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周末的规划与安排,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一篇完美的总结应该既简洁明了又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总结的内容和思想。这里有一些有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案例研究,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展示设计的形式与方法越来越多样,而virtual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无疑是对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又一次革新,为新媒体展示设计带来新的技术支持,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展示设计的形式,为新媒体展示设计提升了展示效果。本文将简要对新媒体展示设计与vr技术做一个介绍并简单分析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够对vr技术发展与新媒体展示设计丰富作出贡献。
展示设计是一项综合艺术设计,它包含多种学科,运用多种技术作为支撑,涵盖的领域很广泛。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是通过实物或模型来向人们展现设计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模型和实物已经不能满足展示设计发展所需要的展现力,因为单纯地以模型和实物作为载体的传统展示设计是一种静态展示,对于观众而言比较单调、乏味,此时vr技术的发展适时地为展示设计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和新的展现方式,帮助展示设计丰富表现形式,提升展现力,满足了人们对于展示设计的诸多需求,因此,加强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很有必要。
(一)虚拟化。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展示设计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展示设计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通过3d技术使得许多不存在的事物和想法创意得到展现,还能够很大程度节约实物运输、维护等成本,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优势正是得益于新媒体展示设计具有虚拟化特性,因为这种虚拟化,设计师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无限的设计,让人们在很小的地方就能够感受到多种感官上的体验,例如,通过新媒体展示设计能够使人们坐在座椅上就从春天的百花烂漫走到冬日的白雪皑皑,能够从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走到一览众山小的黄山之巅,将四季的风光与中国大地的魅力风物尽收眼底,这都是得益于新媒体展示设计的虚拟化。虚拟化的展示能够通过vr眼镜等多种道具的配合让参观者体验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现象,当参观者戴上vr眼镜,他不仅可以与猎豹赛跑,还可以体验像超人一样飞在天空的感觉,这为参观者带来了更好的参观体验。由于新媒体展示设计具有的这种虚拟化特性,设计师可以摆脱传统设计的平面化叙事风格,将故事更加立体化、现实化地展现出来,使得展示变得更加有趣,不再空洞。
(二)互动性。
在新媒体展示设计环境下,参观者的观感是越来越受到设计师重视的一个因素,新媒体展示设计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简单将实物摆到参观者眼前,而是更加注重与参观者的互动,注重人性化设计、强调参与者体验已经是新媒体展示设计设计师的共识了。目前,新媒体展示设计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人机互动等方式来加强参观者与展示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的互动能够帮助参观者更好地体验到设计展示对象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完成信息传递,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比如,通过为参观者佩戴数字化手套、头盔和vr眼镜等装置可以帮助参观者达到在月球散步的观感,这就是将参观者融入展示设计之中的一大体现,是新媒体展示设计区别于传统的媒体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这种互动性增强了参观者对于展览的体验度,帮助展览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同时也能够活跃展览的氛围,打破传统展览那种严肃甚至枯燥的氛围,为参观者带来更好的观感体验。
(三)沉浸感。
新媒体展示设计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沉浸感,设计师通过对数字设备的运用能够对一个时空进行展现,让参观者仿佛真正置身其中,沉浸在设计师展现出来的故事或环境中。比如,现在利用vr技术能够实现对历史遗迹的虚拟展现,让那些已经破败甚至接近销毁的历史遗迹重新“出现”在参观者眼前,让参观者能够置身其中,体验这些遗迹曾经的辉煌。这就是新媒体展示设计沉浸感的体现,通过设计环境、人物、故事情节等将参观者更加深入地带进展示对象中去,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沉浸感是新媒体展示设计对新时代的适应,也是对具有更高要求的参观者的满足,这种沉浸感能够帮助参观者真正融入进展览中去,体验展览所要传递的信息,能够极大地提升新媒体展示设计的效果。
(一)vr技术的概念。
vr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产生的又一大成果,它是一项新兴的高新实用项目,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出一个虚拟三维空间,将参观者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把参观者带入虚拟空间,实现在虚拟空间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达到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的效果,提升展示效果。目前,媒体展示正逐渐打破局限性,向着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发展,而vr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发展方向,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实现交互艺术、增加参观者体验感的重要技术基础。有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丰富的展示形式才得到了实现的可能,vr技术的出现帮助设计师实现了许多以前不可能实现的设计,比如带领参观者体验原本普通人无法体验的活动或者将已经消失的物种重新展示到人们面前加强人们对动物的关注等等。vr技术能够运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体现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上,还可以运用到桥梁设计、机器人技术研发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加强对vr技术与其发展方向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二)特征。
vr技术主要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三大特征。交互性是指vr技术能够通过数字化设备如vr眼镜将参观者的动作等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作出反应,产生一定的交互性与实时性,这种交互性和实时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参观者对于该虚拟现实环境的体验度,从而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该设计所想要表现的思想。vr技术帮助参与者在虚拟现实中能够做出与现实中一样的动作与反应,甚至还能够模拟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的互动,非常神奇,同时对于很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沉浸感是指通过vr技术的运用让参观者“真正”进入到设计师的展示中去,将传统媒体展示中以展示物为主体转变成新媒体展示中以人为主体,帮助参与者在虚拟现实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良好的展览效果。构想性是指设计师能够通过vr技术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地表现出来,但是并不作为控制的主体,设计师实际上是为参观者提供一个虚拟环境,但是真正的体验与参与是参观者自身进行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师为参观者提供一个环境,但是参观者在环境中如何发挥是一个充满参与性与形象力的过程。以上三个特点是帮助虚拟现实更好地为新媒体展示设计服务的基石,缺乏了这三种条件,新媒体展示设计的特点就很难展现,效果也很难实现。
(三)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vr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vr技术及其思想在我国诸多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突破,带来很多行业变革,尤其是在设计行业,虚拟现实的出现让设计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它使得艺术设计很多不可能实现的构想得到展现,同时也打破了艺术设计材料、成本、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使得艺术设计原本单一的展示方式向着多样化、趣味性、科技化方向发展,为艺术设计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了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对于博物馆这样具有庞大储存空间与展示空间的场所来说,vr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它能够极大地缩小展览所需要占据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人参展,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对于大多数展览来说,vr技术能够增强参观者对于展览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将展览想要传递的思想和观念更好地传达给参与者,从而增强展览的效果。在商业化的展览上,vr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由于vr技术具有交互性、沉浸感和构想性三大特点,客户对于企业产品的感受和了解更加直观,这也增加了商业活动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由此可见,vr技术在设计展览行业的应用范围很广,作用也很显著,因此,加强对vr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于促进展览行业的发展来说很有帮助。目前我国vr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诸多方面的运用但是总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层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vr技术在我国很多行业都有运用的价值并且能够带来十分显著的变革,尤其新媒体展示设计行业,vr技术既是其发展的热点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我国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一大应用实例不得不提2010年中国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在这场世博会中设计者使用了大量的vr技术来进行展示,比如参观者能够通过vr技术模拟香港人的日常生活,而这种体验只要通过触摸屏幕便可以进入影像之中进行体验,另外,在这场展示中,地面采用了触感式地面,于是在影像中行走的参与者看到的景象会随着步伐的改变而改变。而在这场世博会中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展示,通过vr技术让参观者仿佛置身真实的北宋汴梁风情之中,相比较观看动画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北宋汴梁繁华的街市和人文风情。与此同时,在上海世博会的众多展览中,vr技术不仅应用在了中国馆,在其他国家的展示上也有很多运用,比如在意大利馆就展示出了一个虚拟翻书的触摸媒体装置,这种装置与真实的书本不同,使用者不需要真正动用手指去翻动书页,只需要在装置前摆动手臂就可以进行书页的翻动,同时,这个装置能够帮助使用者迅速找到想要阅读的内容。通过上海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出,目前,vr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多,虚拟现实无疑是新媒体展示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vr技术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虽然仍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其在新媒体展示设计方面的应用展示出了其巨大的潜力,它不仅为新媒体展示设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空间以及成本,还为新媒体展示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打破了传统展示中实物带来的局限性。尽管vr技术在我国新媒体展示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很好的发展,但是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vr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vr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及其他行业中发挥更大的效果是目前vr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
[1]耿志宏.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0.
