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4:35:10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专业14篇)
时间:2023-11-30 14:35:10     小编:书香墨

报告需要考虑受众的背景和需求,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在撰写报告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此外,报告范文中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报告的写作质量。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一

各位代表:

200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加快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

全市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0134万元,占预算128.9%,同比增长20.8%。其中:上划收入完成34003万元,占预算131.3%,同比增长25.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131万元,占预算126.7%,同比增长16.5%。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6930万元,占调整预算98.0%,同比增长36.5%。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36131万元,加省结算补助271326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275367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1560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23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379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5831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123万元,专项补助收入11201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29580万元;上解省支出4041万元,包括:固定上解3165万元,所得税未达基数上解124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261万元,其他上解491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6232万元,财力合计313689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306930万元、调出资金10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6359万元后,当年净结余297万元。

此外,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10064万元,占预算239.3%,同比增长53.0%;基金支出完成12951万元,同比下降27.1%。从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全市基金收入10064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1125万元,调入资金103万元,上年结转3843万元,财力合计15135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2951万元后,基金结余2184万元。

市直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388万元,占预算139.9%,同比增长34.8%。其中:上划收入完成12163万元,占预算135.1%,同比增长36.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25万元,占预算146.1%,同比增长33.0%。2006年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0408万元,占调整预算100%,同比增长36.5%。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市直一般预算收入10225万元,加省结算补助49242万元(其中:省补助收入50884万元,具体项目包括:税收返还收入4943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收入7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790万元,专项补助收入24895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391万元;上解省支出1642万元,包括:固定上解1363万元,出口退税专项上解234万元,其他上解45万元),加上年决算批复补助收入1091万元,财力合计60558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60408万元、调出资金9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27万元后,当年净结余30万元。

此外,2006年市直基金收入完成4472万元,占预算158.0%,同比增长40.4%;基金支出完成5194万元,同比下降34.1%。从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看,2006年市直基金收入4472万元,加:专项补助收入235万元,调入资金93万元,上年结转1032万元,财力合计5832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5194万元后,基金结余638万元。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工作部署,坚持依法理财,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一)财政收入实现突破。

2006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收1.2亿元,突破7亿元。其中,市直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在时间上,全市、市直分别提前两个月、三个月完成了一般预算收入任务。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既有经济发展、政策、市场等方面原因,也是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结果。在过去的一年里,财税部门开展税源清查,建立税源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科技信息化平台建设,定期分析重点税源变化情况,强化了税源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其他征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征管程序和方法,严格票据管理,完善“三单合一”缴款方式,提高了征管水平,增加了可用财力。

(二)重点支出得到保证。

进一步完善财政统发工资管理,保证了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其中市直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财政匹配比例提高到5%,职工住宅供热费补贴标准平均提高了2.7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再就业补助资金均实现100%发放;对城镇低保人员发放了取暖费补贴,体现了国家对城镇困难人群的关怀。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2.37亿元,良种补贴资金1280万元,筹集资金6160万元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44个。投入资金15370万元,支持了城市绿化、海南路、双拥大街、步行街、中央街立面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争取省专项资金12857万元,保障了教育、科技、政法、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事业发展支出,保障了扑火、救灾等应急支出。

(三)财源建设稳步推进。

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了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归集整理相关资料,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项目档案。牢固树立“围绕项目抓财源、围绕财源抓经济”理念,筛选上报项目,建立起各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积极组织项目实施。通过提高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净化执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等工作措施,改善了投资软环境。通过加大工业园区、贸易加工区和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口岸和城市功能,改善了投资硬环境。重点推进了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二期、对俄进出口加工区、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关鸟河水泥厂、40万吨“矿泉城”、1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大黑河岛自由贸易广场项目破土动工。

(四)向上争取效果良好。

各有关部门积极寻求上级政策和我市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全市共争取到位各类资金28.8亿元,为历年之最。争取省财力补助资金86193万元,确保了全市职工工资足额发放,提高了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争取社会保障资金36355万元,保证了最低生活补贴、就业补助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争取农业、教育、公共卫生、政法等专项资金6944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争取大项目前期费、进出口加工区、城市经营、开行城市信用贷款资金15500万元,有力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争取企业破产费用和破产补助专项资金25877万元,推动了企业改制。

(五)财政改革继续深化。

一是启动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成了预算数据转换、软件系统调整等相关工作;细化了部门预算编制,加强了项目预算管理。二是制定了《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安装调试了新的预算执行系统,为全面推行零余额账户清算模式做好了充分准备。三是扩大了工程项目采购范围,规范了工作流程,开展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净化了采购市场。全市实现政府集中采购额14665万元,节约率14.4%。四是推进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合人事部门进行了公务员实名登记、工资标准测算等工作,落实了财政补助资金。五是积极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六)财政监管全面加强。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内部层级监督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提高了财政干部遵纪守法、严格执法的自觉性;加大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规范了会计行为;采取多种手段规范资产交易管理,加强对改制、破产企业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收益流失;组织开展了支农、社保、教育等专项检查,对违纪问题做出了纠正和处理,维护了财经秩序。

虽然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税收贡献率不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二是由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远远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致使地方财力缺口逐年增大,对上依赖程度逐年提高。三是由于重点建设项目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债务风险相应增加。四是市县区之间工作推进不平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财政工作的努力空间和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二、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全市财政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国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我省整合财政管理、财源建设、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两国一城”发展战略,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取得重大进展,都为我市财政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预算执行看,仍然存在一些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如国家对“三北地区”的供热企业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及我市偿还国债转贷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债务,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这些减收增支因素,需要通过增收节支和向上争取解决。

基于对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2007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市四次党代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入抓好财源建设,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小康黑河、和谐黑河提供财政支撑。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7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73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05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1%。此外,全市基金收入安排745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安排745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以上全市财政收支安排为指导性计划,最终预算以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的预算汇总为准。

市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202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市直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8800万元,可比口径增长12%。此外,市直基金收入安排245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基金支出安排2455万元,可比口径增长6%,主要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还本付息支出。

根据《预算法》要求,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7年全市和市直一般预算收支以及基金预算安排都是平衡的。同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使用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编制了2007年预算收支报表,一并向市人大报告。

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65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157265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15144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3601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31233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60716万元,免征农业税转移支付补助收入20005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5123万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12379万元,结算补助收入9064万元);上解省支出3165万元,调出资金100万元,财力合计190500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190500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2007年市直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00万元,加省结算补助22853万元(其中:税收返还收入4697万元,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753万元,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5万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收入8941万元,结算补助收入4357万元);上解省支出2963万元,调出资金90万元,财力合计28800万元,减当年财力支出28800万元后,当年财政结余为零。

三、确保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推进财源建设,增强区域财政经济实力。

按照全省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深入研究、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市县财源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省对县及开发区的税收返还、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招商引资奖励、弱县大项目投资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培植壮大县级财源,增强县域财政经济实力。二是围绕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和打造“两国一城”战略决策,依托优势产业,本着“高起点储备,滚动式管理,分梯次推进”的原则,抓好项目管理和储备工作,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三是牢固树立“三个意识”(科学理财意识,投入产出意识,财政绩效意识),转变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在巩固现有财源基础上,大力培植新兴财源、后续财源,特别是支柱财源。重点支持矿产能源、外贸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我市地缘和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财政优势。

(二)努力向上争取,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眼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财政经济政策,紧密结合市情,以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寻求争取上级支持的有效途径和切入点,实现向上争取新突破,努力提高财政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资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争取农村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争取外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口岸设施改造和黑河港扩建,改善通道功能;争取大项目前期费,推进油气换装管道、对俄木材加工基地、对俄输变电、煤矸石电厂、多宝山矿区等项目建设;利用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治理沙金过采区等扶持政策,争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资金,重点发展水电、风电、坑口电站和俄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资金,加快黑河中学建设及职业教育发展。此外,还要积极争取社会保障、粮食、旅游、防火、城区改造等专项资金。

(三)坚持机制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完善税源监控体系,严厉打击偷逃骗税和随意减免税行为,堵塞税收征管漏洞;依托“金税工程”等先进科技平台,实行以票治税,对主体税种和骨干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小税小户进行逐户摸底,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通过机制、手段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三个比重(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四)调整优化结构,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按照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与机构编制“双控”机制,全面推行财政供养人员实名制管理,控制人员和经费过快增长;健全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认真落实财政扶持和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继续增加对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保障能力;设立招商引资、大项目费、安全生产、畜牧业发展、场县共建、中高考奖励等专项资金,保障各项工作推进经费。

(五)完善配套措施,继续深化各项财税改革。

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做好公务员职级工资制度改革的相关工作,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铺垫,逐步形成符合当地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能够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类收支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等配套制度,确保新旧收支科目顺利衔接。三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项目预算管理办法,逐步对部门预算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和跟踪问效。四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改革,全面实行零余额账户清算模式,提高财政资金运转效率。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观念,推行财政统发工资指纹识别系统,清理财政供养人员,解决“吃空饷”问题。五是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严格执行《开展治理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抓好政府采购专家库建设,规范采购行为。六是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建立贯穿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

(六)推行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财务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硬化预算约束,研究建立贯穿于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全过程的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探索编制政府债务预算,设立偿债准备金,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注重加强财政自身建设,全面启动和推进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工程,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干部职工树立和发扬“团结友爱、崇尚文明、廉洁从政、奋发进取”的财政精神,营造“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思路创新、实干兴业”的工作氛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政绩观,创建让人民满意的财政机关。

各位代表,2007年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主动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高度重视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深入推进依法理财,努力建设法治财政,为加快推进小康黑河、和谐黑河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二

各位代表:

一、2009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影响,努力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圆满完成了预算任务。

2009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25,18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83,823万元,为预算的110.77%,增长24.08%。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14,18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86,978万元,为预算的118.05%,增长14.92%。

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6,357万元,一般预算收入136,635万元,为预算的110.41%,增长23.67%。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完成245,965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25,300万元,为预算的114.94%,增长21.33%。

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一般预算收支净结余1,781万元(其中,市本级41万元,鸡东县58万元,密山市1,122万元,虎林市560万元)。

2009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逆势而上实现收入快速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增收节支的巨大压力,各级政府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拉动经济、狠抓增收取得明显成效,危机之年保预算得以圆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完成预算的110.77%,同比增长24.08%。

民生支出和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农林水、卫生、科学、社保、城乡社区支出分别增长14.34%、27.53%、23.01%、39.5%和21.91%。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城乡居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益。

2009年,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困难力保收入增长,厉行节约确保重点支出,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

(一)突出“保预算”主题,全力以赴应收尽收。

下大力气推进税收监控。积极强化对市级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对企业应缴、已缴、欠税、入库级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准确掌握税收信息。加强欠款回收工作力度,落实欠税回收任务,实行欠税回收周报和通报制度,严堵税收漏洞。深入推进煤矿税费一体化监控系统,做法获得省财政厅全省推广。

创新机制强化非税监管。细化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规范缴费行为,将185个执收单位、906个项目纳入市级政府非税收入项目库,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积极推进征管单位台帐和费源库建设,有序推进非税收入监管规范化、科学化,被确定为全省非税收入直缴改革试点地市。狠抓契税挖潜增收,加强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网络建设,严格审批制度,加强税款征收缴库。

努力建设收入长效机制。坚持收入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进一步细化组织收入工作的各项流程,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完善制度办法和创新工作举措,全面强化抓收入长效机制和重点会战机制,确保了财政收入均衡稳定入库。

(二)突出“保增长”主题,积极拉动经济增长。

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紧紧抓住中央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机遇,努力争取中央和省扩大内需新增投资6.4亿元,注入我市4批198个项目,结合地方投入,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自主创新等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家电、汽车下乡补贴资金,全市销售家电汽车产品4.9万台,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取得积极成果。

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发展。投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9392万元,担保贷款6790万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剥离企业办社会,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投入5649万元,支持企业安全生产和调整优化煤矿产能。投入园区建设、口岸建设等资金1229万元,强化了企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积极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结构性减税,鼓励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后劲。

积极增强政府融资功能。争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银行资金1.6亿元,为西南部新区开发向农发行融资4.2亿元,为棚户区改造争取省开行5亿元及担保融资1.6亿元,多方筹措机场建设资金0.98亿元,保障了西南新区、棚户区、民用机场等牵动全局的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专项担保机构无偿补助资金和省专项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强化了担保功能。

(三)突出“保民生”主题,积极倾向民生投入。

加大投入助推三农发展。通过发放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95亿元,投入产粮大县奖励和粮食收购价、良种补贴等资金1.53亿元,稳定了粮食生产。投入农村公路、饮水、沼气、卫生、新农村等项建设资金3.08亿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等项建设资金7046万元,支持了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发展。化解农村债务2131万元,促进了农村发展和稳定。

普惠居民增加群众收入。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1.86亿元,发放第三轮津补贴1.79亿元,拨付城乡低保资金2.2亿元,拨付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和扶贫资金3452万元,发放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4508万元,拨付优抚、军转干部等生活补助3393万元,面向各个阶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城乡居民内需消费能力。拨付出租车、公交、农村客运燃油补贴、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价调基金等6984万元,安排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中小学、农村五保户取暖补助9206万元,解决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药费等2.71亿元,安排残疾人就业、住房等支出674万元,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质量。

