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如何有效沟通,提高表达能力和影响力?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写总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xx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二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人,不因为外貌皮囊的美丽而决定自己是美丽还是丑陋,人美丽,主要关系是因为可爱,美不指外貌,更重要的是心灵。简生命的高贵,院子她是能为自我心灵而活的人,她从自由的心灵里散发出一种芬芳香气,散发出绺缕恬淡的气质。
在当今社会,人心残忍冷酷的人还是占多数,由此,简充满怜悯、爱心、宽容的心灵做了鲜明对比,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拥有。
我们感到最幸福的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也得到了幸福!这让我从简·爱的一生中看到真、善、美的境界和高尚的幸福理念。
《简爱》读后感。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三
《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她描写的简是一个不美丽还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炼就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任何困难的内在人格魅力与力量。
她没有双亲,没有钱财;她是世界中的一个弱女子;她不漂亮,却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世人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她在洛任德学校对好友海伦·伯恩斯这样说道:“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打人。”这是简·爱对一切不公和歧视的反抗。
简·爱不服从冥冥中的注定,一切又一切的打破命运的安排,选择自己的路,在世人看来,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但值得他人爱。我很佩服她,佩服她的倔强和坚韧,她渴望知识,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追求美好的生活。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人格的平衡。虽经历不幸却依然热爱着生活,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平等的纯粹的爱,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与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得简爱读后感700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五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马克思指出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义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马克思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六
我读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面对着这一堆抽象的、生涩的、令人费解的词语,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我感觉自己的大脑变得非常机械,思维也好像停止了工作,直到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被这句话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深深的震撼了。
它使我第二次从头看起。在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明中指出了其基本内容是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否真正懂得实践及其作用。看来这篇文章是讲“实践”的真正涵义和作用的,也许就是所谓的“改变世界”。
我想马克思在写出这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其目的是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至少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我觉得这句话本身的深层涵义远不止如此。
我们知道,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内部又各自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或体系。如果我们站在哲学之上,把哲学仅仅看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样的分歧也许仅仅是分歧而已。但不幸的是,哲学是研究世界本质的,它的这一属性不得不让我们对它另眼相待。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认识了世界,那么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这样迫切地想认识世界并且把这一任务冠以如此沉重的头衔,是因为人们心理有这样的一个需要,即认识世界的需要,这一需要满足了,人才会获得一种安全感,才会有心思干别的事情。所以,关于世界本质的问题不得不被放在特殊的位置。只有这样才看上去比较合理。
哲学家们担负起了这个重任,不管是唯物论者或是唯心论者他们只是在试图用一种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用偏向唯物论的观点说,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不论不是地心说风靡一时或是日心说占据主导地位,地球和太阳始终没有改变它们的位置。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是次要的,它仅仅是解释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人类的生存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揭示这个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解释,只是人类实施改造的精神支持罢了。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八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其代表作《德国意识形态》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这本书中的一部分——费尔巴哈提纲,更是被认为是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作为一名有志于成为哲学家的学生,我十分好奇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究竟是怎样的,并决定仔细研读此书。下面,我将分享我读后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费尔巴哈提纲中最基本的论断是:“物质存在是唯一的存在。”这里,“物质”指的是任何存在的物体、物质或自然力,并且费尔巴哈将这个论断推广到了所有思维和认知的对象,而非仅仅是物体和自然力。他认为人类存在于物质之中,并受着物质的支配,我们不能够脱离物质去观察物质,也即我们无法摆脱我们自己的肉体和身份去思考,这是我们认知能力强弱的区别根源。
第三段:我的理解和思考。
费尔巴哈的这个理论,其实道尽了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认知的限制。我们是一个受物质支配的存在,世界只存在于我们的物质世界中,我们的思维、感情、观念甚至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我们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意识、理念都无法摆脱物质的束缚。
虽然人的思维能力比动物强,但我们并不能完全摆脱自己的肉体和身份。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总是因为感受到物质带给自己的感触和刺激而产生,而且我们的分析和推理过程极大程度上,更多是在处理自己的知觉信息、感触信息,并且用语言进行推演。
第四段:对我的启示。
费尔巴哈提纲对我的启示在于我学会了如何“看到”物质和不同的认识方式。它提示我们,心灵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心灵不能离开人类身体的物性,认识与现实是统一发展的。在这个统一中,认识是在物的先于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人的认识同时又是引导物的发展的,所以存在了辩证物质论。这需要我们去探究发展规律,这是对当前我的哲学学习大有帮助的。人要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细微观察,逐渐发掘到一种公正的,在物质实践中的认识与经验,从而推进自己在哲学领域的学业进展。
第五段:结论。
从费尔巴哈提纲的阅读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物质、意识和社会等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物质存在是唯一的存在,因此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社会、思想、文化等现象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们物质基础和物质制约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费尔巴哈的探究在哲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其思想启示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潮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4]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在他的《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5],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将绝对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
《提纲》是一篇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著作,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以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使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提出了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所在。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客观世界,然而,认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解释这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的认识,进而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更好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13]。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推动社会变化发展。哲学的功能是要在正确解释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并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一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章以时间为主线来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主要标志”。文章主要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写的提纲,而且为了改变旧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工人运动而写的提纲,提纲一共分为十一个小段落,我主要对于其中的第四小节,得出一下的几个理解:
年青时代的费尔巴哈的激进观点,让他一直没有在学术界得到成功。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1841年他发表的《基督教的实质》,重申了对基督教的看法。费尔巴哈的批判观点主要是揭露基督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及宗教出现导致的反社会作用。观点很激进,认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但是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他提出的关于宗教的观点,一部分还是得到马克思的肯定,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因此,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来说明与费尔巴哈在宗教产生的这个问题上面的观点的肯定、否定及补充。
2、文章四小节多处提到三次“自我”的意义。
