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3:55:15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1-30 03:55:15     小编:飞雪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启发。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一

儒家的伦理思想不仅在中国千年的封建家庭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当代家庭。当代的家庭教育,不但要紧跟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亦需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

1成熟的儒家伦理思想给予后世家庭教育以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有一套成熟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人脑中根深蒂固,不随时代而变迁,也不随朝代而更迭,而是通过教育绵延至今。儒家伦理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其对天人合一的推崇,及对人道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仅影响着古代家庭教育,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家庭教育。

1.1知孝明悌的家族观。

知孝明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孝”指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悌”指友爱兄长,包括朋友情谊。儒家伦理文化认为知孝明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培养人性和谐的“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孝悌观念历经千年,早已植根于中国千万个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绝大多数父母不仅尊敬孝顺上一辈,而且会积极运用儒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观点教育下一辈。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还是对下一代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1.2和睦相处的处世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即使做生意也追求“和气生财”。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互相友爱的性格。相比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使得孩子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为己是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喧闹繁华的世界背后,需要的是真、善、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我的真诚和谐的联系。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冷血无情的人。

1.3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诚信是儒学伦理文化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杀猪教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一方面,教育孩子诚实不说谎话。另一方面,曾子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当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含甚广,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诚实守信不仅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而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态。诚实守信的孩子持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们待人诚信,同时也愿意相信别人会在自己有困难时伸手援助他们。谎话连篇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易妒忌、猜疑,不信任他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榜样的作用。在很多示范性事物中,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1.4修身养性的精神意趣。

这里所提到的修身养性主要是指礼仪教育。我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

2积极影响背后的消极因素。

2.1唯古是从,缺少创新精神。

很多中国家庭就“中国文化”这一问题,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免会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话虽没错,不免让孩子心生一种高傲自大之情,误认为中国文化都是好的,造成一种唯古是从、盲目崇古,因循守旧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且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中庸思想,竞争意识薄弱。

中庸思想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人伦思想,即人的内在精神;二是,外在的行为方法,即适度、适时,合乎人们的行事准则。但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中庸的深层含义,只是停留在表层含义,例如泛泛的理解为“折中、调和”,如此的理解尽管其本身没有错,但我们的部分家长若本身学艺不精,在教育后代时,势必会造成偏差。导致下一代错误地将中庸理解为平庸、不偏不倚,维持一个中等位置。这种有偏差的`思想继而又会影响到孩子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发展。

2.3愚忠愚孝,专制氛围浓厚。

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父权制为主的农耕文化,从而产生“重尊卑、知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等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注重尊老爱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与年轻人的不平等,并且在家庭中或许会催生出严肃、专制的氛围,让孩子自小就无法感受民主氛围,一味地愚忠愚孝。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伦理文化成为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统一体。我们的家庭教育面对传统儒家思想时,通常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一是,全面否定,盲目从外;二是,全面肯定,高傲自大。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平常家庭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很多国人心里也存在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应该摆平心态,逐步克服。当代家庭在运用儒家伦理文化时,应做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应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得以维系、社会得以维稳的轴线。但其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服务于无尚王权,其自身必然存在着不符合当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文化思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到客观辩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停留在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我们的家长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的合理部分,以及行动上深刻践行其理念指导,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甚至现在流行胎教。家庭教育在人生各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教得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占有强大的优势;家教不当,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可能危害社会,遗患无穷。纵观古今,儒家伦理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家庭环境中都发挥着轴线作用,并且成为家庭教育的楷本。我们不得不赞叹儒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包容共生力,但任何思想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局限,正如前文所述一般。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就伦理教育方面,应合理运用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二

船政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不同时代的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沈岩在《船政学堂》一书中概括道:“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包括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而其精华与灵魂是精神文明成果。……归结起来,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

创新。

重视科教和海权意识几个方面。”

船政学堂不仅为我国近代海军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更激励后人的是船政人在抵御外侮时所展示出的不惧个人生死的爱国豪情,无论是甲戌巡台抑制日军对台湾的侵略,还是陈英、邓世昌、许寿山、吕翰等这群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水师官兵在马江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勇抗敌,都显示了大无畏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丰富的内涵,当时处在内外交迫的中国,要求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在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心的驱动下以智报国,以身报国。同样,新时期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就是以爱国为先。而新时期的爱国强调的是以智报国,以德报国。语文素养课程不仅是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的熏陶。只有将爱国主义贯彻语文素养课程的始终,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学以致用,助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教育机构。每个专业都辅以大量的实习,这种创新性学习获得巨大成功,期间船政人凭借自强不息的创新进取精神创造出了无数个第一:比如,1887由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用“飞策”号铺设成由福州马尾川石岛至台湾淡水全线117海里长的第一条海底电缆。现阶段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理念上容易对创新性有所忽视,没有创新思维为基地,语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也难以持续发展。仅仅是机械的技能习得并不能满足岗位的核心需求,更深层的要求在于摆脱简单的机械模仿,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自主学习,创新甚至研发,以创新促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快课程改革,打破思维定式,以发散性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行业标准来改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来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当然这里除了必备的职业技能外,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

语文素养课程培育重视个体在日常学习语文知识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吸收和衍生的语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的综合整合,使高职学生具备熟练的语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高职院校在素养课程实施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现阶段高职教育在制定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偏颇,高职院校尤其重视专业课,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被边缘化,以“知识本位”“技能本位”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高职学生毕业后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所需的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对负载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培养道德品质的文化素质都有一定缺失。黄炎培说,“人或疑主张职业教育,即不主张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知二者与职业教育,并非立于反对地位,岂得因入此而便疑出彼,况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大多高职院校都以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为首要,但明显只重视技能能力是不够的,以此理念来建构课程,不符合全面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趋势。

