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把握住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怎样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与思政的论文篇一
摘要: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工作实施而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是推进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关键性因素,是整个学生教学工作开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鉴于此,本文针对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探讨,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构建提供帮助,提高现有课程教学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当前学生教育改革工作推进,针对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学生培养中,提高学生教学培养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都在研究的一项教学内容。思政课作为学生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能够激发学生课程改革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在课程协同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也能够作为课程引领协同教学培养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所以需要强化思政课程引领下协同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实施,以此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在协同教学培养工作开展中,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了转变,所以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还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培养。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作为学生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构成之一,对学生自身学习以及思想的转变都具有重要影响,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思政水平,这样才能让教师逐步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教学质量[1]。首先,通过协同视角下的教学改革工作研究分析后得出,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和引导中,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教学培养中的主要思想,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其次,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指导,能够提高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能力,是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性内容之一。因而在强化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必须要将思政课程引领下的协同课程发展建设工作完善,以此提高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2]。
(一)弘扬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
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思想传承内容,对于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实施而言,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的传达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日常教学培养中,能够为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的最终价值渗透。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就新时期学生教学工作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了现阶段学生教学培养中,对核心价值观教学观念渗透和培养的意义,并且要求各级院校在开展学生教学工作实施中,应该借助思政课程教学实施,将核心价值观教学思想传承工作落实,以此满足学生教学工作实施需求,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学习能力,为新时期学生教育工作转型提供帮助[3]。
(二)传承新时期教学改革思想。
教学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开展中一直在完善的推进的一项内容,对于现有学生教学改革工作事实而言,教学改革是转变现有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所以应该及时的针对教学思想转型作出分析。通过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为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思想和观念传承提供帮助,因而必须要重视起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工作分析,提高现有教学改革思想传承能力,为学生日常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帮助。所以为了能够展示出现阶段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需要针对教学改革思想传承作出科学的改进,这样才能为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实施提供帮助,展示出现有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特色。同时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也应该注重思政课程引领思想传承学习,以此为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转变提供帮助,激发出学生思政学习热情,无形中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一)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
以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建设是当前学生教育改革工作实施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展示出思政课程引领教学实施效果,需要从学科协同的价值引领着手,就思政课程引领中的价值引领作出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在当前我国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各个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开展也在逐步完善,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水平,需要注重不同学科价值的引领工作分析,只有细化了学科价值引领这样才能更为有效的为学生教学工作实施提供帮助。首先,按照不同学科引领教学工作培养需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到学生教学改革中,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融合效果。其次,将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融入到学科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现有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实施特色,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素养。
(二)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
从完善。
师德师风建设。
工作着手,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其次,从协同教育建设工作着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让教师在学科教学工作实施中,能够具备完善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做好思政课程引领,以此满足学生教学需求。所以在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作出科学的指导,从而能够找到思政课程教学引领的方法,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引领水平,以此满足新时期协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需求。
(三)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
思政课程作为其他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工作开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想展示出思政课程教学引领作用,就应该对其整个教学工作实施的方法和流程梳理,然后及时的将教学示范展示工作完善,提高学生课程引领作用,从而满足学生的课程教学培养工作实施需求。在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开展中,针对学生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培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课程学习质量,需要就课程学习的示范引領作用突出,也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应该让学生明确思政课程教学引领学习的意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示范课程建设,如以德育思想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提高德育思想渗透能力,从而完善思政课程引领示范作用。
对于新时期学生教学改革工作实施而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思政课程作为其他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推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思想转化与传承。因而在推进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中,需要注重思政课程协同课程引领教学分析,从而保障在相关教学引领实施中,能够提高课程协同教学培养质量。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后,将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路径构建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即学科协同中的价值引领、队伍协同中的角色引领和教学协同中的示范引领等三方面,只有完善了以上三方面的教学路径构建,这样才能为思政课程引领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与思政的论文篇二
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事事关心、时时关心、处处关心”的浓厚氛围。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局长办公会,对照市委市《关于印发市直换届选举实施办法》及《关于加强市直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要求,对我局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市《关于印发市直换届选举实施办法》。局亲自指挥,及时召开换届选举专题会议,学习《关于印发市直换届选举实施办法》、《关于印发市直换届选举实施办法》等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市直换届选举工作安排精神,研究制定换届选举办法,为换届工作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是制定了《市直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办法》及《市直选任工作制度》。根据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及选举办法的安排,我局在市直换届选举办法上,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关于印发市直党政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实施办法》和市直纪委《关于印发市直换届选举办法》。
二、自查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我局及时召开局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会议,成立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对换届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换届选举工作动员会,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关于印发市直党政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实施办法》和市直换届选举工作安排,制定了《市直换届选举工作实施办法》、《市直换届选举工作制度》及《市直换届选举工作安排意见》,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责任与分工,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认真部署。召开局委会,研究制定了《市直换届选举工作意见》,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责任与分工,做到了全面部署、认真组织、周密安排、确保了换届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是严格按照选举标准。严格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研究制定了市直换届选举办法,严格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严格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严格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严格按照省、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严格按程序选举,严格按程序选举,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严格按照要求。我局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严格按要求严格把好选民入口关,严格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程序,选好票数、票数的准确无误后,及时向省市党报报告。
五是严肃认真。按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按时召开换届选举工作会,研究制定换届工作计划,认真落实换届选举工作。
六是严格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直工委的部署安排部署进行选举。
三、自查情况。
我局认真按照市委组织部和市直工委的要求,对照市直换届选举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认真排查和分析本单位换届选举的原因。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与思政的论文篇三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 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 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的农业民族 ,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 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央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 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问题,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 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
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 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决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的决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 模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 利于政党意识与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 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 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 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 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具体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 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胁,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 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 的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 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 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 为中国。
文化。
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影响;二是现 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华夷秩 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 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 中央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 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知识 精英对政治的思考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 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准备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 如孙中山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彩, 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 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毕竟反映了改良派参 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 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严格的章程 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 政治的宣传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 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 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 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 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 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 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 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 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 》,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 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 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 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 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 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是此时建立的,国民党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 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 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 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抗战胜利前后,新建 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民主党派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以说,中国自突破 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
中华民国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 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 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 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积极推行中间路 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后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 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一党制 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改组 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孙中山逝世后,国民 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一党专制 ,确立起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 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国民党“ 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续维持事实上的一党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 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法西斯统治,遭到中国共产党和绝大多数中间 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政权。这表明排斥。
其它。
党派的一党制,在中国也缺 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
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 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政权,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 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共 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这说明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过程与革 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 这表现为: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体制内政党,中国共产党 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没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 党,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第三,从理念上 看,中国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多元的,各党派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从党际关系看,执政 党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相同的,彼此是友党,是相互学习、互相支持 、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全摆脱了传统 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桎梏,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的色彩,满足超大社会对一个强有力 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扩大参政议政的范围,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 个创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政权造成的无序状态 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 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 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完成了实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任务,实现了传统政治文明 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导党,民主党派参与新民主主义革 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价值。虽然他们受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所 代表的阶级、阶层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进程中难以充当主要角色,无力左 右政局,但他们毕竟代表了某些阶级的政治要求,能够对政局施加影响。不少党派选择 与中国共产党结盟,团结在她周围,坚持抗战,争取民主,反对内战。它们在民主宪政 运动、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会谈、反对国民党当局召开的国民大会等重大斗争中, 与中共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对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 起了重要作用。许多民主党派的成员甚至还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中国共产党充分 尊重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与他们一起召开新政协,一起制定《共同纲领》,一起选举 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民主党派也服膺于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接受中共的 政治领导。这种党派相互间对政治价值的肯定,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制的形成和建国初期良好政治氛围的出现。
毛泽东同志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明确指 出新中国将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一思想随后写入《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代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有人 提出了民主党派是否还有政治价值的问题。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对此 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统一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 派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在此前后,各民主党派通过一系列会议清理和整 顿了各自的思想与队伍,并根据成员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工作重点 ,还纷纷组组起来,成立了双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等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参政议政 的作用。随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土地改 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多党合作的政治形式 更加巩固和发展。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并 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并在这种经 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 政体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民主党派原来 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各界对民主党派存在的必 要性分歧很大,民主党派中也有人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存在必要而准备宣 告结束。但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有几个党。他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 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共产 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的。
