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说课稿(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4:52:15
忆江南说课稿(精选15篇)
时间:2023-11-30 14:52:15     小编:笔舞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可以借鉴他人的总结经验,但要保持个人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帮助。

忆江南说课稿篇一

教材分析:1、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2、郁达夫散文行云如流水般的美学特征。

特点是运用对比烘托和引用诗句、虚实结合。

学情分析:

1、从知识能力方面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但怎深度地解读文本,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尚有不足。

2、从情感方面看,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感悟江南之美的经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2、通过交流研讨,掌握对比烘托、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等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重)。

3、借助朗读品析,感悟郁达夫笔下江南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难)。

能力目标:品味散文语言,培养学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和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

教法:问题引导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的形式。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导入。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为什么大师让青年画家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目的:

1、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引导学生关注郁达夫散文特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细腻美。

教学环节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1、小组讨论,本文写江南的冬景描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分别在哪些段落?请各组代表在黑板写出,试用原文词语归纳,最好四字。(需老师点拨)。

曝背谈天图(2)午后郊游图(5)寒村微雨图(7)江南雪景图(8)旱冬闲步图(9)。

目的:

1、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明确江南的冬景的整体结构,为下一步分析做铺垫。

教学环节二(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问:1、你最喜欢哪幅图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设想请2-3位同学带有感情诵读喜欢的段落。

将赏析用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借助点评,引导学生从景物特色、风格、表现手法、画面感来鉴赏图景。

目的.(明确):

1、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引导重点赏析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和江南雪景图。

午后郊游图(讨论归纳)。

问:关注表示颜色的词,问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词?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根绿而顶成赭色的杂草。

景物感受:色彩浓艳靓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表现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目的(明确):

1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

2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寒村微雨图(讨论归纳)。

1、问:寒村微雨是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全段是如何言传这种“悠闲”的呢?

2、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目的(明确):

1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富有诗情画意。

2远近虚实相生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江南雪景图(讨论归纳)。

1、问:回忆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片段(投影),比较它们写法上哪里不同?

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目的(明确):

1、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2、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艺术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问:请同学概括本文的写景特点有哪些?

明确:1、善于为景物着色,表现作者情感。

2、运用对比烘托、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引用古诗词,意境美。

目的:

1、明确郁达夫写景散文美学特点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写景写作中借鉴这些手法。

总结。

问:请同学概括本文的写景特点有哪些?

明确:1、善于为景物着色,表现作者情感。

2、运用对比烘托、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引用古诗词,意境美。

目的:

1、明确郁达夫写景散文美学特点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写景写作中借鉴这些手法。

作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介绍。

目的:

学习完文本后再介绍作者,可以让学生感觉与作者的距离并不是很遥远,会产生一种熟悉感。

作者背景。

拓展延伸。

写一篇你眼中的康桥之秋小短文(借鉴本文对比、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

曝背谈天图虚实结合。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明朗对比烘托。

旱冬闲步图引用诗句。

蓝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忆江南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水墨画的作画技巧大胆构画江南民居并进行合理布局。

2.领略江南民居层叠、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

3.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江南民居的特点。

难点: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江南民居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

1、观看视频,感受江南民居之美。

(1)师:老师拍了很多房子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照片里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白墙、黑瓦、高高低低、屋顶)(2)引导学生观察房子间的遮挡现象。

师:学生们看一看,你能数出这里有几幢房子吗?提问:为什么会数不清楚呢?

小结:许多的房子层层叠叠,互相遮挡,有的我们只能看见一部分,所以数不清。总结:这些黑白相间、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房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江南民居,美丽极了。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想不想也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江南民居的形象?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水墨画、探究水墨画的表现方法。

三、简单认识水墨画。播放水墨画简介。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的画。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水墨画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究笔墨神韵。

四、学习水墨画技法。

逆锋用笔效果——所画线条凝滞苍劲、两边毛糙。

2、教师讲解范画中的用笔情况。

五、学生作业。

1、教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把这些江南民居都规划在景区的这块空地内,摆一摆,让他们紧紧地靠在一起,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2、用水墨画的形式大胆的勾画你眼中的江南民居。

六、展示评价,领略江南民居之美。

忆江南说课稿篇三

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模块中的第四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该专题是按照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的思维顺序循序渐进编排的,它分为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总体安排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所谓“悟”,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所谓“摹”,就是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最后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忆江南说课稿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所谓“悟”,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所谓“摹”,就是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最后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忆江南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江南的冬景》。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谛听天籁”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散文,而且在第三专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散文的鉴赏方法与文体特点,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易把握。

2.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讨论,体验江南秀美冬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是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1课时(我将以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光彩夺目,那么冬天的江南也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散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吧!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给文章分一下段落,并说说每段都写了什么?

