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感的共鸣,也可以是对书中观点的拓展和补充。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书籍,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而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去撰写,以此来体现我们的思考和理解。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爱惜时间,主要叙述了一个爱看日落的孩子萌生了留住太阳的念头。古老的话题,却成了一个饶有情趣的故事。重点理解:“我知道,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甚至两三步,这几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作用却非常大。”这句话的意思。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通过自学、思考、讨论来学习课文。教学中可围绕外婆的话展开。
在珍惜时间方面学生已有很多积累,比如以前学过的《与时间赛跑的人》一文中的陈景润懂得珍惜时间,终于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学时跟学生的已有资源和积累结合起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是宝贵的。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准备:
收集我国的珍惜时间的格言以及我国历史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3、检查。
(1)词语:伫立山坳笑吟吟旭日东升焦躁悲戚禁不住慈祥眨巴微不足道。
(2)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中大意。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理清脉络,从外婆的话中感受如何珍惜时间。)。
三、合作学习,并交流。
1、外婆一共说过几句话?
2、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为什么这样说?
4、集体交流。
5、总结。
四、进一步理解重点句子。
1、“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领会“我”当时的急切、悲怆的情怀。)。
3、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交流,然后导出如何珍惜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故事等。)。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宝贵的时间并积累更多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课后反思:
《留住今天的太阳》主要记叙了一个爱看日落的孩子,萌发了留住太阳的念头。最后在外婆的提示下,他找到了留住今天的太阳办法——爱惜时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向。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设疑,学生质疑,启发解疑的过程中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觉、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说:“小朋友,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在西边落山,这是自然规律。可是今天的小作者却要留住今天的太阳,你们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教师精心设计生动、引起思考的导语,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兴趣,带着疑问去探究,明白了小作者留住今天的太阳,就是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做好作业,也就是要珍惜时间。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通过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这是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需要提出了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会看到同学们学了课文之后,都已经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可是,有的学生平时也有不少浪费时间的表现,经常拖拉作业就是一个最大的毛病。于是,教师紧紧抓住教育机会,问:“小朋友,在我们当中,谁留住了今天的太阳?谁没有留住今天的太阳?”孩子们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看到了各自的缺点和优点。在师生良好的互动中,学生受到了切实有效的思想教育——珍惜时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这两句千古名言对我们启发很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做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二
我如饥似渴地把《留住今天的太阳》这篇文章品读了几遍。文中主人公想留住太阳,在完成所有作业,他的外婆告诉他帮他留住了太阳之时,我激动得思绪万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时光如白驹过隙,唯有珍惜每一寸光阴,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文中有段话让我感触最深:“即使人不可以真的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两步,甚至三步四步。”是啊!我反思自己,从前做事总是慢悠悠的`,做什么事都觉得可以等一等,结果时间就这样从指缝中溜走,浪费了太多美好时光。
时间是个很特别的“东西”,它摸不着,抓不住。不经意间想到,清晨至黄昏,天空为什么会变换颜色呢?你看啊!早晨的天空露出鱼肚白;到了中午太阳躲在云后面,又显出淡黄;午后两点左右,却又像金黄的稻穗一样闪耀刺眼。
“奶奶,为什么天空会像变魔术一样变色呢?”我一脸天真地去问奶奶。
“是天空累了,想换个姿势面向太阳,所以脸就变色了呗。”奶奶慈祥地告诉我。
“那它是怎么做到一眨眼就变色的呢?我总是看不见它变换的瞬间啊?”我又好奇地问。
“对啦,你说得对。”奶奶笑呵呵地说“,它呀,就是趁你一不留神,借助太阳改变了方位就换了颜色。所以你要好好珍惜时间,不然它就会在你不经意间溜走!”
