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一份合理的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让教学过程有序进行。以下教案范例展示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古井教案设计篇一
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的书,有《小豆子》《藏獒渡魂》等和一些杂文,其中有一篇《古井》让我印象深刻,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它让我忽然就懂得了奉献的意义。文章主要讲述了一口井一直默默的向乡亲们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甘甜的泉水和一对年过六旬的抗战夫妇,乡亲们自愿组织给他们每天担水的故事。
这篇文章写的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虽然故事朴实无华,但情节感人,比喻恰当,让人过目不忘。一个简单的比喻,把乡亲与井的关系瞬间拉近,把井的默默无闻完全贴合到我们生活中的母亲形象,表达乡亲们与井的感情时也完全代入了作者的'那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文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东邻有一对年过六旬相依为命的老人,男的是个党员,腿上负了伤,女的又矮又瘦,乡亲们一直帮助着他们担水。”古井孕育了朴实的乡亲们,乡亲们又把这种美德反馈到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们,代代流传。
这,就是古井的精神,这也是这篇文章打动我的地方,古井精神,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让爱流传下去,让奉献流传下去。
古井教案设计篇二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古井和乡亲们高尚品格的部分。
教学难点。
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课前准备:钢琴曲《秋日私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叮叮当当、湿漉漉、单薄。
4.指导书写。
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熟读课文。
检查读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错误。
把文章读准确,读通顺,并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幻灯片出示古井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那口布满苔藓,历经风霜的古井,这就是让离开故乡多年的作家魂牵梦绕的古井。以至于20多年过去了,这位作家还经常这样深情回忆(幻灯片打出作家写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教学做一铺垫)。
师:古井具有如此魅力,你们想知道原因吗(想)那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6名学生分读课文。
提出上节课梳理出的问题:为什么写古井?
三,细读课文,把握重点。
默读课文,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或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勾出哪些是具体描写提供泉水的句子或段落,哪些是具体描写陶冶品格的句子或段落。
小组交流,汇报。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设计意图: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1.汇报勾画的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所汇报的内容.随学生汇报的次序引导理解以下句段:。
(1)“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他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他的儿女。”
a、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b、讨论:古井同母亲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c、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读出母亲对儿女的爱)。
(2)"每天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的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丁丁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只只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总是湿漉漉的,总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a、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到古井这里取水的人很多。主要是从以下四方面看出来的。
从时间上看: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
从人数上看:取水的人“络绎不绝”(理解“络绎不绝”)。
从声音上看: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引导学生理解乡亲们伴着欢快的乡间小曲来取水的心情,指导朗读)。
从路面上看:总是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引导学生理解“春雨”的特点)。
b、这么多人到这里取水可能有什么用处呀(做饭,洗衣服,浇田,洗澡……)。
可见古井在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泛读这段话,生闭目想象画面.学生说说在老师的泛读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相继出示课本插图投影。
d、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自由读,展示读,齐读)。
(3)学生汇报陶冶品格的段落(课文的3,4,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乡亲们淳朴,真挚的感情。
指导朗读乡亲们说的话,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a.(引导学生说出:无私奉献,感恩的心)。
b.拓展练习:。
当老人拿出钱给乡亲们的时候,乡亲们会怎么说呢?年轻人会说……假如你是帮老人取水的少先队员,当老人拿出礼物送到你手里时,你会对老人说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学习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c.再读读乡亲们说的话,读出乡亲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就是文中说的“多好的古井啊,……”(出示最后一段,引读)。
e.这段话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总结)概括写出了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
f.讨论:作者是重点写了提供泉水还是陶冶品格(学生讨论,辩论)。
五、教师总结:我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作者把陶冶品格作为了写作重点,特别是重点写了那些同古井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乡亲们,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借古井赞扬了具有高尚品格的乡亲们。作者之所以写这口古井,就是因为它不只是一口能提供泉水的井,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精神,那就是——(生答:“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它的奉献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乡亲,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让我们再次带着对古井的崇敬赞美之情再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段。
六、深情激励。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课文理解得非常深刻。我相信,那口古老的井体,那涓涓流淌的井水,定能与你们这纯洁晶莹的心灵融为一体,从你们的心泉里,一定会滚涌出不似古井而胜似古井的股股清泉!(出示古井图)。
下面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表达对古井的喜爱赞美之情,好吗?