这一问题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如果学生出现莫衷一是的情况,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1―4为一段,写了北国的冬天,江南的冬天与晚秋,还有闽粤的冬天;5―9为一段,分别写了“江南的植物、寒郊散步、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江南的旱冬”第10段单独成段。

我将具体分析曝背谈天与江南雪景。

(2)第一段中,作者不仅写了江南的冬景,还写了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江南的晚秋,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在江南雪景中,作者对雪景没有做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频度诗句的时候又写出了雪趣。这里又用了什么手法呢?(虚实结合)。

(4)作者通过对比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什么特点呢?

(明朗、可爱、迷人)。

3.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课后写篇描写家乡冬景的散文,写出自己的情感。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忆江南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忆江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演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的诗词课,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从春天的声音、美丽的景色、春天的快乐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春天,欣赏春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感知江南春天的美,并且初步具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为以后学习古诗词,鉴赏诗词的意境美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也尚浅,不能够从字理行间中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如果光凭教师的一味讲解,形式比较枯燥,不能焕起学生对江南美的向往,针对这一点,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把学生带进江南美丽的情境当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感悟词的词句美、韵律美、意境美,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生字“曾”,我也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淡化识字难点。并以此字进行知识扩展,使学生了解当时写作背景,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拟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忆江南》一诗,认识“谙”、“景”“胜”三个字,识记“忆”字,指导书写“曾”字。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悟诗意。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感悟诗意,体会诗词的词句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通过3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初步感知江南的美。

我先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欣赏江南的风景图片,因为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没有去过江南,不了解那里的景色,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江南之中,从小桥流水人家、江边绿树红花,感受江南水乡独有的特点,为感悟江南的美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并初步感知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二)巧学生字,感悟词的词句美。

在学生对诗词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通过读诗句,学生字,感悟诗句意境等形式进行逐句教学,对于本课字形较难记的“曾”字,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在字形的记忆上,我设计了识字小儿歌,先让学生掌握了字的结构,再通过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使学生对这个字的书写顺序记忆非常深刻,另外,学生理解了它在诗句中的意思是“曾经”之后,我播放了白居易曾经在江南修筑白堤的录像片,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白居易当时在那里做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与那里的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词不仅是想念那里的景,更想念那里的人,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能学生更好地感悟词的意境。

接着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这句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图文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打出图片,看图读,再通过两组对比图片对比读,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不仅从颜色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还从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再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找到“红”、“绿”两个字恰当地写出了江南春天独特的美,感受诗人用词持准确性,而学生也在理解的逐步深入,朗读水平也逐渐提高。教师要做出适当的评价,我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朗读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四)听音品析,感悟词的意境美。

二年级的学生对读词的节奏掌握不够准确,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培养学生的韵律美。之后,我播放了歌曲《忆江南》,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当词可以吟唱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设计打破了课堂中原有的那种只凭借教师的一味讲解,而学生却听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从优美的旋律和美丽的画面,再次感受江南那如痴如醉的美景,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也想亲自去畅游一番,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讲完本首词之后,我出示了几张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先出示自己的感受,根据感受自己试着写诗句,虽然学生写出来的诗句很稚嫩,有的甚至也谈不上是诗句,但是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了,为今后学习古诗词和鉴赏诗词的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尝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词的意境美,而且当看到图片时有自己的感受。

2、在应用时还要注意恰当,课堂上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下高质高效地完成语文任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忆江南说课稿篇七

案………………………………………………………………………………………1。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显著,5。

月全国土地开发面积增幅剧降……………………2。

二、2004年上半年福州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5。

第二局部。

工程市场定位与建筑设计谋略分析决策……………………………………………………21。

六、导入〔认筹〕期营销策略…………………………………………………………………64。

第四局部。

广告筹划及推广…………………………………………………………………………………68。

一、广告目标。

………………………………………………………………………………………………68。

二、广告推广的总体思路。

…………………………………………………………………………………。

三、本案广告定位……………………………………………………………………………………。

四、立体化市场推广策略。

………………………………………………………………………………。

〔一〕、福州市房地产宣传媒体分析。

……………………………………………………………………。

六、广告预算。

………………………………………………………………………………………………81。

七,广告表现手法列举。

…………………………………………………………………………………………84。

第五局部。

工程logo及工程vi。

应用……………………………………………………………86。

二.工程标志的诠释。

……………………………………………………………………………………87。

第六局部。

本案商业局部推广筹划………………………………………………………………91。

后记。

忆江南说课稿篇八

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模块中的第四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该专题是按照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的思维顺序循序渐进编排的,它分为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总体安排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所谓“悟”,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所谓“摹”,就是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最后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忆江南说课稿篇九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忆江南说课稿篇十