于是,我就天天争取在天空变换下个颜色前,赶紧完成手头上的事,尽量改正拖拉的毛病。写作业的时候,提醒自己“埋头苦干”,没想到竟然完成得又快又好!我终于明白,自己是在和时间赛跑,做时间的主人。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的确,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命由许许多多个一分钟组成,对待时间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也就是从读懂这篇文章的那一刻起,我真正体会到如何留住今天的太阳!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时光老人和流浪汉》,里面主要内容是:一个流浪汉祈求时光老人,让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他一定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时光老人说:“好吧!”流浪汉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肩上还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在路上,他看见一些人在玩玻璃球,手不觉痒了,又挤上去玩。仍然按老样子生活。到了老年,他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时光老人冷笑着说:“给你一个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读了短文,我很受启发,一个浪费时间的人是没有出息的,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要留住每分每秒,那你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突然想起一件蠢事:在一天晚上,我在做作业,妈妈在看书。忽然,我的魂就像被人抓走了一样,一动不动,只是趴在窗子上向外看。妈妈一再叮嘱快写作业,早点睡,我还是一动不动。妈妈过来拍了我一下我还没知觉,妈妈打了我一把掌我才回过神来。妈妈说:“你在这直接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到了第二天,上课没精神直打瞌睡,又没学着知识,真是得不偿失。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真如人们所说的:浪费时间等于图才害命。我们要跟时间赛跑,一定要珍惜青春,珍惜生命。我们要留住今天的太阳!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四
酒吧凳子为什么那么高?人一辈子可以看多少书?玻璃和写作有什么关系?防弹背心和写作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看似与学术无关,但其实都会给论文写作带来不小的启示。一本学术著作,让读者像读小说一样快乐,刘强军教授的《写作是门手艺》就是这样一本书。
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如何选书和看书还是看论文这两个部分。有关选书,书体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别人的书单”,是的,我们很多时候根本没有仔细去撕开,自己想读什么书,适合读什么书,总是在觉得自己应该需要读书的时候去照着别人的书单,或者网上的诸如“教书应读的100本书”之类的单子去买书,还很有成就感的去标榜自己买了多少“高大上”的书。事实上这些书,就像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也许就不适合需要治疗的你,或者说,因为药单里的某些药实在难喝,使得长久的防止,最终束之高阁。一个成熟的读者,翻一下书就能掂量出书的分量。但在阅读初期,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出版社,反馈指标这些方面来选择,因为一本广受欢迎的书往往会多次重印的改版。再者,还应结合自己的阅读需求和喜好来选择,这样经过仔细斟酌选择的书,就应该不会买回来被尘封了。
看书还是看论文?我很多时候都是比较迷茫。总觉得不会写专业论文,就应该多看一些发表在著名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是看了不少,也称试着参考上面的课例尝试在教学中实践,也曾模仿上面的论文,写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均以失败而告终。课例不是自己的设计,学生也没有经过长期的训练,课堂教学引导思维方式落后,学生反应跟不上,看着像论文,实则只是思考感悟的.片段,难以形成系统成篇的文字。读刘教授的书,才知道,论文是读书的收获呈现,没有读书做基础的论文阅读是无效的。就算勉强写出来的论文也一定是缺乏了理论支撑的。“读书多的人更像知识分子,而读论文多的人更像知识工人”。同理,读书多的老师更像老师,读论文多的老师更像个演说家。经常读书的教师,读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入,教学设计才能更有连贯合理,课堂教学语言才能更有趣。
选合适的书,有选择有策略地读。做个读书人,先静心读书,有收获,有感悟时,自然可以写出更高质量的论文。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五
从京扇子到京团扇,从京素染到旗印染,翻开一页页精美的纸张,我才慢慢地了解到,原来在日本,还有这么多分类详细却又无可代替的文化与传承,原来每一样传入日本的文化和艺术,都有人去了解,学习并传承它,并且用这样一种精品去打动更多的人。
那,中国呢?在合上书的第一时间,我就在这样地反问自己,我们那些珍贵的物质文化呢?我们也有这样认真做事,打造精品,并立志于把一种艺术传承下去的人吗?或许,有吧。但是更多时候,我们看见的,是那些三无食品,是,是毒疫苗案件……我们留给别人的印象大概就是这样吧,使用廉价劳动力,批量生产中不注意品质保障,甚至如《京都手艺人》中所说的,影响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或许,这就是人民眼中中国的形象吧。
