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专业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9:11:15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专业16篇)
时间:2023-11-30 19:11:15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预测和评估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时间控制。以下是一份精选的教案范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一

在相似的图形中,辨识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

ppt课件;操作材料。

1、引导幼儿观察ppt1中的第一行图案,展开讨论。

——这4个杯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再仔细观察其他几行的图案,找出相同的两个,让幼儿阐述理由。教师视情况决定是否四排图案都要全班共同观察并讨论。

3、带领幼儿仔细观察操作材料一,说说图上都有什么?请幼儿把一模一样的两个图形圈出来,并和同伴说一说理由。(操作材料一里面的图形与ppt1中图形一样,但顺序已被调整。)

老师巡视观察,待幼儿操作完成后,使用ppt2演示验证正确答案。

4、请幼儿完成操作材料二,巩固练习。

有许多图片看起来虽然相似,但其实是不同的。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运用眼睛,找出样子完全相同的图片,增进孩子的视觉辨识能力。

(使用ppt3演示验证正确答案。)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二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三

1.欣赏散文,懂得"芽"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风儿、雨露。

2.初步理解"胆怯、健康、坚强、欢畅"等词,学习句式"别怕,我把你×一×,你就会变得更××"。

3.乐于助人并懂得感恩。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种子发芽的过程。

2.物质材料准备:嫩芽实物、大图书、表演道具。

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是谁?你喜欢她吗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嫩芽是从哪里出来的?她刚刚从泥土里出来。会觉得怎么样呢?(做出小心胆怯的样子。突出重点,理解散文内容。(思考、表达出示图书第一页)瞧,她多害怕呀!为什么会害怕呢?(教师有感情地朗诵第一段)嫩芽像什么呀?我们来学一学胆怯的样子。

2.嫩芽这么胆怯、害怕,猜猜有谁会来帮助她。让她快快长大呢?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分别出示图,并提问:被太阳照耀着。会感到怎么样?(温暖)被风儿抚慰着,会感到怎么样?(亲切)被雨露滋润着.会感到怎么样?(就像我们口渴的时候喝到水一样舒畅)(教师配合图朗诵第二段)

3.小嫩芽还是有点害怕.我真想安慰她。我想对她说:"别怕!我把你抱一抱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芽__小豆芽__亲亲绿色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芽__小豆芽__亲亲绿色。你就会变得更高兴!"你想说什么来安慰她呢?幼儿相互说一说,然后回答。

4.(教师翻书到第三页)指着太阳:猜猜看,太阳会怎么对她说呢?太阳到底是怎么说的呢老师朗诵太阳说的话)什么是健康?看一看这两个嫩芽谁更健康?那个不够健康的嫩芽,就是在阴暗的角落被发现的.因为没有晒到太阳。我们学学太阳,对这个不健康的嫩芽说一说,对这个健康的嫩芽也说一说。

5.你猜风儿会对嫩芽说些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后,教师朗诵风儿的话。你在什么时候也很坚强?女小朋友做嫩芽,男小朋友做风儿,相互说一说。交换角色再说说。

6.你猜雨露会对嫩芽说些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朗诵雨露的话。你欢畅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老师是雨露。你们是嫩芽,我来洒一洒,你欢畅吗?现在老师是嫩芽,你们是雨露,请对嫩芽说一说。再清一个小朋友来做嫩芽。大家做雨露,一起说一说。

1.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名字叫《芽》。让我们静静地、静静地欣赏。(结合配乐诗朗诵.教师扮演土地妈妈.用手和道具表演散文诗。

2.这首散文诗美不美?你们喜欢吗?嫩芽在太阳、风儿、雨露的帮助下,终于不再害怕,快快长大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四、合作表演,体验角色形象。(体验、移情.你们愿意做太阳、风儿、雨露帮助嫩芽吗你们想做嫩芽的哪个朋友?请小朋友分组做太阳、风儿、雨露,教师做嫩芽一起表演。嫩芽表演完真诚地谢谢太阳、风儿、雨露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芽__小豆芽__亲亲绿色主题班会。

3.根据幼儿的实际状态.灵活选择是否进行第二遍轮换角色表演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四

预览:

1.构成形式简练;

2.传递信息明确;

3.艺术形象独特、美观。

1.图案型

首先是具象型的表现方法,如节水标志。

再有是抽象型的表现手法,如windows操作系统标志

2.文字型

有中文变形组合,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

有汉语拼音组合,如李宁牌标志

有英文变形组合,如美国柯达胶卷标志。

3.综合型

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如:人民银行标志、中国铁通标志、闻迩教育标志。

(四)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北京奥申委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1.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

2.北京奥申委会徽。该标志图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变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五)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

以设计“音乐教室”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3.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4.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欣赏学生作品