[2]曹田泉.新媒体实验与艺术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38,21.
[4]牛纯.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5.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二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可借助传感头盔、数据手套等专业设备,让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实时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方面的不断提高使得虚拟现实技术也相应同步地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和智能化,量子、光子、分子和纳米计算机将具有感知、思考、判断、学习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使计算机进入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新型计算机将推动新一轮计算技术革命,更加带动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要正确认识和剖析并把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未来更好的掌握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自从1944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传统计算机的性能受到挑战,开始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新型计算机的研发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趋向超高速、超小型、并行处理和智能化。专家预计虚拟现实技术也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采用多种功能传感器的交互式接口技术和高清晰度显示技术在虚拟现实的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能化的超级计算机和新型高性能计算机不断发展。这会更有利于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以及实时交互的环境。与传统的计算机人-机界面(如键盘、鼠标器、图形用户界面以及流行的windows等)相比,虚拟现实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有质的飞跃。
3.1虚拟现实有效地建立虚拟环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环境能够精确表示物体的状态模型,二是环境的可视化及渲染。
科技论文写作,帮助更多的靴子找到更好的素材。
3.2虚拟现实仅是计算机系统设置的一个近似客观存在的环境,它是硬件、软件和外围设备的有机组合。
3.3用户可通过自身的技能以6个自由度在这个仿真环境里进行交互操作。
3.5虚拟现实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新型可感知动态数据库技术,并需结合高速的动态数据库检索技术。
3.6虚拟现实不仅是计算机图形学或计算机成像生成的一幅画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和各种人机界面与机交互,并在精神感觉上进入环境。它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模糊逻辑和神经元技术。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硬件设备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虚拟世界生成设备。此外系统还需要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
4.1虚拟现实的输入设备。有关虚拟现实系统的输入设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自然的交互设备,用于对虚拟世界信息的输入;另一类是三维定位跟踪设备,主要用于对输入设备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进行判定,并送入虚拟现实系统中。虚拟世界与人进行自然交互的实现形式很多,有基于语音的、基于手的等多种形式,如数据手套、数据衣、三维控制器、三维扫描仪等。手是我们与外界进行物理接触及意识表达的最主要媒介,在人机交互设备中也是如此。基于手的自然交互形式最为常见,相应的数字化设备很多,在这类产品中最为常用的就是数据手套。
4.2虚拟现实的输出设备。人置身于虚拟世界中,要体会到沉浸的感觉,必须让虚拟世界能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多种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痛感、味觉、嗅觉等。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成熟和相对成熟的感知信息的产生和检测技术仅有视觉、听觉和触觉(力觉)3种。感知设备的作用是将虚拟世界中各种感知信号转变为人所能接受的多通道刺激信号,现在主要应用的有基于视觉、听觉和力觉感知的设备,基于味觉、嗅觉等的设备有待开发研究。
4.3虚拟现实的生成设备。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计算机是虚拟世界的主要生成设备,所以有人称之为“虚拟现实引擎”,它首先创建出虚拟世界的场景,同时还必须实时响应用户各种方式的输入。
通常虚拟世界生成设备主要分为基于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基于高性能图形工作站、高度并行的计算机系统和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的虚拟现实系统四大类。
4.4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虚拟现实系统的目标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世界,用户可以与之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全方位的交互,并且虚拟现实系统能进行实时响应。
科技论文写作,帮助更多的靴子找到更好的素材。
要实现这种目标,除了需要有一些专业的硬件设备外,还必须有较多的相关技术及软件加以保证,特别是在现阶段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还达不到虚拟现实系统所需要求的情况下,相关技术就显得更加重要。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主要有立体视觉显示技术、环境建模技术、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三维虚拟声音的实现技术、自然交互与传感技术等等。
4.4.1立体视觉显示技术。人类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息的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获取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传感通道,视觉通道成为多感知的虚拟现实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视觉显示技术中,实现立体显示技术是较为复杂与关键的,立体视觉显示技术是虚拟现实的重要支撑技术。
4.4.2环境建模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营造的虚拟环境是它的核心内容,要建立虚拟环境,首先要建模,然后在其基础上再进行实时绘制、立体显示,形成一个虚拟的世界。虚拟环境建模的目的在于获取实际三维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其应用的需要,利用获取的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只有设计出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有效的模型,虚拟现实系统才有可信度。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环境建模应该包括有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味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建模。但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常见的是三维视觉建模和三维听觉建模。而在当前应用中,环境建模一般主要是三维视觉建模,这方面的理论也较为成熟。
4.4.3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要实现虚拟现实系统中的虚拟世界,仅有立体显示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虚拟现实中还有真实感与实时性的要求,也就是说虚拟世界的产生不仅需要真实的立体感,而且虚拟世界还必须实时生成,这就必须要采用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所谓真实感绘制是指在计算机中重现真实世界场景的过程。真实感绘制的主要任务是要模拟真实物体的物理属性,即物体的形状、光学性质、表面的纹理和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相对位置、遮挡关系等等。
4.4.4三维虚拟声音的实现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加入与视觉并行的三维虚拟声音,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弱大脑对于视觉的依赖性,降低沉浸感对视觉信息的要求,使用户能从既有视觉感受又有听觉感受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能看到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技术的联系性非常紧密,并且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分类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广泛。相应的计算机设备也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对应环节上。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前沿研究方向,是面向21世纪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在理论,软硬件环境的研究方面依赖于多种技术的综合,其中有很多技术有待完善。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陈浩磊,邹湘军,陈燕,刘天湖.虚拟现实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
[2]王延汀.谈谈光子计算机.现代物理知识,2004,(16).
[3]陈连水,袁凤辉,邓放.分子计算机.分子信息学,2005,(3).
[4]官自强.纳米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现代物理知识,2003,(15).