口号。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民主党派,一方面是出于对各 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贡献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 为他非常强调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 的声音,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民主党派会更有益这很显 然是从民主党派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价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 经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 系的准则,再次确认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众所周知 的原因,中国随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和 经济建设,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
总结。
历史。
经验。
教 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纲领,其中政治建设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民主等内容,在肯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际关系准则的同时,增加了“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应该说,这后八个字,对前八个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前者只是讲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时间上要长期共存,在关系上要互相监督,而后者 则进一步表明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是兄弟党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和 揭示了两者间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态度和荣辱与共的发展前途。这十六个字成为处理党 际关系准则的基本方针。
1982年通过的宪法再一次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根 本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的政治功能与价值,为巩固和发展共 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政治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主人翁精神和管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其二,民主党派有利于发挥中国政党制度实现政 策选择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智力集团的咨询作用,更好地实现利益综合,从而促进决 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三,民主党派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监督机制,党派 之间的有组织的监督无疑比无组织的社会监督更为现实,更有可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通 过政治过程得到充分实现;其四,民主党派有利于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扩大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融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 进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功能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 凸显,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如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把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 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 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内容和 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 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 、民主党派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
报告。
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 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 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 ,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 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态上属于现代政治文明,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种建筑在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和现代政 治文明的双重的规定性,其核心、本质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价值层面 ,即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包括制度 层面,即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或者 说,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 义。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 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不仅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 明的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注意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三个 方面:一是加强对共产党执政基本规律的探索,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 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使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 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二 是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带动 国家政治民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变革领导方式,大力推进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有 机统一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 民主党派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
教育。
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 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 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 利用保障民主党派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民代 表大会中的作用、加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在 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共产党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民主 党派参政的空间,增强民主党派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共产党的领 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 党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保持执政党和 参政党之间的适度的张力,实现共产党的领导与民主党派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平衡,是 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或正在形成进一步优化党际关 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条件,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对国家与社 会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自主空间的逐步扩大提供了社会性前提。众所周知,任何 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十 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民主党派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 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 些条件,采取切实。
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
[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窦爱芝编著:《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 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与思政的论文篇四
郑某和张某是江苏省灌南县三口镇的村民,两家为耕地界址的事闹了十多年,也曾打过官司。今年5月中旬,在该村法治顾问姚志刚和侍建军的调解下,郑某和张某终于达成界址共识,化解了困扰两家十余载的纠纷。
2017年4月,江苏省灌南县委组织部和法院经过调研,搭建起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平台,构筑县镇村三级联动,党委领导、法院主导、基层党组织落实的基层法治建设和矛盾化解新格局。统筹党建和法院审务资源,推行“党建+审务工作站”试点工作,截至今年5月,全县238个村(社区)村村搭建了“党建+审务工作站”。
据了解,“党建+审务工作站”由该县法院选派11名法官助理担任县辖11个乡镇的法治顾问,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各工作站站长,并从村民代表、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中选聘有威望、懂法律的人任人民调解员,明确其作为基层治理阵地、法律服务窗口、矛盾化解前线、诉调对接平台、案件接转驿站5个方面职能。
自“党建+审务工作站”运行以来,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相邻权、婚姻家庭等多发易发纠纷,借助人民调解员的威望和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优势,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诉前、诉中。此外,在送达案件文书、联系案件当事人等事务性工作方面,“党建+审务工作站”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协助,从而提升了送达效率和成功率,畅通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
与思政的论文篇五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正文:暑假是学生放松的好时候,虽然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做暑假工以锻炼自己或补贴家用,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在家里好好地享受难得的清闲,于是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对身边的大学生朋友们做了一项题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题目不难看出我们这次调查是希望通过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关于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在结果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与结论,再把这些结果反馈给学校或者企业,使学校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使企业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合适的就业岗位。
从网上,电视媒体上到处充斥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新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而大学生无疑正是最关注这种现象的群体,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调查结果会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了,或者从另个角度看问题也可以说官二代富二代的存在还是占少数滴······但是即使现实这么残酷,但是我们依然有梦想,有抱负,所以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在毕业后会选择考研,希望通过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能有更好的前程;抑或是会选择自主创业或直接就业,以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相反的,只有少数会选择考取铁饭碗公务员,不能否认,当前社会上掀起的公务员热潮所导致的问题是我们选择避开这一选择的原因之一,另外更大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公务员晋升空间有限且发展潜力一般,这是一腔热血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未来。究其原因,还是与我们对于未来工作的期许有关,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二十出头的年纪,刚出大学校门的心情,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应该可以想象得到在择业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潜力,毕竟路还长,如果没有空间,何谈让我们进步,或许会被人批评说是年轻冲动,好高骛远,但我们依然执拗的不远改变初衷,谁让我们这么年轻?再说到发展,最理想的就业区选择当然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有风险,同样也有机遇。做问卷的的过程中,我们很惊喜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表示在毕业后愿意去西部偏远地区支教,锻炼自己也好,是发扬精神也罢,最终不得不承认,大学生依然是最单纯的一群人,永远在传递着正能量!当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就业的时候就不得不把父母也考虑在内,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在自己家乡或者家乡附近就业,以便于将来更好的照顾父母亲。
有趣的是,当被问到对于将来薪资的期望值时大家普遍很乐观,期待月薪在五千块以上的受访者超过半数,这与之前对于就业前景的忧心忡忡的态度刚好相反,又或许这就是所谓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毕竟薪资对于我们的影响太大了,有期望,总是好的。调查就显示,当被问到择业时会主要考虑的因素时,几乎是全部的受访者都把薪资待遇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次则是工作地点,相较之下,父母的期望反而显得不怎么重要,看起来对于就业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自主了。再说说关于对于以后就业企业的选择,九成的受访大学生期望在国企工作,一成选择在外企,而机关和民营以及学校之类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至于在是否在否在乎专业是否对口的问题上,7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这个真的无所谓了,或许是被残酷的现实逼的实在无奈,对口不对口的真的不是我们说了就算的。
再来看看大学生如何看待毕业生违约的现象,70%的受访者认为这既事关学校毕业生的形象又有损个人的诚心度,应该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最后是对于学校关于就业指导方向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给出尽可能详细的就业市场需求分析方面的指导,还有一部分则倾向于得到就业政策与程序方面的指导,而对于受访中的大四学生,他们则表示更希望得到关于面试技巧的一些指导。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失业恐惧的时代,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现代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毕业生中出现的盲目乐观、奉献意识与艰苦奋斗精神缺乏、诚信缺失等心态,不仅会影响我们要知道,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高校,政府,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例如来自于社会把工作分作三六九等的世俗眼光,或者是有人单位不合适的岗位分配,或者是学校不够详细系统的就业指导,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空有一身本领而得不到展示,从而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到毕业生眼下的择业,同时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当然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修养还是在就业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对于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现象,我们对现代大学生有以下建议:
一、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
二、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人说“好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而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
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对你来说很重要。
四、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人才招聘会每周都在办,人才市场天天都开放,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知识和才华。
五、要敢于面对挫折,不放弃,不服输,要敢闯!
总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只是能说了解,要真正读至硕士才可以说自己学了这个专业。大学生要锻炼各方面能力,不仅要学习书本方面的有字之书,还要去生活中读那本无字之书,这样我们学子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与思政的论文篇六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思政课社会实践论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1 朱家桥村老年人闲暇时间支配情况调查与研究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一语道出了理论之于实践的关系。
我们学理论?搞研究?目的在于要为社会实践服务?在于改造世界。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着力于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之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 2010 年 7 月 15 日—7 月 31 日?我在白蒲镇朱家桥村进行了为期两周半的暑期社会实践? 深入调查了解了老年人闲暇时间利用。
朱家桥村位于如皋市白蒲镇东北侧?全村地域面积 6.24 平方公里?全村辖 37 个村民小组?1363 户居民?总人口 4653 人。
这次我主要是对朱家桥村 2 组居民老人进行的调查? 该居民区有 36 户居民?其中每户至少会有一位老人。
居民区内建有老人活动室?老人设施也非常齐全?一些老人舞蹈班也初步开设了。
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朱家桥村老年人闲暇时间的支配情况?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引起社区、政府、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引导老年人积极、健康的从事科学的闲暇活动。
一、朱家桥村老年人闲暇时间支配情况 村中老年人大部分时间往往是在家庭内看电视、读报等度过的。
调查发现?从不同年龄的业余活动状况看?在平时的余暇活动中?特别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对娱乐、体育等等兴趣一直呈上升趋势?还有的老年人把自己全部的余暇时间用在家里看电视、抱孙子上?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就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他们凭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活动或者外出旅行。
调查表明?大部分老人一天的作息时间都蛮接近的?都是 7?00起床?7?10 晨练?8?00 吃早餐?早餐过后大部分都是在家看看电视?读报纸?或带孩子。
中餐是 11?30?到 2?30 是午休时间?午休过后由于天气太热都呆在家里或做一些家务?晚餐时间为 5?30? 2 晚餐过后大部分老人都有自己的活动?如有的去下棋?有的去跳舞等等?9?30 就寝。
大部分老人还是在积极参加活动的?通过访问?他们认为?老年人自己尽管应该多休息?休息好?但绝不是休息时间越长越好。
因此他们就进行适量的运动? 这样身体的抗病能力才能增强?疾病才不会找上门来?对他们自己的养生非常有益。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渐渐从生产领域中退出来?他们的闲暇时间变得非常充裕。
但是?老年人的闲暇时间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和锻炼身体的休闲活动上?用于学习、社交、公益方面的时间有限?这说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朱家桥村老年人闲暇时间利用的.质量特征为?计划性差?利用率低?心理特征为?缺乏充实感?大部分人克服了孤独感?安于现状的心态较为普遍。
不同年龄的老年群体在闲暇时间利用上存在着差异?时间观念、文化程度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老年人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1?老年人对电视的过度依赖。
?2?消极闲暇的比例较大闲呆的时间长闲暇时间的质量不高这说明老年人休闲技能少?休闲的活动参与低。
?3?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与他的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在中青年时期大多数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并不丰富也无暇培养一些技艺? 进入老年期后闲暇时间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多了? 但是由于村内老年活动设施中大多数活动内容不适合老年人的爱好?造成了老年人的余暇活动不活跃、不广泛?其中消遣性活动占主要地位。
三、个人见解及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休闲逐渐成为当代的重要社会特征之一特别是老年人的闲暇时间的利用尤为重要。
现在人们习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等方面?忽视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乐” 。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等部 3 门在增加休闲设施、改善休闲条件、制定休闲政策、加强休闲教育和宣传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区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因此?在引导老年人积极、健康的休闲上?社区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增加老年人休闲场所?发展老人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将老人从家庭被动的闲暇中引导出来?从事科学的闲暇活动。
老年人自己也应克服“无为无聊”的自卑心态?积极向上?精神充实?努力做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在健身锻炼方面?早上可以选择跑步、气功、拳剑等项目。
晚上可以选择散步?到大自然中去吸取新鲜空气?持之以恒?对身心健康必有好处。
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好的老人? 可以避开节假日高峰?结伴出门旅游?饱览祖国名山大川?陶冶情操?充实自我。
(2)除了体育锻炼以外?老年人也可以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或学习烹饪?或种花养草?或养一些宠物?从中获得乐趣。
也可以探亲访友?谈天闲聊?回顾往事。
(3)文化水平较高的老人?可写一些文章?画一些美景?或者向报纸杂志投稿?这样才可打发无聊时光。
老人们的精神和生活内容充实了?才不会感到无事可做?而是有事可做?才不会感到空虚无聊?而是充实美好。
回顾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至今仍历历在目?感触颇深。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领悟到了理论之于实践道道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认识到理论知识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的真正意义。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就要树立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的世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xx年暑假,我步入了淮阴工学院。
来到学校后我没有做家教或其他兼职,所以我的社会经验肯定是不如其他同学的。
而xx年大二暑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我不得不去进行社会实践了。
这是大学生必修的实践课,所以就同本村好友商量后一起进行了邳州市小楼村人民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做这项调查,不仅锻炼了朋友之间的默契与合作,还增加了对当前农村人民生活的了解,更加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
这个暑假是充实的。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
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
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
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
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
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
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
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
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
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
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
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
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
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
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
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
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
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
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
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
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四)政府补贴农民种地落实了。
xx年8月6日到7日休息整理了两天资料,去网上看了看政府对农村政策,决定调查下对农民种地补助情况。
8日,我们对我们村第六,七组农户进行询问,政府的补贴按亩下发,没有拖欠,我们家也有收获。
虽然种上了树,但毕竟也细心培育了嘛!还有村民说,不要钱已经很感激了,还送钱,明年多包两亩。
今年种大蒜就赚了5,6万,比外出打工还强!
