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打瞌睡的硬币(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3:25:09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汇总15篇)
时间:2023-11-30 13:25:09     小编:文锋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质量的教案编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一

活动目标:

1.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2.了解眼睛的延时现象。

活动准备:

1.铅笔若干。

2.小长方形卡纸、彩笔。

3.自制绘画作品:老虎、笼子。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请幼儿注意观察铅笔上贴画的`变化。

2.幼儿制作。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小动物也到笼子里睡觉?

制作方法:

(1)在纸的一面画上一只小动物,另一面画上笼子。

(2)把卡纸贴在铅笔的中间。

3.教师请幼儿试试看,并小结。

操作:把自己制作的特别的铅笔转动起来试试看,看看小动物是不是能进到笼子里。

小结:铅笔转动起来后,小动物进到笼子里了,这就是眼睛的延时现象。

教师小结:如果慢慢击打。你的硬币塔是会倒的!击打的时候,要快!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二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三

那一天,天气十分炎热,知了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小狗也不停地吐着舌头,闷热的天气让人烦躁不安。

我站在403车厢里,车上的人特别多,加上天气闷热,想喘一口气都很困难,从人缝里,我看见一个大约80多岁的,有一把白长的胡子的,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老爷爷上了车,可是他从头摸到脚,一边摸一边嘟囔着:“我的钱呢?我的钱怎么没有了?”司机见状不耐烦地说:“没有钱就下车,别在这磨磨蹭蹭的,耽误我们的时间。”此时我真想上前去,为那位老爷爷交一块钱硬币,可是人多的让人动都动不了,更别说上前去了,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位老爷爷被司机骂。这时站在车门前的那位小哥哥给老爷爷交了一块钱,那位司机狠狠地瞪了他了一眼,那个哥哥也回敬了司机一眼。我看到这个情景暗暗的在心里叫好。此时我心里的某一个角落十分开心,而某一个角落却十分伤心。开心是因为那位哥哥乐于助人,有正义感,而伤心是因为那位司机十分势力,一点点爱心都没有!

一个人并不需要做下什么丰功伟绩才称得上伟大,也不需要做出舍己为人、割肉饲鹰的事才算品德高尚,只要用一颗心,去理解关怀他人,体谅他人的苦楚,呵护他人的心灵,那么就会给别人营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那位哥哥一样为别人做一件事,哪怕是为人交一元钱,那对困境里的人而言就犹如雪中送炭一样。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四

1.喜欢玩科学小游戏。

2.了解眼睛的延时现象。

活动准备1.铅笔若干。

2.小长方形卡纸、彩笔。

3.自制绘画作品:老虎、笼子。

活动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请幼儿注意观察铅笔上贴画的变化。

2.幼儿制作。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其他小动物也到笼子里睡觉?

制作方法:

(1)在纸的一面画上一只小动物,另一面画上笼子。

(2)把卡纸贴在铅笔的中间。

3.教师请幼儿试试看,并小结。

操作:把自己制作的特别的铅笔转动起来试试看,看看小动物是不是能进到笼子里。

小结:铅笔转动起来后,小动物进到笼子里了,这就是眼睛的延时现象。

教师小结:如果慢慢击打。你的硬币塔是会倒的!击打的时候,要快!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

2.了解声音传播的媒介。

活动准备1.传声筒成品一个。

2.图片、纸杯两个、毛线、牙签。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1.出示图片,引发幼儿对传声筒的兴趣。

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相应的页面,提问:小朋友们看看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提问: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请两名幼儿先体验一下玩传声筒的乐趣。

2.制作传声筒。

闲情幼儿仔细观察传声筒的成品由哪些材料构成,再请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两名幼儿一组进行制作,教师指导。

完成后,请幼儿两人一组尝试用传声筒进行对话。

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教师小结:这个纸杯,通过小绳一连,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对着纸杯说话。振动被毛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于是另一边的小朋友就听到声音了。

3.鼓励幼儿随意玩传声筒。

尝试:往纸杯里放东西。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楚了:传声筒里塞的东西,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就听不清楚了。

教师小结:传声筒里的东西越满声音越不清晰。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五

暑假开学后,经张老师推荐,我读了曹文轩写的《草房子》一书,书中主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桑桑,桑桑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永生难忘。在这六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父子师生间脉脉的真爱,同学间天真的友情等,而我通过阅读桑桑这些成长故事,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善良,尊严,顽强。桑桑的故事给我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曾经看到妈妈在家备课讲《孤独之旅》,因此早早认识了书中另一个小男孩:杜小康。他曾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爸爸生意失败,他家里变得一贫如洗,学习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和父亲踏上了放鸭之旅,在放鸭的孤独之旅中,他和爸爸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但在苦难和孤独面前,小康表现得分外勇敢和坚强,我佩服他!《草房子》带给我的是永远的感动,让我懂得了成长的重要性,我喜欢这本书。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六

