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一
近期班级增加了自然测量的区角,孩子们利用树枝、树叶、石头等自然物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了测量的活动,孩子们的测量兴趣十分的高。但是在孩子们测量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孩子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式,大多数孩子们在测量时均出现重叠、间断的现象。《数学核心概念》中提出,测量的核心经验之一是: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或没有重叠的。还有就是: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当计量单位越小时,测量的物体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这样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如何能让幼儿理解呢?因此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就可以帮助孩子轻松理解这个难题。
1.学会用收尾相连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了解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要有统一的标准。
2.大胆尝试,体验用身体测量的乐趣。
物质准备:ppt、跳绳(若干)、桌子、椅子等物品、纸、笔。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语:最近我们增加了一个测量区,小朋友们都利用了哪些材料进行测量呢?除了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还可以怎么来测量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乐乐,她的妈妈有一种很特别的“尺子”,这把尺子可以测量很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的工具及方法。
引导语:乐乐长高了,衣服、裤子都短了,妈妈想要为乐乐做一件连衣裙,织一件合身的毛衣,除了毛线和织针,还需要什么?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尺子,妈妈是用什么来当的尺子?妈妈是怎么用手来测量的?请小朋友们也来试试看吧!
重点提升: (1) 只手这么量: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动哦。再来, 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
重点提升:人有两只脚,一个脚印量完了,后面一个脚印可以接过来,脚跟去靠脚尖。
小结:原来我们的脚也这么管用,不但可以走路做运动,还可以做一把漂亮的尺子。
3.初步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进行测量。
(1)幼儿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引导语:今天教室里有桌子、椅子、跳绳等物品,一会儿请小朋友们4人一组用刚刚我们学会用身体测量的方法去量一量这些物品的长度。
幼儿进行测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观察了解幼儿用手或脚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如:重叠、起点终点没有对齐、测量时测量物之间存在空隙等。
(2)分享交流,梳理测量经验。
小结:在测量时,要从起点开始,一只手(或脚)接着另一只手(或脚)进行测量,测量时不能有空隙,也不能重叠,最后数一数一共量了几次就能知道绳子的长度了!
4.掌握测量的正确方式方法。
(1)幼儿再次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幼儿再次探索测量,教师巡回观察,重点观察幼儿是否正确掌握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现在请小朋友们再次用用身体测量的方法去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并将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
(2)交流巩固,巩固测量经验。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用尺子、自然物测量,今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手和脚也一样可以测量,小朋友们回家后也可以请爸爸妈妈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样,去试一试,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带回班级分享!
1.家园共育:请家长在家与幼儿一起继续探索寻找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像尺子一样进行测量及测量的方法。
故事选自数学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绘本中融入的数学元素主要是自然测量,这个故事告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许多标准化单位都源于人体,我们的身体具有数学价值,数学其实离我们很近。本次活动,我们预期幼儿能够获得的经验是“有学习用手及脚作为自然测量的工具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体验身体真有用”。
