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起源高三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3:28:14
过年的起源高三范文(18篇)
时间:2023-11-30 13:28:14 小编:翰墨

人们热衷于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要全面回顾所总结的内容,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借鉴和思考。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一

“到了,到了!”老家的景物一件件映入眼帘,我的心开始雀跃起来:这是我来第一次回老家过年!

抵达老家已是除夕当天,正赶上贴春联。舅舅带着我和姐姐、弟弟一起去贴春联,我捧着大红色的春联,弟弟刷浆糊,姐姐个子高,她来往门框上贴。贴春联还是一门学问呢,首先读一读两联的内容,分清楚哪是上联,哪是下联。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不一会,大门上,窗户上,院子里的大树上,就连那口水井上都贴满了红彤彤的春和福。望着满院的红红火火,真觉得吉祥如意呢!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对老家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感,还没熟悉过来,姥姥就喊我们吃饭了,除夕的饭又叫团圆饭,今年全家老小都到齐了,满满当当地围了一大桌子,我数了下有十五人。姥姥和舅妈忙着上菜,鸡鸭鱼肉摆满了一桌子,大人们酒杯交盏,相互谈论着关切的话语。小孩们插不上话,顾自吃着美味的菜肴。这时姥姥端上来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我急切地夹起一只,轻轻地咬上一口,顿时唇齿留香,真好吃!妈妈告诉我这是姥姥亲自剁馅和面包的饺子,里面装满了爱。

不觉间,夜幕已经降临了,我来到院子里,满天的繁星在夜空中闪烁着。这是城市里少有的美啊!我正仰望着星空出神,突然一颗“流星”划破夜空,咦?它怎么是自下而上的?还没来得及细想,它就已经在天空中“开花”了,只见它爆裂成许许多多彩色的小星星,这些小星星又四处散开,划出七彩的线条,绽放出一朵七色花来。接着一个又一个“流星”飞窜到高空,变幻出不同形状的花朵。整个村子里沸腾了,爆竹声此起彼伏,烟花四处开放,孩童欢呼雀跃,连小狗狗也兴奋地叫起来。

我和弟弟立马拿出我们的最爱——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起来,先来一个“大地开花”,“轰”的一声巨响,纸屑犹如雪花一样纷飞而下,震耳欲聋。再来一个“窜天猴”,我捏着竹签,弟弟点火,“呲溜”一声,冲上几十米的高空,“嘭”的一声在夜空中炸开了。接着我们又燃放各种烟花,我最喜欢那个像柳条似的烟花。我们挥舞着手里的柳鞭,一会转圈,一会跳跃,柳鞭上燃放的烟花,跟着我们的动作画出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孩子们的笑声洋溢着整个院子,长辈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奔波在外的游子们都回来和亲人团聚,大家彼此送着祝福,我想这就是过年的意义吧。我喜欢这团聚的节日!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二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三

又是去湖北爷爷家过年,去得多了,就觉得没意思。因为每次去那里,除了拜年买东西,其余时间总是呆在那个范围狭小的农村里。在那里过年,除了有一些城里没见过的传统习俗,其他与温州也没什么区别。

拜年是固定项目,但每一次过去,大人们总是在打麻将,我也只是四处闲逛。虽然那里也有些小朋友,与我一般年龄,但我却大都不熟悉,有的还是第一次见面。大人们说话时总是说那儿的方言,我听也听不懂,与他们沟通十分吃力,他们很多连普通话都说不准,这也正常。

那边总是在过年时去上坟的。虽然不知给哪个长辈上坟,但只能跟他们走。来到一座土堆前,只听一人说:“就在这儿了。”我对眼前的景象十分惊讶,这里怎么连一个墓碑都没有!我问爸爸。爸爸说:“这里的人都是这样,因为儿子或孙子辈中有人没结婚,所以不能立。”

在除夕夜,我见爸爸和爷爷奶奶一直坐在那里说些什么话,一直不睡觉。我问他们为什么,爸爸说:“我们要坐到十二点钟,叫守岁,以前都要坐到天亮。”然而我却去睡觉了。半夜,我起来上厕所,看见客厅里灯都亮着。我很惊慌,以为家里来贼了。我很想去把爸爸叫醒。突然,我又想到:这会不会也是一个习俗呢?记得爸爸说他们在除夕时都要开一晚上的灯。由此,我紧张的心情也就消失了。

