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次,珍惜当下,追求卓越;注意总结时的结构,明确出目的、主题和要点。这些总结范文的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写作参考。
轴对称说课稿篇一
把纸对折。
剪成2半。
取其中一半,将长边对折。
将对折后的折纸,再依样对折。
在对折好的折纸上画上小人形状。
剪去小人同边多余的部分,注意头部不下方不要剪断。
8
剪好后打开,就大功告成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轴对称说课稿篇二
西安考办咨询电话:(029)87895809、87811822、87816947。
考试时间:2007年4月21日、22日。
报名时间:2007年2月1日——2月12日(双休日不休息,周六、日也可以报名),逾期不再办理补报名。
报名地址:北郊文景路3号(西安教育考试中心北院)。
乘车路线提示:601、33路公交车中联家居下车即到。18、37、38、211路公交车,702中巴车至城北客运站下车,向西向北约100米即到。
(考生也可以选择下半年10月参加考试。西安市每年安排4月、10月两次考试,注意提前报名。)。
轴对称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我准备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蜻蜓、树叶、蝴蝶、脸谱揉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依据儿童心理特征,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尝试、观察、比较和概括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尝试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本着“尝试——发现”的思路,让学生通过尝试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了个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对称》。通过这样的情景,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尝试和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理念。为了突出“了解对称的特征”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四个层次:剪一剪,说一说,折一折,变一变。一开始我告诉同学们:蝴蝶和它的小伙伴们也飞到了我们身边,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同时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的小伙伴愿意伴随每一位热爱学习的孩子。这样设计,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蕴含着将小蝴蝶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的意图。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也会参与其中,利用学生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当他们回答“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尝试操作都能够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图形大小一样,我们说他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这时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是必要的。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图片,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对称的。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做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这时我先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一个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回答通过对折发现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进行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书本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组织学生看书提问,去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判断对称、画对称轴。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第三个层次是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老师搜集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帮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四个层次是游戏《找朋友》:通过游戏来找到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对称知识、感受国萃的魅力。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完整构建本课知识要点,通过“你有什么收获?”来建立知识体系,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板书设计兼顾知识性、实用性和美观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轴对称说课稿篇四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完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前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动手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于提高学生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的认识,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应该不困难。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难点确定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对轴对称的概念,往往不能够完全把握它的含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学生今后处事所必备的。
轴对称说课稿篇五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对称》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对称》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分析。
1、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2、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蜻蜓、树叶、蝴蝶和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蜻蜓、树叶、蝴蝶和脸谱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将主题图中的蝴蝶设计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而用神舟六号成功飞上太空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
3、教学目标: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我将播放一段神舟六号振奋人心的发射场景,一边播放一边解说: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真伟大啊,是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接着,我将神舟6号的样子画下来,再出示交通工具:飞机和汽车,也将他们的样子画下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我先进行演示,然后将图形对折,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左边和右边的形状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板书:对称)
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境,自然地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一开始我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剪了一个对称图形,你们猜猜看是什么呢?边说边出示对的折蝴蝶图让学生猜,当学生猜出是蝴蝶时,我将它打开并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老师还将它制作成小书签要送给大家。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将小书签作为后面认识对称轴的学具。
接着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怎样剪才是一个对称图形?再让他们合作,尝试剪出对称图形。我先让学生相互交流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找到恰当的方法。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当发现有学生懂得先对折再剪时,我请他把剪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剪的。如果学生能说我先对折再剪就是一个对称图形时,我会对他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把剪好的图形再对折一下看看,发现了什么。估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都能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出对称的概念并板书(板书:对折——完全重合——)。对折后,图形两边叠在一起,形状大小一样,我们说它们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已经知道什么是对称的,我再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来辨别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安排的顺序是从形象的生活图案到抽象的图形。我估计0、8和后面的英文字母a、h,学生较难辨别,于是(我通过)演示对折来验证。这样学生就对对称的现象更加清晰了。
