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数学论文(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7:45:06
中学的数学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1-30 07:45:06 小编:紫薇儿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概括出关键点,使之更易于理解和传播。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范文和案例来提升写作水平。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总结写作,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一

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愿和自主思维、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系统化的理论形成过程,改进传统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提高自主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上,通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思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见解可以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他们能够通过创新的思维来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被教师和旁人的思想所左右。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创新思维的存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会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通过知识的积累,他们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对于知识如何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一定的假想,然后在可以实现的条件之下,通过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

3、提高对知识的渴求意愿。

虽然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来实践层面上的行为,也就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维方式,但是这些转变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理论本身上来。也就是说,当创新思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学生对于创新意识的运用已经不仅仅能够对于如何去使用理论知识起到帮助,还能够将这种实践中的结论和猜想反馈到理论上来,当他们发现有些问题已经达到了自己能够解答的上限的时候,就会回到理论中去寻求支撑,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意愿。

1、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流。

在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主要还是沿用了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讲堂上把考试中的数学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被调动起来,另外由于中学学生要应付考试繁重的课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从而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知识的储备工具,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创新思维上的匮乏。

2、数学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压制。

前文所述,在现有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因为传统模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再加上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他们面对试题的解答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所以就导致了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出于应试教育的目的。

1、忽略学生的猜想乐趣。

中国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在教学中将已经有结论的理论拿出来,让学生记住,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在解题的时候去运用。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比如说在讲到长方体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的时候,相信有很多老师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然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将这个公式直接套用进去。这样确实能够为学生的考试分数提供优势,但是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猜想乐趣,而且这样填鸭式的教学也让学生没有了创新的余地。

2、传统教学手段稍显死板。

现在中学教育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是较为死板的。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自己所必须要讲解的知识之外,也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在教学手段的研究上。但是其实数学这门学科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是十分广泛的,也就是说数学这门学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这样一个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学科,因为教学手段的死板,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手段之下,形成的也是死板的学习思维。

3、动笔多于动手。

中国应试教育的存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条相比于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渠道,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家长对于中学教育的重视,导致学校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在中国数学教学中,动手的时间不会超过整个教学过程的五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得到强化。

1、建立系统化的理论形成过程。

针对现在很多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在进行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时候,可以先不要一下子将理论结果直接说出来,而是可以通过给学生设定一个情景,让他们在这个情景中去解开具体的某一个问题的方式,来让他们自己慢慢的摸索。通过教师在一旁的指导,能够及时对学生对于理论的发现与探讨的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引,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思维的形成,另外还让他们体验了自己发现一个知识过程的乐趣所在。

2、改进传统教学手段。

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可以通过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其主要运用的手段可以在课堂导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堂讲授中进行。

在课堂导学中,可以通过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相应的影音图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于课堂要教授的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于知识点产生深究下去的欲望。譬如在讲到有关于立体几何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影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立体几何形的空间关系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让他们自己用做图软件进行立体图形绘制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空间感,从而加强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课堂讨论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实现,并且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个环节通常都是教学上的短板。在信息化教学方式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使其得到妥善解决。最为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可以通过播放一个影片,让学生来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展开探讨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将一些知识点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譬如在讲解有关路程、时间与速度的题目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一次他们经历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所选择的班车,然后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算出自己讲在何时到达何地。这种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做到教学与娱乐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而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里,可以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资料的查找、收集与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3、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作为辅助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要改变现在教学模式中因为动手实践互动不足而导致的创新思维不足的现象,就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的方法可以通过号召学生展开数学趣味竞赛、提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去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起到配套他们创新思维的目的。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二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交流的环境,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联系实际亲手实践的习惯,让他们实践中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感悟知识的魅力。如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和小剪刀,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亲自动手操作,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进行自由讨论,言论交流,得出正方体展开图总共有多少种。在这种的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并发展其空间概念。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三

在创设情境时,要遵循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进新的知识。联系旧知识,一方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架起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而且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并快速地进入到情境中,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趣味性原则。

创设有趣的情境,增添情境中的乐趣,会更加吸引学生,学生会更积极地进入情境中。有趣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难度适宜的原则。

创设的情境要难度适宜,适合当前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要求,更要适合学生当前的数学水平。难度太低,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没有乐趣;难度太高,学生会有受挫感。因此,把握好难度,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四