在湖北过年,除去放鞭炮和一些习俗让我觉得有趣,其余都很无聊。我想主要还是人生地不熟的缘故吧。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四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上升为与新年、清明、端午并重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圆、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五

过年了,我和爸爸跟随妈妈去了她的老家——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过年。

开了近五个小时的车,我们终于来到了肥东县外婆、外公的家。

到肥东时,已是下午一点多了,姨妈将饭菜一一端上桌子,妈妈看了看,不禁感叹道:“真多呀”!我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什么东西真多?”妈妈笑了笑,回答我:“当然是菜多了!”我粗略地看了看,菜大约有十几种呢!你不知道,在安徽,菜数超过十种,那就算是一顿大餐了呢!看来,这顿饭真的准备得很隆重呢!

吃完饭,我在外婆家到处溜达着。我走进一间房间,发现里面只有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子上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寿星图,寿星图的上面、左面、右面分别挂着上联、下联、与横批。桌上摆着一些用来祭拜的东西:水果、糕点、花、三足鼎、蜡烛和一本《陈氏宗谱》,桌子下面有一盆子,盆子里放着两条鱼。看来,这间屋子是用来祭拜寿星的。我好奇地打开宗谱,发现上面不仅有爸爸妈妈的名字,还有我的名字。而这种宗谱在我们太仓却没有。

不知不觉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坐在桌子旁,看到盘子里的丸子,不禁疑惑地问妈妈:“这种丸子中午才吃过,怎么晚上又烧了?”妈妈回答:“这种丸子在安徽是每顿必须要吃的,在安徽这不叫丸子而叫圆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而且,它和我们太仓的糯米丸子不一样,它是用面条做的。制作过程也不一样,要先切好面条和肉末,再放进油锅里炸才行。”哦,原来是这样的啊,想不到这样一盘菜还有这么大的讲究!

吃完饭,我走到门外准备等妈妈发完红包一起回酒店,却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门外已经挂了两个大红灯笼,舅舅告诉我:“在安徽,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挂灯笼。”听了之后,我想:安徽过年的习俗可真奇特呀!

过年真好!能让我到异地体验和了解到了不一样的丰富年俗!留下了难忘的温馨回忆,感觉真棒!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六

三十晚上,我们全家吃完饺子,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春晚的节目可丰富了,有歌舞·有相声·有小品,可好看了!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小朋友表演的节目《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姐姐哥哥一样去电视台表演给大家看。还有发红包也很有意思,爸爸妈妈拿着手机摇啊摇,他们一边摇一边笑,就好像小孩子似的好开心啊!姐姐也不停的拿着手机在电视屏幕上扫着二维码,后来她还抢到一个红包,钱虽然不多,但她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我忍不住把妈妈的手机要过来,也参加了抢红包的大军中。哈哈!不一会儿,我竟然也抢到一元钱的红包。爸爸妈妈还给我竖起大拇指夸我幸运呢!在我们玩得很疯的时候,爸爸早已把火锅准备好了,我们就坐在椅子上边吃着火锅边看电视。不知不觉的就到了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了,这时候,爸爸把一万响的鞭炮挂起来,我连忙去拿来打火机点着了引线,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地响起来。紧接着别人家的鞭炮也响起来了,远的近的长的短的响个不停。爸爸说:“你又长了一岁,让妈妈看看都成大小伙子了!”

过年真的好开心好快乐,我好喜欢过年啊!

高三描写过年场景的作文5。

笑,笑到处都是笑脸,这是一个笑的海洋,这是一个笑的世界......这是在干什么?哦!这是在过年呀!

我倘佯在家乡那充满节日气氛的春节集市,像一叶小舟,随着川流不息的人流飘荡着,追逐着那一朵朵笑的浪花。老大爷们添置了一台“戏匣子”的欣喜;小孩子们得到几串鞭炮的欢乐;“书迷们”发现一本好书的喜出望外;姑娘们接到情人贺年礼物的羞涩和甜蜜......

我也陶醉了。说是采集一些素材,可是,该采集那一朵鲜花呢?