[5]张镇九,张昭理.量子计算机进展,计算机工程,2004,(4).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三
摘要:虽然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域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时期里对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是不一致的,这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待自然的态度有关。人类对待地理环境的态度经历了“决定―――虚无―――或然―――必然”的过程。
古代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风水术”的实质不外是对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因此说地理环境因素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文明,特别是定居文明受其所在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从而产生了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的社会理论,这就是西方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代,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古代西方虽然不象古代中国一样拥有一套完整的风水学说体系,对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对建筑设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但不同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方古代建筑影响仍然是很明显的。例如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石头建筑及其建筑群体的形式,均与古希腊的地质景观条件有关,古希腊内地多山,土地贫瘠,但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其建筑群体布局以自由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
对建筑学来说,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不像“决定论”本身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那么长久而稳固,长久以来,大多类型的建筑的设计仅从形式美学、空间、结构技术等等方面考虑,而看不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从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出现,全球建筑形式国际化、大同化,就是普通的居住建筑也再难找到基于地理环境因素的设计,这一时期从总体上可以说是建筑的地理环境“虚无”时期,无视地理环境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因此,建筑成为破坏环境的主导因素,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建筑也为人类的生活前景埋下了无数的隐患,诸如地震、洪灾给城市及村庄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1.3后工业时代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的“或然”论。
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建筑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模仿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最终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现代建筑时期走到了极端,其结果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但城市整体视觉环境的恶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们注意并重视到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建筑思潮的总趋势朝向多元论方向发展,这种趋向的目的是要求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及明显的地区性特征,地区性的特征的表现即为建筑应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反映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背景。比如“新乡土派”的创作观念,注重建筑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使得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被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更是将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关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4新时代的绿色建筑创作中的地理环境“必然”论。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业社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严重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绿色建筑观。解析绿色建筑的概念,主要表现为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地理环境因素是绿色建筑生态体系构成部分,至此,地理环境因素在建筑创作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在绿色建筑的创作中成为必然。
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建筑十书》里有不少章节涉及到建筑与气候,如对建筑的方位、房间的自然采光及建筑材料产地等问题的论述,说明了古代西方人的适应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研究不断地产生一些思想影响并指引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各种与环境相关的建筑理论,对建筑的理论及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赖特与“有机建筑”理论、文脉主义建筑理论、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论、适应气候的建筑理论及绿色建筑理论等等。
任何设计都始于对设计概念的追求,建筑师以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为构思的依据,通过环境受到启示或引发灵感―――设计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设计概念有以下几类。
1)建筑形式模仿地理景观。
由模仿地理景观结构而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可分为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两类。地理景观形态的构造模仿着重于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相似性,并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让建筑顺应地形,从而使建筑与所处自然环境产生某种脉络关系;地理景观形态的意境模仿首先要对地理景观环境进行解读,从地理景观形态中攫取其某些显著的有代表性的因素,提炼出概括性的能表达景观意境的元素来表现建筑。
比如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该建筑坐落于克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山谷中,那里的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是北美印第安人史前居住地遗迹保留地,他说:“当地印地安人的建筑就与那种自然的环境十分的相称,十分的协调.他们使用同样的石头,使用同样简单的造型,……巨型的石块,巨大的石窟,简单的几何形体,自然的造型,都是值得我借鉴的东西。”大气研究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
2)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
建筑形式融合地理景观的主要表现是尊重自然,尽可能地减少对地球表面的区域景观的破坏,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掩土建筑将建筑主体植入地下,以保证地表景观的完整性或者使建筑犹如从地下生长出来一样与地理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前者如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后者如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及安腾忠雄的水御堂。
3)自然要素在建筑形式中的抽象化运用。
将自然地理景观中的各要素抽象化引入建筑形式的做法,是很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常用的手法。比如路易康,他认为“于我而言,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因为它有情调,―――它提供了我们共识的基础,它使我们能接触到永恒。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他在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再如安腾忠雄的关于光、风、水的系列宗教建筑,他着意把“绿化、水、光和风根据人的意念从原生的自然中抽象出来”,引入建筑物之中以产生“神性”的空间境界。
4)气候建筑。
建筑与气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却不断有建筑师从中感知到新的理念,使气候建筑的形式不断地获得新的生命。如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以“开放向天”的空间为中心的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杨经文提出的“生物气候摩天大楼”的理论和实践。
3结语。
环境的恶化,能源的危机,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人类在改造环境中的行为。建筑作为人类改造环境行为的表征物,其目标究竟是什么?绿色建筑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建筑的目标在于通过人类的建设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安全、健康、和谐共生,满足人类追求适宜生存居所的需求与愿望。实现这种需求与愿望的根本途径是了解自然环境。杨经文说:“纵观人类历史和所建住宅,除了景观本身的基本地质结构外,气候是其惟一一个不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也许和人们的视觉品味和审美观念在一段时间里,比如一百年中,悄悄变化,但是气候始终在它的循环过程基本保持不变。”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四
针对我国货运站场仍主要以单个站场为中心,站间物流服务协同相对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物流系统,经营状况不佳的目前状况,应用物流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经济和物流活动存在空间的广泛性和联系性为基本依据,提出了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发展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现连锁化的三种模式,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现有站场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具有积极的启示功能。
公路货运站场是公路运输网络乃至综合运输网上的重要节点和基础设施,对运输和物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组织、衔接和保障功能。随着各种运输和物流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新情况的出现,传统的孤岛式货运站场已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自身经营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针对这一新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工程学、协同学理论,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对公路货运站场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连锁化运营的新问题。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五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传统的旅游方式需要走进真实的环境中体验旅游的乐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虚拟旅游产生了兴趣,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及可穿戴设备足不出户即可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虚拟旅游的乐趣。
旅游资源;虚拟旅游;计算机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图像技术、传感器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1]。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搭建虚拟的环境(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保持高度相似),让游览者进入虚拟场景中,并通过各种传感设备感受虚拟场景的变化,如同游览者在真实场景中发生的变化相同。虚拟旅游开发涉及用360°全景拍摄技术、3d建模技术、虚拟交互技术、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项技术,本论文是以南通狼山景区虚拟旅游系统开发作为案例进行论述,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将现实中的狼山搬到用户的移动端以及pc端,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南通狼山周边的自然环境之美,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以及影响力,该旅游系统的开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技术进行开发完成的。
(1)狼山360°全景交互技术为了更好的展现狼山周边的旅游资源,通过使用360°全景拍摄的方式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进行拍摄,拍摄时可借用常规的智能手机,沿中心点水平旋转一周通过计算机算法将照片拼接成360°的全景照片,通过全景照片平台上传到互联网,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或者通过专业的全景相机(insta360)直接拍摄全景照片,在后台直接生成全景交互,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360度全景照片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周边的环境及地貌,只能通过移动、旋转、缩放画面来观看照片上的景物,优点是生成的文件小,便于传播,能够与移动终端设备完美结合。缺点是看到的景物都是平面的2d照片,缺乏立体感。
(2)通过3d建模技术,搭建虚拟的三维场景,借助unity3d程序建立交互脚本,借助传感设备完成虚拟场景的交互。在对狼山周边环境建模时,使用的多边形建模的方式,该建模方式适合不规则的模型[2]。前期采集狼山周边的地貌特征,在三维软件maya制作成三维模型,其中对于狼山内部重点区域—静海商贸界重点制作(图1),在制作三维模型中尤其要注意模型的数量,尽可能用少的面来表现更多的细节。