(五)最后,我们还想了解农村的一个问题,计划生育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村民一般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只有问至亲之人了。
农村的妇人还是很会闲聊的。
我们了解到,虽然国家强制实行计划生育策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等较为理想的生育策略,但是我们发现真正做到的不能说没有还是很少的。
我们发现农村还是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还是有很多家庭想要生个男孩。
而且,农村家庭还是想要一男一女为最美。
xx年8月12日,为期12天的暑期实践结束了。
短暂的社会实践,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
虽然我们的调查普普通通,却能够体现农村现在的生活现状。
政策是国家下发的,是要下边切实努力执行的,所以农村的搞好与否与农村领导干部有很大干系,领导干部一定要选好。
有的城镇搞建房,全村农民组成泥水匠,司机等等到别的村子去建房屋,有的村子搞木材,他们的木材全国销售,我们的村子就该搞起干炒特色了。
每行每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后就能赚钱,各个城镇有各个城镇的特色,把特色搞好就对了,散了,整个村子是达不到共同富裕的。
虽然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农村的家长比城市的家长更希望子女得到更高的教育,否则他们也不会没日没夜的在外打拼。
所以,农村的文化水平会不断的提高。
每次回到家,爸爸妈妈都会问我进行的怎么样,都会说天太热早去早回,都会问我还要多久结束。
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
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再也不会浪费了。
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或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状况调查研究
二、村规民俗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三、从“醉驾”治理看城市文明发展
四、中国志愿者活动状况调查
五、城镇老龄事业发展调查研究
六、垄断行业改革问题调查研究
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调查
八、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探讨
九、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调查研究
十、彭宇案:传统道德与法治精神之困惑
十一、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研究
十二、大学生暑假网络游戏时间调查
十三、家乡人对于公共道德认识情况调查
十四、大学生献血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 题目
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炼、有概括性。
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二) 摘要与关键词
1、 摘要
摘要应概括的反映出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
2、 关键词
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三) 目录
目录中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
(四) 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左右,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与思政的论文篇七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固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党建强、发展强”的目标,以开展“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为契机,促进企业阵地规范、制度健全、活动有序、氛围浓厚,党旗领航效果明显,公司效益稳步提升,公司党委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五星级非公企业党组织”。
夯实党建“强基础”,提升阵地建设水平。公司党委通过召开企业生产经营交流会、员工思想工作分析会、建言献策恳谈会等方式,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模范引领作用,使公司改制平稳过渡。公司党委按照“六有”标准,从抓班子、带队伍、建制度、强阵地方面夯实基础,着力提升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公司累计投资30余万元,建成1个标准化党员活动室、1个职工活动中心、3个规范化党支部办公室。
凝心聚力“三融入”,做实党建融合发展。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依托“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载体,科学设置5类党员先锋岗,持续开展争创活动,增强了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将党建工作融入员工生活,公司以党建工作情系党员,通过开展困难党员帮扶活动,解决他们生产、生活、思想上的问题。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公司党委组织党员职工编排文艺节目,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彰显了企业文化魅力。
搭建平台“建队伍”,强化党员日常管理。以“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为抓手,强化党员日常管理。不断健全培养机制,累计发展党员20余名。建立党员履职考评制度,扎实开展党员“双评议”活动。开展“白酒装甑比武大赛”“成品酒包装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职工先锋作用,激励员工不断提升业务技能。
不忘初心“讲奉献”,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城固酒业不忘初心,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扶贫助困,先后捐献善款500多万元。公司党委积极投身脱贫主战场,为贫困村修桥筑路。公司党委积极参与“同心同向·助力扶贫”行动,签订“党旗领航+助力扶贫”帮扶项目,为全县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思政的论文篇八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以有深度的党建为关键点,凝聚党的领导核心力;以思想引领为着力点,强化思政教育温度;以特色抓手为切入点,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唱响“凝心、引领、协奏”三部曲,奏响思政育人好声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唱“凝心曲”,以深度党建奏响思政基础音。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根本的是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校党委书记周志远指出,学校以高度的使命担当抓党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凝聚起坚持党的领导、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忠心、信心和责任心,把党建优势转化成思政育人优势。
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切入,学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一岗双责”,形成“一把手”抓全面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抓分管负直接责任的领导机制和工作责任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突出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的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优化支部设置,改进覆盖效能。建成以校党委“党员之家”为中心,基层党委、党总支“党员之家”为支点的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阵地;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试点工作,举办微型党课比赛,实施党建品牌培育工程,基层党组织成为党联系和团结师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依托。
细唱“引领曲”,以思想涵养奏响育人和谐音。
期末“学思·践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报演出中,河南科技学院学生在自导自演的《五四运动》《为共产主义奋斗着》等舞台剧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引导师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向上向善。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翻转课堂、慕课教学、一课多师”等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把鲜活的理论讲透彻、讲明白,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
建立国情国史体验馆,开展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组织“弘扬长征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喜迎十九大、颂歌献给党”等爱国主义合唱比赛,开展“我为中原出彩作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唱响理想信念的青春之歌。
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学校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事件,深入开展爱国主题教育;以德育论坛、道德讲堂、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善行义举榜等为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学习教育,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校园风尚;组织开展“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主题教育、教风学风提升年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同唱“协奏曲”,以特色抓手奏响思政立体音。
学校以“育人”为主线,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资源、力量和平台,从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系统设计,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做全育人文章,使立德树人更有效果。
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建设,打造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严把准入和考核,定期培训和研修,推动思政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大大增强了思政工作力量。
学校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组织师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师生在接触群众、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感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
作为课堂的延伸和立德树人的实践,除“口述科院”外,学校创新性地开设了“双湖知苑”“双湖语轩”等,开展“数学文化节”“花卉文化讲堂”“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提高师生素养。
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强“红太阳”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和微信、微博建设,主动融入师生新媒体“圈子”,运用师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亲和力。配齐并培养网络思政专职人员,提升队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推进网络思政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要求,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作为。周志远表示,学校将坚持用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更好地把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全面推进学校思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展现新作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与思政的论文篇九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引起了武汉市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相关检测和防控工作迅速展开。从调查核实部分患者为武汉市华南海鲜城经营户到实验室检出该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从完成病原核酸检测到沪研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通过检验,检测科研工作争分夺秒。从武汉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到国家发布关于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的公告,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到武汉“封城”,防控工作在与时间赛跑。中国人民在新春佳节之际打响了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全民战役。
这是一场只能胜利的战役。截至2月3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438例,现有重症病例2788例,累计死亡病例42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32例,现有疑似病例23214例。可见,战“疫”进行到现在,形势依然严峻,但相关举措有效有序。经过十多天的鏖战,现在我们可以对“战”局来一个审视了。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这场战“疫”是一次大“检验”。既是对我国医疗科学技术事业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次大“检验”,更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尤其是应对危机、化解风险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如果说长期的艰难险阻检验根本性、坚韧性,那么突如其来的险情更多检验的是应激性、灵活性。当持续监测到多起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并有蔓延的趋势时,医学需要真相,社会公众、公共防疫也需要真相。到底是什么病毒?毒性如何?传染性如何?该如何医治和防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战局。是啊,“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在举国聚焦的舆情面前,真相迟一秒,谣言快十分。谣言止于真相,只有真相才是止谣的最佳灭火器。一方面,国家、省、市几级医疗科研机构联合展开科技攻关,迅速完成了基因组测序、试剂盒等的研究工作,疫苗研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个优势在疫情面前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劣势,更值传统新春佳节人口流动的高峰期,防控疫情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危急关头,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了。我们通过行政领导力量把医疗科技、公共卫生、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各方力量迅速统一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集中起来,从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到成立领导组,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到大年初一再次召开专题会,从武汉“封城”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一级响应,我们决策果断,行动迅速,组织有序,保障有力,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硬核”?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来不惜代价。从目前局势看,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是十分有把握的。“检验”表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的洗礼,我国的医疗科技事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国家治理能力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已经有了独立应对重大疫情的雄厚实力。
