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教案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范文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一
1、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初步理解内容,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出本课教学要求。
二、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
三、指导读第二、三部分(过程同前)。
四、指导读第四部分。
2、交流。
五、指导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划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读第六部分。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一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八、讨论: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段。
十、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录写得美的句子。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3、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提升。
教学重、难点: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生命展开对话。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军营中,军犬被官兵们称为“无言的战友”,视为“第二生命”,它们在缉毒追凶,寻查搜救等特殊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只名叫黑子的军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2、学生汇报(如学生汇报零散,不具体。师可以引导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
三、再入文本,默读自悟。
同学们,你觉得文中的黑子是一条怎样的军犬?它为什么会极度痛苦的离开军营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找出相关词句,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以批注,完成后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
四、精读重点,感悟主旨。
师随生汇报,相机指导。
1、引导学生发现并感悟两个“很快”,体会黑子的优秀。
就是这样一只优秀的军犬,为什么会极度痛苦地离开军营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驯导员布下的这个骗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3、9自然段,看看驯导员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下命令时态度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体会训导员的态度变化和黑子情感变化。
训导员:用力摇头、再次催促、严历、吼叫、哈哈大笑。
黑子:迷惑、沮丧。
3、感悟骗局结果。
(1)面对训导员们的哈哈大笑,黑子终于明白了,这是驯导员布下的一个骗局,这八个“不”字,对于充满灵性的黑子而言,无疑是冬天里的一盆盆冷水、无疑是一把把尖刀。这是测试吗?这是戏弄、这是摧残。面对这样的愚弄,黑子此时的表现如何呢?(生预设:极度痛苦,嗷地一声,泪水流出等)。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黑子哭了!黑子陷入了极端的痛苦之中,我们这无言的战友只能用一声“嗷”来哭诉它心中被愚弄的痛苦和无奈,如果黑子能说话,这一声“嗷”会对驯导员说些什么呢?我们带着体会到的黑子那极度痛苦的心情来读这一段(放课件)生齐读。
(3)同学们,黑子的出走,让人们认识到了什么?
(齐读)“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就是一条狗也是有尊严的,更何况黑子是一条优秀的军犬啊!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此时的训导员已经认识到(再读)。此时,我们大家全都认识到(齐读)。
五、补白写话,拓展延伸。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作者陷入了沉思……而就在此时,老师相信此时你们的内心也不会平静,我们借作者之笔感受了这个故事。那么你觉得作者会在沉思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文中最后一段的省略号后。
(1)训导员: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2)黑子:面对欺骗、愚弄、挫折,由具体事例联系学生实际。
六、导向结语,升化主题。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学会善待生命。不仅仅是对待我们身边的人类,更包括对待那些无言的生命。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三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四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生死肠》,散文集《桥》、《回忆鲁迅先生》等。1935年因《生死场》而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在香港发表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年仅31岁。
1: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2: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人关系密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说话风趣、幽默。
5: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
鲁迅先生呢?
走路的姿势。
戴眼镜看字潦草的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五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难理解的字词;
2、能读通、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
表格设计,通过比较,了解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学习生活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今天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趣味。
【教学重点】。
比较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的不同,体会玛琪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憎恶,以及对老式学校的向往。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在学校学习的趣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155年,孩子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吗?他们会不会视纸质图书为古董?让我们跟随艾萨克的.故事,一起去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吧。
2、板书课题,并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皱皱巴巴静止不动全神贯注尖声大笑。
2、解题:题目是“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的?“他们”指谁?