继续加大教育医疗投入。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困难学生教科书费4932万元,安排低保家庭学生及农村寄宿生、通勤生补助、奖学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等2919万元,投入1.27亿元改善城乡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投入3692万元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投入3880万元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标准,投入4120万元解决机关事业医疗保险,投入2483万元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3511万元构建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和防控、抑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投入2105万元支持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和谐建设。投入3.46亿元安排煤矿和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投入1.51亿元支持道路、桥梁、供水、供热等城建设施和维护,投入2784万元用于城市绿化、美化和亮化,投入4959万元解决破产矿基础设施改造,投入6231万元支持科技、文化、体育和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切实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投入1.34亿元支持采煤沉陷治理、退耕还林和森林保护。投入3559万元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投入5358万元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环保排污治理,大力促进人与资源、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突出“谋绩效”主题,深化细化财政管理。

坚持突出绩效目标导向。制定出台了《鸡西市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将绩效目标列入部门预算,以明确量化的预期产出结果引导预算安排,进一步将支出绩效的监控和管理向财政支出前端延伸。在支出审核中,对绩效目标不明确、偏离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项目予以限制和压缩。

坚持强化绩效事中监控。对照绩效目标,在项目实施前和实施中分别建立拨款控制点。全面推广零余额管理模式下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完成公务卡管理系统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采购人行为,土地整理、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房屋修缮、装饰以及市政工程纳入到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范围,节约率达到10.1%。坚持“先评审后编制、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采购、先评审后审批”,对项目建设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投资评审,综合审减率20%。

坚持深化绩效财政建设。总结我市“五财”、“三链”为核心的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建设实践,被《中国财经报》推荐为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交流经验,为促进全国公共财政改革作出贡献。

2009年,预算执行经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立市项目不多,这些瓶颈性制约条件并未根本改观,2010年预算安排与执行的形势仍很严峻。收入方面,国家出台个人所得税、房地产业等一揽子减税政策、金融危机压力影响尚未消除,加大了收入工作难度。支出方面,煤矿下放学校教师工资缺口、工伤残待遇、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医保、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补助、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民生需求,加大了支出压力。

二、2010年全市预算草案。

根据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财政收支形势分析,2010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巩固经济回升结果,切实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以绩效化和精细化为手段,推进“财政绩效升级年”的各项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壮大财政发展实力和财源发展后劲,强化民生保障力度和财税管理水平,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健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确定2010年预算编制原则为:一是坚持应收尽收。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纵深推进收入监控和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切实压缩欠税。二是坚持助推经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用足用活政策、资金和融资手段,努力启动城乡内需,持续推动我市经济回升向好。三是坚持优化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和后续财源结构;更加注重保障重点和压缩一般,努力优化支出结构和优化管财手段。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市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11,493万元,增长15.05%(全口径预算收入安排486,960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72,72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7.28%。(地方预算支出安排388,595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57,228万元,增长15.07%(全口径预算收入安排362,990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22,075元,比上年预算增长19.38%。(地方预算支出安排231,370万元)。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上述预算收支安排,当年预算收支是平衡的。但一些不可预见的增支因素仍需依靠全市各级政府在预算超收中消化解决。

三、建设精细管理的绩效财政,确保完成2010年预算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结帐之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这些都对财政预算执行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必须争分夺秒、抢抓机遇,统筹兼顾、攻坚克难,强化绩效目标对收入和支出的约束作用,发挥精细管理对实现绩效目标的支撑功能,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入拓展财政职能,全面达成各项财政税收目标任务。

(一)深入涵养培育财源,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一是抢抓机遇千方百计为大项目筹资融资。

紧紧抓住国家积极财政政策、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机遇,整合对上争取,更多地为我市46个5000元以上大项目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服务方式,支持金融业发展,做大做强信用担保,整合资产注入融资平台,不断扩大筹融资规模,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是多措并举大力支持园区财源载体建设。

紧紧围绕“四大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五大园区”的信息、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投资、对上争取和融资扶持,促进开发区园区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强载体。

三是加大投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紧紧围绕“集中打造优势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投入重点,全力以赴支持招商引资、统筹资金来源,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支持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任务目标,增强项目预算与政策引导保障力度,加快对上争取和商业融资工作步伐,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支持西南新区、老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西山森林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二是突出公共财政投入支持重点。

深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社会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节能环保、矿产资源勘查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积极调整本级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资金用于重点扶持领域。

三是建立财政保民生投入体系。

把对民生的谋划与保障摆放到财政工作的中心环节,逐步完善民生滚动预算,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分类排队,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办法,逐年安排解决我市的各项民生需要。优先解决那些群众最迫切、办了最满意、大家都叫好的热点民生问题,积极逐步解决那些群众最关切的焦点民生问题,对上争取加创新办法,想方设法解决那些难解决的难点民生问题。

(三)深入推进精细管理,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一是强化抓收入保盘子长效机制。

不断深挖聚财潜力,统筹谋划,按月推进,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巩固税收监控例会制度,逐项完善重点行业、重点税种征管与监控办法,探索完善纳税信息审核与约束、稽查全程化监管机制,深入推进小煤矿安全与产量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强化收入通报制度,加大企业欠税回收责任制落实力度。

二是优化非税收入征管体制和机制。

改革完善重点非税收入项目征管模式,整合征收职能,按照征收对象、计费基数建立统一征收机制,在基建项目、煤炭领域实行“一体化征收”。推行费源库管理制度,实现源头控管、透明征管。开展重点项目专项清欠工作。理清代征部门、征收部门的关系,建立征收质量考核机制。探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权、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收入管理,对非自然资源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统一管理,实现应收尽收。

(四)深化绩效财政建设,全面强化财政管理。

一是健全绩效化预算管理机制。

健全完善预算体系,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逐步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将预算单位自有收入预算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起项目预算安排从备选库筛选进入项目库审定的一条龙管理机制,积极构建绩效目标引导预算安排、绩效评价影响预算安排的新型管理机制,进一步压缩政府支出中的低效支出。

二是深化绩效化支出管理体系。

健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集中采购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搭接配套的财政资金流程化监管体系。加强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工程招投标管理,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加强集中支付对对施工企业营业税及教育税附加、城维税等税金的催缴、代缴工作,加强对“三农”、教育、科技、社保重点投资项目的评审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推进绩效化财政监督管理。

加快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逐步建立起更为科学精细的税收收入分析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分析预测水平。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检查,加大重点项目的监督,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自觉规范财政权力运行,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财政。

各位代表,2010年预算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全面建设“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序、用财有为、管财有法”的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为全面完成预算任务、推动“开放富裕、文明和谐”鸡西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三

各位代表:

2003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克服各种减收增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

2003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4,244万元,为年预算的109.6%,增长31.2%。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完成3,323万元,为年预算的114%,增长39.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41万元,为年预算的100.4%,增长21.1%;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80万元,为年预算的322%,增长222%。全县财政总支出完成26,453万元,其中本级支出完成22,504万元,为年预算的112.7%,增长17.2%。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结果为: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减省、市各项结算补助及上解支出,当年预算超收超支、收支平衡。

纵观过去的一年,全县财政工作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方面减收因素不断出现。一是“非典”时期,国家出台了减免部分税费政策,使工商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受到影响;二是受自然灾害和政策性减税的影响,农业税减收1,400万元;三是落实再就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减少财政收入280万元。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大幅度增长。一是在财力相当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全部兑现了拖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93年至95年18个月套改工资,恢复了工资福利部分,落实正常的晋级工资,增加支出3,000万元。二是年度内退伍兵安置和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加大了财政负担;三是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增加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216万元;四是防治“非典”增加支出200万元。为克服各种困难,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财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消化了各种减收因素给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县主要领导带领财政部门积极跑省进市,千方百计地争取省市财政在资金上的支持,全年累计比去年多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有力地缓解了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财政支出体现了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发放职工工资以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点支出。

2003年,全县财政在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和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预算执行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县委加强对财税工作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财税部门认真落实财税政策、改进和加强财税管理、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竭尽全力确保平衡的结果。

(一)强化财税征管,确保应收尽收。

不断加强与税务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力度落实税收任务,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财税征管手段,保证税收征管有序进行,确保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的收支管理,强化预算外资金的统筹工作力度,有效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状况。在全县各条战线及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财政总收入完成14,244万元,比同期增加3,387万元,增长31.2%,超额完成当年预算任务。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四个确保目标。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一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工资政策,提高工资水平。年初以来,我们坚持集中财力保工资的原则,及时足额发放了职工工资,没有出现拖欠工资现象。全面兑现工资政策,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工资从2002年年末的780元,增长到2003年年末的990元,平均增长210元,增长了27%。并首次兑现了年末一次性奖金,职工工资水平在全市位居第二位。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扭转多年来工资发放不及时的局面。同时对上划到县的乡镇教师工资、卫生院及防疫人员工资、乡镇公安干警工资做到了和县直单位同步发放;二是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03年全县养老保险费收入2,847万元,收缴率达到100%,养老金支出2,32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三是确保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财政承担的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四是确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低保费支出394万元。

(三)优化支出结构,努力确保重点支出。

继续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压缩行政经费,削减弹性支出。净化财政供养范围,清理出不应由财政继续供养的人员530人,每年为财政节约资金341万元。在确保工资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前提下,对民政抚恤、教育、市政、环卫、交通、支农、政法部门等项资金优先解决。其中市政建设安排资金2,000多万元,优化了投资环境;安排政法部门经费1,490万元,保障了社会安定;安排通乡公路匹配资金640万元,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努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实行零基预算,减少不合理经费支出。在保证各部门正常经费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统一的定额,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对各部门经费指标重新进行核定;二是加强财政收支监管,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纳入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已达到148户。通过实际运行,各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不合理开支明显减少;三是切实抓好部门预算试点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部门预算试点单位,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规范预算编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加大《政府采购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了政府采购范围,努力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增强乡镇财政实力。理顺了县乡分配关系,规范了县乡财政收支范围,有效缓解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六是积极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继续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宣传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对乡镇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加强财源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省政府加快县级财源建设发展的有利契机,把财源建设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经济战略调整的重点,结合县乡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确立以工业财源为骨干,农业财源为基础,第三产业等新兴财源体系为重点,用好用足省市关于财源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财源建设步伐,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六)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职能,规范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促进预算内外资金的有机结合,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加强会计管理,规范财务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专项检查,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重点检查了25户,对违纪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三是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加大监督处罚力度,规范资金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

各位代表,2003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从总体看是好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县财政收入虽然增长较大,但与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收支矛盾依然相当突出。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地方财政可用财力所占比重偏低。三是虽然行政单位机构改革成效明显,但财政供养人员有增无减,财政负担难以减轻。四是县乡两级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偿债压力不断加重,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五是财政收入缺乏持续增长的后劲,难以保证长期增长的势头。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预算(草案)。

200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国家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对全县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我们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财政形势根本好转继续努力。

2004年全县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发挥优势、用足外力、打造精品、全民创业、追赶富县、立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县政府的工作布署,严格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支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狠抓财源建设;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工资性支出和重点支出的需要;深化财政改革,整顿财经秩序,不断推进依法理财。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2004年全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县财政总收入安排1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4%。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减省市对我县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上解,当年可用财力22,086万元。根据以收定支的原则,全县财政支出安排22,08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预算安排是收支平衡的。

三、积极开拓,艰苦奋斗,确保圆满完成2004年财政预算任务。

为确保全县财政预算任务的完成,按着县委的要求和本次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2004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努力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一方面加强收入征管,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密切与税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落实人代会确定的收入任务。认真研究国家税收政策和我县经济结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对收入执行情况的动态分析与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分析和预测,全面掌握重点税源的动态,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坚持依法治税。严禁越权减免、违规减免、先征后返、异地交税等方式偷逃税款,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四是加强农业税和非税收入的征管,规范征管手段,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力而行,大力压缩弹性支出。继续坚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的优良传统,切实贯彻“两个务必”要求,在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减少弹性支出。使财政支出控制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确保当年预算的收支平衡。

(二)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发展。

2004年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和省政府加快县乡财源建设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各项财政政策,建立有前途、有活力的后续财源体系,促进财政收入总量增加,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扶持方式,对确实可行的企业或项目,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担保、政府委托出资人参股注资或政府无偿投入以及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等多种方式予以扶持;二是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通过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和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为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四是加大对通乡公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五是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文化等项事业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一是继续做好工资保障工作,确保县乡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保证“两个确保”和“低保”所需资金。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覆盖面,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所有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对就业市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的支持,全面落实支持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政策;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四是坚持“两个务必”,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保证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五是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农业、教育、卫生、政法等项重点支出的适度增长,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创新财政管理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加快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步伐。四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逐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行为,节约财政支出。五是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

(五)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财政监督机构和制度建设,形成内部监督与对外监督相结合,检查处理与追踪问效相结合,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二是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升财政干部和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和能力,切实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落到实处。三是强化财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加强执法检查和会计管理力度。继续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完成2004年预算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改革,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四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2012年,全市各区县、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

