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指南。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内容,有助于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案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一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1、积累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品味浅易文言的能力。
3、正确认识烛之武的形象,能够历史客观评价,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要求:
2、学习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注:主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本环节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就知识卡片的示例:
1、通假。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2、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4)阙秦以利晋阙: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东道主。
(2)行李。
(3)夫人。
4、一词多义。
注:动态交流,采取抢答的方式,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如本课的朝、因、封、辞、师等,都有很多例句,让同学抢答能激发兴趣,也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1、诵读品味,读出波澜。
在自学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意应当有了初步了解,但文言教学阅读不可忽视,尤其是学生的感受建立在阅读之上。诵读指导:走进文本,揣摩人物心理,读出波澜。重点品读烛之武推辞的一段和说秦伯的一段。
2、品味探究:如何看待烛之武的“辞”和“许”?如何评价烛之武?
生讨论交流。烛之武的话语里有对郑伯不能及时任用自己的不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学不能误读为烛之武的谦虚之词。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多诚恳的道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国家存亡的大义,烛之武焉有不“许”之理。当然啊,“许”也足见烛武能顾全大局,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能抛弃个人恩怨,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前去说秦,不失为大义之士!
4、合作探究: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设计学生活动一:探究烛之武打动秦伯最关键的原因(学生讨论,老师相机点拨。烛之武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来说服秦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以史为鉴,挑拨离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第五步:预测前途,劝秦谨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设计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为烛之武的这段精彩说辞写一段点评,不少于100字。点评示例:烛之武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左传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注:点评的文字主要见于教参,以往教学我多采取静态的处理方法,把答案给学生,直接窒息了他们的思维。现在我运用新理念,让他们去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经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心,完全可以开发一些课本素材。试以本文为例,开发一则作文素材。
示例:《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退秦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充分显示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背诵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二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
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阅读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左传》及其艺术特色。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通读课文。
范读正音,注重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学生齐读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
1、让学生读第一段。
明确重点字词:贰、军。
句子:以其无礼于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点评,明确重点词、句子。
3、集体朗读第三段,教师讲解,引导背诵。
实词:鄙、厌、说等略。
4、学生朗读第四段,师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5、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增强语感,进一步熟悉课文,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翻译全文,归纳语言现象。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3、积累文言知识。
4、把握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语言。
一、再读课文,分析导入。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语用来诠释这篇课文的内涵及其恰当。
二、理清故事情节,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段:秦晋围郑(指出围郑的原因)。
第二段:临危授命。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才能。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学生作答)。
明确: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退晋。
第四段:迫晋退兵。
烛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思考。
学生联系全文,概括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六、作业。
结合本文的叙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限。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临危授命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三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
2、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1、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说服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把握结构:
3、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4、分析主要人物:
(1)烛之武: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
(3)郑伯:能引咎自责,从谏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四,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内容:a、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b、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地位: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并完成课后第一题:
重、难点句子解释: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小结:
布置作业: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
请学生思考课后练习一:
明确:1、2、3、4小题的答案分别在一、二、三、四段中。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四段:晋师撤离。
人物形象:
问: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谁?(烛之武)。
问: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他发牢骚,这会不会影响英雄的完美形象呢?
明确:这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
概括这个形象的特点:
长期得不到重用;
发牢骚,真实的存在;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勇气和信心;
胸有成竹,对矛盾了如指掌;
言辞委婉曲折有感染力。
写作特色:
伏笔与照应:
秦、晋围郑的原因(矛盾小)--退秦军(伏笔)。
“秦、晋围郑”,“国危矣”--“夜缒而出”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详:烛之武推辞;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令退兵原因。
略:其他经过。
五:字词。
总结。
通假字:“已”通“矣”;“共”通“供”;“知”通“智”。
古今异义:
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持某项活动的主人。
夫人:古,(fu),那人;今,妻子。
一词多义:
军:名,军队,军队的编制单位;量词;动,驻扎。
其:代,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那”,“那些”;连,“如果”,“假使”;句中语气词,表祈使语气;形容词词头,无义。
焉:代,相当于“之”,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兼词,“于何”,在哪里,“于此”,在这里;副,相当于“乃”、“则”、“就”;语气词;形、副词词尾,……的样子。
六、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
《课课练》。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五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能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掌握字词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以诵读、讨论、练习为主。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1、给生字注音。
2、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第一教时)。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1、注音。
贰、汜、佚、缒、说、戍、敝、共、逢、阙。
2、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对史书《》所作的传注,所以又称《》,初中我们曾学过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语有。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自由诵读。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先自己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对难解之处相互讨论,然后集中提问,老师解疑。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一到两遍)。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4、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提:(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示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提示: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以上两个问题可稍作讨论,不必深入探讨。)。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释,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学课文中与此相同的例句。
例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b: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c: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d: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学课文中实词“鄙、若、知、说、辞”的用例,并解释。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讨论:赵云的话有道理吗?先主为何不听?结果怎样?这对你有何启示?