2、认识对称轴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结合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的蝴蝶制作成小书签,作为认识对称轴的学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得乐此不疲,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对称轴之前我先对刚才表现出来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并奖励每人一个蝴蝶小书签,问他们它是不是对称图形?你怎么知道的?估计学生会说通过对折发现的,接着请全班同学把图形对折来验证。再让学生把它打开,看看发现中间有什么?估计学生通过观察能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时我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赞许,并告诉学生对折后中间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折痕——对称轴)。接着我示范画对称轴,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书签上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在小组内互相评一评谁画得更准确,并相互纠正错误。
第三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学生在认知中的疑点,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环节:第一题是课本68页的做一做。这道题是要求学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再画出他们的对称轴。我估计学生会从不同角度画出它的对称轴。
第二题是课本70页的第二题。通过折一折,找出一条到多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再利用课件进行演示。
第三题是课本第70页的第三题。这道题有点难度,是要求学生根据对称的特征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第四题是游戏《找朋友》。我将教材中的脸谱运用到游戏中,制作成几对颜色不同的脸谱,并分成两半,让学生通过游戏找朋友来拼成对称的脸谱。让学生在玩中巩固了对称的知识。
再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对称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是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评价表,课堂闪亮星。这张评价表是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再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颗星星。这张评价表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轴对称说课稿篇六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形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轴对称说课稿篇七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轴对称说课稿篇八
下午好,我是来自,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希望我的展示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二.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学习这部分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根据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弱的具体学情,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度(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重难点,停顿)。
(为了更好的达成三维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借助多媒体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三教学流程。
(一)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
1.感受对称美,激发学习情趣。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呢?上课伊始,我充分借助多媒体,将一幅幅学生熟悉的美丽轴对称图片带入课堂,(播放教学视频)优美音乐、精美画面以及教师激情解说,将学生带入了现实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提出疑问:(播放)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轴对称图形。
探究特征。
(1)由对称物体到对称图形。
(2)探究特征。
于是学生想办法动手折这三幅平面图形进行验证,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平面图形是否是对称的?使学生初步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我用多媒体演示三幅平面图的对折过程(播放),再一次让学生深刻感知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顺利的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认识了对称轴。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然后借助多媒体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折,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完全重合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很清晰的让学生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五边形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像可以有多种对折方法。
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学生先动手尝试判断,之后课件加以演示,很清晰很直观的帮助学生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激情创作。
学习到此,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音乐,为学生创造做轴对称图形的良好氛围,孩子们激情创作的画面将课堂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画轴对称图形。
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我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独立尝试,然后进行交流,之后我利用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归纳出找对应点和连线两大步骤。如果此过程只说不演示则太空洞、太抽象,而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达到了最佳效果。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四.总结。
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收获再次欣赏课始精美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说出在此欣赏图片的感受,之后我提炼性的总结,使学生将视野延伸到生活当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和创造美的欲望!
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教学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抽象的轴对称现象变得具体,将静态的轴对称图形以动态演示、验证,从而高效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美得情境中快乐学习!
轴对称说课稿篇九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学过的一些圆的知识以及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圆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探索和圆有关的性质(垂径定理及逆定理),在新教材中要求有所下降,新课标中要求应为理解圆有许多重要性质,其中最主要的性质是圆的对称性(轴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它是探索其他性质的基础前提。本节内容正是利用圆的轴对称性来研究垂径定理几逆定理。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是证明圆中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也是全章的基础,更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以后,研究圆的轴对称性,可以由轴对称性自然过度到用轴对称性探索垂径定理。在概念讲完后安排了针对性练习,来巩固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垂径定理得出后,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是直接利用定理来解,为例2实际应用题的教学降低坡度,并且在例题后都做了些小结,归纳方法,也配套相应的练习。
