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热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4:24:09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热门13篇)
时间:2023-11-30 14:24:09     小编:笔砚

教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评价标准,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指导。教案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如果你需要一些教案的参考资料,可以阅读以下范文,找到合适的教学思路。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一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

2、能运用图3.2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运用图3.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4、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自由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及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本节知识没有什么难点,但需把教学重心放在陆地水体及水循环上。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一个大水杯装一杯白开水,让学生观察水在冒烟,引导得出: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了大气中的水。设问:大气中的水又将有何去向?(降落到地上)。之后,地上的水又可能蒸发成大气水,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那么,自然界的水也是这样循环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自然界的水循环。

讲述新课: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齐读第一段话,思考三个问题:什么是水圈、水的存在形态、水的存在空间。

1、什么是水圈?(全体回答)。

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的分类:(个别回答)。

(1)按存在形态分:气态水、固态水和液体水。

(2)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判断这三种水哪种水的储量最大。(海洋水)。

过渡:但我们平常用的喝的是海洋水吗?那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水呢?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探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陆地水。

阅读第二段文字和图3.1,思考:陆地水由哪些水组成、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个别回答)。

3、陆地水:

(1)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图片展示各种水体)。

(2)主体:冰川。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和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和,

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作用散失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四

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尝试画水循环图。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

课前准备实验:试管内放几株带叶绿萝,在试管内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标签纸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时,观察现象。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

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

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

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

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活动4【讲授】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问题1:其余的水占总体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画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视频:保护森林。

活动5【测试】检测。

通过几个试题进行自我检测。

活动6【作业】评价小结。

回顾本节课3个学习目标。

试着说说这堂课你是收获是什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五

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

3.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一)。

1.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2.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二)。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三)。

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

(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

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六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七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

(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

(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较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用。

缺乏症状。

例如。

含氮的。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

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的成熟区。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及其上部结构:根毛脱落,失去吸收功能,出现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2)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3)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的导管茎和叶的导管。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布。

结构特点。

功能。

细胞。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八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初二生物会考复习方法浅谈。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刚结束遗忘也就开始了,并且遗忘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所以同学们应该注意及时复习,一章节一单元结束后再进行阶段性复习,与遗忘作斗争。本学期对初二的同学而言,生物学习任务还是非常重的,及时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能有的学生要叫屈,我们也知道及时复习的重要性,但现在语数外物理的作业就要让我们做到9点多,哪有时间去复习生物地理。事实上,我们可以采用在临睡前“放电影式”的方法去复习当天所学内容。就是让自己去一幕幕地在脑中回忆今天白天所学内容,哪个地方卡壳了可以随手翻翻相关书籍,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同学,当然也可在第二天早晨再去翻阅相关资料。此法我教给以往的学生,他们都反应很好,省时效率高。

初中生物的概念比较多,有很多相近的名词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显然运用对比法记忆比较有效。初中生物中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动脉血和静脉血、反射与反射弧、维生素与激素等等,这些内容都可借用此法复习,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然在比较时应注意对比较对象要全面了解,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反差明显,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2)联想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可简化为“擦(玻片)、滴(清水或生理盐水)、取(材料)、盖(盖玻片)、染(色)、吸(多余液体)”。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或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会考中发挥出色。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九

1.说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2.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运用生态平衡的观点分析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1.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一)导入

教师展示“颐和园的观鸟活动”的图片。现在观鸟活动在全国各地盛行,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加,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参加这类活动呢?学生讨论发言:观鸟能增长知识,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1.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一个情境话题,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展示结论。

资料3 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蚂蚁“侵食”金合欢,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生长状况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0个月中的存活率/% 43 72

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5月25日至6月16日06.2031.0

6月17日至8月3日6.210.231.072.9

(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2.师生共同总结: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当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因捕杀或疾病等原因而大量下降的时候,往往其天敌的数量会随之下降,而被其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因天敌减少而繁殖增多,就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如植食性动物数量过多会使植物数量大量减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保护动物就是要保障既不能随意消灭,也不能任其肆意繁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害虫害兽要科学防治。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十