(一)财政收支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收支。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760亿元,完成预算105.2%,比上年增长21%,其中税收收入1105.6亿元,增长10.1%。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354.5亿元和上年结余214.8亿元,减除区县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调出资金75.5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总财力为2253.8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112.2亿元,完成预算96.6%,比上年增长19.2%。财力与支出相抵后,全市一般预算结余141.6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122.1亿元,主要是建设类项目资金和中央专项补助资金;预算纯结余19.5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2013年使用。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948.3亿元,完成预算87.8%,比上年增长1%,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879.4亿元,增长1.9%。基金收入加上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上年结余等资金234.6亿元,基金总财力为1182.9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035亿元,完成预算83.3%,比上年增长17%。财力与支出相抵后,全市政府性基金结余147.9亿元,全部为建设类项目结转资金。

市级一般预算收支。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649.9亿元,完成预算100.1%,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税收收入375.4亿元,增长6.9%。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354.5亿元、调入资金4.9亿元和上年结余121.8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164.7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总财力为966.4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支出900.5亿元,完成预算96.7%,比上年增长14.3%。财力与支出相抵后,市级一般预算结余65.9亿元,全部为结转项目资金。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2013年使用。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支。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41.1亿元,完成预算84%,比上年下降7.6%,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193.4亿元,下降12.6%。基金收入加上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上年结余等资金38.5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14.5亿元,基金总财力为265.1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支出255.9亿元,完成预算81%,比上年下降5.4%。其中土地出让成本和整理费用121.6亿元,土地出让政府净收益中列支的地铁、快速路等项目支出79亿元。财力与支出相抵后,市级政府性基金结余9.2亿元,全部为建设类项目结转资金。

地方政府债券收支。

2012年财政部代理我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1亿元。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用于地铁5、6号线项目资本金21亿元,中央投资水利项目地方配套5亿元,静海县团泊水库改造3亿元,清水工程2亿元。

(二)预算执行特点及财政主要工作。

2012年,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公共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教育支出378.7亿元,增长27.4%。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国家规定的17%目标。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新建改扩建145所公办幼儿园、15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509所村办标准化幼儿园。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深化特色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建设,累计改造提升1190所中小学和16所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任务。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海河教育园区二期项目,支持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启动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继续落实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支持84个重点学科和一批品牌专业建设,完成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推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支持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扩大中职学校免学费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学前儿童给予资助。

文体传媒支出35.8亿元,增长20.5%。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中心全面建成,海河剧院主体竣工,数字广播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实现文体中心、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农村全覆盖。落实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财税政策措施,支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超场次演出补贴等方式,鼓励艺术院团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增加演出场次,创作文艺精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二期、国家3d影视创意园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场馆建设,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推进体育设施综合利用和对外开放,完善街道社区体育设施,支持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其系列活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医疗卫生支出106.7亿元,增长20.5%。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调整,中医一附院、第二儿童医院、天津医院、胸科医院和区县公共卫生机构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新增社区国医堂78个,完成258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任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重点传染病防治、慢性非传染病管理和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全面开展。提高计划生育奖扶、特扶标准,不断健全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网络。

公检法司及工商质监支出122.9亿元,增长11.2%。加快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以“三张网”为主体的治安防控体系,支持构建视频监控网络,提升消防装备水平,治安维稳、防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增加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财政投入,支持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设立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基金,扎实推进放心食品系列工程。

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2.3亿元,增长20.2%。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创业培训投入,提高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鼓励创业企业聚集发展。完善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助等政策措施,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47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10元增加到300元,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完善社会福利和救济制度,提高城乡低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特困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及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落实转业军人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健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对低保、特困和重点优抚对象家庭发放价格补贴。提高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政府补贴标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853张,新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06个、社区配餐服务中心85个。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00万平方米,向9.5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3.7亿元,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

3.城市载体功能显著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571.5亿元,增长19.2%。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多元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一批铁路、公路、地铁和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推动重点道路拥堵段改造,相继打通33处交通卡口瓶颈。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延长公交线路54条,改造提升公交场站11座,更新公交车辆2000部。

落实生态市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清水工程、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综合治理河道212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完成于桥水库周边污染源治理工程。推进燃煤供热锅炉改燃并网工程,完成664万平方米供热改燃任务。实施“黄标车”治理,淘汰更新车辆7319部。新建提升绿地1700万平方米,植树造林17万亩,完成北辰郊野公园一期工程。实施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新建泵站16座,疏通管道3436公里。完成中心城区300个旧楼区提升改造工程,加大重点道路区域、新建项目周边、城际铁路沿线整治力度,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继续巩固。

4.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实施结构性减税措施。继续落实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结构,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期限,全年为企业和居民减税100亿元。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总体减轻试点企业税收负担,逐步消除重复征税问题,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格控制收费范围和标准,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健全财税政策体系,推进新区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支持创新型金融市场体系、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新区产业基金、股权基金、融资租赁、保理保险快速发展,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租赁业务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融资租赁出口退税试点正式实施。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推进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南港工业区等功能区开发建设,启动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全面落实以港养港、航线培养、机场补贴政策,天津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竣工,滨海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内陆“无水港”达到23个,新增航线28条,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功能进一步提升。

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财税综合服务手段,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周转借款、财政补助等手段,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支持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引进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中心,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20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投入运营。继续实施“千人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培养引进领军人才。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落实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通过注资补助、购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给予高管人员奖励等手段,大力支持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聚集成长。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各项政策“聚焦”,提升楼宇品质和服务功能,引入一批国内外企业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以及动漫创意等高端业态企业和机构,税收“亿元楼”数量进一步增加。支持服务业载体建设,国家会展中心落户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二期顺利竣工,泰安道综合开发全面完成,一批高端商业商务综合体和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际性会议会展成功举办。

5.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林水利支出94.8亿元,增长21.9%。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十项农村水利专项工程,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改造提升设施农业5万亩,建成放心菜基地10万亩。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与合作,加快农业工程中心和种业基地建设,完成96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继续实施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启动第二批“三改一化”试点,新开工农民安置住宅1100万平方米,竣工500万平方米,130个文明生态村完成创建任务。支持31个示范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完善招商引资载体功能,一大批高水平项目落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和管网入户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84公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14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巩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涉农补贴、农业保险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879家。继续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深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6.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

财政增收机制不断健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进和加强薄弱环节征管,新兴业态和流动税源管控水平逐步提高。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实施信息管税工程,健全财政税务机关与行业主管部门信息联网制度,初步形成横向互动、上下联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健全收入目标责任制,税收征收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

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预算更加细化透明,政府性基金预算趋于科学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稳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完成。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项目预算年初到位率明显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政府采购实施范围逐步扩大,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加快实施。

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压缩一般性、消耗性开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节会论坛支出,集中财力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加快推进联网审计改革,搭建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监管平台,实现审计部门对财政资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的实时监控。扎实开展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三)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收入总量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税收收入增幅不高,可支配财力增加不多;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建设类支出快速增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财政制度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应收尽收的机制尚不完善,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区县和乡镇财政还比较困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里,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大机遇,推动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财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促发展保民生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财政收支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由2007年的5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760亿元,年均递增26.7%,五年累计收入5781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3倍。一般预算支出由674亿元增加到2112亿元,年均递增25.7%,五年累计支出7201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1倍。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是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着力解决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环境建设等民生问题。五年间财政一般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民生支出共计7989亿元,年均递增33.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67.3%提高到76.4%,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减税措施,重点支持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推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统筹推动郊区县“三区”联动发展,区县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四是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取得新成效。

根据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制定实施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地方收入全留体制,全面落实港口、机场财税扶持政策,新区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建设全面提速,载体能力和服务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推进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型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正式启动,涉外税收制度创新取得突破,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作用日益显现。

五是财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深入推进。

理顺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将金融保险业流转税收由市级固定收入调整为市与区县五五分享,逐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困难区县财政实力和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完成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落实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政策,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等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财政运行更加科学规范、安全有效。

二、2013年预算草案。

201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矛盾有所加剧,财政增收的难点和不确定因素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经济增长逐步企稳并出现向好迹象。从我市情况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能力日益增强,将为进一步壮大财政实力,统筹安排好财政收支创造良好条件。我们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充分估计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全市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根据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13年全市一般收入预算安排19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348.9亿元和上年结余141.6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总财力2461.5亿元。

全市一般支出预算2461.5亿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16.5%。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划分,主要包括:教育448.9亿元,增长18.5%;科学技术90.7亿元,增长18.7%;文化体育与传媒43.3亿元,增长20.8%;社会保障和就业239.2亿元,增长18.2%;医疗卫生125.9亿元,增长18%;农林水利112.2亿元,增长18.4%;城乡社区事务656.5亿元,增长14.9%;公共安全123.3亿元,增长10.2%;一般公共服务147.6亿元,增长6.9%。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10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967.2亿元,增长10%。基金收入加上预计中央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8.1亿元和上年结余147.9亿元,基金总财力1208.7亿元,全部用于安排支出预算,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16.8%。

(三)市级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2013年市级一般收入预算安排7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348.9亿元和上年结余65.9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133.8亿元,市级一般预算总财力1008.7亿元。

市级一般支出预算1008.7亿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12%。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划分,主要包括:教育143.6亿元,增长17.3%;科学技术44.8亿元,增长15.2%;文化体育与传媒25.1亿元,增长17.4%;社会保障和就业165.4亿元,增长15%;医疗卫生48.3亿元,增长14.5%;农林水利69.8亿元,增长14.9%;城乡社区事务186.5亿元,增长4.7%;公共安全56.4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服务48.8亿元,增长5%。

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260.4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211.9亿元,增长9.6%;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16.7亿元,增长7.6%。基金收入加上预计中央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18.1亿元和上年结余9.2亿元,减除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11亿元,基金总财力276.7亿元,全部用于安排支出预算,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8.1%。按照基金项目划分,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成本和整理费用134.1亿元,增长10.3%;土地出让政府净收益83.8亿元,增长6.1%;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7.9亿元,增长0.7%。

总的来看,受国际经济低迷和国内面临诸多困难的影响,今年财政增收基础仍不稳固,特别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还将减少一些收入,而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支出需求较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都需要增加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今年财政收入预算按增长12%安排,增幅比上年有所下调,体现了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在支出预算安排上,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资金需要,符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要求。在预算执行中,我们要进一步健全财政增收节支机制,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全面强化支出管理,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化财税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依法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

完善现代化征管体系,大力实施信息管税,建立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强化税源分析、税收预警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努力防止税收流失。推进税收管理工作平台建设,重点加强税基管理、户籍管理和源头管理,实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强化税务部门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搭建统一的数据应用平台,开展第三方信息比对,不断提高税收管控水平。进一步强化“以票控收”机制,依法依规征缴各类非税收入,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全面掌握重点大户的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科学预测税收走势,增强税收征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新兴业态和流动税源监管,改进零散税源委托代征办法,清理异地注册经营企业,扎实推进税收属地化管理。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级征管部门收入任务,加强执行过程监督,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的良好局面。完善征管责任制,梳理优化征管流程,合理界定岗位职责,切实杜绝漏征漏管、应征未征问题。

(二)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着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

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完成综合配套改革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创新型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建设,发挥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运税收和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等政策效应,建设航运交易所和配套中介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境外邮轮公司、海运公司落户。继续实施以港养港政策,加大航线航班财政补贴力度,加快天津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二期、国际邮轮码头二期、滨海国际机场二期等项目建设,完善“大通关”体系,健全“无水港”网络,进一步提升航运物流服务功能。安排好国家和我市各类补助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功能区开发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和优势产业发展。

加强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和政策支持,着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落实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10项政策措施,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资金奖励、政府采购等手段,培育更多的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和行业领先的“杀手锏”产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建一批高水平孵化转化载体。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抗癌药物等10个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攻克电子信息等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实施海水淡化等科技示范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大院大所合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修订完善新一轮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开发和整合楼宇资源,积极吸引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科技研发、金融创投等企业和机构入驻,培育一批优势产业特色楼宇,打造更多的税收“亿元楼”。支持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旅游产业园和各类主题公园建设,推动海陆空旅游、郊野公园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提升服务业载体功能,推进国家会展中心、津湾广场二期等重大商业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中心,完善便民服务体系,促进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进一步增加外贸发展基金规模,支持出口企业调整贸易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培育优势品牌。继续支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区建设。