笔者以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下三点:一是多读多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强文言语感;二是抓住字词,新旧联系,建立文言词汇网络;三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学即如是。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六
过程:
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
(5)何厌之有。
(6)与郑人盟。
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
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
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
3.逐段翻译。
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最后补充。
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第一课时大体如此。
过程:
1.学生在弄通字词基础上,就文章深层内容进行提问。
(1)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烛之武能劝退秦王?
(2)为什么烛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
(3)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4)为什么要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为什么秦伯开始轻信晋侯?秦伯是不是很无知?
(6)为什么秦伯最后与郑人盟?他难道开始没有想到吗?
(7)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最后还要写晋侯那段话呢?
2.讲解第三段。
学生提问后,抓住重点,讲解第三段,如果学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内容,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据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用原文回答问题,让学生再熟悉一遍课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课文第三段。
学生说出烛退秦理由(原文)。
总结理由分别从哪个角度去说的。
亡郑舍郑亡郑。
再依次分析。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介绍当时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局势,让学生明白烛为什么说越国以鄙远就会使邻之厚,而君之薄。再说历史史实对秦伯会有何触动等等,让学生明白文章深意。
分析烛之武形象,由学生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书本来分析形象,学生分析得比较好。
完全放开,由学生自由分析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形象,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先由小组长收集各成员的意见,然后宣读,接着各小组互相补充、反驳对方观点。课堂进入了辩论时间,比较精彩,可惜很多不记得了。
大概记得这么几个片段:
有学生说郑伯知错能改,有反对声音,说郑伯并不是知错能改,而是在危急关头,迫不得已才这样做。
有学生说郑伯没有主见,单凭佚之狐一句话,就马上去见烛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见他糊涂。反对:从下文可见烛之武很有能力,说明他还是知道烛是个人才的,不能说他没有主见。
有学生说郑伯亲小人远贤臣。反对,如果这样,佚之狐也是小人吗?又辩:如果不是这样,烛之武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早点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较会处世。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七
(4)为什么要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为什么秦伯开始轻信晋侯?秦伯是不是很无知?
(6)为什么秦伯最后与郑人盟?他难道开始没有想到吗?
(7)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最后还要写晋侯那段话呢?
学生提问后,抓住重点,讲解第三段,如果学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内容,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据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用原文回答问题,让学生再熟悉一遍课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课文第三段。
学生说出烛退秦理由(原文)。
总结理由分别从哪个角度去说的。
亡郑舍郑亡郑。
再依次分析。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介绍当时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局势,让学生明白烛为什么说越国以鄙远就会使邻之厚,而君之薄。再说历史史实对秦伯会有何触动等等,让学生明白文章深意。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八
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
(5)何厌之有。
(6)与郑人盟。
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
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
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
3.逐段翻译。
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最后补充。
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第一课时大体如此。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九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
本文是学生升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2单元)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打下了初步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他们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烛之武退秦师》是本单元第一篇,情节相对简单,但涉及到郑、秦、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令,当然,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扫除了这些障碍,学生们才能领略文章理性之美、辞令之美。
故本课教学设想是: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合作探究。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以发现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择要解决问题。
(2)课堂上重点解决疑难字句,在词句积累过程中复习成语,打通古今汉语联系,学以致用。
(3)尝试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提炼要点。
(4)读写结合,融理解鉴赏与表达交流于一体,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古为今用的意识。
褚树荣老师认为,阅读、鉴赏文言文,要有三个层面,即文句—文章——文化,此言极是。愚以为,学习古代文章,还在于学以致用。这不仅是掌握词句,了解文意,学会做题,更要借此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一课时。
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翻云覆雨;秦晋之好,转眼间顿为敌国。同学们知道,在大兵压境、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以自己超卓的胆识,只身说退强大敌军的故事吗?知道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转眼之间成为盟友,而盟友之间则差点发生战争的原因吗?那就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感受一下春秋时期那刀光剑影,欣赏那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吧。
二、检查预习。
1、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择要挑出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学习。
(结果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判断相同,通过筛选,删除了通过查阅注释和词典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譬如,关于“春秋三传”、人物称谓;对于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基本也能把握其主要特征,故此,教学时这个环节从略)。
2、字词积累:大屏幕投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学生相互补充。
(1)解释下列词语,说说与现代汉语意义上区别。
越国以鄙远,且贰于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释下列加点词,了解其活用类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若亡郑而有益于秦,因人之力而弊之。
(3)比较辨析下列虚词意思。
其: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以: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以其无礼于晋晋军函陵,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请以下列加点词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且贰于也(忠贞不贰)。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乱易整,不武(胜之不武)。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令夕改;同舟共济)。
夫晋,何厌之有(学而不厌)。
是寡人之过也(闻过则喜)。
(积累固然重要,但整合能收举一反三之效。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通过给加点词组合成语来学习,学生趣味盎然,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学生掌握成语程度,使学习具有针对性。)。