教材分析:

《打瞌睡的房子》是一个在静谧中开始、在热闹中落幕的有趣故事。房子里的朋友们在一个下着雨的午后昏昏欲睡,大家不知不觉地睡在了一起,整个房子都是静悄悄的,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我们将本次阅读活动的重点放在:观察(故事人物的行为变化)、想象(有趣又合理地猜测情节)、表现(通过角色扮演等加深理解)。

活动目标:

通过仔细观察绘本中“从打瞌睡到醒来后”的画面,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画面的动静变化带来的有趣体验。

活动准备:

自制大图书,两种类型的音乐各一段(安静与热闹的),多媒体课件(表现跳蚤的动态以及故事发展的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引入情境。

1.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打瞌睡?你们见过谁打瞌睡?那你们见过打瞌睡的房子吗?

3.播放音乐,教师语速缓慢地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

(二)观察理解,猜测想象。

5.师:在这个打瞌睡的房子里,还有一个小家伙没睡着。瞧,它来了(ppt演示跳蚤的动态)!

6.师:这个小家伙叫跳蚤,你们知道跳蚤会做些什么事?(会跳很高,会咬人)这个会咬人的跳蚤在打瞌睡的房子里会发生什么事?答案就在书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自主阅读,理解情节。

2.师:他们醒过来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的?大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的朋友们都是怎么醒来的(在热闹的音乐中,欣赏多媒体课件,教师扮演奶奶,邀请五个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配合教师的旁白,生动地演绎故事情节)。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七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八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九

1.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

3.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探索物体不同的转动方法。

2.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笔、装饰扇子、小盆、纸碗、大小胶带、饮料瓶、呼啦圈、沙包、皮球、风车、小花伞等。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笔、塑料齿轮玩具、中间有孔的积木、废旧光盘、鞋带、有孔纸杯、筷子、吸管、透明塑料盒子,木质圆柱体积木,扭扭建构材料和螺母、小模型、线轴和碳化积木等。

3.其它:整理箱,小筐子、桌子、小椅子、ppt课件。

一、导入环节。

1.宝贝们见过有一种音乐盒一打开盖子,音乐一响就有一个小人儿在跳舞吗?

2.游戏“转动的音乐小人儿”

(1)介绍游戏玩法。

当音乐响起,宝贝们学着音乐盒中跳舞小人一起转动,音乐停止后请站在原地不动,当老师数数1-3之后还能保持不动的孩子为胜利者。

(2)师幼一起游戏。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探索各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1.介绍材料。

2.交代任务。游戏规则:

(1)当听到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品转动起来,可以体验多种物品的转动方法。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3.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

4.交流与分享。

(二)尝试探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转动。

1.交代任务。

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让一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们敢挑战吗?请你一次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进行转动。

游戏规则:

(1)当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让物品转动起来。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分享与交流。

(三)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1.宝贝们今天发明了很多的转动,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

2.生活中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那些转动,请大家看看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哪些转动?

小结:转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快乐。

本节科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前两个活动目标,孩子在操作探索中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流程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幼儿在尝试两次探索材料的转动方法中目标明确,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使幼儿在支持和引导、体验和探索中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活动目标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的物品,但缺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利用转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在最后给孩子们渗透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十

1、让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受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还会发生,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2、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猜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里的事情。

让学生通过猜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硬币、一个盒子、3个黄球、3个白球。

活动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在黑板上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和幻灯片,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2、承上启下:以游戏引自对可能性的问题的学习。

1、出示幻灯片,边作游戏边展示幻灯片。

2、拿起一枚硬币,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平夹住,要。

求学生猜,落下后哪面朝上。

3、展开手掌开出是下面朝上(下)。

4、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抛硬币,让全班同学猜落下后。

哪面朝上。开出结果。

5、要求学生2人一组在座位上做抛硬币的游戏。

6、总结:正面、反面都有可能。

三、猜一猜。

1、把盒子放在讲台上,放进3个黄球和3个白球,把。

手放进盒子里摸,并问学生:老师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2、接着引导提问: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3、出示“连一连”,让学生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

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练习“转一转,比一比”:教师和学生都拿出转盘,并问:每转一次指针指向什么数?

5、要求学生在猜测中寻找获胜的策略。

6、要求学生交流完成“小调查”。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体会到: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从而使学生明白简单事件都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板书设计:

抛硬币。

一、硬币抛起落下后哪面朝上?