七、拓展延伸:。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2.画一画: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古井取水图”。
(以上练习任选一项)。
八、板书设计:。
古井哺育乡亲们无私奉献。
陶冶乡亲们帮助老人别无所求。
古井教案设计篇三
《古井》一文讲古井周围的乡亲在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陶冶下常年不计报酬的帮两位老人挑水的事情。
我想起了一件事。
一天晚上7:00左右忽然停电了。在家中我慢慢摸到一根小蜡烛。点燃的小蜡烛快燃尽了。妈妈叫我去买蜡烛。下楼时听见阿姨说:“我不去买蜡烛,你如何写作业?”一问才知道原来五年级的姐姐怕黑。
我对阿姨说:“我去帮您去买。”阿姨同意了她给我一元钱说:“仅一元买。”我买了两根蜡烛,帮阿姨买了三根蜡烛多一角。我把蜡烛和钱交给阿姨,阿姨要给我一角做报酬,我谢决了。
如果我们像古井一样向别人无私奉献自己,世界将更美好。
古井教案设计篇四
三月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吹进了我们的心灵,我轻轻地翻开课本,《古井》两个醒目的字跃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便情不自禁地阅读起来。
当我读到“那古井为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要过报酬”这句话,我知道了:乡亲们主动为老人挑水,是受了古井的启迪,古井用它的生命泉水无私地为人们做贡献,而对人们无所求,它的精神启发了人们怎样帮助人。这表示古井好似也在学雷锋,现在我们正需要发扬雷锋精神,我们也应该像古井,像母亲一样去为人们作贡献,去做出让人们感到满意的事。故乡的古井啊,你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泉水,还陶冶着他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无私地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贡献。
我也应该学习“古井”这种精神,做一个具有“古井”品格的人,做一个优秀的未来接班人。
古井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围绕训练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2、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科)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1)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句反问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深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古井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的启迪,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从读入手细细品悟,引发思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重难点解析:
理解古井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密切联系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透彻的理解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古井》这篇课文,古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突出文章中心,有助于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二、细读思考,感悟无私。
1、默读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展示自读提示)。
(1)从课文哪几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又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源泉,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画出相关语句。
(2)体会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学生默读思考。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自己读,自己感悟文章的内涵所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集体交流,体会无私。
根据学生汇报随机学习以下几个板块。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古井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
(3)人们到古井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古井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4)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
(2)乡亲们具有什么精神?(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3)古井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是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古井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
(4)“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仗,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古井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话。
(设计理念: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古井的作用、体会村民以及老人的淳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再读重点段,升华无私。
1、齐读最后一段。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1)情境说话:乡亲们懂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改为感叹号读。把“他们”改成“我们”在读这段话。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设计理念:以“井”来启迪“人”,这“人”不仅包括“我”和乡亲们,还包括文章的读者,即全体师生。进一步体会学习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自悟“古井”懂得无私。
用心体会这是一口怎样的古井,并填空。
这是一口()的古井。
这是一口()的古井。
这是一口()的古井。
这是一口()的古井。
(设计理念:通过深入理解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感悟内化成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六、内化升华,寻找无私。
