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具有可操作性等特点。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牧童课教案篇一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第一张,师问生:为什么老师要这样写题目?(老师设疑,引导读书。)一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互读,检查、纠正字音。
3.运用生字卡同桌互读。
4.小组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全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小伙伴商讨。
5.出示课件,展示全文。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说出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戴嵩)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戴嵩吗?
(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一挂出来就会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都会点头称赞,有钱的人要花大价钱争着购买。)。
课文中是怎样说的?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这么有名的大画家与小牧童直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小牧童对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话错啦”,大家都呆住了,然而戴嵩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看课件,比较画家与牧童的各种不同之处。
3.朗读感悟人物的品质。
4.课下作业。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同学们课下查找一些资料与同学交流。
1.复习。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品质。
(2)向大家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2.利用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出示课件,完成字词学习任务。
(1)认字。
根据课件,认识本课生字。
(2)写字。
通过课件,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4.句子小练习。(出示课件,完成“我能行”练习)。
5.欣赏戴嵩的画。(出示课件)。
组长已阅。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牧童课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教学反思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牧童课教案篇三
教案是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学生音课堂的音乐牧童谣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1、聆听音乐《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中国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习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习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牧童课教案篇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画家和牧童》。
2课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出示插图,指出里面的重要人物: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扩词——批、驱、蝇。
动作表情识字——惭愧(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觉?)抹、戴、翘、拱。
联系生活识字——中百平价商场、连山购物中心、墨水瓶。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5、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以上教学过程也可以结合动画课件《画家和牧童》辅助进行。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画,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继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以上教学过程也可以结合动画课件《画家和牧童》辅助进行。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牧童课教案篇五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2、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
2、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
4、有感情朗读。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播放录音。
4、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5、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出示后两句。
3、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5、吕岩又为什么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什么?
听古诗,请你把这首诗在你脑海中变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牧童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xxx.x|xxx.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2.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3.欣赏天山美景(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节奏练习。
1.解决节奏难点。
2.初听音乐,跟随音乐合奏。3.对比节奏。
(1)出示,马蹄和xxx.x|xxx.x节奏型。(马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老师告诉你这个就是八分附点音符,用手势提示并弹舌练习。
师: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
4.完整拍出歌曲的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
2.出示歌谱。
(1)按节奏读词。
(2)用“啦啦啦”模唱歌曲旋律。
(3)对比八分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唱区别。
四、歌曲表现1.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
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举鞭(扬鞭)加鞭挥鞭。
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2.加圆舞板、响板、串铃来表演。
3.乐器组、舞蹈组、合唱组来展示。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教学小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学生在《牧童之歌》音乐中离开教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牧童课教案篇七
课【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并知道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听唱法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且层层相扣。
力求从听、辨、感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感受演唱技巧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正确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画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2,跳音练习531|531||mimimimamama注意:声音断开,并富有弹性。
三、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音乐起(播放《牧歌》)。
四,指名学生回答。
五,请学生贴出画面。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望鸣晖。
因稿源问题,本稿难以编辑,左边表格缺损,请见谅--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一贯制音乐实验教材。
课题。
课时。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牧童,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自在、欢乐情绪,并能有感情的轻松、自然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设有关情景。
教具准备。
钢琴、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
预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主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儿赶着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鲜嫩的青草,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牧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三、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四、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五、儿歌——(在主旋律音乐声中完成)。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你听……(配乐儿歌声起)。
2、听录音范读儿歌。
3、教师听录音伴奏按节奏范读。
4、变换形式读儿歌。
师: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按节奏齐读、分男女生读、
师:谁来想个办法使儿歌读得更好听呢——学生设计伴奏型、
5、师:同桌的同学做打花巴掌的游戏。
按节奏读一读儿歌。
六、歌曲。
1、听琴哼唱旋律。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小牧童又高兴的唱起了歌儿。
听音乐范唱。
2、学生设计不同的单音哼唱旋律。
师:小牧童说呀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先想一个单音来哼一哼这段音乐——学生设计。
3、听琴学唱。
师:你觉得有什么唱不好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名学生解决问题或听范唱后再解决。
4、学生齐唱。
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三段?当小羊儿吃的饱饱的回家去时,它们的声音会离我们越来越——(生:远),那我们唱的声音就要越来越——(生:弱或小)。
5、听教师范唱。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龙唱。
师:你们来当小牧童吧,老师来跟你们开火车唱。
7、加入衬词——咩……。
8、除了放牧小羊儿外,小牧童还放牧什么呢?