的确,另一方面,我也相信,在那些我们不为人知的地方,一定也有着我们中国的手艺人,他们有着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也在为那些了解且热爱这样艺术的人们打造精品,做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可是,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甚至于,我们不能肯定他们的存在,可是,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一定需要他们。
这就是中国物质文化传承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吧。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我们并不知道,原来有些东西这样更好,我们不知道。日本的文化想必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但是日本的很多人知道并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中的有心人编写了如《京都手艺人》这样的.书去宣传,可是我们很少有这样的人。
一种文化,如何能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得以存留并发展?我想,只有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这样的文化,当我们被这种文化打动时,文化才有了需要保护的意义,假如没有人去欣赏,那么哪怕把它放到博物馆中,它也会消亡。
让我们都有接受自己文化的意识,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保护。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六
读《留住手艺》,总想起《舌尖上的中国》,解说的声音深沉浑厚,悠悠地讲述着过往岁月,以及岁月中的风花雪月和烟火味道。真应该把手工艺人也拍成那样的纪录片。至少,在它们消失后还能有“影”可寻。
“手艺人所用的材料都来自大山和森林,大自然就是她们最好的材料库”,“工具少,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手和身体本身就是工具”——多完美的天人合一,身体、工具、大自然,最原始的契合,最美妙的契合,丝毫没有刻意和牵强。
“曾经主张工业立国的日本,在今天仍保持众多的手艺,这些手艺还保持着从前的姿态”。“姿态”一词用得绝妙,你可以倾尽想像那个“姿态”,那是一些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那么势利、不那么市侩、不那么心急的一种优雅、一种风度、一种从容、一种淡定。
“我们为什么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成了今天令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前那种珍重每一个工具和每一个物品的生活态度,现在已经没有了,一次性的物品显得又方便又便宜,这种对待物品的态度,甚至也体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过分追求廉价和效率,让人已经忘了作为人的本来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你还能想起曾经珍重过的某件物品吗?我们这一代人恐怕已经不多了,我们的父母乃至祖父母一辈可能深有体会:窗户上的窗花,爸爸糊的灯笼,妈妈纳的鞋底,铜制的勺子,棒针织的毛衣……穿了又穿,用了又用,修了又修,补了又补,物件上留着每一个手艺人的动作,还有那些专注的目光和踏实的指印,还有满满的人情味儿。
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行的期翼,通讯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等待的幸福,食物的快捷使人们不易感知食物的真味,网络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思念的感觉,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了爱的能力。
科技发展迅速,工业发展迅速,社会发展迅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个哲学问题。我总有一种冲动,去到某个县城或者村落,有蓝天,有星空,有鸡鸣,有狗吠,有慢悠悠的晨光,有袅袅炊烟的暮色,还有那些不急、不燥、有人情味的手艺人们。
“正是手艺人们的工作,让物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这些手艺的活计是带着制作它的人的体温的,而工厂追求的则是统一的,不需要有性格的,有性格的就是要被处理掉,也就是要被扔掉的,这样的观念也体现在对人的使用上。”
我害怕雷同,不管是物件还是人,一旦雷同,再有魅力的也失去光彩,没了特质,没了性格,也就没了生机。越是低等的,越是相同的,越是容易随波逐流的。我总是喜欢那些差异,喜欢那些个性,喜欢那些不一样,总觉得那些才是活着的,有生气的。而现代工业及用人单位,要把物品做成一样的,把员工管成一样的,人和物都成了流水线的产物,乍一看好像不错,整齐划一,仔细接近冰冷没有温度。把物件当人看,物件就活了,就有了温度;把人当人看,人也才是活的,才有温度。
建造宫殿的木匠对待物料真是令人敬佩。他们选料有三个秘诀,第一个秘诀是挑选“四神相应”的宝地,意思是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也就是说东边要有清流,南边地势要低,西边要有大道,北边要靠着山;秘诀二就是木头使用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秘诀三就是不依赖尺寸。他们依赖木头、砖瓦的习性,把木头紧缩、瓦的力量,墙壁的力量都计算进去。