2、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在生活中寻找语文、运用语文,升华情感。)。
七、课外拓展,学会写法。
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古井》这篇课文表面上在赞美古井,实际上也在赞美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要抓住所描写的物体与所象征的人的相通或相似的地方,如把春蚕比做教师。
2、查找借物喻人的文章去读。
教师推荐《白杨礼赞》《荔枝蜜》。
3、围绕某一物品(如:路灯、煤炭、粉笔等)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物品特点,赞扬他的一种精神。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表达方法去读相关的课外书去写类似的文章,做到学以致用。)。
古井教案设计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1、围绕训练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目标 。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 :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科)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句反问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深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古井教案设计篇八
1、培养学生以多向思维发现有效信息的思维方法。
2、学习文中主人公勇创新路,自强自立,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放在阐发文中蕴含的思想启迪上。
2、难点是要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形象地感受到扩展思路则有所创造的思想熏陶,学会多方发现信息的思维方法。
【教学设想】。
1、对于课文的词句和内容,学生均能读懂,理解文意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所以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内容讲解上。讲授此课还应处理好主人公的经济收入和创立事业的关系,应该强调后者而淡化前者。
2、自学课文,用1课时。
3、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课文解析】。
课文叙述一位下岗女职工在报纸上发现了蜘蛛有重要用途的信息,从而走上了养殖蜘蛛的创业道路,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介绍黄惠琼的家庭养殖场的情况。这是一个以结果为开篇的写法。通过描写这个蜘蛛养殖场虽然简陋却整齐有序、颇具规模的情形,表明养殖场的主人公已经建立起一个特别的行业。第二部分(4-7自然段)叙述黄惠琼决定哺养蜘蛛的起因。倒叙黄惠琼下岗后并没有气馁,她从报纸上得知蜘蛛的价值,从而产生了创一条新路子的想法,决定以捕养蜘蛛为职业。第三部分(8-10自然段)叙述黄惠琼决定哺养蜘蛛的艰难历程。黄惠琼跟着有关专家学习以后,带领家人走进深山丛林,寻找蜘蛛,挖土捕蛛。以艰难的劳动换取了第一次收获。第四部分(11-15自然段)叙述黄惠琼家庭养殖场建立的经过。黄惠琼发现捕捉蜘蛛存在的问题,萌生了家养蜘蛛的新念头。在建立家庭养殖场的过程中,黄惠琼通过细致的观察,逐步发现规律,不断改进,终于解决蜘蛛养殖的关键难题,使人工养殖蜘蛛成为可能。第五部分(第16自然段)展望扩大蜘蛛养殖场的前景。这段呼应第一自然段,写黄惠琼在目前基础上,正在筹建南方最大的“万头蜘蛛养殖场”,她对这个新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报纸(看到)----蜘蛛(价值)----寻找(野外)----捕捉(存在问题)--家庭养殖场(建立经过)(发展前景)。
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多向思维--勇创新路。
【课后作业】基础训练1、2题。
古井教案设计篇九
丙同学:最后一句是中心句,但我还是要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也是中心句。
师:丙同学已经会背这句话了,可见你是非常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们,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中心句呢?我们还是学习之后再下结论吧。谁来读这句话。
丙同学:和我意见一样的同学,我们一起读吧。
五位同学齐读: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老师,你让我们都来读,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句话也是中心句吧。
师:你可以这样推测,但你只有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亲自去感受,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句话。
(学生能大胆质疑,也能自己去解决问题。去揣摩老师的心思也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教师巧妙的引导和激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师:谁读懂了这句话?
生:[很多同学在沉思]。
丙同学:我认为这句话是讲古井像一位母亲,用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生:我知道,“哺育”有喂养的意思,联系课文,想一想,哺育就是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喂养儿女,儿女就一天天长大了。但我觉得哺育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生:我查了词典,“哺育”有喂养的意思,还有养育的意思,这就和最后一句“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意思是一样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呢?”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这个方法很好,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母亲如何养育儿女来讨论讨论。
生: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儿女,古井为乡亲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的泉水,古井从不向乡亲们索取什么东西的品格也影响着乡亲们,所以,作者把古井比作母亲。
生: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但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说明乡亲们都非常关心两位老人,而且心甘情愿,从不要报酬。这说明乡亲们受古井的影响很大。古井的教育方法很好,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生:温情的母亲从不训斥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古井也是一样,它不会说话,只会向乡亲们奉献泉水,古井多像温情的母亲啊!