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800字左右),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或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语言力求精炼。为便于文献检索,在摘要的最后另起一行,相应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至8个。外文摘要另起一页打印。

(1)等数字依次标出。所标页码应与正文一致。

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是将学习、研究和调查过程中筛选、观察和测试所获得材料,经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由材料而形成论点。论据、论点和观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实事求是,简短精炼,合乎逻辑,文字要简练通顺,图表数据要准确无误。

学位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与论文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文献,一般要求20个以上,其中要有一定的外文文献,文献排序按照作者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五

了解,让其在数学过程中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数学文化内容表现出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内容的丰富性使得数学文化的形式在数学教材中呈现为两种:隐性和显性。

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数学理念,教师以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其实就是所谓的隐性的数学文化;而显性的文化知识能够展现出明显的方面,但数学文化知识仅在课堂的课本教学中很难显现出来,难以达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数学文化,都依赖于学生的自身感悟。通过学生的感悟可以进一步了解数学文化中所包含具体应用问题。

初中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具体内容,其实可以对学生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之后,补充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可以对学生个思维起到一个激活的作用。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应当注意对数学文化知识的补充。

1、关于人教版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

经过相关的统计工作,笔者对人教版中的数学文化知识进行了总结。从总结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人教版中对于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考虑,容易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导致学生只注重数学运算,忽略数学思维的形成。虽然数学的本质是计算,但是在其中所呈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仅是对历史性的时间进行简单介绍,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数学内容,并没有对该知识点的教法进行论述,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事实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本应是激发学生阅读的。

2、对初中数学文化教学活动的思考。

数学主要由数学文化和数学运算技能构成,数学文化有时能够有效地帮助数学运算。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历史事件。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活动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却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首先,教学活动缺少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教学应该包括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应该渗透进数学教学中。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其次是大部分教师迫于中考压力,没有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中考的压力,使得教师不会对数学文化进行讲解。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现今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漏洞。这些原因的出现使得数学文化的教学活动是那么的不理想。导致初中生缺乏一定的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因人施教。为促进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对事物的思考能力,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材编研组有必要对数学文化知识的编排进行相应的思考。以此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1、呈现异彩纷呈的初中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教材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特定的数学文化知识的选取。编研组在编排时,应首先思考选取怎样的数学文化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带有历史性趣味的同时普及数学内容的发展过程。

初中数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故事。根据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任意摘取有趣味性的内容来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进行扩充,以此来丰富数学文化的内容。当然在编排的过程中不可避重就轻。其次是寻找不一样的数学文化知识,充实数学文化的内容。当前,包括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在内,大部分的数学教材在数学文化方面呈现的内容雷同和集中现象较多。因此,数学教材编研组只有创新数学文化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初中数学文化知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对其内容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在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知识的提取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小故事。

初中数学编研组的成员可以以开放性的思维对其中的文化知识进行编排。对于初中生而言,也许越不靠谱的的形式内容反而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数学文化知识的丰富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数学文化知识编写时,人教版编写公因式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于公因式的数学史料。但是,在解多公因式中并没有穿插与之相应的多公因式的数学史料。因此,笔者认为,在编研初中数学教材时,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穿插与之相应的数学史料有助于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

可见,数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编排初中数学教材时,应该注重数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数学文化知识编排的过程中,编研者可以适当考虑数学文化知识所具有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文化内容进行编研。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六

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新奇的情境,展示数学知识非凡魅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探求规律》一课时,设置一个情境:学生在心里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乘5,然后加上6,再把所得的新数乘6,然后再加上7,最后再把得到的数乘7,把最终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数了。学生试了几次后,老师都猜对了,学生都觉得很神奇,感到像魔术一样神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迫切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学生计算方法:设你心里想的数为a,那么结果为210a+301,因此只要把计算结果减去301,再除以210,老师就可以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数了。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情境是无限的。所谓情景式教学的本质就是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从而判断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吸收状况。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没有必要实行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千篇一律的题目,老师可以出一道题目,对一道题目进行不同的假设,让学生在这些假设中明白差别,学会运用不同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竞争小组。初中数学老师在教授完一章节的内容之后,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各自给对方出题目,将生活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如果对方能做出来,则对方获胜;如果没做出来,则为出题人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做题者的细心,也考查了他们对知识点的分辨以及灵活运用。对于出题人来说,他们要精心设计以及将知识点巧妙地隐藏于生活情境中,这对他们的设计策划能力也是一种考查。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学生之间由于竞争关系互相考查,有利于促进彼此的进步,在同一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以得出最完善的结果,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在课堂上,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会形成团队意识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那些上课不愿意听讲的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的学生,在大部分学生的带动下,他们也会受到感染,从而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发展。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情境课堂的推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广大初中数学老师在研究课本和学生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地将知识与情境结合起来,在实现情境教学优化辅助课堂的同时又不显得累赘繁琐。作为初中生,一定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还需要广大初中数学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八