(六)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标志设计,学习了标志的艺术特征、表现手法和设计过程,大家想不想也成为一名设计师,现在,我这里有几个标志需要大家来设计,大家有没有信心来完成这些设计?展示课件,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

1.设计单色或双色稿,形状可用正方形、圆形、菱形等。

2.尽量做到简练明确,独特美观。

3.画面整洁。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独特。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七)作业展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教师给以肯定。

(八)课堂小结: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山洪一样的掌声”是怎样暴发出来的。

2、理解深刻句子的含义,概括中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市发生的特大地震吗?当时汶川人民伤亡惨重,我们的温总理不顾危险第一时间感到灾区,废寝忘食的指挥工作。你们说他是不是人民的好总理?其实中国还有一位人民的好总理,大家猜猜是谁?对,就是我们的周总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关于周总理的文章,看看他为何是值得人民尊重的好总理。

二、教学内容。

1、生字词。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3、深入分析课文。

分段:第一段(1自然段)第二段(2-35段)。

第一段: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1966-3-8)、地点(河北邢台),作者交待了什么事件?(发6、8级地震)。

第二段:

(答案:其实作者是借这句话表明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灾区人民本来是很悲痛的,但听说他们最敬爱的总理要慰问,就暂时忘记悲伤。)。

(起烘托作用。环境越是恶劣就越能体现人物的品格)。

c、那么在文中主要提到哪些人物?(县委书记张建、周总理、灾区人民),那么县委书记张建的工作是什么呢?(安排总理与群众见面),找找关于张建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1)心理描写:“急匆匆”:说明他急于安排总理和群众见面的事,同时也表明他内心的激动。

(2)“主席台设立问题”,“揪心”:张建为什么会感到揪心呢?

(用心理描写展现了县委书记张建的矛盾心理,表现了他时刻想着群众又十分爱戴总理的心理)。

(3)“心头一热”:写出了张建的高兴与感动,为解决难题而高兴,为百姓的质朴而感动。

d、对于周总理的神态描写——眉毛。

“眉毛抖动了一下”表明总理为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而着急,总理马上有想到另外的办法。

语言描写:

(1)“同志们,现在请你们听我的口令”“向后转”(这个口令充分表现了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

(2)“请坐”虽然短短的两个字,却饱含深情,有慰问、有感动、有尊重。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六

授课对象:五年级 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涉及到的 “可能”、“一定”、“可能性的大小”等知识点学生在此之前都已学过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寻找用天平找次品的“最优化”方案。

知识的拓展及用最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 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播放视频)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猜猜看,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师:(出示天平)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天平)记得吗?我们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他了。他在今天我们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初步认识天平

(2)学习例1

师:大家平时愿意帮助别人吗?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2.师:有个小朋友身体缺钙,买了3瓶钙片,(出示三个钙片)其中有

1瓶吃掉了几粒,这瓶比其他的要怎么样?(轻一些)这个小朋友不注意将这瓶药和另外两瓶混在了一起。怎样才能帮我把这个次品找出来?。

学生介绍各种方法。(可以数数,用手掂一掂,用天平称)

3.师:大家帮忙找到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师质疑:不进行实际称,你能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表示出找次品的过程吗?

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小结: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

(3)学生体会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筛选、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长安二中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知识。

6.学生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4.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1、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电脑演示。

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媒体图片展示。

3、演示实验,改进实验。

4、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展示。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八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

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

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

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在验证二氧化硫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方案通过颜色变化观察(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质疑能否说明就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还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使溶液褪色?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强烈矛盾,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及积极思维。正如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上课时也确实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探究实验的高潮。

五、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九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高一所学化学平衡的延续,还是后一章学习的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一课时,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这部分内容理论性、知识逻辑性强,题型广,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的基础。因此,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剖析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是本节课的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设计时,利用不同层次的习题层层分解和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认识结构,深化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学情分析。

必修阶段,学生对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选修阶段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溶解结晶平衡入手,导入化学平衡的建立,深化判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判断方法,这样逐步深入的认识知识,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方式。

通过日常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模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本质并迁移知识,解决类似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衔接。

导入。

我们以前研究过很多反应,如燃料的燃烧、酸碱中和、工业合成氨等。有些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这就是有关化学平衡的问题。

思考这些反应的区别,初步认识化学平衡

从日常学习的化学反应入手,启发学生分析。

情境。

体验。

回想生活中蔗糖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不再继续溶解的现象。

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到达一定值时,溶解就“不再进行”了,这说明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由溶解结晶平衡引出化学平衡,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互动。

交流。

回忆旧知: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让学生回忆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的概念、特点、表示方法。

练习:判断以下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并说明理由

强化概念、练习应用。

设计情境:一定条件下,1l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so2、1molo2,开始反应。

二、化学平衡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讨论:

开始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如何?

