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0:20:15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1-30 10:20:15     小编:琴心月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的考虑,确保教学过程个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这些教案经过实践验证,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一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二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活动的知识点多,都是概念性的,巩固学习时,幼儿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以幼儿熟识的实物为载体,使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幼儿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从而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培养幼儿愿意探索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三

3、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1.谈话

师:你们快要毕业了,我们班级陈艾菲的妈妈为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是一本长方体的相册,里面有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照片。

多媒体:相册

2.引题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提出问题。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师: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来。

2. 分组合作进行计算。

3. 小组讨论并把算式贴在黑板上:

方法一:30282+3052+2852

方法二:(3028+305+285)2

4. 在完整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注意写解,单位。

5. 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根据总结,演示多媒体)

6. 练习:

师:老师的难题解决了。那你们昨天不是回家测量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长、宽、高,现在你们给同桌求它的表面积好吗?注意只列式不计算。

出示几份学生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1) 餐巾纸盒

问:求餐巾纸盒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2)大橱

问:求大橱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7. 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呢?

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8. 这里有个长方体,看看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2)给一个长和宽都是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11+13+13)2

b. 112+134

c.112+143

问:那2、3、两个算式有什么道理呢?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

师:先说说112+134有什么道理?

(多媒体演示)

师:那112+143有什么道理呢?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14就是4个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3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4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

a. 444

b. (44+44+44)2

c. 446

问:为什么第3个答案也是正确的?

(多媒体演示)

9.问: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完整板书:和正方体

(小组讨论)

生:计算的结果是能做成的

生:66=36(平方分米)

(41.5+42+21.5)2=34(平方分米)

师:铁皮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书箱的表面积是34平方分米,看来是够的,那老师就开始做了。

(教师演示)

问:不够了,为什么会不够呢?

问:那怎么办?

生:把旁边多余的切下来移到左面这里,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

师:所以在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还不能单看表面积的大小是否合适,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我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多媒体出示:一个火柴盒

问:如果用纸板做一个这样的火柴盒,我们该怎样知道至少要多少纸板呢?可以怎样计算?

师: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请同学们课后来解决好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决。明天上课时我们来作交流。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四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联系简单的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搭,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

2.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关键:

学生通过摆放、观察、比较、分析,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所含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些单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共同学习一节数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与其说是共同学习,也许不如说我们共同分享。其实,我是一个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的人,因为“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图片)同学是否愿意一起分享你们的聪明与智慧呢?(出示故事,学生阅读)。

问题: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师:对!聪明与勇敢是她最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那么,你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呢?老师有几条秘诀给大家共同分享。(出示图片)你们能做得到吗?愿意展现自己的聪明与勇敢与大家共同分享吗?看,聪明的学生就是这么任性,愿意倍增快乐,迈向成功。好!回答老师一个问。

(问题2)为什么三个一齐就拉不上来呢?(引导学生说明三个一齐占的空间大或地方大)。

师:同学们,这就是聪明,这就是勇敢,我们分享了快乐,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这位同学的回答,使我们这一节数学课从一个精彩迈向另一个精彩,因为他说出了我们数学生活学习中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体积,什么是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板书)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板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上课)。

一、读题目,明目标。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生: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条件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教师板书学习目标:

1、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聪明与智慧吧。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三本五年级数学书。

要求:

1、用三本相同的书通过摆、拼来说明此题。

2、小组合作,有讲解,有观察,有记录。

3、将你们的成果写成结论,推荐学生讲解汇报。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指导,引发学生对长方体问题的思考)。

学生汇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因为宽和高不变,长增加,体积增加。同样,体积也增加。

师:我们找到了体积变化的相关条件,那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

探究活动二。

材料:长宽高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

要求:

1、组内学员要有分工合作精神,有观察,有记录。

2、请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3、拼一种长方体,指出相对应的长宽高,并填写到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得出有关体积的结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对体积的探究)。

学生汇报: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如: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关,也就是说长宽高的某种运算就能得到体积,相乘得到长方体的积。又试用其他几个,也同样得到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明理由。并板书,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要求我们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请看:

探究活动三:

目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字和问题。

2、有疑问,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

3、要写出计算公式,工整认真,格式要正确。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

师:每一组的同学都完成的很好,在组内进行了分享了自己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成果,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它特殊在哪儿呢?看!