《忆江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的诗词课,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从春天的声音、美丽的景色、春天的快乐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春天,欣赏春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感知江南春天的美,并且初步具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为以后学习古诗词,鉴赏诗词的意境美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也尚浅,不能够从字理行间中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如果光凭教师的一味讲解,形式比较枯燥,不能焕起学生对江南美的向往,针对这一点,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把学生带进江南美丽的情境当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感悟词的词句美、韵律美、意境美,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生字“曾”,我也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淡化识字难点。并以此字进行知识扩展,使学生了解当时写作背景,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拟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忆江南》一诗,认识“谙”、“景”“胜”三个字,识记“忆”字,指导书写“曾”字。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悟诗意。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感悟诗意,体会诗词的词句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通过3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初步感知江南的美。

我先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欣赏江南的风景图片,因为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没有去过江南,不了解那里的景色,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江南之中,从小桥流水人家、江边绿树红花,感受江南水乡独有的特点,为感悟江南的美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并初步感知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二)巧学生字,感悟词的词句美。

在学生对诗词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通过读诗句,学生字,感悟诗句意境等形式进行逐句教学,对于本课字形较难记的“曾”字,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在字形的'记忆上,我设计了识字小儿歌,先让学生掌握了字的结构,再通过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使学生对这个字的书写顺序记忆非常深刻,另外,学生理解了它在诗句中的意思是“曾经”之后,我播放了白居易曾经在江南修筑白堤的录像片,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白居易当时在那里做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与那里的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词不仅是想念那里的景,更想念那里的人,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能学生更好地感悟词的意境。

接着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这句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图文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打出图片,看图读,再通过两组对比图片对比读,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不仅从颜色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还从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再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找到“红”、“绿”两个字恰当地写出了江南春天独特的美,感受诗人用词持准确性,而学生也在理解的逐步深入,朗读水平也逐渐提高。教师要做出适当的评价,我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朗读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四)听音品析,感悟词的意境美。

二年级的学生对读词的节奏掌握不够准确,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培养学生的韵律美。之后,我播放了歌曲《忆江南》,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当词可以吟唱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设计打破了课堂中原有的那种只凭借教师的一味讲解,而学生却听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从优美的旋律和美丽的画面,再次感受江南那如痴如醉的美景,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也想亲自去畅游一番,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讲完本首词之后,我出示了几张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先出示自己的感受,根据感受自己试着写诗句,虽然学生写出来的诗句很稚嫩,有的甚至也谈不上是诗句,但是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了,为今后学习古诗词和鉴赏诗词的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通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尝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词的意境美,而且当看到图片时有自己的感受。

2、在应用时还要注意恰当,课堂上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下高质高效地完成语文任务。

忆江南说课稿篇十一

新课一开始,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然后设问:“你对现在的江南有什么样的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切入课堂主题,勾起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使学生有一种亲切、自然、有趣的感觉,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通过设问:“江南在秦汉时期是什么样子?”“江南在什么时期得到开发?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抓住学生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新课的吸引力。同时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刘老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和活动安排,在课前准备了两段不同时期描述江南地区状况的文字材料,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合作探究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的`新课改要求,从单纯依靠教材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了大资源的观念,从而使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大放异彩。通过学生对两段材料的合作学习,了解了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口、生活习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民生活状况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刘老师在本堂课中设置了好几个探究主题如:“这段材料怎样描述了楚越地区的经济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在这些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刘老师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权利,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这其中老师只是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形成观点,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次从未知到已知的合作探究过程,这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精神,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论从史出”的精髓所在,从而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有机结合。本堂课的结束部分,刘老师没有按着一贯的路子去做知识的归纳总结,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我以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为祖国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和朦胧的历史责任感。“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这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结合分组讨论和老师点拨的方法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初一学生,从课堂上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高。刘老师在本节课中始终处于一种“促进者”、“合作者”和“导演”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共同学习探究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也就是关于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状况的材料合作学习中,占用的时间多一点,关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占用的时间少一点。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是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富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二是有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技能;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演示熟练,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忆江南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忆江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演示)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