虽着反应的进行,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如何?

v(正)=v(逆)时,浓度如何变化?

总结、分析、典型题型练习,总结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规律:

1.怎样理解平衡与体系物理量的关系?(本身就不随反应进行而变化的量不能做为平衡的标志。随反应进行而变化的量不再变化时,说明体系已达平衡。)。

2.怎样理解v(正)=v(逆)?

(1)必须一个是正反应速率,一个是逆反应速率。

(2)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不能是表面上的数值相等,而应是本质意义相同(与计量数成正比)。

引导学生分析平衡建立的过程,复习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析图表:书29页合成hi达到平衡时的数据关系。

总结:

2、数学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

ma(g)+nb(g)=pc(g)+qd(q)。

3、平衡常数的意义:k值越大,反应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越高。

4、影响因素: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

思考:平衡常数与起始浓度大小无关、与建立平衡的方向无关。

思考、理解。

分析、练习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认识到固体、纯液体的浓度为1,可以不写。

思考。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

反馈。

总结。

课堂练习。

阅读、思考、辨析、交流。

知识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拓展。

实践。

作业。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

[教学设想]:

一、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的重点。

二、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就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三、本文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这是教学难点。

四、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领会,认真辨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查字典等有关工具书,掌握生字的字形、读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词的意义。学习本文多样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全文的结构布局。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方法,领会描写句、议论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一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是围绕怎样一个中心组织在一起的。

【教学时间】三课时。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鼠、偷、眯、慢、咪、胡、须、迷、糊、饱、抓、谜”12个生字;会写“欢、咪、猫、饱、眯、迷、谜”7个汉字。学习“反犬旁”、“食字旁”、“目字旁”3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

重点:认识“鼠、偷、眯、慢、咪、胡、须、迷、糊、饱、抓、谜”12个生字;会写“欢、咪、猫、饱、眯、迷、谜”7个汉字。学习“反犬旁”、“食字旁”、“目字旁”3个新偏旁。

难点: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出示猫、鼠图。)在它们之间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就和这两只小动物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自主认读,读准字音。

生:问同学、问老师、看拼音读……。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把儿歌读完了!

这首儿歌讲了猫和老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老鼠趁猫睡觉的时候偷米吃,结果却被猫给吃掉了。

师:我们来看看小老鼠在干什么?小老鼠出洞偷米的时候,花猫在干什么?(装睡)。

师: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花猫在装睡?(不急不慢眯着迷迷糊糊)。

师:我们看一看72页的图,花猫是不是在装睡啊,瞧,它的一只眼睛还张开着呢!

师: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读一读这四句话。

师:小老鼠以为花猫真的睡着了,心情怎么样?书上是怎么说的?(满心欢喜)。

师:它满心欢喜,那小老鼠吃到米了吗?(没有)结果怎样?(被猫吃了)。

师:是不是被猫吃了,我们一起来读读72页的这四句话。

师:哎!这只老鼠可真可怜,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的原因。小朋友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小老鼠是是趁猫睡着的时候偷米吃,结果被聪明的猫抓住吃掉了。因为猫其实是在装睡。)。

师:你觉得花猫怎样呢?(很聪明)。

师:这个故事真是太有趣了,老师十分喜欢这首儿歌,也想读一读,我读着读着,还拍起手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请大家坐好了,认真听、仔细看。(老师拍手范读)你能像老师这样也试着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吧!(学生一起拍手齐读)。

5、师:这些字宝宝从课本里出来了,先自己读一读吧!1分钟记忆读音。

师:会读了吗?老师要检查一下,开火车读,看哪个组开得又快又响亮。

6、师:生字会读了,可是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呢?现在四人小组把你好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同学。

四、归纳分析,突破难点。

师: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四个字里都有一个米字。(板书:米)。

师:仔细看,瞧它们的“米”字有什么不同呀?

生:“眯”和“咪”的最后一笔是一捺,“迷”和“谜”的最后一笔是一点。

师:你有一双慧眼,观察的真仔细。你还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加上的部首与表示的意义有关。例如:我发现小花猫用嘴叫,所以“咪”字是“米”字加上“口”;眯着眼睛跟眼睛有关,所以“眯”字是“目”字旁。行走过程中分不清道路,就是迷路了,所以用走之儿。猜谜语和出谜语都与语言有关,所以用言字旁。)。

师:除了都有一个米字,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四个字的部首不同。(板书这四个字的部首)。

生:前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后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你是从读音方面分析的)。

生:迷字是半包围结构,其他的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

师:这四个字都是由“米”字加部首组成的,这样的字叫形声字。这些字的部首跟它们的意思有关,另外一部分与读音有关,我们以后还会学到许多这样的字!只要你认清字形,理解它的字义,就可以把它记住。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字都有哪些好朋友呢?谁来说一说。(学生说,老师板书)。

师:哪谁能分别用“眯着”、“迷路”和“谜语”来说一句话呢?看到73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题。

五、指导书写。

师:故事学完了,前面认识的生字宝宝又跳出来了,来,和它打声招呼吧!(出示“咪”)。

师:“咪”我们前面说过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的字我们要写的左窄右宽。口字旁要写在左边横中线偏上,米字要写的竖长而直,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要写在竖中线偏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写一写。下面在书上线描红再自己写两个。

师:接下来我们把“咪”字的部首去掉,换成部首:走之儿。是什么字?