三、诵读感知,分析说理艺术,概括文意。
(一)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先让四个学生分别读四段内容,然后请学生评点,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烛之武说秦伯的语气。再请一生品读,并让学生指出这番说辞中语气有无变化,读得是否正确。再请一生朗读,感受其委婉语气及其跌宕起伏。
(二)综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矣;强敌大军压境,其势可谓()矣;
烛之武见危受命,其情可谓()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矣;晋文果断撤军,其人可谓()矣。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矣。
参考答案:谬,危,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四、合作探究。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否从中获得一点启示。(提示:可从事情因果关系、盟友与利益、说理艺术等方面考虑)任选一个话题,写一段不少于200字段短文,阐明你的观点。可以相互讨论,选择一人在班上交流。(这一环节视课堂教学时间而定,也可放到课外完成)。
学生讨论后提出诸多话题,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以下几个话题较好。
(1)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2)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3)有理还得有礼(或“有话好好说”)。
【学生范例1】。
话题: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学生范例2】。
话题: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两大盟国围攻郑国,但在烛之武一番说辞之下,秦国就抛开秦晋之好,改与敌国结盟,何哉?利使之然也。秦“越国以鄙远”,本来就只想分郑国一杯羹,但“邻之厚君之薄”的亏本买卖是不干的,哪如“舍郑以为东道主,供其乏困”合算呢?更何况“与郑人盟”,让杞子等将领留下做内应,以后独吞郑国这块肥肉多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呀!晋国呢,也是如此,拉秦侵郑是让它火中取栗。别看文公满口“仁义”,当“仁义”遭遇“利益”时,晋国选的肯定是后者。几年之后的崤之战不正说明了这点吗?吕祖谦说:“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诚哉斯言!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人之言当铭记也。
五、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秦晋崤之战》。
2、以“谈《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人艺术”为题,写一篇探究性文章。文长不限。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一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秦晋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秦晋围郑。
表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问:既然秦晋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诱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大勇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配套课后练习。
他人举荐(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大智(正面描写)。
大勇。
1、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二
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二、整体感知。
1.点拨关于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姚鼐《尺牍》。
“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
2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利害之辨]。
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三、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
四、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三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问题式。梳理故事情节。
1、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1、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3课时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群雄逐鹿的春秋时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历史。
如果让你们依据标题写一篇文章文章,你们会写哪些内容。
1、 为什么退秦师 2、怎样退秦师 3、结果如何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是怎样展开描写。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
1、 文章哪句话交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秦晋围郑
(问:为何用“围”而不是“伐” 答:“围”点出形势更加危急,一触即发)
2、为何秦晋围郑
表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式简图
深层: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主张师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吞并郑国。
ppt展示秦晋围郑形势图,问:既然秦晋为盟友,但又驻军两地?
答:1、两国之间其实还是有一定间隙
2、为下文给烛之武创造机会,夜访秦营说秦做铺垫。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对烛之武的描写内容
1、他人举荐(佚之狐言于郑伯)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侧面描写
2、分析烛之武所说的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抱怨,不满的情绪)
3、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先推辞,后答应了郑伯的请求
引导学生将此处对人的描写归纳到描写手法中的:正面描写
全文中对于烛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个方面的描写(语言)
全班齐读第三段,分析这一段烛之武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同位之间相互讨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设身处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危秦)
(舍郑利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人无信)
(何厌之有)
用一个字概括这三大行为(引导学生):捧 诱 挑
根本这样情况出现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力往)
4、说秦结果
秦:退兵,派兵护郑
晋:退兵(不强大,秦郑结盟)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再次总结烛之武形象
大义 大勇 大智(全班齐读)
探究拓展:
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色(ppt展示)
烛之武退秦师:以利益得失劝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谈及国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虽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开的反思。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对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认识到了这位有勇有谋有义的烛之武。感受到《左传》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
配套课后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
他人举荐 (侧面描写)
大义
烛之武 大智 (正面描写)
大勇
1、 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相对比较完整,但对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仍然有待调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流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分配要注意详略得当,尤其是教学重点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于烛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学难点是体会烛之武退秦的语言艺术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说秦结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问学生的过程中,语言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时,可引导学生对晋候,秦伯的动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四
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
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
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五
地点:郑国秦营。
第一幕。
[人喊马嘶,军鼓阵阵。秦晋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合兵围郑,郑危在旦夕]。
郑文公(背手踱步)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众谋臣(颤抖)大王,您都踱三天了,小心您那骨折的腿啊!大王……(凄厉地)。
郑文公(摇摇头,继续踱)……。
[话音未落]。
探子乙(连滚带爬)大……大王,围兵已破我郊关,直逼曲淆。
郑文公(脸色煞青腿一软)安拉!!
