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写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一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二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三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情境活动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四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参与性学习
一、导入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鸟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鸟的xx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五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六
1.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攀登能力,提高灵敏性、协调性。
2.培养幼儿勇敢、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和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
活动准备。
1.音乐:路上小心。
2.平衡木4,海棉垫2块、塑料弧形积木8个。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热身操。
二、介绍活动器材。
教师提问幼儿:平衡木可以干什么用?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说出各种用途。)。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平衡木做各种有趣的活动好不好?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平衡木的各种玩法,并及时请幼儿示范有创意的玩法。
四、带领幼儿进行各种钻爬游戏。
1.爬过”地道。
平衡木横向间隔2米左右摆成一排,从平衡木下爬过。
2.爬过“暗道”
将平衡木并拢,从平衡木下爬过。
3.开“火车”
将平衡木横向间隔0.5米左右摆成一排,请幼儿肩搭肩从平衡木上迂回走过。
让幼儿自我选择从纵向放置的一个平衡木、两个并排的平衡木、两个并排但左右分开的。
平衡木上用各种方法走过“桥”。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5.将两个平衡木排放在一起,让幼儿走过桥,从桥上跳下。
然后从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弯曲桥“上走回来。
6.教师将幼儿集中起来,示范从桥上往下跳的正确姿势,讲解方法和要领:
屈膝摆臂向上跳,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身体下蹲。然后幼儿继续练习。
7.将三个平衡木排起来并铺好海棉垫,让幼儿自己爬上平衡木走过“桥”并从“桥”上跳到垫子上。
然后从一旁的塑料弧形积木拼成的“起伏桥”上走回来。
8.视幼儿情况逐渐增加“桥”的高度,鼓励幼儿尝试从桥上走过并跳下。
五、活动结束。
1.教师对幼儿的表现作积极的评价,表扬幼儿的勇敢精神和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2.在音乐伴奏下跟老师做放松操。
快乐游戏课后反思。
上周,园名师组调研我们大班教研组,半日的调研,细致的剖析,全面的观察,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不少。
在这次调研中,我执教了一堂健康活动《一棒接一棒》。
每一次都恐于健康活动时孩子的收放,但我这次还是下定决心来尝试。因为我对《一棒接一棒》这个活动内容认真分析后,觉得挺有意思,孩子们应该喜欢,应该能吸引他们。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小棒,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以学本领、练本领来激发他们,树立信心,接着以检查本领学得如何来进行小棒操。孩子们都以非常认真、投入的表情与动作向我汇报:老师,看我的.本领学得多棒!
接着,我宣布本领练得非常不错,可以先进行几个方式的传棒游戏。传棒游戏一——前后传棒;传棒游戏二——左右传棒;传棒游戏三——上下传棒。游戏中,我比较注重孩子们游戏规则的养成与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萌发。把掌声送给获胜队的同时也不忘给其他队加油树信心。
最后,进行的是传棒接力赛。要求孩子们穿过小树林,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水沟,把棒传给下一个小朋友,以此类推,看那一队胜利。比赛前清点人数是比赛规则中很重要的一件事。两队相同的人数是比赛的前提,在孩子们的公正下,发现黄队果真少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办呢?最后一致认同,让李老师参加黄队的比赛。其实,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懂了,会了,发展了,快乐了。
这种健康游戏活动我很喜欢,相信孩子们也是。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七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八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九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8+68+8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7+6+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一
1、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二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2、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演风中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培养学生细心且多角度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吴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可是,这位朋友非常害羞,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师述:瞧,它正和风车玩得正高兴呢!呼呼呼,你听,这是谁来了?(板题:风)。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我们快来和它打打招呼吧!读题。课件出示课题。
风娃娃喜欢热情一点的孩子。
风娃娃喜欢活泼一点的孩子。
二、初读感知,学字通句。
生:看拼音。
没错,问别人也是获取知识的好办法。
看来,你经常查字典呀。
我们来读出来。
3、师: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比较容易过关了。请小朋友们边读课文边用我们刚归纳出来的办法解决你还不会读的生字。解决完的举手告诉老师。
师:看看课件,生字宝宝来了。哪位同学愿意来挑战一下啊?(课件出示词语:颤动、时候、点头、波浪、游戏)。
师:真厉害!读得既响亮又标准。你们能像他这样读吗?一起来!(找一读得标准的学生)。
4、师:真不错,可调皮的风娃娃还想考验大家,课件第一个词谁来读。(不同形式地读:男生、女生、小组、喜欢游戏)。
5、风娃娃说:“你们读得太棒了!”恭喜你们和它交上了朋友。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交流、指名说说。
小朋友们,你们找到风娃娃的藏身之处了吗?谁来说一说呢?你来。
(一)生:我从树叶颤动找到了风娃娃(完整话)。
(生试着做动作)。
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评价——教师示范。
师:有的同学这样做,(师大幅摆动手臂),这是“颤动”吗?
生:不是。
师:这是——摆动。有的同学做对了,“颤动”应该是这样。那你想怎么样读这一节呢?
生1:树叶颤动要读得轻一点。
生3:发现风要读得高兴。
师:是呀!所以我们呆会儿读的时候要轻,快些。让我们试着读读吧!
师(引读)在微风吹拂下,树叶轻轻地摇动着。(一二组)。
师(引读)在微风吹拂下,树叶多象淘气的孩子。(三四组)。
师(引读)在微风吹拂下,树叶你推我挤,多么开心啊!(齐读)。
(二)、师:爱到处乱跑的风娃娃,你还在哪找到它呢?