1、发展走、跳、钻及平衡的能力。

2、继续练习听信号做动作,看标志做动作。

3、培养幼儿运动的兴趣。

小兔、猫、狗、猴、熊头饰人手一个、萝卜、香蕉、鱼、骨头、玉米点心若干,平衡木、山洞、小沟(教师用纸制作),布置好场景,录音机、磁带。

1、准备活动。

热身运动,做《小动物真可爱》模仿操。(幼儿围着老师做)。

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小动物们喂得饱饱的,小动物们说现在想一起来做做运动,我们也来学学小动物做运动吧!(放音乐)。

2、基本部分。

(1)教师介绍游戏的名称和玩法。

教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动物宝宝,老师也变成了兔妈妈了,现在兔妈妈要带着动物宝宝们去做客,可是在去的路上有许多的标志,看到平衡木我们要走过去,看到小沟要像小兔子一样地跳过去,山洞要钻过去,(钻山洞时要注意安全,不能把山洞推倒)山洞就是动物的家(老师是兔妈妈,我就要到小兔家做客,动物宝宝们可要记住自己是谁,就回自己的家,小猴回小猴的家……现在兔妈妈要去小兔家了,看看小兔为我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2)兔妈妈带着“小动物”去做客,练习时注意提醒幼儿看标志做动作。(快到小动物家的时候,提醒幼儿记住自己是谁,要到哪个小动物家做客。)。

(3)幼儿分两组同时进行游戏。(练习一个接着一个玩游戏)。

(4)教师:“原来,这些小主人不在家,不过他们为我们都准备了最喜欢吃的点心,我们就去品尝美味的点心吧。”等所有的幼儿都拿到了相对应的点心,品尝。

(5)天快黑了,我们该回家了,带领幼儿原路返回。(并与小动物再见)。

3、结束部分。

教师:刚才我们去了小动物家,品尝了美味的点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放松放松吧,(放音乐)幼儿听音乐和老师做放松运动。(下次兔妈妈还要带动物宝宝去做客,现在请宝宝们拉好火车,我们回教室洗手)活动结束。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十一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三)情感目标。

2、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教材,多媒体。

教师展示“颐和园的观鸟活动”的图片。现在观鸟活动在全国各地盛行,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加,其中有很多中小学生。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参加这类活动呢?学生讨论发言:观鸟能增长知识,培养爱鸟护鸟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1.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一个情境话题,结合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展示结论。

资料3某种金合欢有大而中空的刺,蚂蚁栖居其中,并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蚂蚁“侵食”金合欢,这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下表是用金合欢幼苗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

金合欢幼苗生长状况。

没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有蚂蚁生活的金合欢。

(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2.师生共同总结: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做生态平衡。

当食物链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因捕杀或疾病等原因而大量下降的时候,往往其天敌的数量会随之下降,而被其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因天敌减少而繁殖增多,就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如植食性动物数量过多会使植物数量大量减少,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保护动物就是要保障既不能随意消灭,也不能任其肆意繁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害虫害兽要科学防治。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看问题要多角度把握动物的作用,而不能以偏概全,目光短浅。

1.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逐渐分解,如果被羊吃了,会在羊体内分解,你认为这两种方式哪种分解更快呢?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羊吃的草更能促进草的分解。

2.草中的有机物被羊体内的细胞吸收后是通过什么作用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二者如何能返回无机环境中?教师复习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展示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动物的呼吸和排泄返回到无机环境,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可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由分解者进一步分解。同时,动物的遗体也会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无机盐等返回无机环境,再进一步供植物利用产生有机物。

3.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直接或者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动物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回归自然界。

【设计意图】从现象出发,不断深入探寻原因,最终揭示原理。通过画图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动物可以促进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质回归自然界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图片或教师播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视频,思考:如果没有动物参与,植物的繁殖会不会受到影响?学生能很快说出植物的繁殖会受到影响,但是理解不深入。