大部分的教师对于情境设计,只是单方面的想到引人情境。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情境教学对于课程的作用。故而,笔者认为可以让教师在课堂进行情境教学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应用情境教学进入课堂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效果之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应用情境教学可以进一步地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座位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以班级座位的第一排学生为横坐轴,中间一列为纵坐轴,同时规定了中间一列的左边为负轴,右边为正轴,随着横轴与纵轴的变化,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正确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这样的应用情境设计,比一般枯燥的数学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效果也有着明显的提高。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九

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又只能在数学教学去努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提问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围绕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提问,再由学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总之,虽然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遁,提问没有现成的办法,但也得注意一些基本技巧。愿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继承先辈们的宝贵遗产的同时,努力探索,多多实践,注意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效率,振兴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

课堂评价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自信――让学生怀着信心进课堂。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拥有了自信,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一半。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自信+努力=成功。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多给学生自信心,多说几句“你能行”,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使学生感到“我能行”――这就是学生的自信感。可在课堂上,情况就不尽人意。我们经常看到当孩子答错了,为师的立刻满脸不悦,甚至一顿怒斥:“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瞧瞧,这题都讲过多少遍了!”这样一来,答错的学生满心负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学生立刻打消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去。学生的自信感被老师“杀”得荡然无存,课堂上一片萧瑟景象,哪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呢?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何不换一种说法呢?“这题非常的难,但还是有好多同学做对了,真不简单”“这题比较容易做错,但仍有30多位同学做对了”,这种评价,做对的同学会想:“你看,这么难(易错)的题,我都做对了,还有学不会的吗?”做错的同学会想:“那么多人能做对,我难到不能做对吗?”因此,给予学生自信的评价,不仅带给学生价值感的提升,自信心的增强,更能使学生不断提高、主动发展。

二、激励――抚慰学生的紧张心灵。

如在“多一些、少一些”教学片段中,教师就较好地运用激励的`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情。

教师出示选择题:

苹果有6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

a.28b.48c.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1:28只。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48只。

师:你选48只,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而非主观臆断。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何不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就有可能有效地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使其产生一种轻松感,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课堂给予他的“爱”。

三、创新――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课堂评价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将有声有色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性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笔者听王志明老师上的一堂课,至今还历历在目,感觉特别新鲜。课上,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的不错,而此时,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王老师就借题发挥:“你读得真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送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举手,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由此看来,教师这种别出心裁的课堂评价语,不仅给学生带来新奇、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加吸引了学生全身心地投于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评价语言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次轻微的抚摸,都渗透着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我们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审时度势地给予学生肯定、赞赏的评价。这样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更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让学生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教师艺术的评价中幸福地成长。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离散数学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针对教授这门课程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方法。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离散的结构和相互间关系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支撑学科之一。离散数学的教学由于知识点较多,课时有限,课容量大,教师注重严密性与逻辑性,强调对概念、原理的掌握,导致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枯燥无味,记不住太多的知识点,会有捡了芝麻又丢了西瓜的感觉。这些客观原因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充分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以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拿出上课时间三倍的时间来备课。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只有熟悉了教材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熟悉教材不仅包括掌握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上。

比如在讲欧拉图和哈密顿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弄清楚欧拉图是欧拉通过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抽象出来的。尼斯堡是位于普累格河上的一座城市,它包含两个岛屿和连接它们的七座桥,该河流经城区的这两个岛,岛与河岸之间架有六座桥,另一座桥则连接着两个岛。星期天散步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一种习惯,但试图走过这样的七座桥,而且每桥只走过一次却从来没有成功过,但直至引起瑞士数学家欧拉注意之前,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引出欧拉图,学生就很容易记住欧拉图讲的是边不能重复的问题。在讲哈密顿图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下哈密顿周游世界问题,从正十二面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沿着正十二面体的棱前进,要把十二面体顶点无一遗漏地全部通过,而每个顶点恰好只通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在这个问题刚提出来时,生产商以为这是一个难题,专为此设计了一个玩具,以为可以吸引消费者,谁知当这玩具推出市场时,这个问题立刻被人解决了,令生产商损失了一大笔钱。学生可以在笑声中很容易地记住哈密顿图是点不重复问题,知道这两个图的区别。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准备各种资料。