《我家漂亮的尺子》这个绘本很长,内容涉及比较多,在自然测量工具上,涉及了手柞量、脚印测量、步子测量、胳膊“庹”量、胳膊“抱”量等,下子将内容拓展给大班上学期的孩子,对孩子来说,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绘本的内容进行节选,通过引导幼儿知道原来我们身体的手和脚可以当做尺子一样测量物品,在绘本的后半部分我将以活动延伸的部分进行拓展延伸。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绘本学习了如何正确的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后,大多数孩子们都学会了如何正确的用身体进行测量的方法。通过此活动发现孩子们对测量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孩子们不仅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测量,同时还寻找了很多生活中的自然物对自己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因此这个点上教师又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点,如何测量自己的影子?用哪些材料测量?等问题与幼儿一起探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二
孩子对六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半圆形)基本有所认识,而计算课比较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把活动开展的更有趣呢?中班孩子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根据这一特性,我在活动中把图形变成拼图,让孩子们在摸一摸、猜一猜、拼一拼、填一填等操作游戏中感知巩固各种图形,并尽可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小手摸一摸来感知各种图形,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2、尽可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征,喜欢并愿意参与“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活动。
3、学习在拼版上做原形填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体合作精神。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尽可能运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征,喜欢并愿意参与“摸一摸、猜一猜”游戏活动。
2、难点:学习在拼版上做原形填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体合作精神。
四、活动准备。
1、大图形拼图方块六块;
2、各种小图形方块;
3、录音机及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大布袋子),告诉幼儿这是一个奇妙的口袋,里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想知道吗?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的眼睛蒙上,用手在纸盒里摸出图形,向幼儿演示仔细摸的动作,然后说出图形的名字,全体幼儿来做裁判。
2、请一名幼儿将眼睛蒙上,摸图形,猜名字。猜对了,获得一朵小红花;猜错了,请其他小朋友来描述这个图形,继续猜。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尖尖的;长方形——长长的,方方的,像一面旗子;圆形——圆圆的,像太阳。
3、教师将自己的眼睛蒙上摸图形。摸到后,不要拿出来,也不要说出名字,而是向幼儿描述它的样子。幼儿猜对了,鼓鼓掌;猜错了,跺跺脚。
(二)认一认,复习所学过的图形。
2、请幼儿闭上眼睛摸一摸这些图形。说一说:它摸上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拼一拼,进一步感知各种图形。
1、出示大拼图板,让幼儿说说,拼图板上都少了哪些图形。
教师:小朋友们,大拼图板上都少了那些图形呢,谁能把篮子里的小图形拼上去?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把空出的图形填上去。(老师巡回指导)。
3、老师给每一组的小朋友都准备了很多小拼图,请大家自己去摸一摸,认一认,拼一拼,看谁能将拼图完成的又快又好。
(四)延伸活动。
小组合作拼一个“我们的幼儿园”,拼好后各小组可进行交流。
六、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三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猜一猜做一做幼儿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儿童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启发探索法,以游戏为载体,以幼儿操作为手段组织教学。让幼儿在实际生活操作中挖掘有价值的数学经验,从而达到感知物体的大小和数量多少,并初步学习找规律的方法。
一、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体积。
二、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和推理能力。
一、果冻壳(一样大小)、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二、操作材料:黄豆、白云豆、蜜枣、玻璃球、小石子各若干份。
三、两瓶一样多的果汁,乌鸦喝水的图片一张。
一、引题:
激发幼儿兴趣,教师以客人身份进行招呼,并交代事情。
幼:好。
师:这个游戏和我们桌子上的东西有关,大家看一看,桌子上放着三种果实或种子,它们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举手告诉我。
(引出黄豆、白云豆、蜜枣、果冻壳、统计表)
二、开动脑筋猜一猜
2、小朋友记录猜想答案,由老师依次将数字填写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并简单分析。
三、亲手体验做一做
1、师: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到底真的可以放几颗呢?