一个宫殿木匠建一座塔要美观、结实、持久。他们不仅仅是匠人,还是设计师,对物料、对建筑、对手工艺有着极大的热爱和尊重。
随着各类电子阅读器、有声读物层出不穷,是不是有一天这些纸质书就会消失?就像活字印刷术一样,在博物馆里的玻璃罩子里缩成一团。时光的咒语里,传统手艺渐次走远,它们这些闪耀过金色光芒的魔法啊,如今却像丧失了曲谱的歌谣。想到这些,我竟悲伤起来。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七
几个月前,我的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做《把梦留住》。这本书是一个叫叶楠的厦门大学研究生到西部支教时写下的真实记录。向读者展示了在西部支教时的快乐与辛酸,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以及西部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
作者和他的一位队友被分配在了位于乡下的西安中学。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少水和食物。自然条件更是恶劣,时不时就会黄沙满天,让人出不了门。但是,作者并没有变得消极,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用诙谐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最让我吃惊的,是那儿的教学设施极度地缺少,体育器材也是寥寥无几。作者买的一个足球,几根跳绳,便是他们最好的器材。课外读物更是少得可怜。
而且,学校的住宿条件也极差。不仅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危房,而且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被塞下了三十多位学生,床单还都是用化肥编织袋铺成的。而出生在南方的我,根本就不能想象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是怎么生活的。我从小就没怎么吃过苦,还不好好学习,真是太令我羞愧了。
西海固的冬天更是难熬。气温动不动就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却因为学校经费不足而烧不起煤炭。作者身穿厚厚的棉衣尚感寒冷,而孩子们却依然如夏天一般穿着单衣单裤。这一切是多么地残酷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环境,那儿的许多家庭也承受不起。许多孩子只是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了,甚至有的连小学都没读完便辍学了。能读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或是大学的只是凤毛麟角。在那个荒凉的土地上,读书便是孩子们一种奢华的享受。在支教队的努力下,有不少捐款送到了一些孩子手中,每个人只有两百元。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顿饭,一件衣服的钱。可对他们而言,这不亚于一根救命稻草,是可以让他们在学海中多遨游一会儿的小舟,使他们离自己的梦想梦想更近了一步。
让我们多多关注西部,多关注那些孩子们,把他们的梦留住!
这样恶劣的环境,是什么能让支援西部的同志们有坚定的决心留下来?那就是当地人、孩子们对未来的梦想与希望。
一个小女孩为了能够按时到校,两个小时的路程仅仅用了四十分钟就跑到了。
跑着上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下的身影,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或是放学黄昏后的山路中奔跑着,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候的情景,在家吃完早饭,带着妈妈煮的绿豆汤,骑着自行车,慢慢悠悠的去上学。
想到这里,心中充满了惭愧,跟那些山区里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幸福了。
把梦留住,留住的不仅是梦想,更多的是希望。
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有着走出大山的梦想,他们希望着能为自己的家乡做出更多的贡献。
书中的支教老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把梦留住,勇敢向自己的梦想追去,总会有一天,能结出累累的果实。
”这句话也会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能在这美好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我更应该好好珍惜,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个经济与科技空前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环境与资源遭受空前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为神七升空,梦圆九天等奇迹而欢呼,也为频繁发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扼腕叹息,中国人应该有保护环境的信心为未来增光。