[众谋臣急忙上前搀扶]。
[群臣大哭]。
郑文公说的容易,计从何来?(抹鼻涕一把,破涕为问)。
郑文公(半绝望地)如何退呢,爱卿?
叔詹找一个能说的,会道的,能吹的,会侃的即可……。
郑文公(唱)(调按《单身情歌》)郑国的人那么多,能吹的没有几个。
叔詹老臣倒知一人……。
郑文公(惊喜交集)who。
郑文公(大喜)快宣快宣![群臣喜急而宣]。
郑文公(忙搀起)您就是烛老先生?
烛之武(深揖)正是老臣。
烛之武老臣都知道,不过,容我考虑考虑。
[作罗丹雕塑《思索者》状]。
郑文公(急切地搓手)……。
烛之武好吧。老臣就走一趟!
[群臣欢呼。“珍重”声四起]。
烛之武(耳语郑文公)给我买份儿保险。[下]。
第二幕。
[秦营,觥筹交错,君臣欢饮]。
[群臣齐声附和。欢歌笑语,忽有哭声]。
秦穆公噫?何人在哭?大内密探008——把哭歌的人押进来!
[烛之武踉踉跄跄被008押进来]。
秦穆公哭歌之人是你?
秦穆公知道还唱?
烛之武唉,郑国危在旦夕,我伤心啊!
[秦穆公回头向群臣一笑]。
烛之武(大笑)哈哈哈哈!不过……。
秦穆公不过什么?
烛之武您助晋灭郑,也难逃亡国之命啊!
秦穆公你说什么?寡人看你是个老头子,刚才不与你计较,你竟越发放肆!
百里奚大王,且听他讲下去。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胡言乱语。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秦穆公谁是黄雀?
烛之武(摇头)素闻秦穆公乃一代明君,没想到今日一见——唉,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疑惑地)什么?
谋臣(悄悄地)他说您不文明。
秦穆公(不高兴地)我说话从来不带脏字,怎么就不文明了?
百里奚大王,他说您见面不如闻名!
秦穆公好老儿,竟然拐弯儿骂我!
烛之武大王,老儿并非此意。
秦穆公(甩袖)那又是何意?
郑国深居晋东方,
秦国又居晋西方,
东西相距数千里,
遥遥相望不可及。
秦国助晋来灭郑,
两国至,郑既亡,
晋侯岂肯分郑疆?
郑国归入晋国地,
他们势力会更强。
到那时,你秦王,
势不及他必遭殃。
秦穆公说得好,说得妙,再来一段我还要,要是下面没了词儿,你的人头我也要!
秦穆公(踱步)让我考虑考虑……。
百里奚(沉痛地)大王,莫听他胡言乱语!
[其他谋臣悄悄道:“我看——值!”]。
秦穆公…………。
秦穆公(果断地)杞子逢孙听令!
杞子逢孙末将在!
秦穆公你二人率一师二师去保护郑国,其他人跟我撤。
百里奚两位将军随我来。(抚二人背至营门外)。
烛之武百里先生……(掏出金砖若干)。
百里奚(大怒)你把我百里奚当什么人了——(往台下指)有刺客!
(劈手夺过金砖,对烛之武说)好说好说。
[杞子逢孙满头大汗回来]。
[三人唏嘘而入]。
百里奚大王,经过我们认真、详细、周密、妥善……。
秦穆公(不耐烦地)干脆点!
百里奚(操山东方言)咱回家吧!
秦穆公(大喜)好!!
烛之武(一揖到地)大王英明,大王功德无量啊!