借助unity3d技术,完成交互脚本的创建;将完成后的数据模型转换为通用格式—fbx格式,除了带有模型数据信息外,还带有贴图及纹理坐标信息[3],在unity3d中直接打开fbx模型文件,模型及纹理坐标信息都在其中,在场景中创建虚拟的角色,并分别给虚拟角色添加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脚本命令,将场景中除地面之外的所有物体添加固定障碍物属性,从而保障人物在场景中行走时不会穿过物体(图2)。在场景中添加平面物体,并赋予其地形的属性,通过unity3d中自带的笔刷工具对地形进行美化,让场景更加趋于真实场景特征;向场景中添加灯光,并设置灯光的阴影属性,场景中的物体就会出现阴影,通过改变灯光的属性场景中的阴影也随之产生变化;为了让场景更加趋于真实场景,可以向灯光添加不同的脚本,从而产生光线的变化,例如添加耀斑效果,当镜头对准阳光时,就会产生耀斑效果;向场景中添加雾气效果,周边环境会产生虚实效果的变化,运行后发现角色可以在场景中自由移动,且不能穿过场景中物体。在unity3d中,看到的画面为实时渲染的画面,对电脑以及显卡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制作虚拟现实场景中要保证电脑的配置高,最好是独立显卡。使用htcvive设备完成可穿戴设备与场景的交互为了让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借助htcvive的设备,完成对虚拟场景的交互,该设备采用激光定位技术,配备两个游戏手柄、两个定位器、一台头显设备,借助steamvrplugin及viveinpututility软件,完成游戏手柄、头显设备与场景的交互。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眩晕、延时等,但是伴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这些问题都终将会解决,虚拟现实技术必将会带给人类全新的视听感受。
[3]闻平,王冲,桂林,三维模型自动转换为obj三维模型方法研究[j].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会议论文集,2015(12):32.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六
中国在五千多年的长久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各种文化价值都属于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文物古迹对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些文物古迹在时间的见证下身上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能够通过它们让当代的人们去窥探过往历史上的种种,所以文物古迹的保护、展示工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对技术性要求更高,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来还原和修复残缺的文物古迹势在必行。虚拟现实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被更多的行业所认可,但是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文物古迹的保护、展示、修复和复原当中,我国的各方面仍显不足,因此需要明确虚拟现实技术在具体的文物古迹相关工作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完成保护、展示、修复与复原等任务。
1我国文物古迹保护与展示工作现状。
中国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大量的文物古迹对考古、人类文化、社会变迁、历史的研究都很重要,从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有了大力的支持,投放资金建设了大量的博物馆来更好的保护文物和展出文物,还原了很多的古代遗址并开放供人们体验中国的古代文明。虽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在不断的开展,但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保护必然会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在运输过程中对文物的破坏,在自然灾害下遭受的破坏,展出过程中人为的破坏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当前普遍采用的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相对落后,仅仅是从传统的人工保护入手无法满足对文物古迹有效保护的要求。另外虽然已经有许多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古迹景点等,然而从展出比例上来说仍然有许多重点保护的古迹无法对外展示,这种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了初级工作层面,无法让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展示于人前,让全人类分享。所以说对文物古迹用先复原、修复、保护和展出需要进行多个层面的技术提升,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对文物古迹的分享要求。
2.1提升文物古迹的保护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对文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文物古迹避免了大部分文物古迹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风化、氧化、褪色、脆化、剥落等现象,也避免了文物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破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把文物古迹影像化,展示修复后的文物古迹原貌,再利用修复技术、复原技术和视图计算技术,确认文物古迹在修复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保存的时限。虚拟现实技术不但可以让文物古迹以更适合的方式保存,还可以通过虚拟影像与其它技术手段将其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样貌的展示在人们眼前。把大型的文物古迹建筑群以虚拟现实技术来建立成3d立体虚拟景区,让人们可以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虚拟故宫就实现了完整的3d虚拟景区。
2.2增加文物古迹的展出机会。
虚拟现实技术由于有着更为容易实现的展示功能,因此能够满足更多人的观赏需求,由于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古迹转变为可随意观赏的影像,同时再加入虚拟仿真技术就能够让观赏者在观看时有真正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能够使展示效果更好,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将观赏的最佳视角展示于人前能够更充分的展示文物古迹的最大特点和文化价值。例如数字长城系统的建立,能够直接以长城的各个数据信息编写入虚拟现实程序,不仅没有了人头攒动拥挤,还能够从现实所无法企及的视角对整个古迹有全面的认识。
2.3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保存和再现文物古迹。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的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和保存手段,因此可以长久的保存,同时不受空间限制,这就使得文物古迹的展示有了更大的空间。一方面,在某些与文物古迹距离较远地地区能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直接观赏,而不用必须到真实的地点去观看就能够得到几乎相同的感受。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文物古迹由于所处地点或环境的'影响无法进行转移,或者处于交通、文化闭塞、有其它诸多条件限制的区域,这就需要进行完善的保护,而要分享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则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因此说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文物古迹展示、保护的时间、空间限制。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对于我国的文物古迹工作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许多技术上的制约,目前我国的文物古迹工作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技术上的制约并不能成为影响其在文物古迹工作中的因素,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虚拟现实技术必然能够成为完整再现文物古迹、有效保护、修复并复原文物古迹的最有力手段。在未来逐渐建立起的虚拟现实文物古迹体系将能够供人们随意进出任意一处古迹、随意观赏任意一种文物,同时,与国外建立起共享的虚拟现实网络体系还能够将国外的许多文化遗产转变为虚拟现实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将文物古迹变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3结语。
面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古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作用,研究和提高虚拟现实技术水平迫在眉睫。目前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文物古迹的复原、虚拟影响展示等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然而在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目前仍然有着较大的技术缺口,因此在未来需要以此作为工作研发的重点,不断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使之成为能够满足文物古迹一切保护需求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4]章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9.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七
推荐虚拟地理环境,是以虚拟现实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基于地理信息、遥感信息、以及赛博空间网络信息与移动空间信息,研究现实地理环境和赛博空间的现象与规律。通过虚拟地理环境,可以促进实验地理学、地理遥感信息科学、信息地理学、以及虚拟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的作用与意义,具体包括:
以虚拟地理环境为基础,可建立虚拟地理实验室,为研究和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开发、环境保育、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一个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为一体的、以人为核心的、人机交融的地理“研讨厅”,由此促进实验地理学的研究,推动地理科学的发展;虚拟地理环境,把现实地理环境中的地理(遥感)信息环境、以及现代网络信息世界(赛博空间)作为客观实在进行研究,从而突破了“虚拟地理环境”作为信息技术系统的狭义理解,为“虚拟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基础;以虚拟地理环境为基础,开展遥感、遥测实验方法研究,发展遥感信息科学/遥感科学;虚拟地理环境,是以人为核心的、面向大众与网络社会的三维虚拟环境,可用于虚拟地理野外实习、地理远程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地理游戏与娱乐等;由此,并可推动“大众地理学”以及“地理美学”的发展;虚拟地理环境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数字信息工程(数字地域、数字城市、数字流域)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
虚拟地理环境的具体研究,是结合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遥感信息模型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地质、煤矿、水文、海洋、林业等领域,开展地学可视化与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在案例和原型系统的基础上,对虚拟地理环境、地理遥感信息科学和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原创性的探索研究。
虚拟地理环境研究方向的子方向包括:
研究方向一:虚拟地理环境系统。
(1)投入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该方向研究投入式虚拟现实用于地理景观模拟,地学数据分析,地学模型计算与模拟等的理论和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三维数据模型,实时三维图形显示和实时交互,地学模型计算算法与可视表达的融合,面向大众和面向地学专家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虚拟环境空间认知,群体决策等。该虚拟环境可用于数字城市、虚拟旅游、地学模型计算模拟等研究和应用领域。
(2)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该方向研究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建立方法和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分布式三维数据模型,大数据量虚拟世界的网上实时显示和浏览,分布式多用户的`共享空间和实时互操作,地学模型远程计算与地学试验,地学智能体,元胞自动机,应用程序服务器开发等。该系统可用于建设虚拟社区,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参与式规划、管理和决策,建设虚拟教育实习基地等。
(3)移动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移动式gis、gps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和融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合成理论,支持地理学野外工作与实验的方法特征等。
研究方向二:地学可视化与地学知识发现该方向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图形/图象/地图表达和图形思维用于地学知识发现的理论和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地学可视化与地学图解,地学计算,(集聚)知识表达,数据挖掘方法,多样化图形表达,面向地学问题求解的人机交互界面,多感知投入式问题求解方法,分布式群体合作研究方法,地图视觉认知,地理空间认知等。
研究方向三:虚拟地理环境与虚拟地理学该方向以网络信息空间、虚拟现实以及数字地球发展为背景,研究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下虚拟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以及虚拟地理环境和现实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特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虚拟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框架,虚拟地理学与赛博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相互关系理论,虚拟地理环境的时间维、空间维特性,虚拟地理环境的演化驱动力机制,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地球等。
研究方向四:信息/虚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从信息地理/虚拟地理角度,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实践,主要的研究从全球化/本土化、虚拟经济、网络社会(虚拟社区、网络教育等)、复杂性信息系统、公众参与、群体决策等角度开展研究。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八
医学学术论文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医学科学技术及医学思想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学术论文是对科研或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形成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的一种文字记录。
医学学术论文主要指论著(originalarticles),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告,防治研究、现场调查研究等。这些都属一次性文献(primarydocument),即都是在著作者本人工作的基础上写成的。
一次文献还包括另外一些类型的学术论文,如: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实验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索引、文摘则为二次文献。
医学论文的种类:1.论著类.2.评论类.3.综述、讲座类.4.摘要简报类.5.消息动态类.