师:迷字是什么结构?(半包围)迷字是先写米还是先写走之儿呢?

师:在这里,米字要稍微写得小一点,这一笔捺要写成点。走之儿三笔写成,一笔点,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请同学们拿出小手跟老师写一些。下面在书上描红再自己写两个。

六:总结。

师:孩子们,今天你们掌握了识字本领,老师相信你们会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形声字,下节课我们在班里开一次形声字联欢会。

七、作业布置:

1、把儿歌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在生活寻找形声字,看谁找得多。下节课我们开一次形声字联欢会。

八、板书设计:

2、猫和老鼠。

咪眯迷谜。

(形声字)。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三

1.正确认识自己与朋友交往中的言行,分享与同伴保持良好关系的策略。

2.喜欢交朋友,感受友谊带给人的积极情感体验。

1.两张大纸,上面贴着每个孩子的照片;

2.一些不干胶笑脸贴纸;

3.几顶小皇冠;

4.录象片段,电视机。

一、律动《找朋友》,感受找到朋友的快乐

2.讨论:什么是好朋友?和好朋友在一起有什么感觉呢?

二、游戏《谁的朋友多》,体验朋友多的乐趣

1.朋友大串联:每个小朋友想好自己的好朋友是谁,然后把自己手里的笑脸苹果贴在好朋友的头像旁边。

2.师生共同统计每个人的好朋友人数。

3.找出好朋友最多的几位小朋友,给他们带上小皇冠,恭喜他们成为“好朋友之星”。

三、讨论活动:怎样交到好朋友

1.引发思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别人欢迎,交很多很多的好朋友。可是,有的人总是找不到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看几段录象。

2.组织幼儿观看录象片段,讨论:怎样与小朋友交往

提问: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你愿意跟哪个小朋友做好朋友?为什么?

3.教师根据孩子们的理由总结出几条可供大家借鉴的好做法。

4.师小结:朋友多了快乐会更多。大家在一起很有礼貌,相互关心,互相谦让,就会有更多更多的好朋友。

四、律动《找朋友》,结束活动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地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2、在感悟、理解课文后,还应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突破方法:自读自悟,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

突破方法: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一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了解“资料袋”a、教师谈话:咱们今天学的《松鼠》这课是篇略读课文,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布封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来看“资料袋”。请大家把书翻到46页,默读“资料袋”,看你从“资料袋”里,了解到一些什么信息?b、生默读思考。c、教师检查。2、明晰“学习目标”。a、生读“连接语”,思考本科的学习目标。b、教师检查。c、学生在“连接语”中划“学习目标”。(1)下面这篇文章,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松鼠的呢?(2)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3)再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学生相互补充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外形活动特点行为特点搭窝生育2、比较与《鲸》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从三方面进行比较:写作角度、说明方法、语言风格,要制成表格。3、再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a、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用“——”划出作者喜欢小松鼠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明作者喜欢它的理由。b、生自学。c、教师检查。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改写第一自然段。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五

《伯牙绝弦》是《列子》中的一则,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七、布置作业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八、板书设计。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列子》。

寓意。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钟子期。

二氧化硫教案硫和二氧化硫课件篇十六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二年级下册的书又进行了改版,我很自然地将新旧版教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尤其在练习局部把原来的通过数轴比较数的大小以和目测估计的练习改换掉,而更重视培养同学的数感以和应用。如书中出现“少很多、差不多、慢得多、快一些”这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非常口语化的词汇,真正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同时对同学估计意识的培养并未忽视。真是一题多练。

由于经验的缺乏,我试图到网站上找一些公开课教案等资料,但由于是新版,而所有相关的资料都与旧版教材配套,因此我只能半参考半自我解读教材,写下如下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复习引入

1、两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

师:(手拿思品书与习字本)同学们,你能猜一猜思品书大概有多少页吗?(58)

组织比较,师:58○60,你是怎么比较的?

2、两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

师先让同学估计,再选择50、104、500,说一说为什么?

组织比较60○104,你是怎么比较的?

3、抢答复习旧知

师: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比较下列数的大小吗?

出示小黑板,6○20、66○62、100○89、75○57

边回答边说说比较的方法

4、引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继续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67912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