除了对语文素养课程的缺失外,高职教育中普遍对校园文化缺少足够重视,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并不浓郁,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校园文化的成效与语文素养课程息息相关。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校训、校风和行为准则的传承,同时也要求通过师生活动和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团结合作等精神。卡内基推进教学基金会主席鲍耶尔在《学院:美国的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文中指出:“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是‘割裂’:在社会中我们失去了文化的内聚力和共性,在大学内部是系科制、严重的职业主义和知识分割。”只重视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是有缺陷的,语文素养课程的开展和良性推进需要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文化的内聚力,在各个方面统筹规划。但目前各高职院校无论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或是学生专业结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高职教育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就地取材从船政文化中挖掘出核心理念来充实语文素养课程,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改变唯技能习得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

船政文化遗产是高职院校进行语文素养课程的宝贵资源,结合语文素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古为今用,互为补充,相互丰富。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语文素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为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船政文化对语文素养课程的丰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船政学堂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沈葆桢在指定管理章程时就提到“况人之资质灵蠢不同,即学习均无间断,长进者自长进,生疏者自生疏,断不能全无参差之理。”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以人为本,不同的招生时间和地区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学堂按照各自的学习程度整合分班,对于某些学科(例如英文)有相当基础的又单独编班,在学期的考核中,学业成绩优秀的也允许越级插班。高职学生较之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在文化知识上一般存在一些偏差,但高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可以挖掘的潜力,语文素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设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素养为出发点构建语文素养课程。

(二)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

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只能保证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而综合素质才是职业生涯和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点,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船政学堂的目的是培养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之人才,但在课余仍然以日常道德规范的学习来塑造学生。高职院校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适当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文化状况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公文写作、现代礼仪、口语表达等,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提升书面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职场活动,提升个人竞争力。

(三)拓展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船政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形式也极其丰富,正如金秋蓉所说“船政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技术文化),为孱弱的职业教育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单福州马尾就蕴藏着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丰厚的船政文化遗产,例如中法马江海战烈士碑亭,中法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这为纪念牺牲将领而建的烈士碑亭。带领学生参观这些船政学堂遗迹,拓展以船政文化为内容的语文素养课程基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船政人物的榜样作用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毅力。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三

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至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团队意识,经常旷课,我行我素。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小小的打击和挫折,校园中借酒消愁的,失恋后要死要活的,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大吵大闹的,甚至自杀的现象都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大学要培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目标极为不符。

由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可知,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五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要建成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使这五种文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外显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各种建筑设施、教学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形式等。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外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渗透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不仅使师生享受美,而且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景观建设时,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实际需要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更新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配套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

2.2丰富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树立“无形旗帜”

所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人在长期从事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动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并为广大校园文化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大学的内隐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和谐校园文化可以把社会、学校的外在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内在要求,并产生积极的正向效应。“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引领广大师生精神振奋,努力拼搏,会时刻激励着广大师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广大师生在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引下有着正确的价值追求,生活充满活力与自信。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奋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包容;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会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树立一面积极向上、有强大向心力的无形的旗帜。

2.3建立健全校园制度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并不否认矛盾。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需要科学、民主的校园制度作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园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组建的规范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章程、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校训等。“校规、校法等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引导作用和很强的约束作用。这种引导和约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力量,起着自我调适、自我管理的作用。一所高校,建立起切合实际的'校园制度文化,就会被广大师生认可,学院所倡导的大家就会积极自觉参与,学院反对禁止的事情,就会自觉抵制,在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约束下,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会进一步的规范化、民主化,有力地保障了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形成。”

2.4优化美化校园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内容包括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观念生态化是师生的观念要形成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把人的培养融入持续和谐、共存共荣的生态发展中去,实现人和环境辩证发展的统一;教学生态化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沟通、教学相长、方式多样、文理相通、学科相融、富于开放改革和创新;管理生态化是学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的管理者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平等对待教育系统中的各个生态要素,遵循生态平衡和激励竞争机制的原则,正确处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教授、认知、教育和自我教育;行为生态化是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都要体现生态观念,一切行为的准则是环境和人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现代教育要转变观念,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要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论;要构建新型生态行为体系;要培育持续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因子。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四

现在的大学生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越来越依赖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变成现代人尤其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未踏足社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还处于活跃发展期,而互联网作为大学生的心爱宠物必然会发挥它的浑身解数去迎合大学生们对于各行各色信息的猎奇探索心理。因此,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对于优化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同样意义巨大。

1.互联网的娱乐性和虚拟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今的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上网渠道,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他们不再愿意走亲访友,不再愿意面对面的跟朋友、亲人和同学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甚至沉迷于互联网制造的虚拟世界。互联网的娱乐性日益蚕食着大学生的大多学习时间、吃饭时间和睡眠时间,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程度直线下降,肥胖、失眠等疾病悄然而至。大学生们频频沉湎于网络游戏的虚拟空间难以自持。精神方面患得患失,甚至形成人格障碍以及心理疾病和各种思想问题,在互联网上他们毫无顾虑的宣泄和释放现实带来的各种无奈和压力,寻求精神的安慰和心灵的释放。大学生的这些问题倾向的形成都与互联网不无关系,因此说互联网是将大学生的精神思想带上了脱离现实世界的病态道路的帮凶。