基于以上几点本节课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
2.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相关性质;
能力目标:1。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2.经历知识探索与应用的过程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重点:圆的对称性以及利用圆的 轴对称性研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难点:垂径定理的探索及应用
a) 教学过程设计
i. 复习上节内容,并自然过度到本节中的与圆有关的概念学习;
iv. 安排两道例题对所学垂径定理加以应用;
v. 想一想:探索垂径定理的逆定理;
b) 重难点突破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圆的轴对称性及利用轴对称性来探索垂径定理,应用垂径定理解题。由于这两个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在教材上作了适当整合,这样从圆的轴对称性得出后可以直接过度到研究垂径定理这一内容,过度自然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在例题安排上也注重了突出重点,设计了两道例题,都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对垂径定理的认识和理解。安排的针对性练习也能让学生及时得到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发现并证明垂径定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弧的相等是利用轴对称图形对应元素相等的性质得出。学生不易想到,也难以理解。因此,本节课在对这个知识的处理中,注意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形成感性上的认识,然后再过渡到理性的思考。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本知识的兴趣信心,而且也降低了认识这个图形的难度。结合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c) 导入过渡设计
本节的复习引入,复习上节内容并为本节内容作出铺垫,由圆的对称性过渡到对垂径定理的探索比较自然,另外在探索例题分析之间穿插了适当的小结与相应的练习,使得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d) 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是性质探索课,需用到各种图形以及图形的变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运用了许多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便于学生认知的课件,同时也增大了课堂容量。
1。圆的有关概念(复分式)
2。探索垂径定理(折叠式、复分式)
3。例题1
4。例题2
5。配套练习
在学这一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折纸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而学习本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的作用。例如,用折叠的方法探索圆的轴对称性,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探索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然后用推理证明的方法进行证明。应该说本节知识的学习是对前后所学体系知识的一个运用,因此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本节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会因为以前某些知识掌握不牢或遗忘造成学生上的困难,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垂径定理的证明学生可能不会想到用轴对称的观念去思考,而证明又较困难,因此探索垂径定理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尽量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复习,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
a) 在与圆有关的概念学完后,安排一道针对性的概念巩固加深题;
c) 设计了知识拓展以及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d) 课堂测评:
e) 课后作业:a类
b类
轴对称说课稿篇十
各位专家、领导、同行: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第九章第一节《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的教材力求体现“课程标准”实质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归纳去总结,本节课刚好体验了这一点,“生活中的轴对称”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观察与分析,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简单的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典型图案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简单的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丰富的文化价值,结合教材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发现、发展的形成,采用实验发现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倒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动手操作、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手段。
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分析(配课件)。
1、本节教学将按以下六个流程展开。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2、教学过程。
互动环节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1、观图激趣。
设疑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导图和p67页中图9.1.1,欣赏现实中轴对称图形.观察特征(每一个图形的两部分是不是相同?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的一模一样?那些图比较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先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表看法,图形美在哪里?再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由若干名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设计目的:大胆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和创新精神,小组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指出那些美的图形的特点.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部分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对称轴有了基本的感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把一张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先由老师示范剪出一个图形,之后大家自由发挥想像,剪出图案.由展示的图片和同学们剪出的图案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加深理解概念.
我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不能满足于一个现成图形的结论,而要有一种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精神,要注意问题的一般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投入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这一过程中的剪拼能力煅炼,对今后学习图形是有帮助的。
5、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2、让学生折一折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进一步指导学生折圆,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是它的任一直径所在的直线。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与同学们共同分析课本p68页的图形。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6、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举例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越多越好.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
3.p70剪正五角星,。
思考:这种剪正五角星的方法,其中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