幼:(想)
师:好,我们现在就验证一下,进入我们游戏的第二环节,亲手体验做一做。(幼儿跟念)
2、师:我们还是按表格上排的顺序来验证,那怎么做呢?要求是这样的:(示范)把黄豆放满杯子,压一压,让它和杯口一样平。数一数,一共有几颗?马上把答案写在做一做的空格子里。
3、幼儿实际操作,教师再次记录幼儿所测结果,并分析幼儿测量出来的数据,根据差异给适当验证。
四、仔细观察找规律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爱动脑筋、爱动手,而且记录认真。下面,我们要进入游戏的第三环节——仔细观察找规律。(幼儿跟念)
2、这个规律就在表格里,大家睁大眼睛,看谁把它先找到。(幼儿回答,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同样的杯子里,身体越小的东西,放的颗粒数越多,身体越大的东西呢,放的颗粒数就越少)
五、生活游戏——乌鸦喝水
六、活动延伸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四
目的':
培养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及寻找规律能力。
发展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及动作的灵敏性、协调性。
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准备:
卡纸32张,16张大小各一的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红色6张,黄、绿各5张。
玩法:
(一)交代名称和玩法:(幼儿分二队,16张有图形的卡片按纵横各4张放好。图片朝下。)我们来玩个“猜一猜”游戏,这儿有些大小、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张是个小正方形,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小正方形,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放在这队排头,最后比比谁赢得的卡片多。(教师依次翻卡片,注意提示)。
(二)变换玩法:将卡片打乱放好,继续按以上玩法玩。(可以让幼儿自己来翻)。
(三)把16张有颜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红黄绿红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你们看,请你们找一种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记住。其实办法有许多,可以一个个看记,也可以一下子看出来记住。(幼儿记忆,然后遮住卡片,教师指一张问“这是什么颜色”幼儿回答。)最后请幼儿讲述记忆的方法,教师小结。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情况分两教时完成,然后投入角落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五
3、运用分析、判断、推理等方法,对已知条件进行二维推理,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图片两张活动名称:魔术机器,各种颜色的小树卡片、小正方形卡片
3、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张
一、导入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特别神奇的客人,你们一定非常喜欢。我么们一起来看看它是谁。
二、播放课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神奇的客人是谁呀?
2、你们喜欢孙悟空吗?
3、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看它的金箍棒有魔法,想要变啥就能变啥,不信,你们瞧。
三、初步感知逻辑推理
播放课件
2、我们来看看新房子和原来的房子比较,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3、小树们看着新家说:“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出示图片,幼儿操作)
播放课件
图形宝宝看见小树的新家很漂亮,也请孙悟空帮它们也变了一座。
谁能把图形宝宝也送回家呢(出示图片,幼儿操作)
四、神秘的魔术机器,进一步感知逻辑推理
播放课件
1、孙悟空说咱们小朋友表现这么好,送给咱们一件神秘的礼物“魔术机器”,它呀特别神奇,总是能让物体发生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机器会把下面的物品怎么变。
3、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猜对了吗?
5、我们一起来看猜对了吗?
五、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练习
1、孙悟空说小朋友们真聪明,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有没有信心完成?
播放课件
2、猜猜孙悟空会把这些物品怎么变?
3、我们一起来看孙悟空吧客车和轮船变成了什么样子?那它会把飞机变成什么样?
4、我们再来看包子和西瓜发生了什么变化?那苹果和土豆应该怎么变化?(幼儿动手完成操作材料)
5、小朋友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孙悟空很高兴,现在孙悟空要回花果山了,我们一起和孙悟空说“再见”吧!
六、结束语
你们说孙悟空的本领大不大?我们下次再请孙悟空来做游戏好不好?现在让我们听着歌曲到户外做游戏吧。
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通过幼儿喜欢的孙悟空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推理带来的快乐,幼儿能在我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练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六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其用途,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1、ppt课件:各种各样的尺
2、幼儿每人一把尺子。
1、课件:各种各样的尺
(1)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尺子给小朋友介绍。
要求说出叫什么尺,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教师讲解各种尺的特征。
2、讨论交流
请幼儿说一说比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二、比较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找出尺的不同点。
(1)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2)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2、找出尺的共同点。
尺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小结: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1、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1)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
(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
(2)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3)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
测量时尺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
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
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
2、实际测量:测量课桌的长度(120厘米)。
(1)幼儿用自己的尺测量。
(可让幼儿反复测量,说出测量距离。)
(2)讨论:为什么你们测量的课桌长度会出现不同的数字?