生:我从林木点头找到了风娃娃师板书_____林木点头。
师:是的,你们看,林木正在向你们点头,课件。
林木还会向谁点头?
生1:林木在向草地点头。
生2:林木在向小河点头。…………。
多么有礼貌的风呀,你要怎么读出来?读给同桌听听。
谁来读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让我好像看到了小树在和我们点头,微笑.
师:我们也来像她这样读读吧。
(三)师:多么有礼貌呀,走过了树林,风娃娃还去了哪呢?
生:河里。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师板书______河水起波。
师:是呀,它在里面游戏呢,课件谁能记记“游”。
师:谁来说说“游”字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师:要写好“游”字不简单呀,首先要观察好“游”每一笔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接着看看有没有横中线和竖中线的笔画。
写好了坐好告诉老师。
师:你玩过游戏吗?玩过什么游戏呀?玩游戏时心情怎样啊?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风娃娃在水中快乐地游戏,同学们,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这样,怀着快乐的心情把这节诗读一读吧。
师::老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呢,愿意听我读吗?
师:注意听老师读的.(师范读,强调”游戏”)。
师:你又听出什么了?
生;我知道是风来“游戏”了.
师:你们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读法.带着你们不同的感受来读读.
3、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处的风,同学们想把这美美的小诗记在脑海里吗?让我们站起来带着自己的感受和喜欢的动作一起来读读诗歌吧。(伴奏)。
4、总结另一把观察金钥匙。
(课件出示:观察要细心,要懂得和周围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四、找风写风,提升体验,运用语言。
师:风娃娃调皮又可爱,那现在动动你们的小脑筋,平常我们还能在哪里知道风来了呢?
生:说一说。
师:风来的时候老师把它抓住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吧。
师:欣赏了这么多的风,现在我们也来按照诗歌的形式当当小诗人,好吗?
师:谁来说一说?生:反馈。
师:让我们动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课件音乐有没有小诗人愿意朗诵他写的诗。请两、三个学生展示。
五、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找到了风,知道风在哪儿了,跟他交上了朋友,在生活中呢,我们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2、古诗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六、作业小超市。
师:风娃娃多么的神秘啊!你让我们知道你无时无刻都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学完了这首小诗,今天回到家,你最想做什么?(找风、画风、写日记……)。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五
教
学
策
略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第一节什么是力(l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二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教师出示小黑板。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
推土机对土的.推力。
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学生回答)。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教师:吸铁石对铁钉有吸引力,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铁块对小磁针也有吸引力。这说明磁铁吸引铁,同时铁也在吸引磁铁。
3.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
教师:用弹簧把锯条拉弯,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这说明锯条对弹簧也有一个拉力。
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l)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
(3)实验: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嫩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用手将弹簧拉长,弹簧受_____力,力的效果是。
2.用力推桌子,桌子动起来,力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3.玻璃杯落在地上,林子给地一个力,同时杯子也会破碎,原因是__________。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1、2。
(四)说明。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一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岁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的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六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边讲边实验。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七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学。
目标。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八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体验儿童诗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独立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诗歌图谱(小猴、小鸭、小鹰、果树、池塘、大山)、配乐诗、山、池塘、树的场景布置,小猴、小鸭、小鹰、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的胸饰。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图谱引入诗歌名称,猜想诗歌内容。(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用诗歌中的语言回应幼儿)。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树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妈妈来到果树下,小猴想吃果子,他会对妈妈怎样说?(对了,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妈妈会怎么回答(妈妈说: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这样,小猴学会了什么本领?(暗示,爬树)。
师:老师把这几个故事编成一首诗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听动物宝宝们是怎样对妈妈说的?(让幼儿带着目的欣赏)。
2.再次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掌握动物妈妈和宝宝们的语言。
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对话。(老师分别出示小猴子、小鸭子、小鹰图片与幼儿互动)。
(1)学习动物宝宝对话。游戏一“看谁学得对”
指导语:你听清了动物宝宝对妈妈说的话吗?大家来玩游戏“看谁学得对”,你们来当小动物,老师当妈妈,我指着哪只小动物,你就变成这个小动物,还要用诗歌里的话对妈妈说。(这一环节老师可提示幼儿)。
小猴说……,小鸭说……。小鹰说……。
(2)学习动物妈妈对话。游戏二“我来当妈妈”。
指导语:你们太棒了,如果请你来当妈妈会吗?
幼儿当妈妈,教师当动物宝宝,在互动中完整欣赏诗歌。
三、表演诗歌。
1.尝试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
师:诗歌里的动物宝宝和他妈妈的声音一样?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示范一句)一起来学一学动物宝宝和它妈妈的声音,(完整朗诵诗歌)。
2.布置场景,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戴上胸饰,分别表演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对话。跟着配乐诗表演。
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森林里去玩,这是果树、池塘、大山,老师准备了动物宝宝和妈妈的胸饰,我们用诗歌里的语言表演一次,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宝宝和妈妈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互换角色表演诗歌。
师:现在我们换一下角色,刚才当动物宝宝换成当妈妈,当妈妈的换成当动物宝宝表演诗歌。
四、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自己学本领,不要依赖别人,要自己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延伸活动。
师:回家后请小朋友尝试一件新的本领,要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把它编到诗歌里或者画在画纸上。
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中,我虽然用心的组织教学,想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总会出现偏差。我的教学侧重点在小鸭学游泳这一自然段,通过初读、细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道理。
小百科:自己释义自身、本身。
第一册过桥的教案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76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