挥区位加交通比较优势,抢占先机,主动作为,着力打造开放载体平台,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积极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双创”为带动,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共享发展。以办好民生实事为重要抓手,着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做文章、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上求提升,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以汇聚民力共促发展。这些经验是全市人民智慧的结晶,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的攻坚期。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时代紧迫感,准确把握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郑州建设国际商都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大会,提请审议。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抢抓航空港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确立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三个地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和人均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xx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xx年,部分区域和领域初步实现现代化,综合竞争力跨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产业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质量、效益和协调性明显高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软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城市归属感稳步提升,实现国际商都规划阶段性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强化国际化、智慧化引领,着力构建“十大体系”,即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大枢纽体系,“买全球、卖全球”的大物流体系,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大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大开放体系,全民创业链、科技创新链、人才支撑链“三链融合”的大创新体系,自然之美、田园风貌、绿色低碳的大生态体系,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保障体系,具有国内外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大文化体系,高质高效、公平正义、责任有序的大服务体系。
各位代表: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携起手来,凝神聚力,砥砺前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不动摇,矢志不渝促发展,按照“十三五”总体谋划,一件一件抓落实,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按照市委决策部署,我们坚持抓改革创新、强投资开放、促结构转型、求民生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1%,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2个、1.8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1%,分别高出全国、全省4.7个、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分别高出全国、全省9.6个、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增速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4位;进出口总额增长22.9%,增速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一)抓住关键求突破,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聚、大枢纽建设为抓手,坚定不移打好实验区建设攻坚战。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复制上海自贸区海关制度创新11项、检验检疫制度创新8项;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三证合一”、电子营业执照登记管理等创新改革。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智能手机产量突破2亿部,约占全球供货量的七分之一;富士康液晶面板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友嘉精密机械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强力推进大枢纽建设。郑徐高铁主体完工,郑万、郑合高铁开工建设;郑焦、郑机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郑州机场已开通客货航线171条,客运量1729.7万人次,货运吞吐量40.3万吨。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一期建成运营,“四港一体”合作发展机制初步确立。大力推进航空大都市建设。空港、古城、双鹤湖、会展物流“四大片区”联动发展。成功举办20xx郑州航展,通用航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深化改革激活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公布实施“五个清单”,明确市本级权责7478项、调整行政审批147项、压减行政事业性收费275项,政府性基金压减至11项、确认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106项,全市四级政务服务网启动运行,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正在形成。持续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分别增长21.9%、15.8%。以“共保体”模式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发展,贷款余额2455亿元、增长32%;新增挂牌企业50家,挂牌上市公司累计118家,居中部六省会城市前列。持续提升政府性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不断深化经营性土地网上招拍挂和土地统收统储统供新模式,加快存量闲置用地清理处置,盘活土地13万亩;以融资工具和模式创新为重点,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开发利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804亿元。
(三)统筹城乡强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增效。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新型城镇化迈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强力推进“畅通郑州”工程。南四环至机场城郊铁路工程顺利推进。未来路下穿金水路等工程竣工通车,南三环东延二期、国道107辅道快速化等工程加快建设。完成支线路网138条,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8.3万个。加快大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年累计启动村庄拆迁改造359个,开工建设安置房4414万平方米,回迁群众42.6万人,基本实现围合区域内及县城、产业集聚区、组团新区规划区范围内村庄拆迁改造大头落地;市场外迁58个,三年177个市场外迁的目标基本完成;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56个,建设安置房1177万平方米,回迁群众19.9万人。持续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一大批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或建成投用,以“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优化结构促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扩大优质增量、调整优化存量并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了2.6个百分点,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降低了2个百分点。七大主导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8%,千亿级主导产业达到5个。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e贸易、华南城等为带动的新型商贸产业集群,以航空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为带动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以郑州国际文化创意园区等为带动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入驻金融机构达到265家,金融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超过20%。加快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粮食产量达到168万吨,连续20xx年喜获丰收,建成农业产业化集群28个,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20xx亿元。持续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产业集聚区对工业增长、投资拉动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6.7%、47.4%;经开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六星级产业集聚区,航空港区成为全省五星级产业集聚区。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重点项目234个、竣工7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7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3%,投资率、审批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开放创新双驱动,厚植发展新优势。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以开放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着力打造开放载体平台。出口加工区b区通过国家预验收,中国(河南)自贸区、经开综保区申建工作顺利推进;郑欧班列全年开行156班,实现了每周“去三返二”的常态化运营;国际邮件转运口岸及肉类、活牛、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口指定口岸获准运营。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家批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业务迅猛增长,走货量全年突破5000万单。持续开展大招商。围绕“四力”型项目引进,强化“五职招商”责任制,实际利用外资38.3亿美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1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60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36个,引进科技领军人才82名。
(六)多措并举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坚持发展、保护两手抓,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大力实施蓝天工程。拆改市区燃煤锅炉110蒸吨,市区燃煤锅炉拆改任务基本完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9.7万辆;中心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基本达到“六个100%”整治标准。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新增绿地1201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28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3%;建成森林公园9个、林业生态廊道467公里,植树造林7.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4%。大力实施碧水工程。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砂池向西区供水工程顺利开工,贾鲁河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有序推进。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增省级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社区)100个、省级示范村(社区)5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
(七)保障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圆满完成民生实事。创业就业成效显著。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7所、新建幼儿园47所,妥善安置5.6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一大批优质医疗资源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床位9300张;持续完善“片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成为全国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示范城市。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四个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举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保、低保、居民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标准稳步提高;新开工公租房1万套,建成保障性住房4.85万套。慈善事业加快发展,蝉联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1.3万户5万多人、整村推进30个,脱贫群众5.46万人。
(八)转变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市委有关规定,全市会议费同比下降18%,“三公”经费同比降低7.2%。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21件、省政协委员提案44件,市人大代表议案6件、建议591件,市政协委员提案821件,议案、建议和提案全部办结,满意率99.3%以上。向市人大会报备政府规章4件、其他规范性文件67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效能监察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人员受到惩处。深化规范提升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平安郑州建设,持续加强非法集资防范处置,狠抓安全生产、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统计、审计、档案管理、修志编鉴、社科研究工作水平实现新提升。人防、气象、防震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不够,新兴产业拉动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依然缺乏;城市综合承载力亟待提升,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约束加剧,大气、水体、土壤、农村环境等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不敢为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直面矛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以改进和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
今年是实施国际商都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总体上延续疲弱复苏态势;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市与全国一样,形势比较严峻,环境复杂,任务艰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多重机遇叠加汇集。以航空运输为主导的“第五冲击波”、互联网、自由贸易时代到来和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为郑州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郑州成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国际商都规划上升为全省战略;特别是郑州枢纽优势、开放优势、体制优势逐步显现,大发展的态势和能量正在形成。我们既要正视问题、防范风险、迎难而上,又要抢抓机遇、保持定力、坚定信心,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持续提升“三大主体”工作,突出“大开放、大创新、大建设、大管理”,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今年在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开放带动主战略,着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国际化为引领,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深度,持续增强内外联动发展能力。加快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以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三网融合”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基础,重点提升“四港一体、多式联运”物流功能,统筹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完善,打造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和自贸区政策复制,不断完善以自贸区为标杆的“大通关”体系。加快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力争国际货运航线达到36条。加快郑州—卢森堡航空物流双枢纽建设。在改造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上街机场为核心的通用航空运营网络。持续深化与富士康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正威智能手机产业园、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年产手机2.5亿部。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加快开放载体平台建设。争取中国(河南)自贸区近期获批,确保新郑综保区拓展和经开综保区申建顺利完成。加快郑州—波兰铁路物流双枢纽建设,积极开拓郑欧班列增值服务,确保全年开行200班以上。大力发展复合型多式联运,谋划实施国际陆港二期,力争完成货运吞吐量12万标箱。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全年走货量突破1亿单。加强口岸体系建设,实现汽车、邮政、肉类、活牛、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口岸规模化运营,粮食、药品口岸建成运营;推动邮政集团加快对接万国邮联,构建辐射中西部的快件物流中心。突出抓好精准招商。坚持集群式招商、产业链式承接,围绕“四力”型项目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招商,力争引进“四力”型项目50个、实际到位资金1900亿元。
(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全民创业热土、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构建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
在创新方面。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在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双创”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中科院过程研究所郑州分所等项目建设,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型孵化器10家以上;确保政府主导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投用120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500家以上,力争年底前15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实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加快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力争年内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和紧缺型高层次人才200名、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全面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及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促进互联网与交通、医疗、行政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结构调整方面。以加快新旧动力转换为核心,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推动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郑州速度向郑州质量、郑州产品向郑州品牌转变。突出高端引领,做大做强战略性产业。以智能终端产业为引领,加快液晶面板、智能穿戴等相关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智能终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力争达到3600亿元。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加快推进东风日产第二工厂、中国中车轨道交通基地等项目建设,力争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6万台、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为引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xx亿元。加快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推动现代食品、铝精深加工、品牌服装及现代家居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建设。突出需求导向,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强力推进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和龙湖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扎实做好国家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提升电子商务产业规模和聚集程度,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00亿元、增长25%。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培训、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带动,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登封市建设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为主导的世界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突出转型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抢占农业制高点,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亩、可追溯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3万亩、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6万亩。突出集约集聚,推进产业集聚区晋星晋级。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加快服务业“两区”提速扩容,形成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产业集群6个。
(三)坚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过剩产能优胜劣汰、重组兼并、嫁接提升,实现以增量带存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去除商品房库存,以县(市)区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制定各区域商品房去库存、促消费具体措施;探索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从今年起原则上不再新建公租房,新增公租房需求主要通过发放货币补贴、由政府购买或租赁存量商品房解决;完善大棚户区改造安置政策,提高货币化安置率。全面落实国家、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电力价格等政策,研究制定降成本优供给推进发展政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为支撑,以商事制度改革、营改增扩围、消费税改革和资源税费改革为突破,持续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力争小微企业融资余额达到2800亿元,新增资本市场融资600亿元。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进政府调控方式,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设立50亿元规模的ppp项目基金,争取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以上;积极向上争取债务置换额度380亿元以上,争取年内债券融资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积极推动企业挂牌上市,力争年内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0家以上;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对创新创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四)坚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配合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郑徐高铁年内开通运营,加快郑万、郑合高铁建设,尽快开工郑太、郑济高铁;开工建设高铁南站、机场至洛阳城际铁路。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农业快速路(除铁路代建部分)、京广快速路二期等工程建成通车,107辅道快速化工程(北三环至南三环部分)开工并实现高架主体贯通,加快西三环北延、北三环东延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支线道路50条以上,建成通车30条以上;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县乡交通圈。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地铁2号线一期“十一”前试运营,1号线二期、南四环至机场城郊铁路年底前试运行,加快地铁5号线、3号线一期建设,扎实做好4号线、2号线二期、7号线、8号线、9号线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加快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建设,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00台以上。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力争6月底前围合区域内改造村庄完成拆迁,确保“四优先”村庄拆迁大头落地,力争20xx年前拆迁村庄安置房全部开工建设。全面启动大围合区域内市场外迁工作,大力推进城区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积极做好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和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的保护提升。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侯寨水厂、双桥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水电气暖、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公共停车场、充换电站、充电桩、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城市薄弱地区和农村延伸。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打造“畅通、整洁、有序”市容环境、“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生活环境,加快“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提升县级城市管理水平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四乱”治理,狠抓20项重点任务落实,提高城市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水平。特别是要按照“大中小修并重、有序推进大修、集中开展中小修”的原则,积极推进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整治。