2.教师举例:毛里求斯岛上有一特有树种――卡伐利亚树,也称为大颅榄树。这是一种高大的热带乔木,树高可达100英尺,树围14英尺。该树木质坚硬细密,曾经是岛上大量出口的优质木材资源。几百年前,它们的踪迹遍布全岛,而今却已寥寥无几,且都是百年老树。

1982年,科学家在岛上对卡伐利亚树作了几个月的深入研究发现,尽管此树年年开花结果,却没有一颗种子发芽,这种现象已持续了几百年。据记载,20世纪30年代,一些当地的植物学家担心卡伐利亚树会灭绝,曾采集这种植物的种子,用各种方法处理种子,试图促使它们发芽。

可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人类眼看着这种珍贵树种走向灭绝,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后来,经科学家细心地测定了大颅榄树的年轮后发现,卡伐利亚树果核的发芽依赖于渡渡鸟的肠胃;渡渡鸟灭绝了,卡伐利亚树也因无法繁殖后代而走向灭绝。现在,毛里求斯已采用科学方法磨薄卡伐利亚树的果核或者让吐绶鸡来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以取代渡渡鸟。此后,这种树木终于绝处逢生。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到动植物的息息相关。

3.师生总结:动物帮植物传粉,使植物能顺利繁殖后代。动物帮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动物为植物传粉、播种的现象初步理解动物对植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同时,利用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动植物之间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1.教师展示资料:据报道,福州闽江公园沙滩岸边密密麻麻地散落10多厘米长的黄鳝,已全都死掉。当前市民在闽江放生鱼、龟等活动较多,但是被放生的动物被捕捞、死亡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我们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学生讨论认为保护动物是应该的,但是放生动物不能盲目,而要选择适合的自然环境,并要考虑水温、其他生物的分布等情况,否则,被放生的动物不能生活,或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师生总结:动物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也可以帮助植物。但是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科学合理地管理和防治动物。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正确保护动物的方法,树立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课后小结。

本节教学从一开始的小品展示,谚语讨论,练习比赛,尝试建立食物链与食物网。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十二

这节课是在送课下乡活动中进行的,接到这项任务时,我真的有些受惊若狂,这项任务完全可以让其他老师去承担,但是书记却选择了我,可见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我在欣喜之余,又感到自己的压力太大,那要面对全县的老师,还面临着市教研员的点评,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市里最优秀的生物老师刘老师,但是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又是多么的可惜,这样想着,我便加紧准备。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引入一开始感觉不太理想,后来同行听了我的课后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了调整,即没有单纯的从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让学生欣赏五副拥有动物的漂亮画面,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个题目。这种引课的方式既生动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又顺利的展开新课,感觉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觉经常思考,联系实际去引课、讲课,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我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生能结合以前学过的食物链知识竟然在黑板上顺利地写出来,这样在分析解决后面的讨论题就水到渠成了,难点竟然轻易地突破了,对于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中的难点之难点,我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播放了视频,学生的思路稍有清晰,但是让学生讲自己看后的收获,学生似乎还有些困窘,我料到了这样的状况,于是安排了一个物质循环的简图,这时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能讲出来,我在此基础上点明没有了动物,物质循环还能进行,但将减慢,所以我们共同的得出了结论,关于动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教学中,我觉得还是比较的成功,学生还举出不少平时阅读或生活中看到的或看电视了解的`事例,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事例,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运用视频资料介绍作用,效果非常好,给孩子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本节课不足之处:与市实验中学刘颖老师的课相比,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语言功底需要进一步提升,刘颖老师那种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着实让人佩服,她那样的会激励学生鼓动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如果是我到外校讲课,绝对不会做到的,另外,我在教授这节课时,还需要用来提升和警醒人们关注动物、保护动物,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因为时间关系,情感教育略显单薄,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没有引申到位。这也是本节失误之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生物教案篇十三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182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