人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人类欲望与有限资源这对矛盾是经济学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人们在努力使这对矛盾化解,但是人口数量和消费总量无限膨胀,使资源环境有限承载能力呈现超负荷强度持续发展。因而导致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摆在人类面前。人类社会谦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要相协调。在广义方面,不但要重视荒漠化,水资源缺乏,同时还不能忽视狭义环境,也就是生活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空气、水、生活垃圾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人类无尽的欲望,草原和森林成了牺牲品。目前沙漠已占去了人类陆地的三分之一,而且每年又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扩张,我们必须尽快调整和地球的关系。
大自然惩罚了人类的过错,还在等待着人类的觉醒,假如人类把用在互相残杀和猜忌上的智力和财力只拿出一半来保护绿色,那么,沙漠或许就不再扩张。可是,近百年来,人们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沙场成了战场的代名词,人类在它的童年尚能和森林和平共处,而文明时代却迥然不同,莫非沙漠是文明的罪过,代表森林、草原,一切绿色生命的世界宣言,绿色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
对绿色的爱护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伟大之处,不要让手中的利刃和铁犁再摧残每一片绿色了,一时的收获会铸成永久的痛苦。不能让下一代无辜地去啃我们留下来的苦果了。美丽的世界是美丽的心灵所创造的,只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帮助我们寻找回那个失落的世界,我们不但寻找绿洲而且要创造绿洲。
把绿色献给沙漠,把绿色献给家园,让家园充满绿色,让中国变成绿色,让心灵充满绿色。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九
小时候,姥爷靠修自行车谋生。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姥爷的修车间,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的扳手、螺丝和锉刀。姥爷是不允许别人随便出入他的修车间的,或许在他心里,那是一方圣地,不容别人践踏。他会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有时候只为打磨一条自行车链子。姥姥偶尔念叨,“不就是一条链子嘛?用得着打磨那么久吗?反正都一样用”。姥爷这时候会说,“那可不一样,登山路和走平路的链子怎么能一样?我不能让我修过的自行车掉链子,我丢不起那个人。”
现在,骑自行车的人少了,修自行车的人就更不多了。姥爷慢慢换了行当,但闲暇时,他依然爱在修车间里待上半天,只为打磨他心爱的手艺。
年少时不懂姥爷,理解不了他对细节的考究,也读不懂他对手艺的坚持。最近读了《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慢慢读懂姥爷。
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不止姥爷,世上还有那么多手艺人带着他们的热爱在坚守。时光流逝,社会变迁,总有一些东西在消失,又有一些东西在出现,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发展的代价。
但是有一些像我姥爷这样的人,他们依然守着看似要被淘汰的手艺,或出于生计,或出于爱好。他们的手艺可能谈不上有多精致,甚至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匠人精神,他们只是简单的爱着手里的那一点功夫,也念着会用到这些功夫的人。
他们带着内心的笃定,守着自己的手艺。也正是因为这份笃定,让手艺有了温度,让时光有了载体,让智慧有了延续。《有温度的手艺》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手艺人在传授技艺上格外慎重,一般不传外人,只传本姓、本家。古代社会,市场狭小,这样的限制是为了确保手艺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会为自己制造竞争者。
传授本家也有讲究,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男不传女。唐代诗人元稹曾在《织妇词》中感叹:“东家白头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说的就是因为传男不传女而引出的故事。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拥有这样高超技艺的巧女为了保住自家手艺而不能出嫁。
有的匠人为解这样的`困局,会选择世代联姻。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便有这样的描述:“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这种传授手艺的方式,也迫使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自专其业,穷终身之力提高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蔡康永曾讲过一个故事,在大焚书的年代,为了留住好书,一群人商量着每人背下一本书,比如你背《西游记》,他背《红楼梦》,用这种方式把好书留下来。手艺人同样如此,他们用手艺记录时光,传递文化。日本竹编手艺人夏林千野说“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说:手艺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与时间相对抗,用一生做一件事。这正是所谓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我们做到谨慎地做一件事,并且善始善终,这样是很难会失败和出差错的。