(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努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紧紧抓住燃煤、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散源排放四大污染源治理,以重点区域精细化治理为带动,力争市区禁燃区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中心城区机械化清扫冲洗率达到85%以上,市区建筑工地文明达标率达到100%;积极做好第五阶段标准车用汽柴油供应、机动车尾气治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烟花爆竹禁放等工作;全面启动大围合区域工业企业外迁升级,三环内所有污染企业升级改造外迁或停产关闭;新力电力“热电外迁”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完成郑东新区热电厂、高新区泰祥电厂、荥阳国电等5家燃煤电厂11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切实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贾鲁河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石佛沉砂池向西区供水工程、环城生态水系循环一期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开工建设牛口峪引黄工程;持续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对十七里河、十八里河进行清淤,实施索须河(中州大道—祥云寺段)生态提升、潮河上游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扎实做好“河长制”、“水长制”工作,努力实现“水清河美”目标。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启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及配套设施建设,园博园主展馆力争年底前建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完成营造林10万亩,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环城高速林业生态景观带和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陇海西路、机场高速、京港澳高速等6条生态廊道建设任务;突出抓好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青少年公园、植物园二期等一批公园、游园建设,新建游园20个。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公路两侧“双违”整治,认真开展创建达标村和示范村活动,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实施一票否决。引入第三方治理,开展环境综合督查、重点领域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现实获得感。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认真办理民生实事,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突出旅游引领、规划先行、分类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化市场化推进,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实现脱贫3.2万人,荥阳市、新郑市实现扶贫对象全部脱贫,确保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两年大头落地。积极推进创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做好退役军人和下岗职工安置工作,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突出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以实现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各阶段、各层次教育资源配置,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新增学位3万个。扎实推进健康郑州建设。持续加快宜居健康城和“十一中心”等一批医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增床位1400张以上;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和精品文化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书香郑州”;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繁荣清朗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四个中心”、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筹办好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0xx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和首届中国考古大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五险合一”,农村五保、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持续完善养老、优抚、助残、救孤、济困等制度,新建社区养老中心20个,新增养老床位20xx张以上。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慈善和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切实加强社会治理。深化规范提升网格化管理,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完善反恐工作和打击犯罪机制,强化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畅通信访渠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机制,切实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社区建设,推行政府购买社区社会服务试点。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监管部门责任,集中解决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非法集资、融资担保等金融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日常检查和督查抽检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及农产品安全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平安郑州、法治郑州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支持驻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宗教和谐和睦。全面做好统计、审计、地方志、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科研究、档案管理、防震减灾等工作。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重大决策法定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务公开。科学设计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大力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政府立法公众参与度。创新普法教育机制,大力推行“七五”普法。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会法律和工作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实行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一把手”负责制,规范办理程序和标准,提高办理质量和效率;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做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二)持续提升行政效能。规范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完善政务服务网功能,力争6月底前,实现便民服务网点覆盖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率、已发布政务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率“三个100%”;年底前,实现行政权责事项网上运行率、电子监察系统监管率、公共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率“三个100%”。围绕实现“四个转变”和砍掉“五个一批”的目标,统筹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等改革,着力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问题。
(三)加强政府作风建设。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双学一做”学习教育,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公务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深化争创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提升公务人员素质能力。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持续开展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专项治理,大力整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
(四)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加大纠风惩腐力度,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强化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国有资产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腐败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权力的监管,严肃处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甚至欺压群众的行为,以反腐倡廉的实效保障发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目标任务已经确立,路径重点已经清晰。时代在召唤,群众在期盼。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乘势而上,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加快国际商都建设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十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在积极探索中奋力前行、在困难挑战中稳步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前旱后涝灾害叠加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进,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实效,改革创新能量加速聚集。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年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163.4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达到1071.9亿元、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4.4亿元、增长13.7%,财政收入超过百亿,达到100.4亿元、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2368元、7799元,分别增长12.5%和13%。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60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企业新增90家、总数达到737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47家。零陵烟厂、猎豹汽车支撑作用继续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来势较好,冶炼、建材、造纸等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全年淘汰铁合金等落后产能11.8万吨、水泥36万吨,关闭“五小”企业65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入分别完成432.4亿元和220亿元。农业形势总体平稳。粮食、蔬菜产量因灾有所下降,其它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增,果茶扩园6.6万亩、低改29万亩,8家蔬菜基地创建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祁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江永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烤烟收购72.1万担,产业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畜牧水产养殖平稳增长,新建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省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1个。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总数达到214家。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发展农民合作社348个、农超对接连锁店202家、“网上供销社”乡村服务站点201个。农村土地流转扎实开展,新增流转面积53万亩。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新增各类机械5.1万台套,水稻机插面积突破1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程取得实效,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第三产业持续提升。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零陵古城、阳明山、九嶷山、金洞等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柳子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汽车、家电、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逐步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功能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72.6亿元、增长17.3%,贷款余额达到554.4亿元、增长19.7%,保费收入完成32亿元、增长33%。归集住房公积金12.6亿元。蓝山、祁阳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华融湘江银行进驻永州,新增小额贷款公司7家、总数达到11家,市城建投二期10亿元债券成功发行。县域经济发展提速。祁阳跻身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冷水滩、江华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祁阳、宁远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先进县。各县区都有一批特色亮点工作进入国家和省里先进行列。
城乡建设展现新貌。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湘桂高速铁路全面开通,结束了永州没有高铁的历史,标志着永州跨入高铁时代。永州至深圳航线即将开通。干线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完成新改建295公里,二广高速双牌连接线、省道325道县祥霖铺至江永龙虎关、国道207东安段和江华段、国道322黄母桥至枣木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祁冷一级公路路基全线拉通。农村公路改造完成701公里,危桥改造完成100座,客运站场建成2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建成180个。湘江千吨级航道衡阳松柏至永州蘋岛项目获批,衡道高速公路、永州机场搬迁等前期工作抓紧进行。城镇面貌发生新变化。中心城市启动城建重点项目141个,完成投资56.4亿元,湘江风光带、城南大道、湘江东路、湘江西路建设进展较快,零陵新区“四纵四横”路网骨架全面拉开,城区提质工作扎实推进,完成背街小巷改造40条,打通断头路5条,新改建农贸市场57家,中心城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效明显,江华通过全国文明县城复查验收,宁远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东安、新田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农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扎实推进,灌区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获批。201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4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和1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工建设,水毁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完成2.04万处,新解决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11.8万亩,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及土地开发24.2万亩,新增耕地3.7万亩。道县跻身全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东安、江华、道县、宁远被评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省定为民办实事新农村示范村、“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和“乡村风貌”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全市完成造林72.88万亩,中心城区大苗种植20.6万株,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湘江治理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双牌被列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江华被列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九嶷山、舜皇山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涔天河湿地公园获批全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双牌日月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评审。
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增长27.4%,到位内资465亿元、增长17.4%;落户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00个,其中亿元项目105个。我市正逐步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轻纺制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2亿美元、增长57%。新增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4家、总数达到64家,进出口总额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0家。园区建设得到加强。工业园区新开发面积32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213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160家。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进展顺利,道县工业园获批全省首批新能源产业园,零陵锰产业专业园列入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双牌、江永工业园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年完成各项民生支出185亿元、增长22.2%,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72.5%。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帮扶0.8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8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五保老人分散供养标准继续提高。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新建保障性住房1.29万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7万户,完成因灾倒房重建20xx户。省定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农村合格学校73所、农村公办幼儿园27所、农村教师周转房1330套,新增城区学位1.63万个,其中中心城区4530个,城区大班额问题有所缓解。永州综合职业中专入围省示范性中职学校,永州工商职业中专通过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评估验收。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4项,授予专利606件,我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祁阳、冷水滩、东安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东安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强县。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疗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医药制度覆盖面持续扩大,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有新提升,全市未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江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保先进位。扶贫、移民开发有新成效,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3万,完成移民帮扶7.9万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六五”普法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统计、审计、质监、物价、工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贸促、广电、对台、史志、档案、气象、水文、人防、消防、残联、老龄、慈善、红十字会等工作都有新的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工作保持全省先进,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和31%。信访维稳工作全面加强,平安城市、智慧公安、阳光警务建设扎实推进,“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大幅下降,现行命案侦破率排全省第一,综治民调工作继续在全省领先。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牢固树立法制意识,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87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25件,办复率达到100%。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市本级保留行政审批项目166项,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间内缩短“两个1/3”以上。率先在全省实行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立并启用,市、县两级“12345”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通。扎实推进绩效考核,严格规范部门执法,切实强化行政问责,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规范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国防动员机构设置,后备力量建设和保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和“双带双促”氛围更加浓厚。民兵和征兵工作改革顺利推进,优抚安置政策更加完善。驻永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建参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决策部署,着重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谋大事。坚持思路不改、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着眼长远想大事、谋全局。围绕突破“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三大薄弱环节,在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上,明确了扩容提质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三年提质计划,理顺了市区管理体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出台了引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深化了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上,加快了交通、园区、物流、电力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发展支撑。围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确定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围绕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开展小分队招商,对20xx年以来签约的近400个招商项目履约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分类处置。这些措施的制定出台,为全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二是抓关键。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统揽发展全局,突出以项目实绩评定干部政绩。加快推进“十百千工程”项目建设,猎豹汽车、零陵烟厂、希尔制药、冷水滩德信泰和、祁阳凯迪生物质发电、江华风电、零陵瑞祥新材料、宁远亿达、道县美莱铂、蓝山必达电子、东安格润新能源、江永荣旺食品、双牌华瑞科技、新田家俬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湘桂高铁、国省干线公路改造、老山界220千伏变电站扩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合格学校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神华国华永州火电、湘纸异地技改、洛湛铁路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严格奖惩兑现。开展比学赶超,年内两次召开全市重点项目流动现场会,全市上下形成了赶先进、争上游、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三是解难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勇于直面、敢于担当,创新方式、寻求突破。在面对特大旱涝灾害上,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取得了抗灾救灾和灾后建设的胜利,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在破解融资难题上,制定出台了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整合资源、完善体制,组建市城建集团和市经建集团。在破解征地拆迁难题上,研究出台新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办法,鼓励和引导货币安置;在处理中心城区历史遗留问题上,强力推进控违拆违,全年拆除违法建筑54万平方米,集中办理小区房产、国土两证,103个商品房小区已办理房产证40771户,办理土地使用证26716户;在方便市民出行上,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营运线路4条,更新车辆300台,新增出租车200台。