“事实是最好的教材”,这场战“疫”是一次大“教育”。疫情是试卷,战疫是答卷。在答卷过程中,我们也暴露出了不少具体问题,从“约谈八名造谣者”到武汉卫健委数日未发布病情通告,从到处“驱赶”湖北人到各地“蛮横”封路,从武汉红十字会一错再错到黄冈卫健委主要负责人的一问三不知,我们看到一些部门机关、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还是不够用心、用情、用力,或不能扑下身子、践行群众路线,或不能实事求是、担当作为,或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步伐,忽视、迟滞、错过了一些防控疫情的良好时机,致使疫情蔓延、扩散开来,损失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在反省中不断教育提升。对人民群众而言,此次疫情也是一次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休闲娱乐、健康生活习惯的大教育。
“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场战“疫”是一次大“机遇”。“祸兮福之所倚”,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中培养起来的研发能力、组织动员能力也极大地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磨难难取真经。风险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如何化危为机?昨天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要对公共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是的,多难兴邦。历经劫难的的中华文明越发璀璨夺目,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也一定会迎来更加伟大的复兴。
“没有哪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哪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立春时节,让我们满怀信心,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为最终打赢这场战“疫”而努力奋斗!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
经查证,这一话题源自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的一篇文章观点。
该文章由中国科学报25日发布,李锋亮在文内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内卷”现象,以及他对“内卷”的看法。而其“躺平态度极不负责”的评论正出自文章最后一部分内容——“笔者对那些不喜欢‘内卷’的大学生的建议”。
根据文章,李锋亮称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但幸运的是即使到了一线城市的知名大学,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耀眼的绩点,甚至早早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任务。
他表示,自己一方面理解由于激烈竞争带来的广泛焦虑,才让“内卷”成为流行语;另一方面,也强烈建议不要用“内卷”对竞争进行污名化。
李锋亮认为,现在人们纷纷谈“内卷”,正说明了社会是可以通过竞争获得上升机会的,否则社会阶层固化,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而这种情况下社会就可能面临大动荡与大退步。因为如果没有竞争,抑或如果竞争没有区分度,优势家庭的子女将凭借已有的优势,轻松碾压弱势家庭的子女,那将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他继续称,如果进入名牌大学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前程似锦,轻松获得“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那么广大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家庭原因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学生,就再没有“逆袭”的机会,这样的情况只会更糟。
因此,已“现身说法”的李锋亮就认为“家庭背景不那么好的大学生就不要再吐槽‘内卷’了。如果没有学习成绩这个硬指标的竞争,那么优势家庭的子女可以轻易通过各种所谓的“素质”占据大部分资源。”
另外,在李锋亮看来,鼓励竞争有很多收益,包括促进流动、减缓分层等,不过其成本就包括整个社会不得不“内卷”。李锋亮有意识到“内卷”残酷,但他并不反对“内卷”下的竞争,并对那些不喜欢“内卷”的大学生提出了建议:
如果你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比较好的绩点,则不应该跟风鄙视绩点;如果你在绩点上感觉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则可以去寻找能够体现自己优势的其他信号,比如科研、公益服务等,即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总之,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采取“躺平”的态度。“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毕竟高校的运行经费中,学费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大比例来自财政拨款,而财政拨款的来源就是税收。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的教科书、的老师、的清醒剂、的营养剂,总能让人受益匪浅,对我们xxx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的营养剂。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要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事实,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能够深刻认识到红色xxx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只有学党史、知党情、强党性,才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才能全面了解党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奋斗历程,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至关重要。
践行党的宗旨,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致胜法宝。中国xxx是经历革命、建设、改革长期考验,在异常复杂环境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的党。我们党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起了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只有深读深悟党史,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才能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做到党的忠诚卫士。
中国xxx成立以来,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无论顺利还是曲折,始终在奋斗中克服艰难曲折,靠奋斗创造未来;千千万万xxx员也在不懈奋斗中坚守着初心和使命。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担当起党的忠诚卫士使命,进一步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民心是的政治,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有一种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事业心、责任感,抛弃一切个人私心杂念,对工作一抓到底,锲而不舍,大力倡导到实地、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用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xxx成立一百周年的喜庆日子。要通过深入学习党史,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更加坚定地恪守为民情怀,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近年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变,其中在对高职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进行看创新与改革。当前,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中,改革的核心是使高职思政内教与外教的融合,使其将思政教学与学校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对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来说,应该怎样才能推动高职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呢?这须要高职的老师了解当前的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堂存在怎么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改进措施。因此,本文以大思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为主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思政;高职;思想教育改革。
在新的时期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支持,而大思政的出现改当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发起了调挑战。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与创新,从而使得高职学生的思政观点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中我们将分析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的思政教学改革要面临的问题与要完善的相关制度,以保证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思政背景下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对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思政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思政教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使思政教育顺利完成,就需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思政教育。下面我们将以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及人本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1要求高职教学具有一定的战略性。
在大思政的背景中,我国的高职思政教学要根据大思政的基本目标来完成。而要想围绕大思政的基本目标就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手段。在高职的思政教学中好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性,这也是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需要坚持完成的目标。高职的教师需要注重提升战略性,把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作为指导思想与方向,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思政教学进行创新,确保高职思政教学在新的时代发展中能适应大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此来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1.2大思政背景下对思政教学要有创新性。
创新是进步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社会中,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因此,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的思政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在不断的创新改革中,高职的思政教学才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导向作用。高职的思政老师在实际的思政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以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为基础,将思政教学融入到高职的教学体系中去,以此来提高高职思政教学的课堂质量。希望以后的高职思政老师在教学时能够重视教学的创新性,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
1.3大思政背景下对思政教学要具有人本性。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学一定要具备人本性。人本性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保障,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学始终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高职教师在教学时,须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状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而后在对高职的思政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保证高职的思政教学能够发挥出其价值。在大思政的背景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思政老师是教学的引导人,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去进行讲解与分析。
2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促进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措施的分析。
2.1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想要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对高职思政教学改革就需要对高职思政教学理念进心创新。高职的思政教师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创新教学理念,从而为高职的思政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在创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为学生服务为基础,根据学士的实际发展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思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教学,让学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以此来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2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创新高职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融合发展,体现出创新模式在之后的作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对当前的高职思政教学进行教学创新,在创新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建力与完善相关的教学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自我评价。相信在进行高职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后,会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动机制,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2.3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一定要创新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思政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要对思政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这要求高职的思政老师要积极的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提高对学生的思政情况的分析,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思政的情况,从而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大思政的背景下,要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细化、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每个学生的思政素养得到提高。
3结语。
通过对上诉的分析,我们详细了解到,高职思想和政治课程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一定要将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不断的深入,从而有效地处理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困境和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美华.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2019(05):192.