这时,妈妈大声喊道:“杨玲艳,你给我下来,我们去江阴文庙去了!”我以刘翔110米跨栏的速度,冲到了爸爸的车子上......过了30时分钟,终于来了到了文庙。走进文庙,只见那里面人十分多,那里有卖宠物的,有卖古董的,还有卖古钱的......我的目光来到了卖宠物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弱不经风的荷兰鼠。只见那荷兰鼠还没有我的一个拳头那么大,小巧玲珑,十分可爱,我把它拿在手里,它那身上的绒毛,十分滑,摸上去十分舒服。我拿了一只,付了钱,拿着荷兰鼠,开心地向前行进。

忽然,我看见了在文庙的后院里有人在踩高跷,我见了,感到十分好奇:咦?他们怎么能站在一根木头上,还能走路呢?我的心里开始痒痒了,对爸爸大声说:“爸爸,走,我们去玩那个!”我十分豪爽。爸爸也答应了,我开心得都快蹦到天上去了!

走进后院,只见有一大群人真在踩高跷,我心中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踩高跷!

我拿起一副支架,自信满满的,我的右脚刚踏上去,右手边的支架便往里倒,把左脚踏上去,左手边的支架也往里倒,我无能为力了,只好请爸爸当忙,爸爸把我扶上去,我在支架上使劲走,可是怎么也走不动,我又只好向爸爸“求救”,爸爸告诉我:“中心要稳,手要用力争取能把脚提起来,两只手要往外倒!”我听了爸爸的话,一下子信心倍增,我又开始了我的踩高跷之旅。我先把一只脚放在高跷上,对应的手往外倒,然后把另一只脚也放上去,相应的手也往外倒,然后用尽手上的力气,把脚提起来。我照着爸爸对我说的话做。耶!我终于会踩高跷了,我高兴得蹦了起来,哦,完蛋了,因为我从高跷上蹦了下来,摔了一跤,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

今天,我终于学会了踩高跷......在回家的路上,我依然回想着我学高跷时的样子,真的十分好笑......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七

大多数人都因《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将《诗经》中的诗看做最早的诗,但早在周代以前诗歌就已经产生。

一般认为先民的劳动创造了诗歌。《毛诗序》就曾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上古先民在劳动时,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常常喊出“邪!啊!”的口号,这些口号逐渐转变为有意义的语言,诗歌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最早的诗歌。

在诗歌历史上,对于古诗歌的数量与收录的争辩一直不曾停止,不同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种种的看法。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纪》前集十卷《古逸》里(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也有学者认为大部分古诗歌收录在《古诗源》中。

在众多的古诗歌中,较为出名的是《击壤歌》与《弹歌》。《击壤歌》出自《论衡•艺增》,据说创作于帝尧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主要讲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据说产生于黄帝时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现在的肉)。《弹歌》主要讲述的是先民从准备工具到进行狩猎的一系列过程。《弹歌》也被认为是最早的诗歌。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八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框边贴上一副春联,迎吉避邪,辞旧迎新。所以,贴春联也是逢年过节的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

往年春节时,都是大人们来贴春联的。今年的我,看着外婆早已买好的春联,心中总是痒痒的。好不容易等到外婆要贴春联的时候了。我一个箭步冲到外婆面前,对外婆说:“外婆,你的年纪大了,不适合爬上爬下。我已经长大了,让我来贴春联吧!”外婆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我,问了一句:“你能行吗?”我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是这几年我早把贴春联的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所以我是胸有成竹,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开始贴春联了。我先用双面胶在上联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分别粘好,下联和横批也是如此;第二步,将双面胶的皮撕下来,注意这个细节:一定要轻轻的撕,不能太过用力,否则会被撕坏;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将春联贴上墙。在贴上墙之前要先找好位置,不然的话,会将春联贴歪或贴错位置。贴上去了!耶!成功啦!接下来最后一个步骤:贴“福”字,贴“福”字和春联的方法差不多;只是要将“福”字倒过来贴。你们知道吗?这其中还有个传说呢!传说皇上朱元璋下令,过年全城都要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否则满门抄斩。但是有位农民不识字,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皇上大怒,刚要下令斩首,马皇后说农民是在祝福皇上,希望皇上“福”到家了。皇上听后大喜马上下令放人,农民才幸免一死。从此,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一是为了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我得意地看着我的杰作,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福星高照,大门中间的大红“福”到家了。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外婆还夸我贴得好极了!