四是促落实。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坚决反对和抵制“四风”,以良好的政风带民风树正风。扎实开展“转作风、解难题、抓关键、见实效”专项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排忧解难,帮扶解困。始终坚持以责任为“镜子”、以监督为“尺子”、以奖惩为“鞭子”,严格督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一门心思干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市委的科学决策,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永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永州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地方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与年初目标有较大差距;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全面小康建设任务艰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三强”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环境仍然不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法制意识不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新的一年,机遇条件仍然较多,但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党的xx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内需的巨大潜力将不断释放。我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建设“四化两型”,促进“三量齐升”,守住“四条底线”,新一轮发展热潮正在形成。但必须看到,世界经济虽然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增速减缓的影响难以估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稳中有忧、稳中有险。新的一年,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但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效明显,但必须看到,我市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等三大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等三大薄弱环节还没有根本突破,经济总量、人均均量、发展质量等三大经济指标还没有根本提升,加快发展始终是永州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可松懈。新的一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但竞争态势相当紧迫。当前支撑我市加快发展的利好因素较多,涔天河水库扩建、神华国华永州火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零陵烟厂、猎豹汽车等骨干企业形势向好,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但必须看到,全国各地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发展水平;我省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区域抢抓政策机遇,已站在更高的发展起点,大湘西地区利用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政策,兴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同属湘南板块的衡阳、郴州,同处“千亿俱乐部”的兄弟市州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改革机遇,努力迈出科学发展、加快赶超步伐。
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突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打基础、惠民生,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品质活力永州,为富民强市、赶超崛起奠定坚实基础。在工作重点上要着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三大突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农村产权制度、社会治理机制三项改革,坚持生态、教育、就业三项优先,抓好城镇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发展三项统筹。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3%。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坚决完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转型升级、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
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五个方面:
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跨越赶超。加快制度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要以思想解放的新跨越带动制度创新的大突破,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管理转变、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以改革创新构筑制度新高地、提升发展“软实力”。
坚持以“高铁”思维谋划工作全局。湘桂高铁全面开通,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转型升级、融入区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要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运用“高铁”思维,放大“高铁”效应,以更加超前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高效的工作谋划和推动全市发展。
坚持以项目建设扩大有效需求。项目建设始终是我市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以项目建设为统揽,以“十百千工程”为重点,力抓项目,快上项目,早成项目,在全市上下营造齐心协力干项目、全力以赴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以问题导向突破瓶颈制约。问题导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要把善于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紧紧抓住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个难点一个难点突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
坚持以民生优先践行发展宗旨。群众需要是推动政府工作的根本动力,人民满意是检验政府实绩的最高标准。要尽心竭力促发展、保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工作环境。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突出抓好“八大建设”:
1、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建设。
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着力强龙头。全面落实引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年内新培育亿元企业30家,新入统规模企业100家。充分发挥三大标志性企业的支撑作用,加快猎豹汽车、零陵烟厂技改扩能,实施湘纸异地技改工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神华国华永州火电、中国台湾高科技产业园、康都制药、湘器异地搬迁、烟草产业园、富士康配套产业园、江华稀土、零陵百亿锰产业、达福鑫、祥瑞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依托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配套,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全民创业热潮,全年新培育小微企业1200家以上。着力兴园区。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理念,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功能集成水平,全年工业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100亿元,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一区三园”融园步伐,力争年内成功申报国家级经开区,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要打造成全省第一家加工贸易特色区。推进县区工业园“五个一”建设,全年每个园区引进落户规模工业企业10家以上、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以上、扩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土地储备1000亩以上、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园区建设方式,积极与沿海城市、企业、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着力促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促转型,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启动实施两化融合“111”工程。提升传统产业促转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倒逼机制,加快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轻纺制鞋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坚决淘汰落后设备和过剩产能,培育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千亿矿业经济带。积极盘活存量促转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扫尾,对尚未改制的28家市属国有企业,逐个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力争年内改制到位。
增创农业发展优势。突出抓好五大工程建设。一是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着力推动集群发展,新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家。围绕粮油、畜禽、烤烟、果蔬、林木等优势产业,建设400万亩优质稻、20万亩高产油茶、50万亩外销蔬菜、100万亩柑橘、50万亩时令水果、26万亩烤烟、2万亩花卉苗木和8万亩有机茶叶等规模生产基地,新创建100个市级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二是名优品牌创建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完善标准体系,抓好标准示范,着力打造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宣传推介江永“五香”、新田富硒、道州脐橙、廻峰柑橘、永州异蛇、东安鸡、九嶷山兔等优质农产品,切实提高对外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建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全年新培育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加快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新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0个以上。三是服务体系完善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机化水平,建设全程机械化作业高产示范基地。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健全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制度。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是新农村建设工程。继续推进“乡村风貌”示范片、省定为民办实事新农村示范村等建设,每个县区要成片推进好3个以上示范村建设。统筹编制好以城带乡的各类专项规划,全年每个县区完成5个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0个。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全市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育发展职业农民队伍。
提升第三产业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促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抓好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年交易额过10亿元的商圈、年营业额过1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抓好国家级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工作,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扩大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规模。大力发展社区、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大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倾力打造零陵古城和阳明山片区“古城名山”核心品牌,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彰显古城风貌,以潇湘平湖为依托,打造水陆联动的景观长廊,以建设国家对台交流基地为契机,抓好阳明山景区的提质改造。加快实施浯溪碑林、九嶷山、舜皇山、江永“三千”文化园、蓝山湘江源头保护开发、江华瑶族文化园、道县濂溪文化产业园、新田孝文化公园等精品工程。启动实施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进九嶷山景区创5a工作。加强名镇、名居、名胜保护,延续历史文脉,记住故园乡愁,彰显地域特色。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扩大有效信贷投入,全年新增贷款120亿元。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争取2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新组建1家村镇银行,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县区全覆盖。年内新增3家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争取1-2家企业上市。积极做好企业债发行准备工作。支持市城建集团和市经建集团做实做强。依法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着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2、以打造品质活力城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着力完善城镇规划。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发展,努力把永州建设成为品质活力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生态品质、建设品质、产业品质、生活品质,让各类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开展中心城市各片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重大项目策划,把中心城市扩容与祁阳、东安、双牌县城发展统筹考虑,抓好规划衔接,作为潇湘城市群进行整体谋划。完善城镇规划编制,深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完成片区控规修改和专项规划编制;扎实推进零陵历史文化名城、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江新城控规修编;启动高溪市镇、上岭桥镇、伊塘镇和蔡市镇总体规划编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编制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
扎实推进城镇扩容。充分发挥市城建集团和经建集团两大平台作用,分片区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年内抓好湘江东路、湘江西路、城南大道、潇湘大道、城南大桥、阳明大道、湘江风光带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规划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县城扩容要依托产业园区、功能新区建设,拉开路网骨架,扩大城镇规模,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等要素,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工业商贸重镇,每个县区重点抓好1个以上特色示范镇建设。按照既要坚持依法依规、又要考虑群众利益的原则,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中心城区要积极实施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公寓楼安置三种新的安置办法。
切实提升城镇品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全面实施中心城市三年提质计划。加快创国卫步伐,确保3月底前省里同意申报,争取尽快通过国家评审。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商业网点、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停车场、地下管网、给排水等功能配套,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坚持公车公营,中心城区要抓好零陵路、湘江东路提质和梅湾路、南津路建筑立面改造,开工建设零陵中路单建式人防工程,打通19条断头路,完成98条背街小巷改造,抓好曲河等5个自来水厂扩容配套,以及下河线、向家亭和马坪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完成14个安置小区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全面启动数字城管建设,切实提高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控违拆违、交通秩序等集中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建设工地环境治理和渣土车、施工车管理。积极开展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等创建活动,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3、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格局。抢抓国家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机遇,全力推动洛湛铁路益永段、湘桂铁路高溪市镇至永州站新建三线前期工作,争取贵永郴、桂永郴赣铁路列入国家“十三五”铁路网规划,积极促成湘桂高铁开通到上海、广州班次。全力推动衡道高速、永郴高速尽早开工,尽快打通二广、厦蓉、道贺三条高速公路外出通道。加快出省跨境公路、干线公路、县与县之间断头路建设,建成祁冷一级公路、国道322零陵段改线工程、厦蓉高速宁远互通至九嶷山连接线、省道355江华白芒营至广西福利公路,加快207国道改造步伐,开工建设冷水滩至东安一级公路、省道348祁阳黎家坪至冷水滩马坪、省道238东安芦洪市至小江口、省道236中和至宁远县城、省道228新田县城至竹林坪、省道355江华分水岭至白芒营、省道239广西灌阳边界至江永潇浦公路,同时加强农村通畅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维护管理。积极做好湘桂运河规划立项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湘江千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和3个千吨级港口码头。推动永州机场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改善农田水利。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全力推进涔天河水库扩建,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加快实施枢纽工程计划。完成63座小二型水库扫尾,抓好凤仙桥、半山、杨家洞等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芦江、金钩挂等水库建设,加快水毁水利工程修复、中型灌区维修改造和沟渠疏浚。完成1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7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建设任务,争取5个县区列入全省山洪沟治理计划。推进国土整理,加强水土保持和农业综合开发。解决3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强化能源保障。全力抓好神华国华永州火电项目建设,争取一期主体工程早日开工。加快江华、双牌、江永等地风能开发,推进祁阳生物质能源、东安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开工建设新田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宁远城南、东安芦洪市2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中心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建设。
打造数字平台。实施《数字永州规划》,重点建设全市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大力发展物联网,加快“三网”融合,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宽带“村村通”、城市光网、4g移动通信网络、“网上供销社”等建设。
4、以开放承接为重点,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
加快产业承接。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内联引资500亿元以上,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0个以上。突出小分队招商,全年每个市直招商小分队至少要引进1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或商贸物流项目。突出大企业招商,鼓励市内骨干企业扩大对外合作,开展自主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轻纺制鞋等主导产业,大力承接一批产业领军企业和链条配套企业。突出招商实效,提高。
合同。
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扩大对外贸易。引进一至两家大型进出口代理公司,做大做强外贸主体。鼓励外贸企业申报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出口竞争实力。引导市内企业利用中博会、东博会等展会平台,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帮助恒远发电、果秀食品等企业拓展东盟市场。
深化对接合作。建立与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重点产业转出地政府、商会、企业的互动渠道和机制,开展项目投资和经贸合作。抓住国家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战略机遇,利用湘桂高铁全面开通的有利条件,深化与东盟的对接合作,把永州打造成为全省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加强湘南三市的交流合作,促进产业建设互补互利、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强化平台支撑。抓好永州无水港建设,确保年底前建成开港。加快建设湖南农副产品集中验放场,构筑全省供港澳及进出口东盟的农产品集中交易、集中验放新平台。积极创造条件,申报设立永州海关和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5、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建设。
切实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减少前置审批,全年市本级再削减和下放审批项目15%以上,部分行政审批项目改为备案事项,把工作重点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和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制度,继续实施审批提速“两个1/3”工程。改革工商注册制度,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实行“先照后证”、“宽进严管”,除法律规定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制、一口收费制和检查报备制。规范各级政务中心窗口单位的办理标准和模式,所有审批项目统一纳入全省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高标准建设好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证照办理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实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切实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上半年耕地确权发证到组,年底前林地和耕地使用权确权基本到户。全面编制农地规划,今年着手组织,明年完成市、县、乡镇三级农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流转平台建设,上半年完成市、县、乡镇、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构建设,下半年组建市级统一的土地招商平台。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引导农村住宅集中建设。
切实抓好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强化信息化支撑。将“数字永州”建设作为社会治理改革的主抓手,以数字城管为突破口,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管理”。着力建好公民、法人、城市地理空间、城市部件、经济信息、房产房屋等六大类数据库。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电子政务交换、协同办公系统、政府在线服务工程建设。逐步建设数字乡村。强化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将城市管理、人口管理、民政、社会保障、物业、卫生、治安、信访、党建等功能纳入网格中,实行小区域、模块式的扁平化管理,让社会治理落实到小区、到楼栋、到个人。各县区要进行网格化管理试点,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乡镇为区域试点建立综治工作站、综治小区和综治小组,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强化全程化服务。整合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资源,联合办公,集中受理,实现“一个门进来,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壮大社区力量,将街道和社区干部、城管人员、社保人员、片区民警、协管员、物业、保安等人员纳入网格管理员队伍。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指挥处置中心。
在抓好三项改革的同时,加快财税体制、投融资、招投标、国有林场、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平台公司建设。积极探索合理设置乡村规模,研究重点乡镇发展建设的体制机制。