1.医学论文的写作首先应遵循医学论文的写作的四大要素。
1.1:可读性撰写医学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存储新的医学信息,让他人用较少的时间和脑力就能顺利阅读,以解论文的内容和实质。这不仅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用词准确;而且要求论文语言通顺,文风清新,可读性强。
1.2:创新性所谓“创”,是指医学论文所报道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的“发明”、“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所谓“新”,是指医学论文所提供的信息是鲜为人知的,非公知公用,非模仿抄袭的,即指医学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边缘学科等三个领域。
1.3:科学性包括“三严”和“五个体现”两个方面。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严密的方法.五个体现:体现真实性;再现性;准确性;逻辑性;公开性.
1.4:实用性医学论文发表后,对人类医学事业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社会承认的劳动。发表论文最终目的就是给同行参阅,效仿使用,推动医学事业的向前发展。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现代需要的观点出发,医学论文有的能解决防病治病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有的着眼示来,能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imrad格式:前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通用.其概括了论文4个关键性问题,适用于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论文.
撰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取得学历、学位、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
imrad格式的优点:使其作者,编辑和同行专家以及读者三方面对文章有一个统一写作规范和标准。以利于国际国内有一个检索的统一标准.便于作者模仿、专家及编辑审读。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九
虚拟现实技术是本世纪末迅速兴起的一门高科技应用技术。该技术使计算机三维图形生成技术、智能数字图像处理、人机接口技术以及多传感交互技术等高科技技术融会贯通,让体验者通过传感辅助设施得到交互式的浏览、考察和操纵系统预设的虚拟世界。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取得成就,虚拟现实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虚拟现实技术有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视听、触觉的传感及反映装置带给使用者更多的感受,使其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带给使用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使用者逐步的接受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帮助使用者构建新的观念,掌握一种全新的学习过程。
第一,虚拟现实技术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使教学模式得到创新。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存在有助于构建虚拟现实酒店场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结束了以往的通过图片和视频这样二维平面展示的方式,能够促进学习者通过虚拟酒店进行漫游,这样可以使学习者自由的对酒店环境进行欣赏,能够使学习者多角度多维度的对酒店的各个功能区进行浏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由改变视角,如此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有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使教育更加贴合行业和产业的氛围,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实际的行业和产业情景。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可以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场景,能够使学生更具感情色彩的融入到真实的工作境况中。如此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教学充满热爱,进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学习。
第三,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今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人才进行交叉式的培养,但是这样的合作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参观和短期见习来实现,如此不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酒店管理工作。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和认识到星级酒店的实际场景,同时还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来打破空间的限制,这样酒店中的高级领导就会通过远程教学来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如此使学生们的专业性变得更加扎实可靠。
酒店管理教学中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在这个方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追其原因就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初期具有更大的技术难度,而且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我们可以根据参与虚拟现实的程度和不同形式将虚拟现实技术分为四种类型。而桌面虚拟和分布式的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和更大的推广价值。其中桌面虚拟现实技术简单,而且投入也不高。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展现出其在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教学课件。软件设计师和酒店方共同合作,使交互技术更好的运用在交互场景的设计上。通过软件对各类型的酒店建筑进行设计,并且详细的`把控内在格局的三维模型设计,其次就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进行交互合成,进而产生真实的情景。之后对虚拟酒店漫游系统进行建立,设置具有三维演示空间的教学课件。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利用漫游系统在各个角度对酒店进行了解和熟悉,如此来使学生们对虚拟现实技术产生兴趣,最终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模拟实训系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是通过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的影响,这样对客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产生限制,如此便成为了经营的特点,而酒店专业的学生不能随时参观酒店,不能切实的了解到现实的场景,也不能亲自进入到酒店的实际经营管理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一个系统,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模拟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中,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去认识和了解酒店的管理。这样学生就会根据餐饮管理知识来合理的安排餐位,还可以根据前厅管理知识合理安排住房,如此构建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具备强大的岗位操作技能。
第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远程教学。以前的远程教学往往因为技术的原因锁定在教学视频上,这样师生之间就没有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老师不能准确的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而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借助网络通讯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真实的教学课堂,最终使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参与教师的讲解,而且学生们也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言论。教师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实时状态,监控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实现更加理想化的教学现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有多个领域受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影响,比如说教育、管理、生活等领域,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高科技也在飞速的迈动着自己的步伐,它被更好的运用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使教学方法得到革新,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因为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最终帮助酒店管理教学更快更好的达成目标,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姚永聪.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06).
[2]刘敏.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15(04).
[3]徐素霞.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07).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
民居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面对生存中凶险、邪恶的境况以及在对神灵敬畏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吉祥文化的发展,人们将自己祈福求祥的愿望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闽南民居的建筑及装饰源于中国文化,无论从建筑选址、建筑色彩、建筑局部还是建筑装饰,都体现了吉祥文化对闽南传统民居的深刻影响。
1吉祥文化对民居选址的影响闽南人在选择宅基时,特别注重风水。风水是古人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观念,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既包含有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吉祥文化。闽南人在寻找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察山势,即“龙脉”,山势的高低、起伏颇似龙的形态,起伏、弯迤、运动的“龙”被认为是可以“藏风聚气”。其次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稳、弯曲、环绕,这样的水才是理想的水。概括起来,闽南人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是:坐北朝南,背靠大山或丘陵,靠近河流或池塘。从现代景观学的角度看,“背山”即朝向阳光,既能得到充分的日照,还有利于组织通风;“面水“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取水方便,同时还便于排水,有利于建筑物的保护。古人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貌,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求得一个合适的、吉利的休养生息场所,祈求家族和子孙福寿安康。