预设: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是多么的有趣。
3、主要内容:主要写了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不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学习体验。
三、比较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不同。
1、出示自学提示:2155年,我们怎样上学?和今天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并填表。
方面今天的学习生活未来的学习生活。
2、学生汇报:
(1)书:今天所有的故事都印在纸上;未来,机器人老师可以承载更多电子课本。
(2)老师:今天的老师是一个人;未来的老师是机器人。
(3)教学楼:今天有专门的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到那儿上课;未来,在自己家里就可以上课。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未来学习生活和老式学校是不同的,玛琪对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憎恶。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六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七
结合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第1学时。
一、浅层意思把握。
2.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认识是:
后来的认识是:
二、深层意思探究。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第2学时。
三、局部语句推敲。
1.品析“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的表达作用。
四、思维检测。
1.第(13)段“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一句中“最基本的东西”指的是()。
a.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
b.把烈士的名字复活为血肉之躯,广场是站不下的。
c.纪念碑背后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d.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
2.在课文中快速勾画能突出“人很多”这个意思的4个片段。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乎作者意思,简要说明理由。
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作者感到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不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五、写作借鉴。
从波澜(过程或情节)、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深度(议论句或主旨句)的角度观察文章,揣摩自身记叙文写作与佳作名篇的差别,明确努力方向。
六、语言积累。
1.找出句间关系最紧密的段落。说明句子之间关系。背诵。
2.找出最有文采的语句。说明文采体现在什么地方。背诵。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八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抄写自己受感动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要介绍背景。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三、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指名读第一、第二部分。(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
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3、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
二、深入学习第三到第五部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板书:引上绝路)。
4、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这一部分?(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6、提问: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英勇歼敌)。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8、指名朗读第五部分。思考:五壮士最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板书:英勇跳崖)。
9、讨论。
(1)这一段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
(3)面对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
10、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总结全文。
四、布置作业。
1、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
2、课外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三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顶峰歼敌。
引上绝路。
英
勇
诱敌上山。
跳
崖
接受任务。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九
1.引导学生将词语分类并积累。
2.了解认识我国的名人,并向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
3.积累诗句。
4.开一个“好习惯交流会”,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积累词语、诗,自己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开交流会。
1.词语卡片。
2.名人卡片。
3.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主教案。
一课时。
我们学过很多的词语,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型,请你说说有哪些标准,可分哪些类别。今天的“万花筒”将告诉我们一个分类的标准。
1、“我会分”。
(1)出示“我会分”词语卡片。
学生读词语,读要求。
(2)可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如:聚精会神……。
还可分为贬义词,如:落荒而逃……。
(3)补充两类词语。
2、“我知道”。
(1)出示名人填卡片,明确要求。
(2)学生填空,交流。
(3)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感悟。
4、学生背诵诗句。
1.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分组交流、讲述。
3.小组代表交流。
4.。
将学生的好习惯进行归纳,与同学们共享。
学生对本次语文活动从多方面进行、回顾,积累经验。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这种极其珍贵的父爱。
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女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自愿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在概括方法上予以指导。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父亲“无言的爱”,边读边在文中作出标注,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1)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内容体会父亲“勤劳实干”的优秀品质。通过自由读课文,从作者叙述的.一个个事例中了解父亲的品质,感受父亲的形象,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为有一个“勤劳实干”的父亲感到自豪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中写父亲帮“我”早玩具房子的内容,体会“无言的父爱”,引导孩子自己去读,去讨论,去领悟。通过理解父亲引导、启发“我”自己动手做木头房子的话,让学生领悟到真正的父爱就是引导“我”“创造自己的天地”。父亲用双手、用行动来表达对“我”无言的爱,要让学生通过度、议,抓住有关语句,深刻理解父亲这种最深沉的爱。