6、以主攻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壮大县域经济。把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改革创新、项目支撑、政策扶持,加快完善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把项目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建成一批强基础、增财力、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关心爱护企业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推动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强化扶贫攻坚。把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环节,促进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扶贫开发政策,加大新田、江华两个国扶县和宁远、双牌、江永三个省扶县扶贫攻坚力度。推进精细化、精准化扶贫,重点抓好发展生产、健全公共服务和教育三件大事,实行一乡一策、一村一策,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全年新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强化产业扶贫,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政策。统筹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坚持整村推进与重点帮扶相结合,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推动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整治“六到户”。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实施“雨露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能让贫困地区年轻人输在起跑线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入,努力满足扶贫对象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开展党政领导定点扶贫,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积极向上申报争取设立国家级南岭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夯实基层基础。把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保障,高度重视基层建设,真情关心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乡村运转保障水平,改善乡村工作条件。大力培养一批优秀致富带头人,增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7、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强化民生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的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达到100%。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成五险参保619万人次。稳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强化低收入家庭和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抓好应急救灾和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市福利中心、军供站等项目年内建成。创建一批省级示范敬老院和省级和谐文明示范社区。
发展社会事业。以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名校建设为引领,以扩大投入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支撑,着力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更加放心的优质教育,全年义务教育二类县区巩固率达到98%以上,三类县区达到97%以上,新增城区中小学学位1.5万个,其中中心城区5000个,建设合格学校6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25所,加快4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名校名师名校长建设,力争2—3所重点中学进入全省名校行列。开展名校托管农村中学、名师下乡支教活动。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支持湖南科技学院省市共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5个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申请专利1500件以上,授权700件以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蘋洲文化广场、凤凰影视城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竞技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认真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抓好妇女、儿童工作。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关爱“空巢”家庭,创建“百岁健康市”。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建设。坚守生态底线,划定生态红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民富”的绿色新永州。按照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划定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全年要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划定。全面启动环保隐患大排查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组织开展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和矿区治理,切实加强小锰矿、小造纸、小矿山、小冶炼关停整治。把好监管关、排放关、环评关,严格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年完成营造林120万亩,中心城区完成20万株大苗种植任务。
办好六件实事。一是抓好棚户区改造。全年实施改造项目56个、20895户。二是抓好城市小区管理。已建成的小区要完善公共设施配套,在建和拟建的小区要确保公共设施、物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同步跟进。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启动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工业污染。四是抓好放心食用油和米粉。加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餐饮消费监管,杜绝地沟油、泔水油、餐厨废弃油和劣质米粉进入餐饮行业。五是抓好“五小”水利建设。全年投资3.5亿元,完成8560处。六是抓好社会安全。狠抓“三级战略防控圈”和“七张网”建设,坚持警力下沉,增加街面见警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实现防控网络全覆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统筹推进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国防动员机构机制,推进民兵工作调整转型,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不断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军民共建和“双带双促”活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法规范兵役工作,提高兵役工作质量。
8、以务实高效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治市,提升公信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和保障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意见、建议。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积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大力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做到阳光行政,建设透明政府。强化诚信意识,开展诚信教育,大力推进政府决策信用、行政信用、服务信用建设,建立健全失信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氛围。
改革攻坚,提升创新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关键之举,把攻坚克难作为制胜之道,努力让政府工作富有创新、更有成效。要用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既要认清当前的困难问题,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坚定信心、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用改革的思路推动工作,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建设,不断释放改革创新活力。要用创新的手段破解难题,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永州实际、富有时代特色的发展新路。
尽职履责,提升执行力。强化责任意识,始终把加快永州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之职、应尽之责,恪尽职守,勇于担当,集中精力谋大事、干实事,凝聚力量抓推进、促落实。强化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严格实行分级负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对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逐一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一项一项定责任,一环一环抓落实。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制度,对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厉问责。
廉洁从政,提升形象力。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对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认真开展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抵制“四风”,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各位代表,改革新潮催骏马,潇湘大地起宏图。承载光荣使命,肩负人民重托,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全面开启跨越赶超新征程,奋力谱写富民强市新篇章!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十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环境。加快形成“双十字”铁路网络、“三横七纵一环九桥”高速通道、“一港十区”水运网络,建成荆州民用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坚持把绿色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地”工程,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加快创建生态市。重点推进荆江大堤、荆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四湖流域防洪排涝灌溉工程建设和洪湖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统筹实施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乡水利、生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为更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创造条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类要素服务体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逐步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血防综合治理力度,实现血吸虫传播阻断目标。实施“三年扶贫攻坚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省定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与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严格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xx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壮腰“五年大跨越”的决胜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今年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产业培育力度。
筑牢工业底盘。统筹安排重大产业发展基金、生产调度资金等政府性资金,设立长江经济带荆州壮腰工程产业基金,引导农产品加工、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支持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困难企业兼并重组、资产重组、产业重组。认真落实中央系列减费、降税、松绑“组合拳”政策和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有关措施,鼓励福娃、中兴能源、白云边向国内行业龙头迈进,支持楚源、沙隆达、凯乐、美的、四机、恒隆、拍马、钢管厂等企业冲刺百亿元产值目标。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担保平台、“政银保”、“助保贷”、续贷周转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融资杠杆作用,重点支持成长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小进规”,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0家。探索建立“1+x”大开发区管理模式,实现市县园区共管、政策共享、税收分成,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
增强农业优势。以市场农业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继续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打造“荆州味道”精品农产品公共品牌。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基金,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荆州区、松滋市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产值过百亿的园区达到5个以上,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新增200亿元。加快华中农高区产业项目布局,积极创建“中国绿谷”。支持监利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人员等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结构优化,确保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突出抓好荆州古城景区、楚王车马阵景区、华强文化项目和洪湖、洈水、天鹅洲、荆江南北闸等文化旅游景区创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力争把荆州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继续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支持沙市区省级服务业试点示范区建设;加强城市核心商圈建设,推动一批商贸业、服务业主体“个转企”“小进限”;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启动县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设,打造集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壮大支柱产业,服务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上市、挂牌。支持电商加快发展,重点抓好“淘宝·特色中国·荆州馆”“中国绿谷网”“供销e家”“裕农网”等电商平台建设和服务,力争电商服务村级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咨询评估、健康养老和体育休闲等服务业。
(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注重招商实效。强化“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专业人才、专业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招商,继续抓好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商会招商、回归招商。主动对接国际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舰型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区域总部,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坚持“筑巢”与“引凤”并重,加强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坚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视,内商、外商公平对待,引智、引技同步推进。
加快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确保洪监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荆松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一期、公安朱家湾码头二期工程和松滋长江物流园等项目,抓好蒙华铁路项目对接服务,力争荆州机场开工建设。抓好沙隆达搬迁改造、沃特玛汽车电池、江陵煤电煤化、松滋荣成再生科技、公安循环造纸产业园、监利香港家居产业园、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续建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涝灌溉工程。
强化服务保障。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力度,切实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以“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秘书制”、“企业直通车”、项目“绿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务,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去。扎实抓好政银企对接、产业链对接、产学研对接以及劳动力培训和用工对接,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开拓市场难、成果转化难和用工难。依法清退、盘活闲置用地,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突出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建立全市统一、规范、高效的联审平台。加大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力度,重拳治理规划、测绘、设计、勘察、评估等中介机构垄断服务现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正税清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透明预算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创新投资机构,鼓励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通过政策支持、项目示范、ppp模式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双创”等领域。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着力解决国企、国资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教育、医疗、价格、户籍制度等民生领域改革。规范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着力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对外开放度,大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打造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谋划布局临空、临港、临铁产业园和物流园。加快荆州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荆州开发区保税物流园的申报和建设,打造特色口岸,推进通关一体化、贸易安全便利化改革。坚持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并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创建国家级出口产品示范园区,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贸交流,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规模。积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市级创业创新扶持基金,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客中心和创新孵化基地。落实支持创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职业经理人、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发团队。弘扬“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精神,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崇“双创”、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城乡建设发展。
建好管好中心城区。增强凝聚力,提高首位度。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城市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力度,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加强城建项目库建设,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确保中心城区总投资311亿元的城建项目按期推进。继续推进“滨长江、环古城”景观带建设,加快植物园、荆襄河湿地公园二期、玉桥公园二期建设。实施古城修复与保护世行贷款项目,抓好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扩建、荆州中心医院迁建、荆州中学与沙市中学新校区、新图书馆、规划档案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启动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设,推进318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改造升级荆州大道、景明观路、月堤路、护城河南路、金龙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沙北灌渠、排江工程、荆李线道路排水工程、东方大道截污干管工程等城市管网配套建设,逐步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抓好政府购买棚改服务试点,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引导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展“五城同创”活动,发动人民群众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规范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打造“洁、绿、亮、美、齐、畅”的和谐宜居城市。
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紧凑集约、高效绿色”理念,强化全市规划一盘棋,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小城镇规划,强化管理职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产业先行”“一镇一业”,加快建设“四化同步”试点镇,支持松滋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监利县白螺口子镇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抓好“美丽乡村”和“荆楚派”民居特色建设示范,建设保留历史记忆、传统格局、山水风貌的美丽村镇。全面放开县级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落实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依法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
优化市域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编制完成市域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着力防止无序、过度、分散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继续开展“三污同治”“三禁两治”,重点加强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绿满荆州”行动,开展城镇绿地建设,加强洪湖、长湖、崇湖、洈水、天鹅洲等湿地保护修复,力争植树造林51万亩。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加强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专项扶贫预算,确保市级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用于扶贫开发的比例不低于15%。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驻村帮扶、企业资助、能人带动、信贷撬动、技能培训、旅游扶贫等工程。建立健全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力争今年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2.2万人。
抓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完善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稳岗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扶助等兜底性制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造计划”,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鼓励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支持长江大学等在荆高校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健全公办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区域人口可持续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洪湖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认真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驻荆部队、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对口支援、邮政通信、统计、移民、农垦、烟草、盐务、供销、气象、史志、保密和无线电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完善矛盾纠纷协调化解机制,将信访工作导入法治化轨道,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拆迁安置、金融信贷、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群防群治和网格化管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深入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构筑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防线。深入推进平安荆州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等社会公共安全监管和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始终保持打击非法集资和毒品犯罪高压态势,控制和减少较大以上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发生,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一是新增城镇就业70000人,扶持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20000人,就业创业培训5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二是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赁补贴440户。三是中心城区购置100台新能源绿色公交车。四是建设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区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五是在全市240所小学建设“希望厨房”。六是免费为100名贫困下肢残疾人安装假肢,为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600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七是为经济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26000件以上。八是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建设100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九是对500个符合“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对象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每年给予3000元补助。十是关停中心城区20家“十五小”企业。