互联网是一个各形各色信息充斥的虚拟世界,信息传播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可以说是没有路径障碍的,各种信息的发布、接收和阅读相对比较容易且自由,加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互联网的这些特点就给那些还存有争议的事件、落后的思想文化、反党反社会言论的广泛迅速传播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良好渠道。这些不良言论势必会对深度依赖互联网的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体系造成严重冲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的增强任务更加刻不容缓,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加大了,而且还会动摇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以及道德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互联网的发展要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师对信息资源所具有的优势而使教师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而且老师们很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老师的面对面讲授,而且大学生由于对新生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和认同感,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这种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来接受和宣传各种信息。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的年轻一代,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运用最新科技产品,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新事物的代名词,拥有着强大的使用军队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成为主力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定型,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信心和能力,他们对于互联网的运用更是落后于青年学生群体,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偏向于使用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业和活动。但是,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已呈现席卷之势翻滚而来,需要我们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紧更新观念、思想,努力扼住时代脉搏,跟上互联网的步伐,才能更好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开来。

1.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方式拓展了教育内容,突破了时空维度。

互联网把各色信息毫无差别的放在一个平台,无关乎发布信息的始端的国度、地域,也无关乎传播信息的人种、性别,也无关乎接收信息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只要你有需要,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时代宠儿随意选择自己偏爱的方式如编辑文字和图片、录制音频、拍摄视频等等来发出、传播信息,或点击阅读、观看信息,或转发、分享信息,或下载、保存信息。互联网完全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种种限制和障碍,互联网是一个广大的信息集聚地,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藏,不仅可以方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增强教育能力,变革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内容,同时也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接受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内构能力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一目的关键还在于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能够与大学生的群体偏好和性格特质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内构能力。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上任意咨询各种问题,还可以与网上的专家、学者、大师、教授、亲朋好友等等交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等。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内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信息的受众平等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它使得信息发出者、传播者和受众者的界限变得不再那么清晰,大学生不再只是受众群体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他们既是信息的接收消费者另一方面又是信息的传播发出者。如今的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qq这两个常用软件获取、发出及传播信息,而且现在微博、论坛和博客也是大学生广泛活跃的阵地,他们随意的发表、阅读、转发、传播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和论点。互联网上人人可以是教师,人人又都可以是学生,师与生之间不因喜恶而耻于教或学,他们在互联网上是互为师生的平等的人。同时互联网也极大的减弱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极大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1.强调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的多样与主流表达。

现代科技在加紧发展,那么,也必须得加强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管理及约束监督。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应该允许和提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表达,以不同求发展,有不同才有创新,才谈得上活跃。通过大学生的多种表达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解读和再创造提供多种视角和丰富素材。世界因不同而美丽,思想因差异而更可贵,但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偏激和错误思想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的思想趋向主流正确同时不失其积极方面的差异。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方式。首先,可以通过校园广播app、bbs、校园app等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校级公共交流的平台。其次,可以增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加、践行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后,可以建立一个以班为单位的、师生可以双向、随时交流沟通的小平台例如各种各样微信群,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

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他们自身的各种素质及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层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得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第一,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不再面对互联网时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第二,建立一支校级的、专业的互联网媒体开发维和护队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无障碍的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要求我们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优势机遇,同时要与时俱进的迎接挑战,努力克服互联网的劣势,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不断提高。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五

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品位和层次。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高等院校篮球文化构建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篮球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有义务、有能力为篮球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篮球作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入门门槛低,场地易寻,所需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多地方从小学,就有很多的篮球爱好者,这为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的调研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比较系统的篮球文化熏染,很多人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篮球文化,篮球事业所拥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篮球爱好者没有能更好地从篮球爱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对篮球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让篮球事业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篮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丰富学生在高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和学校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是如何认识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如何建设合适的篮球文化,国内学界并无定论,本文将就以上几个主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由于篮球运动对于场地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是太高,费用和时间的限制较少,开展篮球运动能锻炼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篮球教学,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这也决定了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篮球场地、提供篮球教学课程,没有对篮球事业进行统籌安排,从建设篮球文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因此时篮球教学显得比较单调,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篮球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发展。

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篮球文化在内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不揣浅陋,作者就发展篮球文化的策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发展篮球文化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篮球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文化,不仅要在宣传上体现出来,还要拨付必要的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在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细节上考虑,重在落实。

(二)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

(三)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篮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师团体,篮球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篮球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在规划篮球事业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去提升篮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当然篮球教师也要自加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毕竟在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拥有更自信的现在。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鉴于大学生年龄阶段与心理阶段,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教育变得十分关键与重要。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篮球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最后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六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墨家学派能在百家争鸣之中涌现而出绝非偶然。这和墨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学说的合理之处有着必然联系。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墨子名翟,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据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儒家典籍。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弃了儒学,对儒学进行批判,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

(一)尚贤、尚同、非攻的政治理想。

“尚贤、尚同、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政治主张,是墨家的政治理想。尚贤,指的就是尊重、注重贤者,唯才是举。选拔人才的时候要任贤使能。墨子主张“尚贤为政之本”。他强烈反对周朝以来任人唯亲,世卿世禄的制度,主张统治者不应局限于血缘的范围内,应该从各阶层中选拔录用真才实学之人,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和权力,同时罢黜那些只会尸位素餐的人。尚同,指下级要统一于上级,政令要畅通。墨子认为人越多,人们所持的不同意见就越多,进而是非就越多。下级应对上级服从,一乡之人要统于乡长,一国之人要统于国君,甚至国君也要统于上天。每级的行政长官都由贤能之人担任。非攻,指的是反对侵略,主张和平。由于所处时代,墨子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认为战争对国家,对人民都是有着很大的伤害。