(3)最后一自然段,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理解:“我”身上最要紧的部分是什么?父亲给“我”的最珍贵的财富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一读为本,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重点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读中悟情,以读表情。
五、课堂延伸。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是怎样的,从哪些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
六、作业:
回家替父亲捶一捶背,沏一杯茶,与父亲交谈一次。
板书设计。
19、无言的父爱。
小时候生活无定。
很早就养成了勤劳实干的习惯。
父亲亲手为我制作圣诞礼物。
用双手传达给我“无言的爱”
把最珍贵的财富给了我。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一
鲁宾孙漂流记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
3.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了解外国名著。
4.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名著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阅读准备:
学生带好《鲁宾孙漂流记》。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2.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其中的一部名著,先请大家自读课文《鲁宾孙漂流记》。
(二)汇报了解,整体感知。
1.书主要内容是什么?《鲁宾孙漂流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2、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故事或情节。
3.生交流,师适当引导个别学生介绍精彩故事的部分情节,引起阅读兴趣。
(三)欣赏品味,交流体会。
1.指导读精彩片段,抓题眼产生疑问读懂其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
2.交流精彩描写片段,体会原著的精彩。
3.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4.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情节描写精彩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阅读感受。
2.写写自己的读后感,评选优秀作文。
附学生的一篇读后感。
学会生存。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六一班熊吟清指导老师李朝晖。
一个人,在荒岛上,从一无所有,到丰衣足食;一个人,被上帝单独挑出来,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七年两个月零十九天之多。这一切多似乎看似不可能,可却有一个人办到了,他——就是鲁滨孙。
穿过汪洋,不要问舟船,要问毅力;勇攀高峰,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意志;跑过峡谷,不要问双脚,而要问决心!
鲁滨孙之所以可以在荒岛上存活那麽久,不就是靠他的毅力吗?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点顽强,我们就能打造一片天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些努力,我们也可以打造一片温馨家园。
在“5·12”大地震中,只有乐观向上、勇敢镇定、刚毅坚强的人活了下来,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不去的信念、是自己和亲人、朋友一起从鬼门关连拉带拽的回来了。他们用他们的知识,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神话、传奇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困难,要是都放弃的话,怎能活下去?所以,我们要想鲁滨孙那样,面对困难去克服它,不慌张,沉着冷静,勇敢镇定,这样才能在艰苦的环境生存下去。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二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候与母亲一起摇桂花的事情,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桂花树的事情。学习本文,主要应引导学生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内容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想像补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摇花乐”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边读边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母亲的话。
:多媒体
: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对桂花的了解吧。
2揭题:桂花对于本文的作者琦君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主要内容。
3文中的哪一段具体描写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呢?
1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乐”的词句。
2交流: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乐”?
3看画面,想像情境,带着“乐”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桂花带给琦君的“乐”,又何止表现在“摇”呢?想想看,桂花还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桂花带来的其它乐趣。
5汇报交流:闻花乐、送花乐和品花乐,结合指导朗读。
1琦君读中学后,搬到了杭州。杭州的桂花怎样呢?生找句子。
2可母亲却说―――(引读)
3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你能想像出母亲当时的神情吗?指导朗读。
4在母亲的眼中,杭州还有什么比不上家乡?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三