小结:尺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3)教师帮助幼儿测量课桌的长度(120厘米)。
在活动区域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2.在探索过程中,能正确判断并用语言表达物体的轻重。
3.体验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与成功感。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懂得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重量。
活动准备:
皮球、铁球天平、大棉花球、小磁铁、积木、卡片;幼儿用书第5页《比轻重》。
活动过程:
1、猜一猜,谁轻谁重。
教师出示几组物品,让幼儿猜猜物品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猜测的结果。
(装有大小不同的积木,大小相同的皮球2个、铁球一个、一个大棉花球、小磁铁、2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和一定量的水)。
2、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掂一掂大小一样的皮球和铁球,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幼:铁球重,皮球轻。
比较大棉花球与小磁铁,幼儿比较后奇怪地感到大棉花球轻,小磁铁重。
师:掂一掂,大棉花球和小磁铁,又是怎样的感觉?
3、比一比,谁轻谁重。
(1)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用卡片记录比较的结果。
(2)与同伴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轻重,是可以用掂一掂、试一试、比一比等自然测量方法的。
4、生活中的运用。
为幼儿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水杯,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先比较、判断两个水杯的重量。
师:请幼儿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幼:一样重。
(2)分享交流。
5、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利用可操作的自然物比较轻重,到儿童乐园玩跷跷板,比较自己与同伴之间的轻重。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八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重点难点。
让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
活动准备。
宣布游戏规则、安全问题等。
活动过程。
猜领头人。
1.游戏方法:点一猜领头人的学生到室外,教师指这一学生为领头人,在轻音乐或学生的唱歌声中全班学生在领头人不断变化动作中,由猜领头人的学生开始猜领头人,可猜三次,如猜中,领头人则表演一个节目或唱一支歌,三次未猜中则由猜领头人的学生来表演。
2.游戏要求:领头人可做刷牙、洗耳恭听、洗手、吹喇叭、拉二胡等动作,不断变换,全班学生立即跟着变,全班学生要遵守游戏规则,不得暗示或指点告诉猜领头人的学生,领头人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
教学反思。
乐意与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而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此同时也为孩子提供分享创造机会,培养了孩子分享意识。又如个别小班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不是很好,显得拘束,出现了不肯动手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算通过个别谈话加哥哥姐姐主动出击,老师在旁给予其安全感等手段解决其问题。从他们灿烂的笑脸里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九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启发探索法,以游戏为载体,以幼儿操作为手段组织教学。让幼儿在实际生活操作中挖掘有价值的数学经验,从而达到感知物体的大小和数量多少,并初步学习找规律的方法。
活动目标:
一、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体积。
二、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和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一、果冻壳(一样大小)、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二、操作材料:黄豆、白云豆、蜜枣、玻璃球、小石子各若干份。
三、两瓶一样多的果汁,乌鸦喝水的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激发幼儿兴趣,教师以客人身份进行招呼,并交代事情。
幼:好。
师:这个游戏和我们桌子上的东西有关,大家看一看,桌子上放着三种果实或种子,它们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举手告诉我。
(引出黄豆、白云豆、蜜枣、果冻壳、统计表)。
二、开动脑筋猜一猜。
2、小朋友记录猜想答案,由老师依次将数字填写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并简单分析。
三、亲手体验做一做。
1、师:那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到底真的可以放几颗呢?