很喜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一段话,“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把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融入到里头。”
用手艺打造的东西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它所承载的手艺人的智慧给与了它生命。就像文物一样,文物是死的,但它是文化的载体,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传播文化。
时间从手艺人手上流过,沉淀的是本真的模样。
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弹染蔑,外带毛箍皮,行行都是手艺。手艺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也是一个人精神的皈依。
手艺人像是修行的苦行僧,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默默打磨自己的技能。
与时下流行的匠人说法相比,我更喜欢手艺人这个名字。手艺人背后是多彩的人间烟火,有种贴心的真实感。
可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有些手艺也在慢慢消逝。
没了瓦也就没了这暗含中国风韵的静默之美。没了瓦,瓦匠这门手艺也被慢慢遗忘。瓦匠的命运像瓦一样,时间长了,尘土、枯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便是要到翻瓦的时候了。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白居易诗里的感叹在多年以后恐怕只能是绝唱了。
凶猛的工业文明所向披靡,人们把手艺的留住过去,是文明的转场,是历史的必然。但在这转场中,仍然有许多手艺人,似那墙角兀自绽放的小花,为能够芬芳一片角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有温度的手艺》里记录了许多手艺人的故事,他们大都话不多,只有谈到自己的手艺时,才会眼里闪着光,多说几句。或许炉火纯青的技艺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但即便如此,他们朴实简单的话语里依然充满了中国式的哲学和人生智慧,这是他们从日复一日的辛勤专研中悟出的来的,是手艺最本真的模样。
人生变幻,总需要一门手艺得以依止,可居可游,进而让生命从中通达,证悟。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得以依止的手艺。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十
几个月前,我的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做《把梦留住》。这本书是一个叫叶楠的厦门大学研究生到西部支教时写下的真实记录。向读者展示了在西部支教时的快乐与辛酸,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以及西部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
作者和他的一位队友被分配在了位于乡下的西安中学。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缺少水和食物。自然条件更是恶劣,时不时就会黄沙满天,让人出不了门。但是,作者并没有变得消极,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用诙谐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最让我吃惊的,是那儿的教学设施极度地缺少,体育器材也是寥寥无几。作者买的一个足球,几根跳绳,便是他们最好的器材。课外读物更是少得可怜。
而且,学校的住宿条件也极差。不仅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危房,而且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被塞下了三十多位学生,床单还都是用化肥编织袋铺成的。而出生在南方的我,根本就不能想象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是怎么生活的。我从小就没怎么吃过苦,还不好好学习,真是太令我羞愧了。
西海固的冬天更是难熬。气温动不动就降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却因为学校经费不足而烧不起煤炭。作者身穿厚厚的棉衣尚感寒冷,而孩子们却依然如夏天一般穿着单衣单裤。这一切是多么地残酷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习环境,那儿的许多家庭也承受不起。许多孩子只是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了,甚至有的连小学都没读完便辍学了。能读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或是大学的只是凤毛麟角。在那个荒凉的土地上,读书便是孩子们一种奢华的享受。在支教队的努力下,有不少捐款送到了一些孩子手中,每个人只有两百元。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顿饭,一件衣服的钱。可对他们而言,这不亚于一根救命稻草,是可以让他们在学海中多遨游一会儿的小舟,使他们离自己的梦想梦想更近了一步。
让我们多多关注西部,多关注那些孩子们,把他们的梦留住!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十一