《儿童与发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发明都与儿童有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琴、听诊器等等的诞生都与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屏幕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儿童与发明》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文章与精读文章的处理上有所不同,略读文章要求学习浏览,抓大放小。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一、直入课题,质疑激趣直入课题。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发明是与儿童有关的,你们一定想知道对不对?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儿童与发明》聚精会神看老师《儿童与发明》,写课题,板书)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简单(板书)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明了,通过课题质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们的读书欲望。此环节大约1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师:请学生们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这篇课文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预设:可能会说到文章介绍了几种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教师这时就要来个顺势引导:关注这篇课文的题目“儿童与发明”,让学生体会到,课文2的题目其实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时题目的精妙之处。此环节大约2分钟。
三、精读课文,自学感悟精读课文。
自学提示:文本,看看自己能自学到什么?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印象很深的句子,并在书中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印象很深的句子,空白处,写下闪烁着你智慧的文字,还不要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空白处,写下闪烁着你智慧的文字,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在自学指号。
特别提醒:“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
导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自学大约需要8分钟。分钟。
四、合作交流、引导点拨合作交流。
同学们,你们学的可真认真,老师从你们渴望探求新知的眼神中观察出你们都是有好奇心,有很强自学能力的孩子。一番鼓励后,开始汇报交流,首先是在小组长有效地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此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俯下身巡视,看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自行解决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疑惑,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理解的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此环节预设:学生在概括几种和“儿童”有关的'“发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体现“发明”和“儿童”的关系,把每件事情表达清楚。对于学困生,我引导学生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加以概括。
(附件:学困生学习用纸发明家布什曼雷内克兰德3获得灵感的渠道儿童发明口琴听诊器一次性成像问题毕寇比斯特两轮转动”的脚踏车隐形眼镜最终让学生自己概括提炼发明创造与儿童的关系:儿童的(奇想需儿童的(儿童的发现)是发明创造的(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要创造发现)是发明创造的(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到本课的写作方法:我会向学生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屏幕15)。
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指出。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并进一步指出孩子的想法对发明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与之相类似的结尾段和开头彼此呼应,再次说明很多发明都源于儿童的创造、奇想与发现,并号召学生善于(板书:首尾呼应)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创造。板书:首尾呼应)为了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则是具体地介绍了一些和儿童有关的发明。课文对各项发明的介绍是并列的关系,但是,它们所占的篇幅却是不相同的。从整个布局谋篇,不难看出文章结构是(板书)总分总。
此环节大约10分钟。板书:总分总。
五、适度拓展,小结提升适度拓展。
此环节的设计理念是:略读文章要开放到上下连接,上连本单元主题与方法,下接课外拓展。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这篇让学生自主交流感受,交流资料,再次感受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写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作意图。
最后以读促写,我设计了小练笔的环作意图。(让学生带着满腔热情用心观察生活,并及时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学以致用。(大约8分钟)。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四
1.感受《一张照片》的特别,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感受《一张照片》的特别,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人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课件。
主教案。
一、情境导入:
1、录像导入:
2、出示照片:
思考:简单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看懂图意,梳理方法:
1、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孩子衣着、神态、动作。
2、引导学生联系周围环境,想象当时发生了什么?
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提示:用上积累的词语并结合录像进行想象。
3、梳理方法:
同学们,看图作文的关键是看懂图意,而本次的看图作文属于叙事性的,那么看图时先要细致观察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再联系周围的环境去想象当时发生了什么?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样就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
4、同学们,下面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同桌完整地将图意说一说。
5、再看照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6、根据看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给文章拟个题目。
三、自由表达:
1、这是一次叙事性的看图作文,写的时候要在开头交代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事件。
2、表达顺序:
写时可以按照看图过程写,也可以编故事,按照轰炸前,轰炸时,轰炸后的顺序写。
3、强调习作要求:
注意这次习作的要求就是从人物、环境两方面入手,把内容写具体。
4、写作文。
四、佳作欣赏:
1、佳作欣赏。
2、其他同学借鉴。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五
1、引导学生学习少年满怀坚定的信念,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
2、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解反复手法的作用。
4、学习朗读技巧,正确处理重音、停顿。
导入: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该如何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要翻过那座山》。
一、范读全文。
二、同桌互讲,再指名请同学们谈:你脑海中出现怎样一组画面?