(六)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完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规制定权,坚持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决策,坚持民主协商于决策之前、决策之中。推进政府及部门职责法定化,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坚持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各项改革政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政务服务,以公众评价为标准改进政务服务,不断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摒弃以浪费土地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从供需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在做大总量、做多增量、做优质量上找准新路子,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加快政务系统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提升“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坚持务实担当。严格绩效管理,鼓励竞进作为,引导广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迁安置、信访维稳、脱贫攻坚、城市创建等工作一线。加强督查考核,狠抓执行落实,建立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定向督办制度,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加强重点工作调度,抓进度、排位次,促进比学赶超、竞相发展。
坚持严以用权。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公权必须公用,分清公与私。必须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坚持“力度统一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政风作风建设不断深入。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监管。强化“治庸问责”,重点惩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懒作为”问题,形成“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干净干事、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各位代表!荆州正处在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升腾发展气场,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实现壮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而努力奋斗!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十一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郑州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促转型,抢抓机遇求突破,完善机制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着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严峻挑战,我们扭住发展不放松,圆满完成“”目标,顺利实施“”规划。特别是近两年来,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抢抓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02亿元,年均增长12.1%,是20xx年的1.8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年均增长19.1%,是20xx年的2.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6亿元,年均增长22.7%,是20xx年的2.8倍;固定资产投资4400亿元,年均增长23.8%,是20xx年的2.9倍;进出口总额422亿美元,年均增长76.1%,是20xx年的12.3倍,占全省总量7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6亿元,年均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9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3.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缩小到1.9︰1。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3%。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构建。五年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入5788.5亿元。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57.7亿元,年均增长15.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6%;着力打造“62”千亿级产业基地,工业七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0.4%,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xx亿元,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0亿元。突出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20xx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64亿元,年均增长26.9%;产业增加值完成2584亿元,年均增长10.2%;全市新增金融机构69家,郑东新区金融业集聚效应初现;会展业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农业农村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5万吨,连续十年喜获丰收。“菜篮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136”工程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科技化水平稳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25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检测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坚持“四集一转”,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20xx年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完成营业收入4600亿元,占集聚区全部营业收入的60%;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首个超千亿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集聚集群水平明显提升;2个商务中心区和11个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0xx年,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705家;高新技术企业346家,比20xx年增加225家;专利授权量1.2万件,是20xx年的3倍;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成功落地,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建成运行;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开工建设;通过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下一代互联网和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煤矿51家,淘汰落后煤炭产能729万吨,取缔污染严重企业412家,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186个,资源型产业比重降低到45.8%,比20xx年降低11个百分点。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面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先后编制并获批郑汴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航空港实验区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现代城镇体系架构初步建立。加快都市区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域内畅通工程加快实施,“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加快建设,京广快速路一期、三环快速化主线工程建成投用,陇海快速路、环城高速出入市口等工程快速推进,地铁1号线一期如期试运营,10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打通城区断头路110条,综合整治道路237条,改造积水点53个,新增停车位14万个,新改建县域道路3408公里;域外枢纽工程扎实推进,郑西、石武高铁全线通车,郑徐高铁、郑开、郑焦及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郑州东站、火车站西广场建成投用,西绕城、郑云、郑民、巩登高速建成通车,机场二期工程快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组团现代化建设水平。郑东新区顺利实现“十年建新城”预定目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03平方公里扩大到346平方公里;全面启动生态廊道、县城十字景观大道建设,13个组团新区新增建成区27平方公里;三环以内完成87个整村拆迁和76个市场外迁;城镇化率达到67%。扎实推进“四类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建设项目449个,开工安置房项目427个,回迁居民33.6万人。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水、电、气、暖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工程建成投用,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努力改善城乡环境。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植树造林9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103万平方米,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绿博会,郑州绿博园、植物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建成开放,惠济区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都市区生态水系建设,龙湖调蓄工程建成蓄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提前完工,配套工程扎实推进;实施“蓝天”工程,开展pm2.5监测,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拆改市区燃煤锅炉656台,淘汰黄标车5200辆,完成2家热源厂煤改气工程;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行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各类组团新区、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制度改革,构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363项削减至141项,削减64.2%,审批环节压缩61.2%,总承诺办结时限减少79.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组建政府八大投融资公司,初步建立了立项、融资、使用、管理、偿债“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郑州银行、百瑞信托完成股份制改造,新建村镇银行6家;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改制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37家,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优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1.1%;深化税制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工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改革取得新进展;顺利完成“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工作,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持续加强开放平台及招商机制建设。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郑州通航实验区建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战略高地,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新郑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郑欧班列顺利开通,肉类、药品进口口岸获批筹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施,电子口岸和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推进,明显提升了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20xx年实际到位域外资金1497亿元、是20xx年的3.4倍,实际利用外资33.2亿美元、是20xx年的2.4倍,来郑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3家、比20xx年增加64家。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五年累计达1856.9亿元,年均增长26.8%,省、市确定的民生“十大实事”全部完成。努力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1.1亿元,拉动就业21.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6.6万人,转移就业59.1万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标准和待遇逐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每月1097元提高到1992元,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90元提高到34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5元和130元,达到每人每月430元和240元;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8所,新建社会养老机构27家,新增床位6100张;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21万套,60余万人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改造老旧小区1968个,受益群众28万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5所、市区中小学校143所,新增中小学学位15.8万个、幼儿园学位8.6万个;郑州师范学院成功升本,中州大学、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提升发展。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遗,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嵩山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舞剧《水月洛神》囊括四项国家级大奖,豫剧《斗笠县令》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我市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2枚金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在全国率先实施“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一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成投用,扩增医疗床位2.8万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万户。群众出行环境不断优化,绕城高速免费通行,二级公路收费站全部撤销,普通干线公路回归公益;新增更新公交车3128台,新建公交场站、公交港湾235个,入选全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首批创建城市。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救助站被授予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议案建议提案5492件,制定政府规章33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3985件,向市人大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13件。健全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评估等制度,完善政务和信息公开。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不断强化。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在“三公”经费保持零增长的基础上,20xx年比20xx年压减11.6%。建立健全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构建了“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架构,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基层治理结构,基层网格排查问题化解率保持在97%以上。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明显加强,城乡社区和基层自治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平安郑州建设,深入推进“四严一创”等专项行动,获评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强化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华神盾”郑州舰入列东海舰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六连冠”。圆满完成四川江油灾后援建、新疆哈密对口支援和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外事、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局面持续巩固,统计工作服务科学决策、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档案管理和史志编纂质量逐年提高,防震减灾、气象服务和人防应急准备能力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成绩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紧紧结合郑州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好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支撑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始终坚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理念,制定完善提升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努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始终坚持关注民生。不断强化拓宽服务民生的理念和路子,着力在保障和改善上做文章,着力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上求提升,以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以凝聚民心汇聚民力,以汇聚民力共促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始终坚持党委领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责任、有序、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好思路、好机制、好举措不动摇,只要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各位代表!五年来,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影响、我市结构性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虽然20xx年的经济增速和部分指标低于年度预期,但仍处高速增长区间,不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结构、质量、效益等指标明显好于预期。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面前,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就医、就学、就业条件与群众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还存在着薄弱环节;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淡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全面完成“”目标、谋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既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期,更处于“抢抓机遇、奠定基础、确立地位”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两大历史机遇,扭住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不放松,全力打好郑州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这场硬仗,着力奠定综合交通枢纽基础、现代产业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和良好的政务环境基础,初步建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初步确立以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到20xx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做出省会城市应有的贡献。
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凸显,建成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年产汽车整车超过150万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基地、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以郑欧班列多元化运营和郑州国际陆港建设为支撑,全力打造中欧铁路运输中心节点城市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依托上街机场加快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文化创意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增加值及旅游总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卫星城与中心城市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融城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73.5%以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公共设施共享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群众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就业创业机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达7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平方米。
——初步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连接世界的空中通道,新郑机场新开通国内外货运航线30条、客运航线50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10万吨以上,客运吞吐量达到2300万人次以上,成为重要的航空枢纽;加快推进上街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强产业布局和功能完善,争取建成中原经济区通用航空枢纽机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郑州南站随郑万高铁建成运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辐射省辖市的“1小时交通圈”和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半圆”城际铁路网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半小时交通圈”;地铁轨道交通力争通车里程达130公里以上,“三横两纵一环”轨道线路覆盖城区;“畅通郑州”工程完成“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建设和“两环三十一放射”改造提升,三环以内断头路全部打通,主城区实现15分钟上快速路、沿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的“市区半小时交通圈”。
——初步形成重要的内陆开放高地。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平台,以发展航空货运为突破口,加快郑州国际空港、国际陆港建设,完成机场二期工程、新郑综保区三期工程和经开综保区申建工作,力争郑州自由贸易园区申建获批,航空港开放门户地位基本确立。郑欧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规模化运营,食品、药品、汽车整车等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完成电子口岸平台建设,通关更加便利化。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共进,内外资、内外贸一体化运作,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发展,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内外融通、流通便捷的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度显著提升。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统揽,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4%以上。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提升都市区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水平,形成“一环、三源、六区、十八点”的生态水系总体格局,规划区水面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强力推进“引热入郑”工程,开辟裕中热电、荥阳国电等外围热源,确保20xx年完工投用,市区新增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强力推进“热电外迁”工程,今年实质性启动,力争20xx年底实现新力电厂5台20万千瓦燃煤机组从市区迁出;强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大市区现存156台燃煤锅炉拆改力度,确保20xx年拆改任务大头落地,基本达到“直排为零”。完成上述三大工程,可累计新增供热面积3100万平方米,减少中心城区用煤839.5万吨,减排烟尘6817吨、二氧化硫2.7万吨、氮氧化物4.9万吨,20xx年pm2.5平均浓度比20xx年下降20%以上!