(二)尚贤、尚同、非攻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当前,挑战当前,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应该给大学生们树立一种“尚贤”的理念。有才学,有能力的青年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为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目前的教育制度,公务员录用制度和干部任用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以求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尚同”的当代意义是吸取墨家思想中精华的部分,让大学生有一个整体大局的观念,从大局出发,强化集体主义观念,上下一心,统一于党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当今国际局势仍旧充满了不安定因素。虽然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影响中国的安全因素仍旧很多,仍需要时刻警惕。特别是近段时间日本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以及美日联盟的威胁。要使大学生清楚得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个时候借鉴的“非攻”,主要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抓紧时间发展壮大自己。中国人爱好和平,反对侵略,但不是“非战”,抗战和抗美援朝就是先例。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广泛而深刻变化的世界。大学生在当今的环境下,应充分理解尚贤、尚同、非攻的现实意义,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七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消极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2.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虽然在微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然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的在微文化背景下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必须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带来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教师队伍对于微文化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对微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对其有着全方位的认识,才能够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的利用微文化的优势,摒弃微文化的劣势;第二,要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的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积极的方向开展。

对于高校来讲,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够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责任。所以,需要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能够积极的面对微文化对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是大学生成才和成人的必要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对人生的选择,同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应对网络或者微文化的影响;第二,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压制性的打压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微文化,从而能够有效的规避微文化的消极影响;第三,促进大学生正确利用各种微工具,微文化促进了各种微工具的产生,这些工具使得学生获取和分享知识变得更加快捷,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微工具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工具,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应对微文化的影响,必须要营造相关的教育环境:一方面,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使得课程的内容能够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同时,也需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之间的比例,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相关的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能够进一步调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微文化冲击下,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需要对相关的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要丰富教学的手段,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第一,高等院校可以建设相关的网络平台,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平台中要积极对相关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宣传,同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平台中来,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产生互动;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微工具,微文化的背景下,各种微工具的产生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可以积极使用这些微工具,进一步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容易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八

(一)教育环境的影响。

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就社会环境方面来说,文化多元化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从积极的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出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还可以通过民主、法制和人权思想在高校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并通过先进思想来促进大学生进行创新与探索。从消极影响来分析,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处理不当将引发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理念。此外,文化多元化中的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会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如果高校不能正确处理这些消极影响,将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质疑我们的政府,质疑我们的政党领导,甚至走上违反国家宪法的犯罪道路。尤其是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容易让大学生感到自卑,还会错误的把原因归咎于政府。

2.对家庭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着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来看,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已经较之于小时候来的小了很多。然而,家庭作为人心灵的归宿,其对于人的影响仍然是巨大且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家庭中父母的不同观念也会引起他们行为方式的变化,这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观念与行为。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愿意接受先进的文化,从而将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开放和谐的民主氛围,加之当代家庭中更为重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将会有利于他们的子女获得积极的家庭正能量。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有些家庭对于消极文化的认识程度与辨别能力不够,从而在家庭中形成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3.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影响,依然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收到来自于各个国家与民族文化中的不同艺术作品,尤其是高校里的图书馆,它作为高校知识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服务者,积累了大量各国优秀的文化精粹。这些文化精粹必将进一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大大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与眼界。当然,还有一些优秀音乐作品、雕塑作品等都代表了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显然能够在高校里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氛围。此外,来自于异域的宗教文化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然这是指宗教文化中的好的一面,它将引导大学生一心向善,从而找到心灵寄托。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中也会有着色情暴力电影等,它会让大学生陷入到过度放松的陷阱当中去,接受这些不健康的文化侵蚀,从而容易导致学业无成,甚至出现犯罪倾向。此外,还有些国家有些邪教组织等,大学生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如果不能很好的辨认,将有可能做出反人类、反社会、反国家的罪恶行为,后果当然是灾难性或毁灭性的。

1.对理想信念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影响也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就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国际化大趋势,它可以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化,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高校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多种文化。那么,大学生就可以通过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更为切实的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努力选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品行,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文化多元化让大学生的选择面更为广泛而杂乱,容易造成大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变得犹疑不定。因此,文化多元化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它可以让大学生看到优秀文化的力量,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它也有消极的一面,即它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干扰,让大学生产生偏激的看法。

2.对思想道德的影响。化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会有不少善良的故事发生,也有不少感人的事迹存在,这些都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好的文化,无论是不同国家或民族的,它们都具有真善美的本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心灵震撼力,有利于引领他们更好的对待生活与学习。而思想道德又会引领行为的发展变化,文化多元化的积极影响也会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转变,把一切优秀的文化来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是,文化多元化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国家或民族的不健康思想道德观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学生,他们看似前卫,实际上是对道德的践踏,不仅会造成身体方面的伤害,也会引发心理的严重损害,进而在这些不良思想道德的指引下做出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1.教育内容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有着积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更为丰富的选择性。这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多元化文化的推动下极大的丰富与发展了。一些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素材,比如说可以引进其他文化中对于他人隐私的尊重原则来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度,重视个人的独立性与相对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信心。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弊端较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而文化多元化下的大学生将可以接受到不同的文化观念,教育者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比如说,大学生要能够自立自强,具有竞争意识等。

2.对教育方法的影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完全可以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方法,很好的融入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温暖,引导他们去做公益事情,投入到爱国主义活动中去。高校还可以把优秀的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四)教育理念的影响。

1.培养目标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主要就是有这么一些方面。具体来说,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干扰与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擦亮自己的双眼,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要做对得起社会、国家、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工作,要引导他们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期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2.教育者素质的影响。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教育者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提高了。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思政理论知识与技能,更要博览群书,吸收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做出较为客观理性的文化判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识别能力,才能够把大学生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起到领路人该有的作用。