[2]周莹.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职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4):131.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xxx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xxx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xxx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xxx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四
(一)轻“法”制,重“人”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企业负责人或老板说了算的“长官意志”现象十分普遍。企业内部没有建立严密的内控体系,在岗位职责、部门分工、授权管理等方面程序欠缺,凭借“长官意志”进行管理,即使简单的内控架构也形同虚设,给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二)管理能力与管理要求不匹配目前,多数中小企业未将聘请职业经理人纳入人力资源计划,企业实际控制者基本是白手起家的原始创建者,高管层大部分是与创建者有密切关系的家族成员。这些企业决策者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经验进行决策,企业资源的配置更倾向于提高企业当期利润,对于建立内控体系、培养员工队伍等长效机制建设往往忽视,同时任人唯亲等传统用人理念也将大部分职业管理人才挡在门外。企业发展速度越快、规模越大,这种管理能力的短板效应越显著。
(三)未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大部分中小企业未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日常管理职能局限在文书档案管理、考勤用车管理、食堂安保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这是一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机关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各种事务性工作成为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涉及制度建设、员工培养、企业文化等体系要素极度缺失。这种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导致行政管理应该具有的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四)行政管理与实际工作未实现有效衔接目前在中小企业中存在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机关管理模式,直接导致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仍存在机关习气和作风。这些管理人员不深入实际,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搞形式主义、公文旅行,所下发的制度办法没有可操作性,行政管理效率极低。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经营中的其他问题一样,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基础调研的前提下,从内控体系、管理流程、队伍建设、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组织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行政架构、内控制度和执行监督三方面内容。行政架构要根据定岗、定员、定编的“三定”方案,明确行政管理的部门、部门内设岗位、部门与岗位职能、沟通报告渠道,做到权、责清晰。内控制度要覆盖管理全流程,每一个环节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执行监督职责是督导工作规范开展,保障制度要求落到实处。
(二)建立实用高效的管理流程在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要逐步解决企业负责人或老板说了算的“长官意志”问题。企业内部要严格按照授权权限和权项履行决策审批程序,按照分工与职责进行管理。中小企业个体差异悬殊,切忌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而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不断评估现有流程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促进流程趋向规范、实用、高效,为服务生产与经营提供保障。
(三)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最难求的也是高素质的员工。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对行政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视,致力于改变目前行政管理部门和岗位的员工工资待遇偏低、岗位调整频繁的现状,加大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本投入,吸引高端人才,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促进管理岗位人员规范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在员工队伍梯队建设中,要加强分层次的岗位培训,逐步提高各岗位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执行力,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更依赖人性化管理,高层管理者要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给予充分重视。
一是建设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企业文化,高层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目标时既要符合企业的利益,又要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确立一个企业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关心员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渐形成后,对内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对外将形成对合作伙伴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将大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建设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企业文化,高层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倡导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和远景统一起来,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三是建设具有规范约束作用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明白自己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通过这种“软约束”促进员工从“要我合规”向“我要合规”转变,实现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的质的飞跃。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均在管理理念与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党校作为培养优秀党员与干部的重要机构,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更新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是党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学工作与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党校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党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索新时代下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措施。
关键词:党校;行政管理;新时代;创新。
一、党校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
在经济、政治、文化均迅速发展的时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尤其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深化全面改革,带领国家与人民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提高人民幸福感。新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含着机遇,也充满挑战,党组织需要培养更多优秀党员与干部,做到从严治党,廉洁执政。为培养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党员,党校也不断更新管理方式,但目前仍有部分党校中存在较严重的管理问题,尤其在行政管理方面,易受到党校管理者的忽视,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陈旧单一、管理体制僵化、硬件设施缺乏等各类问题,不利于党校教学水平提升和整体发展[3]。在党校行政管理中,管理观念的落后主要是因管理人员长期处于节奏缓慢、缺乏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缺乏突破阻碍、提升工作效率的意识,缺乏危机感,导致员工安于现状、故步自封,仍沿用落后、僵化的管理方式与体制,与当代快速变化的社会现状严重脱节,给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严重阻碍,不利于党校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建设。
二、党校行政管理的创新改革措施。
(一)更新行政管理理念。
观点和理念的变化是党校行政管理措施创新与改革的关键,也是各项措施准确实施的基础[4]。当前时代下,国内外形势迅速变化,党校行政管理应基于党的发展任务,战略、全面地提升党校管理与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党校的使命感。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措施,管理人员需重视自身思想的改变,正确意识到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意义,重视学习和引进先进理念,避免盲目沿袭老旧的管理体制。理念的更新不仅需要主动学习和引进,也需明确该理念是否符合党校当前情况,充分结合实际现状选择和调整管理理念,使其既符合时代特征,也适合党校现状,确保其先进性与实用性并存。更新管理理念后还需加强理念宣传,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包括培训、张贴标语等,使各管理人员均能调整自身思想和理念,迅速高效地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二)建设科学化管理制度。
制度作为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和规范,其完善程度和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与实用性。党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需要改变陈旧的管理制度,结合党校自身情况完善和创新制度体系,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并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党校行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达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5]。管理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规范行政管理决策的实施方式、流程。在党校行政管理的决策制定方面,应避免以领导意志为标准的决策制定方式,充分体现民主意识。制定决策前应参考专家意见,并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观察实际情况,获取各阶层意见,并组织各方面人员参与决策的制定,讨论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使各项决策均能与党校当前状态相适应。尤其需要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不仅应监督基层人员的工作情况,更应加强对于领导层的管理和监督,采取互相监督机制,各部门、各阶层间彼此监督,互相协调与合作,培养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特殊化、人情化等各类不良情况,使决策与管理措施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落实。此外,设立制度时除规范工作流程与工作要求外,也应充分考虑各阶层人员的实际需求,在制度化的同时确保人性化。
(三)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当前时代下,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爆发性增长,给各行业管理方式带来巨大变化,“互联网+”时代随之到来[6]。党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跟随时代发展,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将人工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方式,节省人力资料并提高管理效率。行政工作涉及党校运行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工作内容繁杂,数量庞大,涉及的信息多且杂。在过去,党校行政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人工记录和整理的方式管理各类信息,并以纸质资料的方式存档,占空间大,且信息查询难度高,整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大。目前,各党校均已实现一定的信息化,但大部分仍处于用电脑收发文件和进行文字处理的阶段,其管理系统相对落后,阻碍了党校现代化建设。如今信息科技的进展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各类管理系统纷纷涌现,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中、实时共享和快捷处理。党校应引进先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使其充分掌握系统各项功能的使用方式,能够正确、熟练地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各项工作,节省人力,并提高信息反馈、汇总、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数据的实时监控等,也可建立行政管理数据库,便于数据查找和分析,给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党校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和干部,同时也应注意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各项相关措施的实施者和管理者,其综合素质影响着实施质量和效率。为全面提升党校行政管理质量,应致力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加强教育培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大量先进、新颖的信息资源,从中选取适宜党校具体情况的信息作为培训内容,使管理人员思想与观念能够与时代接轨,获取更多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更全面的知识网络结构,培养其综合素养,提高其管理与协调能力。并鼓励管理人员利用信息传播的便利,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并发挥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党校行政管理方法的不断改善提供助力,达到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培训的同时也应完善评价与晋升体系,引进优秀、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与体系,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给予表现优秀者奖金奖励和晋升机会,激发管理人员提升自身能力和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并形成公平、公正的良性竞争氛围,促进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提升。
(五)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党校行政工作覆盖面广,与各个部门均有密切联系。因此,若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需获得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各部门间也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协调,使党校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共同促进整体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党校行政管理需创新和改善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方式,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实时传输、共享,确保信息交流畅通无阻,使决策信息能够快速地传递至各部门,并在各部门协调合作下将其贯彻落实,将落实情况快速反馈至决策层,形成良好的闭环。同时需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善部门间的关系,管理层也需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党校各部门的决策实施情况与运行情况,做好协调工作。此外,各部门需做到财务透明,形成公开、民主的良好工作环境,有利于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
三、小结。
总而言之,党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是促进党校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新时代下党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党校均需要明确当前社会形势,在党的指导与引领下,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培训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符合当代需求的高素养党员与干部。创新与改革的过程是全面、复杂且漫长的,需要从观念、制度、人员等多方面切入,并获得各部门的支持,互相协作,互相监督,全面提升党校行政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辉.关于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基层政府管理加强的研究[j].山西青年,(15):244.
[3]郝立民.浅论加强党校教学管理与创新实践思路[j].科技经济导刊,2016(10):201.