尾声。
(忽停住,掏出一红色本本儿,面向观众)事后,烛之武被评为“郑国十大杰出老年”。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六
民间故事是我国人民在。
生活。
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当时,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处于团团包围之中的郑国十分危急,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的情势真是危在旦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剩下的敌人只有晋国,那么我国就能够转危为安。”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看派谁去劝退秦军比较合适呢?”
那人推荐说:“大夫烛之武可以。”
半夜时分,外面黑漆漆的。在城东,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处。
烛之武偷偷地跑到秦营,被带进大营之后,一看到秦穆公就伤心痛哭。
秦穆公看到他这样,便怒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跑来这里哭什么?”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哭你们郑国,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的军营里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为你们秦国而哭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感到很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为什么你还要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在我们郑国被灭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为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尽东道主的。
责任。
好好招待贵国的贵宾希望您能好好地考虑这件事情!”
听了烛之武的话,秦穆公+分满意,便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后来,晋国文公看到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郑国转危为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七
《烛之武退秦师》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文言文的第一,选自《左传》,语言浅显,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幅较短。语文实践、探究主要让学生理解和分析烛之武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的说辩艺术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
本单元四课文均属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记事生动形象,都表现了人物的论辩才能,学习本单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和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外,要着重了解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的说辩艺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文言文学习开好头。
1,你知道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吗?
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本》中的《重耳之亡》,了解“秦晋之好”和“城濮之战”的故事,以及《左传》的有关知识。课堂先由学生或教师讲述“秦晋之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读完这文章后,你觉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赏?
1,晋国为什么要联秦攻郑,即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针对此句教师先补充简易的秦晋郑楚四国形势图和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另外,秦国也要争夺霸权,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点拨:a1战争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b1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c1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后分析探究。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烛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极力推荐,可是,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临危受命。
本段的重点在“说”,先让学生自读、讨论,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内容,再探究说辞的思路和艺术。
(1)“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君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5)“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驻守。烛之武终于说退秦师。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的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4,这时,你觉得文中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赏?
体会所表现的人物的语言艺术和闪耀出的智慧。烛之武的说辞仅百余字,语言精练,含义丰富。他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退师”,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另外,晋文公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郑伯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既表现了秦伯大度宽容,又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力荐烛之武,也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知人善谏。这些无不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光芒,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5,就伊拉克问题,让学生假定自己是伊拉克、德国、法国、俄罗斯、美国任意一国的大使,去游说另一国家。
着重让学生掌握说辩艺术,学习古人的智慧。说辩也要学会知己知彼,以退为进,利诱对方,推知心理,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层层推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方引证,推测未来,阐明利害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与课文作比较,进一步了解《左传》中人物的说辩艺术。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左传·齐桓公伐楚》)。
点拨:管仲先借周召康公赋予齐的权力和先君拥有的势力范围,认为可以攻打;再直接指出楚国有两大错误,认为应该攻打。管仲振振有辞,咄咄逼人。楚国使者委婉迂回,针锋相对。齐侯既虚情假意,又炫耀武力,恃强威胁。屈完先指斥齐侯,再不甘示弱给以回击。
文,主要让学生比较双方问答的侧重点、角度、思路,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把握语言特点,不必追求统一结论。
2,智慧借鉴:对于文中的人物,要让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去学习,不论国家、派别、地位,只要是智慧,对我们有用,就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因此,有必要对文中每位人物加以思考和探讨。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八
第一次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就被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文章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文章的“一波”也。
文章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至此,文章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北。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烛之武指出,晋国曾经对秦国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经过烛之武的一番发挥,秦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不仅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还反过来帮助郑国。至此,烛之武不辱使命,文章好象已宣告结束。但,聪明的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接着交代了晋国的形势变化。
现在秦国成了郑国的盟军,风云突变,晋国大夫子犯却不识时务的请求出兵击秦,被晋侯理智的阻止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晋文公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撤离了郑国,至此文章第三折好戏徐徐落下帷幕。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篇十九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语感。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内容。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1、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鉴写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探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准句子。
2、结合注释,再读全文,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字、词、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阅读相关资料。
(1)作家作品《左传》及其艺术特色。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通读课文。
范读正音,注重重点字的读音,句子的点读。
学生齐读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基础知识。
1、让学生读第一段。
明确重点字词:贰、军。
句子:以其无礼于晋。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点评,明确重点词、句子。
3、集体朗读第三段,教师讲解,引导背诵。
实词:鄙、厌、说等略。
4、学生朗读第四段,师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实文言知识。
5、指导学生诵读全文,增强语感,进一步熟悉课文,试着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翻译全文,归纳语言现象。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3、积累文言知识。
4、把握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语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7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