《忆江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的诗词课,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从春天的声音、美丽的景色、春天的快乐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春天,欣赏春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感知江南春天的美,并且初步具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为以后学习古诗词,鉴赏诗词的意境美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也尚浅,不能够从字理行间中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如果光凭教师的一味讲解,形式比较枯燥,不能焕起学生对江南美的向往,针对这一点,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把学生带进江南美丽的情境当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感悟词的词句美、韵律美、意境美,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生字“曾”,我也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淡化识字难点。并以此字进行知识扩展,使学生了解当时写作背景,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拟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忆江南》一诗,认识“谙”、“景”“胜”三个字,识记“忆”字,指导书写“曾”字。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悟诗意。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感悟诗意,体会诗词的词句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通过3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初步感知江南的美。

我先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欣赏江南的风景图片,因为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没有去过江南,不了解那里的景色,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江南之中,从小桥流水人家、江边绿树红花,感受江南水乡独有的特点,为感悟江南的美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并初步感知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二)巧学生字,感悟词的词句美。

在学生对诗词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通过读诗句,学生字,感悟诗句意境等形式进行逐句教学,对于本课字形较难记的“曾”字,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在字形的记忆上,我设计了识字小儿歌,先让学生掌握了字的结构,再通过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使学生对这个字的书写顺序记忆非常深刻,另外,学生理解了它在诗句中的意思是“曾经”之后,我播放了白居易曾经在江南修筑白堤的录像片,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白居易当时在那里做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与那里的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词不仅是想念那里的景,更想念那里的人,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能学生更好地感悟词的意境。

接着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这句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图文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打出图片,看图读,再通过两组对比图片对比读,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不仅从颜色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还从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再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找到“红”、“绿”两个字恰当地写出了江南春天独特的美,感受诗人用词持准确性,而学生也在理解的逐步深入,朗读水平也逐渐提高。教师要做出适当的评价,我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朗读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四)听音品析,感悟词的意境美。

二年级的学生对读词的节奏掌握不够准确,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培养学生的韵律美。之后,我播放了歌曲《忆江南》,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当词可以吟唱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设计打破了课堂中原有的那种只凭借教师的一味讲解,而学生却听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从优美的旋律和美丽的画面,再次感受江南那如痴如醉的美景,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也想亲自去畅游一番,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讲完本首词之后,我出示了几张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先出示自己的感受,根据感受自己试着写诗句,虽然学生写出来的诗句很稚嫩,有的甚至也谈不上是诗句,但是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了,为今后学习古诗词和鉴赏诗词的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通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尝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词的意境美,而且当看到图片时有自己的感受。

2、在应用时还要注意恰当,课堂上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下高质高效地完成语文任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忆江南说课稿篇十三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

二、教材分析。

《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谛听天籁”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散文,而且在第三专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散文的鉴赏方法与文体特点,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易把握。

2、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讨论,体验江南秀美冬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是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诵读法、情境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1课时(我将以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光彩夺目,那么冬天的江南也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散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吧!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给文章分一下段落,并说说每段都写了什么?

这一问题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如果学生出现莫衷一是的情况,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1―4为一段,写了北国的冬天,江南的冬天与晚秋,还有闽粤的冬天;5―9为一段,分别写了“江南的植物、寒郊散步、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江南的旱冬”第10段单独成段。

我将具体分析曝背谈天与江南雪景。

(2)第一段中,作者不仅写了江南的冬景,还写了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江南的晚秋,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在江南雪景中,作者对雪景没有做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频度诗句的时候又写出了雪趣。这里又用了什么手法呢?(虚实结合)。

(4)作者通过对比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什么特点呢?

(明朗、可爱、迷人)。

3、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课后写篇描写家乡冬景的散文,写出自己的情感。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忆江南说课稿篇十四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儿童们乘船采莲的情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吧。

课文后面安排有要求认读生字表、会写字表及朗读、背诵的要求。“背诵课文,会背了,把小鱼涂上颜色”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课后的第二项出示的是一幅情境图,以学习伙伴形式出现,小朋友对话框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得到启发,说说小鱼是怎样做游戏的。在会写字表中,还出示了两个要求掌握的新笔画“竖弯钩”“竖弯”。