[4]王淑娟.党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难点与推进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8):98.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西汉政论文是“大一统”背景下学术官方化后,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的研究,是有关治世原则、见解和措施。西汉政论文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变于汉初,文风指事直言、雄直激切。再变于武帝、宣帝时期,变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坐而论道、凝重典雅。三变于元、成、哀之世,以引经据典、雍容温润为特点。这些都体现了西汉士人一种趋于冷静的、理性化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西汉政论文;雄直激切;坐而论道;雍容温润。
文章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这种紧密关系,也使得文学发展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点。相对而言,散文与时代的关系更为紧密,即使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散文的文风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紧密结合时事、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政论散文,更是如此。西汉政论文后人推崇备至,其文风明显地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西汉政论散文是晚近形成的概念,无论是陈柱的《中国散文史》、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还是谭家键的《中国古代散文史稿》、刘衍的《中国古代散文史》都将秦汉以来李斯、陆贾、贾谊、晁错等对政治和社会问题阐述、评论的论说文称为政论文。这些著作虽未对政论文的概念进行界定,但显然是把秦汉政论文与先秦诸子散文相对提出的,仔细分析这种划分是有深意的。先秦诸子散文是学术民间化基础上,士人理想中的政治设计,而西汉政论文则是在“大一统”背景下,学术官方化后,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的研究,是有关治世原则、见解和措施”。由这些著作所指的政论文来看,主要是以臣子的书、疏、策、议等为主,这种概括显然是不全面的。西汉的诏策文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和意识形态的权威论说,成为施政的依据和出发点,涉及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军事等方方面面,是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其“辞俱美矣,后世无以逮之”,所以,西汉的诏策文不应排除在政论文之外。柳宗元《西汉文类序》亦云:殷周以前,其文简而野。魏晋以降,侧荡而靡。得其中者汉氏。汉氏之东,则既衰矣。当文帝时始得贾生明儒术,武帝尤好焉,而公孙宏、董仲舒、司马相如之徒作,风雅益盛,敷施天下。自天子至公卿大夫士庶人,咸通焉。于是宣于诏策,达于奏议,讽于辞赋,传于歌谣。由高帝以讫于哀平王莽之诛,四方文章,盖烂然矣。
柳宗元的这段话不仅概括了西汉政论文文质互映的“烂然”以及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揭示了“宣于诏策,达于奏议”的特点,故研究西汉政论文,西汉诏策文是绕不过的问题。
总体而言,西汉政论文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变于汉初,文风指事直言、雄直激切。再变于武帝、宣帝时期,体现为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坐而论道、凝重典雅。三变于元、成、哀之世,以引经据典、雍容温润为特点。这些都体现了西汉士人一种趋于冷静的、理性化的审美倾向。
西汉初年,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天下疲惫。物质匮乏,据《汉书食货志》载:“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初统治者以秦苛政为鉴,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以黄老作为指导思想,号称“无为”,进行休养生息。文化方面,派人整理古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义化制度。高祖十一年二月的《求贤诏》说:盖闻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令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这是汉初统治者对士人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天子“尊显之”的招引,“挟书律”被废,“六经”复出,秦代被迫缄口的文士又开始复出。另外,汉初距战国未远,而且秦朝的统治也不过,加之政治文化氛围的宽松,战国时诸子积极参与现实政治的风气又复苏了。
再者,汉初的分封、汉庭与诸侯之间的斗争为士人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刘邦为了赢得楚汉战争、巩固政权采取了分封制,无论是异姓分封还是同姓分封。这都使六国的遗民和地方割据意识逐渐增强,同时。在诸侯与汉庭的斗争中,士人似乎重新找到了为王者师、建功立业的机会:蒯通说韩信,武涉说齐王,郦食其说田广,枚乘、邹阳等人吴楚兵败后又游于梁孝王,这些游说、悠游活动增强了时代的活跃性,似乎迎来了纵横风气的第二春。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里,汉初文士多有纵横家之气,体现出了“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息”的气概。这一时期,无论皇帝的诏书,还是汉庭的名臣陆贾、贾山、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无不充盈着纵横家的辞气,而且诸侯同掾吏如邹阳的《上书-吴王》和《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都痛陈各种利害关系,表现出纵横家的政治见解。前边所及的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二月的《求贤诏》即为汉初政论的代表。诏文先述史迹,周文齐桓并列,引出“待贤人而成名”的观点,又以两个反问引出求贤的目的。后又一反问,放出“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的诱惑。全文文气跌宕、激切抒怀、雄直豪迈、略无隐晦。汉初各帝的诏书或多或少都有纵横家的辞气,如文帝元年三月的《养老诏》、文帝十三年五月的《除肉刑诏》、景帝二年五月的《重廉士诏》都具有这种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初政论文风是诏书与臣子的书、疏、策、议交相辉映而形成的。
当然,汉初政论文以陆贾、贾谊、晁错最具代表性。陆贾是西汉政论文开拓性的人物,他以刘邦“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命令为出发点,所著的《新语》论述“所以失”“所以得”,刘衍《中国古代散文史》认为“以政论取代先秦道德伦理说教”,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陆贾是西汉政论文的奠基者。《汉书艺文志》载其文有23篇,归入儒家类,但文风多纵横辞气,如《新语术事》一段:故良马非独骐骥,利剑非惟干将,美女非独西施,忠臣非独吕望。今有马而无王良之御,有剑而无砥砺之功,有女而无芳泽之饰,有士而不遭文王,道术蓄积而不舒,美玉韫椟而深藏。故怀道者须世,抱朴者待工,道为智者设,马为御者良,贤为圣者用,辩为智者通,书为晓者传,事为见者明。故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这段总结历史经验,论述“因世而权行”,正反结合,慷慨陈辞,运用大量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气势斐然,多有激切驰骋的雄辩之气,又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体现出了汉初政论文风的特点。
范作品,司马迁赞叹道:“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仁义施攻守之势异也”为论论述暴秦亡的原因。中篇论述秦二世不懂“安民可以为之义而危民易为之非”以致众叛亲离,下篇论述子婴不懂“案民息土而待弊”,认为“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全文注重章法,将历史事实和主体感受相结合,对秦的强盛、崩溃的历史都极力渲染,如开头一节铺叙秦孝公的图强:秦孝公据般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不仅使文章气势磅礴而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全文指事直言,笔力雄健,句式丰富,语言铺排、对仗,富有艺术感染力。
贾谊的另外一篇名作《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分析汉初危机,条分缕析,无论是“痛息”、“流涕”、“长叹息”、“昧死以闻”的激切,还是“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的夸饰都体现出雄直激切的特点。
晁错代表性的政论文有《上书言兵事》、《言守边备塞务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复言募民徙塞下》、《说景帝削吴》、《请诛楚王》等篇目。这些文章指陈当今政治之失,发自肺腑,在事实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叙述具体,对比明显,针对性强。和贾谊政论文不同,晁错的政论文更体现出法家的理性,虽不如贾谊论文感情的激越,但更为深沉细致,指事直言、雄直激切依然是其文风特点。
政论文是为政治服务的写作,是结合时事的写作,汉代统一大帝国的建立为汉初政论提供了平台。深重的社会政治危机,时代风气与士人建功立业的内在冲动,使汉初政论文以史笔为多,表现出指事直言、雄直激切的文风特点。
西汉从高祖、孝惠、高后到文帝、景帝经过70多年的无为而治,迨至武帝即位,百姓富足,社会经济空前高涨。朝廷内部,贵族功臣已经完全归附皇权,汉初以来一直搅扰国家政治的王国问题经“七国之乱”已基本解决。武帝所处的政治平台,给了他大有作为的空间。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此后,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蚧为相,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肓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汉代的经学语境逐渐形成,汉儒以经义断事,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由经学演绎,赵翼说:“汉初法制未备,每有大事,朝臣得援经义以折衷是非。”随着西汉文化的经学化,前期那种亢奋的外向型政治热情的消敛,政论文体现出了一些醇厚典重、侃侃而谈、坐而论道的文风特点。
到武帝即位时,汉帝国国力强大,“过秦”的风潮已成为历史,汉武帝雄心勃勃,不满足于文、景时期已取得的成就,希望有一番更大的作为。在紧锣密鼓的“复古更化”的步伐中,寻求宇宙、历史的治化法则成为必然,所以这一时期的政论文体现了侃侃而谈、坐而论道的文风特点,这从武帝君臣的册对中可见一斑。武帝《元光元年策贤良制》: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主已没,钟鼓笼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夫五百年之间,安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则后止,岂其所持操或悖缪而失其统欤?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欤?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欤?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这篇策问武帝涉及到了五个方面:受命之符、祥瑞灾异、命之天寿、终始之序、德泽方外。汉武帝把国家的治化问题放在了“天人”关系的哲学体系里,探寻历史表像的背后是否还有未为人知的深层动因,探寻与天道协调的合理性。这种政治问题的学术性探讨突显了坐而论道的特点。
董仲舒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等思想,大谈“天人感应”,强调“君权神授”,强调君主应该“法天而立道”。他在对策中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引入《春秋》公羊学的灾异理论,大讲天人关系问题,认为宇宙的秩序体现为阴阳五行的和谐,阴阳失和。五行错乱,必然导致天地失序。而人类的行为,尤其是政治行为,和五行协调的关系密切,人必须敬顺天意,灾异是上天对人的警告。这种必然性体现了宇宙的法则,是人间的君主必须遵循的。在《对策》中,董仲舒又通过解释《春秋》中“元年春王正月”这一表述方式来阐发他的思想: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日,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无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董仲舒在“天人”结构里以汉儒解经的方式解释“元年春王正月”,他赋予“春”、“正”以新的含义,认为春是天之所为,正是王之所为,“元”为本,认为王者当承天命,“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而至大治。董仲舒把《春秋》中普通的一句话引申、发挥出如此深奥的道理,从学理上回答了武帝欲长治久安的问题,带有浓厚的坐而论道的智识性。
武昭宣时期,较为著名的政论还有路温舒的《上书言宜尚德缓刑》、王吉《上疏谏昌邑王》、《上宣帝疏言得失》,魏相的《表奏采易阴阳明堂月令》等,他们的政论文都是董仲舒开辟的政论文风的继续,如王吉《上疏谏昌邑王》: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也。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焉。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
王吉以《诗》为谏书,规劝昌邑王刘贺不能“不好书术而乐逸游”,态度恳切,行文舒缓,有条不紊,有很强的理论性,体现出坐而论道的学术性特点。
总体而言,武昭宣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政论文不像汉初的文章那样铺张扬厉,雄直激切,而是带有浓厚的学术性,大讲天人关系和阴阳灾异,温文尔雅,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代表了汉代政论文发展的新趋向,西汉后期的政论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经学化,更关注于现实。
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刘即位,据《汉书元帝纪》载元帝“少而好儒”,“柔仁好儒”,即位后一改宣帝“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重用儒生、儒术,“能通一经者皆复”,韦玄成、匡衡、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等都以名儒先后被任命为相,公卿多半是以经术进用。武帝时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元帝、成帝时才真正地落到实处,儒生才真正地走向政治权力。大批士人涌进政坛品评朝政,多言灾异、谶纬之学,西汉进入经学大盛时期。今文经学的“灾异说”浸淫到西汉末期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国家大纲的诏令、探讨政事奏章更以之为理论的出发点,正如皮锡瑞《经学历史》所说的元成以后“刑名渐废,上无异教,下无异学,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据”。这一时期的政论文围绕具体国事展开议论,论者欲证明自己立论正确,故多依经立意,引经据典;欲证明自己忠于国家、君王,则多谄谀之词,或有耿介之语。
西汉后期的政论散文的特点是行文整齐而有变化,依经立意,理显而辞畅,形成了引经据典、雍容温润的文风。从皇帝的诏书就可见一斑,如元帝《敕谕东平王宇玺书》:皇帝问东平王,盖闻亲亲之恩,莫重於孝;尊尊之义,莫大於忠。故诸侯在位不骄,以致孝道;制节谨度,以翼天子,然后富贵不离於身,而社稷可保。今闻王自修有阙,本朝不和;流言纷纷,谤自内兴,朕甚悯焉,为王惧之。《诗》不云乎?“毋念尔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朕惟王之春秋方刚,忽於道德,意有所移,忠言未纳,故临遣太中大夫子口乔谕王朕意。”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王其深维孰思之,无违朕意。
这是责问东平王的诏书,行文以长者、尊者的姿态,温文尔雅,侃侃而谈,有条不紊,带有浓厚的学者气。不仅引经据典,引申发挥,大讲忠孝与祸福,再至东平王的不德,以《诗》为劝,又说是“忽于道德”,再以孔子之言作结。诏书虽篇幅短,但平和从容,厚重舒缓,温润典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文化风气与帝王所好共同促进了西汉后期的政论文的文风特点。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家有桓宽、赵充国、贾捐之、刘向、谷永、匡衡等人。
《盐铁论》约成书于元帝时期,是西汉后期政论性散文专著。桓宽根据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加工和整理“文学”“贤良”与丞相、御史大夫的论辩。共六十篇。《盐铁论》面对现实问题,针砭时弊,思维严密,但其最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引经据典,“征引典籍近六十余种,范围遍及经、史、子、集”,“《诗经》的引用频率最高,多达74次,其中引诗44次,用诗30次”。这使文章说理透辟、言之凿凿,气势酣畅。