——初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着力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网上审批、行政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坚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一个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郑州都市区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20xx年的目标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以上;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推进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都市”,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招商项目落地为重点,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新郑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与主城区连接的“四纵六横”快速路网、城际铁路及区域交通路网、水电气暖厂站、生态水系、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货物集疏和项目落地支撑能力。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加快综保区三期、河南电子口岸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规模化运营,初步形成国际网购品集散分拨中心;推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申报,加快药品、肉类进口口岸建设;推动国家重点通讯检测实验室和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抓好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重大项目集群式招商落地,重点推动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手机产业园等建设,力争全年签约项目45个以上、开工30个以上。提升港区城市功能。以南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为重点,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加快航空都市建设,构建绿色宜居生活环境和集约有序城市空间。推动郑州通航实验区加快建设。支持上街机场改造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项目招商,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实施工业主导产业提升规划,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以电动汽车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和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00亿元;打造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800亿元;打造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0xx亿元;实施战略性企业(集团)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全市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促进东风日产30万台整车项目等151个重点签约项目早开工,力争河南中烟易地技改等108个项目早达产;提升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加强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全力化解过剩产能。促进服务业提质增速。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9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引领、以营造平台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为带动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航空物流、铁路货运和公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物流园区等物流项目建设;推进都市区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市场外迁,完成外迁市场54个;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发展;培育优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城市;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规划建设国家级会展中心,鼓励支持发展养老产业,积极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菜篮子”工程、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四大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开发新菜田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20个;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列入省重点项目数量和总投资规模占全省比重均达到50%以上,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240个以上,竣工90个以上,完成投资3300亿元以上。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集中使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导的产业投资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新型城镇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坚持规划引领。持续优化全域空间布局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和建设标准;严格林地、耕地、园地保护,形成边界红线,促进人口增长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推动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促进机制,增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动力。优化城市形态布局。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统筹推进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快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提高产城融合水平;加快郑上新区规划建设,推动全市均衡发展;加快城市组团建设,各新城组团完成3至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做好县城中央商务区和十字景观大道建设,扎实推进“两环三十一放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实施老厂区、老居民区等城市重点片区改造,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前提下,启动项目70个、竣工40个;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房19.45万套。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配合建设郑徐高铁及郑开、郑焦、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国道107线郑州境东移、机场高速改扩建等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力争陇海路高架大学路以西段、京广快速化二期主体完工,开工建设金水路、花园路准快速和农业路快速路;全面实施中心城区188条支线路网打通工程,以地下管网和空间建设为重点升级改造一批城市道路,推进轨道交通5号线、2号线二期、1号线二期工程,争取3号线、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2号线南延)早开工;新购新能源公交车500台,新增停车泊位3万个。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成刘湾水厂、航空港第一水厂等项目,开工建设侯寨10万吨水厂、常庄20万吨水厂和邙山干渠复线工程等供水工程,争取南三环、马头岗二期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推进坚强智能电网规划建设,开工建设北郊热源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作用,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确保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强化城乡结合部、高速公路、铁路沿线、老旧小区、无主管楼院等环境综合整治。
(四)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简政放权,6月底前完成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建立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航空港实验区和经开区,探索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方式,放宽对外来投资的限制。深化土地管理、土地金融制度改革。深化城乡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六统一”改革,全面实施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招拍挂;力争年底前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登记;探索推行租让结合、分阶段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建立健全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和土地融资制度,探索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度。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探索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出台深化市管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专项资金整合,全面落实“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政策。创新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做好永续债券、债贷结合等试点工作,推动设立中小微企业创新融资服务平台,力争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和全省占比均不低于35%。推进政府要素平台建设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做大做强郑州商品交易所,适时启动公共资源交易、产(股)权交易所等平台建设,稳妥推进城市供水、车用燃气、城市供热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直供直销和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监管和“三资”管理运营新机制;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和生态补偿机制。
(五)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实施开放驱动战略。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提升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b区功能,完善提升铁路、航空一类口岸和综保区政策功能,积极申建经开综保区,以电子口岸为依托做好自贸区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设立领事馆区和海外高层人才(专家)服务中心;拓宽开放领域,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建设沿海加工贸易链条承接地;实施产业集群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20强企业,聚焦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补链强链,提升业态,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力争在郑设立项目或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00家、谋划推动“三力”型项目100个、全年招商引资总规模突破1800亿元;提高经济外向度,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竞争力强的外向型骨干企业,制定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政策,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型城市,争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企业,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0家,力争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计划,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600亿元;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机构;积极推进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机构,全年技术。
合同。
成交额达到110亿元;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实施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引导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大燃煤锅炉拆改力度,年底完成市区燃煤锅炉拆改80台以上,减少市区用煤量28.8万吨,削减各类污染物排放量3168吨;加强黄标车治理,年底前淘汰全部公务黄标车,淘汰营运黄标车1000辆;强力推进扬尘治理,推广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加快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推动7家电力企业、15家水泥企业、4家水泥粉磨站实施脱硝和提标治理;加大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的执法力度,依照环保法规严格审批新建项目;深入推进“气化郑州”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完成枣庄热源厂煤改气工程。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生态水系规划建设;加快花园口、赵口灌区等引黄、引水工程建设,发挥象湖、龙湖、圃田湖等平原水库调蓄作用,构筑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循环利用系统;实施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潮河下游、枯河下游等河道综合治理,开工建设金水河、索须河、十八里河等重点区域水景观提升工程;加大截污治理力度,推动雨污水分流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确保今年汛后与主体工程同步发挥作用。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做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今年通过考核验收;完成植树造林7.8万亩、森林抚育3.3万亩;续建树木花卉博览园、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完善提升10个森林公园,建设10个“走进森林”示范园;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一批以放射道路、铁路沿线、水系岸线为骨架的生态廊道、生态林带,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建成南环公园、西流湖公园,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和27个区级综合性公园;编制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启动农田资源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严格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认真做好省、市“十大实事”等民生工作,力争全年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0%以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综合市场建设,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重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亿元。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实施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应保尽保;完善养老、优抚、助残、救孤、济困等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监管,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以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建设,增强供给能力。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工程,新建、改扩建城乡幼儿园60所、市区中小学30所;推进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深入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程;做好郑州师范学院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准备工作,推进旅游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扩建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做好中州大学升本和郑州卫校升专工作。提升健康水平。巩固新农合制度,持续推进新农合经办机制改革;丰富“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内涵,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探索医疗集团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市场,逐步组建1至3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床位3000张。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全国人口均衡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市建设,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政策,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加快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格升级;促进现代文化市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创意能力和整体竞争力;组织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办好嵩山论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和“两园一中心”建设,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强化扶贫开发。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规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7293户26703人,安排整村推进20个,实施科技产业化扶贫项目45个,扶持新建贫困地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10个,帮助4.23万扶贫对象实现稳定脱贫。
(八)规范深化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强化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应用,持续提升平台效能,促进政府职能在基层有效落实。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基层自治服务功能。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分包制度,强化煤矿、非煤矿山、化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实现全部药品和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全过程可追溯。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机制,健全信访工作制度,提高基层矛盾化解率。强力推进平安郑州建设,深化“四严一创”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完成基干民兵调整改革任务,加大人民防空建设力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驻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宗教和谐和睦。全面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科研究、档案管理、防震减灾、机关事务管理和地方志等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政府工作水平。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加快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机构设置,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严控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治市,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法律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社会监督,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深化行政复议试点工作。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三)改进工作作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贯彻意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持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廉政建设,完善惩防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坚决查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四)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学习创新型政府。深入创建学习型机关,强化教育培训,倡导务实重干,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鼓励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加强和改进公务员管理,完善录用聘用、交流轮岗、竞争上岗等制度,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郑州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改革发展的美好前景鼓舞着我们,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奋发进取,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郑州都市区建设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十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会部署,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为契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31亿元,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280.2亿元,增长21.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4.37亿元,增长30.5%;固定资产投资1330.87亿元,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9.99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6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014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9个。
(一)《若干意见》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振兴发展开局良好。争取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8个配套文件,38个部委出台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139项西部大开发政策或标准执行到位。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29个省厅(局)出台实施意见或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重大项目强力推进。193个市属重点工程完成投资747.7亿元。赣龙铁路扩能改造、赣韶铁路建设,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黄金机场机坪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寻乌长宁220千伏等6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赣州段开工建设。平台建设稳步实施。赣州综合保税区正式批复,新增龙南、瑞金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龙南发光材料及稀土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二)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振兴发展支撑力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35.78亿元,增长13.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75.33亿元,增长21.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家,总数达1018家。中烟赣州卷烟厂60万大箱卷烟等6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竣工投产。赣州稀土集团被确定为组建国家级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牵头企业。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整治整合成效显著。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近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01.65亿元,增长14.9%。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54亿元,增长17.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592.92亿元,增长24.14%;存贷比达60.7%,比上年末提高4.14个百分点。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毅德控股、康尔国际分别在香港、马来西亚上市。综合商贸物流园一期基本完工。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2591.18万人次,增长20.7%。粮食总产量283万吨,实现“十连丰”。生猪、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新建服务中心城区商品蔬菜基地5248亩。油茶、花卉苗木、烟叶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力组织防控柑橘黄龙病,创新举办第五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脐橙总产量达150万吨,实现增产增收。新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超亿元企业4家。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振兴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南康撤市设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获批。我市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章贡区入选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西果东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等扎实推进。重大招商活动成果丰硕。第六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15.58亿美元;中国光彩事业赣州行活动签约项目113个,总投资1040.9亿元;央企入赣投资合作洽谈会赣州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1091.4亿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07亿美元,增长13.3%;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454.15亿元,增长20.4%。外贸出口总额29.16亿美元,增长2.6%。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53.8亿元,增长12.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3%,上缴税金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2.3%。