2吉祥文化对民居色彩的影响色彩中的吉祥观念来源于阴阳五行说,“五行”是古人将宇宙生命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与之相应的色彩,木为青、碧、绿色系列;火为红、紫色系列;土为黄、土黄色系列;金为白、乳白色系列;水为黑、蓝色系列。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五行的色彩理论进行配色,相生的颜色是相间的协调色,色彩和谐统一,相克的颜色是互补的对比色,色彩对比强烈。这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风水理论认为“山主贵,水生财”,“金盛则水旺”,黑白搭配利于财,闽南建筑中红墙碧瓦的搭配,就是木生火的格局,利用色彩的`和谐以求吉祥。红色代表喜庆吉利,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火的颜色,在传统文化中,新年贴红对联,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新科的红榜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闽南传统民居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红色的运用,如闽南的红砖墙、红屋顶等,形成了闽南独特的红砖文化,表达了人们追求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望。
3吉祥文化对民居布局的影响在建筑的平面和空间布局上,闽南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福建土楼,有很多是按照八卦的图形来设计的,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神秘力量的符号,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建筑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八卦土楼的平面布局,一般根据八卦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各自对应一个卦位,每卦八个房间。通常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部楼梯,八个单元之间建有防火墙。在土楼的顶端还分布有九个瞭望塔。《易经》有云:“九星护卫,镇宅辟煞。”它的实际用途是用来登高望远,以御外敌。当地客家人认为,按八卦的原理建土楼能够“镇宅禳邪,出煞保安。”福建土楼的八卦造型也体现了客家人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传承。
4吉祥文化在民居装饰中的体现吉祥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是通过吉祥图案来体现的。吉祥图案综合运用吉祥语和图像,以人物、走兽、花鸟、神话传说、日月星辰等为题材,将吉祥图案与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吉祥图案种类繁多,寓意丰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闽南传统民居中的吉祥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类、植物类和人物类。4.1动物类吉祥图案。祥禽瑞兽类图案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主题,它包括龙、凤、麒麟、狮子、虎、鹿、鹤、蝙蝠、喜鹊等。由于闽南民居主要为木框架结构,防火成为其头等大事,因此屋顶上多装饰有“吻兽”,主要有龙、凤、狮、獬豸、海马等,这里的龙、海马等皆为水中之物,是避火的好手,而狮、獬豸的造型狰狞,被用来吓唬“火神”。
民居的墙壁上还经常装饰有浮雕石狮,其用意是保吉避凶,迎福纳祥。另外,蝙蝠也是常用的动物吉祥题材,取其“福”的谐音,这是人们祈望幸福的强烈表现。4.2植物类吉祥图案。人们通常根据植物的属性或形态来表达吉祥的观念,如花朵硕大的牡丹有着雍容华贵的韵味,被人们认为是富贵、吉祥之物,有兴隆、发家之意,牡丹的造型被大量应用在园林之中,雕刻在厅堂裙板、砖雕门楼、门窗之上;梅兰竹菊的习性是不畏险境、高洁典雅,人们常以此类植物的自然特性来比拟人清正、高洁的品格,比如人们常在门窗上雕刻冰梅纹图案以象征寒窗苦读;灵芝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引申出长寿、健康的寓意,如意纹即是灵芝和云纹的结合,它被广泛应用在建筑门窗、木雕和墙体石雕上。4.3人物类吉祥图案。人物类吉祥图案包括神仙、平民百姓、历史人物等。神仙是以传说中的仙人为原型,如八仙、寿星等。
民居装饰中最常见的神仙题材是福禄寿三星,他们经常出现在砖雕门楼、砖雕墙面、门裙板木雕上,是民间最受欢迎的吉祥神。“福”星手持如意,衣着华贵,“禄”星手捧金元宝,满面笑容,“寿”星拄着拐杖,托着寿桃,他们在缭绕左右的祥云瑞气中,来到了人间。福禄寿三星分别寓意幸福、富贵、长寿,这是人类最向往的三个方面,它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生活价值观。另外,有关平民百姓的题材,还有渔、樵、耕、读,这是当时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老百姓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历史人物题材,如三国故事、羲之戏鹅、太白醉酒等,这些反映在民居的雕刻艺术上,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的。民间雕刻工匠的俗语:“唐三千,宋八百,雕不完的三列国”,三国故事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自然成为雕刻的主题。
吉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它对闽南建筑及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强对吉祥文化的研究,将吉祥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让古老的吉祥文化焕发出青春的光辉。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一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物理学应用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制作出越来越多的和人体动作相关的视频数据,对视频分类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近年来,人体动作的识别在多个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宄价值,其中基于关节数据的人体动作识别更是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二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信用性、高度流动性、高投机性和脆弱性。
虚拟经济的信用性根源于虚拟资本的信用特征。首先是货币的信用特征。从货币的演变看,最初的商品货币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信用特征,因为它本身具有实际价值,就几乎不需要事先的承诺,商品货币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纸币出现后,由于其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就要完全依赖于一种相互承诺和信任或者国家的法定。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各主要经济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于是应运而生。信用货币是一种金融索取权,它构成了所有发行存款机构的总负债。这些金融索取权并没有商品货币或纸币的流动性特点,它并不代表即时的购买力,也不是完全可接受,它有信用风险,要支付利息。也就是说,无论是商品货币、纸币还是纯粹的信用货币,都要以信用为基础。其区别在于:货币本身越是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它所需的信用方面的要求就越弱;而货币本身越是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它就越需要凭借人们的信任,凭借制度的规定,即信用方面的支持(如纸币,电子货币)。随着经济发展,就其形态讲,货币的虚拟化色彩越来越浓重,就其本质讲,货币的信用特征越来越显著。其次,各种虚拟资本体现着不同形式的信用关系。几乎所有的虚拟资本都体现不同形式的信用关系。比如,纸币(或信用货币)体现着政府信用,银行券是银行信用的表现形式,商业票据体现着企业信用。由于同一笔货币资本可以反复使用而产生虚拟资本,可以认为这些虚拟资本实际上是货币虚拟化,是在信用流通替代货币流通意义上的虚拟资本。虽然这些虚拟资本通过金融创新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但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本质上都体现着信用关系。当前迅速发展的信用衍生产品本身就是“信用”的一种衍生形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个虚拟经济体系就是靠一种信用而存在。虚拟资本虽然没有实际价值,但人们还是接受它,还会参与虚拟经济活动;这完全出于人们的信任,即相信这些符号背后的支撑因素,相信虚拟资本只是实物的代表,而虚拟资本与实物之间的转换又是完全有制度保障的。因此,虚拟经济具有强烈的信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将虚拟经济体系看作信用制度。基于此认识,可以认为,虚拟经济的信用特征决定了它的存在和发展要受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一,人们对虚拟经济体系的信任程度影响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这种信任度由于是基于心理预期,对虚拟经济就没有特别强的约束,虚拟经济的扩展就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考虑到这种信任本身“只可以成长,却无法构造”,虚所经济也会担心失去信任从而感到一种压力,但这种“软约束”毕竟不足以使虚拟经济的扩展维持在实体经济可以支持的限度内,因而还是可能出现信用的崩溃。其二,具有信用特征的虚拟经济归根到底要由实体经济来支持,信用不过是一种权宜的手段,“它不能无中生有,信用只是对于使用别人资本的许可,人们不能由以增加,而只能由以转移生产手段”。客观因素(如实际资源)是虚拟经济扩展的硬约束,不过,这种约束常常在虚拟经济的膨胀超过了实体经济可以支持的限度时才以危机的形式体现出来。
二、高流动性。
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存量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存量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更加突出了虚拟经济的流动性特征。
虚拟经济的流动性要比实体经济强,虚拟经济的调整速度也必然快。虚拟经济的这一特性使它对外部的冲击反应迅速;而一旦偏离均衡状态,要恢复到均衡也很快,并在恢复过程中有越过均衡水平再返回来的特点。虚拟经济的这种性质已被应用到经济分析中,如多恩布什提出的关于外汇的矫枉过正模型就是利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流动性之不同的特点,而弗兰科鉴于基本商品与制造品流动性之不同也做出了关于基本商品的矫枉过正的模型。
三、高投机性。
投机是指根据虚拟资本价格的预期,买卖虚拟资本以赚取价差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在形式上与投资并没有什么两样,在操作上也难以区分,但在本质上却根本不同。投资是投资者为获取股息、红利等以使资本增殖而买卖证券的行为,具有与实体经济同步成长性;投机则更多地依赖于对虚拟资本价格的预期,与实体经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对而言,投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投机则具有短期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存量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存量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不完善、市场监管理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虚拟资本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由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完全了解未来实际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基本面的变化,因而缺乏对虚拟资产价格的完全了解,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孕育着风险。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的交易规模增大和交易品种增多,又使虚拟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人们极易出现决策失误,因而使虚拟经济演变为一种投机风险很高的经济活动。
四、脆弱性。
虚拟经济的脆弱性表现为:虚拟经济固有的虚拟特征和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使虚拟经济易受到冲击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正足由于虚拟经济系统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人们广泛关注的是“虚拟经济的脆弱性”,而不是“实体经济脆弱性”。二是理解金融脆弱性的关键在于价格。据此,我们可给出金融脆弱性的明确定义;虚拟经济的脆弱性可以理解为虚拟资本(或资产)的价格过于敏感,很小的冲击就可能把虚拟经济系统推向危机的边缘。
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来自三个方面:货币的虚拟化、虚拟资本的“虚拟性”以及正反馈机制。