贴春联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新联换旧符的快乐!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九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中国历代“元旦”和现行“元旦”的不同。

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并非“舶来品”,已在农历(夏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但现行“元旦”为1949年所定。

中国夏朝时候产生的“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规定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

“元旦”,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就是“初”、“始”;“旦”是一个象形字,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就有记录,它表示太阳从地平面升起。“元旦”合起来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开年”、“开岁”、“鸡日”等,但在众多的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因朝代不同,采用的历法也不同,中国历代“元旦”的时间并不一致,如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改为十月初一。到了汉武帝时期,重新使用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这以后,除个别朝代外,其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19,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元旦节起源是什么。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一

过年喽!过年喽!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好不热闹!

我家也不例外,

放完鞭炮该爬门了,听说这样会长高,我每年都爬门。炮放过了,门也爬了,该拿红包了,爷爷给了我一个红包,神秘的对我说:“一定要放在枕头下哦,这样可以给你带来好运!”

该回家了,我和爷爷奶奶一一告别。一路的烟花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

2012年作文:我的春节。

四年级过年作文:过年真好。

2012年春节作文:过年了!

更多。

精品学习网作文频道四年级作文。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二

过年是一年中的大事。在温州,从腊月初八,年就开始了。在这一天,每人都要喝腊八粥。在我眼中,年是有很多种味道的,让人回味无穷。

期盼的味道。

盼啊盼,终于到期盼的日子,腊月二十四了,这一天又称小年,几家人在一起吃顿饭,道道家常,这一天还可以买年货,什么红灯笼,烟花,摔炮,我多很喜欢这些东西,到了晚上,光是扔摔炮就玩得不亦乐乎。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三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春联。

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四

雪花飘飘,梅花。这浓浓的气氛伴随着冬一起前往世界各地。

古人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然而在冬天最令人开心的事就是下雪了。瞧,那些松柏们,他们脱下了陈旧的绿装,穿上了冬姑娘为它们量身打造的白色的新装。那些枯萎的小草也不逊色,平常它们很难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到了下雪时,它们换上了珍贵的礼服来迎接这美丽的风景。放眼望去,那一栋栋房屋也换上了亮眼的白色的“西服”。

我早早地做完了寒假作业,等待着年的来到。

终于!期盼已久的第一声炮竹声在阴历20xx年2月9日这一天响起。

清晨,奶奶带着我来到了古色古香的一进大门,我就被一股浓浓的春节气息吸引了。只见红地毯一路铺到尽头,大红灯笼高高悬在每户人家的屋檐上。每扇房门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大红春联,抬头望去,一个个的灯谜被挂在矮矮的房子之间,美观而又不失情趣。商铺的招牌也是清一色的红。这简直就是红色的天堂!

许多店铺中都买着美丽的装饰。瞧!一位年近八旬的苍发老人也出来赚钱啦,他身穿军大衣,戴着老花镜,手持一支毛笔颤颤的画着门神,在摊上还许多画好的门神、财神、灶王爷,而且画得可不赖呢,一看就知道是位高手!

这时,我听见不远处传来了呐喊声:“卖糖葫芦咯!卖糖葫芦咯!3元一串的糖葫芦……”我兴奋地拉着奶奶的手,循声来到了一个卖糖葫芦的摊子。哇!各式各样的糖葫芦吸引住了我,有草莓的,有山楂的,还有的!奶奶见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就向老板要了串草莓的,我开心极了。

我一手里拿着甜甜的糖葫芦,一手牵着奶奶,继续在这古色古香的大街中逛着……。

晚上,我们一家又来到小区门口放起了烟花,点起了炮竹。这收获繁多的一天,将永远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五

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了,就要过年了,每家每户都是那么热闹喜庆,充满了笑声!过年对于我们来讲,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情了。