学生设计创作并演唱(放牧小牛儿)。
牧童课教案篇八
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牧童课教案篇九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注重层次:再现文本,走进文本,创造文本。
【教学准备】。
flash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斗牛图》、词卡、毛笔、宣纸。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课,激趣明理。
1、配乐讲孔子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他叫什么名字,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后来孔子绕道而行。
2、提问:
这个故事中有哪两个主要人物?你觉得他们都怎样?
3、书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再介绍两个人物。
(板书课题后齐读)。
二、释题。
1、你们心中画家是个什么样子?牧童呢?
2、画家画画,牧童放牛,两个毫不相干的身份走到了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呢?想知道吗?
三、初步感知课文。
请把书翻开,自由读一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四、学习生字。
(指名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课件展示词语)。
五、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夸赞,体会感情。
1、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引出指导夸赞朗读)。
3、指导个别朗读夸赞的句子,注意指导朗读时的层次感:再现文本,走进文本,创造文本。
4、你赞我赞他也赞,可真是纷纷夸赞啊!
(黑板上贴词卡)。
5、(面对一学生)大画家,大家都这么夸赞你,你怎么一言不发呀?如果你是戴嵩会怎么说?(谢谢大家的夸奖)面对大家的夸奖毫不骄傲,可真是位谦虚的画家呀。
(初步揭示课文中心)。
6、大画家是怎样画这幅画的呢?引出浓墨涂抹、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黑板上贴词卡)看老师画。(师画中国画)怎样画的?又怎么画的?谁能把老师画画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画的`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整地说话。
六、精读课文,指导朗读画错了,体会感情。
2、师生对演:老师拱拱手: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学生扮牧童答: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老师又拱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3、刚才我们师生对演,(课件出示画家和牧童的对话)现在谁来扮一扮牧童,谁来扮一扮画家?分角色指导感情朗读,从读中感悟画家和牧童的美好品质。
4、在小组里演一演这个故事。
(师巡视辅导)。
5、(展示实物《斗牛图》)哪个小组上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学生上台表演。)。
6、看了他们精彩的表演,你认为这个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牧童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答师板书)。
七、拓展结课。
1、面对牧童的指正,大画家虚心接受,其美德令人感动,面对大画家画中出现的错误,小牧童大喊:画错了又是何等的诚实何等勇敢。
(板书)。
2、从此以后,大画家虚心接受指正,又画了一幅《斗牛图》,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在上面题诗呢。
3、出示现存名画《斗牛图》和乾隆题的诗,师生读诗。
4、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心潮澎湃,也写了一首诗,想不想读一读。
(课件展示配乐诗:戴嵩画牛有误笔,虚心接受童指正。实践躬行求真心,千古佳话传至今。)。
5、现在,这位虚心的画家和诚实的小牧童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6、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戴嵩和牧童这样有着美好品质的人,你想去看看更多这样的故事吗?你可以登陆到以下网站观看。
牧童课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教材分析: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xxx.x|xxx.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听《娃哈哈》音乐跳进教室)。
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新疆呢?
生畅所欲言:新疆风景如画,特产丰富,新疆人能歌善舞等。
(你的知识真丰富!你真。
是个小百科!瞧你的口水都快掉下来了!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你真行!)师: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走进新疆。《牧童之歌》伴奏(多媒体展示新疆的风土人情)。
谁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你所看到的新疆?(生: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如果学生话题方向统一,老师及时说:是啊,真想亲眼去看一看啊!把学生话题转移。
二.节奏练习。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到天山去走一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是谁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老师用响板打击xxx.x|xxx.x|节奏模仿马蹄声(学生听完后回答)。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老师说: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随手圆舞板慢慢地再打一遍。
(出示ppt)你的耳朵真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条节奏xxx.x|xxx.x|(慢速)。
师小结:第三个音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音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音要唱的短一些。
(范读)像这样:x.x来:生跟读两遍加上前面的节奏xxx.x一齐:生跟读两遍(慢慢地逐渐加快速度)。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附点八分音符完成的不是很好,教师采用划拍练习帮助学生。
师:让我们配上音乐来一次。
师:太棒了!那谁能用肢体动作来模仿小牧童骑马奔驰的样子呢,最好能加上刚才学习的节奏!(1-2学生)。
情况预设:如果学生不太会,老师及时引导拉缰绳甩马鞭等动作。
模仿得真好,老师把你们的动作综合一下,(师综合学生动作并表演)大家一起来试试。
如果配上音乐旋律那就更好了,看老师的。xxx.x|xxx.x|(用啦来慢慢摸唱旋律,加以手上拉缰绳甩马鞭的动作)。
你们也来试试!(师生一起表演)。
和老师一起去草原上骑马吧!播放《牧童之歌》歌曲。
三学唱歌曲。
1.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
~好,接下来让我们再听一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畅所欲言)。
2.师小结:是呀,小牧童天真可爱,英姿飒爽,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多么令人羡慕,多么让人向往呀!想不想和小牧童一起唱着歌,扬起马鞭,在辽阔的草原快乐的奔驰?(生:想)那就赶快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3.出示歌谱。
看好歌谱,先用说悄悄话的声音来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歌曲旋律.