教师在开始离散数学的教学之前应先简单介绍一下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及作用,点明离散数学对其后续课程的基础作用,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学生只有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应先把整个教材的内容分成几个小部分,把每一部分的结构帮学生梳理清楚,简单介绍一下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以耿素云的《离散数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把整个教材分成五个部分,这样子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大体了解离散数学的框架。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离散数学定义特别多,不太适用传统教学手段像黑板板书之类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而对数学来讲单纯多媒体教学效果不是特别好,所以应该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生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反馈,多问几个“听明白了吗”,“有没有问题”,不能只注重教,要注重教学效果,要重视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把学生的思路引进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之兴趣盎然。比如在讲数理逻辑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实际问题的例子,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关键路径时,在定义描述中最早完成时间是沿最长路径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最长路径不理解。我给学生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在工程的盖楼过程中,假设盖好一层楼需要两个必须步骤,一是买水泥做钢筋混凝土,二是打木桩,在盖楼的过程中,买水泥需要两周的时间,做混凝土需要三周,而打木桩需要四周,那么现在盖起楼的最早完成时间是五周,取决于时间最长的那个步骤。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就记住最早完成时间的概念。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甚至可以对某些内容设计几套方案,以防止种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

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教学的针对性,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就决定了其面向特定的学生,这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内容的针对性。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速度很快,课本的内容可能有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去查资料,运用互联网的资源,把最先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介绍给学生,不断更新引例,使授课内容更具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比如在讲最短路径时,教师可以找一个运用到最短路径的实际例子,把这个问题的程序给学生运行一下,让学生明白所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问题有什么联系。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讲特殊的图时,可以结合实际,比如说教务处安排考试的问题,要求教务处七天安排七门考试,同一个老师担任的几门课程不能排在相邻的两天,并且已知一个老师最多担任四门课程,问题是教务处能否安排出可行的考试方案。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这个问题时,本来已经介绍过几种特殊的图,但学生感觉内容太多接受不了,可是一听考试并且和自己密切相关,顿时打起精神,纷纷讨论怎么安排可行,这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最初学生并不能联想到把这个转化成图的问题,我就一步一步地引导,告诉他们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图的问题画在纸上,然后看看题目要求的这个图具有什么特性。最后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哈密顿通路问题,这样子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手段是测试,但是不能让测试成为学生的压力,让他们对离散数学的学习产生抵触程序。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应该为教学而考试,而不是为考试而教学,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才是教师教的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他们对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地位的理解和认识。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上机实验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探索的基础上,应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离散数学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离散数学在计算专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联想方法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数学解题思路的应用论文范文。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二

美国哈佛大学的墙上有这样一段话: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能够记住,动手做了才真正理解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是何等的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何在数学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数学学具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操作学具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在以前的教学中自己也已经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没关系,老师再给多讲几遍。的确,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确实没有学会,但只要把做题的步骤背下来,考试时照葫芦画瓢也能把题做对。在这样的不断重复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严重失职,自己不是在教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是在给他们一些如何应付考试的方法,这显然和新课程的要求是相悖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认识到让学生使用学具充分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课堂上,很多的学生在简单地操作了学具以后就放到了一边,开始背诵起口诀来,很快就能倒背如流了。但是,班上的徐建伟还在仔细地摆小棒,一边摆一边背。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时,我发现齐背口诀时,学生们背得都很熟,而徐建伟好像老是跟不上,但如果一个一个说算式抢答得数时,好几次说得最快的就是徐建伟。我问刚才背得很快的一个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得数,这个学生说:“比如7×4=?我得从一七得七开始,一句一句背下来,背到四七二十八才能说出得数,所以速度就慢了。”于是,我让徐建伟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算得快的原因。他说:“也没有什么好方法,只是用小棒多摆了几遍。”我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背口诀,然后再出题口算,很多学生就能脱口说出得数。在以后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学生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结果算得准确,记得牢固。