“自我”的解释有三种,第一,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既本我的意识能动性。第二,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第三,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自我异化”,其中“异化”是指当人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因素,出现了一个对立面,异己的一种表现。自我的异化是人类自己不能承受现实的状况以后,把“自我”里面分离出来一个神圣的在云霄中固定存在的“独立王国”,这个王国在主导着人类的一切。这个王国是人类“自我异化”之后而创造,却被所创造的物体来控制人类自己。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阶段,一个是“自我分裂”,一个是“自我矛盾”。人类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以后,因为不能适应其发展时候,由“自我”分裂两个不一样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和实现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在“自我”不能改变的状态下,往往想象的世界就是人类所想要寄托的世界。可是,当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压迫,让他们对于“自我”意识开始分不清楚,出现“自我矛盾”,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都要在现实世界去找,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什么是“自我”所要存在的价值。
3、文章第四小节的分析。当社会压力和自然压力,阶级压力和剥削压力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世俗世界的人们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现实的状况,于是在自我中分离出一个神圣的独立王国,这是一个被人们所创造的物体,也是一个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控制人们自己的物体,于是产生了神。这种实现的颠倒就是一种异化的表现,带来的可以用来表述或者说是“可触”的状态就是宗教。宗教的产生,似乎反证出,宗教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产生。第四节“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就是在说明费尔巴哈从世俗基础去寻找宗教的根源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只是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却没有完成这个工作,没有找出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完成”。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根源的方向是肯定的,但是还是确定的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找到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看到根源,但没有去寻找根源,只对我们研究宗教产生给予方向。马克思明确说明,宗教的产生既有社会根源,也有阶级根源。“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出现的矛盾主要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然而,排除这样的矛盾,必须上面所说的两个矛盾入手,我们就可以用实践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展开革命。那么排除上面的矛盾,是我们最该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才是我们真正关键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是在世俗世界中去解决两个矛盾。当时的时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发达。人的物质也大多数来自自然的产物,这种现成的获取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社会的强烈依赖性。在经历了“自我异化”之后,产生了宗教。所以,想要打破这样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力,让科学技术变得发达。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关系,剥削关系和统治关系占主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人与人矛盾体现在剥削、压迫、统治下的不公平及制度不合理等等。为了在自我不能适应的世界生存,用宗教来麻痹自我。而统治阶级用宗教来统治人们,获取自己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统治。
4、对于最后的举例,与文章正文的联系。
“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族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最后的这个举例,我认为是马克思是在总结性的阐述他对于宗教产生根源的描述。“秘密”被发现,是在说明费尔巴哈从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这个观点的发现。但是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对现实世界产生这样的原因,进行批判和解剖,在用变革这样的状态,并用实践来说明。这个小小的例子,却在说明整段小节的中心思想。虽然是“幽默”的用意大利名画的提名在说,但是在用对于独立王国的批判变成对世俗世界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当时制度不合理的批判。因此,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是文章的四小节的中心论述。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二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旧的唯物论的完善和提高,指出了旧唯物论的不足,建立了自己的唯物论,让唯物论变成一种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理的哲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世界。
在写《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前,先介绍一下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艺术出版,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唯物主义重新登上历史的王座”。历史上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唯心主义在做主导,他们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局限性、消极性和直观性。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在阅读《基督教本质》时,写下了这一片字数不长,但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费尔巴哈提纲》。恩格斯这样评价这一片文章:“作为包含着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的确是这样的,在这字数不多的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句话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语句,可谓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没有丝毫的赘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这样理解,《基督教的本质》是旧的唯物主义,而这个提纲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萌芽”。它在这提纲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实践。换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插一段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邓小平最经典的话之一。当1976年后,讨论中国该走怎样的路线时,我们依旧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同时我们还必须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创新,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通过实践来明确自己走什么路线,检验真理。我们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将马克思在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运动的伟大实践。
所以又回到了《费尔巴哈提纲》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实践。引用一段他人的话:
马克思在《提纲》中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把实践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把是将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相对于费尔巴哈的就唯物主义理论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革命的实践意义。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比传统上的唯心主义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有很多的狭隘性,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就是“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没有掌握革命的实践性,在提纲中的第二条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实践才可以判定你的思维是不是真理。
可以说人类因为有了思维,才让我们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是我们的思维不能离开实践。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批判了宗教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做得彻底,只是稍微起了一个头,对于宗教没有从本质上去分析,比如宗教的来源怎样消灭这些宗教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如马克思所说,“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师节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而马克思的观点则是“对于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进而分析这些矛盾,认识这些矛盾,在实践中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原来的制度,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对于这一句“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对于这句话,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是费尔巴哈就唯物论的升级版,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中,费尔巴哈只是将“直观的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给新的唯物主义定义为“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并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费尔巴哈的就唯物论的立足点就是市民的社会,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论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唯物论,因为他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抑或是社会人类”,马克思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正如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创建一种超越既有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自由王国’”。这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形式。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解读和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简明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恰反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四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五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文章很简短,与想象中的长篇大论相差甚远,阅读提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近代最先进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弥补了过去的哲学家的不足之处,使哲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课本上曾介绍过费尔巴哈,他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但是在1839年,他发表《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其实在某些方面,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唯心论的思想,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早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都不能将自然与社会都列入唯物主义的队伍中,总是把自然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困局。