跟着老师来唱一唱歌谱。
解决高八度:注意66整整高了八度,唱的时候嘴巴圆圆的,提前换气,用气息支持,听老师唱:66,高音6不要吼,美美的来唱。你们来试试!
~你们学得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完整唱一遍)。
~解决难点乐句。
师:你们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唱?ppt出示:(连续附点处)。
解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难点。教师范唱9——12小节,加附点和不加附点两种唱法进行对比。
那我能不能把附点去掉呢?听老师唱一唱(教师范唱9——12小节)再听一听没有去掉的(教师范唱9——12小节)!
学生肯定会说:不能去掉。说一说为什么呢?(引导生回答:加上附点更能体现小牧童的可爱和欢乐的心情)好,跟着老师再来唱一唱这一句!(生跟着一起唱)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想一想怎样可以体现出牧童欢快的心情呢?(师边说边做一个快乐的神采飞扬的表情)启发学生用欢快的表情,愉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学生复唱)。
~嗯,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快乐。让我们试着完整地跟琴来唱一唱。
配上音乐再来一遍。(《牧童之歌》伴奏)。
四、歌曲表现。
(2)“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表现小牧童在天山脚下放牧的愉快的心情。
(3)“唱上一首歌呀”稍慢。
(4)“心花开放”突然加快速度。
引导学生回答:“红太阳,从天山慢慢地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用稍慢的速度表现出天山的美,“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用稍快速度表现出小牧童放牧时快乐的心情。
师:这样的改变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生答:歌曲更优美,更活泼,更可爱~)。
师小结:音乐速度的变化,会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得丰满.
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师生跟音乐齐唱。
生回答:童声合唱,引导学生说歌曲还用到了手来拍击节奏,进行了歌曲旋律的改编等。
师:这样的改变又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唱得更美一些呢?试着对歌曲的演唱形式,或者情绪速度做一些改变?(尝试各种方案演唱)(启发学生对歌曲的情绪、强弱、演唱形式进行处理)情况预设:学生也许会说改变歌曲演唱形式(领唱,齐唱)老师追问:可以呀,那领唱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呢?生回答。
我们按照xxx说的,来试试!我们唱两遍,第一遍请一位女生来领唱,xxx。第二遍我们请xxx来领唱。那么其余部分我们一起来完成。追问:xxx,xxx你们唱那一句?我们一起唱哪一部分?清楚了吗?开始了。(师生合作进行演唱形式的改变)。
师:合作愉快!.
五.教学小结:
师:天山的美景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享受,《牧童之歌》不同版本,不同形式的尝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现在就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骑上骏马,在天山下大草原上尽情的唱起来,跳起来吧。(《牧童之歌》伴奏)。
牧童课教案篇十一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牧童课教案篇十二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x x x. x| x x x. 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二、歌曲教学《牧童之歌》
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2.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3. 欣赏天山美景(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节奏练习
1.解决节奏难点。
2.初听音乐,跟随音乐合奏。 3.对比节奏。
(1)出示,马蹄和x x x.x| x x x.x节奏型。(马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老师告诉你这个就是八分附点音符,用手势提示并弹舌练习。
师: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
4.完整拍出歌曲的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
2.出示歌谱。
(1)按节奏读词。
(2)用“啦啦啦”模唱歌曲旋律。
(3)对比八分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唱区别。
四、歌曲表现 1.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
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 加鞭 挥鞭。
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2.加圆舞板、响板、串铃来表演。
3.乐器组、舞蹈组、合唱组来展示。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 教学小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69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