师:同学们和作者想到一起了。在作者眼里,古井就像温情的母亲一样,只讲奉献,从不索取。它用崇高的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这个形象的比喻句,包含着作者对古井的热情赞美和深深的依恋。你们喜欢这句话吗?喜欢这句话的背给同学听。
(生动的情感体验最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情感积淀丰厚的生活实际,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闸门豁然开启,字里行间浓郁的思乡爱乡情怀溢满学生心田,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会背的举手。请大家一起背诵这句话。
生: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师:同学们读懂了这句话,也会背这句话。它是课文的中心句吗?为什么?
丙同学:它是中心句。这个比喻句和最后一句一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古井像母亲一样提供乳汁般甜美的泉水,二是讲古井像温情的母亲一样,用无声的行动影响乡亲们。
师:我要特别表扬丙同学,丙同学不仅找到中心句这把金钥匙,还找到了比金钥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独立思考。有了它,我们才能真正开启智慧的宝库。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得到赞扬的是“一个”,受到激励和鞭策的是“每一个”。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生动诠释。)。
总评:
这则教学片段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自主、自信、享受学习快乐”的教学理念。老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问题来自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勇敢者独立思考。课堂上看不见教师的权威讲解,处处体现的是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自我否定,自我校正,自己总结归纳。在这样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思维的火花尽情绽放,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老师以“寻找阅读金钥匙--找中心句”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使学生的探究空间更广阔,畅想更丰富。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得到培养,生动的个性张扬的课堂局面取代了教师繁琐提问、乏味分析及学生被动问答、主体失落的局面。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1、围绕训练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科)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句反问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深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3、教师总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二
《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准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性教学,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探究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语言,理解内容,深刻感受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所蕴涵的深意。
六.说课前准备 。
七.说课时安排 。
八.说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2.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字、词读音。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五)再评老汉,聚焦父子。 。
(八) 板书 。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
2、体会使用比喻句的好处,了解课文中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昨天我们初读了《古井》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还记得吗?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口答)。
2、导入:昨天的课上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古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投影片出示问题)你找到答案了吗?这是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第六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出示第六自然段:“多好的古井啊……怎样做人。”
2、学生汇报:古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泉水,也陶冶着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教师板书:生命的泉水、陶冶品格。
4、速读课文,看看这两部分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2、3—5)。
5、精读这两部分内容,抓住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好朋友讨论理解。
6、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7、学生汇报。
要点:(1)第二自然段: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指导朗读“每天从晨光熹微……一场春雨)。
(2)第三—五自然段:乡亲们如何帮助老人挑水、乡亲们之间的对话。(指导朗读“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不肯接受”、“那口古井……劝说两位老人”)。
(3)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试着说一个比喻句。
8、作者从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和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两方面赞扬了古井的“好”,再回到第六自然段当中,看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结)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连接“不仅……还……”,你能不能也用“不仅……还……”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说话)。
9、与“总结”相对应的是“总起”,课文中有这样的段落吗?(第一自然段)。
10、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起——分述——总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也要注意运用。
三、回顾体验。
1、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文字优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课文表面上是在赞美古井,实际上也在表达着作者的感受:做人就要做象古井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请你带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再读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汇报(朗读、背诵)。
四、内化升华。
2、学生汇报。
五、梳理总结。
1、用一句话说说今天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2、学生口述。
3、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句。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四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的风景总是可以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不过,现在我要给大家看一幅特殊的图画。请看投影屏幕,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今天让我们阅读《窗》这个故事,用我们的心灵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2)。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小说,读完后说一说,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什么?