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生活在18、19世纪,那个时候正是处在工业革命时期,物理和化学领域发展迅速,机械唯物主义取代了古人摸索出来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可是它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处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不可避免地在历史观上会陷入唯心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纲领性的文件之一,马克思早年曾信仰黑格尔哲学,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去看待事物,抽象地谈人的本质,把它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此,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处于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主观性而写的,批判他们的唯心思想。在提纲的开篇,马克思指出了过去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只管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唯心主义得以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却没有准确的把握住,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马克思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认识活动都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结论。马克思纠正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实践问题上的和在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问题上的错误理解。
在这个提纲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人的本质,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体,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人的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都应该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在最后强调哲学家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主旋律,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提纲,我回忆起了许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时学过的哲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今天学校组织大一学生去义卖报纸帮助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这不仅是人的主观活动,更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检验出了它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的哲学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盏指路明灯,它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秘密,提出了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思想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衷心地希望我们的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自立自强地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姓名:杨腾飞学号:10383038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引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旧的唯物论的完善和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费尔巴哈提纲读后......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笔记,这些笔记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这是匆匆写成的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写作用的提纲,当时并没准备发表。马克思逝世五年之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个提纲,1888年恩格斯在自己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中第一次发表,发表时的标题为《马克思论费尔巴哈》。而且,《提纲》概括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部合著的《神圣家族》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马克思已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提纲》第一条,揭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而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因此,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是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提纲》第二条,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但是却有误人经院哲学的问题,最后导致纯粹想而抛弃实践的危险。
唯物主义者正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因此必然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马克思提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
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体现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用实践回答了康德发现的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难题。因此,这不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般理解,而是对现代工业在确立人类主体在客体世界中的主导作用的真实理解。
《提纲》第四条,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仅仅规定为对宗教进行理论的批判,而批判的目的又是为了完善宗教。而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分析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和阶级的根源。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提纲》第五条,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贡献。但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是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同样是不彻底的,正如他对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样:“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他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而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论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总而言之,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因为不能看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性质都是属于直观唯物主义。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规定,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站在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其社会历史观只能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原因在于费尔巴哈”
理论脱离了实践,没有从人们现存的社会联系中来观察人们。在这个角度来说,其社会历史观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范畴。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的、抽象的理解人,马克思则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环境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1]实践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人可以能动地创造历史,但人不可以无视客观条件而去强求无法得到的结果。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环境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实践对象、现实、感性,一切都是“人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虽然是一种人带着自己的利益、意志、需求和价值认同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目的在于改变和超越。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提纲》第七条,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是作为一定形式的人所天生的内在属性,因此单从宗教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批判宗教是不彻底的。在马克思看来,人并不是一个抽象存在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是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个人,也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第八条,运用实践的观点,进一步阐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一切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并针对第六条中揭露费尔巴啥“撇开历史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的错误,进一步阐明社会意识的本质。
《提纲》第九条,内容是总结直观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就必然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具体地分析、总结旧唯物主义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无产阶级坚持的共产主义社会。
《提纲》第十一条,是整个《提纲》的总结。中心思想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本质区别,科学地总结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行的革命变革的实质在于为新唯物主义哲学提出“改变世界”的任务。在这里马克思并不是抽象地提出一般地“改变世界”,而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所维护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提出的。他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回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更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名言永远地被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也永远地镑刻在不断努力改变世界以求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心上。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七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读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篇十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而撰写的一份提纲,这份提纲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后,才公开发表。恩格斯给予了这份提纲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份提纲的发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整篇提纲不足1500字,一共分为11条。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6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