二、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十一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十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能力及学生间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分小组:2人一小小组,6人一大小组。每大组一个组长,一个助手。

3、每两人准备一个硬币。

4、每小组一个罐子,罐里有6个乒乓球(3个白球和3个黄球或6个白球或6个黄球),每组两张统计表(表1、表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有些游戏又好玩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几个这样的游戏,好吗?

你在游戏里能发现它的小秘密,你就是最棒的啦!

二、学习游戏,引导探索,在游戏中发现秘密。

1、看课件,问: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抛硬币的游戏)。

每人抛三次,与同桌说说你每次的情况。

3、指名汇报情况。(请多几位学生汇报)。

我第一次是()面朝上,第二次是()面朝上,第三次是()面朝上。

师: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

(引导小结: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

(引导小结:硬币只有两个面――正面和反面,所以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朝上。这就是抛硬币游戏的小秘密)。

板书:有可能。

游戏二:石头、剪子、布。

1、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在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跟你的同桌玩一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猜5次,并说说每次结果有哪些可能。

1、指名汇报结果。(多请几位学生汇报)。

……。

……。

(引导学生回答:可能是我赢,可能是我输,可能我们平手。)。

老师小结:猜的时候,赢、输、平手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石头、剪子、布”游戏的小秘密。

游戏三:摸球游戏。

(一)师: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罐子,每个罐子里都有6个乒乓球,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摸球游戏。

1、请同学们听好比赛要求:

(1)、小组长做好记录(每一小组发有一张记录表,即表1),其他轮流摸球,每人摸一次。

(2)、助手协助小组长:要求摸球的时候,要闭上眼睛,一个同学摸完要做好记录,再放进去,另一个同学才可以开始摸。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好。

(3)、摸球的时候,不能争,也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在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摸球游戏。

3、汇报结果。

师:请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生1:我们小组摸到白球()次,黄球()次。

……。

(根据汇报教师在在表格内填数)。

4、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各小组汇报的结果,发现不同,想一想为什么?

……(为学生留有时间思考)。

2、请小组长把罐子的球全部倒出在透明的缸里,举起让组员及其它同学看,再说一说为什么小组的结果会有不同。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发现为什么不同”

如:我们小组有3个白球,3个黄球,所以我们有的摸到白球(2次白球),有的摸到黄球(4次黄球)。

我们小组全部都是白球,所以我们小组只能摸到白球(6次白球)。

我们小组全部都是黄球,所以我们小组只能摸到黄球(6次黄球)。

7、引导小结:有白球,有黄球,摸出1个球时,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只有白球,摸出1个球时,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

只有黄球,摸出1个球时,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其它颜色的球。

这就是摸球游戏的秘密。

板书:不可能。

一定。

(二)学以致用。

1、回答教材第92页的问题。

2、完成教材第93页“连一连”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意见、想法。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还有另一种说法吗?

游戏四:数字转盘。

1、师:这里有个数字转盘,我们来玩“转一转、比一比”的游戏。

2、请听规则:看老师转两转,请你把转到的数字填在你的表2上。

注意:转第一次就要马上把第一次转的数填在其中一个数位上,再转到第二个数时就填在另一个数位上,然后跟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谁就赢了。比三次。

3、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数转,学生比较。

(课件演示:教师点击那个数指针就转到那个数)。

如选择:46。

38。

79。

4、师:说一说你能获胜的策略(办法)。

指名回答。

……。

小结:在转数的过程中,第一次转到大的数(如7、8、9)就把它放在十位上,如果第一次转到小的数(如0、1、2、3、4)就把它放在个位上,这样取胜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比如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是不可能的。

……。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十三

1、仔细观察体会绘本中从打瞌睡到醒来画面,感受动与静的变化。

2、感受画面中叠加式的睡觉方式的趣味性。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一、导入:

教师做打瞌睡的动作(引起幼儿兴趣)师:你们知道我刚才在做什么吗?(要睡觉了,很困)总结:像这样昏昏欲睡的样子叫做打瞌。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来做一做打瞌睡的动作。

一.感受“静”

师:你们见过打瞌睡的房子吗?出示ppt图片师: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想睡觉。感受下着雨灰蒙蒙的色调,有一幢打瞌睡的房子,在雨中沉沉地睡着,让人想睡觉)教师缓缓讲述:有一幢房子,打瞌睡的房子,房子里每个人都在睡觉。

ppt下一个画面师: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狗睡在了小孩身上,猫在伸懒腰)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猜测:猫睡在狗身上。)猫睡在狗身上,狗睡在小孩身上,小孩睡在老奶奶身上,那谁会睡在猫身上呢?(引出老鼠)(老鼠睡在猫身上,可能吗?)老鼠果然睡在了猫的身上。

老鼠的身上会有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原来是一只不睡觉的跳蚤!