师:对学生的回答作简要评价后导入下一个环节。
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病房,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4)。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知道今天我们学哪一课吗?谁能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找学生上黑板写。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
1、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2、各组选出代表进行读书比赛。
3、出示本课的生字,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4、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句问题,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准备汇报。
三、重点感悟,解决疑难。
1、同学们,你们感觉温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哺育儿女,教育儿女,无私的奉献自己)。
2、那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古井是怎样哺育自己的儿女的?
3、指名读一、二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古井水清凉可口。
取水人络绎不绝人们喜欢古井。
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4、比一比谁更像村里的人,读出对古井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剩下的内容,思考古井又是怎样教育儿女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古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古井有了哪些认识?
2、还记得上节课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吗?(熟读剩下的内容,思考古井又是怎样教育儿女的?)那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部分,比比看谁读懂的内容最多。
二、继续感悟课文。
1、让学生自读3—5自然段,思考从中又知道了什么?
2、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3、谁有困难?说一说,抓“一瘸一拐”、“单薄”理解;
谁来支援?说一说,抓“挑一担”、“提一桶”理解;
4、老两口的态度呢,乡亲们又是怎样说的?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现场采访“老两口”和“乡亲们”
你们为什么这么说?心里是怎么想的?
5、小结:那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这么做这么说,都是谁教育你们的—古井,对啊,是古井教育乡亲们这么做的。
6、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7、鼓励。这一段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甜美的乳汁——清凉可口的井水。
她的儿女——乡亲们。
哺育——养育、培养。
9、说得好,多好的古井啊!让我们再来齐读最后一段,能背下来吗?一起背。
是啊,多好的古井啊!它有着母亲一样无私的胸怀,就像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古井水清凉可口。
取水人络绎不绝。
听,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人们喜欢古井。
看,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10、谁愿意来读。
三、总结升华。
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对更多人的期望。
2、这也是对你们的期望。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附板书:5古井。
古井水清凉可口。
取水人络绎不绝人们喜欢古井。
听,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看,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六
(党支部书记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冷静的指挥,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故事。)。
3、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感动、沉痛、难过……)。
4、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学习课文,将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抓重点句子或词语谈体会、联系上下文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
三、汇报交流,精讲点拨。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你画了哪些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为什么?
(一)当时的环境。
“像泼。像倒。”两字成句,字字千钧,突出雨非同寻常的大。这样的雨足以使洪水泛滥成灾。“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看出洪水来势凶猛,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一米高”说明洪水已经很深了。
师:拟人化的句子写出了洪水的肆虐,简直就像一群魔鬼在跳舞。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是凶恶的笑。如果人们不赶快离开,就会被洪水淹没,丧失生命。也说明洪水来势凶猛,涨得很快。
2、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洪水来势凶猛,情况紧急)那么你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出示四句话)自己试试,谁愿意来读?指生读,评价。你来试试?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肆虐的洪水。
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惊醒了的小村庄,亲身感受一下洪水的疯狂。(播放录像)。
师:在肆虐的洪水中,人们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这时老汉出现了,他做了什么让我们感动?刚才已经有同学谈到了这个句子(出示句子)。
(二)老汉的行为。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拥戴”可以看出老汉平时在村里就很有威信。“没腿深”说明水已经很深。
师:第一个到达这座木桥前,却没有先逃走,这说明老汉?(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无私无畏)。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一座山”看出他威严冷静,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他像一座山。而人们却“乱哄哄”?除了“乱哄哄”还怎样?(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师: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而老汉----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却像一座山。通过这一对比,更能体现出老汉的(威严、冷静、无畏)。
谈的真好,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2生读,齐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沙哑”看出老汉很着急,在洪水声中,在杂乱的人群中已经喊了很久了。三个“!”可以看出老汉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毫无私心,甘愿牺牲自己。他的话是命令,是人们逃生的唯一方法。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齐读2遍。(你们真是一群沉稳、冷静、果断的孩子!)。
“冲,揪、吼”“凶得像豹子”看出老汉非常愤怒,毫无私心,不徇私情,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师:如果咱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走上,拉出,说道,你觉得怎样?(不能体现老汉的愤怒与无私)。