第一幅:清晨,在被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一个少年正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汗珠。
第二幅: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当他站在山顶往前望去,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第三幅:少年继续赶路,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上一座又一座山顶,然而前方仍然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第四幅:少年猛地一_坐在路旁,垂头丧气、疲惫不堪,他在想什么呢?突然,一只海鸥掠过,像一束亮光。
第五幅:少年蓦地站起来,望着前面的山道及山道上空淡蓝色的天空,一片雪白的羽毛翩然落下,落入少年伸出的双手中。
第六幅: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的羽毛,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三、想一想,这些画面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1、这是少年清晨走路时心理活动的描摹,说明他是带着这个信念上路的,作用是点题,引出下文。
朗读:少年带着美好的憧憬去看大海,要读得自信、坚定。重读应是“山、大海”,语调稍慢。
2、这是少年的回忆。作用是为了引出插叙的内容——这是小时候奶奶哄他入睡时的`念叨,就是这念叨使他产生了要去寻找大海的梦想。
朗读:要读美好的梦想和憧憬。语调要舒缓、轻柔,“大海”应重读。
3、这是少年在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仍不见大海踪影时,仍然反复默念这句话、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朗读:语气要坚决,富有力量,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语速要稍慢。语调要稍重,“翻过”宜重读。
4、然而当少年翻过一座山,眼前仍是长长的山道,他又一次聚积起力量,这一句的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
朗读:在双腿打颤情况下,仍然坚持攀登,说明少年坚决的意志,因此,要读得更坚定,更有力量,“那座”要重读,意在强调克服眼前的这座山。
5、仍然没有看见大海,眼前仍是望不到边的山峦,这一句是在他多次失望之后,对这句话产生的怀疑,要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
语气轻而快,重读“山”,“大海”,大海应读得稍微轻柔一些,表现出一种疑问。
6、当海鸥和海鸥的羽毛带给他大海的消息,他再次聚积起全身的气力,轻声吟诵起来。
这一句少年终于战胜了彷徨和动摇。作用是照应开头,成为少年心中的一信念,又体现了少年的胸怀和感悟。
朗读:要舒缓、深情,富有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所以语速舒缓,“山”、“大海”重读。
四、请同学朗读全文。(全体齐读,一名读六句话)。
五、象征意义:
大海:理想。
山峦:通往理想道路上种种困难。
海鸥: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六、这句话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和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七、讨论:
少年看到了大海吗?为什么?
结尾看不看得到,并不重要。
因为只要他牢牢坚守“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的信念,只要他为寻找大海征服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头,只要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至于结果如何,又何必在乎呢?实现理想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作业:
写出你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不少于300字!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六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字词,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1.重点: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2.难点:激发使命感。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主教案。
一、情境导入。
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样的了解?
2、看彩图,谈谈你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
二、了解内容。
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
3、交流汇报。
1)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
绎(yi)沁(qin)翩(pian)蚀(shi)耕(geng)。
储(chu)铭(ming)缔(di)。
2)理解词语。
瞻仰:恭敬的看。
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3)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
三、理清思路。
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
3、交流汇报。
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的感受的变化。
5、二人小组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四、质疑问难。
学生自读,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思考:
1)我”第一次读碑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
2)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
3)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
4)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班内汇报。
3.班内汇报,教师点拨。
1)1)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2)排比、反复的运用,刻画“我”对九龙泉纪念碑的解读。
3)几个反问句,接着“战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3)去南泥湾后“我”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密密麻麻的字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感情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悲壮故事,是用千千万万血肉之躯筑成的屹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我”心中腾起了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作为现在的学生更有一种震撼,有责任,有义务热爱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奉献社会。
4.激情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让学生将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
1、读碑。
初读:20余年、后来庄严雄伟壮观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悲壮凝重震撼升华。
再读:现在悲壮感使命感。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七
2、读准生字,着重教“随”“润”的写法。
3、通过想象、比较、结合图文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因“好”雨而来的喜悦之情。
一、谈话导入,读准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1、小朋友,这些天一直在下雨。可你注意过没有,这雨和夏天的雷阵雨有什么不一样呢?