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实施十项农村水利专项工程。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继续推进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各类农业产业园区的科技含量、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土地出让金返还等财税扶持政策,推进区县示范工业园区拓展区开发建设,引进更多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完成“三改一化”第二批试点任务,新开工农民安置住房1000万平方米,竣工800万平方米,进入示范小城镇居住的农民达到60万人。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推进村镇银行加快发展,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支持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和农村公路改扩建项目,扩大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工程试点,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三)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启动学前教育提升计划、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现代化标准建设,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推进特色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试验校建设,进一步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和校车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继续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推进海河教育园区二期项目,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办好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实体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实施高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落实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重点学科、品牌特色专业和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实践中心建设,筹建天津开放大学。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民办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公平协调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大戏院、群众艺术馆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继续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提升改造、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快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办好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启动第十三届全运会筹备工作,加快市健康产业园团泊体育基地建设,支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新建和更新改造一批健身园和体育公园,推动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公立医院建设资金投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完成天津医院、胸科医院、中医一附院等新建改扩建工程,推进第二儿童医院、环湖医院、医大代谢病医院等项目建设。启动区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办法、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等综合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30元增加到35元,支持开展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完善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统筹做好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应急管理工作。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完善计划生育奖扶、特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

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增加公检法司经费投入,实施高清视频监控点位建设和联网整合,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化消防安全体系、消防队伍体系和消防保障体系,强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建立综合应急救援机制。支持开展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大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经费投入,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整顿,继续实施放心食品系列工程。

(四)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创业载体建设,落实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帮扶制度,解决好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确保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财政补助标准由月人均180元增加到200元,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年人均300元增加到420元,建立居民生育和大病保险制度,发展补充保险,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转换办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逐步将未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救助和优抚对象抚恤等补助标准,落实价补联动机制,支持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40万平方米,新增发放租房补贴1万户,完成“城中村”三年改造目标,帮助更多中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五)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手段,扩大投融资规模,积极推进大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津秦客运专线和铁路地下直径线竣工通车,加快津保铁路、京津城际延伸线等项目建设,实施唐津高速和国道112东段延长线新建改扩建工程。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推动津围、津蓟等快速路建设,加快地铁2号线机场延伸线、3号线南站配套工程和5、6号线建设,启动1号线东延工程,打通一批交通卡口瓶颈。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通道建设,更新一批公交车辆,着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高标准完成生态市建设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独流减河、北运河、永定新河等河流治理,完成陈塘庄热电厂和纪庄子污水处理厂迁建工程,加快贯庄、大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武清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实现32座供热燃煤锅炉改燃并网,继续实施“黄标车”治理。完成中心城区480个旧楼区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城乡结合部及车站机场等重点窗口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天钢柳林、西站副中心等重点地区建设,实施中心城区排水功能提升工程。完成西青、东丽郊野公园一期工程,新建一批大型公园绿地,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

(六)深入推进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困难区县的补助力度,进一步增强区县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落实民生政策的能力。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加强分析调研和政策效应评估,对部分税负增加企业及时拨付财政补助资金,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健全财政运行机制。

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切实保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规范预决算公开内容和程序,促进预决算公开常态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和反馈应用机制,积极推行预算与绩效捆绑、履责与绩效挂钩的预算管理模式。完善财政支出审计全程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加强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逐笔落实还款责任和资金来源,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各位代表:2013年财政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十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和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深化财政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财政工作,凝聚力量,扎实苦干,努力推动天津实现更好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五

各位代表:

经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2007年全市收入预算为1447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6895万元,三税上划收入为6608万元,所得税上划收入为969万元。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40582万元。在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部门拨给我市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等一般预算专项资金15520万元,并增加了一般预算转移支付、缓解县乡困难财力补助、规范津补贴托低补助和困难县财力补助等结算项目与额度,这些资金纳入当年预算后,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调整为69027万元。

2007年,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00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7.52%,同比增长30.47%。按收入级次划分: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5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4.05%,同比增长37.71%;三税上划收入完成683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3.4%,同比增长14.78%;所得税上划收入完成162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67.39%,同比增长86.06%。按征管部门划分:国税部门完成5386万元,同比增长12.89%;地税部门完成9473万元,同比增长33.57%;财政及非税收入征管部门完成2149万元,同比增长83.21%。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5104万元,营业税5966万元,企业所得税1445万元,个人所得税1258万元,契税431万元,非税收入1715万元。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027万元,同比增长39.97%,其中地方财力支出完成53507万元,同比增长43.94%。主要项目完成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968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846万元;教育支出1329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74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5525万元;环境保护支出104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50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0152万元;公路交通支出2932万元;工业商业及金融事务支出1539万元。

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财政收支预算二十五度平衡,当年结余37万元。

2007年,基金收入完成664万元,加省专项865万元后,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518万元,基金预算收支平衡,当年结余11万元。

过去的一年,是财政经济快速腾飞、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依法民主监督下,市政府通过强化宏观调控、撬动财税杠杆、积极上争资金、挖掘内在潜力,推动了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圆满完成了市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立足政策引导,突出资金投向,财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把握财源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做大“蛋糕”增强后劲,围绕重点财源项目,政策资金扶持同步。注入资金501万元,支持奶业发展扩张,健全畜牧防疫体系,并促成天野牧业等四家养殖园区申请世行贷款403万美元,拉动了全市奶业发展进程。注入资金966万元建设工业园区,拉动了筑巢引凤效应。注入资金240万元支持相关部门招商引资,拉动了项目和资金落地。注入资金500万元成立锦兴投资担保公司,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拉动了财政信用机制的建立。运用信用担保和投资等经济手段,为东方热电、富华起重、金正油脂等7家企业9个项目争取财政贴息和担保贷款1065万元,确保了企业降成本增效益。运用亚行贷款、国债专项和农业开发等资金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富龙风电一期与华富风电二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投产运营,促进了我市财政经济良性发展。

(二)立足保收促增,突出统筹协调,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

把握财税协调的最佳结合点,有机协作,综合治税,围绕保存量挖增量,财政收入大幅攀升。妥善建立税收经费激励机制,坚持贯彻财税银企协调机制,有效落实税源普查机制,全面推行房地产税收征管一体化机制,从而有效地堵塞了征管漏洞,实现了应收尽收。并通过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实现了财政对非税收入的综合管理,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与2001年相较,财政全口径收入翻了一番,一般预算收入翻了一番,财力总规模翻了两番。

(三)立足情感牵动,突出上争方略,财政实力跃升新层次。

把握现行体制的最佳着眼点,精于算帐,勤于争取,围绕国家和省财政政策导向与财政资金投向,铺好感情路,搭好争取桥,上争成效明显。全年共向上争取各项财力补助资金39890万元,同比增加1355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转移支付6496万元、缓解县乡困难财力补助5718万元、规范津补贴托低补助2170万元、困难县财力与决算批复补助606万元。会同相关部门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5520万元,同比增加3379万元。争资额度历史空前,功在当年,利在长远。财政保障能力的显著增强,有力地缓解了我市财政困难状况和社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事业进步,并为今后全市财政经济发展留足了缓冲空间。

(四)立足关注民生,突出和谐构建,财政保障增添新内涵。

把握社会民生的最佳关节点,心系百姓,提高福祉,围绕“有保有压有增”的理财思路,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福祉和公共事业投入。全年发放惠农补贴16418万元,向城乡低保人群发放生活补助和取暖补助1743万元,投入资金866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安排资金1598万元用于医疗保险及大病救助,争取资金332万元用于减轻城乡运输者燃油提价压力,拨付资金466万元用于兑现1997年道路集资款。在保付工资并先行调增职工工资的同时,预留资金2413万元用于财政全额供养人员的调资补助及取暖补贴,并兑现了全市干部职工的奖励工资。在偿还以前年度世行贷款等各类欠省债务585万元的同时,投入资金5453万元用于村村通公路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3212万元用于城市道路、给排水等市政建设;投入资金3794万元落实了免杂费、贫困生助学等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巩固了集中办学成果;投入资金469万元支持了抗旱救灾工作。大力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通过金豆节、咱村也有文艺人、群众秧歌比赛等文体活动宣扬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纵观全年,财政预算内实现了消化历史陈账、当年无新的欠账,全面促进了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五)立足宏观调控,突出改革创新,财政体制融入新机制。

把握财政改革的最佳兴奋点,通力配合,全面推进,围绕重点改革工作,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改革,加大各项改革力度。推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启动社保平台体系建设,建立城乡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低保人员管理,建立“听证会”动态管理制度;扩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范围,参合人数突破21万。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制定改革方案和管理办法,首批五家试点单位已正式上线运行。推进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征义务教育学生各项学杂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纳入本级统一管理。推进了农村社会综合改革。完善集中办学相关设施,实施五保户集中供养,健全农村低保、特困人群救助体系,初步启动化解“普九”债务工作。推进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财政调控手段,合理配置政府资源,明晰资金分配去向。推进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清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并实现档案化管理;规范产权交易行为和资产统管工作,理顺“非转经”行为。

(六)立足科学理财,突出依法行政,财政监督彰显新理念。

把握财政监管的最佳制衡点,发挥职能,有效制约,围绕理财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管理质量。规范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完善“镇财镇用市监管”和“村财民理镇代管”机制,定向跟踪理财行为,规避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了财政供养人口管理。采用指纹识别系统,信息化实时监控,清理财政吃空饷人员206人。规范了会计单位建账监管。对全市200多个单位建账情况进行监管,杜绝“两本账”和“账外账”等现象。规范了非税收入监管。严格票据领销,防范坐收坐支,实现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规范了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行双向监管负责制,决算评审向预算评审前移,加强项目实施全程监控,全年共评审工程项目279个,审减额为2601万元,审减率为15%。规范了账户监管。建立账户设立审批制和定期清查制,杜绝了多头设户、难以监控的问题。规范了重点领域监管。对义务教育专项、农业开发、行政性收费、农村和农场税费改革等重点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收缴入库违纪资金28万元,及时纠正调账329万元。

2007年的政府财政工作成效卓著,但现存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财政项目与资金管理尚不到位,财力浪费问题仍显突出;政策性增支压力过大,财政收支矛盾仍显突出;预算约束乏力,执行中追加不断仍显突出;一些部门和单位支出管理随意,财经违纪问题仍显突出。上述问题必须弓i起高度关注,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预算草案。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二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年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科学配置政府资源财力,积极支持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百姓福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财政收入实现“双过亿”,为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按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如下:

全口径财政收入预算为20006万元,同比增长17.6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0063万元,同比增长17.65%。收入预算的主要项目是:增值税6000万元,营业税7100万元,企业所得税1663万元,个人所得税1448万元。

全市财政支出预算安排54745万元,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25万元,公共安全支出3100万元,教育支出12803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896万元,医疗卫生支出416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037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167万元。

基金收入预算安排528万元,加上年结余儿万元,当年基金支出预算安排539万元。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8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平衡。

三、为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而努力。

为圆满完成2008年财政预算任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政府财政部门要努力构建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调节有力的财政收入机制;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支出机制;目标明确。相机抉择、协调配合的财政调控机制;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借此继续开创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从根本上实现吃饭型财政向多元型财政的转变。

(一)恪守科学发展原则,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着力建设发展型财政。

从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角度出发,夯实收入基础,规划财源项目、促进财政增收。结合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糖业、奶业等优势工业项目,拉动市域经济快速增长。结合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做好项目争取工作,以优势项目争资金,以政策扶持促发展。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等手段,支持财源企业上项目,求发展、增效益。结合财政政策性担保,为企业创新融资环境,解决企业融资瓶颈;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利用好开行贷款,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港口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恪守挖潜增收原则,加大收入征管力度,着力建设保障型财政。

从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的角度出发,完善征管措施、挖掘增收潜力、积极上争资金。统筹实施协调配合机制,建立税收稳定增长和税源动态监控体系,确保应收尽收。统筹实施税收激励政策,量化支出指标、挂钩税务经费,确保挖潜增收。统筹实施一体化征管,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完整的房产交易台帐,从源头上控制税源流失。统筹实施科学化调控,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缴,规范和清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努力增加非税收入规模,确保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同时,进一步密切与上级财政部门的关系,加大争取资金的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多增财力,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恪守厉行节约原则,加大支出调整力度,着力建设绩效型财政。

从优化结构、注重和谐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有保有节,有促有控。牢固树立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压缩弹性支出。牢固树立严格资金管理的理念,建立财政支出事前报告审批制,防止无序支出,杜绝随意追加,根除买冤枉单的积弊。牢固树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理念,科学合理花钱,提升用财水平,力求小钱办大事,避免资金浪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政资金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市政建设等公益事业倾斜。

(四)恪守以人为本原则,加大普惠百姓力度,着力建设民生型财政。

从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角度出发,突出公共财政、加大资金注入、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密切关注“三农”,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积极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妥善解决企业职工欠资问题,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均衡低保人群利益;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支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加速城市公共卫生资源整合,推动乡镇卫生院建设,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开展。积极支持“千千万万民生改善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水平,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求取实效,建立城镇廉租房、城乡居民大病救助、扶贫救灾专项资金投入制度,逐步解决城乡困难百姓住房难、看病难、吃饭难的问题。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经营城市,支持道路改造,提高亮化程度,美化市容环境。积极支持科技、文体、广播事业进步。科学规划,激励发展,活跃文化氛围,丰富百姓生活,突出文化富铺建设。