刘向是西汉后期政论作家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他具有代表性的政论文有:《使人上变事书》、《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理甘延寿陈汤疏》、《谏营起昌陵疏》等。其中《条灾异封事》、《谏营起昌陵疏》最为著名。《条灾异封事》是刘向为抨击石显、弘恭专权给元帝的上疏。文章从历史人手,以诗证史,先后征引《诗经》中《清庙》、《邕》、《执竞》、《思文》、《角弓》、《小曼》、《十月之交》、《正月》等篇目,又详细胪叙了《春秋》记载的各种灾异,最后得出“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全文旁征博引,以经为据,依经立意,雍容温润。刘向最为著名的政论当属《论起昌陵疏》,此为上疏劝谏成帝爱惜民力,勿要豪奢,指出了大修延陵、昌陵的危害,致使百姓“流散冗食,死于道,以百万数。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文章一开始就说:臣闻《易》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日:“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惧,民萌何以劝勉?”盖伤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也。虽有尧舜之圣,不能化丹朱之子;虽有禹汤之德,不能训末孙之桀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昔高皇帝既灭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世之长短,以德为效,故常战栗。不敢讳亡。孔子所谓“富贵无常”,盖谓此也。
这段以《易》“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立论,以“三统说”为据,引出“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又引孔子读《诗经》“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感叹天命无常,又以尧舜之圣、禹汤之德尚不能及子孙,得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把问题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探讨。后文中引经据典超过全文的一半以上,显然,这一时期的政论散文不像汉初政论那样纵横驰骋、铺张扬厉,代之以徐缓委婉、平和从容的谆谆劝导,而且比武宣时代的政论更具现实的问题针对性,比董仲舒等人的政论用典更加细密,理显辞畅,形成了引经据典、雍容温润的文风。
西汉后期政论大家除刘向外当推谷永和匡衡,谷永的《建始三年举方正对策》、《对策毕复言灾异》、《复对》、《黑龙见东莱对》、《灾异对》,匡衡的《上疏言政治得失》、《上疏言治性正家》、《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奏免陈汤》、《奏徙南北郊》、《上言罢郊坛伪饰》等都是著名篇目,他们的政论文具有这一时期共同的文风特点。需要强调的是西汉后期的政论文由于引经据典、依经立意而使显得雍容温润,甚至巧言多饰、多有阿谀媚上之辞,但同时由于灾难频发、朝政日非,几乎每位作家都是经学大家,经学理想赋予了他们无畏的批判精神。刘向《论起昌陵疏》提出了“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的认识,还批评成帝“与暴秦乱君竟为奢侈”,表示“窃为陛下羞之”,谷永竞认为:“天生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也使得西汉后期的政论文在雍容温润之中多了一丝耿介之气。
结语。
西汉政论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和先秦诸子散文以道德为出发点,对国家、政治、伦理等大命题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学术性探讨,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汉政论文是统一政权性质下,专业政治家对现实政治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的表述,是有关现实政治问题解决的见解和措施。西汉政论文以董仲舒为分水岭,前期的政论文反映出士人政治热情高涨、雄直激切,后期引经据典、雍容温润的政论文风是元成以后政治、学术经学化的反映,是武昭宣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政论文风的发展。这一过程表现出西汉专业政治家的逐渐成熟,也反映出士人一种趋于冷静的、理性化的审美倾向。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考公务员属于教育学类,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中归为文秘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意识的提高,追求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随着电力产业的不断的发展,保障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也受到了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在电力企业的思政工作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内容研究,便也有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电力企业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入手,并提出具体的创新办法,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政工作;安全文化建设;创新。
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正常的生产工作,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同样也具有极其重大的效用。据此,本文对电力企业在思政工作中的安全文化创新建设所作出的分析,也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企业在思政工作中关于安全文化的建设现状。
1.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电力企业的可持续运营,既同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联系,同时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与企业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牵连。其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创新建设,也成为企业管理中关于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安全建设过程中,已经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总的来说还是受到各种因素、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创新建设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当电力企业不能实现安全建设时,这种情况便给电力企业的生产工作带来不利后果。
2.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电力企业管理者对于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意义认识尚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那么关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便具有极为显著的必要性。对安全文化建设意义存在误解或者忽略这种必要性要求,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没有必要,一方面会直接造成关于电力安全生产的机制架构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困难,使得企业计划的任务不能得到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也会导致安全文化建设陷入极大的阻滞之中,无法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第二,关于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有小部分的管理者往往会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出现安全事故的机率是非常小的,不会发生在自己的企业生产中,所以对于安全文化建设所布置的任务也是敷衍了事。但是正因为这种原因,造成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极容易耗费财力、物力、劳动力却收获不到较好效果。这种流于表面的工作方式,也使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规范生产的基本要求成为一纸空谈,最终也容易导致电力企业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第三,关于安全文化的体系建设依旧不够完善。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虽然处于不断增加、开发的过程中,并且电力企业关于企业思政工作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是这种安全文化的体系建设仍然是不够完整的,也还存在着较多的漏洞。这些不足之处既体现在没有全面、细致的管理机制上,同时在员工们的日常生产工作中以及其他具体管理事项上,也缺少了对于安全生产要求的严格考核,从而使得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得到了消减,以及电力企业的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也会致使电力企业关于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四,对于电力且的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具体、有效的可行性策略。安全文化的建设在实际管理中,经常是通过表演文体活动、发表建设文章等方式进行的。然而这种将安全文化建设同生产相互分离的做法,也使得其建设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并且也容易丧失安全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生命力与活力,进而给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加强安全文化创新建设的具体方法。
1.电力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创新的方法。
电力企业在文化安全的创新建设方面的可行办法,简单概括来说有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安全精神的文化建设。要满足这种建设目标,首先要将树立起正确的生产价值观念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不变要求,这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生产效益的实现,同时对于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企业的生存都有着巨大意义。因而,建立起安全生产的建设目标,要创建本质安全的新型电力企业,管理者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活动学习,多资源、多渠道的利用视频、网络、安全手册、板报等手段作为宣传载体,对安全生产的价值观念与重要作用进行大量宣扬,从而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氛围,使得安全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第二,完善安全制度的文化建设。所谓安全制度的文化建设指的是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工作操作标准、生产规程等都以安全责任作为整个生产工作的'核心人物。具体要编制出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电力运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与燃料管理等诸多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规范要覆盖到企业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于安全生产中的各项操作程序与制度规章,以及安全生产的行为要详细进行规范落实。在进行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行为文化的建设对于安全生产的实现,也有着极为显著的效用。在一些生产活动中也会出现因为员工的不安全生产心理或行为,而给企业生产造成恶劣后果的现象。因而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教导,令负责生产任务的员工掌握到科学的生产方法、正确的生产态度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并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违章违纪的行为出现时,管理人员也要严格进行处理,并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力求通过对员工制度约束意识的塑造,帮助每位工作者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开展安全的物质文化建设工作。这项工作要求电力企业在生产中,加大对于生产工具、保护用品、安全标示、安全设施与防护装备等方面的投入,不仅要满足电力企业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例如,在生产厂区或生产场所以及能够产生影响的区域内,按照相关的规定,设置安全设备、布设安全标示系统以及准备修理器具等,所用的工作装备与防护用具也要符合相关标准,并且严格做好安全设施的定期检查、检测、检验、管理工作,以此保障安全保障的可靠性。对于安全设施的管理规定,相关部门也必须严格进行责任划分,并且对于管道介质的流向标示、安全标志标示、员工安全工器具也必须认真核准管理。例如,当公司出现安全隐患时,要提高员工对文化生产的重视,便要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剖析,力求通过这种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为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目标。第四,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任务中,增加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能够使得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并促进电力企业生产能力的持续创新。
与思政的论文篇十九
近来,有关各省高考成绩的声讯台收费发布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高考成绩的发布途径通常有邮递、声讯台发布、网上查询。声讯台发布最为方便、迅捷,但收费最贵,考生颇多怨言。有报道指出,在今年6月5日,在江苏省招办的主持下,江苏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家电信企业参与了高考分数发布权竞标会。江苏移动公司表示,如果中标,自己愿意将短信查分获取的直接收入全部交给省招办。江苏电信公司则开出120万元的高价,一举中标。江苏省招办表示,招标费用将全部用于弥补全省各市招办高考防非典费用缺口和高考阅卷工作,“绝不挪作它用”。此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竞标是市场经济的手段,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优势。此举既解决了高考信息查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进了工作,又增加了招生工作的经费来源,一举两得。反对者认为,江苏省招办作为国家机关,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共信息作为商品出卖、牟取利益的权利。中标的电信企业必然以自己的信息查询服务收入弥补竞标支出,因而招办的竞标收入实际还是来源于考生及其家庭,自己参与形成的信息,自己还要花钱才能获悉,于情于法都是不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说:“一个区域考生的高考分数实质是一种公共信息。公共信息虽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它属于公众;政府有公布的义务,决没有把它作为谋取利益的资源而任意处置的权力。从这个角度看,江苏省招办利用手中的公共信息资源谋取利益,是不正当的。”