2、在作家朱自清的笔下,春雨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句子范读后交流)(细柔美)。
3、提到春雨,人们还常说:春雨贵如油。(出示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春雨为何这样“贵”呢?(春雨的作用大)。
4、小结:所以人们喜欢春雨,都盼望着下春雨。
5、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大诗人杜甫当时住在成都。他也在盼望着下春雨呢!一个夜晚,他在屋内突然听到外面下起了春雨,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古诗,生字注上拼音)(指名读、正音)。
6、读诗,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古诗的味道。(指名读)。
7、合作读:我和大家一起读。每行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8、现在,我们调换一下,我读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合作读)。
9、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直接读诗歌。要像小诗人一样读书古诗的味道哦!(齐读)。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大诗人杜甫终于盼来了这场春雨。那他究竟写了什么呢?再读读,你能读懂吗?(自读古诗)。
2、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呢?(学生自由说)。
3、我们可以凭着感觉来理解,其实,理解诗的意思有一个好办法呢!先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差不多就是这句诗的意思了!比如说,第一句理解:时节,季节;当,正当;乃,就;发生。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出句子的.大概意思即可)。
4、你能用这种办法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吗?自己说说看。(随,伴随;潜,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指名说。
5、两句连起来,你还能说得这么好吗?指名说。
三、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诗人之“喜”。
1、在大诗人眼里,这春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啊?(好雨)。
2、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读诗后交流。知时节;。
四、拓展下半首古诗,学唱古诗。
1、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半呢!想知道吗?当时啊,诗人在屋里听着听着,忍不住想:这么好的雨会不会很快就停了呢?想到这儿,他赶紧推开窗往外看:只见外面黑黑的,只有江上的渔火在闪烁着。他吟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天这么黑,看来这雨要下一夜啦。他躺倒床上,高兴地想着:等到天亮后,那些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一定会更漂亮,一定会开满整个成都的城市。真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学到这儿,想唱一唱吗?播放录音,学唱。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了解春雨和自然物的关系,感受散文的意境。
2、在尝试仿编散文的过程中,表述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喜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散文画面、绿色的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说说喜欢春天的理由。
1、师: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的什么?
2、幼儿自由表述,教师随机对幼儿进行语言上的提升。
3、过渡:春天真美啊,你们喜欢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还喜欢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本领很大的,你们听——幼儿欣赏散文。
二、欣赏散文,感受理解。
(一)倾听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语句。
1、春雨是怎样来到大地上的?为什么说春雨是蹦蹦跳跳的?
2、春雨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哪些地方?
3、春雨找树枝、大山、花园做朋友,它是怎么和它们打招呼的(敲敲)?
4、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敲”的含义。
(二)观看画面,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1、春雨敲敲树枝,树枝有什么变化?嫩叶像什么?还会像什么?
2、春雨又敲敲大山,长出了什么?小草睁着亮眼睛在看谁呀?
3、花园里的鲜花是什么时候开的?美丽的鲜花还会说些什么?
三、完整欣赏,迁移经验。
1、春雨还会去哪里?
2、春雨除了会用敲敲的动作,还会怎样去找朋友?朋友们又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互相讨论,自由讲述,教师随机帮助幼儿整理语句,并把幼儿讲述内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春雨敲敲屋顶,屋顶干净了,它开心地笑了。
春雨敲敲小花,小花张开了花瓣,引来美丽的蝴蝶。
春雨敲敲小动物,小动物苏醒了,快乐地在森林里玩耍。
春雨敲敲小朋友的头顶,小朋友穿上雨衣,在雨中跳跃游戏,等等。
四、尝试仿编。
1、原本这篇散文只有三段,小朋友编了这么多,我们把小朋友编的也加进去。
2、一起来念一念这首新变成的散文。(引导幼儿将自己仿编的内容加入原来的散文,一起参与讲述和表演。)。
附诗歌春雨。
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地上的。
它敲敲树枝,树枝就冒出了绿苞;绿苞变成了绿叶像小巴掌,在为小鸟唱歌鼓掌。
它敲敲大山,山上钻出了小草,草上挂满了雨珠儿,好像睁着亮眼睛。
它敲敲我家花园里的迎春花,迎春花就开了;它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欢迎春天来到了我家。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北师版六年级语文篇十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1、敢于提问;
2、反复思考;
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0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