(五)恪守完善体制的原则,加大财政改革力度,着力建设协调型财政。

从深化改革,求取效益的角度出发,顺应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继续推进财政改革。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抓住全省试点机遇,搞好保障体系平台建设,界定社保人群,科学管理,节减支出。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现代国库管理模式,加强财政支出监管,防止串项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深化义务教育改革。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建立健全贫困学生助学体系,充分利用化解“普九”债务契机,摸清底数、核实债务,遏制新欠。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缴等预算制度,逐步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的预算管理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规范资产出售、运营,实现效益最大化;健全国有参股企业派驻监事会制度,严格收益监管,防止资产滚动流失;整合市直单位资产,合理调剂,优化配置,力求保值增值。

(六)恪守依法理财的原则,加大财政监管力度,着力建设法制型财政。

从科学施管,规范理财的角度出发,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更新监督观念,突出监管重点。加强会计工作监管。推进会计继续教育,提高理财能力,强化建账审批,规范财经秩序。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监管。严格工程预决算管理,严密施工变更审批程序,严肃财政和审计双重审查纪律,多环节防控资金流失。加强绩效评价监管。实施绩效评价监督,梳理支出情况,检验支出效益,确保支出效能。加强重点支出监管。对涉农资金、教育专项等重点资金要定向跟踪、适时监控、防止截留、杜绝挪用,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2008年的财政预算工作,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接受人大监督,听取政协意见,转变作风昂然奋进、提高能力卓越精进、开拓创新决然突进,为建设小康社会、创建中心城市、迎接建县百年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六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2013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00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长21.4%,增收27,482万元。其中: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7%,增收24,712万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增收21,012万元;上划中央及省五税收入(上划中央四税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划省为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3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增收3,710万元,基金收入完成3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6%,增收2,770万元。

2013年财政全口径支出完成398,000万元,同比增长14.4%,增支50,083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31,000万元,同比增长11%,增支32,524万元;基金支出完成67,000万元。

2013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厉行节约,狠抓增收节支,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任务。

一、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财政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9.9%,同比增长21.4%,增收27,482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

2013年政策性减收持续,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三大主体税种起征点提高,对我市财政收入增收影响持续。再就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组织财政收入困难很大,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地税及财政部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深入研究财税形势,及时落实征管措施,充分挖掘潜在财源,确保收入应收尽收。

二、优化支出结构,服务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

2013年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9条规定”和哈尔滨市“10项规定”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一心一意惠民生,尽心竭力谋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加大财源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求,财力进一步向民生、弱势群体和三农领域倾斜。一是全市财政用于教育投入65,000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0%;通过“一卡通”直接下达拨付各项强农惠农补贴28,2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投入53,800万元;再就业资金投入2,798万元;城乡低保投入13,991万元;医疗保险投入7,050万元;新农村合作医疗投入15,760万元,参合率达到100%。落实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有关政策,拨付了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6,404万元,新建亚臣中学及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5,900万元,使广大群众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加大城乡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改观。完成了市区内政法路、新生路、北环路等主干道路扩建改造,城区供水工程、新建水厂及供、排水管网改造;完成了金山公园二期、城乡天网工程、路灯安装、铺装步道板、既有楼体改造和城市绿化工作。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五常城市环境和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完成了铁通路沿线村屯的铁栅栏的补课升级;改造农村泥草房4,083户、危房2,389户、发放廉租房补贴3,650户;建设五常、拉林、山河四个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三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推进勤俭节约。我们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实现了公用行政经费压缩控制目标。

三、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筹集资金的职能作用,以服务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园区不动摇,进一步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把园区作为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大项目支撑的原则,推进牛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壮大税源基础。继续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纳税大户实行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注重密切联系渠道,争项目争资金取得新突破。

年初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下,财政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保增长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积极与上级财政部门联系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建设及转移支付资金,2013向上争取各项结算补助及专项补助资金280,000万元(其中专项补助185,000万元,结算补助95,000万元),比上年增45,000万元。一方面减少了我市财政面临的收支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保稳定、保增长、保运转,更好地创造了社会和谐。

五、注重体制保障,财政各项改革事业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使部门预算编制精细化、科学化、完整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确保财政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积极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提高采购资金效益。四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大监督理念,提升监督科学化水平,推进财政绩效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注重加强正确引导,干部队伍呈现新面貌。

年初以来,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造就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己任,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财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执行力、操作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有效展现了财政部门和干部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各位代表,2013年全市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突破历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财源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仍需大量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政府历史债务较重,偿债压力较大,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预算(草案)安排。

201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4年我市预算编制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政管理,推进财源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14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安排180,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24,000万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0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增收13,500万元。

按照可用财力,财政公共支出预算安排180,000万元(不含专项和基金支出)。

完成2014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支持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投入机制,放大政策效应,支持推进牛家园区建设,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全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及时兑现帮扶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三是抓好政府投融资工作。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注入资本金和优质资产等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促进规范化管理,引导社会投资稳步增长,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二、强化税收征管理,促进财政增收。

紧紧围绕全年预算收入目标,按照应收尽收、从实从快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充分挖掘征收潜力,加强各类收入征管,努力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各征收部门目标责任,及时分解任务,加强协调联动,努力保证目标增幅;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税源监控,加快主体税种征收进度,努力保证收入均衡入库;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税机制,切实做到“抓大、管小、堵漏、拓新”,坚持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努力保证财政收入质量。

三、坚持厉行节约,促进收支平衡。

一要严格预算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二要大力控减一般性支出,严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车运行费、接待费、会议费、出国(境)费要继续实行零增长。三是优先保障重点支出。调一般、保重点,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各项支出,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关正常运转,确保大部分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促进发展。2014年我市地方津贴每人月增312元,地方津补贴每人年均18,000元,达到省要求津补贴发放标准最上限,人员工资标准在哈尔滨市所属县居首位。

四、深化财政改革,促进规范管理。

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为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预算绩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规划、调控和管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以规范收支行为和提高资金效益为中心,采取收支并举、查管并重的方法,突出专项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切实规范财务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

五、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为国聚财、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服务周到、廉洁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方针,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争创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主动服务市域经济的能力,积极谋划全局,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反腐倡廉责任制,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拼搏,求真务实,全面完成2014年财政工作任务。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七

各位代表:

我受苏仙区五里牌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16年我镇财政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镇人大监督、镇政协的关心下,坚持以经济建设、项目建设为中心,深化财政改革,狠抓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克服了一系列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给财政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确保了干部津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实现了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为我镇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2016年我镇的财政预算总收入1560万元,财政总支出1556万元,年终执行情况:财政总收入完成1572万元,完成预算的101%,比上年增收113万元;财政总支出155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增支11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一、主要财政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一)一般预算收入615万元,完成任务的105%。

1、国税收入(全口径)365万元,完成任务的106%。

2、地税收入(全口径)250万元,完成任务的104%,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完成424万元。

(三)上级补助收入完成533万元。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0.25万元。

2.国防支出20.5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5.36万元。

4.教育支出12.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22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98.3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82.25万元。

8.节能环保支出30.42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85.6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65.47万元。

11.交通运输支出16.98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5.1万元。

各位代表,总的来看,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但执行的结果比预计的好,全镇财政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镇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各位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一年来的财政工作,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1、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了财源基础。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推进我镇城镇化、产业化进程,全镇经济发展呈现加速态势,财源基础更加稳固。为了承接粤港澳产业梯度转移及打造郴州市卫星小城镇,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想,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了无商不活、无商不富、无商不旺的思想观念。我们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网上招商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积极发动全民招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吸引广大客商来五里牌投资。

2、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民众福祉。

我们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努力保障了涉及民生、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点支出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保证干部职工的津补贴及时足额发放。二是继续加大了城镇建设投入,推进路桥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强化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搞好跟踪问效。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防灾体系建设等,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大了扶贫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配合区委工作队搞好资金筹积工作,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财力保障,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狠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之风,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公共财政普惠“三农”

坚持把财政支农惠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广大农村。一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年全镇发放各种惠农补贴资金960.5万元,其中:耕地地力补贴518.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52万元,生态效益林补贴23.7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9万元,农村独生子女补贴1.6万元,农村部分家庭奖励扶助25.7万元,计划生育特别扶助15.2万元,城市低保50.5万元,农村低保185万元,五保32.7万元,医疗救助7.7万元,临时救助4.2万元。所有补贴都是通过“一卡通”发到农民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让中央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到了实处。二是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养的积极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大力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稳定就业、增强致富的能力。

4、坚持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推进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一是更加重视制度建设,财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效地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更加重视财政监督,财政运行进一步规范。着力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切实加强重点支出专项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更加重视跟踪问效,支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启动了社保、支农等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跟踪问效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我镇财政“节支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财政教育培训、信息调研宣传、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面完成财政工作任务作出了应有的成绩。

总体上看,过去的一年是我镇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显著提升的一年,是财政收支结构明显优化、重点支出得到切实保障的一年,是财政管理能力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稳步提高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人大代表的支持和监督,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在此,我向所有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位代表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减收因素多,对财政收入影响大,主体财源不足,财源后劲有待增强。二是收支矛盾仍然突出,支出压力有待缓解,重点保障水平偏低,支出结构有待优化。三是财政管理不够精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财政仍较困难,负债太重,财政风险有所显观,政府债务有待化解等等。我们将认真对待,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强化措施,积极应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妥善解决。

2017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和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注重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使财政实力明显壮大,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2017年我镇财政预算总收入165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94万元,增长6%,财政预算总支出1625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69万元,增长1%,收支两抵,略有结余。

一、主要收入。

(一)一般预算收入640万元,占预算的39%。

1、国税收入360万元。

2、地税收入280万元。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445万元,占预算的27%。

(三)上级补助收入568万元,占预算的34%。

二、主要支出项目。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9万元(其中人大经费5万)。

2.国防支出2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56万元(其中普法经费2万元,禁毒经费3万元,防范防控经费3万元,重点地区整治经费4万元,综治干部培训经费3万元,群防群治经费4万元,打击地下六合彩及禁赌经费3万元,安全创建经费5万元,人民调解经费2万元,反邪教经费2万元,司法行政经费2万元,表彰见义勇为经费1万元,安置帮教经费2万元)。

4.教育支出15万元。

5.文体与传媒支出15.5万元。

6.社保和就业支出102万元。

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95万元(其中区级示范村15万)。

8.节能环保支出35万元。

9.城乡社区支出195万元(其中:规范农村建房支出72万元,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支出118万元,查违拆违支出5万元)。

10.农林水支出288万元(其中扶贫工作经费5万)。

11.交通运输支出16.5万元。

12.资勘电信(安全生产及食药)支出56万元。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严格依法理财,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做好2017年的财政工作,确保预算圆满完成,对深化改革、壮大财力、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力争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一)突出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植壮大财源。

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开放带动、工业强镇、旅游活镇、民营富镇、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化进程为重点,不断壮大财源,增强财政实力,努力促进我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着力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积极支持企业建设,有效推进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帮强扶优,以大带小,引导和扶持其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和规模,加快提高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以重大招商引资活动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支持重大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提高直接利用外资水平。二是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五里牌。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努力满足我镇重点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三是进一步加强财税收入征管,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把完成收入目标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加强与税务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

(二)突出支持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努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扩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支持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工程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三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稳定和完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发放力度,确保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四是突出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我们始终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大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突出强化财政监管,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管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管理效益。一要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监督体系,重点强化事前、事中监督。二要加强绩效管理。要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支出绩效对预算编制的正向激励机制。三要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及社会舆论的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努力扩大社会知情权,注重通过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改进财政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四要积极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队伍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打造高效透明的“阳光理财”模式。

(四)突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勤政为民的本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一要努力加强效能建设。紧密联系财政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以提高能力、转变作风、和谐发展为重点的效能建设。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逐步理顺分配渠道,推动财政和谐发展。二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复合型和实用型财政人才,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三要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敬业精神,发扬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环境,激发工作动力,牢固树立为民理财的财政工作宗旨,努力以财政文化提升财政形象,以财政形象展现财政文化。

各位代表,2017年的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又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围绕镇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振奋精神,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实现五里牌镇财政工作新的跨越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八

中共天城县委:

1-4月,我县财税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省财税工作会议、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会议精神,围绕年初县人代会提出的财税目标任务,以“先教”活动为契机,深化财税改革,强化财税监管,各项税收征管入库情况良好,财政预算运行情况平稳。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截止4月25日,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7,638万元,比上年增收4,408万元,增长19%。在财政总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756万元,比上年增收3,680万元,增长24.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14万元,为年初预算数的40.5%,比上年增收3,059万元,增长42.8%;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542万元,比上年增收621万元,增长7.8%。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774万元,比上年增收359万元,增长10.5%。完成上划“所得税”收入5,108万元,比上年增收369万元,增长7.8%,其中:上划企业所得税完成2,240万元,比上年减收494万元,下降18.1%;上划个人所得税完成2,868万元,比上年增收863万元,增长43%。

全县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2,800万元,比上年减支166万元,下降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58万元,为年初预算数的22.3%,比上年增支1,137万元,增长19.5%;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842万元,比上年减支1,303万元,下降18.2%。