二、结束语。

总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有着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即崇尚社会理想,但也注重实用;维护集体荣誉,但也强调个人权益;忧患意识较强,心理压力渐大;全球化意识和接受外来文化意识增强等。因此,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教育主导思想上必须突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一元导向与多元渗透的辩证统一,在教育策略上增强开放性与民主性,在教育方法上加强层次性和针对性,从而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培养出四有新人。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九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选择,从校园走向社会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大学生的家庭观、婚恋观也逐渐的成熟,积极的引导和支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大学生家庭观发展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观念正在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诱惑和挑战,各种利益的冲突导致年轻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忽视自己的家庭,无法正确的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

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物质享受,但是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刺激人们对于财富的过分追求,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着青年人精神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充斥着年轻人的心态,没有脚踏实地的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勇气,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某些不正当的途径获得更多的利益追求。对于父母缺乏关爱,对于未来的家庭没有概念。没有正确的对待恋爱观念,怀着游戏的心态对待爱情,对于恋爱和家庭观念没有最好心理准备。近几年因为高校恋爱问题产生的自杀案件不在少数,大学生的家庭观念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深入到大学生课堂中和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婚姻和爱情,正确的对待家庭。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观念的策略。

大学生的家庭观主要包括大学生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另一方面代表大学生对于父母亲人的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家庭观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出发,深入研究提升大学生的家庭观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传统的中华美德需要不断的发扬和壮大,百善孝为先,家庭观首先从家庭出发,对于父母应该体现的是一种孝道,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教育,父母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面临人生的哪一个发展阶段都应该对父母孝顺感恩,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认真的做好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家庭出发再回归到家庭当中去,这就涉及到家庭观的另一个方面的内容,恋爱观和婚姻观。大学生对于爱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应该过于的利益化和物质化,近些年来大学生因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选择违背道德甚至去破坏他人家庭的幸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对物质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社会所应该抵制的。闪婚、闪离也成为了比较广泛出现的现象,近几年离婚率不断的提升,而这部分人中,对于婚姻和家庭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来经营爱情,价值观取向也是不正确的。所以从大学生出发,深入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家庭观的影响,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正确的爱情观念的形成,帮助大学生需求更好的生活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程研究,对于家庭观念的培养需要从课堂入手,专门设置课程教育的内容,让大学生了解婚姻和爱情的重要性。科学的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从而组建自己的家庭。在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和谐的与他人相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不断的丰富教育的内容,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层面进行指导。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细化家庭观教育这一内容板块,将家庭观教育提升到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道德层面上,紧密的联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发展的现实案例,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分析和讨论找出具体的研究的对策,帮助学生在处理家庭和恋爱婚姻的关系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其效果。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自身出发影响孩子,让孩子对于婚姻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责任感,自觉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认真的对待恋爱和爱情。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孝顺自己的父母,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响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对学生的婚恋、家庭观念的培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

近些年来,作者在对蒙古族教育的调查中发现,在当前蒙古族的现代教育中,没有做好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有效的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导致蒙古族现代教育与民族文化严重脱节,对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也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极的传承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以不断的推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蒙古族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蒙古族的长远发展。该文主要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蒙古族快速发展中,蒙古族教育也发展非常迅速,在此其中,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较大,由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精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且能够给现代教育以启迪,明确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现进行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多年,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具有较高的需求,并且真正的融入到现代经济市场发展中,而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发展也非常迅速[1]。例如,从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上来看,蒙古族注重农耕、放牧的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坚韧的品格,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具有较大的渴望和追求,进而该种生活方式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主要是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教育,从某个角度上来讲,现代教育主要是让人们了解当前经济市场以及科技的发展,并学会如何将其运用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现阶段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其非常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而也推动了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例如,现代教育从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上获得启迪,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科技等。例如,蒙古族在进行农业发展中,积极创新生产方式,满足了现代经济社会生产的需求,并且对文化知识具有较大的渴望和追求等,从而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也对蒙古族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育中,也不断的追求创新,追求效率,进而提高了蒙古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俗习惯,包括蒙古族也是如此。蒙古族一些优秀民俗习惯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另外,蒙古族的民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的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汲取蒙古族民族习惯中的精华,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例如,蒙古族民俗习惯中存在的思进取,勇追求的思想;敢于突破枷锁、勇于创新;注重团结合作,积极发挥集体的力量等等,这些都是民俗习惯中的精华部分,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以不断的促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在蒙古族现代教育中,应该积极的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并且积极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开展现代教育,以不断的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2.1将传统文化中的“解放思想”理念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解放思想”,作者认为应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这样才能够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首先,在进行现代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贯彻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教育,树立现代教育意识,积极改变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提升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追求,推动民族思想观念的革新,不断的向着现代文明方向发展。其次,在进行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应紧密的与蒙古族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实验,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蒙古族现代教育质量,充分做到服务社会、发展民族经济,从而推动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2.2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

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应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从而推动蒙古族的快速发展。首先,对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应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不断的用先进技术手段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其次,应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使蒙古族人民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繁荣发展民族经济,而且,蒙古族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通过勤劳和智慧,再加上现代科技的结合,对推动民族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大胆尝试,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蒙古族的民族学习意识、竞争意识较高,勇于去尝试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科技,从而提高了蒙古族的现代教育质量,为此,作者认为,对蒙古族的现代教育应大胆的去尝试,不断的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首先,应通过现代教育的方式来增强蒙古族人们的责任心,要将民族富强、民族发展作为积极的工作,应全心全意为民族振兴、民族繁荣服务,全面提升蒙古族人们的责任意识,提升现代教学效率,推动蒙古族的快速发展。其次,现代教育中应注重对蒙古族人们的学习生存观念培养,并不断的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激发民族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蒙古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以及快速发展的文化、教育等格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推动蒙古族的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民族发展中需要高度的重视现代教育,并且在现代教育中还应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积极的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而,通过以上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蒙古族现代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进行剖析,同时,该研究者也提出了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教育,如,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意识;打开门户,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尝试,激发民族学习竞争意识等,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进一步促进蒙古族现代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蒙古族现代教育的质量,实现蒙古族的振兴和繁荣。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二