而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学具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了折角――做角――找角――画角――数角――剪角的方法。学生一会儿折纸,一会儿剪长方形,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只需要给他们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即可。学生在一连串的动手操作中,学习兴趣高涨,对各种角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

二、操作学具要和抽象知识相结合。

学具的使用是为了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在充分动手的基础上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动手能够帮助学生动脑,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知识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一门学科,过分地强调直观而忽视了抽象也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依靠数小棒来计算出得数,这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适应的,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学生记忆得数而不用小棒操作,学生会经常算错得数,他们还没有达到熟练口算的地步,还离不开数小棒的方式。但在学完“20以内加减法”后,如果还让学生借助小棒来口算,那就像是会跑了还让他走一样,没有摆正直观操作和抽象思维的关系。直观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升华,如果没有了这一步,再多的操作也是徒劳的。

再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学生借助学具在动手操作中推导出了面积公式,并且在一些练习之后记住了这个公式,以后学生再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大脑中出现的就是公式而不是推导的过程。如果我们还让学生再按照推导公式的方法去做题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以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把学具抛到了一边。而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要用好学具,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中健康成长。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以信息专业的离散数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大学文科数学教学内容的不足,探讨了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离散数学》逐渐成为信息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地是有限个或可数个元素。离散数学已经在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编译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数据库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作为多门课程必须的数学基础之外,离散数学中所体现的现代数学思想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人们对《离散数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还不是很满意[2]。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取舍上和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如果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当或是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当,都会使学生对学习《离散数学》产生畏惧或是抵触的情绪,以至不了解学习的目的。如何提高学生对《离散数学》这一课程的认识,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和调查研究,对教学与学习《离散数学》的内容和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1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

经典的离散数学内容一般包括数理逻辑、集合理论、图论基础、代数结构这四部分内容。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组合数学》这一学科也逐步的被添加到离散数学的课程之内。但是因为不同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各异,所以对离散数学的课程要求也不一样,相应的课时分配亦不尽相同。大多数为36课时,54课时或72课时。对授课内容来说,也因为专业和课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说,在我校是54课时,又因为代数结构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主要教授其它几部分内容。而对我校的物理专业的信息课程来说,只有36课时,如何在如此少的课时讲授完四部分内容,确实是一种挑战,经过实践,我们决定讲与练结合起来,就是在课堂讲授主要部分,剩下的作为习题布置给学生,这样的好处是锻炼了学生的读书与自学能力,另外又因为数理逻辑,图论等内容与其电路设计等一些实际应用有关,所以我们加强这一方面的实际应用内容。信息管理类的开课则是54课时,在这一方面,因为学生的数学修养没有理科的好,所以我们则注重与其专业有关的内容,比如实际应用领域比较多的图论等。通过几年的授课,我们觉得,对数学基础比较好的专业,完全可以将《离散数学》分为基本不同的课程进行讲授,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加深相应部分内容的理论基础以及扩展其应用的知识量,学生通过理论和应用的相互关联,加深了对本门课的认识和理解。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专业,我们还是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也体现在不同专业需求上。就图论这一内容来说,在我校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与《离散数学》同时开课的有《数据结构》,而这两门课程在图的一章里面有内容的重叠,其不同点在于,《离散数学》注重的是理论的研究,而《数据结构》注重的是程序的设计。对于物理类的信息专业,其后续课程有《电路设计》,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会举出一些与其相关的内容,使同学加以理解。

2注重课堂授课过程的可视化方法。

3带有问题启发式的教与学。

带有启发式的教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一是对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逻辑思维主要体现在对同学的各种数学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上,例如反证法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但是有的学生很难理解其内在本质,于是在数理逻辑这一部分,我们通过逻辑运算,给出这一方法的数学语言的表述。还有,对1=0.■这一在中学已接触到的知识,我们在函数这一部分应用极限的概念给予说明。很多学生在学完这些内容后纷纷表示对以前只知道机械运用的数学语言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生《离散数学》之前,我们通常会做一个小型的调查。最终的结果是很多学生都会问离散数学的应用。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早有准备,授课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老生常谈式的对同学们解释,大学数学是伴随实际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学习他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例如,在讲授数理逻辑这一部分,我们会给学生解释,如果把一个人的所有特点都归结为前因,那么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到这个人的命运结果。思维活跃的学生对这一解释很感兴趣,当场就算了起来。以致后来选择了逻辑推理作为自己的博士方向,以至于毕业留校。在讲授函数关系的时候,我们会以数据库access软件来说明。

4结束语。

通过讲授和与学生交流,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离散数学》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将是我们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4]赵军云,张璐璐,朱国春.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开发与应用,(10).