师:这样的睡觉方法好玩吗?你们想来试一试吗?邀请6名幼儿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二.感受“动”

ppt下一个画面讲述:不睡觉的跳蚤,咬了老鼠一口!制造紧张气氛师:跳蚤咬了老鼠一口,猜一猜老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跳起来)幼儿观察老鼠跳了起来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猜测ppt图片出示师:你发现了什么?(猫跳了起来,很惊恐)猫是被谁吵醒的?(老鼠吓了猫一跳!)师:猫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胡子伸直、瞪眼睛)师:请一位小朋友模仿猫醒过来的表情动作(瞪着眼睛、胡子伸直)由个别幼儿1名模仿到集体模仿猫跳起来惊恐的样子。

ppt下一个画面师:我们看看接下来发生什么事。(猫抓了狗一把!)师:狗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张大嘴巴,耳朵竖起来)集体模仿师:猜猜接下来谁也醒了?(小孩)讲述:狗踢了小孩一脚!小孩醒过来是什么样的?(四脚朝天)幼儿模仿ppt下一个画面讲述:小孩撞了老奶奶一下老奶奶把床都压垮了!

师:他们玩得可真开心!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玩得很开心?(跳起来、每个人都笑眯眯)ppt下一个画面师:打瞌睡的房子还在打瞌睡吗?你从哪里看出来?(有彩虹,光线变亮了、窗户打开了、大家在院子里玩耍)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总结:彩虹出来了,照得整个房子很明亮;门和窗户也打开了,好像打瞌睡的房子睁开了眼睛)提问:

师:打瞌睡的房子与不打瞌睡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故事,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在活动情境中体验事件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则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并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探索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初步体验可能、一定、不可能,能用自己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1.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精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并快乐的学习。2.课标指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总结,获取知识,使孩子们乐学善思,体验成功。3.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恰当地使用激励手段,注意学生情感的鼓励与交流,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体验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蕴涵其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硬币、白黄乒乓球若干、纸盒2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1、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平时都喜欢玩哪些游戏?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产生积极情感)。

(先请学生观察硬币,说明正面、反面)。

师:同学们先猜一猜,硬币落下后哪面会朝上?

师:到底哪面朝上,我们验证一下。老师先抛一次验证。

3、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规则:先猜一猜,再抛。每人抛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统计。

(小组活动,学生情绪激动,神情专注,气氛热烈)。

生1汇报:(一一说明)。

4.小结:

师:不论怎么抛硬币,落下后正面反面都有可能。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我们是不能确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可能会正面朝上,也可能会反面朝上。

师:请同学们用可能说说抛硬币的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玩的游戏谈话导入旨在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情境,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猜测、探索,初步感悟新知。

二、活动探究,体验发现。

1.体验可能:

师:在装有10个白球和10个黄球的盒子里摸球。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每次摸到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再摸球。每人摸一次,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统计。小组活动开始。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小组汇报)。

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体验不可能:

师:从刚才的盒子里能摸出黑球吗?为什么?

师:好。还不可能摸到什么颜色?

三、再次体验深化拓展。

装小棒活动:

四、总结谈话点拨联想。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案打瞌睡的硬币篇十五

1、尝试借助硬币进行6的分合,知道6有5种不同的分法。

2、学会用数字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

1、记录纸、笔。

2、每人准备6个硬币、每人一份练习题。

1、出示硬币导入活动。

1)师:前几天殷老师布置给小朋友一个任务,请每个小朋友带6个1块钱的硬币来幼儿园,今天我发现每个小朋友都带齐了,真棒!现在你们带来的硬币都在中间的箩筐里,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看看硬币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认识花面和字面并游戏)。

2)师:那硬币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今天殷老师就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

1)幼儿操作。

师:现在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谁能说一说抛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不能太用力、不能让你的硬币滚到地上去,这样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

2)教师统计操作结果。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抛的结果是怎样的?还有哪个小朋友抛出的结果和他不一样?(请幼儿交流自己的结果)。

3)幼儿做练习。

3、游戏:逛超市。

1)师:秋天到了,蔬菜和水果都大丰收了,现在我就请小朋友用你们的6块钱去买两样、三样或者更多的东西好不好?但老师有一个要求,小朋友必须把你的6块钱全部用掉,你们知道今天的收银员是谁吗?就是你们的爸爸妈妈,呆会儿你们买好6块钱的东西后,就把钱给收银员好不好!

2)幼儿游戏。

师小结:有钱真好,可以买许多许多的蔬菜水果,但我们小朋友在家里能不能自己随便拿大人的钱,一定要在爸爸妈妈同意之下才可以拿,这样才是个诚实的孩子。

硬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材料,硬币游戏是从幼儿生活中发现的内容,教师在游戏中通过对不同幼儿个性化的指导,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021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