幼:(想)。
师:好,我们现在就验证一下,进入我们游戏的第二环节,亲手体验做一做。(幼儿跟念)。
2、师:我们还是按表格上排的顺序来验证,那怎么做呢?要求是这样的:(示范)把黄豆放满杯子,压一压,让它和杯口一样平。数一数,一共有几颗?马上把答案写在做一做的空格子里。
3、幼儿实际操作,教师再次记录幼儿所测结果,并分析幼儿测量出来的数据,根据差异给适当验证。
四、仔细观察找规律。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爱动脑筋、爱动手,而且记录认真。下面,我们要进入游戏的第三环节――仔细观察找规律。(幼儿跟念)。
2、这个规律就在表格里,大家睁大眼睛,看谁把它先找到。(幼儿回答,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同样的杯子里,身体越小的东西,放的颗粒数越多,身体越大的东西呢,放的颗粒数就越少)。
五、生活游戏――乌鸦喝水。
六、活动延伸。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涉及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即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例如,幼儿原本拥有3片雪花片,每输一次失去一片,每赢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所剩雪花片数量为0,那么他应该是连输了三次。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雪花片数量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拥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赢得的,根据每次赢1片的游戏规则就能推断出他赢了3次。
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介绍玩法和规则,并试玩一次,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次是开展两轮游戏,每轮游戏后引导幼儿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块表征雪花片数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直接感知和验证。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会自然运用“分解与组合”这一数学核心经验,但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需要幼儿先在头脑中表征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再用语言加以表述,这对大班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喜欢猜谜活动,并根据谜面提供的线索猜出谜底。
2、探索谜语和儿歌的区别,了解谜语特性。
3、积极地参与猜谜、遍谜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知了、荷花图片。
2、创编谜语需要的图片(西瓜、电风扇、伞)。
活动过程:
一、回忆猜谜经验,激发幼儿猜谜的兴趣。
1、小朋友都玩过猜谜的游戏,怎么才能猜出谜底呢?
我们都是通过谜面提供的线索猜出谜底的。
二、集体猜谜语,能够根据谜面特征猜出谜底。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则谜语的谜面,请小朋友仔细听,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谜底图片,引导幼儿理解谜面的字面含义。
你是怎么知道谜底是知了的?引导幼儿分析谜面的含义和谜底的关系。
知了会飞但是它不是鸟,而且喜欢躲在上叫知了知了...…听起来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它什么也不知道。
4、教师朗诵另一则谜语的谜面,请小朋友也来猜一猜。并引导幼儿分析谜面的含义和谜底的关系。
5、教师朗诵谜面。(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粉红笑面迎风摇,只坐绿船不划浆。)。
6、小朋友你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出示荷花图片。
三、通过讨论,探索谜语和儿歌的区别,节谜语的基本特征。
1、小朋友你们觉得谜语和我们平时念的.儿歌一样吗?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儿歌和谜语的认识。
2、教师总结:谜语有谜面、谜底。谜面一般就是一首儿歌,叫做“谜语歌”。谜语和其他儿歌的不同在于,儿歌里不能说出所要猜的物体的名字,而是把它的外形、特点等说出来,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动脑筋猜出谜底。
四、尝试根据事物的特征创编谜语。
1、出示一张实物图片,引导幼儿集体尝试创编。
2、小朋友,这是什么?西瓜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谁能试着编一句谜语?
3、在进行创编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出被猜物体的名字,但要描述出其主要的特点。
教学反思。
我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教具供幼儿使用。一切都是按照我所设想的在进行,幼儿配合的也比较默契,在刚开始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幻灯片时,原本计划让幼儿来描述,但考虑幼儿说的不够精简,说一没有放手,类似这种环节老师应该做到相信幼儿。在认识目的字的环节时,因为大部分幼儿都已经认识,所以,我采用了让幼儿当小老师的形式来教人,课后反思,这个环节不应该这样处理,比如“云”个别幼儿读的就不够准确,应该在幼儿教认后老师在正确发音一次。加深幼儿对字的记忆。在结束部分的《谁是小勇士》这个游戏环节,幼儿玩的很开心,也很尽兴,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让幼儿再玩一遍,效果应该会更好,既充分发挥了教具的作用又巩固了对目的字的认知。
以上就是我自省后认为的不足之处,会在下节课加以改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儿童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启发探索法,以游戏为载体,以幼儿操作为手段组织教学。让幼儿在实际生活操作中挖掘有价值的数学经验,从而达到感知物体的大小和数量多少,并初步学习找规律的方法。
一、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体积。
二、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和推理能力。
一、果冻壳(一样大小)、水彩笔、记录纸、人手一份。
二、操作材料:黄豆、白云豆、蜜枣、玻璃球、小石子各若干份。
三、两瓶一样多的果汁,乌鸦喝水的图片一张。
一、引题:
激发幼儿兴趣,教师以客人身份进行招呼,并交代事情。
幼:好。
饼干宝宝总动员(小班)
小班数学:看朋友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三
1.体验数量为5的物体分成两部分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标记和数字等符号记录分的结果。
2.能与同伴协商,学习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体验分享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理解什么是每次分的数目不相同。
2.语言的完整描述。
苹果卡片10张男孩图片1张女孩图片1张操作单若干张梨卡片若干张。
一.分水果。
1老师家里来了两个小客人(哥哥和姐姐),请小朋友帮老师把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在操作单上记录下来,并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2.出示五个苹果请小朋友来分一分,要求要和刚才分的不一样,并记录下来,并完整地讲述分的结果。
3.引导小朋友讨论:两次分的结果一样吗?帮助小朋友理解什么叫每次分的不一样。
4.再将五个苹果分给两个小客人,要和前两次不一样,可以怎样分?