本课的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认识“江、南、可、采、田、间、东、北”8个生字。会写“田、东、西、北、鱼”5个字。学习新笔画“竖弯钩”“竖弯”。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后,认读“江、南”。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2)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出现“可”“采莲”“田田”“间”“东”“南”“北”等词语。认读“可、采、田、间、东、北”等生字。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生字中涉及平舌音,前、后鼻音等,要注意读准字音,“采”是平舌音,注意不要把“南”读作“l2n”。

(2)可利用熟字加上或换一部分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沙—江,日—田,门—间。

(3)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生字的巩固。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自己读,巩固认记生字。

(2)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认记生字。

(3)用做找朋友游戏的办法,巩固认记生字。利用课后“词语花篮”,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填写在“词语花篮”中的空花朵里。

4.写字指导。

“田、东、北”是既会认又会写的字,可在认读过程中相机指导书写,“田”字共五笔,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竖、横折、横、竖、横”;“东”字五笔写成,笔顺为“横、撇折、竖钩、点、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左边的点写成撇,不要把右边的点写成捺;“北”字共五笔,笔顺是“竖、横、提、撇、竖弯钩”,要把左右两部分写匀称。注意不要把第四笔写成竖弯钩,应是撇。学习新笔画“竖弯钩”;“西、鱼”是已经会认的字,“西”字共六笔,笔顺是“横、竖、横折、撇、竖弯、横”,学习新笔画“竖弯”;“鱼”字共八笔,笔顺从上到下,最后一笔“横”要稍长,托上。

三、朗读、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还可让学生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组成的。老师也可通过范读、领读,告诉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并能注意重音和停顿,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到规律。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带着对江南的喜爱之情,读出莲叶的美,读出鱼儿的可爱。一、二句写莲叶的美,可用舒缓,感叹的语气读。后面五句写鱼儿游戏,用活泼的语调读,一句比一句读得稍快。

3.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背诵。同桌或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效果。

四、感悟、理解。

1.图文结合,整体理解。课文里的插图画的是莲花塘里几个儿童坐在小船上采莲的情景。可结合诗句指导看图。先联系前两行,观察几位儿童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说一说,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读中感悟。诗的前两行写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何”表示感叹,;“田田”是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诗的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首诗形象鲜明,节奏感强,诗句的意思不必一句一句讲解,只需对难理解的词语略加点拨即可。老师应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

五、实践活动。

读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再启发学生观察插图,自己说两个词语并填在空花朵上。

六、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到过采莲吗?谁采过莲?能给同学们说说采莲的情况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的诗歌。

(二)出示课题。

结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认读“江、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本课生字。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组成的。

(四)自学生字。

1.看拼音读生字。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一些生字的构字规律,记忆生字。

(五)朗读感悟。

1.指导朗读。

3.看图,结合诗的后五行说说:鱼儿在荷叶间是怎样自由自在地嬉戏的?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展开联想,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

5.指导背诵课文。

(六)巩固练习。

1.口头填空。

鱼()莲叶间:

鱼()莲叶(),

鱼()莲叶(),

鱼()莲叶(),

鱼()莲叶(),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本课生字的。

(七)指导写字。

结合写字,教学新笔画“竖弯钩”“竖弯”。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八)扩展练习。

让学生独自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另选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试着念一念,在班上交流。

汉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词语解释。

何:本课表示感叹,惊讶的语气,相当“多么”的意思。

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忆江南说课稿篇十五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完江南美景,学生畅谈感受,并交流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3、歌咏江南的诗词颇多,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板书课题:忆江南。引导学生理解“忆”,了解“词”与“词牌”。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词。

[设计理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学生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理解)。

[设计理念]: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品读一、二句。

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1、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等)。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我们细细品读1、2句吧!

3、重点理解“风景旧曾谙”的“谙”字。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并朗读品味这两句话。

品读三、四句。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课件出示3、4句)引导学生发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并品读体会这两句写的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2、是啊,多美啊!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3、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风景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品读第五句——反问句。

江南如此之好能不忆江南?(板书:忆)学生品读反问句。

[设计理念]: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2、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3、教师引读:是啊——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能不忆江南?”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请大家回读全词!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接着读全词)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再读全词)。

4、小结升华:

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设计理念]:“情到深处方知浓。”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2、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一背吧。

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因为学生很熟悉这首歌曲的歌词,所以一开始我就以一个美丽的配乐诗朗诵来引入歌曲的学习,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很快的进入状况,然后让学生听教师的范唱,找出歌曲最能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习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学生唱谱、教师范唱、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江南,我找了一些有关江南的丝竹乐,江南的舞蹈来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对江南能有一个总体印象。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237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