(一)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14万元,比上年增收3,059万元,增长42.8%,增长势头较好,为年初人代会批准预算数25,200万元的40.5%。分税种看主要是:增值税完成1,1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7万元,增长23.5%,主要是烟草企业增值税增收、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加,以及云南滇能天城发电有限公司投产增加收入而使增值税增收,其他方面还有煤炭价格上涨、炼焦生产扩大、供电价格上涨也使增值税增收。由于主体税种增收,带动附加税费的增收,其中城建税完成531万元,比上年增收91万元,增长20.7%,教育费附加完成3,440万元,比上年增收436万元,增长14.5%;企业所得税完成196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2万元,下降17.6%,主要是烟草企业所得税比上年减少所致。其他税种有增有减,增减幅度不大。

(二)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5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1万元,增长7.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完成8,506万元,比上年增收589万元,增长7.4%,主要是生态园、湖泉公寓、州烟草公司等建设土地征用取得收入。

(三)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958万元,比上年增支1,137万元,增长19.5%,为年初人代会批准预算数31,200万元的22.3%,支出进度偏慢,主要原因是资金调度困难,一些专项支出尚未拨付;部分项目尚未实施,资金无法拨付。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84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03万元,下降18.2%,主要是由于上年的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支出基数高。

(一)认真落实各项收入指标。财税部门根据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收支方案,结合上级财税部门下达的任务,将收入任务及时下达到各乡镇,分解到各征收机关,落实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肩上。

(二)积极组织各项收入。财税部门一手抓“先教工作”,一手抓“组织收入”,做到“先教”工作见成效,组织收入见成绩,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756万元,比上年增收3,680万元,增长24.4%。

(三)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财税部门在做好正常收入征收工作的同时,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如国税局以“推综”工作为契机,进行税源调查,加强与公、检、法、工商等部门的联系,加大税收执法力度,清缴欠税53万元,其中东风化工有限公司欠税48万元,法院执行追回税款5万元;地税局加强对建筑行业代征、代扣的清收,加强对出租房的管理,采取以票控税等手段,使营业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分别比上年增收156万元、407万元、76万元;财政部门根据县委政府的决定,及时征缴自来水公司和县医院改制国有资产转让收入1,200万元,征缴土地出让金收入7,810万元,确保了各项收入做到应收尽收。

(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财政部门在确保工资发放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合理调度资金,支持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到4月25日,共拨付专项资金6,40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专项资金800万元,基金预算专项资金5,600万元。与此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小金库检查工作,抽调人员对上年度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五)开展税收宣传工作。今年的税收宣传月,税务部门开展了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头四个月,各项税收征管入库情况良好,财政预算运行情况平稳。但全面分析20全县的财税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收入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因一些不可比的因素将上年的收入基数撑得过大,今年要在高基数上求增长非常困难。因此,要完成与省政府鉴定的县域经济财政考核目标(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2%),任务非常艰巨。支出方面:教育部门“一费制”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由差额供养变为全额供养,公安系统执行新的公务费标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卫生人员、中小学教师划入地方管理,保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支出,归还到期债务等将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压力,预算平衡困难。

五、下一i的财税工作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分析调查工作。一是做好税源分析工作,财税部门要深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纳税大户进行税源调查,摸清底子,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监控,确保主体税种稳定增长,全面实行征、管、查三权分离,加大稽查、处罚力度,走强化税源控管、堵漏增收的新路子;三是要将农业税税率从5%降至2%的政策尽快落实到农户,以便加强对今年的农业税征收管理。

(二)千方百计做好组织收入工作,要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任务非常艰巨。在组织收入上,一是要重视对零星税种的征管,既要抱“西瓜”,也要拣“芝麻”;二是要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入管理;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税收服务工作,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

(三)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一是牢固树立“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切实落实好“两个务必”的要求,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二是严格财政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弥办发〔〕10号文件,加大财政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力度,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确保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严格预算,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用车、开会、电话、接待”支出。

(四)加大财源建设的力度。一是加强与省州有关部门沟通,尽快落实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二是要全力筹措资金,支持天城工业经济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财源建设的步伐,为财政增收打牢基础。

(五)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一是要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建立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做实基本支出,确保预算编制质量;二是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使财政资金直达用款单位和扶持项目,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扩大采购规模及范围,规范政府采购管理,建立预算约束有力、管采分离、内部操作规范、办事方便快捷、便于社会监督的管理制度体系;四是要加强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要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和规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基层,并按规定管理使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五是要加大非税收入“收支脱钩”改革力度,逐步改变非税收入“谁收钱,谁使用”的状况,实现非税收入“财政统管、政府安排”的目标。

以上是我县今年1-4月的财政预算执行及财税工作的情况,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这一财税工作的主题,树立科学的理财观,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天城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天城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九

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根据县人大、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关注地方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情况,促进政府收支逐步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为构建完整的预算体系服务,力求在强化财政监督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二、省定项目9项。

1、全部政府性资金与财政风险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审计调查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及支出结构,评价收支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影响收入结构变动的内在因素,促进经济结构完善;在掌握政府负债规模和管理的基础上,分析政府负债风险对财政运行的影响,防范财政风险。

2、20*年度乡镇财政审计。

通过审计,探索乡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方法,以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为重点,按照“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预算管理要求,促进乡镇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防范乡镇财政风险,实现乡镇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审计调查。

通过调查,反映我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揭示资产基础管理、经营运作、收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改革,推动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为建设节约型政府、完善部门预算的编制、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创造条件。

4、社保五项基金同步审计及企业年金制度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对五项基金的审计,促进社保部门更好地*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实现应收尽收;规范内部管理,严禁挤占挪用,防止欺诈骗保,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确保社会保障功能真正惠及人民群众。通过对企业年金制度专项审计调查,掌握我县企业年金制度的总体情况,揭示企业年金在制度设定、执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完善的审计建议,特别是在企业年金社会化运营后政府部门加强基金监管和监督的对策。

5、粮食安全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粮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落实到位情况及我县粮食安全的现状,综合评价粮食安全工作绩效,揭露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原因,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安全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确保我省的粮食安全。

6、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预算外收支情况审计调查。

按照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通过调查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本级及下属事业单位20*年和20*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掌握我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预算外收入的总量、构成、支出结构,综合评价执法情况,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建议,促进管好用好预算外资金。

7、政府外债专项审计调查。

通过调查全省政府外债统一归口管理后的运行、管理情况,摸清我县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借款形成的债务规模总量、组成结构,发现并分析政府外债在运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优化投向、规范使用、改进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8、全省新增政府主导性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

通过对我县在20*年底至20**年5月底立项、开工的全省新增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的调查,了解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以及工程质量、投资效益等情况;掌握工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有关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完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9、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审计。

通过对至20*年度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审计,揭示资金管理、使用及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促进规范管理。

三、县定项目2项。

1、县城投公司20*年度财务收支审计。

县城投公司贷款已列入县财政担保体系,本项目与县财政预算执行与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同步进行,并同步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通过审计,了解公司20*年度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摸清与政府负债及财政风险有关的国有城建投融资机构在投融资运作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促进公司进一步规范投融资行为和加强财务管理,预防和控制债务风险和财政风险。

2、新农村合作医疗财务收支审计。

为县新农医相关文件确定审计项目。通过审计,了解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和经费收支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平稳运行。

四、组织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1项。

1、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镇、*乡、*坦镇、*街道、*镇等单位的5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是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制度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乡镇债务化解情况等。

2、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信访局、团县委、县城投公司、建设局、行政中心、人劳局等6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重点是单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重大经济事项领导决策情况。

五、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审计5项:

明招大楼工程办公楼财务决算审计;县清泉工程审价和财务决算审计;拆迁安置房--新丰花苑建设现场跟踪审计;政府投资建设自审项目1项;政府投资建设审价结果复审项目1项。

同时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年1号文件《*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规定,组织进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若干项。

通过审计,了解和揭示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领域的规范运作,防止国家建设资金流失。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

各位代表: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三次全委会精神,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两个机遇,克服了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和津贴合并及其他政策性减收增支等不利影响,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7389万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上划收入47118万元,增长8.1%;地方财政收入50271万元,增长1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6135万元,增长8.4%;基金收入4136万元,增长54.6%。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262199万元,增长20.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48897万元,增长15.7%;基金支出13302万元,增长336.4%,主要是省专项比上年增加。

2004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64962万元,增长8.1%。其中:上划收入32138万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32824万元,增长8.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30663万元,增长8.2%;基金收入2161万元,增长8.7%。市本级财政总支出112960万元,增长12.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0364万元,增长12.7%;基金支出2596万元,增长20.3%。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全市结余112万元,其中:市本级结余89万元。

以上收支及平衡情况是市本级和各县(市)快报汇总数,待省财政厅正式批复决算后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过去的一年,全市财税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财源建设工作力度,支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们抢抓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电机、煤机、哈啤佳凤等一批老的骨干企业焕发了生机,重新确立了财源支柱企业的地位。立足我市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和旅游业,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培植了新兴基础财源。桦南鸿源米业、汤原佳明乳品、抚远水产联营公司等企业发展迅猛,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加大,特色旅游成效显著。以经营城市为切入点,加大城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解决了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市政府投入8000万元,用于港务局搬迁,并与大连海昌集团合作,港粮小区开发开始施工。坚持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后续财源。全市招商引资15.5亿元,光明集团、大商集团、新高潮集团、天野牧业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向国家和省申报了13个国债项目和81个见效快、发展后劲强,对财政增收拉动作用大的立市立县财源建设项目。积极支持全民创业,全年共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931万元,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一

2014。

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

2014。

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年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区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上水平、拓优势、强实力、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服务和保障发展能力,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全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

全区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192。

亿元,完成预算的。

100%。

增长。

25.2%。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72.6。

亿元,完成预算的。

102.5%。

增长。

28.2%。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72.6。

亿元,加上基金收入。

32。

亿元,各项结算补助。

18.6。

亿元,本年实得财力。

123.2。

亿元,增长。

25.6%。

区级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

123。

亿元,完成预算的。

111.8%。

增长。

27.9%。

区实得财力与本年度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

2000。

万元。

过去的一年,我区财政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收入总量持续上升。财政支出运行平稳,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完善增收机制,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征管部门和基层征收单位收入任务,分解细化职责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层层抓落实,并对收入任务、收入进度进行量化考核,强化责任;实行税收征缴与收入分配密切挂钩,调动“两区四园”、各镇街及征管部门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健全财政增收机制。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不断完善财税综合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吸引了一批大型企业和总部经济到我区注册经营、就地纳税,形成了多点支撑的财政增收格局。三是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全面掌握重点纳税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利润等综合性经济指标,准确预测税收走势,增强税收征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四是进一步加强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严格依法治税,完善现代化征管体系,健全源泉控缴机制,深入开展税收稽查,堵塞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二)发挥财政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6。

个,争取专项资金。

2580。

8600。

万元,惠及企业。

950。

家。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

632。

万元,切实做到应补尽补,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

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区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拨付资金。

4.3。

1101。

万元。及时做好农村低保、五保对象。

5842。

万元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拨付资金。

3774。

万元,用于。

18。

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资金。

3100。

万元,为全区优抚对象。

4887。

人发放补助资金。为农村。

60。

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

7750。

万元。支出。

1.27。

亿元,用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补助。安排资金。

1.3。

亿元,为。

65.9。

万人投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拨付。

2364。

万元,为。

4419。

位示范镇老人发放养老生活金。拨付。

2525。

万元,用于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补充医疗保险。投入城市维护支出。

1.5。

亿元,用于城区道路维修、绿化养管、垃圾处理、给排水设施,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城区载体功能。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投资。

2.8。

1.25。

亿元。

补贴面积。

135。

万亩。落实国家对农业、农村的保险补贴政策,全年支付保险补贴。

2100。

70。

4293。

2270。

万元,用于土地治理、产业化及设施蔬菜项目建设。加强林业建设,投入。

1977。

万元,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重要通道绿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投融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42。

亿元。累计支出。

32.6。

亿元,保证了路网工程、“两馆”建设、民营经济服务中心、行政中心和示范镇建设等一系列区级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

建立银企定期对接机制。组织银企对接会为示范园区、镇街产业功能区提供融资服务,为。

43。

户企业落实融资。

6.43。

亿元。完善科技金融超市,满足区内企业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创新企业融资模式。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推进村镇银行加快发展。

我区村镇银行顺利开业。

运行良好。年末存贷款规模达到。

20。

亿元,切实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

完善融资担保措施,加大企业融资担保帮扶力度,与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

10。

家银行达成合作协议,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今年共为。

153。

户企业、

20.9。

亿元贷款提供担保,累计为。

326。

户企业、

36.7。

亿元贷款提供担保,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

加强政府性债务动态管理,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逐笔落实还款责任和资金来源,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649。

项,总预算金额。

107.7。

亿元,核减金额。

37.5。

亿元,核减率为。

34.8%。

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涵盖了货物、服务和工程等。

220。

项,总预算金额。

45。

亿元,实现合同金额。

26。

亿元,节约资金。

19。

亿元,资金节支率达。

42%。

总的看,

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各项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财政收入虽然实现大幅度增长,但可支配财力不足,财政综合实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对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以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偿还政府性债务支出规模较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镇街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街财政困难;税收征管仍存在薄弱环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资金使用效益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提高预算管理和财政服务水平。