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时,体现的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现时是呈现出的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结果。在艺术实践中,教师们重视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当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孩子以真实、真切、准确、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由感而发有情可发。当进行非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大胆独立自如的表现。在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使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让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由感受体验而获得诸多的亲身体验、经验,久而久之成为了幼儿创造表现的主要源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动中做到互动,教师就必须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与儿童的思想感情有着质的不同。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观”(或世界形象,对世界的理解)强加到儿童身上,这无疑对儿童是一种压制和打击,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经验。正如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意识到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向儿童靠拢,教师主动和儿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艺术教育那样总是由教师带着学科(艺术教学内容)走向儿童,而应该带着儿童走向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师注重在情感上亲近幼儿,增进师生亲密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并对幼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视点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评价幼儿的表现。这样,可以使教师更能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共同发现。言语的融合。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诠释事物的语言,并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演示作品。这样可以是幼儿更感亲切,易于理解产生“共同语言”。

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与理解事物的视角跟成人不同,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解释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很稚气。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画动作可能不怎么灵敏、协调,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斜斜、粗粗细细,不流畅,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匀,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它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成人(教师)要了解这一切,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这样会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那会大大干扰幼儿稚拙的自然表现,更会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观存在来衡量、评价,而要考虑合不合乎幼儿的特殊经验,把幼儿的体验、经验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励、肯定幼儿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强调的是不一样,而非规范性。对幼儿一切的稚拙的表现都能认可,都会欣赏就能小心地对待幼儿创作的每一个新发现,不轻易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努力去启发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会导致一个人较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一个途径,培养其创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剂。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丰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动,幼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这一切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使之人文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更大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三

中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个体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重大,作为父母,应当准确的了解子女在中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中学生进行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引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在生理上逐渐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表现出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存在人际交往与青春期等心理问题的矛盾,在家庭中,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夫妻关系,父母与学生长时间居住在一起,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很容易导致子女的心理机能产生变化。学生在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十分的细腻,容易造成创伤。尤其是家庭离异的子女,子女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容易给子女造成潜在的精神压力,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其次,亲子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内心矛盾多,对父母较为敏感,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十分依赖父母,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矛盾都需要父母的配合才能很好的解决。在这个阶段,双方在这个时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父母在这个关键时期,需要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多给予子女关爱,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家长期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教育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家庭教育功能的主要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家长的期望中,孩子的成绩好坏意味着将来要进入名牌大学,就是优秀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的期望,很少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追寻梦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容易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人际关系期望,在中学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对子女的朋友干涉较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子女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个时候父母担心子女的早恋问题影响成绩。家长不能过于干涉子女的交往,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子女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培养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3.教育内容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往往看重子女的知识学习能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会严重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处于青春期的阶段的中学生的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家长最注重的就是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缺乏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忽视对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生缺少独立性。

三、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策略研究。

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优化家庭氛围。

根据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家庭关系比较亲密的,测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高。而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中学生,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十分的亲密。因此,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之间要彼此和睦爱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要营造美好健康的成长氛围。另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需要不断的沟通,父母要主动和子女进行沟通,尊重子女的想法,站在子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子女提升他们自身的认知能力,要引起孩子的共鸣,家长和子女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家庭氛围。

2.提高家长自行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提升家长的对学生的教育能力,需要家长掌握子女的心理,需要广泛的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中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定期的开导,不要给子女施加压力,关注子女的心理特征。

3.加强子女青春期教育与生命教育。

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最重要,因此,在这个时期需要和学生有血缘关系和高度信任关系的父母是是最佳教师。家长在这个时期需要有意识的和子女谈论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教育子女进行正常的交往,顺其自然的解开对异性的好奇心理。在这个时期,学生往往对学习和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产生的压力无法排解容易使得学生产生挫败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需要加强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沟通排解子女的压力,让子女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综上所述,父母应当重视家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及时的了解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子女进行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国芳,李丽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01).

[2]吴惠娟,沈鉴清,骆宏.家庭环境对初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08).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四

人类文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只能学而知之,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人类早期先民那里,与人类的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过口头和行为传授的形式,传递着原始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丰富,特别是由于文字的出现,人类文化单纯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的形式已不能胜任,人类社会有了专门传授文化的机构的需要。这时,学校教育便产生了。教育传递着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速、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使一个人从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摄娶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的保存、积累与发展就将成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复他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事,人类就不可能进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钻木取火的蒙昧时代。就的整个人类而言,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继者。就其每一代人而言,人们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是文化的创造者。“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只有先占有文化,然后才能创造文化。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确定的教育内容。而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教育内容之所以需要“确定”,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文化都包容着先进与落后、崇高与卑下、文雅与粗野的成份。而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需要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给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价值、行为方式以及知识与技能;二是因为,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的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一点;另外,人脑容量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知识的无限广阔性构成了一对矛盾,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文化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都传给受教育者,这也就需要确定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得以实现。因为“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和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育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先生任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因而,在当时的',既有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也有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还有鼓吹中国传统的。这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重要。如在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观念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观念外,还有的文化观念,西方的文化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观念。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传播、传递什么样的文化观念,我们教育的选择功能的意义就更加重要和突出。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人类已有的旧文化中力求更新与创新。使之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创造与更新文化。而人类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过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占有人类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换言之,教育传递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个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且具有经济、高效、模仿和接受,而是一个不断重组和建构的过程。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在《思想生态学的步骤》一书中,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五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in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身为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首先的认真努力地学习中医,并将它发扬光大,再将西医作为工具,让我们更好为中医服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向我们学习中医,就像我们学院的那么多的留学生,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被全球化给冲洗涤了。