二.操作活动:分水果。
1.发放梨卡片和操作单。
2.两个小朋友自由结合,分工合作。引导小朋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一人分水果,一人记录结果)。
3.展示小组操作单,并向大家讲述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记录结果,同时学习同伴的记录方式。
4.集体检查是否按要求完成,记得和分的是否一致。再次感受5分成两份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三.活动延伸。
1,带领小朋友玩“对口令”的游戏。
2.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分东西的游戏。
在活动的开始我运用了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分水果,可我不知道怎么分来引导孩子进入课堂,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也很踊跃。
在操作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是一小部分孩子在操作过程遇到了困难,大部分孩子在分工和合作上还是做得很好的,孩子在讲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也非常的勇敢大胆。
再重新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会把操作活动这个环节加上逛超市,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小朋友先去超市买水果,然后再分水果,这样会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学习了生活常识,还给小朋友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四
2.能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创造性的运用数字。
3.对数字感兴趣,积极关注身边事物。
生活中有数字的物品(衣服鞋子、时钟、日历、图书、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品包装袋等)
1.出示火警图片,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一组什么数字?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打了119,谁会来呀?那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火警叔叔会来!
师:原来这些数字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1.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数字,今天就有许多数字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寻找身边的有数字的东西)。
2.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是在什么东西上发现了数字,它表示什么意思?我们请个小朋友上来,把他的发现告诉大家?衣服鞋子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大小)图书上的数字表示什么(页码)钟面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时间)尺子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长度、宽度、高度等)。
3.猜想老师提供的物品上面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关于数字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抱抱团,小朋友们都很熟悉了吧,原来数字还能给我们的生活中带来这么多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喜欢书写数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笔画顺序书写数字9和10。
3、复习认识数字9、10,知道9、10代表的实际意义,学习正确地书写数字9、10。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数量为9、10的实物卡(与幼儿人数相等),数字卡9、10活动过程1、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分一分。
(1)请每名幼儿手拿一张实物卡,将卡片分别放在标有数字9和10的篮子里,并陈述为什么要这么放。
(2)出示篮子中数量为9和10的,实物形态差别比较大的卡片各3个,请幼儿一一说出其数量,帮助幼儿理解,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不一样,但数量都是一样的,所以都是用同一个数字表示。
2、教师引导幼儿学写数字9、10。
(1)交代书写要求。
(2)幼儿独立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间相互检查。
课后反思:
这次活动孩子写字的姿势进步了很多,握笔的方法也比以前好多了。孩子们都能正确的用实物来表示数字,大多数也能按正确的笔画来书写数字,但还有一小部分孩子还要多加练习和老师的引导效果才会更好。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六
1、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2、能根据蚕豆的不同特征学习5的组成,并作特征标记。
3、在活动中能积极参与,细心作业。
1、课件:蚕豆;
2、排序卡5份;
3、蚕豆5篮;
4、作业卡5种;
5、点、数。
牌每人一张;
6、音乐:“挪威舞曲”“找朋友”。
(一)蚕豆一生——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过渡语:软软的泥土里睡着一粒种子宝宝,你认识它吗?