春节前十几天,奶奶就开始为过年的事忙活了,又是杀鸡,又是宰鸭,又是煮肉,又是烧菜,忙的不亦乐乎。奶奶说:“现在真是‘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啊!”爸爸说:“现在真是比过年还热闹呢!”而我呢,虽然是旁听者,没有参与讨论,但是已经体会到了和谐社会中人们的高兴劲!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我们匆匆吃好饭,拿起鞭炮便飞快的奔向指定地点,生怕被别人抢了先。我们放的鞭炮可多了,有“百花齐放”“二踢脚”“布谷啼春”“百子炮”……我们先放“百花齐放”,鞭炮像一个带火的小球一样蹿上蓝天。突然,它不在上升,而是猛然间炸开,形成了一朵五颜六色的花:有的是金转红,有的是黄加绿,还有的是蓝加红。然后我们放“二踢脚”,它也不错,只听“砰”一声巨响,一个火星闪了一下,又是“砰”一声响,金黄的火球在天空中炸开了花,可一下子就没了。“百子炮”有两千多发,要多过瘾有多过瘾。“布谷啼春”是我最喜欢的,点着后冒出了一丛火焰,上面开出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每一朵都那么鲜艳,那么耀眼!

看着漫天的烟花,听着那热闹不息的鞭炮声,这就是过年的气氛啊,新的一年,希望每个人都开心,快乐,幸福每一天!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六

春节时我们要守岁,放鞭炮等,来庆祝节日的到来。早上一起来要对父母说些祝福语,祝父母一年健康快乐,大人们乐呵呵地接受孩子们的祝福,孩子们活蹦乱跳地拿着压岁钱,家里一片欢乐的气氛。

节日时快乐开心的事肯定也少不了送礼、压岁钱和自己的家人开开心心的一起吃年夜饭,谈谈心,说说这一年的目标,同学之间约出来聚一聚,开心的事数也数不清。我父母带着我去祝福亲友,拜个年,压岁钱就到手了。在我们去亲友家时,他们在互相拜年庆祝。从中体现了春节的快乐气氛,让一家人美妙之中,团团圆圆的热闹气氛中,这让我想起爸爸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只要一家人能够开心快乐,并不需要太多物质性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父亲的这句话已深深地镶在我的心中,生了根。我倍受感动。

是啊!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理想,团团圆圆,家人健健康康,生龙活虎,就足够。

之后,我们继续拜年送礼,促进友谊,让气氛更加和谐,生活在祥和快乐的气氛中,我认为这就是过年。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七

或许许多人都认为过年就是要传递一种喜悦,而有的人却不能。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懂事了一点。有的小孩在过年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快快乐乐的玩,而有的小孩却尝受着与爸爸妈妈阴阳相隔,不能在一起过年的滋味。

20xx年的最后一天,天气中透着一股寒意。姚大大蹲在家门前守望着环山公路上的汽车,此时他正在想爸爸妈妈会不会回来过年呢?前几天他和70岁的奶奶去了山区居委会办公室。北方的山区总有那么一股刺骨的寒意。姚大大和奶奶互相搀扶着走,可奶奶毕竟70多岁了,年老力衰,在北方寒冬腊月的雪地里走总有些吃力。他们走了3个小时才到达山区办公室。姚大大的脸冻得通红,手上没有一丝温度。办公室的吴主任见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望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知道这个究竟怎么了,姚大大的父母早在一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中双双身亡,他的奶奶知道后,哭了一天一夜。而她毅然决定瞒着姚大大,其实姚大大家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他爸爸妈妈生前有一笔积蓄,可这几年已将钱全部用完。他看着姚大大,连忙倒了两杯热腾腾的白开水来给他们暖手,他和奶奶已经决定今天告诉姚大大这个埋藏了两年的秘密。

过年的起源高三篇十八

新年新气象,伴着岁月的流逝,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愿望,兔年吉祥月上眉梢。每年的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最开心的一直都是小孩子。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好有花枝。旧岁去,新年近。适逢这样的时光,总会有除旧迎新之愿,让坏习惯和霉运都丢在过去,好运福财迎进门来。意愿虽好,过年的实感却不一定会透彻传达到每个人。

更多相关的文章:

4.

天空渐渐黑了,我们全家到房间里兴高采烈地看着春节晚会,说说笑笑,多么愉快的春节呀!

作文:我的春节。

四年级过年作文:过年真好。

20春节作文:过年了!

更多。

精品学习网作文频道四年级作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0308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