[5]文海英,廖瑞华,魏大宽.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6).

[6]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小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小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小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小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小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小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小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小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小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数学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小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小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小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数学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数学教学法”,让小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数学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小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小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小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小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小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小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小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小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小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小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联系生活——让小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小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小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小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小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小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小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小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五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互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这种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其次需要提倡互动与竞争,培养团队精神;最后要有效提问,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互动探究。

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自组织”;它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而不是质的“建构”过程,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规律。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每个学科都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物理教学,互动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

适宜的情境是引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前提性条件。只有创设了适宜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学生的互动探究性学习才能顺利进行。例如:

教师:大家知道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什么大量的物质呢?

学生:氧气。

教师:很好,可是大家见过蜡烛在水中燃烧的现象吗?(学生都很惊讶。)。

教师: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个现象吧!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高度集中起来。)。

演示:教师在讲台上立放一块无色的玻璃。玻璃正对学生,在玻璃后面放上一个盛有足够多水的大烧杯,然后在玻璃板前方适当位置点燃一根蜡烛。学生从前面观察过去,看到蜡烛的像刚好落在烧杯中的水中,感觉蜡烛真的像在水中燃烧一样。(学生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

二、培养团队精神。

互动与竞争是引起学生探究活动的关键,互动可以保障学生有质量的探究,竞争可以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互动与竞争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互动中学会竞争,同时它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纯灌输知识的倾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作为课堂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小组商量,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例如教学《温度计》这一节,把学生分组后,完成以下问题:

(1)太阳是一个火球,太阳内部的温度是多少?

(2)地球的内部构造如何?地壳内部熔浆温度是多少?医生量得你的体温是多少?

(3)我国漠河地区的气候情况如何?

(4)怎样将物体热胀冷缩的微小形变放大?

对于上述问题,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必须查找资料或到网上搜索,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由于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与他人打交道,这样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由教科书直接提出的问题,二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提问,都要保证方向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着边际地随便把“为什么”、“是什么”或“有什么”当作提问。

这里的现象是由学生发现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但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了一个并不难的物理情境,使得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提出也顺其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探究兴趣。而且问题非常明确,即同一束入射光线斜射到平面上,其出射光线的走向如何?有无规律可循?可见创设物理情境、明确提问方向可使课堂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蒋凤玲《构建“交流――互动――探究”的物理教学模式》.《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2期。

2.罗国忠《实践探究,互动发展――对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基础教育研究》,期。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六

1.引言。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研究离散结构和离散数量的关系。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离散数学越来越重要,其基本理论在计算机理论研究以及计算机软件、硬件开发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

离散数学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图论”,“组合分析”以及“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几大分支,课程概念较多,定义及定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2]。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从数学方面讲授定义定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对本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设计精彩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

2.1精选教学内容。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众多本科高校均开设此课程,其教材也非常丰富。因此,需要教师在符合学校自身办学方略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笔者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具有技术应用型本科内涵实质和行业大学属性特征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方略注重“技术立校,应用为本”,因此从学校学生培养方案和学校特色出发,对本课程的教学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课程应用性的角度出发精选授课内容,培养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概念中走出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改变教学观念。

在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的方式,学生普遍觉得内容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参与,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从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图论中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时,如果只是教师讲授算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算法的具体应用也无法熟练掌握。教师在授课中可结合计算机网络实例,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探索算法,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从讲台走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对知识从浅到深的分析和理解,并控制学生探讨时间,最后带动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提高授课质量,帮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3.1注重课程引入。

离散数学的定义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觉得课程的概念非常多,很难掌握并很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定义和定理时,注重知识引入的过程,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讲授命题符号化时,如果直接给出命题符号化的定义,学生不知道这个定义在实际问题如何应用。在讲解过程中,可首先给出一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语句,让学生判断语句真假,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此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语句用数学方式描述,进而给出命题符号化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会比较透彻,可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最后,提出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作为下一堂课的引入。如在讲解欧拉图的概念之前,可画一幅图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一笔画成,学生会非常踊跃的回答并在课下做出思考,这样在下节课讲授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