探究活动四:

目标: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要求:

1、认识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2、组内学生讨论,能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利用所学正方体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看同学们学得多好啊!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就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应用,这样才能掌握地更好。

三、巩固与练习。

3、作业:强化训练。

4、思考:组合图形的计算。

四:总结。

快乐的时间就是那么的短暂,同学们这一节,我们不仅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而且学会了观察、思考、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先前说过的一句话: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

谢谢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六

1、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辨认这些图形。

2、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初步的、形象的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两个学生一个相对面颜色相同的长方体(相对面可拆下),一个学生两个小正方体,板书的小黑板条。

一、导入。

把小朋友带来的物体都放在桌面上(四人一小组)。

你们的桌面上有许多的物体,请小朋友动手动脑把它们分一分,想想哪些物体应该放在一块,为什么?(音乐停就停手)。

提问各别小组: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哪?(因为一部分是长方体,一部分是正方体)。

二、新授。

1、认识长方体。

1)自主探知。

认识图形是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遇上的内容,你们想学好它吗?好,就让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吧。

师手拿长方体实物教具,问:看到长方体,你们想学获得些什么有关它的知识哪?(几个面,每个面什么样,各个面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是长方体,长方体是不是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课件出示: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比一比。

师:

摸,就是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摸摸看有什么感觉。

看,就是看长方体各个面是什么样的。

比,就是比各个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请同学们把这四个任务读一读。

比完后再请同学们举一举你周围有长方体的例子。

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

师巡视,参与一些小组活动。

在比时,老师适当提示把它的六个面拆下来对比。

请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点?

摸:面是平的。

数:6个面(问:你们小组是怎么数的?)。

板书:6个面。

看:每个面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或长方形。

比:学生可能说颜色相同的面一样大,老师引导黄色的是长方体的哪两面,红色的呢,绿色的呢?也可能说上下,左右,前后一样大。

课件演示并说明:上与下对着,左与右对着,前与后对着,这样对着的面叫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怎么样?(一样大)。

板书:相对的面一样大。

说:我们小组想到了————是长方体。

请三个小组代表分别汇报。

2)师出示。

可见长方体分两种,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你们事来的长方体里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例子吗,找出来给组员看看。

3)课件演示,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

这个长方体可神奇了,他会变,仔细看,它怎么变。

长方体变得这么长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宽还是?

长方体变得这么高还是?

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小组开始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问:在比的过程中,你们小组是怎么比的?(用两个正方体比,画一个面比,折一个面比,剪一个面比。)。

电脑演示6个面重合。

板书:(正方体实物)。

6个面。

每个面完全一样。

:正方体的特点。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结合板书说明相同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的,不同点是长方体只有相对面相同,而正方体每个面都相同。)。

三、练习。

1、书上“做一做”

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会辨认了,如果把它们画在图上,你们会辨认吗?我这有道题。请一位同学把题目读一遍。(投影)并请行做完的学生把书拿到投影仪上反馈。

2、拼一拼。

教师手上有二个小正方体我把它们拼在一起成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用劲个和4个正方体能拼出长方体?师巡视选取摆得好的在屏幕上投影展示。(有两种情况并说明可以横着摆也可以竖着摆)。

下面,请你们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个大正方体,你们会吗,试试看。

二、猜一猜物体的形状。

老师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一些东西,看,你猜,老师手里拿着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猜错的同学别灰心,还有机会,看,这回老师手里拿个什么形状?这回呢?

出示一个。

问:为什么都猜错了?

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看几个面?