1、看课件提问:小蚕豆是怎样长大的?
2、小组合作进行蚕豆生长过程的排序。
3、看课件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4、用动作随音乐表现蚕豆的生长过程。
5、用歌曲演唱蚕豆的一生。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课件、身体动作、图片排序、歌词演唱等多种形式使幼儿清晰地掌握了蚕豆的生长过程。
(二)蚕豆分家——学习5的分成。
过渡语:小蚕豆长大后变老了,变成了蚕豆的种子,农民伯伯就把它们采下来,剥出来。
1、比较观察:蚕豆种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2、分类记录:帮助蚕豆宝宝来分家。
(1)请幼儿介绍和猜测作业纸的做法。
(2)幼儿自选作业:
难度一:看图分类并记录和作标记。
难度二:根据特征标记把蚕豆宝宝送回家。
难度三:分类盒分类记数。
难度四:分类粘贴记数。
难度五:分类记数并做标记。
3、讲评作业。
评析:各种难度和做法给了各种层次和能力的幼儿以选择的机会,他们还根据蚕豆的。
许多不同进行分类,无形中又学习了5的组成,又学习了制作特征标记,幼儿的收获很多。
(三)蚕豆游戏——复习5的组成。
过渡语:我们帮助了蚕豆分了家,它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呢?
1、游戏玩法:每人先把卡片贴在胸前,随音乐找朋友,要找和自己相应的卡片合起。
来是5,然后一起玩炒蚕豆的娱乐游戏。
2、交换牌子再进行游戏。
3、老师出示炒熟的蚕豆:蚕豆炒熟了,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吃好吃的蚕豆吧!
总评:首先整个活动围绕蚕豆,把科学和数学巧妙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领域内的有机。
整合;其次整个活动体现了幼儿自主性、主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活。
动还体现了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风格,使幼儿学习得自然、轻松。
1、根据作业情况进行纠正或交换作业卡进行活动。
2、在自然角继续观察蚕豆的生长过程,并学习照顾蚕豆。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七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线索推论前后的变化。
2、提高幼儿的视觉辨认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大小不同)、海洋图一幅、魔术统计表活动过程:
1、稳定幼儿情绪--游戏"大家一起来"。
2、提问幼儿:你有没有见过大海?会变魔术的大海呢?(让我们来看看大海是怎样变魔术的)3、魔术"神奇的海洋"。
--教师示范魔术过程!
--小的图片进去,大的图片出来。
--哭的图片进去,笑的图片出来等。
--让幼儿观察原本的东西,放入海洋,会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根据线索推论前后的变化。
4、"我是神奇魔术手"。
--请个别幼儿按照相同的规则变魔术。
--请幼儿把变出或者推论出来的图片绘画出来。
5、请幼儿想一想,还可以变什么有趣的魔术呢?
6、教师讲解题目,幼儿做练习。
7、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八
(8的组成)。
1、进一步学习7、8的组成,体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仔细观察图片,能独立地找出不同的特征尝试进行分合。
3、乐于接受和尝试新的方法进行操作。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过7、8的组成。
学具:《幼儿用书》(p7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乌龟一家出来玩。
——教师:我们发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谁按这些不同把乌龟分成两组?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十九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6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对对碰(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
师:我说5.幼:我对5。
师:5可以分成1和几幼:5可以分成1和4。
(......)。
师:5可以分成4和几幼:5可以分成4和1。
2、复习2、3、4、5的分法与几种,引导出6有5种分法。
3、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一起来学习《6的分解与组成》。(出示课题,领读两遍)。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动手操作积木,探索6的五种分法,并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
2、小朋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请幼儿汇报操作结果。哪位小朋友来把你找到的6的分法告诉老师?