首先,货币表现出显著的虚拟化特征。货币与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脱钩之后,货币的内涵与外延更加广泛,各种新型的支付结算形式、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与传统的货币一起发挥货币信用的作用。虽然货币具有支付手段的使用价值,但已经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种实物来衡量的价值了,货币纯粹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体现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关系的价值符号。货币虽然作为其他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这时货币的价值只能用其购买力来衡量,而货币的购买力又要受货币发行量、利率、汇率、人们消费行为等因素影响。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发展,货币的表现形式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宏观经济中m1和m2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之间的转化越来越频繁,导致社会总的货币供应量已很难控制。同进,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也改变着“货币”的存在形式,货币更加抽象化、社会化。因此,货币的虚拟化就会增强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融产品是“心理预期定价”。在实体经济当中,产品的价值往往存在实物支撑,产品的价格比较稳定(稳中有降)。相反,虚拟资本特别是现代衍生金融产品只不过是规定了相关权利的一纸契约,缺乏实物依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因此,金融产品的价格是一种观念上的价格,要受到投资者信念、心理及所带来的.行为方式的影响。由于投资者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行为也很容易被其他投资者所感染,从而形成所谓“集体的歇斯底里”,导致市场的狂热和恐慌,加剧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金融资产的“心理预期定价”方式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根源。第二,从价格的内涵上说,虚拟资本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平均价格”。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价格标注了目前存在的所有相同产品的价格水平。而对一般商品而言,价格仅仅是标明了当前买卖产品的价格水平。也就是说目前的交易价格(不管参与交易的有多少股)就是每只股票的价格,这样就会产生杠杆效应,少数股票价格的变化使所有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立刻感觉到手中财富的增加或减少,产生买进和卖出的动力和压力。而一般商品的价格是“边际”上的,当前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的仅仅是那些潜在的购买者,对那些已经买人该商品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可见,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相对影响面要大的多,特别是在人们财富中金融资产的比例越来越大的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产品价格的细微变化有可能被不断放大,最后导致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上述两个特点反映了金融产品价值的“虚拟”特征,决定了虚拟资本价格的内在不稳定性。不仅如此,由于电子和网络通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采用,金融产品在存在形式上也日益虚拟化,这极大地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投机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进一步加大了金融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此外,金融产品需求的弹性为其价格创造了更大的波动空间。对于一般产品而言,其吸引力无论如何之小,人们通常也有一个最低需求量,以适应消费或生产之需;其吸引力无论如何之大,人们对它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受人们消费或生产能力的限制,这样就决定了其价格波动是有限的。而金融产品没有类似限制,从理论上讲,只要吸引力足够大,人们对它的需求就可以无限大。
最后,正反馈作用机制直接影响着虚拟经济脆弱性。对一般商品而言,价格的上升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由于买的人少了,市场自动的趋向平衡状态;但在虚拟资本市场,由于存在着正反馈作用,虚拟资产的价格上升,在许多投资者看来正好表明未来的市场前景乐观,反而刺激出更大的需求,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进行投机,进一步推动虚拟资本价格上升。这种正反馈作用会造成放大效应,使虚拟资本的价格大起大落,使虚拟经济系统更加不稳定。
总之,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及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产权、物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将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三
(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布在山岭之间的田峒或谷地边缘的山脚缓地上,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桂中、桂西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山遍布,人们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带,以便于将平整土地开辟为耕地。盆地聚落规模较小,河谷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丘陵型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块构筑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有些地区由于汉化较深,如玉林地区、钦州地区以及南宁东部横县等地已选择了硬山搁檩的汉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布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等地区。其建筑选择沿等高线分台发展的聚落模式,尽可能地顺应地形。建筑一般为全木结构、底层架空,木柱落地支撑的干栏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挖方。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房屋分上下两层,二层住人,设梯而上;底层架空,圈养猪、牛、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异的地理环境解释。
(一)地形地势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干栏。因为各地地形地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别。在山地,为节约稀少的坡地(多开发为梯田),当地居民会选择在较陡的位置建设民居,以干栏式、半干栏式为主。猪牛圈通常设置在干栏底层,人在干栏上层居住。人畜共居适应了山区平地稀少的情况,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优点预防山区的多发自然灾害,如火灾、滑坡等。在山区,多为单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浓厚。在山地,随着地势的升高,干栏往往越建越小,这适应地势越高风力越大的实际。山上的干栏建筑,独立存在,互不连接,而山脚的多连在一起,相互间相隔较近,这是因为山上比山下灾害多一些,房屋相隔远点避免一户发生意外灾害事故连累邻里。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较多、地势开阔,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来预防大的自然灾害,也能创建较好的卫生居住条件。由于地形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人们思想开阔;该区域基本上不是民族聚族居住,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产活动的能力要强些,方式要复杂和多于山区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二)气候植被广西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北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部属南亚热带气候。桂北、桂西一带多山,沿山势海拔气候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征。因为各地小气候不同,人居亦体现出差异。桂西南地区气候炎热,日照强烈,体现在建筑上,就必须考虑通风防热,要求建筑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要尽量开敞、通透,向阳方向出檐较远,底层尽量架空处理(干栏建筑)。该地区民居空间进深普遍比桂西北地区长4m-5m,且开窗较少,其目的是保证室内环境的阴凉;由于雨水相对较少,房屋屋顶坡度一般较小,东西面山墙常做成木骨泥墙来提高热容量。干栏式建筑的晒排,是以大树较大枝干支起构筑成的平台,用于晾晒衣物及晒谷物,具有良好的通风性,适应了南亚热带多雨潮湿的气候。桂北山区的冬季较为寒冷,其民居的.门楼比桂西南地区的敞廊就显得较为封闭,这是因为冬季防风的考虑。一些山区冬季有雪,与之相适应的的是。
(三)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传统民居建筑原则。壮族的干栏建筑,对木材的需求较大。桂西北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杉木生长,木材资源丰富,因此,这些地区的干栏多为全木结构并以杉木为主材。在该地区,有足够的木材可资利用,木制干栏建筑具备可持续性,所以,这些地区的传统全木干栏建筑能较好的保存下来并继续发展。而在桂南以及桂中地区,石山环境不利于杉木生长,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石材为主,用杂木结合夯土建筑混合结构的干栏,由于杂木也日渐稀少稀少,这些地区的干栏建筑逐渐减少和消失。在盛产石材的桂西北山区,建筑民居时大量使用了石材,包括石筑基础和首层墙基,甚至柱础采用石柱以防水防朽。在土壤较多的地区则根据土质的不同选择夯土、土胚砖和烧制砖瓦等方式获取基本的建筑材料。各地区的壮族民居在建筑材料上呈现出纷繁的地域特征。
三、小结。
壮族传统民居是适应所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而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地区,壮族民居建筑会发展出适应环境的不同结构和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能力、手段的得到加强,对自然地理条件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四
公路货运站连锁化是以货运站系统为理论依据的。货运站系统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相联系的区域范围内,以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从连成的通道网络为基础,以运输工具接力运输为特征,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平台,以物流运作过程协同化为机制,以公路货运站为主体,衔接其他类型物流节点的公路货运站群体。实现货运站系统化是经济、物流活动空间的广泛性、联系性和物流过程各环节联系性的客观要求。
1。1经济和物流活动的空间广泛性。
从宏观方面来看,物流的生成和呈现出的时空分布特性是经济活动派生的结果,而物流供给系统和机制的优劣反过来也对物流产生反功能。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经济活动的这种空间广泛性决定了物流流动空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各地域间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联系,其空间结构标志是地域间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形成。地域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均匀性的存在,必然派生出物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也必然存在着和地域经济带对应的物流密集带。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联系的普遍性存在,是货运站系统化的经济、地理基础;而不均匀性的存在,使得首先在经济和物流活动联系较强的区域内整合区域货运站系统更成为必要和可能。一个货运站和物流活动联系强或较强的其他货运站所构成的货运站系统的系统化是货运站系统化概念的关键内容,而联系的普遍性的存在,又决定着货运站系统不能仅停留在这种联系之上,而应该向更大范围内推进,实现全国范围内公路货运站、火车货站、港口、重要仓储设施等物流节点之间的互联。