五,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都学到了哪些东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七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

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

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

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八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25页至26页和练习六第1~4题。

:使同学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的概括、推理能力。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展开的教具,同学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

一、复习和准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以上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前面的面积。

3.练习六第2题第(1)题。把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指出一个长方体右侧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指名说出算式一起订正。

4.练习六第2题第(2)题。把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指出一个长方体上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指名说出算式并进行订正。

二、新课。

(1)引导同学观察自身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依照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让同学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外表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2)引导同学观察自身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并按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同学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外表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外表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

2.教学例1: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外表积。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1的题和图。

(2)指定同学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外表积。)。

(4)让同学打开课本看第26页例1,边观察长方体边考虑,然后在课本上填写。

(5)订正计算结果。先依次订正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长、宽和面积是多少,再订正长方体的外表积。着重提问:每一步连乘表示什么?同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

6×5×2+6×4×2+5×4×2。

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

面积的和面积的和面积的和。

(6)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身做做看。独立解答后,集体讨论进行订正。着重讨论为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6×5+6×4+5×4)×2。

上面前面左面。

面积面积面积。

(7)引导同学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和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同学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8)小结:

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计算长方体外表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引导同学说出: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就容易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外表积。)。

(9)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先要求同学独立列出算式,一起订正,提问:“先找哪组面?再找哪一组面?最后找哪一组面?”然后再让同学解答出来。同学完成书上“做一做”的题目后,还可以丈量自带的火柴盒的长、宽和高,算出它的外表积。

三、本课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正确计算长方体外表积的关键是什么?”

四、安排作业。

1.阅读课本第25~26页。

2.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六第3题和第4题。

(一)教学要求。

1.使同学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外表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变换。

3.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

同学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和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同学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同学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同学对自身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同学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这一单元共分成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教材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使同学从直观上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接着,要求同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出在这些立体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并拿一个长方体来仔细观察,笼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一些正方体实物,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说明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渗透了集合思想。为了使同学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同学自身多动手,除了让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同学动手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是在同学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局部内容,还可以加深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材先通过让同学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协助同学认识外表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外表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地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外表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和例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分别总结计算公式。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而且有助于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例如粉刷房间的墙壁,做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皮桶等,就要具体考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教材中通过例3,协助同学考虑怎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同时加强了这方面的练习,防止同学生搬硬套计算方法。

体积对同学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里,教材先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说明物体占有空间。然后又通过观察火柴盒、工具箱和水泥板等物体,说明每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进而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说明为了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需要规定计量体积的单位,并通过实物或教具让同学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里,教材仍然强调了让同学自身动手操作,通过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引导同学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再类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这是所有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也为以后学习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教材利用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同学推导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样布置既分散了难点,又便于同学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同时也为以后实际计算时灵活处置计量单位做了准备。接着,教材又介绍了容积的概念,以和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为了防止同学把体积和外表积的概念混淆起来,教材中加强了这局部知识的对比练习。教材第44页先引导同学把这些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例7让同学独立练习,以加强同学对体积和外表积的理解和区别。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还出现了用字母表示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习题中布置了少量用简易方程解答的有关体积的题目,以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一些代数初步知识。

教材说明。

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物体,如墨水瓶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等,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不同,再让同学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指出哪个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同学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同学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让同学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细致地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笼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只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在这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例2,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同学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同学进一步进行笼统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接着,教材又通过魔方玩具和医用橡皮膏盒等形状引出正方体的概念,并让同学拿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来观察,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最后,让同学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做一做”中的习题是让同学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外表积做了初步的准备。

在练习五中,首先通过让同学观察和丈量实物的长、宽、高,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来加深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第1、2题和第5、6题。接着,又把一个长方体和它的每个面联系起来,让同学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第3题和第7题要求同学说出图中长方体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就要求同学能把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对应起来,一方面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为计算外表积做些准备。第8题是在前面各题的基础上再加深认识,并算一算向上的面的面积。

1.这局部内容可以布置2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前,可以先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如纸盒、罐头盒等,让同学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向同学说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而现在看到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由于同学以前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时可以让同学在出示的实物中,找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3.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同学对立体图形还不够熟悉,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最好让每个同学都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或其他长方体的实物,引导同学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依照教材上的例1,让每个同学都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先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面。可以让同学拿着长方体实物,依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先数出一共有几个面。再引导同学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同学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逐步引导同学笼统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接着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棱。可以让同学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做长方体的棱。还可以让同学用直尺放在棱上,说明棱是直的,因此棱是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再让同学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在同学数的时候,可以启发同学想一想,怎样数才干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同学把棱分成三组。教学前,教师可以把教具中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标出来,让同学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然后让同学用尺量一量每一组中棱的长度,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引导同学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可以简单地说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时,可以让同学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数顶点时,也应提醒同学用一只手拿住长方体不动,依照一定的顺序数。