3.2课堂讨论分析。

在离散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解,学生听课时很容易觉得枯燥和疲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授课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如在讲授谓词逻辑中的推理理论时,可以举实际生活中趣味推理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知识如何运用,并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平时遇到的推理问题是否可以用课上的知识解决。通过这样的启发讨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很高并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透彻掌握知识内容。

3.3加强实验教学。

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在计算机领域内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步加强实验教学,将离散数学的理论与计算机实践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3]。如在讲授最优树的huffman算法时,可以开展实验课,在讲授算法原理的同时,将学生带入实验机房,让学生自己设计算法流程图,并编写程序,通过上机的方式掌握算法的本质。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并掌握所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注重类比归纳总结。

离散数学的概念较多,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很多内容之间则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通过类比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数理逻辑中,谓词逻辑的推理理论和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在理解上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讲授谓词逻辑的过程中,可以与命题逻辑的推理论相比较,分析异同。再如图论中的欧拉图和哈密尔顿图的定义,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理解二者的含义和区别[4]。同时,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时的归纳总结。比如学完数理逻辑后,可以对数理逻辑的两章内容进行归纳,提取出知识主线,加强学生对知识由浅入深的掌握。

3.5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的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增加趣味性的背景知识,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使学生直观的接受新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意味着教师用ppt把授课的内容逐行展示,这样和传统的板书教学差别不大。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如“图论部分”,在讲授欧拉图,哈密尔顿图,最小生成树等内容时,可将重要内容用flash动画的形式进行动态展示,在做动画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灵活的加入声音、图像,吸引学生兴趣,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算法,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

4.总结。

作为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离散数学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各个领域。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手段,探讨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耿素云,屈婉玲,张立昂.离散数学[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新的提法,叫做“做数学”,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和展示自我的殿堂。下面我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中“三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观察感知。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的感知活动,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感受数和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动手操作,感受理解。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动作思维,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时,教师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多种感观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后,我让学生用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活动角。学生通过动手做角,加深了对角的组成的认识,我也展示做好的活动角,并提出问题:谁能帮老师把角变大一些?让学生动手摆弄学具,怎么想的就怎么弄,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结果全班出现了几种方法。我让学生到讲台说自己的做法,并操作演示,如有学生说:“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有学生说:“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有学生说:“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我对以上方法都给予了肯定,随后再让学生动手把角变小,把做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就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动手实践,培养思维。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特点,动手实践是他们直观思维的重要方式,而逻辑思维若离开动手实践的感性支持,往往会产生障碍,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必须重视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从而中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画角时,我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设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数学。最终学生们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正确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四、游戏活动,掌握应用。

游戏是成人和儿童都喜欢的一项活动,游戏能调节人的情绪。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例如:在巩固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给学生一个布口袋。口袋里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在学生纷纷举出自己摸出的角之后,我说:“看你们摸得这么好,我也想摸摸。你们能给老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摸出角来的吗?”学生说:“角有一个尖点,刺得痛。”我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学生说:“角还有两条边。”我伸手摸出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学生急着补充:“角是平平的。”我又摸出了一片树叶,“尖尖的,平平的,怎么没用角?”学生回答说:“两条边应该是直直的。”这回我摸出了一个三角板说:“谢谢同学们帮老师找到了摸角的感觉。”学生们高兴极了。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一下子抓住了角的关键特征,并能加以应用。

总之,操作实践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我们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操作中思考,主动获取新知。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项论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在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揭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我家小院》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情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微型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系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的数学论文篇十九

数学学习的逻辑性较强,学生学习数学如果只停留在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是无法真正学好数学的,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更加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时,要将思考、实验、制作、观察等活动结合起来,突破“学生完全接受教师知识讲解”的局面,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分析、猜测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来加以验证。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这一课题学习,教师在要求学生制作包装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将基本的模型以展开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以平面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对平面图形中展示的不同的长方形区域进行相对面、相邻面、同一线等的分析。可以在平面图形中相关的区域进行数字标记,然后再制作包装盒,在包装盒制作完成后,通过观察来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这种用知识来为实践服务、用实践来对知识进行验证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做到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154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