(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振兴发展承载力显著提升。全市城镇化率达42.56%,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4.97平方公里,新增6平方公里;总人口90.2万人,新增12.2万人。《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中心城区开工重点城建项目93个。章江新区主干道路成环成网,打通一批断头路,“四桥九路一公园”项目加快推进,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等一批项目竣工。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修缮扎实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工作巩固提升。各县县城建设加快。高标准启动17个示范镇建设。开展1847个和谐秀美乡村点建设。8个乡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大,振兴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全市民生类支出27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56.5%。百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30万户,解决85.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实现35.11万低电压用户正常用电。新建农村公路250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0座。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0.3万平方米,基本消除d类危房。完成电视“户户通”7.7万户,基本解决农村看电视难问题。新建保障性住房2.22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23万户。中心城区新增公交车100台、出租车200台。城镇新增就业9.1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68万人。编制实施《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罗霄山(赣州)片区扶贫攻坚,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2803个,移民搬迁22061人。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高龄老人补贴标准。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深入实施,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2项。赣州职教园区和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扎实推进。赣南教育学院改制升格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理工大学成为省部合作共建高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式命名,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八子参军》获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和五个单项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人群不断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村卫生室。十四届省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6.93‰。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4%。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完成造林69.16万亩。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获评“20xx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加强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连续五届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信访维稳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振兴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扎实推进市直(驻市)单位绩效管理。精简审批事项335项,精简率56.11%;行政审批项目办结期限平均在9个工作日以内,缩短47%。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成效明显。重大决策和政策文件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共505件,办复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政府作风进一步改进,精文减会力度加大,以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的文件减少42.6%。“三公”经费支出同比有较大幅度减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深切关怀,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直部门倾力支援的结果,是以文清同志为班长的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率先垂范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市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出口、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工业投资不够,新兴产业规模较小;要素制约仍然严重,实体经济运行困难,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群众就业、住房、增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压力,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政府作风和效能建设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任务。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若干意见》的攻坚之年。尽管宏观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发展活力将持续迸发。特别是随着《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中央和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加速显现,我市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按照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部署,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全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财政总收入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其中出口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计划任务。
重点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按照《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三季度基本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办法,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最大限度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县(市、区),并切实加强下放事项后续监管。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能。推广南康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试点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并联审批,公开目录清单,实施电子监察,实现公开公平“阳光审批”。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径财政预算编制体系。做好财政预决算信息以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将县(市、区)信息公开试点覆盖面扩大到50%以上。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按5%的比例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争取国家在赣州开展稀土资源税改革试点,争取落实稀土和钨废弃物纳入资源综合利用税优惠政策目录。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控债务风险。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小额贷款、融资性担保、金融及融资租赁、汽车及消费金融、投资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加快农信社改制农商行步伐,积极开展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创新试点,争取民营银行试点。探索建立金融资产交易等平台。加快重组稀有金属交易所。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对接“新三板”挂牌融资。推广“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充分发挥金盛源担保有限公司作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脐橙等大宗农产品保险。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城投集团,将发投集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嫁接、多元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整合政府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建立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平台,逐步推进稀有金属、金融资产、环境能源产品、特许经营权等公共资源及股权、债权交易。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及农民住房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土地托管、代耕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增加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推动果园经营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吸引金融资本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充分释放《若干意见》政策效应。
加快《若干意见》明确的重大政策落实落地,争取在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目录等西部大开发政策、申报“较大的市”、出台央企对口帮扶实施意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筑振兴发展新优势。
抓好对口支援工作。制定完善对口支援有关规划和。
工作方案。
突出援县促市“点、线、面”结合积极争取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更多新政策、新措施落地。紧紧抓住对口支援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独特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跨越。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中心城区近郊县、产业强县、资源富县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壮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实力较强、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板块。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创新试验完善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在全省进位赶超。力争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新增3个2个县(市、区)突破30亿元。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赣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尽快批复实施。做好赣深客专、鹰梅铁路、赣井铁路、华能瑞金电厂二期、神华集团发电项目和煤炭储备周转基地等重大项目申报及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昌吉赣客专,建成赣韶铁路,加快赣龙铁路扩能改造。推进黄金机场改扩建、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加快兴国至赣州、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宁都至定南、广昌至吉安(赣州段)等高速公路建设。
推进先行先试和试点示范。用好用足用活《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抓好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低丘缓坡荒山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试点事项推进落实,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力争更多改革在赣州探索实践。争取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规划早日获批并启动实施。抓紧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申报工作。
(三)打好工业强攻战。
坚持市场导向,集聚要素资源,着力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赣州经济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基础之上。
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围绕培育稀土、钨及其应用和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发展升级。以加快国家级稀土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为契机,继续加大资源整治整合力度,推进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和机电应用产业,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产业,稀土储氢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硬质合金、硬面材料及数控刀具、切削刀具和工程工具产业,力争稀土、钨及其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充分发挥国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设立分厂的特殊政策优势,加快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企业聚集,加快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做强南康家具品牌,做大赣南家具产业。支持以青峰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裂变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上新台阶。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县(市、区)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帮助县(市、区)加速产业集聚,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着力培育企业“航母”。推动存量资产和增量投入向优势产业、优强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促进优势资源向成长好、技术新、贡献大的企业倾斜配置,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围绕形成与龙头企业发展成龙配套的中小微企业集群,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健全完善帮扶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贵,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水、电、气价偏高等问题,降低营商成本。推进省级工业园区调区扩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加快建设征信融资体系示范区和融资超市,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水平,为企业发展打造集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加速企业规模扩张。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以“升”促建,争取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加快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章源钨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青峰药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开发载体、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重大科技成果集成和转化。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依托,联合中国工程院等国内相关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国家钨与稀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良性互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四)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着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镇化质量。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落户、住房、就业和权益保障等问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并纳入普惠型学前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快赣州职教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农民工实行免费培训。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建设公租房。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科学实施《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启动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出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瑞金、龙南市域副中心城市为依托,京九、厦蓉综合走廊为两轴,县城和示范镇、中心镇为节点,构建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赣南城镇体系。加快建设章康新区,有序完成南康撤市设区管理体制调整,推动赣县撤县设区、龙南撤县设市。推动瑞金、龙南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壮大城市体量,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推动各县县城扩容提质,抓好示范镇、中心镇建设。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心城区首位度,促进赣县、上犹、崇义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继续推进“四桥九路一公园”等重大城建项目建设,打通章江新区剩余路网和河套老城区断头路,完善章江新区生活配套设施,加强市政设施管养。完成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工程、省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实施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融入赣南客家建筑文化元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系统,加密和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力争实现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开通至瑞金、龙南的城际公交。启动上犹江引水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第二垃圾处理场。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学校、菜市场、公厕、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建成一批小游园、小广场。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城市地下管网、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
促进产城互动融合。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三大中心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综合商贸物流园、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构建电商物流网络,推动多式联运,降低物流及通关成本。积极发展报刊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文化创意等文化业态,推进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加快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培育多元旅游新业态。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确保粮食总产28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脐橙、生猪、蔬菜、油茶、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茶叶、烟叶、白莲、家禽、水产等区域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新增服务中心城区规模蔬菜基地5000亩。推动赣南脐橙产业扬品牌、调结构、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抓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全力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攻坚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支持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重点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新增农民合作社600家、入社农户5万户,新增家庭农场300家。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抓好国家级赣南脐橙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坚持镇村联动发展,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一批组团式、生态化的和谐秀美社区。
(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开放思路,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扩大招商引资实效。继续推进央企入赣。改进招商方式,大力推进专业队伍招商、产业化招商、市场化招商、网络招商。紧盯央企、大型民企等目标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核”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开展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年活动,推动央企入赣投资洽谈会、第十一届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签约项目落地。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出台具体政策,加大高端装备、高端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赣商、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加快开放平台建设。推进赣州开发区和龙南、瑞金经济开发区扩区增容,争取设立“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构建将沿海口岸“延伸”到赣州的新型内陆口岸服务体系,推进赣州“无水港”、航空港及定南、龙南、瑞金口岸作业区建设,实现进出口集装箱全直通。发挥赣州至厦门“五定”班列效应,争取开通赣州至深圳“五定”班列。增加或加密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
促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强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进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改革创新,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港区一体的自由贸易创新试验区、内陆“大通关”示范区和中部地区金融改革开放“桥头堡”。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守住生态红线,发掘生态效益,发展绿色经济,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让赣州成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好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加强污染物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在中心城区开展pm2.5监测,保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强化重点流域特别是城市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全面排查整治章江、贡江、东江流域污染企业,加强章贡区水西污染源综合治理。继续抓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崩岗治理和土壤修复。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及工业污水处理。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开展好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切实保护生态公益林。抓好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南方(赣州)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运营。加快赣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推进赣州开发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引导河流源头县和重点生态保护区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健康服务业,加速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构建生态文明制度。整合重组森林资源资产,组建林业集团。逐步推广。
合同。
能源管理机制,探索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争取将东江源、赣江源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贡江源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权重,用制度保护好青山绿水、美丽生态。
(八)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推进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继续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筹集资金200亿元以上,在完成省下达50件民生工程实事基础上,办好40件民生实事。完成剩余14.28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解决剩余4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新建农村公路2800公里,改造危桥100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公租房1.5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46万户,加快中心城区返迁房建设。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居民医保,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对象等生活标准,新增农村低保对象4.2万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手规划残疾人集中安居、就业和康复的“康乐工程”。着力实施《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发展规划》。完成2.5万贫困人口移民搬迁,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推进精准扶贫,设立扶贫救助专项基金。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和“一户一名技能工”培训工程,免费为贫困家庭培训技能工。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教育云示范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强赣南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完成零散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章江新区新人民医院和市儿童医院建设。实行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向社会全面开放公共体育场馆,承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争创国家文明城市。深化双拥创建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基本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着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公共安全保障、网络安全管理和公平正义实现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深入推进法治赣州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要求,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九)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担负起服务人民群众和振兴发展的重任。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出台的必经程序,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政府权力运行流程。