二、

2014。

年预算草案。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发展实际,

2014。

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开放发展、建设美丽武清,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大力培植和壮大财源,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财税工作质量。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公共财政服务保障能力,为全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及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14。

年财政预算草案是: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240。

亿元,增长。

25%。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

90。

亿元,增长。

25%。

以上。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0.8。

亿元,加上基金收入。

42。

亿元,各项结算补助。

16.8。

亿元,区预算可得财力为。

149.6。

亿元,增长。

21.4%。

2014。

年安排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

149。

亿元,增长。

21.1%。

区预算可得财力与预算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

6000。

万元。

三、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分析把握经济形势,制定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发展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多措并举抓收入,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完善收入目标责任制,合理确定各征管部门年度收入任务,层层分解指标,强化执行考核监督。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狠抓财源建设,继续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重点强化对市区级大项目、楼宇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两区四园”、镇街产业功能区的扶持力度,培植后续财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加强对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影响财政收入的分析,增强未雨绸缪意识,密切关注税源和税收结构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强化税收征管,完善现代化征管手段,堵塞漏洞,实现应收尽收。

(二)严控支出、优化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年初批准的支出预算,对预算中已经确定的支出项目,要控制支出规模,确保不突破预算。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建立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切实减少一般性、消耗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更多的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提高部门预算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增强预算透明度,积极打造阳光财政。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研究制定二级预算单位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具体实施方案,推行二级预算单位国库改革。稳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增强国有资本的质量效益和控制力。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控指标,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加强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管理,提高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严格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四)强化金融服务,发挥金融工作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

ipo。

新三板交易所等资本市场迈进。

(五)坚持统筹兼顾,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投资。

1.2。

亿元,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安排教育专项资金。

4.1。

亿元,用于。

6

3.85。

亿元,用于智·惠武清建设、环境整治、规划编制、机场搬迁工程。安排文化专项资金。

0.5。

18。

95%。

以上,新增基本养老保障。

1

万人。

各位代表:

2014。

年的财税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全区财税干部职工决心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百折不挠的工作韧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加快建设美丽武清而努力奋斗!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二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切实增强财政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组织收入,重点保障工资、正常运转和民生支出,有序推进财税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2016年,预计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935万元,同比上年完成108373万元,增收7562万元,增长7%。其中:

财政系统预计完成27474万元,比上年完成37493万元减收10019万元,下降26.72%。

全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8694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30613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119700万元(含置换债券)、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上年结转35383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550763万元。

2016年,预计全市财政总支出5144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1046万元(比上年382659万元增长7.42%),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99750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6272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076万元,比上年增加2652万元,增长8.71%。

2、国防支出465万元,比上年增加41万元,增长9.67%。

3、公共安全支出14896万元,比上年增加1499万元,增长11.19%。

4、教育支出62817万元,比上年增加4430万元,增长7.57%。

5、科学技术支出1973万元,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33.76%。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343万元,比上年增加2827万元,增长51.25%。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628万元,比上年增加4676万元,增长6%。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9358万元,比上年增加1233万元,增长2.56%。

9、节能环保支出9219万元,比上年增加1904万元,增长26.02%。

10、城乡社区支出20529万元,比上年增加4708万元,增长29.66%。

11、农林水支出64827万元,比上年增加30万元,增长0.05%。

12、交通运输支出11304万元,比上年增加1739万元,增长18.18%。

13、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1112万元,比上年增加350万元,增长3.25%。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794万元,比上年增加37万元,增长2.1%。

15、商业服务业支出2492万元,比上年增加61万元,增长2.5%。

16、住房保障支出34300万元,比上年增加737万元,增长2.19%。

17、其他支出155万元,比上年减少14万元,下降8.28%。

18、国土海洋气象支出3688万元,比上年增加558万元,增长17.82%。

19、金融支出24万元,与上年持平。

20、债务付息支出1043万元,比上年增加418万元,增长66.88%。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1530万元,上级对本级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9068万元,上年结余11415万元,收入合计4万元,比上年完成63178万元,减少21165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有:城市公用事业附加36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6万元、其他收入374万元。

2016年,政府性基金支出31900万元,比上年支出49777万元,减少17877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60万元、城乡社区支出25617万元、农林水支出8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支出21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7万元、其他支出2477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52132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65252万元,利息收入494万元,财政补贴收入86373万元,转移收入13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816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345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0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561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7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8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73174万元。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8607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741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23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122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488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8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28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85800万元。

2016年末滚存结余6265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150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674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04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6165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331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002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402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基金3465万元。

(五)围绕预算执行所做的主要工作。

1、着力加强财源建设。一是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大会战”。投入资金20.62亿元,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园区新建道路4千米,建成标准厂房14.3万平米。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新引进湖南闽商服饰集团等74个服装产业项目进驻园区,项目总投资38亿元。园区新建成项目19个,创利税20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投入22亿元,加强船舶产业园建设,船舶产业全年创税3000万元。争取芦笋品牌开发项目资金130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加强沅江芦笋品牌推介,发展芦笋加工企业24家(其中规模企业3家)。争取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900万元。三是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改造提升麻纺、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申报企业技术创新改造项目23个,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432.23万元。认真清理涉企收费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收费清单之外无收费。组建“助保贷”,实施“三帮”(帮大、帮特、帮群),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四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建设。投入1637万元,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公路桥维修改造步伐。投资3.27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资金1.5亿元,在草尾、阳罗洲等5个镇19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万亩。争取旱改水建设项目指标4.2万亩,引入社会投资1.8亿元。争取洞庭湖区沟渠疏浚补助4300万元、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500万元,争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等项目资金900多万元。

2、切实强化财税征管。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全年财税收入目标任务“划块分方”,逐一明确责任单位,并对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二是着力开展税收协控联管。切实强化税收协控联管工作机制,加强财税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税收、税负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全年通过税收协控联管入库税收2345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9.1%。三是大力实施税收清查。对全市各大中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的税源调查,重点调度10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税收,掌控了全市税源动态和税源实际情况。同时组织清查小组对房地产、芦笋、砂石、船舶等十几个行业开展税收清查行动,清理税收6000万元。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着力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以票控收”、“以票促收”的源头控管作用。全年完成非税收入5亿元,其中纳入一般预算收入管理2.75亿元。

3、重点保障民生支出。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把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全市全年与民生相关的支出达28.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8.5%。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发放惠民补贴35项117批次25232万元。切实加大教育发展投入力度,按标准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700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443万元、民办学校学杂费补助400万元、普高和中职学校助学金397.7万元、中职学校在校生免学费资金531.5万元、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资金99.3万元,拨付资金5000万元,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以及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学校各类工程建设。着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53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个。拨付彩票公益金1211万元,支持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乡村少年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27亿元,改造棚户区26万平米、建设公租房195套5400平米、发放租赁补贴1360户。拨付移民后扶资金2154.7万元,确保全市3.6万移民享受后扶政策。投入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328万元,建设项目135个。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

4、深入推进财税改革。一是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同时进一步推进了消费税和资源税等税制改革。二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围绕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目标,首先,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三部预算“统筹、统编、统批、统管”,做到各有侧重、有机衔接;其次,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全面晒政府、部门预算家底和“三公”经费明细;再次,稳步推进了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公开工作。三是着力盘活财政存量。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852万元,同时对上年结转资金进行清理,调整用途使用2418万元(其中市本级1668万元,2年以上的上级结转项目资金750万元),弥补2016年预算资金缺口。四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规模控制、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同时积极争取置换债券,稳步推进债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今年争取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0700万元,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争取置换债券9.9亿元,用于偿还经省核定清理甄别结果内的政府存量债务。五是积极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公开征集ppp咨询服务机构,搭建ppp服务平台,选定28个可向社会推介ppp模式建设项目,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ppp模式试点项目总投资达24866.59万元。六是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将所有预算单位纳入自行评价范围,财政部门选取部分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先后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专项资金等十余项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了重点的绩效评价。七是积极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切实落实农业“三项补贴”,实现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平稳过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资金12300万元,惠及农户132068户。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发放贷款900多万元。八是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把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今年市国土局“旱改水”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采购金额达2.5亿。九是大力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今年在琼湖和胭脂湖两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试点,明年在所有镇全面推进。十是扎实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现已完成全市公务用车摸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将于年底前完成公务用车改革。

总的来说,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效果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济下行压力大,税收增长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运行风险较高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面对,着力解决。

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新农村、社会民生四大建设;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依法理财,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沅江“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2017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21732万元,比2016年完成115935万元增加5797万元,增长5%。

2017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82616万元(地方部分),加上级补助收入87075万元,减上解上级支出3695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4270万元,市本级预算可用财力161726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61726万元,同比2016年143009万元增长13.08%。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征收部门分解安排如下:

(1)国税系统收入预算48000万元,比上年预算42900万元增长11.88%。

(2)地税系统收入预算46258万元,比上年预算50000万元下降7.48%。

(3)财政系统收入预算27474万元,比上年预算23035万元增长19.27%。

2、市本级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安排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018万元;。

(2)国防支出342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11290万元;。

(4)教育支出44972万元;。

(5)科学技术支出452万元;。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09万元;。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085万元;。

(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1674万元;。

(9)节能环保支出3199万元;。

(10)城乡社区支出15425万元;。

(11)农林水支出16507万元;。

(12)交通运输支出2656万元;。

(13)资源勘探信息支出1236万元;。

(14)粮油物资储备支出283万元;。

(15)商业服务业支出1335万元;。

(16)住房保障支出4063万元;。

(17)国土海洋气象支出1926万元;。

(18)地方一般债务付息45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130万元。其中: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100万元,车辆通行费40万元,散装水泥及新型墙体材料100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00万元,污水处理费450万元,其他收入70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21130万元,主要是城市公用事业附加27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100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0000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等740万元,上解上级20万元,全年收支平衡。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116419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46744万元,利息收入595万元,财政补贴收入69065万元,转移收入15万元。按险种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453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9221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0236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53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593万元、生育保险基金340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由省财政统一编制,并统一下达每年各县市区本级财政安排数和征缴任务数,各县市区不另行编制预算,所以本次预算数不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数据。)。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为109502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49941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800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316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8162万元、工伤保险基金192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256万元、生育保险基金98万元。

2017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本年结余691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6460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30472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8953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823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96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3339万元、生育保险基金2645万元。

说明:由于我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较小,为进一步统筹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我市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编制管理。

三、2017年财政工作重点。

为顺利实施2017年财政预算,我们将突出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财源建设。

一是支持园区发展壮大。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园区承载项目、吸纳投资、增加税收的作用。二是着力开展招商引资。立足工业园区“三个百亿”产业园建设,努力在引进优质企业、高效企业入园工作上做文章。三是大力支持企业发展。市级领导分到各重点企业蹲点,及时帮助破解企业发展瓶颈。进一步落实好各项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加强“政银担”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二)突出抓好财税征管。

一是做实收入。根据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变化,科学研判经济税收形势,科学制定组织收入预案,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同时创新征税方式,提高征税效率,坚持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切实加大税收协控联管工作力度。落实财税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充分调动各涉税部门协同治税的积极性,促进协税护税工作,确保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严格依法治税。对内,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办事,规范税收执法,防范执法风险;对外,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打击涉税违法行为,规范税收秩序。实时监控重点税源企业,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扎实开展税收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对相关行业、企业、个体大户的专项检查,清查补税。

(三)突出抓好支出保障。

突出“两保一促”的原则,保运转、保政策性民生支出、促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实事的投入力度,科学统筹财力支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和面貌。

(四)突出抓好财政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改革面覆盖到全市所有镇,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乡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努力打造“高效、规范、公开、透明”的乡镇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新模式。二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全面落实《预算法》,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办法,完善公用支出定额标准;进一步推进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该公开的全部公开,不留余地,不留死角。三是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财政绩效评价工作的覆盖面,努力挖掘深度,提升内涵,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切实加强部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重点抓好财政存量资金收回使用工作,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盘活存量,整合资金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发展领域。

(五)突出抓好财政监管。

一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职能。重点对主要经济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拨付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改,堵塞漏洞,确保干部和财政资金双安全。二是强化专项资金全程监管。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将监督管理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实现“以监督促管理、以监督促服务”。三是强化乡镇财政监督。对乡镇进行财政监督大检查,确保检查范围和内容全覆盖,重点检查涉农惠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四是强化非税收入和基金监管。突出“以票管收、以票控收”,提升非税收缴业务水平,规范非税收入执收执罚行为。严格基金账户、基金票据和基金余额管理,严格各类基金的预、决算管理,确保基金安全。五是强化政府债务监管。完善动态监管分析机制,着力摸清存量债务和新增置换债券家底,同时严格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行为,将债务规模压缩在可控范围内,严防政府债务风险。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有力的举措,全面完成年度预算任务,为我市转型升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三

各位代表:

2005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市财政收入725.5亿元,其中完善出口退税机制调增收入123.2亿元,完成预算124.6%,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8%。扣除上交中央财政235.6亿元,地方财政留用489.9亿元。加上上年支出预算结余29.2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45.1亿元,财政支出总预算564.2亿元。全市财政支出520.3亿元,完成预算92.2%,比上年增长20.6%。支出预算结余43.9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35.1亿元,预算纯结余8.8亿元,待市和区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334.7亿元,完成预算122.5%,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1%。扣除上交中央财政81.3亿元、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30.1亿元,市级财政留用223.3亿元。加上上年支出预算结余9.4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45.1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277.8亿元。市级财政支出256.1亿元,完成预算92.2%,比上年增长24.7%。支出预算结余21.7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21.2亿元,预算纯结余0.5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市级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61.5亿元。其中,上交中央收入增加22.8亿元;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养路费等专项资金增加34.2亿元,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以及支农方面的支出;市级可支配财力增加4.5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保障补助1.7亿元,环境综合整治1.1亿元,补发住房公积金0.5亿元,文明生态村建设0.4亿元,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0.3亿元等。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151.3亿元,完成预算137.2%,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8.2%。财政支出77.4亿元,完成预算98.9%,比上年增长18.1%。支出预算结余0.9亿元,其中结转项目资金0.1亿元,预算纯结余0.8亿元,待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决算后,结转到今年使用。

过去的一年,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税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和改进财税管理,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加快实施,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多点支撑的格局逐步形成,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级财税部门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努力确保应收尽收。全市财政收入在上年增长26.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收入总量不断扩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84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0.4%,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332亿元,增长28.2%。

(二)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促进经济加快发展。

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05.7亿元,增长22.2%。全面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完成地铁一号线和103国道改造任务,城市快速路二期和市区路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加快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上游堤岸14.5公里,实施河道清淤20公里,完成了五马路、大沽桥等一批道路和桥梁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海河上游区域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带动了两岸商贸和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蓝天、碧水、生态等六大环保工程,加快锅炉改燃和水气管网改造,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1%,新建和改造地下管网723公里。对成片旧楼区进行综合整修,三年累计整修改造1813万平方米。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9.1亿元,增长7.1%。充分利用财政投资、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土地收购和以税还贷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工业战略东移,积极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支持纺织工业园和冶金基地建设,累计帮助210户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并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服务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

支农支出12.9亿元,增长17.6%。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实施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九项惠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和管网入户工程,支持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新增和改扩建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200个,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完成植树造林820万株,改造农村户厕32万座。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教育支出74亿元,增长22.8%。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累计建成48所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校、15所模范小学和350所村办小学,为473所农村中小学装备13万台教学仪器。全面完成49个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医科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师范大学、理工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建成38个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科技支出13.7亿元,增长18.8%。建立科技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功能基因组学等9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扩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规模,累计组建创业投资机构56家。注册资本金达到37.8亿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点支持了180个基础研究项目和203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成现代中药产业园一期、锂离子电池和头孢抗生素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文体广播支出10.7亿元,增长23.7%。中华剧院、少儿艺术中心和图书馆工程进展顺利,数字广播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启动,亚欧财长会议、“意大利天津周”和第十五届全国书市取得圆满成功。完善体育场馆和社区居民健身设施,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疗卫生支出19亿元,增长18.4%。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防病中心、传染病医院和120急救中心等工程基本完成。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工程,一批新的医疗卫生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受益农民达到117.6万人。及时拨付高致病性合流感防控资金,健全防控应急体系,保证疫苗购置和疫情监测等经费需要。

公检法司支出31.9亿元,增长23.6%。加强公安交管和狱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消防安全和应急处置装备,完善政法机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组建公安特警队伍,改善基层单位办公条件,增强安全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46亿元,增长18.5%。全面落实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4.2万人。增加财政补助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帮助困难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解决参保问题。完善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由上年的20.5万人减少到14.6万人。落实优抚对象抚恤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增发优抚对象和低保人员节日补贴。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一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经济租赁房,妥善解决困难家庭拆迁安置问题。调整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补助标准,落实“新职工”补充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企业计税工资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职工和居民收入。妥善分流安置159户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帮助企业平稳退出市场。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过去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提前实现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全市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45亿元增加到725亿元,年均递增24.3%,五年财政收入累计达到236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是历史上财政收入增幅最高的时期。全市财政支出由207亿元增加到520亿元,年均递增20.2%,五年财政支出累计达到186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

“十五”期间,我市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充分发挥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优势,努力扩大投融资规模,五年财政累计投入662亿元,重点支持了海河开发、交通管网。环境整治和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五年累计筹集资金195亿元,通过实施财务宽让、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土地收购等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工业战略东移和新一轮“嫁改调”。三是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通过财政体制、税收返还、以港养港、专项补助等多种形式,五年累计投入95.2亿元,大力推进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五年累计投入382亿元,着力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文化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增加社会保障补助资金,五年累计投入171亿元,初步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保障了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六是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和制度创新。改进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税收属地化征管,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财政增收机制,区县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十八个区县和三区财政收入由126亿元增加到391亿元,年均递增25.5%。

认真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和财税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现行财政体制和目前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市上交中央收入比重较大,地方可支配财力难以满足各方面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由于区域位置和资源配置不同等原因,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均财力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区县财政比较困难。财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税收征管存在漏洞,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一年。按照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到“十一五”末全市财政收支总量要实现翻一番,年均递增16%。财政收入由725亿元增加到15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332亿元增加到700亿元;财政支出由520亿元增加到1090亿元。我们要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06年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改革发展全局,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积极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坚持依法治税,加强收入征管,努力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三农”投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努力促进“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2006年预算安排主要考虑以下政策要点:

一是不断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积极涵养税源财源,大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建立稳固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不断增强财政实力,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积极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研究制定促进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现代交通网络,为新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三是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积极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

四是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事业投入,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重点支出需要,加快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实行粮食直补等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而免一补”政策,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六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完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搞好做实养老基金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财政补助规模,逐步解决基金收支缺口问题。增加再就业、城镇低保和优抚救济补助资金,逐步解决关闭破产和“空壳”企业职工分流安置问题。

七是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优抚对象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积极落实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策,调增企业计税工资标准,鼓励企业增加职工收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政策要点以及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预算8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在预算执行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努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市财政收入扣除上交中央财政292.3亿元,财政支出预算557.7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7%。在预算执行中,还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约36亿元、上年支出预算结余43.9亿元,全市财政支出总预算为637.6亿元。按支出项目划分,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19.2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35.8%;企业挖潜改造支出40.8亿元,增长14.4%;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26.5亿元,增长20%;教育支出68.7亿元,增长18%;科技支出13.2亿元,增长18%;支农支出10.9亿元,增长23.6%;医疗卫生支出20.3亿元,增长17%;文体广播支出11.7亿元,增长17.6%;公检法司支出30.4亿元,增长17%。

市级财政收入预算3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扣除上交中央财政和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131.7亿元,市级财政支出预算256.6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4.5%。在预算执行中,还要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约36亿元、上年支出预算结余21.7亿元,市级财政支出总预算314.3亿元。按支出项目划分,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115.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60.5%;企业挖潜改造支出9.2亿元,增长7.3%;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21.6亿元,增长20%;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18%;科技支出8.1亿元,增长18%;支农支出5.2亿元,增长18%;医疗卫生支出10.1亿元,增长17.5%;文体广播支出7.5亿元,增长17.8%;公检法司支出18.8亿元,增长17%。

市级财政支出预算256.6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58.5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增加37.7亿元,按规定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支出,以及支农支出;市级可支配财力增加20.8亿元,主要是增加正常经费4亿元,教育科技支农5.4亿元,社会保障3.6亿元,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2亿元,新增地铁二、三号线资本金2亿元,医疗卫生1.5亿元,乡村公路改造0.5亿元,消防装备、数字化电视网络改造等专项支出1.8亿元。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财政收入预算1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财政支出预算87.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2.6%。

总的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综合考虑了国民经济加快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等经济性和管理性增收因素,以及将要出台的政策性减收因素,收入安排增长17.2%,是历史上最高水平。财政支出预算综合考虑了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的支出需要,体现了积极稳妥的原则。在预算执行中,我们要大力组织财政收入,集中资金保证重点支出,确保实现全年预算平衡。

三、树立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各级财税部门要按照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努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城市路网等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海河堤岸改造、永定新河综合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公用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旧楼区综合改造,不断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制定实施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启动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专利申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调整完善财税政策,支持海河上游经济商贸区和大型商贸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性开发,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制定实施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滨海新区发展基金,充分利用政府投资、财政补助、贷款担保、土地质押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区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制造和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全面提升滨海新区服务和辐射功能。

规范和完善滨海新区财税政策,积极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调整优化区域资源布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建立支持自主研发、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在新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加快构建滨海新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发展后劲和带动功能。积极实施聚拢人才的财税扶持政策,广泛吸揽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滨海新区投资创业,为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加大“三农”资金投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抗旱水源和防洪防涝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和节水型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道路、照明、供排水、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农民关心的问题。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加快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全面完成示范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校建设任务,启动“历史名校”建设工程,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快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公共卫生建设,完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调整卫生资源布局,建设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药品检验中心和安定医院等一批卫生医疗机构,健全社区卫生医疗设施,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就医难问题。健全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积极发展图书、档案、文物等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工程,建成奥林匹克体育场和中华剧院,启动艺术职业学院、少儿图书馆、中国大戏院和文庙等重点改扩建工程,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和安全隐患整改投入,完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切实保障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经费需要,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坚持再就业援助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实现“4050”人员托底安置。积极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制定实施关闭破产企业相关财税政策,妥善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切实解决职工分流安置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年金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保险预测、预警机制,增强医疗保险基金自我平衡能力。实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积极实施增加群众收入的财税政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逐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项目和标准,加大企业工资增长推动和调控力度,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不断扩大财政收入总量,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积极制定和完善财税政策,不断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进一步涵养和壮大财源,不断优化财源结构,努力增强财政实力。以建立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为依托,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行税控装置,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和纳税评估制度,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协作配合,充分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健全税收源泉控制和代扣代缴制度,加强政府土地收益管理,努力防止收入流失。全面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企业税收与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确保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的原则,妥善安排、合理使用各类各项财政资金,规范财政投资的决策程序,避免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支出过程控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区县经济加快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资金瓶颈问题,逐步缩小区县之间财力差距,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化资金运作机制,实现贷款还款良性循环,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一年。财税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财税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税管理,圆满完成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天津更快更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五常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篇十四

(20xx年8月6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xx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调查组。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和主任会议安排,207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常委会主任王长镜、副主任杨开明同志的带领下,对全市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听取了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1.收入目标计划完成较好。从1—6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43765万元,占预算454900万元的53.59%,同比增长19.01%。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6119万元,占预算400000万元的54.03%,同比增长20.29%.

2.收入质量不断提升。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68.22%。主体税收呈上升趋势。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26.29%,营业税同比增长70.38%,企业所得税收同比增长4.18%,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4.32%。

3.支出保持正常水平。1—6月,全市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4083万元,占预算407100万元的59.96%,同比增长7.93%。教育、科技、农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三公”经费得到较好控制。上半年全市“三公”经费支出640万元,同比下降28%。。

4.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下降。1—6月,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221万元,占预算40000万元的3.05%,同比下降92.63%,减收原因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下降;支出8706万元,占预算40000万元的21.7%。

5.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比较正常。1—6月,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64210万元,占预算91078万元的70.5%,同比增长9.71%;支出40895万元,占预算76135万元的53.71%,同比增长16.02%。

6.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主要在下半年执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后劲仍然不足,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收支平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仍然很重;财税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对此,市政府及财税部门要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三、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大税源培植的力度。要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措施,采取得力措施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大力培植骨干税源,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上争取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力度,努力培植新的增长点,为财政收入提供更加稳定的税源。

2.进一步加大财税征管的力度。要根据发展形势和产业调整情况,掌握税源变动趋势,强化收入分析、预测和管控。要依法征收,强化征管,加强稽查,做到应收尽收。要加大协税的力度,调动部门乡镇协税的积极性。要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减少一次性收入,增加财政的可用财力。

3.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要严格预算支出,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没有预算不得支出,严控超预算支出。要确保教育、科技、农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预算等重点支出。要勤俭节约,严控机关运转经费、“三公”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大财政监管和审计的力度,及时查处和纠正违反财政纪律和规定的行为。

4.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改革的力度。要深入贯彻和实施《预算法》,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预算的法制化管理。要深化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投资评估等改革。要加强预算的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政府债务资金的监管力度,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要加强对中央、省财税改革信息的掌握政策研究,做好财政基础工作,积极应对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

四、关于预算调整草案的初步审查意见。

1.预算调整草案调增上级补助收入30500万元。主要来源是中央、省、2015年上半年增加的一般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同时调整一般公用预算支出30500万元。其收支方案符合《预算法》和省财政厅相关文件规定,预算工作委员会表示同意。建议本次会议审查批准。

2.省财政厅核定转贷我市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额度为49500万元,其调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方案,符合《预算法》和省财政厅相关文件的规定,预算工作委员会表示同意建议本次会议审查批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212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