那我们怎样来表现老汉的愤怒与无私?指生读,你是这样来表现的,老师也想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可以吗?你自己再试试。
师: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还会揪出来,因为老汉就是这样一个不徇私情的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吼,用力”说明老汉着急,希望小伙子快走,他其实很爱儿子。
师:揪出儿子又推上木桥,看似矛盾的举动却可以看出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似乎要喊什么”?(儿子,……)。
师:是啊,那可是他的儿子,他的亲生儿子!眼见自己的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哪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可他,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有更重的责任。
2、师: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的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出示木桥,师引说:
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
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
就在木桥前,在没胸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
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
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
板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甘于献身)。
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就让我们用朗读来向老汉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与感动吧!(出示句子,生朗读。教师引导:
当洪水疯狂袭来,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木桥前……)。
面对疯狂失措,失去理智的人们(老汉清瘦的……老汉沙哑地……)。
当看到自己的儿子混在队伍里想逃生时,无私的老汉(老汉突然……)。
当洪水漫上胸膛,只有他和儿子,儿子推他上木桥的时候(老汉吼道……)。
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可他来不及啊!(老汉似乎要……)。
(生朗读,朗读时再指导。)。
师: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我们的老汉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真正含义。他----是值得我们拥戴与骄傲的!
用自己的身体把学生压在讲桌底下,救护了4名学生而自己却不幸罹难的谭千秋。
映秀幼儿园的聂晓燕老师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却被掩埋在她刚救出孩子的房间里。当再也不能呼叫妈妈的孩子被从废墟里挖出时,聂晓燕撕心裂肺:“娃娃――妈妈――来不及啊……”
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和老汉一样,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具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甘于牺牲的精神!
四、反思拓展。
1、再过些日子,就是清明节了,如果你来到老汉墓前,你会对老汉说什么呢?请在插图旁写几句祭奠老汉的话,作为清明节送给老汉的特殊礼物。
生写完后读,师放低沉音乐。
师:老汉虽然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是什么?
(老汉的精神)。
2、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你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救命桥,更重要的是我们党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师:所以,作者以桥为题,歌颂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歌颂他们那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甘于献身的精神。
3、课文学到这,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4、作业: 。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发现得多。下节课进行交流。
2)、找找以下文章读一读:《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写写读后感。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七
5古井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知道今天我们学哪一课吗?谁能把课题写在黑板上,找学生上黑板写。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读了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3、学生自读课文二、检查自读情况1、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畅。2、各组选出代表进行读书比赛。3、出示本课的生字,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4、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句问题,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准备汇报。5、汇报梳理出重点问题: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三、重点感悟,解决疑难1、同学们,你们感觉温情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哺育儿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儿女,无私的奉献自己)2、那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看看古井是怎样哺育自己的儿女的'?3、指名读一、二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古井水清凉可口取水人络绎不绝人们喜欢古井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像刚下过一场春雨4、比一比谁更像村里的人,读出对古井的喜爱之情。四、布置作业熟读剩下的内容,思考古井又是怎样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儿女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古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古井有了哪些认识?2、还记得上节课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吗?(熟读剩下的内容,思考古井又是怎样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儿女的?)那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部分,比比看谁读懂的内容最多。二、继续感悟课文1、让学生自读3―5自然段,思考从中又知道了什么?2、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3、谁有困难?说一说,抓“一瘸一拐”、“单薄”理解;谁来支援?说一说,抓“挑一担”、“提一桶”理解;4、老两口的态度呢,乡亲们又是怎样说的?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现场采访“老两口”和“乡亲们”你们为什么这么说?心里是怎么想的?5、小结:那我明白了,你们之所以。
古井教案设计篇十八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
清泉竹林莲石。
浣女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之高,如: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王维。
空山新雨明月松林自然美。
清泉竹林莲石诗中画。
浣女渔舟——生活美。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1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