1。2物流过程各环节的联系性。
经济活动广泛性派生的物流活动空间的广泛性和物流对象的批量、种类、价值的多样性、物流供给体系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使物流过程呈现出多主体、多环节、多区段的复杂性特征。只有通过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物流标准化技术将运输生产联系在一起,实现物流供给资源的系统化,使其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为社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的最基本思想和理念[1。
因此,公路货运站的连锁化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改造以单个货运站为中心的传统运作模式,促进各类基于货运站的物流活动的深入发展,是货运站连锁化的本质要求和实际价值所在。
2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连锁化的必要性。
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摘要:
2。1。1孤立的货运站场普遍经营状况不佳。目前全国大中城市都有货运站场,在计划经济年代他们都担负起大量货运任务,但如今货运站场的服务对象都已起了很大变化,而其经营方式都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经营状况大多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摘要:
(1)激烈竞争。由于进入门坎较低,许多郊区的农民随便平块土地,就挂上货运站或物流园区的牌子。由于他们地价便宜、劳动力成本低,因而价格很低,很轻易占据货运市场。
(2)经营模式落后,服务单一。许多货运站场只有单纯的仓库和停车场,没有分装、配送、加工等功能,附加值较低,而且各据一方,没有和蓬勃发展的连锁商业相呼应。
(3)功能定位不明。由于没有准确的定位和建设目标,一方面,发达地区的货运站场往往超需求建设,导致许多的设施和功能被闲置;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的货运站场则往往设施陈旧、简陋,不能满足货运需求。
2。1。2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向。从社会化分工和国外的经验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企业不可能小而全、大而全。就货运站场来说也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即物流网络系统的节点支持由专业的连锁货运站场来承担。因为连锁化的货运站场专业化程度高,站场网络及配套设施完善,成本低,能明显降低流通费用,有利于物流业的发展[2。
2。1。3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和土地。许多企业之所以要自建物流体系是因为公共货运站场普遍都是孤立的,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和功能,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如能将现有的货运站场连锁化,并对其进行物流现代化改造,则至少还能体现两点好处摘要:(1)避免了自建物流网络的巨大耗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面对外资物流巨头的不断进入,还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内物流业不应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拖住发展的步伐。(2)货运站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如能将对站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则能节约不少的土地,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连锁化的可行性。
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摘要:
2。2。1传统货运站场有着良好的资产和设施,只要有客户不愁没地方。有的场地还可以置换,以便在交通集散地建造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2。2。2有着一支具有丰富货运站场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和员工队伍,具体操作和管理都比较得心应手,只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就能再上一个台阶。
2。2。3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当然有些制度必须改进,使之更符合现代化物流的要求;有的制度则仍要强调,如消防平安,火种管理,货品溢损等制度,被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是必须的。
2。2。4有较广泛的业务联系。现有的货运站场,长期以来管理较规范,平安有保证,信誉好。因此在客户中信任度较高,兄弟单位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2。2。5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虽然连锁化的公路货运站场还没有过先例,但连锁业在各个行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在物流业中,锦程物流就通过连锁加盟的形式合并了100多家货运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有关连锁化的理论、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非常丰富,通过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有理由相信连锁业也会在货运站场中取得成功。
3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实现模式。
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摘要:
(1)直营连锁摘要:由企业的总部通过独资、控股、兼并等途径开设门店,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和规模的一种形式。
(2)加盟连锁摘要:是总部和加盟店之间依靠契约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3)自由连锁摘要:是企业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的合作关系,是独立个体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联合。
三种模式的比较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有不少大型物流公司或从大型母公司分离出来独立经营的物流部门已形成了自己的站场网络,可以通过直营连锁或加盟连锁的模式来完善和扩大自己的站场网络,形成更为完善的站场体系。而对于目前传统的独立运营的货运站场,在缺乏大型物流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由连锁的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规模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须按连锁要求,统一营运模式,统一管理,统一标饰,各连锁站场之间计算机联网,共享信息,统一调配站场资源,以达到信息、设施、资源、人才、资金的最高利用效率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货运站场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货运站场的经营理念、模式和和站场相关的现代物流活动的开展还普遍比较落后。本文采用系统的观点,并结合现今在各行业均取得广泛成功的连锁模式,分析了货运站场连锁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公路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发展模式及三种实现模式。
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模式的提出,对于摆脱传统的各自为政的运营模式,对现有站场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以及探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徐双应。公路货运站网络系统及运作模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4(3)摘要:70―71。
[2李本弘。有关商业储运业连锁的思索[j。上海管理科学,(1)摘要:37。
[3张晔清。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摘要:立信会计出版社,摘要:28―33。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五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叫田子蕊,是20xx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壹尚品服装店vi设计》。论文是在潜铁宇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依据。
在三年的研究生习中,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的专业课程,而在这些专业课程中vi设计是包含范围最广的一门课程。它涉及了标志文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版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很多的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所学的成果的一门课程。vis手册的制作,就像是有一条线把在学校所有学到的专业知识贯穿起来,vis涉及的层面非常的广其中包括标志设计、文字设计、图形创意设计、色彩的搭配、以及书籍装帧设计。通过vis手册的设计和制作,让我巩固了我所学的知识。这本vis手册是我所学的知识的完整展示,也为日后从事设计行业、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打下基础。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这次课题的内容是壹尚品服装店的vis设计。整个vis系统主要包括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两大类,综合研究生三年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整体的设计中。
因为标志是整个vis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标志的设计就决定了整体设计的成败,因此在标志设计上所用的时间也比较多,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方案。
由于标志的设计要与壹尚品服装店相关联,所以要先清楚的了解服装店的相关背景信息、经营理念和主要经营的项目,根据收集的资料分析并了解同类行业在设计上的特点、欣赏优秀的vis设计作品。在设计壹尚品服装店标准标志时,首先在纸上用手绘的方式绘制标志初稿,经过仔细的修整和改进,然后再通过二维软件制作,在电脑中制作出标志的整体效果,再经过多次的加工修改,最后确定标志方案。标志方案确定后,vis最重要的部分就确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vis设计的制作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我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使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vi设计的各个环节,并找出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有了对包装设计的新的认识。
虚拟地理环境论文篇十六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临床实践性的基础医学学科,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临床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活跃教学课堂的氛围,促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病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对提高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为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做到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在引入过程中精选病案,保证临床知识的典型性;最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作者:邵正维单位: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2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