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不能利用行政机关的优势营利,其行政活动应当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对以招标竞争的方式出让高考成绩的声讯发布权是否合法、合理的问题,首先,我们所要明确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否收取声讯发布高考成绩的费用、收费是否有违行政的目的?现代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合作、信任与沟通的关系,国家行政也应该是服务行政,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服务与合作的关系。行政活动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行为,是行政主体对公共利益的一种集合、维护和分配。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尽可能的提供服务来满足考生的需求,为考生服务是其职责的要求。是否收费与行政的服务目的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免费的服务是由社会公众承担费用,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也就是全体公民交纳的税收、规费;收费的服务则是由服务对象自己承担费用的。公民是国家权力的实际享有者,也是社会公共负担的承担人。高考考生是公民中的一部分,组织考试以及邮递发布成绩所需的费用并不为社会公共所负担。毕竟,我国的义务教育还未普及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所以需要考生交纳高考所需费用,此费用并不包括以最快的方式――声讯发布成绩。考生有提前得到分数的需求,而提前公布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理应由查分者自己负担,不应为教育行政部门、即社会负担。当考生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成绩时,应当支付此费用,但其支付的费用应当仅限于成本。因此,考生考试所需的费用应当由个人承担,不是由社会公众负担,教育行政部门收取考生考试费用是正当的,通过声讯发布成绩收取成本费也是正当的,这与行政的服务目的并无违背。
[1][2]。
与思政的论文篇二十
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对于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的足够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只关注生产环节,以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虽然会对员工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都停留在加强道德建设和遵纪守法上,内容比较单一,并且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要求了,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教育被忽略。同时,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思想工作时缺乏形式上的创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打消了员工进行思想学习的积极性。
二、国有企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
国有企业在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感情一定要真挚,以事实为基础,发自内心地对员工开展表扬和鼓励工作,充分尊重员工的自尊心,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员工才能真正感觉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才能真正激发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2、采用的方法要灵活。
因为员工的思想观念不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处于随时变化的状态,这就要求国有与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不断创新,让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企业应建立高效灵敏的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多方面获取全面的信息,加强国有企业的应急公关能力。因为突发事件给员工产生的影响和心理包袱是很大的,所以就要求国有企业要掌握灵活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3、采用的手段要多样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员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了解员工关心的社会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对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消除员工的困惑,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网站、员工论坛、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让员工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最后,国有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新颖的实践活动,例如“创建无烟单位”等活动,这样既贴近员工的实际,又有利于思想工作的落实。
4、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国有企业要将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职工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抓住机遇,营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要和工作环境,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企业想成一个整体,共同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还能让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国有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点子上,这样才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与思政的论文篇二十一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于此,县委提出要把第一年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作为我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和有效载体,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的创建工作成果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以转变作风的实效为创建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为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归根到底就是促进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一)和谐民族关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边疆安宁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跨界民族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原因,境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维护祖国边疆安宁的重大工作,决定了民族和谐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
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的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的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民族的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开展了30多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夯实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坚信,任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的图谋和行径必将以失败告终。
与思政的论文篇二十二
工程项目成本组成内容中,物资成本占据工程成本五成以上的比例,另外加上各种运杂费、资金成本费用等都占比会超过六成。所以物资管理对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降低成本以及提升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这个角度分析,其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单纯是企业物资单位的专项性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决策层与企业管理人员视线关注所在,与此同时也是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一同参与和监督作用下的组合管理模式,只有全体工作人员一同参与,才可有效的构建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系统模式。
二、当下建筑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
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虽然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公司制度改革,成立了一些新的物资采购供应单位,可是其本质上依然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限制下挣脱。物资管理工作依然局限在技术单位要上报的一些使用计划与物资单位开展的采购模式之中。这种工作模式因为缺乏对采购部门的有效监督,并且受到了采购业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思想素质的影响,因此在采购工作过程中常常有不合规范的方面存在。除此之外,部分单位领导依旧存有重产值、重施工季度、轻成本控制以及轻物资管理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物资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进程的开展,以致于造成物资计划准确性失衡,增加了采购次数与采购成本。
2.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门间约束性薄弱。
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固定模式,企业的技术单位主要负责的任务是计划提取,而物资单位对物资进行的采购供应,财务单位主要负责清算、审计单位则主要负责对采购供应活动的审计。因为受到专业因素的制约,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对物资采购过程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对物资管理工作都订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可是因为缺乏必要有效的监控方式,因而造成物资采购的透明度低下,极大的限制了物资采购工作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之中,通常将工作局限在事后控制作用上,而没能对其进行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造成整个物资采购监控工作先进性不强,拉低了整个采购工作的工作效率。
3.物资信息网络不完善市场应对能力低下。
因为市场行情的改变属于建筑施工企业要直接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其对材料价格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缺乏完整的物资信息网络,各项物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以致于造成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力低下,严重的甚至造成企业有较大的成本流失。
三、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水平的方式策略。
物资管理属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照品种、质量以及限期等当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整的提供其所需要的各项物资条件,合理有效的组织物资订货工作、采购工作、运输工作、储存以及收发工作等等,加快物资流转、降低物资耗损,有效的监督与促进生产管理单位有效、节约的进行物资利用;合理的进行包装物和生产废弃物的回收与使用,以防止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实现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1.强化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
材料采购单位在采购工作过程中,需要坚持谁经受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降低错误出现工作情况出现的概率,使用有效高效的方式展开采购工作。严格依照招评标程序以规范化招评标的各项管理,积极使用招标、比价以及竞价的方式,以有效的`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达标。物资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在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基础下,遵循“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实现招标比价项目件件有详细记录档案。另外招标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三公开一监督的工作原则,将各项办事政策公开化处理,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各个施工建设单位要切实有效的强化材料计划的核准制度,有效的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功能闲置浪费的现象。
2.促进现代化管理模式构建,加强内部管理。
2.1科学定位。
要想达到保供的工作目标,建立起有效可靠的物资供应和质量保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有效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能力,有效提升资金的运作效率,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系统,才能够有效的完成创效增收的目的。
2.2科学管理。
依照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工作的实际特点与潜在规律,订立与开展一套完整的物资管理工作操作组织计划,吸收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物资管理目标的创新。
2.3信息化技术的使用。
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把控施工管理现场的物资成本消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与科学化的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应用专业物资管理软件在基层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及时更新,使用动态化方式对各个工程与劳务工作单位物资成本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在物资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定期的形成各项管理数据与联络报表,对各类数据联机打印并实现上级管理单位远程监控的要求。
3.促进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标准化进程。
要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各项操作准则,对各种工作操作流程重点完善,并以此统一工作目标与考核目标,进而有效的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物资管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前进。物资管理工作操作流程的建立,形成在实用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目标之上,重视成本与质量的监督控制,有效完成流程内外的业务对接。
四、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经济效益间有密切联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入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物资管理形式,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为了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有效促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让物资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与科学化,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在经营效益的层面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5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