开着电脑,坐在桌前,咀嚼着叶楠的《把梦留住》。这是中国第一部西部志愿者支教纪实,虽冠以这样的荣称,却文辞朴实易懂。字里行间偶尔跳跃着笔者与同学间的调侃和欢乐,间或流淌着笔者对偏远地区那些孩子的怜惜和担忧。虽然很早就听说过西部支教的一些光荣事迹,但我却不曾如此清晰真实的从一位作者口中感受当时当地的一人、一行、一言。震撼是有的,然更多的却还是那从胸腔中不时汹涌而出的酸涩、心疼和感动。
其中,我记得笔者有一堂课是让孩子们上讲台自我谈谈理想。这是稀疏平常的事,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并也豪言壮志过。那些“我将来要成为企业家”、“我要当科学家”甚至“我要成为国家总理”都曾经在我们的童年回忆中,并不陌生。但是,这些孩子,笔者眼前的这群孩子,特别是当俩个女生还说理想成为一名环卫工人或者学校勤杂工时,不单笔者的心颤抖了,我的心也在那一刻不安了。这些在许多人眼里再平凡不过,甚至被某些人斥为“没出息”的职业,在这些孩子的清澈的眸子里,却正正的闪耀着向往的光芒。
我知道,我一直是一个不怎么敏感的女生。不会因为一篇伤怀的散文而抑郁,不会因为一首忧伤的歌曲而落泪,也不会因为电视剧中男女主角几年后的第一次重逢而红润了眼眸。但是,此刻,我知道,我真的心疼了。他们的话语就像是那根哽在喉咙的鱼刺,隐隐作痛。正如笔者所说,他们就像大山沟里面不为人知的小草,每次在西海固的黄原上看到地上那些顽强的小草,便觉得他们带着生命的希望在抗争,挣扎着从贫瘠的黄土中挤出一点点不起眼的绿色,没有人会笑话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在他们展示自己微薄稀疏的茎叶的时候,有谁知道,在地底下他们已经努力钻扎了多深的根。
除了这俩个小女孩,还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他叫,张卫财。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厦大支教队。通过厦门大学支教队的努力,给西海固的孩子们凑集了一些资金,一人200元的资助。然而,在南方大多数人的眼里,200元做不了什么事,或许只是一餐饭,一件衣服。但是,这不是能用物质去衡量的,这样的资助更是一种对西部孩子梦想的守护。
还有,我想对西部的孩子和所有放弃梦想的人说:人生和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平等,观念和贫富的巨大差距让希望渺茫,但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只要有梦想就不能轻易丢弃。也许梦想会在现实的打磨下暂时蛰伏,但是只要你种下梦想,即使还没有实现,不要断绝,把梦留住。坚信,社会还是会为努力准备的人一份机会的。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十二
没想到,还隐藏着这样一些地方,这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教室和其他孩子一样爱在课堂上调皮,和其他孩子上着一样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课,但是他们穿着最劣质的衣服,吃着最劣质的食物。
他们的课外活动不是弹珠,不是卡片,更加不是赛车;他们没有英语角,没有演讲比赛,也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这些也许他们闻所未闻。
他们来回学校没有父母陪伴,更别说车接车送,他们无需担忧车水马龙,因为他们走的是田间地头,甚至是黄土高坡,他们只期盼能在天黑之前早点回到遥远的家。
家里等待他们的不是动画片,不是滑板车,更加不是零食和做好了的晚饭;相反,等待他们的将是担水、挖土豆、刨野菜以及为做晚饭。
当他们面对升学而做出打工赚钱,只为买牛羊、生娃时,当他们鄙弃英语不像语文能写字,不像数学能算数时,你或许会鄙视他们鼠目寸光,把他们当成一群无知且轻狂的少年。
他们不是没有理想,只是他们的梦想局限于那仅有的语文和历史课本,局限于那千里无庄稼的黄土坡,局限于那破烂的门庭,局限于那嗷嗷待哺的弟妹。
他们以坚韧不屈铸造脊梁,他们用吃苦耐劳化作血肉,迎接的去试泥沙里的摸爬滚打。假如给他们一双援助的翅膀,他梦将能想鹰一样翱翔苍蓝的天空。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十三
留住的不仅仅是梦,还有希望,只要有梦就有希望,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把梦留住读后感内容:
没想到,还隐藏着这样一些地方,这里的孩子一样坐在教室和其他孩子一样爱在课堂上调皮,和其他孩子上着一样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课,但是他们穿着最劣质的衣服,吃着最劣质的食物。
他们的课外活动不是弹珠,不是卡片,更加不是赛车;他们没有英语角,没有演讲比赛,也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这些也许他们闻所未闻。
他们来回学校没有父母陪伴,更别说车接车送,他们无需担忧车水马龙,因为他们走的是田间地头,甚至是黄土高坡,他们只期盼能在天黑之前早点回到遥远的家。
家里等待他们的不是动画片,不是滑板车,更加不是零食和做好了的晚饭;相反,等待他们的将是担水、挖土豆、刨野菜以及为做晚饭。
当他们面对升学而做出打工赚钱,只为买牛羊、生娃时,当他们鄙弃英语不像语文能写字,不像数学能算数时,你或许会鄙视他们鼠目寸光,把他们当成一群无知且轻狂的少年。
他们不是没有理想,只是他们的梦想局限于那仅有的语文和历史课本,局限于那千里无庄稼的黄土坡,局限于那破烂的门庭,局限于那嗷嗷待哺的弟妹。
他们以坚韧不屈铸造脊梁,他们用吃苦耐劳化作血肉,迎接的去试泥沙里的摸爬滚打。
假如给他们一双援助的翅膀,他梦将能想鹰一样翱翔苍蓝的天空。
留住的不仅仅是梦,还有希望,只要有梦就有希望。
偏远地区的孩子只要有梦就有走出大山和大漠的希望,走出去再荣归故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脱去贫困的外衣。
就像文中可敬的支教老师说的“把梦留住,勇敢向自己的梦想追去,总会有一天,能结出累累的果实。