我认为新课改并不意味着不要练习,而是要改变繁、难、偏、旧的习题,要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设计一些有体现基础而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评价分析。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六、设计说明。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七.归纳小结。
(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让学生学会课后探究新的问题,尝试解决更层次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例题。
练习。
归纳小结。
轴对称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轴对称》这堂课是人教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知道了轴对称的特点,本课将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这部分知识主要是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要求学生掌握对称轴的画法和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步骤,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方面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点,知识技能: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的描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第二点,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点,情感态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是: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动态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数学学习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将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并且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画纸等教具。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复习铺垫——探究新知——练习巩固——总结反思。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
首先,我用ppt展示旅游景点引出轴对称。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尝试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点名让学生动手对折,继而在学生总结时给出轴对称的定义。
活动二:让学生动手尝试画对称轴后,自己动手在书本上画,在察看学生完成情况时及时纠正。
活动三:出示两幅表格上的图让学生判别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尝试在表格上画出轴对称图形另一半后,进行步骤总结。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组(画图题、判断题、连线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我先让学生在总结画图步骤后进行一次作图,及时进行巩固;接着让学生画出常规多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明白有的图形对称轴可能会很多;但我又担心学生搞不清平行四边形和任意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设计了两道判断题;紧接着又让学生从轴对称一半想象整个图形,从整个轴对称图形想象其一半,从生活实际出发,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一张纸多次折叠后能剪出什么图形的题型,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想象能力,又有简单的引导语将学生的抽象思维表象化,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两个问题: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让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八、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两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画图等练习则在右边进行。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轴对称。
对折后完全重合。
1、找关键点?2、标对应点3、顺次连线。
我今天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九、说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虽然有的同学能画对,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出现错误的画法。再教设计: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轴对称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由于时间短促,有很多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轴对称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轴对称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轴对称图形》。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从人生活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性质,通过图片及空间想象,归纳他们的共同特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对,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的能。
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从观察中发现,从发现中总结归纳,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到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2、能力目标:通过变一变、猜一猜、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准确辨认轴对称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图形,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对称轴,会利用对称轴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教师激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从感知中获得对轴对称图形认识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
1.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实践培养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动手操作采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便于习得新知。
本环节设计了两个魔术活动:
第一个是教师变魔术。
课的开始,教师给学生带来带来一个小魔术,我来演示一下设计意图:其实我上网查了许多教学案例,都是从剪纸开始教学活动的,但是呈现的方式却不能将全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年级的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认知世界很广泛,喜欢时尚的活动,接触新鲜的活动,对一些简单的活动,常常做的事情,兴趣并不那么浓厚了,因此我将这个环节用“小魔术”进行了一下包装,使“活动”更时尚,更能在课的开始有效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升华,从看、猜到自己动手操作,自助感知发现,这是一个层次的提升,也是对新知感知的强化。同时又把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了。
第二个环节:“识”对称、感悟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第一部分是“观察”识对称。
刚才两个魔术活动生成了多幅轴对称作品,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魔术产生的作品,也就是剪纸作品。
同时教师设疑:观察黑板上的剪纸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因为学生有过剪纸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就会说出,在剪纸之前,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的,只剪出图形的一半,打开纸,整个图形就剪出来了。左右两边是相同。有可能学生在说理由时,语言表达没有那么准确,没有层次,但是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就可以。孩子在表达观点时,教师应配合动作演示,这样,配合学生的表达,便于全体学生的理解,也为理解“重合”一词做了铺垫。这部分学生观察活动,可以找两三个同学说,基本表达清楚后,教师就可以抛出准确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教师演示画出对称轴)。
本环节的第二部分就是体验新知、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学生已经有了理论概念作为支撑,将理论知识灵活多样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巩固新知。