既然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就得学习,国家教育体制值得我们深思。曾有这么个例子,1979年6月,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长达三万字的报告,结论是美国初级教育病入膏肓,可以寓言,在过,中国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几所学校后,也写了报告,结论是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所以两份预言都错了。

究其原因,令人深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大部分学生上学都是为了应试,他们不是考试,便是做题,我也是被高考这场风暴所洗礼了一遍的人,对其感受很深,培养的都是只会学无文化创造力的人,各种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都能背的滚瓜烂熟、运用自如,但是自己创造的就相当少了,几乎没有。

有的东西也不乏创造,如时下最流行的《超级女声》、《阳光伙伴》,但其中《超级女声》是模仿美国好莱坞选秀活动《美国偶像》、《阳光伙伴》则是模仿日本的裹腿跑,当这些节目一火,众多的电台都争相模仿,令人发指。难怪许多人抱怨为什么现在的电视越来越难看了!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太少,冠军没有了传统中国女性的柔美,而更像一个野性的男孩子,更让人想不通。

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体现了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网上用搜索引擎一搜,便可链接到世界任意一个角落,网络世界精彩缤纷,诱惑力也十分大,黄色信息蔓延,各种各样似乎是好处的利益引你上钩,没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静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知道要传承一种文化是要靠心灵传递而不是网上传递,我始终坚信“心诚则灵”。

还有中国人缺乏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像许多古迹,文化街、镇都濒临灭绝,现在的商业楼几千元每平方米,如果靠这个赚钱则将会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人不惜一切,妄想毁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北京的“胡同”、“长城”、“故宫”等都遭到国人的践踏。

还有很多,如京剧、昆曲等越来越无人问津,取而代之则是摇滚r&b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我并不否认国人学习,学习是必要的,如果对该事物根本不了解,就不能说创造了,所以要将功底打扎实,考核不一定靠考试、作题,现在有许多给中小学生“研究性课题”与大学生“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例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以创新,可以说双管齐下。

当然前文提到的诺贝尔奖是不知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奖,搞了许久的外国科技研究若无法突破的话,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也许不失为一条好路。

曾看过一份调查大概是关于为何人们越来越不愿研究中国文化,提到了一点说研究中国文化累且特别低。我觉得研究什么工作不累啊,待遇低我们可以建议国家多拨一些资金奖励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而像日本、韩国等学习我们的东西现在不知道发展多么快。

形如如今吵得火热的中国“三国、水浒、西游”被日本公司抢注成为商标,而国内的动漫业无动于衷时,令人感到寒心啊!当我们的孩子被别人抚养长大以后,还谈什么传承文化,发扬光大??!!后来国内几家公司提出申述之后,让我们欣许得到一些安慰。

“胡同”、“长城”等建筑具有世界意义的东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将其保护起来这时就应学习外国那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依照这样,当然需要资金,但是泱泱中华大国不会被这点小事所难倒。

网络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可以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多国语言版),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熟悉自我。

电视节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创新,更会吸引世界的目光,中国的艺术要从娃娃抓起,爱好自己的文化,而不会让他成为赚钱的工具,当街上的摇滚、r&b换成了优美的美声音乐,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北京奥运会外国人不想看我们如何rap而是看更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啊!

[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面临了一些困难与障碍,他丝毫阻碍不了传统文化前进的脚步,但中国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不能一味地排挤它们,而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也许前面的路是曲折的、艰难的,但是我相信,只要你、我、他,我们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致谢]:感谢杨具容老师悉心教导,让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高深莫测的领域。

[作者简介]:刘昆江西中医学院05中西医临床2班学生学号:

[参考文献]:

《新话题作文分类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6月出版。

《21世纪大学生论文写作要议》林晨主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月出版。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以供借鉴。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它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1.1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

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反对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将“义”

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1.2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孔子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曾运用这样的标准,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这种和谐标准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百川入海的境界;崇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崇尚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被排斥的。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言论、行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因此,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从霍布斯、马尔萨斯直到达尔文、高尔顿等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3中国教育注重群体,西方教育注重个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维护群体的和谐和社会安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力,奉献大于索取,个体价值观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得以实现。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们自然的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的发展。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个人之上的原则也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如人有权自行其事;人有抉择权;人身不可侵犯;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随后,西方教育学家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的基本标准。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但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伦亲情和宗教群体意识的淡漠。

2、文化传承、教育目的不同使中西方学校教育各显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传承的方法不同。西方学校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和实施教育方法上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2.1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训导式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居高临下。中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基本带有被动性,他们摆脱不了“遵命”的思想.学生不能质疑权威;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观念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和创造力。而西方的教育是平等教育。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他们尊重老师,但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也可以和学生探讨,师生关系很平等。所以,西方学生自信、张扬、创造能力强。

2.2上课方式。

中国实行的是灌输、鞭策式的课堂教育,也就是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其次还有老师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氛围紧张,教学方法单一,压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西方课堂实行的则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育。教师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像个讨论会,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过程及过程中愉悦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育内容。

中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点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一门功课的学习基本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上很难开拓,创新。不难看出,中国课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精而深。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广而博。老师讲解知识也是点到为止。这样为学生也留下了很大学习、思考空间,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延伸。

3、社会背景、培养定位不同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差异。

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实现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西方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健康快乐的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