它一定是伸开双手的,就像一对很久没见面的恋人一样我们和我们的梦紧紧的抱在一起,沉醉在此情此景中。
大家都还记得我们看的《秘密》吧。
里面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有些人可能会骂他傻逼,画张现实中不存在的钞票有什么用,痴人说梦罢了,但他每天都不忘记自己的梦想,时刻想着自己的梦想,当然也要付诸与与这个梦想要相符合的行动,最后他不仅不无困难的赚到了十万,还赚了翻倍的钱。
这就是吸引力定律对他的梦想的回报吧。
所以,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就要时刻时刻想着它们,并让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与自己的梦想相符合,你念念不忘它们,它们也是非常讲感情的,也会念着你,这就是最佳黄金搭档组合。
最后说一句:把梦留住,揣在最贴身体的口袋里,塞进自己的嘴巴,装进你的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握在自己的两个拳头中,拽紧,告诉自己,从今天起我要行动了。
留住的不仅仅是梦,还有希望,只要有梦就有希望。
偏远地区的孩子只要有梦就有走出大山和大漠的希望,走出去再荣归故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脱去贫困的外衣。
就像文中可敬的支教老师说的“把梦留住,勇敢向自己的'梦想追去,总会有一天,能结出累累的果实。
它一定是伸开双手的,就像一对很久没见面的恋人一样我们和我们的梦紧紧的抱在一起,沉醉在此情此景中。
大家都还记得我们看的《秘密》吧。
里面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有些人可能会骂他傻逼,画张现实中不存在的钞票有什么用,痴人说梦罢了,但他每天都不忘记自己的梦想,时刻想着自己的梦想,当然也要付诸与与这个梦想要相符合的行动,最后他不仅不无困难的赚到了十万,还赚了翻倍的钱。
这就是吸引力定律对他的梦想的回报吧。
把梦留住读后感篇十四
在盛夏酷暑中,手拿一本刚刚出版的《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游走在字里行间,我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这是一本记录浙江天台一带手工艺人和工艺流程的书。作者陈舟宝用十多年的时间,奔走于天台乡间,像找寻多年失散的亲人一样将一个个被时光洗白的手艺和手艺人找到,并完整记录下来,图文并茂,使人得以见识在乡间日益式微的手工艺传承。
五千年的中国是乡土文明的传承。乡土文明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稳固的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悉,互帮互助,多数信息都建立在熟人介绍的基础上。每一个地区按照气候与物产,都会出现相应的手工产品和手工艺人,像龙泉宝剑、醴陵釉下彩瓷、婺州窑、兰州拉面、东阳木雕、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
我出生在河北。小时候经常看到木匠、铁匠、烧窑匠、剃头匠、锔锅锔碗匠走街串巷招揽生意。这些艺人出自周边,他们大致有自己的生存范围,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过一段时间再重新走一遍。由于多年沉积的信任,很多人都放心地把需要修理改装或打制的物件交给他,手艺人很快会把完好的东西送到家里。可别小瞧这一份信任,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一件铁器或一件家具在一个家庭的财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个外来的'手艺人,很难一下子获得生意。
“吃百家饭的”手艺人遇到大的生意会住下来,由主人家提供一日三餐。遇到主人家厨艺好的,手艺人就格外卖力,将自己最好的状态拿出来报答主人家。手艺人每次行走都会收获一些家长里短的故事,作为日后炫耀其从艺历史的谈资。
手艺人要养家糊口,自然手艺越好生意就越多。除了吹糖人,这时的手艺和艺术无关,手艺人下功夫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刀要锋利,桌椅要稳当,砖要烧得结实。
小时候,我最喜欢锔锅锔碗的匠人。锔碗是技术活,小小钻头手工钻研,既不能浅也不能深,浅了无法将钢钉嵌牢固,深了就会钻透碗壁“偷鸡不成蚀把米”。一个碗的裂纹视深浅长短而定锔几个钉,钉好后抹上防漏的白石灰。打孔和抹灰时,显得莫测高深的匠人高度专注,手中的瓷碗好像变成了透明柔软的物质,由他任意施为。
或许是乡土中国的手艺人都遵从同一个信条,《打捞沉船——天台老手艺寻踪》中每一个艺人和手艺都让我感觉十分亲切。从竹、木、棉、布、草、金、银、铜、铁、石、泥、漆、彩、茶、药、书等关于手艺和艺人的记载中走过,我更像在品读儿时一篇篇色彩缤纷的童话故事。这故事中有创世纪的传说,有牧童的柳笛,有小溪流水,有杏花春雨竹林江南。日子像流水一样冲洗着记忆的最深处,那些在时光中一遍遍被打磨出光亮的老手艺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让人望见诗意的远方。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乡土中国正在节节败退。学一门手艺可以安心生活一辈子的经验,已经被科技发展的洪水猛兽一口吞下,不能再指导下一代了。有一些像锔锅锔碗的手艺,恐怕会因为时代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但更多的手艺比如织锦、扎染、首饰等还会长期地延续下去。尽管受众可能越来越少,但它不会消亡,就像10年前我从黄岩带回北京的竹凉席,细腻而平滑,触手如同微风拂来。今天,我躺在上面还能感到清风摇竹的清凉。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0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