这部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检验复写纸画出的图形是否对称。
师设疑:刚才我们用复写纸画了几个图案,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能很快就回答出是。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对称轴在哪里?这个问题,让找两三个同学说,给更多同学发言的机会,反复巩固新知。设计意图;刚才,第二个魔术用复写纸画,是每个学生都亲生经历的过程,用刚刚掌握的理论新知与这个过程体验相结合,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概念,也让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对新知的理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第二个活动是:探究典型图形是否对称。
这个活动,从探究长方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开始,进而逐步探究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圆这几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在探究正方形和长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探究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争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我认为应该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图形的数量,在这个表格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
第三个活动是,联系生活,体验对称。
这个活动呈现的形式是《闯关夺星》。
以组为单位,选题闯关夺星,题目设置为一星题、二星题、三星题、星越多,题目越难,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斗志,唤起学生的挑战欲望。
本环节,我设置了三道题,一个组完成一道题,最后集体反馈。这三道题分别是:
判断英文字母是否对称。判断生活中物品是否对称,猜艺术字、
各个组分别完成自己的习题后,分组集体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个组汇报,其他三个组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我又设计了加分题,例如:在判断生活中图形、数字、字母是否对称后,其它组成员画出对称图形、数字或字母的对称轴,画对的给本组加星。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巩固新知,在练习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从抽象事物到直观事物,从书本简单图形到生活现象,从解决单一问题过渡到解决较复杂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次分明。使学生的认知面不断扩大,能力逐步提高。在练习的形式和反馈形式上,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开拓思维、验证新知,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巩固新知,最终突破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深“探”对称,感悟性质。
在讲解对称时,有个难点就是根据对称轴的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会发现,对称轴两边对称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两个点是对称的。当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后,我再出示方格纸,方格纸的一侧点好点了,让学生根据对称轴的位置,点出每个点的对称点。
完成这个活动后,在出示简单的图形,根据对称轴的位置,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从体验、发现中突破难点,将难点,由易到难,逐步,逐层抛给学生,这样学生既不会觉得难,又觉得这个活动很有趣,让学生在有梯度的活动中,学到新知。
第四个环节:“赏”对称,提升认识。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
2、欣赏生活中的对称(欣赏片配有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对称的美,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与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做了一个呼应,将抽象的语言相信变为直观的事物欣赏)。
(1)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通过课堂中学生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动手操作的表演,各种问题尝试解答等活动,使教师从学生思维活动、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序等多层面地了解学生。
(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性评价。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课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建构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机渗透。
轴对称说课稿篇十四
图形的折叠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折叠型问题的立意新颖,变化巧妙,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体现的是教材中的轴对称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运用的知识点比较多,综合性强,如轴对称性、全等思想、相似思想、勾股定理等,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方法,在本节中,我力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折叠图形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归纳、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设计以下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叠图形的性质,会利用其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进一步体会表在折叠,实为对称.
2、能力训练目标:
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证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课程标准,在把握中考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利用折叠图形是全等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会利用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解决问题.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优化学生思维能力.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预设的目标,我从教法方面谈一谈。
四、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着重采用讲、练、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讲、练、测的有机结合,达到知识、技能、方法的全线突破。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及设想。
1、巧设情景,设疑引入
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一刀剪出一个五角星吗?
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填空,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引出性质,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但保持的时间持久,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然后用 你知道这些性质有什么作用吗?设疑,引出性质的运用,分为:(1)求角的度数(2)求线段的长度(3)综合运用三类。然后归类探究,在每个探究类型之下,设置一个相对应的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例题,对该类型解题的切入点、方法和关键进行点拨,找规律,注重归类讲评和体验感悟。
2、运用性质,归类探究
归类一:求角的度数
1.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 )
a.85 b.90 c.95 d.100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题,学会在读题时就把题中所蕴含信息全部读出来,并且标在图上,或者写在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对信息进行整合筛选,从而获得答案。提醒学生养成这种分析问题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要贯穿于以后所做的每一道题中,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和体会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利用折叠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已知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角的度数。
利用折叠的性质,除了可以求角的度数之外,还可以求线段的长度引出:
归类二:求线段的长
这道题基础性强,且有一定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应的练习题的设置,在上题的基础上综合性又有所提升,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综合运用做好了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利用折叠图形的性质不仅仅局限于求角的度数、求线段的长度,还可以解决综合性更强的问题,如:
归类三:综合运用
典例解析:
、
本题的图形复杂,综合性强,探究性强,解法多,象这样的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原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一问,提醒学生从读题入手,读出题中蕴含的所有信息,并且把读出来的信息标在图上或者写在练习本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筛选,确定解题方法。然后从要求证的结论入手,根据确定的解题方法,执果索因,顺藤摸瓜,直到找到已知条件为止。通过写出分析过程,整理解题思路,根据分析过程,写出证明过程。整个解题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读信息、定方法、找条件、理思路、写解题过程五步。使学生有章可循,从而避免学生手足无措,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
这道题既能检查学生对前两道题的掌握情况,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为了满足测评反馈的需求,又设置了限时检测。
3、限时检测
限时检测立足于对本课时考点的强化训练,以容易题、基础题为主,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注重重要题型与解题方法的落实,各种题型合理搭配,体现与例题及其变式题的对应关系,讲练配套,具有极强的实效性,追求题题清、节节清,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优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采用这种形式的课堂知识性小结,可把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是同伴经验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又可及时反馈信息,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也为我课后反思提供第一手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一)折叠的性质 :
折叠图形中折叠部分在折叠前后
1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
2.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二)运 用:
1、求角的度数
2、求线段的长度
3、综合运用
以上我从说教学内容,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程序和设计意图,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请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轴对称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老师:
今天来xx小学听课,收获很多,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感想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首先我想先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
因为xx小学地处我县西北,而我们新店又位于如东大西南,同时冒主任又让我主评第一节课,因此我早早起床,7点不到就准备在学校出发,恰遇市交巡警支队政委、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来我校专项检查学生接送车的整治问题,陪同检查、接受指导,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再急忙往河口赶时,已是8点多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句话:意外的收获,别样的精彩。
本以为因为迟到第一节课是肯定听不到了,因此主评第一节课自然也就不谈了。哪知来到学校直奔上课教室一看,正遇鲍老师(第一课上课老师)在激情演绎河口的课改课堂,所以说是意外的惊喜。(我想这也是冒老师有心等了一会儿)而课堂中教师挥洒自如,指导启发到位,特别是学生的表现相当出色,又让我们看到了河小实施课改以后课堂的别样精彩。
第三句话:模式构建,在收获和困惑中前行。
说实话,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始终把目光投向学生,我迫切想知道模式构建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到底如何,而听课过程中,我们也真切感受到了学生给我们带来的惊讶,课堂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举手发言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达意见条理清楚,判断问题思维敏捷……,这些都是学校大力推进“前置性学习”后的收获。但在听课过程中一些老师说,他们在构建模式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现象或者问题让他们困惑,比如一些老师为了上出体现“前置性学习”特点的课,特别是为了要让其他老师看到推行“前置性学习”后班级学生的精彩表现,课前用于指导学生预习的时间远远不止一节课的时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同一节内容,实际所用时间其实是以往传统课堂的几倍,那效率从何谈起?再者老师不厌其烦的参与学生预习,那不还是一种讲授吗?与其这样,莫如还是让我们回到正常的课堂,该讲的就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索的就让其自主探索,能够同伴互助的就让其相互帮助,这样不也是践行“先学后教”吗?还有学生每一节内容都要课前预习,课堂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也就基本不可能了。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在思考中前行。
下面我想就鲍老师的这节课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1、鲍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非常到位。
教学中,鲍老师做到了由实物图形观察到图形抽象理解,由观察到猜测再到验证,由生活现象入手到数学抽象学习再到生活应用,整个过程思路清晰,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完全重合”的理解,点拨提升得相当老练,指出了完全重合既是形状的重合,也是对折后图案的重合。
2、注重动手,真正践行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鲍老师始终围绕一个主线:操作发现特征,实践验证特征,实际应用特征。期间又穿插了“动手折一折”、“动手画一画”、“动手剪一剪”等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层层递进,以动促思,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关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总的感受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定会深深留在脑中,想象力也一定会得到提高,同时还真切感受到了对称带来的“美”。
如果要我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的话,我觉得有这样几点可以思考:
1、关于习题的处理。
教材为我们安排了大量的练习题。但作为教师,不能机械理解,更不能简单处理,采取呈现一组、练习一组、评讲一组的形式,这样未免过于简单和枯燥。因此我们对习题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就显得相当必要。比如这节课我们可以把“对字母、数字、国旗、标志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的判断”的题目有机整合,串成一个情境:如我们去参观一个展览厅(内含子母厅、国旗厅等),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也会好一些。再如关于字母的判断,教材是呈现了一些字母,让学生对其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重新组合,比如“woairudong”,先让学生对每一字母进行判断,再拼一拼(我爱如东),相机渗透爱家乡的教育,这样可以进一步丰盈习题的功能。
2、关于“做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处理。
鲍老师采取的是先课件呈现如何剪对称树叶的过程,后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再让学生展示的教学流程,这个过程基本属于一个模仿过程。而教材关于怎样做轴对称图形提供的方法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在考虑这块教学的时候,应做到“先扶后放”,比如教师可以先演示“剪树”的过程(宜动手演示),并启发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注意思考:老师怎样做出轴对称图形的?为什么这样做呢?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关于是么是轴对称图形也就真正理解了。继而再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思考还可以怎样做出轴对称图形,这样就逐步从模仿走向了创作,我想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也就会越来越深了。
课堂因细节而精彩,但同样也因一些小的不足而充满魅力,如果我们都能用欣赏的眼光定格这些细节,用宽博的胸怀去接纳这些不足,我们的课堂将因此而更精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58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