3.1培养定位。

中国家长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为他们传承香火,光宗耀祖。孩子是“自己”的,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因此,孩子的培养定位是,家族的接班人,是家族的香火,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希望;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从家庭利益出发。而西方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认为他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漠,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家长不能替孩子做选择。由此看来,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人。

3.2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氛和谐而严谨,但并不宽松民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孩子不能冒犯父母,听话才是好孩子,这种家庭氛围造就了很多“乖”孩子,他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缺乏独立、开拓的精神。西方家庭氛围平等、友好,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教育能力,所以,他们很少指责、命令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3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独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胡闹”而加以制止,中国父母更喜欢孩子墨守成规。西方家长基本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赞赏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

总之,学校、家庭和历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中西方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长处和短处,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质疑,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无需置疑的。但随着教育的全球化,我们更应该汲取西方教育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古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东文化、希腊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古埃及的自然科学、近东的宗教观念和希腊的爱智思想,在罗马帝国众多地理资源、众多民族精神基础上发现了适用于各民族的科学、道德、法律、哲学及宗教观念,抽象出“七艺”的课程体系,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巧妙地运用从阿拉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对自己原先由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革新宗教,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17世纪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更是发现了中国的“精英政治制度”——科举制,并将其改造成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因官僚体制的运转而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国虽较早的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原文化,但由于地域原因,使二千多年以来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学说革新不大,照西方人的说法,“中国人追随其先辈的足迹,一直平静地生活着”。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如传统习俗、语言文字、价值体系,对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传播某种文化,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活动;文化因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得到发展和更新,因而呈现出丰富和不断进步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和前进。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七

: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家庭是儿童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儿童日后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影响,提倡家长重视对儿童的学前启蒙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要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

因此,要求每个家庭都要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对儿童的正确的启蒙教育,让儿童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父母对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是儿童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

在孩子入园或入校之后,再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教导养成热爱劳动、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集体生活中能够更加独立,成为倍受欢迎的人。

另外,在学习上,要适当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监督和辅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会成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起点。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后感知世界的第一个场所。

幼儿时期是人生熏陶和染化的开端,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生活习惯等。

3岁到6岁之间是学龄前期,在这个时期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在此时期要做好家庭教育,从而实现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

家庭教育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因为子女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都对父母长辈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父母的'教育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要看家长树立权威的强弱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不能是对孩子一味地限制,而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刚柔并济的方法,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慈爱而威严的高大形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缘天性是无法分割的,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当父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染到快乐的气氛;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

另外,父母对待事物的处理方式也是孩子效仿的重要模板。

如果家长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等,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就会盲目地吸收这些缺点。

如果家长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淡定、处变不惊,则会逐渐感染子女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字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为孩子的将来打好基础。

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由家庭步入社会大环境,孩子会接触到家庭以外的人、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都可能进入孩子的视野中,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日常的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非。

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的积极阳光,假丑恶的阴暗卑鄙,引导孩子发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优化孩子的心灵建设。

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教育的关键。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方面。

如果儿童能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同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不怕挫折,勇敢面对,那么就可以比较顺利、健康的成长,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以后儿童入学甚至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自我意识可以培养孩子对自己正确的评价,正确、积极的看待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荣誉和挫折。

幼儿教育是一件较复杂的事情,单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教育是无法胜任的,它的完成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成果。

成功的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沟通配合。

对学前期的儿童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不能跟随幼儿园教育思想的步伐,将不利于儿童今后的学习发展。

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要在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语言、才艺、体能上共同发展,加强孩子各方面的应用能力,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人。

这就要求家长首先把握好孩子现阶段的接受能力,做一个详尽的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孩子的状态来决定学习的进度,最后确定出来孩子具体的学习项目。

此外,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的综合技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否允许,按家庭经济能力来衡量应学的科目。

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其他教育方式(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教育形式。

家庭教育对孩子、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用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

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1]曾仕强,2006,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赵忠心,1991,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3]杨冰,2004,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论文篇十八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及运转,网络传播是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所体现出来的新的特点。结合众多学者对网络传播的界定,其是指通过计算机的网络科技来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网络传播自从1994年进入我国,就以飞速的趋势进行发展,这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网络传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真实性和虚拟性并存。很多人对互联网的第一反应就是虚拟的,它以文字、图片和音响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以计算机为依托,形成了一个类似与真实世界的时空概念。对于网络的虚拟性影响最大的要数大学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和信息充满兴趣,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逃避社会现实,在网络中可以得到现实中所不能满足的需求,这种带着“假面具”的安全感,给庸俗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土壤。既时性和互动性并存是网络传播的又一大特点。与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优势在于传播的速度快,可以说网络传播将传播的速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前的出版业需要对信息加工、排版、印刷、发行等很多程序,而网络传播以数字化的通讯技术为基础,可以达到实时报道、即时地共享信息。互动性表现在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接受或者拒绝信息的传播;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表言论,即时参与网络的互动,比如新浪微博。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网络传播可以让教学的课堂延伸,并且随时了解各种信息。开放性与全球性并存是网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世界上除了每个国家的保密局的网络无法被共享外,其他的网络和网站都是开放透明的,一根电线、一台计算机一个软件就可以与世界同步。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各种网络运营商为了吸引用户都大大降低了传送信息的成本。网络让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这对于思想活跃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既有利又有弊,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身的思想政治知识,但对于一些强势来袭的西方不良的意识形态,大学生要如何进行抵制,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首先,通过网络传播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手段。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开拓了其教育的途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的一片无垠的天地,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作报告、你讲我听等枯燥的教学方式将被淘汰,多媒体成为了教学的“黑板”,可以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大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5588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