最后,引导同学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接着,教师可以依照教材上的例2,用木条(或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同学观察,以突出长方体中12条棱的关系。先引导同学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引导同学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说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知道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为了协助同学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让同学把长方体横放、竖放、再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同学说出它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防止同学死记硬背什么叫做长、宽、高,又可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长、宽、高的概念以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长方体的直观图,使同学学会看图,指出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这之后,可以让同学完成第21页上的“做一做”,并指导同学做练习五中的1~3题。

4.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参照长方体的教学,由观察实物开始,逐步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应注意向同学说明,由于正方体的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在这以后,可以指导同学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并进行一些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九

活动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礼盒若干。

2、正方体、长方体平面图。

3、作业纸若干。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活动过程:

以新年快要到了,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的礼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根据礼盒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请幼儿重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进行巩固。

1、出示摆好的长方体和长方体礼盒。

2、教师和幼儿共同数一数是几个。

3、重新摆好再让幼儿数(连续进行几次)。

1、教师幼儿共同数一数。

2、幼儿自己数一数。

1、让幼儿把自己所数的个数记录到作业纸上。

2、教师点评,共同数一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活动目标效果:

1、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2、学会抽象的数和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个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二

同学情况分析和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同学在学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亲自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外表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玩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电脑课件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反馈练习,加深理解。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同学运用观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同学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玩弄实物协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方:(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同学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三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谈话:出示长方体,如果想把这件礼物包装一下,你觉得需要知道什么?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就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你觉得要知道什么?

1、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出示长方体透视图。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面与面有什么特点?

说说各个面的长与宽。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先算出哪些面积?

出示例1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这个木箱的表面积是多少实际就是求什么?(六个面的面积)

那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5×2+8×4×2+5×4×2

提问:8×5×2、8×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完成例题。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8×5+8×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第二种)

教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你还有什么方法?如果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其它四个面都是一样的。

2、立方体表面积计算

独立完成试一试,说说立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完成练一练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作业本

2、一个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正方形,表面积是224平方厘米,正好能截成体积相等的三个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四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课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

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二、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

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

(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3×3×5=9×5=45(dm2)。

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2.学习长方体的特征。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3.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面积相等;()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二、新授。

1.展示动画图像:

(1)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观察学具正方体。

3.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有8个顶点。

5.填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六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看看你用了哪些方法,都学会了什么?(研讨)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有几组?(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剪子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师电脑演示“相对面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可以分成几组?

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

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生:老师我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4组,每组有3条,就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

师:这种分法也是正确的,而且很独特。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

1、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这也就是说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什么?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

2、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生:(1个、2个、3个)都是长方形的。

生:不对,从我这里看,它的左面和上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师边说边作图,并强调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3、自学正方体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自学提纲):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边观察边自学22页。(汇报、板书)

4、比较二者的异同

师:同学们观察学具看板书,谁能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叙述,师用两种色笔分别圈画。)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有,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不一定全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师演示集合图)

三、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与图形,归纳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还分析了二者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做做练习,检验自己是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明确的认识。

四、巩固应用(电脑出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七

1. 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六年制五年级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体积计算问题的开始,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二维向三维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作了铺垫。

2.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实践、观察、比析、综合、概括去获得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 教学重难点: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为此,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怎么找到计算长方体喝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这节课我首先运用设疑导入法引入新课;其次,运用实验探究法、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探究中学知----在练习中用知,从直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让学生自始至终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理想的新课导入,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上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木块,问大家:“你们能算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吗?想不想找到一个计算体积的方法?这节课请大家自己动手、动脑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由此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操作感知,探究规律,巩固深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师生一起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把学生的具体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知识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做-----操作感知

先让学生用学具(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方木块)摆一摆,坐下面3个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实验1:每排摆4个方木块,摆3排,方木块的总数是( )个。

实验2:摆这样的2层,公用方木块( )个。

实验3:要摆成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格,应怎样摆?共要方块( )个。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填入表中: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八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一般都是( ),相对的面的( )相等;

2.正方体有( )个面,它们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4.这是一个( ),它的棱长是( )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 )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3.练习解答。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十九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558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