坚持服务为民。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求真务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推行无纸化办公。推动政府职能向创优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坚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行廉能风险防控机制标准化建设,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工程招标投标、土地出让开发、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转让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规范办公用房使用管理,实施公务用车改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引领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展解放思想之翼,扬改革创新之帆,践真抓实干之行,务惠民利民之效,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振兴发展新局面!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十三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墙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干原腹地,是产生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并重,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荆州又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荆州的古老底蕴,更可上溯到绵延久远的史前时期。距今5、6万年前的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在古城东北4公里处;古城附近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20余处。无可置疑的史迹辩地告诉人们,荆州这块古老的热土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荆州古城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秦时,这里置南郡设江陵县。汉时,沿习秦制,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州,荆州是其一。其时,荆州城已是当时全国的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元代时,这里曾是荆湖行省省会。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府、署)、县的治所。荆州在中国漫长历史的演进中,所处的这种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荆州古城的发展与进步。
荆州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荆州城内及其城周附近,有着众多的古迹名胜。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国的故都,三国纷争的遗迹,历代名人的胜踪,似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经最新古城垣考古发掘实物科学验证: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垣。3月,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时期的砖城;两晋、三国时期的土城。叠压在现城墙10米以下的五代砖城的发现、使荆州城砖城的修造历史从始于明代的普遍认同,又上溯了400多年。这次考古发掘还证实:从三国时代起,荆州古城墙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移位距离仅在50米左右范围内;土城墙远远早于砖城墙。8月,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城小北门西侧,发现了一段长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间夯筑的石灰糯米浆城墙。此段城墙虽经500多年,至今仍坚如磐石,世所罕见。
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砖城厚约1米,墙内垣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9米,周长11281米。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4公斤,有的烧制有文字。游客在攀登东门城楼的马道上即可见到部分已采取保护措施的文字砖。文字砖记载了操办城砖的官府、官员和时间。从文字砖记载的产地得知,城砖非只出自原荆州地域,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砖砌在荆州城垣上。而荆州城墙上发现最早的、有年号的文字砖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此砖比在万里长城上发现的万历年间的文字砖要早2。文字砖是荆州古城墙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档案实证。同时也是人们游览古城赏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荆州古城墙四周,原有城门6座,即东门、小东门(亦称公安门)、北门、小北门、西门、南门。除小东门之外,其他五座城门均有闾门,为二重门,二门之间有瓮城,二重门各设一个木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门均设“双保险”,前后两道门,二门之间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鳖”,致攻城之敌于死地。为缓解城内交通,建国以后,新开城门3座,即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均无瓮城。6座古城门上原都建有城楼,现只有东门和大北门两处有城楼。因此,游览领略古城墙风采,最好的去处就是东门和大北门。东门又称“寅宾门”。城楼为“宾阳楼”,始建于明代,现城楼为1988年重建。东门是迎接来使和宾客的城门。因此,门楼壮观,瓮城也最大。大北门又称拱极门,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驿道出口,人们在这里送亲友远行,习惯折柳相赠,祝福平安,故大北门又称柳门。大北门城楼名“朝宗楼”,城楼脊枋下方书有重建此楼的时间:大清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时丁巳时重建。大北门城楼是古城墙上唯一尚存的城楼古建筑。此楼古朴壮观,电影《小花》、《路漫漫》、《战国钟声》等均在此拍摄过外景。宾阳楼和朝宗楼内均设有楼梯,游客可登临其上居高临下,饱览古城的万千神韵。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城墙上建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以及藏兵洞4个,而如今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游客到公安门景点南侧百余米处即可观赏领略到荆州古城墙上的这一特有军事设施的风采。荆州城古老且历经沧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爱。特大型环城公园的兴建,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内涵丰富的新景观:城墙上行人,内环道上驱车,外环道跑马,护城河上荡舟。古老的荆州城正焕发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异彩。
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十四
(三)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大环境。加快形成“双十字”铁路网络、“三横七纵一环九桥”高速通道、“一港十区”水运网络,建成荆州民用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坚持把绿色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地”工程,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强化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加快创建生态市。重点推进荆江大堤、荆南四河、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四湖流域防洪排涝灌溉工程建设和洪湖湿地生态功能恢复,统筹实施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乡水利、生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为更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创造条件。完善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类要素服务体系和产业孵化中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大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逐步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立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体育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血防综合治理力度,实现血吸虫传播阻断目标。实施“三年扶贫攻坚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省定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与全市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严格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xx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壮腰“五年大跨越”的决胜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今年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产业培育力度。
筑牢工业底盘。统筹安排重大产业发展基金、生产调度资金等政府性资金,设立长江经济带荆州壮腰工程产业基金,引导农产品加工、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支持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困难企业兼并重组、资产重组、产业重组。认真落实中央系列减费、降税、松绑“组合拳”政策和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有关措施,鼓励福娃、中兴能源、白云边向国内行业龙头迈进,支持楚源、沙隆达、凯乐、美的、四机、恒隆、拍马、钢管厂等企业冲刺百亿元产值目标。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担保平台、“政银保”、“助保贷”、续贷周转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融资杠杆作用,重点支持成长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小进规”,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0家。探索建立“1+x”大开发区管理模式,实现市县园区共管、政策共享、税收分成,推进产业集聚发展、错位发展。
增强农业优势。以市场农业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继续创建“百亿斤粮食大市”,打造“荆州味道”精品农产品公共品牌。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基金,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荆州区、松滋市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力争产值过百亿的园区达到5个以上,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新增200亿元。加快华中农高区产业项目布局,积极创建“中国绿谷”。支持监利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人员等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
合同。
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结构优化,确保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突出抓好荆州古城景区、楚王车马阵景区、华强文化项目和洪湖、洈水、天鹅洲、荆江南北闸等文化旅游景区创建,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力争把荆州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继续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支持沙市区省级服务业试点示范区建设;加强城市核心商圈建设,推动一批商贸业、服务业主体“个转企”“小进限”;健全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启动县域金融工程和市域金融中心建设,打造集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产业(基金)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壮大支柱产业,服务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上市、挂牌。支持电商加快发展,重点抓好“淘宝·特色中国·荆州馆”“中国绿谷网”“供销e家”“裕农网”等电商平台建设和服务,力争电商服务村级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咨询评估、健康养老和体育休闲等服务业。
(二)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注重招商实效。强化“专业机构、专业队伍、专业人才、专业精神”招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招商,继续抓好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商会招商、回归招商。主动对接国际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省企等旗舰型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区域总部,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坚持“筑巢”与“引凤”并重,加强园区软硬环境建设。坚持招商、安商同等重视,内商、外商公平对待,引智、引技同步推进。
加快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0亿元。确保洪监高速公路、江北高速、荆松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加快推进沙公高速公路、石首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一期、公安朱家湾码头二期工程和松滋长江物流园等项目,抓好蒙华铁路项目对接服务,力争荆州机场开工建设。抓好沙隆达搬迁改造、沃特玛汽车电池、江陵煤电煤化、松滋荣成再生科技、公安循环造纸产业园、监利香港家居产业园、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洞庭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续建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工程,全力抓好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和四湖流域防洪排涝灌溉工程。
强化服务保障。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力度,切实提高项目的履约率、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以“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秘书制”、“企业直通车”、项目“绿色通道”、“一企一策”等服务,把更多的政府资源投入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去。扎实抓好政银企对接、产业链对接、产学研对接以及劳动力培训和用工对接,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开拓市场难、成果转化难和用工难。依法清退、盘活闲置用地,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突出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建立全市统一、规范、高效的联审平台。加大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力度,重拳治理规划、测绘、设计、勘察、评估等中介机构垄断服务现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正税清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透明预算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创新投资机构,鼓励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通过政策支持、项目示范、ppp模式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双创”等领域。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着力解决国企、国资改革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教育、医疗、价格、户籍制度等民生领域改革。规范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着力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对外开放度,大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打造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谋划布局临空、临港、临铁产业园和物流园。加快荆州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荆州开发区保税物流园的申报和建设,打造特色口岸,推进通关一体化、贸易安全便利化改革。坚持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并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创建国家级出口产品示范园区,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贸交流,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规模。积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市级创业创新扶持基金,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客中心和创新孵化基地。落实支持创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职业经理人、高新科技人才和海外研发团队。弘扬“筚路蓝缕、敢为人先”的精神,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崇“双创”、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城乡建设发展。
建好管好中心城区。增强凝聚力,提高首位度。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城市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力度,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塑造城市特色。加强城建项目库建设,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确保中心城区总投资311亿元的城建项目按期推进。继续推进“滨长江、环古城”景观带建设,加快植物园、荆襄河湿地公园二期、玉桥公园二期建设。实施古城修复与保护世行贷款项目,抓好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扩建、荆州中心医院迁建、荆州中学与沙市中学新校区、新图书馆、规划档案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启动城北快速通道和城市出入口建设,推进318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改造升级荆州大道、景明观路、月堤路、护城河南路、金龙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沙北灌渠、排江工程、荆李线道路排水工程、东方大道截污干管工程等城市管网配套建设,逐步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抓好政府购买棚改服务试点,加快推进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引导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开展“五城同创”活动,发动人民群众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规范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改革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着力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打造“洁、绿、亮、美、齐、畅”的和谐宜居城市。
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紧凑集约、高效绿色”理念,强化全市规划一盘棋,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小城镇规划,强化管理职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产业先行”“一镇一业”,加快建设“四化同步”试点镇,支持松滋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支持监利县白螺口子镇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抓好“美丽乡村”和“荆楚派”民居特色建设示范,建设保留历史记忆、传统格局、山水风貌的美丽村镇。全面放开县级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落实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依法维护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
优化市域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编制完成市域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着力防止无序、过度、分散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继续开展“三污同治”“三禁两治”,重点加强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绿满荆州”行动,开展城镇绿地建设,加强洪湖、长湖、崇湖、洈水、天鹅洲等湿地保护修复,力争植树造林51万亩。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加强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专项扶贫预算,确保市级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入中用于扶贫开发的比例不低于15%。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驻村帮扶、企业资助、能人带动、信贷撬动、技能培训、旅游扶贫等工程。建立健全县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力争今年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2.2万人。
抓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完善扶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稳岗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扶助等兜底性制度。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造计划”,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鼓励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普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支持长江大学等在荆高校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健全公办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区域人口可持续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洪湖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认真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支持驻荆部队、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中国台湾事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对口支援、邮政通信、统计、移民、农垦、烟草、盐务、供销、气象、史志、保密和无线电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完善矛盾纠纷协调化解机制,将信访工作导入法治化轨道,妥善处理好土地征用、拆迁安置、金融信贷、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群防群治和网格化管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深入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构筑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防线。深入推进平安荆州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等社会公共安全监管和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始终保持打击非法集资和毒品犯罪高压态势,控制和减少较大以上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发生,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一是新增城镇就业70000人,扶持创业5000人,带动就业20xx0人,就业创业培训500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亿元。二是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4968套,基本建成18781套,分配入住11720套,新增租赁补贴440户。三是中心城区购置100台新能源绿色公交车。四是建设一批放心早餐示范店,完成中心城区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五是在全市240所小学建设“希望厨房”。六是免费为100名贫困下肢残疾人安装假肢,为3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600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七是为经济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00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26000件以上。八是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建设100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九是对500个符合“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对象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每年给予3000元补助。十是关停中心城区20家“十五小”企业。
(六)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完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法规制定权,坚持重大事项提请人大决策,坚持民主协商于决策之前、决策之中。推进政府及部门职责法定化,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坚持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各项改革政策,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政务服务,以公众评价为标准改进政务服务,不断提高政府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摒弃以浪费土地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从供需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在做大总量、做多增量、做优质量上找准新路子,实现新突破。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加快政务系统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提升“大数据”综合运用能力,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坚持务实担当。严格绩效管理,鼓励竞进作为,引导广大干部投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征迁安置、信访维稳、脱贫攻坚、城市创建等工作一线。加强督查考核,狠抓执行落实,建立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定向督办制度,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加强重点工作调度,抓进度、排位次,促进比学赶超、竞相发展。
坚持严以用权。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公权必须公用,分清公与私。必须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坚持“力度统一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政风作风建设不断深入。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监管。强化“治庸问责”,重点惩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懒作为”问题,形成“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干净干事、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各位代表!荆州正处在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发展信心,升腾发展气场,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实现壮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而努力奋斗!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46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