(请小朋友发言,并把他们的记录结果板书到黑板上,并比较)。
4、引导幼儿观察6的分合式,有什么发现?(提示: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变化)左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多1,这叫递增,而右边的数字一个比一个少1,这叫递减。还有两组数字位置互换了,但总数没有变。这就是数的分解组成的规律。
5、请幼儿演示6的5种分法。
6、领读6的分合式。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合起来就是6。
三、结束部分。
1、小问号的时间到了:他要检查我们小朋友的学习情况。
(1)(课件出示)填上缺少的数字。
(2)(课件出示)填上缺少点。
2、做游戏:今天这节活动课小朋友们学习了6的分解与组合,知道了6有几种分法?(5种)我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
老:小朋友,告诉我,6可以分成1和几?
幼:刘老师,告诉你,6可以分成1和5。
四、延伸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二十
2、观察和比较正五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感知其主要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辨别的能力。
1、教具准备:挂图“美丽的窗户”
3、《操作册》p45——46页。
5、操作活动。
6、作业:
(1)、描一描是和边形,并将数字写在图形中间,再把相同的图形连在一起。
7、作业讲评。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二十一
1、能在游戏中感知平面图形与立方体的不同。
2、能探索、发现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
3、能认真细致的进行制作活动。
学具准备。
1、操作卡p1、2。
2、正方形毛巾一张、大正方体积木一块。
活动过程。
一、活动观察:找不同。
1、出示一张张方形毛巾和一大块正方体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冰大胆谈论这两件东西的外形有什么相似?(毛巾是平面的,积木式立体的。)。
2、看看活动室里那些东西和毛巾相似是平面的,那些东西和积木块相似是立体的?
3、图卡操作:请幼儿看操作卡第1页;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物品?哪些物品的外形与毛巾相似,哪些物品的外形与积木块相似?给它们画上连线。
二、数数看有几间房。
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操作卡第2页的两个动物房制作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分一分。两个动物房里分别住着哪些动物?各有几个?分别属于哪一类?(野兽、禽类)。
4、说一说。野兽动物房是由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禽类动物房是由4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和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
三、制作活动。
1、猜一猜。剪下制作卡上的图形黏合后,会变成什么样?
2、做一做。请幼儿剪下制作卡上的图形黏合成立方体动物房。(也可请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
3、说一说。野兽动物房的形体叫什么名字?(正方体)像什么?
禽类动物房的形体叫什么名字?(长方体)像什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二十二
1.学习自己选择调查、记录的方法,统计小组同伴中不同入园方式的人群。
2.完成本班的调查统计结果,感受表格在统计中的作用。
3.积极参与调查、统计方法的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具:各种入园方式的标记,统计表
学具:分类盒,笔
1.选用标记表示各自的入园方式。
(1)教师:小朋友平时都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2)讨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标记来表示这些入园方式呢?
(3)请幼儿每人选择一个标记表示今天自己的入园方式。
2.选择不同方式进行调查统计。
(1)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讨论,并明确记录“本组同伴入园方式”的要求。
(2)师幼讨论调查的方法。
(3)师幼讨论记录的策略。
通过讨论使幼儿明确用数字“2”表示两个人,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下方。
(4)完成小组调查统计表。
教师:请你们试用这些调查方法,将你们这组各种入园方式的人数统计在记录单上。
(5)同组幼儿相互交流统计的结果。
(6)请个别幼儿介绍在自己的统计结果和调查方法。
请幼儿与同伴商量,将小组里每个人上幼儿园的叫交通方式统计在一张记录单上,然后相互交流记录单。
3.师幼共同完成全班的调查统计结果。
(1)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的调查结果。
(2)讨论:怎样才能知道全班每种入园方式各有多少人呢?
(3)出示全班统计表。
(4)每组选择一名幼儿在表格中记录本组幼儿的统计结果。
(5)师幼共同读表格。
教师: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猜一猜做一做篇二十三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
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4)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50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